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论文

2024-06-21

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论文(共6篇)

篇1: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论文

解读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活动

游戏是童年时代的伙伴,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动,是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儿获得快乐的原动力。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而区域游戏又是幼儿一日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意志品质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幼儿个性的形成。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充分发挥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如何合理组织好小班幼儿的区域活动,积极引导幼儿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品质,真正体现区域活动的真谛,这与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特点有较大联系。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只有对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合理、正确的指导。

一、游戏初期阶段

幼儿表现:我只要玩——单

一、独占地玩

幼儿在家习惯于独自玩玩具,到了幼儿园,他只要玩自己喜欢玩的玩具,不管别人怎么样,他要什么就要立刻得到,不会等待更别说轮流使用。

案例1:一天,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小朋友对“娃娃家”里的材料很感兴趣。尹其美小朋友拿着小碗和调羹,津津有味地吃个不停,活动结束了,她带着小碗和调羹回到座位上,老师请她收起来,她硬是不肯。余臣涛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一架“照相机”,就玩了起来,这时有几个小朋友也要玩,他就把照相机使劲抱在怀里,不让小朋友们玩,嘴巴里还一个劲儿说:“我要玩照相机,这是我的呀!”老师对他说:“你已经玩了一会儿,让其他小朋友玩玩,好吗?”他非但不肯,还把照相机捂得更紧了。他还会时常把别人好玩的玩具放在自己的抽屉里,老师找他谈心,他会说:“这是我喜欢玩的呀!”在小班年龄这种情况非常多见。

相应措施: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设置以幼儿熟悉的家庭生活内容为主的活动区,如:娃娃家、玩具区、宠物区等。发动幼儿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这样幼儿在活动时能与自己熟悉并喜爱的玩具为伴,就会有亲切感、安全感。教师只提供一些简单材料。由于幼儿刚接触游戏,水平很低,不会互相谦让,自己玩喜欢的玩具,其他小朋友要玩时就不愿意给,所以教师要提供数量充足的相同玩具。

案例2:一大早,王籽言挣脱妈妈的手,跑进教室,老师请她在座位上坐下来,只过了一会儿,她就大声哭了起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她想到幼儿园里来玩。但是,她走进教室后,觉得不好玩,于是就哭了起来。

相应措施:(1)活动时间灵活。幼儿在家里自由惯了,一下子就规定他们在某个时间才可以进入活动区,他们会感到压抑,所以设置活动时间要灵活一点。如有的幼儿一入园,就让他到活动区去,以转移其入园时不愉快的情绪。(2)活动地点随意。在活动区内,可以让幼儿自由走动,不要硬性规定、限制他们在某一区域内活动。(3)活动内容自主。在活动时不强行分配,可以暂时满足幼儿独享玩具的愿望,逐渐要求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

二、游戏发展阶段

幼儿表现:我也要玩——模仿、交换玩、一起玩

幼儿入园以后,自理能力逐渐增强,开始适应幼儿园生活,并产生了较多的模仿行为。他们不再局限于玩自己的玩具,尝试学着和小朋友交换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们还常常模仿老师的样子,自己做小老师。

案例3:小朋友越来越喜欢老师的东西。坐一坐老师的椅子,摇一摇老师的铃鼓,弹一弹老师的钢琴,翻一翻老师的“大书”,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字画画,有时拿着油画棒就在黑板上画了起来„„老师的一举一动,孩子学得惟妙惟肖。

相应措施:增添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内容,如:“宝宝幼儿园”为幼儿准备一些小铃鼓、图书和玩具,让幼儿在模仿活动中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生活区里,提供大大小小的娃娃及配套的衣服、裙子,让幼儿练习穿衣服、扣纽扣、系鞋带。语言区里,提供主题明确、画面鲜明的单幅图片,让幼儿大胆地像老师一样根据图片讲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还可结合主题活动“能干的小手”,开设动手区,为幼儿提供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珠子,互相模仿,练习穿项链、手链等。活动规模相应扩大,提供的材料也较前一阶段丰富。如动手区里既有大圆珠又有小塑料珠,这样,手指肌肉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孩子可分别选择活动材料。

案例4:“娃娃家”又开始活动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做爸爸、妈妈,不断地模仿着爸爸、妈妈带孩子,烧了一锅“番茄蛋汤”,又烧一道他们自己发明的“大杂烩”菜,反反复复地给孩子吃,孩子也吃得津津有味;陆品兆则模仿爸爸去上班当警察,回家后就带妈妈、孩子去饭店餐厅吃饭,吃完饭又去上班,然后又是回家、吃饭。

相应措施:(1)这一阶段,幼儿之间互相比较熟悉了,开始有一起玩的愿望,老师抓住机会,强化他们的这种合作趋势。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帮助幼儿协商、解决发生的问题,保证幼儿活动正常开展。(2)培养幼儿分享精神。由于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再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活动时常常会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小小的错误。因此,不能过分强调游戏的逼真性。如:幼儿把煤气灶拿在手上烧饭,娃娃家里有两个妈妈等。这时,老师不要为追求游戏的真实性而去纠正、指责幼儿,那样会消减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但可引导幼儿采用“轮流式”的方法来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共同体验分享后的愉快和乐趣。

三、游戏提高阶段

幼儿表现:我想要玩——发挥想象、创造性地玩

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活动区已经比较熟悉,进入活动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选择性和坚持性。他们在活动中常常很快完成一区的活动,然后会选择其他区域进行再次活动,也有的小朋友则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会不断地去创造、去发现。

案例5:在建构活动中,王张晟最喜欢“搭积木”,小小的积木在他的摆弄下造型百出、形象逼真。他常常把在主题活动中学到的一些东西,创造性地用“积木”表现出来,如小车、花、飞机、房子、机器人。

相应措施:(1)设置内容丰富的益智区,让幼儿借助头脑中积累的表象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如按颜色分类、按图形分类、图形接龙等。涂鸦区里为幼儿准备棉签、弹珠、印章、瓶盖等,让幼儿用各种材料玩颜色。建构区里为幼儿提供形状各异的盒子等废旧物品和轮子、纸条、吸管等成品、半成品,让幼儿通过撕、折、插、贴等方法自制汽车、轮船,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促进他们动作和智力的进一步发展。(2)注重活动的整个过程。为幼儿提供较为丰富的、有利于探索的物质环境,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注重幼儿的能力表现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如认真态度、坚持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不急于让幼儿会干什么,知道什么等。(3)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包括:①入区规则。每个区都有限制入区人数的胸牌或小脚印,幼儿入区前,必须带上胸牌或把自己的鞋子摆放在脚印上,这样防止过挤。②物归原处。幼儿要保管好自己的材料,轻拿轻放,不乱扔,活动结束后将物品放回原处。老师在每一份材料上都做好了标记。

通过对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表现的观察,得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游戏兴趣,随时了解幼儿的游戏经验,精心设置相应的活动区域,积极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充分尊重小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逐渐培养幼儿的游戏习惯,努力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篇2: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论文

一、区域游戏设置的背景

“快乐幼儿园”活动是小班孩子进入幼儿园学习的第一个主题。小班孩子从各个家庭齐聚到幼儿园,开始他们的社会生活,在这个小小的“社会”里,孩子们要学习独立做事;和陌生人交往;集中注意力听讲;安静地坐一段时间等等。可是,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丰富的书,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或爱哭鼻子;或古灵精怪;或胆怯;这么多孩子要在一个集体中生活,难免会上演许多“小故事”。那么,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喜欢上幼儿园呢?我们结合主题活动的进行,开展了多种区域性游戏。

区域活动是一种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幼儿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自主地进行学习和积累。通过让孩子用眼睛、手、口、耳,尤其是用心去接触与感受幼儿园的人、事物与气氛,逐渐学习与人交流,建立同伴关系,顺利跨出社会生活的第一步。

二、区域游戏设置的兴趣点——依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区域

小班孩子年龄小,好模仿,但他们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在模仿中同样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主体意识,渴望像成人那样参加活动,他们会在假想的情景下反映真实生活。

如: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创设了三个平行的娃娃家。随着主题不断丰富环境及游戏材料。刚开始,我们在娃娃家的墙上挂上全家福照片,引导孩子们说说家里有谁;数数家里有几口人;从而让孩子关注自己的家。我们请孩子带一些自己喜欢的布娃娃或小动物放在娃娃家里,让孩子抱抱娃娃、小动物;喂娃娃、小动物吃饭等。

三、区域游戏设置的成长点——依据小班孩子的发展目标设置区域

1.依据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目标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3~4岁幼儿的小肌肉技巧的发展目标是:剪纸;用手指头粘画东西;模仿画圆圈、画直线;用积木垒高;会扣纽扣、解纽扣;会玩序列游戏等。为此,我们设置了“益智区”“生活区”:有串珠,拧拧乐,找朋友,4片拼图,插鱼鳞,造高楼;“美工区”:撕纸,小鱼吐泡泡,涂涂画画等。

2.依据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目标

小班幼儿正进入飞速发展期,逐步能用简单的句子与别人交往,喜欢听故事,尤其爱重复听故事。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设置了“语言区”。

如:在游戏初期,我们在活动区投放了“小乌龟上幼儿园”的故事磁带,很多孩子围在收录机旁一遍一遍地听,维持了大约一个星期左右。有的孩子听到最后小动物们在一起唱唱跳跳,他们也拉起小手蹦蹦跳跳,共同感受着认识新朋友的快乐。为了满足孩子表达的欲望,我们还在语言区里放置了两部电话机。为了让孩子们在打电话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快乐和满足,同时也能促进语言发展,我和孩子先玩打电话,在与孩子们打电话的过程中逐渐将基本的礼貌用语传递给孩子。再过一段时间,我给电话机上贴上班上孩子的大头贴,让孩子给同伴或自己的好朋友打电话。有了这样的情境,孩子们打电话的热情更高了,忙得不亦乐乎。

四、区域游戏设置的生长点——依据园本材料设置区域

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随着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社区成了我园园本材料的资源库。我们收集了手套、袜子、各种绣线、草莓盒等,并将这些孩子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运用到区域游戏中,成了我园的特色游戏。

(一)注重环境的创设

区域活动作为个别活动的教育或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期和延伸,蕴涵着诸多因素。环境则是区域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所赋予的暗示、引导、规范、协调和控制幼儿的行为等自治因素,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操作、探索欲望。

如:娃娃家的创设,这让刚刚离开家庭生活的小班孩子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之前一直在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的大多数认知经验、生活经验都跟家庭有关。我们还合理利用空间,多创设几个娃娃家,让孩子觉得在幼儿园就像在自己的家一样。幼儿园是安全的,也是快乐的。

(二)注重游戏的指导

1.语言指导法

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持久性很差,或是因为看到材料不知道怎么玩而放弃活动,或是对原有材料的玩法已经不感兴趣。因此,需要我们老师运用语言去鼓励、启发幼儿继续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

2.榜样示范法

小班初期的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是没有目的性,在选择入区时往往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与幼儿操作同等材料,即平行游戏,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也可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模仿能力强的孩子,促进同伴间的学习。

(三)注重游戏的评价

1.个体过程性评价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的制约,多数以教师评价为主,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等等,使其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的。能力弱的幼儿,评价是为了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你的想法真不错,待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评价的时间可以是灵活机动的,可以在活动结束时进行,也可以贯穿在整个活动过程之中。

2.集体交流式评价

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言的能力差,我们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平等的语气及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导幼儿自发地交流,让孩子们共同分享活动成功的体验和快乐。

孩子是“活”的,让我们的区域活动也活起来,使之成为幼儿自己的活动。让幼儿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说自己想说的,玩自己想玩的。手的操作,脑的思考,经验的获得,才会有创造的发明,才能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进步。总之,我们在实践中,学会了用幼儿的心去创设区域,经不断的努力使自己具备敏锐及客观的观察力,科学合理地评价幼儿的活动,用幼儿的情去参与活动,让每个平凡的角落萌发不平凡的创造力。大班的幼儿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科学经验,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不但喜欢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用什么做的?”等等,他们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这一阶段的幼儿他们也能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在科学活动中也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不断增强。科学活动区作为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活动方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学习科学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科学区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活动中不同材料、教师不同方式的指导,使孩子之间存在的诸如发展速度、认知风格、表征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尊重和提高。在科学区活动中,幼儿能真正体验到小淘气玩科学的乐趣。其实,在科学区中,科学材料的提供与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投放,促实验顺利开展

从幼儿的认知水平上看,幼儿认识事物具有直观形象特点,认识事物多信赖于感知觉,而幼儿周围的物质世界中物体的形、色、声、味等为幼儿感知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材料要体现所学概念的属性特征,能把幼儿所学的概念转化为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使幼儿对概念属性获得的较为丰富感性经验,使幼儿获得较为科学的概念和经验。教师在提供科学区活动材料之前,我们要充分考虑是否源于孩子生活的熟悉材料,是否取材身边丰富多样的材质,是否精心过测算提供材料的数量,这样确保投放材料的科学性,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能够有效顺利地开展。

● 活动片段一:

科学材料:土豆宝宝历险记

投放背景:大班幼儿对“沉”和“浮” 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具有同伴之间互相合作实验的经验,一次区域活动玩水时,一位幼儿问道:“老师,怎样才能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不能。”很多幼儿大声回答。此时我联想到“死海”上物体漂浮的现象,便利用这个有趣的科学现象设计了材料《土豆宝宝历险记》。以科学实验的方法,既能满足幼儿动手的需要,又能让幼儿在动手过程中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还能够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提供的材料有糖、盐、味精、土豆、贴有红黄绿线的一次性透明杯子、记录纸、记号笔、温水等。基本玩法是让幼儿先将温水倒入三个透明杯子中,然后分别倒入糖、盐、味精三种白色物体,并将三个土豆宝宝投放进去,最后引导幼儿观察土豆在三个容器中的情况,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孩子们对这个游戏兴趣盎然,但是从记录纸上我发现他们实验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有的观察到土豆都沉下去了,有的观察到放进去的土豆有的浮上来,有的沉下去。孩子们互相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发现不同呢?”

分析:

孩子们的疑问让我知道了自己在提供材料上有失误,我提供的材料有问题,提供的土豆的大小和盐、糖、味精的量之间的比例是有差异的,孩子在进行操作时出现了不同实验结果的情况,所以老师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谨慎,应该尽量减少影响孩子试验的无关因素。后来通过与中学物理老师的交流取经,我也顿悟到其实提供土豆在这个实验中并不是很科学,如果投放小鹌鹑蛋的话会更科学,实验的干扰因素会更小,也就会更顺利。

在科学区的材料投放过程中,不仅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必须让孩子客观地了解到实验的具体内容,又要在提供材料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因素,这样孩子才能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积累该材料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分层投放,推幼儿共同成长 科学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科学区中,允许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没有一视同仁,给孩子反思消化的空间更广。科学区角的层次性也突现在材料的提供上,如在让孩子玩“称一称”的玩具时,我投放了天平称、电子秤、秤杆,以及用于称量的物体如黄豆、玩具、珠子,刚开始让孩子一一学会使用这些称量工具,当孩子会使用称量工具以后,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称量工具称相同的物体,或者用同一个称量工具称不同的物体,并加以比较,让每一位孩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 活动片段二:

《土豆宝宝历险记》投放科学区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对它的喜爱还是一如既往,幼儿之间也呈现出不同的操作层次。凯凯神气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已经做好实验了。”“你发现了什么?那个救土豆宝宝的白哥哥是谁呢?”凯凯详细地向我讲述了他实验的结果,看着他的记录纸完成得非常好。为了继续增加部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我又在这个活动中投放了一大一小的两个土豆宝宝,并向幼儿提出疑问:“在放有盐的水中,你觉得大土豆会浮上来还是小土豆会浮上来?”以疑激趣,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也提升了不同孩子的发展水平。

三、隐性投放,助幼儿有效学习

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在科学区中我们能够经常看到材料上的隐性标志。

提示三:用红、蓝、绿三种颜色的粘贴纸区分三个透明杯,引导幼儿能够根据杯子上的颜色标记正确放入相应的糖、味精和盐,力求实验效果的科学。同时三种颜色的标贴纸又能很好地提醒幼儿该把温水倒到什么水位。

四、情境投放,促幼儿快乐活动

兴趣在人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变得日益重要,过去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等教育方法已被社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让幼儿主动学习,热爱学习。所谓游戏情境就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创设的情节和环境。情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在科学区中,情境创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幼儿“玩”,而是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

● 活动片段四:

《土豆宝宝历险记》材料的操作目标是在实验中发现土豆能在盐水中浮起来的现象,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如果单单靠简单的操作实验往往会让幼儿显得有些枯燥。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土豆宝宝”历险记的动画故事作为辅助材料投放在区域中,以“是谁救了土豆宝宝”为引子让幼儿边看故事边进行操作,让幼儿置身于有趣的情境中,这样能进入角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看故事片段《土豆宝宝历险记》

篇3: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论文

一、区域游戏要幼儿年龄特点, 充满趣味, 让幼儿的小手 动起来。

1.美工区的“小小设计师”和 “糖果屋”两个游戏 , 我为幼儿准备了色彩鲜艳的木珠、泡沫“糖果”、彩色的卡纸、皱纹纸、包装纸、水粉颜料等多种材料, 让幼儿包糖果、分糖果和装饰衣裤、围巾、手套。

2.益智区的“夹小花”游戏 , 既可训练幼儿的点数能力 , 又能利用夹夹子的动作锻炼幼儿手部力量;“瓶子配对”游戏中, 幼儿可以根据瓶子的大小、颜色等特征, 找到相应的瓶盖, 练习手部动作, 锻炼手部力量。

3.在娃娃家的“晾衣间”、“试衣间”, 幼儿可通过将袜子、手套等匹配成对夹在衣架上, 为娃娃串项链, 为娃娃系围巾等动作, 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

4.桌面游戏“图形找家”、“好玩的雪花片”等就是利用大 小、形状不同的玩具和雪花片, 在复制好玩具形状的图形底板和线条上, 根据颜色、形状、造型, 请幼儿一一对应摆放, 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又拓宽了幼儿观察视角。

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 我们避免自制玩教具成为只能看、不能动的“看具”或摆设, 绝大部分玩教具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 在材料的选择方面, 我们很注重环保、卫生, 大部分选用柔软的KT板和塑料夹子, 避免因粗糙而划伤孩子或夹伤孩子的手的情况。由于小班幼儿好模仿喜欢独立的平行游戏, 他们常常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因此, 在游戏材料投放数量上, 我力求实现“游戏材料为孩子人数的1.5倍”的目标, 在区域人数的控制上, 我们规定了每个区角人数为2~3人, 利用桌子和区角标记相对隔开, 游戏材料摆放在固定的玩具柜里, 为玩具、材料做好标志, 规定放置的位置, 使幼儿根据标志就知道各种物品所需要放置的位置。这样, 便于幼儿整理活动材料时做到有序、有目的, 既可减少了教师的游戏布置时间与环节, 又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

二、进行恰当有效指导, 使幼儿的小手乐于操作。

由于这些游戏主要都是以操作摆弄为主, 需要进行个别传授, 因此, 需要教师的恰当有效指导, 让幼儿求知求新, 积极探索, 努力解决问题。如何恰当有效指导, 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呢?

1.在“给小动物穿毛衣”的游戏中 , 个别幼儿虽多次探索操作, 但仍然无法将毛线绕好, 我便采取直接指导的方式, 及时告诉并教会其正确的方法, 用一只手固定住毛线的一头, 另一只手进行缠绕覆盖住毛线头, 幼儿很快掌握了方法。

2.幼儿之间有个别差异 , 能力都有所不同 , 教师要针对不同幼儿的具体情形进行指导。例如, 在“毛毛虫”游戏中, 刚开始幼儿总是不会用左手捏夹子, 总是无法完成毛毛虫的左边“小脚”, 时间一长 , 有的幼儿就失去了耐心 , 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区域游戏中。而动手操作能力向来很弱的司栩凡却破天荒地夹好了两只“小脚”, 我欣喜地赞扬了一番:“哇, 司栩凡你夹得真好! 你真棒! ”随即又一问:“你是怎么做的? ”调皮的她一歪头:“不告诉你! ”“那你能夹得更好些吗? ”我又问。“当然 ! ”信心满满的司栩凡很快又忙开了 , 我也伺机邀请其他幼儿观摩她的现场秀, 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司栩凡是怎样用手夹的, 并激励他们:“你们有谁能超过司栩凡, 和她比一比? ”不一会儿, 一群幼儿便聚集在一起, 认真研究起夹“小脚”的正确方法, 很快大部分幼儿都很好地掌握了左手捏夹子的技能。

3.《纲要》指出 :“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 , 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担当好新角色, 使区域游戏有章可循, 一定要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 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法可依”。例如:根据小班年龄特点, 我在班级每个区角都设置了图片讲解图, 这样幼儿在游戏时一目了然, 便能很快掌握和了解游戏方法和相应的规则。另外, 在游戏中, 教师的观察性指导十分重要。幼儿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自始至终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各个区域游戏情况及时给予鼓励或诱导, 用微笑、点头等非言语评价形式, 帮助幼儿正确评价自己。

三、更新和升级区域游戏材料, 让幼儿乐此不疲动手操作。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游戏内容首先要丰富有趣, 才可以吸引幼儿参与活动, 鼓励他们动手操作, 运用多种感官感受、体验, 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比如, 我们在益智区设置的“瓶子配对”游戏中, 让幼儿学习“拧”的动作, 如果单单是让幼儿反复地给瓶子宝宝找“帽子”、戴“帽子”, 相信不到三天小朋友就感觉这个游戏索然无味了。因此, 我们给这个游戏设置了好几种玩法: 根据瓶子的大小不同, 找大小不同的瓶盖“帽子”;在瓶子上贴上小动物, 在瓶盖上贴上不同的食物, 请幼儿给动物瓶子找食物帽子;瓶子身上贴不同的颜色, 请幼儿给瓶子宝宝找相同颜色的帽子。如此一来, 简单的游戏内容便被扩展了, 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游戏热情, 还能较好地实现游戏目标。其次, 游戏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既可以吸引幼儿参加活动, 又能激发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 从实际出发, 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状况, 制定不同的游戏目标, 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小小设计师”游戏中学习印画这一技能时, 刚开始让幼儿用棉签、手指印画, 在掌握印的技巧之后我们又添加了一些材料, 如瓶盖、小型木制积木等, 并引导幼儿“一物多用”或者材料交替使用着创作印画:用瓶盖做小鱼的眼睛, 椭圆形积木可以做小鱼的身体。这样, 不但再次激发了幼儿对印画的兴趣, 而且他们开始在周围寻找另外一些适当的材料玩“印画”游戏, 创造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篇4:小班幼儿开展区域游戏的探究

【关键词】区域游戏 命名 环境 规则 内容选择 指导

区域游戏可以促使小班幼儿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与同伴、老师产生交流。因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就班级区域游戏的开展从区域游戏的命名、环境的创设、规则的建立以及区域游戏教师的指导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 区域游戏活动的命名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幼儿园更加注重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作为老师会从幼儿最感兴趣的点来思考问题。在区域游戏活动中也是如此,区域游戏的命名更加儿童化,还会引导幼儿参与到区域游戏名称的商议中,充分考虑幼儿的意愿,幼儿在商议的过程中了解了各区域的主要功能和特点,师幼共同给各区域取名。“巧手乐园”“聪明屋”“建筑小工地”“奇幻世界”“魔力宝宝秀”等等,这些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名称是在孩子们和老师的共同商议下完成的。命名结束以后,我们还会给这些名称配上卡通的图标、规则标志等,在区域周围入口处张贴,位置都非常醒目,让幼儿一看就对各游戏活动区域内容设置一目了然。当然区域游戏名称在每个区域内不仅仅只是一个标志,更重要的是将所蕴含的意义赋予其中。比如巧手乐园,注重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在区域内的锻炼让每一位幼儿都拥有一双小巧手;魔力宝宝秀是昆山电视台的一个综艺电视的名字,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宝宝能让大家看到自己的才艺。区域游戏的名称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游戏;这些名称同时也折射出游戏的魅力,让每一个幼儿都受到感染。

二、 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

区域游戏环境是指为幼儿提供区域游戏活动的条件,包括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物质环境更多注重环境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动态性,且与幼儿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区域游戏的空间设置、游戏材料(半成品和废旧材料)的提供和游戏的常规要求等都应有利于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进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区域环境之间积极互动。

(一) 区域环境情境化

良好的区域环境既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对幼儿个性的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还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到区域活动来。所以在布置区域游戏环境时,我们有意识地将环境情境化,这样就能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徜徉在玩中学、学中玩情境中,最终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小班《春天真美丽》这一主题活动中,有一个主要目标是:知道春姐姐来了,花儿开放了,柳树发芽了,小草变绿了,小蝌蚪游来了,天气暖和了,喜欢观察周围花草树木,有爱护它们的情感。因此我们在美工区环境中营造了一个春天的氛围。花园内孩子们把折好的小花、迎春花放进去,路的两旁,孩子们卷的柳树发芽了,小池塘里,孩子们点画的小蝌蚪栩栩如生。在孩子们每天的努力下,春天慢慢走近了美工区。孩子们不但与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了互动,同时与美工区的环境进行了互动,在春天的情境中,更好地认识了春天的花、柳树、蝴蝶、蝌蚪,进一步感受到春天这个烂漫季节的快乐。

(二) 区域环境趣味化

区域环境的趣味化既能激发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更能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愿望,所以我们在设计区域环境时更加不能忘记体现区域环境的趣味化。这样,才能让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成为孩子们体验生活的最佳场所,成为孩子们自由畅想的展示舞台,进而让我们的区域游戏更能体现游戏化,使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不是来学习,而是来玩的,真正体现“玩中学,玩中求进步”的精髓。比如在益智区游戏环境创设时,我们既要兼顾启智性,更要注重趣味性:每一种材料的投放,要看一看,它是否能够引起幼儿操作、摆弄的兴趣,孩子们是否愿意反复使用,而不是玩一次就不想再玩下去。再比如设置阅读区环境时,我们需要精心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可操作的材料,让阅读不再枯燥。一些小木偶、指偶、头饰、图书主人公的服饰会让阅读更加游戏化,尤其是小班幼儿,色彩鲜艳、活动的环境让他们阅读时注意时间延长,更感兴趣,口语表达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三、 区域游戏规则的建立

区域游戏场地一般都不是很大,幼儿身在其中往往会有冲突、碰撞,那我们如何来避免这些负面影响,让区域环境充满合作、协商,成为孩子们乐于交往的环境呢?区域游戏规则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规则可以是自发产生的,也可以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可以随着区域游戏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规则要得到幼儿的认可,孩子们认可以后,那么他们会对游戏规则心悦诚服,提高他们的规则意识;同时对规则的认可可以促进幼儿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扩大幼儿在游戏中的思维空间。比如收拾游戏材料往往是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起冲突的过程,所以我们尝试以自编儿歌的方式引导幼儿按儿歌的要求来收拾整理游戏材料;在游戏中我们往往看到操作材料掉到地上以后,孩子们互相推诿说不是自己的责任,我们就采用小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来制定游戏规则,懂得玩具宝宝在地上也会不开心的道理,让幼儿要及时捡起来。在游戏中,我们还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小班的规则要定得具体,易于孩子们理解,这样才能促使幼儿好习惯的养成。

四、 区域游戏内容的选择

1. 挖掘幼儿的兴趣点,始终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有的放矢地选择区域游戏内容。《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的区域游戏也不例外。我们不能认为我们的孩子年龄还小,生活经验不丰富,所以一些复杂的区域游戏就让年龄大一点的大班孩子来玩,小班的孩子就不能参与,其实这些都是误区。区域游戏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才能满足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才能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比如以前水彩颜料的使用,在小班往往觉得孩子们会把身上弄脏就不用了,其实不然,小班的孩子已经有了玩色的愿望,我们只要正确对待,与孩子一起制定好玩色的规则,正确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你会得到孩子们非常有创意的玩色作品。

2. 区域游戏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规划幼儿自主生成的区域游戏内容。我们提供的区域游戏内容,往往在孩子们的操作过程中,发生些许变化。所以作为一个老师,我们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会调整,重新规划游戏内容。比如阅读区的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会跑到茶馆去泡了一壶茶带到阅读区喝,你会发现就会有孩子跑来告状:“老师,茶是不能带到图书吧的。”我看到了孩子们的需要,在茶馆的一角开辟了阅读区,让孩子们有一个休闲看书的好去处,茶馆的生意一下子就好起来了,看书的小朋友也更加安静了。用心观察,通过逆转思维,孩子们在游戏中有了更多的新鲜感,也更加贴近了孩子们的生活。

篇5:幼儿园小班区域游戏活动设计

1、乐意扮演角色和小朋友一起玩。

2、学习使用简单礼貌用语招待小客人。

3、懂得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

游戏准备:

游戏区域:娃娃家所需的游戏材料新投放的材料,自制电话四部、小衣服。

知识经验:幼儿已有参与娃娃家游戏的经历。

三、活动过程:

(一)分享经验

1、交流游戏经验:玩娃娃家时你最喜欢当谁?都做些什么事情?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展示相应的照片)

2、交流生活发现:爸爸妈妈在家还会做哪些事情?

(教师展示幼儿收集的照片)

(二)提出问题,引出新的游戏内容-小客人做客。

1、问题:娃娃娃家里已住满了小主人,还有小朋友想去玩,怎么办?

2、讨论:怎样招待小客人?怎样做文明的小客人?

3、提出新任务:小客人评选“文明家庭”。

(三)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入娃娃家游戏。

1、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钥匙”进入“娃娃家”,扮演角色。

2、幼儿相互自我介绍,明确游戏伙伴的身份。

(四)教师以妈妈的身份带领小客人在各娃娃家串门。

重点指导:引导小主人主动、热情的招待客人。

四、活动结束:

听音乐结束游戏。

1、主人交流:你为客人做了哪些事情?

2、客人交流。

【游戏目标】

1、能在老师的提醒下选择游戏内容进行区角游戏活动。

2、喜欢摆弄和操作各类提供的材料,初步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3、愿意和同伴简单交往,能较长时间地专注一项游戏内容,形成区角游戏的常规。

【游戏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初步的参与各区域游戏的经验,初步了解各区域游戏的玩法。

2、游戏场所:本班游戏区域(米奇之家、米奇巧手坊、黛西拼拼屋、布鲁托想想吧)3.游戏材料:

Kitty娃娃家:自制各种家具、厨房用品、家庭成员图片、娃娃、衣服、图书等材料。

Kitty巧手坊:各色彩纸、胶水、油画棒、手指点画材料、交通工具。

Kitty拼拼屋:插塑、积木若干。

Kitty生活服务区:喂动物材料、珠子、小妹妹头像、妈妈头像、小夹子等。

【游戏过程】

一、组织幼儿,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二、教师讲解各活动区域的活动内容。

(一)《Kitty之家》:

1、娃娃肚子饿了 玩法:幼儿在厨房快乐地摆弄小勺子、小铲子给娃娃做饭,并在做完饭后收拾好厨房用具。学习用勺子、筷子喂宝宝吃饭;学习用奶瓶给娃娃冲奶、喂奶。

2、扣纽扣、叠衣服 玩法:通过操作桌面的小衣服材料,学习自己扣纽扣、叠衣服的生活技能。

3、帮娃娃洗澡 玩法:帮娃娃脱衣服.做好娃娃洗澡前的准备工作,学习帮娃娃洗澡。

(二)《Kitty巧手坊》:

1、装饰交通工具 玩法:用手指点画的方式随意装饰。

2、撕面条 玩法:要求幼儿把面条撕得又细又长。练习撕纸,学习沿着直线剪面条,注意工具使用的安全性。

3、宝宝的头发 玩法:老师提出要求,宝宝的头发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引导幼儿较有控制的画直线,大胆的用线条画出宝宝的头发。

4、穿新衣 玩法:天冷了,娃娃家的宝宝没有新衣服穿了,请你为宝宝做一件新衣服,用漂亮的颜色给宝宝的衣服涂色。

(三)《Kitty生活服务区》

1、帮妈妈穿项链 玩法:愿意用各种形状和颜色的串珠串联成妈妈的项链。

2、喂小动物 玩法:教师为幼儿准备若干食物(各种豆豆),让幼儿投入小动物的嘴巴里。

3、帮妈妈和妹妹夹辫子 玩法:妈妈和小妹妹的辫子散了,请幼儿利用小夹子为她们夹辫子。

(四)《Kitty拼拼屋》 玩法:根据图案的相似度,进行拼接,说出拼的事物名称。

三、活动组织。

1、幼儿在老师的提示下,选择活动的区域。

2、幼儿自主活动,教师即时地观察和指导。3.小组交流幼儿的游戏情况,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游戏方法。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小班区域游戏活动示范课教案:我爱我家游戏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生活技能.有初步的自我服务意识以及帮助家人收拾房间的愿望。

2.能按照标记以及自己的游戏经验对物品进行归类摆放,学习自主收拾整理.初步养成收拾物品的习惯。

篇6: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论文

区域游戏是幼儿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一,区域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区域活动的需要,还有益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区域游戏中,幼儿主要通过具体操作、探索来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发展各方面能力,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形成一定行为习惯、促进幼儿活动能力提高的作用。区域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因此,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不仅影响幼儿的社会性适应,也将影响一个人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我们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将有助于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规则意识较差,区域游戏时,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好奇心强,随意性大。作为教师,要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提高幼儿的各项技能,因为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呢?

一、利用各种标记图,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

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耐心。小班孩子具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他们不喜欢硬性的说教,比较青睐于用实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玩游戏时,孩子心里知道规则,但常常会忘掉规则。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利用各种标记图为媒介,让标记图和孩子们说话,让他们在和标记图的互动中,以愉快自主的方式,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游戏规则。如:在开展阅读区游戏时,我们和孩子一起商讨制定需要遵守的规则与要求,并根据大家讨论出的这些规则要求,老师再和幼儿一起用图片的形式将这些规则一一画下来。如:画一张张开的嘴巴上打一个叉叉,代表“不要大声说话”;在一本书的旁边画一只手,代表“一页一页翻看”……这些图片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由于这些规则是孩子和老师共同讨论、制定出来的,因此幼儿更容易理解,并且更乐于接受。这些温馨的规则图片张贴到相关区域后,幼儿时刻都能看到,不仅帮助幼儿理解了游戏规则,而且美化了区域环境,给予幼儿随时必要的提示,让幼儿遵守规则变得自主,遵守规则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一般的区域游戏时常受投放材料、场地布置等限制,因此都有规定参加的人数,而小班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特别严重,不管别人是否已经在这个区域玩了,这个区域也已经人满为患了,还是喜欢一窝蜂地去争抢。如:在“玩具大家玩”的主题中,我们开设了“卡通尼乐园”游戏区,并在该区域中投放了很多玩具,有毛绒的、遥控的、电动的、充气的、拖拉的、上发条的等等。这些玩具有的是小朋友自带的,有的是幼儿园提供的。种类繁多的玩具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每次玩区域游戏时,孩子们总是一窝蜂地往“卡通尼乐园”游戏区挤,时常是人满为患,也是场面最为混乱的地方(玩具扔满地、玩后不会送回家,玩玩具时有的孩子不会轻轻拿、轻轻放,争夺、独占、损坏玩具的状况时有发生。)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些游戏标记图,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明确游戏规则,学习爱护玩具、“玩具大家玩”、自己收拾、整理玩具等,体验游戏的快乐。如:为了让幼儿明确“卡通尼乐园”游戏区的参加人数,我们就在“门口”粘贴了几只小脚印,并告诉幼儿:去“卡通尼乐园”玩的小朋友必须把鞋子脱了放在上面,如果小脚印上放满了鞋子,其他孩子就不能进入“卡通尼乐园”玩了,这样一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游戏区人数的规定问题。每当有孩子不脱鞋子或还有人要进入该区域玩的时候,其他孩子就会提醒他:“你不能进来了,没有小脚印了!”针对孩子在游戏中乱扔玩具、不会轻轻拿、轻轻放,争夺、独占、损坏玩具等状况,我们一方面及时给予制止、引导、教育,另一方面运用标记图给予幼儿正面引导。如:将班中孩子一起友好地玩、会合作玩玩具、游戏结束后一起收拾玩具等画面打印出来后张贴在游戏区,以暗示、提醒孩子向他们学习,让幼儿在与标记图的互动中理解游戏规则,并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

各种标记图的巧妙运用,让我们教师省去了不少苦口婆心,同时还帮助幼儿理解了游戏规则,使幼儿遵守规则变得自主。

二、采用多种指导策略,促进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区域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注意每一个幼儿的动向,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对那些表现好的或者是有进步的幼儿,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摸一摸他的头,投以赞许的目光,或翘翘大拇指,给他额头上贴个小五星等,以进一步提高他的积极性。如果哪个孩子违反了规则,则应马上提醒他,引导他注意规则,鼓励他向旁边的好榜样学习。通过指导,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帮助每一个孩子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小班孩子年龄小,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尽管每次玩区域游戏时,我们都反复强调规则,幼儿也明确了要求,知道该怎么做,但在活动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因此,如果我们在指导幼儿玩区域游戏时能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不断地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那么,幼儿的规则意识一定能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进一步得到强化。例如:玩区域游戏时,要求幼儿安静地进行活动这一点,小班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往往会将之抛于脑后,对此,我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吵吵闹闹的声音偷偷录制了下来,游戏结束讲评时放给他们听,让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声音,这样的声音大家是否喜欢听?很多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捂住了小耳朵,我顺势问他们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太吵了!太吵了!”“我的耳朵不舒服!”“吵得我的耳朵都快聋了!”……我告诉他们:这个声音就是我们小朋友刚才在玩区域游戏活动时发出来的声音,由此帮助幼儿明白大声说话、吵吵闹闹的声音不好听,同时向幼儿讲解噪音的危害及安静环境的好处,让幼儿知道自己以后玩区域游戏活动时应该保持安静。幼儿在游戏时,为了让他们能较好地控制音量,我们在指导时对孩子进一步提出要求。如:讲话时只讲悄悄话,如果是和旁边小朋友交流,声音只要能让他听清楚就够了,不能给其他人(包括老师)听到。有了老师的这些具体到位的指导要求,幼儿做起来就容易多了,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小班孩子易记易忘,有时我们在观察指导幼儿游戏中发现一些好的言行想让他们在讲评时讲给大家听,但是真的请他们上来讲的时候很多孩子却显得很茫然。他们往往讲不清、记不住自己刚才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语。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将观察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幼儿游戏情况随时用手机及时拍摄录像或照片,讲评时,就借助录像、照片等媒介,引导孩子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XXX小朋友是怎么玩的?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帮助幼儿回忆、讲述区域游戏活动中的情况,并正面引导孩子向录像、照片中的孩子学习,模仿他们好的言行表现。在评价过程中再次强化规则要求,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可见,如果教师在指导幼儿玩区域游戏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指导策略,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上一篇:土木工程相关专业求职自荐信下一篇:乡村医生年终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