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建构区创设

2024-08-09

大班建构区创设(精选8篇)

篇1:大班建构区创设

大班建构区观察记录《我不想玩积木》

幼儿园要求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于是在区域游戏的选择上也是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选择区域。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不同的区域开始玩游戏,我发现建构区只有寥寥几人愿意参加,于是我又问“谁要去搭积木?”可是没有人举起手来,这时我就问:“我们今天来搭高楼大厦,看谁搭的最高,最好看。”好不容易有2个小朋友举起了手,我就请他们去玩了,游戏开始了,我站在一旁观察着建构区的几人,刚开始,张佳乐说,“我要搭很高很高的房子。”冯子尧和华烨也开始了,过了一会,我看见张佳乐的房子很快搭好了,还在喝其他两个人炫耀,炫耀一番过后,他又去拉旁边语言区的小朋友来看,又经过一番炫耀,完了之后就不知道干什么了,就跑出去玩了。而没过多久,只看见建构区桌子上躺着的积木,却看不见一个玩积木的人了,我四周一看,原来张佳乐去科学区了,华烨和冯子尧也去别的地方玩了。

区域活动本身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可今天建构区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是老师介入,和幼儿商讨后幼儿才去游戏的。根据孩子的反应我做了以下的原因分析:

(一)投放的材料的问题

1、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高了,没有及时的调整材料,材料也比较单一。

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而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又是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当幼儿觉得游戏也就如此时,她们就会失去活动的兴趣,也就不愿意再玩了。

2、投放材料时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而幼儿教育要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张佳乐是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对他来说打造一座高楼是小意思,而华烨和冯子尧是能力比较弱的,所以他们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也就失去了兴趣。

(二)教师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我们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我们建立区域活动常规,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我的指导对于幼儿来说没有具体的评价,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兴趣,出于我的威严才继续游戏的,没有足够的空间给他们,应该给予鼓励,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老师应该做到:

(一)对材料重新进行调整

1、材料太单一,而且没有层次性,正对这个问题,我想在建构区不光要使用提供的现成的积木,还要为幼儿准备一些废旧的材料,如大小不一的盒子,罐头等等,这样就能使原本单一的建构区变得丰富起来。

2、针对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

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要及时进行补充、调整,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改进或摒弃不适合的材料,开发挖掘新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二)指导到得当、适时,有针对性

在观察指导的时候,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去发挥,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去讲述他们的需求、困难等等。要仔细的倾听幼儿的“秘密”,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想、看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推进幼儿游戏。

篇2:大班建构区创设

一、创设区域以精贯穿,为幼儿创设空间氛围奠定基础

纲要中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环境资源,重视建设节约型社会,创设和谐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给予幼儿更多新颖刺激,为幼儿良好游戏奠定基础。纲要中提到:幼儿游戏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发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

我们在创设益智区的时候也考虑了这一点,通过本区的空间设置到游戏材料的投放都做了精细的打算,从刚开始创设益智区到后来观察幼儿调整益智区的位置等等很多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另外还要给予幼儿更多吸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轻松氛围

纲要中提到:幼儿游戏场所形成和谐、温馨和心理氛围,使幼儿游戏感到轻松与愉快。

二、材料投放以趣贯穿,为幼儿专注游戏搭建桥梁

大班的幼儿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喜欢参与一些探索性、操作性强、富于变化的游戏活动。幼儿的思维方式正在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精细动作能力、观察力、专注力等方面能力发展欠佳,因此应为其提供多样化、复杂化、有一定难度、可变化的操作性强的游戏材料,为幼儿想象力、逻辑思维力的发展搭建好桥梁。我们在制作玩具的同时更多考虑的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制作玩具的趣味性,这两点决定了幼儿愿不愿意玩。幼儿会玩——突出玩具的多样性

我们在制作玩具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玩具的趣味性,我们在制作玩具的种类也比较多,这样幼儿在玩的时候选择的玩具可以更多一些,这样幼儿和教师在一起探索性的游戏过程中幼儿了解了更多玩具的玩法,对玩具也比较感兴趣。我们也考虑着玩具的等多变性。为幼儿个性需求提供帮助,根据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为了考虑不同幼儿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自制同一种玩具考虑了不同能力的幼儿,所以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突出了层次性。

作为教师还要观察幼儿玩什么、怎样玩、和谁玩、遇到什么问题等,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反思调整。从过循序渐进幼儿目的的投放玩具,慢慢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通过这种形式孩子们参与益智区活动的主动性不断被激发起来。每次活动区结束后,都会有孩子要在全体小朋友面展示自己的成功,让所有小朋友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

三、教师引导以妙贯穿,为幼儿良好发展提供支架

《纲要》中提倡: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需要教师善于把握机会,在生活中、在教育活动中找到让孩子动手操作的契机,巧妙地进行指导。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延时帮助,要知道这正是孩子发现创造的好机会。

篇3:幼儿园建构区创设与指导之我见

一、通过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 丰富幼儿感性经验

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 是开展建构游戏的必要条件, 因为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到五颜六色的花朵, 大到高高矮矮的楼房, 都可以成为孩子进行搭建的素材。只有创造机会让幼儿去细致、耐心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并在脑中形成丰富深刻的印象, 孩子们才能随心所欲地依靠这些印象去进行思维创造, 构建出各种造型的作品。在幼儿园教学中, 可以利用一日活动的时间随机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积极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在观察的同时, 要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观察到的这些物体的特征, 从而内化成孩子们的具体感知经验。这样, 有了感性经验的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就会搭建得既快又形象,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 为建构游戏提供有利条件

为了让幼儿有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 布置适宜的区域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班级空间比较狭小, 就将建构区布置在教室外的走廊一角, 这样使建构区避免了喧哗和干扰, 让孩子能专注游戏。在实践中, 自主性游戏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上的。为了保证建构区的人员不至于拥挤, 在建构区设置了六个小卡片袋。当幼儿看到六个卡片袋里全部放满时, 就会明白建构区的人已满, 然后再去其他区域进行游戏。游戏前, 幼儿会用四块一米见方的海绵垫拼好作为游戏场地。为了让孩子能保持垫子的清洁, 还在地上贴上了小脚丫的标志, 这样孩子就能在进区前自觉脱下鞋子放到小脚丫上, 从而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游戏结束后, 请孩子们将设计好的作品画下来贴到区域里, 体验作为小小建筑师的成就感。所以, 区域的布置既美化了环境, 又为孩子们拼搭各种造型提供了参考, 可谓一举两得。

三、提供充足的辅助结构材料, 满足幼儿游戏需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建构区域里当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建构材料, 它是幼儿进行游戏的物质基础, 以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在投放材料时, 除了要符合种类多样、新颖、安全、数量充足等原则之外, 还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根据幼儿的需求进行增添。为了使幼儿的建构活动能有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投放的材料除了大块的原木积木之外, 还增加了一些辅助材料, 如大小不一的方形纸盒、圆柱体的易拉罐、一次性纸杯等。另外, 还做了一些半成品供幼儿拼搭、组合。如用KT板子的角料挖出两棵小树造型的纸片, 一片上边画出一条线, 另一片下边画出一条线, 这样幼儿把两片小树上下一插, 就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小树, 能稳稳地站住。还可以请家长们用牙膏盒、牛奶盒等废旧材料进行装饰加工, 变成一个个可爱、小巧的汽车。因此, 投放丰富的辅助材料, 不仅可以增加游戏内容, 更激发了幼儿游戏时的灵性, 获得主体性的体验。

四、适时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创建

幼儿在建造过程中, 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 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使游戏受到限制。这就需要教师仔细观察, 发现游戏的问题所在, 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比如“我们的小区”这个建构活动, 很多孩子搭完一些东西之后就显得无所事事了。于是, 教师走到他们旁边, 一边表扬一边不失时机地引导“你们真能干, 搭得小区非常棒呢!不过你们想一想平时小区的人们会到哪里去运动呢?”思思小朋友马上说:“游泳池。”教师接下去问:“那我们可以带谁去游泳呢?”“娃娃!”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干就干, 没多会儿, 一个大大的游泳池就搭好了。孩子们又从娃娃家拿来两个小娃娃, 放在汽车里, 汽车开始在马路上行驶, 孩子嘴里还“嘀嘀嘀”模拟着汽车的声音, 特别兴奋。到了游泳池, 小朋友就认真带着娃娃游泳、洗澡, 还真是有模有样呢。通过这个事例, 可以看出:在建构游戏中, 如果教师能适当地进行引导, 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 丰富游戏情节, 就能将旧游戏玩出新花样。

五、欣赏作品, 注重幼儿的活动评价

在建构游戏之后, 教师一定要注重对游戏的评价。幼儿的作品, 往往渴望得到教师和同伴的夸奖、赞美, 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 幼儿可以增加自信并能学到别人的优点, 往往能获得很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 应先让作者介绍一下自己搭的是什么, 和谁一起搭的, 用的什么材料, 怎么搭的, 等等。幼儿介绍完自己的作品后, 教师引导幼儿对作品加以评论、欣赏, 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建构技能, 还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认识到合作的意义。所以, 每次活动结束之后, 哪怕三言两语, 也一定要和孩子们做一个游戏的评价, 这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立.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0 (06) .

篇4:大班益智区的创设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更要体现出是孩子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以观察为基础,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情感态度、认知水平和个别差异,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合理地为孩子提供操作材料。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兴趣,影响到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充分活动和发展的机会。下面我们重点探讨益智区的材料投放。

一、材料投放前: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

我们根据科学活动的延伸活动,在区角活动中进一步深入,用竹片做了许多益智区的操作材料,如数物匹配、数字宝宝来排队、颜色接龙等以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二、材料投放有计划、有层次、丰富适宜

1.材料投放要有计划,有目的。

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园的实际发展水平来投放,分批地不断更新,由易到难,而不是一下子全放下去。例如我们在投放数字宝宝来排队时想要孩子从1—100进行摆放,结果孩子在操作时很难在这么多数字里找到想要的数字,一些没有耐心的孩子很难完成数字的排序。后来我进行了整改,把1—20数字、20—40数字、40—60数字、60—80数字、80—100数字进行分开摆放,这样孩子在操作起来很容易找到想要的数字,许多孩子都乐意参与这个操作活动。

2.材料要富有层次性,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我们在迷宫这一活动内容中,就提供了迷宫1和迷宫2两种难易程度的迷宫,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合适的迷宫,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通过努力来完成,体验成功的感受。

3.材料的丰富多样性:同一个内容,可以以多样化操作,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

起先我们在“大家一起算”活动内容里只是让孩子操作10以内数字和点的匹配,随着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入后,我们又提供了加号、减号、等号、分号,让孩子可以试着自己来摆放1—9的分合、10以内的加减等。如此多的材料,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制作。

4.材料的准备还要具有生成性——发展性。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教师在学期前所制定好的,而是在计划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和调整。我们总是在一次活动结束后,进行自由的讨论,让孩子自己想一想,还可以怎么玩,还需要有什么样的材料,我们可以怎么来收集材料。在讨论,协商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次活动还需要补充的材料。例如:我们班的阿达小朋友是比较活泼好动的孩子,平日里在操作活动时很没耐心,我有意把阿达安排在益智区玩数字宝宝来排队。起先他操作的还不错,很仔细的在那摆放,我就去别的区角进行指导与协助,等我转一圈回来后发现他们那组小朋友窝在一起在干嘛呢?我也伸长了脖子看看,原来阿达把一个个竹片立起来再把它推到,就像玩多米诺骨牌一样。小朋友都觉得很有意思,都和他玩了起来。我并没有打扰他们,游戏结束后我们进行讨论,大家都觉得多米诺骨牌很好玩,我就让阿达去帮我准备这个材料了。

5.材料提供的适宜性。

也就是说,我们提供的材料是在活动的基础上一点点丰富,而不能一次性全部投入,数量太多,让孩子觉得眼花缭乱的,不知所措。这样孩子反而容易这个玩一下,那个玩一下,结果没有一个活动认真去操作。

三、活动中的规则:制定规则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

我们的游戏规则是和孩子们一起来制定的,这样即符合孩子们活动的需要,也容易记住和自我约束。例如:固定物品的取放规则是可以自由选择物品,我们在每个操作材料上都贴上了标记,在摆放的地方也贴上相应的标记,等游戏完后,一定要整理好放回原处。为了控制人数,我们就用插牌的方式,如果今天的这组游戏牌子已经插完了,就不能再进去了。

四、活动中的相互交流

交流包括师生间的交流和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我认为还是在于激发兴趣,引导孩子能大胆去尝试,我们的提示语是“真有趣,试一试”“真好玩,再来玩一次!”“玩的真开心,你真棒”。其实,这也是教师在不同阶段里,对不同层次孩子的引导作用,鼓励方法。在活动的前期,主要是要引导孩子产生对活动的兴趣,特别是对一些不太愿意尝试的、胆子比较小、怕做错的孩子,我们的目的是让他敢去试。第二个层次是,已经有了一定的活动体验,又进一步活动的时候,也许会出现新的问题,或者出现一些新困难的时候,能进一步去思考,进一步去深入活动。第三个层次,在于进一步肯定和鼓励孩子,体验成功和快乐,让孩子在活动中树立自信。

篇5:大班建构区:立交桥

一、活动目标

(一)体验与同伴合作建构的乐趣。(二)能与同伴协商合作,提高合作能力。

(三)合理利用材料,搭建出有立体层次的立交桥及马路场景。

二、活动准备

(一)对立交桥有一定的认识,由于同伴合作的经验。

(二)立交桥马路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观察立交桥马路图片,了解其主要特征。提问:立交桥是什么样子?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便利? 小结:立交桥是城市交通汇点建立的上写分层,多方向行驶、互不相扰的现代化陆地桥。

(二)讨论建立交桥的方法。

提问:搭建立交桥马路需要建构哪些部分?除了立交桥还可以建哪些?

(三)商讨分工,进行操作。

讨论:搭几层立交桥?运用哪些材料?谁负责做什么?(四)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篇6:大班建构区案例分析与反思

一、案例描述:

今天的区域活动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进行游戏,我发现我原以为最热门的建构区只有两个人参加,这样造成别的区域是人满为患。于是,我说:“多几个人来建构区呀?”可是没有人理睬。也许是幼儿光顾着玩游戏没有听见吧,于是我假装在建构区认真的搭建起来,这下好了,好几位幼儿迎了过来 和我一起搭起了积木。过了几分钟我想 去别的区域看看其他孩子游戏开展情况。没有想到我还没有离开多久,建构区的孩子又少了好几位 ,他们纷纷跑到别的区域凑热闹去了 。嘴里却不停的说这里一点都不好玩。

二、分析

区域活动本身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可今天建构区在只有两个人玩的情况下,老师的介入,作为大班的`孩子,他们也许为了考虑老师的感受,或者说他们的过来不是喜欢这个区域,而是从精神层面来说,就是想和老师呆在一起而已。当老师离开这个区域的时候,好多孩子也纷纷离开。根据孩子的反应我做了以下的原因分析:

(一)投放的材料的问题

1、平时下雨天,或者餐后活动我们最多玩的就是积木,可见玩多了,这些材料的提供对于幼儿来说兴趣已经不高了。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而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又是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当幼儿觉得游戏也就如此时,她们就会失去活动的兴趣,也就不愿意再玩了。

(二)教师的观察与引导问题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我们教师要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一开始我积极观察每个区域情况,发现情况,通过自己介入到活动中去,迎来一批孩子的兴趣与参与。但是接下来我没有真正做到引导者的作用。由于自己中途悄悄离开,本来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喜欢玩这个区域而来的情况下,导致孩子们也跟着我离开这个区域。

(三)思考与对策

面对今天的状况,我静下来思考并进行了一定自我剖析。有专家说过:“在自由游戏中,教师必须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只有这样,游戏的教育作用与价值才能充分地实现与发挥。可见,游戏活动要成为有益的活动,孩子喜欢的活动,材料的提供只是一方面的,老师对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建构区来说最好及时的能增添新的建构材料,这样可以引起孩子的活动兴趣,但是对一般幼儿园来说,由于种种原因这点做不到的情况下,我想要活动真正很好的开展起来,下面是我的一些小小的策略:

由于孩子刚开始建构游戏时比较盲目,不知道从何做起。这样会对游戏失去信心,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和孩子一起商量确定搭建主题,然后分工合作进行游戏。让幼儿明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此时,老师的参与可以向幼儿传授一些搭建技能,让孩子不由自主的学习技能,从而提高搭建水平。在建构时及时表扬肯定幼儿。这样他们会积极投入到游戏中,不至于中途都逃离这个区域。

篇7:大班阅读区创设与实践反思

阅读区的创设一直是我园早期阅读实践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创设怎样的阅读区环境,提供一些什么样的书记,怎样让孩子喜欢到阅读区阅读,并让孩子参与到阅读区的管理,使阅读区成为孩子阅读的乐园,是我们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实践和收获。

一、创设温馨宁静的阅读环境,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

阅读区的首要条件是光线好,空间相对独立。因此,我把阅读区设置在阳台上的一个角落,还在地上铺了地垫,地垫上放有小凳子、靠垫和毛绒玩具。这样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阅读的姿势,可以坐在小凳子上阅读,也可以坐在靠垫上阅读,还可以抱着毛绒玩具阅读。总之,在这里幼儿可以独自阅读,也可以自由结伴阅读,甚至可以大家共享一本大书,或者一人读,其他人倾听。自由自在的阅读,可以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二、收集多元化地阅读材料,让好书“漂流”起来

1、为幼儿挑选合适的书籍。阅读区的主要材料是书籍。幼儿的阅读不同于成人阅读,他们尚未达到凭借书面文字尽心阅读的地步。所以,为幼儿挑选合适的书籍是教师的重要工作。我常为大班幼儿挑选单页多幅、情节比较曲折、充满幻想色彩的童话故事;图文并茂的科普刊物,如《东方娃娃》、《幼儿画报》、《幼儿智力世界》等;还有科普类图书,如《鳄鱼为什么掉眼泪》、《昆虫世界》、《第一次发现》、《恐龙世界》、《四季时钟》等。因为这样的书籍富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我么你还把与课程配套的经典绘本投放进去。

2、提供废旧材料。阅读区除了提供各种图书外,我还未幼儿提供一些废旧图书和画报,让他们自己做小作者。通过剪剪、贴贴、和讲讲,孩子们能从中体会到做小作者的快乐和自豪。此外,还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卡片,让其在学会观察的基础上,编述故事,并且利用餐前和餐后的空余时间,让幼儿把自己制作的小书上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这样,既锻炼了幼儿创造和表达的能力,有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

3、让好书“漂流”起来。阅读区的图书大部分是由幼儿从家中带来的,也有部分是我从幼儿园图书室借来的。每当幼儿看到阅读区有新书投放的时候,阅读区就会人气很高。我知道我班很多孩子家中有大量好看的图书,如果让小朋友把家中更多的图书带来和同伴分享,孩子们岂不是能够看到更多更多的图书。于是和班级教师商量,决定以幼儿的名义开班级图书馆,要开图书馆的幼儿先到老师出报名,轮到的幼儿就从家里带来很多的图书让小朋友借阅。小朋友要看他的书,就必须用借书卡到他那里借阅,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因为是借来的书,定期要归还,所以幼儿特别有时间紧迫感,一到阅读时间,就连忙拿出图书来翻阅。因为是别人的书,所以一定要小心翻阅,不能弄换别人的书。所以他们也特别珍惜借阅的图书。这样,不但培养了幼儿的阅读能力,还从小培养幼儿爱惜图书的好习惯,真是一举两得。

三、幼儿自主管理,让阅读区整洁有序。

1、图书的分类和整理。根据幼儿的经验,我们把书大致分为:画报类、故事童话类、绘本类、科普类、自制图书类。然后再每本书的右上角贴上相应颜色标记,并在每格书柜上也贴上相应的颜色标记。如画报类是红色标记,就放在对应的有红色标记的红色书柜一格。和幼儿一起分类整理后,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幼儿在看书后虽然把书放在相应的格子里了,但是摆放不整齐。于是我们还决定增加一名“图书管理员”,每天负责随时进阅读区把图书整理好。“图书管理员”每周轮换一次,一段时间后进行评比,有大家评出谁是“最佳管理员”,并进行奖励。

2、阅读区的人数规定。阅读区的书籍多了,幼儿阅读的兴趣也浓了,阅读区的人数多了。这样一来,问题也来了,阅读区显得有点儿过于热闹,相互容易干扰。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有的说可以一组一组轮流进区,有的说可以把书拿出来到走

廊上看,有的说看书的小朋友不能发出一点儿声音,有的说可以贴上小脚印。最后我们一致商定,在阅读区贴上六双小脚印,允许六个孩子进入。如果小脚印放慢了,就说明阅读区人数已满,不能进入了,想看书的话要等到下一次,实践下来效果非常好。

3、制定阅读区常规。阅读规则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保证。制定怎样的阅读规则也是值得探究的。实幼幼儿自己制定的规则,他们才愿意去真正地遵守。因此,我们在制定阅读常规时,充分征询幼儿的意见,请他们自己设计相应的标记,然后一个一个拿出来审核,大家如果一致通过,就把它贴到大海报上,并写上文字说明,如“请安静阅读”、“不要撕书”、“请把图书整理好”等。这样通过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上面还有自己设计的标记,幼儿就更愿意好好遵守。

4、评比最佳阅读星。大班孩子有了非常强的规则意识和竞争意识。利用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还定期开展评比活动,每周一评,即在一周里谁最遵守阅读区规则、谁最喜欢阅读、最会阅读、技能当选为每周的“最佳阅读星”。“最佳阅读星”的照片还能贴到阅读区的墙上,定期轮换。就这样,既有要求又有相应的评比活动,幼儿的良好阅读习惯就慢慢地培养起来了。

四、拓展阅读区活动,让阅读区活动丰富多彩。

1、把好书带回家。为了把阅读活动“进行到底”,进一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增加亲子阅读的时间和内容,我们还借鉴图书馆的借书制度,让孩子把好书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我们把阅读区的每本图书登记造册,规定每张借书卡只能借一本书,三天之内必须归还。这样的活动是使我们班级阅读区的好书充分发挥了作用,让孩子有机会阅读到更多的优秀书籍。

2、和大家一起分享好书。我们还有一些比较好的活动,如在阅读区开辟了“好书推荐”栏目,幼儿可以随时把看到的好看的图书带到班上和同伴分享,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制作成宣传海报,把它推荐给班级里的小朋友。“人气书籍”就是把近期阅读率最高、小朋友都在阅读的书籍展示出来,是教师了解孩子们阅读情况的风向标。

篇8:大班建构区创设

关键词:有限空间,自主区角,幼儿发展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区角游戏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但区域游戏和自主区角游戏有所不同,自主性区角游戏是幼儿自由的、自主的、多样化的游戏活动方式,是通过和游戏材料互动自发进行的无意性学习。皮亚杰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即儿童是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合理布局活动区角,让幼儿真正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自主游戏,在比较宽松、随意的氛围中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这样的自主性区角在大班年龄段可分成: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等。但分出来的区角都需要较大的场地开展活动,因为这样能让幼儿不限空间可以自由自在地快乐游戏,而我园活动室场地较小,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开展自主区角活动呢?

一、有限空间开展区角活动的前期准备

1.划分区角的依据。

(1)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设置区域。开展区角游戏时,最好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以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为依据,既符合幼儿现有水平,又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这时既要大量增设区角,又要适当增加难度。如我们班可以设置“美工区、建构区、图书角、益智区、科学探索区”等。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区角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合理划分区域呢?

区角的性质划分。区角划分的不合理可能会互相影响,甚至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开学初本班区角划分时,将益智区、建构区和图书区设置在一起。而益智区和图书区是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幼儿在建构区搭建时难免会发出嘈杂声,给旁边图书角的幼儿带来严重的干扰。所以在每次的区角活动中都会出现幼儿“投诉”的现象。因此,弄清各个区角所需的环境,按性质划分,可以使各个区角在对应的环境中能与幼儿发挥更有效的互动。教师应创设一个能吸引幼儿、引导幼儿、支持幼儿活动的区域环境,采取不同的有效策略,使环境布置蕴含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让幼儿充分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有限空间的区角设置

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教室的空间,使有限转变为无限的可供幼儿游戏的空间。

1.利用有限空间,创设“固定”的区角。区角的划分要充分考虑室内面积和布局,面对班额大、孩子多、场地有限的情形,我采取固定形式,巧妙利用靠墙角的地方固定美工区、图书角、数学区,这几个区固定后,再进行区角的调整。如图书角区应该是所有区角中最安静的,并且应有充足的光线,适宜幼儿阅读。因此,适合靠窗而设,使之与美工区、数学区、科学区等较安静的区角相邻。以教具柜和架子(教师自制)来划分区域,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但是要注意的是,架子不能太高,最好适合幼儿的视线和高度,以使幼儿更清楚地辨认区域,也能使老师更好的观察幼儿的活动。当架子放在美工区,还可以作为幼儿“作品展示墙”。

2.利用有限空间,创设会“移动”的区角。一般幼儿园的区角,会选择创设在沿墙边或角落里,我园教室放置教具柜、书包柜、睡床后,用在墙边可利的位置就非常少了。因此本班区角活动时间,老师将能“移动”的区角变化权利交给幼儿,并提供适合移动的空间建构物,帮助他们实现对空间的改造。如我们把科学区的场地设置在接近水源(洗手间)的地方。还把科学区变为能“移动”的区角,巧妙利用可以移动的小柜子,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移动柜子,这有助于减少幼儿在不同活动间的影响,使他们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同时更便于幼儿洗手和收拾、整理、清洁材料。如提供泡沫板,当幼儿在玩一些益智区的材料时,可以拼一些泡沫板在地板上玩,这样在教室来回走的幼儿能明显看到地上的泡沫垫,避免踩踏到。这些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幼儿自主变换活动区的空间格局。这样幼儿在结束区角活动时间后,可以很快地将玩具和操作材料摆放回原位,大大节省了活动空间。

3.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创设“走廊”区角。建构区是比较嘈杂的区角,所以创设区角时,我们注意空间上的挖掘。利用走廊设置为建构区,一来场地宽裕,可以充分利用走廊的空间自由搭建,二来不至于干扰到其他区角的幼儿,还可以避免来回走动破坏搭建的物品。为此,老师还提供泡沫垫和大小不一的废旧纸箱,当幼儿进入建构区前,要合作拼泡沫板,然后用箱子在拼好的泡沫垫两边垒起来,形成封闭的空间,最后才能进行游戏。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物品不能太高,最好适合幼儿的视线和高度,以使幼儿更清楚地辨认区域,同时也能使老师更好地观察幼儿的活动。

4.创设“隐形”的空间,处处体现教育内容。

(1)充分利用地面的空间。我们的区角和主题活动开展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区角是随着主题的开展,不断地丰富区域材料和区角的空间变化。虽然教室空间小,但可充分挖掘利用。在室内地面可添加各种与教学活动相符的内容,如大班“小导游”的主题活动中,老师在室内地面上画上一条弯曲的小路,并贴上各个地方旅游景点,幼儿在自主操作中,通过这样的游戏学习掌握各个地方的旅游景点。

(2)充分利用教室上空的空间。班级教室一般有悬梁,室内空间有限,有时幼儿的很多美工作品,不知该往哪展示。为此,我们巧妙利用上空的空间。如大班“动物、我们的朋友”主题活动中,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如用矿泉水瓶制作狮子,利用报纸制作老虎,用橡皮泥捏出一些小动物,并粘贴在一次性纸盘上等。我们把这些制作,用线穿好,一串串地挂在教室的梁上,非常吸引小朋友的喜爱。

(3)充分利用好墙面。让墙饰成为孩子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因此,我们巧妙运用教室的墙面,如美工角的墙面,我们用铁丝网订在墙上,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随手挂在铁丝网上,老师还投放很多木架子,有些作品可以用夹子夹在铁丝网上。除了美工区的墙面利用外,我们还利用了其他区角的墙面,如图书角的墙面上有幼儿自己绘画的阅读事项。我们利用一块墙当“主题墙”,在整个主题的开展过程中,都是以幼儿参与为主。如主题墙的边框设计、内容排版,以及以什么方式呈现在主题墙上等。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喜欢参与、愿意学习,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是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往往很多活动的开展会因为场地而受限。尽管空间有限,但是老师只要善于思考,仔细观察生活,肯定可以营造一个更受孩子们欢迎的区角。

参考文献

[l]韩莉.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9).

上一篇:财务部消防安全责任书.doc下一篇:国际文化节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