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科教兴国战略

2024-07-12

如何认识科教兴国战略(通用8篇)

篇1:如何认识科教兴国战略

如何践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这一概念早就提出了,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像并没有什么成效。我国仍然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经济和综合国力是在不断提高,可是人才和科学方面却鲜有成效,我想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因素,我们应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我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还是很发达的,四大发明至今为世人所称道,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却没什么进展呢。我想这跟我国几千年来沿袭下来的封建思想有关,如今的我们太功利,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可是我们在教育方面一直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到一个好的大学,然后找到一个好工作。于是我们就以找到好工作挣很多钱为最终目标,就好像以前的人努力读书就是为了考取状元做大官一样,现在的我们也是片面追求结果,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要知道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要考到高分,而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自身的能力,从书本中领略到更多新的东西,而不是只知道死记硬背。

所以说,每个孩子的目标都是要考大学,却没有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就算很多小孩子小时候有梦想,也会因为父母觉得那些梦想不切实际,而把它们扼杀在摇篮里。要我说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从小孩子抓起。积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有明确的目标,这样他们才有动力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不但我们现在太急功近利,我们的父母也是,为了以后自己的孩子能成才,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适应以后激烈的竞争做准备。于是,很多小孩从小就上什么兴趣班补习班的,美好的童年就在每天这个班那个班的奔波中度过。可是我们的父母想过没有,自己的孩子到底喜欢什么,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喜欢上这些所谓的兴趣爱好吗?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关键是要努力激发他们的潜能。盲目的跟随大流送孩子去那些兴趣班是没有用的,要孩子自己也有兴趣才行,积极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努力去专研,而不是推着他们向前。

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也就是要推动我国的科学发展,而科学的发展又与人才息息相关,人才的培养也是需要科学教育。所以,首先要实施科学教育,普及科教知识。科学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科学方面的知识,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我们如今的应试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老师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育,只会把大量是信息知识灌输给我们,却顾及不到我们到底有没有吸收这些知识。要知道这样的教育,教育出来的人才只会是死学习的机器而已,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去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呢。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努力让学生学会自己积极思考问题,从问题中寻求新的知识,学到更多的东西。

我觉得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要在大学扩招与重点培养方面有所取舍。现如今的大学扩招太严重,本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现如今因为过分的扩招,大学生的质量越来越低。其实大学扩招的初衷是好的,想要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可是,要想成为一个人才强国,一定要找准培养人才的方法。就算是要扩招也应招那些有特长的学生,让学生能在大学里发挥所长,得到更好的发展。不过,就算我们培养出来高素质的人才,他们估计也不会留在国内吧,我们对待人才的政策也有很大问题,很多人才在学有所成后,纷纷选择出国发展,因为在国外,他们会有比在国内更好的待遇,从而更有动力深入专研,不需要考虑其他不必要的因素。而在我国,很多真正的人才却不能得到好的待遇。结果是,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在为国外的政府效力,真是为别人做好了嫁衣,自己还捞不到什么好处。所以我们不仅要努力培养人才,更要努力留住人才,招揽人才,让那些拥有各方面特长的人为我们所用。

不管怎样,我们要想切实践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就要从小事做起,改变一些传统封建的思想,改变那些浪费时间却没有效用的教育方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人才,并大力实行对人才的优惠政策,让那些有用的人才一心一意地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从而实现科教兴国和成为人才强国。

篇2:如何认识科教兴国战略

(詹郡2012级公共管理班)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我们要取得人才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兴国战略。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人才兴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兴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兴国战略的目标。实施人才兴国战略,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适应党的历史任务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培养和集聚了宏大人才队伍,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国之路,逐步实现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人才是强国的根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迫切要求我们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践证明,只有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才能为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有力人才保证。只有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不断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掌握主动。只有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才能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党的组织,把各类人才更加紧密地凝聚在党的周围,才能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2-的先进性提供坚实支撑。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当代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纲领和指南。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贯彻落实好这个纲要,扎实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坚持人才工作指导方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坚持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篇3:如何认识科教兴国战略

一、优化办学模式, 提高对科教兴农战略意义的认识

科教兴农的深刻涵义为:科学、技术、教育是振兴农村经济, 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科学、技术、教育三要素中, 以人为本, 劳动者素质起着核心的作用。因此, 科教兴农战略的首要使命是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 树立知识经济的新观念, 充分利用知识经济的驱动作用,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科教兴农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确保科教兴农战略的顺利实施, 必须构建农业教育、科技和推广新体系, 使其以崭新的面貌服务于科教兴农。

为此, 农村职业学校要立足“农”字, 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 要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为己任。努力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使学生及其家长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树立起“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要根据农村的自然优势实行农科教结合, 走资源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之路。

二、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合理构建农业教育布局

如何处理文化课和农职课之间的关系, 是农村职业学校农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实践问题。文化课和农职课的比例不当, 既不利于为农服务, 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课和农职课的比例, 应当根据农村初中课程的基本属性, 以及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定。目前, 农业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进一步解决文化课和农职课之间的统合问题。这就是要依据为农服务和农村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 统筹安排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使职业道德教育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同一个目标指引下, 协调统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在于为培养农村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适用人才奠定基础。因此, 文化课要注意体现为农服务的要求, 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农职课也要注重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打基础, 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农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用技术。

三、大力发展农业继续教育,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

农业成人教育主要通过非学历教育进行知识补充、更新和提高。例如, 组织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 即农产品储藏加工与流通企业技术。首先制定详尽的培训方案和实施计划, 精心挑选业务精干、责任心强的培训师, 并认真编排培训日程, 编印培训教材, 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实施“三堂课”制度。在校内, 乡镇, 经济开发区等地举办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班。培训班主要通过理论教学, 实际操作和参观实习等培训形式, 以“畜禽养殖”“乡村旅游”“村级防疫站”“农产品储藏加工与流通”等专业为主要内容, 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

为认真做好这些培训工作, 还必须做到与企业沟通协调, 聘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授课指导教师, 采用课堂集中讲授, 咨询解答疑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使培训的教学内容丰富, 实用性、操作性强。另外授课教师在课余要留下联系方式, 为学员在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通过培训, 不仅让学员了解国家的一些惠农政策, 更重要的是让学员享受到这些政策带来的实惠, 同时通过培训学到实用的新技术, 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在农业上的应用, 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的选育, 农产品贮藏、运输、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 对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帮助。

四、明确农业人才培养目标, 形成强大的“科教兴农”合

篇4:如何认识“一带一路”大战略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时代要求”的含义

为何说“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追求和平,实现发展是各国人民最大的诉求。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强大了要干什么,如何干。世界以往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必争,强国必霸。尽管中国一再宣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别的国家仍然不太相信,听其言,观其行,这也不难理解。人们担心,一旦中国采取扩张型战略,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世界就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发生大国争端,进而引发大的战争。

作为不走传统大国崛起道路宣示的实践,中国主动提出与美国构建基于不对抗、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通过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破除人们对于中国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疑虑。中国希望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是空话,立志要把实现合作共赢的承诺付诸行动。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如何维护发展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尽管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中国将会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贸易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需要要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可以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项目。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项目工程建设融资,非常困难。而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导致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通过“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目的就在于此。有人把中国这样的举动称为“新马歇尔计划”,这是不对的。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援助战后的欧洲经济重建,而如今的新融资机构建设理论是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享资源。有人批评中国是想通过此举破坏现有的国际机构设置,这也是误解,或者是中伤,因为中国倡建的这些机构并不是以搞垮现有机构为目的,而是作为它们的补充和加强。

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抗战略,而是一种合作战略,它是开放、合作的。只有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才可以理解和认识其时代要求的含义。

出于大战略的设计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设计,具有综合的含义,既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基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因此,不能把“一带一路”作为短期行为的项目来对待。有人为“一带一路”画出了线路图,也有人为它确立了时间表,应该说这是不准确的。从落实的意义上说,它要有行动步骤、项目规划,也要有落实的时间表,但这只能作为分布的行动计划,并不是包揽全部一揽子计划。

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发展的地区均衡的战略,也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中国开放发展从沿海地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但这也导致两个大的不均衡:一是国内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发展大大落后;二是对外关系的不均衡,东重西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则为中国西部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二则为发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主要的特点是贸易通道。当今推动“一带”建设,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历史上的大通道,而是要以“丝绸之路”的互利交往精神,建设新的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带,把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发展这个主线紧密连接起来,构建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全面链接的新关系,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设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西方大国崛起后所奉行的是基于控制海洋的“海权论”。中国要做海洋大国,是不是也要走海洋争霸、海洋霸权的老路呢?“一路”战略倡议就是一个最清晰的回答: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公元前200年秦汉之际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全球文明的重要走廊。如今,“一路”战略下的内容不仅仅是打通基于开放安全的航海通道,而且还要推进发展合作,与海上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通过港口连接,港口经济、沿海经济可创建新的发展空间。endprint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的支撑基础。实现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基于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发展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交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由东盟提出来,后来扩展到东亚合作机制、亚太合作机制,如今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构建自贸区是一个大趋势,自贸区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市场开放,通过开放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推动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各国间存在诸多妨碍物流、投资、服务以及人员流通的限制,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不仅要发展基础设施网络,而且要消除妨碍交流的规制,制定统一的或者是互认的新规则。要克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瓶颈障碍,需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

显然,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指导思想既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旨在推进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中国以我为主的利益观,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周边是首要

中国有20多个近邻国家,陆海相接,构成特殊的关系。中国一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定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和外交的优先目标。2013年中央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中国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一带一路”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对与周边国家关系认识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新的国家战略日渐清晰,即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的成功是内靠改革,外靠开放。与历史上的封闭大不一样,如今的开放型经济,与世界和区域市场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线性特征的周边经济圈。“一带一路”将会使周边经济圈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是基础,紧密的经济联系创建紧密的经济利益,而紧密的利益是构建中国与周边邻国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一带一路”将会大大改变以往以贸易和资源为主的经济关系结构,以互联互通的建设为基础,逐步构建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人文广泛交互融合的经济带。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阶段中国主要依靠吸收外资、扩大出口来加快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后,要实现由大变强的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尽管中国的经济面向世界市场,但是,周边地区是中国未来发展最直接和最便利的新空间。周边地区,除个别发达国家外,西北部、南部、东南部,包括南亚、东盟、中亚等国家都是发展中地区,这些地区发展愿望强烈,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获得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会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拓展机会,从而使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延伸发展的依托带。

需要开放的大视野

“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的、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立见成效的。应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但要着眼长远,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抓住重点。应有优先秩序。首先是经济,重点也是经济,并且应先从近处逐步推远。当然,光搞经济不行,还要拓展政治关系,发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对于“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认识清楚,也要让别的国家认识清楚。因为,建设要靠大家建设,靠大家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让相关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带给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者负有建设的责任。

面临的挑战

当然,要把“一带一路”的倡议变为现实,取得成效,也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是战略疑虑,即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施扩张,对于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参与大通道的建设,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一些抵制中国参与的舆论;一些大国出于担心排斥自己的考虑,也对自己的伙伴国施加压力,甚至直接出面做工作,制造中国主导的舆论。比如,对于亚投行的建设,美国就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也拒绝参加,美国的盟友,如澳大利亚、韩国都不表示支持。对于公路、铁路网络的建设,印度、缅甸也都表现出质疑,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被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

挑战之二是如何妥善解决或者化解争端。比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守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2015年是中国—东盟海洋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订行动计划。这一步走好了,会有助于推动更大范围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建设。

挑战之三是如何创建可持续的新发展方式。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建设通往中国的能源输送管道。要建设经济带,就要改变简单的能源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资源加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最近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一站是中亚国家,这是起点区域,起点搞好了,才可以进一步延伸。

中国上升为一个实力大国,自己的利益诉求多了,影响力也会增大,能干的事情也多了,各种议论都会有。“一带一路”既然是大战略,既然方向确定了,就要认真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本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理念合作;要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享利益;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的积极性,使“一带一路”战略变成大家的战略。

篇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背景材料]

1、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理论。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自推广以来,已累计增产4000亿公斤,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只有初中学历的许振超是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一名普通的桥吊队长。30年开,他不断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创造了世界一流的装卸效率,成为一流的桥吊专家,为我国的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双开”测试 ]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2、请从两个角度分析上述材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为适应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们中学生应怎样做好准备。

[ 参考答案 ]1.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因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并发挥着巨大的乘数效应)。②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③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对科技的进步乃至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任选一点作答即可)2.①从发展科技的角度:国家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高科技,把加快科技发展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从发展教育的角度:国家要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努力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③从重视人才的角度:国家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④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国家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⑤从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角度: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我们又是一个挑战。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发展高新技术,迎接挑战,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任选两点即可)3.青少年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有为人民服务的真实本领。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言之有理即可)

[背景材料]

1、2005年“3.15”的主题是“健康、维权”。

2、2005年3月7日,山东省卫生监督部门追查到160多箱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苏丹红一号”色素的辣椒制品。

3、在2004年服务类申诉中,电信服务申诉量增长很快,以6000多件的数量排列到了第一位,紧随其后的分别是餐饮、洗染、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在商品申诉排名中,通讯器材类商品排在了首位,申诉量超过了8000多件,另外,房屋成为2004年消费者关注的热点,申诉数量升幅较大,以1000多件排名第八位。

1、结合材料说明确立2005年“3.15”主题体现了哪些观点?

2、为使今年“3.15”主题深入人心,某校初二学生准备开展一次以维权为题的主题班会,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请你设计一个完整的活动步骤。

[参考答案]

1、①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重要的人身权利,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任何权利的基础。②党和政府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参与者的经济行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体现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③“健康、维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体现了以人为本,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④“健康、维权”这一主题有助于消费者提高对生命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强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且配合有关部门同假冒伪劣商品作斗争,及时惩处违法犯罪分子,使自己得到锻炼,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稳定,促使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2、①观看小品《打工奇遇》。②结合小品就现实生活中的假冒伪劣产品商品,学生谈认识、危害。③分组讨论假冒伪劣产品产生的原因。④师生共同交流作为消费者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体步骤还要详细些)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

1、简要介绍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2、列举邓小平同志的三句名言。

3、列举邓小平伟大旗帜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或发生的重大事件。

4、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向伟人学习的决心。

[参考答案]

1、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率军挺进中原,指挥淮海战役,领导人民走改革开放之路,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提出“三步走”战略,指出当今时代的主题等。

2、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北京“申奥”成功等;加入“世贸”组织;上海“申博”成功等。

4、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刻苦学习,艰苦奋斗,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

[背景材料]2005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发奖励证书。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根本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的灵魂在创新,科技的活力在改革,科技的根本在人才。

1、请你举出历史上科技创新给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的两个事例。

2、怎样做才能成为创新人才?

3、“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令人遗憾,象征我国科学技术顶峰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出现空缺。”读了这则新闻报道后,初三一班的同学决定出一期手抄报,你会从哪些方面组织材料呢?

篇6:如何认识科教兴国战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步骤,或者说是重要方面。

湖北省在人力资源服务发展座谈会上信长星副部长谈到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充分地把人口的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这正是我们开发人力资源索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从教育、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等等各个环节来采取措施,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人力资源服务。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共同出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项目,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

篇7:如何认识科教兴国战略

——浅谈“十二五”规划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自今年直至2015年,我国开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具体内容,在此,就“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谈谈个人的认识。

教育一直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问题。小到个人,教育意味着一个人今后的发展,大到国家,普及教育提高教育程度,关系着国家的进步和未来。科教兴国战略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才强国战略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这两个战略的提出已有时日,而发展的路却是任重而道远。所以“十二五”计划仍然把这一项列为目标并加以深入。并提出了更深一层次的目标。即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一次说来简单,而真正发挥出来却很难,因为创新需要各方面能力的支持,它首先需要的便是教育为基础,国家的发展为动力,整个社会环境都是创新产生的平台。

规划就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具体内容又分为四个方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以下是对各个内容的了解和提出的想法。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民生是国家发展的重点,民带来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服务于民。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我认为,完善机制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鼓励科技创新,使创新能有支持存在,比如说知识产权法德完善等,都是对创新科技的支持和保护。所以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鼓励创新的社会,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这也是一个平等的体现。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实施重大教育改革和发展项目。我认为,教育是平等的,是广泛的。普及教育传播教育深入教育,使更多人受教育,从而提高科技提高素质,每个人进步一小步,整个社会就会进步一大步。

建设人才强国。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所以国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国内人才作用,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进人才管理方式,落实国家重大人才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对人才有高要求的年代,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体现,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无论从外部环境上还是从内在培养上都是关键环节,通过教育,产出高质量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注入活力,为国家的长久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篇8:邓小平的“科教兴国”战略

因此, 无论从我国现代化的基本国情, 还是从当前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 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定要抓住时机, 迎接挑战, 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一、科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很大发展,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能成为世界范围“领头羊”的科研领域屈指可数。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高科技领域尚不能形成战略性突破。面对这一形势, 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来发展高新科技,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1. 要掌握科技全球化的特点, 明确我国的应对战略。

从我国国情出发, 利用后发优势, 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普遍发达, 但一些国家科技发展的路子并非一致, 各国都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制定符合本国特点的科技创新战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学习西方决不是照搬西方, 而是利用后发优势, 扬长避短, 有所为、有所不为, 实现科技的赶超和跨越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 充分利用科技全球化进程中的“溢出效应”, 扩大利用技术领域的对外开放,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将更多的国际企业集团引入国内, 从他们的技术、产品和管理中, 学到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 尽快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层次, 利用好“溢出效应”, 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为资本、技术寻找新的出路和利润增长点。

2. 要健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体系,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继续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推进体制创新。科技体制要根椐新的目标和要求, 继续贯彻落实, 并根据新形势的需要调整完善。应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宏观调控, 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衔接, 与科技全球化相协调的科技体制, 使科技生产力真正得到解放, 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就科技发展机制来说, 我们要尽快建立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快速反映机制, 建立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和高技术成果的收益分配机制。科技创新有很多方面,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 所以, 应积极推进技术创新,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二、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

邓小平同志认为,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发展教育不仅是教育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 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人力资源优势, 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条必由之路。

实现现代化, 关键在科技。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往往是靠科学知识的继承、积累和创新等基本手段。科技与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技术是知识的发现、发明和运用, 而教育则是对知识的传播和有知识的人的培养。知识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不断的代际交替中,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社会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延续和发展。所以教育是科技知识存在、发展和得以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的基础, 要发展科学技术, 首先必须发展教育。培养和造就科学技术大军, 教育是基础, 各行各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教育。教育周期比科研开发和经济活动的周期都要长, 教育的效益往往在十几年或几十年后才逐渐显现出来, 直接影响到一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因此, 发展教育要瞻前顾后, 循序渐进, 着眼于未来, 有分阶段的奋斗目标, 并且制定相应的对策。

加强基础教育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环节, 是使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迈出的第一步。普及基础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目标。高一级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高等院校的学生来源于中学, 中学学生来源于小学, 因此要重视小学教育。我们要在科学技术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 按照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 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加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我国幅员广大, 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 根据我国国情,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必须按照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有步骤的进行, 不同的地区提出不同的要求, 不搞“一刀切”。因此, 我们不仅要承认全国各省市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而且要承认在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范围内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这样, 就把发展教育的权利和责任交给了地方, 这对普及中小学教育是非常有利的, 有利于因地制宜, 发展基础教育。

由于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有所变化, 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人们开始关注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无论是规模的扩大, 发展速度的加快, 还是内部质的变化, 职业教育都必须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而这又是以一定的经济能力为基础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向职业教育输入一定的人力资源, 包括求学和教育工作者。因此, 职业教育吸引生源, 招募师资都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保障。除了人力资源外, 职业教育还需要一定的实物来源。无论是发展还是改革, 职业教育在课程开发, 设备更新、校舍建设以及日常开支方面都必须有更多的投入。

当前, 高等教育改革虽然有所发展, 但教育部的控制仍然“十分严格”。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 我国教育体制根本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需求。知识经济人才群体是接受过高等教育, 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经常接受继续教育, 适应竞争能力强的人才。没有高等教育的广泛普及, 就没有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因此, 放开对高等教育的计划控制, 改变过去的所谓“正规化”“全日制”“填鸭式”的教学体制, 快速扩大招生规模, 推动教育产业化势在必行。邓小平说:“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 就高等教育来说, 大专院校是一条腿, 各种半工半读和业余大学是一条腿。”邓小平提出的高等教育必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可以使国家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兴办各种类型的成人高等院校, 以增强人才培养的数量和速度, 努力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形成门类齐全, 层次比例合理的体系, 总规模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当的水平, 加快薄弱系科和专业的发展, 扶持新兴边缘学科, 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

上一篇:人生最珍贵的美文下一篇:贪污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