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2024-07-14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精选6篇)

篇1: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明月千古,亘古不变,清辉永存的明月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引人探索宇宙的奥妙和人生哲理。高悬于空,千里共赏让人不禁将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入皎洁的月光;美妙的传说,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都让渺远如冰镜玉璧般的明月灵动,多姿,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让历代文人吟咏不厌。当然,这也与实现李白对明月意象的灵性魅力的开发分不开。

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也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大诗人李白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明月在诗人的点染下姿态万千,其创造的明月意象多达八十多种。

一、千姿百态的明月

李白诗中之月,千变万化,姿态万千。就月之形状而言,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的圆月,“悠忽城西月,清天玄玉钩”(《挂席江上待月有怀》)的弯月;就月之位置而言,有“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送崔氏昆季之金陵》)的山上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混花时”(《初月》)的海上月;就观月角度而言,有“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才归深山》)的树梢挂月,“摇荡女萝枝,半挂清天月”(《忆秋浦旧游》)的半挂之月,等等。

李白诗中的月亮,有朝夕夜昼的变化,升降起落的变化,阴晴圆缺的变化,还有时令季节的变化,情态意味的变化,色彩斑斓的变化,也便有了:晓月、夜月;升月、落月;满月、新月;春月、秋月;凉月、寒月;皎月、清月。

诗中月辉映在城楼阁户,有城月、楼月、闺月、户月;诗中月摇曳在花明绿影之间,有花月、萝月、松月、绿萝月;诗中月洒落在山石滩涂之上,有山月、石上月、沙上月;诗中月辉映在溪池湖海,有溪月、池月、湖月、江月、水月、冰月。[2]

李白与明月相伴,浪迹天涯,有巴月、淮月、秦地月、楚关月、边月;明月与诗人相随,漫游神州,由峨眉月、潇湘月、秋浦月、金陵月、天门月、苍江月、洞庭月。此外,还有新月、高月、归月、梦月、禅月,悲怆凄凉的坟上月,充满神话色彩的瑶台月,等等。诗人把月比作白玉盘、飞天镜、瑶台镜,诗人还泛月、步月、乘月,甚至揽月、寄月、借月、赊月。在李白诗中无不可入月,如:“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越女词》其五),“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三),“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初玄明月”(《庐山谣》),“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举杯邀明月,对影城三人”(《月下独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晔及贾至游洞庭》其二)等。

李白的“沙月”、“石上月”迥异于前人,创造了新的明月意境。如:“目皓石上月,心清月下风”(《秋夜宿龙门香山寺》),“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独酌》)。前人多从流动的角度描写和刻画明月,将月光比作流水,而李白之“沙月”“石上月”则是凝固性多于流动性,诗人希望通过这些物像映衬出月之皓月之皎。月光虽白于沙石,但当其投射在沙石上时,却愈显其皓其皎。与其说,这时光之色彩,倒不如说是心之感受。诗人以沙石作月之陪衬从通常流动的意象中发掘出超流动的意象。

不仅如此,其复合意象秋月、闺月和乡月也异于前人。自宋玉《九辩》叹息“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就成了诗学中一个重要母题,至建安曹丕将秋与月结合为统一的意象,除南朝秋月所照是甜俗的男女之情,其余皆是借月悲秋。李白一改宋玉以来的悲秋情调,使秋月复合意象蕴含着清苦而慷慨的复合情感,如《古风》第三十二的“西陆玄海月”。汉代即有以闺月起相思,但是皆以探索女性情感世界的悲情怨调为主。至李白的闺月,则异于前人,是闺中美人借来思念边塞征人的明月,既散发卷帷望月的柔情,又荡漾着天长地久的浩渺,是综合这凄婉与壮阔的双重情调。

前人以鸟兽比喻人情,写其思恋故乡。借明月意象来开发故乡情,则是李白的伟大发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短短二十字的五绝,是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

二、明月意象探源

明月意象在李白诗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何以诗人一生对明月情有独钟,明月在诗人心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呢?探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传统的日月阴阳文化思维模式以及《诗经》仙话幻想和历代诗赋乐府影响 中国古代就有以日月配为阴阳的祭祀礼制,《国语·周语》说:“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明神,既是指日、月之神。《礼记·祭仪》说:“祭日于东,祭月于西。”这就导致郊庙歌辞中有祭祀日月的歌词,如《朝日夕月歌》等。传统的文化思维模式,也许潜在影响李白的思维结构。但是,对他的明月意象思维发生明显刺激的,应该是仙话幻想和历代诗赋乐府的审美体验。我国古代的月亮神话是咏月诗产生的土壤和母胎。嫦娥奔月是华夏民族众多古老美丽的神话之一,其中的孤寂悲凉渗入了整个民族的骨髓,更渗入了诗人的明月意象思维。《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写男女月下幽会,痴情而率直地对月下美人的思慕,诗的特点在于把月光的明亮皎洁及美人的风采容貌和作者的热切思恋交织在一起,产生人与月相互照映,相互阐释的动人画面,与之相比,李白《送祝八之江东》:“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在意象组织上则更加缜密而敬秒。但其人月相喻相映的思维方式却承自《陈风·月出》。[5]

汉魏六朝诗赋出现了更加多姿多彩的明月意象,望月,玩月和赋月的篇章或片断出现在文人诗集中。《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一诗,使明月和闺思交融,成为后世明月思维的重要母题。南朝谢庆作《月赋》:“日以阳德,月以阴德”,“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之句带有阴阳两极思维和神仙幻想。更有“美人曼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歌辞,借明月抒怀念,为李白的明月意象思维展示了方法上的可能性,《长相思》中“美人如花隔云端”便从此生。

今存《乐府集》中有多篇以明月为母题。李白的《古朗月行》《关山月》等即以乐府古题展开明月意象思维。以《关山月》为例分析:“关山月”古解为有离别之意,离别之伤融入关、山、月三个意象系统中,苍茫而开阔,在边月战云中,伤离别之情染上一种苍茫悲切的边塞气息。诗人借明月意象描绘天山、玉关等边陲之地,抒发其悲天悯人的情怀。诗的最后,暗含明月高楼意象,戍客、妻子共对一轮明月,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应说是戍客思高楼,诗人却逆入写为高楼思戍客。“诗在这里以出入于边塞和内地的地理空间的形式,真切灵妙地表现了出入于明月和内心的心理空间意义。”[6] 李白在诗中将“关山明月”的宏伟壮阔和“明月高楼”的深婉细腻加以综合描写,从而赋予明月以自由而雄浑的新意象。

2、李白的明月情结

解读李白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我们不难发现与其本人有深刻关系:

(1)从李白的特殊人生经历和坎坷的仕途来说,月亮阴晴圆缺的自然变化与其相契合,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对月亮的选择。

李白大半生都是在远离故园的漫游漂泊中度过的,最后客死异乡。这让诗人对家有着比常人更深情的眷恋。每当忆起家乡,对家的渴望,对故乡的依恋时时啃噬着心灵。在此之下,对家的渴望更强烈、持久,作为一个诗人,会选择某种意象来表达和寄托这份深深的情感。月亮恰好就是最理想的象征物。见月思乡,是中华文化一个悠久的主题,名月则是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一生浪迹天涯,名月就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最理想的象征物。[7]

诗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为之奋斗一生,然而,他既未能兼济天下天下,也未能独善其身。黑暗的现实与诗人的理想格格不入,而且诗人高洁的品格也不容许他同流合污,只能与“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伴随一生。恩宠与荣耀只是昙花一现,嘲笑与排挤常在左右,君王将其束之高阁更是让失落、孤寂、填满内心,终是壮志未酬。月光的飞动虚无,月华的缥缈与作者跳动的心情、多变的情绪十分吻合,月亮成为首选的表达载体。

(2)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独特个性,也必然使他选择“月亮”这一意象作为传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诗是借助意象及其组合来书写性情的,意象的创造很大程度上体现作品的艺术水平。李白诗中千变万化的月亮,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诗人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楚狂人”的豪放情感,“谪仙人”的铮铮傲骨这些是他张扬的、热情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个性气质的写照,借助飘逸飞扬的月亮可以营造神秘浪漫的氛围。

正是他思考形态中的强烈的道家思想最终导致诗人跌入“恋月”怀抱。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诗人的独特心理倾向:超时空性和非固定性。由于月亮亘古永存和人的行为的有限性,人生的短促性相比,月亮具有超时空的固定性格;同时,由于月亮的形状变化不定,体现了一种意味弥深的形式美具有非固定性。这两种明月特性与诗人的心理倾向相吻合,引起诗人共鸣。

(3)诗人以月为知己,对月情有独钟

诗人在他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中遭遇不可避免的失败后,茫然四顾,视线不自觉就定格在清空之上的那轮明月,诸多清思、感悟纷至沓来,月亮自然成了最合适不过的倾诉知己了。月亮的世界,明澈、纯洁、美丽,是无可比拟的澄澈宁静的心灵世界。《月下独酌》既是诗人孤寂心理的真情告白,又是诗仙睥睨浊世、傲然自得形象地再现,这一切,都是通过月来实现的。月是诗人的心理寄托,月的晶莹剔透、幽冷清高正与诗人的高洁、傲岸浑然一体。月不再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物,而是知情解意,可以让诗人倾诉肺腑的人生知己,同时,还是诗人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8]

三、明月意象的意蕴

诗中月是作者面对现实,思考人生的参照物,诗人将自己的生活命运与之融为一体,正是明月激发了诗人的诗兴和灵感。此时,诗中月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实体,而是诗人自我意识的体现,带有诗人个性化特征和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诗中月被赋予生命、情感和灵性,具有了诗人的人格意志,成了诗人“着我之色”的多种象征意义的审美意象。

1、将月当作国家、帝王的象征

李白一生关心政治、关注社会,往往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国家命运、社会前途联系在一起,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明月高悬天穹,在诗人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在他的咏月诗中,明月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帝王的化身。如:“胡月入紫薇,三光乱天文”(《送张秀才偈高中丞》),“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塞下曲六首》其三)。以汉月象征大唐帝国,以胡月象征外邦异族。环宇共一月,但诗人却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与对祖国的热爱息息相关。

2、将明月作故乡的象征

每月十五的月亮圆满、完整,给人以完美的感觉,能使人得到一种心灵的抚慰和精神补偿。于是,历代文人就以月亮为中介来表达客居他乡的游子对故土的怀念。望月思乡,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心理模式。

月下的李白给我们呈现了,他的心灵深处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对亲人、朋友的无尽的相思和关怀。月是故乡的象征,对故乡峨眉山月的念念不忘就是一个明证。早在青年时期,李白就深情写下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虽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之情表现在外,但对故乡却别情依依,”峨眉山月“由于山高月小,又是半轮秋月,更显秀丽,墨黑山影的衬托特别明净。修理、明净的秋月,影在澄澈碧波的江水之中,比别处的月亮更加美丽可爱,此时之景,是诗人毕生难忘的特别景色,倾注了即将理想的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峨眉山月是故乡的象征,诗人对它的依依不舍和深深眷恋之情跃然纸上。

如果说《峨眉山月歌》表现的是青春少年初次离别家乡的眷念,虽然情深意长,却由于胸怀四方之志,并无愁苦之感,整篇格调明朗轻快。那么在晚年写下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一诗,却是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故乡刻骨思念,表现了对回归故土的神往和不能回归的惆怅:“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嵋。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贯穿全诗,句句有月,反复吟咏,思乡之情表达的缠绵悱恻。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只能仰望名曰“寄情千里光”。

见月时,思乡;思乡时,望月。李白望月思乡诗中,最突出的是《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自月起,以思乡为结。诗人在旅途,床前撒落一片月光,似是月光打搅了诗人,实际从中可见诗人孤独寂寥,夜难成眠的心情。当抬头望月,顿觉与儿时记忆中的月相契合,由此,诗人禁不住想起以往的一切,思乡之情浓烈而鲜明。月使相思中的故乡有了一种具体而美丽的形象,使故乡的情感越发缠绵、深挚、悠长。

3、以明月象征对亲人、友人的思念

明月高悬天际,千里共赏,极容易刺激诗人怀人念远的情绪。李白与朋友酬唱往还的诗篇中常常借月抒怀,表现离别的伤感和彼此间友谊的纯洁。明月成为李白寄托友谊表达相思的神秘象征物。《送张舍人之江东》:“吴洲如见月,千里共婵娟。”通过明月来寄托各自的相思,既是对友人的期勉,也是自己对真挚友情的表白。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最令人激赏的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化作奇思秒想,请明月代自己去夜郎探望慰问朋友,传达自己对老朋友真挚的关切之情。堪称借咏月抒友情的千古绝唱。

李白的伟大,还在于他把自己的这种个人私情推而广之来表现天下所有人的共同思想感情,特别是月下边地征夫的思家念远之情;如:“边月随弓影,胡剑拂霜花。”(《塞下曲》其五);“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看的是“长安一片月”,听的是“万户捣衣声”,在这片月光下,多少闺妇思夫,征人思家,抒发了月夜思夫念家的一腔深情。诗人表达的是人民大众的这一种共同的心声。

诗人还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弃妇,宫女充满仁者博大的同情:“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阁道步行回,美人愁烟空”(《上之回》)。表达出飘渺似神仙的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荃。对她们寂寞幽居的怅恨,怨恨渲染的浓厚而深沉,对她们的处境,表达了深深的同情。

4、以明月寄托诗人高洁的品格

古人写月,往往用来寄托高洁的情操,或用来象征光辉理想。李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远大抱负,不与当时的官场同流合污迫于时局,其超尘脱俗的人格品质,只能通过诗词抒发。

李白常用明月来象征一种孤傲高洁的人格。如:“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公清风亭》),“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阳夜雪中”,“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借明月写人的清净淡泊的高远情怀和孤高出尘的高洁心灵。诗人用月自比,也用月来比喻称颂他人:“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行人深没”(《独漉篇》),四句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以月喻品行高洁之人,以泥水喻官场,以水深喻世事的艰难。“水浊不见月”可以说是诗人“怀经世之才”而遭昏暗社会埋没的命运写照。[11] 诗人在《行路难》中说:“何以孤高比云月!”可见,他从来都一孤高云月自许,不仅以月自诩,也将月来比喻他人:“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答王十二寒夜孤酌有怀》)诗人以“孤月”这一意象喻自己与王十二脱俗超凡的高洁品格和二人深挚的友谊。

5、用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

嫦娥奔月使华夏民族众多古老美丽的神话之一。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人们想象森寒月宫之中的嫦娥其实并不快乐,它是孤独寂寞的神话之一。这一传统民族心理的影响下,几多文人墨客将月写入篇章,用它来渲染孤寂之情,寄悲凉之意。

在现实中,李白一生不得志,屡遭打击,时常有身心交瘁之感,对此,诗人只能借笔来抒发胸中郁闷,而情感寄托的对象则是月亮。如“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人久久孤立,慨叹人世艰辛,知音难觅,吐露的是怀才不遇的失意和落寞。“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月下舞剑,高歌泪下,何等悲壮!月亮在此不仅渲染了冷寂的气氛,而且本身就蕴含无尽的愁绪。《鹦鹉洲》中:“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闷淮明。”则包含了对黑暗社会不重视人才的控诉。《月下独酌》更是以月为友让孤傲苦闷的诗人在它那里找到情感的慰籍和精神的寄托。

6、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

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表现人生的哲理追求,人生思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母题。月亮是永恒的象征,引发的是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然长叹,人事历历、岁月悠悠的沧桑之感。《把酒问月》集中表现了诗人对宇宙,对人生的种种思索。“青天来月有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仿佛是要为这千古之谜寻找一个答案。实际上,却绕开此问,转述人与月的关系:月与人很相近相亲,却又各得很远:“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从人与月的关系,对天地和生命诘究。反映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探究,感悟。宇宙的浩瀚深邃,时空的苍茫无垠与人生的短暂渺小都凝缩在人与月的对视之中,在月与人的隔而相亲,似与不似间,诗人提出了对人生的思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无限时空中,个体生命短暂即逝,但人类的存在却绵延久长,因此人月共存。用“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表现人事的代谢,在时间永恒和人生短暂的体悟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理想、价值的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深深眷恋。

李白的咏月诗,对历史也有深深地反思。《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月夜金陵怀古》“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洲”是对王朝更替的感叹。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李白的咏月诗,弥漫了历史的烟云,触动了人们回首往事的复杂心绪,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慨,诗歌在淡淡的感伤中浮生出博大的空明,在对生命的质疑中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学意味。

纵览李白的咏月诗,在不知不觉中已沉醉在诗人塑造的那个崇高、永恒、美丽而又神秘的月的意象:月亲切如友,圣洁如神,而又熔铸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是诗人狂傲旷达而又孤独的自我形象地再现。他自成一家的咏月诗,开拓了题材的选取,意境的拓展,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从而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不仅有灵动飘逸的物镜,更包含了作者人格意志的“我境”,物我之境的交融显示出独特的意境之美。

篇2: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宁振强

李白(701—762),字太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诗的成就很高,现存诗1000余首,收在《李太白全集》里。其诗想象奇特,风格奔放,诗中抒情意象丰富,其中尤以写月为最多。现存诗中有近400首月亮诗(有关月亮的诗,姑且称为“月亮诗”吧)。

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录有李白诗共计8首,其中月亮诗5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七年级下册)、《渡荆门送别》(八年级上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月下独酌》(九年级下册)。下面就《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三首诗做一简单赏析。《峨眉山月歌》是诗人年轻时初离蜀地的作品,写于约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特明,可到了渝州就望不到月影,看来这“半轮”月当是下弦月。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流动,月影是不动的。所以诗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人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于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山月与人千里相随,夜夜可见,成为故乡的象征,成为具有人格的思念的“君”。江行见月,然而“月”却不是故乡的月,自然勾起诗人对故乡、亲人无尽的思念,正所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月”,寄托了游子怎样的故乡情结啊!《月下独酌》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是所作,写于约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的开头两句着一“独”字,点出了诗人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无处可说。怎么办呢?只好举杯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做伴了。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结果还只能是“独酌”。此时诗人的心情还是好的,诗人认为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不如暂且在他们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歌舞行乐的情形。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了感情交融的地步,所以趁醒时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舍得跟他们分散的,最后只能作“无情游”。“无情游”是超出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最真诚的。

这首诗表面看来诗人在自得其乐,其实诗人却有着无限的凄凉。作者抒写他自己孤独寂寞、以酒浇愁的苦闷心情,这和当时现实是有关的。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期间,唐王朝已开始腐化,是李林甫、杨国忠和皇亲贵宦们当权的黑暗时期。他们纠合党人,排挤异己。李白既非“廊庙器”,又是性格孤傲,当然必为他们所不容,因而在政治上始终不得志,从而对现实不满。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李白,既无力改变现实,也看不到其他的前途,因而他感到孤寂和苦闷。本诗通过对月独酌,集中反映了这种思想感情。诗人不愿与李林甫之流同流合污,只有引明月为知己,倾诉衷肠„„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写李白饯别族叔李云,地点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时间大约是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从自己的遭遇中看到了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而心情苦闷,这首诗就抒发了这种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之情。诗的开始郁闷之情喷薄而出,随后两句转到饯别,然后以赞美建安及谢朓等人的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再后由于理想不能实现而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最后以放舟江湖,远离现实来解除精神上的苦闷。全诗感情沉郁奔放,跌宕起伏。

面对现实,诗人虽有苦闷,彷徨,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年轻时的宏伟志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这里,“明月”是诗人理想的象征。

综上所述,李白诗中的“月”,是他思念的寄托,亲密的伙伴和理想的象征。李白与月水乳交融,不可分割,月即是人,人即是月,月是诗人的化身。李白的月亮诗,引发后人无尽的遐思,带给后人美好的幻想,为中国月亮文化注入了最为鲜活的一笔。

篇3: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初探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 “意象”一次首次出现, “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近, 此盖驭文之首术, 谋篇之大端”。意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后世对意象的说法不一, 纷繁复杂, 本文择取其中较为浅显易懂的说法: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即是通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对客观物象进行加工改造, 从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文学离不开意象, 诗歌作为短小精悍的文学体裁, 更是离不开意象对情感的高度浓缩和提炼。中国诗歌的意象艺术从起步至成熟, 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 到唐代以后日臻完善, 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在所谓的“盛唐气象”中, 意象的艺术愈发生机勃发, 走过了初唐的探索期, 在盛唐大放异彩。

成熟的意象能在诗篇中连缀成完整的诗歌意境。早在《诗经》的诗篇中, 已有意象的出现, 但其中的物象多用来直接表达情感, 因而在物象和诗人的情感之间, 界限是分明的, 两者是独立存在的主体和客体。到汉魏古诗, 诗中的物象开始同诗中的感情相结合而形成情境, 但是还是多从属于情意的抒发, 因而不能自立。后来的晋宋之交山水诗兴起, “景”成了诗篇的重要内容, 山水诗人多采纳谢灵运“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景观, 最终组织完成一幅全景图。但是六朝人写景仍然有很大的不足, 写景虽然灵动有余, 但诗中的物象与诗人的情感难以达到“神合”, 让人感觉堆砌过密不甚流畅, 刻画得细致入微却没有源远流长的韵味, 也很难感受到诗人倾注其中的感情———这是唐人力图改进的。

唐诗中的意象构成和谐的情境, 这种构成无需用定式加以规范, 而是灵动的, 其根本的要义在于要相融而且相生。只有这样, 才能给人以整体的美感, 构成情感统摄下的完整意境, 让人能从有限的画面中走向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得到审美的高峰体验, 这是人们常说的“境生象外”, 这是唐诗意象构成意境的艺术手法真正成熟的表现。唐诗意象艺术的成熟在于其超越了简单的意象组合, 致力于从单独的意象打造情感充盈的审美意境。

二、李白与“明月”的渊源

意象艺术在唐朝日益成熟, 不难想象, 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典范, 对意象的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明月是文学中的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是我国古典诗词当中运用最多的意象之一。在李白选用的众多意象中, “明月”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根据杨义先生统计, 在50836首《全唐诗》的作品中, 月出现了11055次;在李白的1166首诗中, 月出现了523次。明月虽然不是李白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意象, 却是其作品众多意象中最富有诗情画意的, 令人印象深刻。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 让李白独此钟爱“明月”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 李白从小便钟爱明月, 这在他回忆童年的诗作《古郎月行》中能够明显看出:“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在李白的儿时记忆中, 明亮的月是多么美好而令人遐思翩翩。洁白的月亮又圆又大, 像极了白玉做的盘子, 又像是悬挂在夜空中闪闪发光的明镜。月亮里有什么呢?李白不禁遐想, 有桂树, 更有仙人, 当月亮升起的时候, 还能看见仙人的两只脚。不仅如此, 还有捣药的白兔, 它不停地捣药, 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短短的八句话, 我们便能感受到其中透露出来的童真及诗人对月亮的憧憬和向往。

其次, 李白喜爱明月, 这也是他所具有的浪漫主义气质所决定的。他有着“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气魄, 也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乐观, 更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志豪情。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怀直至现今, 也仍然深深打动着我们, 这体现了李白对光明和理想的不懈追求, 而明月这个意象, 恰恰能够表达世人对美好事物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这首诗中的诗人是孤独的, 但并不落寞。自斟自酌无亲无友, 他是孤独的;但他胸怀明月, 愿与月为友,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他的内心是充实的, 他享受这孤独的时光, 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在他心中, 只要夜有月光相伴, 就足矣, 月代表了他的情怀, 也表达了他的态度。

最后, 唐代盛世的时代精神影响。盛唐时期, 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文化的大熔炉, 不仅对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 对于中外文化也能够进行广泛的交流。在这个朝代诞生的李白是幸运的, 他的气场与这种时代精神交相辉映, 磨合成了千古传唱的经典。“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正是当时的人们在唐代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积极进取、自信自尊的精神。这种积极的态度需要用美好的意象来表达和反映, 明月作为清雅高洁的代表, 不仅符合了这种精神的需要, 而且给了人一种诗意的美和朦胧感, 这恰恰是盛唐诗人所追求的。李白笔下的明月, 更是灵气逼人, 他高歌圣唐之音, 寄情明月, 抒发或悲或喜的感情, 使得明月诗真正走向了成熟, 丰富了古典诗歌意象的表达。

三、李白诗中明月意象的含义

李白笔下的月, 千奇百怪, 形态各异, 变化多端。翻阅这些诗歌, 结合李白的个人境遇, 我们不难总结出李白咏月诗中明月意象的几种含义。

(一) 李白笔下的明月寄托着思乡、怀友之情。

说起李白的思乡诗, 最广为传颂的当属《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抒发远客思乡之情的诗, 短短的二十字, 却勾画出了宁静醉人的秋夜之景, 被誉为“千古思乡第一诗”, 感动了古今无数流落他乡之人。静谧的夜晚, 一轮明月映在天幕上, 柔和而纯白的月光温柔地洒在地面上, 就好像是蒙上了薄薄的一层霜。诗人坐在床边, 眺望窗外的明月, 想起了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生涯, 月是故乡明, 却不知道何时能再回到故乡, 再见到远方的亲人。

诗的开头“床前明月光”并无特别之处, 可以说是朴素平实至极,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却让人感受到四周环境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 若非身处静谧无人之处, 怎么会留意到窗外头顶的月光呢?在这种氛围的烘托下, “疑是地上霜”一句更加勾勒出月光的皎洁, 这里的“疑”字用得很好。在月黑风高之夜, 诗人似睡非睡似醒非醒, 很容易产生错觉, 再加上思乡之情的浓烈, 因而误以为月光是地上的霜, 由此想起遥远的故乡和亲人。“低头思故乡”这一句则是完全沉浸在自己思念之情中的诗人的落魄背影。

李白的咏月诗除了写思乡之情外, 还寄托着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 感情真挚, 饱含着关心忧虑的感情。诗人不能亲自为王昌龄送行, 只能从远道寄去这首诗表达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短短的四句诗, 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通过寄愁心与明月, 让明月护送好友平平安安地抵达夜郎, 这里的明月其实也是诗人的化身, 寄托着诗人对友人沉重的感情。

(二) 明月作为知音, 是诗人倾诉内心的孤独和仕途不畅的苦闷的挚友。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这首千古传颂的《月下独酌》 (其一) 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旷达, 同时诗中的“月”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一角。诗人在月夜下独酌, 无人亲近, 诗人是孤独的, 但他同时并不寂寞, 因为有明月作为举杯共饮的挚友, 他向明月倾诉着自己的孤独和忧伤。他与明月好似天生一对的好友, 彼此默契, 心照不宣, 这是李白聊以慰藉的一种方式, 但无不透露出豁达之情。

当然, 李白是狂放的, 天生孤傲、蔑视权贵, 但这注定了他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他的抱负与现实的差距是很大的, 因此, 他只能“借酒消愁愁更愁”, 对着明月感慨人生,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此时的诗人内心是明亮豁达的, 可是不免透露出无奈之情, 只有明月才能带给他些许安慰。在《九日龙山饮》中, 登山之际, 联想起龙山曾经上演过的名士清流之事, 李白以“逐臣”自比, 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不得意———“醉看风落帽, 舞爱月留人”。诗的最后一句就是以“月留人”来收尾的, 在这里, 明月好似诗人的挚友, 在挽留仕途失意的诗人, 想让他在这忘却尘俗之地将心中的悲伤治愈。

(三) 通过咏月, 李白展开了对人生和哲理的思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想必是诸位耳熟能详的佳作, 之中对于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 发人深省;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让人顿感胸中畅达。可见, 月一向都是引人沉思的一种物象, 常常能够触发诗人对于人生的哲理上的思考。作为唐代大诗人李白也不例外, 在《把酒问月》中“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这首诗描写诗人举着酒杯向月亮发问, 以饮酒问月始, 以邀月临酒作为尾声, 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和不解之情。诗人以汪洋恣肆的笔触, 从多个层次描摹了高洁孤傲的明月形象, 通过描绘海天景象, 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生短促的慨叹。

李白诗中吟咏的明月, 蕴含月亮对人生的启迪, 既是歌颂月亮, 又是通过明月展开关于人生的哲理思考, 这就使得李白笔下的明月主题多了一重境界。

参考文献

[1]彭定求, 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 2012年7月第9次印刷.

[2]萧涤非, 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年8月版.

[3]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4月版.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篇4: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诠释

李白的咏月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大。据统计,其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诗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它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抒写豪迈的气概、激昂的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物作细致的描绘,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特点,往往是喷发式,如狂飙如火山,想象是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意境开阔雄古,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月的形象也丰富多彩。如溪月、天山月、溪江月、峨嵋月、关山月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诗中的月不是孤立的,它和周围其它景物一起组成新意象,成为作者面对现实、思考人生时的参照物。诗人把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与之融为一体,使月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而意境显得生动形象、平中见奇,内容丰富,寓意深远。所以古人有言,太白豪放,惊动千古,气盖一世,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

一、作为美的形象,象征美好,也代表爱

《古风(其十)》:“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此处取出自海底“明月”意象作比,来形容鲁仲连的风采,表达对鲁为人排难中伤、功成不受爵、高风亮节的景仰;借此表达诗人的志趣与抱负。

《古风(二十七)》:“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以“皎月”比女子,极言秀美动人,倾城倾国。实乃以美人自况,透露怀才不遇的心情。

《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以日月永恒、美好的形象去比屈平词赋的成就和久远的影响。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长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山月”意象通透、恬静、含情,不仅表现出浓厚的田园风味,而且流露出诗人欣羡之情。

《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取“醉月”意象,表达浩然寄情的水,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秋浦歌》:“绿水净素月,明月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创设一种素雅朦胧的气氛,传达一种情投意合、两情相依的情感。

二、望月怀远,遥寄相思

《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

《玉阶怨》:“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用长久伫立望月,以表不禁幽独之苦,怨情之深,相思之切。

又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阔大,浑然天成,勾起情人浓浓的相思之意。

《长相思》:“月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对雪醉后赠王历阳》:“清晨鼓棹过江去,千里相思明月楼。”“明月”意象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表达诗人在感叹人生苦短之时对友情的怀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通过它诗人把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王昌龄。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的意象寄托着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对故国故人的深深依恋之情。

《关山月》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戍客望边色,思妇多苦颜。”“关山月”原是乐府旧题,鼓角横吹曲之一。《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常与战争生活关联。诗中描绘的是一幅由关、山、月构成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气势雄浑、深沉,反映了战争生活的悲苦以及离人思妇的愁苦。

望月思乡,寄乡愁,表达诗人对故土浓浓的思念之情,反映寻找精神家园的心理。

《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昭君》(一):“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塞下曲》(三):“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明月”、“秦地月”、“汉月”意象,喻故土,抒故国之情。

三、月亮意象是宁静、永恒的象征,常常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与人生喟叹,是古雅情趣阔大深长的历史意味的体现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沉吟月下,古月苍茫,触动着人们回首往事的心绪,寂寞、忧愁,慨叹知音难遇,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无奈的自慰,思念敬慕历史人物的心情于字里行间自然流露。

《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以其永恒的存在,阅尽历史沧桑,因而引发对人事匆匆、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浩叹全诗。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显露出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

《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月”因其苍茫浩渺的永恒历史,尽览人世,寄托作者寂寞的永恒存在和幽远深长的历史况味。

四、渲染一种环境气氛,是凄清、悲凉、愁苦、无奈的代名词,反映孤独与寂寞的心态,表达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

《古风(十八)》:“月落西上阳,余辉半城楼。”“月落”的意象述写清寂的气氛,隐含百官上朝忙碌的辛苦,暗含诗人对朝政无常的看法。

《乌栖曲》:“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悲凉、寂寥的秋月意象,揭示出享乐者的心态,时间苦短,内心悲哀。

《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借“子规啼月”的意象渲染旅途的愁绪和空寂的环境气氛,烘托了蜀道之难。

《行路难》(其三):“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取“云月”喻孤高傲世性格,表达充满抑郁不满的情绪。

《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以月喻美人,可望不可即,以美人隐喻皇帝,隐含了诗人被放逐还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诗人在失意、彷徨、无可奈何之际,总是以月为知己,借以自慰,月亮就成了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寒月”“冷月”这些凄苦的意象映照出凄苦彷徨的心态。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借助明月这个“知已”,表现了诗人飘逸的形象,同时更多流露出诗人在现实中的孤独与失意,甚至于寻找“共饮人”而不可得。

《鹦鹉洲》:“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孤月”的意象写出迁客嗟时伤悲的情怀。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诗中借“孤月”喻自已在现实之中失意之极,感慨贤愚颠倒、是非混淆的社会现实,抒发因受谗造谤的愤懑之情。

五、常隐喻帝王权贵生活,以“瑶台月”加以表述,“瑶台”是玉砌的楼台,帝王所居,“瑶台月”是指神仙所居住的地方

《古风(其二)》:“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古风”多抒发政治感想,表达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本诗以蟾蜍蚀月起来抒发对唐玄宗宠幸武妃,废斥皇后王氏的忧虑和感叹。

《古风(四十六)》:“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金宫”、“瑶台”都指帝王所居。这里刻画了王侯权贵腐朽、骄横的形象,诗人以特有的政治敏感和诗笔,展现了一幅唐王朝繁荣昌盛中充斥着腐朽的真实的历史画卷。

《清平调词(其一)》:“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通过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极写杨贵妃的容貌之艳冶。

《古朗月行》“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李白对当时朝政有感而发,把君王受人蒙蔽比作“蟾蜍蚀月”,抒发对朝政腐败的哀伤。

篇5: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与月,因缘甚深,深到简直有点生死相许。传说李白生于满月之夜,女儿叫月圆,儿子叫明月奴,李白之死也是因“醉入水中捉月”故。尽管后人考证这些传说不尽可信,但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李白作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皓月千里,窗前庭院,山川溪谷、松林竹丛,湖畔江岸,诗人精心细品,想落天外。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时吟啸抒怀,偶黯然神伤;法自然之天趣,得宇宙之空灵――月与李白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月之与李白,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活脱脱诗人的化身!据粗略统计,在李白流传至今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这些月亮,就时间而言,有晓月、落月、夜月、秋月等;就地点而言,有峨眉山月、长安月、金陵月、洞庭湖月等;就景物来说,有山月、湖月、云月、沙月、石上月等。至于一般人描述的圆月、半月、弯月等形态不一的月亮和明月、朗月、皎月、浩月等色彩各异的月亮则更不在话下。此外,还有苦月、寒月、冷月、孤月这些带有浓厚主观情感的与明镜、琼钩、白玉盘等称呼不同的月亮。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仔细研读李白的咏月诗,粗略地把他笔下丰富的月亮内容抽象地概括为自然、情爱、边塞、时间四种意象。

一、月的自然意象

月首先就是作为一个自然的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歌咏与吟唱的。她朦胧美丽、静谧皎洁。晶莹澄澈的月光世界是美丽纯洁的象征。从《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一直以来月都是以一种与太阳精神相对立的审美意象而存在,是女性和爱情的代言体,加上洁白玉兔、美丽嫦娥的传说,明月意象以其独特的灵性魅力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又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李白一生遍历祖国名山大川,最热爱自然,他常常用山水等各种自然意象来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境界。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创造,新的生命,成为新的形象。明月,是经过李白的再创造,才变得格外富有诗意。对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诗人丰富的情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因而给后人留下了一轮作者对其热情赞美、真心喜爱的自然月亮形象:“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莹”;“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在这些诗句中,作者总把月亮放到自然大家园里加以描绘,处处赋予月温馨胎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使月亮与舟、山花、山峰、绿水、海鸥、石等结缘,相辅相成,灵气贯通,共同创造美的境界,展示着一个又一个蔚然大观的自然景致。这些自然月亮意象不管是清新的,还是豪迈奔腾的,都是作者自己丰富情感的寄托。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充满了激情与追求。

二、月的情爱意象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一直以来,月就是人间各种情爱的最好寄托。“月上柳梢”的意境,“晓风残月”的低吟,“月照高楼”的孤寂――那一轮明月牵动了人间多少的情与爱!这里有缠绵悱恻的男女爱悦,有对家人的相思眷恋,有朋友间的殷殷祝福,更有高洁志士对社稷苍生的真切关怀……在月光的温抚下,任何人都还原出了人性的本真。李白同样是一个具有细腻情感的普通人,他虽然在诗中没有给后人留下关于他的动人爱情,但李白笔下的月亮却体现了一种极为高尚的情与爱――那就是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与对普通人民的关怀与同情!这从他笔下构建的情爱月意象中可窥见一斑:“谢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等诗句,写出了作者与朋友分别的无限大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等诗句,表达了作者这种对朋友的深深牵挂;“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等诗句,抒发了对朋友的的怀念之情;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等诗句则凸现了诗人的那种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三、月的边塞意象

古往今来,荒漠的边塞唯有明月是深受战争之劳与孤独之苦的战士们看到的永恒而又最有情感散发力的物象。因而,各种边塞诗的问世往往离不开明月意象的塑造。无论戍守边疆的征夫;英勇善斗的战士;还是苦待闺中的思妇,月都是他们的一种寄托与思念,千里与共,流照亲人。众所皆知,唐代是对外用兵十分频繁的一代。李白作为盛唐诗人,他笔下的明月一方面赋予了边塞诗博大阔远的意境,如《关山月》一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妇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境界壮阔,展现了一幅容纳明月、天山、边邑、幽闺的边塞风光图,赋予了明月以盛唐的`雄浑,体现的是一种游侠豪情,读之不禁使人心胸一震。

另一方面,李白也赋予了明月以情思绵绵的万种风情:“自马金羁辽海东,罗帏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藉闺迟”;“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风催寒梭响,月如霜闺悲”…… 这类诗歌在李白的写月诗中

为数不少。一个以飘逸风格著称的诗人,能够设身处地的以一个女子、战士的身份如此真切地描绘出人间最牵肠挂肚的思念,如果这个诗人他自己本身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对下层民众的关心,那么就不可能有这样情真意切的诗篇。

李白的边塞诗有的宏阔豪迈,有的幽怨缠绵,但隐穿其中的却总是一颗火热的心。他的内心是火热的,对纷纷世事的观照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怀正是作者明月边塞意象的丰厚内涵。

四、月的时间意象

生命有限,月光永恒。古往今来,人们常以月伤感生命的短暂与岁月的流逝。太阳的光辉使人想到朝气蓬勃的生命,而出现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候的月亮引起人们的则是对生命易逝时间难留的惆怅与伤感。不管一介平民还是帝王将相都摆脱不了生死循环的自然界限。那一轮苍茫明月,曾引发了无数文人对时间、生命、历史的深沉反思。情感丰富的李白同样如此。他笔下的月亮,探索宇宙人生,忆古怀史,显示了诗人深邃沉郁的一面。

《把酒问月》可谓是李白所塑造的时间月意象中最为典型的一首。诗人以笔下的月亮,抒写了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并以形象的语言出之,曾经引起了千秋万代无数文人的共鸣: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令月曾经照古人。令人古人若流水j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在这首诗中,诗人因明月而引发的对人生宇宙的哲理思考,并在时间永恒和人生短暂的体悟中,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是啊!既然人生苦短,韶光易逝,难以相伴永远的明月,就让月光长远照在自己当歌对酒及时行乐的金樽里面吧!这可说是诗人在对宇宙人生深沉思考之后的一种自我解脱。

《劳劳亭歌》同样也是借月亮时间意象以抒写自己的无限愁思: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诗人选择了秋月这个时间意象,把“悲哉秋之为气也”这种传统的悲秋主题加入月意象,甩“蔓草离离”“白杨悲风”“苦竹寒声”“独宿空帘”等一系列意象图景表现了作者像东流水一样不尽流淌的离情别绪。

李白笔下的月亮,在空间上延伸到了广袤的宇宙人生。在时间上,还把光辉洒向了漫漫历史长河。在现实的月光下,他联想到的是先人古事,并把自己的情感不自觉地融人其中。李白借月以忆史怀古的诗作屡见不鲜,《苏台览古》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云:“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睢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官里人。”吴王已去,苏台荒废,当年繁华已烟消云散;物是人非,唯有江月依旧。这是李白抒发沧桑巨变的历史兴亡之叹,我们不难体味其中对现实的讽喻之意。

篇6: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丁晓明

内容摘要:中国文学史上,众多诗人留下了无数咏月名篇,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常以明月入诗,给明月注入了丰富的内蕴。他的诗中的明月意象主要体现为:

一、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二、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和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认和批判,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

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诗人人道主义思想感情。总之,李白在盛唐的朗月里沉醉放歌,李白的诗篇也将与明月永生!

关键词:李白 明月 意象 性格

追求 人生理想 品质 黑暗 光明 批判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才气、激情以及生命全部融入某一对象时,这一对象必将成为这个人的“独物”,进而成为人所共仰的“神物”。正如向日葵属于梵高,虾属于齐白石,交响乐属于贝多芬,月亮应属于李白。

李白的一生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特别的,如同图腾般的崇拜情结,诗人的一生也仿佛和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互相视对方为知音与挚友,将对方作为情感诉说的对象,诗人将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都诉之于月,常使得人与月共喜,月和人同忧。月亮成了反映和负载诗人无限情思的“心灵多棱镜”与“心灵多媒体”。

一、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李白咏月,不像别的诗人仅仅留下若干名篇名句,他还用优美的篇句构织成一个特殊是世界,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千姿百态,能从中看见诗人自己的活动。

李白最喜爱的月下活动室泛舟,用他自己的说法,叫做泛月:“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魏万还王屋》),李白泛月诗的画面均极美,闲情逸致中流露出不合流俗的高雅情怀。泛月时他还经常想起王徽之乘兴访载的轶事,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致:“日落山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东鲁门泛舟》其中)。

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传神的描绘了“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四句诗写出了酒与诗的密切关系。人民群众都很喜欢李白,称他为“诗仙”、“酒仙”。因此李白写得最多的是月下饮酒——即所谓醉月,此类名篇不胜枚举,一般说来,李白饮酒诗突出一个“豪”字,咏月诗突出一个“逸”字,一旦二者结合,便表现出一种既豪放又飘逸的性格——可用“清狂”二字概括;除《月下独酌》四首名篇,如《襄阳歌》、《谢眺楼饯别》等均属此类。这种清狂的性格一方面说明诗人的骄傲和对污浊现实的轻蔑,同时又流露出深深的孤独感,李白还有些其他步月而归的诗,心情平和,于闲适中同样流露出极深的孤独感:“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对酒不觉眠,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

以上所说泛月、醉月、步月,意境极其优美,要之还在写实,另一类作品则是完全寄兴于想象,表现他狂放的性格,开阔的胸怀,渴望自由的思想,如:“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谢朓楼饯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明月可乘,可揽,可寄,都是李白的发明,大胆的想象传达出童稚般天真的性格,但最有趣的发明还是赊月:“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晔及贾至洞庭游》其二);“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贯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送韩侍御之广德》)。

李白诗中以无赊酒,却有赊月。酒是要用钱买的,没钱的时候就用五花马、紫绮裘、龙泉剑去交换,同自然造化打交道容易得多,“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即使要钱,也可以赊。这种妙趣横生的想象,表现出诗人以天地为衾枕的襟怀。李白还有一首问月诗,其艺术成就就与后世苏轼问月词堪称合璧,而其思想深度又远过苏词:“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也有这样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中表现的虽是游子思归的传统主题,但将相思离愁置于春江花月夜浩瀚悠远,静谧瑰丽的境界中,以如梦如幻般澄澈优美的境界略带凄凉伤感而绝不消沉颓废的音调,对青春年华和生命宇宙的理性思考,这两首诗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造化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乃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李白问月诗表述的正是这种人人都能理解的矛盾并由此产生的苦恼;表述的巧妙生动,又极为质朴,从而使我们对诗人倍感亲切,我们读书时想起李白,正如李白写诗时想起在他之前的古人一样,会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感伤,同时也能得到难以言喻的慰藉,既然古人、今人以至未来的人都要面对同样的矛盾和苦恼,这共同的矛盾和苦恼也就使世世代代的人彼此沟通,产生某种感情上的共鸣,沟通的媒介便是大家都能见到并会由它引起遐想的月亮,诗的奥妙往往就在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感受用独特的方式说出来。

二、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和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认和批判,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

诗仙李白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排遣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造成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自命不凡的特异感和优越感,从精神上使自身处于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境地,产生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个性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的觉醒形成的天地过客的孤旅之悲。这一切在他的诗作中都可以找到影子,但是李白也并没有因此沉沦下去,他通过月亮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对现实的布满。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成一片涟。”(《玉壶吟》),三杯浊酒,以压不住心中的悲慨,于是,拔剑而起,先是对着秋月挥剑而舞,忽又高声咏吟,最后眼泪夺眶而出涕泗涟涟,“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曾称人意。”《江夏赠韦南陵冰》,李白喝的是苦闷之酒,孤独一人,自然没有那份闲适之情了,所以醉酒也不能遣闷,还是去遨游山水吧,但又觉得山山水水都像江夏附近著名刹头陀寺一样,充斥那苦行的僧人气,毫无乐趣,不称人意,那么,哪里是出路,何处可解闷呢?李白那颗受伤的心,此时此刻应该是用明月来表明吧,李白的孤寂、抑郁、惆怅的心情写下了《金陵城西楼月下岭》,诗中的“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映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有奇特的想象,而“月下沉吟久不寻,古来相接眼中稀”,描写了作者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是诗人在慨叹人世浑浊知音难遇。“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其中之一),由于当权者不能识才用材,由于自己的政治思想和耿介言行不被人理解,只是使人觉得孤立无援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所以,从表面上说,诗人是在写酒兴醉态,而其内里却饱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愤懑。

李白主要是个活动在上层社会的政治抒情诗人,其主要作品是以怀才不遇为基本主题的政治抒情诗,这些作品,在抗议统治者压制和埋没人才的同时,还通过对宫廷腐败、政治黑暗以及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等等的揭露和攻击,预示并真实地反映了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过程。我们看见的李白是高傲的李白,由于感到没有出路而忧愤不已的李白、放浪不羁并对许多公认的神圣观念表示轻蔑的李白,也是“人皆欲杀”的“狂人”李白——这就是上层社会的李白,其言语行动均表现出鲜明的叛逆性格。

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诗人人道主义思想感情。

李白的咏月诗歌的完美还体现在他把月之物象直接引入到生活,他感觉到尘世的艰辛,便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吟道:“独酒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独酒篇》);他们称赞自己的外甥,便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吟道:“贤甥即明月,声价动天门。”(《赠别以甥高五》)......最能反映李白以月注入生活的完美性的是他的《秋浦歌》第十四首:“炉火照高天,红星乱紫烟,好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一首描写劳动人们冶炼的诗歌,诗歌作品中的月是不可少,他是劳动人们冶炼劳动是的大背景,月光下的炉火才能呈现紫烟,大背景下的宁静,才更显得出局部的热闹和美丽,才能把这冶炼场的描写更集中、更忘情。这种月光下的冶炼的劳动情景和感受,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永远无法体会的,热闹的劳动场面出现在静谧的月光世界,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可谓画中之神品。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秋浦歌》);“痛饮龙邻下,灯青月复寒。醉歌惊白鹭,半夜起沙滩。”(《送殷淑》其三),白猿饮水、白鹭受惊起飞,都是从现实里捕捉到的真实动态,有趣的是,这些动态并未破坏,反而增强了月光世界的静谧和神奇,甚至是人的活动也很难打破上述的意境,李白的月光世界里人物形象为数不多,均出自下层社会,如:“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越女词》其四),“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越女词》其五),前写月下等待幽会的男女,后写月夜从远处看见的一群湖上少女,均具有活泼的生活气息,却又使人感到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后首反以月比水,其实写的也是月夜,只有在月光下才能产生那样的透明感,在这种神奇的世界有时还会传出劳动者的歌声“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莲女,一道夜歌归。”

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是一个远离喧嚣尘世的未受污染的世界,它无论怎样变化,永远是那样幽冷而静谧,使人产生达到透明盒空灵程度的纯洁感,这个世界的自然存在既是真实的,而它在李白诗中出现又具有特殊的意义,李白像别的不满现实的诗人一样也需要有个世外桃源,但他的世外桃源不在仙山,也不在田园,而在与污浊现实截然分开的月光世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这个世界无处不在。

综上,李白笔下的月是有情有意的,是与诗仙一生休戚相关的,他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了激情悲壮的一生,那些多情多彩的月亮成就了诗人的伟大吗,诚如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传颂李白的诗句就是因为他的胸襟开阔,思想深邃,境界深远,他的那些诗作就像一直悬挂在苍穹中的明月一般,将成为永恒的光芒照耀着万千后生,激励着我们不停地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

上一篇:县乡镇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情况下一篇:天蓝色的彼岸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