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教学设计

2024-08-20

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教学设计(共6篇)

篇1: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教学设计

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欣赏的相关常识。

②理解作品的内容、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技巧。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确定目标。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不管是上至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是下至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很多经典篇章,我们也学习了不少。

在今年年终考试题中,出错率高得分率低的几个题型中,恐怕诗词鉴赏题是首当其冲的了,而这却是我们河北省中考题中的必考题,要提高我们的中考应试能力,古诗词赏析不容忽视。这节课就领着大家来学习此专项,好不好?相信我们45分钟后一定有一个大的进步。

2、了解课标要求

中考命题实施细则(关于古诗词)

1、考试范围

古诗文阅读材料选自课本内(34首)。

2、考试内容及要求

(1)正确默写名句名篇(《课程标准》附录中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2)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细则解读

1、古诗词材料出自课本内

2、重点是浅易的古代诗词。

3、“初步”,说明难度不会太大;

“浅易的”说明所选篇目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因此重点关注唐诗;

“鉴赏”,是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形象(意境)、主题(情感)、语言、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

难点:如何鉴赏,学会鉴赏的方法。

3、明确学习目标

①了解诗词欣赏的相关常识。

②理解作品的内容、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导航,方法指津。

1、诗词鉴赏题一般是自选角度,但并非无章可寻,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有一定的规律,也就是不管考察什么内容,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主题)都要写出,再结合以上表达要求,大家可参考这样一个公式,即:

本诗运用修辞或手法,写出了内容或效果,表现了作者主题或思想感情。

请大家思考并讨论: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的修辞和手法有哪些?经常遇到哪些作者的思想感情? 请集思广益,看那个小组记住并积累的又多又准!

2、小组回答并补充,看课件加以订正。附:各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咏怀、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对比衬托、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以乐衬哀、运用典故、借用细节、虚实结合。附:各种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修辞或手法

1)动词、形容词、叠音词等的运用:

为了使语言含蓄隽永、意蕴丰富,诗人会苦心经营、反复斟酌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其中动词、形容词是作者炼字和读者品味的首选,因为一首诗意蕴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这类词,诗歌中运用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同时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适于表达舒缓、悠然、深沉、婉转、缠绵的情感。(2)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人除了通过炼字以增强语言的张力外,还经常使用修辞方法来增强诗歌的意蕴。透过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诗中蕴涵的形象,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进而深入诗境,引起共鸣,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

(3)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如《观沧海》本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运用想象手法,借景抒情,上虚实结合、运用想象手法,借景抒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主题或思想感情的把握

(1)大家知道古人在诗词中常表达的思想感情了,那么,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呢? 请大家看这些标题,看能否看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钱塘湖春行》--喜悦 《次北固山下》--思乡、思亲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孤独

--借助标题或词语,找切入点,这可是最简单、最快捷的答题路标,千万别放过。(2)请大家做个连线题,当你看到的这些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事物时,你会想到什么? 连连看!

酒:

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流水、落花 : 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

松、梅、竹、菊 品行高洁、不畏邪恶 坚贞不屈。圆月

团圆、思亲 鸿雁

书信 古迹

借古伤今 红豆

相思

--左边的这些事物,在古代诗歌中,都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而这些事物在诗中,有专门的术语,叫意象,而它们所渲染形成的那种情感氛围,就叫意境,往后,再让你回答什么意象、什么意境时,就不至于一无所知了吧?

--这是寻找作者思想感情的途径之二:借助意象 知人论世(联系背景)

许多诗人把个人人生的理想、情感的寄托、对时事的看法凝聚在诗中。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们分别生活在唐代繁荣、鼎盛、衰落的不同时期,生活经历不一样,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基调不一样。李白豪放,王维恬适,杜甫沉郁,李商隐晦涩。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他们都生活在“积贫积弱”的南宋,金人南侵,中原沦丧,朝廷昏聩,一腔抗金抱负,却报国无门,词中于是进发出“忠愤”--一种壮志难酬的情怀。解读诗歌,要论及诗人的行事

--这是第三途径:知人论世

四、总结回顾

1、常用格式是怎样?

2、古诗鉴赏经常用到哪些术语?

3、寻找诗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一般会注意哪些方面? 五:课堂训练 发放活页纸训练题

篇2: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教学设计

(时间:90分钟 满分:160分,每题8分)1.阅读下面的一首汉代民歌,完成文后题目。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 ①飙风:暴风。②思:悲感,悲伤。(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解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两句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情感或者诗人思想的词语。这首诗主要表现“我”在外的悲凉,开篇用“秋风”的意象直接表达忧愁,接着写忧愁的原因是“胡地”、“离家”。全诗围绕着“愁”行文,所以诗眼是“愁”。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联系语境可知,这两句的景物描写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同时交代“我”出入都忧愁的原因是远离家乡。

(3)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为了表达“我”的忧愁,先用景物烘托,然后写自身。从“衣带”看,这是“我”忧愁后的外在表现;“心思”,体现的是内心的感受。二者结合表现出“我”是一个落魄的游子。

答案:(1)本诗的诗眼是“愁”。诗歌开篇用环境描写渲染诗人的“愁”;“出亦愁„„令我白头”五句以“愁”为中心,表现“我”的哀愁的深重;“胡地„„修修”两句说明原因;最后四句继续写“愁”,表现“我”憔悴的形象。

(2)诗句的作用有两个:①这两句诗把秋风萧瑟的自然景观与胡地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形象地表现出秋天的凄凉。②交代“我”忧愁的原因是身在异乡,使开头的愁绪落到实处。

(3)“衣带”一句重在写忧愁的外在表现,“心思”一句重在写内在的愁绪。两句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抽象的愁绪具体化,内外相应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愁绪满怀的游子形象。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 ①却关:打开门闩。(1)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二是要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三是要指出此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含着诗人的情感。考生在分析诗歌形象时,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考生在解答鉴赏形象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答案:(1)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表现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种场景连接了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显示出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2)从“疑是”、“急”、“却关”可以看出,小童热情淳朴、天真可爱。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女 [唐末]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1)诗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谈谈对本诗尾联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诗刻画了一位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或者“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采桑女的形象。“手挽长条泪如雨”,采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通过心理刻画,点出采桑女心中忧虑的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2)如狼似虎的里胥(里中小吏)逼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

下。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写出了采桑女流泪的原因,突出了主题。诗人不着一字议论,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考生解题时应注意:一要明确诗人是怎样描写春天景色的,二要明确春天的画面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考生明确了这两点,就不难看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生机盎然的特点。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一要从表达技巧入手,前两句营造了一种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气氛,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同时也用美好的春色反衬作者内心的忧愁;二要从诗歌的结构特点切入,“东风不为吹愁去”在诗歌结构上叫“转”,具有结构上的跌宕及思路上的转折的作用。

答案:(1)通过对“草”、“柳”、“桃花”、“李花”等的描写,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特点。

(2)①不同意。因为全诗侧重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愁思。②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的前两句选取春天的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丽风光;

三、四两句抒情,转写诗人的愁思。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是后两句的春恨之铺垫。全诗用美丽的景色反衬诗人内心的愁、恨,情感表达婉转深刻。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回答此类题目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景色营造的氛围,往往是为抒情作铺垫的,所以答题时也可以反过来借诗歌所表露的情感来体会景色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

(2)“孤舟”是作者写景抒情的立足点,既是“舟”,也是“人”;既串联景,又抒发情。所以谈其作用,可从它与其他景物的关系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来谈。

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 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②五更钟:亡国丧音。③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1)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层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开篇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凉的钟声。这些意象形成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令人凄惶惆怅。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上写燕舞东风的春景,实则以燕子的无情反衬皇室衰落惨败的凄凉和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感。(亦可答: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隐喻降清旧臣的无义,揭示出他们卖国求荣的嘴脸。他们恍如翩翩起舞的燕子春风得意,哪里还有什么亡国的悲恸。)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诗的前两句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从题目可以读出作品的一、二两句表现的是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默读诗句,考生不难发现“明镜”是个喻体,即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考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了诗歌中所用的技巧,因此考生要将“静”与“动”落实到对诗句的理解上,并指出其表达的艺术效果。考生通读全诗可知,前两句重在写“静”,后两句重在写“动”,两者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

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水面如同被轻轻磨过的明镜,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

(2)

一、二两句用“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美。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本诗既写出了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晓行望云山 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1)请简要分析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富有哲理”是宋诗的一个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诗包含了哪些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一般情况下,诗人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或事件含蓄地将其表达出来。因而解答时,考生要先抓住“晓行望云山”这一标题,明确该标题点明了事件及描写的景物。然后再分析“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两句,明确其写出了作者望云山的感受。抓住这两点,考生就不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发现事物真相后顿悟的惊喜之情。

(2)它要求考生结合本诗分析宋诗“富有哲理”这一观点。考生解题的关键在于分析诗

中蕴涵了哪些哲理。结合诗歌内容,考生可以发现诗中蕴涵了世事真假难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等哲理。

答案:(1)写作者于雨后初晴、天色拂晓时赶路,远望云山奇峰变幻不定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发现事物真相后顿悟的惊喜之情。

(2)本诗主要包含了两个哲理:①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往往是真假难辨的。人们只有细心观察,用心分辨,才会有拨云见日的时候。②只有透过事物的表象,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和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整首诗不仅仅表达了收到家书的喜悦,而且融合了家人与自己共同的心情,把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和自己盼望早日还乡的迫切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2)唐人的五言绝句佳作,往往自然真切,不加雕饰。后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并不多见。袁凯这一首诗,通篇紧扣家书,纯用白描,增减一字不得,恰到妙处。

(3)古代诗歌有一种写法,即假如自己思亲,却不直接写自己,而写对方思念自己。这样转过一层,使意思加深,平添波折。本诗显然借鉴了这种写法,明明客愁无限,归心似箭,却写家书中亲人希望自己回家的急迫心情,寥寥数语,天然淳朴,所凝聚的情感却很浓郁。

答案:(1)诗歌不仅写了诗人收到信时的喜悦,还写了自己宦游的孤寂和家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

(2)诗歌运用口语化的质朴语言,用语简练,紧扣家书,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盼望早归的心情。

(3)这两首诗歌都着重写了“思家”,但诗人都不正面描写自己如何想家。袁诗写寄来的家信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白诗写家中亲人深夜独坐,说的都是希望诗人早日还乡的话,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1)请赏析“秋在黄花羞涩处”中“羞涩”一词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身名都被儒冠误”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炼字的把握。考生在解题时要抓住“羞涩”一词的词性、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所蕴涵的感情色彩,再联系所描绘的对象“黄花”,就容易组织出答案。

(2)题在解答时,考生要抓住词中景物的特点,如词中描写景物的“乱”、“淡”、“荒”等字和“且尽清樽公莫舞”等抒情的句子,就能组织出答案。

答案:(1)用“羞涩”一词来状写菊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独到而且巧妙。“羞涩”写出此菊花经过一夜的霜打,无力抬起头来,好像有些羞答答的神态,十分传神。

(2)该句写出了词人对进入仕途的悔恨的心理,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厌倦的思想情感。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 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典故的运用。注意典故中人物的经历、命运与精神,使之和诗人思想感情连在一起。

(2)考查炼句,分析尾联。诗歌尾联大多卒章显志,本诗以景作结,营造氛围,表达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尽意无穷之效。

答案:(1)“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

(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

1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注】 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靖康之变后十四年。②直自凤凰城破: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分飞:比喻夫妻离散。

(1)请赏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中“还”字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生在解题时,要明确古代诗歌“炼字炼句”的一般规律,紧扣“还”字在句中的双重意义。

(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题时,考生要明确本词的表达技巧主要表现为以个人之情写兴亡之恨,即以小见大,要明晰个人为“小”,国家兴亡为“大”。

答案:(1)一个“还”字,不仅体现了词人年年盼望与妻子重逢的殷切之情以及盼望落空后的失望之情,还暗含了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2)以小见大。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词人与妻子失散、流落江南的痛苦,下阕则写自己对夫妻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此词明写夫妻离散的痛苦,实则描写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既抒发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亦抒发了对故土的一片热爱之情。②

篇3: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教学设计

在复习时要注意对诗歌鉴赏的分解, 针对考点进行分项训练, 具体分解为以下四个内容:

一、把握诗歌内容, 探究情感主旨

把握诗歌内容, 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这种主旨可能是诗歌表达的某种感情, 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能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这是诗歌内容的灵魂。

1. 看标题, 明主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 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如:

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丘逢甲,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 他曾领导台湾人民奋起反击。《马关条约》是1895年4月17日签定的, 而诗人写此诗为1896年4月17日。)

从题目的“愁”字, 就可以看出本诗所表达的是作者为清政府割让台湾而悲愤的心情。

2. 知作者, 明主题

“文如其人”, “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 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 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 他们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歌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 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 和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

3. 看提示, 定基调

提示包括作者、注释、写作诗歌的背景等。在古诗词的考题中, 经常会出现简短的注释, 这些注释看起来只是对诗歌的生僻奥涩处加以注释, 其实却往往就是我们理解诗意甚至解答题目的枢纽, 是命题人给我们的隐晦的提示, 所以千万不能忽视。阅读这些注释,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 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如上例《春愁》, 一看注释, 我们就不难看出本诗表达的是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奈。

4. 分类别, 悟感情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 因此, 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切入点。出于鉴赏的实际需要, 我们根据内容将诗歌分为:送别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等, 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诗歌类别的特点以及鉴赏应该注意的问题。

5. 品语句, 悟感情

诗歌的两大显著特点是凝练的语言和强烈的感情, “言为心声”, 品读诗歌凝练的语言, 抓住文本中关键的字眼, 就可以领悟诗歌丰富的、强烈的感情。如:

从军行七首 (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角度: (1) 这首诗从作者和题目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觉得它属于哪种类别的诗?故而你觉得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这种感情通过诗中的哪些词语表现出来了?

通过观察思考, 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抒发了边关将士思乡怀旧之情。这种感情从“别情、边愁、秋月”等词语中已经表现出来了。

6. 解意象, 知感情

意象就是诗人抒发内心独特感受时所选取的特定的客观物象, 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 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图, 寄托着复杂的情感, 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如马致远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飞鸟”等, 只要解读了这些意象, 就能很快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感知诗歌的艺术形象

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 它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物。诗歌中的形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 具有典型性、暗示性, 易引起读者的联想, 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 是其情感的物化。中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 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 对其特征的把握, 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提问:试分析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思路导航: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 包孕着诗人的情感, 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回答应包括三个要点: (1) 是什么形象; (2) 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这首诗前两句是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的情态, 后两句是写画眉鸟的心理活动, 通过心理的描写进一步展示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同时根据诗歌后面的注解可以认为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 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己的形象写照。

三、描述诗歌的意境

诗人在写作时十分注重意境, 那么, 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意对意境的把握。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 抓住形象, 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如: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提问:结合诗题, 展开合理想象, 用优美流畅的语言, 把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辽阔的千里江南, 黄莺在欢乐地歌唱, 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 依山的城郭, 迎风招展的酒旗, 一片春意。

注意: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此诗的意思)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2. 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如上诗只答“愉悦闲适的心情”是不行的, 而要答清楚为什么“愉悦闲适”。

四、品味诗歌的语言

主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诗歌中锤炼的字, 一是诗歌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解读。

1. 炼字

诗的语言是经过诗人锤炼的。我们在鉴赏作品时, 要借助文字, 渐入佳境。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 往往一字而境界全出, 使全诗增色不少, 甚至成为诗眼。因此, 鉴赏诗歌、感知妙语, 应从关键词入手。答题时不能把该字 (词) 孤立起来谈, 而必须将其放入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指出修辞 (或写法) 并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一般与意境关系密切的是动词和形容词, 在特殊情况下, 虚词也有表现意境的作用, 鉴赏时也一定不要疏忽。

(1) 动词:在鉴赏诗歌时, 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因为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 它常常是一首诗歌中的诗眼。如:“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 “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分析。答:“燃”字是“燃烧”的意思, 暗含山花的颜色, 形象地写出在青山衬托下, 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一样色彩浓烈, 生动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2) 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 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炼字关注的重点对象。《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问题:末句是千古名句, 试品析句中的“肥”“瘦”两个词的运用之妙。答:绿肥红瘦指“绿叶茂盛, 红花凋零”, 生动描写出晚春时节海棠花的凋谢, 抒发了词人惜春怜花的感伤情绪。

(3) 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 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 常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 令诗歌妙处无穷。《闺怨》问题:“忽”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一个“忽”字, 取忽然之意。闯入眼帘的柳色, 使她触景生情, 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一个“忽”字将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这种由喜悦到伤感的情绪变化写得淋漓尽致。

特别注意的是, 品味语言的原则是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篇不离人。挖掘该词在该句、该诗中的表现力量, 是鉴赏的主要着力点。

2. 品句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炼、含蓄的特点, 在品味诗歌语言时, 应注意有象征意义的词句, 挖掘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词语, 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进而再现诗歌的意境。中考考查的重点主要落在关键词句的含义、语言的风格上。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提问:第一、二两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简析其表达作用。

思路导航: (1) 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3) 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4)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采用比喻手法, 把凉月比作细眉, 把溪水比作明镜, 写出了月亮的秀丽皎洁和溪水的清澈平静,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古诗词鉴赏能力最终要靠练习来促成和巩固, 它的教学效果也需要练习来检验, 因此针对考点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反馈、归纳和总结, 是必不可少的。

篇4: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一)

鹦 鹉

杜甫

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

翠衿浑短尽,红嘴漫多知。

未有开笼日,空残旧宿枝。

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

1. 诗中的鹦鹉有怎样的特点?

2. 结句“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有何寓意?

3. 全诗用何种修辞?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斗鸡偶作

韩偓

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遏云。

白日枭鸣无意问,惟将芥羽害同群。

【注】 斗鸡这种游戏,盛唐时即有之,而到了晚唐,则更为“有闲”人喜爱。

1. “何曾解报稻粱恩”,诗中首句刻画了斗鸡的什么特性?

2. 这首诗从哪两个方面刻画了斗鸡的形象?

3. 在历代咏鸡诗中,这首诗被广为传诵。诗中的斗鸡象征什么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垂 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1. 有人认为“绊惹春风别有情”中的“绊惹”一词用得妙,试说出其妙在何处。

2. “世间谁敢斗轻盈”这一问写出了怎样的情态?

3. 此诗托物写兴,意在告诫人们怎样做人的道理。此诗的主旨是什么?

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 颔联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渲染出怎样一种氛围?

2. “乍”“才”两个虚词,在表现力方面有什么作用?

3. “鹧鸪”这一意象,主要表达的是诗人何种情感?

篇5:中考语文复习训练:古诗词鉴赏

一、(2015·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 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代指故乡。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1.从首联登高、望远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重阳节。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对花惊白发”写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等。

解析 “九日”,指的是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中国人都有登高望远、怀念亲人的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兄弟情深,溢于言表。而皇甫汸的这首《九日寄子约》,意蕴则更加复杂深沉。

二、(2015·嘉兴)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崆 峒①(清)谭嗣同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松拏②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注释】 ①此诗写于1889年。当时的清政府腐败不堪,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崆峒,山名,在甘肃平凉西。②拏(ná):执持。

1.此诗想象奇特,从形、神两个方面描绘出崆峒山高峻、雄伟的特点。(各填一个词语)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中的景物的赏析能力。要善于抓住诗中重点的语句来分析:自“斗星高被众峰吞”“阻断尘寰”可见其“高”;“剑气昏”“划开天路”“龙斗”“兽奔”可见其“勇猛奔放”的气势。

2.尾联意蕴深刻,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一:这里的春景如同桃花源一样美,以后可不必再去寻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了。示例二:这里纵然像桃花源那样美,可是国家正处在多难之秋,要面对斗争,不要像桃花源人那样躲避到桃花源里去。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主题思想的分析能力。应联系诗句内容,结合诗人的经历及注释,从表面意思和深层内涵两方面考虑。

三、(2015·金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春水生① 杜 甫 其一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莫漫喜,吾与汝曹②眼俱明!其二

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③。

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注释】 ①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作《春水生》二首。②汝曹:你们,这里指水鸟。③禁当:阻挡、拦挡。

1.诗题为“春水生”,这两首诗写出了春水的什么特点? 迅速溢涨,水量很大。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能力。分析时应联系全诗内容来理解其特点,如“门前小滩浑欲平”。

2.这两首诗都写春水,诗人的心情却完全不同,请结合诗句分别加以分析。

“其一”描写春水初涨,万物欣然,诗人同水鸟们同享春光,目光明澈,诗人为时序更替、万物复苏而喜不自禁;“其二”写春水猛涨,草堂前即将水满成灾,诗人生活困顿,没有钱买船只以避水患,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忧苦不堪。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人感情的赏析能力。应从关键的词句入手来分析,如“其一”诗中“莫漫喜”;“其二”诗中“数日不可更禁当”“无钱即买系篱旁”。

四、(2015·衢州)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

陇西行(唐)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可怜无定河②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注释】 ①貂锦: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这里指战士。②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1.《陇西行》和《破阵子》中都有“可怜”一词,其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陇西行》中用“可怜”一词使现实与梦境、悲哀凄凉的枯骨与年轻英俊的战士形成强烈的反差,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破阵子》中用“可怜”一词打破词人想要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美梦,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悲叹、壮志难酬的愤懑。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应结合诗中内容和所了解的相关背景,谈出“可怜”的含义,从而分析作者所要传达的具体感情、思想。

五、(2015·泰州)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望夫石 王 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望夫石①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释】 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只似当时初望时”一句意思相近。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

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

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第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苦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但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深切和久远。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

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的呼应,又有一气呵成之感。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解析 B项中的“行人”是指“望夫”中的“夫”,即丈夫。

六、(2015·济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1.《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绝句。诗中所写的季节应为秋季。解析 从字数、句数方面来确定体裁。“卢橘花开枫叶衰”一句表明了时节。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心情。(意思对即可)_ 解析 “出门何处望京师”显示了报国之情,“不为愁人住少时”抒发了忧愁苦闷之情。

七、(2015·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小儿“侧坐莓苔”有何作用。

写出了小儿很会选取钓鱼地点,同时也为后面写“怕得鱼惊不应人”作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要仔细分析,首先要抓住关键词,然后分析其表达作用。结合注释可以看出“侧坐莓苔”表明小儿很会选取钓鱼的位置,这里阴湿、僻静,是钓鱼的好地方,同时也为后文写“怕得鱼惊不应人”作铺垫。2.诗中“遥招手”者是谁?为何“遥招手”? 垂钓儿童(或小儿)。他怕答话声把鱼惊走。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路人借问”及“怕得鱼惊不应人”可以看出“遥招手”的主人是小儿,从动作和心理两方面分析小儿“遥招手”的原因是怕答话声把鱼惊走。

八、(2015·成都)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锦江思 李 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那些内容?请概括作答。

“思”到了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解析 “思”即“想”,诗人站在锦江边上想到的,就是诗人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因此,只要能准确理解诗歌,便能答对这道题。

2.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赏析。不同。本诗中的“醉”是诗人在如画美景中,为美景所醉,表达的是一种悠闲、愉悦的心情。而“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是说词人醉梦中还不忘细细看“剑”,表达的是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解析 从这首诗的文字中可以读出诗人轻松闲适的心情,而“醉里挑灯看剑”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这是学过的一首词。辛弃疾是一个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一生渴望杀敌报国的词人,联系到他所看的“剑”,再联系到这个人,便能得出“醉”所表达的情感。

九、(2015·镇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注释】 ①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②霁(jì):雨止天晴。1.请根据诗意,在下面括号内填写出诗人的行踪。(溪上或船上)→松径(或松林)→(柏林寺)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从“溪上” “柏林寺”等关键词中得到启发进行作答。2.登高远眺,诗人眼中山色尤为苍翠,试根据第三句分析原因。

一是雨后,青山如洗,苍翠欲滴;二是白云映衬,更显苍翠。(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青山霁后云犹在”一句中的“霁”字表明雨后初晴,所以“青山如洗云犹在”写出雨后天空中飘着白云,与青山相互映衬,更加苍翠的样子。3.“画出西南四五峰”不但写出了山峰的美妙,还表达了“望者”怎样的情感? 惊喜(或惊奇与愉悦)。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从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者”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可谓“惊喜”。

十、(2015·淮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乾坤日夜浮”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的炼字。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字面意思,还要联系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2.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感情。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十一、(2014·德州)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雨过山村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斜”现读xié,在此诗中以求押韵,古音应读为xiá。

解析 本题考查押韵知识。“斜”字的古音,可以联系《过故人庄》中的“青山郭外斜(xiá)”。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 示例: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

解析 概括诗句描绘的景色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色的特点和情调。3.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

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又用拟人手法,以栀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炼字的赏析。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栀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一个“闲”字,烘托出庭院中的一片幽静气氛。

十二、(2014·宁波)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东 坡①(宋)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 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清幽、宁静的环境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赏析能力,应结合前两句诗的景物、画面加以品析,然后用合适的词语归纳。

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解析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诗中关键的词句,如“莫嫌”“自爱”,再联系写作背景加以概括。

十三、(2014·温州)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问题。如梦令 春思①(北宋)苏 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③。莫忘小桥流水。【注释】 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②百舌儿:鸟名。③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繁茂、生机盎然。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中景物的赏析能力。应结合词中的具体景物加以想象、联想,构置画面,品析出景物的特点即可。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意思对即可)【解析】 “莫忘”表现的是一种怀念喜爱之情,“小桥流水”一般代指闲适的田园生活,如《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

十四、(2014·金华)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即 事①(宋)徐 侨②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

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 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②徐侨:南宋政治家,浙江义乌人,吕祖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1.诗中具体表现“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句的理解能力。紧扣“贫”“好”二字,在诗中寻找能体现这两特点的一联即可。

2.请从诗歌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

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解析 联系诗句的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然后谈出自己的理解。

十五、(2014·嘉兴)佳洲中学九(1)班准备以“古诗中的菊花”为题,编辑一本古诗评注集。下面的诗歌是其中的两首,请你帮助他们完成评注。【甲】咏 菊(宋)杨万里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①菊花。【注释】 ①外:见外。【乙】重阳后菊花(之一)(宋)范成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评注】

甲诗偏于理性,前两句从“①物性”入手,用其他花来衬托菊花;乙诗精于描绘,“②金靥”一词写出了菊花的灿烂美丽。

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③主动选择风霜,傲霜斗寒的品性;乙诗借花抒感,表达了作者④讽刺世人的庸俗之情(讽刺世人没有高雅情趣)或:对菊花虽遭冷落依然灿烂的高洁品行的赞美。

解析 ①②注意根据题目要求,结合相应的诗句寻找答案。③④则是关乎诗歌主题的题目,注意其关键句,甲诗:“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自择风霜国。”乙诗:“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十六、(2014·南京)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遣 兴(清)袁 枚

爱好①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②,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 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1.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

这里的“阿婆”喻指自己的诗作,诗还没有修改润色好,就像“头未梳成”的“初笄女”,是不肯让人欣赏的。或:喻指诗人自己,他把自己当成写作的新手,因为写作水平不够高,所以不愿展示自己的作品。

解析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风格和主题思想,然后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品味。该题的题干已经提示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再根据注释中“爱好”的意思,就可以初步推断出“阿婆还是初笄女”是采用了比喻的手法。

十七、(2014·台州)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田 舍①(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释】 ①田舍:农家。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全诗洋溢着一种 “乐(或乐哉)” 的气息。(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概括能力,要在理解诗中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抓住体现诗人感情的关键词(“乐”)。

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

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或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夕阳西下,一群群鸟雀在稻田上空飞翔,喳喳喳地叫得正欢。

解析 要在抓住景物特点(欢快、美好)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述出画面内容。

十八、(2014·荷泽)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寿阳曲 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①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注释】 ①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1.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酒旆是近景,夕阳、两三航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

解析 前三句用凝练的语言,铺排了“天空的夕阳”“江面上归航的渔舟”“岸上酒家的酒旗”这些景物。“酒旆”是近景,这是写近距离的视觉。“夕阳”“两三航”是远景,远远望去,夕阳下,只见江上有船,船上的人却看得不甚分明,这是写远距离的视觉。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渔人晚归。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解析 结合语句含义,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一幅江村渔人晚归图,仅用二十七个字便描摹出江南渔村的闲适生活,既写出水村小镇黄昏归舟的美景,又写出渔人劳作后的轻松及喜悦之情,表现了向往宁静生活的主题。

十九、(2013·义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野 望(宋)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注释】 ①湾:水流弯曲的地方。1.第一、二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解析 描绘画面时,应扣住前两句中的景物(一天秋色、晴湾、峰峦)及其主要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加以描述即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解析 注意诗中渗透诗人感情的词语,如“闲”“忽”等,联系诗中的景物,推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十、(2013·衢州)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塞下曲(唐)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春夜洛城闻笛(唐)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塞下曲》中“无花”既指“天山雪”,是积雪而非雪花,又有不见花开的意思。B.《塞下曲》中“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直接写出了军旅生活的紧张。C.《春夜洛城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D.《春夜洛城闻笛》第二句写优美的笛声似乎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B项中“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写的是作者杀敌报国的壮志。

2.虽然两诗都写到了“闻折柳”,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

《塞下曲》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爱国激情。《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意思符合即可)解析 诗句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全诗的内容来理解。《塞下曲》写一种悲壮的报国之志;《春夜洛城闻笛》则是写思乡之情,分析时围绕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去比较分析即可。二

十一、(2013·东营)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卜算子 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①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 ①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渴望为抗金复国作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路坎坷。

1.词中“百种千般巧”的“巧”表现在哪里?

①姿致轻盈:花瓣薄如蝶翅,轻盈有致。②形小色艳:花朵固小,却猩红如燃,鲜艳娇美。2.词人借“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写对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愁苦,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二十二、(2013·盐城)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峡口①进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释】 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解析 句中“峡口”表示地点,“欲尽春”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从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诗悲伤的情调,诗人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的惆怅之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司空曙表达的感情是惆怅伤感,王勃表达的感情是乐观旷达。

【解析】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送客时的惆怅心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那么即使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的交流,不也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一般小儿女那样。王勃的诗句乐观豁达,一洗前人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二十三、(2013·南京)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减字木兰花 琴(宋)苏 轼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①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注释】 ①宫商:这里指曲调。1.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神闲意定”描画出琴女弹琴前全神贯注的情态,一个“(1)静”字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玉指冰弦”写琴女抚弄琴弦,“(2)未动宫商意已传”,令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未成曲调先有情”。

词的下片,前两句写(3)示例:琴声如悲凉的风吹过,潺潺的水流淌,带给听者悠远寂寥的千古情思;末尾两句写词人听琴归来仍觉余音绕耳,侧面表现出琴女演奏技艺的精湛。要求:①用词中的字填空;②用词中句子填空;③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述。

解析 第(1)题,苏轼的这首写琴词并没有直接写琴的形状,而是通过描写一位弹琴人的神态、动作和其演奏的乐曲的韵味来反映出琴高雅的意趣。“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极言弹琴之人雍容淡定,一个“静”字,渲染了当时安闲宁静的气氛。第(2)题,“未动宫商意已传”一句,写了寂静之中,未见纤纤玉指拨弦发出乐音,却已是气韵流淌,音乐绕耳。第(3)题,“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一句写了音乐描绘的是悲风流水的情景,琴声如悲凉的风吹过,潺潺的水在流淌,此情此景使人联想到古往今来许多踌躇满志之士,体会到岁月蹉跎之感,绕梁余音久久不能忘怀。“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写了在这样的气氛中听到如此悲寥的乐曲,回到家里辗转难眠,似乎这音乐整夜都在耳边萦绕。

二十四、(2013·成都)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屋外狂风急雨,吹动窗上破纸,瑟瑟作响,就像自言自语一样,这样就把风吹动纸响给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特别是“自”字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心情,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

解析 赏析诗词时,首先要考虑修辞手法,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次要理解这一词句的意思:糊窗纸被风撕裂,呼呼作响,仿佛自言自语。最后分析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壮志未酬的辛酸,志在千里的报国热情。

篇6: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教学设计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早秋①(明)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共参差。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尤多宋玉悲。

【注】①此诗为袁凯1356年所作,此时诗人正好40岁,人到中年;而1351年,韩山童等发动河工起义,1353年,张士诚率盐丁起兵,攻克高邮等地,1355年刘福通率红巾军起义,1356年朱元璋的军队攻下金陵。(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有何作用?(4分)[来源:学科网ZXXK](2)指出“宋玉悲”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尾联在写法上的特点。(6分)

答案:(1)江边铺满东倒西歪的菰蒲,长着高低参差的菱花和菱叶,(2分)②点明江上早秋季节,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氛围。(2分)

(2)①身世飘零之若。②光阴蹉跎之叹。③穷途落魄,功业无成之伤感。④战祸连年,社会动荡之忧患。(答出任意三条得三分)(2)借景抒情或者用典。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 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濬: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4分)运用了对比手法,—“下”—“收”,—“沉”—“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下不堪一击的这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2)(4分)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此时作者滞留湖湘,以舟为家。此诗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通过描写燕子的形象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请就后三联作简要分析。[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本诗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作者凄楚、悲怆的漂泊之感。(1分)作者运用想像和拟人等手法描绘了燕子的疑惑不解,居无定所、天涯飘荡和多情眷恋。(3分)诗歌既有燕怜人,又有人怜燕,人燕浑然一体。凄楚悲怆,感人肺腑。(1分)

说明:对诗句具体分析,只要能包含上述内容的,一样给分。

附诗歌内容鉴赏:作者写燕子,先描写燕子冬去春来,忙于衔泥筑巢,点明了诗人留滞湖湘,以舟为家;颔联运用想像和拟人描绘一只疑惑的燕子,通过写故园相识的旧燕,正凄然而又疑惑地看着自己,写出了作者流浪他乡的沧桑变化。颈联描绘的是燕子的居无定所、天涯飘荡,诗人对燕子的悲悯,实际上是对自己漂泊处境的自怜自惜。尾联描写燕子的多情:小燕子为了安慰我的寂寞,翩然飞来,暂歇船樯,它不忍离去但为了生计又不得不离去,穿花贴水,徘徊顾恋,令诗人老泪纵横。燕子的同情深深地写出了作者生活的凄惨。本诗句句咏燕,但是又是句句关连着自己的茫茫身世。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不清究竟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燕子实际上就成了诗人自己的化身。4.阅读王冕的两首咏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1.这两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3分)

2.这两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志趣?请作具体分析.(4分)3.从两首诗艺术手法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5分)

答案:1.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两点1分 三点2分 四点3分)

2.作者用只求“清气”、“清香”充塞天地之间,抒发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志趣。(每问2分)

3.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用梅花象征高洁的品质,使抽象事物形象化,形象鲜明生动。5.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轼[来源:学.科.网]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⑴白诗: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2分)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2分)[来源:学科网] ⑵诗中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欢乐之景与冷清之景对比。③情感对比。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今之愁苦。(写出两点即可得4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6分)

②①

马 嵬

[清]袁 枚[来源:学科网ZXXK]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来源:学&科&网Z&X&X&K]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来源:Z,xx,k.Com] 1.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赋此诗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1.“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来源:Zxxk.Com] 7.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来源:学科网]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

答: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来源:Zxxk.Com] 答:

答案:(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本题4分。答出表达技巧1分,结合诗句解说2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采莲曲(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飐荷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4分)

答案:(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采莲姑娘(2分);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勇敢的采莲姑娘(2分)。

(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l: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③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或“动作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登拟岘台 陆游

层台缥渺压城堙,倚仗来观浩荡春。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1)此诗颔联中的“洗”十分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答: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4分)答:

答案:(1)“洗”字将浩荡春意喻为无边绿水,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意之深之广;而且“洗”字写出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变化:无边春意征服了诗人,使之尘滤一空,心灵进入一个澄明之境,从而凸现了春色给诗人的心灵震撼,极为传神。

(2)颈联写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尾联表达诗人心醉美景,浑然忘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登临拟岘台的所见所感,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深深地陶醉于浩荡春意的心旷神怡之感与冲淡平和的心境。10.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1.诗人以 手法侧面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又以 的手法正面表现清溪的清澈。(每空1分,共2分)

2.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清”字,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衬托;比喻(2分)

2.同意,“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点明了水色的特异之处。(1分),二、三两联用反衬比喻等手法着力描写了清溪的清溪的清澈美丽,营造了一种明净纯澈的意境(1分)最后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1分)诗人在这美丽的清溪畔,固然清心,但听到猩猩的一声声啼叫,似乎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1分)

上一篇:不要溺爱的爱情下一篇:学校五化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