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2024-07-09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七单元教学计划(精选8篇)

篇1: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说明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其间向我们介绍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第四篇写的是群像,有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教学这些课文,如果稍有小心,就有可能教成历史课中的人物介绍,所以在让学生感受名人精神力量的同时,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度”,既要体现文章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性,也要很好地把握工具性,从而使学生在自身的人格素养上和语言品析能力上都有所得。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名人都有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应指导学生在这方面向名人学习。

③知识和能力目标:这些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都值得揣摩、感悟和积累。例如,《邓稼先》平实的语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诗一般的语言,《音乐巨人贝多芬》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描写生动,词藻富丽,不妨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是背诵,要当堂准确无误地背下来。

本单元的教学设想可以这样来构思:

①本单元的课文所涉及到的名人较多,有些学生不一定熟悉,所以我们在教学本单元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去查找本单元涉及到的名人相关资料,让学生先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②因为本单元文章的语言特色不同,所以应该加强朗读教学,通过朗读对不同特色的语言进行体味、感受、理解课文。

③针对每篇文章不同的语言特点,加强运用语言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④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⑤鼓励学生课外了解其他名人,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工作。单元课时计划

邓稼先2课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课时

音乐巨人贝多芬2课时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2课时

孙权劝说2课时

写作综合性学习3课时

篇2: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是一组介绍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有写人类对宇宙奥秘探索的《太阳》《月球之谜》。有展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果园机器人》。每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特色,《太阳》是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的知识。《月球之谜》则紧扣谜字把与月球相关的不解之谜讲出来。《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介绍相关互联网的知识。这组课文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这一组课文中的《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对于有的学生用过过电脑上过网,学起来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很感兴趣。对《太阳》、《月球之谜》、《果园机器人》这三篇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用列举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但由于学生经历体验不太深刻,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可是由于现在信息量很多,到课外书、网上查找资料来理解课文。神奇宇宙、太空探险。我国杨利伟到太空,也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整体教学设想:

1、与生活链接。通过搜集和网络有关的资料,上网查阅与太阳有关资料,搜集阅读与太阳、月亮有关故事、诗句,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2、创设情境。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让学生感觉到宇宙的奥秘。

3、通过师生共同查找资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4、鉴于本组课文的特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引导学生学习。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写本单元元的所要求的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的词句。

3、理解本单元的课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课前准备:

有关图文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有关太阳、月亮传统诗句,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帮助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激发他们想学这四篇课文的欲望。

二、基本策略:

1、这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取指名读、自由读、分组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读中情、读中想。

2、课文识字在游戏中识字,设置一些优美的语句识字,自主探究识字方法。

3、用变戏法的方式复现生字,巩固认识的字。

4、要写的字采取自学。师指导写,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

三、各有侧重:

(一)《太阳》

1、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太阳特点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

2、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人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月球之谜》

1、激趣导入。

从神奇的传说到科学的了解太阳知识,让我们共同迈出了探索宇宙的第一步。宇宙中的一切

都在吸引着我们人类,白天有太阳、夜晚会有月亮悬挂在天际,从小我们就听说过月亮故事,你能讲一讲吗?月亮中的嫦娥使我们望而兴叹,究竟她什么样?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才揭开它的神秘的面纱。但它却仍然产生了迷团,今天我们便来学习《月球之谜》板书:

2、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了解和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展示收集的图片。

3、把收集到描写月亮的诗句,展示出来读一读。

(三)《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悄然走进各个家庭。能不能结合你自己的亲身实践或搜集到资料谈谈你对电脑的了解,(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什么是信息高速路),它有哪些功能?学生自读。

2、联系实际说说信息高速路给你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四)《果园机器人》

1、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了解机器人吗?同学们交流。

(2)播放机器人资料片。

师讲解机器人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世界上有百万台工业机器人正在同人类朋友并肩战斗,它的出现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水平和人类的生活质量。今天让我们共同认识一下果园机器人。(板书)

2、讨论交流机器人有怎样的特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交流展示:

1、学习这四篇课文,组织学生召开交流会,把收集到的美的诗句读给大家听看谁收集到的多。

篇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篇4: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还提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 但体材不同。它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忧思。

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简直是一滴水之于大海,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而且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应该是一致的。

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才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悲剧。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说明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最后大声疾呼,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位梦华的《旅鼠之谜》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主要讲述了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第一是繁殖能力强;第二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千方百计吸引天敌的注意,主动通过天敌控制种群数量;第三是死亡大迁移。文章卒章显志,警示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抒发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一群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雁群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富有亲情。它们的鸣叫似乎表明它们也具有社会性。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有时自愧不如。作者通过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为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勃勃的生机和情趣,我们应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则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却不料,到头来出现了报应的迹象,最初扔进的一块小石子飞了下来。小说警示世人,如果不从根本上搞好环境保护,最终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它提供了“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思考自然的启示”“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科学技术两面观”这样四项活动,将写作、口语交际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既要把握其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的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注意理解关键语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及运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以及多角度理解和开展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懂得人类只有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爱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注意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如果你浑身上下没有一颗痣,那你不是万里挑一也是千里挑一了,因为绝大多数人身上都有痣。据统计,人体上的痣多者可达50颗,平均为15~20颗。多数人都知道,痣是人体皮肤上的良性肿瘤,它的存在一般不会使携带者罹患癌症。那么,为什么痣里面的肿瘤细胞长期存活着,却不会发生癌变呢?它们是生性善良,还是因为被关在黑色“小包包”里而无法肆意妄为呢?

美国生命科学家最新研究证实,人体上包括黑痣在内的各种颜色的痣,大多数都包含有能够引起致命皮肤癌的突变基因,痣是一个个很有杀伤力的“恐怖分子”基地;这些坏家伙之所以未能施展它们的魔法,是因为人体里有一种特殊的抗癌机制,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制止这些致癌基因向周边渗透和蔓延。他们发现,人体细胞内部有负责将氨基酸折叠成蛋白质的内质网,它能够细致地辨认出痣里头的致癌基因;当内质网发现这些“恐怖分子”后,便会立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停止该基因的蛋白质折叠,这就等于把这些恶毒的基因砍断了手脚,使得它们继续扩张的梦想化为泡影。不过,人体里的这张内质网还很有人情味儿——给这些“恐怖分子”留了条小命,把它们终身囚禁在“小包包”里,让它们混吃等死。

不过,生命科学家的兴趣并没有全部聚集在对痣的探秘上面,让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个人体内质网所隐藏的深层秘密。如果将来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到那时,我们还真的要好好感谢这些痣里面的“恐怖分子”,感谢它们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

【赏析】

俗话说:“十人九痣。”而面对人体表面的多色痣,科学家们却大胆设想,如果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那该多好。这是痣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由此可见,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但愿科学家们能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早出成果,降服癌魔。

二、《敬畏自然》导读

学习本文首先应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知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体材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揣摩本文语言特色,学习作者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一)文题理解

《敬畏自然》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散文》1998年第9期,有改动)。“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它的宾语是“自然”,合起来的意思是: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尊重一切生命存在的权利,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破坏自然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二)作家作品

严春友,1959年生于山东省莒县大砚疃村。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习西方哲学,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宇宙全息统一论的研究。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等。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zhǐ)尺 (kūn)鹏

(jí)蓬(hāo)

相形见(chù)混(xiáo)

(jǐng)深(suì)

(yáo) (shuò)大无比

2.词语注释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咫(zhǐ)尺: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精巧绝伦: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美味佳肴:味道鲜美的食品。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本文通过对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进行比较,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通过层层论述,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错误认识,提出了“敬畏自然”的观点。敬畏须落脚于爱护,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应该时时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结构层次: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观点,人类宣称要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7段):比较人与自然,重点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得出人类的智慧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结论。

第三部分(第8段至第10段):进一步论述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

第四部分(第11段):得出结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写作特色

1.逐层深入,卒章显志是全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

这篇议论性的散文,开篇就否定了人类的错误认识——“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不自量力的妄想。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这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又进了一层。在逐层深入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我们要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卒章显志,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2.以理服人,启人深思是全文最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阐释道理,论述观点。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硬塞给人类要“敬畏自然”这个观点,而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先是论述“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接着又论述“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最后才号召人类要敬畏自然,中间不断启发人们思考:“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己掘的陷阱呢?”……使得全文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既以理服人,启人深思,又以情动人,催人猛省。

3.修辞生姿,形象生动是全文最精美的语言风格。

全文重在说理,但并没有板着面孔说教,而是恰当而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反问、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如“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个“笑”字,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笑”出了人类不自量力的狂妄实质;再如,“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呢?”熔比喻、反问于一炉,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喷涌的激情,同时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还有排比、反复也大显神通,如“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何等炽热浓烈,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人文关怀。这些修辞手法犹如一朵朵秀立于文中的小花,把文章点染得活泼生动,使文章散发出亲切动人的气息。

三、阅读精品屋

①世界上什么动物最耐渴?人们马上会想到骆驼。的确,骆驼极其耐渴。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时不喝水将会因为脱水而死亡,但是骆驼长达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来。骆驼有这样的本事,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在体内大量地储存水分,一次能够饮用相当于其体重30%的水,然后再慢慢地消耗掉。

②但是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半沙漠地带的弯角大羚羊相比,骆驼的这点本事就算不上什么了。弯角大羚羊(以下简称大羚羊)可以长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在炽热的沙漠中,一头大型哺乳动物怎么能够如此长时间不喝水也活得好好的?

③作为恒温动物,哺乳动物一般必须使体温保持在大约38摄氏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撒哈拉地区,白天的气温通常高于38摄氏度,最热的时候超过50摄氏度。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哺乳动物主要通过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出汗或喘气)来散热。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降温方法,每克水蒸发时能带走2.4千焦的热量。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的话,身体就会很快地脱水。

④为了保持身体水分,大羚羊既不出汗也不喘气,而是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应付炎热的气温:把体热储存起来。这就意味着它的体温会不断地上升。大羚羊能够忍受高达46摄氏度的体温,超过了这个温度才会通过出汗把体温降下来。骆驼也有类似的防止出汗的机制,但是它只能忍受41摄氏度的体温。

⑤维持如此高的体温除了能避免出汗,还有个好处:因为体温与气温接近,所以空气传给身体的热量就少了。但是,大羚羊处于如此“高烧”状态,为什么无碍于正常生理功能呢?许多细节还不清楚,不过我们大体知道它是如何防止头脑发热的。来自大羚羊心脏的血液由颈动脉送往大脑时,经过头部一个叫海绵窦的地方,在那里颈动脉变成了数百条细细的小动脉。在海绵窦里还有许多流向心脏的小静脉,它们来自鼻腔,其中的静脉血在流经鼻腔时,被空气冷却了,它的温度要比动脉血低。这样,小动脉血的热量就会传递给静脉血,从而使进入大脑的血液得到了冷却,温度能降低3摄氏度,从而防止对温度最敏感的大脑受到伤害。

⑥大羚羊还有一种独特的获得水分的方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在新陈代谢时能产生水。因此,实际上所有的动物都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获得水分。不过,这个代谢过程需要氧气参与,而每次呼吸都会带走体内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呼吸时损失的水分多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是得不偿失的。大羚羊却有办法改变这个产出比。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气,通过新陈代谢制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气湿度比较高,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较少。这么一来,大羚羊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累积更多的水分。

⑦这种适应性竟如此成功,使弯角大羚羊曾经是撒哈拉地区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一度多达数十万只。

(选自《中国少年文摘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出文中所说明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自然段中的“高烧”为什么要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型哺乳动物耐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弯角大羚羊是用哪几种方法保持体内热量不向外散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人都品尝或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疲劳吗?

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所产生的代谢物质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至在体内形成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先得到休息。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泰勒博士发现,一个身强力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运的生铁量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在每一小时里干活26分钟,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里搬运的生铁达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实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在疲劳之前休息,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就永远不会疲劳。

那么,如何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睛,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隙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伏案工作者可尽量利用工间休息做做操;一般上班族可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美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句话说出了工作和休息的辩证真谛。

(选自《读者》)

【阅读思考】

1.细读全文,根据文本填空。

(1)疲劳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2)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要使自己永远不会疲劳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了说明“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使用设问句,这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说你对“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一辩证关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怎样才能永不疲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最耐渴的动物》

1.(1)骆驼耐渴的原因;(2)世界上最耐渴的弯角大羚羊耐渴的原因;(3)弯角大羚羊储存身体热量的方法。

2.因为这儿不是常用的“高烧”的意思,而是特殊含义,故用引号。

3.(1)用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来散热;(2)保持身体水分。

4.(1)把体热储存起来;(2)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出去,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这样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积累更多的水分。

《人体疲劳的奥秘》

1.(1)新陈代谢(2)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3)在疲劳之前休息

2.列数字、举例子。运用数字说明,目的在于使读者对工作与休息之间的关系有精确的了解。通过举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让人信服。

3.通过设问,便于文章展开,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4.合理安排好时间,正确处理好休息与工作的关系,不打疲劳战,抓住有利时机尽量多休息。

篇5: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2011-05-17 11:08:31|分类: 三年级备课 |举报|字号 订阅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人:吴 强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太阳是大家的》《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为精读课文,《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为略读课文。

本单元围绕“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内容。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太阳是大家的》是儿童诗,借世界各地儿童共有一个太阳来表达对和平的热爱;《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是叙事性文章,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新闻报道,内容是中国人民帮助阿尔及利亚地震受灾群众的事情。

近几十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倡导的“国际理解教育”已忧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主题,所谓“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希望通过教育的作用,增进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之间人们的交往、理解、宽容与尊重,实现全人类的相互交流、合作,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帮助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有意识的团结互助”。我们都知道,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它要求我们改变思维方式,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人类创造的多样化的文明,寻求相互理解和尊重,在人们心灵深处形成捍卫和平的理念,共建友爱的美好家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和申奥成功以后,将更快地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世界性的眼光,有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要克服文化偏见,对其他国家的文化给予充分的理解。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多参考一些关于“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文章,想想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专题思想。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关心世界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需要说明的是,“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教育概念,本组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到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理解上。

本组的导语、课文、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等各个部分都与“友谊和理解”的主题思想相关,老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整合意识,注意发挥教材的整体优势。在导语中,教材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的要求,这是为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做准备,老师要做相应的布置。同时,教师不宜将单元的专题作为本组所有课文的中心思想,而要注意挖掘每一篇课文具体丰富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梦、漆黑、无影无踪、荒无人烟、犹豫、摔倒、名不虚传、一模一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4、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6、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7、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8、培养默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含义。

2、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学习用外在动作表现内心情感的写法。

3、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课时安排:

《太阳是大家的》3课时

《一面五星红旗》3课时

《卖木雕的少年》3课时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1课时

语文园地七3课时

篇6: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课题

第七单元

课 型

复习

共 几

课 时

(三维)1. 认识本组18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加强朗读朗读能力。

4.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5.学会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

重点

难点

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学会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

方法

手段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使

材的构

本单元教材围绕“国际理解和友好”这个专题编写,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本单元课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学习关心世界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

课 时 教 学 流 程

教学活动

课堂变化处理及主要环节的效果

学习目标:

1.复习课文《太阳是大家的》及练习中的生字词、理解表达顺序,背诵诗歌。2.复习《一面五星红旗》,感悟外国友人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3.复习《卖木雕的少年》体会人物内心活动。4.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回顾课文内容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自读单元导读)。围绕这个专题安排了哪些课文?(师板书:《太阳是大家的》《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四篇课文都用故事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国际间的友情。

三、层层过关

1、复习《太阳是大家的》 a.“太阳是大家的”,“大家”是指(世界上的万物)b.我想对别的国家和小朋友说几句话 我想对别的国家和小朋友说:“太阳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我们全世界的朋友生活在一片蓝天下,我们要和睦相处,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家里。

d.本首诗第一节是作者看到的,第二、三、四节是作者想到的,其中第三小节承上启下,回应第一小节。

五、太阳在一天中做了哪些好事?(文中有),还可能做哪些好事呢?(她使庄稼茁壮成长;她使动物有了温暖;她把金光洒在孩子们鲜艳的衣服上;她陪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她伴着晨起的老人锻炼„„)2.《一面五星红旗》 a.理解词语的意思

无影无踪:一点影子和踪迹都没有。荒无人烟:荒凉寂静,没有居民。无奈:没有一点办法,无可奈何。b.多音字

漂 转 处 系

1、从“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了近三天,这些都说明“我”当时的处境非常困难,急需帮助。

2、“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我”可能在想(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我不能用国旗换面包。)

3、“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宁可饿死也不用国旗换面包),表现出(“我”强烈的民族尊严)。

4、老板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奈——惊奇——敬佩),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因为老板看到“我”这么珍惜国旗,热爱自己的祖国,宁可饿死也要维护国旗的尊严,他被我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所以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5、你想对面包店老板说些什么?

(面包店老板,国旗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代表我们国家的尊严,你不应该要求别人用国旗换面包。但你后来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我应该感谢你!)

d.在《一面五星红旗》这一课中,青年是一个维护国家尊严、自尊、爱国有民族气节的人。e.本课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几乎不直接写“我”说了什么话,也没有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在与面包店老板交流的过程中,都是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如“犹豫”“展开”“凝视”“摇摇头”“向外走去”等词语和短语。3.《卖木雕的少年》 a.理解词语:

游人如织:形容游人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

名不虚传: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活泼,好像活的一样。爱不释手:喜欢得舍不得放下。语无伦次:话讲的很乱,没有条理层次。b.少年是一个有美好心灵质朴善良的人。

1、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少年想:希望这单生意可以做成,让这个游客带走一个纪念品。

2、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少年想:自己的工艺品不能被游客带到中国真是遗憾。

3、“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少年想:他这么喜欢木雕,我不能让他带着遗憾回国。

4、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画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少年想:中国人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是我们的朋友。我不能要他的钱。d.文中第九自然段两个“遗憾”

我的“遗憾”是因为不能买下自己喜欢的象墩;少年的“遗憾”自己的工艺品不能被游客带到中国真是遗憾

e.我要写几句话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亲爱的少年,你的善良、纯真将永远记在我们心中,中非两国的友谊也会在我们手上延续。欢迎你到中国来做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2.复习并运用日积月累

1.复习《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a、课文的主要内容

b、救援队是怎样开展工作的?

(中国人民帮助非洲人民的友情)2.复习并运用日积月累

b.读读认认:会认这些生字,并学习通过熟字加偏旁认识生字 d.把自己了解的世界向组内同学介绍。讲的具体,条理要清晰。

课 时 达 标 检 测 设 计

项目

检测内容

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

当堂 达标测试

一、连一连 琳琅 如生 各式 释手 栩栩 各样 爱不 满目

二、选词填空。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游人如织 景色壮观 爱不释手 构思新奇 名不虚传 栩栩如生 赞比亚境内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非洲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刻得(),使我一看就()。

三、照样子写词语 红(彤 彤)

绿()黑()亮()黄()金()白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板书设计

七单元复习检测 字词 积累 阅读

作业设计

1.背诵25课。

篇7: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25、太阳是大家的 红彤彤:形容很红。

戏水:玩水,在水里做游戏。趁:利用。

睡梦:指熟睡的状态。

26、一面五星红旗

决定: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

旅行: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路程较远的)。筏子:水上行驶的竹排或木排,也有用牛羊皮、橡胶制成的。顺流而下:顺着水流的方向行驶。防止:预先设法制止(坏事的发生)。水势:水流的势头。漆黑:非常黑;很暗。壮胆:使胆大。

激流:流得很急的水。

无影无踪:没有任何踪迹。

迷路:

1、迷失道路。

2、比喻失去了正确的方向。课文中取第1种意思。荒无人烟:十分荒凉,没有人家。

处境:所处的境地(多指不利的情况下)。

无奈:

1、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2、表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实现上文所说的意图,有可惜的意思。课文中取第1种意思。

讲究:

1、讲求;重视。

2、值得注意或推敲的内容。

3、精美。课文中取第1种意思。

交易:买卖商品。

身无分文:身上没有一文钱。形容极其穷困。犹豫:拿不定主意。做工:从事体力劳动。精致:精巧细致。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反应:

1、生命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2、打针服药所引起的发烧、头痛等症状。

3、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课文中取第3种意思,指导“我”对老板的提议做出回答。

交换:双方各拿出自己的给对方;互换。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安心:心情安定。

费用:花费的钱;开支。

27、卖木雕的少年

游览:从容行走观看(名胜、风景)。

工艺品:具有高度技巧性、艺术性的手工艺产品。

名不虚传:传播的好名声一点不虚假。形容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游人如织:形容游人很多,来来往往。壮观:景象雄伟。出售:卖。

摊点:一个一个的售货摊或售货点。陈列:把物品摆出来给人看。

琳琅满目:形容眼前充满了多种多样美好珍贵的东西。琳琅,美玉,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

构思:做文章或工艺品时运用心思。

栩栩如生:形容非常生动,像活的一样。观赏:观看欣赏。

爱不释手:喜爱得舍不得放下。即将:将要;就要。沉甸甸:形容沉重。诚恳:真诚而恳切。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猜测:推测;凭想像估计。流露:(意思、感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遗憾:

1、感到悔恨或不顺心的事。

2、不称心,感到惋惜。课文中取第2种意思。精美:精致美好。

宾馆:较大而设施好的旅馆。

清晰可辨:清楚,可以辨别出来。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衣襟: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

标准:

1、衡量事物的准则。

2、符合准则的。课文中取第2种意思。

28、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送别:送行。

祝愿:表示良好的愿望。

严重:程度深;影响大;情势危急。倒塌:(建筑物)倒下来。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腐烂:课文中指人死后,尸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余震:大地震发生后紧跟着发生的小地震。搜索:仔细寻找(隐藏的人或事物)。缝隙: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狭长的空处。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液压钳:利用液体传递压力的钳子。纵横交错:竖的横的交叉在一起。幸存者:侥幸活下来的人。

防护服:防备和保护用的衣服。交口称赞:众口同声称赞。

下落不明:不知道所要寻找的人或物所在的地方。协助:帮助;辅助。

属于:归于某一方面或为某方所有。范围:周围界线。狂吠:狗狂叫。挣扎:用力支撑。

篇8: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谈话导入, 激发幻想“热情”

学生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 对《西游记》中孙悟空非常熟悉。同时, 也看过很多动画片, 如《喜羊羊和灰太狼》、《猫和老鼠》、《奥特曼》等, 学生对里面的动物、植物、人物的神奇“变化”常常心驰神往。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认知经验的基础上, 让学生相互介绍看过的动画片中的动物、植物、人物变成什么, 是怎么变的。随后再引导学生说说如果自己会变, 想变成什么。这样的引导, 既开启了学生的记忆之门, 引起对“变”的遐想, 又“触”动了学生的兴奋点, 为后面的“乐于想象, 易于动笔”作了铺垫。

二、开阔思路, 放飞想象“激情”

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 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想象引领到广阔的大千世界。当学生说, 我想变成一只甲壳虫时, 教师适时表扬:“你真会想象, 想象自己变成动物。有想象自己变成植物的吗?你想变成什么呢?”教师这样引导, 能开启学生的思路, 激发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按照“我想变成______________。我 (要做什么) ____________”的句式进行练习。学生先自己组织语言, 然后说给同桌的学生听, 既遵循了习作教学由说到写的规律, 又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个由发散到聚焦的过程。实现了思维、语言、表达的同步发展。

三、指导方法, 顺畅表达“心情”

学生想写的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后, 教师要对“怎样写”作适当指导, 为学生提供两到三篇范文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构段方式, 掌握习作的方法。

(横式构段方式范文)

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哼!那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有九九八十一变呢!

假如我会变, 我想变成一位眉清目秀的姑娘。我走上了春的舞台, 把长袖一挥, 顿时, 柳树上冒出了嫩绿的小芽儿, 油亮亮的, 让人不忍心去摸它。

假如我会变, 我想变成手持荷花的夏姑娘。我走上了夏的舞台, 在森林上空飞几圈, 山坡上, 苍翠的树木、青青的芳草给森林戴上了一顶绿“皇冠”。

假如我会变, 我想变成身穿葡萄的姑娘。我走上了秋的舞台, 赶到果园, 轻拂每一棵果树, 不到一会儿, 苹果红了, 像小朋友的脸蛋儿;梨黄澄澄的, 葡萄水灵灵紫莹莹的, 石榴咧开红红的大嘴笑了。

学生通过阅读就会发现, 习作可以分别写变成几样东西, 每变成一样东西就构成一个自然段。

(纵式结构的范文)

一天夜里, 我躺在床上, 心里默默地想着自己看过的书, 想着想着, 我就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乡。

在梦里, 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本《语文、数学重点难点》的辅导书。一个叫“李杜芸”的小女孩, 用双手捧着我, 津津有味地阅读着里面的内容。

“啊!”忽然, 小女孩长叹一声, “终于看完了, 里面的内容可真丰富啊!要是再有一本这样的书, 那该有多好啊!”于是, 她用手轻轻地将我合上, 放进抽屉里。

我摇动着身子, 嘴里念道:“沙拉沙巴卡, 变!”顿时, 许多小星星转来转去, 合成了六个大字“十万个为什么”, 那些星星忽然筛下一束金光。我的封面焕然一新, 哇!我“身体内”的知识和字都换了换位置, 我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

那个小女孩走过来, 打开抽屉, 捧起我, 惊奇地说:“呀!《十万个为什么》!我最想看的书!”我看着她的笑容, 我也甜甜地笑着。

正在这时, 一阵熟悉的闹钟声传入了我的耳帘。

原来是一场梦。

学生认真阅读短文后就能明白, 假如我会变, 可以只写变成一样事物, 再具体写干了什么, 结果怎样。

四、自改互评, 分享愉悦“笔情”

上一篇:如何处理邻居关系礼仪下一篇:我错了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