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的教学方式

2024-07-25

地理教学的教学方式(共8篇)

篇1:地理教学的教学方式

一、发现教学法

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学生进行

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学生进行

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发现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 在学习新的地理概念、概念性结论或揭示地理知识间联系的教学内容时,适宜使用发现教学法。

2 新旧知识联系密切,新学知识相对难度不大时,可以使用发现教学法。如在学习“世界的气候”时,就可让学生联系“中国的气候”来发现学习。比如纬度不同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3 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通过让学生比较分析,“发现”异同,得出结论,也是发现法应用的方面。如学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中的“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时,学生很容易将其与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相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二者特征上入手,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的差异,从而加以区别。

同,以及中纬度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差异的学习时可以应用发现教学法。

4 可从直观及实物操作入手,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如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泡沫塑料模型操作实践,发现等高线地形图的涵义。如纬度不同各地获得太阳辐射能不同就可采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

(二)、发现教学法的步骤

第一步: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发现目的。思维源于问题,疑问引发发现,应用发现教学首先需要给出“发现”的明确任务和目标。

第二步:做出假设,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

第三步:创设情景,使学生面临矛盾。只有内心的“矛盾”,才可能引起学生求知探索的动力,所以在提出要求、给出假设后,需要进一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矛盾”。

第四步:指导学生根据案例,整理资料,罗列证据,发现结论,归纳总结。

第五步:将发现的结论与事实材料结合,加深理解。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归纳结论与“答案”一致时,会欣喜异常,若出现不一致,教师则应加以指导。

第六步:将发现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这个环节是发现教学法的升华,也是一个后续的要求。

(三)地理发现教学的基本要求

1.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的探究、发现过程往往围绕着某一问题而展开,因此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成为“发现”的情境,而这种发现的情境往往是通过设疑、激发困惑、引发心理矛盾而形成。

2.善于引导,讲求实效

尽管发现教学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但学生的这种探究发现并不会任意、自由和随心所欲。因此发现能否取得实效,教师的善于引导也很关键。

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学生在有意义的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避免盲目的猜测和无益的活动。另一方面,教师的引导不能太具体,应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给学生以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创造的思维空间。

3.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师生和睦氛围

发现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自由发现、研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尽管教师在学生发现、探究中可以充当支持者、鼓励者,但教师绝对不能替代学生,“包办”学习。

二、启发式教学

“启发”首先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种调控手段。其次,“启发”又是方法和形式。

叶圣陶先生曾经针对课堂提问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可否自始至终不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人更深。”

(一)、地理教学中“启发点”的选择

1 在知识重点处寻找启发点

心理学家罗索指出:“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课堂上经常出现“对不对”?“是不是”等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能启迪思维。正确的做法是把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让学生有所思,思有所得。

2 在新旧知识衔接处选择启发点

启发的价值主要看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知识的衔接点上选择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一新旧知识连接点一新知延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3 从回答问题的“卡壳处”挖掘启发点

在学生回答问题“卡壳处”寻找的启发点称之为“动态”启发点,它是伴随着教学的动态过程出现的,如果启发得当,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4 从练习错误的疑难处探寻启发点

在错误之处探寻启发点,不仅可以及时纠错,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开启心智,启发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

类似这样的在问题的“结症”处,一步一步启发,诱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无疑也是启发的最佳点之一。

(二)、地理启发式教学的形式

1直观启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过程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之上,是从感性到理性,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地理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直观性,使学生将直接感受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发展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 设疑启发

思源于疑、学起于思,有了问题,经过思考,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有意识地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不断思考,不断探究,达到主动解决地理问题的目的。

3 读图启发

地图比文字的叙述更准确,更直观,学生容易辨认,判断理解,其丰富的又为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思维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通过读图启发,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思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假设启发

假设启发对于分析、分解、巩固教学中的某些重点内容十分有效,在地理启发教学中常常用到。

5 探究启发

探究需要观察,需要提出问题,是能动地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时,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保持持续探究的兴趣,从而乐于探究。

6 联想是一种思维方法,

是事物的普遍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反应。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一些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地理教学,可利用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彼此相关性的特点,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7情境启发

教学活动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过程,精心创设的良好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由“境”生情、情境交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 关系图启发

地理课有不少内容都有一个内在知识体系和关联性,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条主线,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最终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实际教学中,这种关系图启发的教学方法效果非常不错。

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一系列的变革,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实践,追求的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规律,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的目的。

劳伦斯认为,“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境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着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但一个好的案例首先必须是一篇好的报道” 。

汉森则“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其中所包括的内容,能足够引起大家思考和争论的兴趣,且富有启发性” 。

舒尔曼则这样描述案例:“一个案例,正确理解的话,不单单是一个事件或故事的报道。称某事为一个案例就相当于做一个理论断言——断言它是某事的一种情况或更大类中的一个例子” 。

案例教学有自己的规定性。首先,案例与一般的举例是不同的。案例是一个复合体,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例。作为教学选用的案例具有自己固定的构成要件和特征,不是简单的举例。其次,案例教学的核心是以案说理。说地理的道理,以案传道;传播地理原理,理解地理原理。

案例教学所选的案例必须有几个规定性:

一是匹配性、思想性。教学所用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并且具有思想性。隐含有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线索。

二是真实性,疑难性。案例不能“虚构”,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事件、实事。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是趣味性、典型性。所选案例要有情节,有趣味。案例是通例,有典型性。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才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2:地理教学的教学方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地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和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学科本身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充满生活味。

1、“润物细无声”------教学内容生活味

我们现在有很多的教学现状往往是照本宣读,缺乏生活味,从而使学生感到在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而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见运用到教学中的话,则可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增进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在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知识,如:为什么交通灯选用红黄绿三种颜色?路旁的道路指标为什么是红白相间的条纹?为什么环卫工人穿黄颜色的衣服?夏天同学们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为什么?

近段时间房地产很热,尤其是宁波市连续三年商品房价格涨幅居全国首位,买房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讲得最多的话题。利用这个在讲气候资源这一节时,就可联系生活中的这一热闹话题,请同学们思考,假如你是一个购房者,你会选择怎么样的房子(主要从我们讲得气候资源这方面考虑)这引起了学生极大地兴趣,纷纷地从光照条件、通风情况、湿度、温度条件、绿化状况等方面做了很好地评析,兴趣盎然。

2、“社会即生活”------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味

如果说课堂教学中溶入生活,是把社会上的、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课堂做点缀,好比在金鱼缸中放一些珊瑚、水草,而让学生通过实践去了解生活中的地理,就好比是将鱼放到海里任意遨游。

我曾叫学生几个人一组利用寒假时间对家乡的水资源进行调查,学生都感到很有兴趣,还纷纷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对水的含氧量、化学成分、污染物的主要种类做了详细地研究和分析,同时也调查了一些污染源的来源,并提出了相应地改进措施,也找了相关的环保部门,对当地水资源状况的改变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使他们深深感到了知识的有用。

每个学生都看到过月亮,但可能在讲月相之前,没有一个学生会想到月亮出没和观测时间和方位是怎么样的?所以在上课前,我请同学连续观察月相一个月,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出规律,然后在上课时,老师用“敢上西天揽月,敢下东海抓鳖” (上西天,下东海。即上弦月,上半夜,西边天空可见,月面朝西;下弦月,下半夜,东边天空可见,月面朝东)这一句同学耳熟能详地谚语加以归纳,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而其中却将月相的规律的精髓部分概括起来了。而同学们经过实践更是能深切体会出这句话的含义。

二、在地理教学中点缀一点文学味

中国的文学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国的古代文学,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描述不但优美而且颇多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道理,值得我们去回味和理解,也有助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用唐诗宋词强化月相知识的巩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刘方平的“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另有“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等,可以对月相的出没和方位有更进一步了解,同时能更透彻地了解诗人传达的诗情画意,也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另外在讲水循环时,可以分析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句话的科学性;在讲气候垂直地带性时可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分析日较差大时可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可用王之焕的“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夏季风的势力范围;用“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来描述三峡工程的浩大……。

三、在地理教学中注入一点新闻味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体现时代性,而地理学又是一门现代的学科,和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的知识充斥到地理教学课堂中去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中。

在新教材上册的课本中有一个关于石油污染方面知识的内容。这节课我刚好是11月14日上课,但在11月13日下午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消息,11月13日,在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省海域搁浅并发生燃料油泄漏的“威望号”油轮断裂沉没的消息,我立即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以及受到石油污染的海鸟的图片,并配上“谁来救救我”等类似的文字,将其做成课件,在上课时应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使这节课上得生动有味。

在讲交通运输时,我用了上海磁悬浮列车、粤海铁路的例子及相关的图片;在讲凌汛时,我用了网上刚刚看到的黄河壶口瀑布变成冰瀑的图片,诸如此类的新闻类的地理,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也经常会在课上发布一些最新的新闻地理,效果颇佳。

四、在地理教学中添加一点人文味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它是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而现在的教育过分注重教人“如何而生”的本领,而偏废了“为何而生”的教育,使学生缺少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在地理教学中添加一点人文味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当务之急。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过多地侧重于知识地灌输和机械地训练,忽视了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情感地体验,使学生过早地出现了情感的荒漠。“经师易做,人师难当”要培养出具有人文素质的学生,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情境,实现教学过程的人文化。

新教材下册中就用诸子百家的论述来表达了古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在教学此节内容时也可以用《诗经·伐檀》“檀檀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来说明以前黄河水的干净以及造成破坏导致现在一杯黄河水,三分之二是黄沙的后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能自觉地投入到宣传和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五、在地理教学中充入一点综合味

篇3:浅析历史教学中新理念教学的方式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新课标中还看到, 现在历史教学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勇于提出问题, 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样就要求我们作为历史教师不单单要教会学生课本上面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主动去学习。如何才能在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中更好的发挥教师、教材、学生的这三方的作用, 达到教学始终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学习, 根据我的课堂教学, 以《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一课为例在课堂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新理念的教学:

1、“引导——探索”启发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设问的方式, 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问题,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讲宋代人们的服饰的特点时, 先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宋代服饰图片, 提出问题:宋代的服饰有哪些特点?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去探索, 得出结论。

2、探究学习法:在教师创设的轻松和谐的氛围之下,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获取新知识, 培养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得出宋代的服饰特点的基础上, 教师再提出问题:宋代的服饰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这样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3、比较学习法:引导学生将两个同类性质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 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在讲宋代的饮食特点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宋代南北进行对比, 加深学生对宋代饮食的认识和理解。

4、图像示意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一课内容涉及到宋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用图片示意, 最便于学生理解。在讲宋代的住房的特点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宋代城市和农村的住房以便于学生对宋代住房特点的理解。

5、生活化教学:新课程理念提出课程要面向生活,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 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 再由近及远的联系历史, 从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通过对《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一课的学习, 教师可设计一情景体验环节:穿越时空来到北宋, 参加“东京一日游”, 体验宋代社会生活。要求:你的旅游必须体验北宋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通过这个情景体验让学生感悟生活, 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在体验中愉快学习,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探究意识。

6、讨论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 从而使学生互相启发、弄懂问题。在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一课中, 对宋代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特点, 教师都可以提出问题, 让学生进行讨论,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以上这六点, 是我在讲授《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一课主要使用到的教学方式。新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方式是多样的,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主体的不同, 教师在教学中课采用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当中我们要运用各种方法, 能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中消除学生的疲劳和厌烦心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随着教学情景和方法的变化, 使学生的心理由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转化。这种意想不到的学习方法, 能打破学生学习的心理平静状态, 使学习心理活跃起来,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升华到新的境界, 即向理性的升华。

篇4:地理教学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浸入式教学 美军外语教学 语言水平量表 国防语言水平考试

一、引言

美国曾是一个不重视外语教学的国家,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外语学习没有连贯性,许多州立大学只要求入学前学过两三年外语即可。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提出了外语学习的五大学习目标:Communication,Culture,Connections,Comparisons和Communities,简称5C目标。此后,美国的外语教学情况大为改观,目前美国的外语教育真正做到了从娃娃抓起,学校开设的外语也有138门之多。

在对阿富汗、伊拉克采取一系列军事行动之后,尤其是“9.11”以后,美军认识到军队外语水平在对外军事行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制订一些外语教育计划提升整个美军的外语水平。于是2009年的“陆军领导人培养战略”、“陆军训练战略”和2011年的“陆军文化与外语战略”相继出台。有了这些外语教育计划,加上配套的军人外语水平评估量表和与外语水平挂钩的奖励标准,美军成为全球外语学习的表率。

二、美军的浸入式教学方式

上述5C目标已被美军通过一些外语学习计划和军校培训计划贯彻到日常外语教学中。从这个5C目标来看,浸入式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方式。如Connections(关联),指要求学生能通过外语语言知识和外国文化的学习,与其他科目进行关联融合,并深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以外语讲授一些语言技能要求不是很高的课程,如音乐、美术等。Communities(社区),表示在课堂上学习、操练外语之外,还要求学生在课下参加一些多元文化社区活动,使校内学到的外语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得到快乐。下面从美军几所学校的外语教学方式分析其浸入式方法的应用和效果。

(一)空军技术学院

由于美空军军事行动具有突出的全球性,因此尽管美国国防部制订了各种各样的外语教育计划,但毕竟人力有限,美空军在执行海外军事任务时常常找不到能操所在国语言的翻译人员。如在阿拉伯地区需要的阿拉伯语、在伊朗需要的波斯语、索马里需要的索马里语,甚至在西非、加勒比地区需要的克利奥尔语。由于外语水平低下,美国空军在执行军事任务时常常很难进行有效沟通。

针对以上情况,美军空军对自己的语言需求进行了评估,对军队外语人才进行了分类,决心以最快的速度提高空军的外语水平。“语言与地区研究浸入计划”(LASI)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由美空军制订出来并在空军技术学院实施的外语水平提高计划。

根据LASI计划,已达到某外语入门水平的人员在参加该计划之前,必须进行国防语言水平考试(DLPT),在完成LASI计划之后,再次进行国防语言水平考试以评估计划效果。参加LASI计划的人在外语水平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听读两方面,要求达到中等水平。用美军所采用的ILR语言水平量表表示,就是其外语水平必须处于1到2之间,如下表。

表1 参加LASI计划人员在ILR语言水平量表中的分布

参加LASI计划,意味着参加者必须到某外语目标国的某个家庭进行为期四周的生活、学习,完全浸入当地的语言氛围中。一般每一个LASI训练地点分配二至五名学生,与接待家庭同吃同住,白天参加当地语言学校的语言培训,晚上接受接待家庭一小时的语言辅导。学生在此期间不可说英语,同学之间也不说英语,他们参与当地大量的文化活动和参观,以得到文化、语言方面的启迪和乐趣。

学生回国之后,必须再次进行DLPT测试。根据“空军文化与语言政策办公室”2007年的统计,LASI计划大大提高了受训者的外语水平,在DLPT中的分数大大提高。

(二)西点军校

西点军校在2011年的福布斯美国大学排行中名列第三,位于哈佛大学(第六)、麻省理工学院(第九)之前。西点军校的外语学习过程非常紧凑,要求非常高,效果无疑也是非常好的。其外语系有自己的外语浸入式计划,称为美国军事学院学生语言浸入计划,总学时为1640学时。它的外语学习目标可归结为三点:AdaptiveLeaders(适应性强的领导者)、Effective Problem Solvers(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和Proficient Foreign Language Communicators(熟练的外语交流者)。

西点军校的外语专业学习可分为基础、中级和高级阶段三个阶段,也可相应地称为爬、走和跑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爬”的阶段),学生学习两门外语课程(80学时),主要学习基础的外语知识。学生在此阶段可利用与国外院校的交流机会到国外进行浸入式学习,计30学时。在中级阶段(“走”的阶段),学生学习四门外语课程,共160学时。学生可利用暑期到目标国进行浸入式学习,计130学时。在高级阶段(“跑”的阶段),学生要完成五门外语课程、200学时的外语学习。学生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可到九个国家进行外语浸入式的学习,计1040计划学时。高级阶段的最后是capstone seminar(顶级研讨)阶段,学生要用外语完成论文,校方会邀请一些外语方面的著名学者听取学生报告并进行评估。

通过数年积累、1640学时的浸入式学习,西点军校外语专业的学生无疑具备了强大的外语理解和运用能力。目前,西点军校外语系培养出来的外语专业人才遍布美军各军种,在海外军事行动中产生很大的沟通作用。

三、我军的外语教学方式

目前我军外语教学以英语为主,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本科阶段开设听力、口语、阅读等课程,写作教学则包含在阅读中。到二年级末,组织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参加本校的四级考试以评估两年来的英语学习效果。本科三四年级一般不再开设外语课程,学生为了考研等个人原因才会自主进行英语学习。在硕士阶段,一般开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课程,部分学校在开题前要求学生通过非英语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英语考试。近年来,军校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有了很大改观。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研究生英语课程包括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和科技文献阅读,共64课时,而博士英语课程则包括英语和科技论文写作,共48课时。从英语课程设置来看,硕士英语、博士英语实现了阅读到一般写作(以英文摘要写作为写作目标),再从科技文献阅读到科技论文写作的功能衔接,课程困难程度依次加大,最终以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为英语课程的最高点,符合外语学习的规律。

目前我国军校外语教学上存在着以下通病。

(一)语种单一,以英语为主

目前大部分军校以英语为外语教学语种,在部分院校,以第二外语(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入门级的日语、俄语、法语等外语。这些第二外语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员水平还是教学体系上,都不能令人满意。可以说我军外语教学就是英语教学,英语一统天下。

实际上,我军对外交流远不只与英语国家的交流,其他一些小语种的教学很有必要进行强化,且有必要打破小语种教学只限于院校外语专业的局面,鼓励部队官兵选择一些小语种作为目标外语。

(二)方式单一,缺乏浸入式教学

我军外语教学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式教学,学生应用外语的机会极少,外语知识大多表现在笔试分数上。学生一般没有对外接触的机会,到目标国进行语言学习的机会几乎为零。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功底扎实,语法精确,短期内可以积累大量外语词汇,但是其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学生没有应用外语知识的机会,体会不到应用外语所带来的乐趣,缺乏学习外语的动力。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创造机会让军校学生进行浸入式的外语学习,调动其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并提高学习效率。

(三)缺乏外语文化类课程

目前我军外语文化类课程严重缺乏,只有英语专业才开设英美概况之类的文化类课程,非英语专业不开设。因此,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有限,对其阅读、口语交流形成了巨大障碍。

(四)各阶段缺乏衔接间隔过长

在学生大二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一般不再开设外语课程,最短在两年之后才开始研究生英语的学习。研究生阶段的英语课程设置虽然实现了节节铺垫并最终为博士阶段的科技论文写作打下了基础,但硕士英语一般只开设到一年级,距离博士英语的开始又间隔了近两年,且课时过少(硕士64,博士48)。这种学习阶段上的分割和外语应用机会的缺乏很不利于外语水平的提高,也不符合外语学习的规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多提供一些外语选修课程,并在选课数量上提出硬性要求,一方面可以借机讲授一些文化类课程,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学生外语学习不断线。

四、结语

美军的浸入式外语教学方式有充分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外语教学方式。我军由于条件所限,一般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虽然它具有浸入式教学无法比拟的长处,但其短处也非常明显;由于我军本、硕、博阶段的外语教学缺乏有效衔接,不利于外语水平的提高。因此,应当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为学生创造融入外语世界的机会,让他们在应用中提高外语水平并体验到外语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田德新,张喜荣.美国外语教学最新动态研究[J].外语教学,2002(1):65.

[2]陆效用.美国21世纪的“5C”外语教育[J].外语界,2001(5):22-27.

篇5:地理教学的教学方式

语文课题研究小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现代语文教学学习方式的切入点,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张扬。以下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谈一下教学中的研究体会。

一、以激趣为先导,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获得。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传统学习方式,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表现为“要我学”而在现代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表现为“我要学”。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内在需要,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使学生真正自主参与探索和解决问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探究的动力。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上课伊始,老师问:“同学们喜欢钓鱼吗?”“如果你用了很长时间才钓到一条大鱼,你愿意把它放回水里吗?”“有一个小朋友用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才钓到一条大鱼,却要把它放回湖里,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的一席话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中呈现了学习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新课程还强调: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多次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会慢慢地、自觉地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使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又如在学习古诗时,在读熟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学生或说或画或唱,兴趣盎然,纷纷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最后展示学习成果时,讲的同学讲得动听,画的同学画得生动,唱的同学唱得婉转悠扬,课堂完全成了学生的学习阵地。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由于转变了学习方式,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鼓励独立学习,重视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中国古代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国外教育家也说:“教学是教师借以尽快摆脱学生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摆脱学生”实际上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而趋于独立,最终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从而成为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主,而且在性格上、意志上以及人格上都能够真正自主的人。从知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从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和教师一样,有独立的性格,有自由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新课程改革就是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为学生创造独立学习的时空。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就表现为我能学。虽然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但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合作交往能力。教师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如《观潮》一课教学中,在学习重点部分时,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并说一说自己喜欢这句子的原因。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就能发现自己喜欢的句子,也乐意读给大家听,更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在听取了别人的意见后,又能够取长补短,真正读懂课文。学生不仅在合作中学到知识,还培养了独立学习能力。

三、以尊重为前提,注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学生有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所需要的帮助不同。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空间。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具有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如在阅读教学中,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他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读课文的学生会尽情地表现自己,其余学生在认真听的基础上,都愿意当当小老师,给他指出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这样不但读课文的学生朗读水平得到提高,也训练了其他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评价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师生平等相处。由于生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所以交往最放松。学生在交往中进行知识碰撞,在争论中得到启发。在这种自由的、学生主动参与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四、开发资源,以实践为重点,体验为渠道,发展学生能力。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用一小时的实践操作所得到的收获,要比用一整天的说教所得到的收获大得多。”学习活动正是如此。实践出真知。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实践,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懂。如教学一年二册口语交际《找春天》时,我带领学生到校园里的各个角落去找春天,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因为身体的经历,眼睛的发现,才有心灵的感悟。有如教学《坐井观天》时,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读熟小鸟和青蛙的对话,获得多种体验,学生能很快地通过读课文知道青蛙的话错了。接着会进一步探究青蛙的话到底错在哪里,也是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寓意。学生从收集、揣摩课文的“显信息”中去挖掘出课文的“隐信息”(寓意),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把反复诵读课文与自主探究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合作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学生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所唤醒与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充满创造性色彩。

篇6:教学方式的变革

——赴淄博“小学语文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开发研讨会”学习汇报

济宁高新区第三小学

许树雷

老师们: 大家好!我在11月15、16日赴淄博参加了“小学语文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研讨会”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录了一些学习笔记,并拍摄了一百多张图片。现将我学习的内容及心得体会向大家介绍如下:

在两天的学习过程中,共听了三位专家的报告,首先是来自浙江湖州的盛新凤老师,她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杂志封面人物,曾获得省教坛新秀、省教改之星金奖等30多项荣誉称号和奖项。课堂教学在各级比赛中均获一等奖。盛新凤老师做了《和美语文的有效策略——以练导学》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和美语文”的教学主张,课堂教学追求“雅俗共赏”的“和美”境界,逐步形成了婉约、精致、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风格。语文本来是美的:美的词藻、美的音韵、美的意境、美的意蕴。语文教学也应是美的:美的朗读、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好的语文课如画、如诗、如歌,给人以审美享受。其语文教学婉约雅致,清新秀丽。她倡导的“和美语文”,实际上是强调语文教学各个组成部分的综合协调,以及各种关系和联系的相互转化和相互融通,以此达到“雅”的境界。“雅”是我国传统美学对美的一种表达,她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语言文雅”、“情意古雅”、“方式淡雅”、“结构闲雅”,都是种种美的表现。不仅是外在形式的“雅”,更是内在质地的“雅”,是一种人文情怀,也是一种文化品位;是一种人格修养,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语文教学艺术和语文教学品格的统一。

第二位老师是来自江苏苏州的薛法根老师,薛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语界四大名师之一,中学高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做了《语文教学艺术》的报告,在报告中讲到:

一、块状的教学模式让课堂简单起来。

简明的教学线索将课堂“切割”成清晰的“块状”,让学生从这种简单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思想的启迪,审美的熏陶;简洁平实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亲近语言、感悟文字,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简洁精当的板块避免了纷繁复杂的头绪扰乱学生的阅读视线,干净利落地完成从初读感知到熟读成诵再到读有所悟。在一般两课时的课文教学中,第一课时的教学着力于“读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朴实无华而又扎实有效,既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整体把握文本,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将“课标”中所提及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落到了实处。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囿于文本,大胆地对文本进行“重组”,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有效地推进了文本的学习。他认为,语文课不是培养演员的课程,所以语文课堂中的表演绝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促进学生潜心会文、揣摩文字神韵的手段,要很好地促使学生去咬文嚼字,领悟言中之情、言外之意,落实了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富有思维含量的对话让课堂丰厚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前辈的论述指明了阅读教学的一个最为本质的方法。“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此,他认为 “读”是“对话”的中介与凭借,“对话”是建构在读书基础之上生成的一种“言语智慧”,是学生感悟、吸收文本语言后获得的发展性言语。这种“言语”绝非靠几遍有口无心、漫无目的的读书后便可获得的,它取决于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告诉我们思考应伴随着读书,读书不仅是通过发音器官念出字音的过程,它还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即:口诵心维。惟有如此读书,师生对话才不会成为一问一答式的“机械运动”,惟有如此读书,学生才能成为文本的“知音”。

三、关注语言、发展语言,让课堂扎实起来。

语文教学的许多困惑和无奈,大都源于在问题的两端摇摆,而没有很好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语文教学首先要明确自己:一该干什么,二怎么干。语文教学该干什么?应坚定不移地立足语言,确保语言。其他所有目标,诸如人文关怀,智能发展,品德熏陶,习惯培养,等等,都是围绕附从于语言学习这个中心的,都应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顺便自然达成的。换言之,语言是载体,是根本,根本不存,其他都无所依附。因此,薛老师认为一节优秀的语文课,一定是一节关注语言、发展语言的课。

第三位老师是来自江苏南京的丁雪飞老师,她是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初步形成了富含生命活力和人文亲和力的语文教学风格。丁雪飞老师做了《让“翻转课堂”理念接上小语教学“课改”的地气》的报告,要点如下:

翻转课堂在语文课上怎样翻?

1、在课堂理念上以教为主向学为主的翻转。

2、在角色定位上,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翻转。

3、在教师预设上,由指令的刚性预设向生成的弹性预设翻转。

4、在教学程序上,由传统的“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翻转。

5、在学习方向上,由习惯的“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翻转。

6、在教学方式上,由教师的单边讲为主向合作讨论为主的翻转。

7、在学习心态上,由被动接受向质疑探究的翻转。

8、在能力培养上,由单一的书面答题训练向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的翻转。接着丁老师介绍了前置性学习,提出“让学”。让学的基本要求:突出以“学”为主,聚焦言语实践,关注问题意识,积极引导课外“让学”流程。

根据专家们的讲解,我领悟到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的认识: 翻转课堂的起源: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个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教师们常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时常错过正常的学校活动,且学生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往返学校的巴士上。这样导致很多学生由于缺课而跟不上学习进度。2007年春天,学校的两位老师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而那时翻转课堂才刚刚开始。更具开创性的是,这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堂时间来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不久,这些在线教学视频被更多的学生接受并广泛传播开来。

翻转课堂的概念: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实施步骤: 1.创建教学视频

首先,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 其次,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

第三,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组织课堂活动

内容在课外传递给了学生,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包括:学生创建内容;独立解决问题;探究式活动;基于项目的学习。

翻转课堂的教育科学性: 第一,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第二,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第三,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第四,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微课程的概念: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

篇7:教学方式的扩展

扩展式语文教学,即是旨在克服上述弊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尝试。所谓扩展式语文教学,就是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以现行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南,在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的基础上拓宽教材,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落实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语文教学。

扩展式语文教学好比放风筝:有风方起舞,无线不翩翩。这“风”就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改革之风;这“线”就是以教学大纲为指南的教材扩展之线。

教学内容的扩展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以阅读为重点。

阅读扩展首先是文言文和成语。两年来,共给学生印发了文言文补充教材130余篇(或段),成语400余条。其中文言文选段是以白文形式提供给学生练习断句;选段和成语兼顾了有利于学习古代汉语和有利于丰富古代文化常识的原则。至于古代散文名篇的选读,则更兼顾了提高阅读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等更丰富的教学目的。

其次是古代诗歌。我班学生课余学习历代诗歌名篇70余首,比六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全部古典诗歌的总数高3倍多。同时,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成了每人必备的参考书,学生主要是凭着自读来鉴赏这些诗歌的。

最后是课外读物。两年来,我班同学一直坚持订阅《中学生阅读》这本月刊,从而有效地扭转了学生的课余领地为电视垄断、阅读领域为琼瑶金庸垄断的局面。实践证明,它业已成为开阔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外教材。

写作扩展,是指在课内各种基本文体写作训练之外,辅导一部分文学爱好者从事文学创作。辅导文学创作又分两个系列:旧体诗歌创作和现代文学创作。(赵谦翔)

篇8:地理教学的教学方式

调查指出, 绝大多数幼师生无法体会幼师数学在幼教数学中的作用, 加上学习数学的困难性, 绝大多数幼师生放弃了数学的学习, 致使她们丧失了在幼教数学教学中必要的数学理解能力、计算能力、整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幼师数学的教育改革要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教师除了帮助幼师生更新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式外, 还要重视哪些重要因素呢?让我们首先把目光投向幼师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上, 以下是我对幼师数学教学方式创新的几点略见。

一、主动参与建构法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 例如, 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揭示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突出了意义建构和社会文化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那些没有前者联系性、偏重于新概念的知识, 适合采用这种方法, 例如《集合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等。主动建构法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阅读教材, 先对新知有一个感性认识, 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 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归纳, 指出重点形成新知, 其基本程序是:自学—交流—归纳—建构—巩固,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强调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观察、思索、尝试总结, 然后对知识进行建构, 这样一来学生既提高了自学能力, 又容易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师学生数学基础差, 对于新的概念, 由于它跟前知识没有多少联系, 这些新概念既引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又减轻了学生对旧知识茫然的心理压力。主动建构法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是学生自主的知识获得, 对开发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幼教数学活动中, 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 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幼儿园大班、学前班的教学中就含有分类、排序、量的比较等内容, 在教幼儿序数时, 如果对集合中元素的无次序性质理解不透,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有可能使序数词和物体之间发生固定不变的关系, 从而造成意义上的错误。

二、讨论启发法

教育不再是盲目地灌输, 需要贯彻启发性原则。幼师数学教育更要结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来进行。讨论启发法指的是:教师针对课程要求, 提出有关讨论的问题, 然后把自主权交给学生, 让其互相交流想法、启发激励、联想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讨论启发法是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创新的灵感。

幼儿期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刚处于萌芽状态。幼教数学活动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例如在幼儿园大班数学向小学数学的过渡中, 它的内容就体现在:直观的图求和实物运算向抽象的数学运算的过渡;从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过渡。如果幼师生没有足够的逻辑思维去把握这些变化与过渡, 就达不到幼儿数学思维的培养效果。因此, 在幼师数学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要注意采用讨论启发法来培养幼师生的逻辑思维。

例如学习《数列的通项公式》, 学生对通项公式的获得比较困难, 老师可以先展示出一系列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数列, 让学生探讨说出这些数列有什么规律:项的符号是什么?结构是什么?项与序号的关系是什么?

例如数列:…我们可以分步启发学生分析:项符号是-, +, -, +, -, +…:, 所以通项公式肯定存在: (-1) n;项结构是:, 所以通项公式结构是:;项与序号的关系是:每一项中的数比它对应的序号多1, 总结可得通项公式是:, 解答水到渠成。

三、操作活动教学法

在《立体几何》章节的教学中, 数学具有抽象性, 在幼教数学活动中主要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 游戏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便是教具。为使幼师数学数学的作用更明显、更有效, 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实用性的目的, 我们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要求学生自主制作立体几何模型;除了制作立体几何模型, 还让学生认知平面几何图形对其动手作画, 并对其概念加以区分。因为在幼儿美工活动如绘画活动中, 幼儿时刻都在运用直线、弧线、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来进行几何认知。

制作模型和绘画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 更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使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成功体验法

幼师生数学基础差,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观念赶不上, 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她们没有自信和意志, 遇到困难立刻打退堂鼓。面对这些, 我们要深入了解她们的心理情况, 尽量创设新颖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为她们创造成功体验, 让其体会自身价值的存在。

例如在学习了抛物线的定义后, 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后活动:讨论赵州桥桥拱是抛物线的一部分还是圆形的一部分?如图所示:

学生通过“建立坐标系—测量数量—假设圆锥曲线方程—验证数据的合理性—得出结论”这五个方面去探索问题, 结论发现, 看似抛物线的桥拱原来却是圆形的一部分。此过程由学生亲自去验证, 得到结果后有“恍然大悟”的成功体验, 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除了上述教学方式, 由于幼师学生接受和强化知识的能力差, 思维条理性不强, 因此很容易产生知识缺失、紊乱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对学生多点强调、提示、巩固新知, 利用强调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特别要对章节进行总复习, 以便让学生全面复习巩固本章知识点,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熟练知识的应用, 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复习当中,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补充和完善学生的思维建构等。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8.

上一篇:董事长工作自我鉴定下一篇:《市场营销基础》模拟试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