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多方位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2024-07-18

引导多方位参与,构建高效课堂(通用10篇)

篇1:引导多方位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引导多方位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诸城市百尺河小学:谢金环

一 问题的提出: 当今课堂改革轰轰烈烈,但农村偏远地区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主要原因有:①面面俱到的“满堂灌”式的讲解,充斥课堂,一讲到底,不给学生留下自学、讨论的时间;②缺乏必要的讨论,课堂毫无生气;③没有课堂提问,也没有发问,或是不熟悉学生,或是怕学生提问;④幻灯投影、挂图、录相等教学手段运用少,只有一点板书辅助,或虽放录相,但录相带内容陈旧,也未组织学生讨论;⑤现场教学、模拟教学以及电脑教学难于开展。这是目前课堂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方法单一不止是教师的问题,也有整个学校的教学条件问题。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二 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中设计多方位参与的活动,譬如视、听、说活动相交替,口语与角色表演相结合,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力.一进行直观教学是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最直接的手段。采用电影、电视、投影片、多媒体、挂图、图解、图表等形象化工具辅助教学,有助于激活视觉.(一)教学体语.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讲课的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手势、表情、动作、眼色等,使课讲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让学生思想受到很大影响和教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思索和美好的回忆。

(二)图画形象.随着现代科学教学手段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视觉艺术。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幻灯教学和越来越先进的电影、电视、电脑教学,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制作幻灯片配合教学,编排一些短小精悍的小品展现给学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板书.精妙的板书设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当然板书设计要合理、精当,使学生看后清楚明了、印象突出、记忆永久。现在的板书形式是多姿多彩的,除其程序、符号安排不同外,最近又推出了诗句押韵式板书、绘画板书、音乐符号板书等等,这些板书设计都起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四)表演赛.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形象教学艺术。教师可采用表演这门艺术来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可让学生对某些文本的内容作创造性的复述表演。他们不亚于一位表演艺术家,表情丰富,口齿灵利,动作灵活。学生们被那声情并茂的表演吸引住了,对其内容就更驾轻就熟了。

还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如《穷人》一课,我找几个同学或学生推荐几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学生们学得轻松而愉快,印象鲜明而又深刻.形象的思维与思维的形象是相辅相承的,视觉给人的印象是具体的、清晰的、深刻的,语文教学采用多种视觉艺术,一定会收效更大。

二良好的听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听力教学强化语言智能.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有效倾听的习惯,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听录音,听广播等,在听的过程中强化语言智能。

(一)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应该语音标准,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言简洁。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探究式学习具有人文空间,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

(二)在课堂上,学生听讲、记笔记,也是最好的经常性的听说能力训练。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听讲的方法,学会听清内容、抓住要点、整理归纳等方面的技巧,使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听说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在课堂上,学生的朗读、答问、讨论、复述课文等,更是学生练习说话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在讲读课中,要尽可能在关键地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四)在写作课上同样可以进行听说训练.口头作文是写作课上有效的说话训练方式。学生在动笔之前,可以先来一次口头作文,学生的对白、讨论、争辩都可作为作文内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为学生成段、成篇、有中心、有组织文字表达能力作了最好的铺垫和准备。写作课上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讲评,理所当然是进行听说训练的重要环节。教师可选择一些优秀文章念给学生听,通过用心赏析,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再让学生口头发表意见。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听话能力之中的评价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说话能力中的发表议论的能力。

三立足课堂,加强口语交际实践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这还很不够,语言的实践,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口语交际训练在课堂外有着更广阔的天地。

(一)捕捉生活现象,提供说话机会.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泉,教师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教师可利用课间时间,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讲故事,从中练习说话;把有趣的活动引入课堂,和他们吹泡泡、捏橡皮泥;让学生把老师说的话转述给家长,培养学生的转述能力等等。除了知识、技能训练外,还要注意学生在口语交际时的态度以及语言背后隐藏的品质、思维等,相机作出恰到好处的指导。

(二)抓住活动机会,进行口语训练.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活动,抓住活动机会也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比如,春游活动,教师可让学生面对景物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班队活动中,组织适宜低年级学生讨论的热点问题,如围绕“该不该看动画片”、“法轮功的危害”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他们学当小医生、学招待客人等社会模拟活动,从中培养学生待人处事的能力„„只要教师能做有心人,那么,处处都能指点学生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三 取得的成效: 通过多方位参与,教师开展能够展示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特长的活动,消除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隔阂,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特殊条件去培养学生的能力.阐幽发微,自主发展,挖掘和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弘扬其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促使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给学生一个高效的课堂,就是给学生一个高效的人生!

篇2:引导多方位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如何上好一节参与式高效课堂

2014年8月29日,受学校委托,我对学校全体教师作了“少教多学,构建361度参与式高效课堂”、“如何构建合理学习小组”、“如何上一节【63】好课”等三个主题进行了培训。具体总结如下:

一、晓理念、明模式、懂结构 “晓理念”指要能理解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针对什么而言。

高效课堂是指“高效益、高效率、快节奏、大容量”的课堂。“高效”益指一节课中利用尽量少的时间让学生所学知识达到范围广、延伸远、记得牢、用得准。

“高效率”指在一节课中利用尽量少的时间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数量多、收获大、速度快、展示精。

快节奏指一节课中步骤严谨、衔接自然、环环相扣、百密不疏。“大容量”指一节课中学生所学知识拓展化、贯穿化、互补化、吸收化。

理论的成熟是参与式高效课堂成熟的根本表征,理论的不成熟必然会导致行为的摇摆或盲目。

明模式指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在进行的参与式高效课堂是在什么模式的指导下进行的。目前,我校的参与式高效课堂定性为“361度”参与式高效课堂。

“361度”中的“3”指一节课的三大主体框架,即“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是针对每一种课型而言。(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

“361度”中的“6”指一节课中的六大主要历程,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质疑评价——总结归纳——拓展延伸”。(针对新授课)

“361度”中的“1度”指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度,包含“学习目标的精确度、合作学习得到位度、交流展示的精彩度、当堂反馈的有效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

课堂模式是指导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是一种“模子式”的有效指导。但不管是什么模式,我们都要遵循“三K三效”原则,“三K”指模式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三效”指模式的有效、实效和高效。

“懂结构”指在上一堂课时,是在什么课堂结构的决定下实施的。就我校而言,我们采用的是“1142”四段课堂结构模式,即以5分钟为单位,按作业评点(5分钟)、教师讲解(5分钟)、互动展示(20分钟)、测评反馈(10分钟)的时间分配比例进行组织课堂教学。

二、熟文本、重设计、知学情

“熟文本”指教师对教材一定要熟悉,要吃得透,用得当。要做到“文本任务化,任务系列化,系列任务递进化,递进任务具体化”。每个任务都要按照“学教展练评”的步骤进行。教指教师个别的引导和学生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学兵”。每个任务都要遵循“学教滚动,小步快进,巩固诊断”的原则。

“重设计”指教师要重视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的编写要符合“一明五符三体现”原则:

一明:目标要明确、具体; 五符:A、符合知识发展的逻辑递进关系;B、符合能力的发展;C、符合人的认知能力;D、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E、符合学习的规律。

三体现:A、体现学科特点和学段特点;B、体现目标差异化要求;C、体现课型差异化要求。

导学案编写的要求:文本问题化,问题系列化,系列问题递进化,递进问题具体化。

编写导学案的先决条件:

不研究教材,编写导学案没有灵魂; 不研究考题,编写导学案没有针对性;

不研究课标,编写导学案没有高度。

导学案的特性:系统性、指令性、主体性、探究性、针对性、差异性、评价性。

“ 知学情”指教师要能充分的了解学生情况,并根据学情设计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和任务。

三、疏课序、看培养、巧组织

“疏课序”指教师在编写好导学案以后,要对整堂课的上课顺序有个连贯性的疏通。如果脑海里没有一个连续性很强的课序,整节课就是乱的,有时甚至无从下手。

“看培养”指在每一节课中看重对学生的培养。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包括培养小组长怎样带队,怎样安排人发言,怎样组织学习,怎样维持纪律,怎样去合作;培养学生怎样利用导学案学习,怎样交流展示,怎眼去拓展延伸;记录员怎样去记录错题集,常考题,怎样记录成员搜集来的答案等。对学生的培养要历经“机械培养——自觉——自发”的过程。

“巧组织”指教师对一节课巧妙的组织,包括活动、游戏的组织、合作学习的组织、交流展示的组织、教学步骤的组织等。

四、突难点、显重点、抓亮点

“突难点”指每一个导学案的编写必须突破难点; “显重点”指每一个导学案的编写必须彰显重点;

“抓亮点”指教师在学生交流展示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自主学习中有突破、新颖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或记录。

五、不刻意、不随意、要留意

“不刻意”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过程、模式、结构,要做到随机应变,掌控有度。要做到“形中有我,我中有形,形我合一”的最高境界。

“不随意”指不备课就不要随意去上课,没有导学案也不要随意去上课,导学案不要随意从网上抄袭,模式、结构、过程、组织等都不能随意。要摆脱“想咋个整就咋个整、凭经验就该这样做”的任性心态。

“要留意”指要留意在这一节课中自己的失误,并记录,下不为例;留意学生在这一节课中的各种表现,寻机调整;留意堂堂清是否清理干净,未清补清(堂堂清指清理“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六、多指导、有秩序、不冷场

“多指导”指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过程中适时、适度、适量地给予学生诱

导。

“有秩序”指学生在交流展示中要有条不紊地进行。

“不冷场”指教师要想尽办法不要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出现的因难度过大、讨论未结束或模棱两可而出现的状况停滞不前。

篇3:引导学生质疑构建高效课堂

一、抓住课题质疑,找到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课文的标题是对课文内容最精练的概括, 也是对课文主旨最深刻的揭示。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关键词质疑, 有利于学生运用推测、猜想的方法去理解课文,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有效的质疑就如同磁石一样,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浓厚而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如,学习《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语:空花盆。以此为点,发散思维,质疑提问: 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捧着空花盆? 学生只有抓住这个关键词,理解了这几个问题,才能抓住文章的主旨, 找到理解这篇课文的金钥匙。

二、抓住矛盾质疑,使学生快速而准确地理解课文

启发学生从矛盾处提问,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能够使学生快速而准确地理解课文的主旨。文章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有时会悖于常理, 使人无法理解。教师在教学时,要在这些地方多加留意,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人物的外部表现分析, 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人物的这一动作很反常,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他举手时为什么“颤抖”?通过分析可以知道, 他此时心理斗争非常激烈——既想牺牲自己来挽救朋友的生命, 又害怕自己会死去。最终,他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生命换回朋友的生命。

三、联系上下文质疑,使学生快速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 联系上下文质疑也至关重要。联系上下文,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脉络,循着作者的思想轨迹去探寻作者的写作主旨。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医生问他:“疼吗? ”他摇摇头。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既然不是针刺痛了他,他怎么会“啜泣”呢? 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来解读这些问题,从而理解孩子善良无私的心灵。用这样的方法质疑,既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又能使学生很快抓住课文的中心意思。多进行这样的训练,也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根据描写人物动作、神情的词句来质疑

人物的动作、神情映射出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 往往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教师如果能够针对重点句有效质疑, 就等于找到了理解课文重点的钥匙。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情的词句,循根溯源, 探究潜藏在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 就可以很快领悟文章的主旨。如,《争吵》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克莱蒂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此处质疑: 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通过细致分析可以得出,“不是愤怒”说明他已不再生朋友的气,“悲哀”是因为他无法理解朋友的故意挑衅, 为失去了友谊而感到难过。由此可以看出,克莱蒂是一个珍惜友谊而且宽宏大量的孩子。

五、从课文写作特点入手质疑

为了能够凸显主题, 不同的文章往往会有不相同的写作特点, 有的文章开门见山, 直入主题,有的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强调关键环节,有的文章曲折生动,但主题却隐在其中, 有的通过人物语言彰显主题, 有的通过人物心理揭示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先抓住文章的写作特点,然后从这一特点入手质疑。如,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语言描写是文章的重点, 然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 ”这句话,通过人物语言发散质疑、提问,就可以轻松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理解华罗庚先生强烈的爱国精神。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全方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思维潜能的空间,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内在动力, 课堂也会因学生的精彩质疑而闪烁智慧的光芒,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4:以引导构建高效课堂

一、预设引导结果

众所周知,由于遗传因素、成长环境等不同,学生个体存在着种种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几十个学生面对同样的问题,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获得各种各样的结论。作为教师,只有认识并重视这一客观存在,在备课时预设学生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得出的结论,精心设计引导方案,才能保证引导的有效性。记得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预设了以下引导方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四份快餐的价格中“4”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这一点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接着引导学生借助该情境探究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后,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指着黑板上的板书问:“这里的‘4’表示4个一,这里的‘4’表示4个十分之一,可见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被问住了,我让学生再思考一会儿之后,又重复了上面的提问,学生依然茫然地看着我,这就表明学生不能从计数单位的角度去发现数的大小变化。由于课前预设到了这一情况,于是我立即采用第二套引导方案,引导学生先进行单位换算,再探究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使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4元和4角有什么关系?

生:4元是4角的10倍。

师:反过来呢?

生:4角是4元的1/10。

师:4角是4元的1/10,可见0.40元是4.00元的……

生:1/10。

师:在这里,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缩小到原数的1/10。

如果课前没有预设到学生不能从计数单位的角度去发现数的大小的变化,也没有设计另一套引导方案,那么等课堂引导出现问题时,必然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二、讲究引导策略

引导是一门艺术,教师引导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课的兴趣及教学效果,这就涉及到引导的策略问题。

(一)语言简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心雕刻自己的语言,针对问题精心设计简洁的、便于学生理解的引导语言,然后在课堂教学时再通过抑扬顿挫的演绎,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

(二)抓准契机

一堂课学生的探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学生经过一番探究,仍然无法解决问题时,探究便陷入了困境。这时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契机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调整探究方向,或改变探究方法继续探究,直至取得探究结果。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为例,在复习环节,我让学生从“某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这个比中挖掘信息,学生完成得很棒。我以为有了复习环节的精心铺垫,利用迁移,学生应该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但是,面对新问题“把140个桔子按3:2分给大班和小班,每班各分到多少个桔子”时,学生却不能从3:2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来解决,在学生长时间的自主探究依然无所得之后,我抓住这一最佳契机展开引导,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切中要点

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的高”,印象深刻。并不难的一个问题,却弄得很复杂,最终学生依然不理解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当然更不会画三角形的高。我分析了她的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在于这位教师的引导并没有切中要点,她是这样设计这个环节的。

(1)学生自学教材,思考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和底?和同桌交流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2)反馈,解决第一个问题(此时,被提问的学生照着书中定义读一遍)。

(3)教师利用课件讲解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课件演示畫高。

(4)学生给三角形画高(学生基本上只画出了一条高)。

(5)反馈。指出一个三角形有三条高,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另外两条高。

(6)师利用课件演示给三角形画高(匆匆带过)。

本环节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三角形的高,如果理解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那么,怎样画高,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这些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在学生自学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谁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如果被提问的学生照着书中定义读一遍,教师可继续下面的引导:你明白了吗?你能找出三角形所有的顶点吗?有几个?你还能指出与三角形各个顶点相对应的边吗?有几条?解决完上述问题之后,教师紧接着追问:现在你们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几条高了,那么,怎样画三角形的高?谁愿意上来试一试?师生针对画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与纠正,然后让全班学生动手画三角形的高。在引导学生找三角形的顶点以及与各顶点相对应的边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高的条数与画法,这样的教学不仅轻松,而且高效。

三、反思引导成效

每次听课,我都会关注授课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特别是引导效果,然后针对无效、低效的引导,设计新的引导方案,并在自己教学时进行尝试;每当我对自己的教学感觉不理想时,我会反思一下引导方面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问题在哪里,怎样引导效果更好。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篇5:引导多方位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一、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要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 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还原知识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使数学课充满情趣与活力,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探究数学知识.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课前可安排学生准备纸片、剪刀、三角板等.课堂中,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交流、得出关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 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接着问在生活中, 你们还见到过这样的例子吗?请大家找找、想想、算算, 再分组交流, 对学生的诸多解题方法, 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的教学, 学生人人动脑、个个参与, 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应用现代教育手段, 点燃课堂趣味亮点

新课程要求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多媒体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优化教学过程,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 思路变得开阔, 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可用flash设计一些新颖动画课件, 演绎并引导学生做角、玩角、变角等一系列递进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对动画的观察, 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的角, 并在这个动态变化中体会、理解、认识广义的角.这就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画面清晰, 直观动感, 趣味横生, 学生看得仔细, 想得认真, 既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 又能充分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数学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有师生之间的交往、生生之间的个体交往和群体交往.在以往的教学中, 人们往往比较重视师生间的人际交往, 而忽视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 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堂上, 学生之间的交往, 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 鼓励竞争, 使合作与竞争兼容并存, 融为一体, 共同组成完整的课堂教学系统.我们认为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小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 强调合作学习, 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学习中, 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在检查别人的过程中检查自己, 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 在信息交流中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尊重别人, 在小组交流讨论中, 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有理数加减法》时, 教师要求学生, (1) 自由组合, 每个小组2-4人; (2) 选1人当组长; (3) 根据实际, 合理分配任务; (4) 合作中有个性, 对别人充分理解.

(二) 研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提出问题, 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多少?学生自由探索, 互相交流, 学生在动脑、动口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现自己的认知过程, 树立交往的信心.

(三) 辩论

辩论是由学生把自己探索的内容、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与大家交流.在辩论中, 要引导学生分析分歧的原因, 找出共同点, 得出正确的结论.

篇6:主体参与讨论 构建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常会遇见这些现象:教室里嗡嗡声一片,几人一小组围在一起,你讲你的,我讲我的,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小组中只有一人在唱“独角戏”,其他人当听众,没有学生间的互动;老师一提出讨论的问题,学生迫不及待地马上展开交流,没有充裕的时间独立思考,没有深刻的思维过程,有些学生“钻空子”,反把此时当作玩耍的最佳时机……课堂从表面上看热热闹闹的,但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针对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课堂讨论进行研究,寻求提高主体参与有效性的对策,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一、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的关系

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后,有了疑问才会产生互相交流、质疑、解惑的欲望,这时展开的讨论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因此,在讨论之前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等每个学生都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如果时时讨论、时时探究,就会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愿望便会大大削减,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讨论情境

宽松和谐的氛围与师生情感的投入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良好土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营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氛围,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欲望,使学生急于参与、乐于参与。在教学《山行》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质疑:“老师,诗句中‘白云生处’的‘生’用错了,该是‘深浅’的‘深’。” 一石击起千层浪,这不是讨论的最佳契机吗?在表扬了这个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后,笔者趁势组织学生就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生’没错,是指白云生活的地方。”有的说:“‘白云生处’的意思是‘白云升起来的地方’,而‘深’是很深的意思。”有的说:“ ‘生’是指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因为 白云是动的,它们在不断变化,翻腾!”在话语的交锋中,在思想的碰撞里,学生们畅所欲言,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于学生之间的阅历、经验、水平等参差不齐,因而对一个问题的思考角度、深度、范围很可能有差距。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力争让每个人都品尝、体验讨论的乐趣。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展开讨论:“对待一袋麦子,小猪、小牛、小猴做法各不相同,你们最欣赏谁呢?”有的说:“小猴能干,能把一袋麦子变成一囤麦子。”有的说:“小猴把麦子种下地,自己一年都没有吃到,万一那年田里闹饥荒怎么办?而小牛吃了半袋,剩下的半袋,自己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多好。”有的说:“小猪的做法最好。吃完麦子,可以想办法去吃别的,田里闹饥荒,麦子被虫吃等问题也就没必要担心了。”此刻,笔者不敢用文本的价值取向来否定他们,不敢用成人的思维来束缚他们,这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

四、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要适度

由于课堂讨论是将原本由教师被动灌输教学内容转向学生主动积极地渴望获取,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能力,巧妙地设计问题。如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讨论话题:“课文有哪些句子描写桑兰的坚强?你想对坚强的桑兰说些什么?”先分组讨论,再进行交流。问题的设置,可由学生提出,不过,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探讨价值,切莫贫乏、深奥,力求做到“精、趣、活、疑”。

五、及时指导,鼓励总结

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讨论、学习,发挥其自身“导”的功能。讨论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一一巡视,加强辅导。学生讨论离题时,要及时引导;学生讨论有困难时,及时给予提示;学生讨论答案基本明确时,设法从更宽、更深的角度探讨和反思,同时掌握好各小组讨论情况,以便更好地调控整个课堂教学。学生讨论后,需要进行一些激励性的评价,可以评出“智慧之星”、“有识之星”等称号,促进其更努力地提高自己,对于其他同学,也能产生一种榜样的力量。评价时,既要对学生个人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肯定,更要侧重于对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除了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主体参与有效性的课堂讨论不是把课堂讨论的目的完全定位于得到某种结论,也不是把主动发展的主体控制为可批量生产的实用产品。它期待讨论中精彩的过程,期待动态的交流中生成“师生生命活力”。那样的高效语文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成长气息的地方!

(张孝彬 江苏省靖江市外国语学校红兴分校 214500)

篇7:引导多方位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一、悉心备课,创设高效的课堂情境

有人认为,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有很多突发的情况根本无法事先预知与假设,所以,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然如此,那么就应该简化课前备课,甚至不用备课。其实,正是有了课前的深入研究与周全考虑,才有了课堂上对那些“离谱”的突发情况的灵活应对与机智处理,并加以正确引导,让其回归课堂,升华课堂。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高效的课堂情境。比如设计有趣的小游戏,或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来教授新课。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创设情境。用“乌鸦喝水”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引入,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从而感知“空间”这个很抽象的概念,体验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的道理。这样引入新课,可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集中注意力学习新课,主动地去探究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大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学生的激情是无限的,只是隐藏在内心深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用热情去点燃。所以,不管是在开始新授课之前,还是在课中及课后,都免不了要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片断来给课堂注入活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要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找出分率所对应的单位“1”的量。这时,我便设计了一个小笑话来说明“对应”的含义:“同学们,分率就好像是一个孩子,而它所对应的单位‘1’的量就是它的家,同学们可要找好了,千万别给孩子找错了家,让它成了可怜的迷路的孩子哟!”同学们听后哈哈大笑,既加深了对分率与单位“1”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也给课堂营造了轻松快乐的氛围。

二、用心组织,开展高效的数学活动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应用体验。高效的数学活动,更应该通过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充分体验来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老师应当随时提醒自己,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是否给了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

如我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就预先请同学们每人带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过来。第二天他们带来了实心的魔方,空心的牙膏盒;大的鞋盒,小的药盒;高的纸箱,矮的包装盒……琳琅满目,各种各样。一上课,我就让同学们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点、线、面进行自主研究。同学们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各自拿出来参与小组内的比较研究。只见他们有的人拆边,有的人比对,有的人拼装,有的人记录……忙得不亦乐乎。一番观察比较之后,学生们已经能够自己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说得很清楚了。因此,凡是能够让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尽量让学生思考;能够让学生亲身观察的事物,尽量让学生观察;能够让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尽量让学生归纳。总之,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创造条件,给学生一点时间,一个空间,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活动,去解决。这种事半功倍的办法,也是促进课堂高效教学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同时,老师的积极参与也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适时点拨指导,及时鼓励表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实,有时,只需要老师几句简单的语言引导。如“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呢?”“同学们都期待着你呢,大胆地说出来吧!”“你的想法真独特,老师都没想到这一步”……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话语,却使孩子们如沐春风,是课堂上的阳光雨露,能极大地鼓舞孩子们的学习兴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力。

三、耐心反馈,设计高效的练习应用

新课标对学生提出了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现实社会,去分析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对数学基本的概念、定理、性质等能够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加以灵活运用,能根据得来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这也绝不是要搞“题海战术”,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应用及练习题要做到少而精,灵活而多变,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能有更深更透的认识与理解。

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在学生掌握了这两种图形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之后,我适时出示一道制作金鱼缸的题目:王叔叔要制作一个长2米,宽5分米,高5分米的金鱼缸,至少需要购买多少平方米的玻璃?要求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多数学生都能联系生活实际,只求出五个面的面积(上面一个面的面积不算),正确解答。但也有个别学生把六个面的面积全计算进去。在经过集体反馈、讨论之后,他们才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紧接着我又出示了一道题:食堂要用铁皮做烟囱,每节烟囱长4dm、宽3dm、高1m,做3节这样的烟囱,共需多少平方分米铁皮?有了上次的经验教训,这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实际情况,只求长方体的侧面积,再乘以3节,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平方分米铁皮。这个问题已经难不住大家了,于是,我又将问题加深了一层,请同学们算算如果给这个烟囱的外层刷油漆,每平方米用油漆0.5千克,一共需要油漆多少千克?这样连续练习下来,学生不但对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能够做到根据生活实际灵活应用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教学,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来解题,有一定的局限性,知识不易迁移。因此,我经常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对思维策略进行回顾,分析其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更广泛的数学思想。其次,是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得出答案,而对自己解题方法的优劣却并不在意,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解法陈旧、逻辑混乱等现象。所以,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篇8:引导多方位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一、课堂要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不同的课型可以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进入课堂教学,比如:理论型的新授课可以采用问题探究或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或者任务去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能有的放矢。在一些操作型的课上,可以创设情境,并采用演示的方法来强化学生的认知。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各种类型的导入方法,但无论我们怎样运用,都要紧扣教学目标,还要根据每节信息技术课的相应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导入,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教师应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在的学生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教师应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一位会“偷懒”的教师。按正常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对于没有主见、不爱动脑的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我们现在面对的对象是中学生,中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也都充满兴趣和探索欲望,对一些事物有着各自的想法。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让学生从解决问题出发,让学生亲自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其中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如今的学生在独立性和合作力方面也都有着不错的表现,我们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如笔者在网页制作课上的“偷懒”行动有这么几点:第一,新建画布大小,笔者就没有自己动手操作,由于前面两节课已经介绍过了,不会的学生可以互相学习。这样既避免了枯燥乏味地讲,也能让部分学生有些小小荣誉感。第二,技术方面的交流:前面两节课虽然学生有些基础,但基础打得是否牢固需要检验。于是,对于常见的几个技巧,笔者喊学生上讲台来演示,先给学生看修改前、修改后的样例,并让学生自己说说用了什么工具,然后再操作。这样就避免了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收,同时也能让学生有紧迫感。第三,在讲欢迎页版式编排时,笔者没有刻意地要求学生必须做成什么样子,而是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版式的编排。笔者自己总结了几条版式编排的例子,供学生参考和借鉴。当然,这种“偷懒”也是有前提的:教师事先要做好功课,不能凭空瞎讲,要让学生有目标;要做好学件,让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有自学样本;教师在辅导过程中的及时提醒也很重要。

三、从学生角度出发并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与游戏的关系

如今学校的机房配置都不错,学生上课之余免不了要玩游戏。玩是学生的天性,很多学生喜欢上机课也是这个原因。笔者在对待学生玩游戏上一直都把握一个尺度。比如:机房规定占用系统资源较大的游戏禁止安装,避免学生沉溺其中;但对于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上,一般给他们时间让学生放松一下。比如:在鼠标操作以及打字训练这类操作基础课上,将一些鼠标键盘操作的Flash小游戏放在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使枯燥、呆板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有时候还能引起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苦练”变为“乐练”“愿练”。有些时候还可以利用学生玩游戏痴迷的现象引导学生区分游戏的优劣,引导他们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游戏,科学地探索游戏。这样,通过这类游戏把学生从沉迷引向研究,减少他们对游戏的盲目崇拜。

篇9:引导多方位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一、小学英语课堂中倾听缺失的问题

随着课改的深入,自主、合作学习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课堂,如今的课堂教学呈现了生动活泼的场面:学生敢讲、敢争、敢论。在张扬学生个性、构建民主课堂氛围的同时,笔者也看到了一些现象:有些课堂上教师一提问,同学们小手林立,踊跃发言,气氛活跃。当一个同学发言没有结束,其他同学就插嘴,叽叽喳喳,教室里的学生变成了傍晚归巢的鸟儿,吵吵闹闹。热闹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吗?人声鼎沸就代表学生收获良多吗?其实不然,动人的音乐有激昂也有缓和,完美的课堂有高潮也有平缓,我们应让倾听代替吵闹、等待代替插嘴,从而让嘈杂的课堂变得静悄悄。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细化倾听的要求。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就必须将要求落实到细节上,从小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细化学生倾听的要求。首先学生要学会注视。在课堂上倾听别人讲话时,眼睛要注视讲话者。因为这样便于集中注意力,听明白讲话的内容,同时也便于互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都非常专注于倾听,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讲话者。其次学生需要边听边想。英语课上学生不仅要倾听发言者单词的读音是否标准,而且要能抓住重点词汇,理解发言者所表达的意思。这就要求倾听者要一边听一边思考,思考对方的观点是否正确,说理是否有据,表达方法是否恰当、准确,思考自己是否从中生成新观点等。除此之外,学生还要能够文明反馈。倾听既然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那么倾听完后,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文明地反馈自己的观点。当别人的观点与自己不相符时,应尽量不直接否定,以文明协商的口吻阐述自己的想法。如“Ithink…”“My opinion is…”同时教师也要避免“唯师独尊”,否定一切,扼杀课堂上新观点的生成。

(2)体验倾听的活动。1听写训练。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笔者每天坚持进行5分钟的听写训练。训练内容可以是:听写单词,针对课文中的四会单词进行听写,单词量不要太大,每次5~10个左右,可反复进行;听写词组,可以是日常习惯用语、动词的固定搭配等。练习听写词组是为更准确地表达完整的句子做好铺垫;听写句子,主要是听写课文中的重要句型,训练学生快速听和快速反应,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2英文句子接龙。语文教学中学生经常喜欢玩成语接龙的小游戏,英语学习也可借鉴。如在学习I can see…这个句型时,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造句,要求是后面一个同学在说出自己的句子之前,需要将前面的同学所看到的物品复述一遍。S1:I can see a desk.S2:Ican see a desk and a chair.S3:I can see a desk,a chair and ablackboard. 英文句子接龙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而且也关注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3听并模仿课文录音。在语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听课文录音,模仿并跟读课文。有时在这个环节学生能演绎得激情飞扬,模仿得惟妙惟肖,也有时学生声音低沉,有气无力。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关键还是要针对部分重难点句子进行倾听的指导。在听课文录音时,不仅要求学生听清句子的读音,而且要倾听句子的语调,要能听出说话人的心情,是兴奋的、开心的,还是痛苦的、无奈的。只有反复倾听,细细揣摩,学生才能处于说话人的情景中,读出文本的真正含义。4看图说话。看图说话就是根据图片内容,让学生将图片中的事物、人物以及人物语言表达出来。在看图说话时,描述图片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图片的理解和想象,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倾听他人的发言,结合自己的想法,生成更丰富、更有趣的英语表达。看图说话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也培养了学生倾听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篇10:引导多方位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参与;动机;意识;热情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43-01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那么教师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做好课前预习,启发参与动机

授课之前,教师提前准备好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围绕预习指导进行预习。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圆的周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指导:

圆的周长预习指导

(1)读一读:教材第98页例4,你认为哪一个车轮行的路程比较长?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2)剪一剪,量一量:剪出直径是2㎝、3㎝、4㎝的圆。你能想办法量出这几个圆的周长?动手试一试,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表1

直径(厘米)234

周长(厘米)

(3)算一算,比一比:用三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观察它们的商,你有什么发现?

(4)思考: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什么是圆周率?

(5)你能试着计算圆的周长吗?

①填表

直径(米)689

半径(米)101.2

周长(米)

②自行车的前轮直径是0.8米,车轮滚动一周前进多少米?

经常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扫除学习例题的障碍,还会主动探索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学生在预习时钻得越深,收获就越大,参与意识也就越强。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参与意识

为了诱发学生参与意识,适时地根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是必要的。例如《24时记时法》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这样设计:

师:有谁知道《新闻联播》是晚上几点播出的?

生:晚上7点。[板:晚上7点]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下电视,看看电视上是怎么表示的?(师播放《新闻联播》视频。)

生:电视是——19:00。

师:为什么晚上7点,电视上却是19:00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

晚上7点,是学生生活口头常说的时间,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突然出现19:00时,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以前都没注意这个,即使有人注意过,但也没有去思考过,所以老师问:为什么晚上7点,电视上却是19:00呢?这时学生就会出现知识冲突,陷入思考,这时教师相机让学生合作讨论学习,学生参与效果就会非常好,也会让学生对下面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

三、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参与热情

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成就欲,听到老师提出问题,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实际教学中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又要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这样的问题就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组问题:

问题1:我记得在你们小时候学过一首关于青蛙的绕口令,不知道你们还记得吗?(生开始小声议论,试着小声说)

问题2: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当众表演一下?(一声表演)

问题3:你能把你说的这么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听吗?(生说具有倍数关系,青蛙的嘴数和只数一样多,眼睛数是嘴数的2倍,腿数是眼睛数的2倍。)

问题4: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那2只、4只、10只、100只、3800只呢?谁能想个办法,把所有的这些只数全表示出来?(生说可以用符号、字母来表示)

上一篇:关于学生会换届竞选的通知下一篇:首都师范大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