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需求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论文

2024-07-08

大众健康需求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论文(通用12篇)

篇1:大众健康需求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论文

1大众健康需求的内涵

对人们来说,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做什么事情都是白搭,一个良好的身体是人发展的基础,而健康需求主要是个体为了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而在行动、心理以及意识等方面的健康目标实现过程。一般来说,一个积极的健康需求可以有效激发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提升体育锻炼的效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如何更好地诠释大众健康需求,也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2大众健康需求特征

2.1多样性特征

所谓的健康并不是说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健康指的是人的心理、身体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一个良好的表现。个体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必定会受到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今后激励人们关注的时候,也能够对人身体、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们在追求健康的时候,要保证其健康的多元化需求。

2.2主动性特征

一个人一旦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及身体,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更好地进行生活、学习,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由于会受到工作以及经济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整个人的身体构造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不断增长的压力影响下,个体对自身健康水平的实际需求也有了一定的上升,这种主动性需求也给个体参与体育锻炼带来了强大的驱动力。

2.3动态性特征

人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特点都是随着年龄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人们的健康需求也很好的体现出这一动态性特征,而这种动态性特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打个比方说,人们在刚刚接触社会的时候,由于生活环境以及工作任务的变化,使得人们自身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只有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够真正的满足这一阶段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求。而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以及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变,由于新压力的不断增加,人对压力的理解还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会有新的压力出现,这时在追求身体健康的问题上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倾向性,所以人们的自身健康需求一直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篇2:大众健康需求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论文

在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加强体育运动的宣传非常有必要,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体育健康的重要性,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健康锻炼中。所以一定要加强健康知识以及健康行为的宣传力度,利用报纸、网络等手段来对体育健康进行实时宣传,通过宣传来提升人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加强体育健康行为,不断提升人们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这样也是保证人们锻炼主动性的基础。

3.2组织好大众健身体育活动

在组织环节,需要做的就是激发更多的人对体育锻炼感兴趣,并且能够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和工作中,使其成为人们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开展日常体育工作时,最好利用上节假日的时间,开展一些人们喜欢的、愿意参与的运动等专项活动,利用这些活动来激发人们的体育热情,这时再组织体育活动就会非常的得心应手,人们的热情也会非常高涨。在实际的组织过程中,还要派专业的人员对专门的区域进行管理,出现问题直接与专人进行对接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保证所组织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在健全俱乐部制度的同时,发挥出良好的带动作用。

3.3培养人们健康锻炼意识

在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体育技能是当前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环节,因此在真正选择体育锻炼内容的时候,体育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加强对个体体育兴趣及技能的锻炼,在遵循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按照趣味性的原则进行体育项目的推广。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单独拿出来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将趣味性融入其中,就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再通过言传身教,就可以提升人们的体育锻炼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人们的健康需求。

3.4做好人们的健康心理疏导

人在接触社会之后,由于受到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压力影响,使得人们的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都受到了非常大的考验,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加强对人们健康心理和生理的疏导可以极大的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当前健康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强心理疏导还需要工作人员积极的组织人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锻炼中放松自我,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缓解工作以及生活中带来的压力。舒缓身心,让自己心情舒畅,以一个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和生活中。

3.5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在开展体育健康促进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会受到参与人员以及场地设施的影响,导致很多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其积极性都会受到一定的打击。例如,体育场地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锻炼的需求,场地设施老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体育锻炼安全。所以在群众体育工作中,一定要加大对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在优化体育场地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体育场地的设施使用率。

3.6培养人们适应体育环境的能力

在参与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一定要善于加大对个体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并按照不同的气候环境及场地器材的实际条件来利用各种场地,从而实现从事锻炼,提升身体健康水平的最终目的。例如,在社区中可以组织人们练习太极拳等健身技能,帮助人们在相对有限的锻炼场地能够很好地实施体育锻炼。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体育锻炼组织的管理能力,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能够承担相应的组织管理事务,在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让人们自己去做,去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组织的管理能力。在社区中可以让人们去承办运动会,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去组织去承担,从而有效的提升人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7促进人们终身体育意识

大众健康需求对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非常大,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因为体育锻炼只有经过了长时间的锻炼发展之后,才会对身体产生效果,如果半途而废或者三分钟热血,那么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小的。所以只有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们体育锻炼的发展,大众健康的需求才能够真正的达成。

4结语

在我国大众体育开展的过程中,深入发展人们的体育意识、提高人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技能水平是当前发展的重点,也是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主要目的,更是体育健康促进的关键。基于此,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还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优化,对体育场地进行改善,增强体育锻炼场地设施,运用运动会等形式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让人们能够在一个正确的健康需求基础上不断提升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加高效的完成大众健康需求,促进体育锻炼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再淮,项贤林,倪伟,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市场的研究[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篇3:大众健康需求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论文

对人们来说,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做什么事情都是白搭,一个良好的身体是人发展的基础,而健康需求主要是个体为了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而在行动、心理以及意识等方面的健康目标实现过程。一般来说,一个积极的健康需求可以有效激发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提升体育锻炼的效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如何更好地诠释大众健康需求,也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2 大众健康需求特征

2.1 多样性特征

所谓的健康并不是说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健康指的是人的心理、身体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一个良好的表现。个体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必定会受到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今后激励人们关注的时候,也能够对人身体、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们在追求健康的时候,要保证其健康的多元化需求。

2.2 主动性特征

一个人一旦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及身体,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更好地进行生活、学习,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由于会受到工作以及经济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整个人的身体构造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不断增长的压力影响下,个体对自身健康水平的实际需求也有了一定的上升,这种主动性需求也给个体参与体育锻炼带来了强大的驱动力。

2.3 动态性特征

人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特点都是随着年龄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人们的健康需求也很好的体现出这一动态性特征,而这种动态性特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打个比方说,人们在刚刚接触社会的时候,由于生活环境以及工作任务的变化,使得人们自身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只有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够真正的满足这一阶段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求。而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以及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变,由于新压力的不断增加,人对压力的理解还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会有新的压力出现,这时在追求身体健康的问题上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倾向性,所以人们的自身健康需求一直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3 大众健康需求对体育锻炼满足的相关策略

3.1 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在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加强体育运动的宣传非常有必要,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体育健康的重要性,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健康锻炼中。所以一定要加强健康知识以及健康行为的宣传力度,利用报纸、网络等手段来对体育健康进行实时宣传,通过宣传来提升人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加强体育健康行为,不断提升人们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这样也是保证人们锻炼主动性的基础。

3.2 组织好大众健身体育活动

在组织环节,需要做的就是激发更多的人对体育锻炼感兴趣,并且能够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和工作中,使其成为人们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开展日常体育工作时,最好利用上节假日的时间,开展一些人们喜欢的、愿意参与的运动等专项活动,利用这些活动来激发人们的体育热情,这时再组织体育活动就会非常的得心应手,人们的热情也会非常高涨。在实际的组织过程中,还要派专业的人员对专门的区域进行管理,出现问题直接与专人进行对接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保证所组织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在健全俱乐部制度的同时,发挥出良好的带动作用。

3.3 培养人们健康锻炼意识

在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体育技能是当前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环节,因此在真正选择体育锻炼内容的时候,体育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加强对个体体育兴趣及技能的锻炼,在遵循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按照趣味性的原则进行体育项目的推广。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单独拿出来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将趣味性融入其中,就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再通过言传身教,就可以提升人们的体育锻炼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人们的健康需求。

3.4 做好人们的健康心理疏导

人在接触社会之后,由于受到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压力影响,使得人们的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都受到了非常大的考验,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加强对人们健康心理和生理的疏导可以极大的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当前健康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强心理疏导还需要工作人员积极的组织人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锻炼中放松自我,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缓解工作以及生活中带来的压力。舒缓身心,让自己心情舒畅,以一个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和生活中。

3.5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在开展体育健康促进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会受到参与人员以及场地设施的影响,导致很多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其积极性都会受到一定的打击。例如,体育场地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锻炼的需求,场地设施老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体育锻炼安全。所以在群众体育工作中,一定要加大对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在优化体育场地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体育场地的设施使用率。

3.6 培养人们适应体育环境的能力

在参与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一定要善于加大对个体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并按照不同的气候环境及场地器材的实际条件来利用各种场地,从而实现从事锻炼,提升身体健康水平的最终目的。例如,在社区中可以组织人们练习太极拳等健身技能,帮助人们在相对有限的锻炼场地能够很好地实施体育锻炼。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体育锻炼组织的管理能力,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能够承担相应的组织管理事务,在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让人们自己去做,去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组织的管理能力。在社区中可以让人们去承办运动会,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去组织去承担,从而有效的提升人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7 促进人们终身体育意识

大众健康需求对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非常大,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因为体育锻炼只有经过了长时间的锻炼发展之后,才会对身体产生效果,如果半途而废或者三分钟热血,那么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小的。所以只有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们体育锻炼的发展,大众健康的需求才能够真正的达成。

4 结语

在我国大众体育开展的过程中,深入发展人们的体育意识、提高人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技能水平是当前发展的重点,也是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主要目的,更是体育健康促进的关键。基于此,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还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优化,对体育场地进行改善,增强体育锻炼场地设施,运用运动会等形式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让人们能够在一个正确的健康需求基础上不断提升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加高效的完成大众健康需求,促进体育锻炼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再淮,项贤林,倪伟,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市场的研究[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04.

篇4:大众健康需求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论文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大学生体质健康;健康信念;体育锻炼;行为意向

中国分类号:G8

引言:目前,在我国各所学校范围内,已经关于学生的体制健康颁布了相关的标准,此项制度的颁布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健康以及体质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测试,而且有了这项措施的督促,还能教育并且激励学生不断增强体质,促进自身健康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虽然,学生的体质问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实施这项措施以来,并没有得出学生沿着什么方向进行体质锻炼,我们应当明确做这种研究应当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分析数据时要具备合理性的要求。

一、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

要想更好的了解并且分析体育锻炼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什么影响,我们首先应当对体育锻炼与体质健康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此项研究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

(一)体育锻炼与体质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关注自身的体质健康问题,与此同时也开始重视体育锻炼能否促进自己的体质健康。由于备受关注,所以出现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在一般情况下,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的好坏是存在一定联系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部分人由于遗传因素制约着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除此之外,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体育锻炼还受到个人体质健康的影响。许多人考虑到自己的体质健康,都希望通过体育锻炼,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健康。

(二)健康行为管理与体质健康

一般情况下,在管理健康行为时,我们会运用健康情况的监测、对健康的分析以及对目前的健康情况进行评价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从而对某些群体或者个人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在进行健康行为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相对比较完整的健康系统,从而对整个群体和个人的健康情况进行完整的分析,还可以将个人健康情况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收集,并且从多方面提高个人的健康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个人的健康信息进行整理,为个人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支持。

(三)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约束性动力

在我国对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设计,这说明了国家对学生的体制问题是具有一定要求的。所以,要想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应当对学生设置一定的制约措施,只有有了一定的制约措施,学生才能够更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从而使身体健康得到加强,让学生养成热爱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对学生体质健康信念调研的分析

通过对设计、组织、医疗、人口以及经济等体质健康信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人们的健康行为有进一步的了解。根据相关资料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学生体质行为的因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对疾病知觉的严重性、患病易感染性以及体质的强弱。而决定学生替孩子健康信念的决定因素是学生体质评价结果、体质评价自我效能以及知觉锻炼益处。体质健康信念模型就是以体质健康信念作为理论基础,并把体质健康信念中的一些知识合理的运用到替孩子健康评价中,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三、强化对大学生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的干预

(一)对应用目的的分析

在大学生体育课程实施的过中,将《标准》的实施和体育健康测试渗透到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对体制健康训练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发生。

(二)对课程资源整合的分析

在大学生的体育课程中,对大学生的体制健康信念和大学生的健康行为进行干预,在这之前,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在全面考虑体育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协调和配合基础上,对体育教学系统里边的学生、教师、体育教学设备以及体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进行审视,通过对各个基本要素的整合,构建起一个最佳的教学系统。本文所整合的课程资源就是把篮球运用和定向越野活动进行整合。篮球作为一种普遍的体育运动项目,深得大学生的热爱。针对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心肺功能差的问题,采用定向越野运动假如到课程系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对干预策略和干预过程的分析

该教学系统的干预策略主要是篮球课程按照正常的教学目标进行,在连续上了三次投篮课程以后,就在篮球课程的下半部安排一次定向越野教学内容,其教学时间大概在三十分钟左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课程的内容,安排学生对相关的健康主题进行分析。对于体育健康评价的分析和健康预警的分析,要按照学生健康的等级,对学生的体制进行预警分析,学生的体制不同,其预警结果的级别也就不同,一般分为一到三个等级,把二者的信息有效的结合起来,方便于对学生的体制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分析完成以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进行健康主题的引导,对学生实施健康危机感教育,对体育教育相关理念进行介绍,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符合自己的健康计划,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在制定完健康计划以后,最后还要对课程进行成绩测评,把对每一位学生测评的结果和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起来。

(四)对干预结果的分析

通过对学生进行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的干预,可以提高学生对替孩子健康的认识,把体育健康课程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提高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养成健康的信念,促进学生非健康行为的改变。

总结:

总而言之,《体制健康信念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实际的过程中,应用性也很强,可以有效的调查大学生体制健康信念。针对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要加强对学生体制健康信念的教育,培養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谢戴西. 体质健康与锻炼行为研究新拓展:体质健康信念测量和锻炼行为机制研究[J]. 体育科研,2014,02:24-27.

[2]张戈. 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3]付道领.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王晓艳. 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影响[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8:191.

篇5:论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锻炼者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锻炼者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三、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锻炼者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篇6:大众健康需求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论文

摘要: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相互制约影响,相互制约。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意志,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情绪、自我概念、人格、意志品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等不同的心理健康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心理健康有利于完善人格。

关键词: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学生;完善人格

绪论

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无心理疾病,并具有完整的一套心理调节措施,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优良心理品质.人的成长过程,学生阶段是心理波动最大的阶段,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完善学生人格的要求的需要。

一、学校教育的体育锻炼

1.1体育教育、心理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现代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栋梁之材, 就更应该积极投身于这种健身时尚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体能技巧, 增强自己的体质水平, 保障自己的学习精力, 进而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健康投资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投资, 这种投资的回报将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成功的希望、生活的信心, 并让投资者受益终身, 无所畏惧。毛泽东当年在武汉以七十岁高龄毅然横渡长江, 这一方面说明了他重视自己的体育锻炼, 一方面也说明了他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一种良好状态。锻炼贵在坚持, 不可一曝十寒。有的人由于不能经常性进行锻炼, 对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不能进行合理调节, 造成透支, 从而酿成大病甚至出现生命危险。有的人为了应付考试, 没日没夜的复习、背诵, 也不注重锻炼和营养供给, 最后昏昏沉沉地上了考场, 成绩自然可想而知。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的有力补充延伸, 也是锻炼身体经常化、程序化上的一个象征, 多样性、趣味性使同学的健康意识得到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升华。1.2体育锻炼要因人而异,方能有利心理健康

不同的运动级别之间的压力具有显著的差异,不同的压力源级别之间的压力也具有显著的差异,但是运动级别和压力源级别之间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可以看出运动级别对学生的压力大小有显著的相关,运动量大,则所感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小,反之,则感受到的压力大。这表明了体育锻炼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中等运动量与小运动量有显著差异,而与大运动量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运动量并非越大越好,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能缓解压力。压力源的多少与大学生的压力大小也呈显著的相关,压力生活事件越多,则所感受

到的压力也就越大。所以体育锻炼要因人而异,做到适度,这样才能对心理健康其积极作用,才不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对学生体育锻炼做好安排.学校教育发展体育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增强体质水平,保障学习精力,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学生人格。1.3量力而行,适宜运动负荷

坚持体育锻炼是构建健康大厦的奠基石,但并不意味着只要有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进行体育锻炼,就能达到健康。想要通过体育锻炼获得理想的健康效果,更应该注意运动的适度原则。在进行自己特别爱好的运动时,往往会出现兴趣大而导致运动过度现象。有人可能一跳起健美操或踢起球来就会忘掉一切,搞得筋疲力尽方肯罢休。这样的“发泄、忘我式”的锻炼,对健康是不利的。对常人而言,在进行锻炼时以中等负荷强度为宜,在运动中脉搏保持140—150/分钟的运动量对身体健康为最佳。

二、学生的心理现状

2.1学生负担重,精神压力大

健康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础。如今, 心理健康成为现代健康概念的重要内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性的增强, 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尤其是学生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 导致在校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过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这部分学生在精神上感到疲惫, 心理上感到沮丧, 不能在教学时间里有效消化老师传授的知识。尤其是现代社会特别严重, 学习效率低下;反映在生活中则胃口不好, 经常失眠, 噩梦连连,白天上课无精打采。

2.2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在学校, 一切都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和独立生活能力, 而一些学生从一切都由父母操办进入一种一切靠自己动手的生活环境, 感到无所适从, 有些同学甚至把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适应生活环境导致一些同学情绪不稳, 甚至有人萌发了退学的念头。

2.3不能正确对待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 感觉人际关系协调困难

由于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未来就业选择等方面, 学习压力增大, 导致一些同学学习信心上的失落。由于学生都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 感到沟通困难, 找不到一个可放心的, 无利害冲突的倾诉对象。长此以往, 就易形成学生中孤僻、孤傲、冷漠的心理倾向,危害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人格的完善。

2.4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打击

这些学生成功期望值过高, 生活不幸(家庭变故)和挫折打击都将他从豪情万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现实的深渊中, 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引起他情绪上的强烈反弹, 特别是情感上的纠葛, 更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蔓延。如果不能尽快摆脱情绪上阴影, 就会对意志力不坚强, 自控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如果没人及时疏导, 就有可能酿成悲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

3.1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 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 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 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研究人员还发现, 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 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这如同人们在愤怒时摔东西时的迁怒、宣泄作用, 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 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 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 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 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 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3.2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 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抑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锻炼可改变这一现象, 因为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 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了地克服孤僻, 忘却烦恼和痛苦, 协调人际关系, 扩大社会交往,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据长寿老人的问卷调查, 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很强, 与人相处融洽, 情绪乐观, 多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 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独创, 消除紧张, 保持友谊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马赛等人调查发现, 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 这种需要可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 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 克服孤独感, 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3.3体育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 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 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拜巴沙, 1985)。朗(Long)1993 年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 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 结果发现, 接受其中任何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都比控制组被试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强。克瑞(Crew)等人1987 年统计了34 篇有关研究论文后指出, 与习惯于坐着的人相比, 经常从事身体活动的人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 若有应激反应, 也能尽快地从中恢复过来, 这些都说明, 体育锻炼在降低应激反应方面的功效;同样, 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常说的“疲劳”是一个棕合性症状, 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 若活动时情绪消极, 会很快产生疲劳, 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 就能减少疲劳, 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摄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 从而减少了

疲劳的出现。

3.4 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治疗心理疾病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参加一些如慢跑、散步、徒手操等身体练习能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自信。除此之外,有关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效应还反映在对精神分裂症、酒精和滥用药物、体表体型症状的研究等方面。

体育锻炼能带来集体的温暖和在比赛中获胜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协助精神,这些效应是其他的许多学习活动所不能达到的。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抑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是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暖和,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和抑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理性疾病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就目前而言,这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起来。在学生中,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总之,体育锻炼不仅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调节情绪、增强自我概念、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使个体发挥最优的心理效能。3.5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健康观, 就往往使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布满荆棘。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态, 就能应付自如地对待人生中的大风大浪和艰难险阻。生命质量和学习质量、工作成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自己的生命质量有了稳定的提高, 才能为自己紧张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体育锻炼可以锤炼与强化学生的自信、自尊、自豪、自强精神。精神必须依赖于物

质才能存在,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是一个人进取的人生态度的理性反映。部分学生存在着自卑、缺乏自信的倾向, 还有的人没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物欲横流的诱惑中保持应有的自尊, 因而走上了犯罪道路。一个人在逆境中只有自强自立, 才能使自己重新崛起, 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挫折和苦难, 只会怨天尤人, 情绪郁闷, 就为精神疾患的产生酿下了病灶。民族的精神从每一个民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中得到体现,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需要培养一代人的自信、自尊、自豪、自强的精神。

结论

综合以上相关体育锻炼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意志品质、情绪、自我概念、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完善人格等不同的心理健康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目前体育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 建议广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能够结合已有的研究, 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不但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培养, 也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 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使大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健康发展, 担负起国家的未来, 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7:大众健康需求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论文

【摘要】:

本文探讨学校体育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体育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体育对于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 中学生 体育教学课程体系 心理素质 学生身体机能

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社会与适应能力。引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这一宣传口号可肯定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体育锻炼的存在是身体健康的需要,身体健康能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本文探讨学校体育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体育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体育对于维护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高入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诸方面从未定型到定型、从未成熟到成熟的急剧变化时期,这

一 时期是一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外界的各种压力缺乏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常常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心理发展失调和不平衡,严重的则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正确认识并通过体育锻炼和参加体育团体活动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预防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科学的体育锻炼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创建良好的体育环境是中学生从事体育学习、锻炼的必要条件,它直接影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它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体育教学硬伺:设施上的改变,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先决条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学校对体育经费投入的增多,应有计划的改善体育场地、设施,为学生从事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把中、小型体育馆建在学校,以满足高校日益扩人的体育需求,提高体育设施的使用和利用率。另外,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体育知识,开展趣味性、娱乐性强的体育活动,发扬体育传统,树立良好的体育风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建设良好的体育环境。

2)在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施上,内容设置既要体现出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展现当代中学生个性需求和时代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课程,又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和能力的需求,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标准的考评体系。这种考核体系不仅要以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来衡量学生的体育素质,还要体现出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理念。这一点对于体育学习环境的改变和引导,对于体育创新的推行和贯彻尤为重要。

3)积极改进课外体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性鲜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普及、易开展的特点。课外体育活动包括两次眼保健操、早操、课间操、课间活动、阳光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等。每天开展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并有固定的时间、器材、场地和管理教师安排表,学校提供必需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学生的锻炼时间要求达到规定的出勤率。

2体育运动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2.1体育运动能调控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认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调整自己的内心需要,做情绪的工人,体育锻炼具有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情绪直接影响健康。情绪无时无刻不在伴随和影响着人们。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认知发展、个性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积极情绪在身体健康方面能促进机体正常活动,提高免疫力,有益身体健康;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2.2体育运动能提高智力水平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体育运动在有意和无意之中活化了右脑,强化右脑的形象思维功能,加开发右脑的智力。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与右脑的智力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教学是右脑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能够开发参与者的聪明才智。

2.3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足指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心理特点和情感的综合评价,它是通过很多的自我感觉和评价组成的,包括“自我定位、“身体技能”、“身体自然条件”、“我的爱好取向”等。众所周知,体育锻炼会使人身体强健、精力充沛,所以坚持体育锻炼对于改善学生的身体表象和提高心理素质非常关键。因为身体表象和心理素质对评价学生的自我概念联系非常大,无论高矮胖瘦或男或女,其个体对自身不满意会影响个体的自尊心,使心情低落,进而产生不安的心理状态和忧郁症的发病率。有科研了作者研究发现,肌肉力量水平和个体的心理情绪的稳定性以及自信心成正相关,同时发现通过持续的科学的体育锻炼来加强力量训练,会使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加强从而使个体自我概念显著提高。

2.4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晌意志品质积极进行科学的课外体育锻炼对身体锻炼更是对意志品质的考验。现代体育的发展,被视为一种无烟的战争,这种战争不仅包含技术和战术的考验,更是意志品质的竞争。要获得竞争的胜利,就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斗志。体育锻炼的重要表现就是要经常练习,不断克服身体的客观条件困难,如自然环境变化、动作难度的变

化等以及上观条件困难,如心理害怕、机能承受能力等。学生通过长久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克服逐渐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并且进一步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3调节心理活动,陶冶美好情操 人的心理活动,其本质乃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会使人产生紧迫感、压 抑感,而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又会使人产生疲劳感。健美训练所带来的形体美、姿态美的良好变化.他也使人变得活泼 开朗、朝气蓬勃。所以,健美运动是一种青春常在的运动,它可以调节人的心理活动,陶冶人的美好情操。

4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经常从事健美锻炼,能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各内脏器官的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健美锻炼可使心肌增强。心脏容量增大,血管弹性增强,从而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血管的舒张能力,使心搏有力,心输出量增加。由于心脏的工作能力和储备能力都提高了,这就能承受更大的负担最。健美锻炼还能使血液中的红血球、白血球和血红蛋自增加,从而提高身体的营养水平、代谢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 力。健美锻炼对呼吸系统的机能也有良好的影响。健美锻炼还能提高消化系统的机能,同时,肌肉的活动可促使胃肠的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增多,使消化和吸收能力得到提高,食欲增加。综上可见,健美运动能有效地增进人体 的健康水平,增强体质。

5提高神经系统机能,培养顽强意志品质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构成,而共最高指挥机关则是大 脑皮层。它一方面担负着管理和调节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另一方面则维持人 体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健美运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下进行的。反过来,进行健美锻炼也能提 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它能够提高神经过程的强度和集中能力,提高均衡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 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健美训练中,肌肉经常要工作到极限,运动员要经常克服由于大运动量训练所带来的肌肉酸疼等疲劳感 觉和各种困难,长期的刻苦训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可以培养顽强的毅力,培养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疼痛、不怕枯燥的顽强意志品质!

1、改善情绪状态,2、提高智力功能,3、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4、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5、消除疲劳,6、治疗心理疾病。

6结束语

学生体育活动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手段,同时与自然力、卫生因素、身体条件、增进健康和体质、调节心理、丰富课外生活为日的的健身活动。学生要使体育锻炼充分合理地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健康,必须遵循科学的原理,讲究科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

[1]栾丽霞.大学生体育习惯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颜军.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学思考

篇8:大众健康需求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论文

一、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自觉主动不仅是极其重要的学习态度,而且也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强大引擎,然而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更重视学生个人的追求与把控,加之自主支配的时间也相对较多,在这一情况下,体质健康信念就对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田径项目中的长跑为例,这是一种强调体能持续性、节奏均匀性、呼吸合理性的项目,但同时由于其跑步路程长、运动方式相对单一,因此也是比较枯燥无趣的锻炼项目,但其对增强学生体能素质却具有很大的帮助。假如学生自身对个人的体质健康有较高的要求,包括在耐力上、肢体美感上等,就会自然地意识到耐力跑的训练价值,一旦学生拥有这种希望保持健康优美体魄的强烈个人体质健康诉求,就会尝试用各种方法去减少长跑的无趣性,包括跑步时听音乐、选择更有意思的跑步场所、在完成跑步训练后给自己适当的奖励等,以此来强化长跑训练的价值,消减长跑训练的无趣。因此,体质健康信念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二、增强体育锻炼的坚毅性

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有难度系数高的动作,不仅考验着锻炼者本人的体能极限,而且也考验着锻炼者内心的强大性。从这一角度上讲,假如学生拥有足够深厚的体质健康信念,就会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帮助自己克服锻炼中出现的困难。以高职院校田径考试内容中的女子跑为例,由于这一项目对学生的跑步时间有严格的限制,它需要学生以合理的速度跑步800米。因此,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女生容易在练习或者考试中出现头晕目眩、脸色发白、呕吐等不良的身体反应,面对这一情况,有的学生选择中止或放弃训练,有的学生则选择调整方法后继续练习。这其中除了教师的帮助以及考试要求的督促外,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学生的体质健康信念。当学生拥有强烈的个人体质健康信念,就会意识到之所以会在训练中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恰恰就是身体素质较差的集中反应,这样就可以通过这一训练来加以攻克以增强体能。反之,假如学生缺失强烈的个人体质健康信念,那他们就会以出现的不适症状作为借口来逃避训练。因此,体质健康信念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坚毅性。

三、催生体育锻炼的潜能

相关科学报道显示,人一生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实际上只占有人全部能力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潜能没有被发掘出来,这除了与人所受到的各种训练有关外,其个人意识信念也具有影响作用,从这一角度上看,学生是否拥有强烈的体质健康信念将会影响到其个人的体育潜能是否被有效激发。以跳高为例,从动作技能上看,它除了考验学生的技能、弹跳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身体灵活程度。在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的身体成长空间已有所变小,这意味着可能身体会相对“僵硬”,柔韧度难以很好地施展。对于这一客观原因,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假如学生能够坚持做好身体各个部位的针对性训练,如腰部柔韧性训练、手臂伸展性训练、弹跳训练等,实际上在身体灵活性上还是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而这就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心”,假如学生拥有强烈的体质健康信念,则其就会自觉地思考还可以通过哪些训练来帮助提高自己身体的柔韧性,从而不断提高在跳高上的表现,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因此,体质健康信念有利于催发学生体育锻炼的潜能。

四、确保体育锻炼的常态性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体育锻炼最忌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间断性的锻炼形式难以取得明显的锻炼效果。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更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性与选择性,而相对较多的闲暇时间也让部分学生变得懒散,特别是对于体育锻炼,不论是课堂上的练习,还是课后的自我锻炼,部分学生都仅仅满足于动作完成到位,而没有再进行持续性练习,这除了暴露出学生个人的习惯外,也凸显出了学生体质健康信念的淡薄。假如学生拥有良好的体质健康信念,就会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个人身体素质、形体仪表的重要性,从而乐意进行常态性锻炼,就会自然地将体育锻炼融入到生活中,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因为上课叫到、考试考到才进行锻炼。因此,体质健康信念有利于确保学生体育锻炼的常态性。

篇9:大众健康需求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论文

关键词: 小学体育 课外锻炼 身体健康

运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环节,可以提升人的身体素质,对身体、心理健康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师资力量对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一阶段的教育和训练对学生的成长发育及学习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一)体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目前我国体育师资力量来源主要为专科、本科师范学院,但在体育师资力量的培训过程中,无论是本科师范院校还是专科师范院校,在招生时一般都是体育特长生,他们的体育技能和专业素养没有问题,但文化课水平相对较低。而在小学中,很多学校不重视体育课程,体育课在很多学校中都被边缘化。因此体育教师的再培训或再学习就很困难,升职也较困难,这些都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小学教育大纲安排。教学大纲安排是纲领性文件,指导着课程教学的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最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当前我国体育教学大纲依旧随着课改大流而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体育课基本就是随便教,或是让学生随意玩耍。而发展到今天,我国小学体育课程已经有明确的课程大纲,对于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来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纲要颁布的初衷是好的,内容也较完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并没有完全按照教学大纲的进度安排,体育课课程内容较松散,学生的上课纪律性、组织性较差,这些问题都是不能忽视的。

(三)课外体育锻炼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小学都开设了课外体育兴趣班,让学生在正常的体育课外还可以学习一些体育技能锻炼身体。从目前我国小学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看,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课程内容较松散,很多学校的课外体育锻炼就是让学生在操场上玩耍,并没有专业的技能训练。二是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较单一,一些学校在清晨、课间或是放学后让学生长跑,根据年级不同区分跑步距离,跑步固然对身体有好处,但过于单一的形式对正处于成长发育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无疑扼杀他们的天性,桎梏他们的课外活动。

(四)体育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问题,尤其对小学生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来说,小学生本身处于好动的年纪,在体育活动上一旦不注意就有可能产生安全问题,使学生受到伤害。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在体育课外活动中安全问题频发,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受到不同的伤害,对学生的成长发育产生十分不好的影响。

二、小学课外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后,全民体育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国体育健儿争光多彩,在越来越多的国际体育赛事中取得名次,打破很多所谓的“西方神话”,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力量,也实现体育大国的梦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体育锻炼的好处,小学生也一样。课外体育锻炼对小学生来说是额外的体育训练时间,既能丰富课外生活,又能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从具体的影响看,可以分为以下四方面。

(一)提高身体素质。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是必然的,从具体的影响看,首先体现在心肺功能上,心肺功能是心脏泵血和肺部吸入阳气的能力,心脏和肺部的功能会直接影响全身肌肉、器官的运作,是人体运动的基石,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不断提高心肺功能。对于运动员来说,跑一千米可以毫不费力,但对于一些从不锻炼的人群来说跑完一千米会感到上气不接下气,这就是因为普通人的心肺功能远远不及运动员。对于处于成长发育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增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从而提高身体素质,达到抵御疾病、提高身体抵抗力的目的。其次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筋长一寸,命长十年,”由此我们发现我国人民早在古代就意识到柔韧性锻炼的重要性。而加强小学体育课外锻炼,除了锻炼心肺功能外,还可以有效改善小学生身体的柔韧性,让他们在进行其他体育锻炼时不易受伤,增强体质。

(二)改善抗压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人是有机整体,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往往是联系起来的。加强课外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使小学生达到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好处的。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跑步等锻炼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病情,甚至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在坚持体育运动后,出现病情痊愈的情况。虽然不能说体育运动可以治愈心理疾病,但确实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状况。而很多人包括学校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小学生是不会有心理问题的,认为他们还小,只是个孩子,不会想那么多。但从现代心理问题调查报告看,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正在逐步上升,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专家等开始注意到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小学课外体育锻炼,对于帮助小学生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对于调节、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有很大益处的。

(三)提高学习效率。运动有助于身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开展小学课外体育锻炼,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继而对提高记忆力和集中能力都有好处。因此,适当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继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三、结语

实现教育的基础就是师资力量的培养,好的教师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小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就是完成小学体育教育的关键。在现代小学教育中,师资力量越来越完善,教师素养也在不断提高。在教师的指引下,加强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很有好处的,因此这逐步成为一种趋势,在全国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杨晓黎.关于在小学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的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2]吴海霞.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篇10:做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什么影响

2、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重要的指标。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学生常因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对未来前程的担忧而持续产生紧张、焦虑和不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这些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帮助提高智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脑细胞的功能及工作效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智力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大脑耗氧量是人体耗氧量的25%,运动时可达到3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有益于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稳定、知觉敏锐精确、记忆状态良好、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等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体育锻炼使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绪等得到发展,有助于兴趣广泛、动机良好、情绪稳定,对提高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篇1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概述

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地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 体育锻炼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体育锻炼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健身、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健康心态、树立自信心、加强沟通等。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健康的全面体现。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 并与社会和他人保持和谐相处的状态。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有着密切的关系, 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意志品质, 调节心理活动。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 体育锻炼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相关研究表明, 正常的智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是正确认知世界的前提。注重体育锻炼能不仅能提高参与者的记忆、思维、想象力等, 还能稳定其情绪、降低其疲劳感。这些非智力因素能促进人的智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做过相关研究, 健康不佳的学生刚刚上课时还能用心, 但10到15分钟后, 他们的目光开始暗淡, 不能集中精力。因此, 体育锻炼对智力开发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首先, 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开发。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人的右脑的记忆容量、形象思维能力比左脑发达,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促进右脑发展, 提高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同时, 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 供给大脑更多的氧气, 有助于提高脑力劳动效率。其次, 体育锻炼能消除疲劳, 提高脑力劳动效率。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 与身心都有一定的关系。当人在消极的情绪下活动或者从事的活动要求超出个人能承受的范围外, 身心都会很快产生疲劳感。反之, 如果从事活动时保持积极地情绪状态或者保持适量的活动, 都能降低疲劳感。相关研究表明, 体育活动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人的生理功能, 从而减少疲劳, 所以, 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神经衰弱。体育锻炼时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相互交错, 使得运动神经中枢兴奋, 与学习有关的脑细胞得到了休息, 从而消除疲劳感, 提高脑力劳动效率。学生健康水平提升, 能使精力更加充沛, 有助于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 从而充分挖掘人的潜能。

2. 体育锻炼对心理品质的影响

首先, 体育锻炼能调节情绪。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是情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 常会有紧张、压抑等不良的情绪反应, 体育锻炼能使不良的情绪转移, 使人摆脱痛苦与烦恼。相关研究表明,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人的焦虑、紧张、心里紊乱等消极心理明显低于不参加体育锻炼者, 而愉悦等积极的心理水平则要高些。身体锻炼能调节人的情绪, 主要因为参与身体锻炼者能感受到运动的快感, 产生满足、愉悦的积极感。心理学研究表明, 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能使人释放一种内啡肽, 这种物质能使人在体育锻炼后产生愉悦的心理。所以, 经常参与体育锻炼, 能使人获得乐趣, 产生积极地情绪状态。其次, 体育锻炼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人的坚韧、勇敢、独立等精神, 这种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又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锻炼中越能克服困难, 越能培养人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与体育锻炼者联系密切, 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影响体育锻炼效果, 而体育锻炼又能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

3. 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丁暂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 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活中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心情总是愉快的, 对什么事都感兴趣, 而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缺乏乐趣。现代社会中高技术的运用和单调的生产劳动大大增加了现代人在封闭的环境中工作的可能性, 这种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匮乏, 使得人与人的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因为体育锻炼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与人群发生密切的联系, 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孤独, 使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人通过体育活动而相聚, 进行平等、友好的比赛, 忘却烦恼与痛苦, 不自觉的产生积极地情感, 并树立自信心。可见, 体育锻炼对增进人的交往, 培养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4. 体育锻炼对心理障碍的影响

首先, 体育锻炼能消除人的心理障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下, 许多人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 无法排解时便产生了忧郁、孤独等心理障碍。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人的生理、身体素质, 同时也会掌握一些体育技能。掌握了这些后, 个体会产生振奋感、愉悦感。所以, 适宜的身体锻炼有助于心理障碍者获得心理的满足, 增强自信心, 摆脱消极的情绪, 从而克服心理障碍。其次, 体育锻炼能有效治疗心理疾病。体育锻炼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 是抑制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焦虑和抑郁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中最容易发生的两种不良的情绪状态, 临床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有效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虽然目前体育锻炼为什么能治疗心理疾病的原因还不清楚, 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经慢慢流传。

总之,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仅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还能调节人的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等, 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因此,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实际选择最佳的体育锻炼模式, 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体育锻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 还能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本文主要从体育锻炼对智力、心理品质、人际关系、心理障碍四个方面具体探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晓洁.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资讯, 2010 (25)

篇12:大众健康需求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论文

摘要近现代的科学研究证明,适宜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进身体健康,而且可以起到延缓衰老的效果,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于中老年如何进行运动训练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老年中低强度训练生理负荷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提出了新的年龄划分法:45岁以下为青年,45到59岁为中年,60到74为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到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笔者查阅相关资料,本文中定义45至59岁为中年,60岁及以上为老年。

二、中老年人生理特点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个组织、器官、也随之发生一定的改变。中老年时期为衰退时期,细胞活性减低、组织开始萎缩、器官功能下降。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表皮、肤发等其他各方面都发生了一些衰退性变化。

三、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影响

有些运动项目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如太极拳、慢跑、快步走、游泳、爬山、气功等。太极拳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功能有较明显增加作用。

(一)体育锻炼对中老年神经系统的影响

中老年人神经兴奋与抑制之间的相互转换速度减慢,使中老年人反应变得迟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深,抑制兴奋更加集中,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还可以提高大脑的供血、供氧情况,能使脑细胞获得更多的氧气,加快新陈代谢,加快疲劳的消除,提高记忆力。此外,还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保持平衡状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神经衰弱。

(二)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中老年人老年人心肌开始萎缩,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体育锻炼可以使心脏重量增加,心脏左心室腔内径、室间隔厚度增厚,心肌细胞体积、长度及横截面积显著增大,心急收缩强劲有力,使每搏输出量增大,促进身体血液循环。还可以使冠状动脉扩张,还可以改善心脏血液循环,提高心肌氧气的供给量,使心脏功能提升,不易疲劳。

四、中老年人体育锻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中老年人体育锻炼应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中老年健身应以低强度的有氧项目为主,慢跑、快步走、游泳、乒乓球、爬山、跳舞等都是适合中老年进行身体锻炼的运动项目。且锻炼时间不宜在清晨,最适宜时间是上午9~10点或下午4~6点。

(二)中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应注意控制运动强度

中老年健身锻炼应以中低强度有氧练习为主,中低强度的有氧游动能促进中老年身体健康,起到改善机体各系统功能,调节内分泌,延缓衰老等积极作用,而高强度的运动则是对机体的摧残,不但起不到健身的效果,反而会加快衰老的进程。关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掌握,现今国内外都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自我监测方法:运动时最高脉率(N)=220-年龄。进行健身锻炼时最高脉率为(N)=220-年龄,老年人体育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开始阶段(8周):最高脉率=N×60%,逐渐适应阶段(8周):最高脉率=N×70%,适应阶段(8周):最高脉率=N×80%,稳定阶段:保持适应阶段的脈率水平。如果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在此基础上再乘以80%为宜。

(三)中老年进行健身活动时应当更加注意身体健康状况

锻炼前要进行身体检查,以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尤其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某些器官进行特殊检查,检测心、脑、血管、等各脏器的病变,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做好热身活动,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使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肺的活动加强,充分的活动身体各关节和肌肉群,避免运动中的关节、肌肉损伤。根据气候变化,适当调整锻炼时间,如夏天应起得早些,冬季要起得晚些,寒冷天气要注意保暖,尽量缩小居室内与锻炼场所的温差,避免血管突然收缩会引起血压的上升。

五、结论与建议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各系统的机能均有促进作用。中、低强度的适宜运动及传统体育运动对延缓衰老有积极作用。

中老年健身活动应以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但不宜进行高强度的运动项目。中老年健身应注意安全,不宜进行对抗性、高危险性运动项目,而且中老年应加强身体健康监测。

参考文献:

[1] 李玉华,李云,李晓红.老年期神经系统改变的研究[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8.02.

[2] 俞娜珍.谈谈中老年人心血管病临床诊[J].中外健康文摘.第29期.

[3] 刘幼硕,吴春华.老年人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学改变与呼吸系统疾病[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8(23).

上一篇:社区工作主要模式下一篇:规范性文件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