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看新年 抢红包成流行新年俗

2024-07-06

朋友圈”里看新年 抢红包成流行新年俗(共3篇)

篇1:朋友圈”里看新年 抢红包成流行新年俗

朋友圈”里看新年 抢红包成流行新年俗

在很人的记忆里,过年应该是这样的:备年货,吃年饭,穿新衣,拜大年,拿红包,放炮竹„„如今,这些年俗都在慢慢改变。

抢红包成流行新年俗

这些年,扬州市民小林的母亲,逐渐接受了许多过年的新变化,比如在外地工作的小林,会在网上提前买好年货并快递到家。今年,她又重新认识了“红包”的概念。在这位母亲原来的认知里,红包应该是过年时,长辈赠与晚辈“压岁”的。然而,今年小林却告诉她,红包变了,是需要“抢”的。

从今年2月初开始,一股“全民抢红包”的热潮在网上兴起,大家紧盯手机,在微信、微博、支付宝等应用里,各种点戳“抢”红包,虽然抢到的红包中,仅有一些小额奖金,但是大家仍乐此不疲,热情愈发高涨。抢红包一时间成了一种新年俗。小林就是这一新年俗的发烧友。

“谁也不会想靠这个发财,就是想讨个吉利,开心开心。”过年的前几天开始,小林就不停地穿梭在各种微信群里抢红包,虽然成功率不高,却热情不减。小林还发现了一些抢红包带了的新变化。小林说,她所在的工作部门原来并没有微信工作群,因为大家都有默认的共识,就是尽量“屏蔽”领导。不过为了抢红包,这样的局面被打破了,“想抢大红包,必须找大财主”,小林的同事建了微信群,并第一时间邀请领导入群。领导也不负众望,抛出大额红包,一时间群里热闹非凡,一派欢乐。

“摇”变身除夕最热字

“为了摇红包,手机都摔了”,这是南京市民潘女士除夕晚上发出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这说的就是今年央视春晚推出的抢红包的互动活动。今年,微信的抢红包不再局限于一般的朋友圈,而是走向了更大的平台——联手央视春晚,让观众一起通过“摇一摇”抢红包。这在除夕晚上掀起了一阵狂潮。

据腾讯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春晚播出期间,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到110亿次,峰值为每分钟8.1亿次。

在这样的狂潮带动下,“摇”成了除夕当晚最热的字,“你摇到多少钱”也成了热门话题,虽然大部分人的收获仅为几元、几分。

照片“晒”出温情

过年期间,在微信朋友圈流传着一则春节新“习俗”:“吃饭的时候,晚辈不能先动筷子,要等长辈拍完照片,发完朋友圈后,才能夹菜。”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却体现了一种过年新风尚——“晒年夜饭”。

“吃”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就热衷晒图的网友又怎会放过这个机会?想必大家的朋友圈里,都会有不少朋友家里的年夜饭的照片,这些照片里,有的是满桌的菜肴,有的是热闹的酒桌,还有的是家人忙碌的身影„„我家的饺子,你家的汤圆,虽然各家有各家的特色,但是网友在相互点赞、相互交流的同时,也通过网络拉近了距离,分享着各家的团圆快乐。我们吃着自家的饭,也在回味着他人的美满。

其实,晒年夜饭只是朋友圈“晒”文化的一种,晒全家福、晒家乡变化、晒各地风俗„„看着朋友圈的各种“晒”,你能感受着通过手机屏洋溢出的满满的幸福。

抽“新年签”,讨彩头

在不少地方,过年去寺庙求签,也是一个必要的习俗。不过,在技术创新的今天,这个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通过微信朋友圈里的抽签小游戏,这个千百年来流传的习俗变得更加简单易行。

其实,自2015年伊始,各种抽签的小游戏就不断在朋友圈里刷屏。这股热潮最终延续到了羊年春节。“良缘”、““财运”„„这些“新年签”的内容多是寓意较好的词汇,不少人希望抽个签,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有网友认为,“新年签”可信度不高,只是一个小游戏,但是可以抱着祝福祈祷的心态来娱乐一下,无论抽到什么样的“新年签”,只要内心充满美好的憧憬,希望总是会有的。

新年俗要过,旧年俗仍要首

爱抢红包的小林,除夕奋战了一天,直到吃年夜饭的时候,仍在不停的刷新手机。“我抢完一波红包,抬起头来,看到爸妈都放下碗筷,看着我,眼中有不理解,也有无奈,我突然觉得对不起他们。”抢了一天的小林,最终收起了手机,安安心心陪爸妈吃了年夜饭。小林说自己长期在外地工作,回家机会不多。过年的时候,有些流行要了解,有些新年俗也要体验,但是不能忘了过节的根本,是与家人团圆,而团圆不仅是人,更是心。年轻人在家过年,不能都在手机屏幕上忙活。一定记得别让手机霸占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

篇2:抢红包成新年俗

数据显示,农历除夕到农历正月初五,微信红包总收发次数达321亿次,相较于羊年春节6天收发32.7亿次,增长了近9倍。除夕当天,微信红包参与人数达4.2亿,收发总量为80.8亿个,是2015年马年除夕的8倍;共有2900万张红包照片发出,产生了5300万个红包。从支付宝统计数据看,除夕当晚,支付宝“咻一咻”互动平台的总参与次数达3245亿,这一数据是去年春晚互动次数的29.5倍;共有791405位用户集齐了“五福卡”,平分了2.15亿元大奖。

多维解读

春节抢红包自有其宏大叙事

实际上,包括支付宝在内的电子红包,改变的只是红包的发放方式,但寄予在红包之上的传统而美好的意头,并不会受到弱化。如果说互联网是一种使得大多数人获得了更多权利的技术进步,那么寓意着移动支付与平等共享精神的手机红包,则不啻是一种关于“互联网+”的启蒙。不可否认,手机红包的新年俗加上春晚这样一个“传统年俗”,已经让除夕有了关于时代发展的内涵。

红包通过春晚平台,最大程度地接触到用户,其已经是一次对民众最大的启蒙与黏合。尤其是,当红包只是一个触发点,一旦使用它的人们可以通过支付宝享受到更多的普惠金融服务之时,其意义已经是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革命。所以这虽是一个关于宗族社会一脉相承的古老约定,也必然是一场关于社会变迁与生活方式转型年代的碰撞与交融。我们为什么需要红包?因为它既有着社会深层次的发展愿景,也有着关于人性哲学的美好祝愿,更有着生活方式转变的快乐和意义。牵动如此多国民的事件,肯定蕴含着一定的宏大叙事。在“互联网+”的浪潮之下,我们也不必对大家热衷于手机红包的现象耿耿于怀,应该乐见一种更开阔、更自主的改变。

春节追捧年俗别“喜新厌旧”

我们在接纳春节新年俗之时,也不能抛弃了老年俗。现在的春节,涌现出了哪些新年俗呢?其一便是抢红包,微信“摇一摇”、支付宝“咻一咻”、QQ“刷一刷”,都是人们抢红包的方式。但也可以想见,此后每逢大小节日,朋友圈必有人索要红包、疯抢红包。一来二往,本是增进友谊和信任的电子红包,就可能成为“道德绑架”的工具。其二便是网络隔空拜年。几千年来,人们过春节都会亲自上门,互致问候、互拜新年,在辞旧迎新之际表达美好祝愿。到了如今的网络时代,人们纷纷热衷于用微信、QQ等拜年,无论言辞多么华丽,却再也找不到以前面对面拜年的那股亲热劲儿了,甚至连诚心诚意的感觉都找不到了。

篇3:抢红包成新年俗是锦上添花

从“咻一咻”争抢“敬业福”,到亲友群里的红包大接力,不可否认抢红包已经从前两年的“伴奏曲”,渐渐演变成了“主题歌”。从某种程度上说,红包重构了中国人的春节场景,创造了新的民俗。但究其根本,抢红包的内涵仍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仍然依附在人情社会交际网络之上,并对其起到激活、催化的作用。所以说抢红包颠覆传统、割裂亲情并不恰当,它没有这么大威力,更不具备这样的属性。无论何种形式的电子红包,于传统而言都是锦上添花。

所谓民俗,是指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包括节庆的饮食、礼仪、文体活动等等。民俗在形成后具有相对稳定性,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异、消亡。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末以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不断加速。想想看,看春晚过除夕成为中国人的新民俗,不过才30年光景,短信拜年、电邮拜年只火了十几年就已然式微。只要大家喜闻乐见,昨天的时尚就是今天的民俗,今天的时尚将是明天的民俗。

作为一种新生民俗,抢红包还未形成固定规范或标准模式,也有待于磨合改良,但在一切互联网化、数字化的当下,电子红包已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有人将变化归功于马化腾、马云,可即使没有他们,也会有其他人和其他公司跳出来,推动传统习俗的变革,这是历史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对此我们只能欣然接受,不必逆潮流而行。

年味变浓变淡,是主观上的感受。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们,会觉得年轻人埋头屏幕少了沟通。然而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面对那些不太熟悉的远房亲戚、很少走动的叔伯兄弟时,很难找到多少共同话题。这时加个微信发个红包,能迅速打破隔阂活跃气氛,“年味”一下子就来了。当然,任何事过犹不及,为了不冷落家中长辈,把握好分寸非常重要。事实上,猴年春节不少爷爷奶奶辈的人也参与到了“红包狂欢”中,数据显示,“60后”发送红包超1.66亿次,“60前”发送红包亦达0.96亿次。“互联网+红包”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北大教授段宝林说过这样一段话:“民俗就是一种生活美,我们一方面要发扬传统,把传统文化中最好的东西继承下来;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新的生活需要、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创新,使节日生活既有传统韵味儿又有现代气息。”抢红包就是这样的创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永恒不变的则是传递祝福、祈求吉祥的心意与内涵。

———摘自《南京日报》

点评>>

上一篇:组长辞职报告下一篇:教育孩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