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加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2024-07-14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加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精选8篇)

篇1: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加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加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的通

(交公路发〔2009〕45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委),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中交京华公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公路建设项目大量增加。但部分省份因急于开工,人为压缩设计周期,致使地质勘察深度不够,工程方案比选深度不足;有的省份初步设计预审流于形式,施工图设计对部初步设计批复意见落实不到位,甚至出现未批先开工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工程建设质量。为进一步加强全国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结合部《关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要求,现将《加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〇〇九年九月四日

加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若干意见

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设计管理工作是保证设计质量,保障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加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确保公路建设有序进行

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公路建设有关法规,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有序推进公路建设。初步设计文件应符合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或项目核准的工程规模、技术标准和投资控制等要求。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完成后,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预审,再报部审批。施工图设计文件完成后,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初步设计批复要求进行审批。施工图设计文件及施工许可等已批准的项目,方可开工建设。严禁未批设计,未经施工许可,先行施工。严禁边设计、边施工。工程设计变更应严格执行《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交通部2005年第5号令),重大设计变更报部审批。

二、突出审查重点,严把设计质量

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初步设计文件预审的重点是:设计方案与当地政府和其他行业有关部门的意见是否协调;地质勘察、外业测量是否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是否满足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要求;重大方案是否经过同深度比选;对特殊结构桥梁、地质复杂隧道及易发生安全问题的部位和安全设施设计是否通过校核验算;路线、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交、交通工程等各专业是否符合安全、环保、节地、质量和耐久性要求;设计文件编制是否规范;概算编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是否控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估算110%范围内,等等。

部初步设计文件审批的重点是: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等是否符合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要求;国家相关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国家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地质勘察等基础工作深度是否达到要求;是否落实设计新理念的要求;重大方案的合理性,等等。

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批的重点是:初步设计批复执行情况;详测详勘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施工图设计是否达到深度要求,各专业细部设计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范要求;结构安全、运营安全验算情况;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交通组织、安全保障措施是否满足要求;预算是否控制在批复概算范围内,等等。

三、加强预审工作,严把文件上报关

初步设计文件预审,是基本建设程序中的重要环节,是确保设计质量的重要关口。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预审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专家或咨询单位,按照预审工作内容和审查重点,严格审查把关,确保预审质量。要督促设计单位严格按预审意见对设计文件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在正式报部审批前,还要进一步复核。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设计文件,待补充完善后,重新组织预审。对有关设计单位要通报批评并提出整改要求。

四、加强设计审查力量,提高审查工作质量

(一)承担部初步设计文件审查咨询的单位(以下简称审查单位),既要选用技术能力强、经验丰富、政策水平高的专家参加审查工作,又要配备专业齐全的审查咨询人员,保证并不断充实审查力量。要进一步完善内部审查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各专业之间的沟通,重大技术方案或有争议的技术难题要组织专家会审,切实提高审查工作质量。

(二)审查单位和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增强责任心,按部有关要求,客观公正地进行审查,及时完成审查咨询任务。审查单位负责人、项目审查负责人及分专业审查负责人,均要在报部审查报告上签字,对审查意见负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三)对审查单位部将实行动态管理,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审查咨询资格并依法予以处理。

1.审查咨询工作质量低劣,不满足审查深度要求的;

2.利用审查咨询工作,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3.审查单位人员专业配备不全,技术水平差的;

4.无正当理由,不能按时完成审查咨询任务的;

5.对重大技术方案和安全审查不严格,发生重大质量和安全事故的;

6.发生其他违规行为的。

五、完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

(一)加强初步设计审查工作计划性。

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于每年年底前,向部申报下一年度需报部审查的初步设计项目及项目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名称、规模、前期工作进展、设计(咨询)单位、进度计划情况等)。部将根据各地上报情况,统筹考虑项目特点及审查单位工作量,按照轻重缓急,安排并公布审查单位,提高审查工作的透明度、计划性和工作效率。

(二)规范初步设计文件报送。

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严格按以下要求向部和审查单位报送文件,确保完整齐全。

1.上报部的文件有:申请初步设计文件审批的文件及预审报告1份,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复印件)1份,公路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第一册(总说明书)1份。

2.报送审查单位的文件有:申请初步设计文件审批的文件(复印件)及预审报告1份,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复印件)1份,公路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2套,初步设计概算甲组文件2套,初步设计概算乙组文件1套,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套,地震危险性分析报告、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意见2套。有特殊要求的项目,还应提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安全风险评估等专题报告2套。

(三)加强符合性审核。

审查单位收到设计文件后,要对上报的初步设计文件进行符合性审核。凡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不符合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要求、地质勘探等基础资料不全、设计文件编制存在重大问题,无法满足审查工作要求的设计文件,将通报批评并予以退回,补充完善后重新报送。

(四)加强总体设计咨询,加快审查进度。

对复杂的公路建设项目,为确保其重大方案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在初步设计外业验收时,审查单位应当选派路线、路基、桥梁、隧道、地质等专业的专家,对总体设计、重大技术方案等进行咨询,避免遗漏有价值的比选方案。

为确保审查质量,缩短审查时间,审查单位可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进展及项目具体情况,提前介入先行了解设计情况,阅研设计资料。待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批复、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向部正式上报初步设计文件及预审报告后,即可开展审查工作。

(五)明确时间要求,确保合理工作周期。

初步设计审批包括审查单位符合性审核、文件审查及现场复核,部办理批文等环节。具体时限为:

1.符合性审核时限一般为2个工作日。对符合性审核基本合格,但需要补充相关资料的,审查单位应在2个工作日内提出补充完善要求。

2.文件审查时限(不含补充资料时间):高速公路项目,一般为30-40个工作日;特大桥梁等特别复杂项目,一般为45个工作日;其他项目,一般控制在30个工作日以内。审查单位对审阅设计文件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设计文件审阅完成后,部将组织审查单位进行现场复核,结合现场情况,就文件审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需进一步补充完善的内容和要求。

3.按照行政许可和部文办理程序要求,部办理批文时限一般为15-20个工作日。部将进一步加强内部协调,缩短文件运转时间。

六、研究建立设计后评价制度,提升设计质量水平

为使设计单位进一步加强设计管理,完善内审机制,自觉重视设计质量,提升设计水平,部将结合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建立设计后评价制度,对设计质量进行科学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对设计单位信用评价的重要内容和建设单位选择设计单位的重要依据。

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认真按本意见要求,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加强管理,落实责任,确保设计质量,促进公路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篇2: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加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交通部关于印发《关于整顿和规范公路建设市场秩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交公路发[2001]190号

各省、自治区交通厅,北京市交通局,天津市市政工程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各计划单列市交通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公路建设市场管理,规范公路建设市场行为,部制订了《关于整顿和规范公路建设市场秩序的若干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告知部公路司。

二○○一年五月二十一日

关于整顿和规范公路建设市场秩序的若干意见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公路建设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部决定对全国公路建设市场秩序进行整顿,以进一步严格基本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行为,强化建设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发展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路建设市场体系,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公路建设市场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公路建设行业最早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了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自八十年代中期,通过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借鉴国外先进的建设管理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开始推行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三项制度,并逐步在全国大中型公路建设项目上推广。为规范建设市场行为,交通部先后颁布了《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办法》、《公路建设市场准入规定》、《公路建设四项制度实施办法》、《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相继采取了有力措施,对规范公路建设市场行为,保证工程质量,加强招投标管理,强化政府监督职能,逐步构筑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路建设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2.目前,中央和地方投资建设的大中型公路建设项目,全部实行了招标投标制度。多数省市对地方项目和路网改造项目也采用招投标方式组织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1999年开始,公路建设行业连续三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重点加强了对建设市场的管理,通过强化政府监管,使建设市场进一步得到规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3.在充分肯定公路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公路建设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公路建设市场准入管理不严,一些施工力量弱、资信情况

差的单位混入了建设市场;有些项目违背基建程序,擅自开工,形成“三边”工程;部分建设项目未严格遵守“三个合理”(合理标段、合理标价、合理工期),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一些地方在招投标中仍存在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倾向,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暗箱操作、权钱交易、行贿受贿;部分单位质量和安全意识淡薄,管理不严格,非法分包、转包,偷工减料,出现了质量和安全事故。因此,为了保证公路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对公路建设市场秩序加以治理和整顿。

二、整顿公路建设市场秩序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

4.公路建设市场秩序的整顿要按照国务院对市场经济秩序整顿的统一部署,结合公路建设市场的实际情况,抓住要害,突出重点,完善法规,加强执法,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今年,公路建设市场整顿的主要目标是:所有大中型公路建设项目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规定,实现依法建设;按照国家规定要求招标的项目必须实行招标,杜绝规避招标、假招标和评标过程中的弄虚作假、暗箱操作行为;加强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管理,杜绝重大、特大质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使公路建设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到“十五”期末,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路建设市场体系。

5.围绕上述目标,今年规范和整顿公路建设市场的重点是,以贯彻国家《公路法》、《招标投标法》为龙头,以落实《公路建设市场准入规定》、《公路建设四项制度实施办法》、《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法》及有关公路建设法规为基点,以开展第三个“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为载体,以加强政府监管为主线,重点治理公路建设项目不按基建程序组织建设;规避招标和假招标行为;招标中的行业保护和地方保护;评标过程中的弄虚作假、暗箱操作;建设过程中的转包和非法分包行为,不按规范施工,偷工减料;现场管理混乱、设计变更不规范、工程质量低劣等主要问题。

三、整顿公路建设市场秩序的要求和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6.整顿公路建设市场秩序是整顿全国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各地交通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国务院领导同志在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从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站在民族兴衰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高度,认识国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认真分析本地区公路建设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按照中央和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下最大的决心,用最大的力气,迅速开展工作。

(二)完善管理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7.要继续完善公路建设市场管理的法规体系,清理和修订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章制度。交通部即将出台《公路建设项目法人资格审查标准》、《公路建设项目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公路建设项目评标专家库管理办法》,要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要求,修订《公路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公路工程施工招标评标办法》。各地要按照要求,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完善公路建设管理的法规体系,实现依法建设,依法管理。

8.按照政府机构改革要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规范审批程序,落实审批责任,提高审批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对审批者实行权责挂钩。严格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招标评标、开工报告、竣工验收等环节的审查审批工作。对在审批环节中严重失职或有弄虚作假行为的,要严肃处理。

9.要加大执法力度,切实解决有法不依、违法不究、重检查、轻处罚的突出问题。要认真贯彻《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对建设市场、基本建设程序、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查处。对发现问题,未作处理或查处不力的,应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10.质量监督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严格公正执法,不断扩大监督工作覆盖面,特别要加强对省道以下地方公路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督。要深入工程现场,加强对施工和监理单位的检测资料的可靠度和真实性的检查,加强工程质量措施和安全生产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加强对工程建设关键部位的质量抽检和交工验收前的质量检查,把好质量监督关。

(三)严格市场准入,加强源头管理

11.公路建设实行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对从事公路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资信登记。今年要对进入公路建设市场的从业单位进行一次清理,凡不符合资质和资信登记要求或近年来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要清除出公路建设市场。要对公路建设项目法人实行资格审查,今年首先对重点建设项目法人进行资格审查,不符合规定标准的,要进行整顿。

12.公路建设市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要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提高公路建设市场的开放度和透明度。交通主管部门对进入公路建设市场的企业,不论其所有制和隶属关系,只要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资信,均一视同仁。交通部和各省交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审批的资信登记是从业单位进入公路建设市场的主要有效凭证,任何单位不得搞重复登记。不得制订歧视性政策限制外地企业进入本地承担建设任务,要拆除地方和行业保护的壁垒,以维护公路建设市场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13.加强对公路建设市场的动态管理。交通部和各省交通主管部门要建立公路建设项目法人、从业单位、公路建设项目动态管理数据库。要利用网站、报刊等媒体,定期公布资质、资信和公路建设项目信息,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情况,对从业单位履约、信誉、能力、服务水平及违法、违纪行为进行通报,对有行贿受贿、以权谋私等严重扰乱公路建设市场行为的单位,要建立黑名单制度,并根据情节轻重,按照公路建设市场管理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罚。

14.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在审查项目法人资格和从业单位资质资信时,要遵守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公开办事程序和要求,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政府审批工作的透明度。对审查人员暗箱操作、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

(四)贯彻《招标投标法》,规范招投标行为

15.规范招标文件的编制行为。公路工程项目招标文件应在初步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已经审批后编制,并按规定报有审批权的交通主管部门审批。二级及以上公路和特大桥梁、长大隧道工程项目应采用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对于二级以下公路工程项目,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相应的招标文件范本。

16.实行公开招标的公路建设项目,招标信息要在国家规定的媒体上发布。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必须履行审批手续。对规避招标的或应公开招标而采用邀请招标的,招标结果无效,由上级交通主管部门责成项目法人重新招标,并对有关责任人依法予以行政处分。

17.招标工作中,禁止通过设定歧视性资质要求、不依法发布招标信息或限制购买资审文件等方式,排斥外地企业参加投标。凡出现上述情况,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应责成项目法人重新刊登招标公告,情节严重的,要通报批评。

18.要确保评标的公平、公正与准确。评标原则和方法必须在招标文件中载名,不得在开标后制订新的评标标准。标底必须在开标时公布。本地和外地、交通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投标单位必须一视同仁,不得制订歧视性条款或采用不同的评标标准。

19.要加强对评标专家的管理。要制订评标专家管理办法,对专家的资格认真审核把关,明确专家的评标工作程序、责任和义务。对评标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组织对专家的培训和考评,对不合格的专家坚决辞退。

20.严格执行专家评标制度。评标专家必须从交通主管部门设立的评标专家库中抽取。评标工作必须在保密状态下进行。交通主管部门要对公路建设项目开标、评标、定标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不得干预评标专家正常的评标活动。

21.落实项目法人定标的责任。项目法人必须根据评标委员会推荐意见确定中标人,不得在评标委员会推荐的中标候选人以外确定中标人。交通主管部门不得成立定标委员会,取代项目法人的定标工作。

22.交通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不得在评标、定标或项目实施过程中非法指定分包、分割工程,或违反合同,指定设备和材料的采购。一经发现,要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予以处罚。

23.积极推行设计招投标制度。今年新的设计项目要按有关规定,实行招投标制度,择优选择设计单位。要培育和发展设计市场,规范市场管理。勘察设计单位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标准、规范,加强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资料和设计成果。由于咨询、设计单位原因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建设期大量设计变更、引发质量和安全事故的,应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负责人的责任。

(五)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24.建立健全各级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交通主管部门、项目法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建设管理、安全生产、资金使用以及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工程质量负责。对发生质量和安全事故的,要按照情节轻重,进行责任追究。

25.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法人要对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资金使用、投资

效益负总责。要建立对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责任人定期考评制度,加强对法人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合格人员要及时撤换和调整。

26.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施工单位必须按投标时承诺的管理、技术人员和机械设备组织到场,严格执行施工合同,按技术规范和设计图纸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不得转包,未经监理和项目法人同意,不得分包。如发现转包的,项目法人必须终止合同执行,非法分包的合同一律无效,对在施工中弄虚作假、偷工减料的,要责令自费返工,同时,按照公路建设市场管理有关规定,对施工单位给予相应处罚。

27.施工单位有权根据合同维护自身权益。施工单位对不符合合同规定的指定分包工程和指定的材料和设备采购,以及对监理人员提出的合同规定以外的要求,有权拒绝,并向有关交通主管部门举报。交通主管部门一经查实,应对责任单位进行严肃处理。

28.监理单位必须根据监理合同要求,建立现场管理机构,配齐监理人员,配足监理设备,完善监理工作制度,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未经项目法人同意,不得对合同规定的人员和设备任意调换。对由于监理工作原因造成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的,监理单位和有关人员应承担相应责任。

29.各级质量监督部门应加强对监理单位的动态管理,要采取措施制止监理的挂靠、转包和违法分包。对向施工单位介绍分包单位或材料、设备采购,向施工单位索取合同规定以外的生活待遇和经济利益,与施工单位串通损害项目法人利益的,要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30.加强施工安全管理。项目法人和从业单位忽视质量和安全管理,造成质量和安全事故的,要对项目法人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要停工整顿;对施工、监理单位,要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处以取消1-2年资信登记直至降低、取消资质的处罚。

(六)加强廉政建设,完善举报投诉制度

31.要严格执行交通部《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强廉政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的规定。要督促项目法人与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签订廉政合同,实行双合同制管理,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特别要加强对招投标审批、分包、材料设备采购等环节的管理,建立约束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工程建设项目中腐败现象的发生。

32.要进一步完善举报投诉制度。对举报、投诉和社会反映的公路建设市场秩序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公开处理结果(不宜公开的除外)。交通部负责处理国道主干线项目建设的重大举报和投诉,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处理其他举报和投诉。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采取措施保护举报人,对打击迫害举报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严惩。

33.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要向社会公开发布有关公路建设行业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篇3: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加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北京市规划委, 天津、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委,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现将《关于进一步促进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改革与发展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 认真贯彻落实。

2013年2月6日

关于进一步促进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 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先导和灵魂, 是贯彻落实国家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促进先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 是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 对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发展环境, 提升服务水平, 促进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改革与发展, 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科学发展理念, 明确基本思路和

主要目标

(一) 发展理念

工程勘察设计要坚持质量第一、以人为本, 资源节约、生态环保, 科技引领、人才兴业, 文化传承、创新驱动的理念。

工程勘察设计要始终坚持将质量安全放在第一位, 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功能和质量;充分考虑地域、人文、环境、资源等特点,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 推进低碳循环经济建设;注重环境保护,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加强人才培养, 提升行业队伍素质;坚持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坚持技术、管理和业态创新, 促进勘察设计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 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坚持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完善行业发展体制与机制, 推进技术、管理和业态创新, 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不断提高勘察设计质量与技术水平, 实现勘察设计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三) 主要目标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加强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动态监管为手段, 以推进工程担保、保险和诚信体系建设为重点, 完善勘察设计市场运行体系;以大型综合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和工程公司为龙头, 以中小型专业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为基础, 构建规模级配合理、专业分工有序的行业结构体系;以质量安全为核心, 以技术、管理、业态创新为动力, 逐步形成涵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行业服务体系, 实现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二、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四) 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

进一步简化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分类, 加强对专业相关、相近的企业资质归并整合的研究。加强企业资质动态监管, 强化勘察设计市场准入清出机制。完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跨区域开展业务的管理, 规范企业市场行为, 防止地方保护, 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工程勘察设计市场。

(五) 完善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勘察设计个人执业资格制度框架体系, 合理优化专业划分, 逐步实现相关、相近类别注册资格的归并整合。完善执业标准, 探索拓宽注册建筑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的执业范围, 强化执业责任, 维护执业合法权益。加强执业监管, 规范执业行为, 加大对人员业绩、从业行为、诚信行为、社保关系的审查力度, 防止注册执业人员的人证分离, 全面提高执业人员的素质。

(六) 改进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制度

针对勘察设计行业特点完善招投标制度, 研究推行不同的招标方式, 大中型建筑设计项目采用概念性方案设计招标、实施性方案设计招标等形式, 大中型工业设计项目采用工艺方案比选、初步设计招标等形式。工程勘察设计招标应重点评估投标人的能力、业绩、信誉以及方案的优劣, 不得以压低勘察设计费、增加工作量、缩短勘察设计周期作为中标条件。

(七) 加强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监管

健全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对企业市场行为和个人从业行为的动态监管, 定期开展勘察设计市场集中检查。健全勘察设计行业管理信息系统, 逐步实现与工商、社保、税务等行政主管部门的信息联动, 实现对各类市场主体、专业技术人员、工程项目等相关数据的共享和管理联动, 提高监管效能。

(八) 推行勘察设计责任保险和担保

进一步完善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加快建立由政府倡导、按市场模式运行的工程保险、担保制度, 保障企业稳定运营。支持工程勘察设计领域的保险产品创新, 积极运用保险机制分担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和人员的从业风险。引导工程担保制度发展, 为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增强服务能力、提升企业实力提供支撑。

(九) 保证工程勘察设计合理收费和周期

完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和周期管理体系, 进一步提高工程勘察设计质量和水平。合理确定工程勘察设计各阶段周期, 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并严格履行。完善优化设计激励办法, 鼓励和推行优质优价。监督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承发包双方严格执行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加大对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违规低价竞标和建设单位压缩合理勘察设计周期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十) 健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诚信体系

按照“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失信必惩、保障有力”的原则,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营造良好的勘察设计市场环境。完善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诚信标准, 建立比较完整的各类市场主体和注册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依托全国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 及时采集并公布诚信信息, 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诚信信息的分析和应用, 推行市场准入清出、勘察设计招投标、市场动态监管等环节的差别化管理, 逐步培育依法竞争、合理竞争、诚实守信的勘察设计市场。

三、提升行业服务水平

(十一) 拓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服务范围

支持企业参与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 引导企业加强业态创新。促进大型设计企业向具有项目前期咨询、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和融资能力的工程公司或工程设计咨询公司发展;促进大型勘察企业向具有集成化服务能力的岩土工程公司或岩土工程咨询公司发展;促进中小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向具有较强专业技术优势的专业公司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以设计和研发为基础, 以自身专利及专有技术为优势, 拓展装备制造、设备成套、项目运营维护等相关业务, 逐步形成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十二) 增强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坚持自主创新, 引导企业建立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 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及产品, 形成完备的科研开发和技术运用体系。引导行业企业与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行战略合作, 重点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 全面提高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的科技水平。

(十三) 强化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人才支撑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制订人才发展规划, 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人才队伍。要建立健全与市场接轨的人才选拔任用、培养和分配激励制度, 最大限度地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吸引和留住人才。加快行业领军人物、复合型人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加强多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十四) 推进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建设, 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快建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标准。积极推广三维设计、协同设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大型建筑设计企业要积极应用BIM等技术。建立项目管理、综合办公管理、科研管理等相结合的集成化系统。探索发展云计算平台, 实现硬件、软件、数据等资源的全面共享, 增强企业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能力, 全面提高行业生产效率。

(十五) 提高工程勘察设计质量保障水平

勘察设计企业应当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注重全过程质量控制, 加强审核环节管理, 同时提高自身技术装备水平, 积极开展人员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勘察设计质量。勘察设计企业应当对设计使用年限内的勘察设计质量负责, 企业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各专业设计人、注册执业人员对勘察设计质量承担相应的责任。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对勘察设计质量严格把关, 按照要求对勘察设计文件中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审查, 全面提高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质量水平。

(十六) 鼓励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参与村镇建设

鼓励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村镇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和相关专业技术工作, 参与农房建设标准规范和农村房屋建设标准设计图集编制, 提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房设计服务。允许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以个人名义承担农村低层房屋设计任务, 并对设计质量负责, 逐步提高农村房屋的工程质量。

(十七) 推动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走出去”

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 加快行业国际化发展进程。对有实力、有信誉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 在对外承包工程等经营活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与国际先进的工程公司、供应商、专利商、分包商建立合作关系, 带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发展和设备材料出口。推动大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掌握国际标准规范和通行规则, 积极将国内标准规范推广应用于国际工程项目, 逐步提高我国标准规范的国际地位。

四、强化行业组织作用

(十八) 充分发挥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组织作用

篇4: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加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决定了必须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实现高效管理,建立全面覆盖、不出纰漏、封闭高效的管理系统,提高日常管理、安全监管和应急反应能力,形成综合交通运输高效联动、监管到位的高水平管理格局。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社会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实施交通运输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信息化建设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能够有效的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

随着现代城市化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我国各个城市的人口及车辆都在飞速的增长,这对城市的交通运输来说会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在现阶段,如果只是简单的运用传统的交通发展方式实现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就会造成城市中各个矛盾更加激化,不能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有效的实现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转变。交通运输相关部门能够依靠信息化技术,对信息共享进行有效的拓展,能够实现对网络互通系统的建立,实现对交通运输电子业务应用的全面推行,为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精细化管理,进而实现对交通运输效率的有效提高。

(二)能够有效实现交通运输服务质量的提高

我国现阶段汽车使用量在飞速的增长,这同时也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有力表现,相应的人们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交通运输行业就需要以长远的发展为目标。在实际的交通管理部门,需要对信息化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对交通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紧急问题等进行相关系统的建立,例如全程安全监管系统及通信保障系统等,同时还需要对智能化交通运输体系进行建立,以达到实现所有人民出行的需求。

(三)能够实现对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高,相应的居民对出行及运输交通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此環境下,想要实现对交通运营管理效率的有效提高,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交通运输的改革。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脚步不断加快,并对相关的水上交通与陆地交通进行有效结合;其次,就需要进行智能化网络系统的建立,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建立。只有通过上述两方面才能够真正实现对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建设,并依据信息化技术实现交通运输的运输效率及服务效率,从整体上实现了交通运输的高效运行。

(四)能够有效推动现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现代化信息技术也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其中,交通运输行业中就有效的应用到了信息化技术。根据全球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发展经验,信息化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应用程度的高低对交通运输水平具有非常直接的關系,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也成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水平的有效衡量标准。作为现代化的基础,信息化技术是能够推动交通运输向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对交通运行的实时监测,进而做到现代化的管理,最终保证了交通运输行业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及提升。

二、加快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运行单位管理信息化

打造运行单位管理信息化系统,要求统一信息化操作技术并且以综合管理运营平台为依托,对内施行操作管理与决策管理信息化,对外合理解决信息交流、信息发布、信息查询等问题。针对地铁乘客出行需求,为其提供准确、详细、多方位、多角度的信息。进行管理信息化多模块制作与应用,并对地铁运行企业施工安排、列车调度调整、业务报批审批等设有专门信息接口,实现有计划、有规律的管理。凡是涉及交通运输中的物资、站务乘务以及资金流动等方面管理,要制定专业、有效的模块对其进行全程跟踪,保证各环节得到有效管控。对运行单位建立管理信息化体系,是辅助决策制定的关键也是加强地铁运行管理的重要数据保障。

(二)操控过程管理信息化

根据资产、信息与资金流向,建立管理信息化体系是对运行操控过程的实时掌控。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立,是地铁交通运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时,不仅要对其专业性进行维保,还要综合考虑到信息对外传达的效果是否可以满足操控过程整体安全可靠。加强操控过程管理信息化,可对业务步骤进行有效把控,对各数据进行有效追查。

(三)重点项目管理信息化

在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重点项目进行区分对侍。例如,资产一体化信息互动平台的搭建、综合监管控制系统、企业人资核心系统的建设等等。从项目设计到建设运维都要通过科学精密的计算,建立标准规范的操作程序,全面整合地铁运输相关信息,引入科学数据监理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三、结语

总之,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化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必将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业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为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阳.浅论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J].科技经济导刊,2016,21:

40-41.

篇5: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加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发布文号】交安监发[2014]233号 【发布日期】2014-11-18 【生效日期】2014-11-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交通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交安监发[2014]2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部管有关社团,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推动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现就加强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为目标,以质量和安全问题为导向,贯彻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和安全责任理念,强化底线、红线意识,严格执行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法规制度和标准,加强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提升公路水运工程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切实推进交通建设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质量为本,安全为先。坚持把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放在公路水运工程建设发展的首位,落实工程质量和安全一票否决制,坚持工程进度和资金投入服从工程质量和安全。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实施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和安全风险管理,注重源头防控,完善质量和安全保障条件;健全隐患排查机制,强化治理措施,及时消除质量和安全隐患。

落实责任,完善机制。落实从业单位的主体责任,强化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政府监管责任;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管控机制。

技术引领,创新管理。注重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切实推进和实施现代工程管理;创新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机制,营造工程质量和安全文化氛围。

(三)总体目标。用3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工程质量和安全责任;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从业单位和关键人的质量安全信用与市场监管联动;全面推行高速公路、大型水运工程施工标准化和“平安工地”创建活动,覆盖率达到100%;总承包和专业承包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全面达标;重大及以上质量和安全责任事故得到有效遏制,较大和一般责任事故明显下降;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一次交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项目达到98%以上,工程耐久性指标明显提升。

二、把握关键,夯实工程质量和安全基础

(四)强化质量和安全基本保障。建立工程项目合理工期科学论证制度,保障关键工序施工作业的有效时间,严禁擅自压缩合理工期。把建设资金到位、建设用地落实、社会稳定风险可控列入工程实施的重要基础条件,条件不满足不得开工。

(五)强化质量和安全职责落实。在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监督等层面全面推进工程质量和安全职责的机构落实、制度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全面实行工程质量和安全责任登记制度,健全责任档案,把工程质量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人。

(六)强化一线作业人员教育培训。施工单位应履行对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法定职责,强化一线作业人员守法守规意识,提升专业技能和安全知识。实施关键岗位一线作业人员岗前培训,保证岗位操作程序、质量要求、安全风险、防范措施等明确交底到每个人。

(七)强化质量和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与管理。完善质量和安全信用信息采集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将工程质量和安全与企业信誉、市场准入挂钩,形成有效约束机制。对发生重大质量和安全事故,存在重大隐患或未整改到位、质量和安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参建单位及项目法人、项目经理、项目总监、项目勘察设计负责人等实行“黑名单”制度并公布。

三、落实责任,加强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

(八)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负总责。推行现代工程管理,提升专业化管理能力,实施质量和安全风险管理。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健全工期调整和工程变更管理制度,开展质量、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落实整改措施、责任和时限,督促整改到位。招标及合同文件明确工程质量和安全目标及责任、施工标准化和“平安工地”创建要求及相关费用,并组织实施到位。

(九)勘察设计单位对勘察设计质量负主体责任。坚持地质选线、选址,实施全寿命周期成本设计。加强对勘察设计工作的过程管理,完善勘察设计质量后评估制度。落实设计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存在重大工程质量和安全风险的部位进行专项设计,明确控制要点和保障要求。加强设计交底和驻场服务,根据施工进展和质量、安全风险提出相应要求和建议。

(十)施工单位对施工质量和安全负主体责任。建立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岗位责任。依法规范管理施工分包和劳务合作,严禁以包代管。落实长大桥隧、高边坡、深基坑、大型临时围堰等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专家审查机制。推行施工现场动态预警法,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工程风险监控和预报预警。加强施工管理,落实施工方案,强化质量自检自控。隧道开挖、梁板架设、沉箱安装、水下爆破等风险较大工序实行项目负责人在岗带班制度。发现严重违规操作行为,直接追究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员责任,并对企业信用扣分。规范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管理,定期公示使用情况。

(十一)监理单位须严格履行现场监理责任。加强对驻地监理机构业务指导和管理考核,逐级落实监理责任。驻地监理机构和人员须依法、依合同、依职责和监理规范开展监理工作,严格监理程序,严格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严格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质量抽检和工序验收。发现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应及时督促整改、严格验收,确保监理指令闭合。

(十二)试验检测机构要严格落实试验检测工作责任制。加强能力建设,健全试验检测数据报告责任人制度,依法、依规、依合同开展试验检测工作,客观反映工程质量,为工程实施提供指导。试验检测机构须落实工地试验室标准化建设要求,对试验检测数据报告真实性负责。工地试验室存在出具虚假试验检测数据报告等违规行为的,要计入试验检测机构信用评价,并与机构等级管理挂钩。

四、加大力度,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

(十三)落实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责任。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细化落实监管责任,健全监管工作程序,建立监管工作台账,完善监管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督查,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分级分类建立质量和安全问题及隐患清单,对重大问题或隐患实施挂牌督办,落实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定期对存在较大质量和安全风险的落后技术、落后工艺和工程产品等开展风险评估,并公布相关目录。

(十四)曝光质量和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健全工程质量和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曝光制度,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监管机制。对于公路水运工程建设市场督查、质量和安全督查发现的违反基建程序、招投标行为违规、压缩工期、偷工减料、试验检测数据报告造假、主要材料或产品质量不合格、严重违规操作、存在重大质量和安全隐患或整改不力、发生重大质量或安全事故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材料供应等单位及责任人予以公开曝光。

(十五)严格质量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完善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查处通报制度。对擅自简化基建程序、压缩工期、降低质量标准等造成重大质量事故或重大隐患的责任人要严肃行政问责。对因违法违规行为造成重大质量事故或重大隐患的责任单位,采取通报、约谈、挂牌督办、重点监管、列入“黑名单”、依法取消其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情况严重的,建议有关部门降低或吊销相应资质,并严查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十六)做好生产安全事故处理工作。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专业技术优势,组织或参与事故调查,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做好事故处理工作,依法依规严肃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重大安全隐患的查处督办制度,采取通报、约谈、挂牌督办、重点监管等措施,提升安全监管工作实效。

五、强化措施,增强质量和安全工作保障

(十七)强化组织领导。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明确工程质量和安全一把手负责制,推进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及时解决工程质量和安全突出问题,强化组织保障。

(十八)完善法规制度。鼓励地方制定完善本地区的工程质量和安全法规制度。坚持顶层设计和问题导向,研究工程质量和安全相关规章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完善,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制度保障。

(十九)强化科技支撑。着力开展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和安全形势评估预警,施工质量和安全风险源辨识、评估与控制技术,质量和安全控制与信息化监管技术,工程耐久性设计、评价与保障技术,隐蔽工程检测检验技术与装备等研究,加强先进、成熟、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二十)强化监管队伍建设。明确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的行政执法地位和监管职能,公示执法内容和程序,加强执法队伍培训。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将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执法人员经费及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强化监管能力保障。

(二十一)强化质量和安全文化建设。坚持生命至上、质量为本的理念,宣传典型成功经验,开展事故警示教育,形成内化于心的工程质量、安全和诚信意识,构建外化于行的“全员保质量、人人要安全”的自觉行动,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文化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章)

2014年11月18日

篇6: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加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赵绍华查询相关资料发现,2009年1月23日实施的《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规定,根据高速公司工程设计的相关行业标准,应该不少于每60公里设置一处服务站。

而广深高速公路全长122.8公里,新联服务站因故不再经营之后,在整个广深高速公路范围内已经没有一个服务站。赵绍华说,很明显,广深高速已经不符合行业标准,属于质量不合格的商品。因为没有服务站,就不能满足驾乘人员的基本需求。赵绍华还说,除了没处可加油外,由于无服务站,许多人将车停在路边,随地大小便,不仅斯文扫地,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省政协常委孟浩:“没有服务区,通行费就得降”

广东省政协常委孟浩说,“我原来只知道,广深高速太繁忙,塞车塞起来不认人,但却一直没有留意过有无服务区的问题,想不到全程120多公里的路程,竟然没有一个加油服务区。高速公路不仅仅要高速,配套服务也应当齐全,如果服务质量降了,通行费用也要跟着降下来,这样才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

孟浩认为,加油站和厕所应该是作为高速路核定价格的内容之一,旧的服务区应当在新的服务区建好之后再拆掉。高速公路的管理公司不能只考虑自己收费,却不考虑车主的利益和需要,尤其是加油的需要。

孟浩表示,出现这种状况,是交通管理部门的失职。“繁忙高速公路的规定是每隔50公里应当有一个服务区,但广深却一年多来都没有,新的还没有建起来,旧的就拆掉了,这是失职的行为!”他建议,管理部门应当尽快恢复相关的服务内容,新建好的厚街服务区应当尽快投入使用。

篇7: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加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鄂农办发〔2003〕1号

湖 北 省 农 业 厅

关于印发《2003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各市、州、县农业、畜牧、水产、农机、经管(减负)局(办),厅机关各处室、厅直各单位:

为了把全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落到实处,农业厅党组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今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若干意见,现予印发。请在抓紧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力抓好各项重点工作。

附件:

1、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

2、重点突破农产品出口创汇工作

3、加快发展畜牧业

4、加快发展水产业

5、积极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

6、放活农业科技人员

7、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工作

8、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9、整顿和规范农业行政执法

二○○三年三月二十五日

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

全面启动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经过4-5年的努力,基本实现农产品无害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产品达到绿色标准,农民靠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年人均增收10元以上。

一、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继续抓好云梦、郧县、英山、鹤峰、秭归等五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建设的同时,分别抓好稻米、蔬菜、果茶、畜产品、水产品等一批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力争无公害基地面积突破1000万亩。今年重点抓好三个蔬菜板块、两个水产品板块和魔芋、黄姜的无公害基地建设。

二、制订和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和农业部颁发的一系列农业标准,并结合我省实际制订颁发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资料、产品质量、农产品加工地方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

三、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包括:土壤监控改良、测土配方施肥、生物有机肥应用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综合防治技术;畜禽、水产品健康养殖技术;无公害加工、包装、贮运技术。

四、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对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饲料添加剂、抗生素类药物等都要加强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经过国家认证的省级检验检测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主动到基地、到市场取样抽检。市县农业部门和重点龙头企业,要配备专职技术人员、添置必要设备,做好产品质量速测和企业自检工作。积极组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超市的对接活动。今年在武汉、宜昌两市实施农产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凡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得进入市场销售。

六、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的认定认证工作。全面完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评价,按照规定认定发证,确认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并做好标志使用权申报工作。

重点突破农产品出口创汇工作

从国际市场需求和我省现有基础出发,农产品出口创汇要挖掘传统出口产品潜力,增加大宗产品出口,主攻有基础、有潜力、有需求、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努力实现年出口创汇递增10%以上,确保今年出口创汇额达1.8亿美元、争取2亿美元。

一、加强出口基地建设。今年在继续抓好传统骨干产品的同时,重点建设大板块出口基地:以东西湖为中心向东西两向延伸的蔬菜果奶基地,仙桃、鄂州两大片水产基地,鄂西的魔芋、黄姜基地,鄂中北和鄂东南的芝麻出口基地,天门、浠水、京山、黄陂活大猪出口基地。扩大发展宜昌的宽皮柑桔和房县、随州、京山菌类产品,抓好分散在专业乡村的蜂产品、山野菜、水生菜、中药材、茧丝绸等出口潜力大的产品生产。基地生产要按出口的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检验检测站。

二、培植农产品出口主体。重点扶持中香米业、省种子集团公司、襄樊正大、宜城新丰粮油、天门健康集团、仙桃九珠皮蛋、安陆神丹、洪湖德炎、省扬子江蜂业公司、恩施长友股份、武汉清城魔芋、随州三里岗食用菌市场等出口企业的发展。帮助出口企业建设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发精品名牌。同时帮助和支持一批粮油、水产品、果品加工企业争取自营进出口权。

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分期分批组织外向型龙头企业到国外、境外推介产品,洽谈业务,开拓市场。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外向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联营,“借船出海”。积极筹办农产品出口交易会,招揽客商,招商引资,寻求定单,扩大出口。

加快发展畜牧业

一、发展目标:按照发挥猪禽生产优势,加快发展牛羊生产,进一步提高畜产品品质的思路,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力争今年出栏生猪突破3000万头,比上年增长3.7%;家禽出笼3.45亿只,比上年增长3%;肉牛出栏110万头,比上年增长4.5%;肉羊出栏310万只,比上年增长9.5%;肉类总产量达到305万吨,比上年增长3.2%;禽蛋产量达到115万吨,比上年增长2.7%;奶类产量11万吨,比上年增长8.9%。靠畜牧业发展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加20元以上。

二、主要措施。

1、调整区域布局。着力建设长江流域优质三元猪、江汉平原优质家禽、汉江清江流域和大别山区牛羊、宜黄公路沿线优质奶牛等四大产业带区。

2、加强疫病防治。重点做好牲畜五号病和禽流感的防疫与监控,全面推行防疫免疫标识制度,确保畜禽发病死亡率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以内。

3、严把畜禽检疫关。稳定检疫队伍,加强省际边际检疫站的管理,做好动物产地、运输、屠宰检疫,确保全省产地检疫率达到80%,屠宰检疫率达到100%,出证率达到100%,严防疫病传播扩散。

4、推广实用先进技术。抓好波尔山羊、努比羊、南江黄羊、安格斯牛、澳洲矮脚牛等良种扩繁,加速品种改良;扩大猪沼菜(果)、猪鸭鱼、种草养畜等优质高效配套养殖模式的应用;深入实施饲料入户工程,提高预混料、浓缩料和配合饲料的入户率。

5、加强畜产品及其投入品监管。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和使用违禁兽药的违法行为,继续开展“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专项整治行动。

6、加快基层畜牧兽医站管理体制改革。按照“防检统一、治疗放开、强化监督、搞活经营”的原则,稳定防疫检疫队伍,放活其他技术服务人员,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全部改革到位。

加快发展水产业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水产业要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的要求,稳定增加养殖面积,扩大名特优品种比重,主攻单产,提高综合效益,力争今年水产品产量增加10万吨,为全省农民人均增收贡献25元。

一、突出发展重点。实施“一带三块”战略,即:稳定发展江汉平原腹地为主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大力开发鄂西两江(长江、清江)为主的清江鱼(鲟鱼、鮰鱼)、梁子湖为中心的武昌鱼、鄂东地热资源为主的热带观赏鱼等三大块特色水产品的生产。

二、推进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武昌鱼集团、荆乔集团、洪湖德炎公司、五湖集团、刁汊湖股份公司等水产龙头企业;巩固发展有优势的加工水产品,如鱼糜制品、腌熏制品、水生植物饮料、鱼皮制革、珍珠饰品、贝雕等;积极开发分割、预冷、速冻、精细包装水产品。

三、积极发展无公害水产品。今年全省着手试点和建设一批无公害水产品基地,面积达到20%。洪湖市绿色水产品基地建设要取得明显成效。

四、推广科学养殖技术。重点推广普及混养套养、种青养鱼、“三网”养殖、立体生态养殖、大水面人工放流、稻田养鱼等实用先进技术,特别要抓好稻田养殖名特品种和鱼鸭、鱼猪结合的养殖模式的应用,力争今年新增80万亩。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努力解决名特苗种繁育、饲料配方、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难题。

五、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严格执行长江、汉江禁渔期制度,确保在禁渔期内“江中无渔船、岸边无渔网、市场无江鱼”。抓好《养殖证》的发放与管理,力争今年省直管水域养殖证的发放率达到100%,全省达到60%。

积极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

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深入实施“兴机富民”计划,组织好机械化生产作业和加工,力争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增长4个百分点。

一、调整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在优质水稻、小麦、油菜产业带区发展育秧、栽植、收割、烘干及精米(面、油)加工机械,在优质棉产业带区发展制钵、移栽、植保、拔杆等机械,在蔬菜产业带区发展设施农业工程及蔬菜加工保鲜机械,在柑桔产业带区发展节水灌溉、植保和贮藏保鲜加工机械。

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农机股份制公司、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户等农机服务主体,把农机服务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继续组织开展农机跨区机收作业。组织农业机械投入农业抗灾救灾。

三、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和规范农机监理,开展创建“农机安全村”活动,力争今年每个县市都有1-2个农机安全生产示范村;严格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及零配件的行为。

放活农业科技人员

按照鄂发〔2003〕2号文件的有关精神,今年在放活科技人员上要有大的突破。

一、放活的范围

各类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农业行政机关干部职工。

二、放活的形式

1、技术承包。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和生产基地,签订技术承包合同,提供专项和综合性的技术服务,获取合法收入。

2、创办、领办经济实体。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行政机关干部到农村从事“四荒”开发,兴办农业企业,允许他们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成果创办、领办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实体。

3、兼职服务。农业科技人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指导服务,获得相应的报酬。

4、委派制。农业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可以委派技术骨干到农业企业任职,参与管理,锻炼自己。

三、政策支持

按照鄂发〔2003〕2号精神,辞职的可一次性发给本人5-8年的基本工资;离岗的身份保持不变,三年基本工资照发,三年后可回原机关工作,也可与原单位脱钩,脱钩后继续从事农业开发的,可一次性发给本人5年的基本工资。承包、领办、创办、兼职的所获得的合法收入都要加以保护。

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工作

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切实做好农民培训工作。

一、培训内容:主要是五个方面,即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工程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民学历教育。

二、培训形式:一是依托现有的各级各类农业学校、广播学校、函授学校、农民夜校,开展不同层次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组织科技下乡,省市县分别组织百千万科技人员到农村、到生产第一线,面对面地传授技术;三是充分发挥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点多面广的优势,办示范、搞承包,现场指导、就地解决农业生产

技术上的难题;四是广泛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专栏、专板、讲座等形式,传播技术,传递信息;五是发挥农村各种能人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六是办好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场,努力把示范园场办成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种子种苗供应基地,现场培训农民的科普基地。

三、培训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全省有80%的农户有一个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能人,每个小组有1-2名具有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能力的青年骨干农民,每10个农户中有一人获得绿色证书。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一、工作目标。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村税费改革的“考核、评估、完善、落实”工作,确保农民负担稳中求降,确保落实减负政策不走样,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确保不发生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巩固、扩大减负工作成果。

二、落实十条规定。一是把好农民负担预算关。根据从轻、定项限额和税费总量不超过2002年水平的要求,自下而上申报,自上而下审核,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严格预算,控制总量,防止加码。二是村内“一事一议”项目不能变为固定性收费项目。“一事一议” 最高限额为人均15元,必须是有事则议、无事不议、议后就办,不得超范围、超标准。三是严禁强行以资代劳。过渡期农民承担的“两工”,除重大防讯抗灾外,一律不得出村使用;不得要求农民出钱不出工,不得违规出台“两工”折款标准或“变通办法”。四是严禁平摊农业特产税。对非农业税计税土地生产的特产品,要据实征收特产税,不得按人、田平摊,不得下指标、定任务。五是严禁超范围收取农业水费。排涝水费只能在划定区域收取,其他地区不得征收。计量水费要据实核定,按合同结算。六是及时发放农民负担监督卡。预算方案分解到户,逐项填入农民负担卡,做到县、乡、村、组、户“五对口”,一卡管全年。负担卡必须在4月30日前发放到户。七是防止增加新的村级债务。清理清查集体债权债务,做好化债试点工作;对政策规定内的群众欠款,不得强行清收,不合政策规定的一律取消。八是严肃征税纪律。加强对两税两附加征收情况的监督,防止一季收全年和征过头税。九是规范经营性服务收费。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经营性服务收费,必须本着自愿原则,由经营者与农民按协议收费,不得强行提供服务,强制收费,更不得只收费不服务。十是深入开展专项治理。配合纠风等部门,重点抓好农村中小学、农民建房、农民生产用水用电和外出打工人员等方面的不合理收费。

三、加强督办检查。在分解新的预算方案、发放农民负担卡、夏季征收、年底结算等关键环节,组织大检查活动。以暗访抽查为主,重点抽查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加强舆论监督,对整改不力的地方,予以曝光。切实做好农民负担信访接待工作,积极做好突出问题排查工作,把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继续落实减负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发生的农民负担事件、案件,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认真调查核实,按照政策规定妥善处理。

整顿和规范农业行政执法

为了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体系,规范行政行为,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要切实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按照执法与经营彻底分开、执法与检验检测相对分开的要求,在市州、县(市、区)两级分别设立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大队,形成机构设置合理、人员装备精良、运行高效便捷、行为规范公正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条件尚不成熟的,也可按行业进行综合,各自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把好执法人员入口关,实行竞争上岗,控制数量,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高效廉洁的执法队伍。

二、规范农业执法行为。自觉接受各级人大、政协、司法机关、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认真落实《湖北省农业行政执法“四制”(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执法公示制、执法督察制)实施方案》。落实行政事

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完善文件审查备案制度、违法行为举报制度、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审查制度等规章制度,杜绝执法乱收费行为。

三、理顺农业执法的层级管辖关系。按照鄂办文〔2003〕1号文件的要求,突出解决好多层执法的问题。以县级农业部门属地管辖为主。市州负责处理上级交办的案件、下级上报的案件、横向移送的案件、跨县案件、本行政区域内较大案件。省级负责较高层次的组织协调,跨市州案件、市州不查处或者查处不力且影响较大的案件。

篇8: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加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以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标准质量、强化实施效果为抓手, 改革创新、突出重点、完善政策、提升能力, 努力开创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新局面, 保障工程建设、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促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高效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 基本形成覆盖交通运输各领域的标准体系, 交通运输标准管理机制更加完善, 标准化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标准质量和实施效果明显提升, 标准化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进一步显现, 适应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的需要。

——基本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标准体系, 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工程建设、城市客运、交通安全、节能减排、信息化等重点领域标准配套齐全。

——基本形成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协调顺畅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之间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基本建立标准与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产品质量抽查有机协调、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 标准实施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 实施效果明显提高。

——培养造就一支精通专业技术、熟悉标准化规则的人才队伍, 标准化专业技术机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三、完善管理机制

(一) 强化政府对标准化的主导作用。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在政策法规制定、标准体系建设、标准信息公开等方面做好统筹指导工作。发挥政府对关键共性、基础类、公益类标准的主导作用, 强化对标准制修订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

(二) 发挥企业在标准化中的主体作用。

对能够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 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需求、投入、制定和应用中的主体作用, 支持企业加强标准化工作, 鼓励企业制定联盟标准。鼓励行业协会、学会发挥在标准化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 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 将标准化作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抓手, 抓紧制定相关制度政策, 为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四) 完善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

着眼综合运输体系发展, 研究建立相互协调配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建立行业标准化管理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的协调沟通机制。加强对交通运输地方标准工作的协调与指导, 建立地方标准的信息报送制度。

(五) 完善标准立项和审查机制。

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 加强标准立项协调工作, 提高立项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完善标准审查和发布机制, 增强制修订过程的公开透明性。

(六) 促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

制定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政策措施, 加强科技项目和标准项目立项的协调, 充分发挥标准对科技项目立项的引导作用, 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参与标准化工作, 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 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

四、着力推进重点工作

(一) 统筹规划交通运输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交通运输标准化发展规划和交通运输标准体系, 完善工程建设、道路运输、城市客运和智能交通等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标准体系, 根据需要制定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强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的协调性, 从源头上避免有关标准之间重复、交叉和矛盾问题。

(二) 建立综合运输标准体系。

组织开展综合运输标准体系研究工作, 重点加强综合客货运枢纽、运输装备、多式联运、信息交换等方面的标准制修订, 促进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协同发展, 提高综合运输一体化服务水平。

(三) 建立绿色交通标准体系。

组织开展绿色交通标准体系研究工作, 重点加强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标准制修订, 提高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的水平。

(四) 完善交通运输服务标准体系。

从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需求出发, 完善交通运输服务标准体系, 重点加强服务设施、服务规范、服务质量、出行信息等客运服务标准的制修订;从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水平出发, 重点加强物流设施设备、物流公共信息和社会化物流服务标准制修订。

(五) 加快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

围绕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战略任务和重大需求, 突出优先主题和重点领域, 注重改善民生、社会关注、行业急需的标准制修订, 加快现代物流、工程建设、交通安全、城市客运、信息化等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

(六) 加强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

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 创新标准宣贯方式。完善标准实施反馈机制, 强化标准与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产品质量抽查等工作的协调联动。建立标准一致性、符合性审查机制与标准评价制度, 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标准立项、起草、复审等环节中, 形成标准化工作的良性循环。

(七)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加强国际标准跟踪研究, 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标准。鼓励和支持相关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推动我国交通运输标准走向国际, 全面提高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提升企业在“走出去”战略实施中的核心竞争力, 增强我国在交通运输优势领域国际标准制修订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八) 强化标准化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标准化信息共享及服务机制, 搭建标准化信息公共服务及工作平台, 整合现有资源, 为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企业以及利益相关方提供信息互通及资源共享的渠道, 提升标准化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九) 促进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建设。

推动标准化从业人员培训的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 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布局, 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运行管理。研究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全行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十) 积极筹措标准化工作经费。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科学领域教育随笔下一篇:室内设计委托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