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科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标与教材解读

2024-07-04

数学科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标与教材解读(精选6篇)

篇1:数学科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标与教材解读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标与教材解读

湛河区汇源小学

徐学益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方面来与大家交流。

一、说课标

(一)课程目标

本册教材属于第二学段。本学段的课程目标有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本单元的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2.数学思考目标

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问题解决目标

应用圆的周长、面积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情感态度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初步养成乐于质疑等良好品质。

(二)课程内容

本学段安排的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部分,而我所交流的内容就是“图形与几何”部分中的“圆”的知识,我将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1、图形的认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认识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

2、测量:通过量一量、绕一绕、滚一滚等测量活动,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图形的运动: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二、教材特色

(一)教材编写特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文本的编写特点是: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但就本单元内容来说,又具体体现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从生活实际引发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完成了从具体事物到图形知识的抽象过程,实现了学生认识空间图形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发展了空间观念。

2.教材在编排上加强了启发性和探索性,注重动手操作,鼓励自主探索。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探究圆的周长时,让学生采用围一围、滚一滚的方法先测出周长的数值,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得到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同样,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

出,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剪切、拼贴,从而“化圆为方”,得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3.强化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本单元教材在学生掌握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综合应用“确定起跑线”,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理解数学”做了很好的诠释。

4.阅读材料开阔视野,培养科学精神。

本单元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了“圆周率的史料和扇形知识”共两个阅读材料,介绍了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古代数学家的故事,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具有陶冶科学情操,培养科学精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和以前学的直线图形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联系又很紧密。在编排圆的周长时,教材先让学生通过绕一绕,把圆放在直尺上滚一滚等方法来测量,渗透了“化曲为直”数学思想。在编排圆的面积时,合理应用转化思想,将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来研究,渗透了“化圆为方”的数学转化思想。

(二)教材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其基本体例是:主题图——例题——做一做——练习——思考题——整理和复习——综合应用——阅读材料.其中,主题图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题为教师提供了鲜活的备课素材,传递了学习方式和对知识把握的要求。本单元教材共有4个练习,弹性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了5个思考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同时安排了“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两个阅读材料,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对于知识的综合与应用,本单元教材安排了“确定起跑线”巩固圆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单元内容结构

第四单元的内容有:认识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确定起跑线。要求学生认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通过测量,知道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在圆的周长这一节中,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推导出圆环的面积公式,灵活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立体式整合

1、知识的横向整合

本单元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教材中先安排了圆的认识,通过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与直径长度间的关系等,使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从而掌握圆的画法。对于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教材编排上加强了启发性和探索性,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交流、思考来探究计算方法,逐步导出和掌握计算公式。

2、知识的纵向整合

已经学过的图形知识:一下认识图形;三下四边形的面积;四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下三角形;五上多边形的面积.本学期学习的图形知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下学期将要学的图形知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三、说建议

我将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教学建议

1.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教学时应注意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折一折、量一量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圆的 ,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实践、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二)评价建议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记录和反思学习数学的情况与成长历程。2.恰当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口算、笔算、概念辨析等。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从日常生活中提出各种问题。4.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可以采取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评价要全面,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来实现: 一是生活,用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是借助文本资源。我们的教科书、教师用书等。三是借助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四是生成性资源。如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等。一旦这些资源与书本知识相融合,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们关注并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吧!

以上是我对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解读,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篇2:数学科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标与教材解读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32分)

1、():6=12÷18==2:()=()(填分数)。

2、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则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

3、因为a×=b×(a,b均为非零数),所以a:b=():()。

4、如果A:B=,那么(A×7):(B×7)的比值是()。

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

6、甲、乙两数的比是3:4。如果甲、乙两数的和是56,那么甲数是();如果乙数比甲数大56,那么甲数是()。

7、如果把10克的盐放进100克的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

8、有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比是7:3:10,最小的角是()°,这是一个()三角形。

9、完成一项工程,甲要12天,乙要18天,甲乙完成工程的时间比是(),甲乙工作效率之比是()。

10、用45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腰和底的比是4:1,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厘米,底长()厘米。

11、小华的身高是140厘米,比小明高,小明的身高是()厘米。

12、一根铁丝,剪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的比是5:7,剪去的长度占全长的(),若剪去了3.5米,则全长是()米。

13、甲正方体和乙正方体的棱长之比是1:1.25,那么棱长总和之比是(),表面积之比是(),体积之比是()。

14、某工厂从甲车间调出的人给乙车间,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正好相等。原来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比是()。

15、如下图,5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ABCD,AB:BC=():()=()

(填分数)

AD:DC=():()=()(填分数)

二、判断题。(5分)

1、把3:5的前项和后项同时增加3倍比值不变。()

2、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比是1:2。()

3、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是2:0,因此,特殊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

4、3.6厘米:0.9厘米=4厘米。()

5、两根铁丝一样长,第一根用去,第二根用去米,剩下部分相等。()

三、选择题。(14分)

1、下面各比中,比值不为0.5的是()。

A.2:4    B.0.25∶0.5

C.7∶14

D.1∶0.52、学校买来80本图书,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三个班,正好分完,三个班分到的图书本数的比可能是()。

A.2:3:5

B.2:3:4

C.1:2:3

D.3:4:53、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的底的比是1:2,高的比是1:2,面积的比是()。

A.1:1

B.1:2

C.1:4

D.3:44、120克盐水中含盐20克,盐与水的质量比是()。

A.1∶5

B.1∶6

C.5∶6

D.2:3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数和丙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A.1:1

B.15:12

C.3:4

D.4:56、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0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A.4800

B.1200

C.2400

D.7007、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8天完成,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

A.5:4

B.10:8

C.4:5

D.8:10

四、计算题。(共20分)

1、化简下面各比。(8分)

0.12:5.6

300

cm∶50

dm

2.25::

2、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12分)

1.75:

小时:45分钟

公顷:1000平方米

吨:250千克

升:350毫升

625立方分米∶立方米

五、解决问题。(共29分)

1、(4分)某种混凝土是黄沙、水泥和石子按4:3:5搅拌而成的,一个建筑工地需混凝土60吨,需黄沙、水泥、石子各多少吨?

2、(5分)图书室买来540本新书,其中是连环画,其余的是文艺书和科技书,文艺书和科技书的本数的比是3∶2。三种书各有多少本?

3、(5分)甲、乙、丙三人共分一批化肥,甲分得这批化肥的,乙、丙分得化肥的比是4∶5,已知丙分得1.5吨化肥,甲分得了多少吨?

4、(5分)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

km,与乙车的速度比为4∶5,2小时后两车共行全程的,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5分)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长、宽、高之比是4:3:2,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6、(5分)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满糖水,A杯中糖与水的比是5:2,B杯中糖与水的比是4:1,若把两杯糖水混合,混合后的糖与水的比是多少?

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32分)

1、(4):6=12÷18==2:(3)=()(填分数)。

2、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则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5:6),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6:11)。

3、因为a×=b×(a,b均为非零数),所以a:b=(3):(4)。

4、如果A:B=,那么(A×7):(B×7)的比值是()。

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12:20:15)。

6、甲、乙两数的比是3:4。如果甲、乙两数的和是56,那么甲数是(24);如果乙数比甲数大56,那么甲数是(168)。

7、如果把10克的盐放进100克的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1:11)。

8、有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比是7:3:10,最小的角是(27)°,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9、完成一项工程,甲要12天,乙要18天,甲乙完成工程的时间比是(2:3),甲乙工作效率之比是(3:2)。

10、用45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腰和底的比是4:1,这个三角形的腰长(20)厘米,底长(5)厘米。

11、小华的身高是140厘米,比小明高,小明的身高是(120)厘米。

12、一根铁丝,剪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的比是5:7,剪去的长度占全长的(),若剪去了3.5米,则全长是(8.4)米。

13、甲正方体和乙正方体的棱长之比是1:1.25,那么棱长总和之比是(4:5),表面积之比是(16:25),体积之比是(64:125)。

14、某工厂从甲车间调出的人给乙车间,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正好相等。原来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比是(6:5)。

15、如下图,5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ABCD,AB:BC=(4):(5)=()

(填分数)

AD:DC=(5):(4)=()(填分数)

二、判断题。(5分)

1、把3:5的前项和后项同时增加3倍比值不变。(√)

2、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比是1:2。(√)

3、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是2:0,因此,特殊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

4、3.6厘米:0.9厘米=4厘米。(×)

5、两根铁丝一样长,第一根用去,第二根用去米,剩下部分相等。(×)

三、选择题。(14分)

1、下面各比中,比值不为0.5的是(D)。

A.2:4    B.0.25∶0.5

C.7∶14

D.1∶0.52、学校买来80本图书,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三个班,正好分完,三个班分到的图书本数的比可能是(A)。

A.2:3:5

B.2:3:4

C.1:2:3

D.3:4:53、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的底的比是1:2,高的比是1:2,面积的比是(B)。

A.1:1

B.1:2

C.1:4

D.3:44、120克盐水中含盐20克,盐与水的质量比是(A)。

A.1∶5

B.1∶6

C.5∶6

D.2:3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数和丙数的最简整数比是(D)。

A.1:1

B.15:12

C.3:4

D.4:56、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0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B)平方米。

A.4800

B.1200

C.2400

D.7007、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8天完成,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C)。

A.5:4

B.10:8

C.4:5

D.8:10

四、计算题。(共20分)

1、化简下面各比。(8分)

0.12:5.6

300

cm∶50

dm

2.25::

3:140

21:20

3:5

81:20:212、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12分)

1.75:

小时:45分钟

公顷:1000平方米

14:17=

4:5=

5:4=

吨:250千克

升:350毫升

625立方分米∶立方米

5:2=

4:7=

5:3=

五、解决问题。(共29分)

1、(4分)某种混凝土是黄沙、水泥和石子按4:3:5搅拌而成的,一个建筑工地需混凝土60吨,需黄沙、水泥、石子各多少吨?

解:黄沙:60÷(4+3+5)×4=20吨

水泥:60÷(4+3+5)×3=15吨

石子:60÷(4+3+5)×5=25吨

答:需要黄沙20吨,水泥15吨,石子25吨。

2、(5分)图书室买来540本新书,其中是连环画,其余的是文艺书和科技书,文艺书和科技书的本数的比是3∶2。三种书各有多少本?

解:连环画:540×=180本

540×(1-)=360本

文艺书:360÷(3+2)×3=216本

科技书:360÷(3+2)×2=144本

答:连环画有180本,文艺书216本,科技书144本。

3、(5分)甲、乙、丙三人共分一批化肥,甲分得这批化肥的,乙、丙分得化肥的比是4∶5,已知丙分得1.5吨化肥,甲分得了多少吨?

解:乙:1.5÷5×4=1.2吨

总量:(1.5+1.2)÷(1-)=4.5吨

甲:4.5×=1.8吨

答:甲分得了1.8吨。

4、(5分)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

km,与乙车的速度比为4∶5,2小时后两车共行全程的,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乙车速度:80÷4×5=100千米

(100+80)×2÷=810千米

答:A、B两地相距810千米。

5、(5分)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长、宽、高之比是4:3:2,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解:长:72÷4÷(4+3+2)×4=8厘米

宽:72÷4÷(4+3+2)×3=6厘米

高:72÷4÷(4+3+2)×2=4厘米

表面积:(8×6+8×4+6×4)×2=208平方厘米

体积:8×6×4=192立方厘米

答:表面积是208平方厘米,体积是192立方厘米。

6、(5分)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满糖水,A杯中糖与水的比是5:2,B杯中糖与水的比是4:1,若把两杯糖水混合,混合后的糖与水的比是多少?

解:A杯中的糖:,水:

B杯中的糖:,水:

混合后糖:+=,混合后水:+=

混合后的糖与水的比::=53:17

篇3:数学科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标与教材解读

一、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本册教材装帧精美, 设计美观, 图文并茂, 适合六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本套教材由实验版本的32开变成如今的16开, 由原来的黑白版本变成了彩色版本, 由原来的79000字数变成了如今的170000字数, 整整多了2倍还多, 可见本册教材发生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内容发生的变化

笔者将2013年版教材与实验教材作了深入的研究对比, 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见下表) 。

三、新教材的新特色

(一) 教材改进了分数乘、除法的编排, 加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实验教材把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分2个单元的方式进行编排, 而本套教材拆分为3个单元进行编排, 即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比。在具体编排上, 前两个单元都先结合实际问题教学每种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后一单元先结合情境教学比的意义和性质, 然后解决一些含有特殊数量关系和联系实际的问题。这样编排, 重点突出, 比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除法的算理、算法和实际应用。

由于倒数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础, 因此本册教材把对倒数的认识移至分数除法单元, 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考虑到分数除法单元的容量及比的内容的重要性、独立性, 本册教材把比的内容独立设置为一个单元, 安排在分数除法单元之后。

(二) 教材改进了百分数的编排, 加强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把百分数拆分成两个单元进行教学, 分别编排在六年级上、下册, 本册百分数的内容包括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解决百分数问题。由于解决含有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上与解决分数问题基本相同, 因此, 新版教材在这些方面没有用较多的例题来教学, 只对求百分率的问题, 如求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适当举例加以教学, 并加强百分数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而折扣、成数、税率和利率等百分数的应用则安排在六年级下册教材中。

(三) 教材在图形与几何方面, 注重学生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与前几册一样, 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图形与几何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圆”两个单元。“位置与方向”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学生在中年级“位置与方向”单元学习了八个方向。本册教材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 教学在平面内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初步从方位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事物, 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为中学学习“图形与坐标”打好基础。

新版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 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同时, 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教材在编排上加强了启发性和探索性, 注重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通过交流、思考来探究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与实验教材相比, 本册教材增加了扇形的初步认识, 从而认识弧、圆心角、扇形等概念, 为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 教材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 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教材安排的是关于统计知识的教学, 即扇形统计图的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加强各种统计数据和统计图的比较, 并能根据数据的不同特征, 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或统计表来反映现实数据、分析数据、判断决策、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同样要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 并要根据统计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以便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形成良好的数据分析观念。

(五) 教材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 安排了“数与形”, 通过教学, 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直观性,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前面几册教材一样, 本册教材仍然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数学广角”单元以及数学综合运用活动中, 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 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材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 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篇4:数学科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标与教材解读

【关键词】 苏科版数学 七年级上册 解读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67-01

0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颁布之后,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2](苏科版)新教材随之取代了旧教材,与修订前的教材(笔者着重关注的是2007年3月第3版的教材,以下简称“旧教材”)相比,修订内容有较多的变化。本次教材修订,仅从目录上看,有以下几个章节的变化:第一处第2章2.1节中“比0小的数”的标题改成了“正数和负数”;2.2节增加了“有理数和无理数”;第三处第3章增加了3.6“整式的加减”;第四处第4章4.3节中“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标题改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第五处第5章5.2节中“图形的变化”的标题改为“图形的运动”;5.4节中“从三个方向看”的标题改成了“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从这些目录的调整变化不难发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的完整性、严谨性、科学性上下了功夫,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除了目录上的调整,在教材的具体内容安排上也有了不少的改进,增加了一些更利于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新栏目:以问题情境展现知识;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几何部分更关注动态几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学习数学的经验。

在使用新教材[3]的过程中,我格外关注了各章节新旧教材的对比,从中受到了许多启迪,有以下感受。

一、版面及栏目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富有启发性

新教材更加图文并茂,给人以生动、亲切、活泼的感觉,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每章的章头都安排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一翻开教材就能初步了解学习该章内容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3.2代数式一节中将旧教材的【议一议】中四个小问题更换为一道统一的例题,峰谷分时电价计费问题,既贴近了生活实际,又囊括了本节“单项式、多项式、系数、次数”等重要概念,使得内容更统一、更完整。

二、强调了新知学习中的过程性目标,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新教材之所以新,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改变了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前教师是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现在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最重要的是:教师是数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现者。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现实性,帮助学生积累有关数学操作活动经验,获得一定成功经验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3.4合并同类项第2课时中求较复杂代数式的值时,在旧教材呈现的“先化简,再求值”的方法旁边新教材加入另一种求法,即“直接将字母的取值代入到原代数式中求值”,加入另一种方法做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加亲身感受到简便方法选择的重要性。

三、创设简明的情境,引领问题探究

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走进生活,贴近生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切入主题。注重创设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生思考、创新。

例如在3.5去括号一节中,将旧教材中“农田周围修防护林带”问题更换为“假期勤工俭学购入卖出报纸”的问题情境,使用更加简明的问题情境作导引更加容易抓住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进行新课知识的探究。

四、几何部分加强了规范的推理和计算,体现出严谨的几何逻辑关系

在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中,定义“线段的中点”、“角平分线”等概念后,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在运用合情推理的方法探索发现“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后,用“因為……所以……”的表述方式通过简单的推理(此时只出因与果,不出由因得果的理由),证实这些性质。上好几何的起始课,既关注几何学习的方法,又要关注几何学习的规范。

五、例题的设置更注重梯度,并加强与小学内容过渡衔接

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更加为学生考虑,能顾及到各层次水平的学生,在例习题的编排上更有梯度,更注重衔接,尤其在初一起始阶段关注学生对中小学知识的顺利衔接,思维方式的转变。

例如在4.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中【试一试】对方程2x+1=5的变形过程,左边列出的小学的“三数关系”的思维过程,右边是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方程变形的代数思维过程,体现了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以上是本人在初次使用《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新教材的一些感悟和分享,不到之处敬请批评与指正。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只要教师不断钻研新教材,在教育教学中多感悟新教材,一定能更好地贯彻新课标、新教材的理念,使得新教材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数学科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标与教材解读

13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时代周刊》1998年评选的新闻人物——地球

你吃惊吗?为什么吃惊?(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的家园,是我们唯一的生活环境;没有出现什么状况。)——[经典的引入,可以作整理,作为资料]

2、为什么地球会被评为新闻人物?答案在课文中。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完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2、沉痛、有点可惜;非常可惜;难过;讨厌破坏资源的人;伤心;可怕——心情很沉重,很复杂。

3、课文中哪几行文字给了你这样的心情,用“~”划下来,轻轻读,静静问,为什么课文中的这几句话会给我这样的心情?

4、把你的心情搞得复杂的句子给揪出来。

5、第一个学生讲后的教师评语:我特别注意你的第一点,你说地球本来就很渺小,人类可以生存的环境有多少?我注意你讲的第二点,人数在膨胀,到2080年人类会达到多少?(120亿)

6、第二个学生:难受、没有第二个星球。——还有谁也有同感?——人类会灭亡——40万亿里公里是一个什么概念?航天飞机速度最快,每小时2000公里你估算要多少年?(20万年)

你想去吗?(太长了,都死了。)

读书:“科学家已经证明”

7、讲同一意思还有一段话,读读。

即使找到第二个地球,也会有同样的悲剧产生。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谁来读这句话。——学生朗读——语调沉稳,但是背后是一颗焦虑的心——教师范读——齐读

8、第四自然段——憎恨那些人——读,让大家感受你对他们的憎恨——你憎恨时会这样温柔地跟大家说——学生朗读来读——女生读——这是那些贪婪的人在不加节制的地开采,使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同样的意思还有一段话,谁来读。

9、读,表明资源不是无限的,地球上的资源会被开采完的。——体会得多么细腻,特别强调资源要多少年才能重新形成——几百万年——如果人们乱砍乱伐,地球上的资源必将枯竭,如果资源都开采完了,人们还能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吗?(板书: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把你复杂的心情朗读出来。

学生朗读——“都”强调、停顿为什么————学生再读

学生二读——齐读

10、板书: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11、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王老师相信你肯定会有许多了不起的发现。

(1)地球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那不是你的发现,是这几句话已经告诉你了

(2)作者是很感慨,抒发自己的感情,告诉大家保护地球——发现写作的用意眼光犀利。

(3)我们要对地球负责任——联想丰富,但那还不叫发现

(4)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挽救,不能只是等待上帝——发现用意。把这段话跟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5)用名词都是人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斗是没有意义的——对美伊战争是持否定态度的,胸怀广阔,目光远大。

(6)看到了希望,破坏了就要移居到别的地方去,等几十年、几万年也不要紧——前提是人类只有觉醒了,才有可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与《时代周刊》联系,又有什么发现?

(7)地球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人类已经开始觉醒,地球成为人们的焦点

《地球就诊记》

12、教师引读——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下课。

第二课时

一、出示地球图片

它在轻轻地向我们哭诉,把地球母亲哭诉的声音用波浪线划下来。听了地球母亲的哭诉,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二、学习第

1、地球母亲在向我们哭诉什么?把你听到的读给大家听。

(1)读地球母亲以前的模样——这是地球母亲的哭诉吗?——希望变回以前的模样[出乎教师的预料](2)读句子——曾经是那样美丽的母亲,现在是这样伤痕累累,憔悴不堪(3)补充

(4)地球是无私的,把身上所有的东西慷慨地给了我们,很心痛。——地球母亲是那样的无私,而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的?——学生读——读到“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你有什么感受?——地球母亲不该给我们这样多的爱,其实想告诉大家什么?——我们太不珍惜地球了

学生三读,只有许多的动物都快乐地生存,地球母亲才是快乐的。

(5)教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的感情我体会到了,可能你平时不太会发火,谁再人类正在不断摧残母亲的身体,地球母亲遍体鳞伤;

地球母亲正在不停哭诉;

有一个人在哭泣,可是没有人去理它;

茂密的森林;树桩;洒落在地球上的金钱——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漫画家呀!

2、齐读地球母亲的哭诉之声。

3、出示资料:地球上的一天

教师朗读资料,什么感受?

心痛,打击,应该保护地球;像沙漏,但是地球不能再有第二次;震惊,省略号——这不是省略号,像一块块石头砸在地球母亲的身上,轻轻地哭诉,读——学生齐读

你还从别的地方听到地球母亲的哭诉吗?

4、第三段“不是地球的恩赐……”人类如果能够节制的话,地球

如果有第二个地球,你愿意去吗?为什么?——没有人性;有奶便是娘;内心矛盾。

6、地球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教师简介该实验

7、齐读这一段

根本不能想象地球以前是怎么样的?

不可思议,现在的地球到处都是,有一丝可怕——仅仅是这样一丝可怕——人类最大的麻木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脆弱,人类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珍贵

8、大声呼唤地球母亲——你作为他的孩子一定有话想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三、课堂练习

1、播放《懂你》,学生写对地球母亲的话。[把《懂你》这首歌的内涵提升了。绝!怎么想到会跟这首歌联系起来。]

2、地球母亲希望听到你的心声,交流。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 大瀑布的葬礼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原来、几年之后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通过让学生演讲的方式,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教学难点:

读出瀑布“原来”、“几年后”的不同感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让学生查找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在黑板上画花圈、让学生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黑板上,画着的是什么呢?对,是一个花圈,今天,老师把这个花圈送给一条曾经是世界闻名的大瀑布,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板课题,读课题

3、看题质疑。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是不懂的?

2、学生读书,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读懂的地方。

设想读懂的地方:

⑴、5个生字,形近字:廷——延讯——汛——迅

⑵、理清课文思路

⑶、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读——从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看出其流量大、从飞流直下,水形如“朵朵莲花”,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看出水流湍急——看学生的资料(图片)——看课件——看到这么雄伟壮观的大瀑布,你想说些什么呢?(三四个即可)——指导读——这么美的地方,去的人会怎样呢?

⑷巴西总统亲自投身到这一行动中,那天,他特意穿上了葬礼的专用的黑色礼服,主持了这个大瀑布。(从这里,你看出了些什么?看出对大瀑布的重视)

⑸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

怎样特殊?(是为一条瀑布举行一次葬礼)

⑹塞特凯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

你用的是“曾经”为什么呢?现在的瀑布怎样呢?(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奄奄一息。)

指导读——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法)写出了大瀑布即将枯竭。板书:即将枯竭——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呢?——所以游人都怎样做的。

⑺大瀑布是位于巴西与阿根廷两国的交界处。

我知道有些同学带了世界地图回来,你找到这个地方吗?

4、让学生说说不懂的地方,同学帮助解决

设想不懂的地方:

(1)、为什么总统要亲自主持呢?(他为大瀑布的逐渐消失而深感惋惜的遗憾。因为这个大瀑布一直是巴西人的骄傲)(2)、为什么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

进行大瀑布前后的对比。

看到如此的情景,假如你是大瀑布你会说些什么呢?现在请大家来说说我的故事,用上第一人称,把自己当作是大瀑布。(3、4个)

(3)为什么大瀑布会葬送?(小组讨论)

(4)汇报:

1、建水电站

2、水资源浪费。

3、破坏森林、乱砍滥伐。

过渡: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大瀑布逐渐枯竭,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所以大家就为他举行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葬礼。大瀑布即将逝世了,它会留给世人什么呢?(谈想法)

板书: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三)、课外延伸

在我们现实当中,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现象,你调查到哪些呢?

(四)、总结:

就让我们一起行动保护地球,让这些事情不再重演。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小公民,好吗?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难点: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神圣”

1、说说在周围生活中,神圣一般多用来形容什么?

在印第安人的眼里,他们生活的那方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土地也是神圣的。他们会自豪地告诉每一个光临那片土地的人──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神圣”

1、土地可以用肥沃、贫瘠来形容,还可以用宽广来形容,却很少有人用神圣来赞美。那么印第安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它呢?让我们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

2、介绍文章背景知识。(印第安人首领西雅图写给白人领袖的一封信)

3、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三、梳理内容,定位“神圣”

1、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2、文章哪些自然段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四、研读语句,理解“神圣”

1、自由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呈现怎样的画面?

(1)抓住“圣洁”,理解内容。(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任何东西,不会破坏、伤害它们)

(2)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1、2自然段。

2、如此神圣的一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就显得如此珍贵,如此重要?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①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大地和我们的关系。(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等)

(2)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①共同属于哪一个家园?

②交流朗读的感受。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这片家园的家园。

五、投入感情,诵读“神圣”

1、引读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提示语:共同属于哪一个家园?学生不必回答,随即引导全班齐读课文前三自然段。

2、各自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学有余力的同学背诵下来。

第 二 课 时

一、读“神圣”,回想画面

引读第1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第2、3自然段。

二、悟“神圣”,探究段落

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留住这片圣洁呢?

自由读文章第3~7自然段,从文章里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多读读这些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感受和体会。

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句子:(1)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①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②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地善待河水?读第4自然段,找到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

(2)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①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空气对生命很重要)

②说说那是一种怎样的味道?文章里哪些句子可以体味到这种独特的味道(读第5自然段)

③为什么说要照管好它?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因为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物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6、7自然段。

(3)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因为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

②重点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因为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同属于一个家园)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

(4)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①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们非常热爱自己的土地)

②说说我们是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③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土地?

重点理解“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如果家园受到破坏,我们不能及时补救,那么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自然段。

三、明“神圣”,凝聚情感

因为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因此为了子孙后代,你们需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1)文章第3自然段不是强调大地是我们的一部分吗,为什么说“大地不属于人类”?(因为谁也没有拥有大地的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善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

(2)为什么说“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前面不是强调“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吗?(因为大地拥有着各种有利于生命成长的物质,人类的生命才能得以繁衍、成长、延续)

(3)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读全文,背诵语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五、巧拓展,提升认识

读课后“选做题”,根据课前了解的情况,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16、青山不老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 肆虐 盘踞 绿洲 归宿 奇迹 宏伟 价值 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作业: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口语交际习作四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教学重点:

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教学难点: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四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可针对一课,也可针对整个单元谈感受)

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资源,关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

组内交流讨论

(一):“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1.学生按要求进行准备。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2.进行组内交流。

3.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资源有限资料用展示台展示交流。

⑶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⑷教师出示收集的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见资料。(略)

⑸开展看后感受交流。

组内交流讨论

(二):“怎样珍惜资源” 1.学生展开积极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2.注意发言规范,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

3.全班交流,评比“环保精点子”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环保从我做起”精点子进行梳理。

①节约每一张纸。

②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时,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

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节约每一滴水,保护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

⑤不使用塑料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照讨论意见说说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课外延伸

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状况,对于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A案写建议书

课前准备:

通过书本、杂志及走访了解现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并作好相关资料的搜集。

一、谈话导入,引起思考

1.回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2.谈话:是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它多么需要我们的保护呀!可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回忆一下,你听到过、看到过或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

全班交流。可以结合自己的资料进行展示。

3.小结并交代任务:这样的现象真是让人触目惊心,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妈妈,我们应该做的很多很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这些不良的现象,向有关部门呼吁环保吧!板书:建议书

二、明确要求,交流建议

1.学生自己读题,明确要求。2.建议书有内容是什么?(针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向有关部门提出改

进建议。)

3.书中告诉我们写建议书有哪些步骤?

1)先写清楚存在的问题

2)再说明产生的原因

3)最后提出解决的问题的建议

4.针对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现象,你有什么建议?有什么好的办法?提出来大家交流。

5.咱们来看一下几篇例文:学生快速读文章。

大家看了这几篇文章,觉得对写建议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引导学生着重从格式上谈)

建议书格式:标题;称呼;正文;建议人姓名或建议团体名称;日期。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B案看图写话

课前准备:

了解什么是漫画,搜集有关环保的漫画

一、看图激趣

1.老师出示几幅漫画,学生看后谈自己的发现。

2.看了这几幅漫画,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小结:是呀,漫画非常有趣,可是在笑过之后,往往又发人深省。那么漫画的含义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通过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批评、讽刺或揭露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二、引导看图,明白图

1.咱们书上这幅漫画也很有意思,同学们自己看看,仔细观察:图上主要有哪些人和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交流所看到的画面。

2.作者画这幅漫画的意图是什么呢?他要揭露什么?讥讽什么?学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咱们来关注这句话:“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到底“虫”是在木头里还是在这个人的脑子里?这虫到底是什么?

4.由这幅漫画你联想到了什么?四人小组交流,推荐一名同学全班交流。

三、审题,明确写作要求

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本次习作可以根据漫画的内容,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借助漫画写一个故事;也可以写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其他漫画。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漫画,交流图意。

四、试写初稿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课点评

一、两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第三课时 修改评议

一、指导学生自己修改

自己修改作文时的步骤:强调大声读,不读就不能发现问题

第一遍:找出错别字,并修改;

第二遍:修改不通顺的句子,试着把句子改具体、生动。

二、小组合作评改

同桌交换作文,小声读。

第一遍:勾出写得优美的词句;

第二遍:与同桌讨论文章的问题,并作修改。

三、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四、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五、鼓励优点,培养兴趣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请学生展示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点:表达准确的词语,语言优美的句段,成绩优秀的作文,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下一步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拓展思路。

六、教师点评,好文欣赏

①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②提出学生的共同问题,在全班进行集体评议、修改。

③宣读优秀习作,学生进行欣赏。

回顾拓展四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通过回顾,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该如何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还从课文内容中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认识?

师:本组课文,作者以环保为主题,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联系《只有一个地球》,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和体会,体会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

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走入文里,披文入理,再走出文外,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读书方法。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去理解课文内容。

日积月累

(1)在许多名言警句中,有许多关于节约和珍惜方面的名言警句,给我们启发很大,从以前我们的学习积累中,你积累了哪些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抽生背诵。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a学生自由吟诵。

B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体会或感受,明白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教师展示搜集的资料。(略)

(3)背诵并积累这些标语版和口号。

(4)交流课外收集的环保宣传标语。

趣味语文

引入:你知道“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吗?

(1)默读成语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述的内容,思考:故事中哪些话解释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

(2)再读故事,讨论:“竭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从故事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种策略存在的问题?

(3)全班交流。(4)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是怎么体会的?

(5)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篇6:数学科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标与教材解读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鹿和狼的故事》以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客观规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记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深深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土地的强烈情感。《青山不老》讲述的事一个山野老农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四篇课文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并转化为日常行为。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4、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5、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鉴于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及本组课文在主题安排和表情达意上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1、通过自主拼读、组词等认读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粗读、范读、齐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加深对地球的了解,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深刻含义。

四、教法学法

1、教法:自读感悟、自主探究、观察感悟、情感交流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2、学法:朗读疏通全文,默读了解大意;轻读想象探究,诵读品味内化;利用摘抄法、收集资料法等进行深入学习。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

《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它通过地球“美丽可爱而又渺小”、“资源的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一)教学重难点

1、明白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2、通过练习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二)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学时我准备从第8自然段入手,让学生依次感悟地球的可爱、易碎,从而感悟到地球的唯一性,挖掘保护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意识。

1、感悟地球的美丽可爱

(1)自主朗读,圈点勾画:哪些句子表现了地球的可爱。

(2)图片放映,多角度展示地球,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地球的美丽及可爱。(3)齐读文段,从朗读中加深理解。

2、感悟地球的易碎(1)自主阅读,设置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是谁造成了这些变化?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课件出示关于环境问题的相关图片及数据,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体会地球的易碎。

3、感悟地球的唯一

(1)自由阅读,问题设置: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其它星球上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重点语句及字词,感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严谨性。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们可以认识到地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增强其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4、拓展延伸,当堂训练 环节一:我的心声

地球妈妈,我想对您说:——;

地球上的孩子们,我想对你们说:—— 环节二:宣誓

保护地球,爱护环境,争做“环保小卫士”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快速组织语言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植根于学生心中。

第三课: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一)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文章优美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激发环保意识。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展示,激发兴趣,突出题眼:——的土地。

2、展示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印第安人及西雅图。

3、通过三组词语,带领学生感受这片神圣土地的可爱与美丽之处;通过范读、齐读课文,直观感受“神圣”所在。

4、角色假设:学生扮演印第安人,老师扮演白人,由学生代替西雅图向白人老师进行一番嘱托。先由学生举手发言,然后进行齐读,从朗读中感受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5、情感迁移:由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迁移到自己对家乡的情感钟来,思考问题:我们应如何对待我们这片土地?从而发出共同的心声:为了子孙后代,我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6、解读关键语句:通过反复阅读进行体会并自主发言。

第二课:

《鹿和狼的故事》

(一)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深刻内涵,懂得不仅要关爱、救助动物,同时也要遵从自然之道,尊重大自然的生存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故事部分做文章,通过对故事的细细体会、感受,让学生自然地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搭建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网络,让学生有多个层面的收获。从鹿群数量变化入手,通过设置脉络清晰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串联,从而感悟道理。

3、学以致用,融会贯通。①补白:如果狼会说话,在中弹倒地的那一刹那,它会说什么呢?培养学生感受文本的敏锐度和想象能力;②生活中还有这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事物吗?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展思维。

第四课:

《青山不老》

(一)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出示资料,认识老人;

2、自主阅读,感知课文。根据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再由小组代表汇报,以读代讲,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上一篇:检验科的人性化服务下一篇:爱与智慧 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