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申请考核究计划

2024-07-19

博士研申请考核究计划(共2篇)

篇1:博士研申请考核究计划

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报告

——电子商务背景+网络博弈

作者姓名: 申请专业: 申请导师:

2015年12月

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报告

——电子商务背景+网络博弈

 对现有现状的认识

一、电子商务及其研究现状

电子商务有两大主体,一个是电子商务平台的提供商,另一个是电子商务应用商;运用多种电子形式,特别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整条产业链上的商品交易、服务交易,也包括人才流动、信息流动、资金流动等;贯穿企业与企业、企业内部、企业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各种商务活动;包含了交易的所有环节,如询价、议价、产品展示、订货、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同时,这些环节的完成也都形成了相应的体系;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消除地理位置的限制,节约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电子商务应用到了供应链的多个环节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学者们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发挥的效用是一致看好的。

然而,我国电子商务在发展中也呈现了一些突出特点:相关服务业发展迅猛,已经初步形成功能完善的业态体系;零售电子商务平台化趋势日益明显,平台之间竞争激烈,市场日益集中,开始出现一种新型的垄断(或寡头垄断)局面;电商平台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电商平台、政府监管部门与进行网上销售的企业之间正形成一种新的市场治理结构;跨境电子交易发展迅速,但是尚未形成有效的发展模式;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显著,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出现企业日益集中的趋势。

张光前(2011)通过对近十年来电子商务方面文献的分析,综述了电子商务研究的现状,梳理出了其发展脉络,并讨论了电子商务现存问题及其发展方向,指出为电商企业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合作平台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崔健伊(2010)指出电子商务企业成倍增长,但是激烈的竞争和高风险的环境使得能够盈利的企业寥寥无几,这也导致了用户满意度较低,电子商务发展受限。黄晖(2009)指出电子商务信息化水平低,应该构建企业信息网络,搭建优越的合作平台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必要的。张仿(2012)指出降低物流成本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关键。谢庆红(2012)研究也指出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娄策群(2013)分析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的合作机制,从企业搭载平台类型选择、数量确定和功能应用三个方面提出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的策略。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在激烈的竞争发展中面临者许多阻碍,例如信息的不对等、网络平台的不完善、政府的不有效监督等问题,这常常导致电商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最终使企业和消费者受益颇少,所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电商环境,搭建健康安全的电商平台和信任合作机制是必要的。

.二、网络博弈的研究现状

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包括个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和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大都内嵌于某种形式的关系网络。在此情景下,不少学者纷纷将传统博弈论引入到网络中,重点分析了关系网络上个体交互作用问题,开创了网络博弈理论。它不同于经典的博弈理论,网络博弈中的合作与分配机制不仅与局中人有关,而且还受到网络结构及其连接行为的影响。网络博弈理论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研究分支:网络上的经典博弈(如 Goyal and Moraga, 2001)和网络上的演化博弈(如 Nowak and May, 1992)

网络上的经典博弈

近十多年来,一些学者对网络博弈的应用进行了研究。Goyal和Moraga(2001)建立了科研合作网络上的企业研发博弈。Kranton和Minehart(2001)建立了买者-卖者关系网络上的第二价格拍卖博弈模型。Ballester、Calvo-Armengol和Zenou(2006)建立了社会关系网络上的个人努力博弈模型(peer effect model)。Ballester、Calvo-Armengol和Zenou(2006)建立了社会关系网络上的个人努力博弈模型(peer effect model)。在该模型中,参与人的收益不仅取决于他自己的努力程度,还取决于与他连边的参与人的努力程度。模型证明了,个体的努力程度正比于他的Bonacich中心性。此外,Bramoulle和Kranton(2007)建立了社会关系网络上的公共产品供应博弈模型。该博弈模型与个人努力博弈模型比较相似,参与人的收益不仅取决于他自己的公共产品供应量,还取决于与他连边的参与人的公共产品供应量。个人努力网络博弈模型和公共产品供应网络博弈模型都是合作性质的网络博弈模型。Goyal和Joshi(2011)研究了寡头垄断企业在科研合作方面的网络博弈问题,分别探讨了低连接成本和高连接成本下网络的稳定结构。Nagayama等(2014)利用网络博弈构建了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为网络的价值函数模型,采用了以连接为基础的弹性网络分配规则,为衡量天然气贸易国之间的相对权力结构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网络上的演化博弈

Hauert 和 Doebeli(2004)研究了个体采取模仿优胜者策略更新规则的空 间博弈,即在每轮博弈过后,各个参与人都同时考虑那些收益高于自己的邻居,以正比于这些邻居与他自己的收益之差的概率来采取他们的策略。Szabo和Toke(1998)首先研究个体采取配对比较策略更新规则的空间博弈,即在每轮博弈过后,各个参与人随机选取一个邻居进行比较,以正相关于这个邻居与他自己的收益之差的概率来采取这个邻居的策略。他们的研究发现,合作者和背叛者在灭绝临界点的相变行为均属于定向逾渗(directed percolation)。Wu、Xu和Huang等(2006)研究了具有动态优先选择机制的空间囚徒困境博弈,发现在策略更新过程中,如果个体在选择配对邻居时具有某种优先机制,则群体的合作行为能够得到明显的增强。Wu和Wang(2007)将信息收集的范围纳入策略更新规则的考虑,结果发现,存在一个最优的信息收集范围使群体的合作行为达到最优水平,过少的信息和过多的信息都不利于群体合作行为的产生。

综上所述,网络博弈理论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的买卖关系网络背景、科研合作网络背景等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网络背景有相似之处,以此来看可以将网络博弈运用到电商企业的合作网络中。

 预研究方向的构思

——网络博弈视角下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经过前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梳理,未来研究主要是放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机制上。随着电子商务网络的复杂化,电商企业的不断扩张与彼此合作交织,电子商务中各个企业主体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线性关系,而是经过一系列信息、能量等动态的传递过程,在契约关系乃至社会关系下,各主体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形成了非线性的交织的关系网络。

电子商务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下提供商和供应商等各个企业的各项活动需要双方之间的关系连接进行支撑,众多的关系连接相互交织形成关系网络。从网络的视角,将网络中每个企业节点看作可以判断、决策的智能主体,将网络节点间连边形成转化为两节点企业对合作关系的连接行为。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各个企业的活动(例如,采购、物流等经营活动,企业信用机制和风险机制等)。

——网络博弈视角下基于C2M模式的电商企业的整合机制和消费者的分享行为

C2M是英文Customer-to-Manufactory(顾客对工厂)的缩写,而其中文简称为“客对厂”。“客对厂”由社交购物平台提出,是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互联网商业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社区SNS平台以及B2C平台模式上的一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社交平台创新地将社交网络(SNS)与电子商务巧妙、无缝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朋友间的推荐、分享、评价、行为、信任和相互影响,以业界首创的“云采购”模式将对同一类商品的需求整合起来向供应商进行集中采购,顺利达成零售领域难以实现的面向消费者的规模效应,真正实现“人多力量大”、“越买越便宜”。电子商务企业家毕胜将投资眼光和未来的电商发展放到了C2M上,他认为未来的单子商务模式是C2M,它的构想获得了艾奇金奖——全球商业模式金奖。他站在缩短中间成本并结合社交网络的角度上构建电商运作模式。

电子商务企业在C2M平台下,如何整合企业资源与合作企业无缝连接,建立良好契约合作机制,借助于社交网络平台,发挥消费者的购买和分享行为。

电子商务购物网络的力量来自于连接,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连接行为影响其消费和分享行为,我们需要探明当我们改变网络结构时,消费者分享策略行为如何改变电商企业经济行为和策略。综合分析消费者分享关系行为与策略行为共演化问题,重视消费者策略行为对网络关系行为的反作用,揭示异质性连接行为与动态性调整行为对电商网络中消费者分享策略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分享行为选择与网络结构动态耦合机制,为深入地从网络层面研究电商背景下社会网络中消费者分享问题奠定基础。

 读博工作安排与预期目标

由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开展了对电子商务平台在各个方面的系统研究。另外,国外学术界对网络博弈理论的研究也有了不少成果。电子商务问题来源于强大的现实背景,同时也迫切需要使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或模型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开展针对国内外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电商企业之间、电商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的网络博弈研究很有必要。一方面,它可以在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弥补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不足、促进企业间合作,降低企业间的风险与信任危机;发挥消费者的社交网络优势增加电商企业的利润等。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提升我国网络博弈理论的水平,为博弈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基于此,本人拟在读博期间主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完成对国内外当前关于网络博弈理论的系统分析,掌握现阶段国内外最先进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在此期间,针对现有理论构想创新方法,为自己博士期间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针对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各项活动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开展研究。

3、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中企业的合作与竞争问题建模和求解研究。针对电子商务应用背景的网络博弈问题研究,需要探索和设计合理的方法和求解算法。同时,针对由多个目标函数构成的优化模型,需要将其转化进行求解。

3、针对C2M模式,从网络博弈视角开展有关社交网络下的企业乃至消费者的合作与分享行为研究。

4、开展社交网络关系与电子商务融合下,企业经济活动行为、消费者行为等的网络演化博弈的问题建模与求解研究。

篇2:博士研申请考核究计划

1 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发展沿革

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的创新是提高博士招生质量的核心, 是完善博士招生体制的重要一环。[1]构建一套科学、合理、严格、规范的博士选拔人才方式, 有效筛选创新能力突出、科研意识强烈的优秀人才至关重要, 也是我国人才招生部门不断努力的方向。

为实现现有人才选拔体制与社会发展形态相适应, 我国的博士研究生人才招生方式也在不断的进行自我变革和完善。简要归结起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点。

(1) 统一考试阶段;1981年, 我国正式开展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 采取统一考试的录取方式。

(2) 提前攻博;1984年, 针对少数优秀生源, 我国出台了《关于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问题的通知》。

(3) 硕博连读;1992年, 我国出台了《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要点》, 并于当年3月份确定了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录取方式的试点工作。

(4) 直接攻博;2000年9月, 北京大学试点招收优秀本科应届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

(5) “申请-考核”制度;现阶段部分重点高校纷纷试点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这一招生制度。2007年复旦大学开始在医学院试点施行, 然后逐步推广;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开始试行;2010年, 西安交通大学在机械学院和和材料学校两个学院开始进行试点。

接下来一段时间, 全国各高校纷纷出台适合学校发展的“申请-考核制”人才招生办法。[2]为此, 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大体形成了公开招考、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三种招生方式。

2 我国博士“申请- 考核”制脉络梳理

2.1 “申请- 考核”制基本内涵

关于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度, 国内政府机构以及各高校相关人员都没有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定义。各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一般依据自己的人才需求和理解自己去对该项招生制度进行定义。南京农业大学罗英姿教授在相关研究中从招生环节入手给该制度进行过定义, 即具有申请资格的人员向博士招生单位递交能够证明其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和科研潜质的申请材料, 招生单位 (院系) 根据申请材料进行筛选、审查, 合格者参加院系组织的综合能力考核, 合格后获取录取资格的招考模式。

2.2 一般试行 (报名) 要求

关于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度报名要求, 综合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生自身要求、导师资格要求、外语水平、递交申请材料要求等。对于考生自身要求, 一般为非在职人员, 不过高校一般要求考生来自“211”或“985”高校;对于导师资格的要求, 部分高校可能会要求报考考生的导师具备一定的头衔, 例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长江学者、二级教授等等;对于外语水平要求, 大部分高校对于考生的外语成绩, 例如:雅思、GRE、大学英语六级设定了一定的标准;对于考生递交材料, 一般包括专家推荐书、硕士成绩单、外语成绩证明材料、公开发表论文及出版著作等相关材料原件或复印件。

针对以上前三点要求, 部分高校会针对自身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或者是生源质量情况有所取舍。一般情况下, 层次水平越高的高校, 其人才报名吸引力度就会越大, 生源质量就会越好, 其报名条件可能更为严苛。

3 博士研究生“申请- 考核制”的意义与价值

我国博士研究生自1981年招生起, 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 初步形成了普通招考、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三种招生体制, 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 在受到社会高度关注的同时, 在某些环节上一定程度的遭到了质疑, 尤其在英语一票否决权、创新人才挖掘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3]。如何响应国家有关文件要求, 如何最大限度的吸引优秀人才, “申请-考核”制度应运而生。

3.1 强化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目的与意义

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目的与意义与本科生招生甚至与硕士研究生招生有着本质的区别。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目的与意义是为国家培养高、精、尖的优秀人才, 其招生的对口考生为具备一定层次的政治品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准高层次人才。“申请-考核”制度的报名条件设定, 从考生内外两个层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起到了有效的初级选拔作用, 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博士研究生人才选拔的目的与意义价值。

3.2 突出博士研究生报名评价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博士研究生考试“申请-考核”制度打破了以往英语一票否决的既有模式, 在保证英语过关的前提下, 综合性的考察报名对象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要求。从总体上、系统上多方面的进行考核, 提高了人才选拔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3 提高人才选拔及后期培养过程中知识流动的高耦合性

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归根结底是人对人的能力培养, 是知识能力的定向流动过程。该制度下的招生过程, 在强调强化导师招生自主权利的同时, 归结起来在于优化知识流动的耦合性。“申请-考核”制度有助于导师选取到适合自己研究和项目的优秀学生, 有助于考生选取适合自身兴趣和强项的导师和课题, 从而进一步优化了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

4 社会、高校和考生问题聚焦

有改革便会有突破, 也就势必会带来质疑。不可否认, “申请-考核”制在强化学校自主招生权利和导师选择权利的同时, 也就意味着权利的扩大。社会和考生自然也就将目光聚焦到该项制度的科学、合理以及关键的公平性。如何保证考生资格的合理性, 如何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如何确保考核体制的规范性、如何规避综合评价的短时性、规范导师权利的自足性等等问题都将成为社会、高校和考生关注的焦点。

5 探究与思考

维护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公平与公正, 充分发挥“申请-考核”制度在选拔优秀人才方面的优势作用是实现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多元化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更是体现当下时代精神和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体现。做好以上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必须强调。

第一, 完善招生办法, 做到流程科学、环节透明, 信息公开。

第二, 落实办法要求, 重点保证考生申请材料规范真实。

第三, 强化权力制衡, 复试环节强调学院、导师权利合理、恰当、充分。

第四, 丰富评价办法, 实现评价办法科学、多元、协同。[4]

综上, 只有学校招生部门在顶层设计上缜密合理, 工作人员在行动上充分落实, 评价办法合理得当, 各方权利充分保障, 招生制度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 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层次人才!

摘要:伴随社会教育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并适应国家需求。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将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度作为吸收优秀人才攻博的有效手段。但是利用该方式进行招生的过程中, 涉及到的历史发源、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需要得到充分的思考和社会的认同。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招生,发展沿革,内涵,问题与聚焦,思考与探究

参考文献

[1]赵研.关于博士招生体质的反思与完善[J].辽宁经济, 2010 (11) :80-81.

[2]周善宝, 马广富, 季景涛.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的思考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1) :44-47.

[3]杨震.基于申请-考核制的博士研究生招考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 2015 (2) :6-11.

上一篇:山洪灾害防御值班制度下一篇:冬至祝福短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