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象山那样思考

2024-08-22

苏教版必修一象山那样思考(通用10篇)

篇1:苏教版必修一象山那样思考

[导课]

师:学习课文前,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你们看到过狼吗?

生(七嘴八舌):没有。电视里看到过。图片上看到过。

师:我也只从电视和图片上看到过狼,并且选取了几只带到了我们的课堂。

(投影展示狼的图片。生笑)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些狼的形象给你什么感觉?

生1:狼的双眼闪着绿光,透露着凶狠。我觉得有点恐怖。

师: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感觉,这些图片上的狼的形象的确让我们不舒服。我们的汉语词汇是很丰富的,请大家找一些带“狼”字的词语,比如成语、俗语。

生(抢答):“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心狗行”。

师:大家的词语还真丰富。老师在这里再补充几个。

(投影展示“狼奔豕突”“引狼入室”“披着羊皮的狼”“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等)

师:“狼奔”后的字怎么念?什么意思?

生2:(疑惑、查字典)念“shǐ”音,意思是“猪”。

师:“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曾经在哪本名著中出现过?

生:(零落)《红楼梦》。形容迎春的丈夫孙绍祖的。

师:我们一下子搜集了这么多有关“狼”的词语,从中可以看出人们甚至可以说人类对狼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七嘴八舌)鄙薄、厌恶、憎恨、诅咒……

师:那么,能不能找到一些褒扬狼的词语?

生:(冥思)没有。

生3:与狼共舞。(生大笑)

师:噢,是一部电影的片名吧。这个词现在似乎有流行开来的趋势,形容与坏人、恶人巧妙周旋,带点调侃的味道。

生4: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生又大笑)

师:噢,是齐秦唱的歌。这句歌词从表面上看似乎带点自豪的色彩,其实不然,齐秦这首歌的情调是很孤独、很凄厉的,这匹“走在无垠的旷野中”的狼始终向往着“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可以说,人们自古就是敌视狼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狼有一种天生的厌恶和憎恨的情绪,打狼便被视为勇士之举。到了近现代,枪械和毒药的成功研制和批量生产,使狼遭受到了灭顶之灾。那么,没有狼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大自然中的狼吧。

[文本研读]

师:课前你们的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我想大家在预习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疑问,比如文章开头就显得很突兀:“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狼的“嗥叫”怎么会用“骄傲”一词来形容呢?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沉默思考)

师:还没有思考结果?那我们先把第一自然段朗读一遍,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生集体朗读)

生5:我认为,狼生性就是骄傲的。

师:好像很多同学还不是很明白你的结论。能不能展开做一点具体的解说?

生5:我觉得,在作者笔下,狼拥有这样的意识,那就是自己也是荒原、山林的主人之一,它也有生存在荒原、山林之中的权利。但是,随着人类的日趋强大,它们的生存权利受到了严重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它敢于对抗,绝不驯服;面对遭受人类灭绝性屠杀这样的苦难,它们敢于蔑视,绝不屈服。作者在第一段中这样给狼的“嗥叫”作解说:“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我觉得,这就是作者用“骄傲”一词形容狼的嗥叫的原因。

师:这位同学思考得很有深度,不简单。接下来,请大家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列三个问题:这一声骄傲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这些对象可以分成几类?它们的区别又在哪里?

(生默读思考)

生6:狼的这声骄傲的嗥叫引起了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的注意。

生7:还有山。

师:生7很细心。刚才生6筛选了很多显性信息,而遗漏了隐性的东西。但是不幸的是,这个遗漏的隐性信息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的课题是--

生:(齐喊)“像山那样思考”。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回答,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启示一:筛选信息,要心细如发,尤其要注意是否有隐蔽性的信息存在。

启示二:我们可以将上述对象分成两类。怎样分?

生8:“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归为一类,“山”归为另一类。

师:聪明,一点即通。那么,两者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生8:“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师:概括一下,我们将“山”这一对象单列,是因为“山”有两个其它对象不能拥有的特点:一,长久存在;二,客观。其中“客观”尤为重要。为什么?

生9:因为鹿、牧牛人等对象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审视狼的这一声嗥叫,只有山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平等地看待它。对于山来说,狼,和奔跑的鹿群、悠闲的牛羊、骠悍的猎人、勤苦的牧人一样,都是自己的子民。对于山来说,狼的那声嚎叫,不但不可怕,相反,它觉得挺受用。

师:(走到生9跟前,拍其肩,问)大山认为,狼跟我们人类是平等的。把你看成和狼一样的生命,你能接受吗?

生9:能。

师:真的能?

生9:(坚定)能!

师:看来你能做狼的朋友了,狼会喜欢你的。(生大笑)作为生态学家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在你这个年纪还不能接受这样的观点。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成为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甚至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的。

(投影展示作者青年、中年、老年像。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著有《野生动物管理》、《沙乡年鉴》等。)

师: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一个名为沙乡的农场,这个农场被人类榨取殆尽后遭到遗弃。从此,他在沙乡开始了长达的恢复生态平衡的努力,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了《沙乡年鉴》,课文就是从这本著作中选来的。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变化发展。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四、五、六自然段,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划出表示作者对狼的看法或感情发生变化的语句,概括说说作者对狼的认识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学生自读,用笔勾画相关语句。)

生10:最早的时候,作者喜爱打猎,见到狼,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认为狼少了,鹿就多了;鹿多了,打猎就有更多的机会了。后来,他发现,事与愿违。狼少了,鹿在某一特定时期确实增多了,但好景不长,鹿群的无限制增多,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遭破坏,反过来,又影响了鹿群的生存,最后,鹿群消失了。

师:很好。作者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几自然段?

生11:第六自然段。

师:那么我们来齐读第六自然段,加深对作者这一思想观念变化的印象。

(生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得知,作者在一只老狼的垂死的绿光中感觉到了一种对他来说是“新的东西”。这一“新的东西”直接诱使其改变过去的观念。那么,这一“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哪位同学来阐述一下?

生12:我认为这个“新的东西”就是作者以前不曾拥有过的思想。作者借用狼的眼光来表白这种思想--狼也拥有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应遭到剥夺,尽管有的物种很强大,比如人。假如谁剥夺了其他物种生存的权利,谁就将遭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只有大家平等、友好、和谐地一起生活,这个世界才是一个有生机、有发展前途的世界。

师:我为你的发言感到骄傲。因为从你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不仅已经掌握了作者在本文中所要阐发的观点的精髓,而且升华了自己的思想。老师顺着你的解说,再做点补充。作者在这里的思考,事实上涉及到一个生态伦理的问题。就像人类拥有道德伦理一样,生态也拥有它的伦理,这个伦理,要求所有生活于生态中的对象,不管是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必须将自己置身于与其他物种平等的地位上。就像“人生来是平等的”一样,所有的物种,在生态中,都是平等的。大家在生态链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在这片土地上,有主人,却没有主宰。假如大家都能用这样的思想观念去观照大自然,就会发现大自然当中许多意想不到的奥秘和魅力。

作者在文章的末段引用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无人发言)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对于这种意味深长的句子,我们应该掘地三尺,深入体味。请大家先朗读一遍末段文字,然后交流讨论。

(生朗读。朗读后交流讨论。)

生13:“荒野”应该是人迹罕至甚至是人迹不至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各种生物包括各种动物的关系是共生共存的。

生14:自然界最大、最凶的天敌不是老虎、狮子,而是人类。人类应该收敛一点、谦虚一点,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生15: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对其他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受自己的利益驱使或思想偏差影响,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只有大自然才能抱有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的态度,从而给人真正的启迪。在现实生活中,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生态环境越好,各种物种的生活更加自由、和谐。

师:说的好。每一种生物的意愿都不尽相同,不同生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存在的理由,争取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权利。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要像山那样思考,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我觉得作者这种观点与我们古人的某些见解很相似,这里选择两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投影展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师:大家集体朗读一遍,连出处一起朗读。

(生齐读)

师:闭上眼睛复述一遍,体会一下。

(生复述,体会)

师: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古人包容万物的宽大胸怀,也不得不惊叹于古人深邃、丰富的哲学智慧。对于这样言简意深的语句,老师要求大家背诵积累。(生背诵)

[扩展阅读]

师: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并且有和谐存在的理由。请看美国杰出的自然文学作家约翰巴斯特对鸟啼的描写。

(投影展示描写文段:“雄鹰在高空盘旋时发出的那种挑衅的尖叫声,潜鸟发出的野性的嘶鸣声,鹤的喘叫声,麻鸠的喧嚣声,老鹰狡猾的咆哮声,群徙的野鹅发出的仿佛从午夜天空倾泄而下的巨大的嚎叫声,或在海滨,在新泽西乃至长岛的海岸边,成群的海鸥在海滨上空盘旋或向激浪俯冲下去时长久反复的低吟声,曲折低回、刺耳的尖叫声,像暴风雪中的风一样高低起伏不定。所有这些禽鸟发出的声音在某种意义上比任何单纯婉转的鸟鸣更受欢迎,因为它们还保存着粗糙、不受驯服的大海和森林的特征,令人联想到瓦格纳由鸟类交响曲谱写而成的音乐。”)

(教师范读)

师:看了这段描写,“听”了这段描写,请大家说说自己对这段文字的感受。

生16:任何生命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利,不管它的声音是难听还是好听。

师:有点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味道了。希望你能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不断获得智慧,成为庄子的知己。还有谁有自己的见解?

生17:只要我们以一种平等之心看待自然界中的事物,我们就会发现自然界更多的美,包括原始的、粗砺的美。

师:“两个黄鹂鸣翠柳”式的优美值得欣赏,原始的、粗砺的美同样值得欣赏。希望我们能用平等的、包容的心态去观照自然,发现大自然多样的美、别样的美。

[书目推荐]

师:为了加深大家对“狼”文化的印象,方便有兴趣的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向大家推荐部分书目。

袁慧明

[像山那样思考 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2:苏教版必修一象山那样思考

记叙文中的场面描写。

训练目标

1.归纳场面描写的方法。

2.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生活中的场面。

3.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展现生活中经历的场面。

【例文1】

戏 叶君健

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但剧场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的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又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点评:叶君健这篇文章场面描写非常出色。在处理群众场面的时候,先是人海中的“静”,突出了人们的期待,也为后面的沸腾作铺垫。当女主角出场时,“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 “卷起了一阵暴风雨”“像触了电似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凸现了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喜爱。当演出结束 范文展示

场面描写的方法有:

(1)点面结合。既要照顾全面(整个场面),又要突出主要人物(点)。

摄影师拍摄战斗场面时,有时要鸟瞰战场全景,有时要拉近镜头,拍摄局部厮杀的特殊人物。没有全景,特殊人物就失去了广阔的背景、陪衬;没有特写镜头,这宏大的场面就显得空洞,主要人物就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描写场面也是如此。写好整个场面的环境、背景、氛围或人物活动概况,文章内容才丰富,读者才能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写好典型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等,才能突出个别,才能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地把整个场面表现出来,才会让读者对事件的意义、重点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如《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点评:这是一个精彩的场面描写,先特写刘姥姥的搞笑语言;然后从面上落笔,“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再逐一落笔,从点上描写。需要强调的是每一点描写都扣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另外,没有写宝钗也颇值得玩味。

(2)写好各方的表现。这是对交互性比较强的场面而言。

这样的场面都是由各方参与的,所以在描写这类场面时,既要写好“我方”的表现(有点有面),又要注意描写“对方”的表现(点面结合)。这样,事件的中心思想、人物的形象就在这大的活动背景中显现、突出出来。

如《阿Q正传》里有这样一段话。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篇3:对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的思考

首先, 新旧教材的编排思想的区别。旧课标以物质结构为主线, 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知识的“骨架”, 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血肉”, 注重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很多知识都是一步到位式的讲解, 要求高, 难度大。新课标在知识的编排上讲究螺旋式上升,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把握不好随意加深、拓展就容易吃力不讨好, 与新课标要求背道而驰。因此, 在教学中要搞清楚必修与选修的关系。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课在各方面的知识都作“蜻蜓点水”似的介绍, 为高二各选修模块留下许多知识和能力的“接口”, 那么, 选修模块中安排了哪些知识?难度有多大?也是必须了解的。否则, 容易造成随意拓宽、加深, 本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的内容, 在必修时“一杠子插到底”, 加重了学生负担。由于受课时限制, 实际上也不可能讲得很清楚, 甚至出现好像讲得越清楚, 学生实际越不明白 (整个知识体系没能建立) 的尴尬局面。

其次,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很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 但是过分强调技能和技能训练, 会使实验探究、实验思维和其他方面训练被冲淡。而学生往往并不理解这些技能要领, 只能机械地模仿学习, 有时甚至是走马观花看看热闹。因此, 我们把一些有条件进行学生实验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 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获得知识。由于新课标必修课对很多知识的要求不高, 学生整个知识体系没有建立, 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记忆。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篇4:苏教版必修一象山那样思考

一、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1教学内容多,时间紧

“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张”这个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一直困扰着我们。特别是在高一学生刚进校,还不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模式,矛盾就尤为突出,以致在教学中出现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如必修一第四专题第二板块《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古文,学科指导意见上课时的分配是5课时,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古文字词的理解、文意的疏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排除一些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典故的障碍的话,课时明显不够,但如果不讲解透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云里雾里,根本没有办法落实教学目标,造成尴尬局面,使教师和学生都异常郁闷。

2课后练习多,落实难

高一两本教材提供了很多的“文本研习”“积累与应用”“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课后练习。但课堂时间紧,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它置于教学末尾环节,甚至是漠视,更无法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直接把教参的答案说给学生;有的教师不忍心,干脆把课后练习作为书面作业,课堂上不讲,让学生课后完成。无论教师采取哪种方式,都造成课后练习的完成过程过于简单甚至流于形式。这样一来,教材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不仅起不到对课堂知识接受程度的检测回馈的作用,同时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比如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三板块“月是故乡明”第70页的“文本研习”。这样的问题如果放在新课后来讨论,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因为这需要在文本的具体理解中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的深入感知来体会。很多教师跳过学生的情感体验,自己简单地表述一下答案,这样的练习讲解缺乏实际意义。

3文言文多,学生畏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一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一是因为时隔遥远,学生缺少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二是因为初中升高中衔接的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文言语法一点都不知道,特别是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学生根本弄不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兴趣不高,甚至有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古文很吃力,常有囫囵吞枣之感。

高一古文到底该怎样教学?例如必修一第四专题,集中了学生学习中畏难情绪表现最为突出的,也是教材中典型的难教篇目《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而剩下的古文虽说没有多少字词障碍,但是经过学习能够了解作者的立场并领悟情感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大多数学生就只停留在对字词的识记层面。

二、解决策略

1篇目有所侧重,为教学省时间

讲读篇目课上精讲,自读篇目指导学生课外自学,这是缓解课时紧张的一种理想方法。特别是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有所侧重,注重单篇”。“有所侧重”是指教师结合对教材的理解,兼顾每个专题每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挖掘每一篇文章的亮点,而不必面面俱到。特别是新老教材都收录的一些篇目,适当增加学习时间。“注重单篇”是在树立板块意识、专题意识和整体意识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单篇课文的教学。

新教材侧重于搭建展现知识的平台,侧重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选择好符合要求的篇目并通过对所选篇目课文的解读,一来可以节省时间,二来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思维的阶梯,积累学习方法,以一带十、以十促百,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语文的状态。例如必修二专题精讲《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时可以围绕贝尔曼这一人物,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这一人物,不仅掌握了分析人物、概括小说情节和探究小说主题多元化的方法,又领悟了欧·亨利小说语言的特色。这样既理解了板块精神支柱这一主题,又可以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概括以及主题多元化探究的方法。这些方法又可以迁移到《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等小说篇目上。同时在读本中很多篇目的鉴赏中又能举一反三地使用。

2以活动为主线,为教学方式觅成效

新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做了重大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问题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归纳总结,进而实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为解决“教学方式效果不佳”这一困惑,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实现师生平等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善提问,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创设一些情景活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改变到主动地探求知识中来,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体会到在主动探究知识过程中得到的“好处”,然后学生会愿意思考且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第一专题第二板块“生命之歌”中的《鸟啼》这篇文章,很多教师都认为这篇文章很难讲好,学生很难理解向死而生的道理。教师如果采用下面的方式来解读文章,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如下:第一课时“让诵读做主”,第二课时“让问题引领研习”,主要是课后“文本研习3”的改编,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改编课后练习。

3加强整合,为课后练习找出路

教材中课后练习的安排设计蕴含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它或是点明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或是提示了教学和教学训练的重点难点,或揭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总之,它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课后练习多,难落实”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将课后练习巧妙地整合到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轻松地完成课后练习。

一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前预习的依据。课前预习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条途径。我们可用课后练习作为预习的思考题。

二是把课后练习用作整体感知文本的纲领。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第51页第一题: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了保家卫国而战,一个为了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他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以这道题目为纲领,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三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堂讨论的主线。例如必修二第四专题第123页课后练习“活动体验”中第一题:阅读全文,以“太不公平了”作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你初读作品的感受。

四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外写作的引子。例如必修二第四专题课后练习“活动体验”中第二题: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很强的审美活动,他往往需要进行审美想象。

五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语文实践活动的提示。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一些和课堂有关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课后练习“积累与应用”第三题:搜集“战争与和平”题材的图片或照片,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选一幅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图片,向没见过这幅图片的人做口头介绍。这样的练习在教学中往往被我们忽视,但恰恰是这样的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以活动强化知识,为古文教学寻突破

新课标特别强调将语文课堂的主体位置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和鉴赏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鉴于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一言不发,而在其他尤其是他们喜欢的题材上表现活跃的现象,教师要解决“文言文多,学生畏难”的困惑,可以在文言文课堂上多让学生体会到一些成就感和胜利感,让他们乐于学习文言文,多一些学习的主动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把课堂由原来的灌输式变为生动活泼的形式,由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去寻找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并借此通过一些活动来强化这种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文言文教学中,针对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之一,即强调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者用法的落实,且注重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可采取这样的做法。高一文言文的学习重在语感的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规范是:要求研习的文本都在课前读十遍:第一遍读通文字(注音释字),第二遍读懂文字(尝试翻译),第三遍读疑文字(提出问题),第四至第十遍读到口熟。做好课前预习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词性来推敲词意的方法,让学生学有所成,打破以前学习文言文零碎、繁琐、耗时、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以系统化、方法化、灵活化的教学方法,然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尝到运用这些规律的好处,尝到解读文言文的甜头,乐意去学。

例如学习《师说》这篇古文,考虑到篇幅不是很长,文章不难,在落实字词方面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来找文中重点字词的活动,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你说几个,我说几个,为什么“圣人无常师”的“师”字应是特殊用法,为什么“则耻师焉,惑矣”的“惑”需要关注,讨论完字词后还可以讨论文章,比如韩愈为什么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孩子写篇文章?你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会逐渐被调动起来,会联系到自己积累的有关文言知识,会思考哪些字词句在文言文中应该被关注,然后慢慢地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而这些规律对于寻找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很有帮助。总之,要多为文言文教学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又不落入俗套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施行后,特别是面临第二次深化课程改革,语文课该怎样上,怎样教,按什么样的方式教,朝向哪个方向教,教到怎样的程度,这实在是语文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所在。而语文教学本身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语文教师面对疑难问题“上下而求索”才是上策。

篇5:苏教版必修一象山那样思考

教学要求:

1、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掌握文章主旨。

2、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自然,有的人欣赏美景,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抒写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有一些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我们经常听到猎杀珍贵保护动物的事情。在发展过程中,究竟是以经济利益为重,还是多去考虑一下在人类看来是弱者的感受呢?相信今天学习完《像山那样思考》后,同学们就会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了。

二、分析文章

(一)我们首先对这个题目进行一个把握,通过分析题目来把握文章。

1、思考的缘由

2、思考的过程(怎样思考的)

3、思考的结果

(二)1、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浏览全文。思考第一个问题:思考的缘由是什么?

(相关字词打在大屏幕上。希望同学们在浏览过程中把它们标注好。)明确:缘于狼的嗥叫、人类对狼的猎杀。

2、文章开端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大家齐声朗读一遍,找找看文中用哪些修饰词来修饰这声狼嗥的?

(回答之前先回忆以前对于狼的评价,可以通过关于狼的成语来说明)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蔑视。

追问:为何会有这样全新的看法?这声狼嗥中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这个问题比较深,先留下来,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以后再回过来思考这个问题。

3、我们再来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 明确:鹿、松林、郊狼、牧牛人┉

从这些事物作出反映的不同性质来看,它们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哪些事物?具有怎样的性质特征?

明确:两类,第一类是直观的明显的;第二类是长久的、客观的

4、除了这些事物,还有没有其他事物留意这声狼嗥?

明确: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普通人(第一类)

(三)好,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对于狼有自己认识的还有什么?

明确:我。所以我们就来分析“我”是如何思考的?(这也回到开篇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即思考的过程。)

研读文本,找一找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有害的、该杀→负罪感、观念改变

追问:是在什么时候改变的?明确: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浪眼中的绿光。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

齐读第六小节,看看作者如何把这种感性、一时触动表现出来的。

(四)接下来,在作者的观点有所改变后,他看到并想到了狼消失后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后果?给同学们一些时间,找找看在文中提到,狼消失后会有哪些后果? 明确:生态将破坏、人类无未来。

(五)1、我们来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思考之后的结果是怎样的?也就是什么叫“像山那样思考”?我们通过重点理解最后一段来解决,齐声将最后一段朗读一遍。此节中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我们来细细体味一下。(给同学们一些时间讨论)(1)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2)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不用限制标准,言之有理即可)

通过这些语句,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作者思考的结果,请同学们来谈谈。明确:万物平等、融入自然、保护生态。

2、这里还要同学注意的一句话是:“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 文中哪个地方也提到了“狼的嗥叫”? 明确:第一段,作用是呼应了前文。

同时,也回到了开篇所遗留下来的问题:狼的嗥叫的内涵。学到这里,我想这个问题已经不攻自破了,正是人类应该保护生态环境、融入自然,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三、总结

其实,在中国古代便有了一种很好大关于保护生态、融入自然的哲学思想:厚德载物。

但是,到了现在,人们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此种思想,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应自觉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和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地球,不要再受到伤害。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们中央最近提出的“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我想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搞好生态环境的建设。再从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说起,我们提出了“和谐射阳”的口号。而要让我们射阳幸福,我想除了经济更要进步以外,环境的保护也很重要。最后从我们自身来看,我们现在是要中人。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校正在积极创建省绿色学校、江阴市首批校园环境优美学校。而要想让我们的学校美丽整洁,就需要我们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严格执行“三弯腰”工程。

四、拓展训练

篇6: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能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恒等证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让学生体会化归这一基本数学思想在发现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二倍角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倍角公式,用单角的三角函数表示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前一段时间,我们共同探讨了和角公式、差角公式,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一下二倍角公式.我们知道,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是可以互相化归的.当两角相等时,两角之和便为此角的二倍,那么是否可把和角公式化归为二倍角公式呢?请同学们试推.

先回忆和角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当α=β时,sin(α+β)=sin2α=2sinαcosα

即:sin2α=2sinαcosα(S2α)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当α=β时cos(α+β)=cos2α=cos2α-sin2α

即:cos2α=cos2α-sin2α(C2α)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当α=β时,tan2α=2tanα1-tan2α

Ⅱ.讲授新课

同学们推证所得结果是否与此结果相同呢?其中由于sin2α+cos2α=1,公式C2α还可以变形为:cos2α=2cos2α-1或:cos2α=1-2sin2α

同学们是否也考虑到了呢?

另外运用这些公式要注意如下几点:

(1)公式S2α、C2α中,角α可以是任意角;但公式T2α只有当α≠π2 +kπ及α≠π4 +kπ2 (k∈Z)时才成立,否则不成立(因为当α=π2 +kπ,k∈Z时,tanα的值不存在;当α=π4 +kπ2 ,k∈Z时tan2α的值不存在).

当α=π2 +kπ(k∈Z)时,虽然tanα的值不存在,但tan2α的值是存在的,这时求tan2α的值可利用诱导公式:

即:tan2α=tan2(π2 +kπ)=tan(π+2kπ)=tanπ=0

(2)在一般情况下,sin2α≠2sinα

例如:sinπ3 =32≠2sinπ6 =1;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立[当且仅当α=kπ(k∈Z)时,sin2α=2sinα=0成立].

同样在一般情况下cos2α≠2cosαtan2α≠2tanα

篇7: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案

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提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八、补充内容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篇8:苏教版必修一象山那样思考

我们先比较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在写作指导的编排上有着各自怎样不同的构设。

表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见45页表)。

表2: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见45页表)。

通过两个表格内容的比较,我们会发现,与人教版教材写作指导相比,苏教版教材写作指导编排的最大问题是:不系统。具体有三点不足:

一是写作指导不能形成序列。人教版写作指导的编排是,必修一和必修二写人叙事,必修三和必修四议论说理,必修五是写作综合:深刻、丰富、有文采、新颖。由叙事到议论,由基础等级到发展等级,人教版这一合理的逻辑顺序,是以一种金字塔模式构设的,而苏教版的写作指导明显以散状呈无序编排,令作文教学不好把握。再者,苏教版的19个写作专题,有的介绍某一文体的写作要点,有的介绍某一表达方式,有的介绍某一写作技巧,显然,编排缺乏序列化、系统性,使同一文体的几个训练点之间也无渐进式的训练关系。

二是同一文体的写作指导跳跃性太大。这一点尤其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同一文体写作横跨全教材。如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人教版集中以必修三和必修四两本教材连续对议论文写作的各个技术要点作不间断的连贯指导,体现了指导的全面性和连贯性。而苏教版对议论文的写作指导编排甚为奇怪,必修一第二个写作指导“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必修三第三个写作指导“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四第一个写作指导“让说理更令人信服”,必修五第三个写作指导“学会分析”。一种文体的系统写作指导竟然跨越四本书,横亘高一、高二两学年,且中间夹杂叙事、描写、文学短评、说明文、鉴赏文等其他文体的写作指导,这种安排跳跃性太大,不利于学生论述类文章写作技能的训练与强化。

第二种情况是同一册教材中设置多种文体写作。再如必修三,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三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诗歌写作→写出人物的个性→为观点提供支撑。再如必修四,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四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学会说理→如何描写→文学短评写作→演讲稿写作。

这种安排实在让人找不着北!这种紧随专题思想内涵的写作指导编排,让教师对一种写作文体的写作指导时断时续,极不系统,极不连贯;让学生对同一写作文体的训练常常是浮光掠影,甚至是支离破碎。

三是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油水分离。苏教版的写作编排“写作指导+写作实践”二元组合样式,“写作指导”是抽取专题文本的突出写作特点,进行写作理论指导;“写作实践”是结合所在专题的人文内涵设计几个作文题。应该说,专题内涵、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三者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课文后面配的写作专题是“消息”的写作,《蜀道难》《登高》等古诗词后面配的是文学短评的写作。

另外,在“写作实践”中出示的三至四个作文训练题与“写作指导”的内容还出现了不配套的现象。如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的写作指导安排的是“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详略安排)”,而写作实践却是要求“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抒发你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如在“准确、及时与便捷”(关于消息的写作)这一“写作指导”后,提供的训练题是“请写一篇咏史的诗歌或散文”和“写一篇读史随笔”等;在“看好处,说门道”(关于文学鉴赏评论)这一“写作指导”后,提供的作文题是“请以‘美的瞬间’为题写两三个一两百字的片段”和“请以‘老师们’为题写一组片段”等。这些缺憾直接影响到必修课教学阶段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有效训练。

苏教版写作指导紧随专题内涵,偏重从人文角度构建作文写作序列,忽略了文体写作指导及同一文体写作指导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使写作指导编排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脉络,缺乏清晰连贯的指导秩序。比起人教版布局科学、知识连贯、指导全面的写作指导体系,苏教版的写作指导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难以操作。

教材编排的序列,常常就是教师指导写作的序列。教材编排的无序,指导就可能随意、散漫,学生的写作也会散乱、无序,文体规范的达成就会落空。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写作知识的积累、写作框架的建构,也不利于写作习惯的培养和写作技能的形成。

“有序”才可能“有效”。鉴于此,必须重组作文指导序列,让作文教学变得规范有序。具体设想是:以表达方式为主线,吸取写作选修教材中的相关专题,重组写作序列。即把教材中的诗歌、记叙、论述、应用同类表达方式相对集中,循序展开,并穿插、附加写作选修教材中的相关技术专题,从而建构起写作指导新的操作序列。见下表:

篇9:苏教版必修一象山那样思考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9.022

课改的新教材已经使用了好几年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苏教版新教材比较于人教版和以往教材,有一个形式上很大区别就是栏目设置名称众多。起初笔者也不以为然,以为是换汤之举,无非是区别起见。但实践之中,逐步感觉栏目功能的开发对于教学策略改进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仔细品读栏目的名称和内容,可以感受到编辑者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感受到新课改担当起素质教育赋予的责任所在。就苏教版化学必修教材中的栏目设置及其功能开发,笔者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几点直观见解

新教材以十个栏目设置支撑起整个必修教材的全部,佐之以一定的视频、作业、总结,形成了必修内容的整体。这十个栏目主要是: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资料卡、交流讨论、化学史话、整理与归纳、回顾与总结。当然还有一些诸如“你知道吗?”等铺垫式标题和仅出现一次的“调查研究”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首先是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符合建构主义理念。有着明显的引领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从表象走向实质,从零碎走向系统的倾向。其二是适应知识点的层次性展示,既为必修知识的常识性掌握创造了直接的载体,也为后面的选修系统化深入拓展提供了坚强的框架式支撑。其三是有利于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为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详略提供依据,更为学生自学提供一扇可以开启的门。勿用置疑,目前务个版本的教材都比较突出地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同时栏目的设置也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社会化功能。其四必修教材让所有学生特别是不选修化学的学生能够开拓视野,感受到化学贴近社会生活,贴近高新科技,有着美好的未来。如果说选修是一幅写真集,那么必修就是一幅写意画,而其各个栏目就是那幅画上浓淡自如勾勒山水的墨迹。

二、几点功能分析

“信息提示”、“资料卡”都是直接提供现成资料给学习者,基本上属于灌输式学习,当然这两者也有区别。“资料卡”的内容基本上属于识记范围,主要是一些化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也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学习工具。“信息提示”则主要为学生深化相关内容,及时提供一个通达的桥梁。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甚至起到点题的作用,有利于学习者的自学和合作学习。

“整理与归纳”、“回顾与总结”都属于知识点整理,前者延续了过去教材对于知识系统的梳理归档,并通过适度训练进一步固化,适合于学生预习复习。而后者则主要是罗列知识点为主,为学生复习时提供条理式快速浏览型知识回顾,识记熟悉的功能非常突出。

“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有一定相近的功能。前者主要是演示实验的内容,以做为主,后者通过观察实验,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式和思维习惯,以悟为主。前者从实验内容和环境条件看是比较简单或者说专业要求不高,便于学生亲自动手,属于“实践型”活动。后者则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适当作助手,有些内容可以直接组织观看视频,属于“思维型”内容。“活动与探究”既然用探究来命名,就是要求教学中一是要组织学生参与或者分组操作。二是要依据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即从假想→制定方案→实验过程→实验分析→初步结论→研讨结果的程序来完成。三是一些已经定论的实验,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答案,而不能敲边鼓,不得要领。这个栏目的完成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适度组织学习小组,适当的内容适当的形式,该演示的演示,该视频的视频,该讨论的讨论。当然方式的选择不是越新越好,切忌花架子弄龙灯,图一时热闹,一切以学生的掌握为准,以时间效益最大化为准。

“问题解决”是以巩固为主的训练栏目。其内容涉及到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演示实验现象分析、元素化合物包括有机物性质规律深入阐述等等,几乎涵盖了整个必修化学较深层次的概念、规律的推衍归纳。是学习能力在中等以上学生必须把握的,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把手。

“交流与讨论”涉及的知识难度要求不大。主要功能是启发学生旧有的知识,或者是对一些现有知识的应用。如果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此栏目的功能发挥是任重道远的,但从目前教材的实验来看,此点几乎难以感觉到。

“拓展视野”是能够体现化学专业特征的栏目。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丰富,同时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也有所体验,特别有利于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知识衔接。大部分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让化学教师和对化学学有余力者,能够初步感受学科的生活化、科普化、生产化的天然魅力。

“调查研究”在最新的必修教材中只出现一次,内容涉及到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光化学污染、氮氧化物对臭氧层的影响,并要求以篇小论文的形式交流完成。这个形式是非常好的,但是不足也很明显。栏目过于孤单,两本必修教材只出现一次,何况类似可以调查研究的内容是很多的,如生活中的氧化铝、漂白粉与净水等等。此内容完全可以归入“交流与讨论”或者“拓展视野”。当然这栏目明显地带有研究性学习的色彩,作者的意图可能是有这方面的连接吧。

三、几点调整建议

从苏教版的必修教材看,笔者建议一些内容的栏目可以适度调整。

①过氧化钠的知识放在“资料卡”中不妥。要么直接放在选修内容中,要么放在必修的“拓展视野”中。“资料卡”的功能很宽范,但是实际教学中给人以“矮化”之感觉。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也有类似情况。

②Fe3+的检验、NOx的性质放在“信息提示”中,可否考虑适当更改。Fe3+的检验是铁内容的重要部分,而且教材也以一定的篇幅组织进行“活动与探究”,因此其检验方式应该以正式结论形式放在活动之中,而不必游离其外。第四专题第二单元的“信息提示”中介绍了NO2、NO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医学作用,后面接着又介绍了氮氧化物对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影响。这个内容是联系生活生产的,是很重要的环保理念,建议将其合二为一。

③原子模型的演变置于“交流与讨论”中,篇幅太长了,其实际意义未必能如作者初衷。这部分内容说多了,学生发懵不理解,说少了又有不敬前人之嫌,其实初中化学对此已经说明详尽,因此建议压缩其内容,并放在“化学史话”中。

④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是高一新生学习化学比较早接触到的物质制备方法,放在“化学史话”栏目,有形同儿戏之嫌。至少应当放在“信息提示”或者“观察与思考”之中。必修部分物质的实验室制法毕竟比较少的,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必修2最后“资料卡”中“熔融氯化钠与氯化钠水溶液的电解”可否把第二专题有相关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内容并入一起,全部置于后面。

⑤建议在“化学史话”栏目中增添一些中国古代化学的成果,如曾经高考过的“地康法”制氯气、青铜的冶炼、陶瓷发展史等等,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篇10:苏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计划

高一作为初高中衔接的初始阶段,大多学生因为初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学习方法都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很多学生觉得高中化学比较难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最初对教学工作最好充实的计划,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本学期的教学工作。

一、分析高中化学的基本学习方法,找出学习化学的误区,加深初印象,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

1、明确学习目的。我们到高中来的目的就是要考上理想的大学,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规范学习态度。来到高中是接受艰苦磨炼的,不是来享清福的。走进宜中的大门本身意味着你应该做好吃得苦中苦的思想准备。以前有人总结出了这样一句戏言:“走进重点高中的学生相当于判了三年有期徒刑,走进重点高中的老师相当于判了无期徒刑!”尽管是一句戏言,但直白地道出了高中生活应以苦为乐,甘心吃苦的一种人生状态,只能师生一起努力,才能创造出莘莘学子绚丽的人生。

3、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上世纪来,人们不断地讨论高考中的“高分低能”现象,在实际中也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随着高考制度和高考命题机制的不断改革、创新、完善,这种现象越来越少见。目前的情形应该是这样的:“高能力不一定高分数,但高分数需要高能力”,因为现在的高考命题更趋于科学化、能力化。要达到“高能高分”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并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取得了融会贯通的良好学习效果。

4、把握学习技巧

(1)控制学习总量。高中一、二年级始终坚持“一书一辅一本”。(“三个一”)

(2)把握记忆与理解的循环过程,动起来(动眼、动手、动脑);记起来(预习、复习、温习、自习);悟起来(寻疑、集疑、释疑)。实践:读一读,想一想,抄一抄,练一练,问一问(“五个一”)。

(3)体会化学中的辩证思想。化学不是数学、物理;也不是语文、英语。化学就是化学!化学有其自身的表现方式与思想体系。在思考时像数、理一样,建立思考模型;在记忆时,像语文、英语一样用技巧记住“知识源”。

(4)坚持设计与规划的基本策略与方向

①总量控制的“三个一”

②实现学习过程的“五个一”

③体会“理科中的文科,运用好艾宾浩斯规律,每天用10-15分钟记忆、理解化学中的知识源、主线索、知识制高层面。

④我们应该坚信: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和学习策略,化学应该是九个学科中最有趣,最易掌握的学科。

二、分析高中化学的内容与联系,让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一目了然。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高中阶段化学的内容人们通常分为六大部分。即: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而这六大部分的要素在具体学习时往往交融在一起的,例如:我们现在学习的专题一应划分到化学基本理论这一部分,但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基本概念(如: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等);在书写氧化还原反应与离子反应时必然涉及单质及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目前只涉及极少的有机化合物,如:醋酸、蔗糖、酒精等最常见的例证。我们知道醋酸属于弱电解质,蔗糖、酒精属于非电解质。

从六大部分相互交融但有侧重的划分而言,我们在具体学习时可以把它们看成学习内容时的六大研讨参数。即每学到一章新内容,我们可以自觉地认识到本章侧重的是什么?其它五种参数是如何交织融汇在一起的?譬如,我们即将学习的专题二《钠、镁及其化合物》,应该划分到“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这一参数中去,我们将怎么研究碱金属呢?我们会展示一种物质(金属钠),让大家首先观察它的颜色、状态、硬度;再将一小块钠放入烧杯里的水中,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再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浮,熔化,游动,嘶嘶响,变红”。然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①在常温下,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碱和气体,并放出热量;②钠的熔点低于水的沸点,密度比水还小;③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氧化剂为H2O,还原剂为Na,转移电子总数为2e-。

从以上学习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涉及了化学实验,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热化学的基本理论;同时还涉及置换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以及得失电子总数的计算。显然,有五大学习参数都交织在一起了。

三、教学核心部分计划

1.主抓基础知识,借方法技巧提升能力,以实验激发化学学习兴趣

本册书涉及到高中化学的五大部分: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专题一主要涉及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专题二、三、四主要涉及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基本理论、化学概念、化学计算。

结合我所带的4、6、10班学生的学情,本学期重点主抓基础知识,通过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我将通过课前提问、课堂督促、课后严查学案与习惯培养本,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及时夯实巩固,落实基础知识的学习。在确保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通过化学方法与口诀,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综合能力。通过比较直观的化学实验,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用实验结论促进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

2.重点落实学生常规工作

(1)及时督促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认真倾听、批注,课后及时巩固完善学案。采取的方式是每份学案收交两次或以上(自主学习课后、反馈展示课后、问题较多学案反复收交),确保学案高效的完成。

(2)课前课后充分发挥小组作用,督促组内成员自主完成学案,及时上交学习任务,及时巩固复习。采取的方式是利用课余时间集体培训学科小组长,学科班长依据教师制定的计划及时培训学科小组长。培训内容包括:收交学案、课堂展示、学习习惯、课堂倾听等。

(3)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习事半功倍,在起始年级中,很多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课堂倾听习惯不好,学案抄袭度高、完成质量差,课堂不能批注整理笔记,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都会导致这些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化学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继而失去兴趣。鉴于此,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对于高一学生非常重要。我将通过课堂逐步渗透,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多次督促确保大多数同学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致有五个内容的习惯:自主预习学案(第1-3周)、课堂及时批注整理重点知识(第3-10周)、习惯培养本中典题的整理(第3-8周)、课堂倾听习惯的培养(第2-6周)、课后及时完善学案并发现问题(第2-6周)。

好的学习习惯是需要不断培养,不断督促,随时发现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一旦发现复发,及时加以巩固。

3.学案编写符合学情,习题难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做好学案编写的准备工作,细读教材内容,结合高考考纲,分析学习重难点,确定学习目标。结合学习目标,合理设置导学部分。能力提升、思维拓展问题设置针对重难点知识,着重于突破重难点知识,习题设置分层化,A级针对基础知识,B级着重于重难点知识的拔高,C级着重于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学案设计力争符合学情,习题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编写习题时,通过阅读教参,近年高考题,以及最新习题,选择符合学情,难易程度适中的习题,为每章节建立习题库。

编制训练学案时,针对阶段学习中存在问题,选择针对性强,难易层层递进的习题,进行查漏补缺。

4.按年级组与备课组要求,认真按时参加备课互研与听评课活动 作为中心发言人,提前参读教材,课表,考纲,写好中心发言稿,设计好学案和课件,完成导学设计,互研时,认真分析,为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提供一些帮助。作为补充教师,及时听取有经验教师的意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听评课时,找出闪光点与不足之处,针对闪光点多多学习,对于不足之处,课后及时反思,通过组内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能力。

上一篇:心灵鸡汤类经典励志语录下一篇:乳制品使用专项检查方案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