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科技项目经费审计

2024-08-17

如何进行科技项目经费审计(共10篇)

篇1:如何进行科技项目经费审计

如何进行科技项目经费审计

2013-07-10 16:35 来源:刘克文 财会信报 我要纠错 |打印 | 大 | 中 | 小

目前来说,科技项目经费管理不规范,甚至有些管理人员挪用科技项目经费,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通过科技项目经费审计,揭示科技项目经费的运行情况,对经费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严格管理,专款专用,保证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此,笔者将详细介绍科技项目经费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及对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程序

科技项目经费的审计程序如下: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科目的基本情况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科技项目的基本情况,着重了解科技人员人数及知识结构、研究方向、课题、专利及科技查新报告,了解被审计单位取得各科技项目的有关立项批复、阶段性(如小试、中试、结题)报告。

(二)审计被审计单位是否专户管理、专户存储

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对科技项目经费是否单独设置账页核算、实行专户管理。

索取科技部门下达的科技项目经费的计划,将科技部门下达的科技项目经费的计划与被审计单位明细账页核对,审查经费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到位,有无少拨科技项目经费,是否全部作“专项应付款”入账、是否专户存储。

(三)审查有无转移科技项目经费

审查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有无转移科技项目经费。审查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明细账期末余额是否一致,着重对“未达账款”进行调整,追根溯源,确保科技项目经费的安全完整。审查有无专户银行对账单上有而银行存款明细账无记录的往来业务。如果存在被审计单位专户银行对账单有资金进出,而账面未作处理,或只在账面的“银行存款”科目一进一出的情况,则存在转移科技项目经费的可能。应详细审查往来款项,追查资金去向转回配套资金。

(四)审查有无改变经费用途和改变开支标准

审查科技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有无改变经费用途。对照科技项目合同书及《科技项目经费决算表》、《设备购置明细表》,详细审查“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内容,是否为与科技项目相关的设备费、材料费、测试费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科技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有无借科技项目经费“搭便车”,列支应由管理部门负担的差旅费、各项补贴费等;有无列支与科技项目经费无关的费用,用于建办公室装修、购置办公设备及用品,列支招待费、礼品、旅游费、出租车费用;有无用于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有无发放与上述科技项目无关的勤杂人员工资、奖金和福利补贴。

审查科技项目经费的开支标准。专家咨询费中,高级职称人员是否在800元/人/天以下,间接费用一般不超过直接费用5%。

(五)审阅支出凭证是否真实合法有效

审查对外拨出的协作费是否有协作合同;会议费是否有明确的内容、规模、会期、参加人员及记录;差旅费是否目的、路线不明或时间、日期不详;购买材料有无明细清单及验收证明;有无个体经营户劳务收据;有无白条列支;有无不属于《科技项目合同书》期间的发票;有无提取尚未发生的费用;有无专家咨询费无专家签名表;科技项目经费的使用有无经工程技术中心负责人批准,财务部门审核,配套的间接费用是否经财务部门批准。核对科技项目经费支出核算的准确性,入账的及时性。

(六)审查科技项目经费结余的账务处理

审查《科技项目经费决算表》与项目的实际支出是否一致。审查科技项目结余经费,属于按规定准予核销的部分,报经批准后冲销“专项应付款”,其余部分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审计方法

科技项目经费的审计方法如下:

(一)科技项目经费审计必须与财务收支工作相结合

有的被审计单位没有建立专账,而是在其他应付款或管理费用中核算,只有将科技项目经费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有机结合,才能分清专项应付款支出与经营支出,确认管理费用与科技项目经费是否存在串通使用,经营支出是否挤占了科技项目经费。

(二)科技项目经费审计必须与效益审计相结合

在科技项目经费审计的同时,必须结合考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检查研发项目取得的知识产权、项目应用以及市场前景,着重检查项目实施期间已取得的销售收入和新增税利。通过审计,对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给予客观的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和建议。

审计风险评估

审计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科技项目经费未设专户管理。科技项目经费没有设专户或专门账页单独核算,与本企业的其他生产经营成本费用混淆;二是虚假配套。在分期补助方式下,虚走一笔账,将银行借款或其他应付款调入专项应付款作为配套资金,套取科技项目经费后,又原封不动地转回原科目;三是通过往来科目转移科技项目经费,借给关联企业、项目负责人借支或用于非科技项目;四是任意扩大科技项目经费的支出范围,列支与科技项目经费无关的费用;五是超标准列支科技项目经费;六是从科技项目经费中提取管理费;七是虚开发票、虚报支出,套取科技项目经费。

为加强对科技三项经费的使用管理,减少资金风险,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资金的安全封闭运行,政府在对科技三项经费的使用管理过程中,要把好如下“三关”。

一是把好项目立项关。科技部门每年要提前安排下一的科技项目指南,并对项目进行调研和论证,报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然后由科技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编制项目计划和经费预算报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是把好手续完善关。项目批准后,项目承担单位要根据计划,并附项目预算,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财政部门根据申请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用款协议,必要时要经过有关部门进行论证,然后进行资金拨付,从而为资金的安全运行提供法律保证上。

三是把好事后监督关。1.科技三项费用实行决算管理制度,在项目完工时要对项目的安排和使用进行决算,并填制决算表和分析报告报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鉴定和验收。2.科技、财政部门要对科技资金进行跟踪监督,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并按资金使用合同及时清收到期的资金,对有偿拨款不能按期偿还的项目承担单位,要查明原因,并要求用款单位及时提交用款延期申请,续签用款协议,以减少资金的运行风险,3.审计部门要对科技三项费用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以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1。滞留经费、延缓拨付。有的主管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对于财政拨付的科研资金,未能及时安排拨付,将资金滞留在主管部门,从而影响了科研项目的正常运作。如20xx年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安排某市项目款299万元,当年项目款已全部拨付给市科技局,而市科技局实际只拨付229万元,尚有70万元未拨付,滞留金额占项目款的 23.41%;某区科委20xx年在到位的项目经费69万元中,实际只拨出 46万元,尚有23万元未拨付给项目单位,滞留金额占项目款的 33.33%。

2.挤占经费、挪作它用。科技主管部门掌握大量的科研经费,履行着分配、安排科研经费的职责。但是,有些科技主管部门利用手中的权力,左右科研经费的分配,并从中为自己谋利。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管部门通过挤占科研经费弥补自身的行政经费不足,如在主管部门设立的课题中列支了与课题无关,本应由行政经费开支的有关会议费、差旅费等内容;二是科技主管部门的有关职能处室挤占基层科研单位的课题经费,在科研单位的课题经费中列支了本应由科技主管部门负担的差旅费、各项补贴费等,而基层科研单位为了今后能争取到课题经费,不得不违规列支与他们无关的费用。同时在审计中也发现一些基层科研单位自身也存在挤占挪用现象。如由某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总公司与某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微型条码打印机系列产品”项目,该项目资金30万元,被开发区建设发展总公司挪用于大楼基建20万元。

3.虚设课题、转移资金。有些部门为了获取科研经费用于自身的日常开支,采取与基层科研机构相互串通的办法,由科研单位申报课题取得科研经费,而后将科研经费从申报单位转至这些部门。如我们在审计某研究院的科技专项经费时,在支出中发现有一笔专项经费转至某协会,随后审计人员跟踪审计该协会,经核对查明,这笔专项经费系研究院虚设课题,取得经费20万元后,除了留下部分手续费外,余款18.5万元全部转至该协会,用于协会的各种补贴、餐费等与课题无关的开支。

4.未按合同使用经费。按照科技项目计划管理办法及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科研单位在申请科研经费时,必须与科技主管部门签订科技合同,实行合同化管理,资金专款专用。合同中对经费的使用范围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科研单位的经费使用往往超越了合同规定的范围。在审计抽查中发现部分基层用款单位存在将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单位的人员经费开支,不符合项目合同所规定的开支范围。

5.计划安排不符规定。有的主管部门在安排项目计划时,未按三项费用管理规定的要求,擅自将非科研项目的经费夹带安排,使得项目计划缺乏严肃性、科研经费预算失去真实性。如由某中心承担的“马尾松营养高效基因型选育林的研究”项目,当年经费安排37万元,科技主管部门在该项目合同拨款用途的其他费用下夹带安排某县科技扶贫款30万元。某大学的“重大项目立项评估”项目拨款7万元,实际是科技主管部门的业务处用于开支重大项目立项评估会议费,并非科研项目。

6.监管不力、影响效益。科技主管部门不仅履行着科研经费的分配职责,而且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承担着监督管理的义务。从这几年的审计中,我们发现一些科技主管部门只重视资金的分配,却忽视了资金的监管,甚至出现“一拨二转三不管”的现象。有的项目没有及时组织验收;有的没有认真执行项目追踪反馈制度,经审计抽查发现有部分上年安排的计划项目,资金也已拨款到位,但至次年末仍未使用;对项目用款单位没有做好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导致部分基层用款单位存在挤占、挪用科技专项现象。由于监管不到位,制约了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益,甚至有的项目单位因倒闭而直接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

篇2:如何进行科技项目经费审计

(一)重大经费问题(一类风险)

1、定义

指严重违反《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以及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财经法律法规,且已构成严重后果或违法违纪的行为。

2、危害和影响

此类问题发生容易造成违法违纪以及资金损失和浪费的风险。一旦风险事实成立则原则上不予结题。如果风险事实尚未形成,则需责任单位务必整改

3、主要表现(9类)

 未对科技项目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截留、挤占、挪用科技项目经费。 违反规定转拨、转移科技项目经费。 未获市科委批准,擅自变更项目承担主体。 提供虚假财务会计信息。 自筹资金到位率低于60%。 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 发生设备购置、租赁、测试、化验、加工、对外合作等事项未签订相关合同或协议。

(二)一般经费问题(二类风险)

1、定义

指在重大经费问题之外,违反《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 题)经费管理办法》以及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财经法律法规但未构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2、危害和影响

未构成严重后果,或危害较小。对于该类问题,责任单 位可以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或提供情况说明并制定整改措施并承诺在后续工作中规避此类问题的发生。整改后可经主管业务处室审批通过后可进入正常验收结题程序。

3、主要表现(16类)

 课题未执行单独核算但可确认经费支出。 市财政科技经费、自筹经费、其他来源经费以及课题总经费的预算到位率、预算支出率不足90%。

 实际支出与科技任务书及预算评审材料规定预算不符且无批复调整。

 各科目市财政科技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差异绝对值大于10%且5万元以上,但未获市科委批准。

 项目起止期外仍有费用支出但未获调整批复。 未执行政府采购程序。 承担单位无正当理由未接受经费审计。 购置设备未使用。

 非正常原因设备实物无法盘查且未出具说明。 管理费未提供分摊依据或直接提取。 支付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工资。 差旅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资料印刷费、劳务费超标准支出。 帐表不符。

 未严格按照科技经费会计核算规定设立记账科目进行核算。 交叉使用科目。

篇3:如何进行科技项目经费审计

●拨款50万元至100万元的科技项目抽查审计

●拨款50万元以下的科技项目重点抽查审计

为进一步加强太原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管理和监督, 确保科技项目经费管理规范、使用合理, 太原市科技局近日出台《关于加强太原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审计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获得市级财政科技经费资助的科技项目, 应在项目完成后提请验收 (鉴定) 前, 组织开展项目经费审计。拨款1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全部审计;拨款50万元至100万元的项目实施抽查审计, 审计面应达到50%;拨款50万元以下的项目实施重点抽查审计。太原市科技局业务指导处室和专项管理机构确定抽查审计的项目名单后, 通知项目承担单位。工作性项目完成后, 太原市科技局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组织实施内部审计。

《意见》明确科技经费审计的重点内容包括: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项目的财政资助经费使用是否合理、合法, 是否完成相关经济指标;项目经费是否按项目设立专账进行核算, 项目完成后的决算编制是否真实、可靠。项目实施中变更预算的, 按经批准的变更预算进行审计。

项目承担单位完成项目后, 自行委托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 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并向太原市科技局提交审计报告。《意见》对项目审计工作的程序做了规定, 即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到项目承担单位的审计委托书后, 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组成审计小组;审计小组检查项目合同, 审查项目决算, 查阅会计账簿、凭证、报表及相关资料, 察看现场、检查账物是否相符, 认真做好记录, 对纳入审计的主要支出凭证加盖审计专用章;审计小组根据审计结果, 出具科技项目经费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当如实反映科技项目专项资金投入、使用、管理情况。针对项目承担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审计报告要提出相关的整改意见和建议。

篇4:如何进行科技项目经费审计

关键词:农业科研;财务科研管理

一、现阶段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超预算范围列支其他经费

首先,农业受不可控力影响较为明显,如:天气、温度、湿度、病虫害的防治情况等,这些大部分不能人为控制,由此造成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准确。其次,农业科研人员缺乏相关的财务专业知识,仅仅关注项目经费总额及最终完成情况,对于执行过程中哪部分需要多少经费,缺乏分部了解,项目开支的随意性较大。再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往往有外单位、外省、市的其他科研单位参加,参加协作单位预算编制缺少必要的控制。

2、会计基础工作不到位

农业科研院所,在会计规范化方面还有待提高,如:缺失重要的附件清单,开据材料费、咨询费、劳务费等无具体明细清单;个别科研院所还会出现发票与附件不符的情况,如开据资料费发票,实际报销的为专利论文奖励等。

3、支付劳务费、分析测试费没有签订合同或协议

部分科研院所开据劳务费、分析测试费发票没有签到相关的合同协议。无法判断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测试化验加工费用如果是委托外单位完成的,必须签订合同或协议。

4、对协作单位缺乏必要的控制监督

农业科研项目多为跨单位、跨行业、跨省市,需要各单位合作完成,而主持单位多将协作经费直接拨入参加单位,对其如何开支缺乏必要控制,参加单位存在不能按项目预算执行的情况,经费开支的随意性较大,对于主持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审核其账务的配合程度较低。

5、农业科研单位自筹资金落实较为困难

农业科研单位多为全额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单一,基本为财政拨款,而农业科研收益缓慢且科研存续时间较长,但为了申请科研项目往往在编报项目预算时加入自筹资金,而农业科研单位的资金来源又无法满足相关自筹资金的要求,就会出现虚报资金、夸大预算、科研项目之间、同一主持人在不同项目之间,重复相互利用自筹资金从而变相弥补配套资金不足。

6、超标准计提所管理费

部分单位以提取科研经费管理费为名,超标准计提。按照《新疆維吾尔自治区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新财教〔2009〕133号“第三章项目经费开支范围第十一条(十三)管理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燃料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严禁科技项目承担单位的管理机构计提管理费。”的规定严禁项目承担单位的管理机构计提管理费。管理费应采取根据该项目管理费用实际发生额分摊方式,不应直接计提。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几点建议

1、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控制相关支出,在课题执行期间如要变更,请按规定的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新财教〔2009〕133号第二十条第二款“项目支出预算科目中人员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科目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报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批准并报单位财务部门备案;其他支出科目预算执行超过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项目负责人协助项目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经项目承担单位上级主管科技部门同意后报科技厅批准”的规定。

2、严格按规定、按用途及时使用资金,做到开支有预算、报账有依据,核算应规范,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领导管理、决策服务提供真实的依据。

3、将财务科研管理与项目科研管理有机结合。有计划的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由于农业科研自身的特殊性、时令性、季节性必须将财务科研管理与项目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加强财务和课题组之间沟通、协作和配合,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对经费管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农业科研财务管理人员了解必要的财务相关知识,严格按照科研项目合理需求,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的编报预算,细化项目具体到每个会计科目,努力提高农业科研财务管理水平,并与本单位财务部分及时沟通,提高科研项目预算的准确性。

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前要给予合理的建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也要严把资金领用和使用关,对现金使用要进行必要的额度限制,严格合法票据使用,严肃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严处蓄意用假票、伪造票据报销的恶疾劣行,财务部门要尽职做好原始票据的鉴别和查验,杜绝违规票据进入核算流程。对于参加单位定期进行相关财务检查,加强对外单位项目资金控制,可以委派内部审计人员到外单位进行跟踪审计,杜绝由于距离较远缺乏必要控制。

强化项目主持单位和项目参加单位的职责,项目主持单位是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主体,应当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课题预算调整审批程序,财务验收申请,配合做好财务审计、财务验收等工作,及时按照规定办理财务结账手续,最后,项目主持单位还要对项目的执行力、结余资金等进行相应的控制。这不仅需要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提高相关的财务水平,也需要财务管理人员预备必要的科研知识,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

4、完善自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自筹资金后续管理

对于农科院科研项目自筹资金,要有相应的专项管理办法,不能与高校、医院等差额事业单位一概而论。农业收益长远,是一国之本。如何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积极性。如何争取更多科研项目是搞好农业科研的重中之重,在核定自筹资金时要充分考虑本单位实际情况,在审批农业科研项目时,对于确实没有自筹资金来源的科研院所,降低自筹资金比例或不做相关要求;建立统一科研项目数据库,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杜绝重复配套、相互配套的问题;加强自筹资金后续审计工作,形成科研院所诚信等级制度,如发现没有按照预算自筹资金的情况,严格处理并降低其单位的诚信等级。

结语:综上所述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审计应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并将农业科研管理与农业科研财务管理有机结合,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经费开支范围加以规范和引导,达到科研项目经费效益最大化。(作者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燕华 对高校科研经费效益审计的探索[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2]张静文 对高校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的思考 中国论文学报

篇5: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专项审计报告

科技活动人员192人,人工工资506.88万元,福利XX0.7万元,奖金150.XX万元,外聘专家费用133万元

2、科技活动消耗原材料费2543.6万元,其中

中试车间原材料费8XX.5万元,技术改进原材料费533.1万元,实验设备消耗原材料费284.4万元,开发项目消耗原材料费915.6万元

3、科技活动购买与自制设备支出1822.4万元,其中

中试车间购买与自制支出315.2万元,技术改进购买与自制支出950.6万元,开发项目购买与自制支出456.3万元,实验设备购买与自制支出XX0.3万元

4、其它支出1435万元,其中

前期论证费588万元,调研差旅费188万元,办公费81万元,资料图书费38万元,水电费78万元,科研设备维修费XX7,印刷费36万元,专题会议费38万元,成果鉴定费77万元,科研房租费15万元,间接服务人员劳务费的分摊93万元,培训费85万元

5、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支出256万元,其中

篇6:如何进行科技项目经费审计

参加评选科技经费审计中介机构

申 请 书

机构名称:(盖章)通讯地址:邮编:机构负责人:注 册 地:联系人:办公电话:移动电话:传真:电子邮箱:

科学技术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二○一○年十二月

承诺书

本申请书的编制是在认真阅读科技经费审计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申请要求编制的,申请机构负责人承诺申请书内容和提交材料的真实、合法,并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若本机构中选,将根据双方协议及约定,认真履行审计业务。

机构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申请书正本:

(以下内容将作为评审材料,请按提纲认真撰写)

一、本机构的实力与业绩

1.业务范围、注册资金规模、执业年限、办公场地面积及办公设施; 2.资质及社会认知度(2009年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排名情况,年检合格情况,业绩和职业信誉情况,以往执业中有无重大工作失误、违法违规以及违反职业道德等不良记录);

3.2008年至2010年三年机构收入、财政资金审计业务及收入、科技经费审计业务及收入;

4.列表说明本机构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情况,包括序号、姓名、年龄、性别、中国注册会计师证书编号、执业年限、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时间。具体格式如下:

二、承担科技经费审计的保证条件

请从以下四个方面说明承担科技经费审计能够提供的保障措施:

1.审计负责人的姓名、年龄、专业资格、执业年限、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时间、主持/参与财政资金审计项目经历、主持/参与科技经费审计项目经历(3人以上);

审计项目负责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 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且执业5年以上(含5年);  具有与委托内容相关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工作业绩优良;  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列表说明审计核心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序号、姓名、年龄、专业资格、执业年限、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时间、主持/参与财政资金审计项目年限、主持/参与科技经费审计项目年限(10人以上且不含审计负责人)。具体格式如下:

*注:上报的审计负责人和审计核心人员名单确定后,承担审计任务期间只能从名单中选择,如有变动需提出理由并报送备案材料。审计报告应由审计负责人签字后出具。

3.审计的组织管理 4.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三、科技经费审计案例

假定贵所受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委托,对科技经费审计案例(附后)中的课题进行结题验收财务审计,请根据审计准则和科技经费管理等相关制度,提出审计方案、审计收费和审计报告。具体内容包括:

1.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安排; 2.重点审计内容的设计;

3.现场审计的方法、流程及管理要求; 4.审计质量控制及管理; 5.审计报告正文;

6.审计经费报价及计算方法。

申请书副本(单独装订成册):

参选材料清单

1.注册营业执照复印件及扫描件;2.年检合格证书复印件及扫描件;

3.本机构注册会计师的名单、执业证书扫描件; 4.审计负责人及核心人员资格证书清单及扫描件;

5.本机构2008年至2010年的财务状况材料及财务报表复印件; 6.本机构内部规章制度电子版。注:

1.复印件要求加盖单位公章;

2.扫描件要求将原件扫描后,按照内容命名分成不同文件夹,并同本机构规章制度电子版统一保存至同一张光盘中。

篇7:如何进行科技项目经费审计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保证科研经费合理、高效使用,推进我校科研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省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经验,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按照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不同,本办法管理的项目经费主要包括三大类:

1、纵向课题经费: 指学校开展科研活动取得的各级财政拔款。

2、横向课题经费: 指学校开展科研活动取得的各种非财政拔款。

3、校级课题经费:指由我校批准立项资助的科研项目经费。

第三条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基本要求是:执行财务制度,用于项目研究,执行预算标准,合理节约使用,确保按期决算。

二、基本管理办法

第四条 科研项目经费开支实行项目负责人(主持人)负责制。科研项目经费由科研处和财务处共同管理。

第五条 科研项目负责人是其主持项目的经费使用责任人,负责制定科研项目经费支出预算,审核项目经费报销凭证,接受科研和财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项目负责人应按项目下达(委托)部门(单位)和学校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并对其管理的经费开支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负责。经费开支必须按项目申请书中的预算项目列支,且手续必须完整,票据必须合法。

为了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项目负责人一般不得变更。如遇出国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的,项目负责人需到科研处办理“科研项目委托代管手续”。经批准后,科研处以书面形式通知财务处变更经费主管负责人。未办理代管手续的,科研处将通知财务处中止该项目经费的使用。

第六条 科研处负责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监督管理,办理纵向项目经费预算变更申请,下达科研项目配套资助经费,发放科研项目经费卡,对科研项目经费开支进行监督和检查。

各类科研经费必须转入学校财务处,实行统一核算、集中管理、专款专用。科研经费由财务处和科研处核实到经费所属项目,并核发科研项目经费本(卡)。经费本(卡)由项目负责人保管使用。

第七条 财务处负责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报销、核算及其管理。具体负责到校经费的入账、提扣,开设项目经费账户,审查经费开支的合法性和手续的完整性,办理项目经费报销手续,经费的分类统计、结题决算等工作。

第八条 科研经费必须按项目立户,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必须按照“先收后支、量入为出”的原则。应根据项目的进度合理安排使用经费,当项目经费结余可以转入下一继续使用。科研项目经费一般应于项目完成(结题)后1年内办理经费决算手续,逾期将注销结余经费。

三、科研项目经费开支范围

第九条 科研项目经费按其来源不同,开支范围有所区别。经批准立项的项目申请书中的经费预算是科研经费支出范围的具体执行依据。

第十条 纵向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及有关比例原则上按照项目申报书中经费预算的规定执行,在实施中可按照各预算子项目10%的幅度调整使用。

纵向课题学校配套经费的开支范围及比例如下:

直接经费,指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确指的、可直接计入项目成本的费用。包括:人员费(指学生助研津贴)、专用设备使用费、资料费、燃料及动力(含汽油、过路和过桥费等)、差旅费、网络使用费、外协测试化验与加工费、出版物(包括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等)事务费、会议费、修缮费。直接费用不应低于学校配套经费总额的70%。

间接费用,指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需要分摊或分配、难以直接计入项目成本的费用。包括:设备购置费、通用设备使用费、房屋占用费、外协费用、专家咨询费、接待费、通讯费、公关费、办公用品费。间接费用比例不应超过学校配套费用总额的30%。

第十一条 横向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及其有关比例的具体规定:

开支范围:原则上以课题申请书中预算项目执行。横向课题经费不得用于非课组成员和课题组非本项目研究开支。横向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和比例是:直接费用(具体项目同第十条,下同)开支比例不低于60%,间接费用开支比例不超过40%。

第十二条 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开支费用涉及的税收自理。

资金预借、经费报销必须按有关财务制度执行。

如需要使用配套经费购买固定资产等仪器设备、而项目预算书中又没有标注的,需要向科研处提交购买申请,获批后按照固定资产采购程序执行,并办理登记入库和领用手续,其产权归南京审计学院。

纵向课题学校按照项目或合同经费总额5%提取科研项目管理费(低于200元的以200元计,有总额上限规定的不超过规定标准)。横向课题按经费总额的2%收取管理费。该费用纳入学校财务预算,统一使用,统一管理。抵扣科研工作量和领取奖励的横向课题,其项目管理费和资源使用费分别按不超过10%的标准提取。

第十三条 校级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及其比例按照项目申报书中预算项目项目执行。不安排以下三项费用开支:(1)劳务报酬;(2)礼品费;(3)餐费。校级课题不提项目管理费和资源使用费。

四、经费决算

第十四条 科研项目按期完成或提前完成并经鉴定或验收合格者,应及时办理结题手续,注销原经费卡。

第十五条 项目结余经费不得用于奖金发放和福利,或归项目成员所有。课题结余资金可按照规定用于科研仪器设备运转的维护、人才培养及其研究发展项目的预研和启动等。

第十六条 项目组因某种原因不能继续其研究工作而要求中止或撤消原定项目,或项目下达单位及委托单位因某种原因要求中止或撤消原定项目时,项目负责人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向所在单位报告,有关院所应将具体情况及时报告科研处,并共同商讨剩余经费的处理意见。

第十七条 财务部门应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监督和管理,审计部门应定期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进行抽查,以保证科研项目经费合理使用。

五、附 则

第十八条 上述规定若与任务下达(委托)单位管理办法不一致,可参照任务下达(委托)单位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科研处负责解释。

篇8: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探析

财政科技经费是开展科技项目研发工作的重要经费支撑,科技项目具有技术难度大、经费量大、研发周期长等特点,其经费使用与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直接影响到国家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效果,更与国家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财政科技经费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下简称“3E”审计)进行审查评价,以强化科技项目承担单位的受托责任,防止损失浪费,达到提高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益的目的。经济性是指在完成研究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效率性是指科研产出与经费支出之间的关系,期望最少的经费支出得到最大的科研产出。效果性是指研发预期成果和实际成果之间的关系,期望实际成果最大程度的达到预期成果目标。从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定义可知,其基本目标是通过财政科技经费的“3E”审计,评价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情况,一方面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和建议,另一方面找出影响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益的原因,帮助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提高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益。因此,在新时期下如何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科技领域取得决定性成果,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之一。

一、国内外绩效审计发展概况

(一)国外绩效审计发展概况

政府绩效审计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70年代,国外实施绩效审计较早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1)美国绩效审计的发展。美国是开展绩效审计较早的国家之一,绩效审计法治体系相对比较健全。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已进行了有关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探讨。1967年美国国会发出了第一个项目评估指令。1972年美国发布了《政府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其中明确规定应实施3E审计,即经济型、效率和效果审计。2003年6月,美国审计总署颁布《政府审计准则》,指出绩效审计是对照客观标准,客观地、系统地收集和评价证据,对项目的绩效和管理进行独立的评价,对前瞻性的问题进行评估或对有关最佳实务的综合信息或某一深层次问题进行的评估。2007年7月美国政府修订《政府审计准则》,将政府审计分为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而是更加广泛地开展绩效审计,且绩效审计仍在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2013年,美国审计署对教育部下属的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绩效情况开展了审计,主要评估了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成果的质量,审查了该研究所开展教学项目质量评估的进展。除建立比较完善的绩效审计制度外,美国也比较重视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其审计人员拥有法律、金融、工程、环境、医疗等多个专业背景,要求审计人员应广泛地利用各种分析技术方法,深入剖析审计发现的各种问题,保证其提出审计建议的深度及前瞻性。美国政府审计范围的变化对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产生较大影响,使许多国家开始进行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2)英国绩效审计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改进和完善,英国绩效审计已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标准和工作方式。1983年英国公布《国家审计法》,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了对被审单位的绩效进行审计,明确授权主审计长有权调查各政府部门如何使用资源。1997年英国发布《绩效审计手册》,规定了绩效审计的基本准则。2003年英国发布修订后《绩效审计手册》,在缩短审计周期、规划审计工作、简化审计程序、建立高效严谨的项目管理制度以及强化质量控制等方面作了新的规定。目前,绩效审计已经成为英国国家审计署重要的工作内容,其绩效审计目标是通过审计,对被审单位公共资源管理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检查和评价,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低效率、效果不佳或内部控制薄弱的问题进行专项检查。同时,英国政府比较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基金会、学校、医院等组织和单位普遍设有内审机构,并由其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作为鼓励措施,英国政府拨款的条件之一即是要求科技项目承担单位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规定预留拨款额的10%用于内审机构开展绩效审计相关费用。

(3)加拿大绩效审计的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加拿大审计公署创立了绩效审计与常规审计结合的综合审计。1977年加拿大颁布《审计长法》,国会将审计长的任务扩展到审查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1980年成立加拿大综合审计基金会,侧重于检查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经营过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加拿大已制订了《财政管理法》、《信息获取法》、《效益审计指南》 等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了绩效审计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日常监管的机构、职能与方式方法,并进一步强调绩效审计的重点不仅仅关注财务报告,更关注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和管理程序、措施。以加拿大Alberta大学为例,其财政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拨款、企业等资助经费。为确保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益,该大学在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视经费的严格监管工作。首先,每笔经费的使用必须有项目负责人签字审批。其次,学校有庞大的财会队伍核算和监督资金使用。最后,项目结束后出资人会聘请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若发现项目负责人有舞弊行为,该负责人将很难再得到资助机会。

(4)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发展。澳大利亚审计署将绩效审计定义为独立、公正、系统地对一个单位管理运行情况的检查,以评价管理活动是否做到经济、效率、效果,内部管理程序是否有利于促进提高效率和效果,并提出管理建议。1989年澳大利亚公共会计联合委员会开展了关于政府、议会对联邦审计署意见的广泛调查,调查结果充分肯定了绩效审计对议会的重要性以及赋予联邦审计署绩效审计功能的必要性。1997年议会通过《1997审计长法案》,规定了审计长作为联邦公共部门的外部审计人员,享有对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公司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的权力。现今,绩效审计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审计署的一项主要任务,2011-2012年度澳大利亚审计署向议会提交的绩效审计报告占审计报告总数的80%。

(5)其他国家的绩效审计工作也很有成效,由于国情不同,各个国家绩效审计工作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日本的绩效审计更关注于效果性审计,瑞典则侧重业务活动的效果性、效率性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合理性审计,而德国的绩效审计除了强调效果性以外,还重视预算事项的事前分析。

(二)国内绩效审计发展概况

我国绩效审计工作起步较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尚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政府审计制度开始恢复和重建。1984年,全国开展了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延伸性审计,在之后逐步发展为绩效审计的雏形。2001年,审计机关逐步开展对公共工程绩效审计实践探索,如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2002年,深圳市审计局对深圳市卫生局所辖医疗机构使用财政资金采购医疗设备以及有关设备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绩效审计,取得了较好效果。2003年,国家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绩效审计。2008年,国家审计署在《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2011年,国家审计署在《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着重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2014年面对科技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亟待提高等突出问题,国务院发文《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文)明确提出“建立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绩效评估机制”。2015年,为了加强改革前后有关资金管理政策的衔接,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关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过渡期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教[2015]154号),强调“加快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科研资金管理机制”。

(三)绩效审计发展趋势与启示

纵观国内外发展,绩效审计已成为当今世界审计的主流。一方面,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审计工作可知,世界发达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积极推进绩效审计,且这种对公共资源或公共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与监督被广泛认为是评价政府受托经济责任的一个有效武器。另一方面,国内绩效审计发展也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审计工作已由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提升到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的层次。特别是近年来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漏洞丑闻的频繁曝出,也使得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被随之提上日程。面对新任务、新形势、高要求的现状,我国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更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深入理解学习国外先进科学理念,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同时,由于各国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也各有千秋,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国内现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行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模式,为逐步融入世界审计主流奠定基础。

二、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绩效审计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审计机关已逐步展开了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分析评估工作,但由于存在着绩效审计认识不到位、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等诸多因素,目前审计机关仍以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在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实施中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少正确认知

我国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不仅起步较晚,且研究力量也比较薄弱,人们对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概念、评价标准等认识模糊,存在较大误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科技项目承担单位的领导更重视科研工作本身,而忽略了对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审计,更是缺乏正确的绩效审计意识与观念,不能对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甚至于一些科研人员认为科技项目承担单位是非盈利性事业单位,以从事科学研发工作为主,没必要进行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查和评价,对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存在着很大误区。其二,审计人员观念落伍,只有少数人对绩效审计工作真正有所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仍然将财务收支审计作为其主要的工作方式,对于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方面的绩效审计涉及也不够深入,对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的认知存在着很大局限性。其三,社会公众对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工作也是一知半解,不能正确理解自身也是社会监督的一份子。这些滞后、片面、混淆的认识已经严重阻碍了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完整评价标准

由于传统审计只重视财务收支模式的影响,迄今为止,我国绩效审计尚停留在合法性和法规性阶段,在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方面也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既没有出台统一的有关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建立完整、科学、可行的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且绩效评价指标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只有财务指标、项目任务指标,没有技术推广应用价值指标等。同时,在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标准缺乏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也不能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科技项目承担单位亦不知如何判断自身财政科技经费绩效效益的高低,使得科技项目承担单位受托经济责任的监督和落实缺乏依据支撑,科研成果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影响绩效审计结论的可信度,也降低了整个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的功效,严重阻碍了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的更好发展。

(三)缺失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纵观世界各国绩效审计实践,审计人员普遍呈现知识多元化的趋势,如英国国家审计署拥有约60%的会计师和40%的其它各类专业的专家。虽然我国已陆续开展了部分绩效审计工作,审计人员队伍有了一定的储备,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现有审计人员仍是以审计、财务和会计专业为主,综合知识面窄,知识结构单一,复合型人才更是较为缺乏。具体而言,部分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解水平、业务技能较低,审计理论、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对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不甚了解,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不强,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很难对财政科技经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做出合理的评价。因此,现阶段加强高素质、多元化、复合型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

三、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财政资金在科技领域投入的大幅递增,社会各界对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科技体制改革纵深发展的需要,应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意识,积极开展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标准理论研究,加强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确保财政科技经费的高效稳定运行。

(一)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机能,正确的客观意识能够促进事物向前发展,反之,错误的主观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事物发展。可见,树立正确意识对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社会各界应树立正确的认知观,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增强责任意识,发挥自身作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开展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推进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工作的向前发展。一是全面提高科技项目承担单位绩效审计主观意识,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一线科研人员,都应树立正确的绩效审计观念,深入理解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的内容意义,始终保持对本单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建立健全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体系,促进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工作的更好开展。二是深入强化审计人员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创新意识,要求审计人员应转变仅以传统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的观念,积极创新开展绩效审计,探索审计调查、综合分析、积极反馈一体化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方法。三是逐步增强社会公众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责任意识,社会公众应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观念,积极行动起来,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光荣的使命感,尽可能参与到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中,积极主动地为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绩效而献言献策,为绩效审计的顺利推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

国际绩效审计实践表明,建立并不断完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确保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质量及其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在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建立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科技项目情况,加大研究力度,既要兼顾国家法律、政策法规、项目目标的实现,也要协调任务技术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的实现,科学筹划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进一步规范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等,丰富完善相关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制度,以科学规范的审计理论指导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实践。具体评价标准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在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评价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五类科技计划的特点,制定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的一般准则和现场审计流程,明确规定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等,完善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为审计人员提供科学、可操作的行为规范,指导审计人员有效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二是在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方法上,应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依据国家政策法规,对照批复的任务书、预算书,审阅相关财政财务、项目资料,检查会计核算的正确性规范性与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可靠性,认真核对资金额度、用途、到位、审批、使用、管理等每个环节,审计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的合规性、真实性、合法性,核查经费支出的经济合理性、预算相符性,审查科技资金在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结题全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和出现的问题。三是在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上,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关注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本身所达到的技术指标、产生的经济效益、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要关注其对社会、经济、就业、环保等各方面产生的社会效益,逐步建立科学、明确的评价指标。四是,在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结果公告上,应有步骤地推行审计公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社会公众告知审计目的、审计结果、审计建议以及执行效果等,推动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公开性、透明性,调动社会公众积极性,借助社会舆论监督力量,提高绩效审计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使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效益更有保证。五是在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结果运用上,应加大审计结果推广应用。一方面,将审计结果与项目预算安排相结合,主管部门可根据绩效审计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预算资金,合理调配经费资源,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将审计结果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科技项目承担单位可充分利用绩效审计结果,对本单位的科研业绩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提前开展绩效审计模拟,认真分析和查找科技项目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工作。

(三)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审计人员是开展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的内在驱动力,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批符合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是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取得成效的关键。科技项目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在审计流程、技术背景、审计方法上有其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具体而言,在审计流程上,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贯穿于科学研发工作的全过程,时间跨度较长,涉及环节较多;在技术背景上,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应具备会计、财务、审计、管理等财会管理知识,还应具有光、机、电、算等专业基础知识;在审计方法上,不仅要完成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还应运用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有效完成绩效审计。鉴于绩效审计的高要求、高标准,更应进一步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建设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逐步推进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工作。首先,加强现有审计人员专业技术培训。针对科技项目特点,通过专题讲解、系统培训、外出考察、实践积累、外聘专家、等多种形式,组织审计人员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培训,不断改进审计方法,积累审计经验,提高获取、处理和分析信息的审计能力,提高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推进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工作。其次,着力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后备审计人才。针对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要求,建立一套完备的、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和实效性,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审计后备人才的专业培训,培养一批既具备财务学、审计学等财务审计能力,又懂光机学、电算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绩效审计人才,提高审计人员从科技事业发展的宏观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后,创造有利于审计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针对审计人才发展需要,完善人事考核、职称晋升等竞争激励与奖惩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努力造就一支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审计队伍,为推进我国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证。

四、结论

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的开展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新时期新形势下更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从提高社会各界主观意识,构建科学规范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三个方面着手,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绩效审计,为国家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提供服务, 促进国家科技事业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国发[2014]64号)。

[2]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文)。

[3]戚振东、吴清华:《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会计研究》2008年第2期。

[4]王彦平:《中外政府绩效审计对象比较研究》,《审计月刊》2007年第3期。

[5]黄约、姚和平、罗秀娟:《国外政府绩效审计比较及借鉴》,《审计月刊》2006年第16期。

[6]王会金:《国外政府绩效审计评析与我国绩效审计战略》,《会计研究》2010年第5期。

[7]林良盛:《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经验对我国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启示》,《财会研究》2013年第11期。

篇9:如何进行科技项目经费审计

【关键词】审计视域;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问题;对策

前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直接影响着其他产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此,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于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同时提高了农业科研项目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加大了相应的资金投入。对此,要想确保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应用,就必须切实做好相应的经费管理工作,促进农业科研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问题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是农业科技人员完成项目研究,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做好经费管理工作,确保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当前,在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1.预算管理问题

当前,在农业科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着预算编制随意性大,与实际支付差距较大的现象。相比较而言,农业科研的周期较长,而且比较复杂,其在立项阶段,要想实现对未来两年内发生的费用情况的准确估算,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项目资金拨付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许多科研人员为了能够准时完成科研项目,经常会挪用其他科研项目的经费,很容易造成经费使用方面的混乱。

2.管理制度问题

由于当前农业科研项目经费在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预算编制的执行不严格,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存在着随意调整和调动科研经费的现象,没有申报上级部门进行批准。也有部分科研人员并不关心这个问题,认为既然经费已经审批下来,那么如何使用就不需要上级部门管理,缺乏制度方面的约束,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滋生了贪污腐败、公款私用的现象。

3.会计基础问题

在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没有对发票进行严谨的审核,经常出现虚假发票报价的情况,需要农业科研人员与会计人员的共同把关;二是附件不全,即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相关会计数据如报销单据等缺乏,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成效;三是缺乏间接费用支出的列支依据,如仪器费、日常水电费、房屋使用费等,这些费用的列支必须准确合理,才能确保经费的合理有序使用,避免资金浪费的现象。

二、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农业科研单位在进行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对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以确保经费管理的效果。

1.健全预算管理监督体系

一个完善健全的预算管理监督体系,必须能够实现从预算编制、执行一直到决算的全过程监督,以确保各职能部门自身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预算部门或者财务管理部门而言,应该加强源头方面的把关、协作和指导,确保农业科研项目经费从申请到使用再到列支结算,都能够做到有章可循,确保经费的合理应用。同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财务会计人员的作用,对各项科研项目所要消耗的资金进行准确估算和分析,对每一项开支,都应该尽量细化,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实际开支的各种因素,尽可能确保预算编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及合理化。而预算批复下达之后,财务部门要对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相关部门进行解决,从实际出发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保证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利用。

2.完善经费管理制度

首先,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人员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重要性,从而重视经费管理工作;其次,针对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与上级部门协商解决,做到专款专用,避免出现随意挪用其他科研项目经费的情况,对于任意的经费开支,都必须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明确每一笔资金的流向和作用,产出自身贪污的温床;然后,在当前会计电算化不断普及的背景下,应该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实现科研经费的统筹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强化财务会计队伍建设

构建高素质的财务会计队伍,是提升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能力的关键。当前,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农业科研项目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项目经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对于财务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构建一支高素质的财务会计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农业科研单位而言,应该坚持职业化、效率化的原则,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科研管理需要,设置相应的财务管理和科研管理岗位,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同时定期对其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或者与其他科研单位相互沟通交流,分享管理经验,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确保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做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当前,在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科研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应该重视起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使得有限的科研项目经费能够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蔚,王吉艳,李权,李姝睿.基于审计视角探讨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6):49-50.

[2]沈建新,郭媛嫣.農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3,38(12):6591-6593.

[3]徐志顶,董建平.对单位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3):255-256.

作者简介:

篇10:如何进行科技项目经费审计

行审计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2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实施条例的第20条对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范围和审计机关监督方式作了进一步明确和规定。这是审计机关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部门的法定职责,然而要履行好这个职责,各地审计机关面临了严重的挑战:审计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其履行法定职责的需求。目前,审计机关应对这一挑战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利用社会审计机构专业人员帮助实现其职责。现就如何利用审计机构问题谈谈看法。

一、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困难。尽管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中,国家投资越来越低,但就其金额上来看是逐年增长,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制2009年期间,中央预算内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年增长达32%。而且,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事项复杂、专业性强。例如,为了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对工程合同管理的情况进行评价,审计人员需要具备合同法等法律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等。然而,审计机关投资审计部门无论人员数量上,还是专业结构上都不能满足要求。以贵州2009年为例,2009年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2438.18亿元,投资领域涉及交通、水利、房建等

方方面面,而全省的固定资产审计人员仅有300多人,且大部分人员并不具备工程造价和工程管理的背景,既懂工程又懂财务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很显然难于完成审计法赋予的职责。

二、审计机关利用社会审计机构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社会审计机构是是指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程造价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具有审核有关单位财务收支及工程结算能力的机构。

从审计技术的发展来看,社会审计基本上一直走在国家审计的前面,尤其是在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方面,1999年底,原附属于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师事务所全面完成“脱钩改制”,带走了不少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再通过长期市场竞争形成的相对竞争优势,使社会审计机构聚集了一批精通工程审计的工程师、造价师等工程技术人员,这是国家审计机关所不具备的。但国家审计以法律授权、经费自理为保证的高度独立性,以及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手段,则是中介机构无法企及的、在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中,完全可以依托审计机关的行政权威,通过优选中介机构,充分利用其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体现最佳社会效益。

三、当前审计机关利用社会审计机构的主要模式

1、直接聘请中介机构人员参与审计工作

这是国家审计署倡导的模式,2006

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对审计机关聘请社会审计机构人员作出了具体规定,这种方式从审计独立性及审计质量上是最容易控

制的,然而这种方式是将社会审计机构当成“劳务公司”,对社会审计机构而言是最不容易接受的,从贵州省的情况来看,当审计机关需要从社会中介机构聘请人员参加审计机关的审计组时,社会中介机构基本是出于“友情赞助”。

2、社会中介机构以机构的名义参与审计组

这种方式多用于投资额比较大的高速公路、大型水利等项目,审计机关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按审计机关的要求,独立完成审计中的专业工作,并对其审计部分出具审计报告。例如在某高速公路的竣工决算审计中,审计厅委托8个社会中介机构完成18个标段的工程结算审计和征地拆迁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织每周以例会的形式由各社会中介机构报告审计进度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由审计组长确定统一的处理原则。审计厅人员完成财务收支部分审计的同时根据各审计机构提供的的线索完成建设管理方面问题的取证,同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进行复核。最后审计厅根据各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工程结算审计报告及自己人员的取证对建设单位出具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这种模式下,审计机关能较好的控制审计质量,也能较好的保证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各审计机构只完成其专业的部分,不涉及建设单位管理问题,审计机关能及时提供服务,其审计成果能够以独立的报告展现出来,为其发展较为有利,因此社会审计机构比较喜欢这种模式。

3、将建设项目的审计完全委托给社会审计机构

这种模式下,审计机关将其应当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的国家建设项

目完全委托给一个或多个社会审计机构,其中一个为社会审计机构为主审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其他审计机构和汇总审计报告。在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之前,审计机关审核其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完成后审计机关根据其审计方案,复核其审计报告。在这种模式下,审计机关一般情况不对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如果在符复核审计报告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涉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审计机关另行安排审计项目进行专项审计。这种模式下,社会审计机构要根据审计机关审核的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计,而审计实施方案中一般含有对建设单位管理问题及建设单位的违纪违法问题进行审计的内容,社会审计机构从“维护客户关系”方面讲,审计机构不太愿意对涉及建设单位违纪违法的事项进行审计,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在最坏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审计机构利用其发现建设单位管理方面的问题来换取建设单位其他审计业务。且当审计机构出现审计失败时,审计机关难以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追究社会审计机构的责任。

4、授权建设单位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 当国家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申请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而审计机关又认为该项目不是那么重要或是审计机关实在难以抽出人手时,常常采用这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审计机关一般以复函的形式,授权项目建设单位自行邀请社会中介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这种模式下,审计范围、审计目标由建设单位与社会审计机构在业务约定书中约定,审计机关一般只要求建设单位待审计完成后备案其审计报告。这种模式下,项目建设单位与社会审计机构的关系就是一个简单的服

务关系,基本谈不上国家审计意义上的审计监督,难以达到审计法上规定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审计目标。

四、法律授权模式—实现对国家建设项目全面审计监督的根本途径

上一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聚焦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下一篇:监理人员岗位等级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