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简介

2024-07-18

趣味数学简介(共14篇)

篇1:趣味数学简介

趣味数学社团简介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煅炼。我校特成立趣味数学社团,本社团由五年级每班选出5---6人参加,活动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年级教材,力求题材内容生活化,形式多样化,解题思路方程化,教学活动实践化等多种形式为宗旨。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开阔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的智力为目标。并且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教师适当穿针引线,把单调的数学过程变为艺术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收获。教师将在课堂上围绕“趣”字,把数学知识容于活动中,使学生在好奇中,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力求体现我们的智慧秘诀:“做数学,玩数学,学数学”。的思想和理念。

篇2:趣味数学简介

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卫生间是一部个人卫生的历史,厨房是一部烹调的历史,卧室则成了性爱、死亡和睡觉的历史。作者还梳理了从建筑学到电力学,从考古学到园艺学,从食物贮藏到流行病,从香料贸易到艾菲尔铁塔,从女性时装到室内装潢等方面的演变脉络,撰写了一部包罗万象的人类居家生活简史。

作者简介:

比尔`布莱森,享誉世界的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后定居英国,曾任职于《泰晤士报》,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刊物撰文。,被任命为英国久负盛名的杜伦大学校长。12月,为表彰他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他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OBE)。

布莱森擅长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他所游历的世界,在他的书里,英国式的睿智幽默与美国式的搞笑绝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作品有《哈!小不列颠》、《请问这里是美国吗?》等多种。代表作《万物简史》是一部有关人类科学发展史的科普名著,作者以幽默风趣的笔法,结合有关现代科学的发现,勾勒了自然的演化史和人们认识宇宙、探索万物的科学历程,荣获欧盟委员会笛卡儿科普奖、英国皇家学会安万特奖、美国《科学》杂志最佳科学著作奖。

目录:

中译本序

前言

第一章 现代生活的序幕

第二章 居家的气息

第三章 门厅

第四章 厨房

第五章 洗碟间和食品库

第六章 保险丝盒

第七章 起居室

第八章 餐厅

第九章 地下室

第十章 过道

第十一章 书房

第十二章 花园

第十三章 紫色屋

篇3:趣味数学 感受趣味

一、趣味数字, 在认识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数字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数、感知数、应用数是我们教学的关键。但是数字教学看似简单, 教好却很难, 即理论很简单, 但是学生在做题时却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不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算理, 而是学生对于计算兴趣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要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奇妙,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二年级下册《加与减》的教学时, 因为学生在运算时借位、进位时总出现一些错误, 于是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爱因斯坦的生日是1879年3月14日, 爱因斯坦是个大科学家, 你想成为大科学家吗?那么我们现在算一算, 爱因斯坦的生日可以看成数字1879314, 我们将数字随便排列得出一个新数字, 如9371481, 那么用大的减小的, 得出的差是7492167, 将差中的各数位上的数相加得出和为36, 再将和的各位数相加结果为9。我跟学生说你的生日这样算一定也为9, 如果不是9, 我就倒着走。一时之间学生的学习气氛高涨, 都赶紧去尝试, 但试了之后, 结果真的如此。这时我说看样大家都能成为科学家, 但是科学家不是靠出生日期的, 关键还在于多学习、多探索, 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由此在练习了多位数加减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

二、趣味字母, 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数学不仅仅是算术, 由数到式是一个飞跃, 也是代数的精髓。数学中用的字母很多, 但不是随意的, 相当于多有特指。如π指的只是圆周率, 这是一个定值, 无可替代。其它的可能就会不一样了, 像公式中的a、b, 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可以表示任意数, 可我用你也行不用你也罢, 我用c、d一样可以表示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但是由于习惯使然, 有一些也是不可更改的, 如h一般表示高, s、v、t一般表示路程、速度、时间, S表示面积, C表示周长等等。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运用好字母的特指性和通用性, 实现学生由具体数到字母的跨越, 这是我们教学的思考, 也是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如在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的教学时, 一开始有好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数与字母的联系, 这时我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温习了一下幼儿园时都会唱的儿歌“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嘴, 两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 四个眼睛八条腿……, 这时我提问当有n只蛤蟆时有几张嘴, 几个眼睛几条腿?这时学生由规律很简单的就可以得出结果, 由此实现了由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的飞跃, 为学习方程奠定了基础。在此教学中, 学生能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强大功能, 并由此回扣原来学过的运算律, 更加深了对字母表示数的认识。但它最神奇也是最实用的还是在方程中, 通过设未知数x或y并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构建成方程, 比我们原来用算式来解应用题要简单的多。由此可见趣味数学重在应用, 会应用并为我所用才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

三、趣味 1+1, 在应用中实现数与形的结合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构成了我们基础教学阶段数学的基本框架。数学的趣味性不只体现在某一块, 更多的体现在它们之间的结合上。如数形结合是我们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 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让学生体验由数到形或由形到数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时, 我们要通过具体的事例, 让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它数学思想的重要作用, 让思想指导我们的具体学习,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 受到教育, 形成思想。

如在学习分配律时, 我让学生制作了两个长方形, 一个的边长为a、b, 另一个的边长为a、c, 我问, 它们的面积和是什么?一部分学生的列式是ab+ac, 说明的理由是两个长方形分别的面积加在一起;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列式是a (b+c) , 说明的理由是可以把它们合成一个大的长方形, 在学生说明列式理由的前提下, 我问学生这两种列法都对吗?学生一想是都可以呀, 由此我写出了等式a (b+c) =ac+bc,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分配律。并且再让学生利用具体的数来验证, 通过验证更加证实了式子的正确性。用图形来解决数或用数来解决图形问题是我们常见的问题, 只有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互通, 才能达到知识的融合, 也就实现了数与形的有机结合。

趣味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有趣才能让学生更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也才能实现我们教学的效果。趣从何来, 可以是数学小故事, 可以是由生活实例改编成的问题, 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所感所想。趣中生理, 乐在其中, 只有让学生徜徉在学习的乐趣中, 才能使学生有再发现、再探索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孙海东.趣味数学乐在其中[J].发展, 2011 (05)

篇4:趣味数学 感受趣味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趣味性的例子,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有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喜欢上数学,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小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知识积累的黄金时期,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快乐的,知识是有用的,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也才能让学生在感受到学习快乐的同时更愿意学习,实现我们教育的价值。

一、趣味数字,在认识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数字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数、感知数、应用数是我们教学的关键。但是数字教学看似简单,教好却很难,即理论很简单,但是学生在做题时却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不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算理,而是学生对于计算兴趣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要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奇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二年级下册《加与减》的教学时,因为学生在运算时借位、进位时总出现一些错误,于是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爱因斯坦的生日是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是个大科学家,你想成为大科学家吗?那么我们现在算一算,爱因斯坦的生日可以看成数字1879314,我们将数字随便排列得出一个新数字,如9371481,那么用大的减小的,得出的差是7492167,将差中的各数位上的数相加得出和为36,再将和的各位数相加结果为9。我跟学生说你的生日这样算一定也为9,如果不是9,我就倒着走。一时之间学生的学习气氛高涨,都赶紧去尝试,但试了之后,结果真的如此。这时我说看样大家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是科学家不是靠出生日期的,关键还在于多学习、多探索,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由此在练习了多位数加减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

二、趣味字母,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数学不仅仅是算术,由数到式是一个飞跃,也是代数的精髓。数学中用的字母很多,但不是随意的,相当于多有特指。如π指的只是圆周率,这是一个定值,无可替代。其它的可能就会不一样了,像公式中的a、b,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可以表示任意数,可我用你也行不用你也罢,我用c、d一样可以表示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但是由于习惯使然,有一些也是不可更改的,如h一般表示高,s、v、t一般表示路程、速度、时间,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等等。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运用好字母的特指性和通用性,实现学生由具体数到字母的跨越,这是我们教学的思考,也是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如在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的教学时,一开始有好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数与字母的联系,这时我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温习了一下幼儿园时都会唱的儿歌“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四个眼睛八条腿……,这时我提问当有n只蛤蟆时有几张嘴,几个眼睛几条腿?这时学生由规律很简单的就可以得出结果,由此实现了由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的飞跃,为学习方程奠定了基础。在此教学中,学生能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强大功能,并由此回扣原来学过的运算律,更加深了对字母表示数的认识。但它最神奇也是最实用的还是在方程中,通过设未知数x或y并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构建成方程,比我们原来用算式来解应用题要简单的多。由此可见趣味数学重在应用,会应用并为我所用才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

三、趣味1+1,在应用中实现数与形的结合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构成了我们基础教学阶段数学的基本框架。数学的趣味性不只体现在某一块,更多的体现在它们之间的结合上。如数形结合是我们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让学生体验由数到形或由形到数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时,我们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它数学思想的重要作用,让思想指导我们的具体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形成思想。

如在学习分配律时,我让学生制作了两个长方形,一个的边长为a、b,另一个的边长为a、c,我问,它们的面积和是什么?一部分学生的列式是ab+ac,说明的理由是两个长方形分别的面积加在一起;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列式是a(b+c),说明的理由是可以把它们合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在学生说明列式理由的前提下,我问学生这两种列法都对吗?学生一想是都可以呀,由此我写出了等式a(b+c)=ac+bc,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分配律。并且再让学生利用具体的数来验证,通过验证更加证实了式子的正确性。用图形来解决数或用数来解决图形问题是我们常见的问题,只有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互通,才能达到知识的融合,也就实现了数与形的有机结合。

趣味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有趣才能让学生更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也才能实现我们教学的效果。趣从何来,可以是数学小故事,可以是由生活实例改编成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所感所想。趣中生理,乐在其中,只有让学生徜徉在学习的乐趣中,才能使学生有再发现、再探索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孙海东.趣味数学 乐在其中[J].发展,2011(05)

[2]石俊雅.趣味数学课堂[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15)

篇5:趣味数学简介

第九届教职工趣味运动会竞赛项目规则简介

一、投乒乓球进篮

男女混合项目,每队4人,2男2女。每队一名运动员持6只乒乓球跑30米至终点线,向距终点线外2.5米处的篮筐内用手逐只抛投乒乓球进篮(脚过线犯规),无论是否进筐,每只乒乓球只允许抛投1次。6只球抛投完毕,跑回起点线,与第二名队员击掌后,第二名队员方可接力,如此反复,直至4人全部完成。每队总限时4分钟,以限时时间内各队进篮筐乒乓球总数计算名次。如进球数相等,则以用时少的队名次列前。超时则不计成绩。

二、赶篮球接力跑

男女混合项目,每队4人,2男2女。第一人手持木棒,赶篮球沿跑道前进30米至另一端,绕过标志后赶篮球返回;第二人接棒后重复前过程,如此循环,用时少的队名次列前。比赛过程中,不得用身体任何部位触球,球出界则算犯规,不计该队成绩。

三、运篮球投篮接力

男女混合项目,每队6人,4男2女。第一人从篮球场的中场线开始运球投篮(投篮方式不限),球投进后方可运回传给下一人(传球距离不得超过1米,否则算犯规);第二人接球后重复前过程,直到第6个人将球投中后,运球返回中场线,用时少的队名次列前。

四、独眼投篮

男女混合项目,每队5人,3男2女。投篮者蒙起一只眼睛(用具由校工会统一提供),在篮球场罚球线处投篮,每人投6个球,以5个人投中球的总数计算成绩,投中数多的队名次列前。

五、钓鱼接力

男女混合项目,每队4人,2男2女。第一人手持鱼竿从起跑处跑20米到垂钓处钓鱼(器材由校工会统一提供)。钓上后,拿着鱼和鱼竿跑至起点,将鱼竿交给第二人。第二人重复前过程,直到最后一人将鱼钓上后持鱼和鱼竿跑回到起点,用时少的队名次列前。每队总限时6分钟,到6分钟时未钓完,该队则结束比赛,不计成绩。

六、集体跳绳

男女团体项目。8m长绳,每队上场7名队员,2名甩绳(男女不限),其他5名队员(3男2女、或3女2男)原地跳绳。时间一分钟。在一分钟时间内,各队以5名队员集体成功跳过绳总数排列名次。

七、袋鼠跳接力

男女混合项目,每队6人,3男3女,分别站在两端起点线后。每队一条麻袋,第一位队员将双脚套在麻袋内,用手提着。比赛开始,第一位女队员双手提着袋口向前跳,沿跑道前进20米至另一端端线,换下麻袋,交给第二位男队员套上,重复前过程,如此来回往复,直至6人全部完成,用时少的队名次列前。比赛中,如队员跌倒,可爬起继续;两名队员交换麻袋必须跳过端线后进行,否则算犯规,取消该队成绩。

八、打保龄球

男女混合项目,每队4人,2男2女。4人同时进行。距投球线外7米,按倒三角形状放置10只矿泉水瓶作为击打目标,运动员在投球线处手持篮球滚射目标(滚射方式可单手可双手,但不允许用脚),每人滚射2次。以每队4名队员击倒矿泉水瓶总数计算名次。(附场地示意图)

投球线

九、盘带足球绕障碍接力

男子团体项目,每队6名男运动员。设20米跑道(3米宽),跑道中每隔2米设置5处障碍,运动员自起点处用脚盘带足球绕障碍前进(不得空中越球过障),到终点后将足球交第二名运动员向起点处运球,如此来回往复,直至6人全部完成。以每队总用时少者排列名次。运动员必须运球逐一通过障碍,有一障碍不过者或带球过界者视为犯规,该队不计成绩。(附场地示意图)

十、排球定点发球

篇6: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趣味数字

一、故事《棒棒过生日》。

以故事内容激起学生对数的兴趣教学生认识1到10让学生学会点数即一一对应的识数方法。

二、游戏及练习。

1、正确认读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指导学生背诵式记数110

2、能从周围生活中发现多种有趣的数字初步了解数字在人们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3、感受数字的丰富变化体验观察、思考的乐趣。活动准备

1、反映故事内容的图片。2、5组电话号码及5个不同动物的家。

三、活动过程

1、故事《棒棒过生日》引出110的数字。

2、说数字歌找数字。1像铅笔细长条2像鸭子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卖菜6像哨子笛笛响。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9像勺子来盛菜10像灯笼挂得

3、做拍手歌游戏。你拍一我拍一一只孔雀穿花衣你拍二我拍二两只小鸭上河沿你拍三我拍三三只大雁飞上天你拍四我拍四四只熊猫吃竹子你拍五我拍五五只小猫抓老鼠你拍六我拍六六只小猴打悠悠你拍七我拍七七朵红花真美丽你拍八我拍八八只青蛙叫呱呱你拍九我拍九九只公鸡齐步走你拍十我拍十十只蜻蜓把蚊吃

4/ 用打电话的方式引出不同数字的排列方式。

5、说说在哪里发现过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

篇7:关于数学数学趣味教学的论文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将故事情节融入数学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动力。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一节内容时,教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喜羊羊得到了三根精美的条形金属,她想用三根金属条制作一面镜子。但是她将三个金属条摆来摆去就是摆不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大家能不能给喜羊羊一个满意的解释?通过故事激趣,学生动手,从而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通过故事引领,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激活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游戏激趣

爱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游戏,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用纸张做折角的游戏,一次、两次反复对折,启发学生观察角有哪些特点?在原角的基础上对折一次只有两个角吗?再如,教学“年、月、日”这节内容,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引入游戏:让一个同学报月份,如果报出的是大月,同学们要快速举左手,如果报出的是小月,同学们快速举右手,如果报的是二月,两只手都要举起。同学们都踊跃地参与到游戏中。通过游戏可以强化思维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三、媒体激趣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发达,他们多以形象思维认识与理解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形象逼真的特点,直观呈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静态的内容动态化,符合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的特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一节时,如果只凭教师的讲解,或者只让学生观看静态的图画,学生就会感觉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图形平移与旋转的动态过程,学生饶有兴趣地观看图片的演变与移动,对知识就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通过形象的展示也使学生感觉知识简单、容易掌握。多媒体还在视觉上给学生以图文并茂的美感刺激,有效地延长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观察中,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四、评价激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内心最深层次的要求,就是得到别人的欣赏与认可。对思维活跃、表现欲望强的小学生来说,在学习中更需要教师的鼓励与肯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例如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说:“你真棒,你思考问题的角度是独特的,这种解法老师也没有想到”,对努力学习有进步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你的学习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会更好”,对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一个温暖鼓励的眼神、一次肩头的抚摸,可以对其这样进行评价:“没有关系,虽然你没有答对问题,但是老师同学们都欣赏你的勇气。”教师的激励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学生会在心中燃起克服困难、力争上游的火焰。

五、活动激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适合在“动”中获取知识与体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数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与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引领学生在课堂开展了“小小超市”数学活动,学生将教室布置成超市格局,学生们分别扮演售货员与购物的顾客,到超市进行购物。在购物中会直接涉及到加减法的运算,顾客和售货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付钱多少及应该找零多少等问题。因为超市购物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境,学生们对活动感到亲切,兴致盎然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计算,在活动中踊跃交流,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掌握与巩固了知识。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中心,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为深入探究问题的动力,在趣中学,在乐中研,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构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趣味浓厚的情境,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与素质的不断提高。

篇8:趣味数学简介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1. 建立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学生大部分的知识都是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授获得的, 因此老师生动简洁练达的表述, 对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有很大的作用. 在讲课的过程中, 老师根据内容的重要与否, 而采用不同的语速和音调, 并且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引入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典故, 用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用浅显熟悉的故事去类比说明抽象深奥的原理, 这样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 也比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听故事的兴趣, 这样的话就能使课堂更加生动, 避免学生产生听觉上的疲劳.

2. 多提出一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老师应该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多彩的生活事件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和理解数学. 因为数学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学生来说, 是抽象并且深不可测的. 在小学生的题解范围内, 他们认为数学很枯燥, 并且并不知道学习数学的用处, 也难以将数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因此在上课之前, 老师就应该告诉学生, 数学源于生活, 并举出一些商场打折的例子, 或者是路程的计算问题, 这些例子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经过简单的渗透之后,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 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课前留一些家庭作业, 去观察熟悉的场景. 例如, 有些小学生对“160 - 99 = 160 - 100 + 1”中先减100再加1难以理解. 我先让他们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现象来解释:周六, 爸爸带了160元到商场买了一件价格为99元的衣服, 他给售货员100元, 用160元减去100元, 售货员找给爸爸1元, 加上1元, 找回的1元是多付的部分. 类似的, 把99看成100, 多减了1, 因此应该再加上1. 经过这样的讲解, 学生便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

二、小学数学教学趣味实践策略

1. 注重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应该只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 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为光靠老师用语言讲解实在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标准, 不能让学生长久的记住知识, 学生听到的知识是暂时性记忆, 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 调动多种感官, 才便于学生学习记忆.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不能怕麻烦, 不可以错误地认为让学生动手实践是浪费时间, 耽误教学进度. 相反老师要支持实践教学, 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引导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当中发现并获取知识, 体会学习的乐趣, 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这种方式学习, 不仅能够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而且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 老师也应该积极地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让课堂不枯燥乏味, 让学生产生热爱学习的心情. 老师教给学生知识, 不能够强硬地施加, 要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梳理知识结构, 亲自动手实践, 并且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学习的乐趣. 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要领, 并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例如, 在学习和认识基本几何图形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在课前布置作业, 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 可以是魔方, 也可以是饼干的盒子或者是牙膏盒子. 之后仔细观察 它们的特点, 自己先归纳出它们的特征, 根据这些特征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 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 向大家展示出自己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 并拿出自己制作的正方体. 在展示之后, 老师再进入正式的讲课. 因为学生已经通过自己的实践, 制作出了正方体, 也基本了解了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所以此时我想只需要老师稍微点拨, 学生便可独立地说出它们的基本特征了. 另外,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生活中的面, 让学生找出身边的图形, 例如长方形的铅笔盒、粉笔盒, 球形的篮球等. 如果能让学生以生活实际为背景, 就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知识

2. 教学中多媒体的引用

如今科技不断的进步与发展, 先进的技术也应该引进到教学的过程中去. 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 因为学生的年龄还小, 对于新鲜的事物存在好奇心, 用这样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 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枯燥传统的讲课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融合, 将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圆的面积”的时候, 老师可以事先做好PPT, 在大屏幕上展示圆的图形, 并且根据教学的需要, 把圆进行分解重叠, 生动地绘出圆形的特征. 这样, 通过这种高科技的教学方式, 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篇9:趣味提问让数学课堂趣味飞扬

关键词:趣味;提问;数学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思维性强,逻辑推理严密,内容抽象等特点。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感到单调、枯燥,而且抽象、难学。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心理学也讲,“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的提问有趣味,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那么必将会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积极探究,而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趣味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数学课堂也就变成了学生求知的乐园。因此,教师要设法增加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一、趣味提问要讲究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动力就越大,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恰当趣味提问还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扔下的一块巨石,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之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例如,在《倍数和因数》的复习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判断下列各数是素数还是合数19,23,56,57,1,70,49,77,学生很快做出正确的解答,在学生准确解答后,我并没有急于进入下一题,而是接着问道:“这道题中一共给出了几个数?”学生确定无疑的答道“一共8个数。”我接着又问:“其中几个素数?几个合数?”生答道:“2个素数,5个合数。”看似很平常的问题,却为我的下一个问题打下了埋伏,我故作亏大地说道:“2加5才等于7,而题目中有8个数字呢,你们肯定做错了。”在我这么一问后教室里立马安静了一秒钟,然后顿时沸腾了起来,学生纷纷举高了双手,要来给大家揭开真相,原来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通过这一个小小的趣味问题,学生在解决矛盾、说明理由的过程中充分理解了此概念的意义,加深了此概念的印象,还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

二、趣味提问要讲究启发性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前,思维往往是困惑迷惘的,不知从何处开始解决,因此,教师要善于设问点拨,启发诱导,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生有探究问题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提高思维水平和能力。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这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题“已知长方体的长是3.2厘米,底面积是6.4平方厘米,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当出示这题后,我问道:“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全班立马答道:“必须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听到这里,我故作惊讶地问“可是现在题目只告诉了我们长方体的长,没有告诉我们宽和高呀,那怎么做呢?是不是题目写错了呀?”听到这里,学生立马来了精神,努力思考、想方设法地尝试要说服我。在这样的“刺激”下,很好地把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成了“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从而消除了他们学习时的内心疲劳,唤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此时不再是袖手旁观,而是在内驱力的影响下兴致勃勃地加入课堂讨论中,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趣味提问要讲究目的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因此,教师的课堂趣味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应根据教学中的目标设计相应的趣味问题,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课时,在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既然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那是不是只要给你三条线段,你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了呢?”听到这个问题,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认为一定可以围成,有的认为不一定可以组成。在这种矛盾冲突下我顺势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和讨论,很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性质,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由于不同的需要,教师可以设计出许多类型的趣味问题。有效的课堂趣味问题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只有教师掌握了提问的技巧,才能娴熟自如地驾驭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才能有效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篇10:关于数学数学趣味教学的论文

所谓“开门见山,山形几何”,第一节课是一门课程的开篇之言,是学生了解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学习方法的“窗口”,它直观地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印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所以第一节课怎样讲、讲什么、达到怎样教学目的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来探讨的。教师可提出一些具有吸引力、与学生的知识有紧密联系而又暂时不能马上解答的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次高等数学课上,教师可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瞬时速度如何求?2)曲边梯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以及外表面积如何求?这两个问题正是利用高等数学中的微分和积分来解决的,用现有的知识虽无法解决,然而学习高等数学后很快就会计算出来。学生一听,便产生了学习高等数学的浓厚兴趣。

2介绍数学家人物传记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典故进行有效的结合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相关数学家人物传记,对提高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微积分》这节课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述世界科学史上的一桩公案,即微积分到底是谁发明的,在欧洲大陆的学者归功于德国的莱布尼兹(1646~1716),英伦三岛的学术界授誉于牛顿。激烈的争执甚至伤害了民族感情。最后判决:微积分是莱布尼兹和牛顿共同发明的,争执才得到公正的解决。再如《欧拉公式》一节中,可以向学生介绍天才数学家欧拉。

欧拉是一位牧师的儿子,174月15日生于瑞士西北部城市巴塞尔(Basel)。欧拉在很多领域均有他独到的见解,一生发表论文886篇、论著47册,堪称数学界的莎士比亚。内容遍及微积分学、几何学、代数学、数论、概率论、光学、力学、天文学、统计学、财政学等诸多领域。欧拉活了76岁。他28岁瞎了一只眼,40多岁双目失明,这之后,靠自己口述、助手整理的方法发表论著。他的顽强毅力和才华横溢曾震惊世界。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重要数学家的生平,提高课程的趣味性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良好的教育,鼓励学生刻苦钻研数学知识,为将来学习各类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借助计算机实施教学

教学中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利用板书这种特有的教学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保留下来的,它是任何别的手段不可替代的。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只有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效融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汲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高等数学中的极限定义语言、中值定理、定积分概念、微元法、二次曲面、偏导数的几何意义、重积分的概念及计算等,都可绘制成二维或三维的静、动态图形,供教师在讲解时进行演示,可使教师一下子就能讲清平时要花好几倍的时间才能讲清楚的问题。再如旋转曲面课程,学生很难理解旋转后的图形形状,而利用多媒体,这个问题很容易就解决。

篇11:数学趣味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的兴趣小组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许多同学要求能有机会再进行学习,而且在这些兴趣者的指引下有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参加了小组学习。通过本学期的组织我们很快认识到办兴趣小组的必要性,下面就近段所得作一次总结:

一、培养了学生的对数学的极大兴趣:

有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做数学或许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甚至是为了向爸爸妈妈“交差”。但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了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他们的指引下更多的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面:

在这次的兴趣小组中不但输入了数学的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讲述一些数学的相关知识,很多同学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丰富了语文的功底,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三、增加了实践的机会:

由于兴趣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所以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仅仅用在“无聊”的计算上,而更大的就是“从实践中来,服务于实践”,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

篇12:数学趣味故事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与几个学友进京考试.他们到达试院时为时已晚.考官说:“我出一联,你们若对得上,我就让你们进考场.”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苏东坡对出的下联是: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考官与苏东坡都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对联中,将读书人的艰辛与刻苦情况描写得淋漓尽致.点错的小数点

学习数学不仅解题思路要正确,具体解题过程也不能出错,差之毫厘,往往失之千里.美国芝加哥一个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太太,在医院施行一次小手术后回家.两星期后,她接到医院寄来的一张帐单,款数是63440美元.她看到偌大的数字,不禁大惊失色,骇得心脏病猝发,倒地身亡.后来,有人向医院一核对,原来是电脑把小数点的位置放错了,实际上只需要付63.44美元.点错一个小数点,竟要了一条人命.正如牛顿所说:“在数学中,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二十一世纪从哪年开始? 世纪是计算年代的单位,一百年为一个世纪.第一世纪的起始年和末尾年,分别是公元1年和公元100年.常见的错误是有人把起始年当作是公元零年,这显然不符合逻辑和我们的习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序数的计算是从“1”开始的,而不是从“0”开始的。而正是这个理解上的错误,所以才导致了世纪末尾年为公元99年的错误认识,这也是错把1999年当作是二十世纪末尾年,错把2000年当作是二十一世纪起始年的原因.因为公元计数是序数,所以应该从“1”开始,21世纪的第一年是2001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1967年8月23日,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突然发生了恶性事故——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苏联中央领导研究后决定: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当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沉重的语调宣布,宇宙飞船在两小时后将坠毁,观众将目睹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殉难的消息后,举国上下顿时被震撼了,人们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电视上,观众们看到了宇航员科马洛夫镇定自若的形象。他面带微笑地对母亲说:“妈妈,您的图像我在这里看得清清楚楚,包括您头上的每根白发,您能看清我吗?” “能,能看清楚。儿啊,妈妈一切都很好,你放心吧!” 这时,科马洛夫的女儿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她只有12岁。科马洛夫说:“女儿,你不要哭。”“我不哭……”女儿已泣不成声,但她强忍悲痛说:“爸爸,你是苏联英雄,我想告诉你,英雄的女儿会像英雄那样生活的!” 科马洛夫叮嘱女儿说:“你学习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距离宇宙飞船坠毁的时间只有7分钟了。科马洛夫向全国的电视观众挥挥手说:“同胞们,请允许我在这茫茫的太空中与你们告别。”

即使是一个小数点的错误,也会导致永远无法弥补的悲壮告别。

古罗马的恺撒大帝有句名言:“在战争中,重大事件常常就是小事所造成的后果。” 换成我们中国的警句大概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吧。

勾股定理的由来

为纪念二千五百年前一个学派和宗教团体——毕达哥拉斯学派成立以及它在文化上的贡献,1955年,希腊发行了一张邮票,图案由三个棋盘排列而成。这个图案是对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定理的说明。在我国,人们称它为勾股定理或商高定理;在欧洲,人们称它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为什么一个定理有这么多名称呢?

商高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当时中国的朝代是西周,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在中国古代大约是西汉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周公问商高:“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将尽寸而度。”天的高度和地面的一些测量的数字是怎么样得到的呢?商高说:“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即我们常说的勾三股四弦五。什么是“勾、股”呢?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弯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分称为“勾”,下半部分称为“股”。商高答话的意思是: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径隅(就是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由于勾股定理的内容最早见于商高的话中,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定理叫做“商高定理”。

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周髀算经》上说:“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此数”指的是“勾三股四弦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勾三股四弦五这种关系是在大禹治水时发现的。欧洲人则称这个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是古希腊数学家,他是公元前五世纪的人。希腊另一位数学家欧几里德(Euclid,是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人)在编著《几何原本》时,认为这个定理是毕达哥达斯最早发现的,因而国外一般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并且据说毕达哥拉斯在完成这一定理证明后欣喜若狂,而杀牛百只以示庆贺。因此这一定理还又获得了一个带神秘色彩的称号:“百牛定理”。所以他就把这个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以后就流传开了。

篇13:把趣味还给数学

一、力求数学内容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 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 灵活处理教材, 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在教学中, 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 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高中《导数》的第一节“变化率”中, 设置了两个引例“气球膨胀率”和“高台跳水”占了较大的篇幅。有的老师认为这两个引例较为繁琐, 处理起来比较麻烦, 若讲的话可能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我认为这种想法非常可怕, 这是两个多么生动而又贴近我们学生生活的鲜活事例, 是学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在高一学习“分段函数”的时候, 有一位女教师是这样的处理的:首先自己改编了一道例题, 上海市打的费的计算方式如下:起步价14元 (不超过3公里) , 超过3公里 (不足10公里) 每公里加收2.4元, 单程超过10公里的, 超过部分每公里增加50%的空驶费。一位乘客从目的地到东方明珠的单程距离大概是26公里, 请你帮他计算一下应付的打的费。这是一道非常好的生活背景问题, 贴近学生, 甚至有的学生就曾经碰到过类似的问题, 因此学生很感兴趣, 很快就有人算出了正确答案。接着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用X代表公里数, Y表示费用, 你能写出Y与X的关系式么?第三个问题:你能用图像表示Y与X的关系式么?……整节课从生活实例引入,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效果自然很好。

二、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

曾经听过两位初中老师关于“三角形”的一节课, 其中一位老师对课本上的内容做了提炼, 对很多自认为“细枝末节”的东西作了删减。上课直接给出了三角形的定义, 三角形的性质, 如:两边之和大于大三边,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等, 接下来就是例题讲解, 学生练习。而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 利用多媒体给出了一系列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图片, 如自行车的大梁, 埃及的金字塔, 旧时房屋的屋檐等, 让学生门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其中的三角形, 并用自己的语言给三角形下个定义, 虽然不尽准确, 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思考, 体现自我探索的一个过程, 接着老师又提出为什么这么多能工巧匠, 都采用三角形结构呢?能否换成平行四边形形状呢?……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劣, 不需多言。长期以来, 我们很多的数学教师上课基本上是一支粉笔, 一张嘴, 上课的节奏也基本上是:知识点介绍, 例题讲解, 学生巩固练习的三步走战略。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缺乏变化, 时间越长, 学生的审美疲劳越严重。教师应该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多媒体, 教具, 实验等方法, 不断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才能最大限度的维持学生的新鲜感。例如:在高中立体几何部分里, 有一个“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公理, 简短的一句话, 并无证明, 对于学生来讲很抽象, 因为缺乏直观的感受。有一位老师, 就近利用教室的前门作了很好的直观的阐述。我们知道, 门与门框接触线上有两个铰链, 但这时的门是可以随意转动的, 但一旦把门与门框的另一条接触线上一把锁后, 门再也动不了了。实际上, 这时候门与墙面有三个公共点, 确定了一个平面, 从而门就被固定在了墙面上。我想, 通过这个事例学生对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会有一个更深刻, 更直观的认识。

三、追求数学语言幽默化

缺乏幽默的课堂, 宛如一潭死水;缺乏幽默的老师, 就像一尊雕像,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若能恰如其分, 别具匠心的运用幽默, 就能使教师的讲课比较风趣、诙谐、睿智, 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能达到融洽师生关系的功效。

曾经看到张景中院士的一篇数学科普文章, 文章以姑姑和6岁小侄儿的对话展开:

姑姑问:“你的脸在哪儿?”小男孩指指鼻子。

“不对, 那是鼻子。”小男孩又指了指腮帮子。

“那是腮帮子呀!”

小男孩接着又指了指眼睛, 又指嘴巴, 但却没指出哪儿是他的脸。

最后, 姑姑告诉他说:“把你的鼻子、腮帮子、嘴巴、眼睛、前额、下巴……放在一起, 这么一圈儿, 才是你的脸。”

接着作者才说出:“在数学里, 当我们把一类事物放在一起考虑时, 便说他们组成了一个集合!”幽默、睿智、生活化的语言, 深入浅出, 准确易懂。

在日常的教学中, 经常会碰到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 这时, 如果我们硬碰硬, 可能会使师生关系僵化, 影响课堂效果;但若恰如其分的幽默一下, 效果会更好。比如有个女同学, 上课老是低着头, 不看黑板, 某个老师说:“对面的女孩看过来, 看过来, 这里的课堂很精彩。”上课有个男同学在睡觉, 有个老师幽默的说:“我的课堂能治失眠, 不信请看这位同学, 睡得多香, 大家一定要学好数学, 可以帮人催眠啊!”一句幽默, 全班哄堂大笑, 睡觉的同学睡意全无, 认真听课起来。

四、注重数学的学科背景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数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 成就辉煌。在平时教学中, 注重向学生渗透, 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数学的背景知识, 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比如在讲解数学的进位制时, 可以跟学生讲讲中国的“结绳计数法”;在讲解平面几何时, 可以讲《史记, 夏本纪》, 其中记载夏禹治水已使用了规, 矩, 准, 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西汉以前就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的特例;在学习等比数列时, 可以讲讲《庄子》中的一句话:“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 其中蕴含了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此外,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等中国古代一大批的经典著作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都可以渗透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篇14:趣味数学诗歌

“前发三十六,后发三十六。中发三十六声急,通共一百八声息。”这是从前杭州的一首《杭州钟声歌》,又是一道加法运算题。三个36相加,答案108声已给出。台州也有一首《台州钟声歌》:“前击七,后击八,中间十八徐徐发。更兼临后击三声,三通凑成一百八。”一通钟声是7+8+18+3=36,三通钟声是36×3=108。这是一道加法与乘法混合运算题。

明代弘治年间状元伦文叙,为苏轼的《百鸟归巢图》配诗云:“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诗意是揭露贪官污吏对人民盘剥的,又是一道数学题:1+1+3×4+5×6+7×8=100(只),正符合《百鸟归巢图》的数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趣味数学简介】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之趣味数学06-06

趣味数学07-06

趣味数学 教案05-11

趣味数学丛书07-27

小学趣味数学07-07

小学数学趣味数学题05-30

趣味数学活动总结07-12

数学趣味活动总结07-16

趣味数学美化生活06-04

高中数学趣味引入06-04

上一篇:FLASH动画制作入门说课稿下一篇: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双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