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调研报告

2024-07-2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调研报告(共8篇)

篇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调研报告

一、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但是,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我省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

1、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的主要表现为:

(1)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户居住十分零散,住房十分简陋,长期烟薰火燎,人畜混居。针对集并村庄、完善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资金难筹,工作难做。

(3)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大兴小水电站建设,不仅使农村生态遭受巨大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的水源来源。

(三)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尚在规划和初步实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设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

1、绿色与环保在规划中缺位。在不少农村,新村建设往往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但大多空有外观美丽的外表,新村的内核缺少绿色和环保的理念、缺少生活污水和

篇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农业,农村始终是重点也是难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政策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经过全党全民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喊打的改善,使农村基层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切切实实的物质利益。本文主要从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现状,问题,建议和对策展开论述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的分析。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问题建议

一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整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新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看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使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只要指在加大公共财产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以其实现农村又有所教,老有所依,并有所患的愿望。

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新农村建设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地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条件,积累了丰富的有益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九亿农民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宽裕。

二当前新农村总体现状

(一)经济建设:在公元2000年前我们农村基本上紧靠农业产品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从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输出,进城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已从单一的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是家庭费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太阳能等新兴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煤炭。这样,不仅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农民的患病率。

(三)物质生活:在9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基本上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走亲访友上街赶集人们 基本上靠步行或者骑自行车。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家用电器逐渐增多,电视电话电脑手机进入平凡百姓的家庭,汽车摩托车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不愧出现一个“新”。

(四)文化思想:在社会性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基本上达到90%以上,农民的思想道德四肢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宗教迷信活动

更加减少。

(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愁温饱问题。

总的来说,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增大,新农村建设正在蓬勃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质量也有根本性变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基本上满意,但是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 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问题

1,农民素质差距大。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利益观念顽固不化,有不少农民为了个人私利不顾他人的健康生命安全害人害己。随意丢弃垃圾废旧物品。偷窃偷到抢劫等严重诶还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2,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公正无私信念坚定,积极稳重能带领百姓发家致富的好带头人。就目前而言,很大一部分村白娘子的现状,还不能胜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但也不能不承认确实存在钉子户,存在亲及关系与利益瓜葛。

3,法律意识淡薄。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对已社会主义法治认识甚少,一些农民或是不懂法,或是法制观念淡薄,不能形成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家庭作坊制造不安全食品,邻里矛盾大打出手,小商小贩偷税漏税等等。

4,少数农民工工资难保障。社会治安问题等等。

(二)农业问题

1,粮食作物产量低。现在农村缺乏农业技术人员,对当地土壤质地,耕作行,水肥特性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发挥徒弟的生产能力。肥料,农药等的癢缺乏科学的指导。

2,农产品品质低。果农,菜农等缺乏健康观念,讲不安全食品投入市场营销,严重岁害了群众的生命安全。

3,农业污染严重。

4,过于传统,缺乏特色和优势。就那家香本地来说过,绝大部分的土地已经年四季就是中小麦,玉米,棉花。蔬菜,花卉果树越来越少。

5,自然灾害预防措施体系不完善。东海,冷害,虫害等是最困扰农民的大问题。6,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西安地农业设施,饮水灌溉不方便,浪费严重。

四 对新农村建设中几大问题的个人思考:

第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建设的经费从哪里来)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就此次的调查对象而言,村中没有一处集体经济,没有村办企业。农民增收也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缺少统一的指导,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第二: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大的工程,它需要统筹的规划,需要村与村、与乡镇、与县市之间的合作,需要上级机构的扶植。

就地理位置而言,我村离镇中心较远;就自然资源而言,它没有资源上的优势……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发展自己的集体经济,单纯依靠本村的力量,一方面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很容易在结构安排上或是项目选择上与其它地区重复,从而造成效益低下甚至是失败,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上级的统筹。在这一方面,国内外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意大利南部的小城镇加工业,我国浙江部分地区的村镇加工等。

第三: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

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 业项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第四:务工人员素质较低成为农民其增加收入的瓶颈。

随着农村劳动力专业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性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控制。第五:村民文明程度滞后于其它方面,新农村建设出现木桶效应。

新农村建设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五、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六、结语: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建设,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新农村发展的中心不仅仅是使农民增加收入,而是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更好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让农民去干,而是村中的基层领导带头去干,去为农民服务。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事实就是,重视真正实力,也就是实质的提高,避免单纯的表面形式主义是必须克服的问题。防微杜渐,保证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

篇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调研报告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体育消费研究现状

1.1 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体育消费的观念与意识

体育消费意识指的是人内心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的特点。这种意识能在人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中起到调节、控制和引导的作用。人体体育消费意识的强弱是影响人们体育消费行为方式的最直接的因素。慕润宽、崔彩云的《榆林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以及雷艳云等的《粤北山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研究从体育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地位、在体育运动上花费的价值、是否花费租包活动场所进行体育运动等方面着重研究了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的强与弱对体育参与意识的影响。

1.2 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指的是人口平均体育实物消费或者是平均服务消费的数量。它反映的是人们在各类的体育消费行为中能够承受的物质以及精神支出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段里,人们实际消费体育用品数量的多少以及消费体育用品质量的高低,常常货币这样的用价值单位来表示。衡量体育消费的重要指标就是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姜德卫在《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通过年花费总额(元)、年消费体育价值总额、人均年花费总额(元)、人体育实物消费总量等评定体育消费水平是高是低,同时也对影响体育消费水平高低的因素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表明在农村不同的年龄阶段体育消费水平是与年龄的增加有密切关系的,呈现出先升后降的现象与规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快慢制约了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同时农村社会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意识等因素的都对农村体育的消费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于振峰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大众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的现状分析》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板块的拓展开发与发展是和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高低、经济发展快慢、体育社会化的普及程度、人民大众体育意识的强弱密切相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民的收入就随之提高,那么农民在体育消费上的投入与消费就越高,进而体育消费的支出总额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就越高。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和欧美国家,体育社会化程度相对比较高、人民大众的体育意识较强,体育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这些国家里人民大众的体育消费水平是相对较高的,比如日本、美国这样经济发达的国家,农村与城市、工人与农民体育消费已经没有明显的差别了。我国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虽然正处在突飞猛进的时刻,但是很多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特别是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体育消费水平是相当低的,与发达国家农村相比亦不可同日而语。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著名教授刘伟曾对体育消费发展的趋势及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当恩格尔系数低于40%的时候体育消费才有可能会在消费需求中活跃起来,进而拉动体育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依据我国统计年鉴数字显示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为48.3%、48.6%、48.7%。所以从恩格尔系数来看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目前还处于落后状态。

1.3 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体育消费的结构与方式

体育消费的结构指的是个人以及家庭在生活的过程中所参与不同类型体育而引发的消费比例。在对农村体育消费的结构以及消费的形式的研究中,王勇通过对河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分析以及慕润宽等对榆林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体育消费中体育消费的结构可大概分为体育的实物、劳务以及信息消费三大类。武刚在《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文中把体育的消费结构又划分为体育的本体、辅助以及相关性消费三大类。而姜德卫在《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一文中又把体育的消费结构划分为实物性、参与性以及观赏型的三大类体育消费。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消费的结构进行了层次上的分类。总而言之概括的讲体育消费主要指的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通过货币的方式对参与的体育形式、体育活动等劳务项目包括时间、精力、体力进行支付,其中有高档的消费与昂贵的货币支出,也有低廉的体力耗费。当前作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在农村的体育消费中高档与低廉相兼有并且以低廉的体力耗费为主。在我国目前农村居民参与的体育消费活动主要是一些如羽毛球、台球、乒乓球、篮球、棋类等。在参加项目的选择上和居民的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在我国农村广大青少年主要侧重于运动服装、鞋类的购买以及球类等体育用品的购置;而对老年人来说主要是棋类、健身舞蹈等。在体育相关性消费项目中,如体育彩票还需要农民的经济收入的进一步提高来解决。

相对于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方式,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方式主要集中在一些消费低、规模小、见效快的体育项目。不同的群体可根据自己的年龄、经济状况、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状况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消费项目。总体而言在我国农村实物性的体育消费方式还是最主要的消费方式,而参与性的体育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的潜力较大,相对来说观赏性的体育消费在未来的一段时期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都会很低迷。在参与性的体育消费活动中主要是以健身消费和中档层次的体育娱乐(如羽毛球、乒乓球等)消费为主。不过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工作的不断进一步深入以及全民健身计划推进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广大居民的健康意识和体育参与以及消费意识都将会进一步加强,这将会对人们体育消费的方式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1.4 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体育消费的心理

任何一种消费行为的心理反映都是有动力、认知和情感机制整合而成的。消费需要是一切消费行为的原动力,体育消费的动机就是消费者能够从事体育消费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在体育消费心理影响因素方面,杜国如,罗小平等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在通过对江西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市场调查研究发现,影响人们体育消费心理因素的主导因素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个性特征、生活观念以及经济水平等。其中在人们在消费的性格上不同性格的人消费观念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外向型人群要比内向型人群在参与体育消费的观念上更积极,明显的好于内向型人群;而在生活的方式上,经济、文化、个人、环境等因素是影响广大农村居民积极进行体育消费心理的主要因素。其中在个人因素中不同人体的体育价值观以及个人收入高低起决定性作用。在个人收入中指的主要是个体现阶段的经济收入情况。因为这不但是直接影响人们购买力以及消费水平的,而且也是促进人们能够有条件完成各种活动的重要心理前提。通常情况下,个体的体育消费欲望和愿望与当前收入的增加成正比,收入的增加会促进体育消费倾向,有利于刺激体育消费;同时地理环境和体育设施环境等一些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体育消费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环境对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关系很大,对体育消费的心理起着重要的唤起作用。决定了农村体育消费心理的低落性的主要环境因素一是目前地方自然环境良好的没有充分的开发利用;同时一些体育政治制度和政策宣传力度配套跟不上;二是农村经济落后、生活习惯差异、体育基础设施薄弱。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在塑造人的健康素质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就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各级政府以及政府部门的领导要高度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进行组织和宣传,确保农村群众的体育活动长期有序的开展下去,引导和促进广大人民群众体育的价值观、体育消费心理进一步的改变。所以政治因素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对改善和提高农村体育的消费心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现阶段要加强全民健身计划运动的推进和落实,积极引导农村广大群众进行正确的体育消费,逐步改善和提高其体育消费的心理。

1.5 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体育的消费行为

影响农村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经济条件、文化传统、自然条件以及职业、年龄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其中,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对消费者进行体育活动消费的影响是很重要的。生活方式是指一个人、群体及社会全体成员活动的一定特征。当一个人或群体成员的生活中体育成分占的越多,那么他们进行体育消费的机会就愈频繁。影响农村体育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一是消费者收入水平的高低,消费者收入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购买的能力。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研究表明,人的需求按照由低到高层次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假如把体育消费的需求放入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框架中,那么体育消费就属于生活消费之外的享受消费,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体育消费作为生活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消费的多少是随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的。二是个人因素,一个人的体育行为习惯,反映了消费者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取向。年龄、文化程度与居民收入水平与体育消费行为的关联度也是很密切的,文化程度高并且职业稳定的人群对体育活动就持有着积极的态度,体育消费量相比较高。而农村文化素质的相对落后,因此提高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道路任重道远。

2 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体育消费研究存在的问题

1.在对我国农村体育消费观念与意识的研究上仅仅是从统计结果的表面现象上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但是在本质上并没有给予一定的解释。而农村体育消费观念与意识薄弱主要根源在于农村体育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的文化素质落后。

2.虽然现阶段实物性的体育消费使广大农村全体消费的主体,但当前农村体育消费仍是很单一薄弱,对于如何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实物性的体育消费没有提出一定的有效措施;而当前农村体育消费的特点是参与性的体育消费的潜力大,但如何促进参与性的体育消费也没有给出相应的办法和途径。

3.对于如何解决影响农村体育消费心理和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方面(个人因素、文化层次、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未能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

4.研究仅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没有联系社会学、心理学、消费行为学等交叉学科去深层次、全面的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5.没有从长远战略出发对农村社区的发展给予预测,而今乡镇合并以及小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飞速发展,对于如何利用这一有利影响来促进和推动农村体育消费也没能得到深入的研究。

3新农村建设下促进我国农村体育消费的对策

1.充分发挥地区环境的优势,不断加大改善体育消费环境以及公共体育设施环境的力度,积极推进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强“全民健身”主导思想的宣传教育,使健康第一的意识深入民心。

2.开发要以参与性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为主体的不同层次的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比如健身、登山、垂钓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村居民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的需求。

3.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农村社区的体育骨干,充分发挥和利用学校体育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推动学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进一步培育和拓展体育市场、不断满足农村体育经营市场的需求。

4.加快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步伐,建立农村体育中心,设计适合农村社区的多功能、小型适用的体育健身娱乐场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与环境。

摘要:从农村体育消费观念和意识、农村体育消费水平、农村体育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体育消费心理、体育消费行为和农村体育消费需求和价值取向对农村体育消费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体育消费,对策,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慕润宽,崔彩云.榆林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10-11.

[2]冯晓红.北京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742-743.

[3]杜国如,罗小平.对江西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市场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2(9):33-35.

篇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调研报告

关键词:农村文化大院;现状;思考

1 引言

2006年1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意见》中提出“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各地方纷纷响应中央号召,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一座座农村文化大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个运行良好的文化大院对于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团结民心、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能极大推动农村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然而现实中文化大院的运行如何,有何成效与问题?其成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笔者对山东省利津县北岭乡八东村的文化大院进行了调查,试图对以上问题做出初步解答。

2 八东村文化大院的现实运作

八东村是一个规模较小、社会风气优良的文明村。村里有198户人家,750口人,多是农业劳动者。村里有1450亩地,多种植棉花和果园,村民人均收入为3000-4000元。村容整洁有序,村民素质较高,邻里和睦,村里治安很好,村风优良。有线电视普及率为70%。村里在村委会的组织下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再无其他民间组织。在文化大院建成之前,村民闲暇时间多是看电视、串门、聊天、打牌和打麻将等等。

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后,东营市加大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度重视农村中精神文明的建设。地方政府投资5万,八东村村干部协调外面资金23万,于2006年建成八东村文化大院。文化大院内设施齐全完善,有充足的设备和场地供村民学习和娱乐,通过远程教育接收器,村民可以在人口学校里接受远程教育,学习时事政治和各种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活动室中有各种活动器材,可供村民下棋、打牌、扭秧歌,另有乒乓球室、篮球场和多种健身器材。大院内另设置了村干部的办公室,如计划生育服务室、警卫室等等。

大院建成后,在村里热心文艺骨干的的组织带领下,男女老少纷纷参与大院活动。在农忙时节,不少劳动一天的村民每天晚上仍聚到大院,谈天说地、活动健身、敲锣打鼓、扭秧歌、打牌下棋好不热闹。在农闲时节,听村民说大院里整日锣鼓喧天扭秧歌,更是热闹。另外,村民定期在大院里接受远程教育,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和致富信息,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增加了致富渠道。大院中有专人负责大院卫生和器材维护。村民把大院当成大家的公共财产,非常爱护大院,形成了自觉爱护公共设施、维持大院卫生、遵守大院活动秩序的好习惯。笔者对经常参加大院活动的村民进行了随机访谈,说到大院活动他们都感到非常满意,参与活动感到很快乐。大院不仅丰富了村民的闲暇生活,也为村民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自从大院建成后,村里从没发生过斗殴打架、邻里吵骂等,促进了和睦的村民关系和良好村风的进一步发展。

3 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八东村的文化大院无论是在基础设施上还是村民参与的数量和质量上,可以说是北岭乡中较好的,但是笔者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虽然这是八东村文化大院的问题,但个性中也有共性,希望在这些方面能够得到改善,以促进大院的良性运行,充分发挥大院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大院活动的季节性强,并且活动较为单一,对村民的吸引力有限。大院活动在农闲和农忙时有很大的差别,农闲时节大院里人头攒动,非常热闹;而农忙时节,大院里相对农闲时节较为冷清,活动的多是老年人和儿童。大部分村民各有各自的事情,时间安排各自不同,所以在农忙时节难以组织大院活动。并且每天劳动很累,多数村民闲暇时间多是在家休息。另外,大院里的活动较为单调,能够兼顾大众群体参与的活动只有扭秧歌,但秧歌舞反反复复只有一套。这样较为单调的活动吸引力不高,不利于充分调动各年龄段、各性别的村民参与。农民的娱乐活动长期匮乏,所了解和熟悉的娱乐休闲活动十分有限,所以村民本身在丰富大院活动上较有局限性。

(2)大院活动参与者较为固定,没有更广泛的人参与。对活动较为热心、积极的人多是村中一些生活较富足的老年男性、热性活泼较有空闲的青中年人、无忧无虑的儿童,农村中还有大量平时事情不多,对大院活动有兴趣但羞于参加的人。离大院近的人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次数远比离大院远的人多。除了各家事务和经济条件不同、活动吸引力不强等因素之外,很多村民对大院活动望而却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传统保守、自我封闭和落后的思想。拿扭秧歌来说,这使锻炼身体的一个好方法,但是有些村民或者怕学不会做错了丢丑,或者觉得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扭不成体统而不参加扭秧歌活动。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很多人不愿突破原先的生活习惯去参与大院活动,因而体会不到参与集体活动的乐趣。

(3)文化大院是一个松散的学习和娱乐休闲中心,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大院文娱活动几乎全靠村里热心文艺骨干带领群众自发组织,村干部的作用发挥不足。“无规矩不成方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大院活动积极有序开展、大院功能充分发挥的有效前提。活动在既没有明确的规章进行约束,又没有村干部介入的情况下,由村民自发组织完成,这不能不说是个好现象。但是在笔者走访的其他村中,有些村由于没有一些热心的文艺骨干带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大院活动开展不利,几乎成为摆设。所以,村干部对大院活动的开展应有必要的介入和管理,引导村民开展更丰富的娱乐活动,动员更广大的村民参与,以充分发挥大院功能。

(4)大院功能发挥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大院为村民带来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并有效促进了文明乡风的发展。但是大院的文娱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发挥还很不足,前面提出的三个问题足以表明大院文娱功能还有待提高。文化大院中的远程教育虽能提供一些很实用的科技信息,但是很多农民对科技信息还存在着“思想保守不愿用,没有知识不会用,怕担风险不敢用,缺少投入不能用,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不想用”的“五不用”问题。并且有些村民认为远程教育只是一种形式,不重视这种教育方式,因此大院的教育功能发挥有限。另外,八东村文化大院的其他功能如政治功能等还需开发。大院的建设对村民自治的有效开展也有极大的积极意义。比如在大院中设置村务公开栏,对村民最关心、反映最强烈、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现象的重要事项,实行全面而真实的公开。对村中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计划生育、调解村民关系等,以大院为舞台,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矛盾。

4 解决措施

(1)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积极履行其职责,规范大院活动。大院长期以来全凭村民的自觉性来维持运行,村委会不介入或很少管理大院活动,这种松散的状态使大院因为村民自觉性等问题而得不到充分利用,功能不能有效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教育村民抵制和清除封建迷信及'黄、毒、赌'等社会丑恶现象”。“做好村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和配合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依法开展工作”是村级党组织的主要职责之一。因此,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对大院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大院的良性发展。对大院使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大院的活动有章可循。积极组织村民参与活动,支持农村中群众组织的发展,争取做到“农忙少组织,农闲多组织,全年不断线”。引进新的文娱活动,如太极拳、老年迪斯科等,丰富大院活动。为了保证村委会能履行其职能,平时应定期学习优秀大院的经验,各村相互交流大院经验,同时建立一套激励竞争机制,各村定期评比大院建设,把大院建设工作同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

(2)充分发挥村里热心文艺骨干和退休老人的带头作用,组建农村中的群众组织。村里的热心文艺骨干在整个大院活动中起到了核心作用,而村中的退休老人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并有大量时间,是大院活动的潜在组织者和活动者。村委会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共同推进大院的良性运行。以大院为平台,发展组建农村中的群众组织,如乒乓球协会、秧歌协会、太极协会、戏曲协会等文娱组织和养殖协会、棉花协会等经济组织,这些组织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打破原先的保守思想,从而带动整个农村全面发展。

5 结语

文化大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新事物,它有不成熟的一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文化大院会越来越成熟完善,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谭贤伟. 农村社会工作概论[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5).

作者简介:

篇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调研报告

吴亚坚、张福建、王文霞、李骏辉、曾嘉丽

农学院

摘要:结合这次江西农业大学举办的关于“三农”为主题的调研比赛,我们团队选择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调研方向。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我们团队结合自身所在省市对自己省市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进行了抽样调研,我们分别选择了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安源村,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梅林镇梅林村,广东省韶光市仁化县河塘村,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城中村,这五个地方进行了以实地走访为主要手段的调研,我们团队主要是对调研地区的住房状况、公路交通、通讯、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等情况开展了调查,同时,我们也走访了一部分村民,对村民提出的意见、问题认真统计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针对问题现象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撰写了这份调研报告。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由来及概念

其实“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整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标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镇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主要是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以及统筹城乡就业。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农村住房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通过实地拍取的图片可以发现,新农村建设之后村里住房面貌出现了历史性改变,绝大多数村民都住上了新房。村民的住房很早就基本实现了土坯变砖瓦、砖房变平房、平方变楼房的新面貌。

村民里约有95%以上的百姓住进了旧房翻新,新基建房的平房或楼房,有将近40%的村民住进了自己新盖的楼房,村里的住房设计模式也越来越向城市居民住房靠近,大多数村民也在自家辟设了卫生间、洗澡间等。农民的住房条件还有其他方面很大的变化,空调、冰箱、洗衣机和彩色电视机再也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村里80%的人家也都购买了这些家用电器,村里住房情况展现了明显的改善变化。

同时,在调研过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住房也存在如下问题:

(1)人均宅基地面积过大,主要原因是很多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将住房作为家庭财富多少的象征。

(2)农村住房建设存在过度消费的问题,盲目攀比,追求过度的宽大。所以导致很多居民的房子存在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功能落后的问题。

(3)住房布局散乱,配套基础设施缺失。原因是大部分农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指导,导致农民在选址建房中,呈现零星分散,杂乱无章的现状。

(4)住房结构和功能不完善(5)住房质量较差

(二)公路交通

调研的这几个村在几年前是大部分是土路,晴天走在路上便是尘土飞扬,雨天或是下雪天的路上便是坑坑洼洼、泥泞难行。后来用沙石大致把路铺了一下,使路面不至于像以前那么糟糕。就在去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政府出资一百多万,把原来的毛坯路修铺成了现今的水泥路,这条路连通了周边的村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四方,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地方便,并且也沟通了村与村之间的联系。

同时,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农村公路交通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路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公路通达深度不够、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弱、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很突出。

(2)农村公路管理不到位,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使其养护管理需求与养护管理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农村公路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公路里程迅速增加的同时,技术等级也在不断提升,油路、水泥路里程不断增加,不仅需要的养护经费迅速增加,同时对养护设备、养护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3)农村公路运输安全状况突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特别在农村由于路况差、车况差及驾驶人员素质低,抢客、超速、超载,农用车载客现象突出,安全生产基础仍很薄弱,形势依然严峻。

(三)农村通讯设备

在调研下的这几个村通讯事业大都发展迅速。由之前的写信发展到固定电话入户,再到现在的固定电话被逐步淘汰,由移动电话取而代之。现在村里有一座联通信号塔和一座电信信号塔,手机信号良好。现在的年轻人手机使用率基本达到100%,部分小学生、初、高中生也在使用手机,就连年逾七十的老头儿老太太使用手机的也大有人在。随着宽带的入户,自2010年开始,有些村民的家里还购置了电脑,与外界的通讯达到新的高度。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时尚,多彩缤纷。

(四)文化教育设施

我们走访调研的几个村镇教育设施普遍落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多数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存在无实验、教学仪器,运动场小,学生吃住环境差等诸多问题。村里也没有像图书室那样的可以提高村民文化素养的设施,而且存在严重的缺乏生源的情况,大部分农村小孩都被送往县城就读,这些大都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落后有很大关系。

(五)休闲娱乐设施

这个通过走访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安源村,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广东省韶光市仁化县河塘村,可以发现现在的新农村娱乐设施建设还是比较完善,每天早上和晚上都有许多人来锻炼和跳舞。这极大地丰富了村民农闲时的娱乐活动,有助于村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在调研过程中,整体来看新农村的娱乐设施较以往是好了很多,不过同样存在以下问题:

(1)原有娱乐方式的地位不可动摇,农村中原有的娱乐方式无非就是看电视、聊天、打牌、打麻将等。像看戏集中于老年人和少数中年人,而电视、打牌这种原有的娱乐方式却是整个村庄的人的娱乐方式。

(2)大部分农村居民没有这个习惯,思想意识淡薄。很多娱乐设施只是形同虚设。导致很多仪器设备的浪费。

(3)建立的娱乐设施过于单一,很多受到天气气候的影响。

(六)新型农业建设产业

通过实地走访广东省韶光市仁化县河塘村的猪场和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 天下第一泥鳅园基地可以发现现在发达省市的农村,已经将农业逐步产业化,规模化,实现了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这不仅仅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困难。

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所调研的几个村庄均无消防基础设施,无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十分薄弱;

(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国家拨款财政资金成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最主要来源,资金的制约是新农村建设的新问题。

(三)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重建轻养现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养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使其发挥的效益大打折扣。

(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很多村领导光顾着做表面工程,比如最受民声关注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却被忽略。

(五)村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大都是小学没毕业,或者是小学毕业。

(六)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三、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团队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建议

(一)为了尽快改变农村部分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村领导要为村民尽量争取市有关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促进全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同时政府也一定要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的重要性,做好项目的论证、申报和争取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完善项目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

(二)要加强工程建成使用后的保养工作。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对基础设施的养护应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长期存在的“有人建,有人用,无人养”的问题,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首先,在规划阶段必须考虑运营养护经费,将其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养护经费来源,建立养护经费保障机制。

(三)扩大中小学规模,完善教学设施,增加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资金补助,努力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四)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政府应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和积极鼓励、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议重点加大对农村公路和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等建设的投入,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当今社会,人才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源,未来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不断地提供合格的产业工人,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更高的竞争力;只有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城市输送文明合格的新市民;只有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才能满足未来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就以我们调研的江西省崇仁县教育现状来说,每年小学毕业生平均15000人,初中毕业生平均12000人,而升入高中的只有6000人左右,其他的除了一部分上各类师范、技校等学校外,很大一部分流落到社会上。实际上他们还没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很难有立锥之地,一方面是大批的青壮年劳力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合格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今年在我国南方甚至出现了年薪10万元招聘技术工人的现象。因此,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劳动力技能。

(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聚民心、凝民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革命,要把这件事情办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在政策的制定方面要尽快建立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各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关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统筹协调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改革;资金的投放方面要尽量向农村倾斜,妥善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加大在村镇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农村污水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对于农民直接可以受益的小型建设项目,可以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上,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逐步改善农村基本面貌,四、总结

篇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调研报告

调研成员:

调研时间:2011年1月底

调研地点:广东省化州市宝圩镇调马村

本调研报告说明:

(一)调研目的:了解化州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发现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据此探索建设的新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和对策建议。

(二)调研地点:广东省化州市宝圩镇调马村

(三)调研对象:调马村的农村基层干部、普通农户。

(四)调研方法:走访村组农户、发放调查问卷等具体调研方式。

(五)调研内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农村集体经济、文化设施、村组干部、普通村民等文化建设要素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村民文化需求现状等。

(六)本调研报告将所获结果进行归类,力图真实反映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时间紧、面较窄,调研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在以后的调研中进一步深化,报告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一、调马村的基本情况

人口情况:据调马村委黄书记介绍,调马村共10个自然村,小村庄20多个,共有人口3186人,年收入<1300元低保共126户,残疾40多人。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

土地资源:调马村为丘陵地貌,共有水田1315亩,旱地500多亩,蕉地1500多亩,人均拥有土地0.4亩。

经济来源:当地没有工业,收入来源单一。村委的唯一收入是山坡地出租费3000元/年,村干部的工资420元/月,今年3月后至今工资仍被拖欠。村民的主要收入以每年2次水稻种植及香蕉种植为主。香蕉亩产约3000~4000斤, 种值成本约1500~2000元/亩,香蕉价格景气时1.3元/斤,不景气时0.2元/斤。市场景时每亩纯收入约1000元。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好的地方:

调研发现,调马村的文化设施相对较为齐全。村里有文化活动室、祠堂、寺庙、广播等文化设施,基本每户都有有线电视收看,另外村里还有两个篮球场(广州琶洲区援建)和一个排球场。

每到村节,村里都会举行春节运动会。运动项目比较多,有篮球赛、排球赛、拔河比赛、乒乓球和象棋等等。春节运动会是村里的大事,吸引了许多村民的参赛和观看。

存在问题:

1、数量较少。村里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村里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也很少。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素质相对低。村里没有自己的文化队伍,文化队伍建设缺乏引导。村里庆祝重要节日时,只能花钱请乐团来表演。

3、经常性差。村里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没有形成规模;村里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打牌,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

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

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四、调研总结

篇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任务,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行动纲领。自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反映出了诸多问题。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推进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工作,对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1.文化设施建设整体推进。目前,河北省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有15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了国家“十二五”建设总体规划,共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262亿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1968万元。2.重点项目统筹发展。按照国家总体部署,河北省积极谋划启动并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太行山革命老区宣传文化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有影响的文化项目,形成了点、线、面相互协调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3.群众文化蓬勃开展。自1995年以来,河北省坚持组织开展的全省假日文化工程暨彩色周末活动已逐渐发展成为全省性群众文化盛事,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河北省依托文化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工程创办的“网上跟我唱”活动,受到文化部的充分肯定和表彰。同时,群众自娱自乐的自办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既丰富 了新农村文化内容,又创新了表演形式。

4.“非遗”传承展新颜。各级文化部门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也成为活跃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省级“非遗”名录已达400项,其中,国家级117项,11个设区市和大部分县、市、区都已公布了本级目录;评选命名了l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2个省级“非遗”传播基地、5个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L1j。同时,还组织开展了以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为代表的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演出和论坛活动,“非遗”项目成为各个节庆日、重大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

5.农村文化队伍逐步形成。河北省在群众基础广泛、文化特色鲜明的农村组织开展了群众文艺辅导基地创建活动,并把它建设成为文化部门最贴近农村基层的联系点和工作站。同时,注意发现和培养人才,在各级文化专业队伍的指导与培训下,农村涌现出一批业余文艺骨干,创新繁荣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表演内容和形式,形成了一大批活跃在广大农村的民间花会、民间艺术表演团队和民间工艺家队伍。

6。农民自办文化发展壮大。河北省针对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实际,通过开展“农村文化之星”创建活动、组织召开农村文化工作座谈会、交流会等多种措施,引导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取得了显著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有成规模的各类农民自办文化机构1万多家,其中包括农民自办图书室2400多个,民办剧团1000多个,农民电影队2400多个,农民书画院200多个,农民博物馆70多个,农民文化大院3000多个。

二、河北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约

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部门认识不到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思想原因。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方还未真正从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来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在思想观念中,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文化发展提供的新动力、新条件认识不足,束缚了文化改革的信心和。如有的往往只把文化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忽视其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面;有的在实际没有将文化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的总盘子和干部的考核指标,对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办法不多,现有政策法规的执行和落实亦不到位,等等。2.社会转型和对农村文化建设规律研究不够是弱化的社会原因。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转型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这个转型不仅表现在物质性的发达,而且要求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很多传统的、落后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全面发展起来,所以,在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河北省地理位置特殊,地形条件复杂,农、林、牧、副、渔等各种农业生产村落都有大量存在,且同城镇相比,农村地域大都有其特殊性,人口密度小,文化程度低,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浓,生活节奏慢,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农村群众文化有其独有特征,再加上历史文化痕迹和民族民间遗风的长久流传形成了农村文化独有的景观。农村文化由于有与农业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物质生活的客观存在,也就决定了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安排上,具有向耕作收获时那样的季节性。目前对农村文化的建设研究还远远不够,亦需深入研究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发展规律。

3.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其负面效应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经济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从价值观念、思想行为上严重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如拜金拜物、低俗庸俗媚俗降低了新农村文化的品味和教育意义。文化建设的直接效益 低、显现不明显,影响打工挣钱,等等,也直接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者的积极性不高。当前,不同地区文化从业人员在物质待遇、工作环境、发展机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河北省农村各类人才短缺的现象相当严重。基层文化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定问题比较突出。

4.一些落后文化影响仍在加深,一些封建文化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自身原因。近几年来,涌入农村的种种社会思潮使他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贫富差距的拉大及城乡差别的强烈刺激,直接冲击着其旧有生活方式,从而导致农民在文化心态上失衡,以及在思想上陷入价值观错乱的迷茫和困惑。这就为农村社会消极现象的产生与发展铺设好了生存的温床。据一位乡镇领导反映,在农村,信教已经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有些教徒不断串联,发展新的教徒;有的家庭成员信教,同时让自己的未成年子女也信教;农村教堂在周末做礼拜时,甚至有不少小学生出现。而且,传统的祭祖和婚丧嫁娶活动规模日益扩大、规格不断攀升,雇请的一些农民演艺队节目庸俗,传达的价值观念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抵触,等等。

5.改革滞后不适应新形势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动力原因。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文化干部兼职现象十分普遍,甚至一人身兼数职,存在着虽有文化专干的编制而人员并非专职专用的现象,由此带来文化工作人力资源隐性不足。据调研显示,河北省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县区级各机构相对比较健全,但编制不足,专业人员缺少现象比较突出。其中,相当部分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没有开展或很少开展业务工作。文化专干位虚、薪低、待遇差,成为“弱势群体”,难以专心从事文化工作;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缺少有效管理,力不从心,从而大大弱化了乡镇文化站的职能发挥。

6.文化生产与消费脱节,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市场原因。中国从2003年开始提出整体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重点就在农村。为此,近年来国家还启动了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加大了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文化“四难”问题。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小差距,有两种现象更是值得关注:一是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较低;二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此等情况急需引起有关部门注意。

三、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选择

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用大文化的思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工作,深刻认识文化在新农村及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的原则,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变革的主题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逐步建立健全专业化和综合。

四、河北社会文化发展研究

发展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些变革开拓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领域,也给农村群众文化增添了丰富而鲜活的内容。因此,河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力于新时期农民享受精神财富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必须要提高认识,加强谋划,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真正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纳入到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在转变观念中切实加大物质和精神投入。

2.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将农村文化工作重点下移,因地制宜建设规模适当、设施良好的村级农民文化活动场所。目前,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空前发展。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应顺应时代、乘势而上,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真正发挥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的作用。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

3.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增强农村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培育一批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人才队伍,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I生,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4.以活动为载体,贴近农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创新文化活动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文,化是农民群众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常常是以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以自娱自乐的方式参加到各种文化艺术行列中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更看重群众文化活动的娱乐功能,看重它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快乐身心的效果。因此,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育教于乐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落后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现代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让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时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L3根据时代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变化,按照“三贴近”原则,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这样才能使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使农民过得兴高采烈。

5.研究文化建设规律,找准农村文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使新文化成为农民的自觉需求。按文化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效。在当前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农村变化异常剧烈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形式和任务,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因此,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把握新时 期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河北省建设新农村文化应将当前新农村道德建沈收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认识和对待,批判继承中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同时,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选准切人点及载体,大力扶持民间文化活动主体,发展农民自办文化。要想使农村文化建设获得自我生长,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现在县级国有剧团多数演出很少,但民间戏班却很多,很活跃,并成为乡村的主力军。因为农民自办文化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最能了解和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对于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农民并不关心,因此,搞文化建设只靠对农民讲大道理不行,强迫命令更不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只能“导”,不能粗暴地“堵”,要通过政府指导、利益诱导、舆论引导、理论界辅导、村民领袖和文艺骨干倡导、基层干部疏导等力量的综合作用进行。

6.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农村特色文化。河北省提出倾力打造“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五大文化品牌,把河北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进一步推动河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一战略下,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问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发挥文化的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服务。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的独特历史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可以使他们在劳动之余不出村镇就能感受到文化熏陶。实施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常态化、制度化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篇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开展文化建设所必须的基本条件, 但是根据目前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和条件普遍存在着设施落后, 基础条件差等情况。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的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度, 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完善的建设机制与体制能够有效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效率与质量, 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建设机制与体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例如:管理体制没有切实的落到实处, 相应的规章制度还有待完善等等。如果建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健全, 将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效率与质量。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地域性差异,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贫乏的地区, 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着形式单一, 文化建设内容层次较低等现象。这种现状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 并且这种文化建设的现状也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文化的多样性要求, 缺乏对广大人民的吸引力, 这也是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实施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健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很有必要的。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制定时, 一定要充分的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正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才文化建设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 这样才能正确的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高效、有序的开展, 进而全面的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进程, 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设质量。

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是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因,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干部大多是一些社会兼职人员, 因此这些人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投入的精力较少, 所以导致社会主义新农的文化建设普遍存在形式单一, 内容层次较低的现象, 因此为了有效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这一局面, 为了有效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效率与质量, 政府应该注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队伍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于建设应该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加强文化建设队伍的教育与培训, 调动文化工作人员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活动的积极性, 这样才能够保证文化建设队伍的工作人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程中去, 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动开展形式以及教育内容, 这样才能有效的调动人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象是我国广大的农民群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 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切实的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 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应该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确保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善农民生活现状,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普遍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想要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效果, 就必须结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从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出发, 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加大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冉, 郑扬.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以邯郸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例[J].河北学刊, 2013 (1) .

[2]李燕.乡土艺术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基于泰州市姜堰区农村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考察[J].艺术百家, 2012 (z2) .

上一篇:股权转让合同样本下一篇:幼儿教师学习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