关于全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

2024-07-11

关于全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通用6篇)

篇1:关于全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

关于全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

根据市委组织部内部明传电报的要求,我部利用两天时间,组织专门力量,就我区近年来加强农村党员教育与管理的一些做法进行了调研和汇总,现就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农村党员基本情况

我区辖**个乡镇,***个村,现有党员*****名,其中农村党员*****名,占党员总数的**.*%(其中,农牧民党员*****人,占党员总数的**.*%,占农村党员总数的**.*%)。农村党员中**岁以下的****名,**至**岁的****名,**岁以上的****名,分别占农村党员总数的**.*%、**.*%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名,初中文化程度的****名,小学文化程度的****名,文盲***名,分别占农村党员总数的**.*%、**.*%、**.*%和*.*%;**年10月至**年10月入党的****名,**年11月至今入党的****名,分别占农村党员总数的**.*%和**.*%;女党员****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党员****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其中乡镇企业劳动者***名,外出务工经商的***名,分别占农村党员总数的*.*%和*.*%)。村干部****名,其中党员***名,占**.*%。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方法,着力构建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平台,使农村党员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较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一)抓领导,落实第一责任。

立足农村实际,从加强领导入手,在区委成立了由组织、纪检、宣传、党校、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组成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协调小组,并在乡镇和村分别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一条线、三级联动带的培训教育工作领导体系。同时,严格落实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加大了对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考核力度,确保工作有人管,有人抓,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二)抓教育,提高党员素质。

一是突出政治性,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全区各级党组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重点,充分发挥区、乡镇党校主阵地作用,利用“三会一课”、党员冬训、党日活动的有利时机和“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纪念活动,采取专题辅导、座谈讨论、知识竞赛等方式,强化对党员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和以“五查五做”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先进性教育。2000年以来,全区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共召开党员会****场次,举办骨干培训班***期,举办以党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场次。同时,区委从组织、宣传、党校等单位抽调政治素质高、理论修养好的领导干部组成讲师组,深入开展“理论下基层”活动,两年来共深入全区**个乡镇、***个村巡回宣讲辅导***多场次,听众达*.*万人。

二是突出针对性,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针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依托各级各类培训基地,采取集中讲授、专题讲座、参观交流和赴外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并针对不同情况,对年老体弱党员由支部派人上门专题辅导,对流动党员寄发学习材料促其学习。2000年以来,支部派人上门辅导***次,寄发学习材料****多份,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期、法律知识培训班***期,发放实用技术、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图书、资料*****多册。

三是突出实效性,转变教育方式。在对党员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坚持把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统一;把集中辅导和讨论交流相结合,集思广益,启发思维,开拓思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办班培训和日常学习相结合,用办班培训巩固日

常学习成果,使所学的知识理论化、系统化;把基地培训和赴外培训相结合,充分借鉴外地先进教育,取长补短,加快发展。2000年以来,全区共举办赴外培训班**期,培训党员****人次。四是突出灵活性,加强党员电化教育。2000年以来,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党员电教站工作职责》等*项制度,并采取区党建经费援助一点,乡镇财政补助一点,村集体筹集一点的办法,先后为***个村配备了专用电教设备,使全区村级“两机”普及率达到***%,专用“两机”率达到**.*%。采取购买、租赁、刻录和摄制等方式,先后为乡村配发《富村三十六计》、《四个民主一套车》等**套****多盘(张)针对性较强的党员电教片。两年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共开展电化教育****多场次,受教育面达95%以上。与此同时,在区有线电视台开办了《先锋颂》、《实践“三个代表”,创新基层组织建设》等多个长期性的专栏,利用媒体的优势扩大了党员教育的覆盖面。

(三)抓管理,健全完善制度

一是健全制度,实行规范管理。从2000年开始,为有效掌握基层组织开展活动情况,由区委统一下发了各支部党建工作记录簿,把制度建设纳入日常工作中,健全完善并坚持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活动日制度》、《党员理论学习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和《党费收缴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从源头上确保了党员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是因人而宜,实行分类管理。从****年以来,甘州区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了“一会五组”活动(党员议事会、老党员参谋小组、党风监督小组、党群共同致富小组、党员宣传教育小组、党员治安管理小组),为农村无职党员“授衔定责”,充分发挥无职党员的作用。对老龄党员根据居住情况划分党小组,指派专人进行专门管理,引导他们发挥余热。对从业相对稳定的中青年党员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严格考核、严格监督,促其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建立外出登记制度,实行“七个一”管理,并进行定期定向教育培训,使他们始终处于党组织的监督之下。

三是调整党组织设置,实行分层管理。适应形势的变化,按照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依托支柱产业和专业协会设置党支部**个,党小组***个,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切实做到了不留空白。

(四)抓发展,严把“入口”,畅通“出口”

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有关规定,制定下发了《关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并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了“党员发展理论考核制、公示制、票决制、预备党员跟踪考察制、党员发展责任追究制和推优入党工作制”等党员发展六项制度,严把“入口”关,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工作的有效途径。2000年以来,共发展新党员****名,其中女党员***名,占**.*%;**岁以下的****名,占**.*%;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名,占**.*%;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名,进一步改善了党员队伍结构。同时,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意见》。对那些党性观念弱化、宗旨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动摇、不按时缴纳党费且民主评议为不合格的党员,经组织程序,从严予以组织处置,不断吐故纳新,保证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000年以来,全区共处置不合格党员**名,其中劝退*名,除名*名,纪律处分**名,取消党员预备资格*名,限期改正错误**名,达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进一步纯洁党员队伍的目的。目前,全区有两个村三年来未发展党员。

(五)抓活动,构筑有效载体

结合农村工作实际,以适应新形势、构筑新载体为目标,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广泛开展了以“把农村致富能手中的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育成产业富民带头人,把产业富民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村干部,把基础好、班子强的基层组织培育成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先进典型”为主要内容的“四培”活动,先后从培养成熟的优秀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名,占同期新发展农牧

民党员总数的**.*%;全区**%以上的农牧民党员和***名村干部掌握了*至*门实用技术,***名农牧民党员取得了绿色证书,**.*%的党员有了自己的致富项目或示范项目,培育党员科技示范户****户,占农村党员总户数的**.*%,**%以上的党员户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全区****名村级后备干部中产业富民带头人占到了**.*%,****名村干部中产业富民带头人占到了**.*%;按照“抓典型,树亮点,创特色,带整体”的工作思路,筛选确定**个典型示范村,通过重点扶持,涌现出在全区乃至全市一流的典型示范村如小河乡兴隆村、新墩镇流泉村等先进集体。与此同时,结合“四培”活动的开展,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了以“结对帮扶”、“以老带新”、“争先创优”为主题的党性实践活动,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领导干部和党员自身思想状况来看,个别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对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有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对党员教育工作领导不力,督促检查流于形式。一些党员党性观念不强,政治热情下降,思想困惑迷茫,且缺乏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相当一部分党员致富本领不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发挥不了先锋模范作用。

从教育内容的安排和措施方法上看,在内容安排的总体上还存在统筹兼顾不够,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不少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把党员教育当做“软任务”,时紧时松,抓而不实,敷衍了事,走过场。在方法措施上,个别基层党组织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员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从协调机制和队伍建设上看,组织、宣传、纪检、党校等部门在党员教育上都有责任,但实际操作中协调配合不够,缺乏统一安排的问题,从部门角度出发抓党员教育的多,不可避免产生内容上的重复、时间上的冲突等各种矛盾。同时,农村党员教育师资队伍缺乏相对的稳定性,特别是兼职人员的流动性很大,不少乡镇的党教干部对业务不熟悉、不精通,有些主观上想抓好党教工作,但显得力不从心。

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对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准备不足,农村党组织对如何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从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没有及时加以改进,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模糊认识研究不够,对社会上流传的错误观点反击不力,造成部分党员的片面认识。

二是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工作松散。党员教育管理不能适应党员队伍的新变化和新形势的需要,教育有时流于形式,管理力度不够。

三是党务干部队伍素质不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由于受“经济工作是硬指标,党务工作是软任务”等观念的影响,个别乡镇党务工作者的队伍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有所削弱。从调查情况来看,有的党务干部理论水平低,工作方法简单,对新情况、新问题自己也困惑不解,更没有能力做党员的思想工作;有的党务干部自身表率作用差,无法做党员的政治思想工作。

四、加强与改进新时期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结合农村工作特点开展教育。

首先根据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结合工作实际,不断赋予党员教育新的内容。既要有长期计划,又要有分年度、分阶段的具体安排,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其次,结合冬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对广大农村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同时,把培训教育与农村党建工作、年度工作总结和表彰先进结合起来,抓住党员思想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再次,加强制度建设,保证计划的实施。实践证明,党员定期集中培训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政治学习日制度以及考核检查等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基层党组织要根据生产工作实际和党员的思想实际,不断完善制度,狠抓工作落实,更加有效地保证农村党员教育计划的实施。

(二)针对农村党员状况开展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党员增多,且流动性、分散性较大,这已成为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一是建立跟踪联系制度,实行跟踪教育。党员外出,必须在当地党组织进行详细登记,写明去向地址、外出时间、从事工作等,定期向组织交纳党费和汇报思想工作状况。支部应安排人员专职负责同外出党员的联系,经常了解情况,寄送学习材料,提出希望要求,使外出党员心中有组织,学习有内容,行动有规范。二是建立巡访制度,进行巡视教育。外出党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原籍党组织定期派出党员干部进行巡访,了解党员思想动态,通报家乡情况,及时布置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同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三是建立回归教育制度,进行回归教育。春节期间,流动党员回归较多,基层党组织要抓住这个机会,开展教育活动。同时利用他们在外时间长、见识广、信息灵的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五个一”(引进或创办一个项目,引进一项技术,传递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带出带好一个或一批就业人员,奉献一份爱心)活动,引导他们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

(三)根据农村和农民特点开展教育。

一是强化阵地建设,注重发挥乡镇党校的主阵地作用。乡镇党校、村党员活动室要切实做到有领导组织,有教学计划,有专兼职教员,有固定场所,有教学设备,有活动经费,有活动内容。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要适当增加科技知识的培训,使广大农村党员不仅政治上合格,而且能够获得自己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二是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性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四培”活动,深入近年来在党员教育中开展的“党员联户扶贫”、“一帮一”、“一助一”活动,探索新势下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三是利用宣传媒体,注重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工具进行教育。

(四)注意方式方法确保教育效果。

首先,要把开展农村党员教育与解决党员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今年甘州区成立了农村党员致富基金,进一步加强对困难党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使他们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其次,要做到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和耐心说理、平等讨论、互教互学的民主方式,激发农村党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再次,要把加强党员教育同改进管理结合起来,努力探索融教育、管理、监督为一体的好办法,同时还要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结合起来。四要搞好协调,从组织上确保农村党员教育工作得到加强。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宣传、纪检、党校等部门分工要明确,责任要落实。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互相沟通,每年至少讨论两次党员教育工作,分析党员队伍的思想动态,研究提出党员教育工作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

(五)从健全机制入手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员管理。党员管理要以从严治党为基本方针,以提高素质、纯洁队伍、增强党的战斗力为根本任务,实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管理内容上融党性、党风、党纪为一体,不断充实、改进、更新管理内容。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坚持和强化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实行党员目标管理,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在管理方式上,要树立“小管理、大服务”的思路,注重针对性、层次性、时效性,做到能管、敢管、会管。同时还要把管理重心放在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经验上。特别要注意带有政策性、倾向性、方向性问题的研究,进行有效的宏观指导。

(六)以确保质量为重点,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在健全完善发展党员工作“六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路,探索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全面实行发展党员工作预审制,从源头上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切实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同时,坚持做到“六个倾斜”,即发展对象重点向优秀青年、妇女特别是共青团员倾斜;向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致富能人倾斜;向企业生产一线员工倾斜;向优秀知识分子倾斜;向新经济组织倾斜;向街道社区居民党员倾斜。与此同时,严肃落实从严治

党的方针,认真执行党的纪律,畅通“出口”,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篇2:关于全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

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

各镇(街)党委:

根据区委要求,为全面了解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采取措施,更好地推进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深入开展,区委组织部决定,在3月上旬,抽调专门人员,组成2个调研组,利用一周时间,集中开展“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周”活动,对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重点地进行一次调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的主要内容

(一)村级班子建设情况

1、近年来,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做法、取得的成绩及典型经验。

2、如何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3、如何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4、如何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

5、重点剖析村级班子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下步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加以解决。

6、如何消除家族、宗派势力对村级班子建设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

1、党员发展情况。重点了解村级发展党员情况;有关健全制度,规范程序,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做好在青年、妇女、生产工作一线和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情况。

2、党员教育管理情况。主要调查了解加强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解除劳动关系党员、失业党员和自主择业转业干部中党员教育管理的做法和经验;调查了解发挥党员作用,尤其是农村、企业和社区无职党员发挥作用,开展民主评议和处置不合格党员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3、关心慰问老党员、困难党员工作方面的做法、经验、存在问题及建议。

4、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并就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着重是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新机制、新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1、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村级经营性收入情况;村集体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投入情况;经济薄弱村、“空壳”村如何增加村级收入。

2、近年来,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村级收入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存在哪些问题;针对问题,下步打算如何解决。

二、几点要求

1、深入调研。各镇(街)除配合好区委组织部搞好调研外,要抽调专门力量,先期进行调研,详细了解情况,写出专题调研报告。报告要有观点,有数字,有事例,分析问题及原因要准确,提出的对策建议要有针对性,切实可行。

2、认真总结典型经验。各镇(街)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和领域,在以上三项调研内容中,总结筛选2-3个先进典型,形成4500字左右的典型材料。典型要选择某一侧面,具体实在,具有学习推广价值。

3、调研方法。调研一般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召开基层党员干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

4、上报要求。各镇(街)要根据以上三项调研内容,分别形成调查报告。在区委组织部组织调研组进行调研时,将调查

报告、典型材料、调查表格、软盘一并上交调研组。

附:

1、村级班子建设情况调查表

2、村级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调查表

3、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查表

中共xxx组织部

篇3:关于全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

根据省政协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7月下旬至8月上旬,省政协副主席郑小燕带领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调研组,就“我省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听取了省扶贫和移民办负责同志的情况通报后,深入到吉安市永新县、吉安县和上饶市横峰县、余干县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吉安市、上饶市扶贫和移民办负责同志和四县党委、政府的情况介绍,与有关职能部门、乡(镇)村负责人和扶贫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察看了部分扶贫项目。

一、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基本情况

我省现有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目标,开展以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为主体,以产业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的扶贫攻坚工作,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

1、实施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以3069个重点贫困村为单位,实施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产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稳定解决温饱为重点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计划。“十一五”期间,省本级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3亿元,每个重点村五年安排50万元左右,共帮助重点村修建道路1.5万公里,解决饮水困难人口38.1万人,新增可灌溉基本农田110万亩,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面貌得到改善。上饶市以“六到户”工程为抓手,共完成610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任务,重点村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清洁能源”的目标。

2、推进移民搬迁,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显著改观

为从根本上解决易发生灾害地区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的目标,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等形式,对身处库区、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十一五”期间,省本级共安排移民建房财政补助资金9.25亿元,累计搬迁移民26.63万人,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2262个,移民户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观。永新县把移民集中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建设,共搬迁移民1403户6322人,兴建移民集中安置点35个。

3、拓展产业扶贫,贫困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现状,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建立科技扶贫示范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完善扶贫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产业开发扶贫资金2.5亿元,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覆盖范围内的贫困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吉安县通过财政补贴、建立信贷担保联合体、建立自然灾害保险、实行贷款贴息和建立村级产业发展资金等多种措施,扶持贫困农户发展葡萄、肉鸡、肉牛、肉猪等致富产业,扶贫产业已覆盖全县70%的贫困户。

4、加强“雨露计划”培训,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把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雨露计划”,通过“订单式”、“对接式”等多种培训模式,推进扶贫培训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十一五”期间,省本级共投入“雨露计划”。培训资金1.05亿元,累计完成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贫困户“两后生”职业学历培训共25万人,基本达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5、坚持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合力得到增强

通过抓好部门单位定点扶贫、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各类企业参与扶贫、社会各界支持扶贫四大主体,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局面。“十一五”期间,全省共筹集各类社会扶贫资金33.73亿元。余干县、横峰县充分发挥挂点扶贫单位的作用,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分别达3382.2万元和2000多万元。

二、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地满足全省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目标和要求相比,面临的困难还比较多,扶贫攻坚任务仍十分艰巨。

1、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扶贫成本逐步提高。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自然条件比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发育滞后的偏远地区、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并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偏低、自我发展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帮助这部分贫困人口在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脱贫致富,需要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

2、农民致贫返贫因素呈现多元化,返贫现象比较突出。扶贫开发使一部分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巩固温饱的任务还很艰巨。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因病、因学等致贫、返贫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为贫困农户的经常性威胁。此外,建设征地、环境污染、资源开发、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等一些因素也可能导致新的贫困群体产生。同时,初步解决温饱的人口群体因为贫困标准线较低,存在极大的脆弱性,也容易返贫。

3、扶贫投入偏少,补助标准偏低。整村推进每村每年只有10万元,相对于贫困村急需完成的诸多建设项目来说,资金太少,只能先解决群众受益面最广泛的基础设施问题,而产业发展、环境改造等项目难以实施。上级项目普遍要求资金配套,一些贫困县为了争取到项目只能假配套,造成投入先天不足。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供给短缺,贷款门槛过高,到户贴息资金难以落实。移民建房每人补助3500元,补助标准偏低,少数贫困户搬迁困难。劳动力转移培训部分工种补助标准过低,培训质量有待提高。

4、基础设施建设仍很薄弱,抗灾能力较差。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与扶贫开发的目标要求有较大差距。至2010年底,全省仍有3.3%的自然村尚未通公路,28%的农户没有安全饮用水,21%的行政村没有卫生室,50%以上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抗灾能力弱。

5、扶贫开发工作缺乏有效衔接,影响到扶贫的实际效果。少数地方、行业、部门、单位对扶贫开发存在思想认识偏差,重视程度、工作力度和实际效果有较大差异。由于缺乏有效制度和工作机制保障,扶贫开发实际工作中存在“单打一”的现象。有关单位在扶贫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等方面仍然不能形成有效合力,时常出现各搞各的规划,各确定各的项目,各下达各的资金,往往造成有的项目几家单位扶持,而有的项目又无人扶持的现象。

三、推进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提出如下建议:

1、科学制定我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根据国家2011-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科学制定我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并制定好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扶贫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持衔接。在编制扶贫规划中,要根据国家纲要提出的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的部署,科学划分省级连片特困地区,将没有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的重点县和其他老区贫困县归入其中统筹资源给予重点扶持。各地要根据省扶贫规划,制定和完善本级扶贫规划,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2、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搞了十年,各级政府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地调整工作部署,切忌平均使用力量,应进行分类扶持。对基础条件较好,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已经达到脱贫标准的,应鼓励其脱贫出列,努力奔小康;对基础条件较差,贫困人口较多,脱贫难度大的县,应作为全省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新增的扶贫资金和经济实力强的帮扶单位应集中到脱贫难度大的地方。对剩下的贫困人口也应进行分类扶持——对丧失劳动能力且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列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畴;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开发式的扶贫,帮助其摆脱贫困现状;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户,实行移民整体搬迁。

3、加大投入力度,促进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在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扶贫投入的基础上,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建立各级财政扶贫资金随财力增长而逐步增加的长效机制,并通过财政贴息、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全社会增加扶贫投入。要着力落实好国家新出台的扶贫纲要关于“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配套资金”的规定,实现贫困地区扶贫项目财政全额投入。适当提高贫困线标准、移民搬迁补助标准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种补助标准,落实专项扶贫到户资金。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丰富品种,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扶贫投入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小额信贷试点、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和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担保机构,切实帮助贫困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的问题。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扶持修建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快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和灌溉排水泵站的更新改造。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贫困地区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建后管理和维护制度。

5、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优化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帮助贫困乡村、贫困农户按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合理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建立产业扶贫专项投入资金,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着力打造新型农民。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能人的发展,在贷款、基地建设和劳动力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带动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6、整合各方扶贫资源,使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以资金政策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稳定脱贫为落脚点,有效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整合部门和行业力量,实行渠道不变、管理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发挥合力。要将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有效增强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建立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整合绩效考评体系,促进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整体效益的提高。鼓励各地开展整合扶贫资源试点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健全扶贫项目前期工作和动态监测以及事后评估制度,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并充分发挥效益。

7、发动各界力量,积极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积极动员各部门、各单位和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推进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在现有定点扶贫的基础上,建立经济强县与老区贫困县结对帮扶制度。尽快出台我省公益事业捐赠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完善社会捐赠减税免税政策,增强社会慈善意识。建立健全慈善奖励表彰制度。新闻媒体要加强对扶贫典型经验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扶贫济困、乐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8、打好革命老区牌,争取国家对江西老区建设的支持。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政治资源优势,打好老区牌,争取国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加大对江西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国家层面制定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以贫困地区的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等为重点,精心谋划项目,做好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工作,从中争取更多的扶贫项目和资金,造福老区人民。

9、出台扶贫开发地方性法规,将扶贫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推动国家扶贫开发立法的同时,根据我省实际,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相关调研、论证工作,适时出台我省扶贫开发地方性法规,为扶贫开发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

1 0、强化责任落实,切实把扶贫开发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落实领导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级扶贫办综合协调、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的作用。加强基层扶贫队伍建设,对贫困人口全面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监测,确保各项帮扶政策措施落实到户。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列入本地区、本部门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将其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奖惩机制,根据各地完成工作的情况,奖优罚劣。

篇4:关于全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

一、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据初步统计,全省总体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000个左右,到2015年,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80%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00个,500个左右基本建设成型,达到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制度健全的标准。已入住农民111.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2.78万亩。各地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策引导。从调研情况看,各市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通过交流经验、完善措施,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滑县出台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新乡市先后出台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目前正在探索创新社区住房建设和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土地所得到的收益返还农民,让农民自主建房尽可能少拿钱,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尊重群众意愿。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新乡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均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能施行,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方启动建设,并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形成了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基本编写完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 “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建设模式。安阳市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着眼于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规合一”,优化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四)加大资金支持。在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4.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滑县从2010年起,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奖补。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多层面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新乡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今年以来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滑县整合中央、省财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小学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类资金1.4亿元,用于锦和新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金融借贷。新乡市采取3—5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群众协调3—5万元的建房贷款,并争取国家农总行在该市开展新居民建设贷款试点,对建房农户发放贷款1.1亿元。

(五)加强市场运作。各地注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新乡市通过组建强农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中长期政策性贷款19.74亿元,支持全市119个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淇县建立了政府控股的经投、城投、润淇、新城等4个投融资公司,目前已争取到国开行、农发行社区建设项目资金8亿多元,保障了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二是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淇县阳光社区通过BT开发模式,引进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社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验收情况,分阶段给开发商土地补偿。浚县王庄镇在中鹤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中鹤集团的经济实力,由中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通过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2.8亿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等社会力量以捐资和垫资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李庄社区),全村351户1200多位村民不用花自己的一分钱,入住社区内近300平方米的住房,由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六)强化产业支撑。各地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途径,积极培育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钢市通过引导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旅游服务主导型的支撑产业。辉县市南李庄社区利用节约的70亩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群众入市经营,人均增收5000元。

nlc202309030457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和态势。但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仍不合理,城乡利益协调等机制仍不完善,资金、土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巨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各地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共2300多个,从资金需求上看,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五难”:一是启动资金筹集难。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引导有限。同时,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所需资金仅靠地方投入和村集体自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项目资金整合难。据了解,目前直接涉农的有24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多项。在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资金申报程序、批复时间不统一,需建立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体制和机制。三是金融贷款难。目前,各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贷款选择,尤其是城镇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等不利因素,使金融部门很难满足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四是“以地生财”难。由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报批难,商业化运作规模受限,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不能适时支用,土地补偿滞后,资金利用困难。五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新型农村社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回报小、周期长。由于宣传不到位、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扶持和优惠措施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社区建设多部门管理,程序复杂、协调难、遗留问题多,社会资本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用地难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目前仅限在县(市)内交易,没有发挥土地指标的最大效益,影响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三)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不配套、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农村居民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支持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统筹资金、集中支持、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原则,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一)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以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二是集中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预算财力,结合当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增加财政对社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电、供气、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提升社区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社区的软件建设,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资金整合平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能力;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城镇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同时,要明确扶持标准,规范资金管理。

nlc202309030457

(二)突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确定的阶段性和年度建设重点任务,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级财政应支持当地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对于规划之间产生冲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持“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如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施工用地、管网铺设、用电等因素。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乱占地、乱建房现象,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屋,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屋”。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镇规划、村镇绿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电力入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给予补助,支持农家书屋更新书报、举办读书活动等,并对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给予补助;继续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统筹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统筹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统筹使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政府投融资体系与运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和支持。以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为主,对现有投融资平台重组、合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统贷统还方式,帮助市县解决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分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市、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收储土地、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城投公司,壮大平台资本实力,增加其信用等级,持续提升融资能力。继续支持地方综合运用BT、BOT、土地开发+B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间歇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开发;逐步扩大农村“五权”担保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二是创新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意见》,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性功能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河南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格局。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开发企业和农民的共建共赢。对民营企业或个人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予以鼓励表彰。注重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社会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完善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的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在统筹考虑省辖市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把区域发展较快、城镇化率高、县域中心承载能力强的县(市)纳入省直管县,既为省辖市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又通过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权限,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心镇设立独立的乡级国库,根据中心镇的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收入范围及分成比例,将收入增量逐步向中心镇倾斜,引导中心镇的财政收入有效用于当地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延续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功能。二是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指标流转平台。借助建立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有利的改革和发展环境,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推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三是积极探索鼓励节约用地相关政策。通过对节约土地实行财政奖励、补助等支持政策,鼓励以最大程度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置换节约土地,实现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腾空土地复垦后余出的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统一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并通过招拍挂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补助,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完善其他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减免规划、国土、建设、人防等有关收费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配套跟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征用、农村林权、房屋产权、就业、养老、低保等改革,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本文第一作者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宗宇翔

篇5:关于全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

2008年10月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区城市社区建设,根据区委、区政府安排,9月份,区政府办、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组成联合调研组,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区城市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共有社区196个,其中城市社区86个,农村社区27个。84.8%的城市社区居民规模在1500户以上。近年来,随着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氛围的不断浓厚,和谐开福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入推进,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干部文化素质明显提升,队伍结构逐步优化。全区共有社区干部651人,“两委”成员438名,主职(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95人,其中交叉任职的37人,平均每个社区9.86人。一是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170名,占26.1%,女性481名,占73.9%。二是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的116名,占社区干部总数的17.8%;31岁至35岁的134名,占20.6%;36岁至45岁的社区干部293名,占45.9%;46岁至54岁的102名,占15.7%;55岁以上的6名,占1%。三是从文化层次来看,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社区干部210人,占32.3%;大专学历的350人,占53.7%;大学本科学历的91人,占14%。四是从来源方式来看,选举产生的社区干部273名,占41.9%;聘用的217名,占33.3%;街道下派的78名,占12%;其他来源的83名,占12.8%。五是从工作年限来看,社区干部中有4年以上社区工作经历的占41.9%,其中10年以上的占20.5%。绝大多数社区干部思想稳定、工作责任心强,能认真履行职责,服务社区群众,特别是在城市建设拆迁、社区综合治理、文明城市创建以及抗冰救灾等重大工作中,坚持扎实工作、负重奋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居民和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近几年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要成效

1、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和街道、社区的努力下,我区社区建设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进展,通过撤并社区、新建、购买、改扩建等途径,社区用房基本得到解决,办公条件有了明显改善,90%以上的社区建成了自有办公场地,93个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面积达到了300平方米以上。各社区逐步配套完善了“六室二站一场一校一市一中心”,大部分实行了“一站式”办公,功能上实现了办公、服务、学习、教育、活动“五位一体”,基本满足了社区办公、居民活动的需要。

2、保障投入普遍提高。2005年以来,市财政按照每年每个社区下拨4万元,区财政按1:2.5配套,使每个社区下拨经费由2003年的4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4万元以上。经统计,2007年各社区上级拨款共计1173.19万元,平均每个社区17.7万元。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为社区干部经济待遇提供了基本保障。2007年,我区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年平均收入为32487元,其中基本工资收入为17562元,奖金、福利及补贴14925元。各地主要是通过设立年终考评奖金、发放补贴等措施增加了社区干部的收入,清水塘、湘雅路等街道2007年对年终考核合格的社区书记、主任发放的补贴达到20000元以上。同时,全区90.9%的社区干部参加了养老保险,77.8%的社区干部参加了医疗保险,53%的社区干部参加了失业保险,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街 道还落实了工伤和生育保险。

3、队伍建设明显加强。近年来,各街道按照“三个一批”(选任一批、下派一批、选聘一批)的方式选任社区干部,有效改善了社区干部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一是民主“选”。在2006年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中,各社区普遍推行“两推一选”、“海选”,通过党内民主推荐、居民代表直选等方式把一批“自身能力强、群众基础好、服务意识优”的同志选进了社区干部队伍。二是机关“派”。对一些社情民意比较复杂、班子战斗力不强的社区,各街道有计划地从机关单位中选派一批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同志,通过法律程序到社区任职或挂职。当前全区下派干部的人数占社区干部总数的12%。三是公开“聘”。根据社区人才需求,从高校毕业生、企业改制下岗人员等群体中公开选聘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队伍。当前,通过公开招聘进入社区的工作人员占社区干部总数的33.3%。

4、激励导向不断优化。一是重视典型激励,使其荣誉上有追求。对优秀的社区干部,在物质上给予奖励的同时,在舆论、宣传方面积极宣传其先进事迹。近几年来,我们重点宣传了在抗洪抢险一线牺牲的孔月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坚持两年一次评选“十佳村(社区)干部”,大张旗鼓地评选表彰拆迁建设一线的优秀社区干部,向基层倾斜大力推荐社区干部参加省市先进的评选表彰等。二是适当提拔重用,使其事业上有奔头。对于在社区工作多年,业绩突出,能力较强,群众评议较好的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加大提拔重用力度。几年来,先后从****街道***社区、***社区、****街道****社区的优秀干部中选拔了***、***、****三名同志进入街道领导班子,激发了广大社区干部的积极性和事业心。三是鼓励参政议政,使其政治上有成就。几年来,区 委组织部、区民政局每年都组织社区书记、主任参加不少于7天的集中培训或轮训,以提高社区干部的履职能力。区委在推荐上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和确定本级人选时,都明确规定社区等基层一线代表应占的比例。目前,全区社区干部中有市党代表1名、区党代表30名,市人大代表4名、区人大代表10名,市政协委员1名、区政协委员4名。

5、居民自治体制得到创新。自2003年第五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起,**、****等街道的社区开始探索实行了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领导下的居民自治与社区服务有机统一的“议行分设”模式。通过直接选举,实现社区居委会成员居民化、义务化,通过招聘社区工作专干分设社区服务体系,在组织体系上和总体上实现社会居委会成员与社区工作者的分离,确保社区居委会以主要精力抓好自治。

三、存在的相关问题

随着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以及和谐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对照现代城市社区发展要求,就我区社区建设的现状而言,总体上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工作任务与社区职能定位不相适应。按照社区功能定位,社区“两委”及社区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居民群众。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日趋多样,范围和对象急剧扩大,居民群众对社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要求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加上社区工作职能定位不明晰,许多职能部门把社区当作一级行政组织,社区因此承担了政府部门交办和街道转交的大量行政性工作。经调查统计,目前社区每年需要应对的政府部门下派的行政性事务有计生、综治、社保、环卫、工商税务、调查统计等25大项、90个 小项。一个社区门外悬挂的牌子可以有30多块,甚至有许多社区为应付上级检查,哪个部门来就挂哪个部门的牌子和制度上墙。遇到中心工作和各类检查评比,常常是“白加黑”、“五加二”超负荷运转。同时,由于“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制度执行不到位,社区工作做得越多,保运转的负担越重,社区干部既要“谋事”又要“谋生”,工作压力很大。而且由于主要精力用在“向上”完成任务,难于履行法律赋予的自治职责,弱化了“向下”的服务,以致两头受压、两头不满。在我们发放的248份调查问卷中,有206名社区干部表示工作的压力非常大,占调查人数的83%。

2、经费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一方面,投入不足。目前,我区各社区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拨付的办公经费、专项工作经费和以奖代拨资金,大多在14万至20万元之间。按每个社区9名人员每人年工资补贴1.5万元计算,社区用于社区干部的工资福利支出占全年工作经费的90%以上,基本上处于“养人”和保运转的状况,而面积越大、居民越多、工作量越重的社区所需的资金缺口就越大。另一方面,收入偏低。统计部门的数据表明,近年来***市城镇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每年均以两位数的百分比速度递增,2007年我市城镇在职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7968元,增幅为13.62%,我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5937元、9694元,分别增长16.8%、19.1%,而社区干部特别是普通社区干部的平均工资收入是明显低于这一水平的。经统计,我区社区的“两保”及普通社区干部年收入大多在1-1.5万元之间,一些新进社区的年轻工作人员月工资仅为900元左右,达到全市城镇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社区书记、主任数占81.8%。在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中,79.8%的人员对现在的工资待遇不满意,普遍反映 当前的收入状况与工作量不相称,与物价上涨的幅度不相称。而且由于身份不同,同一社区干部之间也普遍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如街道下派干部一般享受街道的福利待遇,比其他工作人员要高,从而拉高了平均收入水平。

3、管理机制与社区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一是优秀干部晋升机会太少。因受到集体干部和工人、临聘人员“身份”等政策限制,一些工作能力强、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有的参加公务员考试,由于没有政策倾斜,很难与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竞争。社区干部普遍感到前途渺茫,“再怎么努力当个社区书记就到顶了”。二是社区急需人才“进口”空间太窄。社区干部主要来源是选举产生、街道下派和向社会聘用。由于就业形势的紧张和某些政策性的安排,社区逐渐成为安排街道富余人员的重要渠道和政府解决再就业的重要基地,岗位有限加上公开选聘社区干部没有成为制度性要求,很难有针对性地吸纳一些满足社区群众服务需求的专业人才。三是落后干部“出口”渠道不畅。相当一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还存在固步自封、安守现状、敷衍了事等陈旧观念,工作上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的境地,缺乏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于一些工作一般,能力素质不强、群众反映不好的社区干部,由于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也很难将其及时淘汰。即使个别街道试图建立淘汰机制,也因为缺乏统一的刚性工作要求而难以实施到位。总体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进出”管理机制,急需人才进不来、优秀人才留不下、落后干部出不去的问题给社区干部队伍建设造成了较大困扰。

篇6:关于全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

发布人: 村镇建设处 发布日期: 2015-03-09 查看次数: 115 次

内建村函〔2015〕179号

关于对全区小城镇建设情况

进行调研督查的通知

各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委)、包头市规划局:

根据自治区2015年小城镇工作安排,拟于2015年3月16日对全区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督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调研督查内容

(一)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包括区位、资源、交通产业、市场、文化、旅游、财政、就业、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增长率、建成区面积、转移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人数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等情况);

(二)申报自治区2015年小城镇建设奖励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否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规定实行了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项目法人制、领导责任制和竣工验收制(要求提供相关文件);

(三)2015年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投资情况。

二、调研督查对象

重点对各盟市申报2015小城镇建设奖励的镇进行调研督查。

三、调研督查方式

调研督查分东、西两个组,调查人员由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财政厅有关人员组成。东部组负责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西部组负责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

调研督查采取听取汇报、座谈、查阅相关材料和实地检查的形式进行。

四、其他事项

(一)调研组所到盟市、旗县要严格按照调研提纲要求准备书面汇报材料,对上述提纲内容中所涉及的有关文件、资料、凭证等,要分类提供档案资料以供查阅。

(二)调研组到各盟市的具体时间和人员另行通知。附件:1.小城镇建设项目投资情况表(二〇一四度)

(表一)附件1.doc

2.小城镇面积、人口、城镇化率、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投资情况统计表

(表二)附件2.doc

3.申请二〇一五小城镇奖励资金使用计划(对应项目)明细表

(表三)附件3.doc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