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语言风格

2024-07-09

古诗语言风格(精选8篇)

篇1:古诗语言风格

如何鉴赏古诗词语言风格

一、梳理所学诗文,归纳语言风格大致类型。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

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

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如白居易的诗等。

凝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

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华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还有李商隐、李贺的诗。

质朴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如李商隐的一些朦胧诗。“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二、古诗词语言风格鉴赏解题对策。

1.炼字型。答题对策:(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型。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7

3.比较两诗不同的语言风格型。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概括各自的语言风格。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通过比

诗词赏析全接触

【中考考点】 1.划分节奏

节奏划分方法有两种:一种按音节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的话,一般五言诗每句可以划分为三个节奏,七言诗每句可以划分为四个节奏。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而按意义划分则有所不同,同样以这两句为例,则可划分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同学们应该注意的是,不管是按音节还是按意义划分,最基本的原则是不允许将一个联系很紧的音节擅自读破。这类题一般在中考题中比较少出现,要出现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或者在给出的句子上直接划分。

2.诗词基本常识考查

诗词基本常识一般是一些识记性的内容,包括诗词的作者、朝代及代表作品;还包括诗词的一般知识,如诗一般分类(古体诗、律诗、绝句),律诗中四联(首联、颈联、颔联、尾联),词的知识(词牌名、豪放派与婉约派等)„„

【真题再现】

(2008南充中考题)赏析下面一首曲,完成后面题目。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曲中“山坡羊”是,“潼关怀古”是。

【简析及备考】试题考查的是古诗词的基本知识,针对词曲的标题,同学们要明确它一般包括两部分,即词(曲)牌名和题目。只要知道这一基本常识,就很容易答出来。另外大家也要积累一部分词(曲)牌名,如念奴娇、沁园春、水调歌头、菩萨蛮、浣溪沙、江城子、武陵春、望江南、卜算子、山坡羊、朝

/ 7

天子等。在中考试题中,这类题一般较少,且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只要大家积累和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是很容易得分的。

3.分析诗词内容,包括诗词思想内容,作者思想感情及生活态度 诗词的内容是诗词鉴赏中不可或缺的一题,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㈠看标题,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如《钱塘湖春行》就交代了诗人描写的对象和季节㈡看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明确诗歌的背景和写作缘由。这主要是一部分考课外古诗词的省市,为了减轻考生对诗词的理解难度,从而以注释的形式提供一部分信息,因而同学们不要认为注释是可有可无的,一定要加以重视,以助更快把握诗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㈢看意象,领悟意境。意象,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境,指多个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仔细揣摩品味诗歌意象,这是迅速走进诗歌的关键。同时对常见的“月”、“柳”、“雨”“酒”等意象所包含的情感要有一定的掌握,从而能进行迁移联想。㈣看诗眼,把握情感。诗眼可以是一个传神精炼的字或词,还可以是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把握住诗眼,就能大致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望江南》中“肠断白蘋洲”一句就把青年女子等待丈夫归来的惆怅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真题再现】

(2008江苏泰州中考题)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完成下列三题。(6分)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 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 7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2)联系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及备考】这一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一题是对写景句的理解,这一题相对较为简单;第二题是对思想感情的领悟,解题时就可以结合注释①提供的写作背景,联系前面的写景句和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所蕴含的情感,揣摩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对内容的理解一般以主观题为主,因此需要同学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多练习,多思考。

【参考答案】(1)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2)诗人政治欠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本题2分,答“苦闷”、“愁闷”、“郁闷”或“寂寞”、“孤寂”、“寂寥”给1分,答“寄情山水,缅怀古人,复杂的情感无人理解”或“无人理解其思想情感”再给l分。)4.诗词语言理解,包括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语言的主题风格以及艺术魅力

诗歌的丰富情感和深刻主题的表现依靠的是精炼概括或生动形象语言的表达。揣摩语言之精妙,就是要把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准确的展现出来。请看下面一道中考题:

【真题再现】

(2008浙江宁波中考题)古诗文阅读

(一)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铁以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 注释】 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1.诗中哪些词语反映了眼前这场战事的严酷?(2 分)

/ 7

2.一个“碎”字和一个“独”字刻画出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3 分)

【简析及备考】宁波题主要从词语的角度来考查学生对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虽然是个别词语,但考查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的高下。除此之外,中考题中一般是要求同学对名句进行合理的赏析,说出名句的内涵,品出语言的精彩,并常常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参考答案】1.“数重围”、“残兵千骑” “独(领)”

2.“碎”、“独” 两字刻画了-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英雄形象。

5.艺术特色欣赏,包括修辞的运用及作用、效果,表达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诗词赏析时,同学们首先要辨识诗词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什么样的表达手法,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赏析。其格式为:修辞(表达手法)+抽象作用+结合诗词具体分析。

【真题再现】

(2008山东潍坊中考题)阅读下面诗歌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②觉(jiào):睡醒。

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简析及备考】考题主要是对“反衬”手法进行定点赏析,因为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考生只要抓住写景的特点,分析景物所营造的氛围与意境就可以了。中考题很多时候都是没有直接指出采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在分析时,一

/ 7

定要先明确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然后抽象地说出相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最后要结合诗词本身的内容和主旨赏析。

【参考答案】

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1分),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1分);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1分),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1分)。(4分)

6.诗词的意境的理解与感悟

意境和意象是相连的,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来说,我们把握好了意象,就对意境的理解、感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真题再现】

(2008浙江杭州萧山区中考题)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20—21题。(7分)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4分)我的描绘: 【简析及备考】

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不等同于简单的翻译,它需要考生对诗歌的意象、意境、作者思想感情的正确解读,还要加入合理的联想、想象,再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一类题在今年中考题中较受青睐。笔者在《诗词素描:古诗词的另一种表达》中有较为详细的解说。

【参考答案】

/ 7

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7.诗词的异同比较

诗词的异同比较一般从内容、语言、手法等方面着手,有的是整首诗之间的比较,有的是单句诗之间的比较。有时是找出相同之处,有时是辨别不同之处,有时是异同均要比较。

【真题再现】

(2008四川眉山中考题)试从含义及作用两方面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诗中“风雨”的异同点。(4分)

①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简析及备考】考题明确指出要求从含义和作用的角度进行比较,并且异同均比较,要求明确,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考生要明确“风雨”的双层含义,然后针对环境的烘托作用进行解答。在诗词的备考中,同学们遇到同样题材的诗歌,均要从不同的角度辨析异同,这样既能提高鉴赏能力,又能提高迁移拓展能力。

【参考答案】

(1)含义:都是指自然界的风雨(1分),陆游笔下的“风雨”不仅如此,还象征人人生路上的坎坷、挫折、困难等(1分)。(意思接近即可)

(2)作用:都起到了烘云托月或反衬的作用(1分),但烘托的内容不同:陆游以“风吹雨打”的恶劣环境反衬梅花的高洁、坚贞的品格;杜甫以“秋风破屋”“屋漏偏逢连夜雨”烘托诗人推己及人

/ 7

篇2:古诗语言风格

《客中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鹤冲天·黄金榜上》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宿甘露寺僧舍》

朝代:宋代

作者:曾公亮

原文: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参

原文: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满江红·赤壁怀古》

朝代:宋代

作者:戴复古

原文: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篇3:韦、柳五言古诗风格的异同

人们之所以将二人并称主要在于他们的五言古诗确有相似之处,苏东坡提到的:“发秾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就能大体概括二人五言古诗的共同点。韦柳二人的五言古诗大多近似于陶渊明一路,于平淡之中见真醇,以平淡的语言抒发深厚真挚的情感,乍看上去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却又有着极为深厚的内蕴,仿佛是陈年的佳酿,看上去与白开水一般,只有细细的品尝之后才能体会其中的滋味。韦柳二人都有意识的师法陶渊明,他们的一些五言古诗的确与陶渊明的诗歌非常接近,如韦应物的《效陶彭泽》,宋代周紫芝评价这首诗说:“非唯语似,而意亦太似。盖意到而语随者也。”1在这首诗中,“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华”和陶渊明的诗没有什么区别,但这仅仅只是语言上的相似,真正学到了陶诗精髓的是“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尽醉茅檐下,一生岂在多”这几句,不仅从语言层面上与陶诗酷似,更从精神层面上体会到了陶渊明恬然澹泊的心情。而柳宗元中《饮酒》的“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味道。难怪《笔墨闲录》说:“《饮酒》诗绝似渊明”。

由此可见,二人都以平淡的文字表达深厚的感情,文字浑朴,内蕴悠长。他们的感情不是像李白那样如长江大河一样汹涌而来,而是犹如雨丝一般有节制的抒发,慢慢浸渍人的心脾。

虽然韦柳二人在五言古诗的创作上有相似之处,但没有风格完全相同的诗人,二人的五言古诗在相似之中又有着差异,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

首先,二人抒发的感情上存在差异。二人的五言古诗中有许多的酬唱赠答之作,这一类诗歌中二人的情感有着显著的不同。《全唐诗》中收录韦应物的诗歌一共十卷,其中五卷是酬唱赠答之作,数量可观。这些诗歌有写给朋友的,有写给亲人的,还有悼念自己亡妻的,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韦应物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如《初发扬子,寄元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清人沈德潜评价此诗:“写离情不可过于凄婉,含蓄不尽,愈见情深,此种可以为法。”2全诗并无离别之时的哭哭啼啼,在淡淡的忧伤之下是对世事人生的淡然达观,虽无直接表白的言语,但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却蕴含其中。

再如《月夜》:

皓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春天夜晚的景色本来是令人感到清新愉快的,但诗人面对这样的景色却产生了伤感,并发出感慨:如果景色总是这样,忧伤会使人很快衰老。诗人的情感并没有波澜起伏,只是以乐景写哀情,最后的抱怨更是显现了他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韦应物的其他酬唱赠答作品大多与此相似,表达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真挚的感情,他情感的重心是放在对方身上的,注重抒发的是自己对他人的深情。

如果说韦应物的情感指涉的是他人,那么柳宗元的作品情感往往指涉的是自身,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柳宗元少年得志,韩愈说他:“俊杰廉悍,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踔历风发,率常屈其座人”,3这样的个性在参与王叔文改革失败被贬之后是不可能平心静气的,他胸中的怨气往往通过诗歌表现出来,酬唱赠答之作也不例外,如《初秋夜坐赠吴武陵》:

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积雾杳难及,沧波浩无穷。相思岂云远,即席莫与同。若人抱奇音,朱弦绠古桐。清商激西灏,泛滟凌长空。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希声閟大朴,聋俗何由聪。

诗歌继承了屈原《离骚》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美人指代吴武陵,并极力渲染吴武陵琴声高妙却无人懂得欣赏,以琴声喻文才,由此抨击社会对人才的忽视与践踏。与其说柳宗元是在为吴武陵抱不平,不如说他是在发泄自己胸中的满腔怨气。严羽《沧浪诗话》中说道:“唐人唯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相似的经历使得柳宗元对屈原的思想有着深刻的认同,在诗歌中也就继承了屈原《离骚》的精神,诗歌中的情感不是怒目金刚似的暴怒,而是平淡而深远的幽怨。这种幽怨在他许多五言古诗中都有所体现,尽管许多诗的题目表明是写给他人的,但柳宗元往往在诗中表露自己的幽怨之情,最终的情感还是落在自身,这也正是严羽评价他“深得骚学”的一个原因。

其次,从情与景的关系上来看,二人也有着不同。钱钟书先生曾提到两种创作方法,一种是“即物生情”,一种是“执情强物”。诗人从景物中看到景物自身所具有的情态,把它表现出来就是“即物生情”,而“执情强物”则是作者自己先有了喜怒哀乐的感情,再把这种感情强加到景物上去。韦应物和柳宗元五言古诗的代表性作品就是山水诗,从这个角度来看,韦应物的山水诗可以说是“即物生情”,而柳宗元的山水诗往往是“执情强物”。

韦应物五言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为“鸟”、“树”、“山”、“水”、“云”等,他诗歌中的景物一般是显得清幽寂静的,而抒发的感情也是平淡而真挚,二者之间能够很好的融合,如《自蒲塘驿迴驾经历山水》:

馆宿风雨至,始晴行盖转。浔阳山水多,草木俱纷衍。崎岖绿碧涧,苍翠践苔藓。高树夹潺湲,崩石横阴巘。野杏依寒拆,余云冒岚浅。性惬形岂劳,境殊路遗缅。忆昔终南下,佳游亦屡展。时禽下流暮,纷思何由遣。

全诗前面两句首先交代天气的变化,后面两句总写浔阳的山水,接着分写碧绿的山涧,苍翠的苔藓,溪边的大树,横卧的崩石,山间的野杏与雾霭,全诗景物描写并未用什么修辞手法,全是纯粹的白描,全诗描写的都是静态的景物,并没有景物能引发人关于声音的联想,于山间景物的描写之中显现一派幽寂之色。而全诗抒发的情感也是恬然澹泊的“性惬形岂劳,境殊路遗缅”,“时禽下流暮,纷思何由遣”。由幽寂的景色引发澹泊的情感,景与情之间是密切契合的,读来使人觉得这样的景色就该使人生发这样的情感,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产生,丝毫不觉的勉强突兀。

柳宗元则不然,他心中有着满腔的幽怨,他常常是带着自己的情绪来描写山水景物,使得山水景物也带上了他自己的感情色彩。如《秋行晓经南谷荒村》:

杪杪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此诗首二句点题,中间四句写景,最后两句抒情。一个深秋的早晨,诗人独行于幽谷之中,霜露已重,寒意正浓,他跨过黄叶覆盖的小桥,经过古木深深的荒村,路上稀疏的花朵开放,泉水断断续续,一路闲淡,一路寂寞。诗中寒花,荒村二词很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人烟稀少的荒野之处麋鹿避人本是很正常的,诗人在这里却将其与有无权变之心联系起来,就显得突兀,令人错愕了。很明显,柳宗元在这里将自己的感情加在了景物上面,这就是“执情强物”。

最后,从整体艺术风格上来讲,韦诗注重客观呈现,而柳诗则主观性比较强。

前面提到韦应物诗中情与景的关系是“即物生情”,柳宗元是“执情强物”,“即物生情”近似于“无我之境”,“执情强物”近似于“有我之境”,王国维在论证这两种境界时说道:“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即主观诗与客观诗之所由分也。”4以此看来,韦应物的诗歌属客观诗,而柳宗元的诗歌则是主观诗。

韦应物的五言古诗之所以平淡,不仅在于诗歌语言的平淡,还在于他在诗歌中有意的淡化主观情感,个人意绪在诗歌中表现的比较隐晦,且往往表现的是一种与世无争,无思无为无营的思想,并常常以直觉写诗,比如《游溪》:

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落花飘旅衣,归流淡清风。缘源不可及,远树但青葱。

诗一开头就是客观的描写“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显出一派清旷景象,接下来四句描写游溪活动纯为白描,诗人的主体形象并不明显,仿佛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他人的活动,以平淡语写平淡景,内心感情深藏其中,并不明显,结尾两句诗更呈现出清旷幽远之感。

而柳宗元则不同,他的五言古诗主观抒情色彩浓郁,常常表现出作为贬谪之臣忧谗畏讥的思想,笔下景物往往带有他自己的主观情绪,同样是游溪题材的五言古诗,在柳宗元笔下就有着与韦应物《游溪》不同的感觉,如《夏初雨后寻愚溪》: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诗歌开头一派静谧之色,“独绕清溪曲”的“独”字将诗人的孤独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的动作更是颇有情趣,也将个人形象更为明显的呈现在诗歌当中,但这样清新安静的环境却触动了诗人的内心,自问“沉吟亦何事”,内心由此产生波澜,在环境的宁静与内心的不平静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诗人随即又否定了这一情感,表明“寂寞固所欲”,心情重新回复平静。整首诗中诗人的内心由:、“静”到“不静”,最后再回归到“静”,主观情绪的波动十分明显,诗人的形象、情感自始至终都贯穿全诗,带有鲜明的主观性,与韦应物的《游溪》淡化个人形象、感情的客观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韦应物,柳宗元二人的五言古诗共同点是“发秾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但在相似之中又有着不同。虽然二人诗歌特点为平淡,但这平淡的诗歌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摘要:韦应物, 柳宗元二人并称“韦柳”, 在五言古诗的创作上二者确有相似之处, 这已得到人们的普遍公认。本文侧重于从诗歌中表现的情感, 情与景的关系, 艺术风格等角度比较二者五言古诗的不同之处, 有助于更好的认识韦柳二人五言古诗的异同。

关键词:韦应物,柳宗元,五言古诗,异同

参考文献

[1].《全唐诗》,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年。

[2].柳宗元, 《柳宗元全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篇4:如何判定古诗文的“风格”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上阕刻画秋风萧瑟、衰草离披、雁阵惊寒、烟长城孤、边声凄切的塞下风光,使读者顿生“苍凉”之感;下阕抒写爱国激情与浓重乡思,一杯浊酒销不去的绵绵乡愁,与“燕然未勒”无以还家的将士雄心兼而有之。这是多么“悲壮”的情调啊。“苍凉”、“悲壮”正是该词意境的特点,也就是它所体现出来的诗歌的风格。

其实,大凡针对高考设计的诗歌鉴赏题,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涉及到对诗歌风格的把握。然而,数不清的高考复习指导材料对“风格”的解析,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简单定义的方式。如:“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修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例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等。”这实在是太笼统了!迎接高考的学生,怎么才能把握所鉴赏的诗歌的风格,如何判定和表述一首诗歌的风格呢?

求诸古人,我们会发现,他们曾经用“体性”、“滋味”、“韵致”、“风神”甚至“情趣”、“色彩”、“气质”、“格调”等词语来称呼“风格”。也就是说,“风格”曾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指诗文给读者带来的整体印象。如读《孟子》觉正大雄辩,读《花间》感缠绵柔婉等。再依循“文如其人”的道理,不妨就势打个比方,即诗文的风格恰好像人的风格。记得越剧《宝黛初会》中的唱词:“宝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黛玉: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这里面写对人印象的词语,其实都可以看作是描述人物风格的词语,如“娴静”、“轻浮”、“清奇”、 “秀气”、“温柔”等。有了这个比喻,再回头看诗文的风格,就发现它们有点“走下神坛”了。

用来表述诗文不同风格的词语都有哪些呢?《文心雕龙·体性》中罗列了“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种风格范式;《二十四诗品》则更为丰富,有“雄浑”、“冲淡”、“纤穠”、“沈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种。如若再举,还有“婉约”、“质朴”、“沉潜”、“俊爽”、“端庄”、“诙谐”、“圆熟”、“生涩”、“明快”、“蕴藉”、“清瘦”、“丰腴”、“士气”、“俚俗”、“空灵”、“浊腐”、“天真”、“僵老”、“直率”、“幽邃”、“娇媚”、“霸悍”、“小巧”、“健拔”、“静穆”、“怪诞”、“隽永”、“泼辣”、“精勤”、“奇肆”、“大方”、“细腻”、“嫣润”、“纯净”、“凝重”、“活泼”、“萧疏”、“严峻”、“粗犷”、“洒脱”、“热烈”、“冷落”、“高昂”、“颓废”、“宁静”、“衰飒”、“刻板”、“纵横”、“遒劲”、“韶秀”、“冷峻”、“香艳”、“雄迈”、“优雅”、“高妙”、“粗鲁”、“迂徐”、“跌宕”、“平易”、“奇诡”等等。

即便是对不同风格的说法如此挂一漏万,也已经让人眼花缭乱和口干舌燥了。死记硬背这些词语,看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能不能找到其间的规律和窍门呢?毫无疑问,这些词汇都是在表述阅读者对所读诗文的“印象”,或者通俗地说成“感觉”。表述感觉,不同于逻辑推理,它主要采用一种形象的方式来描摹欣赏主体的情感体验。如我们说鲁迅《论“废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有“辛辣” 的味道,李商隐的《无题》有“朦胧”印象,就是以感官沟通的法子来说明主体体验的。但是,要把各种层次的体验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显然不可能仅靠感觉转移来完成。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外物的印象,可以在知觉、感觉、情绪、心境、情感、意识等多个心理层面呈现出来。比如,说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风格“悲戚”,主要是从情绪和心境层面来表述的;说韩愈《进学解》风格“古奥”,主要是从意识和评价的层面来归类的。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结论,即表述诗文特定风格的不同词汇,本质上是在表述诗文给读者造成的心理层面的不同印象和感受。

那么,促成主体多层面印象的客体材料,是不是也可以划分为多个层面呢?就好比是我们在观赏一个人,说他“土气”或“洋气”,固然可能是说他的精神气质,但还可能主要是说他的衣着仪表,说一个人“文雅”或“粗俗”,则显然主要是说他的言行人品,而说到“开朗”或“内向”,无疑就是说他的性格脾气了。仔细推敲表述诗文特定风格的众多词汇,很容易发现,这些词语所关注的诗文特征的方面和角度,是有所侧重的。如“流利”、“丰赡”、“生动”、撉纹ぁ钡炔嘀刂甘牡挠镅苑绺瘢扒邸薄ⅰ白莺帷薄ⅰ巴粞蟆薄ⅰ吧窨ァ钡仍蛑甘牡谋史ü顾迹俺选薄ⅰ氨薄ⅰ翱襻薄ⅰ俺磷拧钡仍蛑甘牧髀冻龅淖髡叩那楦腥の丁5比唬瘛昂睢薄ⅰ岸俗薄ⅰ笆榫砥薄ⅰ安皇橙思溲袒稹钡龋咛迩榭鼍咛宸治觯赡苤感问剑部赡苤改谌荩踔良戎匦问揭仓啬谌荨U庋颐怯挚梢缘玫搅硪桓龌窘崧郏幢硎鍪奶囟ǚ绺竦牟煌驶悖逑殖鏊允闹钜刂囟ń嵌群筒嗝娴牟煌潭鹊墓刈ⅰ?综合以上两个基本结论,可见,一个表述特定风格词语的选择,取决于两个向度,即一是要看对诗文的哪个方面进行描述,二是要看在主体的哪个心理层面上表达出所得的印象。为一目了然起见,可用下面的关于风格的模型来表述:

横向第一行是诗文构成的几个主要侧面,其他侧面可以类推;纵向第一列是心理感受的几个主要层次,其他层次也可以类推。表内所对举的,则是用来表述诗文特定风格的词语。

篇5:古诗语言风格

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 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

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 王昌龄诗风的幽寂静穆; 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 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

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 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 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 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 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 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 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 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 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 苏轼的旷达豪迈; 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 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 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 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 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

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

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常见诗歌语言特色与风格

1.平易: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平易近人,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加修饰,是一种质朴的美。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S226;硕鼠》。

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自己去体味。

5.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S226;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0.洗练:语言表达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 “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1.沉郁:用一种苍老道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篇6:老舍的语言风格

1.北京韵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比如,《北京的春节》一文,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也没有欧化句式。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曹禺说得好: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

3.幽默诙谐

篇7:诗歌语言风格

(一)豪迈雄奇

• 多用气势磅礴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豪迈博大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

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大漠昂首奔驰的骏马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歌如何体现豪放的风格,结合句子分析。

诗歌前两句用“千里黄云”“雪纷纷”等描写了天地之广,风雪之大的壮阔之景色,也折射出诗人壮阔的胸襟。后两句,“莫愁”和“天下谁人不识”则于悲壮中充满乐观与信心,和前文的广阔背景融为一体,表现了积极向上的思想。

(二)悲壮慷慨

• 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得不到施展,或感时伤乱,忧国

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草原孤独翱翔的雄鹰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在时间上得孤独,在诗人之前和之后都没有谁和他相知,而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在空间上得孤独,天地广阔,却依旧因为孤独而悲哀,于是诗人感叹苍凉和孤独,潸然泪下。

(三)沉郁顿挫

• 低沉郁积,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胸

中,沉吟再三,然后勃发于笔端。

• 汩汩涌出的泉水,最终汇成一股曲折的溪流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诗人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暮秋时节,想到和朋友天各一方,倍感思念,于是借酒消愁。颈联描写江山见证作者的鬓发,“存肝胆”则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忠贞。整首诗将眼前悲凉之景、自己的个人遭遇和深沉的爱国情怀紧密结合.(四)朴素自然

• 语言上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不矫揉造作,不露雕琢的痕迹,显示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王维《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全诗没有大肆描写送别的场景,而只用两句简笔勾勒告别友人,回到家中的情景,三四句则用询问的口气,表达对朋友再来的期盼。诗人截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采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五)含蓄委婉

• 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不把意思直接表达出来,而是藏在描写刻画的形象中,让

读者自己理解和想象。

• 犹抱琵琶半遮面

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人在诗中表达什么思想?

诗歌真正的意思是要询问张水部自己这样的水平风格是否符合考官的口味。诗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新嫁娘,将知音张藉比成丈夫,将考官比喻为科考的官员,又将自己的文章比作所画之眉。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委婉。

(六)婉约细腻

• 语言和情感呈现柔美、委婉、含蓄、细致、绵密的特征。

——小家碧玉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诗歌婉约细腻的风格体现在哪些地方?

• 词开篇用寒蝉、骤雨、长亭、兰舟等凄凉的意象渲染离别时的氛围。接着通过细节

描写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体现离别时的缠绵悱恻,最后写别后的想象之景“晓风残月”,抒发别后的孤苦凄凉。全诗描写离别场景和离别心理的语言细腻,表达情感含蓄。

(七)清新明丽

• 清朗明净,令人耳目一新,以新颖轻巧的构思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描摹大自然的清幽

秀美,抒写轻快隽永的情思,不做作,少粉饰,有新意。

——春光明媚中踏青的红衣少女

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诗歌描写诗人在酷暑的晚上游荷池,看到“细草摇头”,将细草拟人化,富有情趣。后两句同样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荷花躲在荷叶下,化静为动。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清新明快。

(八)幽默讽刺

• 语言诙谐、风趣或辛辣,表现对世事或某类人的讽刺。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 这首诗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诗歌揭示了

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用幽默调侃的语句,表达对秦始皇的讽刺和憎恶之情。

其他注意风格:

(1)明净绚丽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明净绚丽——

像一株静静开放的牡丹

(2)清新淡雅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雅致,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而陶潜的诗特点不乏清新,但主体风格是平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杜甫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丰富,语言清新生动。

清新淡雅——

像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3)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又如《诗经.硕鼠》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明白晓畅——像一杯透明洁净的矿泉水

江楼月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明快简洁——像一幅勾勒线条的淡墨山水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4)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但韵味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清新自然——

像一池雨后出水的芙蓉

冲淡质朴——

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作家的风格流派与语言特点: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朴素自然—陶渊明、谢脁、谢灵运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高超峻拔)李商隐—委婉含蓄

李清照—婉约缠绵陆游——慷慨悲凉

杜甫——沉郁顿挫、激愤悲慨白居易——明快简洁、明白晓畅

李白——清新飘逸、豪迈洒脱王维——闲适恬淡、清幽空寂

辛弃疾——豪放悲慨杜牧——俊爽明快

苏轼——豪迈旷达、雄健奔放

•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第一步: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析:结合有关语句具体分析特色。

第三步: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叙: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析: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不着一色,寓问于答,简炼 而自然,寓深沉于平淡之中。

评:全诗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钦慕而不遇的惆怅之情。

横江词(其一)李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叙:这首诗多用口语,自然流畅,朴实无华。

析:一二名句“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三四句用语夸张,想象奇特,焕发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光彩,语言明朗率真。

评: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

阅读刘禹锡的诗《浪淘沙》,体会其语言特色。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篇8:例谈语言风格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一.语言符号、语言风格与文学风格

语言符号本来只是一种听觉符号, 它是用语音来表示意义的, 音义之间的关联既具有任意性又具有约定性。从系统角度而言, 语言符号非常复杂, 其内部的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构成三个子系统, 各子系统内部又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语言单位, 各系统和各单位之间有着种种联系。每个语言符号的作用都是以整个语言系统作为存在前提, 作为一种开放的系统, 语言本身在发展和使用的过程中始终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内部因素的影响, 必然会为了适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进行调整。那么, 能否从字面上将“语言风格”简单地理解为语言符号的特征呢?答案是否定的。

语言符号有两种存在的形态:一种是处于“备用”状态, 等待使用者采纳的;另一种是处于“使用”状态, 正被用于交际活动中。“语言风格”是“适应特定的交际目的、对象、内容和场景的需要, 通过特定的言语表达形式所形成的特定的言语气势和言语格调。”[1]之所以强调“语言风格”是言语的而不单纯是语言的, 是因为“语言风格”是在语言运用中形成的, 并不是以语言对比方法所获得静态的、规范提炼的结果。再者, “语言风格”的言语性也决定了它不能脱离特定的题旨情境, 必然受到非语言的外部因素的制约进而影响到言语形式、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的形成。因此, 对于具体文本“语言风格”的分析必然是动态的分析, 言语形式即语言符号的显性特征只是其组成部分之一, 并不能代表和反映“语言风格”的全貌。当然, 需要说明的是, “语言风格”并非是一个空灵的概念, 必须以语言手段作为基础。构成语言风格的话语体系是语言表达形式的各种特质的综合体, 它调动了语言中包括文字、音韵、词汇以至句法篇章组织等各种积极要素, 有时还要利用体态语、副语言以及图表符号等, 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句法和篇章组织, 这是形成风格体系的支架和关节。每个人都有组织语言的一套习惯和方式, 遣词造句、行文表达中总会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自己的个人风格。现代意义上语言风格学的兴趣正是基于此点, 语言学者试图利用自身丰富的语言分析经验, 以及精确、客观的分析手段, 探索文学语言的组织结构规律, 具体去评判某个作家某部作品的语言是怎样的, 如何组织起来的, 结构规律如何以及具有何种特点等等。至于作品价值的高低美丑, 语言学者不置可否, 纵使文学价值不高的作品, 本身也可以进行语言分析, 也具备“语言风格”。依从这一角度, 语言风格学与通常意义上所说修辞学也存在区别, 因为修辞学的目的是求“美”, 讨论的是如何使文辞流利生动, 富有文采, 以利于文义的传达。

迄今为止, 有关“风格”最有名的定义, 是法国文学家布封的“风格即人”。大意是思想的表达属于个人, 风格是个人加于自己思想的“顺序和波动”。这一定义简练但却显模糊, 既可指某个人的个体语言风格, 也可指某个人言语作品在内容思想上所呈现的风格。后者即是现在所说的“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性, 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话语特色。能否形成独特成熟的文学风格, 往往是评价作家或作品成就的主要标志。文学风格重视对作品整体印象的概括和综合性评价, 涉及内容、思想、情感、艺术特色等, 当然也包括由语言形式隐含的个人风貌。

二.“汉味小说”的风格层次

严格说来, “汉味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才产生的“新”概念。之前学界已有“京味小说”和“海派小说”的提法, 如老舍的《骆驼祥子》讲述的是老北京的事, 文中又选用地道的北京方言;又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茅盾的《子夜》等, 其故事情节均以上海为背景铺陈, 其间也夹杂了部分上海话。如此, 对“汉味小说”的理解也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因其大量使用“汉腔”即武汉方言而得名, 二是因其描摹武汉人的世俗风情而得名。前者是语言风格学的分析路径, 后者则参照的是整体性的“文学风格”。

纵观小说, 方言词语主要出现在人物独白或对白中, 即表现人物的言语活动及由其建构的话语中。如:

(1) 柳:“去你妈的, 邪贷萎子, 一肚子坏水。”陆:“多少讲点精神文明嘛。再就是要注意选择器物。坏水装在萎子里, 百分之百漏得精光。” (《黑洞》)

(2) 猫子说:“个巴吗苕货, 你儿子是婊子养的, 你是么事?”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3) 他们假装威胁说:“瞎点菜了啊。”我就给他们两个字:“敞———的!” (《她的城》)

上述语句中的“邪贷萎子”、“个巴吗苕货”和“敞 (音似‘岔’) 的”都是典型的武汉方言, 其中蕴含着某一区域人群特有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而小说又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中心任务的, 因此, 方言俚语的使用生动地描摹了武汉人泼辣粗鄙的世俗个性, 具备文化经验的读者对此会有更深的感知。使用方言创作, 能保持所描述生活的本真性, 减少语言符号由方言向共同语转过过程中所损耗的原生态生活因子。但方言词语的使用并非就是造就某种文学风格的主要因素。以池莉的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为例, 全篇不过九千字, 其中武汉方言特有的词语数量极少, 但由于作品以人物对话为主轴, 方言词语的出现使得人物性格跃然纸上。但这种“汉味”的文学语言, 既有原汁原味的“汉腔”, 又能具有文学的品格, 使非本地的读者也能明晓。换言之, 文学语言虽经作者的刻意经营, 是对自然语言的变形、扩张和扭曲, 但不是无限度的, 语言传播与接受的基本规律仍需遵循。

拉康认为, 符号的能指和能指之间彼此串联, 构成一个能指的网络。

语言的意义 (也包括文本的意义) 正是产自网络化的能指的共同作用。同时, 能指与能指彼此之间也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者层层相套、互相呼应, 构成“能指连环”。语言意义的表述也因此而复杂化, 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也成为一个追踪寻迹捕捉意义的过程。因此, 简单地从语言的某种特点出发, 找一些方言语词、方言音韵将其看成是地域文化风格的标志, 只是简单的贴标签的做法, 并没有真正把握问题的实质。作家运用特定地域的方言进行创作, 其主观意识里只是想让让小说的描写更生动, 更贴近现实生活, 却在无意识中传达了许多原本未曾预见但在符号“能指”背后存在的东西, 包括题材的聚焦、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构建等等, 这正是文学风格显现的主要介质。因此, 我们可以借助语言分析的方法 (如“隐喻”和“转喻”) 循着能指网络追寻其后隐藏的“无意识”信息并从中感知文学风格的存在, 但语言风格与文学风格之间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汉味”是语言符号背后所潜藏的“无意识”, 它以语言形式存在, 但意蕴悠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语言符号是语言风格和文学风格显现所必须依赖的媒介, 脱离语言符号, 两者都将不复存在;而语言风格和文学风格又是两个互相独立、彼此部分重叠的概念, 追求的目的以及适用的分析方法存在差异。语言风格是作品文学艺术风格最鲜明的标志, 但不是唯一的标志。

参考文献

[1]袁晖.试论汉语的民族风格[C].语言风格论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93-203.

上一篇:自我介绍の刘艳华下一篇:励志之 老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