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制度

2024-07-23

健全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制度(精选6篇)

篇1:健全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制度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报告指出要通过政协组织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

在这种形势下,重新考察人民政协的发展历史,审视人民政协的基本结构,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士的共同选择,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

民主和团结是人民政治协商的两在主题。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意见批评的方式进行政治监督。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最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度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政协要牢牢把握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继续扎实有效地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切实发挥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为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爱国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成果。从这一制度的源头上讲,人民政协的制度基础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以及各种进步力量的政治协商和民主协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展示了民主协商在其产生、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新的国家政权是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产生的,通过协商民主而建政。可以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协商民主的制度载体,民主协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运行规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载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现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多党在政治制度意义上合作的唯一载体,是我国社会各党派各方面就国家政治、经济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是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的重要平台。

在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中国这样超大型、长历史、后发型的社会相适合,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界别设置、构成方式、运行机制和组织特点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界别设置,为社会各界充分表达其利益,就重大政治问题广泛协商提供了制度保障。

任何一个社会都由多个具体利益群体组成。因此,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设计要考虑到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由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8个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以及特别邀请人士等34个界别组成,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由于各个界别的代表都体现了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因此,以不同界别构成为组织特点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在客观上集中了中国社会的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海内外各个方面的代表和优秀人才,体现了社会各界别和各方面的意见要求,为社会各界充分表达其利益,就重大政治问题广泛协商提高了制度保障。

第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多党合作的重要场所,是各个政党开展政治对话、实现协商民主的制度载体。

政党是汇集不同政治意见、表达不同利益要求的重要形式与工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具有明显的适应中国现代化所要求的政党关系结构的特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是这一政党制度的组织形式。在我国的各种国家机构中,只有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民主党派才可以本党派的组织名义提出建议、提案和发言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这种合作性政党结构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这种合作性的政党结构既能发挥不断扩大政治参与的功能,融合各阶层利益,又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团结的力量,为社会政治参与提供制度化的组织、程序和途径;既避免了多党竞争制容易造成的政治不稳定,又可以避免一党制无视社会需求、脱离社会监控而导致严重的内部腐败;既可体现严格的统一与权威,又可促进并保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这一制度创新可以很好地解决我们所面对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在中国现实政治生活中,经济的多元、利益的多元不可能也不能形成执政党的多元,中国的执政党只有一个,即中国共产党。但是多元的利益都需要拥有表达的渠道,只有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个多党合作的机构和重要场所,各个政党可以坦率地开展政治对话,表达各自的主张,实现协商民主。

人民政协制度与人大制度互为补充,实现人民民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纵横交织,把协商民主和代议民主结合起来,为真正实现人民民主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协商民主”理论源于西方,旨在补救代议制的缺失,更多地表达公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公民的真正诉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虽然也使用了“协商民主”的概念,但是其主旨在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对话和政治协商,更好地实现人民民主,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和代议民主。与之相对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以各族各界各党派为单位,以纵向结构为依托,旨在表达和体现各党派、各民族、各界别和各社会团体的团体利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体现的是协商民主。

这两种纵横交织且互为补充的政治制度,通过代议民主和协商民主的形式,为凝聚人民力量、体现人民利益、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当前,我们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的广泛、高效、制度化发展,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从制度上保障人民政协这个重要渠道切实发挥作用,大力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水平、鼓励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提出建议和意见;逐步推进人民政协在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行动方面的监督工作、实现问责和问政;拓宽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的直接沟通渠道,设立委员工作机制和联系制度,允许其代表民意、体现民意、公开表达民意。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保持人民政协这一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畅通高效,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篇2:健全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制度

关键词

协商民主

民主政治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协商民主是当下中国最为需要的一种民主形式,能够有效整合各种政治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拓宽民众诉求渠道,广纳真知灼见,进一步增加推力,减少阻力,凝心聚力,形成合力。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对于中国应该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形式,前一种一般称为“选举民主”,后一种可称为“协商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把它与选举民主结合起来,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之所在。

一、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内涵和实质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吸收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有益成果、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总结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反两方面经验而提出的重要命题。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二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一表述意味着协商民主被视为与选举(票决)民主相并列的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将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议题。由此可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它集广泛参与、平等对话、协调协作、民主监督、激发潜能、寻求共识、和谐共赢、科学发展为一体,具有更大的包容空间和有效的行为空间。协商民主是当下中国最为需要的一种民主形式,能够有效整合各种政治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拓宽民众诉求渠道,广纳真知灼见,进一步增加推力,减少阻力,凝心聚力,形成合力。

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里的关键,一是“政治参与”,二是“有序”,并使这两个方面能够有机统一起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在为人民民主奋斗的过程中创造的民主形式,其优势就在于它能够在很高的制度层次上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二、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经验

党成立后,1922年8月的西湖会议上,与会人员进行两天激烈辩论后,才达成同意合作的意见。为推动中国革命,选择了与国民党合作。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政实行“三三制”,其实质是建立一个包容性更强、代表性更广泛的充满协商的民主政权。取得全国政权后,党借助民主协商,完成了建国大业,随后还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一段时期内,由于放弃了决策协商,领导人独断决策脱离实际,使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挫折。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要注重制度建设,推动决策体制向着民主化科学化进发。党的十三大提出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后来的党代会报告或党的文件对协商制度建设有过关注。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在决策前、决策中都注重协商,把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重要观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下发的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专门性文件。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开创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更在于站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立足中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破解政治体制改革难题,开拓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的新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意见》进一步规范了政协协商的两种基本方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和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协商。”《意见》在我国“协商民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对决策协商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经验,举世罕有其匹。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协商建立的。中国有世界最大的协商民主的固定平台——各级人民政协组织,各党派、阶层、界别、民族、宗教的代表以及海内外华人代表,按照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要求,通过政协组织参与政治协商。在中国,协商民主作为与选举民主并列的一种民主形式,具有任何国家都未曾见到、不可比拟的持续性、广泛性、实践性和有效性。

三、健全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并在政治建设中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协商民主有利于引导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和推进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始终要体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现代民主精神,并把它作为民主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充分体现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通过其主体所涵盖的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等社会各界、各方面人士,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使社会各群体中个别、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通过协商渠道得到系统、综合的反映。协商民主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应该以公民为主体,而且应积极为公民提供平等参政的条件。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推进,协商民主会不断完善,通过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健全协商民主制度,能够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分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参与公共决策,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协商民主的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然成为党建立科学民主决策体制机制的重要一环。有利于完善人民畅通表达意愿、参与政治的良好机制,进一步体现执政党对人民意愿和人民权力的尊重,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有利于党和政府更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动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更有效地实现科学民主管理。我国的协商民主从一开始就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协商民主,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在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进行协商的同时,通过人民政协进行协商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一种郑重的民主形式。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有利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体现广泛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诉求,体现包容性。协商民主是一种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既有制度化的协商民主渠道,也有网上论坛、民意调查等非制度化的渠道,关注人民在民主选举、民主监督之外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过程,郑重、灵活、真实、有效。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一脉相承的。有助于促进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实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智慧,凝聚力量。“以对话为中心”的协商民主承认并接受多元社会不同文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分歧,能够有效地消除分歧和差异,最大程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利益诉求,有利于实现人民大众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的有机统一。通过公开的对话、交流和协商,增进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达成一定的共识,有利于公共决策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我国的协商民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尊重每个人和每个组织的民主权利,有利于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最有利于公共利益的科学决策,确保全社会充满活力、和谐稳定,从而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更坚实的社会基础。

第五、有利于制约和监督权力,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协商民主强调协商过程的普遍参与性与公开性,在有充分知情权的基础上,协商主体通过互动式对话、讨论、谈判、审议等方式公开透明地进行民主协商,可以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发挥特殊功效。在我国协商民主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协商在决策之前的原则,包括反腐倡廉决策在内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为各民主党派、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和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权力创造宽松环境,有利于弘扬廉政文化,营造廉洁社会氛围,发挥人民群众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尊重我们自己的文明根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最有特色”部分的中国协商民主制度,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创造,同时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蕴涵在中华文明深厚根基之中,符合人们要求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的美好愿望,这正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民主制度。

协商民主制度在我国的产生发展,雄辩地证明了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从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根基出发,树立我们自己的民主政治理念,同时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不盲目照搬照抄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路径选择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更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更好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进一步明确协商民主参与主体的相关问题。协商民主的含义进行界定时指出,“公民、政党、利益团体和专设的政治协商组织”都可以成为协商的主体。人民政协不仅应该作为一个协商载体或平台,而且可以作为协商主体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以往政协的工作实践来看,人民政协在事实上已经具备了协商主体和协商载体的双重属性,对此需要加以明确。

第二,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人民政协之所以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在于它拥有其他协商民主形式所不具有的巨大优势:一是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涵盖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海内外同胞;二是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坚持求同存异,只要认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这两面旗帜,都能够凝聚到一起,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三是党派之间合作的真诚性,中国共产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不存在对抗和竞争,与西方多党制、轮流执政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加强人民政协制度建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确认人民政协作为实行我国协商民主制度的政治形式、组织形式的法律地位。如果在政协协商的时候难以形成共识或存在重大分歧,就不能匆忙提交人大会议审议通过。此外,政协委员有权通过视察、调查的方式对国家法律、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有权对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监督等等。要确保人民政协对公共权力的影响力得以正当有效的行使,就必须有相关的法律进行明确界定。

第三、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协商民主形式和渠道丰富多样,党内民主有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有协商,政协会议有协商,基层民主也有协商;有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基层民主协商,等等,通过这些渠道和形式使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不同层面的渠道得到充分反映。还有就是要体现制度化。协商民主也要有制度化安排,使协商民主按照规定的程序、渠道、形式开展。

在协商民主制度的程序建设方面,要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定的程序、安排协商活动的程序、通报情况和听取意见的程序、及时整理并报送协商成果的程序、认真研究处理并反馈处理情况的程序等。健全情况通报制度,政协提案、委员视察、专题协商、课题调研是向党政部门提供咨询意见的重要渠道,是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手段,要制定程序、形成机制。

第四、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民主协商的要义不在于协商本身,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决策更加民主、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使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和愿望在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中得到更好体现和保障。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就是要把推进民主协商与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政治协商、听证会、论证会、评估会等形式,把协商民主融入决策的全过程,使协商民主落到实处,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

篇3:健全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全体会议顺利召开, 全国各个党政阶层和人民代表以及特邀代表, 认真听取了政府关于文件说明报告一系列说明和总结, 随后开展了充分的民主讨论与交流, 最后, 代表们一致通过了相关法律的制定。同时通过全体委员投票选举产生出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成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员, 此次协商会议的圆满结束具有里程的意义同时也标志了协商民主制度的形成与进一步完善。1954 年, 我党经过深刻总结适时颁布了我们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纲领:指的是从新中国成立的初期阶段到社会主义改造阶段的基本实现, 在这个时期内是就是一个所谓的过渡时期。在过渡期间的直到路线形成过程中, 首先由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进行深思和酝酿形成雏形为基础, 其次在党内进行多层次和多范围的深度探讨之后, 与无党派人事再进行多次的协商民主讨论, 同时也进行着全国各阶层广大人民民众的普遍学习和广泛宣传, 最后才会将党的路线决定正式写入宪法。我们不难看出, 这个制度形成的过程是协商民主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再一次生动的体现, 体现了这个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属性, 也表现了协商民主制度贴近于百姓, 服务于百姓, 造福于百姓, 具有强烈的普遍属性。

伴随着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邓小平同志指出了人民政治民主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中发挥及其特殊的重要作用, 既体现了民主政治的特点也表现了实行互相监督这一种的表现形式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互相监督的机制, 首先就要侧重于建立起各级政权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协商民主交流。新中国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以我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这一政治制度和协商民主的这一政治制度将长久写入我国宪法”。这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标志了以我党为核心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民主的规范化, 制度化。

1989 年中央人民政政府颁布了政策又对多党合作制度与协商民主制度进行了又一次的及其完美补充, 体现了我党对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在进行着深刻的思考与努力的探索。1992 年我国又将这一政治制度首次给纳入党章。这标明了政治协商民主制度已经作为党的主要指导思想存在, 对未来的发展起着坚实的作用。1993 年中国共中央又把坚持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民主制度相结合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第一次被写入宪法, 上升成为了坚定的国家意志。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随后也出台了一系列说明文件, 首次将多党合作制度和协商民主制度以正式的文字形式确立了其为我国两种重要的民主政治制度形式, 并提出了协商民主这一概念, 更加全面的推进了社会协商民主制度的历史历程与发展。通过以上各个时期颁布的政策法规我们能看出以邓小平、 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问题上对毛泽东主席有关于协商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是党和人民在追求民主正义的道路上又一大胆尝试和发扬光大, 在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明确指出了需要健全和发展我国协商民主制度, 首先必须要了解“协商民主”的意义。要在各个行政区域进行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发展的方针, 全面加强协商民主在基础的充分实施, 创造出更新颖的内容, 从而可以进一步进行丰富的协商民主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实践, 这无疑充分表现出了我们党对民主政治制度在我国社会能够有序进行和发展的急切渴望。

我党的三中全会又一次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做出了更加深入的全新规划, 我们应该要按照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和三中全会的全面部署, 坚定不移地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 积极的弘扬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同时借鉴人类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社会发展的历程。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它深深埋藏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近代的发展历程之中, 它以中国现在进行的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作为它的基本框架体系。伴随着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和巨大变革的过程, 经历了反复的实践, 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得以生根、发芽、发展和壮大。协商民主这个理论以及它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对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的建设做出了非常卓越和伟大贡献, 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指出了“协商民主”这个理念, 这个理念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又一项重大的创造与研究, 也是对建国以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的一次次实践的一个经验总结, 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同时, 也给实践理论工作者相应的提出了更新的任务要求。民主是我们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协商民主制度是我国的民主模式,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在中国改革过程中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

篇4:健全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制度

工资集体协商 劳动关系和谐

从服务科学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局出发,谋划推动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了由山西省吕梁市委分管领导、吕梁市政府联系协调领导和吕梁市总工会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吕梁市市直相关29家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13个县(市、区)和164个乡镇也普遍建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部分县(市、区)党委、政府将推动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任务列入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指标体系中,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工会主抓、部门配合、企业主体、职工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积极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强创新社会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方面,这是由劳动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所决定的。劳动关系和谐,关键是职工的工资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因而吕梁市工会八年来始终坚持把建立工资协商制度作为工会“一把手”工程,摆在主要位置,列为重要日程。首先,根据吕梁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推动全市规模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100%;其次,针对全市小企业多、布局分散、职工队伍流动性大、权益维护难度较大的特点,在中小企业集中地区采取上代下、大带小联动等办法率先在全省建立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开展了市级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全市共签定行业性、区域性工资专项协议99份,覆盖煤炭、焦化、建材、餐饮、医药、零售六大行业,1423户企业,22万职工。第三,全面建立民主管理、厂务公开制度和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将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协议及集体合同的进展情况,以及协议合同的履约落实情况纳入职工民主管理和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的主要内容,专题向职工代表报告并接受巡视督查。全市企事业单位职代会建制率达到90%以上,行业性、区域性职代会建制率达到60%以上。

抓住职工收入分配这一核心问题,努力实现“两个同步增长”,提高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实效性。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提高职工收入是吕梁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历任领导始终强调努力实现职工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吕梁市总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职工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我们在推进建立集体协商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抓住职工工资收入分配这一关键,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领导下,推动形成了工资集体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每年的3月确定为工资协商活动月,实施“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广泛动员,扎实开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百日攻坚”行动和“共同约定行动”。通过连续几年的努力工作,2005年以来,吕梁全市实现了企业职工收入水平与GDP同步增长,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增长达到15%—20%,煤炭行业职工工资增长达到35%左右。

重视发挥职工群众主体作用,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在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创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吕梁市总工会狠抓职工协商代表和工资协商指导员两支队伍建设,解决企业工会和职工代表不敢谈、不会谈、不愿谈的问题,提升职工群众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积极性。目前,吕梁市共有工资协商指导员550名,职工协商代表1500名。在一手抓维权的同时,一手抓促进企业发展,夯实维权的物质基础。工会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普遍开展节能减排、技术革新、技术改进、金点子合理化建议等劳动竞赛活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新贡献。与此同时,在吕梁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吕梁市总工会出台了工资协商指导员、职工协商代表两支队伍建设五年规划,每年切出专项资金用于两支队伍人员的素质提升、工作津贴。

完善法律、政策支持 保障长效机制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帮助健全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山西省吕梁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深入开展“和谐企业”创建工作意见》,就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等多项涉及职工权益的热点问题做出规定,提出具体任务要求。吕梁市人大相继颁布企业职工工资报酬等合法权益保障条例、保障企业职工民主参与共决权利规定等4个地方性法规条例,特别是2009年,在吕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吕梁市人大颁布了《吕梁市企业贯彻落实集体合同条例》,使全市的工资集体协商、和谐企业创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严格贯彻政策法律,加强借势督促检查。吕梁市总工会借助吕梁市委、市政府支持重视的强劲东风,在全市实施“工资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三年行动计划”和全面推进中小企业联动开展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专项行动。抓住《劳动合同法》颁布的有利时机,实施工资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彩虹计划,全市工资专项协议、集体合同协商签约率达到90%以上,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6%;围绕工资报酬、福利保险、劳动安全卫生等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联合人大、劳动保障等部门,每年都要开展至少两次劳动法规执行检查专项活动。联合新闻媒体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记者行专项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关注共推的氛围。

重视发挥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作用。通过三方会议,及时协调、规范、解决工资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借助三方合力,推动完善协商双方主体的完整合法、协商程序的完整合法、履约落实的完整合法,发挥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作用,加强劳动争议案件仲裁,维护协议合同及过程程序的严肃性、法制性。

主动接受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实现主席高配,为工会组织在集体协商、创建和谐企业中发挥主体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在近年来的几次换届中,吕梁全市13个县(市、区)总工会配备同级副职主席的10名,1名为人大党组成员;11个市直系统(行业)工会全部配备了同级副职主席和专职常务副主席;大中型企业工会主席全部享受同级副职待遇。

坚持基层工会组织广覆盖、深组建,夯实集体协商、创建和谐企业的组织基础。针对吕梁市企业特点,吕梁市总工会坚持党工共建,以党建带共建,以共建促党建,开展党工共建三年攻坚战。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两个普遍”的任务要求后,为了确保落到实处,吕梁市总工会将“两个普遍”纳入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与党建工作共同进行考核。规模以上企业的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实现了全覆盖,全市企业工会组建率达到100%,职工入会率达100%。基层工会组织的广覆盖,使得工资集体协商、和谐企业创建工作有了坚实的组织载体。

充分运用党委赋予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更多资源手段,形成推进集体协商制度、和谐企业创建的强大动力。主要是坚持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三方协商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联席会议制度,畅通了工会宏观参与的渠道,为基层职工群众的意见呼声更好地进入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平台。

篇5:健全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制度

中共十八大报告总揽全局、高屋建瓴,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目标、新举措和新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纲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报告有很多亮点,其中“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报告一大亮点,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这部分论述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和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令人精神振奋,深受鼓舞,信心倍增。下面谈谈本人学习这部分论述的三点体会:

一、深刻领会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大意义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论断,这是党和人民在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经验基础上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党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其遵循的是共识原则,即人民群众通过平等对话、讨论、协商,形成共识,然后按共识行事,以最大限度地代表各方的利益和诉求。

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是党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适应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要求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把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相结合,将有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方向,拓宽有序政治参与渠道,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有助于把社会各方面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进行系统、综合的反映,促进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有助于推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有助于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须大力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与发展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对人民政协提出了以下明确的要求:即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等。我们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应该不断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完善、创新与发展,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才能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完善和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同时结合贯彻落实贾庆林同志在11月8日下午参加十八大北京代表团讨论时提出了的要求,主要是:一要完善协商制度、实现规范性,进一步明确协商什么、与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具体要求,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水平。二要丰富协商形式、扩大包容性,积极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渠道作用,探入推进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充分反映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三要提升协商质量、增强实效性,引导参与协商的各方面树立大局观念,提升自身素质,真正深入实际、认真思考,理性地表达诉求,负责任地提出建议。四要深入研究和推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协调配合,使两种民主形式更好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把协商民主这一民主形式建设好、发挥好。

这几年来,百色市政协在这些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百色市政协一直重视抓好专题协商,这几年来精选课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委员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关于“旅游建设”等专题协商活动。市政协委员提出了要加强区域合作、有效整合资源、与周边兄弟市联合推进旅游发展提案,得到了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我市积极牵头推动,百色、崇左、河池三市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联合组建了广西西部旅游联盟,推进了桂西旅游事业的创新、跨越式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界别协商的作用,我们从市政协各界别委员中挑选出163名委员组成了9个委员专家组,由各位市政协领导担任各个委员专家组组长,组织开展了界别协商活动;今年还组织全市政协委员开展了“千千助推”活动,即市、县区千名委员联系千家企业助推发展活动,组织委员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发展中需要解决突出问题,助推企业解困发展。

三、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健全协商民主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政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提高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建议各级政协设立课题,深入开展研究;加强实践探索,加强工作创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把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践经验的总结有机结合起来,使协商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

(二)进一步研究落实如何协调党委、政府与政协和各党派团体开展民主协商,以制度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协商的主体、谁与谁协商、协商什么、怎么协商、以谁为主动、协商成果的体现和运用等问题。应进一步提高党委、政府开展民主协商的主动性,转变和消除“想协商就协商,不想协商就不协商”、“协商决策两张皮”等现象,定期召开协商会议、提案办理通报会等,以推进协商活动的有效进行,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作为重要协商渠道的作用。

(三)进一步研究政协履行职能如何与党委、政府办文办事规则协调衔接,促进党政部门加强协商民主方面的制度、机制建设,切实把政协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提高政协协商的实效性。进一步研究落实政治协商的“三在前、三在先”原则,将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贯穿到重大问题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进一步细化协商的相关内容、操作程序、运作机制等,进一步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

篇6:健全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制度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所长 房宁

(2011年11月 重庆)

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对人类政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在中国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

政党政治是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所谓政党政治,是指政党成为国家政治舞台的主角,政党领导国家,是国家政治的核心。政党政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表现。政党政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政党政治表现形式和运作机制的政党制度也是纷繁迥异的。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国情决定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确立和实行适合国情的政党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谭嗣同语)。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独裁制、世袭制于一身的君主专制统治,根本没有民主和政党政治可言。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政党及政党政治是从西方引进的,是外来物。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使古老的中国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打开了中国通向民主政治、实行政党政治的 1

大门。政党在中国的出现,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对封建皇权的否定。孙中山当年发出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呼声,就是要求民主政治的呼声,要求实现政党政治的呼声。自19世纪末政党在中国出现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苦苦摸索,试图寻找一条通向民主光明和国富民强的政党政治的道路,无数志士仁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都表演过,各种政党制度也在中国都试验过,但是都失败了。民国初年曾有过多党林立的局面,建立了国会,在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根本触动的条件下,国会被军阀玩弄于股掌之中,多数政党或沦为军阀的附庸,或堕落为少数人争权夺利的工具,多党制的试验最终以失败告终。以后,国民党实行一党独裁制,在它的统治下,不仅中国共产党是非法的被镇压的政党,民主党派也处于非法的受压迫的地位。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民主革命和反抗国民党法西斯一党统治的斗争,就是在中国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需要的,符合最广大中国人民利益的、民主的政党制度的斗争。

事实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党建立之初就在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20年代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这种探索,抗战时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也是这种探索。1939年,毛泽东振聋发聩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命题。即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构成和阶级构成”是“几个反对帝国主义的阶级联合起来共同专政”,“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式,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式。”在抗日战争后期,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防止内战发生和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1944年9月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上,明确提出了立即废止国民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立即得到了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随后,毛泽东在七大 2

政治报告中对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作了深刻阐述,指出:“中国现阶段的历史将形成中国现阶段的制度,在一个长时期中,将产生一个对于我们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同时又区别于俄国制度的特殊形态,即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 “中国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可能、因此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的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任何政党,任何社会集团和个人,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敌视的态度,我们是没有任何理由不同他合作的。”需要指出,毛泽东这时所设想的联合政府“是包括国民党在内甚至是以国民党为主体的联合政府。”(龚育之:《党史札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第28页。)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胸襟。为了在中国建立一个这样的前所未有的、新型的民主联合政府,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中和抗战后表现出极大的诚意,作出了艰苦的努力,毛泽东还亲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

但是,蒋介石国民党背弃了人民热切盼望民主的希望、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断送了国共合作共同建设新中国的可能,走上了与民主决裂、与人民决裂的道路。这样,在中国彻底结束国民党的一党独裁制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节节胜利、中国未来政治发展处于关键时刻,实行何种政党制度的问题提到日程,中国共产党再次表现出宽广胸襟和远见卓识,于1948年发出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倡议,立即得到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诞生。这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是奠定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石,其架构确定了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共同纲领》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风雨同舟、精诚合 3

作历史的继承和总结,又开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崭新未来。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中国近现代史表明,西方多党制不是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灵丹妙药,它不可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土地上开花结果。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里,这个崭新的政党制度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发展和完善,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赢得了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衷心拥护,它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深深地扎下根来。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多党制,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一党制,其基本内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它鲜明地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这不仅是由历史决定的,更是现实的需要和唯一正确选择。因为,这样一种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必须由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由先进的政党来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用先进思想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赋予党其它政党所不具有的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党在不同时期都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实 4

际情况相结合,制定正确的路线政策和发展道路;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真心实意的拥护;党内集合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分子,愿意为人民的利益作出牺牲;党有着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严格的纪律,能够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有着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党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能够把广大群众紧密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党有着遍布全国的组织系统和7千万党员,有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所有这些,保证了党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这已经成为当代全体中国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的共识。因而中国共产党有着吸引和团结其他党派的凝聚力。这使得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肩负起建立和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大责任,并且在以往50多年的实践中明效大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得到了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应当着重指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这种领导不是发号施令和包办代替,而是通过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政治工作、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针来实现,使共产党的主张成为各民主党派所接受。同时尊重各民主党派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支持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处理内部事务。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参政的民主党派建立新型的亲密合作的政党关系,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大特色。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5

多党合作的本质意义,就是团结和合作。没有团结和合作,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不存在了。这种合作共事关系的形成,既有历史渊源,也有思想基础,更有现实需要。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社会基础、组织纪律、国家政权中的地位、承担的职责等方面不尽相同,但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拥有共同的现实目标,即致力于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繁荣、昌盛、富强的社会主义伟大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几代领导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既有差异,更有共性,所以能够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增同减异’’。从现实看,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和民族振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靠少数人和个别政党是实现不了的,它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也需要执政党和参政党的精诚合作。正如毛泽东早就指出的: “国事是国家的公事,而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共产党员只有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力。” “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483页。)这种合作关系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种执政党与反对党、在朝党与在野党之间互相倾扎、互相斗争的关系。在西方国家,政党之间也有合作或联合执政的情况,但是它们的合作通常是以谋取各自政党的利益和相互利用为出发点的,因此合作往往是暂时的,经不起考验的,而相互拆台、尔虞我诈却是常态和普遍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合作关系,体现的是一种“肝胆相照”和“荣辱与共”的境界,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高于其他政治文明之所在,是人类政治文明中盛开的一朵奇疤。这种政党合作关系及对这种关系的重视和珍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

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政治协商的本质,从一定的 6

意义上说就是协商民主。换言之,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基本实现途径之一。2 0 06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重大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充分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如果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可以把民主理解为按照多数人的意见和意愿做出决定的体制和机制,那么,民主的实现可以有各种形式,投票是一种形式,协商也是一种形式。协商可以让各种意见充分发表出来,通过交流讨论使各种意见取长补短,避免片面性,尽可能趋于一致;也有助于把“服从多数’’和“尊重少数’’统一起来。作为实现协商民主途径之一的政治协商,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就国家大政方针、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等,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进行协商。这种政治协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协商,主要采取民主协商会、小范围谈心会、座谈会等形式。一个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主要采取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专题座谈会、各专门委员会会议等形式。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构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的协商政治架构。投票形式与协商形式相互联系和补充,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互相监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体现了政党政治中一种新型的监督关系,具有很好的监督效能。“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7

作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之一,早在这种制度建立之初就确定下来。可以这样说,在中国,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合作共事,是要通过互相监督来体现和实现的。这种监督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更加需要自觉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因此,这种监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二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监督;三是各民主党派之间的监督。三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是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的内容主要是: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党委依法及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况。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监督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指出:“我们有意识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比较有利。”“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这是因为一个党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邓小平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中也指出:“由于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我们一些同志很容易沾染上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习气。因此,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2002年12月,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更加明确地指出:“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2003年1月,胡锦涛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也谈到:“民主监督是相互的,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更需要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希望民主党派作我们的挚友、诤友。”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中国共产党和民族党派,在长期的互相监督中形成了新型的、和谐的政党关系。这种民 8

主监督是相互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协商、批评和相互促进,目的是为了帮助执政党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提高行政效率。参政党的监督是善意的、建设性的,而不是为了把对方搞垮。这种民主监督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下的监督,它避免了政党间为了夺取或保持执政地位,不惜相互倾扎、尔虞我诈、为反对而反对的不良监督。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巨大优点在于:

——使民主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在多党合作的政治架构和政治协商的制度保证下,各民主党派代表直接参政议政,或以政党形式参与民主协商和监督,并以其所联系的群众为依托,广泛吸纳和反映来自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意见和建议,实现了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政治参与,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把发展民主与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和谐统一起来。在这样的制度下,各党派之间平等协商、共谋国是,各界群众有序参与,不同群体的愿望和要求都以合法的形式表达出来,并通过协商逐步使一方面的利益同整个社会利益和国家整体发展统一起来;使矛盾和问题在体制内得到妥善解决,达到维护国家政局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能够最大程度地吸纳全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有利于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并且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多方面征求意见的结果,不仅使决策比较科学、符合实际,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而且通过各方面意见的协商,决策也被广大人民和社会各界所理解,从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在广泛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同时,确保执政党对国家的统一领导,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科学而果断地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把民主和效率很好 9

地统一起来,避免了西方多党制造成的无谓的党派斗争、政治空谈和互相扯皮。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而且增强了执政党和国家的活力,实现了最广泛的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整个社会既不是一团死水,也不是一盘散沙;而是各方面都朝气蓬勃,有创造热情,又形成共同理想和统一意志,从而最充分的调动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建设强大祖国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坚持自主创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使这一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坚持、发展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个关键。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这里,起着决定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主要执政党,对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承担着领导作用,肩负着维护和实施整个制度、团结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主要责任。党具有先进性,具有吸引和团结其他党派的凝聚力,才拥有让全国人民支持的力量。为此,中国共产党要紧紧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和如何执好 10

政开展先进性建设,把先进性建设与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能力结合起来。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以参政党的健康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加强参政党的建设也十分重要。要把执政党的建设与参政党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各民主党派要根据各自章程规定的参政党建设目标,按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政治联盟特点、体现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中国共产党一道,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好、发展好。

坚持、发展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突出发展这个主题。判断一个政党、一种政党制度是否先进,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这个党和这种政党制度能否推动国家的经济社会不断全面发展。只有能够不断推动国家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党制度,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发展这个主题,既是多党合作的目标,也是发展和完善多党合作的保障,两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执政党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参政党也要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发展了、强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会进一步稳定和发展。

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还需要在制度建设方面下功夫。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意义的建设。经 11

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我们已经形成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框架,在制度建设方面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对于一种成熟的政党制度来说,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我们还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具体制度,要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新机制新方式,特别是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内容更加丰富、机制更加健全、程序更加规范。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口算竞赛试题下一篇:中班亲子体育游戏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