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幼儿手工教育

2024-07-12

如何开展幼儿手工教育(精选8篇)

篇1:如何开展幼儿手工教育

摘 要: “手工”是指用手操作、表现手艺的工作。手工活动关系到大脑的发育,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联系,手的活动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运动区的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水平越来越高。

关键词: 手工教学;撕贴;剪纸;染纸;泥工

着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在他的《儿童心理》专着中指出:“幼儿从4岁开始,精细动作技能已开始发展,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手部上,同时这一时期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等也都能发展起来。”作为教师,要从幼儿这个年龄段开始,挖掘幼儿巨大的学习潜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手工活动,让幼儿掌握多种技能技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撕贴教学可发展小班幼儿小手的灵活性

撕贴是发展幼儿手部肌肉灵活性的有效形式。此方法比较简单,对刚刚入园不久,没有经过美术训练的幼儿来说比较容易掌握,可作为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如:撕贴苹果树。老师画好苹果树图样,并准备红色纸撕成细长条形,让幼儿练习把长条纸撕成小碎块,然后粘贴在苹果树上。从撕到贴,需要幼儿手的灵活、协调。幼儿对撕贴很感兴趣,撕得快,贴的干净,虽然都将苹果树贴满了苹果,但出现的效果却不一样,有的画面杂乱无章,而有的画面却一目了然,清新爽意,每个小苹果都贴的位置恰当。在幼儿有了撕贴的经验后,可以加入一些稍难一点的撕贴教学,比如撕贴秋天的大树、热带鱼等内容。老师示范后,让幼儿自己完成撕贴的整个过程,幼儿都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不但小手越来越灵活,而且撕贴的技能也逐步提高。

二、剪纸教学是培养小班幼儿创造力的较好手段

剪纸教学往往被人们认为是中大班幼儿的手工活动内容,小班幼儿根本不会使用剪刀。然而事实证明,小班幼儿不仅能学会正确使用剪刀,而且在教学中还能通过剪刀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这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初上剪纸课教幼儿使用剪刀,可先让幼儿剪直线,即老师可以在纸张上折出痕迹或画出直线,让幼儿沿着折出的痕迹或画出的直线进行练习,如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幼儿会使用剪刀后,可让幼儿按画好的轮廓线剪纸。如老师在彩色纸上画好星星的轮廓,让幼儿先沿线剪后,再贴在剪好的月亮旁边,组成了一幅“星星和月亮”的画面。

为了巩固幼儿使用剪刀,还可要求幼儿回家后在旧图书上找喜欢的图样,把他们剪下来贴在一起,组成一本“画书”。新年到了,为了增加节日气氛,教师可以教幼儿学剪窗花,上课时,重点教幼儿折的方法,因为折是剪得基础,再教幼儿怎样剪,在什么位置上剪,结果出乎教师的预料,在参与剪纸的幼儿之中,只有两位幼儿不会剪,其他幼儿都剪出了有规则的图案。经过几次练习后,大多数幼儿都掌握较好,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还剪出像大人一样整齐、精细的图样。

由此证明,小班幼儿完全有能力使用剪刀。在剪纸过程中,幼儿的手和脑并用,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三、染纸教学可发展小班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力

染纸是一种较复杂的手工活动,通过染纸可以让幼儿体验到颜色的奇妙变化,发展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及兴趣,激发幼儿学习色彩的积极性。

初进行染纸活动时,可先让幼儿做“染纸玩色”的游戏,为幼儿准备了白纸,红、黄、蓝颜料,毛笔等材料。教师先示范在白色纸的一边用毛笔任意蘸上三种颜色,然后将纸对折压平,打开后,竟然神奇的出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幼儿被这种有趣的形式吸引,很快投入到自己动手操作中去,教师启发他们在纸上按不同方向涂不同颜色。

在涂色过程中有一个重点问题要让幼儿掌握,那就是涂色时动作一定要快,不然,颜色干了,再对折压平也无济于事。幼儿经过练习,染出了许多画面,有的画像机器人,有的画像一件毛衣,一把扇子,一棵古老的树干„„孩子们一会儿说像这,一会儿说像那,连老师看了孩子的画也要琢磨一会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完全体现在他们的染纸作品中。

四、泥工教学可培养小班幼儿对手工的兴趣,提高幼儿的智力 在人们的思想中总认为3、4岁的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差,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泥工内容,如:搓根小棒,压个圆饼干等,其实这样做不能发掘孩子真正的智力潜能,上简单的泥工课,幼儿对泥工兴趣也不大。

小班的幼儿手指小肌肉尚未发育好,动作不灵活,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能力将泥捏出需要的形象来。因此,我们幼儿园通过反复实践和寻找,发现泡泡泥不但柔软容易揉捏,而且易于保存,最终将泡泡泥确定为我们幼儿园手工课活动的使用材料。

刚入园的幼儿,上泥工课时我们应该给幼儿一团泥,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地反复捏弄着玩。让幼儿任意玩弄泥块的课题,符合幼儿泥工乱捏阶段(无秩序阶段)的发展规律,正好与绘画上的涂鸦期并行。这样,他们在手工的天地里成了生活的小主人,不但认识了材料性能,还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从而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使智力通过玩泥迅速提高。

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游戏性的主题课,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基本技能。如“请娃娃来我家”的课题,以游戏形式让幼儿任意做一样点心招待娃娃,就比只做一样糕点更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如在教幼儿做“梨”时,让幼儿有节奏地念儿歌来模仿动作: 一二三四团呀团, 二二三四搓呀搓。

三二三四压呀压, 四二三四抹抹光。

随着儿歌的节奏,幼儿很快就做好了“梨”。下课后,还不时地念儿歌做各种动作。就这样,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泥工的基本技能。

教师还可根据节日的特点,从制作节日食品入手,来选择有趣的泥工教学内容,让幼儿在玩中掌握团、压、捏、柔、串等多种泥工技能。如在国庆节后,重阳节前夕,可选择泥工“糖葫芦”作为幼儿手工课的内容,红红的泡泡泥被孩子们团的圆圆的,用小棒细心的将“山楂”串起来,还真像“糖葫芦”。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可选择泥工制作月饼这个内容,让幼儿把各种各样的泡泡泥团圆压平后,用瓶盖、雪花玩具等材料在上面压上花纹,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发挥,做出了花样各异的月饼。通过以上活动,培养了幼儿动手制作的兴趣,动手能力也大大的提高。

五、总结

总之,在小班开展各种手工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能否使幼儿的小手更灵巧,想像力更丰富,色彩感更强,兴趣更高,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去培养。我们应该让幼儿多参与各种手工活动,让孩子在手工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勇于实践,大胆尝试,从而达到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目的。让我们共同携手,使幼儿在手工教学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篇2:如何开展幼儿手工教育

俗话说,“心灵手巧”“十指连心”,这说明了手和大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我们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于他的手指上”,儿童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动手操作物体和材料得以实现的,“手巧”就会“心灵”。因此,在幼儿教育和日常活动中,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不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现代教育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允许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动手、自己探索,获得全面发展。根据幼儿发展的这一特点,本学期,我班的特色活动确定为组织幼儿开展《手工制作》活动,让幼儿通过手工制作活动,动手又动脑,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通过这段时间在开展特色活动中的观察和教学效果,使我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手工制作活动,怎样使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一、重视手工制作活动,理解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意义。

1.手的活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创造能力的强弱都取决于其大脑的机能是否成熟与发达。让幼儿多动手就能促进大脑很大一块区域的发展,当幼儿双手活动时,指头上的神经细胞会随时将信息传到大脑,因而加强幼儿手的活动是开发大脑潜在机能,培养创造性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折纸活动中,孩子们将一张纸经过折、翻、粘等,组合成了一件件形象夸张、富有趣味的作品,对这种诱人的制作,幼儿抱有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幼儿们的成就感、自豪感得到了满足,同时,他们对艺术的美也有自己的特殊表现方式,也促进了幼儿大脑的发育。

2.手的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我班有一位叫陈志平的小朋友,他本来具有很好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只是他不善于表达自己,没办法用语言流畅地表现他的创造力,给人一种愚笨的印象。针对陈志平这样的表现,我们训练他用自己的巧手来表达他的思维与想象,让他动手做一些手工,这样就可以避免其言语能力差带来的缺陷,他的创造力可以充分的发挥,从而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赏识,也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并能不断的发展。

3.手的活动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从小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不仅让幼儿获得表现自己的创造力的机会,还可以使他对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足够的信心,养成他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这些幼儿今后的发展将有深远的影响。例如我班的娄依晨小朋友对手工活动情有独钟。每次在手工活动中,她都能大胆想象,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并能在讲评时大胆讲述自己的作品。久而久之,养成了她不怕生,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的性格,自信心也越来越强,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成了幼儿学习的榜样。

二、优化手工制作活动,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操作指导。

手工制作活动中的操作对幼儿的作品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在幼儿进行手工制作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必须引起重视,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操作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鼓励幼儿积累有效的表象

手工制作中所需要的表象积累,它主要表现为空间存在形式。幼儿对它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再加之幼儿对具体物体观察的不同程度,幼儿也会使表象再现,犹如一幅作品那样,印象深刻。如:在组织幼儿进行特色活动“电话”时,先要让幼儿对电话的外形进行分析。这时,教师可从不同角度启发幼儿思考:“整体形态是怎样的?电话分为几个部分?听筒是什么样的?除了听筒还有什么……?”教师在分析时,还可利用儿歌、谜语等来帮助幼儿加深对表象形体的记忆,根据幼儿对生活的经验,利用熟悉的儿歌加深对电话的整体印象。

2.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联想

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幼儿在手工制作活动时,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以唤起幼儿对自己所要构思的创造,充分发挥幼儿案。如:幼儿做电视机可用哪些材料?在布置电视机的画面时,又需要哪些材料等等,总之,要给幼儿一个联想的机会,才能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构建自己理想的作品。

3.组织幼儿进行有效的灵活练习

训练手的灵活性,是手工制作活动的前提。可在分步练习、整体练习之间进行,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掌握每一种动作的方法与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中的联系与协调。例如:剪纸,幼儿需要分别练习剪短直线、长直线、曲线及各种形状,还要分别目测剪、沿轮廓剪和折纸剪等。教师还应注意幼儿练习时间的疏密性,即开始分步练习时,时间短一些,进行整体练习时,时间可以相对长一些。在反复多次练习中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4.促进幼儿进行有效的空间组合 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同时,也能发挥幼儿的整体布局和装饰点缀的能力。例如:当幼儿制作出“电视机”后,可引导幼儿用彩笔在电视机的屏幕上进行添画,组合成“正在播放电视节目的电视机”,为作品修饰、增彩。在幼儿制作完毕后,可引导幼儿将作品贴在底纹上,鼓励他们通过想象,添画上富有想象创意的形象,还可以利用制作的“费脚料”粘贴,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激活手工制作活动,老师放心一些让孩子大胆一些。

1.教师少一分替代,让幼儿多一分发展。

幼儿正处于成长期,许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要弱于成年人,因此,如果老师习惯于用指挥和替代的方式“教导”幼儿,就会使幼儿降低自我评价,进而降低自我价值感。这种指挥和替代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不相信幼儿能力的表现,使幼儿觉得自己“弱小无能”,长此以往,就会妨碍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实践中,应该大力提倡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习惯,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自己在做做玩玩中,认识到“自己的小手很能干”,不仅可以制作许多小动物,还可以拼图、画画等,从而真正体会到自己动手的乐趣,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欲。

2.提供适宜的工具,增强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

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否能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果提供一些适合于幼儿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就能够为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供前提条件。其实幼儿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去开发它。在制作活动中,教师可让幼儿尝试各种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问题所在,然后再用确切、浅显的语言讲解制作步骤,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

3.多强调客观事物本身,少强调幼儿的弱小。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探索未知领域。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幼儿想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这时我们一定要强调客观事物本身,多为幼儿提供帮助,避免强调幼儿的弱小。例如,当幼儿想帮不会系鞋带的幼儿系鞋带时,我们不应该说,“你们太小了,干不了,还是老师来吧”,可以说成是“你真能干,我们一起来帮助他吧”。因此,我们强调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和力所将能及的事情,老师的作用关键在于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宜的物质环境,并加强鼓励和帮助等方面的精神支持。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允许幼儿尝试错误,并尊重幼儿不成熟的一些幼稚行为。反之,如果老师认为他们幼稚、可笑,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了,幼儿就会气馁,就会丧失再努力的勇气,甚至从此会留下自卑的情结。

篇3:如何开展幼儿教育

一、以班级集体为单位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

现在提倡和谐社会, 和谐的基础在于心中有他人。这对于现在大多为独生子女的孩子来说, 是一个难题。而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让幼儿初步认识社会, 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园是孩子懂事后第一次与同龄左右的小孩生活在一起, 可谓集体生活的前哨战。因此, 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幼儿集体意识的重任, 为孩子以后的集体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个幼儿园, 每个班都有很多幼儿组成一个集体, 而幼儿刚进入集体生活, 很多方面都以自己为主, 大部分又是独生子女, 被父母宠着, 因而个人意识太强, 不懂得怎么和其他幼儿相处, 在这里教师就要成为一个较好的引导者。

因此, 教师在幼儿面前要有耐心, 引导幼儿树立集体意识, 学会互相谦让, 学会和其他人用语言交流, 自己有想法也要用语言表达出来, 让别的幼儿或者老师知道, 让幼儿渐渐地认识集体的概念。

二、选择自主、自由、开放的游戏活动

以往, 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的各种游戏活动都是教师安排的, 幼儿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完全没有自主可言, 幼儿就像是一个能被操纵的玩偶, 逐渐丧失了活泼好动的天性, 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就更别提创造力的培养了。所以, 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的游戏方式, 把游戏活动的阵地真正地还给幼儿。

新时期, 我们必须认清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身份和地位, 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 而是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支持者、维护者、观察者、记录者和引导者。我们在日常活动中, 要多选择开放、自主的游戏活动, 要学会征求幼儿的意见, 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游戏方式进行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同时开展多个游戏活动, 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快乐、满足和进步, 并且可以让幼儿深刻地感觉到游戏是他们自己的, 他们也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教师可以采纳他们的意见, 他们虽小但也是被尊重的。

作为教师, 放开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活动, 让他们自己确定游戏规则, 自己圈定游戏场所, 自己选择合作伙伴, 自己设定活动方式, 更能够把他们真实的心境和思想感情表露出来, 而且也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真正使幼儿快乐地游戏, 在游戏中学习。

三、真实感知细致引导, 锻炼孩子耐挫的个性

孩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 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年龄小, 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我们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时, 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经历挫折而后成功的影视作品, 或者是家长、教师的亲身经历, 甚至包括身边的小朋友经过失败而成功的小故事, 幼儿通过这些真实可感的事实直观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 真实感知挫折, 认识到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 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 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 正确理解挫折, 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 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

幼儿挫折教育其次要破除幼儿的依赖性。作为教育者应该给孩子面对现实的机会, 让他们意识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的。孩子毕竟是孩子, 他们会做错事、说错话, 那不要紧, 我们要告诉他们, 人在小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就是那些有名的科学家小时候也常犯错误, 他们也会遭遇失败、挫折, 如爱迪生、爱因斯坦……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才能使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未来各种各样的挑战, 去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的变迁。

四、增强教师的环保意识, 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

教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教师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时, 才能影响并带动幼儿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 不断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 关心周围的环保状况, 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 另一方面, 还应注意自己的行为, 从一点一滴做起, 用自己美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孩子。如注意自己的着装整洁、手脸干净, 物品摆放有序; 看见废物主动捡、看见破坏环境的行为主动管。这样, 孩子在耳熏目染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

总之, 幼儿个体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 人为地设置陷阱, 使孩子在压力面前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如果孩子经常遭受这样的挫折, 孩子就会产生“无能”的感觉, 感到事事失败而丧失自信心。在实施挫折教育时, 一定要把握好“度”, 注意孩子在发展过程中, 没有挫折不行, 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孩子正视挫折, 在遭受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 想办法战胜挫折, 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路.不可忽视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J].人民教育, 1995, (6) .

篇4:如何开展幼儿勤俭教育

首先,从幼儿园的教育來说,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劳动教育、消费教育、理财教育几乎是空白,无人引导。其次,在家庭中,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只要求孩子学习好,吃喝拉撒一切包办代替,任何要求一概满足,而孩子对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当然,不知回报。再次,从现在大的社会环境来看,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以,对幼儿进行勤俭教育,我认为不是单从哪方面入手或采取单一措施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必须全社会共同提高认识,各方达成共识,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教育,方能奏效。

一、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教

婴幼儿的可塑性极强,通常被人们形容为是一张“白纸”。在这方面,父母和教师所起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因为幼儿期社会性学习的特点是“模仿学习”,无须别人来“教”,只要身边有这样的人、事,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孩子们自然就会习得。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的消费习惯、理财方式、劳动行为和态度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如果父母具有计划支出、理性消费的观念,家中一切物品,包括孩子的衣物、玩具、学习用品等都能有计划、按需要添置,而不是根据自己或孩子的一时冲动购买,并小心爱护所购的物品,家中一切设施摆放整洁,勤收拾,常整理,那么,孩子就不易产生“见好就爱”的毛病,具有一定的抗诱惑能力,另一方面幼儿心中也会埋下理性消费、尊重劳动、勤俭节约的种子。

二、启发引导,动情明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接触到的人和事会越来越多,可供他们模仿的榜样、行为也会多样化、复杂化。孩子在某种情感和知识的支持下,会接受和认同某一行为或方式,否定其他行为或方式,并逐渐将被接受和认同的这种行为或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根据幼儿期的年龄特点,要使他们理解某些要求并发自内心加以接受,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亲身活动和情感体验后最终明白和接受。如,父母买回好吃的东西,孩子不停地吃,此时若给他讲“细水长流”的道理是没有用的,但如果等他吃完后不再提供,以后几天依旧如此,孩子就会产生不满意感,这时,成人再启发引导,讲些浅显的道理:如从保护胃肠消化功能到快乐的平均享受等,孩子接受起来就要容易得多。再如,全班孩子跟着老师学做玩具,有的孩子勤动脑、动手,玩时很爱惜玩具,就能经常快乐地玩,而有的孩子不愿动手做或不爱惜玩具,经常弄坏玩具,那么他就只好看着别人玩。几次以后,经过教师启发或同伴间的讨论,他就会明白这样的道理:只有动手,才能创造快乐;只有珍惜,快乐才能长久。

三、注重实践,习惯成自然

“知”、“情”、“意”、“行”在品德培养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都不可忽视,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行动。并且幼儿期教育的特点是“养成教育”。因此,合理消费、爱惜物品、勤俭这些品质也应从孩子一具备独立活动能力时就开始注意培养。教师和家长应把孩子看作是家庭、社会的普通一员,不要因为孩子小而过度保护,不肯或不敢放手让他们做事;也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就过度溺爱,自己省吃俭用去满足孩子的高消费,而应始终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让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从自己穿脱衣服、系鞋带到收拾整理玩具及学习用品;从轻拿轻放桌椅到与教师一起修补图书……只要我们能做到随时、随地要求不变,就能逐步引导孩子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使他们逐渐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自理,学会做人。

四、横向贯通,纵向衔接

横向贯通有两层含意:一是要将劳动教育、消费教育与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采取多种形式,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接受勤俭教育。二是要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其中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园联系册等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做得还不够,今后还应加强幼儿园与社区的广泛联系。在教育内容上,除了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外,还可增加一些社会公益性劳动,如带幼儿到公园或旅游景点拾落叶、捡垃圾等,共同营造一个尊重劳动、朴实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篇5:如何开展幼儿手工教育

一、幼儿园为什么要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当今社会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把孩子视其为“小皇帝”,要什么给什么,在孩子心中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为他们提供的方方面面的照顾,偶尔有一点不如意,还要大哭大闹。当前的幼儿教育,家长又侧重于培养孩子的知识、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而忽视了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尤其是爱心和感恩心的培养。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孩子缺乏爱心,表现出自私、狭隘、霸道、脆弱、敏感、任性等性格。因此,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尤其是幼儿园更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感恩教育,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二、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1.家庭教育是感恩之心形成的基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成为孩子感恩教育中的启蒙教师,要将家庭视为孩子获得感恩教育的第一个平台。因此,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老师要积极地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一是在家里开展礼貌教育。要让他们学会感恩,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尊重家人。老师要指导家长教孩子学习使用礼貌用语打招呼,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要重视家人的存在,知道长幼之分。

二是要让孩子学会表达“谢谢”。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他跟在大人的身边,在接受别人礼物或帮助的时候,都要及时提醒孩子说“谢谢”,让孩子知道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要感谢帮助我们的人,使“感谢”成为孩子的一种日常用语。

三是要让家长对孩子进行谦让教育。在孩子逐渐有了一定的意识后,教师要提醒家长切忌向孩子灌输自私的观念,让孩子在同伴之间、邻居之间、家人之间学习谦让,让孩子在谦让的氛围中长大。

四是要让家长对孩子进行互助教育。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要提醒家长不再给孩子包办代替所有事情,指导家长让他们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家长帮孩子穿衣服,孩子帮家长拿拖鞋,家长帮孩子盛饭,孩子帮家长拿筷子,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孩子在一种“互相关爱”的环境中长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伙伴。”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家庭教育入手,使幼儿形成初步的感恩意识。

2.幼儿园教育是感恩之心形成的关键

幼儿感恩之心的培养是幼儿教师应尽的责任,作为幼儿教师就要将感恩教育有效地融入到幼儿的日常教育之中,让孩子在感受别人爱的同时,也尝试着去爱别人。幼儿园该如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关爱幼儿,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教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是孩子眼中的偶像和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幼儿,在接受社会各界帮助时应表达出自己的感谢之情,在幼儿表现出的关爱帮助行为时,应该不吝惜地说声“谢谢”……幼儿天性爱模仿,当我们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也会做出类似的行为。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感谢的人,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二是抓住日常生活环节培养幼儿的感恩心。“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都拥有爱心,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发生了变化。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人们都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可以看出,孩子是渴望爱心教育的,爱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作为老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要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随机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三是抓住节日活动环节培养幼儿感恩的心。中华民族现有许多节日,如春节、清明节、妇女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劳动节等等中就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因此,我们要结合这些节日庆祝活动,积极地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幼儿的感恩心。如国庆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到红西路军纪念馆观看革命烈士雕塑像,跟孩子们讲讲他们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业绩,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让孩子们知道我们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是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让孩子们树立对革命先辈的爱戴和感恩之情。还有“三八”妇女节,我们也可以请来孩子们的妈妈,让她们谈自己的工作,谈谈是怎样含辛茹苦养育孩子的,使孩子们切身体会妈妈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拳拳之情,从而让孩子们心存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进一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长辈的关心和呵护。通过这些节日感恩活动的开展,可不断强化孩子们的感恩意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感恩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的岁月里潜移默化地将感恩的种子长成一颗感恩的大树,回报家人和社会。四是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仅把眼光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还要凭借这教材内容,随机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目前幼儿教材中,有些“爱心”素材就可以作为感恩教育的内容,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在实施感恩教育活动中,可以开展一些专门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感恩。教师要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传统故事,如《黄香温席》、《乌鸦反哺》、《陈毅探母》、《哭竹生笋》、《羊羔跪乳》等,在晨间谈话、社会课中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醒幼儿心灵深处感恩的善根,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尤其是《三字经》、《弟子规》,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

五是充分利用各种活动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并创设一些活动情境,指导幼儿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如情境表演“今天我做小主人”、“感恩、坚强、团结亲子游戏”、“童心感党恩,快乐庆六一节目演出”、“党是太阳我是花歌咏会”、“颂祖国,迎中秋,感恩歌曲大家唱”等活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3.社会教育是幼儿感恩心强化的平台

幼儿感恩心的培养除了家庭、学校外,社会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强化幼儿感恩心形成的重要平台。为了让幼儿能真正地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一些适宜孩子们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爱心捐资捐书、赈灾义演等。老师可以让孩子将他们省下的零用钱或者是压岁钱以及家里旧的书籍捐出来帮助那些因受灾或边远乡村家庭贫困的小孩,让他们去学习主动地关爱和帮助他人。通过社会实践教育,进一步强化培养了幼儿的感恩意识,使孩子真正地学会了关心人、帮助人。

4.发挥榜样的作用,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老师要注意收集、积累孩子身边典型的感恩教育素材,选择时机进行教育,这样可让幼儿通过身边可知可感的事迹增加感恩意识。其次,以中外人物的典型事例为榜样。在历史上,历代帝王治国的口号多是“以孝治天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生我、养我,百善孝为先”,“王祥卧鱼”就是很好的例子。

5.借助好书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文学作品中很多感人的事迹,能在不知不觉中使人受到感染从而受到教育。家长和幼儿园都要给幼儿提供一些感恩教育的幼儿书籍指导幼儿阅读,使幼儿从中受到教育。

篇6:幼儿园如何开展好礼仪教育

前面我们说过了幼儿园如何开展好礼仪教育的教学活动,今天我们开始谈一下礼仪教育的日常渗透应该如何进行。礼仪教育,即行为教育,行为的养成,是坚持不懈,不断反复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那么简单,也坚决不能够3天打渔2天晒网。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日常渗透在孩子行为养成,礼仪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入园环节如何渗透礼仪教育:

1、幼儿园每天早晨开展“礼仪小标兵”活动,每班轮流进行,一天6-8位小朋友在幼儿园门口迎宾。

2、教师和幼儿共同做迎宾活动,要对来园的家长和小朋友进行礼貌问候:“早上好”或“您好”,在问好的同时要做到“面带微笑”“微微鞠躬30度”。

3、教师在园内碰到送孩子的家长应该主动问好。

4、教师和家长引导幼儿见到老师和小朋友要问好。

5、幼儿见到教师的时候说:“老师好”,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回答:“你好”或者“小朋友好。”并且可以伴随一个肢体动作,如“拥抱”“抚摸”等,与幼儿之间产生亲近感。

6、在没有进早餐之前,可以进行的小活动有:(1)礼仪小讲师,孩子将自己在家里教爸爸妈妈学礼仪的过程、自己了解的礼仪知识、自己发现的不合礼仪的事情等可以讲给大家听,这样的活动可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孩子学礼仪、做礼仪的动力。

(2)晨间儿歌大比拼:可以将学过的礼仪儿歌在这时候进行复习,并对孩子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进行重点强调。(3)晨间阅读会:可以将《和奇佳学礼仪》动画光碟中的故事,或者《礼仪教育系列绘本》中的故事让孩子在晨间进行讲述。(4)擦洗小椅子:让孩子每天早晨可以擦洗自己的小椅子,培养孩子爱护公物的习惯。

与此同时,要提醒教师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好晨检工作:

1、教师每天要检查幼儿的口袋、书包是否携带危险物品,如:果冻、果核、刀子等。

2、及时点数班内幼儿人数,做好晨检记录。

3、如果发现幼儿有感冒等症状发生,应该及时电话通知家长,带领幼儿到医院就医。

4、及时询问幼儿早餐情况,让幼儿养成吃早餐的习惯。

5、对幼儿带药的要进行重点记录,并及时喂药。

篇7: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科学教育论文

摘 要: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让幼儿亲历探究的过程,逐渐培养他们观察、提问、设想、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习惯,体验探究的乐趣,自我建构初步的科学知识,获得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世界中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幼儿教师应保护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捕捉幼儿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的教育契机,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有效开展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

关键词:科学教育;智力发展;探究能力;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幼儿对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等。如何在幼儿园有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教师可以作以下尝试。

一、满足幼儿欲望,激发探究兴趣

从古至今,那些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很多都与儿童时代所持的强烈好奇心割裂不开,因此,作为教师要细心呵护幼儿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好奇心,及时满足幼儿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当幼儿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询问老师一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时,老师要珍视幼儿的好奇心,尽量满足并积极回应幼儿的`需求,引导幼儿将主动的观察、探究融入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探究活动中去,让幼儿对自己的探究发现感到无限惊奇,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另外,为激发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教师切记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幼儿独特的想法和做法,并给幼儿提供充足、自由探索秘密的时间和空间。从小培养起来的探究兴趣必将会成为日后幼儿探究科学的无限动力,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有效设计活动,鼓励积极参与

有效设计科学活动,投入丰富的科学探究材料,是幼儿科学学习和探究的基础。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引导幼儿自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实际动手活动中逐渐积累较多的科学体验,让孩子们在愉悦轻松的活动氛围中,逐渐获得丰富的经验,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教师在为幼儿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活动是否能够不断地激发幼儿主动观察、比较和思考。总体而言,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无论是在开始部分,还是结束部分,多以开放式提问来激发幼儿动脑思考和参与兴趣,比如,“如何使颜色发生变化”的活动,幼儿会通过多种方法尝试用不同颜色混在一起,使颜色发生变化,可以将两种颜色放在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这种开放性问题的提问能极大而充分地唤起所有幼儿曾经的生活经验,发挥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性,并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理解去尝试多种问题的答案。在活动中,幼儿不但能够获得大量有关颜色变化的经验,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因此,一节科学教育活动是否有效,不仅要观察幼儿是否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幼儿是否积极参与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否主动思考,是否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三、创设饲养角,亲近大自然

环境是幼儿学习科学知识重要的教育资源,饲养角作为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一种优质的教育手段,为幼儿的科学学习、亲近自然提供了在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以外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学习的途径和载体。幼儿年龄较小,好奇好动,探索欲望强烈,种植植物和饲养小动物是儿童非常喜欢且感兴趣的活动。生活中那些能吸引他们兴趣的活动,孩子们都会主动地、积极地、愉快地去参与,比如,幼儿园可以创设种植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参与种植活动,可以发动孩子们从家里拿来了各种植物的种子,分别用各种废旧瓶子做成小盆栽,还可以让孩子们从家里拿来各种小动物,比如,小蝌蚪、小青蛙、小鱼、小虾、乌龟、小兔子等。在不同季节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饲养角里照料、观察不同的植物,轮流给各种种子及花花草草施肥、浇水,给各种小动物喂食、换水。每当发现他们精心照料的植物和小动物有了奇异的变化,孩子们就会兴奋地和大家分享:“快看,我的小苗发芽了!”“我的豆角长出了一个小豆角!”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用图示法的方式及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既学到了种植、饲养动植物的新本领,又在与自然的环境中学会了观察方法,掌握了记录本领。同时,在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的过程中,幼儿也会时常发现很多让他们觉得奇怪的问题,每当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慢慢思考,启发幼儿自己寻找答案,使他们明白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而在饲养、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慢慢了解不同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知道各种小动物不同的生长变化、成长规律以及饲养方法。

四、在一日生活中进行科学教育

在幼儿眼中,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充满奇妙和好奇。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总是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求知兴趣,他们总是总喜欢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为什么?”等等,这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观察幼儿的行为,从而为幼儿学习生活中的科学提供充足的材料和充裕的时间,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处处皆科学,科学神奇不神秘,这些科学现象就蕴藏在孩子们的周围,时时刻刻吸引着孩子们去观察、去探索。许多研究证明:幼儿提出的很多问题,以及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经验,无不来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幼儿在给小兔喂草时,他们会观察探究小兔的外形长什么样子,它们喜欢吃什么,它们多长时间喝一次水,它们的便便为什么是一个个小粪蛋,它们如何睡觉,它们睡醒后也会像人一样洗脸吗,幼儿在饲养过程中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自己的科学知识经验。因此,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它时刻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应学会随机进行。这些每天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的随机现象和经验,对幼儿来说是极其自然、极其有意义,且具体、易懂,也会使幼儿印象最深刻、难以忘怀,但如果教师不注意观察、不及时加以引导,就会使珍贵的教学契机一闪而过,成为过眼烟云,不会对幼儿产生任何影响。生活中学习和观察的过程,正是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好奇心,引导幼儿自由、自主探究科学的落脚点和切入点。

另外,利用进餐机会认识各种水果和不同的蔬菜,可以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各种时机,适时引导幼儿观察、注意事物之间奇妙的变化,比如,有些食材经过加工、炒熟之后会变色、变小,像青虾水煮后会变红;有些食材蒸煮之后会变大,比如,有些米粒、豆子做熟之后体积变大等等,这些生活中随时存在的现象或过程,都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契机。教师要抓住这些难得的教育契机,巧妙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去观察、去推理、去思考、去关注他们周围的奇妙世界,从而使幼儿从小感受生活中科学的奇妙和有趣,从小接受来自生活中的科学启蒙教育。总之,幼儿日常周围的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宝贵的、丰富的、幼儿感充满兴趣的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

当今社会是充满希望、充满竞争、充满机遇但又与挑战并存的世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幼儿的科学教育,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科学现象,将幼儿培养成新时期高素质的探究人才、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而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篇8:如何开展幼儿手工教育

剪纸是民间比较常见的一种手工艺术, 在开展剪纸活动的时候, 我们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 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与愿望, 让幼儿先进行欣赏和感受剪纸艺术的美, 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环境, 充足的条件, 让他们自由发挥, 并让幼儿讲述自己剪纸的内容和故事, 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其次, 折剪的结合, 让幼儿在熟练掌握剪纸技法的基础上在脑海中有一个形体的概念。折纸是训练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行的手段, 也是一种开发幼儿小肌肉群的过程。为了使剪纸效果更加突出, 教师可以事先让幼儿在纸上画出自己设想的图案花样, 然后再进行剪纸。让幼儿在剪出各种花样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装饰, 这样剪出来的图案会更加美丽, 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如在元旦期间, 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剪窗花, 孩子用自己剪下的窗花布置活动室更有一番趣味。总之我们应抓住身边的素材, 让孩子在游戏中不断体会、感知新鲜的、美好的事物, 培养幼儿捕捉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甘肃民间手工艺术在幼儿园的创新与研究, 教师可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 所选材料基本上为当地资源, 资源丰富。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在区域活动中, 幼儿通过绘画、剪贴等方法, 积极大胆地表现自己, 也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 通过民间手工艺术活动, 使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操作过程中, 教师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一、注重材料的选择和方法的使用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 引导他们了解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特征及用途。并有选择性地给幼儿提供一些制作的工具和操作材料, 进而指导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应引导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平面手工活动和立体手工活动的创作, 让他们在亲身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所以, 在手工制作活动过程中, 教师应先让幼儿的大脑活跃起来, 调动幼儿大脑神经的积极性, 让他们努力去思考, 然后再根据大脑中形成的图案进行制作, 这样就会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制作出精美的图案。

如画葫芦, 在平面的纸上比较容易作画, 可是在立体的葫芦上画画, 就难多了。葫芦是一个立体的又圆又光的面, 刚开始, 幼儿觉得线条很难控制, 画起来太难了, 但经过老师的指导和幼儿多次的练习后, 他们逐步掌握了在葫芦上绘画的方法和技巧。

立体葫芦上作画, 首先训练幼儿手指的灵活性, 然后进行分步操作训练, 这样就可以帮助幼儿熟悉和掌握立体葫芦画的方法与技巧, 最后再进行整体练习作画。在剪纸活动过程中, 幼儿开始只会剪一些简单图案, 在教师讲解了如何来折叠纸张和剪贴窗花技巧技法以后, 幼儿通过练习后, 剪出来的窗花越来越漂亮了, 而且他们也发现了一个秘密, 就是折叠的层数越多, 剪出来的图案效果会越好。幼儿在掌握了剪纸的一系列基本技法后, 我们就开始调动幼儿兴趣入手, 让幼儿练习一些构图的技法和能力, 练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 分别提供不同的材料、不同图案等, 为幼儿创造性剪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手工制作和绘画的结合

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 在自己的手工作品中添加一些绘画, 这样, 完成的效果大不一样, 也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 学习装饰花碟子的边, 幼儿看到花碟子的样子和平时绘画的纸张形状有所不同, 在画画时就要有所改变, 先在周围一圈装饰出花边, 再画中间, 教师积极鼓励幼儿, 让他通过自己的想象添画上富有创意的画面, 装饰完后, 幼儿再把花碟子剪下来, 练习配对, 在这个活动中, 提高了幼儿的想象力、探索能力、思维能力。

三、注重游戏与手工制作的结合

幼儿园的教学以游戏为主, 把手工制作和游戏结合起来, 真正体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 达到了游戏和教育的双重目的。教师可以让能力强的幼儿当“小老师”, 每次组织折纸活动的时候, 安排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为小组长, 而将能力比较弱的幼儿安排在“小老师”的一组。这样的安排发挥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减轻了老师指导方面的压力, 提高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幼儿在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新的知识, 他们在操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将自己的能力、特长充分表现出来, 使幼儿得到了自信。

上一篇:安置房装修施工方案下一篇:临泽县“十三五”期间林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