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宪法讲宪法

2024-06-29

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共9篇)

篇1:学生学宪法讲宪法

今天我想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跟大家谈谈学法、知法、守法这一个话题。

有这样一个案例,也是像我们一样的两个学生,他们是同班同学,因为他们之间曾经发生过矛盾,一天,其中一位同学杨某对与他发生过矛盾的张某同学说:等一下,我们一起回去,张某就以为杨某要打他,于是他就去叫几位所谓讲义气的同学石某、王某等6人,一起商议如何对付杨某,然后尾随杨某,其中一人向对方挑衅,而杨某当时可能因为人少对其未加理睬,但后来却纠集了其余10多个人,又拦在路上向张某这方挑衅,即而呢,双方互相殴打,最后张某这方的一同学头部受到严重打击,被打成重伤,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后果。

针对以上案例,说明以下几个关键词:

1、这是一起聚众斗殴案件,(聚众斗殴一般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是多次聚众斗殴,或者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或者在公共场所、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或者是持械聚众斗殴的,应判处3年以上以下有期徒刑。)但是聚众斗殴造成重伤、死亡者,就应按照刑法规定,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故意伤害就要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这起案件中有三人因在聚众斗殴中故意伤害了他人的身体致人重伤,构成了故意伤害罪,刑法规定对故意伤害他人造成重伤要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刑事责任年龄:《刑法》17条规定:14周岁以下是完全不负刑事责认年龄段。14周岁至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年龄段,16岁以上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段。14—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3、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根据规定,主犯包括了两种情况:

(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即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他们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是犯罪集团的核心。

(2)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4、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所谓次要和辅助作用,是相对主犯的主要作用而言。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或者寻求精神刺激,随意殴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公私财物,扰乱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秩序,情节严重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同学们,这起案件的起因只是同学之间的一点小矛盾,双方如果能退一步,就不致发生这样的结局。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同学们,人生活在社会中,难免相互之间有磕磕碰碰,但只要我们心胸放得开阔一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能避免发生许多不好的事件,又何必逞一时之强,酿终身大错呢?而案件中因为讲义气出手帮忙的同学,同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他们的行为其实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多管闲事,没有约束好自己的行为,导致发生如此后果。

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同学们还没有走上社会,前面的道路还很长,一定要走好每一步,学会分析,学会辩别,学会拒绝,才能学会自我保护,否则一旦触犯法律,法律是无情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遗憾,后悔莫及。

今天我们之所以要提倡学法,是因为有些同学法制意识淡薄,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构成犯罪,也不知道未成年人犯罪后将会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会守法。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法是指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规范。它不仅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且包括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如值班制度、请销假制度、学生守则等等,从广义上讲这都是法。守法要从小做起,从遵守身边的规章制度做起。让我们把握今天,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生命,珍惜自由,做一个学法懂法、知法、守法的好学生、好公民。

篇2:学生学宪法讲宪法

星期五,我们班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的班队课活动。在这堂班队课中,我和同学们学习了一些法律知识,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一些权利,比如: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财产继承权、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权利、享受劳动保护权等权利,懂得了要如何保护自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损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不良事件有许多,老师还给我们看了许多非法使用童工的照片,有的童工只有4、5岁,本来应得到父母的疼爱,可是他们却赤裸着上身在敲石子;有的和我一样大,可他们却赶着晨光在拉犁,有的正是读书的黄金时期,可他们却没日没夜地在串珠子。他们多么可怜呀,我真想对他们说:“你们勇敢地站出来吧,与不法行为做斗争,争取社会的支持,早日脱离苦海!

同学们,我们要学好法律知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当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让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3:浅议大学生宪法观念及其培养

一、大学生宪法观念的调查情况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了解大学生的宪法观念, 既可以观照中国宪法对大学生的影响, 也可以预测中国宪法在未来的发展。当前, 在校大学生的宪法观念如何?传统宪法学往往拘泥于规范分析, 实证研究少之又少, 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调查更是寥寥无几。 为此, 笔者在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宪法观念的调查, 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宪法观念。 课题组发放调查问卷, 设置了20 个与宪法有关的常识性问题, 并对调查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70%的大学生能够掌握“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时间”, 50%的大学生不知道“我国最早宪法”是哪一部。 约20%的同学能够了解宪法的“一般性规定”。 有17%的大学生理解“我国的国家机关”包括哪些, 有98%的大学生不清楚“我国国家机关组织和职权”。 对 “我国的人大代表产生方式和任期” 仅有45%的大学生了解。 对于82 宪法赋予我们的 “权利和自由”只有23%左右的大学生了解。 有15%的大学生能了解“全国人大的职权”, 而在“维权”方面, 只有15%的大学生选择正确。

整体而言, 当前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不高, 对宪法知之不多、兴趣不浓, 宪法权利意识差, 没有形成宪法至上的理念。

二、大学生宪法观念薄弱的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 (1) 缺乏主动性。 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本专业科目的学习上。 多数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都没学习的主动性, 对学校开设的法律课程, 也只求考试过关。 (2) 缺乏实践性。在调查中, 很多大学生反映, 法学课堂上讲的大多是法学理论, 而忽略了实务, 法律知识是懂了, 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 而时间一长知识便逐渐淡忘, 特别是像宪法学、法理学等理论性强的科目更是如此。 (3) 缺乏责任感。 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侵犯时, 不少大学生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教师和学校方面的原因。 教师是宪法知识的传播者, 学校是传授宪法知识的场所。 当前主要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 (1) 重视程度不够。 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 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 老师要求学生大多不够严格, 学生可以自由看自己喜欢的专业书或是课外读物, 导致多数学生的法律知识大大缩水。 (2) 课堂教学单调。 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 比较枯燥, 不少老师联系相关实务少, 课堂气氛不活跃, 失去上法律课 (包括宪法知识) 的兴趣。

3.国家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法制建设, 但是法治体系尚不健全, 有些宪法制度尚未真正激活, 对大学生的宪法教育不够。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 “人民有尊严, 宪法才有尊严”。 有些组织违反宪法不被认为是违法, 而违反刑法或者红头文件则认为违法或者犯罪。 况且, 国家一直没有将宪法知识作为任用、考核官员的硬指标, 教育部门没有将宪法作为高考政治卷中的重点。 因此, 国家和社会在这方面还没有提供很好的平台和实践, 导致大学生学习宪法知识的热情不高和动力不足。

4.宪法本身的原因。 如果宪法实施监督制度不完善, 再好的宪法也只能沦落为纸上宪法。 目前我国宪法实施、监督制度还不够完善。 现实生活中公民权利受到侵犯, 在穷尽了其他手段后, 无法通过宪法诉讼得到救济, 时常发生宪法权利被侵犯而得不到有效救济的事例。 对此, 宪法高高在上, 却显得束手无策。 不少大学生甚至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也认为, 宪法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 这种状态的存在极大地损害了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制度上的不完善, 社会上还未形成尊重和维护宪法的风尚, 使大学生难以形成浓厚的宪法意识。

三、培养大学生宪法观念的重要性

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 长治久安的根本大法, 具有最高权威。 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宪法观念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具有现代人格的公民。 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没有人的现代化, 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 具有法治精神、宪法意识、权利观念是国家现代化和公民现代人格的基本内涵。 宪法是一个国家对人民的承诺。 宪法不仅写满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而且确立了国家的基本制度。 一个不懂得宪法的公民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一个不遵循宪法的国家就不可能跻身为现代化国家。 所以, 必须从现代化的高度看待大学生宪法观念的培育问题。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宪法意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指标。 截止到2014 年底, 我国有效法律达247件, 行政法规730 部, 地方性法规就更多。 大学生不可能像法律专业人士那样通晓国家的法律法规, 但是必须熟悉仅有138 个条文的82 年 《宪法 》, 了解一些法律常识。 一个大学生如果不清楚中国宪法, 不仅缺乏起码的法律知识, 而且不配称为当代大学生。

3.有利于造就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我国每年有700 多万大学毕业生, 他 (她) 们是未来中国公务员队伍的后备力量, 是未来法治社会的建设者。 可以说, 他 (她) 们对法治的信仰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成效。 法律素养, 尤其是宪法意识, 是一个合格的公务员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 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果一个公务员不懂宪法法律, 又怎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胜任本职工作呢!

四、培育大学生宪法观念的途径

宪法意识的形成是主体、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进行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全方面的培养, 才能使大学生形成遵守宪法、捍卫宪法、崇尚宪法、信仰宪法的基本观念, 使宪法意识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全人格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意识。

1.加强和改革学校课堂中的宪法教育。 宪法知识的掌握是形成宪法意识的前提。 目前, 要想提高大学生对宪法的认识水平, 需要普及宪法知识, 加大宪法知识的教育。 一是加大宪法知识的讲授和考核。 在大学法律基础课程中, 增加课时, 重点讲授宪法原理和知识, 建立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考核机制。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 提倡采用“案例教学法”, 生动的案例不像抽象的理论那么单调、乏味, 容易引起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也更有说服力,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宪法。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是讲授宪法的基本权利部分和基本制度, 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宪法权利的主体。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 除课堂教育外, 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训当中去, 开设情景教学, 学以致用, 让大学生, 尤其是非法科学生, 从思想上、行为上真正重视宪法, 切实提高他们的宪法知识。

2.切实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 大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 而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 社会上的各种消极和积极因素对大学生都能够产生直接影响。 大学生宪法意识不强, 与国家尚未建立完善的宪法权利保障机制有关。 国家如果真正建立了宪法监督保障制度, 那么大学生就不可能忽视宪法权利的存在。 社会上人们对宪法抱有积极、慎重的态度, 将自己视为宪法权利的主体, 那么宪法就会在大学生的心中落地生根。 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为权利而斗争”。 因此, 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宪法意识, 一是要建立宪法权利保障机制, 让宪法扎根在公民的心中, 体现在公民的实际行动中。 二是必须从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权利着手, 例如人格尊严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 通过加大保障力度来提升他们对宪法的热爱。

3.加强宪法实施监督制度的建设。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宪法的权威在于实施。 这是宪法实施的基本经验和共识。 将宪法付诸实施的理想, 关键在于激活宪法制度, 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宪法实施监督机制, 并将之贯彻落实下去, 使全社会形成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违宪审查可以有效地遏制任何对宪法的冒犯、僭越的行为, 从而维护宪法的权威。 ”建立了违宪审查机制, 其他诸如人权保障机制、宪法权利保障机制等, 就会形成一个倒逼机制, 从而不断作用于宪法生活, 最终形成一种“宪法至上”的信仰。

参考文献

[1]周叶中.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韩大元, 王德志.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报告[J].政法论坛, 2002, (6) .

[3]王广辉.比较宪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朱福惠.宪法至上——法治之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5]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篇4:学生学宪法讲宪法

[关键词]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

法治不仅包括法律制度及其良好的运行状况,而且包括良好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且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公民,既观念是制度的灵魂,是法律制度得以产生和正常運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集中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进行宪政建设,而这不仅需要完善整个国家的宪政制度,同时也需要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整个国家的法治状况不仅仅依赖于公民是否具有一般的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公民是否具有一定的宪法意识。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公民,既是祖国的未来,又是未来社会的骨干,他们的宪法意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宪法的贯彻和实施,继而影响到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客观分析大学生宪法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充分认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顺应新时代采取新途径加快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1.大学生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宪法学教育,对宪法知识掌握少、兴趣低

宪法知识的掌握是形成宪法意识的前提。宪法相对而言具有一种超脱性 ,没有民法、刑法调整力度强,不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在高校中,法科学生为了在毕业以后获取一个高薪的职位,往往热衷于选修民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等热门课程,对宪法情有独钟者甚少。而非法科学生则更多地专注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接触宪法的几率更小,只能通过法律基础课来获得一些零星的认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从来就没有机会获得系统的宪法教育,显然这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宪法意识。

2.大学生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宪法权利意识差

我国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 政治上的君主专制, 造成了我国人民缺乏民主的习惯、法制观念的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 自始至终贯穿着对于王权、等级、秩序的顶礼膜拜。迷信权威、畏惧权力、崇尚人治、义务本位等传统观念积淀在民众的心中挥之不去, 压抑了他们对独立人格、平等权利的追求,以至于宪政建设所要求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监督意识始终未能在民众中彻底扎根。有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享有宪法权利,主体意识不强;有的大学生对宪法权利的理解存在偏差,把宪法权利仅仅理解为单一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诸如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言论自由、结社等宪法权利知之甚少;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行使过宪法权利。对权利行使方面始终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

3.我国宪法实施、监督制度不完善,大学生难以形成宪法至上的理念

现实中公民权利受到侵犯,在穷尽了其他手段后,无法通过宪法诉讼得到救济,时常发生宪法被侵犯而免遭惩罚的事例。宪法不能进入司法,缺乏相应的宪法诉讼制度,也就使得这部分权利的争议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这种状态的存在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宪法的权威和尊严,而且其本身也是违反宪法的。“宪法具有双重功能,即授予权利并限制权力。”[2]政府权力往往容易被滥用,前些年发生的“孙志刚事件”便是政府不守法的典型例子,我国没有一套有效的违宪审查机制来进行约束。制度上的不完善,或者说是制度的软化,社会也没有形成一种尊重宪法的环境,而这势必对大学生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使大学生难以形成宪法至上的理念。

二、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确立宪法意识,忠实地遵守宪法、捍卫宪法,对每一位公民而言, 都是责无旁贷的。胡锦涛同志在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时,就首先向全国人民宣誓要忠实地遵守宪法。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宪法意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宪法的贯彻和实施,影响到宪法的最高权威的树立。因此,确立起强烈的宪法意识对当代大学生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进行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就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高度提出要培养“四有”新人,其中特别强调纪律的重要性。明确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大中小学的学生从入学起,……就要学习服从各自所必须遵守的纪律。对一切无纪律,无政府的违反法制的现象都必须纠正”[3]。江泽民同志曾经针对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青少年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深刻指出:“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要经常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4]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宪法时发表讲话指出, 必须坚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切实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 , 充分发挥宪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 , 中共中央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 ,多次强调指出 , 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 要大力加强宪法教育,使大学生确立强烈的宪法意识。

2.从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高度认识培养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重要性

自从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之后, 依法治国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和全社会法律意识尤其是宪法意识的提高。因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宪法意识不等同于一般的法律意识。面向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造就依法治国的法律文化环境,使宪法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主导意识。依法治国必须以依宪治国为重要前提和途径。当代大学生作为依法治国的中坚力量,要从根本上树立宪法意识。

3.宪政建设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的执行、遵守和维护,是要通过人的行为来完成的,而人的行为受到一定意识活动的决定和指挥,宪法能否得以切实执行,能否被严格遵守和维护,同公民的宪法意识有直接的关系。在宪政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曲折的、有时甚至是相当激烈的斗争。当代大学生只有学法、懂法,树立起宪法意识,自觉地以宪法为活动最高准则,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为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法治国家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途径

宪法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经过有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形成遵守宪法、捍卫宪法、崇尚宪法、信仰宪法的基本理念,使宪法意识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课堂中的宪法学教育,开设宪政公共课程

宪法知识的掌握是形成宪法意识的前提。目前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对宪法的认识水平,只能靠普及宪法知识,加大宪法学知识的教育。考察当前的大学公共课程设置 ,与法相关的通常只有法学基础理论课,在国内外巨大压力与时代潮流的双重挤压下,宪政建设势不可挡,在这个特殊历史意义的阶段,开设宪政方面的公共课程来弥补现有宪法学教育的不足,从而在思想上、行为上真正重视起宪法学的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宪法知识的普及。

2.要革新宪法教育方式

高校的宪法教育,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一般规律。法制教育是对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认同”、“接受”、“消化”的教学过程,是培养自覺、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体现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现代法治理念的教育。目前,依靠传统的“课堂说教”很难奏效,较适宜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难以真正理解法律的。因此宪法教育要学习英美法系国家的“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采取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宪法教育要与班级干部选举、学生会选举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等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切身体验宪法的某些方面与环节,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培育、形成宪法意识;宪法教育要密切关注世界各国的政治事件,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培养宪法意识,当代世界,宪政事件接二连三,有的已经发生,有的正在发生,很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震动,如美国的总统选举及其争议、伊拉克的总统选举及政府重组等等,不断变化发展的各国政局为宪政教育提供了生动而具体的素材。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宪法案例,以案例剖析的方式,在对现实世界的关切中不断培养他们的宪法意识。

3.要加强宪法实施制度的建设

实现宪政的理想,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违宪审查机制,并将之贯彻落实下去。违宪审查可以有效地遏制任何对宪法的冒犯、僭越的行为,从而维护宪法的权威。建立了违宪审查机制,其他的诸如人权保障机制、宪法权利保障机制等,就会相应地贯彻落实下去,最终会作用于全社会,形成一种“宪法至上”的信仰。

宪法是生活之法、精细之法[3],宪法要由革命宪法转变为执政宪法,要通过追问“人民是否负有宪法义务、宪法权利是不是母体性权利”等宪政命题,来理解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科学的宪法意识。“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当代大学生具备了系统的宪法知识,才可能有科学的宪法意识与宪政追求。因此 ,宪法意识的培养是重塑富有天下意识、忧患意识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的一个契机。无疑 ,这种培养是高等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严存生.略论法制观念的现代化[A].法制现代化研究(第2卷) [C].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何华辉.比较宪法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12.

[3]欧爱民.论市民宪法[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1:51- 57.

篇5:学宪法讲宪法中小学生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怀仁七中357班的__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宪法与我同行》。

前段时间,大家的手机一定都被孟晚舟回国事件刷屏了吧。在结束了被加拿大1000多天的无理羁押之后,孟晚舟女士终于乘坐中国政府包机平安回到祖国怀抱;又适逢国庆佳节,举国上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是啊!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来说是多么重要,这意味着我们的尊严和人格能得到坚决捍卫。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杜志淳说:“宪法很崇高,但也与我们很贴近。”起初我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觉得宪法很重要,却并没有将它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记得第一次听到“宪法”这个词时,还是从老师口里得知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其中自然包含着对宪法的了解。

宪法的发展历程是漫长的,同样也是曲折的。1949年建国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此后,历经1975年和1978年两部思想观点左倾的宪法,终于在1982年迎来了又一个春天。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现行宪法,于当年的12月4日通过,此后,为了纪念那一天,便把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宪法历史这么悠久,那么,它到底有多重要呢?俗话说:“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_多次强调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指出要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营造良好的氛围。

宪法既然如此重要,它当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6岁时,父母把懵懵懂懂的我们领进了学校的大门,在宪法的陪伴下,我们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到了18岁,宪法赋予了我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进入大学,我们享受着宪法带给我们的丰富的文化生活;大学毕业后,宪法赋予了我们劳动权利和义务;挣了钱后,我们也需要积极纳税……这些事例明确告诉我们,宪法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遵守宪法,捍卫宪法,弘扬宪法精神。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作为新时代的掌舵者,我们不仅要了解我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还要在了解我国宪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领会我国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为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严格遵守宪法和相关法律,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的行为。

除了我们,生活中其实还有许多人在弘扬宪法精神。“开车不小心发生了交通事故,如果交警要求查阅你的手机通话记录,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20_年11月28日,在河南省郑州东开往北京西的高铁车厢里,河南参赛队选手、郑州大学的郎悦以《宪法不能没有牙齿》为题,向乘客宣讲宪法法治知识。河南参赛队领队刘志飞介绍,连续4年,河南参赛队利用在高铁上宣传宪法知识,将宪法精神内化于心的做法已形成品牌,通过宣讲,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宪法,坚定捍卫宪法。

在新时代温暖的阳光下,宪法给我们带来的是深刻的爱国情,是与有荣焉的自豪感,是无比坚定的自信心。学习宪法,让我更懂社会责任,更惜今日时光,更明报国之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遵守宪法,捍卫宪法吧!

篇6:学宪法讲宪法中小学生演讲稿

大家好!

扶着青石泥墙,踏着古道小路,回顾历史长廊,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唐朝的三省六部;从元代的行省至明清的督抚;从临时约法到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数千年来,“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中华文明薪火延绵,每一步都闪耀着法理的光辉,宪法当立于你我心中。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学宪法,讲宪法”。

当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我们看到了,看到了那个旧社会里,封建腐朽的中国,看到了那个千疮百孔,令人心酸的中国。但此时此刻,我站在这里,用语言的力量来传达我的情感,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和平法治的国家,归功于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从课本中我们开始正式认识宪法。我们逐渐了解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对全体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宪法作为我国根本大法,它对解决重大社会矛盾以及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昭示未来,征程未有穷期。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唐宋的律令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法;数千年的法律之变化,我们可以得知: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中华文化薪火延绵,每一步都显示着法理的光辉。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只有在维权或违法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接触到法律法规。在维权时,我们会觉得法律是这样的平易近人又不可或缺,它帮助我们获得了应得的利益,保护了我们。而在违法时,我们又会觉得它是这样的冷酷无情又令人生厌,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这样一些框框条条总是无法理解。于是开始质疑,宪法的最高价值真的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吗?

事实上,如波斯纳所说,宪法创造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我们是在宪法的指引下去寻找幸福的方向,是在不断探寻中前进,而并非许诺我们一个美好的蓝图。也许它给了我们制约、束缚,可是它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维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公民,维护宪法,更是在维护我们自己的权利。

宪法赋予了我们最基本的义务与权利。就如同宙斯之盾,矗立于地面,就是行为之界;放诸于战场,就能阻挡越界之矛。只有当宪法立于你我心中之时,它便能为我们披上盔甲!

宪法是崇高的,正义是它的内核;宪法是正的,平等是它的原则。宪法的权威不可侵犯,唯有尊重其地位,恪守其规则,才能维护其效力,为构建法治中国贡献力量。我们也要常常提醒自己: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宪法是道德的显露,是衡量行为的标尺,规范意识的缰绳,是社会平衡的调节剂,也是保障社会有条不紊的关键点;它更是前辈心头凝成的一抹朱砂,我们心头沉淀的一份自豪,后背心头散发的一束曙光。

宪法很薄,也很重。它的沉重,是我们十三亿炎黄子孙的信念与希望,更是照亮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照亮这个崭新时代的曙光!

“国不可无法,家不可无规”。我泱泱大国,岂能无法乎?《宪法》是永远守护的原则,祖国是永远守护的热土!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行动起来,把宪法化作深沉满怀的爱国情,化作与有荣焉的自豪感,化作无比坚定的自信心。宪法如明灯,存纸上,刻心中,共燃千灯同昼;青年如星火,学宪法,讲宪法,齐聚星火燎原。让宪法立于你我心中!

篇7: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稿

大家早上好!你们知道12月4日是什么节日吗?让我来告诉你吧,这一天是我国的法制宣传日。

常言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只有遵循法律,学法守法,才能在追梦的路上走得更远。

我们知道,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同学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收到各种新鲜的事物,其中有健康的,也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你们是否能分辨得清楚?同学们是否想过你们日常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受到法律约束,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侵犯的,谁违犯了法律就必定受到法律的惩罚。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就要学法、懂法、守法,只有遵纪守法了,才能保护好自己。

这里给同学们讲一个关于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事例,题目是走路也要有“规矩”。听到这个题目,有的同学一定会感到可笑,“别逗了,走路谁不会呀!”这里讲的“走路”是讲过交通路口时应该何时走,如何走。有的同学在马路上玩耍、游戏,甚至在马路上相互追逐打闹,这正说明他们没有意识到危险性。南京某小学二年级学生王诚就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意识,失去了一条腿,留下惨痛的教训。一天傍晚,王诚瞒着爸爸妈妈溜出家门找同学一起玩捉迷藏。一个同学在前逃,王诚在后追,不知不觉中跑到了一个交叉路口。被追的小朋友怕被捉住当“俘虏”,就飞快奔到了马路对面。王诚一心想追上他,也急急地冲过马路。就在这时,一辆货车驶来,司机发现了他们,虽然马上猛踩刹车,但由于距离太近,货车右后轮仍然碰到了王诚的双腿,他倒下了,鲜血流了一地。后来王诚虽被及时送到了医院,但由于伤势太重,当天夜里,医生们作出了截除他右腿的决定,如不这样做,一旦伤口恶化,性命也难保。王诚虽然活了下来,但右腿却失去了,从此,再也不能和小伙伴一块蹦蹦跳跳地玩啦!可见,遵守交通法规是多么重要啊!

有的同学其实很聪明,但他不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调皮捣蛋上,喜欢逞强好胜,有事没事惹一下其他同学,比如别人走路时他突然伸出一只脚将别人绊倒;有些同学喜欢打架,将别的同学打伤;有些同学不爱护公物,故意毁坏公共场所的物品;有些同学以大欺小,没有钱买东西吃、没有钱进游戏室、网吧就强行向弱小同学索要等等行为都是法律不允许的,如果情节严重的话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在这里我要告诉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遵纪守法。

篇8:学生学宪法讲宪法

然而, 现实的状况是众多的大学生特别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宪法的认识微乎其微, 他们获取宪法知识、领会宪法精神的途径主要来源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 基础课作为发挥宪法教育的主阵地, 凸显了宪法知识的地位, 因此关注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成为基础课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在基础课中开展宪法教育、培养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

1. 对宪法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较短, 宪法在调整力度上远不如民法、刑法直接、强劲,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时常发生对宪法的僭越而免遭惩罚的事例等众多原因, 致使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种尊重宪法、真正认识宪法重要性的环境。因此, 表现在基础课的教学中, 教师也采取了一些方式方法对待宪法部分的教学, 如有的教师压缩宪法部分教学课时, 匆匆带过或安排学生自学, 有的以个人的喜好来决定是否讲授宪法知识, 有的照本宣科。教师对宪法教育的弱化削弱了大学生主动学习宪法的热情与积极性, 导致众多学生获取的宪法知识片面、权利义务意识较差、民主认识不高、宪法至上理念缺失。

2. 对宪法内容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妥

由于课时的有限性, 法律部分教学方法最普遍采用的是讲授法, 以介绍内容为主, 鲜有部分教师能结合鲜活事例深入浅出予以讲解, 另外, 法律教育的课外教学辅助手段历来比较简单, 使得法律教学的大部分只能从理论到理论。如此情况的教学方式在宪法教学中尤为突出, 致使绝大多数大学生感到宪法课枯燥无味, 以至于有些大学生干脆把宪法教育视为是政治课的延伸。缺少了感性实例的讲解, 学生很难实现从理论到现实的转移, 用理论知识从社会现象中辨析出宪法现象, 对宪法现象、宪法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判。

3. 对宪法内容的讲解把握不当

统编教材介绍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 有的教师重点讲授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有的教师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重点, 不论把重点放在哪部分, 教师在其中基本以讲授宪法规定为主, 很少注重传承宪法精神, 这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对宪法的整体认知, 很容易造成认识上的偏差。此外, 在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内容的教学时, 教师往往浓墨重彩地讲解公民权利, 对公民义务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 使得部分青年大学生在认识宪法时只看到宪法是公民权利的宣言, 而忽视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 只讲个人权利而忽视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立足基础课, 促进大学生宪法教育, 培养大学生宪法意识

1. 转变教育者观念, 认真对待宪法教育

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宪法得不到有效的尊重和维护, 社会缺少宪法至上的观念, 但社会所缺失的正是我们所倡导的, 中共中央多次下发文件强调:高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 大力加强宪法教育, 使大学生确立强烈的宪法意识。作为社会文化精英的高校教师更负有在宪法意识缺失、宪法得不到普遍尊重的环境下推进宪法教育、传承宪法精神、深化宪法意识的责任。“如果一道法令要想得到执行, 必须确保它在社会心理上的效能。”每一个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教师都必须加强对宪法知识的学习, 逐渐深化对宪法的认识, 让宪法通过调整自我的行为逐渐地为自我心理所认同, 从而形成自觉地按照宪法的要求去从事各种行为的心理定势, 并自然地通过各种渠道把这种社会心理支持力量传递给受教育者。

2. 把握宪法内容教育, 注重传承宪法观念

宪法观念不等同于一般的法律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介绍宪法的相关规定外, 还需注重权利意识、权力制约、宪法至上等宪法观念的传输, 因为高校的宪法教育不仅要在大学生思想中树立起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高于一切的权威, 而且要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植根于大学生的内心, 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增强社会参与的热情, 实践“人民主权”的宣言。当然, 在教学中也必须注意知识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如前所述, 在突出公民权利意识的同时还须牢固树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观念, 强调权利不是降低义务。

为了更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宪法, 笔者建议在授课中应从历史的溯源详解宪法, 探源中国宪法了解其历史发展脉络, 从历次宪法的制定、修改、废除的背景中领会宪法精神, 透析宪法理念, 深刻认同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存在的重要性。

3. 完善宪法教育方式, 开辟多种渠道培养宪法意识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宪法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教学,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规定, 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实践性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此契机, 在探索宪法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中践行宪法规范, 领会宪法精神, 通过自身实践和心理认同贯彻实施宪法。鉴于目前宪法实践活动的缺失, 教师利用个人资源开创实践活动的平台比较困难, 所以需要学校甚至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制度、条件、环境保障等方式开辟与大学生实际相符合的渠道推动宪法的实践性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的形式, 笔者认为可有以下几种:

第一, 考察参观, 创设条件组织学生到当地与宪法密切相关的国家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部门考察参观, 便于对宪法涉及的国家机构权力运行与权力的制约等形成感性认识。如有可能, 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有关机构的具体活动, 如在地方人代会的召开中了解人大代表所提的议案及建言献策, 体会国家民主的运行。

第二, 法律服务活动, 伴随我国社会的发展, 关乎宪法的事件增多, 如社会招聘、强制拆迁、宅基地被侵犯等, 法律服务对接触宪法事例、宣传宪法知识、培养公民宪法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利用每年的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积极宣传宪法精神, 还可以安排固定的时间在学校、社区举办宪法纪念活动, 并以此形成长期稳定的固定形式。

第三, 社会调查与分析, 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可以加深其对宪法学理论的研究, 帮助其领会宪法精神, 激发学生勇于探讨社会问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社会调查的项目可以是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权的行使状况、公民权利的司法保障状况等宪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的问题, 也可以是现实中具体的宪法事例, 还可以由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做安排, 调查结束写出分析报告, 由此锻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法学能力, 提高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注。

第四, 抓住恰当的时机实践宪法活动, 如由于法律滞后性的特点, 每隔若干年国家须对现有的法律进行修改, 在修改时广泛征询民意, 我国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 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和来信等方式接受来自社会各界和公民的建议和意见, 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就自己感兴趣的条文和话题发表意见进行探讨、参与的过程, 就是理解宪法精神的过程, 宪法知识是形成宪法意识的一个基础, 而稳定的宪法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大学生的宪法教育、宪法意识的培养立足于基础课主渠道而应有所改进和创新, 一方面完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另一方面探索宪法育人的实践机制, 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对自己国家主人翁地位有更清醒的认识, 具备一个公民社会所具有的高度重视自身政治权利和自由的素质, 主动、负责地投身于社会和国家的公共事务中。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是法治中国的重要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已成为对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展开宪法教育的主阵地, 但是在基础课宪法教育的教学中尚存一些不足之处。本文立足于该课程, 对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以期在主渠道中发挥对大学生进行宪法意识培养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宪法教育,宪法意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

参考文献

[1]韩大元、王德志.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报告[J].政法论坛, 2002 (6)

[2]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205/c1024-19793282.html

篇9:人民的宪法,还是法官的宪法

关键字:宪政;宪政国家;人民宪政主义;司法宪政主义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41-01

世界是由人组成的世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但正因为不同人的欲望,这个世界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和辉煌。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休斯(Hughes)曾有名言说:“我们的确生活在一部宪法之下,但宪法就是法官所说的。”而人的欲望在根本上是相通的,近些年来,公民法权意识的勃兴,合宪性审查之吁求的澎湃奔涌,现行规范违宪违法审查制之阙如,在特定政治体内,在公共议题上,谁适合或应该拥有最高权?是“人民的宪法”,还是“法官的宪法”?

宪政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社会主义同样可以实行宪政,就如人权、民主一样。民主政治是国家公共权力机构最重要的要求,它是对人民负责,在现行的司法审查制度中,法官与人民之间就存在一个悖论。众所周知,宪法是关于主权之构成和运作的真实规则,其概念的含义并非亘古不变。自18世纪以来(而不是在此之前),人们习惯于将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politeia翻译为宪法:“一部宪法就是对一个城邦政府机构的安排,特别对最高政府机构的安排。”这一定义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在其宪政著作中提出的,宪法是一项实质性的法律,而不仅是形式上的标准。再经由古代中国历史的考察中,有学者指出,我国宪法是以宪法概念为主,将其作为一种改革的纲领和我国的宪政经验,从体系到法制化的转变,是我国确立了宪政制度实施的基本要素。在这一大历史背景下,对法规的合宪性与合法性的控制,被有些学者称为“人民宪政主义”,也可称作政治宪政主义,即是为确保人民宪政平和的展开,确保人民宪政的自我巩固,在常规状态下,应通过公议程序来引导和规范的方式。人民宪政主义,是通过人民的、政治的、公议的、民主的渠道,限制权力的滥用,遏制邪恶的特权利益,强化政治责任和回应性,维护和扩大平等的自由,塑造对共同的制度框架和文化的认同,推动政治改良和宪政转型。人民宪政主义是以人权保障为旨义的宪政主义,拥有人类所共同追求的普世性价值。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宪政主义是对西方自由主义宪政的革新与超越。

而司法宪政主义也是由历史生成的,是以观念和制度的演化为轴,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所谓普适性的关于宪政制度的框架构造及其相关的理论,是以英美特别是美国为代表的司法至上的宪政主义,是在“高级法和根本法”的观念及同为制衡的三权分立要求下形成的。笔者认为司法宪政是推动和探索宪政建设的司法途径,是推动司法改革中的宪政运动前行,推动司法改革的宪政改革万山,从而更好地引入司法上的合理性,在宪政建设中,进行司法公正和司法改革的宪政建设。

具体的说宪法原理上,司法宪政主义包含两个基本假设:现代公民的法律标准可以在公共问题的定义上理智的达成共识,这些共识是宪法民主的基本规律;司法程序在寻求民主共识的进程里,比民主过程更可靠。但这两个假设是站不住脚的。现代的政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普遍且合理地不同看法:一方面的在经验上,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因果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很难确定;另一方面,对公民的福利和价值规范识别也存在分歧。在公共组织的标准上存在分歧的问题,如果是通常且合理的,普通的法官可以在他们的解释或决定建立“正确的”的基本权利上;如果不能认为,对于围绕人权和平等的差异,比民主本身更全面、合理的是在司法过程中的判断。

相比与司法宪政主义,笔者更主张“人民宪政主义”,它不仅更正当,而且在中国特定的制约条件下,也是更现实可行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深有同感,那就是我国三十年的法制改革是伴随着原先的党政一体化或党和国家一体化的政治改革同步进行的,这个改革目前并没有完成。四项基本原则、党的领导作为宪法的绝对权力仍然在中国的法治建设中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因此,依法管理国家的背后存在着强有力的政治色彩。在这种政治色彩的主导作用下,对于我们思考宪政主义,尤其是所谓的司法宪政主义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一直以来我们都倡导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看法,加之法学界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体系,对抗和争议等,都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力量。笔者认为实体决定的正当性问题的解决需要转化为在决策过程中的合法性问题。当处理分歧和必须采取行动时,它可以按照平等无私的关怀和尊重的原则,反复斟酌不同意见并作出决策;这将可能反映了更具包容的“公共理性”,更能促进立法本身来实现理想的自由;还可以促进公民的意识整合,从而形成监督他人恣意妄为的有效机制。

作者简介:徐若尘,1990年9月,汉族,安徽马鞍山,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上一篇:我和我的奶奶下一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