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名言

2024-05-27

翻译名言(精选6篇)

篇1:翻译名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

(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摘孔子《论语》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篇2:翻译名言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

篇3:翻译名言

关键词:直接翻译,间接翻译,翻译模式,谚语

一、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思想的来源

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的思想来自Wilson和Sperbe关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论述。按照Wilson和Sperber的观点, 在直接引语中, 说话者不仅要传达原话的基本意义, 而且必须保留原话所有的语言特征。换言之, 在直接引语中, 除了原说话者的语音无法复制以外, 说话必须保留原话的每一个词, 甚至原话的重音和语调, 让听话者觉得仿佛是原说话者自己在说话, 如果是在书面语中, 说话者还必须保留原话所有的词和标点符号, 也就是说, 说话者没有更改原话的余地。与直接引语相反, 在间接引语中, 说话者只需要传达原话的命题形式, 即基本意义, 而不需要保留原话的语言特征, 总之, 间接引语是在保留原话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对原话的一种阐释, 说话者可以根据语境的需要改变话语的表面语言特征, 以达到原话的认知效果。

二、维奈和达贝尔内提出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的七种模式

同样, 维奈和达贝尔内在翻译转换模式中也提到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两种翻译策略。这两种策略包括以下七种模式。

1、借词:原语词汇直接转换到目的语中。有时借词被用来增加译文的地反色彩。

2、仿造词汇:这是“借词的一种特殊类别”, 指原语的表达法或结构以直译方式转换。维奈和达贝尔内解释说, 借词和仿造词汇常常完全融入目的语, 不过有时它们会有一些语义变化, 因而会使它们变成翻译中的“假朋友”。

3、直译:即“字对字”翻译。维奈和达贝尔内认为, 它在语系和文化相同的语言间最为常用。

以上三种属于直接翻译。作家们通常认为直译才是最好的翻译:“除非结构和元语言需要, 而且只有在检查确认意义完全保留的情况下, 直译才可以舍弃。”但维奈和达贝尔内认为, 译者可以认定直译“不可接受”, 如果它:

(a) 给出的意思不同

(b) 没有意义

(c) 结构上不成立

(d) “在目的语元语言经验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法”

(e) 其对应的事物属于语言的不同层面

在不可能运用上述直译的情况下, 维奈和达贝尔内认为, 必须采取间接翻译的策略。它包含另外四个模式:

1、词性转换:指一种词性转移为另一种词性而意思不发生改变

2、调节:指改变原语的语义和视角

3、等值:指不同语言以不同的文体或结构方法描述相同情景的情况

4、改编:这一方法涉及原语文化的某一情景在目的语文化中不存在时, 改变文化的能指

三、维奈和达贝尔内列出了翻译的五个步骤

维奈和达贝尔内还列出了译者从原语文本译为目的语文本可遵循的五个步骤:

1、确定翻译单位

2、细读原语文本, 评估各个翻译单位的描述性内容、情感内容和只是内容

3、重构该资讯的元语言语境

4、评估文体效果

5、译出并修改目的语文本

四、谚语翻译中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 是民众用来表达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经验, 所受到的启发和感想的各民族文化的产物。浓缩了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 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因此, 了解掌握谚语对学习研究外语与文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 能够正确翻译谚语却并非易事, 因为谚语的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忠实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还要求译者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形象比喻修辞效果以及民族特色;不仅要求译文语言通顺流畅, 而且要求译文语言有谚语的味道。

1、谚语的直接翻译

对第一类谚语, 也就是通常根据字面意义就可理解的谚语来说, 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如果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关于某一谚语的认知环境相同, 译文读者无需花费太多的处理努力, 就能推理得出原文作者的意图, 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那么译者就应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来翻译谚语。

例:

1滴水穿石雨だれ石を穿つ

2岁月不饶人歳月、人を待たず

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の計は元日にあり

4一叶知秋一葉落ちて天下の秋を知る

在此情况下, 因为译语读者对这类谚语的喻体及寓意都已熟知, 而这类谚语在原语中的喻体及寓意又恰好跟译文可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直接翻译能够最大程度的再现原文的交际线索, 保留其潜在的隐含意义, 译文读者无需花费太多的处理努力, 就能推理得出原文作者的意图, 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2、谚语的间接翻译

关联理论首先要求译者在确定了读者的认知语境允许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直接翻译, 否则就只能使用间接翻译。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都是语际阐释性用法, 二者形成了一个连续体, 间接翻译占据了这个连续体的绝大部分, 直接翻译只是一头的顶端。这意味着在翻译实践中, 大多数情况属于间接翻译, 直接翻译只是少数。

例:

1鳥無き里の蝙蝠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

2及ばぬ鯉の滝のばり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3海のものとも山のものともつかない八字没一撇

4猿も木から落ち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原文作者运用谚语的意图只是想让读者了解谚语的意义, 而译文读者的企盼也只是想了解该谚语的意义时, 译者可采用间接翻译法, 如意译法或同义谚语借用法。此类译法虽然未将原语中的隐喻意义在译入语中表现出来, 但在译者准确地估计了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对译文的期望后, 能最大程度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五、结论

人们对不同的事物属性会产生不同的联想, 即使对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 由于不同民族对该事物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不同, 语言表达自然也就不同。所以不同的语言, 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思想传统生活环境等特性, 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不可忽视各民族文化因素。本文从谚语的翻译中, 能感到中日文化差异在日汉翻译中的影响。

关联理论有极强的涵盖力, 由其引申出的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谚语翻译是一种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 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方式。译者有在译文中增添或删除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交际的权利和义务。而关联翻译理论中关于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的概念辩证地解释了翻译现象, 使我们对翻译的本质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对谚语翻译方法的适用范畴进行了动态界定, 对谚语的互译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雷鸣, 付黎旭, 肖辉.日语翻译理论与实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8.

[2]冯明舒.中日谚语比较初探[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5 (S) .

[3]张辉, 季锋.对熟语语义结构解释模式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 (9) .

[4]连清.日语成语惯用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篇4:翻译名言

关键词:译名,翻译症,翻译腔,翻译体

一 引言

《上海翻译》2006年第4期曾刊载王宏的文章《Translation Studies 能否一词两译——质疑“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书名翻译》,对“Translation Studies”译名问题提出商榷,这反映出国内学术界长期存在的译名混乱问题,其实类似情况又何止此一例。笔者不揣浅陋,在参阅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及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予以规范,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人。

二 西方学者translationese研究概述

在西方学者中,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其著作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中最先对translationese一词进行了界定和讨论。 就此国内许多研究者,如范仲英认为translationese是奈达为了描述某种翻译现象而专门造的词[1]。英国翻译

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其著作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对translationese一词也有所提及。Translationese在西方辞书中涉及更少。笔者查遍手头资

料,发现只有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收录了translationese词条,并将其定义为 “A general pejorative term used to refer to TL usage which because of its obvious reliance on features of SL is perceived as unnatural, impenetrable or even comical.” [2](“通常来说是一个贬义术语,用来指因明显依赖源语的语言特色而让人觉得不自然,费解甚至可笑的目标语用法。”[3])

三 国内学者translationese研究概述

国内诸多学者对translationese都有所论及。范仲英在其著作《实用翻译教程》中首次提到translationese,在第九章范先生以翻译症为题对这一现象作了介绍,但范先生却认可translation syndrome为“翻译症”的对等翻译。随后,刘宓庆在其两本著作《当代翻译理论》和《文体与翻译》中都提及translationese,均将之视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刘先生认为“翻译体”(translationese)带有贬义,它应该是指带有“不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翻译色彩的译文[4]。王治奎在其著作《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的第八章以力戒“翻译体”为题对翻译体现象作了介绍,王先生认为“翻译体(translationese)”是指“我国翻译作品中存在的语言文字非规范化运用问题”,并且认为translationese和translatorese均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5]。吕俊在《英汉翻译教程》中以“翻译腔”的功与过为题对translationese作了一分为二的介绍:“翻译腔”破坏了译入语的风格,但在表达方法的引进、新词语的译介、语言表达形式的改革等方面的确起过不容低估的历史作用[6]。孙致礼倾向于将translationese译为“翻译症”,并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开辟专章分析了“翻译症”的症状表现。孙先生认为带有“翻译症”的译文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语言不顺,既违背了汉语语言的规范,又败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不通,往往让读者不知所云,甚至把读者引向歧路),诊断出四条病因(照搬英汉词典的释义,照搬原文的功能词,照搬原文的语序,照搬原文的表达方式),并提出克服“翻译症”需要解决好的四个环节(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语汇问题,句法问题,认真做好审校)[7]。

和西方辞书相比,国内多部辞书对translationese都有所收录。在林煌天主编的《中国翻译词典》中,translationese以“翻译体”的条目形式出现,但林先生却将该词定义为:“翻译体,又称翻译腔或翻译症……”[8]孙迎春在《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的汉英术语对照部分将“翻译体”译为 translationese,在英汉术语对照部分把translationese译为“翻译体,翻译腔,翻译术语” [9]。谭载喜主译的《翻译研究词典》亦将translationese翻译为“翻译体”。方梦之编著的《译学词典》将“翻译症”视为 translationese的对等翻译,并认为:“翻译症,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即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种‘症状’往往并不是由于译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产生,而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原文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使译文不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10] 陆谷孙编著的《英汉大词典》将translationese翻译为“翻译症”,并解释为“(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翻译腔;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 [11]。

此外,笔者利用中国知网对translationese在国内学术论文中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检索,发现有15篇文章其篇名、摘要及关键词将translationese视为“翻译腔”的对等翻译,11篇文章将其视为“翻译症”的对等翻译,7篇文章将其视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针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国内学术界似乎各执一词,由此产生了译名混乱问题:translationese到底应该翻译成“翻译体”“翻译腔”还是“翻译症”,抑或三者皆可?

四 translationese译名辨析

其实在笔者著此文之前已经有学者注意到translationese的译名不统一现象,如孙致礼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就指出:“这种翻译语言,有人称翻译体(或译文体),有人称翻译腔,有人称翻译症。三个名称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差异,比如说‘体’、‘腔’、‘症’是否有个变态程度之差异,似乎还可以探讨,但本书不准备做这种‘节外生枝’的事,只想选择‘翻译腔’一词……”下面笔者拟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做这种‘节外生枝’的事”,尝试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予以规范。

先区分一下“翻译症”和“翻译体”。“翻译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译文中不符合译语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其“病因”是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不懂变通,患有“翻译症”的译文意思并没译错,译文读者勉强也能理解,只是表达不地道、生硬、别扭,甚至滑稽[12]。相比较而言,“翻译体”有其自身独特的“美学品格”,它使得原文中一些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得以保留,这些表达方式反映了异域的思维模式和风土人情,可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价值[13]。

“翻译腔”和“翻译症”是一回事吗?二者又有何区别?“翻译腔”属于中性词,它客观地描述了一种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翻译现象,有“翻译腔”的译文并不影响读者的理解,不过翻译味浓一些而已。比如说一个人讲话“洋腔洋调”的,但对理解他的话并不造成多大影响,最多也只是一时的不适应;而“翻译症”其影响程度要重得多,此种“病症”当然需要尽快“诊治”,否则必然侵蚀目标语,撼动其根基。

那么“翻译体”是否如孙致礼所见,等同于“译文体”?香港学者金圣华认为:“‘译文体’是……一种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佶屈聱牙的表达方式;一种大家看来碍眼、听来迍耳、说来拗口,却又乐此不疲,以为非如此不足以表示自己前卫先进的流行文体。”[14]故此“译文体”类似于笔者上文提及之“翻译症”,此种“流行文体”当及时接受“救治”,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当尽量避免之。

最后回到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问题上。综合分析西方辞书的定义,可知translationese通常用来描述某种由于明显依赖源语的语言特色而形成的目标语用法,也就是说,它并不会影响到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仅仅使其觉得不自然、费解甚至可笑而已。故翻译为“翻译症”有用词过重之嫌(况且“翻译症”有其对等语翻译形式translation syndrome);而翻译成“翻译体”亦有不妥之处,正如相关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翻译体”有其积极作用,这层意义是translationese所不曾包含的;而“翻译腔”代表着一种因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而有失自然、不够流畅的译文风格,符合translationese的英语释义,是translationese最贴切的汉语译名。

参 考 文 献

[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98-109.

[2]Shuttleworth, Mark& Cowie, Mori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187-188.

[3]谭载喜.翻译研究词典.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54-255.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590.

[5]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74-184.

[6]吕俊.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16-318.

[7]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95-103.

[8]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184-185.

[9]孙迎春.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27-28,261-262.

[10]方梦之.译学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6.

[11]陆谷孙.英汉大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2013.

[12]赵尚.硬币的两面——译本文体的是非功过. 宜宾学院学报,2007(10):101-103.

[13]冯兴石.文化翻译中的“翻译体” 现象.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95-96.

[14]顾炎斌.难为筑桥人——金圣华教授翻译甘苦谈[EB/OL].http://season.ouc.edu.cn/news/xyxw/200704/1999.html.

杨普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257061 

刘典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257061

篇5:孔子名言精选翻译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

(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

(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

(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

(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

(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篇6:英语名言带翻译

literature flourishes best when it is half a trade and half an art. (wiliam rplph lnge, birtish writer and churchman) 当文学一半成为贸易,一半成为艺术时,那是它最繁荣的时期。(英国作家和牧师 英奇. w.r.)

if you don’t learn to think when you are young , you may never learn.(thomas edison , american inventor) 如果你年轻时就没有学会思考,那么就永远学不会思考。(美国发明家 爱迪生 . t.)

better be unborn than untaught , for ignorance is the root of misfortune .(plato ,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与其不受教育,不如不生,因为无知是不幸的根源.(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

genius17 without education is like silver in the mine. (benjamin franklin , american president) 未受教育的天才,犹如矿中之银。 (美国总统 富兰克. b.)

the roots of education are bitter , but the fruit is sweet .(aristotle ,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古希腊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

did you ever expect a corporation to have a conscience, when it has no soul to damned, and no body to be kicked? (edward thurlow, british lawyer) 公司既没有灵魂可以被诅咒,又没有躯体可以被踢翻,难道你指望它有什么良心吗?(英国律师 瑟洛杉矶 .e.)

economy the poor man’s mints; extravagance the rich man’s pitfall.(martin tupper. american economist.) 节约是穷人的造币厂,浪费是富人的陷阱。(美国经济学家 塔珀 .m.)

a friendship founded on business is better than business founded on friendship. (john davision rockefeller, american businessman) 建立在商务基础上的友谊胜过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商务。(美国实业家 洛克菲勒 j d.)

上一篇:2016党员不信教承诺书下一篇:学生安全承诺书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