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笔记

2024-06-27

戏曲笔记(共6篇)

篇1:戏曲笔记

《宋元戏曲史》读书笔记 《宋元戏曲史》是中国第一部史料详赡、论证严密的戏曲史,该书原名为《宋元戏曲考》,是王国维在戏曲研究方面带有总结性的最重要的著作。《宋元戏曲史》以宋元戏曲为主要考察对象,追溯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探讨了一些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带根本性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王国维将《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论”成功地运用于戏曲学理论之中,原文如下:“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王国维认为元剧最佳不在思想结构而在文章,实乃知言。并将“意境”这一美学范畴运用于曲学,也是发前人所未发之论。就《宋元戏曲史》中所体现的审美取向而言,从《人间词话》到《宋元戏曲史》,王国维的美学观基本无甚变化。所变化的是王国维的研究兴趣由西学转移到了国学,由纯思辨哲学转移到文史考证之学。《宋元戏曲史》正是王国维运用乾嘉考证之学得出的研究成果,钩沉故实,颇多创见。

《宋元戏曲史》的学术意义,一方面来自于作者对戏曲艺术的构成及发展时序的独特体察和描述,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作者对中国古代戏曲学在文学史上的准确定位。王氏之前,中国虽有不少曲论著作,但客观而言,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戏曲史学。戏曲在古代文论中尚未取得独立的文体地位。而《宋元戏曲史》的首要贡献在于将戏曲从传统的诗歌中剥离出来,确定了戏曲本体观念。在王国维看来,戏曲是具有独立发展历史的艺术样式。王氏一反历史之偏见,将戏曲提高到与传统文学诗词同等的地位。不仅在事实上钩沉前人所鄙弃的戏曲,为之树碑立传,而且从理论上挖掘了戏曲的崇高价值。对戏曲学这一新兴的学科门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建构,确定了戏曲学的本体观念和学科品格。就这一意义而言,《宋元戏曲史》可谓是中国戏曲学的开山之作。

《宋元戏曲史》还对戏曲的起源和流变过程进行了冷静而科学的探索,在中国学术史上首次较为正确地回答了戏曲艺术的起源与形成等诸问题。进而得出结论,中国戏曲是由某种单一的形式发展而来,到了宋代歌舞方才合一而形成戏剧。“至于元杂剧出,体制遂定,南戏出而变化更多,于是我国始有纯粹之戏曲。”将戏曲的形成视为动态发展并不断综合的过程。王氏对中国戏曲起源的探索考辨,至今仍为学术界所重视。

《宋元戏曲史》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充分肯定了元杂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如王氏认为“若元之文学,则固未有尚于其曲者也”,对元代文坛曲文学独领风骚的格局进行了准确判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元曲的审美特质作出体认:“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以“自然”二字概括了元曲的文学特色,可谓真知灼见。

王国维确定了戏曲的本体观念,描述了戏曲形成和流变的大致历程,重新对元杂剧的文学史地位和文学价值进行评估,由此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戏曲史学的完整框架。因此,《宋元戏曲史》的问世,标志着戏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王国维为国人开辟了曲学研究的门径。梁启超曾评价:“曲学将来能成为专门之学,则静安当为不祧之祖矣。”(《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就这一意义而言,王国维实为当代戏曲学的开山祖师。

《宋元戏曲史》论述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全书共十六章,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徵引历代有关资料,说明其渊源流变。书中介绍了古代巫者的装神和娱神;春秋战国时代倡优的戏谑和讽谏;汉代的角觗戏;唐代的歌舞戏、滑稽戏、参军戏等。书中认为,宋代滑稽戏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小说与讲史的故事结构,傀儡戏和影戏的人物造型,舞队的形体动作,乐曲的成套唱腔,都促进了宋杂剧的形成。但宋杂剧尚兼有竞技游戏,还不是纯正的戏曲。与宋杂剧时间相近、体制相仿的有金院本。元代充分继承前人成果又加革新,诞生了体制严格的元杂剧,是为中国戏曲的真正开端。

中国戏剧艺术在元代达到了高度的繁荣,但却因以往学者的轻视而晦暗不显。本书在这方面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全面考察,追根溯源,回答了中国戏剧艺术的特征,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形成等根本性的问题,并使得元曲这一瑰宝重放异彩,也为今后戏剧史研究指明了道路。

作者在本书中指出:“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而为此学者,大率不学之徒;即有一二学子,以余力及此,亦未有能观其会通,窥其奥筊者。遂使一代文献,郁湮沉晦,且数百年,愚甚惑焉。”这说的是我国传统文学观对戏曲的轻视,历代研究者“未有能观其会通,窥其奥筊”,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古代对戏曲的研究。在王国维吸收了西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后,写出《宋元戏曲考》,中国的戏曲研究才开始由古代传统向现代科学的方向转化。

(从西方引入悲喜剧理论来研究古典戏曲,这在戏曲批评史上是个创举。王国维的胞弟王哲安将其兄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乾嘉学风的严密证实和西学的逻辑推演两者的相互制约和影响。)

在第八、九、十、十一、十二五章是其对元人杂剧的研究。

第八章“元杂剧之渊源”主要从“形式”(即元剧所用调牌)和“材料”(即内容题材)两方面论证其渊源自“宋金旧曲”、宋金“古剧”。

在“元剧之时地”一章,王国维主要是根据《录鬼簿》等文献考证元剧历史分期、流传地域、发达原因等问题,许多结论对后世影响深远。王国维将元曲分为三期:“

一、蒙古时代:此自太宗取中原以后,至元一统之初。《录鬼簿》卷上所录之作者五十七人,大都在此期中。其人皆北人也。······

二、一统时代:则自至元后至至顺后至元间。《录鬼簿》所谓“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或不相知者”是也。·······

三、至正时代:《录鬼簿》所谓方今才人是也。”按照这样的分期法,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第一期作者最多,且皆为北人,可见大都、平阳等北地为“杂剧之渊源地”,元中叶后,杂剧中心南移至杭州,杂剧遂走向衰微。(原文p78 元初 至 不足怪也)王国维关于元剧前盛后衰的论断,是后人对元剧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看法,但实际上也有一些问题。元钟嗣成《录鬼簿》是今人了解元剧历史最重要的原始资料,王国维据此勾勒元剧历史是可以理解的,但《录鬼簿》本身并非“按年代次序”编写的,所以王国维及后人据《录鬼簿》的分组对元剧进行分期是不够可靠的。洛地《《录鬼簿》分组、排列及元曲作家的“分期”》一文曾指出,《录鬼簿》下卷“方今才人”组甚至有不少迟于“前辈已死”组,他据元曲家生平重新“分期”,发现前、中、后三期作家人数略相当,并无前盛后衰现象。篇二:莎士比亚戏剧 读书笔记

马克思曾赞赏“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说:“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我也不得不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所感敬佩,婉转的对话,曲折的情节,都把我深深的吸引了进去。对于《莎士比亚戏剧》这本书,我已沉入其中。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对的是自己原先的理想被破灭。处于年轻时代的哈姆雷特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和阻碍,思想十分单纯。好景不长,哈姆雷特的父亲去世了,在德国接受教育的他回国,得知自己的母亲在父亲死了一个月后就改嫁给篡夺王位的叔父,在哈姆雷特的心中开始渐渐的对这个世界的事进行了怀疑,他明白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有很多人可能会讲他母亲的不好,可她母亲本是个善良的人,在嫁与不嫁之间,她是在选择哪种不幸,而不是在选择自己的命运。

哈姆雷特一心想复仇,但他要杀的是他的母亲和叔父,就算杀了他们他又能怎么样?所以流传至今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由此诞生了。而后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带领一批人冲进宫来,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新国王利用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决斗的机会,在雷欧提斯的剑上蘸了毒,同时还准备好毒酒,以便将哈姆雷特除掉。最后,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谋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克劳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哈姆雷特只能留下遗嘱,让好友霍拉旭完成他的心愿。故事的结尾,塑造了一个十分悲剧的收场,几乎所有的人都死了,而这正是现实所在,他们试图去改变现实,最终什么也没有改变。这种无奈,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体现,也许这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

而《威尼斯商人》在我们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接触了,在《威尼斯商人》中,有一个叫鲍西亚的富人女孩,按照她父亲的遗嘱,她得到了三个盒子:一个金盒子,一个银盒子,还有一个铅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的画像,如果哪个男人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那么她将嫁给那个男人。于是,求婚者从世界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儿,都希望能得到她?? 威尼斯:镇上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巴萨尼奥,他下定决心要赢得鲍西亚。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他需要三千达克特,这可是一大笔钱。而后他向好友,富商安东尼奥求助,而安东尼奥手头上暂时也无法拿出这么多钱,他只能向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夏洛克借钱,而夏洛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如果安东尼奥拖欠还款的话,他将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萨尼奥去了贝尔蒙特,他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铅匣,也就是装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赢得了鲍西亚。安东尼奥在海上的投资全部丧失的消息之后,他决定向安东尼奥讨回借款。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东尼奥的合同能够履行。鲍西亚和娜瑞萨假扮律师,为安东尼奥辩论,使得夏洛克的计划没有达成。鲍西亚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约规定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但是割这一磅肉必须严格按照契约执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伤害安东尼奥的性命。夏洛克无法做到,只好认输。这戏剧告诉了我,何事无需太计较,或许太计较也不是什么好事。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诸如此类的成功戏剧还有很多,对于评价《莎士比亚戏剧》,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莎士比亚本人,根本就不会有他这部无与伦比的作品。篇三:戏曲鉴赏心得体会

戏剧鉴赏心得

我是绍兴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从小,妈妈就有教我唱越剧。比如,《我家有个小九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等。这些曲目,我都会唱,所以在选修课的考试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完时,老师和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对我的肯定。戏剧演员通过唱、念、做、打、舞等简单明了的词句、动作等有限的程式就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戏剧通过演员们不同的脸谱告诉观看者他们扮演的是何种性格的角色,红脸表示这个人忠义,白脸表示这个人奸诈阴险,黑脸表示这人正直不阿,蓝黄脸谱更是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粗豪鲁莽之人。人们的身份地位则是通过他们不同的服饰来展现出来: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穿戴霞披、凤冠的人是皇后、贵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将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戏剧中更是通过须发区分年龄,通过脚色分形区分男女以及他们的特长。我觉得戏剧鉴赏课上,老师应该多教我们学习一些短小容易的戏剧,像我家有个小九妹等,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戏剧的美,去感受戏剧中人的心理、情感等。年轻人对戏剧这种艺术的热情远比不上对流行乐喜爱。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流行乐的社会中,认真的听一听传统的戏剧,像是在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中国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底蕴是经过层层积淀,经过长时间的筛选保留下来的。所以中国戏剧确实是很宝贵的文化精粹。而在音乐艺术上,《梁祝》更是堪称经典之作。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创作,1959年首演于上海。作品以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采用越剧唱腔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对交响音乐的民族化作了成功的探索。作品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3个部分内容分别取材于梁祝传说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3个主要情节片断。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剧内容和曲调进行综合提炼,加以发展和创造。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采用奏鸣曲式来表现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和突出民族化特征,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等表现手法,还借鉴了中国传统乐器中的某些特殊技法以丰富小提琴的演奏艺术,而使该曲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化协奏曲形式中影响深远的名作。

其次,中国戏剧的虚拟性。一般剧本的编写都不是局限在一个小场景里的,但表演时都是在狭小的舞台上,因此要求表演时一定要有虚拟的成分。但这种虚 拟性并不是单单由于场地的局限性,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美感,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了叙事,给

人以想象的空间。就戏剧的歌舞化倾向和虚拟性而言,从早期到现在已经有了变化,之所以用变化而不用发展,是因为它不一定都超着好的方向演化。例如在白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中,出现的花神形象,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个人观点)。也许花神的出现营造了一种飘渺虚无的意境美,但实则不必,因为这样大家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走来走去的花神身上,而忽略了唱词本身的美感和功能。传统的戏剧与不断发展的意识形态如何融合,成为现代戏剧表演的一大难题。戏剧不可能停滞不前,但变化因遵循的是传统。把传统戏剧的精粹改的七零八落,则不能称之为创新。我认为中国戏剧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把艺术特点发挥到极致。对于原先的经典曲目可以保留原貌,对于其中被称之为“糟粕”的意识也应予以保留。因为我认为它糟粕与否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总之不可简单的一盖过之。其次,目前出现了很多要求推广戏曲的言论,例如戏剧进小学,进中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绝不能为了把戏剧推广普及而降低戏剧的艺术高度。但另一方面,戏剧也不能曲高和寡,这样的话,中国的有一个传统精粹会随着能欣赏的人过少而逐渐衰退。

总而言之,中国戏剧必还将走更久的路,作为一种美的表现,一定会在时间的洗礼下愈发的璀璨。篇四:戏剧赏析作业——《伪君子》读书笔记

《西方经典戏剧赏析》考核作业

《伪君子》读书笔记

《伪君子》又名《答儿丢夫》是法国喜剧大师莫里哀的代表作,创作于17世纪古典主义盛兴的法国,伪君子答儿丢夫是全剧的中心人物,全剧讲述了答尔丢夫这一伪君子,以教士的身份进行一系列的欺诈伪善行为,最终被揭穿的故事。《伪君子》这篇在当时社会反复遭禁的“人间喜剧”作品,却是真是的反映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状,针砭时弊,具有极高的战斗力,矛头直指教会的虚伪性和危害性。让人读起来不觉感到当时社会中某些人的滑稽可笑,令人深思。故事的基本情节是:主人公答儿丢夫原是外省的一个贵族,后来破落了,流落到巴黎后,他利用宗教来谋出路。在教堂里,他装扮成一个虔诚的信士,用一些虚假的过火的虔诚动作骗取了奥儿恭的信任。这种虚伪的外表和他的实际情况是根本不相配的。从外貌上看,他“又粗又胖,脸蛋子透亮,嘴红红的”,没有一点苦行者的样子。桃丽娜早就指出:他是一个贪图享乐的酒肉之徒。在奥尔恭家,他一个人能吃六个人吃的东西,每天大嚼松鸡和羊腿,酒足饭饱之后,在睡意绵绵中走到自己房间,躺在暖暖和和的床上,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答儿丢夫出场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勾引欧米尔,行为被发现,反而嫁祸于人,结果使愚蠢的奥尔恭受了骗,反把自己的儿子赶出家门。最后当虚伪骗不了人的时候,他就露出凶像,他串通法院,以执行“契约”为名,要赶走奥尔恭,还向国王控告奥尔恭是政治犯,妄图把他置于死地,达到永远霸占他的财产的目的。幸亏国王明察秋毫,将答儿丢夫绳之以法。

《伪君子》是一出典型的性格喜剧,全剧的艺术构思都服从与塑造答儿丢夫伪善的个性,并且还有一系列典型形象。

首先,答儿丢夫是典型的伪君子形象,他善于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作工具,骗取人们的信任,作为他达到卑鄙目的的跳板。他本是外省的一个破落贵族,多年来在各个城市流浪,所以他了解当时社会上的真正的虔诚的教士是受人尊敬的。于是他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宗教心理, 在教堂门前扮成了一个虔诚的信士,做起了宗教骗子的勾当。

其次,莫里哀把各种形式的教会伪教徒的精神特征都集中在答儿丢夫的身上,运用夸张的手法加以突出,创造出概括性很强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具有巨大的典型意义,是17世纪法国教会势力和贵族上流人物的代表,是一个十足的假虔徒、伪信士的典型。贪财、贪色、贪食是他的本性。虚伪、伪善是答儿丢夫达到目的的手段。这个形象的诞生是剧作家深刻观察和研究生活的结果,他高度概括了当时社会的本质。

再次,还有一类假圣人形象,奥尔恭和柏奈尔夫人揭示了教会蒙蔽人心的危害性。奥尔恭刚慑自用,是个顽固横暴的专制家长;他轻信迷信,对答儿丢夫的伪装虔诚深信不疑,把骗子当“圣人”膜拜。他的愚昧导致引狼人室;他的偏狭几乎祸及全家。虽然他最后在事实面前幡然悔悟,但若非英明的君主出面解决矛盾,奥尔恭一家定会是悲剧结局。女仆桃丽娜是剧作中反对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也是一个性格十分鲜明的形象。她眼光锐利,思维敏捷,最早发现答儿丢夫的险恶用心;她作风泼辣,不畏强权,敢于当场揭穿答儿丢夫嘴脸。在同答儿丢夫的斗争中,桃丽娜是关系胜败的关键人物。在她身上,体现了一种民主倾向。

《伪君子》在结构上十分严谨,遵循并丰富了古典主义“三一律”的创作法则。“三一律”是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伪君子》就是根据这一戏剧规则创作的,全剧共五幕,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天之内发生,情节发生只在奥尔恭家这唯一地点,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夫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除了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外,最主要是从语言入手,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不但令读者、观众发笑,还鲜明地突出剧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如答儿丢夫是个宗教骗子,所以他的话充满道德。满口虚伪和滥调, 句句不离上帝, 华而不实。奥尔恭是个个性暴躁的专制家长,自以为是, 我行我素。所以, 他说话常常是气势汹汹。桃丽娜生动活泼, 犀利鲜明, 充满了尖锐的词句和双关语, 与她的性格完全相符。

语言上生动个性,为了造成强烈的讽刺和揭露效果,作者甚至把答尔丢夫的伪善予以高度的夸张,不但使人物鲜明生动,也使人物成为一种品格的化身,即类型化人物,并且运用一系列反讽手法进行描写。通过作者的精心设计,戏剧的情节精巧紧凑、层次分明;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对白不禁让人发笑,从而也增强了作品的魅力。把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对恶习就是重大的打击。喜剧手法和闹剧手法密切结合,在嬉笑怒骂中蕴含着严肃的批评精神和社会历史内容。

《伪君子》剧作深刻揭露了当时教会制度的虚伪和丑恶,讽刺了教会对人们精神的束缚和心灵涂炭,整部作品结构严谨、语言风趣、手法夸张、风格犀利,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篇五:西欧戏剧史之读书笔记

《西欧戏剧史》之读书笔记

《西欧戏剧史》是廖可兑先生的著作,他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戏剧的发展,以下为读书笔记:

西欧戏剧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源,有原始人类的劳动斗争实践,原始人用于庆祝狩猎成功、战争胜利、播种丰收的宗教仪式崇拜,以及既有一定的功利目的和娱乐性质的原始舞蹈等诸种说法。

欧洲戏剧史从古代希腊戏剧开始,古代的希腊戏剧与罗马戏剧都是从民间宗教仪式而来,它们一同构成了一般古代欧洲戏剧史的起源。古代希腊戏剧对后世影响深远,古代希腊悲剧经过长期演变形成而发展起来,埃斯库罗斯、索福克罗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通过神话题材,表现当时奴隶制度的政治、宗教、伦理道德及心理等问题。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说明艺术本质的模仿论,对于欧洲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而罗马不仅产生了喜剧和悲剧,也出现了自己的文艺理论,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文艺理论作品是赫拉修斯的《诗艺》。

中世纪,欧洲走向封建社会,城市兴起,产生了职业演员,戏剧在同封建教会残酷统治的斗争中向前发展。宗教戏剧、奇迹剧、神秘剧、道德剧、笑剧与与愚人剧形成与发展起来,其中的笑剧很是著名。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戏剧发展速度较慢,不过对接下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反对教会对人民的思想压迫,要求解放精神枷锁。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而取得戏剧艺术高度繁荣的国家是英国与西班牙。在文艺复兴影响下,意大利的戏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缺乏生命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此期间,意大利产生了田园剧和即兴喜剧,即兴喜剧在十六世纪中叶还达到了高度的发展,并提高了女演员的地位。相较于意大利的贵族戏剧,西班牙是以大众戏剧占主导地位的,西班牙的人文主义剧作家勇敢地反对野蛮的封建统治、陈腐的宗教道德和贵族阶级的阶级偏见。许多剧作家发展世俗戏剧,利用宗教的外壳,表现尘世生活的欢乐。鲁达、塞万提斯、维迦、科尔德隆在西班牙的戏剧发展上都有重要贡献。此外,西班牙的还有一种独特戏剧“奥托”,它以宣传天主教教义为目的,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英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发展到一个高度,它在英国戏剧史上留下了最光辉的篇章。这些戏剧内容丰富:马娄利用英雄悲剧表现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用哈姆莱特精心塑造理想国王形象,本·琼生开创英国风俗喜剧。

十七世纪中期,法国的等级君主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法国的古典主义戏剧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取得统治地位,给欧洲各国产生重大影响。这时期便被称为“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主张艺术反映真实生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剧中人物成为没有血肉的抽象 性格,但能深刻的反映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作为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高乃依对法国戏剧做出了重大贡献;拉辛作为著名的心理悲剧大师,着重反映宫廷社会的阴暗面和个人情欲;莫里哀的喜剧则成为十七世纪法国喜剧繁荣的最高标志;波瓦洛的文艺理论名著《诗的艺术》在理论上取得重大成就,成为权威性的著作。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给欧洲历史开辟新的发展时期。十九世纪欧洲两大文艺流派——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先后产生。浪漫主义是当时不同阶级向往各自理想世界的产物,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做了最后的清算,在法国取得了重要地位,雨果是浪漫主义戏剧的卓越代表作家,他系统地建立了浪漫主义戏剧的创作理论,给古典主义以全面的摧毁性的打击。但是,浪漫主义戏剧从兴起到衰落的时间非常短促,它的重要地位很快就被现实主义取而代之,现实主义作家以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为目的,比如小仲马。英国戏剧在这期间有些比较进步的剧作家,在以拜伦和雪莱为首的积极浪漫主义以及以狄更斯和萨克雷为首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企图创造批判现实主义戏剧,但所取得的成绩是有限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到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才取得空前发展。

一战前期,西欧各国先后产生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等各种流派,但流行时间短促,只有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经久不衰,一直向前发展,它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展现无产阶级人民的反压迫斗争,挪威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最具划时代意义。在易卜生和比昂逊的努力下,挪威戏剧获得惊人成就,一跃而居西欧戏剧之冠。易卜生作为现代戏剧之父,还领导了象征主义运动。

西欧戏剧带着非现实主义、反现实主义和反传统的倾向进入二十世纪,被喻为暴风雨般的天才作家斯特林堡在这方面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从浪漫主义经过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 到象征主义,他不断要求戏剧的创新,特别是他的后期戏剧,对二十世纪的西欧戏剧的影响极其深远。这些跨世纪的世纪大家还包括挪威的易卜生、英国的萧伯纳、德国的豪普特曼、法国的罗曼罗兰。二十世纪西欧戏剧的流派一个接着一个的出现。

二十世纪前夕意大利的戏剧以皮兰德娄对即兴喜剧的继承为主,他反映了多方面的现实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阴暗面,也反映了自己悲观主义的情绪。一战前夕,德国人民对即将发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十分不满,要求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家庭生活,他们参加到表现主义运动中,宣传他们的主张和观点。凯泽和托勒尔是有代表性的表现主义戏剧家。一战后,表现主义便在德国开花结果。表现戏剧被认为是最完全的自我中心艺术,他们对现实生活进行主观的扭曲反映,强调表现紧张情绪、潜意识活动等力气怪诞的现象,它不断滋长关于人类无救的悲观思想。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表现主义戏剧日益走向了衰落。超现实主义在表现主义走向衰落之际不断向前发展。超现实主义戏剧家主观地描绘新的现实,提倡创造新的神话,致力于自动写作,破坏传统的文字组合。其代表剧作家科克托,他力求打破传统的舞台限制,对西欧的戏剧发展有深远影响。二十世纪前期的西班牙,戏剧发展缓慢,戏剧改革工作的阻力太大,他们的戏剧始终落在后面,为了满足资产阶级观众的要求,写一些庸俗消遣的东西。在第二共和国时期,西班牙戏剧有了新的发展,新一代剧作家如洛尔卡已作出了非凡的成绩,他写有著名的乡村戏剧。

二十世纪前期的英国,从毛姆到普里斯特莱,基本上遵循迎合贵族资产阶级上层趣味的创作路线,这是和由萧伯纳开创的批判现实主义路线相对立的。继承萧伯纳现实主义戏剧传统的则是奥凯西,年轻一代的戏剧家在英国戏剧界居于领导地位的则是艾略特。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法国出现了残酷戏剧,创始人阿尔托认为戏剧史不是现实生活的直接翻版。残酷戏剧赤裸裸的暴露人们隐藏的罪恶,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否定和憎恨,它运用高度姿势的舞蹈表现残酷,在舞台上直接感染观众,把潜意识的东西解放出来。

四十年代,存在主义产生。法国戏剧享有国际声誉,作出重要贡献的是两位存在主义的戏剧家萨特和加缪。存在主义戏剧家认为,人生来自由,应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意志行事,主张自由选择。五十年代又出现了荒诞戏剧,荒诞戏剧在二十世纪各种流派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荒诞戏剧表现的是二战的破坏毁灭给人带来痛苦、彷徨、压抑。荒诞戏剧不重视情节,而是利用某事件来表现各种困难问题或表达剧中人物焦急不安的心情。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尤内斯库的《犀牛》等等。

这期间,一些剧作家如布莱希特由原来蓬勃发展的表现主义转移到叙事戏剧,即史诗戏剧。叙事戏剧获得了重大发展。叙事戏剧是企图运用戏剧作为更有效的表现手段,对事件基

本上进行叙述。布莱希特又容纳了抒情成分,使叙事、抒情和戏剧三种成分合为一。布莱希特的重要追随者迪伦马特不仅有戏剧创作,同时也有戏剧理论,他还善于兼收并蓄,在欧洲喜剧传统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即怪诞风格。叙事戏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如有一定成就的弗里斯与维斯等。五十年代后期,出现了愤怒的戏剧。1956年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它是愤怒戏剧的代表作品。愤怒戏剧的作家都表现有左倾思想倾向、无政府主义和怀疑主义以及不满现实生活的思想倾向。在往后的剧作中,又出现了《路德》《卖艺人》等优秀作品。这些流派到了七十年代便逐渐衰落下去。八十年代,西欧人民的时代使命感和改造现实的乐观精神逐渐衰退,这大大阻碍了戏剧艺术的发展,当然,各个国家所表现的状况不一样。在英国,戏剧界遇到了财政问题,给剧院造成极大困难,但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仍继续开展它的演出活动,并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演出成就。国家剧院还提拔了一批青年导演来加强剧院的领导力量,英国人重视艺术活动,这促进了英国戏剧创作。在法国,也是由于早期的财政困难阻碍了戏剧创作,新一代高水平的剧作家太少,剧院难以找到新的演出剧目,只好到国外去找,法国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这种被动局面。相比之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剧作家和导演的力量比较雄厚,出现了像米勒、施特劳斯这些著名戏剧家,他们的剧本追求美好生活,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暴露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另外,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还产生了一些女剧作家。在意大利,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对文艺活动的各种限制减少,戏剧演出活动在八十年代开展的相当普遍,演出事业比较发达。意大利政府还给予许多剧院津贴,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专业剧团的戏剧演出。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全能戏剧家诸如福。意大利人对舞台的表现形式的研究工作也在集中力量有组织地进行。

西欧戏剧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时间,内容丰富,千姿百态。西欧戏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歌舞成分逐步减少,而戏剧性的因素却逐步增强并成为主导因素,最终发展成以外部形体动作和对话为基本手段的戏剧形式。而东方的民族戏剧,则多是大量的保留歌舞成分,形成歌舞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的艺术特点。东、西方戏剧的这种区别,构成人类戏剧文化的两大支脉。

《中国古代戏剧史》之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戏剧保持着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的“总体艺术”,它能随时自如地吸收各种艺术因素而融入自身体制中。中国戏剧表演时,具有虚拟性、写意性,这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包括诗书画中的留白也是一个道理,给观众以华丽的想象空间。演员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细腻地展现千山万水、万马奔腾之效果,随着戏剧的发展,又逐渐辅助以道具、灯光等舞台效果。中国的传统戏剧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起源于巫觋和祭祀活动,起源于奴隶的滑稽调笑的表演,起源于古代乐舞,起源于傀儡影戏,起源于印度梵剧。戏剧的起源可能不只是一方面的原因,而是综合了前几者,戏剧也就因此而来。

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上,曾出现汉代散乐、六朝伎艺、隋唐歌舞戏、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等多种艺术形态、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

秦汉百戏为中国戏曲的胚胎。百戏中,有以浪漫神话为题材的《总会仙倡》,有角抵戏《东海黄公》,有优的滑稽戏。歌舞戏酝酿于百戏散乐之中,隋唐乐舞在宫廷中流行,有《代面》《钵头》《踏谣娘》等。唐代的参军戏盛行,参军戏即滑稽戏的变体,参军戏也成为戏曲丑角戏的一种雏形。

宋代戏剧,分有宋杂剧和南曲戏文两种。由于宋朝都市的繁荣开放,宋杂剧不断成熟。在瓦肆勾栏中表演,有强大的观众队伍。宋杂剧表演故事,务在滑稽逗乐。宋杂剧有婚姻戏如《崔护六幺》、历史人物戏如《慕道六幺》、神仙鬼怪戏如《二郎熙州》、负心汉戏如《王魁三乡题》、歌功颂德戏如《天下太平爨》、娱乐戏如《棋盘法曲》等。南戏则是在北宋末叶至元末明初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戏曲。曲调为南曲。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四大声腔”即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腔,这些声腔逐渐演变成各种地方戏曲剧种。宋代南戏的现成资料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张协状元》等,其中《张协状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个戏剧剧本,是南宋永嘉杂剧的最高成就。保留了元南戏原始面目的有《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名改本“四大南戏”即《拜月亭记》《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流传久远,另有《琵琶记》为元南戏的辉煌创造,是元南戏达到顶峰的标志。

元代杂剧,在元蒙时期兴起于北方,确立起成熟的戏剧理论,与南戏共同创造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元杂剧在金院本的基础上,采用“诸宫调”的音乐形式,广泛吸收宋词、大曲、民间歌曲,形成全新的戏剧样式。元曲四大家即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白仁甫,他们均有辉煌著作。关汉卿成就最高,著有公案剧如《鲁斋郎》、爱情剧如《救风尘》、历史剧如《单刀会》,其中他的《窦娥冤》被认为“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马致远著《汉宫秋》写王昭君与汉元帝的离愁别恨。郑光祖著《倩女离魂》表现张倩女对自由独立爱情的执着。白朴的《梧桐雨》歌颂了杨贵妃与唐明皇生死不渝的爱情又批判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

篇2:戏曲笔记

综合艺术知识

u 戏剧和戏曲的区别

狭义的戏剧专职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载欧洲各国发展起来既而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在中国称为“话剧”;

广义的戏剧即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传统的以及现当代的各种戏剧形式。u 戏剧的划分

西方:戏剧学类单指话剧,歌剧(音乐)、舞剧(舞蹈)都被排除在外; u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

虚,指的是动作中所要操作或附着的东西并不存在,如开门的门,上马的马;拟,是仿照、模拟生活动作,开门、上马的动作完全模仿生活中的动作,用真实的生活动作来引起观众的幻觉。

1.戏剧表演的动作具有变形、强化、美化的性质,以及程式化的特点,有统一的规范。2.戏曲时空随剧中人的叙述,根据人物的身份、动作而随意确立。

3.戏曲表演脱形求神,用经过提炼的、美化的抽象的表演来揭示生活现象的底蕴。

u 宋元南戏

——以南方方言、南方曲调所组成的一种民间戏曲。1.南戏之祖:《琵琶记》。2.《琵琶记》与《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史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问世,标志着南戏已经成型;

3.最早的南戏——《张协状元》,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宋代南戏剧本; 4.最成功的南戏——《琵琶记》(元末,高明),昆曲常演的《吃糠》、《描容》、《上路》、《扫松》、《坠马》均出自《琵琶记》。

u 元杂剧

1.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2.关汉卿——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 悲剧《窦娥冤》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结合。△ 喜剧《望江亭》,川剧《谭记儿》、京剧《望江亭》均改编于此,京剧《望江亭》是张君秋先生的代表作; △ 喜剧《救风尘》;

△ 历史剧《单刀会》取自三国题材。3.元杂剧常识:

1)结构一般以一本四折为单位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四折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矛盾 的起、承、转、合四个过程。所谓“折”,即现在戏剧中的“幕”,每一折都是戏剧情节发展的一个段落。2)“楔子”,相当于现在戏剧的“过场戏”。作用是补充说明情节,又不影响剧情 的紧凑简练,是戏剧冲突更迅速有力地推向高潮,但决不允许将楔子加在最后。3)采用的曲调是北曲,吸收了宋金词、曲和诸宫调的成分,比较高亢激昂; 4)演唱形式,每折只有一个主要角色独唱(旦本/末本),其他人都只能说。4.王实甫 《西厢记》

1)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但将其改编为反封建的自主爱情主题。2)五本二十一折,体制宏伟。

5.纪君祥 历史悲剧《赵氏孤儿》 1)元杂剧中的现实主义杰作;《太和正音谱》评其词曲风格,喻为“雪里梅花”; 2)法国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

3)第一个传到欧洲,也是18世纪唯一在欧洲流传的中国戏剧,对18世纪欧洲的戏剧文学和戏剧舞台演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南戏《赵氏孤儿记》、明代传奇《八义记》、清代京剧和地方戏《八义图》、近代京剧《搜孤救孤》均改编于此。6.郑光祖 痴情传奇《倩女离魂》

1)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代表了后期元杂剧创作的辉煌。2)题材出自唐传奇陈玄祐的《离魂记》,在情节和语言上受《西厢记》影响;

u 明传奇

——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以南曲为基础而兼收北曲的新体制,以昆山腔为主,题材方面则“十部传奇九言情”。1.李开先 《宝剑记》 1)改编自《水浒传》,讲的是林冲与高裘之间忠与奸的斗争;

2)昆曲《夜奔》改编于此,侯永奎、李少春、裴艳玲都以演《林冲夜奔》而知名。2.梁辰鱼 《浣纱记》

1)昆山腔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其流行借助于此; 2)所谓“不多出韵,平仄甚谐,共调不失”;

3)内容为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战的故事中交织了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曲折; 4)取自《史记·吴越世家》和赵晔的《吴越春秋》;

5)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用于清偿,梁辰鱼将昆山腔用于舞台演出; 3.周朝俊 《红梅记》

1)明代后期著名的流派有吴江派和临川派,周朝俊并非这两派中人,但兼具吴江派的声律之长和临川派的文辞之美,有人称他是双美派;

2)当代著名作家孟超根据此剧中部分情节编写了京剧《李慧娘》 3)成为昆剧的保留剧目,影响至今。4.薛近兖 《绣襦记》

1)取材于唐代白行简的传奇小说《李娃传》;为昆、越、川、豫剧等的保留曲目。5.王世贞 《鸣凤记》

1)取材自现实生活,参与现实斗争,采取多人多事的结构,为昆曲保留曲目。6.汤显祖 《牡丹亭》

1)明代戏剧临川派的领袖,所居之处名“玉茗堂”,所写《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合称为“玉茗堂四梦”;

2)浪漫主义杰作,以“情”胜“理”,歌颂了个性解放; 3)又名《还魂记》,改编自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4)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

汤显祖认为戏剧作品要言情,以表达情感内容为主,提倡才情,不忌丽辞,不拘音律;而沈璟则认为必须合乎音律。5)成为昆剧保留剧目,另有《劝农》、《闺塾》、《惊梦》、《寻梦》等单独演出。7.阮大铖 《燕子笺》

1)两线戏剧,昆曲《狗洞》取自于此;

u 清传奇 1.李玉

△ 时事剧《清忠谱》

1)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作家群,有朱素臣、朱佐朝、叶时章、邱园、张大复等人,大都出身下层社会,剧作揭露黑暗现实有力、适合舞台演出。

2)“

一、人、永、占”四剧,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3)时事剧《清忠谱》、《万民安》;

4)《清忠谱》第一次在戏剧舞台上描写了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斗争场面; 5)其中《拉众》、《鞭差》、《打尉》等内容后被改编为京剧《五人义》;

△ 《千钟禄》

2.李渔 《风筝误》

1)清朝前期“风情喜剧”流行于世,以李渔的《笠翁十种曲》和万树的《拥双艳三种》为代表,重在发掘戏曲的娱乐功能,清洁新奇,结构精巧,语言通俗,在喜剧手法上颇有创造。2)著有《风筝误》、《比目鱼》、《奈何天》、《蜃中楼》等,合称《笠翁十种曲》;

3)《闲情偶记》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的戏剧理论专著,总结古代的戏曲理论,主张写“一人一事”;

4)梅兰芳《凤还巢》改编于此。《比目鱼》

1)描写戏曲艺人的情感生活; 3.洪昇 《长生殿》 1)洪昇与孔尚任被合称为“南洪北孔”,《长生殿》和《桃花扇》既具有苏州派作家作品深刻的现实性,又有历史抒情剧作家作品浓郁的抒情性,即有风情戏剧中的男女爱情描写,又把爱情与政治结合了起来,使爱情剧有了新高度,被誉为传奇创作的双峰。

2)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4.孔尚任 《桃花扇》

1)以明代崇祯十六年到南明福王二年这段历史为题材,以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歌伎李香君的爱情为情节线索,以复社文人继承东林党反对宦官专权的传统、与魏忠贤余孽阮大铖的斗争为主要冲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展示了明末南明王朝覆亡的广阔的历史画面; 2)王丹凤主演电影《桃花扇》,胡连翠指导黄梅戏电视剧《桃花扇》。

u近现代戏剧

1.“花雅之争”

1)花部和雅部都是戏曲名词,雅部指的是北京、扬州等地的封建士大夫把昆腔成为雅部,而昆腔以外的地方戏曲叫做花部。

2)两种戏曲形式共生,出现了争夺观众、争夺舞台、争夺票房的现象。秦腔艺人魏长生在北京的演出标志着“花部”已与“雅部”势均力敌;

3)“花雅之争”的结果是成熟典雅的昆剧没有竞争过驳杂粗陋的花部诸腔。花部诸强后来经过各种演变形成了今天的京剧和多种多样的地方戏。2.京剧的形成

1)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将二黄、西皮两种声腔带入北京,西皮、二黄两种声腔吸收了其他剧种的长处而逐渐形成了皮黄剧,也就是后来的京剧。2)1905年第一部京剧电影《定军山》,由谭鑫培主演;

3)旦行艺术——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 4)生行艺术——余叔岩、杨小楼;

5)行当——戏曲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角色形象体系,行当的划分使表演更规范化、技术化,也使人物性格更鲜明。分为“生、旦、净、丑”四大基本门类。6)“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3.昆曲再生

——第一出在新中国舞台上引起轰动的戏曲是昆曲《十五贯》,由明末清初朱素臣的《双熊梦》改编而来。4.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艺术片是1953年拍摄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5.京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打渔杀家》等等。

u 现当代话剧

1.早期话剧(文明戏)

1)是萌芽期的中国话剧,活动中心在上海。最早的剧目《官场丑史》; 2)“春柳社”,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建立的综合性艺术团体。建国后第一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欧阳予倩参与其中。

3)《黑奴吁天录》,曾孝谷根据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是中国话剧的第一个创作剧本。4)《共和万岁》和《家庭恩怨记》; 2.现代话剧的诞生

1)洪深《少奶奶的扇子》,从此以后中国话剧严格的导演制度建立起来,话剧作为完整的舞台 艺术样式,在我国开始形成。

2)1928年4月,在洪深建议下,将“话剧”作为统一名称。3)田汉《获虎之夜》;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熊佛西《一片爱国心》 3.左翼话剧(1927~1937)

1)我国现代话剧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2)“南田北熊” 田汉——“南国社”——《名优之死》;

熊佛西——《艺术家》、《醉了》 3)夏衍——《上海屋檐下》、《赛金花》、《秋瑾传》 4)曹禺 ——《雷雨》,第一个成功借鉴了索福特勒斯、易卜生等人剧作的“锁闭式”结构,将长达三十年的戏剧时间集中在一天一夜内表现,将三十年前、三年前发生的事情同当前正在进行的情节有机地、形象地交织在一起,将偶然性的事件组织到剧本行动中去,使之成为剧本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日出》,“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方法。——《原野》 《雷雨》、《日出》、《原野》这抗战前曹禺创作“三部曲”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成熟,是我国的多幕剧创作在容量上和艺术质量上都出现了巨大的突破。4.抗战话剧与战后话剧(1937~1949)

1)抗战初期,主要是独幕剧、活报剧、街头剧,其中《放下你的鞭子》、《最后一计》和《三江好》被合称为“好一计鞭子”;

2)夏衍——《法西斯细菌》; 3)郭沫若——《屈原》; 4)曹禺——《北京人》,成功借鉴了民族传统和契诃夫剧作沉于朴素的风格,是其剧作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5)吴祖光——《风雪夜归人》; 6)曹禺——《家》,根据老舍同名长篇小说改编。7)田汉——《丽人行》; 8)陈白尘——《升官图》

5.话剧在曲折中前进(1949~1966)1)胡可——《战斗里成长》; 2)陈其通——《万水千山》; 3)老舍——《茶馆》,是新中国第一次出国演出的剧目,被誉为“远东戏剧的奇迹”; 4)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关汉卿》被誉为我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5)郭沫若——《蔡文姬》; 6)曹禺——《胆剑篇》;

篇3:戏曲笔记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 约有三百六十多种, 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 下面让我们走进中国戏曲, 了解戏曲的无穷魅力, 展示戏曲的特有色彩。

我们在展示时要注意如下技巧:

一是掌握第一手材料, 增强感性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影视文化的冲击, 同学们已很少有“满村人挤到一起看大戏”的经历和体会了, 也有不少同学对戏曲很陌生了,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多方收集材料, 增强对戏曲的感性认识, 这样写作时才能胸有成竹, 游刃有余。我们既可以访问戏曲专家和表演艺术者, 向他们询问戏曲的有关特征和相关知识, 也可以询问身边长辈, 请他们说一说他第一次观看戏曲的经历和感受, 让他们说说他们最喜欢的是什么戏, 喜欢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也可以查阅资料, 搜寻一些戏曲家的名家轶事, 力求对戏曲知识有更深更广泛的了解。

二是严格筛选, 选择可用之材。经过上一阶段的收集材料之后, 下一步就是选材了。选材是为了避免把所有的材料都收集到文章里, 为了把作文写的扎实、精炼, 必须对所收集的材料认真地进行选择。袁枚曾说过:“着意原资妙选材”。选材“妙”文章的“意”才会表达得好。我们在选材时一方面可将以前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再分类整理。诸如家乡戏的发展史、辉煌史、优秀家乡戏剧目、精彩唱段等等, 形成一些个具体的知识点。我们在选材时一要注意材料要真实可靠, 只有真实可靠的材料才能正确地反映戏曲的特征, 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戏曲。二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 主题是文章的中心, 材料是用来表现主题的, 因此, 选材必须要围绕主题, 为表现主题服务。三要选材要典型, 要选有代表性的, 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经过以上步骤之后, 就可以选取一个主题, 圈定可用材料, 拟出作文题目, 就可以行文了。

三是精心锤炼语言, 文采飞扬。在经过以上两步的储材和选材之后, 我们就可以用心锤炼语言, 写出文采飞扬的习作了。生动的表述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向人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戏不是一般的产品说明, 也不应该写成枯燥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引用几个相关的精彩小故事, 运用一些充满地方特色的方言俚语, 采用形象活泼的修辞方式, 尽力让作文鲜明生动起来, 以抓住读者的目光。

【素材超市】

名人论戏曲:

1.中国戏曲是去是留

中国戏曲, 历史悠久, 种类繁多, 是我国几千年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种象征, 它也是我国的民族风格特色之一。

虽说时代的潮流在改变, 群众文化也需要改变, 但我们不能随便摒弃那些有着民族特色的东西, 更不能摒弃国家的象征、民族的艺术和先人的文化!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连自己的象征都不要, 那还凭什么说是一个国家、民族, 如果人们只注重流行而不注重传统, 那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就将从此被这些“流行沙尘暴”所掩埋掉了。

所以请留住我们宝贵的一部分历史文化吧!

2.中国戏曲剧作的艺术表现手法, 是独具一格的。

(一) 简练而集中的艺术手法, 是许多优秀戏曲剧作的共同特色。戏曲作家们是不浪费笔墨的, 他们在写作中, 把一些旁枝杂叶毫不吝惜地统于删除, 甚至—个人就能构成一个单独演出的独幕剧。例如窦娥, 在她被冤杀之前, 她的漫长而悲惨的生活经历, 剧中只用了七十几个字, 就把窦娥的全部生活经历详尽地介绍了出来, 使人只觉得明确、具体, 全部了然。

(二) 浓厚的抒情气氛, 是中国戏曲剧作的另一特色。中国戏曲是由诗歌、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 这种形式特点, 要求作者对生活的描写必须具备像诗的那种更高的提炼, 因此, 它很适于作抒情的描写。中国戏曲剧作大部分都有着浓厚的抒情成份和诗的境界, 特别是在曲词的写作方面。有才华的作家们写出了大量美丽感人的诗篇。

(三) 干锤百炼的语言, 也是每一部优秀剧作的共同特征。从很多戏剧作品中, 可以看到大量准确、形象、丰富、洗炼的语言, 以此展示出鲜明逼真的图画。这不是偶然的。每一个杰出的戏曲作家, 如关汉卿、王实甫、高则诚, 汤显祖……他们无一不是善于使用语言的巨匠。戏曲作家们为了掌握语言的技巧所花费的功夫, 是难以想象的。“古谓百炼成字, 千炼成句” ( 明王骥德《曲律》) 。这正说明, 他们在戏曲语言上是呕尽心血的。因此中国戏曲在语言方面显示了突出的成就。

同窗笔下的戏曲艺术

1.“书房门前一支梅, 树上鸟儿对打对……”

婉转, 悠扬——我这样形容它。别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没错, 就是它——戏曲。

也许你会笑我喜欢它。“戏曲?不会吧?你也太土啦。现在哪儿还有人听这个啊!”原本, 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我今天才发现了真正的它, 然后, 喜欢上了它。你听见了吗?它在诉说。诉说着千古的绝唱, 诉说着永恒的经典, 诉说着世界的惊叹。我想, 它需要听众, 我愿意听它诉说, 用心。

2.夜幕降临了, 皮影戏也开始了。奶奶告诉我说, 今天演出的是鼎鼎有名的《三请樊梨花》。至于这经典名戏的故事情节我现在已经记不大清楚了, 只觉得新奇和好玩。后来甚至一定要拖着奶奶到后台去看了一回, 看那三五个演员是怎么的演的这么精彩和热闹。现在回头想想, 演皮影戏不仅仅是手头的操纵, 那口技的艺术更是难得。

篇4:关注戏曲教育促进戏曲发展

一、理性看待戏曲,调整发展思路,找准戏曲发展方向

首先,必须承认,从量上,戏曲已经不可能达到当年的规矩模与辉煌。原因很清楚,改革开放之前,看戏时中国人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即使近代电影的出现,也并没有对戏曲造成太大的冲击。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几百年。但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多元化,和随着电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的快速发展而来的文化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使大众在文化娱乐方式上面临着太多的选择,而且各种文化娱乐方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都在拼命争夺观众,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量。戏曲观众被分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戏曲人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一现实,没有必要因为戏曲失去了文化娱乐“龙头老大”的地位而戚戚然、忿忿然。

另一方面,戏曲工作者亦需树立起一种“大文化”意识,全面审视并理性地认识社会文化需求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重新审视戏曲自身的长短优劣,从“质”上下功夫,去芜取菁,推陈出新,以传统精华和现代意识、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使戏曲产生一种新“质”,使戏曲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进一步提升戏曲艺术的品位,将戏曲这一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继承、发展下去。

从政府层面来说,对戏曲尤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京昆艺术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定位还应进一步提高,对戏曲的保护、传承、发展应给予更进一步的重视和支持。任何一个国家对发展本民族文化都必须有“自觉意识”。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确实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随着开放涌人的以强势经济为后盾的外来文化,和一切以经济指标为衡量标准的错误理念共同形成的对古老文化的冲击和对传统文化的商业性利用,已经不同程度地造成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的失语、泯灭或异化。政治对文化的摧残是大张旗鼓的,显而易见的,如秦代的“焚书坑儒”,明、清的“文字狱”,还有我们记忆犹新的“文化大革命”。而市场经济则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对市场我们要有科学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市场化的运作也许更有利于通俗文化、流行艺术的发展,而对于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来说,完全的市场化不仅不能给它们提供理想的发展条件,相反可能导致它们商品经济的洪流中被淹没。因为真正的艺术,都并不是纯粹的商品,而是一种可以影响和干预人们心灵,能够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精神产品。市场运行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又是非理性的。因此,在文化发展上不能让唯“商”是举、唯利是图的观念成为主宰。即便在高度市场化的西方国家,文化艺术尤其是高雅艺术,同样需要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等非市场手段来推动和发展。对这一点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把握。就可能在文化发展上出现偏差。目前,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例如,抢救、保护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扶持昆曲和京剧发展的专门机构和专项资金,评选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组织旨在弘扬戏曲艺术的各项活动等等。但这一些举措还只是在“治标”,而要“治本”,则必须从重视和扶持戏曲艺术教育上着手。

二、治标先治根本,重视戏曲教育,以人才促进发展

说起戏剧的发展,人们常常谈到美国尤其是美国的百老汇戏剧,美国的确是一个戏剧大国。而美国之所以成为戏剧大国,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美国有着健全的普及全国的戏剧教育体系。美国的人口不到三亿,在全美却有一千多所大学设有戏剧院系,而我们泱泱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专业戏剧院校和设立戏剧专业的院校屈指可数。专业的戏曲高校只有中国戏曲学院和少部分由中专升格而成的职业学院。原来发展势头较好的戏曲中专教育已经濒临绝境。在普通中小学。情况更是令人堪忧,绝大部分的青少年学生对五花八门的流行歌星都能如数家珍,甚至顶礼膜拜,但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人却寥寥无几。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首先应该从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人手。应该把戏曲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国家在扶持承担民族文化传承任务的文艺院团的同时,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也应该有一定的扶持规划,有稳定的专项经费投入,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和保障措施。

同时,作为具体实施文化教育的学校尤其是专业学校,更应该自觉承担起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诚然,目前戏曲专业招生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生源少,收费低。但我们办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出人才。学校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要把社会需求、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而不应该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教育上的“趋利”,必然会造成教育的扭曲。

戏曲教育要全面而健康发展,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由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在普通大、中、小学普遍开设戏曲通识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不仅使学生从文学角度来认识戏曲,还要让学生从舞台艺术角度、从审美角度来全面了解戏曲,开展戏曲艺术的普及教育。二是以开放的思路和特殊的扶持政策(比如对戏曲专业学生予以减免学费),大胆改革和推进戏曲职业教育。

三、关于改进戏曲专业教育的思考

改革和推进戏曲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精英”戏曲人才。这里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调整专业方向:二是改进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戏曲专业教育主要是为戏曲院团输送舞台型的演员、演奏员等,目标单一。随着戏曲院团的减少和随之而来的戏曲人才需求量的下降。相当一部分戏曲专业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所学专业,这已是普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无疑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戏曲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应该面向社会调整专业设置,本着减量求质的原则,精简面向舞台的表演、伴奏专业学生总量。同时,开辟创作人才培养和面向基层群众的辅导型人才培养两个大的方向。

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戏曲的繁荣需要不断推出高水平的原创作品。但创作人才的短缺却是当前全国戏曲院团共同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在近年全国性的各类艺术节、戏剧节上,无论是编剧、导演、作曲还是舞美、灯光设计。一人同时做好几台戏的现象屡见不鲜。我省创作人才的匮乏尤为严重,无

论是省级院团还是市、县级剧团,每排新戏,几乎都要外请创作人员。我省对创作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剧作、导演、音乐、舞美诸方面的创作人员都处在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而且这种危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我们的戏曲教育却没有抓住机遇,及时做出反应。我省的戏曲教育,应该尽快弥补创作人才培养的缺位。

另一个方向是面向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厂矿企业工会、街道社区等培养戏曲辅导型人才。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学戏唱戏自娱自乐的人越来越多,而目前从事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业务人员。以学音乐、舞蹈、美术专业出身的居多,戏曲专业人员极少,这正为戏曲院校培养辅导型人才留出了空间,提出了需求。这些年,一些专业院校从普通高中招收的不少戏曲学生,缺少扎实的基本功却有着一定的艺术悟性和文化基础,在舞台上他们或许未必能成为好的演员,但在推广普及戏曲艺术方面却可以大显身手。过去这部分学生毕业后一旦上不了舞台便须转行,在校几年的时光和付出的艰辛努力都白白浪费掉。如果学校面向社会有计划地开办戏曲辅导专业,并在这个专业中开设编、导、演、音乐、戏曲史论等多方面的课程,在这部分人才的培养上不求“精”,但求“博”;不求“专”,但求“全”。他们将来可能在社会上、在群众中为戏曲的普及做一些富有实效的工作,为戏曲事业的发展繁荣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而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坚实的生活基础还很有可能从他们中间催生出优秀的创作人员和充满生活气息、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面向舞台的表演和伴奏人才的培养仍是戏曲院校的主干专业,但在培养方式上应全面总结经验,大胆进行改革。在教学模式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开拓思路。

一是重新认识和借鉴传统科班教学的合理成分。长期以来,科班教育一直饱受诟病,被认为是不科学,不现代,甚至是违反人道的。但我们无法否认,科班教育确实培养了数不清的艺术大家、名角。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科班边学边演、边演边学,非常注重基础训练与舞台实践的结合。平时学习的东西可以在舞台上通过实践而得到强化,在舞台上得到的掌声和发现的不足反过来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现代学习戏曲教育开设的课程虽然不少,但学生登台的机会却少得可怜。戏曲本身是舞台艺术,课堂学习的东西不能在舞台上应用,在舞台上实践,在舞台上检验,在舞台上强化,学生便很难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有兴趣。因此,根据戏曲艺术自身规律,增加戏曲教学中实习课程的比例。把演出也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强化实践教学,是戏曲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是面向社会,实行开放式教学。应该承认,目前。多数戏曲专业学校的教学模式还是相当封闭的。从课堂到课堂,’忽略了外部的精彩世界。在一个开放型的社会里。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没有发展前途的。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教学演出行当全、低成本和青年学生充满青春活力的优势,运用“联姻”和“推销”的手段,走教学、实践、市场、宣传一体化的路子。通过与市场联姻、与院团联姻、与媒体联姻、与名校联姻、与名师联姻获得推销演出、推销学生、推广戏曲,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多种效益。形成一举多得、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三是把规范化教学和灵活性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各个行当各个专业都要规定必修剧目和必修课程。各专业各行当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学完本行当的必学剧目和一定数量的选修科目。但在具体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间安排上可以适当灵活一些。不能不分专业、不切实际地机械套用普通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规范化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还应体现在正确处理一般人才培养和特殊人才培养的关系上。我们的理想目标是培养身体条件(包括扮相、嗓音)、专业技术、艺术修养、文化理论俱佳的全面发展的戏曲英才,但事实上,由于生源和其他种种因素的限制,能够全面具备这些条件的学生还是极少数。戏曲教学必须着眼于现实,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够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自己的“特长”。有特长就是人才,各种有特长的人多了,戏曲的发展就会有希望,戏曲舞台就会展现出更多的精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篇5:戏曲笔记

为了提高广大师生防火安全意识,强化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提高防火工作的 “四个能力”和学生自救逃生能力,我校于2015年4月20日举行了南校区全体住宿学生安全疏散演练活动。

为确保演练效果,学校成立了安全疏散演练活动领导小组,拟定演练方案,详细划分了疏散顺序和路线,并提前对各科科长、全体班主任和宿管人员进行了疏散工作培训,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到了层层落实,责任明确。4月20日早晨8点05分,疏散演练正式开始。以哨音是为号,全体南校区住宿学生在班主任的组织下,迅速从各自宿舍有序撤离,集中疏散到空旷地带(操场)集合。

本次活动共有511名住宿学生参加,各科科长和班主任老师以及宿管人员认真负责,在活动前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安全培训和疏散布置,疏散过程高度紧张又井然有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次疏散演练活动加强了疏散工作的指挥和组织能力,提高了广大师生综合性安全意识以及自救逃生和互救的能力。

升旗仪式后,张可来副校长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并对继续加强出入校门工作的管理、遇突发事件的处理和人员疏散、学校禁烟、校园防火等相关安全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学校计划要点要求,本,学校将会进行多种形式防火等综合性安全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将安全培训工作和疏散演习活动常态化。

篇6:戏曲人物剪纸与地方戏曲综述论文

人物的脸部都是运用了阳刻法,襄汾戏曲人物剪纸面部均为侧面形象,潮州戏曲人物剪纸则多为正面形象。从这两张剪纸中可以看出南方剪纸的秀细灵动的独特风格,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则带有北方剪纸的厚重感。在潮州戏曲人物剪纸《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厢记》中,两组独立的人物均放置在方形的场景中,使人物在中间空白的背景下形成一个空间场所,周围根据场景的需求进行了细密的装饰,使整张剪纸疏密有致,饱满而生动,增强了戏曲人物剪纸的故事情节。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三顾茅庐》是在方形构图内呈上下两部分。整个剪纸在一间房子、一个门和一条路前展开。下半部分是在墙外面的三个人物刘备、关公和张飞。这三个人物站立整齐,两袖相并呈叩拜形式,面部统一朝有一条路的方向望去。路是用阳刻的线整齐排列而成,形成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在三个人物的上方是一间房子,房子内有一人,此人便是诸葛亮。诸葛亮坐于屋内,与下半部分的三个人物呈相反方向。由于上下两部分的人物呈相反方向,使整张剪纸形成强烈的对比形式,在平面构成中称为突变,形成一种矛盾冲突,凸显了这张剪纸的主题诸葛亮的特殊性。剪纸人物除面部为阳刻外全部为阴刻法。这两组剪纸与襄汾戏曲人物剪纸的相同点便是面部为阳刻法,服饰为阴刻法。但是潮州戏曲人物剪纸面部多为正面形象,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的`面部为侧面形象。襄汾戏曲人物剪纸精细中带有北方剪纸浑厚而质朴的特点。而广东潮州戏曲人物剪纸造型活泼而富于变化,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从地域来看,南方的戏曲人物剪纸工细精巧,秀逸灵动,精致优雅。北方的戏曲人物剪纸刀法简洁,造型浑厚简朴,表现出一种粗犷厚重、古拙洒脱,富有内在生命力的精神。襄汾戏曲人物剪纸每个动作关节部位都表现得生动到位,如正在表演中人物的定格一样,运用了剪纸艺术的概括手法,但动作的表达却活灵活现。《破渑池》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腿站立的人物组成。一人呈奔跑状,一腿向前伸,一腿在后面抬起,一手拿圆形兵器,一手高举。另一人单腿站立,一腿高抬,两手拿双剑高举过头,呈交叉状。两个人物似在交战状态。而山西离石的戏曲人物剪纸《黛玉葬花》,人物造型简练,表现为正面形象。人物以阴刻为主,表现出了剪纸的实面,与周围环境阳刻的线结合形成明显的虚实对比,更突出了人物的形象。从这张剪纸中明显可以看出与襄汾戏曲人物剪纸间的差异,人物造型不似襄汾戏曲人物那样生动,还是比较质朴简单的人物造型,追求了最为传统的“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造型方式。山西新绛的戏曲人物剪纸《武家坡》《状元祭塔》和《买水》,具有北方剪纸造型简朴的特点。

人物剪刻大刀阔斧,服饰上装饰简练,多用月牙形、直角形、圆点、打毛刺来装点服饰。男子头冠与女子发髻造型简洁,在简洁的外轮廓内有的用实面来表现,有的用了大小不一的椭圆形或三角形作为镂空装饰。襄汾戏曲人物剪纸中男子头顶饰有各种帽、盔、巾冠戴。女子头顶发髻分上下两组,上发髻居于头顶偏后,下发髻留在后脑顶和向上之间。各类人物的服饰特点,主要以四瓣和五瓣梅花图案表现。在具体的剪纸运用中,又多以半朵梅花去装饰;衣、裙、袄、裤及戏曲人物动作变化,人与物的结合,人与人的相依、重叠等均采用半朵梅花点缀于衔接之处,或以惯用的锯齿纹、半月牙纹、圆点、椭圆点、正方点、三角、十字等几何形纹样加以区分。

上一篇:珍爱生命,自救有责。(征文)下一篇:最值得大学生读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