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描写西湖的诗句

2024-08-13

于描写西湖的诗句(精选8篇)

篇1:于描写西湖的诗句

有关于西湖的诗句

1.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西湖留别【唐】白居易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3.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4.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

5.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6.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唐】刘禹锡

7.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题磻溪垂钓图 【唐】罗隐

8.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唐】许浑

9.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题临安邸 【宋】林升

10.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重别西湖【唐】李绅

1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12.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岳鄂王墓【元】赵子昂

1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14.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西湖杂诗【清】黄任

15.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忆西湖 【明】张煌言

16.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清】康有为

17.水上新红漾碧虚,卢园景物尽邱墟。就中只觉游鱼乐,我亦忘机乐似鱼。 花港观鱼【清】许承祖

18.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同。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 南游吟草【现当代】郁达夫

19.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20.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苏堤春晓【明】杨周

21.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唐】白居易

22.宋都往事可追忆,最堪感慨诗句里。而今忽然九百年,湖水仍似旧时平。

23.尊得凌波仙子醉,锦裳零落怯新凉。 曲院风荷【明】王瀛

24.西湖醋鱼何时美,独数杭州楼外楼

25.晚来新雨湖中过,一片痴云锁二尖。 双峰插云【清】陈糜

26.市声到海迷红雾,花气涨天成彩云。一代繁华如昨日,御街灯火月纷纷。

27.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平湖秋月【宋】孙锐

28.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 夜泛西湖【明】董斯张

29.环湖笙灯不夜景,暮色西子更奢淫。自古英雄甘迷醉,帝王焉鼓向北心。

30.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西湖柳枝词【清】田庶

31.游船如梭烟里行,垂柳远堤脚步轻。春未到来人先闹,只等桃花放暖晴

篇2:于描写西湖的诗句

1、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白居易《西湖留别》

2、一春不识西湖面。——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3、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陈德武《水龙吟·东南第一名州》

4、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垆前。——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6、凤沼才难尽,馀思凿西湖。——严公贶《题汉州西湖》

7、西湖创置自房公,心匠纵横造化同。——严公弼《题汉州西湖》

8、炉烟一窗,瓶花一床,更添十里湖光,对南屏晚妆。——王蕴章《醉太平·西湖寻梦》

9、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10、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1、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12、卜筑西湖,种翠萝犹傍,软红尘里。——吴文英《金盏子·赋秋壑西湖小筑》

13、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

14、我亦布衣游子,久欲观光齐鲁,羁绁在鹰韛、早晚西湖上,同醉木兰舟。——王恽《水调歌头·送王修甫东还》

15、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16、涨西湖、半篙新雨,麯尘波外风软。——张翥《摸鱼儿·送春》

17、西湖旧日,留连清夜,爱酒几将花误。——吴文英《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

18、西湖到日,重见梅钿皱。——吴文英《瑞龙吟·送梅津》

19、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

20、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赵孟頫《岳鄂王墓》

21、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白居易《寄题馀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22、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23、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

24、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25、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苏轼《卜算子·感旧》

2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7、御罗屏底翻歌扇,忆西湖、临水开窗。——吴文英《风入松·桂》

28、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29、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刘过《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

30、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白居易《杭州回舫》

31、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西湖畔。——毛滂《烛影摇红·送会宗》

32、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刘因《观梅有感》

33、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34、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35、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36、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3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38、只有岳王泉下血,至今泛作西湖。——魏大中《临江仙·埋没钱塘歌吹里》

39、昨梦西湖,老扁舟身世。——吴文英《拜星月慢·林钟羽姜石帚以盆莲数十置中庭宴客其中》

40、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4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张岱《湖心亭看雪》

42、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罗隐《题磻溪垂钓图》

4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44、记轻别西湖,笑离南浦。——董嗣杲《齐天乐》

45、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仲殊《诉衷情·宝月山作》

46、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4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48、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49、着破荷衣,笑西风吹我,又落西湖。——赵汝茪《汉宫春·着破荷衣》

50、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篇3:于描写西湖的诗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细节描写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由此可见,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的习作训练点, 智慧地把握读和写的有效训练, 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是阅读课的一项重点。 细节描写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悟作者表情达意的一项重点,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 细节就是作者笔下极具表现力的细小的用笔单位。 它可以是一个动作, 可以是一个神情, 可以是一个事物, 也可以是一个片段等, 这些精细入微的细节描写往往使文章妙处生花, 呈现出奕奕神采, 而且会引起读者注意, 激发情感, 促进思考。

现行的教材中有关具体细致描写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五年级下册第7组课文中《临死前的严监生》有关临死前的情形的动作描写,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外貌及语言描写, 六年级上册第5组课文的《少年闰土》中乡村夜色的瓜田园的环境描写等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如何让“隐藏在文字里的魔术———细节描写 (高尔基) ”充分发挥作用, 让学生的作文丰满丰盈, 具体充实, 真正达到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 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 我越来越感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读写是相辅相成的, 任何一种能力都不能缺少, 需要凭借听说读写的方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是更好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这需要我们时时考虑读写结合, 甚至在每一篇课文的语言训练中都要见缝插针地渗透写作训练。 语文老师一般都知道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但上起阅读课却不敢安排学生练笔, 怕费时间, 完成不了一堂课的教学任务, 怕打断理解的思路, 影响教学效果。 其实恰当的课堂练笔不但不妨碍理解, 反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就看你会不会找准练笔的切入点, 会不会找准读写的结合点。 对于学生进行习作的细节描写训练, 我认为读写结合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细节描写进行指导和训练, 谈谈做法。

一、利用文本进行补白

在阅读教学中可抓住情节空白处和简略处展开合理的、丰富的想象对文本进行补写, 化虚为实, 化简为详, 使学生更加融入文本,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更是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的有效训练点。

“凭吊战场”是沈石溪的动物小说 《最后一头战象 》的其中一个片段, 是写战象嘎羧在自知生命大限已到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 这个片段中紧紧抓住对嘎羧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突出表现了嘎羧对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的怀念, 表现了嘎羧的善良忠诚和怀旧。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1. 找出最能表现嘎羧内心情感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圈出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联系上下文, 体会它内心的想法, 批注在旁边, 再与同学交流。 3.通过引导学生对嘎羧的动作、神态进行研读, 想象嘎羧内心的想法, 并把他写下来。 课堂小练笔是这样设置的: 嘎羧对打洛江充满了留恋, 因为这里是它英勇杀敌的战场, 是战友们牺牲的地方, 我们想象:嘎羧“久久凝望”, 可能会看到什么? 它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 它会想些什么?它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想说什么?把你的想象写下来。这样通过在对课文精彩文段进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小练笔, 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材的文本中多有文笔含蓄处、空白点, 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 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 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 继而进行解读文本型练笔。在练笔中, 学生不仅能对文章所要表现的情感有更深入的体会, 而且能对作者精彩的描写好处有更深的感悟, 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这样不仅能诠释文本内涵, 还能提高表达能力, 强化阅读效果。

二、巧借插图进行练笔

插图是构架在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桥梁, 是促进读写结合的载体, 学生通过观察插图, 展开想象并进行思维创造性训练。 插图是事情发展的定格和现实景物的特写, 在教学中可运用课本中的语言积累让插图拓展成连续的情节和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林海音的《窃读记》这篇课文是以“窃读”为线索, 以时间为顺序, 描写了“我”“藏身于众多顾客中读书”和“借雨天读书”的两个场景,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 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这篇课文最大特点是用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 通过传神的自语式的独白, 一个充满童真的、有点狡黠而又爱看书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 课文的动作描写极为传神, 作者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和自语式的心理描写形象地表达出对读书的热爱。 作者采用侧面描写书店的顾客很多, 那么在书店里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 课本中有一幅插图, 这幅插图把英子藏身于顾客中的窃读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这幅插图。

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对插图中的顾客的外貌、神态、动作、 进行细致观察, 把书店的熙熙攘攘的人群生动地描绘出来。 并且结合课文的描写结合插图中英子的外貌、动作加以细致描述, 发挥想象力, 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 甚至可以想象英子在看哪一本书, 被哪一个情节所吸引。 最后还可以从画内想到画外, 想象英子被书店老板发现的情景, 对书店的老板进行细致描绘, 让学生从林海音的《窃读记》里不仅学到了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 而且学以致用。 通过对图画中的顾客、英子等人的外貌、动作、神态进行细致观察, 并对人物的心理、语言进行想象, 生动地描述了熙熙攘攘的购书人群, 英子徜徉于书海中, 被书店老板发现这三个场景, 让听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感其心, 如临其境,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抓住人物细节描写的妙处。

在看图写话的片段教学中,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资源, 对已学的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训练, 学法迁移, 学以致用, 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三、发挥想象进行续写

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 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 充分展开想象与联想, 延续原文中人物的性格语言特点, 续写片段或全篇。 续写可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想象力。

《别饿坏了那匹马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十二册的一篇略读课文,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 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 买下“我”的马草, 让“我”有了继续在他那看书的机会。 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较自己得失, 想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 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谢之情。 在课文的结尾是“我”推开了木门, 发现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

教学进行到这里, 我设置了这样的练笔:“我”推开了那吱呀作响的木板房门, 真相终于大白。 “我”站在那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 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也许还会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也许……“我”在这一刻都会想些什么呢? 请发挥想象, 把它写下来。 要求学习本课作者许申高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的方法, 并结合本文人物的特点把“我”当时心里所想细致的描写出来。

像这样的续写可以在很多课文阅读教学结束时进行练习, 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一定要引导学生延续原文的语言特点进行大胆想象。

四、学习方法进行仿写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精彩的片段或与学生的写作紧密结合的段落, 尤其是人物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都可用来进行仿写训练, 在仿写中积累和运用语言。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 》中的节选。 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 省吃俭用, 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 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 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慈母情深 》以对话、抒情为主, 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其中, 作者眼中母亲辛苦工作的三个镜头, 成为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 这三个镜头值得读一读, 品一品。

镜头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 走到那个角落, 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 脊背弯曲着, 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其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 使一位承受生活重担, 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镜头二:“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倒装的排比句式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 她疲惫、劳累。 母亲吃惊地望着“我”, “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 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 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

镜头三:“母亲说完, 立刻又坐了下去, 立刻又弯曲了背, 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 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 不辞辛劳。

作家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人间真情, 三个镜头是课文的重点, 通过仔细品味、朗读, 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感情。

在品读之后我设置了这样的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在工作中的某一职业的人, 模仿这样的写法, 写一写正在工作中的人, 如正在忙碌买菜的菜农;大清早正在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在搅拌机边紧张工作的建筑工人, 等等。

五、改变视角进行改写

改写, 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结构、体裁、叙事方法等, 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加工重组。 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减情节, 或者改变中心。 可以改变叙事的人称、文章的体裁、文章的叙事顺序等。 改写含有创造的部分, 通过对文章的改写提高写作能力。 如人教版语文第九册毕淑敏的《学会看病》讲的是儿子感冒了, 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 学会了看病的事。 母亲用这种方式, 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 表达了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 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 后又改变了主意, 让他独自到医院看病。 “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 却突然怔住了。 ”说明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 从接下来的对话, 可以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 更坚定了母亲“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 “既然我是母亲, 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改变了主意”、母亲对儿子的嘱咐、“心立刻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 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 爱子真情饱含其间。 再讲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在担心、后悔与自责中等待, 直到儿子看完病回家。 “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 我就开始后悔。 我想……”、“时间艰涩地流动, 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 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 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 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 磨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我设置了这样的改写练习:这篇课文以母亲的视角写母爱, 那么你能不能用文中的儿子这个视角来写, 突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各有道, 传道授业解惑, 各有妙招, 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千锤百炼, 字字珠玑, 都是学生习作的典范。 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教学的训练点, 进行细节描写的读写训练, 培养学生善于细致观察, 抓住细节进行描写, 学生的读写能力就定能得到飞跃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

篇4:西湖绸伞:演奏于雨中的江南丝竹

多雨的江南水天,寂静幽深的小巷,蓝花布的旗袍,盈盈的西湖绸伞,是柔媚的江南女子不可或缺的场景和道具。

是谁那么心灵手巧,别具一格地用修竹和丝绸做成了一剪轻灵飘逸的彩云?是谁的心思那么缜密、精巧,一丝不苟地用十八道工序谱写了一曲委婉清丽的江南丝竹?

时光回到1928年,一位叫都锦生的青年才俊行走于日本街头,当地女子撑着的一顶顶别致的绢伞引发了他的思绪:自己的家乡杭州多雨,又是产丝绸之地,做一款绸伞应该会有商机的。在国外考察完毕,他回到杭州都锦生丝织厂,成立了以竹振斐为主的三人试制小组,派他们外出学习制伞技术,并在民间到处寻访制伞高手。

都锦生这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在首创织锦画之后,于1932年又首创了一把别出心裁的绸伞,从此,杭州的烟柳画桥间又多了另一种姹紫嫣红的花——西湖绸伞。一支细润的青竹,被巧剖为纤纤三十二根,轻薄的丝绸柔顺地缠绕于篾青与篾黄之间,套色刷花,将秀丽的湖光山色徐徐展开。江南的丝与竹在西湖绸伞上得到了完美的演绎。

从一根竹子、一块绸面到一把西湖绸伞,要经历十八道工序:选竹、伞骨加工、车木、伞面装饰、伞骨撇青、上架、串线、剪边、折伞、贴青、刮胶、装杆、包头装柄、穿花线、钉扣、修伞、检验、包装。若是每一道工序再展开细分的话,就有百余道工艺之多。

第一道工序选竹,大有讲究。满山遍野地寻寻觅觅精挑细选,行话叫“号竹”,一般选用产于浙江的余杭、德清、安吉、富阳、奉化一带的淡竹。每支淡竹的年龄须在三年以上,粗细规格在15至16.7厘米之间,竹节间隔不能小于38厘米,竹筒色泽必须光照均匀,不能有阴阳面或斑痕。过嫩、过老、过大、过小的竹子,都不能用。一支淡竹只取用中段二至四节,做一两把伞骨的料。要求的苛刻,分寸的掐算,大小的拿捏,那种恰到好处的把握,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领神会。

接下来是劈竹骨。这一段竹子须劈成一把绸伞所需的32根伞骨,每根伞骨4毫米宽。要劈得均匀、粗细完全相同,虽然是纯手工的,但要做得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一样,若是粗细不一样,伞收拢时就不圆,斜头偏脑的不好看。然后,是编挑、整形、劈青篾、铣槽、劈短骨、钻孔等十多道伞骨加工工序。

伞面绸是度身定做的。和我们通常用来做衣裳穿的那种丝绸不一样,伞面绸织造超细密,既要有薄如蝉翼的质感,又要有经得起风吹雨淋日晒的功能。20世纪30年代,伞面绸是都锦生丝织厂自己用真丝织造的。到了60年代后,真丝乔其纱成为不少伞厂选用的伞面主料,因其轻薄、透明,刷上一帧帧清新素雅的西湖风景画后,晶莹剔透,格外受青睐。

上伞面是十八道工序中最重要的一道。缝角、绷面、上浆、上架、剪绷边、穿花线、刷花、折伞……每个细节的技术和艺术含量都很高,要艺高心细的工匠、艺人全神贯注去完成。

贴青是制作工序中很有难度的细活。所谓贴青,是在伞面完成后,将制作伞骨时劈下的那片篾青按编号再粘回到伞面上相对应的那根竹骨上。必须要做到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还原得天衣无缝。这样,当伞面收拢时,绸面一点不外露,真正让西湖绸伞“撑开是一朵花,收拢是一支竹”。这正是西湖绸伞最为朴素、自然的可爱之处。

这样耗时耗力、极尽讲究的一刀一剪一针一线一笔一画,尽显奢华、精致。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位,甚至是精细到极致,不能有一点点差池,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前功尽弃,真有点步步惊心的味道。而这一切凭的就是制伞艺匠一双艺术的巧手和一颗独运的匠心。这也是一种天赋,一种熟能生巧的功夫,一种情怀和境界。

一柄西湖绸伞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平添了几分细腻温润、雅致轻盈,甚至下雨的日子也能多出几许清澈水灵、柔情似水的意境。

既有遮阳挡雨实用功能,又具美轮美奂观赏性的西湖绸伞,曾经风行于世,曾经是人们追逐的时尚,也曾经有过多次获奖的辉煌。时至今日,老一辈制伞人先后离世,手工制伞工艺濒临失传,市面上很少再能看到那些纯手工制作的西湖绸伞。

美丽的西湖绸伞将淡出世人的视线?2008年,西湖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在京杭大运河终端出现了一座博物馆,为各种正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老手艺提供一个可纪念、可展示、可传承的归宿,具有江南韵味的西湖绸伞也在其中得到了一席之地。如此,西湖绸伞就不仅仅只是隐入人们记忆深处的一种文化意象,而成为一种活态传承。

(本文照片由王珍提供)

篇5:描写西湖的诗句

2. 西湖岂忆相思苦。 —— 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3. 西湖依旧流。 —— 佚名《长相思·去年秋》

5. 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 周德清《【中吕】满庭芳_看岳王传披》

6. 昨梦西湖,老扁舟身世。 —— 吴文英《拜星月慢·林钟羽姜石帚以...》

7. 新烟禁柳,想如今、绿到西湖。 —— 张炎《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

8. 卜筑西湖,种翠萝犹傍,软红尘里。 —— 吴文英《金盏子·赋秋壑西湖小筑》

9. 雪点前滩鹭,锦鳞活水鱼,心却西湖。 —— 张可久《【双调】湘妃怨_乐闲吹箫按》

10. 西湖创置自房公,心匠纵横造化同。 —— 严公弼《题汉州西湖》

14. 炉烟一窗,瓶花一床,更添十里湖光,对南屏晚妆。 —— 王蕴章《醉太平·西湖寻梦》

17. 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 —— 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18. 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 龚自珍《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

19. 西湖旧日,留连清夜,爱酒几将花误。 —— 吴文英《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

20. 西湖到日,重见梅钿皱。 —— 吴文英《瑞龙吟·送梅津》

21.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22.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林升《题临安邸》

23.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4.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25.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 张岱《湖心亭看雪》

26.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 白居易《西湖留别》

27.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 —— 陈德武《水龙吟·东南第一名州》

28.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 苏轼《卜算子·感旧》

篇6:描写西湖的诗句

新烟禁柳,想如今、绿到西湖。 —— 张炎《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

西湖创置自房公,心匠纵横造化同。 —— 严公弼《题汉州西湖》

卜筑西湖,种翠萝犹傍,软红尘里。 —— 吴文英《金盏子·赋秋壑西湖小筑》

钱塘风月西湖柳。 —— 戴复古《贺新郎·寄丰真州》

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 龚自珍《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

凤沼才难尽,馀思凿西湖。 —— 严公贶《题汉州西湖》

炉烟一窗,瓶花一床,更添十里湖光,对南屏晚妆。 —— 王蕴章《醉太平·西湖寻梦》

雪点前滩鹭,锦鳞活水鱼,心却西湖。 —— 张可久《【双调】湘妃怨_乐闲吹箫按》

篇7: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1《西湖》

李奎

锦帐开桃岸,兰桡系柳津。鸟歌如劝酒,花笑欲留人。

钟磬千山夕,楼台十里春。回看香雾里,罗绮六桥新。

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2《开西湖》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3《西湖》

欧阳修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4《夜泛西湖》

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5《西湖》

周立勋

平湖初涨绿如天,荒草无情不记年。

犹有当时歌舞地,西泠烟雨丽人船。

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描写西湖四季的诗句

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6《西湖竹枝词》

夏炜

四面空波卷笑声,湖光今日最分明。

舟人莫定游何外,但望鸳鸯睡处行。

平湖竟日只溟蒙,不信韶光只此中。

笑拾杨花装半臂,恐郎到晚怯春风。

行觞次第到湖湾,不许莺花半刻闲。

眼看谁家金络马,日驼春色向孤山。

春波四合没晴沙,昼在湖船夜在家。

篇8:于描写西湖的诗句

一、烘托气氛

在许多人看来,气氛的营造属于环境描写的范畴,或将两者视为等同。事实上,环境描写在为小说人物提供活动背景的同时,也给了读者许多情感和思想的暗示,使环境和背景“带有意义,甚至直逼主题,”环境描写是手段,营造气氛是目的,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与气氛营造交织融合,相得益彰。

爱伦·坡在《厄舍古屋的崩塌》一文中所要追求的是独一无二的恐怖效果,所有要素都是围绕构建这一效果所设计的,其中对环境的描写更为浓墨重笔。例如:小说的第一句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的同时,使用了“阴郁”,“晦暗”,“静寂”,“低垂”,“异常凄凉”,“使人感到悲凉的”等词进行描写,这些词的冲击无疑使读者的心情立刻凝重起来,一丝忧郁、恐怖的情愫油然而生。正如爱伦·坡自己所说,“如果小说的第一句话无助于这种效果,那他(文学艺术家)等于起步就失败了。”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恐怖的效果逐渐加强,环境的描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小说高潮即将来临之时,坡准确地把握了自然现象发展的细节,巧妙而艺术地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描写。当男主人公罗德里克推开窗子,“刮进屋子的强风发狂似的”,“天幕上乌云低垂”,“旋风起时,滚滚乌云从四面八方聚拢在一起”,“看不到星星和月亮的影子,也没有一丝闪电出现。”坡以外部世界的风景陪衬厄舍及讲述人内心的不安、混乱,最终产生恐怖的感觉。旋风和乌云景象表明暴风雨的来临,同时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中灾难性事件即将发生。

二、刻画人物

环境的描写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人物的性格、命运交织在一起。它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地点,而且间接地与人物诸多方面息息相关,如:人物所想,人物所为。环境描写多先于人物出现或伴随人物重要活动出现,因此对环境描写把握的程度和目的性的强弱直接影响作品的优劣和读者的对人物的认识。

爱伦·坡在刻画《厄舍古屋的崩塌》中的人物时,着力展现在阴森恐怖、压抑难当的古宅中厄舍兄妹的存在状态和精神状态。讲述者的叙述帮助读者从外至内对故事发生的唯一场所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在这样看似完好,实际已经颓败,腐朽,充满凄凉哀伤气息的古宅中久居的决不是一位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主人,而是和这一阴森、压抑、毫无生气的环境相吻合的人物。下文厄舍兄妹的出场无疑印证了这一点。作者有针对性地用环境描写烘托出男主人公罗德里克孤独、高傲,精神敏感甚至心理扭曲的特点,和女主人公玛德莲在病魔的折磨下虚弱垂死的状态。甚至连“蹑手蹑脚”、“一声不吭”的仆人以及带有“诡异”和“困惑”表情的医生的出现也是这一环境下合理的产物。

爱伦·坡还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用景物的描写把人物的命运巧妙地呈现出来。选用景物时,精心谨慎地设计了相似点,使原本恐怖的古屋又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古屋“苍白的墙垣”,“空茫的眼眸似的窗户”正是罗德里克“惨白的皮肤”,“亮得出奇的眼睛”的写照,而且那“一排排衰草”和几株枯树正好像罗德里克飘在脸上“纷乱的”、“细若蛛丝的”头发,厄舍所固守的古屋和他本人的紧密结合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二者融为一体。那萦绕着古屋强大力量和罗德里克认为古屋所具有的“灵性”实际就是古屋主人头脑中的意识力量。同时,古屋墙壁上隐约的裂缝也暗示罗德里克精神的分裂,随时可能崩溃。这里的环境描写为小说的人物命运设下了伏笔。爱伦·坡始终坚持效果统一的原则,所以他对人物和环境描写也散发着恐怖气息,体现了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交会和契合,为他的小说增添了许多艺术魅力。

三、突出主题

在小说主题方面,“爱伦·坡探究的是人的潜意识状态和正常存在表面下的心理问题,”试图洞察人类自身的心灵深处。在《厄舍古屋的崩塌》一文中爱伦·坡正是从人类的心理入手,对恐惧本能以及死亡本能的主题进行了论述。作者似乎借助讲述者进行着一次心灵探索之旅。在旅程中对古屋的环境描写自然对主题的升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理性的代表,讲述者似乎是“作者故意用来作为厄舍的对照物、对手和消亡见证人的。”在看到厄舍古屋时讲述者心中隐约产生一种莫名的疑问——为什么“一打量厄舍古宅便心烦意乱”,似乎“对这种力量的分析解释超出了我们[人类]的能力。”这种能够影响人的心智,在当时还不能充分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超大力量就是人的意识。人们已经感受到它的存在。当讲述者试探着俯视山湖时,好像“那宅子和它四周笼罩着一种特有的雾气——它完全不同于空气,它生发于枯树、朽墙和寂寞的山湖,是一种浓郁的雾或气——晦暗、凝滞、朦胧、沉浊如铅。”山湖和雾气的描写好似梦境,更暗指深不可测的人类意识,这意识驱使人们产生本能的恐惧。讲述者越靠近古屋,越了解古屋的主人,其恐惧感就越明显,甚至感到逼近死亡。这就不难看出罗德里克所画的“处于地下极深处”“幽长的巨型地下室或隧道”象征的是坟墓和棺材,表达的思想是即是死亡。罗德里克“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意识中的恐惧,这恐惧就像《鬼宫》中所描述的“黑袍恶煞”,完全侵袭了他的意识王国;他也无法接受死亡的后果。在极度压抑的环境中他无从破坏和侵略,只好转向自我毁灭。他首先以活埋的方式毁灭的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双胞胎妹妹玛德莲,但当亦人亦鬼的玛德莲爬出棺材,扑向罗德里克时,罗德里克才真正完成自我的毁灭,这是精神和肉体的共同毁灭。

上一篇:磨难伴我成长下一篇: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