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24-07-23

小学美术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精选12篇)

篇1:小学美术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 面对目前教学改革的新目标,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的重点。而儿童的创新能力正是出于一个待开发的阶段,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来努力开发这一高价值的矿藏,把这一关系孩子未来的跨世纪工程勇敢地担负起来。本文通过总结一些实际教学经验,对如何运用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一些分析,以供美术教育老师参考。

美术课是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本文通过总结一些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相互观摩相结合在学生的创作中,儿童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也并不意味让他们一直埋头于自己的作品,课堂上不防偶尔停止一下画画,让学生相互走动一下,这样一方面可以从别人的作品中激发出自己的灵感,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想。另外在创作中也可以对学生的作品提出两个“不一样”的要求,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挥,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方面。

二、欣赏与创作相结合在学生进行创作之前安排一些相关的欣赏活动,能够启发学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但是老师所选的欣赏对象一定要具有针对性,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例如让学生为自己的母亲设计一件裙子的创作课,在课前可以运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时装秀短片,结果有的学生设计出古典美的长裙,有的学生设计出浪漫时尚的短裙。这些作品反映了学生在欣赏这些时装秀之后,能结合自己母亲的风格,发挥创新思维将所欣赏到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三、在学习过程中使观察、写生与创作三者结合起来

教师在教授儿童写生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勇于创新,而不是教学生只会客观、忠实地描绘对

象。例如在辅导学生画台灯的过程中,教师把台灯放在教桌上供大家描绘,有的学生只画好了灯座没有画上面的内容,有的学生注重画可爱的灯管而没有画其他的部分。我们不难理解这些学生的作品,因为他们只用心于画他们喜欢的部位,而忽略了对其他部位的观察,所以作品中才会出现这种“缺零件”现象,所以这种富于创造性的表现不应该受到批评,而是鼓励,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美、发挥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创新。正如阿因海姆所讲: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边写生、边创作,在写生中创作,在创作中写生。

四、平面绘画与立面设计相结合

儿童仅有平面的感官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之以立面设计创作才是完整的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立体设计能力,可以从一些结构简单的造型开始,如苹果、魔方等。然后再慢慢通过一些复杂的造型来启发学生立面设计的能力。通过这些立体的造型,能够增加学生对空间、结构、造型的一些新的认识,从新的角度激发其创新精神,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在这个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理解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设计,由此激发他们的探索的积极性。

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就要打破以往的那些条条框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及时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创造性问题展开探讨,鼓励学生摆脱传统思维习惯的束缚,对一些学生的新奇的具有创造性的观点给予夸奖。因此,教师应在每一次美术创作活动中给学生留有一块个性发挥的空间。

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结合一些教材中的内容,教师有意强调一些图画中的不完整现象,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究的思考,依据心理学的研究知识,当一些不完整形象呈现于眼前时,会在视觉中引起一种强烈的追求完整、对称和和谐的倾向。学生如何通过不完整形状来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完整形状,就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这个探究的过程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而这种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就是任何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所特有的状态。

七、用童心评阅学生的作品

儿童的世界充满童话、充满幻想,而我们成人的世界是现实的,成人与儿童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所产生的感想是不同的。儿童的作品大都充满大胆的想象和个性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带着童心评阅他们的作品。比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一个孩子把太阳画成了灰色,当老师问他太阳为什么是灰色的时,他一脸忧郁地说:太阳为汶川的遇难人民默哀。这些丰富的想象不是我们成人可以比拟的。教师需要带着童心,用惊叹、赞美的语言来欣赏学生的佳作,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并对其加以指导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创新能力是人类的一个本能,它存在于人体之内,是一种待开发的潜能,使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而儿童的创新能力正是出于这样一个待开发的阶段,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努力开发这一高价值的矿藏。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都应该运用本学科的优势,认识到自己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以高度的使命感,把这一关系孩子未来的跨世纪工程勇敢地担负起来,为培养祖国的精英而努力。上述的一些教学意见只是一些初步探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仅供参考,还期望各位美术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篇2:小学美术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便是思考的源泉,是创新的动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要适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对他们好奇的表现要给予肯定,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二、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

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篇3:小学美术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的过程。创造高于思维,而思维是创造的基础。物理学家劳厄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要有相应的教材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造就有丰富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是当前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 加强四个能力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了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四个方面。

观察是一种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过程。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有可能引发思考并产生独到的见解,从而创造出富有内涵的优秀艺术作品。可见,观察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多么重要。

形象记忆能力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大脑中储存的大量形象,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也是人们进行思考与判断的主要依据。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默写等绘画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

想象是思维方式的一种,是人们感知客观事物并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重要前提,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艺术构想,更谈不上创造。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可多做基本形状的添加、变形练习。例如,对正方形进行添减,可以变成汽车、房子、钟、手帕、电视;对其进行夸张和变形,可以变成鱼、火车、大桥等。

2. 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程度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一特点,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看、想、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积极、主动的思维动机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基础,而富有个性的独创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对于有个性的学生要挖掘其优势,切不可打击学生的个性发展。

3. 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我们知道,初学者刚开始都是凭印象来作画,常常是学着老师的方法进行绘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多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采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画”等方法来教学。如画“风”这一主题,可以对学生设问:“大风吹来时,会出现什么情景?”然后让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最后,就会发现学生描绘的画面丰富多彩、各不相同,接着教师进行评论、总结,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目的。

4. 培养思维的集中性

依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些以趣生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手脑并用,视、听、练结合起来,培养思维的集中性。例如,在教学中进行“3分钟接力画”等活动,在黑板上画出四个画框,每个框的不同位置画上不规则的形状,告诉学生别小看这不规则的形状,它可能变成一片树叶、一支花、一朵云,继而发展成一幅画。最后,黑板上会出现“课间十分钟”、“秋游”、“春天到了”等画面,使学生敢于用自己的创作观点来表现,让美术课动起来,培养思维的集中性。

5.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重要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游戏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4:小学美术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每年都参与组织高职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但竞赛准备阶段和竞赛中有违公平竞争的一些不良行为、社会中的一些不良作风,以及教育中的某些学术不端表现,成为通过技能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障碍。因此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责任出发,我们提出“安全第一、赛风第二、比赛第三”的口号,将赛风建设作为组织竞赛的重点工作。这是因为没有安全就没有竞赛,所以安全第一;而没有好的赛风就没有真实的竞赛,所以赛风第二,旨在强调好的赛风重于比赛本身,“安全”和“赛风”是实现成功竞赛的基础。对此我们采取了不少具体的行动措施,包括理念建设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在理念建设方面主要有:树立培养人才是教育首要目标的理念,要求组织参与竞赛的企业和学校全体工作人员都要有通过大赛培养人才的理念,要分清市场背景下的利益原则与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规律不同,要严格区分两种游戏规则;裁判员要有公平执裁的裁判精神和价值观;鼓励每位选手“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等。在制度建设方面主要有:组织指挥系统和组织指挥制度建设、裁判员队伍和裁判制度建设、竞赛赛题出题制度、比赛回避制度、比赛制约机制、比赛监督机制等。这些举措有力保障了比赛的公平公正,得到参与企业和学校的全力支持,取得很好的效果。通过上述实例可以说明,不良赛风完全可以克服,通过创造一个良好创新能力教育基础环境平台,真实展现选手们的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技能竞赛是教育的窗口,赛风问题反映到教育中本质上是学风问题,学风问题可以从不同视角观察。如从学术的视角,教育中的不良风气和学术不端很多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影响带入教育领域的结果。从端正学风的视角,最近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文颁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旨在整顿研究生培养领域的学术不端行为,并且指出“学生抄袭导师有责”,发出了教育领域整顿学风的强烈信号。

从价值观的视角,不良学风相当于体育比赛中的“假球”,不仅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不良后果,而且反映参与者的价值观。过去我们曾提出在体育比赛中“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优势项目中表现为“让球”,结果有的运动员欣然接受;而有的则拒绝接受,认为是对自己人格的不尊重,要求对方尊重自己,全力以赴,将输球看作对自己的激励。同一事物两种不同价值观,显然后者更有力量。

不良学风与创新能力是相悖的,因为创新是对世上本没有的东西而言,习惯于抄袭和拷贝别人过去的东西,肯定不具有创新能力。总体来说,创新能力教育基础环境可以有如下方面:

一是在学习中或学术上不以不当手段获利,养成“不作弊、不做假、不抄袭、不替代、不是自己的成果不署名、引用他人的观点要加引号、不将他人成果归为己有”等一些良好学术习惯和行为;二是尊重自己人格,拒绝不当给予;三是坚持原则、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反思;四是教育者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克服世俗障碍,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创新能力教育基础环境。

清华大学陈吉宁校长最近在毕业生典礼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在人的一生中,比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赢得尊重,比赢得尊重更重要的在于坚守良知。听了这话的众网友也语重心长地回应陈校长:学生坚守良知,首先要教授坚守良知。让我们大家都坚守良知,行动起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能力教育基础环境。■

篇5:小学美术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作文教学的弊端的主要表现是“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作文教师改”需要改革。现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少慢差的现象,这同“改”的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且不甚得法,有很大关系。作文教学往往成了这么一个过程:“写——交——批——退——扔。”这样,即使作得再多,也很难有长进。因此,作文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要在“改”字上做文章。对作文的修改,要从教师的修改逐步过渡到指导学生自改。教师批改,动脑筋的是教师,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选词易句的思索,收益往往不大。而且,修改本身就是作文的一部分,只会写不会改,至多说作文才学会了一半。既会写又会改,作文的本领才全面。

一、教给方法,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

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修改的能力,需要掌握修改的方法,还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小学生初学作文,不知道怎样修改,教师要教给他们修改的方法。

1、从作家的初稿中学习修改

鲁迅先生在谈写作时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难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因此,他主张把一些作品的初稿印出来,使人们把它同修改后的定稿对照起来读,从中明白‘不应该怎样写’。这个意思非常重要,是完全符合辩证法的。有比较才能鉴别。“应该怎样写”同“不应该怎样写”上对立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懂得了前者才能够更好地懂得后者,反过来,懂得了后者才能更好地懂得前者。这就启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而且要告诉学生不应该怎样写。我们可以象鲁迅说的那样,收集一些作品的初稿,指导学生把初稿和定稿对照起来学习,体会作者在那些方面作了修改,是怎样改的,为什么这样改。这是学习修改的重要途径,也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2、教师要给学生作修改的示范

教师的批改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批改常常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这是因为教师辛辛苦苦改了,学生并不会去认真揣摩体会,所以教师的批改起不到示范作用。如果对学生的作文批改得很精当,又能引起学生仔细钻研教师的批改,那就不是劳而无功,也不是事倍功半,而是事半功倍,甚至使学生终身受益。

3、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自己修改

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有一过训练的过程。开始时,他们不大会发现作文中的毛病,发现了毛病也不知道怎样修改。教师要先扶着他们走。例如,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符号,发回让学生自己修改。教师做的符号,就是在提示学生:这个词用错了,这个句子不通上顺,这儿意思不明白,这儿前后不衔接„„也可以组成小组,学生互阅作文,评议后再各自修改。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可以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关切的交谈,使学生受到鼓励和启发,知道该怎样进行修改。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会逐渐增强推敲句子的敏感,增强对文章的优劣的辨析能力。随着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自改以后,教师应该检查,而且要讲评,通过检查和讲评给学生以进一步的指导。经过这样的由扶到放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二、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要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而且要养成习惯。修改作文的习惯,要从练习作文之日起就开始培养,从认真修改一句话,到认真修改片断,再到认真修改成篇的作文。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介绍他的写作窍门时曾经说过:他写作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再念再念再念,”这个窍门值得学习。每次作文后认真念一念,发现不妥之处认真地改一改,改过之后再念,再改。这是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写作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要从小培养。从练习写一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到写一篇文章,都应该要求学生写完后念了改,改了再念。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不用别人提醒,就能自觉地这样做。这种习惯养成了,学生将一辈子受益无穷。

为了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可以鼓励学生不打草稿,认真思考后,列个提纲,就直接往本子上写。写完后就在本子上修改。修改后不再誊抄就交给教师。教师在批改作文时,既注意看写得怎么样,又要看改得怎么样。在评讲的时候,既表扬和鼓励写得认真、写得好的,又表扬和鼓励改得认真、改得好的,使学生对“写”和“改”给予同样的重视。现在看来,这种能力和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人的写作已经是以“机”代笔,就是脑子里想好后直接在电脑上写,然后直接在电脑上修改,修改了后一按电钮,文章就印出来了。那种先打草稿再誊写的做法,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篇6:小学美术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是化学的教学的重要手段,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通过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实验中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成功的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探索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说过:“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化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精心设计演示实验,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魅力,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在演示实验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从表象到本质,训练学生全面、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利用鲜明的演示实验现象,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如在绪言课中,我精心地设计了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的实验:在试管中加入2毫升NaOH溶液,学生观察颜色,接下来我用滴管吸取酚酞,学生观察颜色,我提醒学生奇迹发生了,向试管中滴2滴酚酞,试管内的液体瞬间变红了。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感到非常惊奇,我告诉学生这就是化学的奥秘,这节课上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效果很好。

二、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仅有教师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还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在实验中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将机会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技巧,同时巩固和验证加深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想到用Na2CO3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来验证,但是实验结果用托盘天平称量反应后烧杯中物质总质量时发现质量减少了,学生讨论:为什么反应后总质量减少了呢?如何改进实验方案,使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最后得出该实验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唤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要多问为什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有所创新。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设计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其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本质及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时,提出问题:在实验室制取CO2结束后,废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如何检验?废液如何处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开始设计实验方案,并大胆地进行实验。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中获得认知体验,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可以鼓励学生对某些实验的装置或操作方案加以改进,使操作更简便,现象更直观,效果更好。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其从实验中尝到创新的滋味,培养创新能力。如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告诉学生磷燃烧后的生成物对身体有害,学生想到应对实验加以改进,在密闭容器中实验,或将烧杯换成大集气瓶,在底部放入凹透镜聚光对物质加热。这样就避免了环境污染。

五、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本内的实验是有限的,但科学探究领域是无限的。在实验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球气候变暖,学生提出了如何减少空气中的CO2含量的实验探究,并大胆实验,效果较好。通过课余时间的探究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要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书是有字的生活。”只要学生设身处地地带着相应的情感去阅读,去再现书本借助文字所表现的生活情境,就一样能够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可以体味诗人见春来草木繁茂,生发恨别之情;听无声春雨,想到满城春色,喜上心头。读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松骨峰战斗,脑子里要像过电影一样再现当年的壮烈场面,体会从中表现出来的对敌人刻骨仇恨的阶级感情和气吞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一句话,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中所写的.人、事物感同身受地体会与领悟,对文章中可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动真情,把自己融入文章的人物当中去体验,融入文章的情境当中去领会。

直接的生活感受总是和间接的生活感受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因此,阅读文章的感受还能使学生丰富和强化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譬如你阅读老舍的散文《小麻雀》,对于老舍对遭受劫难的小麻雀寄予无限的同情的感触,可能会使你联想起一只燕子被小孩用弹弓打死而勾起你对它的无限怜悯之情,从而丰富和强化了你同情无辜被害的弱小者的感情。阅读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受诗人挚爱革命根据地延安感情的影响,你也许会回忆起自己儿时在故乡的生活,从而丰富和强化了你对故土无比热爱、眷恋的情思。所以,学生在间接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极可能由于再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而触发了文思,催动了写作的激情。在这种“自然而然”的情境下写文章,就往往能够一气呵成,有血有肉。

篇8:小学美术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多元有效的课前预习

学习新知前学生要先预习。他们可以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借助教材提供的情境抽象出要研究的数学问题。掌握一般的基础知识,并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 如果有疑难问题做好标记,便于带到课堂中与同学交流时给以关注解决。扩展预习视野,主动从网络、电视、书报、日常生活等多种资源中获取更多的数学信息。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如何操作才会让预习有效,是每一位课题研究人员思考的重点。经过反复的研讨、实践、推敲、 修改,我们总结出了指导学生预习六步法,即:看问题———明列式;讲算理———解重点;善拓展———会总结。我校实验教师在指导《笔算除法》一课的预习时是这样做的:

1. 看问题。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齐来预习 《笔算除法》的第二课。看课题“笔算除法” 你会想到什么?

生1:今天学习的“笔算除法”难吗?

生2:今天学习的“笔算除法”和上学期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3:今天学习的“笔算除法”是几位数除以几位数呀?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把你想到的这些问题都写在课题的旁边。我们再来看图,看图要按一定的顺序,先从整体上看,在分别说清每一部分画的是什么,看图的顺序可以是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或是先看主要的再看次要的,那么谁来试着说一说?

生:这幅图画的是同学们在山坡上植树的情景。三年一班和三年二班共植树42棵;四年一班和四年二班共植树52棵。

师:说的有顺序,并且清楚、明白。 那么你能不能看图收集有效的数学数据呢?

生:三年一班和三年二班共植树42棵;四年一班和四年二班共植树52棵。

师:太棒了,他收集的都是有效的数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提出与这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强调的是提出和这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2. 明列式。

师:根据同学提出的问题请你试着解答,并说清你为什么这样解答?

生:列式42÷2=21 (棵)

52÷2=26 (棵)

生:因为三年级两个班植树42棵,求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就是把42平均分成两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要用除法来计算。四年级两个班植树52棵,求平均每班种多少棵?就是求把52平均分成两份, 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也要用乘法来计算。

3. 讲算法。

师:我们先来看42÷2=我们可以用口算得到42÷2=21,还可以怎么算?

生:用笔算。

师: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做完后自己再说说是怎么算的,说完之后把你说的写在书上这个算式的边上,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懂得地方也在书上写出来并用红笔圈画出来。 (用红笔圈画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在课堂上注意听,如果老师和同学都没有提到就要主动的提问。把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清楚。)

生: (独立试做)

师:有什么不懂得问题吗?

生1:商的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呢?

生2:做减法时减号写吗?

生3:十位上4减4下面的零为什么不写?

4. 解重点。

这些问题是你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的,你可以试着去解答。如果你能在课堂上勇敢地举手为同学们解答那就是最了不起的了。如果你不会解答,课堂上提问,并要重点注意听同学和老师的解答。

5. 善拓展。

师:例题自己学会了,在练习本上试将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生: (在本上做)

师:例题下面的做一做自己都能独立解答那你太棒了,你再想想能不能自己出几道和例题类似的问题,自己再试着做一做。

生:在练习本上自己出题,然后解答。

6. 会总结。

通过自己的预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不懂得问题,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书上。

写总结对学生来说是反思的过程,对整节课的学习做以总结,让学生更清楚想学习的重难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系统的指导学生预习,现在学生们已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进步超乎我们的想象。从前,我们不敢让学生课前预习,唯恐学生了解教材内容,或者把知识学会了,课上就不专心听讲了。事实并非如此,经过课前预习,在课上自学议论时,他们更能提出问题,更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更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更能热烈地进行争论。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应用意识显著增强。

二、自主探索的课上学习

着重采用我校自创的“三段九步”课堂教学模式(简称“3·333”模式),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各段的学习之中。

第一段:回顾自学,具体分为揭题思考,分解教材,自学交流三步。借助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主动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做出示范。

第二段:展示交流,具体分为合作讲解,补充质疑,精辟提炼三步。教师要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学生不仅能理解、应用教材中提供的方法、思路解决问题,还能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 运用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主动探索新的思路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提高其应用能力。

第三段:及时巩固,具体分为实践运用,反馈强化,当堂检测三步。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将单纯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使其富有现实意义、具有挑战性,充分体现出数学的价值。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目的。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丰富多彩的课后延伸

课外活动及作业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因此要将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无限的课后应用知识的空间。解决学生长期以来单一、枯燥的书面作业形式,增加一些实践性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如资料查询、社会实践、数学日记、实际测量、上街购物等作业形式。以此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我校一实验老师在教学“比例尺”知识后,请学生收集辽宁省的地图、全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利用练习课时间开展了“自由行”活动:

(1) 省内游。自由结伴,选2个最想去旅游的地点,要求合作完成:在地图上量出抚顺市到各旅行目的地的距离、算出实际的路程、简要写出自助游计划。

(2) 国内游。国庆长假(一星期) 期间,请根据路程的远近,较全面地计划用什么交通工具、按什么顺序完成你们选择的3个地方的旅行,并形成书面报告。最合理、有创意的可参加“最佳设计奖”的评选。

(3) 环球游。练习课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参与中进行,下课铃也挡不住学生的热情。于是,老师又趁热打铁,将新知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特别是给有兴趣的学生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环球游”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找出你最想去的地方,说说那里离我们多远?为什么想去?如何实现你的计划?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让学生了解附近市场或超市的销售情况,提出进货建议。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市场的货物种类、每天的销量、哪些商品的销售额高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给出进货建议。又如,让学生测算粉刷教室的费用。这需要学生首先测定教室的粉刷面积,了解市场上有哪些涂料、价格如何,确定选用哪种涂料、需要多少涂料,粉刷的工钱如何计付, 明确了这些因素以后学生才能对粉刷教室的费用有个初步估计。这样的设计,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的应用能力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篇9:小学数学要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关键词:思维能力;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24-01

搞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务必具有的基本技能。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計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

二、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2、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例如,讲过乘法分配律,除了像课本中的练习题,给出两个数相加再乘以一个数,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定律写出与它相等的式子以外,还可以给出一些等式,其中有的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判断那个是错误的;或者用3种图形代替具体的数,写成两个式子,如(○+△)×□和○×□+□×△,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相等,并说明根据。这些练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3、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4、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要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正确解答出来的。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思维,往往出一些超过大纲课本范围的题目,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而且由于难度太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四、培养思维能力要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密切联系起来

篇10:小学美术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表述能力普遍很差,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连贯地表情达意,上课回答老师的提问,只能用零碎的口语或简单的几个字;碰到表达自己看法的阅读题也是言不达意,语病颇多;学生的作文不仅篇幅短,而且语言干涩,缺乏真情实感。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重视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只追求热热闹闹的课堂形式,忽视了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忽略了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

复述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系统而连贯的说话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问题的探究

学生复述课文的过程,实际上是用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对课文提供的语言信息加工的过程。把经过加工的内容准确地传达出来,没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完成不了的。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规律决定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呢?

首先要了解复述的种类,以便于循序渐进,分类指导。复述课文一般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每种复述方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特点和训练计划,合理安排复述训练。

详细复述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具体生动地复述课文内容。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让学生在全面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盼望于勒”、“称赞于勒”、“巧遇于勒”、“躲避于勒”的顺序,系统详细地复述课文。这样的复述,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词语,熟悉一般语句结构,掌握课文内容,发展口语能力。

简要复述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略去次要内容,抓住重点内容进行复述。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可要求学生略去其他内容,重点复述“三激”、“三打”的内容。这种复述训练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为学生缩写打好基础。

创造性复述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深化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然后把想象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教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要求学生以诗的内容为依据,想象诗人与杜少府分手时那难舍难分的情景(包括环境、人物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内容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这种复述,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语句、语段和中心理解得是否深刻,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其次,在培养学生复述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意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启发、引导上下功夫,要运用一切教学手段,为学生复述课文创造条件,逐步培养学生复述的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动脑、动口进行复述,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

复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复述方法有:编拟提纲复述,按问题归类复述,提示主导词复述,利用文中插图复述,表演式复述,分角色复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复述等等,但复述方法的运用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文因人而异,切不可套用、滥用。

第三、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指出复述与背书不同,让学生了解复述与背书的联系,掌握复述与背书的训练方式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复述之前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常规性的要求如复述者要为听众着想,复述课文时要有必要的概括、评论、解释,交待清楚人称的变化等;要忠实原文,内容完整,前后连贯;要抓住原文关键性词语、句子复述,尽量做到语言流畅,没有语病;要正确表达原文思想感情;声音要宏亮,语速要适中,仪态要大方等。要掌握复述步骤,做到循序渐进,复述前首先要反复阅读原文,理解原文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对原文的结构多加分析,以便分清复述的重点和复述内容之间的联系。另外,叙事性文章要抓住记叙的要素,复述时要注意人称的变化和交待。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按照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的顺序来进行训练,先低要求,后高标准,要制定长期的训练计划,切忌浅尝辄止、随心所欲。

三、对问题的思考

篇11:小学美术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文概要:本文主要结合政治课教学实践,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创新意识、素质教育、质疑、问题情境、发散思维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亲身的教学实践,略陈已见。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还要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一切都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生死记硬背地学;教师片面强调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造成不少学生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缺乏深入探究和挑战权威的意识、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些归纳起来都是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的表现。分享

免费

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教授在斯坦福大学会见中国科协代表团时说:“创新意识是最重要的,创新意识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意识不足的学生更能取得伟大成就。但我国当代青少年的创造力现状堪忧,根据教育部与团中央近期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只有近15%的青少年具有初步创新意识,这是不容乐观的。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教育。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适应高考命题思路的客观要求

面对2000高考文科综合主观性试题、参考答案以及评分标准,众口一词的看法是“太活了”。如第37题,“美国为什么插手中东事务?如何插手?”根据常规思维,考生拿到题后总是考虑此题属于哪一科,确定了科目以后,再在哪一科的范围内寻找相关知识作答。但此题既是政治题又不是纯粹的政治题,说它历史题可又含有政治观点。这就要求考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只有把学过的政史地知识融会贯通、揉为一体,才能答好此题。可见,从命题的思路中,体现出很强的灵活性与创新精神。另外从参考答案的制定及其评分标准看,2000高考政治部分试题,彻底告别了以往那死板的单一的评分方法。一种灵活、开放的评分方式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如第37题,美国如何插手中东事务的评分标准中加上了“如言之有理也给满分。”综上所述,高考试题中命题的灵活性和评分标准的开放性,充分体现了一种倡导创新,激励创新的时代精神。它充分发挥高考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的导向作用,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分享

免费

点就是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在老师。老师在课堂上采用教学方法愈灵活,愈有创造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愈能得到发展。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也证明,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尊生个性的教育观。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个体自信的心理品质,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异议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要采取尊重、引导、宽容的态度,有位特级教师曾向学生提出过“三不迷信”、“三欢迎”、“三允许”(即:不迷信古人,不迷名家,不迷信教师;欢迎上课质疑,欢迎发表对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正错误,允许保留意见),这种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独立性的勇气和胆识很值得每一位政治教师借鉴。这一点我在教学中也是深有体会。例如,我在讲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问题时,先让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一些学生为此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有个别学生提出了极其偏激的观点,认为我国人大的选举只是一种形式,选出的代表只是开开会、举举手,根本没有什么民主,反而认为美国总统的竞选既有竞选演说,又有唇枪舌剑的电视辨论,体现了真正的民主。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我用一种平和的口气征求大家的意见。“是否允许老师发表一点分享

免费

看法?”接着我简明、概括地从三个方面表明自己的看法。其

一、我国社会中确实存在一些背离民主的现象,但不能说社会主义民主不真实,民主的本质和民主的发展程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问题。其

二、美国的总统选举是地地道道的金钱选举(用投影展示有关美国竞选材料),其

三、社会主义民主有法律保障、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是真实的。最后,我特别告诉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我们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讨,有意识地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气氛,也向学生提倡一种“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作风。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形式。

陶行知先生曾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平时长期有意识地培养而形成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即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篇12:小学美术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为了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当前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是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才能,只不过大多数人的创造能力是作为一种潜能蕴藏着,而没有被发挥出来。它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开发和培养。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丰富有趣,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适合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创造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来。物理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环境,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是发明创造的摇篮,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动力。因此,物理教学中首先要设法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物理教师可做如下努力:

1、创造条件做好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

物理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使他们产生迫切要求学习的愿望。调查表明,学生喜欢上有演示实验的物理课,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动手做实验,所以更喜欢做学生实验。物理老师应当重视并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除做好教材上学生必须做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外,还要自行设计一些联系课堂讲授内容的小实验。通过实验就了激发学生渴求参与和探索的心理,使学习和思维产生动力。

2、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物理教师讲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就有了生命力。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把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和工农业生产实际、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这样就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意义、激发起他们探索身旁科学奥妙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力量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物理教学中及时介绍与物理学联系的我国高科技领域的发明创造取得的成就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学生受到鼓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的动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举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实例,使学生理解这样的道理: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电学的发展推动了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视和电脑是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的伟大成果。今天看电视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电脑也已经进入了普通家庭。我们正在享受前人的劳动成果。我们这一代人也应该有所创造,为人类生活的更美好有所贡献。

3、理论教学要分层次递进,而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让学生知难而退。

物理知识有科学的系统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教学程序的设计要符合知识的发展进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一般要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教学程序的设计,还要注意内在的逻辑性,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程序,就是考虑这堂课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把学生的思想紧紧“抓住”

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在课堂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气氛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1、平等善意的对待每个学生。学生解答问题错误,老师不要简单的加以否定,而要让他把怎样想的说出来,便于师生共同探讨错在哪里。

2、在课堂上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的状态下激发出独创性见解,老师适当引导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创造条件到实验室去上物理课,造成一种情境,使学生觉的自己与科学家一样在搞科学研究。

4、开辟第二课堂,搞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制作、发明,参观工农业生产中物理知识应用的具体事件等,可以使学生开拓眼界,扩大知识面都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善于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总是为解决某个问题而展开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造发明活动中发现的发明的前提,只有发现了事物或理论的不足或缺陷,力求革新,才可能导致新事物或者新理论的产生。

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做好“探索性实验”以及新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都是为了把一些概念、规律和现象交给学生自己研究,培养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在课堂上经常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让学生思考并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课后留一定的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学习的概念和规律,布置预学思考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为将来作出不平凡的创造性成果奠定基础。

三、重视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过程一般可看成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综合过程,集中思维或称求同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它的思路大体上依照已有的知识体系,有现成解决方法和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如做练习、背概念等都是这类思维方式,传统教学常用的正是集中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或称求异思维采取的是无一定模式、可任意设想、自由解决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想象丰富、不循成法、不落俗套。只有首先广开思路,沿着不同的方向,充分想象、假设、甚至可带点幻想、然后把各种信息加以综合或重新组合,集思广益,才可能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独特的信息,这样就达到了创造的目的。因此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在此列建举三个方面:

1、概念教学中可以不同于传统做法,老师首先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思考,解决一个问题后再提新的问题。随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迫使学生思索、让学生各自提出见解,在学生共同参与的概念建设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习题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些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在实验教学中做好教材规定实验外,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1>、根据现有的几件器材,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一个目标;<2>根据现成的有限器材,要求学生设计能做多种实验;<3>根据实验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选择器材进行研究和测量;

上一篇:二零零三届毕业生下一篇:网络生活中的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