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2024-07-21

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精选5篇)

篇1: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以产学融合提升“双创”教育质量

作者:陈新《光明日报》(2016年05月10日 13版)

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越发达,越需要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撑。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人均GDP需要再翻一番,这正是我国实施“双创”战略的原因所在。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力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校要主动融入经济社会,把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和生命线。那么,高校该何为?

处理好三个关系

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高校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这是众多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处理不好,两者就会背道而驰;处理得好,两者就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师不深入科研,就打造不出优质的实验平台,拿不到科研项目。没有优质的实验平台和科研项目,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就只能纸上谈兵。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教师要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教师只有在学科上开展深入的研究,然后在教学上把最前沿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从内心热爱所学专业,从而激发出学生追求真理、渴望创新的热情和潜能。

二是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使学生拥有扎实的功底、广博的视野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实践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锻炼能力,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练就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效益价值的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两者都非常重要,不应有轻重之分。要纠正理论教学课时安排过重,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过轻的问题,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实践,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欧美著名高校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让学生“心”与“手”的交融,“学”与“行”的结合。

三是要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学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资源相对紧缺。不少高校普遍存在单一专业学生规模大、学生成绩离散度大、偏科现象多等状况。这样的状况下,如何采用多样性、个性化的教育,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才谈得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此,要坚持“以生为本,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学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衡量指标,多渠道挖掘与利用校内外创新与实践教育资源,多类型灵活组织教学,多维度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建设好四个路径

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我校的经验是要建设好四个路径。

一是树立产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产学融合就是互借优势,聚优共赢发展。广东工业大学的做法是在人才培养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本科生培养强化“重基础、强能力、宽视野、多样性、个性化”的理念;研究生培养强化“高起点、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求卓越”的理念。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科技拓路人、行业带头人、产业领军人、创业开拓者。

二是构建聚集创新创业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机制。以往,在资源配置上,大多局限于校内,偏向于行政配置的方式。这样易导致人才培养的机制不活、动力不足、效果不佳等问题。广东工业大学采取多渠道挖掘资源,运用行政配置、学术配置、市场配置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优势。近些年,我们着力从平台和师资入手,在平台建设方面,建立“一体双责三延伸”的机制。“一体”是指学科、服务、育人三位一体。“双责”是指各类平台要对地方与学校、研发与育人实行双向互动、双向支持、双向负责。“三延伸”包括“向上延伸”聚集国际高端技术资源与人才、“向下延伸”对接产业转型重大需求、“向内延伸”激活校内多学科的创新资源联合攻关,并利用创新平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共建了广州国家IC基地、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和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等多个协同创新平台。这些平台不仅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而且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也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提出“靠市场、靠机制、靠团队、靠服务”的四靠理念,创新引人机制,从海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公司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他们国际视野宽广、学术造诣深厚,通晓产业前沿动态,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提供了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三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传统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学轻实践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要求。广东工业大学对此进行改革,突出一个专业多套培养计划、多专业融合、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多类型灵活组织教学。依托优势学科、科技龙头企业、协同平台,采取分专业试点班和跨专业综合班相结合的模式,开设创新实验班、科技金融班、粤港机器人学院、校企联合班、卓越工程师班、国际班等等,单独实施培养方案和计划,在教学上推广案例分析式、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和项目研究式等创新学习方式。这些改革措施推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在校园里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四是建构创新创业教育多维体系。一是打通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产业、平台间的壁垒,建设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社会需求等多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构建思维引导、专业创新和实践训练三类显性课程,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三个层次校园文化隐性课程。二是采取“课堂+网络+讲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从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实践三个层次进行创新创业一体化的实践体系。依托创新创业训练孵化平台、学院创新工作室、校内孵化基地、协同育人平台和校外训练孵化平台,构建创业实训完整链条。三是构建“院-校-省-国”四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资助体系。学校每年投入超过1000万元,吸引社会投资机构在校设立基金超过1亿元,用于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四是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质量保障与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并实施行学生创新活动与课程学分互换等制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作者系广东工业大学校长)

篇2: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一、文献综述

马黎认为中国医药市场处于扩张时期, 巨大的医药市场潜力也是人才需求的标志;作为朝阳专业, 医药特色市场营销应该针对企业的需求, 多方改革和优化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王趁荣认为由于药品销售的特殊性, 要求医药营销人员要掌握营销和医药相关的专业知识, 因此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并且对我国医药市场的政策法规熟悉, 有一定的市场调查研究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受到企业青睐。刘子卉认为医药行业作为一个与生活紧密相关并且具有集知识、智力和技术于一体的行业, 因此, 创建健全的医药营销体系才能实现医药行业健康发展;而其中关键的一环是培养高素质的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目前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特征呈现出多范围、高要求、数量少的特征;学校应该建立起培养医药特色复合型营销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黄崇利、彭正龙、王维刚研究发现医药市场销售额与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出正相关性, 现阶段市场的发展对于人才有巨大的需求, 因此创新型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黄雪梅申俊龙认为采用UES模式教学, 即大学 ( university) 、企业 (enterprise) 、学生 (student) 合作办学的模式, 能够更贴近行业发展, 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资源, 以及学生去企业实践的机会, 从而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及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能力, 是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模式。王柳萍、辛宁、秦华珍、覃葆、朱珠、刘斯敏认为我国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存在很多问题, 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 最大弊端就是缺乏实践;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填鸭式教学, 老师讲授占掉整节课程,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学习, 不会主动参与, 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差;他建议引入一些其他国家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翻转课堂、Sandwich教学法是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吴春英、朱立华、杨岩涛认为医学药院校还不完善, 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有独有的医药特色, 因此, 应该找准定位, 优化改革课程结构和体系, 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 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特色化, 可采用模块教学来构建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强调医药特色。通过综述分析, 本文认为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将课程体系设置为公共基础、医药课程、营销课程、经济管理课程、实训课程五大模块, 分别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医药知识、市场营销能力、经济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较强的医药特色优势能够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现有教学资源的特色优势, 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 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医药营销人才, 组建更加专业化的医药市场营销队伍, 才能够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积极健康地发展。

二、实证分析

(一) 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对已工作的医药营销人员做问卷调查, 目的是了解和分析医药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对五所医药类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二) 研究方法

通过spss统计软件统计问卷调查结果, 做出相关分析。

(三) 讨论结果

1、市场需要具有医药特色的复合型营销人才。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营销人员有医学专业型、营销专业型、经验型。医学专业型的人具有医学药学理论知识或者临床经验, 主要靠学术推广;第二类是营销专业型, 这类营销人员具有较强的销售技巧和营销能力;第三是经验型, 这类营销人员只靠既往经验, 既不能完成学术推广, 也无法高效地运用营销技巧。随着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 医药市场的竞争加剧, 企业更需要高效、专业、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医药营销工作过程中包括药品市场开发、药品推广、市场维护、渠道控制等工作, 这些工作要求营销人员不仅要掌握学术知识, 还要拥有一定的营销技能。但医药知识型的营销人员缺乏营销知识, 因此, 营销手段简单, 缺乏实战能力和营销技巧;营销专业型的人员对医药学知识了解肤浅, 学术推广能力差;完全依靠经验或者其他方式的人, 无法运用学术知识和营销技巧高效率地完成推广工作, 有可能违背公司的合规政策, 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对多家药企业销售人员招聘要求进行分析后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必须与医学类的专业相关, 药品属于专家型的产品, 药品的销售要求营销人员掌握医药知识, 对于药品药理药化学、功效、安全性、适应症和使用禁忌等有准确的把握;二是具备一定的销售经验;三是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抗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四是具备一些其他基本素质, 如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

我们对151位医药市场营销人员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有效问卷的数量是147份。调查对象包括国企和外企, 实习生、有经验的代表和少数一线经理。医药营销人员基本信息中可以看到:外企人员比例在85%, 有接近60%的人员是实习一年的实习生, 83.7%的人为来自医学院校的本科生, 其次是医学类院校的营销专业。

在关于医药企业招聘看重的因素的调查中研究发现, 社会阅历及经验这一项选择人数最多, 比例高达87.1%;其次是选择医学专业知识水平的人数比例约80%, 而营销专业知识比例约70%;与此同时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水平能力都接近于75%, 成为药企招聘中的重要因素。由于药品销售的特殊性, 其推广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 这种特殊状况要求销售人员不但要具备较高的销售技巧, 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 来提高和客户的有效沟通程度, 以真正地做到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医药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企业更加倾向于对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其他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也就表明医药特色复合型营销人才是正是符合市场的需求的, 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加强和巩固对以上重要因素的培养。

但是由于医学院校对于营销专业的课程开设较晚, 目前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 还有很对问题亟待解决。通过调查发现, 学校在以下方面还需要加强完善: (1) 实践教学。约89%的人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并不理想。 (2) 课程教学。选择课程教学的比例为81%。 (3) 专业实习。选择专业实习的人也有高达74%的比例。 (4) 就业指导和求职技巧。接近一半的人认为此方面的培训还亟待完善。

因此, 我们将对于以上学校需要加强完善的方面做更加具体的调查和分析, 以便于找到问题提出应对方法。

2、当前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对五所医药大学进行了关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问卷调查, 总共回收239份调查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为217份。其中市场营销专业的比例为98.1%, 85%的学生为大三、大四。

(1) 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强化市场营销专业本质。市场营销从其本质来说是应用型的专业, 在教学中应注重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培养。而学校更偏重于培养理论型的营销人才, 减弱了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导致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弱, 脱离了医药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一方面, 理论和实践不统一目前的教学, 课程理论大于实践。一些该具有较强实践的课程如推销技术与谈判技巧、商务谈判等, 没有重视到实践;另一方面, 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目前的教学的内容, 在许多方面与市场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市场需求不符。关于医药销售领域实际操作的课程开设不多, 学到的知识不能应用到工作上, 造成了“学与用”的脱节。

在抽样调查中分析了五所学校对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倾向性, 可以清楚的看到每所学校选择偏重于理论教学的人数远远高于偏重于实践教学;并且五所学校选择偏重于理论教学的人数的面积占面积的90%以上。由此可见, 各类医药大学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理论大于实践, 这种目标和观念是不符合市场营销专业的本质要求的, 更不符合市场对于人才应具备较强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

(2) 教学质量不高、课程内容陈旧。在调查中发现,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除了不重视实践教学以外, 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质量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无趣、教师数量少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培养复合型的营销人才需要其对于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课程内容和结构应该多样化。同时一些陈旧课程未及时更换, 科学研究的最新信息不能得到反映。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 多媒体运用频率不高, 学生组成小组开展营销案例讨论也较少, 进行课外实践的机会有限。老师讲课主要以口头讲授为主, 实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 学生参与度低, 积极性不高, 学习质量和知识吸收率低。并且理论课程大于实践课程, 理论知识无法运用到实践。

(3) 考核方式不全面。在关于考核制度方面的研究中发现, 五所高校中有66.5%的同学认为学校的考核方式是考勤加期末成绩;有接近30%的同学选择的考核方式是综合实践成绩加课堂表现加期末测试成绩。由此可以看出,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许多课程考核方式不全面, 不注重实践过程考核, 主要通过试卷来测试成绩, 且试卷的内容设计大多为记忆性的理论知识为主, 少有综合分析应用题型, 因此无法考核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且大多数学生只是靠突击复习应对考试, 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 达不到学以致用的要求。

(4) 实习教学形式化。由于问卷的调查对象中大四的学生比例大约为62%, 所以在关于毕业实习和论文撰写方面做了相关调查。关于实习与论文相关性的调查中可以发现, 每一所学校学生选择没有相关性和一般相关的人数总和远远高于选择相关性大人数。同时, 从自己身边的同学反馈和观察来看, 大四实习的时间和写论文的时间存在冲突, 到后期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很多时间去认真撰写论文。由于论文内容和实习内容不一致, 并且时间不足, 很容易造成学生敷衍了事, 不能真正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研究中, 结果内容质量不高, 只是走走形式。

三、建议

(一) 明确培养目标强化实践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理论型, 市场营销的本质是应用实践, 所以应该增加实践或者实验课程, 充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营销专业有必需的专业操作能力, 如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和营销创新等能力和基本的思想文化素质。同时应该突出自己的特色, 设置临床医学、药剂学等医学类的专业, 强化医学理论知识。

(二) 优化完善课程设置和内容及教学方式

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需体现医药特色, 包括公共基础课、医药专业课、营销专业课等方面。同时及时更新教材, 老师也要顺应市场发展跟进讲课内容, 与行业实际情况相结合。要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除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之外, 还要运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践模拟教学等, 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采用、讲述营销故事、学生自己讲课、角色扮演、经典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

(三)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为了对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测, 对学习质量进行监测。传统的闭卷考试手法单一, 会造成学生只是应付考试而学习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因此, 需对人才培养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 检测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 促进同学们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一是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核, 重视过程评价, 如增加对小组课堂讨论、案例讲解、调研报告的考核;二是改进考核内容, 加强理解应用型的题目, 如案例分析、综合题目等, 减少名词解释、填空等只靠知识记忆型的题目, 另外课程论文也可以成为考核的一个环节;注重实践内容考核, 将实验实训的内容与相应理论课程结合, 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 规划后期教学与实习

毕业实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能让学生较好地从学校过度到社会, 因此,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学校可以和各类药企合作, 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让同学参观学习, 进行实践教学。要根据应届学生的实习情况与结果, 与企业用人标准比较后给出评价, 为企业推荐优秀人才, 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马黎.从医药改革论高校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方向[J].经济视角, 2011 (2)

[2]王趁荣.市场营销专业关于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J].科学信息, 2006 (2)

[3]刘子卉.我国医药营销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5)

[4]司建平.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9 (4) :402-405.

[5]黄崇利.彭正龙.工维刚.医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药房, 2008 (19) :1-4.

[6]Bolton Robert.A broader view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J].SRA, Journal, 1995 (26) 45-4R.

[7]黄雪梅.申俊龙.UES模式下的中医院校创新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 (1) 8-11.

[8]王柳萍.辛宁.秦华珍.等.中医药院校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B].2014, 17 (2) :26.

[9]关中客.颠倒教室究竟颠倒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 (5) :19.

[0]陈明伟.陈卫卫.易蔚.Sandwich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 2013, 26 (6) :1155—1158.

篇3: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摘 要:“创新强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设计人才创新培养关系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新型的人才教育模式——“产学”融合教育模式,对于工业设计人才的创新培养以及提升工业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有着诸多益处,是一种值得深思与借鉴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工业设计;“产学”融合;人才培养

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工学与美学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它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2010年,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提出:提高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工业设计的水平,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尽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向“设计大国”和“创造大国”转变。

1 工业设计教育的三种模式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将原工业设计专业进行了调整,划分为“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两个专业,分别隶属于工学门类的机械类和艺术学门类的设计学学科。这种划分间接地说明了我国工业设计专业长久以来存在的两种教育模式,即工学式工业设计和艺术式工业设计,而这种划分之后导致了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出现了三种模式,除了前两种之外,第三种是工、艺结合式工业设计。

1.1 工学式工业设计

在部分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类院校,通常在机械学院,此类工业设计教育模式的培养方案,一般有较多的机械制造类的课程,并附以一些素描、色彩等相关的艺术造型课程,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简单相加致使这类培养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

1.2 艺术式工业设计

在专门的艺术院校或二级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原工业设计)是在美术教育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工程教育课程,这样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重感性而轻理性,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设计的外观视觉表现上,在设计中缺乏考虑实际问题的逻辑性,缺少产品设计所需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生产制造工艺技能。

1.3 工、艺结合式工业设计

在某些同时招收理工生和艺术生的高校,将两者按照相同的培养方案同等对待。这两类学生前期手绘基础、逻辑思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按照相同的培养标准,偏理或者偏艺的教学安排都会使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效果不佳。

2 “产学”融合教育模式

面对发展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机遇,如何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工业设计人才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而一个设计师的成长历程是贯穿于大学教育与企业发展之中的,高校是培养设计师的摇篮,企业则是设计师蜕变成长的加速器。因此,设计师的培养是高校和企业的共同责任与义务,但是如何寻找到企业与院校在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中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如在设计师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高校与企业应该以何种有效的方式进行交流、企业如何有效地参与“产学”与“实践教学”、应该如何看待设计师的培养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

2.1 “产学”教育

“产学”概念的提出是笔者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产学研”概念中提炼出来的。“产学”是指高校教育与生产企业不同分工的相互配合,在功能和资源优势上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产学”合作教育是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企业生产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从根本上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2.2 高校与企业的角色扮演

高校教育是设计师一生中所受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了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更加关注人格的培养,对于设计人才而言,应着重加强“善于交往”“冒险精神”“集体观念”“健体意识”“拥有梦想”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要避免企业仅是提供实训场所、参与指导实训等内容的层面,在经济飞速发展、市场高度成熟的今天,如果不能深化教育内涵,工业设计教育将很难实现办出实效、办出特色的目标。搞好校企联合、“产学”结合,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自觉地、主动地为人才培养作贡献至关重要,而其中的关键是互利互惠,既要为设计师提供企业实战的机会,相应地也要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

2.3 设计师的能力

企业所需要的设计师,核心问题是能否更好地完成工业产品的设计工作。这就需要工业设计人才具备手绘、电脑软件、模型制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才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下笔流畅、快而不拘谨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第二,具备使用泡沫塑料、石膏、树脂、油泥等材料制作模型的技能;第三,至少掌握一种矢量绘图软件和一种位图绘图软件等二维绘图软件;第四,至少熟悉一种三维造型软件,如PRO/E、ALIAS、RHINO3D、3DS MAX等;第五,具有优秀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技巧;第六,具有较好的空间架构与形态鉴赏能力;第七,设计方案完整;第八,具备合理安排工作计划的能力;第九,有一定的制造业方面的工作经验。

3 结语

“创新强国”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要求。因此,改革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加快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有利于提升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水平和创新设计的潛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创新强国”的发展需要,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涛,苟锐.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和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篇4: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处于转型期, 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工业设计教育改革也已愈加深入。从专业性质来看, 工业设计既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又是需要多领域共同合作的工作。因而对工业设计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的, 既要专才, 也要通才。工业设计教育教学担负着通过学科交叉、实践教学、产学研平台构建等方面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设计人才的任务。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分别成为了如今教学模式中的侧重点, 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 而是之间有联系, 互为补充。事实上, 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正是产学研合作和学科交叉共同关注的宗旨, 并且两者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内在互启作用。

因此, 探讨如何对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建设进行整体推进, 使其相互融合、作用, 提升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构建新型教育机制, 打造适应社会。知识结构完整的优秀设计人才。这些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动机和出发点。

二、以“产学研”与学科交叉融合新型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科交叉使学生面对过去以单一学科视角无法分析透彻的问题, 在新的学科支撑下实现清晰地认知, 而“产学研”与学科交叉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得到明确的分析与掌握, 使理论知识能够与现实交汇。

交叉学科学习在工业设计教育中的运用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其一, 是学科间理论性的交叉。在这种学习中,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科间的穿插与呼应来训练自己的多思维、多学科设计方法, 解决了现实存在的多样性问题。只要领略其中的道理并积极的吸取其中的精华便可以将一些看似和艺术毫无关联的事项运用在设计的灵感之中。可以使学生从个别事物的研究过渡到对系统的研究, 以逻辑性思维去解决设计中的各项问题。其二, 是工业设计与社会、企业间的实践交叉, 即是“产学研”合作机制。这种性质的交叉学习是现在工业设计教育的必然趋势。一方面, “产学研”平台的搭建使学生们在掌握工业设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丰富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企业也因此获得了低成本高回报的经济效益;学院实现了培养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的教育目标, 同时反馈的收入用以投入到学生实践学习中。可谓是三者都实现了互赢的效果。

目前, 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上交叉学科方面发展得已较成熟, 但是“产学研”的合作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 企业方面不敢做也不愿做“赔本买卖”, 虽然企业知道大量的设计创新资源集中在艺术院校中, 但是企业的目的是盈利赚钱, 当企业不确定这些工业设计是否能够转化成利润时, 合作便成了一纸空谈。只有少数具有前瞻性的企业会选择将教育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而同意发展校企结合计划。其二, 在部分设计院校中发起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教育模式, 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有的情况是在创建合作机制之前就不能达成共识, 企业方虽然对学院的设计资源与人才保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了解不深入, 所以不敢加大投资的力度。同时学院对企业的实力不确定, 不能保证其对学院研发团队的设计成果保持持续的经济支持。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为企业完成设计规划之后, 学生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设计被企业拿去转化成经济利润, 而学生除了实践的机会外没有获得其他收益。份额比例规划的失调是造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能正常运行的最主要原因。其三, 在企业和学校合作的过程中, 由于合作机制也处在发展的初期, 面对市场的时候肯定会存在各种问题, 这个新体系内部的管理该如何运作, 是以企业为核心还是以校方面为指挥都是一个有待确定的问题。并且, 当工业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后是否会取得预期的市场效应, 这些后期的市场风险由何方来担当。在新体系中各种学术模式又该如何运作等这些都构成了阻碍“产学研”合作机制实施的“绊脚石”。以上种种是“产学研”结合不能够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 严重的影响了工业设计教育贯彻实践性教学的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各有优势与阻碍, 但只要提出切实的解决办法, 改善现状, 就能够使产学研平台建设与学科交叉和谐的融合一体, 成为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三、“产学研”与学科交叉融合在工业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工业设计专业学科交叉有艺文交叉、艺理交叉、艺工结合,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结合, 丰富工业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学科交叉能够促进“产学研”平台的建设, 另一方面“产学研”能够反向推进学科交叉的发展。这需要我们用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 提出切实可靠的解决措施。

1. 学科交叉与“产·学”结合

学科交叉要与“产·学”结合相融, 根据“产·学”结合的内容制定相关的学科设置, 以保证学科交叉后的课程设置切实的为“产·学”结合服务。如工业设计的学生为自行车厂家进行产品设计时, 需要有专业的机械工程知识, 所以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原理等课程的开设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更好地应对在设计中发现的问题, 设计出符合生产要求、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获得社会、企业的好评。因为校企结合是一个初级摸索阶段, 所以在结合的新体系中首要明确产品创造过程中学生创作的独立性, 但同时考虑到企业是新体系的资金赞助商, 并且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 所以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可以提供辅助性的参考意见。可以设置研发室由学校方管理, 销售市场部由企业人员为主要管理人员。在两个部门内又可以交叉互换人手, 这样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才可以突破产品门类的界定, 最大限度的与市场需求沟通, 使得产品既具有艺术审美性又具有大众消费性。

进行特色基地建设也是学科交叉与“产·学”结合的另一种方式, 学院可以模拟真实环境建立生产全过程的实训基地。根据工业设计的学科特色, 分类型设置诸如木艺车间、金属工艺车间、玻璃工艺车间、纺织品车间等。在工业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产品的结构与材料、功能与装饰是设计的重点, 通过这些车间的实操体验, 学生能够清晰的感受材料在何种状况下能够形成何种结构;每种材料的特性如何;不同的结构如何形成的;现有的工艺状态能够满足何种创意等。通过不同专业的教师对材料、工艺流程细节的传授, 能够让学生有更明确的灵感来源。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车间类型的实验室, 探索金属材料与纺织品、玻璃之间的结合关系, 创作出经典设计。正如格罗皮乌斯1926年在他所著的一篇《包豪斯的生产原则》的文件中总结中提到:“包豪斯的车间基本上是实验室, 在这种实验室中制作出的产品原型适于批量生产, 我们时代的特征在这里被精心地发展和不断地完善。在这些实验室中, 包豪斯打算为工业和手工业训练一种新型的合作者, 他们同时掌握技术和形式两方面的技巧, 为了达到创造一批满足所有经济、技术和形式需要的标准原型的目的, 就要求选择最优秀、最能干和受过完整教育的人, 他们具有车间工作的经验, 富于形式、机械以及它们潜在规律的设计因素的准确知识。”这些实训基地依据学科交叉, 进行“产·学”结合,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还能够面向社会服务, 创收所得将继续投入在基地的发展中, 形成良性循环。

2. 学科交叉与“产·研”结合

工业设计专业的科研项目很多是来自于企业, 多数是对企业的设计服务。科研项目取自企业, 科研成果又可以回报企业, 反哺社会。以往我们的科研项目多是单一设计性质的服务, 如为某一公司所做的产品设计、展示设计等工作。但学科交叉为横向科研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工业设计的老师可以与机械、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的老师联手共同合作完成科研课题, 分别利用各自学科的优势, 构建强强联合的科研团队提供全方位的科研服务, 为企业发展解决问题, 同时也是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实现双赢。另一方面, 工业设计的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他专业的科研团队中去, 参与与自己学科相关的科研项目, 为其科研开发提供专业的设计理论支持。对于大型公司可以采取校企研发, 成立研发中心, 也可以做循环研发项目, 也就是说不是一次性的合作, 而是长期的合作机构。由一个主导专业负责, 其他专业作为优势补充。对于中小型企业, 可以采取成果的购买途径, 由于这类企业的资金实力较弱, 所以做一些小型的合作项目减少与他们的风险投资。

学科交叉与“产·研”结合的另一途径是利用大学的优势, 进行专业认证培训工作, 可以集合学科虽不同但内在有联系的专业教师, 组成“优师队伍”, 为社会上希望继续充电进步的群众提供培训、辅导, 让我们的优秀教师不仅服务于“象牙塔”内的学子, 也为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直接的助力。构建学科交叉与“产·研”结合重点是要打造信息联络平台, 拓宽沟通的渠道, 通过网络、论坛、研讨会等方式将专业与专业之间、企业与学院、学院与社会之间联系起来。

3. 学科交叉与“产学研”结合

企业可以分别和学生进行“产·学”结合, 同时也可以与教师进行“产·研”结合, 但个别项目可以进行完整的“产学研结合”, 既是一个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 同时可以将学生吸纳进来, 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引领, 让学生在实际的科研项目中进行设计研究,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个极好的锻炼机会。同时, 搭建工科与工业设计专业的课外沟通平台, 一方面建立工业设计专业网站, 展示教师与学生的优秀作品、介绍课程设置与学科动态, 让工科学科以及社会各界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发展和优势, 以便更好的组建学科交叉点, 为“产学研”平台提供优质的服务并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重视毕业设计展的组织工作, 将学生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这不仅代表着学生的水平, 也表明了教师及学院的能力, 用毕业设计展与工科等其他学科、企业等社会各界进行交流, 是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在毕业展的设计上可以多学科结合, 更可以与企业进行真题合作。所以, 学科交叉与“产学研”结合并不是一个死板不变的组合, 而是可以灵活多变, 多角度、多方式的进行合作, 这种教学模式对工业设计的教育改革发展有着极佳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交叉学科使得学科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得以实现, 它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体系中创造个性化的科研成果, 并最终转化为市场的产品。这一方面具有学术教育意义, 另一方面具有商业意义。根据本文的研究可见, 学科交叉与“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是在理论教学中融合操作技能手段,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同时也是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的发展, 更是设计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宏.工业设计深化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探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2009[1]刘晓宏.工业设计深化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探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2009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戴志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与学科交叉的融合性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 第23期, 2011.12[3]戴志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与学科交叉的融合性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 第23期, 2011.12

篇5: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72-02

近年来,我国软件技术类高职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招生规模持续增长,但软件技术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软件技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状况既严重地制约了我国软件技术产业的发展,又影响了软件技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1]。

1 研究内容及应用前景

本项目结合软件人才需求规格,提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产学融合”人才培养式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将软件企业引入校园,实现教学任务与企业项目相融合、学历教育与技能证书培训相融合、专业教师和软件工程师角色相融合,解决软件技术专业人才与软件用人行业之间的供需矛盾。

“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围绕着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过程,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加工成适合教学的任务,依据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序化课程。按照“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符合软件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学生练习的教学方法,同以岗位需求的任务有机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与企业深度融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够解决软件技术专业人才与软件用人行业之间的供需矛盾,值得在同类高职院校中推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世界软件技术产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印度、爱尔兰、德国、日本等)均已建立了以全日制正规学历型职业教育为主,以短期特殊培训非正规学历型职业教育为辅的软件技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德国的“双元制”和日本的“产学合作”方式。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在开展产学结合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教育部高教司[2000]2号文件中,明确把“产学结合”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6条基本特征之一,此后于2001年、2002年分别召开了两次全国性“产学研”经验交流会,2002年末又推出了一批“产学结合”研究与建设项目,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高专产学结合工作正在蓬勃开展[2]。

3 项目研究基础

3.1 项目研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①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②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提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3.2 项目研究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

①依托黑龙江农垦职教集团,与省、内外软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哈尔滨软件园、大庆软件园等建立了实习基地;②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选派教师到软件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③项目组成员职称、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的科研、实践能力,“双师”素质达到100%,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4名、企业工程师2名,另外,在专职教师中有2名教师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④学院有四个新配置的软件设计实验室,为教学和校内实训提供了条件。

4 研究的条件

4.1 前提: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生源稳定,是项目研究得以进行的关键;

4.2 人员:课题组成员是经过谨慎思考确定的,都是从事计算机教学多年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科研经历,这是本课题能得以顺利开展的最有力的保障;

4.3 时间:课题组确定每周一、三下午为法定课题研究时间,以确保课题的顺利完成;

4.4 校内实验条件:学院有四个新配置的软件设计实验室,共有160台联想电脑以及配置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保证教学、校内实训;

4.5 校外实训基地:我院在哈尔滨软件园、大庆软件园、大连软件园等建立了实习基地;

4.6 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团队的成立,是课题顺利进行的保障;

4.7 其他:学院对科研工作大力支持,学生积极配合,是研究能持续进行的坚强后盾。

5 研究方法

5.1 文献研究法:为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实用性,本课题组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尤其是关注软件的发展和应用的最新动态,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

5.2 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实际走访,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企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以达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目的。

5.3 比较研究法:通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项目任务能使学生更快的适应岗位工作。

5.4 经验总结法:以本校为基础,提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检验其可行性。

5.5 分组教学法: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教学,可把优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之学得更全面,鞭策更多后进生奋力追赶;同时搞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5.6 任务教学法:我们把企业项目分解成不同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的任务,最终设计出完整项目,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应用相融合。

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6.1 加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增加教师参与大型软件项目设计的机会,是项目研究的前提;6.2 如何设计适合教学的内容,是本项目研究的难点。

7 项目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7.1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软件行业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能及时根据软件产业的变化和职业岗位的变化调整专业技能方向;

7.2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架构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修订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7.3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培养学生角色转换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7.4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开发出适合高职软件专业教学的实用性教材;

7.5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培养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立“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7.6 通过本项目的应用研究,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岗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解决软件技术人才与软件用人行业之间的供需矛盾;

7.7 通过与软件企业共同合作开发教学任务,形成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团队,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保证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轨;

8 预期的主要创新之处

8.1 实施“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教学任务与企业项目相融合”、“学历教育与技能证书相融合”、“专业教师和软件工程师角色相融合”;

8.2 将“任务驱动的分组协作”教学模式成功运用在软件技术专业中,使学生在待人处事、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性的职业素质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

8.3 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将软件企业融入校园;

8.4 为如何培养学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的转换提供了范例。

总之,通过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努力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能有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进.高职校企合作动作的思路和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上一篇:2016户外婚礼策划方案下一篇:安全知识竞赛新版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