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2024-08-09

镇“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共8篇)

篇1:镇“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白龙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镇狠抓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绩。在合肥市2008年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白龙镇被评为三县发展十快乡镇。

(一)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提升。到2010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1亿元,比“十五”末增87%,其中第一产业国民生产总值6.6亿元,第二产业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2 亿元,比“十一五”末增 210%;农民人均纯收入7100元,比“十五”末增120%;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比“十五”末增180%。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取得良好成绩。实施长王土地及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总投资1.38亿元,建成别墅式住房925套,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学校、卫生室、村级活动场所等公益设施,对田、水、路、林、村、房进行综合整治,形成沟、渠、路、涵、闸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净增耕地1631亩(其中“退耕还宅”净增耕地1034亩)。项目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土地8000亩,与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定合同。其中引进现代牧业肥东牧场,总投资6.5亿元人民币,流转土地2383亩,一期项目已完工,奶牛存栏量1.2万头,二期项目正在建设,建成后将成为规模达2万头的奶牛养殖示范基地。

合肥青龙厂新四军东进抗日纪念园按照4A级景区标准打造,一、二、三期工程相继完工,高科技动态展厅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

观。在纪念园周边,大力发展鲜枣产业,2000亩标准化温室大棚已经建成,成为“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绿色生态”一项重要内容。成功举办了“2009合肥〃白龙首届鲜枣文化旅游节”,同时推出“白龙一日游”旅游线路。

实施省级第一、二批土地置换项目,新增耕地约1360亩。积极申报并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现代牧业为核心,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园,进一步改善约十万亩基本农田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实施“一事一议”,筹集资金,争取项目,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做好白龙镇小城镇建设规划,涵盖传统集镇改造,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大力开展“清洁家园”、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和传染病卫生防疫活动,文明创建取得丰硕成果。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补贴促进农村消费,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和村两委换届顺利完成,为扩大基层民主政治,推进全镇各项事业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村务公开、廉勤委建设等工作均得到加强。“五五”普法教育依法治理通过上级验收,“六普”即将启动。18门以下小轮窑关闭淘汰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预计2010年底全面完成。安全生产得到加强,各类企业实现了无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的目标,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开展。“大信访”格局已经形成,各部门有效配合,齐抓共管,妥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深化,成立综治工作中心,增强社会治安整治力量,大力推动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家庭建设。农村教育资源不断整合,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投资100多万元用于改善教学环境,校安工程得到落实,招聘20名校园保安,全部持证上岗。大力推进民生工程,青龙敬老院“515”工程顺利完工,投资200多万元,增加床位近300个。新农保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参保范围进一步扩大,60岁以上农民实现了“老有所养”。新农合、村级卫生室、水库移民、低保五保、残疾人保障、农业保险、农村安全饮用水等其他民生工程都得到了很好落实,完成了预定任务。

回顾“十一五”,我镇仍然存在一些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工业经济仍不能起到支撑作用;新农村建设有待进一步推广,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投入需进一步增加。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24亿元,比“十一五”末增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产值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100%;第二产业增加值1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250%;地方财政收入0.3亿元,比“十一五”末增100%;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0元,比“十一五”末增100%;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200%。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三、“十二五”规划战略措施

(一)建设特色农业大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力。

1、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基本农田地力和产出能力,新建标准农田5万亩。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5亿元。

2、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积极扩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产品种植,提高优质水稻生产规模。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重点培育蔬菜和牧草两大优势产业。依托省会合肥市场建成5000亩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依托现代牧业建成50000亩牧草基地。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建立多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抗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3、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完成新农村10个新居点规划,合理引导农民居住向新社区集中。深入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全面开展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建成13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让广大农民享受现代文明成果。

5、增加非农产业收入。积极、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不断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十二五”期间,转出农业劳动力1万人。

6、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中的比重,突出抓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新机械运用。加强生物工程治理,减少农产品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存量,确保农产品食品安全。二是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以镇农技服务中心为龙头,建立镇、村、组、户四级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镇有中心服务队,村有科技协会,组有科技中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三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加强重点产业和行业技术培训。“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民1万人。

7、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在农村建立连锁“农家店”,构筑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服务业,繁荣农村和城镇消费市场。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调动农民进入市场积极性,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二)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着力培育镇域经济支柱。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强大推动力量。“十二五”期间,立足于把白龙镇建设成为商贸旅游兴旺、轻型工业发达的经济重镇,进一步突出工业核心地位,加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依靠独特的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把白龙镇建设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加工制造中心、物流和农家乐旅游中心,成为区域性枢纽镇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1、优先发展白龙镇工业聚集区。抓住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凭借交通区位、自然资源、配套政策等方面有利条件,促进白龙镇工业聚集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双庙下道口交通便捷、吞吐能力强的优势,加快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构建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到2015年,培育和扶持3-4个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

到2015年,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20户,工业总投资达10亿元。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

响应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1、农村公路建设。抓住国家通镇、通村公路建设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和优惠政策。对各项资金集中投入,捆绑使用,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集中居民点后分散、谁有积极性支持谁的原则,分步分阶段实施,发挥村组作用,推进镇村公路建设。到2015年,实现镇村公路全部达到水泥路建设标准,村组80%以上公路达到水泥路建设标准,形成“网络全镇、四通八达、出行便利、货畅其流”的农村交通环境。

2、农村水利建设。以农村饮水、田间灌慨、沟河整治为重点,加大农村水利建设力度。在人畜饮水上,按照新建与改造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农户自我管理与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以人畜饮水为重点的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确保全镇100%农户实现安全卫生用水。在田间灌溉上,以建设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为目标,继续做好病险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和抗旱水源工程。

3、加快村庄集镇建设。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构建村容整洁、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的新农村。认真做好全镇村庄体系规划,建好一个中心集镇(白龙中心镇),四个小集镇(双庙、费集、青龙厂、肖凤),逐个定性、定规模、定发展方向,逐步实施改造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四)加强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广播电视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白龙镇广播电视事业,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力度,力争到2015年农村有线电视开通率达50%以上。大力发展通讯网络建设,村村实现宽带上网,力争到2015年农户上网率达20%以上。

2、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农村学校、文体设施、幼托、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巩固“普九”成果,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5%和97%。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繁荣农村文化。到2015年,镇有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全镇50%以上村有文化

活动场所和科技文化阅览室,30%以上组有科技文化中心户。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农民健身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民文化体育生活,达到全民健身目的。

3、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服务水平,使镇村医疗服务机构具备助理医师以上执行资格医务人员,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控制传染病,传染病疫情网络覆盖达到100%。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卫生知识,倡导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不良卫生习惯,营造良好卫生环境。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扩大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4、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重点,引导广大育龄妇女自觉落实计划生育管理政策,不断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提高计划生育整体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人口环境。

肥东县白龙镇人民政府 二0一0年十一月十一日

篇2:镇“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编制好“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我镇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发展良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村镇地处两线、三流域范围,“十二五”期间必须结合良村实际,发挥资源优势,融入到习水县一镇两线三流域四园区的发展规划中。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结合良村镇情,经充分的调查与研究,立足实际,特拟定如下初步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科学发展观,抓住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的历史机遇,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财政实力根本出发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高效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工作重心,进一步加快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步伐,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良村镇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强、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二、规划目标

(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完成所有行政村的通村公路硬化,村村通数字电视;全面解决人畜安全饮用水问题;老政府片区改造完毕,小集镇二期工程建设完成。

(二)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初步建成;产业结构发展合理;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不断增强;寄宿制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完善,幼儿园建设3间以上,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四)达到以下指标:

1、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9000万元,年均增长14.5%;

2、地方财政税收达到2630万元,年均增长20%;

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600元以上,年均增长18%;

4、新农合和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8%;

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2‰以内;

6、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9万吨以上;

7、农民对政务公开满意度达到100%;

三、工作措施

(一)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1、工业化发展。立足我镇镇情,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突出重点,提升档次,引进10个以上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引进5个以上亿元以上的项目。依托煤炭和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煤炭产业,推进大矿建设,增加煤炭产能,同时发展煤炭继续加工,增加煤炭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酒类产品企业等。以先期引进的红城啤酒厂为依托,做好群工服务工作,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2、旅游产业发展。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主导,抓好观光旅游、休闲避暑等在内的旅游产业发展。重点抓好红河谷旅游开发、梅溪河旅游景区开发等,同时抓好茶园、红军坟、大坭坝一线的休闲避暑观光旅游和吼滩坝区的观光农业以及响洞子休闲度假山庄建设。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9万吨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1、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目标,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优势、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逐步实现“一村一特”的经营产业化、布局区域化格局。培植高畜牧产业,打造畜牧养殖小区,以习新公路横穿良村、大安为契机,充分抓住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建设良村村、大安村、吼滩村生猪养殖小区6个以上,发展大户800户,逐步建成生猪标准化养殖户,利用我镇茶元、吼滩草山草坡优势,发展草

地生态畜牧业,建设习水县种草养羊繁殖场1个,高标准建设茶元生态畜牧业养羊小区,带动我镇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园区。一是抓住订单农业机遇,以茅台酒厂为依托,以有机为品牌,建设以吼滩、洋化、后田村为主的20000亩有机红粮园区。二是以我镇吼滩、良村、大安退耕还药的2万亩油厚朴为依托,全力做好管护和补植补造,建设良村镇中药林基地2万亩;以吼滩坝区为主,发展铁皮石斛产业,尽快形成中药材主导产业,发挥效益,形成品牌。三是面向重庆市场,充分利用我镇大安坝、吼滩坝的土地、水源优势,建设大安蔬菜园区1000亩,吼滩坝区蔬菜园区2000亩,不断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形成规模性的蔬菜产业,打入重庆市场。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新型农业适用技术,打造建设良村镇农业科技推广园区,加大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三)抓好集镇美化亮化工程

1、抓好境内习新公路、良双公路沿线村庄规划建设。

2、抓好街道集贸市场建设。

3、抓好集镇街道绿化、亮化工程。

(四)统筹和社会谐全面发展

1、推进教育社会化。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校,激活校内竞争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设施,调整办学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努力建成完善的寄宿制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达到学生入学率100%,毕业率100%,升学率90%以上。

2、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参合率要达到98%以上。农民健康指标要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巩固和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年计划生育率达99%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2‰以内。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增加就业为目的,用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吸引外出务工者优秀人才会乡办企业。推动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篇3:“十二五”农业规划描绘锦绣蓝图

“十二五”期间,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科技支撑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十二五”末, 农业增加值达到760亿元, 年均增长6%左右;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万吨, 实现较高水平的总量平衡, “菜篮子”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把甘肃建成马铃薯产业大省、草食畜牧业强省和全国重要的“西菜东调”基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力争达到6000元;农产品加工实现增加值200亿元以上, 农机总动力达到3200万千瓦,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根据各区域所处功能区、《规划》纲要、农业自然环境条件及现阶段农业发展基础、生产方式等, 将全省农业发展区域划分为“一带五区” (分别是沿黄农业产业带、河西走廊农产品主产区、陇东农产品主产区、中部重点旱作农业区、陇南及天水南部山地特色农业区、甘南及祁连山等高寒牧区) , 明确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在“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优势产品三个层次, 构建了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 明确提出了各产业的发展区域、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梳理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将全力推进的“八大工程”。

篇4:“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具体目标

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取得明显突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水稻机插和玉米、棉花、油菜、甘蔗机收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畜牧水产养殖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农业科技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突破应对生物灾害和自然灾害重大关键技术,建立起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体系和灾害预警监测体系,提高农业应对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水平。

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显著加强。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60%以上,全国沼气用户占适宜农户的50%以上,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自主知识产权总量快速增加。植物新品种权年度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前列。到2015年,品种权年申请量达到1400件、年授权总量达到1000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超过800件。农业领域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数量不断增长。

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高。选拔培养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打造一批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培养1万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骨干,选拔一批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农技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培养2500万名职业农民,培育50万名农业规模生产主体和经营服务组织带头人。

科技基础条件显著改善。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装备水平稳步提高,以“学科群”为核心的农业实验室体系逐渐形成,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试验基地的支撑更加有力。建设30个以上综合性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70个以上的专业性(区域性)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和200个以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形成上中下游贯通、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地方创新团队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院校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摘自《农業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5:八达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2010年11月10日

2006年以来,我镇以构建“富裕八达,平安八达,文明八达,和谐八达”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立镇、农业强镇、科教兴镇、文化名镇”四大战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继续深入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五大战略”,以“项目攻坚年”、“企业服务年”和“城镇建设管理年”活动为载体,突出“增加农民收入”和“新农村建设”两大重点,着力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富裕文明和谐新八达建设步伐,推动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五年来,粮食总产量由6300吨提高到7240吨;畜牧业创历史新高,小家禽由一家一户的传统养殖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基地养殖的转变,并由5年前的16万多羽提高到现在的19万多羽,同比增加20%,生猪出栏由20065头提高到21885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68元提高到2830元,同比增长51.5%。较好地完成了镇党委、政府提出的预定目标,确保了机构的正常运转和重点项目的投入,有力地支持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在2008年全县“双文明”验收评比工作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二)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五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工作目标,牢固树立 “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把农业种到市场上去”的思想,突出农业产业化建设这个重点,按照培育壮大畜牧、生态林业,积极发展水果、蔬菜、茶叶等特色经济的工作思路。一是农技推广取得新发展。共计投入资金125万元,着力抓好县城周边示范带建设,加大良种良法普及推广力度,以点扩面,入,积极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稳定解决贫困群众温饱。五年来,我镇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后续产业、新兴产业为主的梯次推进的格局。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五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实施凝聚力工程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道路交通、水利、供电、文化教育和办公场地建设,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3000万元以上。一是道路建设加快推进。按照力争实现屯屯通路的要求,主动对接、抢抓机遇,协助县交通部门完成了土黄那汪至广南县底先村、县城至周帮、水泥厂至文雅、旺子至唐家湾、修建夜蒿至罗兰等23条通屯公路,共完成屯级道路116公里,村屯道路硬化18公里,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通达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通过走“上级补助、部门帮扶、群众投工投劳”的路子,协助县水利部门等大力实施广西大石山区人饮工程,投资320万元的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共有29处,受益人口达5960人。三是积极向上争取,多方协调,配合县电业公司完成4个屯的农网改造,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四是积极争取县教育部门等的支持帮扶,改善办学条件。完成新宏校点维修、旺子小学道路硬化、木呈小学场地硬化、解决周帮小学的校舍等,完成了十个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五是完成广东对口帮扶“整村推进”木呈示范村工程建设及唐家湾灾后重建工作,打造了木独、羊角老、岩怀、伟么、那龙、八门、驮牛厂等易地安臵点的建设,全面完成周帮村和坡皿村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第二批、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工作。稳步推进木呈村平浪移民点的基础建设,完成了人畜饮水的修建工程,拉通了生活用电。六是积极实施农村茅草房、危房改造工程和沼气池的建设。完成了964户茅草房改造和519户危房改造。同时完成970座沼气池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活卫生环境,更重要的是建成沼气后,群众“以气代柴”,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七是协助县水利部门完成龙英、花贡、下伟芒、周帮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八是我镇综合楼建设项目是我县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该项目主体工程为5层楼框架结构,建筑面积

23、招商引资成果显著。五年来,镇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促进我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主动亲商、扶商、安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搭建招商平台,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招商软硬环境,筑巢引凤,另一方面动员全镇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招商,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全镇引进了诚信红砖厂、农副产品加工厂、祥升水电物资有限公司矿产资源勘探、城东加油站、冶炼加工厂、保健食品加工厂、诚兴大型物流停车场、集成综合商贸项目中心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我镇,境内固资产投资总量达1亿多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220余人,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我镇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和“一年典型引进、三年分片推进、五年整体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1、科学规划,试点先行。我镇把抓典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臵,找出“点上突破,面上开花,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下大力气抓了老街、唐家湾、宏达、新红、木独、驮牛厂、伟么等点的树典型和建设工作,我镇主动和建设、发改、扶贫等有关部门对接,从规划抓起,严把质量关,用只争朝夕的工作作风抓这些点的建设。一是以产业为抓手,建设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镇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转变群众的观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为抓手,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收入。在区水产畜牧局的帮扶下,新达村成立了养母猪协会并由20户农户组成的母猪养殖示范小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猪种、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经营管理方式和配套建沼气池、粪便发酵池等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发展饲养母猪产业。母猪养殖业的发展实现了新达群众增收目标,新达村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远远高

13个村实现了道路硬化和户户通。国土整理项目已完成98%,项目的实施很好的改善了我镇的农业生产条件。

4、民主管理落到实处。“新农村建设百分考核制”、“农村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四议两公开”等制度的逐步完善和落实,农村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得以规范。2008年实现“两委”换届平稳过渡,农村各项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2010年学习型党组织和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有效的提升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为促进新农村各项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六)整治平安建设

(七)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大力开展支农惠农工程,五年来,镇政府认真落实区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能繁母猪补贴金、退耕还林资金、粮食综合直补金、家电下乡补贴资金、汽车摩托车补贴资金、农村低保资金拨付到位。计生工作由黄牌警告变为计生先进镇,切实有效的开展“创区优”和“诚信计生”活动,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8‰以内,各项计生指标均在95%以上。卫生防疫工作全面发展。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和“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大“计免”、“降消”工作力度,“计免”和“降消”工作通过上级检查验收和评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高度重视普九工作,倾全镇之力打好“普九”攻坚战,“普九”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级评估验收。完成全镇居民二代证证换证工作。完成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录入工作。全面开展了第六次人国人口普查。成功举办两届新农村杯气排球比赛,积极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类竞赛活动等,组织发动干部群众开展了各种献爱心活动,向贫困大学生和困难干部职工捐款捐物。通过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增强了全镇干部职工的凝聚力,更有助于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八)廉政建设

“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是全镇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力的推动了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下一步十二五规划和建设的开展提供了

程。以新达、红星、八达、花贡、那卡为辐射面建设千亩大棚蔬菜区;以坝林、坝弄、土黄、木呈辐射面村建设千亩林果生态区;以周帮、旺子、坡皿、龙保为辐射面建设生态养殖区;以那卡为中心,以红星、新达为辐射面建成新型农家乐、休闲庄等乡村旅游区;以新达为中心,以那卡、红星、土黄为辐射面打造“新农村示范片核心区”。全力打造坝林村农贸市场。继续做好万寿新区、花贡小区等县城建设一带规划区的征地拆迁工作,为县城建设和工业发展服务。依托汇农生态养殖场、新达母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标准、规模化,新建10万只标准化蛋鸡养殖小区5个、10000只标准化肉鸡养殖园5个,新建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3个,实现养殖业经济收入的翻番。

2、夯实品牌战略基础。积极鼓励集中连片面积在300-500亩规模以上的林果区式经营方式,倡导农户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形式来组建产业发展实体,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三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发展农村经济并适度经营采摘休闲旅游项目;品牌建设上,积极利用县镇科技资源和县政府即将组建的区域农技推广站,围绕“汇农”和“新达”两大品牌各建设一个规模为1000亩的标准化示范园,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并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努力创建1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全面提升我镇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搞好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以新达村为中心的设施果蔬园区和公路沿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国土资源整理项目,解决项目区内人畜饮水水及灌溉供应。从市县两级积极争取资金、设备,推广林下养殖,完成新达、那卡、红星的无公害果蔬生产设施的全覆盖;大力培养农村经济人队伍,重点推广水果、茶叶等技术及各类林果储存和深加工技术,提高林果附加值。

(二)围绕县城建设规划,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构建农家乐、休闲山庄乡村生态旅游。结合我镇天时地利优势,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环境,有效整合境内星散分布的农业科技观光

机制,进一步发展农村客运,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努力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同时做好红星至土黄段及土黄至洛里支线二级公路建设相关协调服务工作;七是积极配合县移民部门做好威后电站等后期扶持资金项目,并监督群众做好资金的使用。

2、完善农村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健全村级卫生保洁工作机制,在全镇形成主要路段专人专职保洁、各村属地管理维护的新格局。同时,继续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建设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

3、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继续完善和落实 “新农村建设百分考核制”、“农村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四议两公开”等制度;严格执行村民代表和村民会议议事规则,所有村务工作的开展均按民主议事程序履行,并上报备案;农村财务管理全部实现范化、公开化;注重村干部素质工程教育,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充分利用农村网络文化站的教育作用,分批次组织村干部到先进乡镇学习致富管理经验,努力提高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为民服务的水平。

(五)办好民心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1、办好民心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区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通过深入基层调查走访、问需于民,真正把党的好政策落到最需要解决的群众身上,把农村合作医疗、小额保险、低保五保、粮食直补、家电补贴、科技下乡、助残抚恤、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资金、信息服务贯穿到改善民生的工作实际中。其中新医合参保率五年内要达到并稳定在百分之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农村沼气池建设新增300户以上。

2、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抓好计生工作,确保人口出生率在国家控制的范围内;二是抓好国防教育,为国防事业提供合格的兵源,同时继续做好民兵训练和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三是做好文教卫生工作,让适龄儿童100%完成九年制教育,完善医疗条件,杜绝疫情传染病的发生;四是抓好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维护职工和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大“五六”普法力度,提高

篇6:镇“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国内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是我镇实现既定战略目标的冲刺阶段,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后的`一个五年规划,意义重大。根据《隆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要求,为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更有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我镇认真组织,精心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协同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班子会议、联席会议研究商讨,成立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抽调专门人员进行“十三五”规划编制的研究制定,并召集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企业代表、各站办所负责人共同商议,立足桃洪镇实际,对“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献言献策,同时,向社会各界人士发放调查问卷,群策群力,广泛征求意见。

二、“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简要回顾

2015年底,全镇区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亿元,年均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达13亿元,年均增长30%;工业总产值达78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68亿元,年均增长4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亿元,年均增长13%;完成财税总收入3。42亿元,年均增长22%;农村可支配收入6595元,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8922元,年均增长10%。成功创建并保持全国文明村镇、市平安乡镇等荣誉称号。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功能配套,交通、住房、排污、供水、电力、绿化等6大类26项工程完成序时任务,“八路四桥一网”和“三市场”、“四小区”建设按年度计划有序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工业经济取得实效。全镇各类工业企业发展至2306家,其中规模企业48家,工业税收达到1。93亿元。农业农村发展有劲。立足粮食、蔬菜、百合、金银花、生猪五大产业建设,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全镇粮播总面积达到5。6万亩,总产2。7万吨;蔬菜基地复种指数1。4万亩,总产值8000余万元;出栏生猪11。4万头、牛0。75万头、羊0。7万只、家禽54万羽、水产品总产量482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万余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万余人,新农合参合人数5。2万余人。全镇50个村(社区)均建好农家书屋及远程教育平台,15个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政务大厅。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8‰以内。民生实事工程、基层文明建设等有序推进。

三、“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思路

总体思路: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们必须站位要高、视野要宽。要牢牢立足服务全局战略,深入分析把握全局形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进一步找准定位、明确使命;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规划发展,既要做五年规划,还要着眼十年甚至更长期的远景目标;既要接服务全局的“天线”,又要接符合实际的“地气”,真正做到高起点、切实际的规划。

“十三五”时期,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四个突出、五大提升”战略,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做大规模工业,扶强微小企业,做强农业产业,建设美好农村,提质城镇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强化社会事业,提升保障能力,奋力开创桃洪改革发展新局面。

发展战略:

1。做大工业上规模。举全镇之力,舞活工业龙头,做大规模工业,激活整个经济,提升发展水平。以园区建设为平台,突出把中药材加工、农产品加工、服装制鞋、电子制造等原有优势产业的规模做大,培养壮大骨干工业企业。

2。做强农业夯基础。全力保障粮食安全,致力蔬菜生产保质保量,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致力形成双季稻、蔬菜、辣椒、油茶、生猪等支柱特色产业,并形成规模上档次。

3。做活三产增效益。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加大星级宾馆、星级旅游接待场所的培育力度,构建完整的旅游接待体系,加大旅游接待场所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4。提质扩容绘蓝图。城镇化建设注重桃洪宜居特色。要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做好征地工作,全力推进“八路四桥一网”和“三市场”、“四小区”建设,打造现代化宜居城镇。

5。保障民生促和谐。把创建“和谐桃洪”作为重要抓手,创新维稳工作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增强机制的执行力,着力解决土地纠纷、历史遗留问题等影响我镇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致力为推动发展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加大力度、创新载体、强化措施,使全镇和谐稳定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

主要任务:

“十三五”末的2020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节点,对照县委提出的“四个突出、五大提升”战略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做强农业,建设美好农村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亩以上,力争田园化程度达到60%。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稳定年度粮播面积5。5万亩,年度总产2。4万吨左右,土地有序流转力争完成1万亩。每年恢复和发展城郊专业化蔬菜基地300亩,力争期末发展到4500亩。提高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力争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农机总动力达到2万千瓦,总值达到6千万元。完成天福片、南松片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完成石子冲、和平等9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完成六都寨水库桃洪镇罐区3万余亩耕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8口山塘水库扩升及新建任务,完成13处病除水闸除险加固任务,解决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油茶产业布局,未来5年完成5000亩面积,完成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万亩,力争纳入中央财政补贴。全力推进屠宰场搬迁工程,保护饮水安全。

2。做大规模工业,扶强微小企业

抓住火车站建设竣工提升区位优势的契机,引进和培育物流企业,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依托城东南工业园及大健康产业园,招大引强,形成以中药材加工、电子制造、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加工、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品牌,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形成带动效应。加大扶持中小微企业培育壮大力度,从政策扶持、服务支持、破解融资难题等角度着手,进一步优化微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大中小微企业申报规模企业培育力度。

3。体质城镇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完善城市路网建设,全力推进“八路四桥一网”和“三市场”、“四小区”建设。加大渡改桥及危桥改造建设力度,消除水上交通隐患。推进农村公共汽车招呼站建设,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村级公路的安保设施投入,提高村级公路的运行安全。合力布局城区电网建设,升级改造城网送电线路。改造城中3。5KW变电站,新建1座110千伏变电站和2座220千伏变电站。全面完成农网改造项目,力争部分村纳入电气化改造项目。全面完成智能计量改造。

4。强化社会事业,提升保障能力

篇7:镇“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各村(居)委员会:

“十一五”期间,泉子街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以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日益增强、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已经逐步形成,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得到进一步普及,整个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为进一步做好婚育新风第四阶段进万家活动,全面推进泉子街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工作实施,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宣传倡导,大力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为做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活动目标

泉子街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目标是:围绕一个中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中心),发挥两大宣传网络优势(媒体宣传网络、人口计生宣传网络),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大众、面向家庭)深化“四个融入”品牌工程(将新型婚育文化融入到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之中),实现五个结合(即婚育新风活动开展与优质服务相结合、与惠民工程相结合、与利益导向机制相结合、与村居民自治相结合、与新农村新家庭建设相结合),建设以“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人口文化,通过“一二三四五六”工程的实施,产生一批进入家庭、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为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升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成员全面发展创造良好人口环境。

三、基本原则

(一)立足基层,面向家庭。充分发挥居民(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在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关注家庭需求,着眼家庭发展,服务家庭成员为目标,积极发挥发挥社区和家庭的功能,动员和督促广大群众和家庭广泛参与。

(二)统筹协调、群众参与。发挥成员单位的组织指导协调作用,对婚育新风活动统筹规划,科学安排、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推进全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家庭的各自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注重从实际出发,强调实际效果,重点加大对农牧区和流动人口的工作服务管理力度。

(四)丰富形式,创新载体。不断创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形式和载体,结合实际,发挥本地民族文化优势,将婚育文化融入历史、宗教、民俗、现代文化之中,构建人口文化多元化的大文化格局。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开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宣传倡导。加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想倡导和传播力度,增强人们的人口意识、人均观念和构建均衡社会的思想共识。利用现有的宣教舆论阵地,广泛深入开展多种形式人口文化活动,调动群众广泛参与性,形成良好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舆论氛围。

(二)大力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深入开展宣传新型婚育观念、政策法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知识,引导家庭成员的婚育行为,自觉遵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通过发放叶酸、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等工作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通过大力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集中整治严打“两非”行为,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三)大力建设部门协作、社会参与、资源共享的人口文化。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配合、资源共享的大联合机制。充分运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宣传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展现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新风尚。加强相关部门协调联合,资源共享,提高社会关注度,扩大社会影响力,指导影响群众。

(四)大力营造宣传环境,抓好阵地建设和宣传品开发制作。一是结合实际,面向基层、面向大众、面向家庭,制作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群众喜欢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宣传精品,发放到群众中,不断满足群众的需求,促进群众婚育观念转变。二是制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实物精品的宣传品,为少数民族提供生殖健康宣传服务,促进少数民族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三是抓好建成的人口文化宣教基地的巩固提升。四是在城乡主要街道设立人口计生公益性、永久性宣传标语,同时做好文化橱窗、婚育新风宣传长廊等舆论阵地建设。

(五)大力实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四阶段项目。

五、工作要求

(一)组织领导,确保经费投入。要成立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领导小组,要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工作规划,抓好活动项目实施,确保活动扎实、有效、持续地开展。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经费投入,将活动经费纳入经费预算内,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协调部门,形成工作合力。要进一步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宣传、人口计生、卫生、教育、民政等之间要互相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三)改革创新,培育新典型。要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纳入深化综合改革工作之中,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同时,要拓展宣传思路,创新活动方式,培育新典型,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实现新跨越。

篇8:镇“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1.1 发展思路

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紧紧围绕贵州省粮食安全、主要特色农业产业和生态畜牧发展的需求, 提供适宜贵州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模式的科技支撑。

1.2 发展目标

重点解决制约贵州省农机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问题, 初步建立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具体目标如下。

(1) 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特别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十二五”要研发适宜贵州山地作业的中、小型农机具及装备20台 (套) 。制定农机作业技术规范或技术标准10个左右。

(2) 为粮油生产提供适宜的农机技术保障。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实施2万hm2粮油田间机械化生产科技示范工程, 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的推广覆盖面。与农艺部门合作引进和选育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粮油品种。

(3) 为主要特色农业、生态畜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农机技术支撑。实施1 333 hm2 (2万亩) 茶叶田间机械化生产科技示范工程, 开展茶叶加工清洁化和自动化生产试验示范。开展草地畜牧业田间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

(4) 为生态立省, 遏制贵州喀斯特山区耕地水土流失, 提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5) 培养和造就一支农机科技队伍, 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 使农机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广和管理3支队伍协调发展, 逐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

(6) 构建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建山地农机科技试验示范培训基地1个, 山地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和生产山地农业机械。

1.3 战略重点及关键技术

(1) 战略重点。围绕贵州粮食安全、主要特色农业产业和生态畜牧发展的需求, 提供适宜贵州丘陵山区的农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模式的科技支撑。

(2) 关键技术。 (1) 适宜贵州山地田间小地块作业机具的小型、微型化技术。 (2) 贵州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3) 贵州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 (4) 贵州旱坡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5) 适宜贵州丘陵山地草场的小型牧草收获技术。 (6) 研究贵州山地作业机具功率、质量与强度间的均衡适配共性技术。 (7) 微型通用底盘、多功能作业部件模块化设计与弹性组配技术。 (8) 主要农作物农机和农艺配套技术。

2“十二五”农机科技发展重大专项和重点攻关项目推荐

2.1 重大农机科技专项

(1) 适合贵州山地作业的小型农机具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主要研究内容:本着“抓住重点区域、主要作物和关键环节急需解决的机械化技术问题, 力求突出重点, 抓出实效”的原则, 以水稻、小麦、油菜、玉米和马铃薯主要农作物为对象, 研究制定贵州丘陵山地机械化生产农艺规范;对现有机型梳理比较、改进定型;根据丘陵山地自然、生产和经济条件, 研究适用于丘陵山地的新型机械化生产技术, 开发小型、微型和多功能技术装备;系统集成并试验示范, 建立贵州丘陵山地机械化农业技术体系;研究提出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政策。机械设备研发和筛选将全面突出“通过性强、结构尺寸小、质量小、动力经济及功率储备足”等要点。

(2) 贵州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系统集成试验示范。主要研究内容:根据丘陵山地的土壤类型、水热条件和耕作制度, 系统调查分析比较水稻栽培农艺, 研究品种特性、育苗形式、栽植方式和收获模式, 制定适宜丘陵山地的稻作区机械化生产农艺规范, 提高标准化程度。针对丘陵山地特点, 研究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设备, 包括半机械化水稻育秧及播种技术设备、小型步行型和乘坐式水稻插秧技术设备、水田激光平地技术设备、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设备、水田化肥深施技术设备、机械喷施技术设备、小割幅轻简型联合收获技术装备以及稻谷集中干燥技术设备。完成主要装备系统集成, 解决山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问题。

(3)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主要研究内容:贵州秸秆资源十分丰富, 年生产秸秆大约有2 000万t, 但综合利用率不足15%, 比全国平均利用率低55%。因此, 研究秸秆机械化粉碎直接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和田间地窖沤肥还田等还田技术;秸秆青贮、氨化、微贮和挤丝揉搓等优质饲料加工技术;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以及利用秸秆为原料生产多种环保新产品技术。

2.2 重点农机攻关项目

(1) 贵州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水稻、玉米、马铃薯及油菜)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贵州省丘陵山地主要农作物 (水稻、玉米、马铃薯及油菜) 机械化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通过研发和引进吸收新技术新机具, 试验并改进, 攻克播种、移栽和收获等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 提高主要粮食油料作物的机械化水平。

(2) 贵州主要特色经济作物和农副土特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主要研究内容: (1) 名优茶加工技术设备。重点研究名优茶鲜叶的机械化分级和采摘关键技术, 贵州名优茶清洁化生产线。 (2) 烟草生产机械化关键设备。重点研究丘陵山区烟草种植机械化育苗、移栽、收获及烟秆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急需攻克的技术难题, 提高烟草生产机械化水平。 (3) 辣椒加工设备。研制辣椒剪把机、鲜椒新型节能烘干设备, 提高辣椒产业发展中的机械化水平。

(3) 研究制定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机械化生产农艺规范。主要研究内容:根据贵州丘陵山地的土壤类型、水热条件及耕作制度, 系统调查分析比较水稻、油菜、玉米及薯类等主要农作物栽培农艺, 研究品种特性、育苗形式、栽植方式和收获模式, 农机农艺良性互动, 生物与工程技术有效结合, 进行筛选, 制定适宜丘陵山地的稻作区与旱作区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机械化生产农艺规范, 提高标准化程度, 为机械化作业提供技术保障。

(4) 贵州山区旱坡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贵州山区旱耕地水土流失是贵州石漠化加剧的主要人为因素, 传统的翻耕技术严重破坏耕地土壤生态, 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势在必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适宜贵州土壤条件的深松、播种、除草和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 以及这些保护性耕作方式对贵州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和对耕地的保护作用, 初步建立贵州山区旱坡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5) 多功能山地作业通用底盘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满足山地小田块不同作业环节需求, 攻克机具通过性、适应性和经济性差等难题, 突破作业机具功率、质量与强度间的均衡适配共性技术, 研究共用平台、模块化快速组配及动力配置传递等技术, 开发适合山地行走、运输, 过埂能力强、适应多种田间作业需要的通用底盘 (共用平台) ;根据作业需要, 能与旋耕整地、开沟作畦、播种施肥、灌水施药、稻麦割晒及田间运输等功能组件快速挂接, 构建多功能作业机组, 有效提高机具利用率和经济性, 降低购机费用和作业成本。

(6) 稻麦轻简型联合收割机的引进及改进研究。主要解决中型机械不能下地作业的坡地和小田块稻麦收获问题。主要研究内容:研发以稻麦为主的履带式小割幅轻简型联合收获技术及装备, 重点攻克底盘轻量化、脱粒清选简约化和割台弹性组配等技术难题, 减轻整机质量, 提高通过性、适应性和可靠性。

(7) 牧草饲料加工关键技术设备研制。贵州草场一般地处偏僻, 交通不便, 牧草生产存在着季节不平衡的问题。夏季气温高、湿度大, 牧草产量高, 但由于缺乏牧草饲料加工设备, 收获后不能对牧草进行及时加工, 容易造成严重的霉烂损失。国内烘干设施机组大、价格昂贵、能耗高且生产成本高, 不适宜贵州草场生产经营模式。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研制小型牧草烘干和精加工技术, 及时对收获后的牧草进行鲜加工处理和烘干, 降低能耗和减少牧草损失。

(8) 畜禽养殖小区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主要研究内容:随着农村养殖小区的快速发展, 畜禽粪便、废弃垫料、污水及恶臭味等对城乡生态平衡和环境卫生造成了危害和破坏。主要研究养殖小区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再利用问题。

(9) 贵州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主要研究内容:针对贵州中草药产业发展中种植和收获劳动强度大, 生产效率低, 加工成本高等问题, 重点研制中药材种植、收获机械及清洗设备等生产关键技术问题。

(10) 新能源烘干节能技术设备研发。主要研究内容:利用多种新能源组合 (太阳能、秸秆气化燃烧、沼气和小风能等自然能) 研发烘干设备, 主要解决现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牧草、蔬菜及药材等传统烘干技术能耗、成本高的问题, 以及农户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收获后不能及时烘干, 仅依靠太阳晒和火炕烘干等原始方式, 造成收获后霉变损失在5%以上的严重问题。

3“十二五”农机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推荐

(1) 水稻机械化关键生产技术的推广运用。主要研究内容:加强已成熟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对推广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一步改进提高。引进水稻激光平地机试验示范。

(2) 马铃薯机械化关键生产技术的推广运用。主要研究内容:重点推广贵州省研制成功的中小型马铃薯收获机, 引进适宜的马铃薯播种机和起垄机试验示范推广, 使马铃薯关键生产环节实现机械化。

(3) 新型茶叶深加工技术设备试验示范推广。主要研究内容:重点推广和转化贵州省研制改进的微波杀青干燥技术设备, 逐步在名优茶生产上使用先进的微波技术替代传统的人工和滚筒杀青技术, 提高名优绿茶的品质。推广茶叶揉捻机自动化控制技术, 减轻揉捻劳动强度, 促进揉捻生产标准化。

(4)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运用。主要研究内容:通过机械化技术实现秸秆资源的再利用。重点示范推广贵州省研发的户用小型秸秆汽化炉, 引进中小型玉米和油菜秸秆还田机, 秸秆膨化饲料机等秸秆加工处理技术和机械设备, 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5)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运用。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引进中小型保护性耕作机械在贵州省旱作农业上示范推广, 运用耕作机械化技术控制贵州耕地水土流失, 保护喀斯特山区宝贵的耕地。

(6) 贵州山区节水灌溉设备及设施技术推广运用。主要研究内容:重点试验示范已改进适宜在丘陵旱作作物生产的滴灌、移动式喷灌等成套节水灌溉设施及设备, 在水源小而分散的山地丘陵区和缺水坝区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运用,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4“十二五”农机科技发展保障条件

4.1 农业科技基础及平台建设

建山地农机科技试验示范培训基地1个, 山地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4.2 投资估算

总投资3 800万元, 其中重大专项约2 600万元, 重点攻关项目400万元, 基础和平台建设500万元, 推广项目300万元。

4.3 农业科技政策需求

随着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农业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 农业生产对丘陵山地农机具和装备技术的需求快速增长, 而贵州适宜的小型多功能山地农机具和机械化作业技术体系严重缺乏, 显现出农机科技支撑十分乏力的严峻现实, 加大对农机科研的投入, 加强贵州省农机科技的研究力度已势在必行。建议“十二五”期间农机科技项目经费占到整个农业科技项目经费的比例在5%~10%, 使农机科技研发为贵州省丘陵山区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装备技术支撑。

4.4 农机科技领域创新体系建设对策

建立农机科技创新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新型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包括具有较高水平的农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 政府农机推广机构、农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企业相结合的农机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 精干高效的农机科技管理体系, 以及强有力的农机科技保障体系。以改革为动力, 加强政策引导, 充分考虑贵州发展山区农机科技自身特点和实际, 分类指导, 试点先行, 稳步推进。积极发展贵州农机工业, 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4.5 农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组织保障

(1) 农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农机科研开发队伍。通过山地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地农机科技试验示范培训基地、贵州大学农机专业重点学科建设, 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加速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造就一支由高层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组成的精干、高效的科研队伍。鼓励大中型机械工业企业开展农机研发, 培育农机研发队伍。

二是造就一支结构优化的农机科技推广队伍。建立一支由农机推广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组成的多元化的农机科技推广队伍、农机科技企业管理队伍和农民技术推广队伍, 建立大批农机科技示范户、农机专业协会。

三是培养高级农机科技管理人才。重点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 熟悉国内外农业经济、农机科技动态、管理能力强的高级管理人才。

四是切实提高广大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科技素质和技能。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知识培训, 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职业高中、农民夜校、函授、技术讲座、专业培训、信息网络及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 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且会管理的农民农机技术队伍, 在广大农村营造学农机、用农机的良好氛围, 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2) 组织保障。

上一篇:卖场营销策划复习资料下一篇:新老成员见面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