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实践

2024-07-09

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实践(共7篇)

篇1: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的实践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需要解决如何在农村全面消除贫困。当前形势下,农村扶贫要从扶贫开发模式向精准扶贫模式转换。山东省德州市全面推行的“村级扶贫专岗”制度,就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文章分析了该模式的制度设计、运行特点、实施程序和资金来源等方面内容,对其他地市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该模式的不断完善,将在决胜新时代脱贫攻坚收官战中发挥其重大历史性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村级扶贫专岗

我国经历了快速转型期,已经迈入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乡村发展成为制约共同迈向小康社会的短板。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把中国乡村发展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是如何在农村全面消除贫困。改革开放 40 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财政实力,党和政府一直不同程度的在农村范围内开展扶贫开发,先后走过了救济式扶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温饱式扶贫、以“输血”为主的扶贫、以“造血”为主的扶贫、综合性扶贫开发(整县→整乡→整村推进)、精准到户到人的扶贫等 6 个阶段。在精准扶贫阶段,如何完善扶贫开发的策略和帮扶方式,山东省德州市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提出并全面推行了“村级扶贫专岗”制度,成为精准扶贫的新模式。该模式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

验,值得借鉴。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的意义

(一)全面解决乡村贫困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步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该目标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首先要推进精准扶贫,达到农村全面脱贫目标,其次要进行乡村重建,健全乡村的社会经济功能,最后才能实现乡村社会全面现代化。只有乡村社会全面脱贫,才能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第一步必须全面解决乡村的贫困问题。

(二)当前形势下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贫困问题是每一个国家都回避不开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也有落后城市,繁华都市也有贫民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贫困问题在城市并不突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成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瓶颈。目前,农村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国民经济也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家有能力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脱贫攻坚三年来先后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9.5 亿元,实施工业项目 1300 多个,使 96.8 万人脱贫。贫困率从 2016 年初的2.88%降至 0.1%。全市 566 个省级重点扶贫开发村全部脱贫。原先的反贫困策略已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农村扶贫的宏观政策要从扶贫开发模式向精准扶贫模式转换。精准扶贫在当前形势下具有特殊意义。一是随着农村扶贫进入攻坚阶段,扶贫对象发生了变化,预期的脱贫目标随之改变,扶贫工作任务愈加艰巨,扶贫面临最后的难题。必须探索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扶贫模式,采取精准有效的扶贫措施,才能满足新形式的需要。二是只有精准扶贫才能提高扶贫的效率和效果。要确保扶贫攻坚的胜利成果,就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更好的扶贫效果。精准扶贫不仅是扶贫途径和方式的转变,更意味扶贫政策更具合理性和适应性,能够带来更广泛、更强劲的扶贫力量。

(三)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的必要性

精准扶贫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各地应结合自身贫困问题的具体情况,大胆创新,探索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山东省德州市提出并全面推行的“村级扶贫专岗”制度,就是精准扶贫新模式的典范。

二、山东省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模式分析

(一)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的制度设计

《德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018 年工作要点》将村级扶贫专岗作为全市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村级扶贫专岗实施意见》,制定了《精准扶贫村级扶贫专岗》山东地方标准。该项制度推动了开发性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融合,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全面落实村级扶贫专岗制度,德州市有信心在三年内,让“能干活”的贫困人口都得到工作岗位,实现服务特困群体全覆盖。

(二)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的特点

德州市推行的“村级扶贫专岗”制度只要体现为五个特点,一是扶贫专岗的岗位具有公益性。岗位薪酬所需资金来源于政府出资或社会

筹资,这与企业设立的商业性岗位明显不同。二是扶贫专岗就业人员具有特定性。只有符合政策的贫困户人员才能在专岗就业,一方面要有劳动意愿,另一方面劳动能力较弱或因故不能外出务工的;同时被帮扶人员是老弱病残等特困群体。三是具有互助性。上岗人员与被帮扶对象一般为本村或者邻近村贫困人口,相互之间相对熟悉,双方均能受益。四是具有社会参与的广泛性。扶贫专岗的开发不是仅靠政府完成,而是由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参与。五是制度设计的持续性。专岗设立是党委、政府的制度设计安排,不是临时性的,是保障性扶贫的长久举措。

(三)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的实施程序

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制度的实施程序严格。坚持以贫困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着力点,通过全面清点全市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精准摸排,重点排查,对“无业可扶、无力脱困”的特困群体,建立帮扶需求台账。同时,对有劳动意愿和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摸底排查,掌握上岗需求。经过详细深入的调查,13 个县市区登记在册的有上岗需求的贫困人口 1183 人,有被帮扶需求的特困群体 2442 户。专岗人员聘用必须严格遵守 6 道程序:1.符合条件且有意从事扶贫专岗的人员向村级扶贫专岗工作机构提出申请或帮扶责任人推荐。2.村级扶贫专岗工作机构应对申请人员的资料和体检结果进行核实并提请召开民主评议会;民主评议无异议后,进行村级公示,并向所在乡镇(街道)扶贫专岗工作机构进行报告。3.乡镇(街道)扶贫专岗工作机构对报告进行审核。4.审核通过后办理相关录用手续。5.确定岗

位,签订聘用协议,集中岗前培训。6.乡镇(街道)扶贫专岗工作机构完善档案资料,并向县级扶贫专岗工作机构备案。

(四)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的资金来源

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具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坚持“财政拨一块、集体投一块、社会筹一块”,市财政专门设立了扶贫专岗专项资金,整合就业扶贫资金、慈善捐助资金、社会捐助资金、村集体经营收入、扶贫项目收益资金及其他可用于支持扶贫专岗的资金,不足部分本级财政予以足额保障,明确资金的来源、实用程序、使用方式,形成了多元化、可持续的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发挥政府资金作用,以财政扶贫投入为先导,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村级扶贫专岗资金 742.3万元,推动扶贫成效成倍“放大”。其中德州市乐陵市发挥爱心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57 家企业捐助资金73.8万元,49家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扶贫专岗131个。

三、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精准扶贫的的现实意义

村级扶贫专岗的意义不单单是为有一定能力的贫困户落实了岗位,同时,让鳏寡孤独病幼残等特困群体得到了基本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满足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所需,拓宽了保障性扶贫的新路径。更重要的是有效带动了乡风文明,提高了村级治理能力和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有效带动了乡风文明建设

相比物质上的贫困,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精神短板”问题更加不能

忽视。有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补齐脱贫攻坚的“精神短板”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精髓,是对党的扶贫理论的新发展。贫困,既包含物质层面的匮乏,同时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窘困。既有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贫乏,也不乏安于现状、甘于贫困等方面的精神贫困。实施村级扶贫专岗可产生双向激励作用,既让被帮扶的贫困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同时也能有效地激发上岗人员的心气和内生动力。

(二)拓宽了保障性扶贫的新路径

脱贫攻坚初期,大量的扶贫资金投向见效快、收益高的扶贫产业项目,开发的就业扶贫岗位也大部分适用于劳动能力强、有技能的贫困人员。主要目的就是尽快打开扶贫工作局面,带动尽可能多的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但是扶贫工作发展到保障性扶贫阶段,关注的重点就必须要转移到那些基本生活难自理、日常照料缺乏保障、生存条件长期恶劣的贫困户,因为这些人才是扶贫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村级扶贫专岗的做法来源于群众,来源于实践,从成本上、方便度上更加灵活,更加接地气。村级扶贫专岗的设计与实施具有天时地利,恰逢其时。

(三)提高了村级治理能力

从实践上看,村级扶贫专岗在提高村级治理能力方面作用重大,可谓一举多得。一是引领贫困群众有尊严地脱贫解困。开发村级扶贫专岗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上岗人员可以实现稳定脱贫增收,解决了一批有意愿且“能干活”的人的脱贫问题。村级扶贫专岗不仅解决了一家一

户一人的就业脱贫问题,还通过精准帮扶服务了更多的贫困家庭,解决了特困群体的解困难题。二是打造了治理有效的新农村。推行村级扶贫专岗的村庄,党支部积极作为、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得到了群众认可和拥护,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公信力。三是树立了乡风文明的新风尚。村级扶贫专岗的推行,增加了对贫困群众的关注关怀,扶贫济困、邻里互助、孝善义举、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得到传承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带动了社会风气的不断改善。四是拓展了居家养老的新途径。这种扶贫模式丰富了农村居家养老形式,为农村集中养老提供了现实劳动力,实现了老有所管、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黄祥祥,朱雅妮.乡村振兴:理念依托、规则确立与技术路径———第三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1).[2]成兆文.精神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J].社科纵横,2017(09).[3]张志胜.精准扶贫领域贫困农民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塑———基于精神扶贫视角[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8(03).[4]王晓毅.重建乡村生活实现乡村振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1).作者:王宇峰 张乃琴 贾海慧 许少红 王希江 张荣昌 单位:德州学院

篇2: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实践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乡村振兴战略。从xx省xx县农业发展实际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对农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xx县精准扶贫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xx县位于xx省南部,xx市东南部,地处长江水系x江上游和xx水系东江源发源地,为典型的山区县,经济以农业为主,是全国第一个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和全国园艺产品(脐橙)出口示范区,是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的源头,是生态之都、资源富饶地,也是苏区全红县、苏区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之一。xx县属于典型的罗霄山贫困区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xx%,是振兴农业的主战场,是乡村振兴的战略主体。近年来,全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农村发展动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中,xx县筑牢收入达标的基础,扶贫先行扶志,扶贫与扶智结合,建立健全扶

贫长效机制体制,让每一户贫困户都有产业、就业支撑,走上脱贫有保障、增收可持续的道路。

创新创立“小微信贷通”“财园信贷通”“创业信贷通”等x个信贷通支持产业发展,近x年累计发放贷款x.xx亿元,并对产业发展进行奖补,发展红薯、紫山药、百香果等电商扶贫合作社xx个,产业x.x万亩,大力打造脐橙标准化生态果园基地,形成“春瓜、夏桃、秋薯、冬橙”的扶贫农业发展新格局,带动xxxx余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xxxx元以上。

全县投入柑橘黄龙病防控资金x.x亿元,脐橙复产面积x.x万亩,打造了全国最大的脐橙交易集散中心;新增脐橙复产面积x.x万亩,建设生态果园xx个xxxx亩。脐橙转型升级项目“橙中城”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建成蔬菜基地xx个xxxx亩。开工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发展猕猴桃、薯类等特色产业x.x万亩。新(扩)

建生猪养殖场xx个,新增产能x.x万头。种植烟叶x.x万亩,产量x.x万担。建成富硒产业示范基地x个,20xx年获评全省农业农村综合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

(二)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一是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统筹财政资金,累计投入xx.x亿元改造景区设施、提升景观质量,xx景区焕然一新,成功

列入国家x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xx围获评国家xA级旅游景区;建成并运营了全省最大规模的房车营地—xx酒店。加快推进xx索道、xx整军纪念园、xx户外越野公园等项目。成功承办全省旅发大会xx段踩线、马拉松赛等系列活动。

“两天半”旅游圈成型,全年共接待游客xxx.x万人次,旅游总收入xx.x亿元。旅游业入选全国文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二是推进电商产业发展。

全面建设电商未来城、电商快递物流园,建成中通、顺丰xx分拨中心,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两次荣获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年快递单量突破xxxx万单,电商交易额突破xx亿元;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增强发展动能。金融机构由x家增加到xx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突破xx%。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xxx.x亿元、贷款余额xxx.x亿元,分别增长x.x%和xx.x%。

(三)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一是扎实做好整村推进工作。

脱贫攻坚中,通过实施易地搬迁、危房改造、解决困难群体安全住房、建设保障房等措施,全面解决安全住房问题,贫困群众圆了安居梦。同时,大力实施整村推进项目,xxxx年统筹资金x.x亿元用于xx

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xxxx年统筹x.xxx亿资金用于全域整村推进项目。

二是扎实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设立财政专项资金x.x亿元,统筹“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小游园小广场建设、立面改造等民生工程,完善小区基础功能设施,有效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同时,逐步实现社区管理基本覆盖,探索建立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长效机制,完成xx、xx、xx等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xxxx余户,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是提升农村改厕和村容村貌。

修复城区污水管网xxx公里,建设人防工程x.x万平方米,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xx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xx处。农村“厕所革命”目标任务方面,鹤子镇、版石镇获评省级卫生乡镇。就永镇水库开工建设。xx个农村电网工程完成升级改造。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振兴发展后劲

交通是制约xx脱贫的重大瓶颈。xx县精准施策,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新建改建农村公路xxxx.x公里,全面改善交通条件,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获评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同时,深入实施“构建大交通”战略,累计投入资金xxx.x亿元,全域推进新农村建设,所有乡镇通达三级以上公路,所有村组道路实现硬化,从昔日的交通闭塞县成为交通枢纽县,推动农产品走出农村、走向市场,处处呈现路畅景美、宜居宜业、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

此外,建成xx水库,彻底解决了困扰县城居民喝水的问题。完成九龙山风力发电站、xxx千伏变电站建设,改造xx千伏线路xxx.x公里、低压线路xxxx.x公里,水利设施、通信保障和能源支撑能力全面提升。

三、xx县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短板

(一)乡村专业人才力量紧缺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涉及全域,面广任务重,现有人员力量尤其是懂规划、懂“三农”的专业人员严重紧缺,在乡村振兴的规划编制、项目施工等过程中,发挥全面指导作用容易受限。村两委干部的年龄较大,受教育的程度有待提高,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拥有的资源有限。乡村带头人数量和能力不足,各项素质有待提高,在致富经验、能力、拥有社会资源等方面缺乏,指导和带动农户致富的力度不够。

(二)农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脱贫攻坚期间,产业扶贫只是创造了一个条件,打了一个基础,现在很多产业的基础并不牢固。更重要的是,全县形成这些扶贫产业更多的是靠政府这只手来支撑,市场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产业链条、市场主体还没有真正发力,所以产业的发展始终是一个弱项和短板。同时,贫困户的脱贫、贫困村的脱贫,主要是靠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不少人反映,现在农村内生动力不足,甚至有的形成了“等靠要”思想。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撑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与现代农业发展相比,农业科技仍存在短板,普及性不广,很多山区农村仍然使用原始的人工务农,费时费力、效益低。农业科技的主体不够明确,科研与生产推广结合不够紧密,农业科技条件保障能力有待提高、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缺乏。

(四)乡村基础设施存在短板

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影响着农村生产生活甚至发展。近年来,为保障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各地基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但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短板,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总体上还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管护不力等突出问题,面临提档升级、强化管理的多重任务。在一些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依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基础设施城里高大上、农村一穷二白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农村因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后续管护服务中存在着“痛点”和“堵点”。

(五)乡村居民主人翁意识不够

村民是村落的主人,是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和受益者,更应是建设者。村民不能当美丽乡村建设的“甩手掌柜”,而应发挥好自身主体作用,做主人,唱主角。然而,一些村民缺乏美丽乡村不是“要我建”,而是“我要建”的思想观念,缺乏主人翁意识。行动上,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和大局意识。比如,在一些古村落的开发建设中,村民们要懂得传统民居也能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能够自觉舍弃现代化的建筑外观,从而维护村落整体风貌,保持古朴韵味。

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一)加大农业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要着力解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薄弱的问题。具体说来,一是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培育人才的作用,加大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要积极探索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化人才保障,同时积极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二是完善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各类优秀技术、管理、经营人才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形成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强乡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

训机构,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四是加强农村科普教育,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形成创新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的新局面。

(二)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引导农业向绿色、优质、特色和品牌化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具体说来,一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培育,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孵化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集聚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三是大力培育“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四是构建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协同平台。

(三)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现状,必须大力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具体说来,一是围绕我国农业农村科技需求,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构建各类创新主体协调互动和创新元素高效配置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二是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联盟,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农业科研攻关,推进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三是完善适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规律的保障制度,改革科技管理方式,激发创新动能,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供给。

(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农村基础设施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大局中的基础性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影响广,必须先进行科学规划再开展项目实施,杜绝建设性破坏、贪大求洋、“翻烧饼”等现象。同时,要将规划放在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大局中进行设计,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务求多规合一、实用适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只靠敲锣打鼓,必须有真金白银的投入。有关部门应再多给予一些财政支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一方面,算好“整合账”,统筹安

排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重点支持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避免撒胡椒面;另一方面,念好“撬动经”,积极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后续管护服务。

(五)持续培育乡村精神

乡村精神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有了乡村精神,才有可持续的动力和后动。对于乡村居民来说,亟须培育其对本地公共事务的参与、决定的积极性以及对乡村精神的依恋和热爱,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幸福事业中,不做旁观者,而做建设者,努力挖掘本地独特优势和创建模式,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绿色发展。要借建设美丽乡村的良好政策资金契机,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配合政府群策群力,从而改善日益空心化的村落现状并推动农业持续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

篇3: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实践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我国要在2020年脱贫实现全面小康,时间紧任务重,广西的扶贫难度更高。基于国内外扶贫经验和广西乡村贫困地区现实,广西要实现精准高效的全面脱贫,发展旅游精准扶贫是一条有效途径,核心内容是优化乡村贫困地区的旅游生产要素系统。

二、广西乡村贫困现状与旅游精准扶贫优势

(一)广西乡村贫困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监测公报显示,至2014年底,我国尚有农村贫困人口7017万,农村贫困发生率7.2%。同时,由于各地在地理、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差异及各地政策存在的偏差,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相对贫困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在现实中呈现出多种贫困问题并存的格局,区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三性叠加”使我国现阶段扶贫愈发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的原则是按生产要素进行的,因而生产要素的分配就决定了收入分配。所以,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导致的贫困问题只能优化生产要素的分配,促进公平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11年我国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年)》,提出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国际合作等方式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至2014年底,广西还有538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6.36%,高出全国贫困发生率5个百分点,贫困人口总量排在全国第4、西部第3位,是贫困人口超过500万的6个省区之一,其中15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现状依然存在。

(二)广西乡村贫困地区开展旅游精准扶贫优势

广西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大石山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水库库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任务相对艰巨复杂。但是,这些地方山水神奇秀丽、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厚重、民俗古朴纯真,特别是岩溶地貌、民族风情、革命老区、长寿养生、边关风貌等独具特色,吸引力强,是典型的旅游资源富集区,更是原生态旅游的最佳理想之地。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旅游业发展在促进我国中西部协调发展,带动中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我国经济贫困增长及生态改善方面的意义重大。可见,在乡村贫困地区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是国家扶贫的重要方式,在广西这样具有先赋旅游资源优势的区域尤为恰当。

综上所述,本文所指的广西乡村贫困地区主要是指由于先赋资源(包括土地、气候、交通等)的劣势而不适合传统农业或导致低效农业、劳动力严重缺失、科技信息闭塞、产业单一、基础设施严重缺失、财政与社会企业发展投融资规模有限、人们的生活水平处于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乡村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的“老、少、边、山、库”地带,具体主要分布在桂西北的荒漠化地带、大山深处、少数民族聚居地、边境、革命老区、水库区等。因此,依据当前国内外乡村发展脱贫经验和广西乡村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如何调整农村各类生产要素、引入并优化旅游生产要素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旅游精准扶贫综合效益目标

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效率与质量,强调的是多元化、综合化和特色化,需要摒弃的是标准化、单一化的老路,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新道路。

国外与旅游扶贫相关的概念主要有PPT和ST-EP (即,ProPoor Tourism和Sustainable Tourism and Eliminating Poverty)两种。PPT是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在1999年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报告中提出的概念。从根本上来讲,PPT强调利用任何能给贫困人口带来利益的旅游形式,而不是拘泥于具体的某种旅游形式,同时它更关注旅游本身能给贫困人口带来的净利益,而不太关注其相对收益,并且强调收益的综合性。ST-EP是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在2002年提出的,更为注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上述两种国外旅游扶贫相关概念中,又以PPT的影响最大。随着PPT在旅游扶贫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国外已将旅游扶贫的对象明确定位于贫困人口,旅游扶贫目标也明确定位于贫困人口的净收益及其发展机会的保证,即贫困人口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的综合效益(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效益)要大于其在旅游发展中的付出。当然,对贫困人口而言,经济影响是最重要的,也是当地人最企盼的。旅游扶贫之所以成为扶贫的重要方式,其实质在于通过扶持适合开展旅游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并将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效益向贫困人口扩散,带动贫困人口发展和脱贫致富。

概言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旅游扶贫强调的是多元化、精准化的综合效益,旅游扶贫目标系统包括经济效益目标、环境效益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

四、优化旅游生产要素系统下的广西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思考

(一)旅游生产要素相关概念

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技术、信息等。

旅游生产要素是指发展旅游业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它可分为初级要素、高级要素、专门要素和一般要素,初级要素包含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等业已存在的资源禀赋,高级要素包括旅游基础设施、信息化技术和旅游科研机构等,专门要素指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专门知识等,一般要素是含公共设施、建设发展资金在内的适用范围较广的要素。

(二)广西乡村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思考

综合乡村旅游扶贫实践来看,旅游扶贫模式主要有: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先富助贫”模式、整体租赁模式、旅游扶贫试验区模式、“乡村参与式”模式、网络复合治理模式。其中,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是由广东首先采用的一种模式,其内涵是强调从社会系统整体出发,多层面参与主体(省市县各级政府、企业、社区)与多元化协作部门(林业、文化、交通、科技、财政等)一起构成了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的参与平面,力图挖掘整体内能,辅之以多元化扶贫手段(市场、资金、管理、技术等),不同要素相互联动,多纬度指向扶贫对象——弱势群体相对集中的贫困山区。广西乡村贫困地区面临旅游精准扶贫的紧迫要求,实行立体式的旅游扶贫模式势在必行。具体如下:

1、优化劳动力要素,发挥人力资源的核心功能

(1)构建以家庭生产为发端的“家庭→家族→产业组织(协会)→整个乡村行政区域”乡村旅游生产要素主体发展脉络,形成由下而上、循序渐进的自发生产结构组织。

(2)以国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政策为契机,加强与地方院校合作,提升乡村贫困地区旅游劳动力素质,分层次建立乡村旅游发展智库,产业技术帮扶团队,信息化市场团队,旅游服务培训提升团队等。

(3)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要提高旅游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紧紧围绕广西乡村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旅游人才培养规划。二要大力引进一批旅游人才。制定优惠政策,提供良好待遇,吸引国内外专业旅游人才前来区域工作,提升区域整体旅游管理水平;三要创新用人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打破身份和学历界限,尽量使人岗相匹配,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同时,优化旅游人才成长环境,用心留人,减少不必要的人才流失。

2、优化土地要素,灵活运用土地政策

以农业活动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与农村土地流转关系密切,两者的联系集中体现在土地经营权集中这一问题上。土地流转可以较好地解决旅游用地及旅游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还可以盘活农村劳动力市场,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要求集中土地经营权,其发展过程中带来经济效益并新增就业机会,既实现了旅游扶贫目的,又满足了农民离土不离乡的愿望,最终使得乡村旅游成为驱动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3、优化旅游资本要素,多渠道融资开发

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型产业,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注入资金。然而,目前广西乡村贫困地区旅游业建设所需的资金明显短缺,这造成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效应”,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不足,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当地应千方百计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拓宽投融资渠道,要在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体、市场融资、利用外资”一起上的原则之上,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各种渠道筹资兴办旅游。具体包括:其一,筹建旅游发展专项基金,这是解决旅游发展资金不足的根本办法,如政府划拨专款、向旅游企业征收发展基金、争取国债资金等;其二,建立专业旅游投融资机构,专门经营旅游业投融资业务;其三,利用资本市场,鼓励和引导现有有资格的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开拓直接融资渠道;其四,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倡导规范民营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对旅游业进行直接投资;其五,引进外资,利用政府间的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与援助。各级政府应加紧完善旅游投资引导机制、优化旅游投资环境、拓宽旅游投资渠道和调整旅游投资结构,想方设法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

4、优化旅游企业功能要素,破除市场障碍

旅游企业能为贫困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开发旅游产品,接近旅游市场以促进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企业可以与当地贫困人口建立商业关系;购买当地产品和雇佣当地员工;还能够向当地提供基础设施(道路、水),关键设施及服务;向当地旅游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客源及信息反馈;实施公益捐赠,帮助当地贫困人口;履行依法纳税责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因此,在旅游扶贫各利益主体中,旅游企业表现最为活跃,决定着贫困地区旅游的竞争力,影响着旅游的效益,是旅游扶贫的中坚动力主体。

5、优化旅游产业信息技术要素,“互联网+”助力发展

要立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互联网化,依托互联网+平台可以消除“信息鸿沟”,打通供需渠道,整合生产要素,提高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发展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高端乡村旅游产业。要从产业治理(多元主体共治,网络化组织、企业联盟的构建等)、网络支持(管理机构和网络化产业平台建设、网络公司深度参与、管理法规的完善等)、交通物流(完善道路交通、物流设施、物流组织)、金融支持(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建设、企业融资制度基础的完善、信息化风险控制)、创新能力(知识产权市场、网络化协同创新平台、中介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人力资本(劳动者技术技能的培训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诚信文化(社会诚信、个人诚信体系建设) 等来构建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的支持机制。

篇4: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实践

关键词:精准减贫;

乡村振兴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为我国新一轮扶贫攻坚指明了方向。截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届时农村的绝对贫困会暂时消失,但贫困问题会一直存在,扶贫是我国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历史任务。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破解日益严峻的乡村问题成为我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对“三农”问题格外重视,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时全党工作重重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位列我国七大发展战略的第4位,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亮点,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1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1.1乡村振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巅峰。农耕文明的区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赋予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基因和厚重感。因此,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是中华现代文明的根基,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1.2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gdp已然超越日本,占美国gdp70%以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户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城市和乡村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短板”。必须振兴乡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初衷,才能确保城乡一体的全面发展。

1.3乡村振兴是推动新型城市化、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乡村振兴,将城市和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统筹考虑和安排,实现城乡生产空间高效利用、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始终确立以人为中心,把城乡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兴家园,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走出一条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1.4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不仅是中国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也是城乡居民充分发展的需要。乡村振兴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增添精神慰藉,带来全面充分的发展。

2精准减贫下乡村发展的总要求

在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前提下,我国依然要砥砺前行,大力实行减贫政策。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规划,对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发展要求得到了显著升级。由抽象的“生产发展”升级为层次更高的“产业兴旺”;

由要求一般的“生活宽裕、村容整洁”升级为要求更高的“生活富裕、生态宜居”;

由不作效果要求的“管理民主”升级为富有成效的“治理有效”。现在的总要求赋予了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高水平、更高需求的新涵义,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超越,更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精准减贫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

3.1建立多维贫困识别体系

积极贯彻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基础工作,确保贫困户信息真实。健全精准扶贫动态监管与目标考核体系,制定精准扶贫责任清单和进度协调计划,加快推进精准减贫各项配套政策和制度创新。精准减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3.2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7年的58.47%,已经接近65%-70%的城镇化顶峰。然而由于人口巨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013.33,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2,耕地质量较低。因此农业现代化不可能走美国式单一的大規模高度机械化的农庄模式,而必须走多样化、适度规模、精耕细作之路。因此,乡村必须保证适度人口。但是由于乡村发展不景气,而城市变化巨大,迫于生活压力和房价的剧增,大多数青壮年离开乡村来到城市,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大大减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同时,由于人口过快、大量集中至城市,城市发展又面临新的“城市病”。城市与乡村是鱼水关系、血脉相融、密不可分,只有两者均衡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因此,应该转变“以城统乡”的思路,更强调农业农村的优先位置,让广大乡村能与整个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形成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的新局面,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3.3明确土地承包期限

明确土地承包期限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十九大报告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在延长30年”,这一利好政策极大的增加了农民的信心,也提高了农业投资人的兴趣,让其放心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更有底气加大投入、扩大生产,改善农田设施条件,做好长远规划,对中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提升意义重大。同时,有志青年不必漂流在外,在乡村就可以解决就业创业问题。

3.4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当前,传统的农业理念、经营方式和种养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新时代农业被赋予了生态、休闲、养生、文化传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通过渗透融合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党的十九大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乡村产业要兴旺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3.5明确乡村治理体系

明确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当前,部分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严重弱化,农村基层“苍蝇式”腐败问题严重,成为乡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自治”上,要创新村民议事方式,充分尊重和保障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在“法治”上,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育村干部和村民的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引导其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在“德治”上,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使村民树立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3.6明确“三农”工作队伍要求

明确三农工作队伍要求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当前,乡村人口出现空心化,呈现“386199”的特点,发展农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在农村留不住的现象比较普遍,较多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三农工作队伍人才缺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要求。把“懂农业”放在第一位,切中“三农”工作队伍视野不宽、本领恐慌的要害;

同时,只有爱农村、爱农民才能在乡村扎下根,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实现农民富。要坚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本质属性,实行农村职业教育的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乡村振兴服务能力,造就高素质的农村职业学校校长队伍,要引导种养能手的农民工返乡,鼓励大学生和涉农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开创新天地。

4结语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主要任务,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总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需求。只有乡村发展,中国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发展;

只有乡村实现小康,中国全面小康才能得以落实;

只有发扬乡村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才能永续传承。因此,乡村兴,国家兴。

参考文献

篇5:乡村振兴下的农村扶贫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扶贫;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农村扶贫问题是乡村振兴建设的突出短板,制约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扶贫”是我国的特有名称,是通过对贫困的农村地区制定特有的规划,提升贫困户的自我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从而改贫困户的穷困面貌。我国高度重视农村扶贫问题,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形式,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有贫困人口连年下降,新增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但从微观视角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基于此,准确识别现阶段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解决贫困问题也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重要命题。

二、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村产业扶贫政策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做好农村地区产业扶贫开发,实现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做好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为此,我国及时结合当下实践,更新、调整扶贫政策,为我国农村扶贫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因此,及时、准确将国家和所在地区的最新扶贫政策传递给目标人群,让贫困户充分理解国家扶贫政策是扶贫政策宣传的重点任务。但目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宣传推广乏力,主要表现为扶贫政策宣传途径单一,政策传递质量不高。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发展滞后,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贫困户并不能及时获取并准确理解现阶段的国家政策,大大降低了贫困户对我国相关扶贫政策的理解。同时,受村两委工作人员自身能力水平的制约,无法及时将相关政策向贫困户宣传,大大制约了相关扶贫政策应有的效应。

2.精准识别标准滞后

贫困户的识别与认定是做好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贫困户识别标准仍是以年人均纯收入为主要指标。尽管各地扶贫部门不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调整贫困标准线,更新识别标准,但部分地区贫困线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做到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同时,仅仅以贫困标准线为划分标准,无法准确区分暂时性贫困和慢性贫困,只关注贫困现状,忽视了致贫原因,很容易导致已经脱贫的人口再次论文贫困人口。

3.扶贫工作过度依赖政府

政府是我国扶贫工作实施的主要力量,也是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主体。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村扶贫工作存在过度依赖政府的问题,贫困户过度依赖政府的相关补贴和政策扶持,自我造血能力欠缺。这主要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尚未健全扶贫工作参与机制,民间团体、行业协会等主体并未真正参与到农村扶贫工作中,积极主动性不高,直接制约了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成效。与此同时,贫困户参与扶贫项目的积极性普遍偏低,“等、靠、要”思想普遍,甚至存在搭便车现象。

4.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具有多元性

在农村扶贫工作的攻坚阶段,尚未脱贫的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具有多元性,然而无法在短期内脱贫的大多为“老弱病残”特困群体。有的贫困人口年龄较高,无法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有的贫困人口身体健康状况很差,无法从事生产活动,获取最基本的生活收入来源。这部分人无法在经济上实现自我补给,依赖于相对稳定的扶贫政策支持,一旦失去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补贴,脱贫后返贫的可能性非常大,不利于从根本上降低贫困人口的贫困水平。

5.贫困户自身脱贫意识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脱贫工作过分依赖政府的“输血式”扶贫资金投入,从而实现短期脱贫。然而,大部分贫困户缺乏自我改善现有生活的意志和信心,甚至认为贫困是命中注定,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认为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善现状。有的贫困户的子女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但为了最大化利用国家扶贫政策,故意与父母分离户口。为解决此问题,部分地区的扶贫部门针对贫困户开展了教育活动,提升贫困户自身的脱贫意志。然而,大多教育活动都浮于表面,并未从根本上提升贫困户的思想认知。

三、优化农村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1.弥补小农户经营规模的不足,破解小农户的农业现代化装备的难题

小农户小块土地规模偏小而分散落后,为提升精准扶贫政策的传导效率,提升政策目标人群的响应度,应进一步健全农村扶贫工作宣传体系。各个地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喇叭”、宣传栏等宣传途径,安排专业的扶贫干部采用定期宣讲与不定期普及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将最新的扶贫政策向全体村民传达。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针对一些贫困户必须了解并掌握的基本政策和知识,扶贫干部应深入贫困户群体,通过一对一政策宣讲、召开小型座谈会等方式,向贫困户讲解最新的扶贫政策、贫困补助申请方式、贫困户认定标准及相应的补助额度等基本知识,使贫困户能够真正理解国家相关扶贫政策,避免因不了解政策和不了解相应的申请程序导致的瞒报现象。亦可通过举办扶贫知识问答等形式,鼓励贫困户广泛参与,及时检验贫困户对政策的理解力,并结合当地的经济能力向积极参与的贫困户发放物质奖励。针对基本知识和政策掌握扎实的贫困户发放额外的奖励,提升贫困户学习基本知识的积极性。

2.强化产业扶贫,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脱贫攻坚

产业兴旺能够为脱贫攻坚提供更厚实的载体和财富基础,是政府救助的补充力量,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兜底力量。针对目前部分地区扶贫工作过度依赖政府的现象,应结合当地乡村振兴建设实践,动员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村两委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引导全国性的社会组织和省级社会组织参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政府应发挥好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扶贫工作的同时,协调好各个参与主体的利益,使政府扶贫与社会力量扶贫工作相得益彰。政府应制定并及时更新农村扶贫工作的多元主体参与体系,重点做好总体上的协调和规划工作,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围绕脱贫攻坚开展志愿服务,强化自身的服务职能,弱化行政职能。加大扶贫帮扶事迹的宣传力度和宣传,对帮扶成效明显、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其助力农村脱贫攻坚的先进事迹,推广其帮扶、引导贫困户自我造血的经验。针对贫困户参与积极性偏低的问题,应积极引导、鼓励贫困户参与当地的扶贫开发项目,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提升贫困户的获得感。在做好政策宣讲的同时,应进一步落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的计划,为我国扶贫工作实践提供智力支撑。

3.培育优势产业,推动弱势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推动弱势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产业扶贫的关键性环节。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自然地理环境,推进地域农产品品牌建设,延长农产品的价值链,以品牌建设推动产业扶贫的落实。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从数量层面开看,农产品产量已经远超市场需求量,农产品短缺问题已得到根本解决。但从质量层面来看,供给与需求仍然存在脱节的问题。为此,政府要转变农业的工作思路,结合地域特色,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将工作重点从生产领域转向市场领域,从重视产量提升到重视区域特色化品牌建设,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品种结构、产业结构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农村贫困地区应做好种植选择第一关,重点培育比较价值高、能够突出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逐渐扩大优势农产品的种植比例,降低效益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比例,释放产业扶贫的活力。政府应引导当地的龙头企业实现与农村贫困户的对接,实现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等进行“接二连三”,通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增加产品附加值。

4.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篇6: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实践

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社会实践报告 1

一是要有责任担当。从湖州的发展历程来看,在锁定坚持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后,各届领导班子都做到了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棒接着一棒传、一批接着一批干,这种发展决心和毅力,有力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持续深入推进,也是湖州成功的关键。“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作为开发区来说,从发展到跨越不会是一天两天,后续会面临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开发区全体党员干部不忘初心,树牢“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理念,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眼界、更长远的考量,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当好“传棒人”,主动肩负起开发区发展建设的历史重任。

二是要有绿色理念。无论是安吉县还是长兴县等等,无不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我们也要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统筹发展,贯彻落实山门市委、市政府“一优三化”发展战略和“三个山门”建设要求,坚持高标准高规格谋划,围绕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同时在劲牌白酒产业园、芳香产业园重点项目上持续发力,聚力绿色发展,在高质量基础上加快赶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质量追赶带动总量跃升,奋力打造产业升级、生态宜人的开发区。

三是要有创新思维。安吉县鲁家村从一个破旧的不起眼的小山村,逐步探索出一条美丽乡村建设的经营之路,几年内提速发展,离不开当地党员干部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开发区作为全市经济建设的“先锋”,我们党员干部必须要有

敢于创新的昂扬锐气,在思想上要再解放、观念要再更新,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对标发达地区,敢闯敢试,突破瓶颈,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强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全力做好扩园征地工作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谋划引进一批好项目、大项目、新项目,逐步提升自身实力,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奋力向国家级高新区百强方阵迈进。

四是要有宣传推介。当今社会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再好的产品,不包装、不推介、不宣传,只能会“躲在深闺无人识”。就以我们这次学习培训地点来看,既是择路而行,也是慕名而去。摘获国家级高新区招牌已近一年时间,但我们严格来说仍是一名“新人”,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要牢固树立大宣传理念,注重借势借力,在招商重点区域进行大力宣传推介,多角度、全方位、高密度地宣传推介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同时我们要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完善园区功能,增强园区集聚能力。

五是要有精准施策。乡村振兴的本质就是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我们要学习湖州的“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成功经验,结合开发区实际,在“产城融合”上做文章,推进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综合型产城转型发展。依托现有的劲牌产业园、攀宇工业园及城西北工业园等园区,坚持以产业为引领、以镇村为载体、以人为根本的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进行探索,不断完善园区服务功能,提高园区吸附力,在人流量较多的商贸业、铝型材企业及汉龙汽车公司等周边,配套建设一批商业、饮食及功能服务业等网点,形成规模化的商业,逐步吸引园区周边村湾劳动力入园入企就业,让农村劳动力实现在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真正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社会实践报告 2

2020 年 7 月 23 日,今天是实践调活动开展的第四天,今天实践队员主要调查了村民的垃圾分类、健身器材、和互联网等网络设施建设情况。

在村委会附近的一块空地,发现几张几乎无人使用的乒乓球台。据了解,由于之前垃圾堆放的问题比较严重,于是占用了空地,同时作为乒乓球台活动场地和垃圾堆放的处理地。垃圾长期堆放,臭味越来越大,自然就没有人来打乒乓球了。

不仅是在活动空地,村委会房屋背后,也有矿泉水瓶、废纸箱等废物堆积。虽然都是可处理可回收型垃圾,但没有有序地摆放,也没有设立比较合理的垃圾回收站,长期堆放也对附近村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据村民反映,村委会有派专门人员挨家挨户收废品,但垃圾还是村民自行解决,部分村民就直接在周围的田地里堆放或焚烧,村里的小河沟中依然有很多人为丢弃的垃圾。由于离集中废品处理站距离较远,只能在空地周围堆放废品。

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社会实践报告 3

七一前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7 周年,同时为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拓展锻炼,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的建设之中。

月 30 日,天津城建大学地质与测绘学院师生一行 20 余人在院党委副书记武金璇老师的带领下赴宝坻区王卜庄镇许吕庄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宝坻区王卜庄镇许吕庄村为我校定点驻村扶贫村庄,我校结对帮扶困难村组长杨晓东老师以及禾中建投集团张文启副总经理、闫海宏副总经理作为企业导师随行考察和指导。

庆祝中国共产党

建党 97 周年

新时代,实践行,乡村振兴地测先行。地测学院实践团首先来到了位于许吕庄村村头的村民委员会就本次社会实践进行座谈交流。许吕庄村赵书记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村子的基本情况,武金璇老师致辞说明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简单的座谈交流后,实践团开始在村内进行实际调研考察,他们仔细考察村庄的村情村貌,着重了解了乡村人民对于农产品生产及销售、农业技术获取及学习、生活环境污染及保护、乡村文娱活动及教育保障、村民生活收入水平等实际需求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对村内道路进行定点测量,在集市中体验乡村的商业贸易,在走访中感知当地居民的文娱生活。

通过调研,实践团对许吕庄村五天一次的大集产生兴趣,准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撰写一份《乡村文化大集》调研报告,打造一个集文化、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大型市集,力求拉动村庄的经济发展和周边影响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测实践团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和“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他们走村入户,通过交谈和发放问卷来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调研,询问当地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及居民的宜居感。

同时实践团同学走进居民家中,对大学里的助学体系与资助政策进行宣传,他们耐心细致地介绍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指出当前高校已建立健全涵盖“奖、贷、助、勤、免”等多项措施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村民听完介绍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纷纷表示国家的好政策助力贫困家庭的孩子圆大学梦。

新时代,实践行,地测学院实践团经过一整天的调查走访圆满完成了本次的实践活动。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延伸,是增加实践交流经验行之有效的方式。

篇7:南城乡村旅游拓宽精准扶贫路

南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17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5%;水域面积14万亩,可利用水面11万亩。秀出东南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麻姑山,洞天福地兼而有之,曾演绎出“麻姑献寿”、“沧海桑田”的优美神话传说;风光秀丽、波光粼粼、湖光山色的洪门湖,堪称江西的“千岛湖”。它们与明代的益王墓、万年桥、聚星塔、沸珠泉、活水亭桥等遍布城乡的名胜古迹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是理想的旅游、度假、避暑胜地,为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这里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交相辉映,涵盖旅游资源的8大主类,26个亚类,102个基本旅游资源类型,景观类型齐全丰富。山峦、湖泊、洞穴、瀑布、温泉、涧流、层林赏之不尽;古镇、古村、古庙、古墓、古桥、古遗址令人流连忘返;麻姑文化、益王文化、红色文化、洪门文化、药帮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旅游资源间的互补性强,特色鲜明,开发价值高。”该县旅游部门负责人何华明这样介绍说。

为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南城县先后聘请了30多批(次)国内专家前来进行考察,并制定了《南城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专家一致认为,该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借助于麻姑山、洪门湖两大景区的开发,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此,该县决定以麻姑山、洪门湖两大景区的开发建设来带动全县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

该县对麻姑山进行开发并实行专项扶贫。首先,将高山移民列入生态移民范围进行搬迁,实行专项资金补助。到目前为止,麻姑山上已搬迁了500户村民,占总户数的50%。在建设用地的安排上,实施土地征用平整成本价运行,并结合新农村、水利、公路等建设资金,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其次,对麻姑山进行旅游开发。出台了《南城县麻姑山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五年实施方案》,力争用五年时间将麻姑山创建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今年安排了入景公路、客服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游步古道、双龙湖、仙都广场等十多个项目,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之中。其土建工作和门票收取工作全部安排当地村民,着力安排当地村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再次,按照景区总体规划要求,将设立景区服务网点,从根本上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问题。

洪门湖兴建于1958年,当地农民为了支持国家建设,失去了大面积的肥沃土地,耕地面积少,农民生活贫困。为此,该县借助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首先,当地居民以土地作为景区开发入股资本,从门票收入中获取相当一部分红利,解决当地村民的生活保障。与此同时,按照洪门湖旅游景区总体规划要求,鼓励当地居民兴建农家乐、农家旅馆,洪门湖休闲山庄、醉仙湖山庄都是本地居民兴建的农家餐馆。此外,对库区水面经营权进行统一撤除拦网,有利于旅游景区开发的同时,水面经营权实行统一挂牌招投标,其租金收入翻了几番,使当地居民受益。

南城县还借助相关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天井源乡尧坊村为扶贫村,为了对该村进行扶贫,该县积极申报将其列为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借助当地独具特色的尧坊船型古屋,已编制了具体的规划设计,并向上申请保护资金300万元,用于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洪门镇庄上村也是扶贫村,益王墓在该村范围内,该县将其成功申报成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并对益王墓进行了全面保护性规划。同时,利用益王墓前丰富的水系资源,将它划入洪门湖旅游景区范围内,打算实施漂流项目,促进旅游发展,增加居民收入。上唐镇东湖村,利用号称“天下第三泉”的沸珠泉,大力发展温泉水面养殖,已对周边鱼塘进行了整治,开发了垂钓等乡村旅游项目。上唐镇源头村曾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教书地,并留下了他的代表作《观书有感》。借助其丰富的文化和景观资源,该县聘请专家制定了《源头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活水亭桥进行全面维修,吴氏书楼、半亩方塘、游步道、公厕等一系列项目正在设计之中。沙洲镇黄狮村是红一方面军主战场,并获得了黄狮渡大捷。该县在这里建立了黄狮渡大捷纪念碑,同时对红军指挥部进行了全面修缮,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正着力发展乡村旅游。龙湖镇利用洪门湖和丹霞地貌特色,积极招商引资,引来深圳海卓天瑞投资有限公司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该县还利用麻姑山脚下依山傍水的得天独厚地理优势,规划了4000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努力将其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功能齐备、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园,解决了一大批贫困村民就业问题。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师上课下一篇: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回忆与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