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解题技巧

2024-08-17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解题技巧(共6篇)

篇1: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解题技巧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解题技巧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选考实用类阅读文本形式一种,也是一种热门文体。因为人物传记对当前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小说和诗歌,因而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中单列1个人物传记单元,并单独编辑了选修《传记选读》,所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名人,包括项羽、苏武、文天祥、徐霞客、谭嗣同、孙中山、华罗庚、邓小平、袁隆平、梁思成、富兰克林、爱因斯坦、罗曼罗兰、贝多芬、盖茨等世界级名人的生平事迹或人生观、价值观的文篇。

高考之所以特别青睐人物传记类文本,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物传记,往往可以让我学习人类的先进文化、科学思想和美好情操;传记人物的人生经历、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可以对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学习、为人处世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而且可以理解许多素材,有利于我们的写作、表达和交流。

1、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根据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高考重点)

2、传记的特点:

传记属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其中,真实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合,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人物传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下面要素去归纳整理,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这一过程是解答阅读题的基础,也是关键 考点考查方向:

人物传记在考试中的常见题型及经常设考的角度。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 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 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一详解传记的几个常考考点。

①阅读传记作品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

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

②、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人称: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兼有描写抒情。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③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 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④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传记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修辞手法、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作用: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倒叙手法:作用是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2分);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1分)。

三、传记解题提示 : 其主要考查目标有: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

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

1、时间变化

2、地点变

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

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

方法归纳: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

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

(2)理解分析句子含义: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概括意义、警策意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句子所在的文段。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方法:

1、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2、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3、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应注意区分开进行分析,如:A、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都需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如:

21、传记的最后援引了贝尔教授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成绩不佳的数学大师》)

答: ①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 ②补充出了传主的个性材料,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③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埃尔米特的完美人格;④引用名人评价,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

20、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不朽的贝多芬》09佛山二模)

答:(1)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2)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3)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答题切入口:对传主、读者、文本、作者的作用(四方面入手)

(4)领会把握结构安排: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3分析运用表现手法:分析表现手法:

A、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B.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如: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不朽的贝多芬》)

答:(1)渲染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2)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

如:赴美传授经验是件大事,但袁隆平如何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如何开设讲座等内容作者略过不谈,反而将笔墨重点落在接机时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认错人这个细节上,这样的处理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袁隆平》)答:①写袁隆平如何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如何开设讲座是为了表现一个学识

丰富的袁隆平,但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写作价值不是很大,不符合作者写作意图。②作者记录了袁隆平三件“小”事情,是为了突显人们不熟悉的袁隆平的另一面——淳朴。③一个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站在世界领先科技前沿的科学家如此淳朴,说明他拥有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的科研作风和敬业精神。④威尔其认错人就是因为袁隆平太淳朴,不像一个名满天下的科学家,此细节描写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需要。

4.漫谈认识探究问题: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

可见训练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的能力是复习的一个重点。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人物传记类文本往往因为其反应了传主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一个时代的影响,因而对读者和现代社会有着非同一般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作用。因此,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探究题:

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

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 2„„ 3„„”,把理由分点罗列。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5写作意图

如:

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黄侃先生二三事》)(《核按钮》P263)09广东卷

答:①给我们介绍一个很有个性的学者。②用黄侃的性格和言行,来表现那个时代学者的自由风貌③说明那处时代的新旧学者,在内在精神方面也有不少相通之处。

答题切入口:

1、突出传主怎样的精神品质?

2、人物的价值、意义及对时代的影响。

四、类型:选择题和简答题

(1)要求结合全文,概括要点。

示例: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4分)示例: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4分)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主要是考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最主要是审清题目,找准答题区间,答案是在整篇文本中寻找,还是在某一段落,如“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从题目的要求“根据文本”,可判断答案应在整篇文本中寻找。此外还可以根据赋分值判断应答几点,一般来说,每一点的分值应取整数。这道题是最为基本的,一般是送分题,各点应找齐,能

得的分数尽量的满分。

(2)要求分析文章中某句话/某段话/某几段话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理解这句话/这段话/这几段话的含义及作用。

示例:文本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如何?(4分)示例:第4自然段“既离民众„„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分)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主要是考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应从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和内容这两个方面解答。

(3)要求表明自己的观点,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本/现实/自身体会,去论证这一观点。

【探究题最主要的设题点是】: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题答题格式及层次(总-分-总)

①、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可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 ②、分点陈述理由;

③、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整体把握,内引外联。(内引外联的解题方法: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④、总结自己的观点;

⑤、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

了解答探究题应遵循的原则:

(1)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3)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4)答题时一般先亮出观点看法,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分析。

3、为什么要简要疏理行文思路?如何快速疏理?

(1)A、有利于我们快速读懂文本。B、帮助我们在解题时明确答题区间。(2)结合传记的文体知识,根据段落顺序,明确文段记了人物(传主)哪些事,引了人物(传主)哪些言即可。

二、答题误区

1、归纳失分原因:

A、不会审题,表现为所答非所问,不会分点作答; B、不明确对应的答题区间,遗漏较多得分点; C、筛选信息后简要概括能力弱; D、表述混乱,答题不规范。

2、针对以上失分情况,我们有哪些对策: A、认真审题,审出答题思路和答题区间;

B、就算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当分值较大时,注意分点作答;

C、筛选信息后,多抓文本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来概括,有时也要抽象概括; D、平时要养成“问什么答什么” 的规范答题的习惯。附:数学成绩不佳的数学大师

埃尔米特从小就是个“问题”学生,上课时老爱找老师辩论,他尤其痛恨数学考试。埃尔米特花许多时间去看牛顿、高斯等数学大师的原著,他认为在那里才能找到“数学的美”。

埃尔米特的表现让父母忧心,为了让他把书念好,父亲把他送到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学。因为拥有超人的数学天分,他无法把自己塞入数学教育的牢笼,但是

为了顺从父母的意愿,他又必须每天面对那些细微繁琐的计算,以致痛苦不堪。数学是他一生的至爱,但是数学考试是他一生的噩梦。这位孝顺的天才,似乎注定终生都要自我折磨。巴黎综合工科技术学院入学考试每年举行两次,他从18岁开始参加,考到第五次才得以勉强通过。其间,在几乎要放弃时,他遇到一位名叫李察的数学老师。李察对埃尔米特说:“我相信你是自拉格朗日以来的第二位数学天才。”(拉格朗日被称为数学界的“贝多芬”,他所做的求根近似解被誉为“数学之诗”。)但是埃尔米特光有天分不够,李察老师说:“你需要坚持完成学业,才不会被你认为垃圾的传统教育牺牲掉。”因此,他一次又一次落榜,却坚持继续应试。

埃尔米特进入技术学院读了一年以后,法国教育当局忽然下一道命令:肢障者不得进入工科学系。由于埃尔米特出生后右脚就残障,需拄拐杖行走,他只好转到文学系。文学系里的数学已经容易很多了,结果他的数学还是不及格。有趣的是,与此同时,他在法国的数学研究期刊上发表的《五次方方程式解的思索》引起了数学界的震惊。

在人类历史上,第三世纪的希腊数学家就发现一次方程与二次方程的解法,之后,众多一流数学家埋首苦思四次方程以上到n次方的解法,始终不得其解。没想到300年后,一个文学系的学生,一个数学常考不及格的学生,竟然提出正确的解法。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开创性的数学天才,直到24岁时,才以及格边缘的成绩从大学毕业。由于不会应付考试,埃尔米特无法继续升学,他只好找一所学校做个批改学生作业的助教。这份助教工作,他做了将近25年,就在这25年中,他发表了关于“代数连分数理论”、“函数论”、“方程论”等方面的论文,名满天下,数学程度远远超过当时所有大学的教授。

埃尔米特不愤世嫉俗并能坦然前行的动力是什么呢?一是妻子的了解与同心。埃尔米特的妻子是他大学好友勃特伦的妹妹,她无怨无悔地跟随这个不会考试的天才丈夫,一年一年地走下去。二是有人真正地欣赏他,不因他外表的残疾与没有耀人的学位而轻视他。欣赏他的人后来也都在数学界享有盛名。而来自真正行家的惺惺相惜,比考试得高分的一点儿虚伪荣耀,更能支持一个“失败者”一路走下去。埃尔米特在49岁时,巴黎大学才请他去担任教授。此后的25年,几乎整个法国的大数学家都出自他的门下。我们无从得知他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没有考试。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的教授贝尔在对历史上的数学伟人进行回顾时,这样描述他:“在历史上的数学家愈是天才,愈是好讥诮,讲话愈多嘲讽。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埃尔米特,他拥有真正完美的人格。”

不朽的贝多芬

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

贝多芬!多少人颂赞他艺术上的伟大。但,贝多芬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这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贝多芬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他在《致不朽的爱》一信中有言:“当我有所克服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致韦格勒》一信中又说:“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他还分赠我们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他仿佛在和大自然不息的沟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说:“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在这方面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

音乐方面没有分别。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威力。”格里尔巴策对贝多芬钦佩之中含有惧意,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元素混合为一。”舒曼提到《第五交响曲》时也说:“尽管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赞叹:“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目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系拿破仑1805年12月大获胜利之地)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来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贝多芬远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亲自到我们身旁来安慰我们。

B.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对于这一点,申德勒、格里尔巴策和舒曼都有相关评论。

C.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正如《英雄交响乐》、《第五交响乐》和《第九交响乐》所展示的一样,然而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

D.自1810年后,贝多芬心灵的均衡丧失了,清楚的思想变得模糊了,乐思也完全消失了,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这说明贝多芬彻底绝望了。

E.贝多芬的不朽不仅在于他的音乐作品,还在于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赠给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一种人生的激励。

【答案:(1)B(3分)E(2分)C(1分)(A“他会亲自到我们身旁来安慰我们”

错误;C“《第九交响乐》所展示的一样”不太确切;D“这说明贝多芬彻底绝望了”错误。)】

12.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6分)

【答案:描写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或:渲染沉痛悲伤的氛围);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及其影响力。】

13.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6分)

【答案:引用传主书信中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14.作者说贝多芬“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赞同。他教会我们要承受苦难,贝多芬不但自己承受了巨大痛苦,也以自己的经历和乐曲,教会那些受苦而奋斗的人隐忍痛苦;要学会与命运抗争,对苦难命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力”去反抗和征服, 也教会人们不向苦难命运屈服,不息奋斗,要学会用痛苦换取欢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痛苦换来了成功,而且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来安慰人们,鼓励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所以在艺术上,贝多芬远不仅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且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

篇2: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解题技巧

(2014-01-25 03:16:45)转载转载 ▼

标签:

分类: 高考

原文地址: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解题技巧作者:风从梦里来

高考实用文本阅读:人物传记解题

技巧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选考实用类阅读文本形式一种,也是一种热门文体。因而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中单列1个人物传记单元,并单独编辑了选修《传记选读》,所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名人,包括项羽、苏武、文天祥、徐霞客、谭嗣同、孙中山、华罗庚、邓小平、袁隆平、梁思成、富兰克林、爱因斯坦、罗曼罗兰、贝多芬、盖茨等世界级名人的生平事迹或人生观、价值观的文篇。

高考之所以特别青睐人物传记类文本,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物传记,往往可以让我学习人类的先进文化、科学思想和美好情操;传记人物的人生经历、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可以对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学习、为人处世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而且可以理解许多素材,有利于我们的写作、表达和交流。

1、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根据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高考重点)

2、传记的特点:

传记属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其中,真实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合,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人物传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下面要素去归纳整理,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这一过程是解答阅读题的基础,也是关键。考点考查方向:

人物传记在考试中的常见题型及经常设考的角度。

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 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一、详解传记的几个常考考点。

(1)阅读传记作品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

(2)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

人称: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兼有描写抒情。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③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修辞手法、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

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作用: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③ 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倒叙手法:作用是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2分);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

三、传记解题提示:

其主要考查目标有: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

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

1、时间变化

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

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归纳: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

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

(二)理解分析句子含义: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概括意义、警策意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句子所在的文段。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方法:

1、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2、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3、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应注意区分开进行分析,如:A、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都需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

(三).分析运用表现手法:

1、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2、领会把握结构安排: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如:

21、传记的最后援引了贝尔教授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成绩不佳的数学大师》)

答: ①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 ②补充出了传主的个性材料,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③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埃尔米特的完美人格;④引用名人评价,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

20、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不朽的贝多芬》09佛山二模)

答:(1)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2)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3)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答题切入口:对传主、读者、文本、作者的作用(四方面入手)

4、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如: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不朽的贝多芬》)

答:(1)渲染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2)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

如:赴美传授经验是件大事,但袁隆平如何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如何开设讲座等内容作者略过不谈,反而将笔墨重点落在接机时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认错人这个细节上,这样的处理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袁隆平》)

答:①写袁隆平如何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如何开设讲座是为了表现一个学识丰富的袁隆平,但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写作价值不是很大,不符合作者写作意图。②作者记录了袁隆平三件“小”事情,是为了突显人们不熟悉的袁隆平的另一面——淳朴。③一个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站在世界领先科技前沿的科学家如此淳朴,说明他拥有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的科研作风和敬业精神。④威尔其认错人就是因为袁隆平太淳朴,不像一个名满天下的科学家,此细节描写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需要。

(四)漫谈认识探究问题: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

可见训练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的能力是复习的一个重点。

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人物传记类文本往往因为其反应了传主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一个时代的影响,因而对读者和现代社会有着非同一般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作用。因此,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探究题:

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

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 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5.写作意图

如:

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黄侃先生二三事》)(《核按钮》P263)09广东卷

答:①给我们介绍一个很有个性的学者。②用黄侃的性格和言行,来表现那个时代学者的自由风貌③说明那处时代的新旧学者,在内在精神方面也有不少相通之处。

答题切入口:

1、突出传主怎样的精神品质?

2、人物的价值、意义及对时代的影响。

四、类型:选择题和简答题

(1)要求结合全文,概括要点。

示例: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4分)示例: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4分)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主要是考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最主要是审清题目,找准答题区间,答案是在整篇文本中寻找,还是在某一段落,如“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从题目的要求“根据文本”,可判断答案应在整篇文本中寻找。此外还可以根据赋分值判断应答几点,一般来说,每一点的分值应取整数。这道题是最为基本的,一般是送分题,各点应找齐,能得的分数尽量的满分。

(2)要求分析文章中某句话/某段话/某几段话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理解这句话/这段话/这几段话的含义及作用。

示例:文本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如何?(4分)示例:第4自然段“既离民众……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分)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主要是考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应从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和内容这两个方面解答。

(3)要求表明自己的观点,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本/现实/自身体会,去论证这一观点。

【探究题最主要的设题点是】: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题答题格式及层次(总-分-总)

①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可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②分点陈述理由;

③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整体把握,内引外联。(内引外联的解题方法: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

④总结自己的观点;⑤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解答探究题应遵循的原则:

(1)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3)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4)答题时一般先亮出观点看法,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分析。

3、为什么要简要疏理行文思路?如何快速疏理?

(1)A、有利于我们快速读懂文本。B、帮助我们在解题时明确答题区间。(2)结合传记的文体知识,根据段落顺序,明确文段记了人物(传主)哪些事,引了人物(传主)哪些言即可。

二、答题误区

1、归纳失分原因:

A、不会审题,表现为所答非所问,不会分点作答; B、不明确对应的答题区间,遗漏较多得分点; C、筛选信息后简要概括能力弱; D、表述混乱,答题不规范。

2、针对以上失分情况,我们有哪些对策: A、认真审题,审出答题思路和答题区间;

B、就算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当分值较大时,注意分点作答;

篇3: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管窥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设问方式解读

1.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如: (2010年全国课标卷) 《杂交水稻之父》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 任选一个方面, 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注意选择其中一项, 结合袁隆平与斯瓦米纳森的交往经过, 筛选出文中关于“同行”“尊严”“友谊”的表述, 将这些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答案。

答题策略:

(1) 整体感知, 分析论证。从文本出发, 抓住最能反映主旨的部分进行分析。

(2) 善于分析, 提炼概括。要善于结合文本中关于人物的描写, 发现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3) 善于做个性化解读。我们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文本内容, 即假设自己是多重身份, 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 这样就比较容易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同时, 还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文本进行解读, 获得个性化的理解;可以联系文本的时代背景对文本进行解读, 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对文本进行解读, 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等。

针对尊严可以这样组织:维护尊严, 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

(1) 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 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

(2) 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

(3) 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 斗争到底。

2. 针对文本中的观点, 提出自己的见解

(2011年辽宁卷) 《数学奇才华罗庚》“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真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 华罗庚却从另一角度翻出新意。对此, 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此题, 首先要明白这些熟语的常用意义, 然后找出华罗庚在文中是如何解读的, 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谈看法即可。分析时, 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 然后具体展开, 要做到言之成理, 言之有据。

答题策略:

(1) 确定探究的问题。

(2) 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以简明的语言阐述自己的判断依据。

(3) 展示探究的过程。

答题思路:

第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 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第二步:分析自己的理由, 句式是“理由是:1……2……3……”, 把理由分点罗列。第三步:可加总结句, 句式“所以或因此……”, 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 可不写总结句。

如答案中的观点: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但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1) 为人做事, 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 “弄斧必到班门”。 (2) 赛场观战, “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 “观棋不语非君子”。 (3) 弈棋对决, “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 “落子有悔大丈夫”。

3.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2011年新课标卷) 《下笔不觉师造化》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 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这类题目, 应结合题干, 联系全文来组织答案。回答给你什么启示时, 答案中一定要涉及人生态度和对金钱的看法。

答题策略:

(1) 把握评价对象的特点。要把握所评价的人或者事的特征, 这是评价的基础。

(2) 联系作者的情感倾向。把握作者对所评价之人或事的褒贬, 然后据此作出准确的评价。

(3) 联系社会价值评价。要注意人或事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和价值与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否相冲突, 与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观念是否相冲突。

如答案中的观点:恪守传统, 力求雅正, 甘于清寂淡泊, 追寻艺术真谛。

(1) 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

(2) 淡泊名利, 不言阿堵, 保持传统做人本色

(3) 鄙俗趋雅, 不为流俗所动, 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二、探究题基本答题规范

做探究题, 总的说来, 要求做到“有观点+有分析”。一般采用这样的句式:比如“我认为……”“我觉得……”分析可以有以下四种形式:

1. 观点+结合文本分析

问题标志:“联系文本, 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举例说明”。这种分析过程一方面是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 整合成话, 扣紧观点;另一方面举文本中的事例进行分析, 要注意叙述简洁, 材料与观点相互融合。

2. 一方面的观点 (或有利) +原因分析+另一方面的观点 (或有弊) +原因分析

问题标志:“对于某个观点, 你如何评价”“谈谈你对某个观点的看法”。这种分析过程注意一分为二, 既要肯定其好的一面, 又要提出自己中肯的看法, 有利有弊, 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3. 观点+结合文本分析+结合现实分析

问题标志:“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或“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某个观点的认识”或“你是××, 你是怎样做的”。

4. 观点+现实事例 (生活实际)

篇4: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

◇ 鲁道夫·福克斯

我与卡夫卡相识之始我已无从回忆。我相信是在1912年冬天认识他的。那时我们青年作家在希伯纳街与普夫拉斯特街交汇的路口一家咖啡馆里占有一个固定桌席。卡夫卡时而到我们这儿来坐坐。

他给人的印象是个完全健康的人。他似乎非常注意掩饰自己的疾病。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我陪着他走在老埃森街上。在一家苏打水饮料铺门前,我停了下来,喝了一瓶汽水,喝前我用手在瓶口抹了一圈。卡夫卡不赞成地观察着我。“这对您无济于事。”他说。

夜里我们有一次同不少人一起去葡萄园。那是冬天,冷得可怕。卡夫卡穿着一件薄薄的大衣。韦尔弗因见他穿得太单薄而缠着他劝说。卡夫卡说,他在冬天也洗冷水澡。他乐呵呵地听任别人笑话他。尤其是韦尔弗一个劲地取笑他,韦尔弗对他这个伙计非常关心。我记得,那时我们正站在葡萄园的渡槽上。卡夫卡撩起裤腿,在寒冷的夜里展示他赤裸的小腿肚。

卡夫卡对朋友非常友善和关爱。我那时住在一条非常热闹的街上,那是在斯蒂凡街和盖斯腾街的路口拐角的房子里。我备受噪音之苦。关于这一痛苦,我对别人说都不如对卡夫卡说能得到理解。因为卡夫卡也睡得不好。他告诉我,他也开始失眠了,以后又加上了折磨人的头痛。他具体地描述头痛的方式,并不期待和乞求丝毫同情。

他用往耳朵里塞棉花的方法来抵抗噪音。他一定要我试试这个方法。我听从了他的建议,至今我还得先把耳朵塞起来,否则就无法入眠。一次我在他那儿看到两个用来绑在耳朵外面的小软垫。

人们经常可以碰到单独一人的卡夫卡,在布拉格的马路上,在花园绿地中。假如有人陪伴他,丝毫也引不起他的兴奋。他愿意避免谈及自己,在别人讲话时,他则全神贯注。即使在疾病开始折磨他时,他仍然保持着微笑的面容。

当他的第一本书《观察》在沃尔夫出版社出版时,他说:“安德烈书店售出了11本。10本是我自己买的。我只想知道,是谁得到了那第11本。”说这话时他满意地微笑着。关于他写的是什么,对他来说重要不重要,我却不得而知。

有一次,维利·哈斯争取到他参加在温策尔广场一家旅馆的一个小厅里举行的布拉格作家朗诵会。卡夫卡那次朗读了他后来在沃尔夫那儿出版的小说《判决》。他以那么一种静静的、绝望的声调朗诵,以致我在事隔至少20年后的今天,仿佛仍然看见他在昏暗狭小的朗诵厅里的身影。其他一切我自然都忘却了。

卡夫卡身材修长,体型颇佳,长相漂亮。关于姑娘们他顶多只泛泛地谈及。1917~1918年间我在维也纳。卡夫卡写信请求我为他在旅馆里租个安静的房间。他从布达佩斯来。在此之前,他在布拉格便已向我透露,他将在布达佩斯作出维持还是解除婚约的决定。在维也纳他告诉我,他同他的未婚妻决裂了。说这话时卡夫卡完全是平静的。他甚至似乎感觉舒服。布拉格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告诉我,她给卡夫卡写过许多信,她爱上了他。卡夫卡给她写了详细的回信,提醒她当心自己。

然后我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见到过他。他变得很瘦,嗓音沙哑,呼吸困难。在寒冷的天气中他仍然穿着一件薄薄的大衣。在街上他让我看,他的大衣是多么宽大,穿着它是多么舒适,不至于压紧胸口影响呼吸。他在这件大衣里活动自如。

又过了几个月。他不在布拉格。听说他的状况很糟。他的终结是不可避免的了。我收到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假如不发生什么意外,我将于星期一给您写更长的话。

他的葬礼在布拉格犹太人墓地的祈祷厅举行。人数众多。希伯莱语的祷文。他的父母和妹妹们在悲哀。他的女伴默默地绝望,她在他墓前昏死过去。阴暗的天气,只偶尔透一点儿亮。上帝啊,人们不能相信,在那赤裸裸的木头棺材里埋葬了弗兰茨·卡夫卡——一个从死后才刚刚开始变得伟大的文学家。

(选自《卡夫卡传》,河北教育出版社)

1.下列各项,不属于体现“卡夫卡对朋友非常友善和关爱”的一项是()

A.卡夫卡对“我”备受噪音之苦深表理解。

B.卡夫卡一定要“我”试试往耳朵里塞棉花的方法。

C.别人讲话时卡夫卡全神贯注,即使在疾病开始折磨他时仍保持着微笑的面容。

D.卡夫卡在布拉格便已向“我”透露,他将在布达佩斯作出维持还是解除婚约的决定。

2.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卡夫卡撩起裤腿,在寒冷的夜里展示他赤裸的小腿肚”,表明“他似乎非常注意掩饰自己的疾病”。

B.“以致我在事隔至少二十年后的今天,仿佛仍然看见他在昏暗狭小的朗诵厅里的身影”,突出了卡夫卡当年留给“我”的印象之深。

C.“他在这件大衣里活动自如”一句,暗示着卡夫卡已变得很瘦,已经进入生命的最后时期。

D.“阴暗的天气,只偶尔透一点儿亮”,既渲染了悲剧气氛,又象征着卡夫卡将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3.“在街上他让我看,他的大衣是多么宽大,穿着它是多么舒适,不至于压紧胸口影响呼吸”,卡夫卡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从这些话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写:“弗兰茨·卡夫卡——一个从死后才刚刚开始变得伟大的文学家。”由此可见卡夫卡生前在文学方面是没有什么名气的。其实前文在这方面已埋下伏笔,请找出两处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篇5: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阅读

传记阅读关键词:思路 事迹 性格品质 态度 意图 启示

一、09年新课标《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二、新考纲对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⑴ 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⑵ 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⑶ 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⑷ 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⑸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

三、传记的文体知识

1、定义:一种对人物(传主)的生平事迹作真实记录的记叙文体。

2、特点:真实与感人。

①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②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真实是传记的生命。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③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3、要求:A、叙言录行;B、选材典型; C、重视细节描写。

4、传记的类别

自传——语言或亲切自然或幽默调侃,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 他传——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评传——记叙与议论各半,注意整合评价议论的文字

四、阅读传记作品的要求

1、勾划评价性的语言

2、标注作者引用的事例

3、分析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作传手法

五、传记作品训练有哪些设题方式?

1、结合全文,概括要点。

2、理解重点词或句子的含意。

3、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效果如何?

4、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人物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5、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传主的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探究)

六、如何阅读传记作品?

1、理清思路,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概括传主事迹成就,分析传主的性情品质。

3、找出作者的评论,分析作者的态度。

4、分析写作特色,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5、个性化解读传主品质,并拓展延伸。

七、传记阅读方法解说

1、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2、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①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②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如何对传记进行鉴赏与评价和探究?

学会鉴别传记材料。在阅读时,要注意鉴别材料是否恰当,即作者选取的材料是否能充分表现传主的特点,从这些材料里面是否能得出令人认同的推理、判断或结论。

对传记传主作出评判。一部传记里面既包含传主的立场,包含传记作者的立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立场。读者要学会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对传主立场、传记作者立场做出适当评判。在阅读中,可以从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和叙说的方式上来体会作者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评论,通过对传记的阅读要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评价其功过得失。这类题目通常是论述题。答题应像写作一篇小的议论文,首先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而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要结合文中的事例、细节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再次表明观点。

八、表现手法

1、人称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②第三人称(他传)---是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

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顺序:

⑴顺叙---对人物和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能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⑵倒叙---先写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后写事件经过。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可以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⑶插叙---叙述主要事件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事。

作用: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

3、描写

①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作用:⑴渲染气氛,烘托传主心情; ⑵展示传主性格;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作用:⑴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⑵渲染气氛,烘托传主的心情;⑶寄托传主的思想感情;⑷反映传主的性格或品质。

③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

作用:刻画传主的形象,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再现传主所处的典型环境和所表现的典型性格,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展现传主的精神品质,增强传记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4、修辞

排比: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引用: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抒情感染力强;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结构

⑴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⑵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九、人物传记探究题设题角度:

1、传主人物身上表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社会影响角度)(篇)

2、传记文本独特的表现技巧和艺术特色;(写作艺术角度)(线)

3、传记文本独特的社会价值。(选材角度)(线)

4、探究文本中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点)答题角度:

对人物(高考选材可能是正面人物题材)的探究评价: 辩证分析:

1、主观思想——客观成就

2、先天禀赋——后天历练、个人——时代(集体、祖国)

4、平凡人生(不拔高)—伟大人格(不溢美)对作品艺术和社会功用的探究评价:

A 是否负面?(为人之常情、认知规律)B 是否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1、联系文体特点(传记的真实性、文学性、概括性、通俗性)

2、联系文本主题分析(写作意图:塑造怎样的人物)

3、联系人物表现分析(如动作、语言、心理等)

篇6: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解题技巧

2011-11-05 10:43:2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考场因时间的限定,学生无法自由地沉浸于文章的鉴赏与观照之中。如何有效地在一定时间内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清晰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就成了每个高考考生的必备能力。

根据考纲的解读,不管是论述类,文学类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都可以理解为四个角度的考查:

一、信息整合类。

考查学生对基本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如传主的主要人生经历,情感特性,性格特征,个性品质等。

二、特征把握类。

考查学生对文的基本牲的把握能力,主要有文本思路结构,作者观点态度,作品的表现手法等。

三、观点评价类。

考查学生在把握文本基本牲和主要信息的基础上,能否深入思考,对文本的观点、倾向、影响等做出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四、文本探究类。

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疑点、难点和深层意蕴的发掘和思考,探究作品的创作目的;对作品的个性化、创意的解读。此类赋分最高,能力层级最高。

★ 传记的阅读方法:

学生阅读时要牢记“深入慎出”原则,围绕文本,联系实际,审清题意,明确思路。

根据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传记的阅读也从以下三步着手:读懂文章,审清题意,规范答题。

第一步读懂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从传记阅读的命题上来说,除了关注传统阅读材料所考查的重点语句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艺术手法的考查等内容外,我们还需要注意掌握关于传记的文体知识,特别关注如何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这类内容。这就要求阅读者要善于从传记中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体悟传主的情感世界,追寻传主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传主成败的缘由,感受其人生经历的沧桑。要做到这些就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传记阅读方法。

阅读传记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传记的有关知识,体会传记与小说和散文等文体的区别;

2.抓住文中叙事和描写中展示出的人物个性,把握主任公复杂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

3.对时间性较强的传记,可列表整理文章思路;

4.评传中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和直接评价。

二要有思路分析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三要有“圈点批注”意识——边读边圈出每段的关键词、中心句、议论句、抒情句、哲理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划出文章主人公的品格、精神、经历等的句子,有些段落没有鲜明表述的,在段旁批注出来;划出表主人公观点的心理活动、对话等;划出表作者观点的词、句;注出引起你的阅读兴趣或思考的内容。

第二步审准题意要注意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角度。审题时注意:

一要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二要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

三要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2008山东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其

一、此问题中有二问,要分条回答;其

二、“认识”梁漱溟其实就是选择哪几个角度展示传主,弄清“认识”的含义;其

三、要注意对写作的启示,限定了答题范围。再如2009广东卷《黄侃先生二三事》: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要补足第二问主语已经改为“中国学者”而不再是“中国学问”。

第三步 规范作答“三要”:

一要有文本意识——探究题不是开放得无边无际,它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文本向外面拓展和延伸,因此答题时要始终围绕文本,不离文本主旨。

二要有“小论文”表述意识——回答问题时按照小论文格式严谨答题,先明确观点,或摆明态度,或指出要旨,再依照题干中“联系全文”或是“联系实际”的要求,摆事理证明观点,最后重申观点。

三要有条理意识——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 传记的题型展示:

传记题型1:筛选整合信息要点:

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

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②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③文中的概括句;④文中的过渡句。

选择题:常见的迷惑项采用的转换方式有:①意项增加或减少;②表述对象变化;③角度转换;④语境转换;⑤正面和反面转换;⑥限定、修饰语变化等;⑥不成因果。

问答题:找准位置,认真理解,抓住特点,分点概括。

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2008年宁、海卷《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16.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请简要说明。

答: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即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反映了他“学以致用”教育思想。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要点的能力。

题型2:理解分析句子含义

1、注意句子所在的文段,前后文。

2、基本含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

举例:《朋友和同事眼中的爱因斯坦》

1、在当时大多数人或饱受孤独的煎熬或失去原则、奴颜婢膝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依然是那样的活跃、风趣和坦率,并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上。

2、爱因斯坦对康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赞他在哲学领域有着很多里程碑式的贡献;而对“康德流派”,这是毫不客气的批评和讽刺,说他们像一只只到处拉屎撒尿的小狗,只有玷污和破坏,而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贡献。

题型3:体会评价选材剪裁(方法:这方面主要从传主的优越品质出发。)

看材料和中心、人物、主题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例1:《居里夫人传》

4、首先,国难当头,居里夫人没有远离战场去搞科学实验,而是把国家需要摆在了第一位,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战地救护工作,充分地体现了一名有良知的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虽然因为战争而推迟了对镭的研究,但保卫了国家就从根本上保住了对镭的研究。其次,事实上,德国向法国宣战以后,居里夫人主持的镭研究所除了一个有病的技师,其他职员和学生都参军区了,现实不容许在那个时候继续进行镭的研究。(内容)

居里夫人并没有游离于自传之外去写别的不相关的什么人物,而是在记叙与自己战时工作相关的医生、护士、学员、伤员和工作人员。不写这些人物无法把事件的来龙去脉陈述清楚,而写这些人物就是在真实的记录自己的一段生命过程,应该看成是“自传”内容的有机部分。至于赞美“全国伤员救护会”的高效工作、各界人士的慷慨捐助、医生护士的无私勇敢、伤员们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和妇女学员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等,这也不是虚言赘笔,如同散文形散神聚,是居里夫人开阔胸怀和谦虚品格的自然流露。(结构)

题型4:领会把握结构安排

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

①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⑨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冰心传》节选)

例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4分)

答案: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题型5:分析运用表现手法

(人称、顺序、描写、修辞、表达,有首尾呼应、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

人称: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②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作用: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题型6:鉴赏分析形象主题。

要明确传记的第一主角是传主。任何伟大的人物或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为了塑造传主形象而存在的。

方法:A、抓住主要事件,高度提炼。B、联系社会。

例1:2007年全国卷3《叶圣陶在四川》

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

提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分析: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本题探究人物形象

例2.文章标题为“家有‘胡同”’,但后两段并未提及“胡同”。请对后两段的作用进行探究。

答:文中的“胡同”有内外之分,后两段虽未提及“胡同”,但实际上也是在写“胡同”,写的不是陈垣家中外在的“胡同”——藏书,而是陈垣内在的“胡同”——学问和风骨;后两段承接第四段的评价,由前文对陈垣得心应手地使用藏书的赞叹,上升到对陈垣的学问和风骨的敬佩,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和文章的内涵。

本题探究鉴赏分析形象、主题

题型7:漫谈认识探究问题

1、解答探究题的原则:

(1)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

(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

(3)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

(4)答题时一般先亮出观点看法,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分析。

(5)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

2、探究题的答题格式

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联系文本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并且联系生活。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3、探究题的考查方向:

1.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方法:将传主的品质放入社会生活中实事求是的表达。

例题1:有人说,现在是一个多音乐“人”而少音乐“家”的时代。请你结合文本进行必要的探究,冼星海为什么能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的“人民的音乐家”?(7分)

答案:(1)杰出的音乐是跨越时空的。冼星海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的一生,是投身音乐、不懈追求的一生,留下了众多的音乐经典。(2)它不为身边各种利益、诱惑所迷惑,把“音乐”当做“事业”来做。冼星海果断拒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高薪挽留,让自己的音乐找到更好的“本土”,使得自己最终成为了“人民的音乐家”。(3)心系大众,成为民众正面的、积极的时代意识先锋。伟大的时代应该具有伟大的音乐。冼星海的成功,在于把音乐当作那个时代的武器,展现民族的力量和时代的精神。

2.对文本的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特色: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

方法:联系文章谈为何营造此种特色?它的好处、效果或不足以及你的建设性意见。

例题1:本文追述冼星海的往事有几个细节,加以赏析评价。

(1)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如在法国作曲获奖,他竟只“要饭票”的细节,典型地反映了冼星海生活极其窘迫仍努力出色地学习。言简意赅,很有表现力。

(2)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使人物形象鲜明饱满。如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这样的细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十分生动。

(3)描述细节的语言平实自然,不加文饰,流畅明快,与传主朴实的个性十分吻合。

3.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方法:从传主印象入手,找出传主的人生观,指出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有何积极意义?

答题注意要点:

(1)关注答题范围提示语:

①内向型:

《现代汉语词典》对“特殊”这个词的解释是:不同于同类的事物或平常的情况的。文中“特殊”一词一共出现了8次,请结合文意阐述“特殊”一词在文中的几种特殊含义。——《留守学子,校园过节别有滋味》。

邓肯在后来的回忆中谈起芝加哥的这段经历时说:“这个夏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时期之一。”在本文中,你看到她什么痛苦?她又是怎样面对的?——《舞者之歌》。

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李清照传》。这类提示语提示我们需要从原文筛选信息来答题。

答题注意要点:

(1)关注答题范围提示语:

②外联型:

a、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三部分小林、小王以及志愿者所说的话的理解。——《留守学子,校园过节别有滋味》。

b、对此,你如何评论;

这类提示语提示我们答题时应该结合实际,或者是有自己的想法。

答题注意要点:

(1)关注答题范围提示语:

③内外结合型:

a、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看法。——《舞者之歌》。

b、作者在读到李清照《乌江》一诗的时候感慨地说:“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李清照传》

答题注意要点:

(2)关注答题规范提示语:

①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李清照传》。

这类提示语提示我们需要从原文筛选信息来答题。

②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舞者之歌》。

这类提示语要求我们答题时要注重条理,分点说明。

★ 传记阅读的失误列举:

有法可依,不是唯法是依。探究题的设置,正是为了打破答题“套路”“模式”,开放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解读,避免答案的千篇一律。所以需要同学们平时多阅读、练习,积累阅读经验,增长阅读见识,在考场中能冷静辨析,看准题目要求,找准入题关键。

例如,学生完成练习《邰丽华:无声世界舞翩跹》)邰丽华的经历对你的人生有何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失误1:简单罗列。

示例:

1、遇到困难要坚强。

2、要坚持不懈。

3、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4、有一颗感恩的心。

失误2:忽视文本。

示例: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我缺乏的正是这种百折不挠、执着追梦的毅力和恒心。从今后我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要不断磨练自己,决不轻易言弃。失误3:只述文本,忽视联系自身。

示例:生活给了我们种种的困难和磨练,但是邰丽华没有被打倒。因为她知道那份痛苦,所以她更加奋发。总有像邰丽华那样的人,积极挑战困难,战胜自我的先天不足,最终诠释自己生命的价值。

失误4:漏点,笼统作答。

例如《一个感人的故事》这里所叙述的事情,经历并不复杂,但却很感人,从某种角度说,它对人类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请依据文章内容,并结合实际,探究文中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受到了什么启迪?学生把道理和启迪混为一谈。

失误5:思路混乱,探究浅层。

例如《林语堂在厦大》“引进人才”是当前重视人才的表现之一。在阅读这篇文章后,以林语堂在厦大为例谈谈你对“引进人才”这一问题的思考。学生都会答到引进人才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引进人才还需要资金、制度的支持,需要系统的方案来让人才尽其能。

上一篇:74必胜客营销环境分析下一篇:对文明的理解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