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调查报告

2024-08-07

2000字调查报告(共6篇)

篇1:2000字调查报告

实践调查报告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那种真实的感觉。其实学校要求我们参加社会实践 , 目的就是想让我们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 这样才不会在真正走上社会的时候马上被淘汰,于是我才决定今年要真正的去接触社会,发现社会上的现象与问题。我选择了我的家乡—淀山湖镇,来调查这里的文体活动开展情况,希望从我的身边入手、从基本的方面入手,逐步了解社会的运转。淀山湖镇是一个文体活动氛围浓厚的乡镇,也时常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我希望通过我的此次实践调查,能够让我在了解本镇文体活动开展情况的同时,发现本镇有关部门在组织和开展文体活动过程中的不足,与本镇居民一同,向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创造更好的文体活动环境而努力。

在撰写这篇实践报告时,我的课题《昆山市淀山湖镇文体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居民满意度调查》也得到了基本完成。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从2014年7月5日开始,7月29日结束,实际进行实践活动天数为20天。我的实践内容主要有一下几项:(1)收集整理资料、(2)参观场馆以及与活动负责人交流、(3)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抽样调查、(4)亲身体验多个不同类型的文体活动。

下面我将具体介绍一下我的实践内容开展情况。第一项内容是收集整理资料,我花了三天时间分别从图书馆阅览室和文体站资料室进行收集并带回家整理。整理的内容主要有活动图片、视频、现场活动记录以及之后对居民的意见收集。开始的第一天,怀着极度兴奋的心

情,可是事情总事与愿违,我面对的资料很多很多,无从下手,也花了较多的时间,做了许多无用功。之后整理资料的任务多了起来,也慢慢领会到了诀窍,知道怎样节省时间,怎样挑选对我的实践课题有价值的资料。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与社会人士的交流也成为了我需要加强的一方面,再次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图书管理员、文体站站长等,虽然他们很欢迎我的到访,我自己总是感到害怕。第二项内容是参观场馆以及与工作人员交流。近几年,淀山湖镇的活动场馆建设有了很大的作为:新的市民活动中心、新的小剧场、正在翻修的文化表演舞台等等,都是淀山湖镇文体活动发展的标志,我也借此机会向工作人员询问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样的活动比较受群众欢迎、哪些假期的活动参与人数较多等,得到的回答是:文艺表演类的活动比较受欢迎、国庆端午时举办的由群众自己为主角的特色活动参与人数较多。第三项内容是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抽样调查。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设计出来问卷,我在互联网上收集了许多相同类型的调查问卷,再根据自己的课题加上了符合淀山湖镇活动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来了调查问卷。之后再根据年龄段进行了问卷调查,十份问卷分发给了60岁以上老年人,70%的老人对淀山湖镇开展的文体活动感到满意,但仍然希望开展一些文艺表演类的活动;另十份问卷分发给30岁以下的年轻人,80%的回答者对活动的开展感到满意,希望有关单位可以多多举办一些适合年轻人的活动,如运动会等活动。可见,通过问卷调查这样的手段,可以清楚知道群众的意见。最后一部分是我觉得这段时间学到最多东西的一个阶段:亲身体验多个不同类型的文体活

动,比如:篮球赛、戏曲周表演、观看社区的活动等等,在实际的活动中体验到了观众的热情和表演人员的辛苦。

我的实践活动在观看热情的表演中落下帷幕,我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也获得了很多收获,因为是第一次进行正规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我对这次的活动十分重视,学到的东西也是非常丰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在此过程中学习到了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方法,对待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举例来说:对待文体站的工作人员,我的态度主要是像一个学习者,向他们来学习这些社会上的事务;在与活动中心的老人们交往时,我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倾听者,耐心地听他们回忆与叙述他们参加的活动和对活动的看法和建议。再来,就是我在实践的过程中再次证明了我的价值,比如:在文体站的调查中,工作人员认为我这样社会实践可以帮他们来更好了解群众的看法,能为他们今后的活动开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与年轻父母的交流中,他们认为我可以为他们的孩子树立很好的榜样,都让孩子们向我学习。我还收获了:改掉懒惰、说服自己等实际效果。

短期的社会实践结束了,而在这短短的实践中学习到的东西却能让我长期受用。也是通过这次的社会实际,我感觉自己与社会的距离近了一步,当然,还有之后几次的实践,我都会用真诚的态度来完成,为自己踏上社会的那一刻铺好道路。

篇2:2000字调查报告

关于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调查报告

姓名: 刘征 学号:

分校: 蓟县分校

专业: 行政管理(专)指导老师: 何书军 时间:2013年4月

关于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工商注册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其产值和利润分别约占60%和40%;而且,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去年1500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有约60%的份额;此外,中小企业在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培养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参与专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中小企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小企业如何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获得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是中小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的严峻课题。

(二)、调查对象:蓟县开发区企业

(三)调查方法

二、调查的内容

(一)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规模小。中小企业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行业分布广,但地域性强。中小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高科技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所以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于企业引进新的人才。有的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城镇,甚至偏僻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3、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度大,影响也大。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每一个职工,对企业稳定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很重要。大企业持续正常的运作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中小企业往往对个体的力量依赖性更大。这样不利于中小企业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4、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小型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应改进的方面

1、人才储备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招聘体系。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大多数中小企业采取现缺现招的办法,无法估计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员的需求,在时间紧的情况下,甚至降低录用标准。这种招聘方式无法达到满意效果更谈不上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发现人才和储备人才了。我们应该作好有效的招聘,有效招聘体系的建立需要有前瞻性、战略性、务实性及最低成本等原则要求。

2、中小型企业在用人方面法律意识淡漠。中小企业中劳资关系存在不平等、不公平、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劳资关系不规范,员工利益得不到有关法律的保护,违反《劳动法》的规定,随意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经常克扣和拖欠员工工资,劳工条件差,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缺乏必要的劳动保障,在养老、失业、医疗等主要劳动保障方面投人较少。

(三)中小企业吸引人才具体策略

1、善于识别优秀人才。优秀人才必须心理健康和有正常的人格。他们应有积极的人生观,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中的问题,能够面对和承受挫折,他们应该对自己和他人有责任感;他们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勤于学习,不断创新;他们应该懂得尊重别人,尊重规律,尊重知识;他们应该有克己修身的人格品位;他们应该是“言必信,行必果”之人;他们应该设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个人生涯规划。具有以上特点的人才,只要给予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便可成为优秀人才。优秀人才分为显露型和潜在型两种,对于前者,大多数己有工作成就,比较容易辨认,但此类人才因受大家注意不易招聘或招到易被其它企业挖角.而后者才应该是企业所需要吸引和培养的人才,看出这类人才的潜质。

2、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人才。人才市场、报刊广告、互联网、猎头公司、熟人推荐等都是有效的人才招聘渠道,对中小型企业来说一般不应拘泥于某种既定的模式,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市场对于招聘普通管理、技术类人才有其简便快捷的优势,较高职位通过一般人才市场招聘较困难,需其他渠道的补充配合。报刊广告渠道的优点是信息覆盖面广,可收到较多应聘资料,同时,可减少应聘的盲目性,缺点是广告费昂贵,费时较多。猎头公司在招聘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方面有其优势,但招聘效果与猎头公司的服务质素关系较大,故须对猎头行业作较深入的了解,对猎头公司的服务进行评价,寻找最合适的猎头公司。通过网络招聘是一个新兴的人才交流渠道,具有使用方便,信息传播快捷,反馈迅速,一个交费时间内不限使用次数的优点,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优势将会日益明显;从目前使用实际情况看,它的缺点是受上网人数与类型影响,以it专业技术类、文职类、财务类及公共管理类等人才招聘效果较好。熟人推荐也是一个渠道,有些大型公司也很注重这一点。比如cisco公司就采取员工内部举荐和经常与员工个人关系圈保持接触的方式,吸引那些呆在其他公司内部不知道自已应该挪挪窝的人才。

3、树立吸引人才的正确观念。正确认识人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是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前提。人才是多样性的: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不同的各种各样的人才。除技术人才外,还有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等。应该说,一切具有可以为企业发展所用的特殊技能或才干的人都是企业的人才。全面的人才观可以克服狭益的人才观的弊端,使企业全面分析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从制度上建立起完美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切实需要的适用人才。

一直以来,社会广泛地批评“任人唯亲”,但仍有不少企业“唯亲近者是用”、“唯家族成员是用”,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这种情况必须纠正,但与此同时,也不可走向另一个误区——“亲者篇二:企业行政管理方面社会调查报告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科调查报告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与改革方向

学号: 姓名:袁蕾 指导教师:

专业:行政管理专业 年纪: 学校:

关于企业行政管理现状与改革方面社会调查报告 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时间:2012年12月15—25 调查地点:陕西富强制药有限公司。

一、调查的原因及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已经逐渐融为一体,在这个大背景下,许多企业在经济上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在面临经济挑战的时候,任何企业都不能独善其身,都必须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来共同应对问题和挑战。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现代企业的运营绝对不是生产和销售的粗略组合了,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下争得一席之地,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依靠企业行政管理。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方法是现代企业取得效益必不可少的条件。

企业行政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从企业行政管理的内涵来看,企业行政管理指的是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企业为了能够实现自身的经济发展目标,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原则、方法对内部开展职能性管理的总和,是指依靠企业行政组织按照行政渠道管理企业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案。企业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在当前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了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过,由于历史和现实情况的种种原因,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还存在效率低下、工作方式单一等一系列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而我国的企业行政管理思想和世界先进企业的管理相比仍有很多的不足,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调查内容及分析

陕西富强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中药制主的制剂生产厂家,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问题,对于企业行政管理现状与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

目前,企业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一人独大”的情况。主要以管理者个人的意志来直接决定行政管理的工作。由于管理者特殊的地位和权力,使得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完全失效。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气氛和背景的影响之下,完全看领导眼色行事,使得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消失殆尽,极大地降低了企业行政的效率和活力。这无疑会对企业正常、健康、有序地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企业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合理。

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渐暴露除了体制不健全,机构冗杂和规章制度不科学等一系列的问题,而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企业就是因为没有科学设置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行政管理机制,就直接导致了“无章可依”或“有章不依”的情况出现。不仅如此,由于行政管理体制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行政管理不利,导致企业管理混乱,企业员工在工作上毫无主动性可言,重复工作,逃避工作的现象时有出现,直接造成了企业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

(三)企业内部员工缺乏集体意识,使行政机构运转滞后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行政管理的工作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管理部门自身的工作,它的工作层面涉及面很广,而且很复杂,涉及到整个企业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很多关系。行政管理部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部门,是负责向企业执行部门传达决策层的建议和要求,并对于执行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及时向上级反馈其工作业绩的部门。因此,在行政管理部门行使职责的时候,企业内部员工的素质、观念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和认可程度是决定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目前,企业内部的部分员工毫无全局观念,觉得行政工作就仅仅是行政部门自己的事,决策层所做出的决定也就是他们内部的事,完全与自己无关。这样,企业内部也就很自然的分为了各自为营的部门,每个部门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由于缺乏联系和必要的沟通,直接导致了企业管理效率低下,极大地影响到了企业效益的有效增长。(四)企业内部员工的素质低下,业务水平也不高。

目前,企业行政管理出现问题,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企业内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低下,在平日的工作中往往无法完成企业发展所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这样,在行政管理部门行驶权责的过程中,这些素质低下的员工根本无法有效地去执行,行政管理部门也直接引起了其他部门的排斥和反感。所以,无积极性和创造性,毫无工作热情,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直接导致了行政管理的效率低下。

三、今后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目前公司的现状,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问题,对于企业所出现的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点见解:

1、完善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健全企业行政管理领导体制。

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拥有健全的行政管理机构。例如,对于企业的行政管理,可以遵循总裁一行政分管副总一行政总监一行政经理一行政主管一下属分公司行政主管一行政人员等系列管理系统。并且实行首长负责制,制定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监督体制,以确保监督各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使得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对自己本职工作细心负责共同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进而促进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实现。

2、要建立和完善企业行政管理的各项制度。

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一定会保证企业健康有效的发展。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行政管理制度的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正本清源,成为企业员工明确遵守韵信条。此外,还要明确工作的细节和程序,例如表格、图表、文件的统一和规范,还有必不可少的法治秩序等等。通过这些制度的确立,可以使得企业有法可依,用制度规范大家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内部的科学分工,实现管理层次的权力保障和执行部门命令的有效实施,进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3、精简机构,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在企业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机构设置冗杂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效益实现,这与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要想使得企业行政管理实施高效,就必须对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尽量减少管理层次,突出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性,确保行政管理的有效畅通。

4、要加强企业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想保证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有效畅通,就必须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优化行政管理队伍的结构,要增加懂经济、懂法律的人才比重。此外,还要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以确保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服务是行政工作的定位,行政永远是为企业服务的,行政部门的定位一定是服务部门,这种观念应深入每一个行政人员的意识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强化企业行政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企业要发展,行政部门必须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只有与企业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推动各方面的工作。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我更好的懂得了未来的生存之道。以及在企业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还有就是作为一个行政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够有助于企业发展。篇三:行政管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某某某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表示农村青年占全国青年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对于这么庞大的一个农村青年群体,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青年的生活状况和就业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凝聚起广大农村青年的智慧和力量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提升农村青年的整体素质不可忽视。作为中央电大行政专业的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该以实际行动来关注农村青年的学习问题,因此我想通过实地调查本县的农村青年,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为农村青年的学习生活等问题提供一些帮助与建议。为了具体掌握陆河农村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为农村青年学习需求情况提供重要依据,我在陆河县范围筛选了3名农村青年进行学习需求调查活动。

二、调查的过程与内容

1、调查主题:关于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的调查

2、调查方式:此次调查是以问卷为主,以访谈为辅的调查方式。

3、调查时间:2012年7月至2012年9月

4、调查对象:本县到目前为止未离开农村的20岁至35岁青年,初中、高中和大专毕业生各一名。

根据中共电大陆河分校的教学要求,我对社会农村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人数为3名,具体情况如下:

(一)个人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性别和年龄:小叶,男,18岁;小黎,男,20岁;小刘,女,25岁

2、户籍:农业户口2人,非农业户口1人

3、现有文化程度:初中1人,高中1人,本科1人

4、现有政治面貌:团员2人,群众1人

5、婚姻状况:未婚2人,已婚无子女1人

6、现有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为4个的有1人,家庭成员为5个以上的有2人

7、现在工作状况:1人经商,1人待业,1人教书

(二)学习需求现状

1、愿意继续学习的有:3人。

2、若愿意继续学习的,最希望提升学历的有1人;愿意参加短期培训的有2人。

3、希望提升学历层次为:中专1人;大专1人;本科1人。

4、希望提升学历,认为最适用的学习科类为:管理学1人;经济学1人;教育学1人。

5、认为最适用的学习方式为:业余学习3人。

6、希望通过的学习学校或机构:广播电视大学1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1人;自学考试1人。

7、若希望参加短期培训,认为最适合的学习内容为:经济学1人;市场营销1人;教育学1人。

8、若希望参加短期培训,认为最适合的学习方式为:中专技校组织的培训1人;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2人。

(三)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1、有一份好的工作,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和质量。

2、提高农村医疗条件和设备,降低医药费用,扩大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让他们就医有所保障。

3、加大农村基础设设施和环境的建设,让在工作后有娱乐休闲的场所,以舒缓工作压力。

4、加大教育设施建设和减少教学费用,让收入较低的农村家庭子女也有入学和升学的能力。

5、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减少农村家庭的支出。

6、就业服务和培训费用有所下降。

(四)对未来发展和学习需求的希望和要求

1、希望学一些有用的技能,礼仪和交际能力。

2、希望向高层次发展,让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3、希望有较安静的学习场所,通过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提高自身的学历和社会地位。

此次调查中,对农村青年生活现状和学习需求有了其本的了解,而且了解到现在农村的青年人群还是比较多的,有较多学历层次比较低的青年人都选择在家乡就业,但是农村的就业机会并不多,工作条件和薪资也和城市有较大差距。他们希望有机会参加一些技能培训或自学考试,以提高自身的技能和学历,最终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三、调查的结论与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农村青年的学习需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人对此结出了以下分析和建议:

(一)农村青年家庭条件对继续学习深造的影响

就本县农村家庭收入现状来看,他们的低收入和教育培训费用是不成正比的。他们的家庭年收入平均在3万元左右,除了家庭的生活支出,几乎无法承担再教育的费用。现阶段我国的物价上涨造成了影响,加重了农村家庭的生活负担,政府应妥善处理物价上涨造成的影响,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补助标准等,努力使低收入农民工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培训机构也可以分费用标准接收学员,对农村家庭收入较低的学员以优惠,提高农村青年的学习机会。

(二)农村青年对再学习的信心问题

在调查人员中,有年龄较轻,学历较高,对学习的信心比较足,希望在原有的学历上再继续深造;但相对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的,没有过硬的技术和本领,也希望能通过其它培训机构进行学习一技之长;也有年龄较大,已有家庭,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可以在休息时间到培训学校安静的环境学习。

(三)农村青年缺乏学习环境

篇3:2000字调查报告

1 农村人口减少是这一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特征

2000~2009年, 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度统计数据, 我国农村人口总量减少了0.95亿, 相当于总量减少了11.76%。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 一方面体现在城镇人口比重的逐年增加上, 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外出农村劳动力数量的逐年增加上。2000年我国外出农村劳动力规模只有0.78亿人, 到2009年增加到1.49亿人, 几乎增加了一倍。从外出农村劳动力规模占我国流动总人口的比重来看, 这一数字在2009年已达到83%, 即1.8亿规模的流动人口中外出农村劳动力就占了1.49亿人。

同样减少的还有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 从2000年的3.6亿人减少到2009年的2.97亿人, 减少了0.63亿, 相当于减少了17.5%;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从2000年的63.78%减少到2009年的53.41%, 下降了10.37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下降幅度超过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数量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50%下降到2009年的38.1%, 减少了11.9%, 与农村人口总量的减少程度相当。同期, 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4944.7亿元, 增长到2009年的35225.9亿元, 增长了135.71%, 相当于每年增长13.6%, 略低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4.3%的增长速度, 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持续下降, 从2000年的15.1%降低到2009年的10.5%, 下降了4.6% (见表1) 。

来源: (1)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度统计数据计算。 (2) 外出农村劳动力数据中, 2001~2004年数据来自《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2005~2009年数据为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历年调查数据。

这期间, 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居民家庭每户常住人口的数量逐年下降, 2000年农村居民家庭每户常住人口平均为4.20人, 2009年则减少到平均3.98人, 下降了5.24%。住房面积稳步增加, 从2000年的每户平均104.2m2增加到2009年的133.7m2, 增加了28.3% (见表2) 。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农村经济情况也在不断改善, 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3146.2元增加到2009年的7115.6元, 增加幅度为128.72%, 每年增长高达12.87%;年户均收入从2000年的13214元增加到2009年的28320元, 增长了114.73%;年户均支出从2000年的11140元增加到2009年的25209元, 增长了126.3%;年户均结余从2000年的2074元增加到2009年的3111元, 增加了50%。

虽然农村人口和每户常住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但2000年到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电类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却在逐年增加。其中, 空调和计算机的拥有量增长最快, 分别从2000年的1.32台、0.47台增长到2009年的12.23台和7.46台, 相当于分别增长了826.52%和1487.23% (见表3) 。农村居民家庭家电类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增加, 带动了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特别是生活用电量的增长 (见图1) 。

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数据计算。

(单位:台/百户)

来源:国家统计局2010年度统计数据。

注:近10年来, 冰箱、电视机、电风扇、空调、洗衣机、抽油烟机、微波炉、电磁炉等, 已经成为北京市郊区农村居民家庭常见的用品。而液化气灶具、传统柴灶、土暖气、土炕等多种手段并用的情况, 反映出农村居民家庭在炊事和供热能源获取途径、消费能力以及居住环境条件上, 与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水平的巨大差异。分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分户式沼气等新能源设施的使用, 只解决了部分用能需求。仅靠少数几种清洁能源满足农村居民家庭所有生活能源消费需要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2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10年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000年至2009年, 农村年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但占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2000年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为6140.80万吨标准煤, 占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38.47%;2009年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为13119.2万吨标准煤, 占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38.77%。而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10年间的增长幅度为113.64%, 略高于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幅度111.98% (见表4、表5) 。

相对于全国年生活用电量的增加, 农村年生活用电量尽管也在逐年增加, 但占全国年生活用电量的比例却在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46.57%下降到2009年的38.97%, 下降了7.6%。农村年生活用电量在10年间的增长幅度为180.49%, 低于全国年生活用电量的增长幅度235.71%。180.50%的农村生活用电量增幅与113.64%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增幅相比, 表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中电力的消费增长趋势显著。

来源: (1)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2010》。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为按发电煤耗计算法统计的标准量。 (2)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2010》。 (3)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2010》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2010》数据计算。

来源:同表4。

相对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 第一产业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从2000年的4.5%下降到2009年的2.2%。10年间的增长幅度也仅有8.02%。第一产业用电量10年间增长了75.8%, 低于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10年间135.71%的增长幅度。同期,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用电量10年间增长了113.03%, 但第一产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电量却下降了25.41%, 体现了农业生产能效的提升。

这期间值得关注的是,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起就已超过第一产业能源消费总量, 到2009年,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已是第一产业能源消费总量的2.1倍。

从人均能源消费水平来看, 10年间, 农村年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从2000年的76千克标准煤增加到2009年的184千克标准煤, 增长幅度142.11%, 高于全国年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10年104.84%的增幅;如按农村历年每户常住人口计算, 相当于每户生活能源消费量从2000年的319千克标准煤增加到2009年的732千克标准煤, 增长幅度达129.47%。同期, 农村年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占全国年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 从2000年的61.29%提高到2009年的72.44%, 提高了11.15%, 与这期间农村人口比重和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双重下降, 形成鲜明对比 (见表6) 。

与全国人均用电消费水平相比, 农村年人均生活用电量在10年间增长了217.86%, 与全国年人均生活用电量10年间的增长幅度218.26%相当;农村年人均用电量10年间增长了185.70%, 高出全国年人均用电量10年增幅25.06%。如按历年农村每户常住人口计算, 农村居民家庭年户均生活用电量从2000年到2009年增长了201.22%, 2009年是2000年的3倍多 (见表7) 。但直到2009年, 农村人均用电量仅为全国人均用电量的30.79%, 农村人均生活用电量也仅占全国人均生活用电量的72.95%, 按一年365天计, 农村人均生活用电量每天仅为0.73千瓦时, 与同年城市居民生活用电水平相比, 农村年人均生活用电量仅为城市年人均生活用电量783.3k Wh的34.1%, 农村年户均生活用电量仅为城市年户均生活用电量2208.9k Wh的48.1%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0》) , 城乡居民在生活能源品位和消费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来源:同表4。

来源:同表4。

3 国策持续关注, 但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任重而道远

10年间, 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拓展了我国农村非农就业空间, 改变了农村居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 长期以来受经济条件、能源资源和供应条件的限制, 我国许多农村地区主要依靠低效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生物质满足生活能源需求, 无法适应农村生产生活新的变化, 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针对农村资源条件特点, 促进农村能源的清洁化、优质化和现代化, 一直是中央政府关注的话题, 一系列政策文件也不断出台。

早在2001年3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就明确将“发展沼气、节能灶等新能源和新型节能技术, 加强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完成农村电网改造, 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努力解决无电地区的用电问题”提高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2004年2月8日, 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 “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成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的重要任务。

2005年1月3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 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将“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 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明确作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的具体任务。这一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 并对法律中的“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能源作物”和“生物液体燃料”等用语做了明确界定。

2006年2月2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 即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在“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目标中, 提出:“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从2006年起, 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 有条件的地方, 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 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加强小水电开发规划和管理, 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规模。”同年3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村发展任务, 并规定了在“改善农村面貌”的工作中, 要“积极发展农村沼气、秸秆发电、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完善农村电网”, 同时将“农村沼气”、“送电到村和绿色能源县工程”列为“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这一年, 我国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统计公报于2008年2月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在22108万户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抽样调查中, 首次给出了“按主要使用的炊事能源类型分的住户构成”的数据, 为开展农村能源工作提供了依据 (见表8) 。目前, 占我国农村居民生活重要一环的炊事能源, 仍然以就地获取的柴草和其他基于生物质的燃料为主。

(单位:%)

来源: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国家统计局。为2006年底数据, 基于全国22108万户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调查。

2007年1月2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 即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提出“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 具体内容包括:“继续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秸秆气化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加快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 实施西北地区百万户太阳灶建设工程”。同年3月, 国家农业部印发了《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 (2006—2010年) 》, 提出“全国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300万户左右”、“在现有规模化养殖场中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4000处左右”的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1998年1月1日起施行;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再次强调要结合农村资源条件和生产生活特点, 发展沼气, 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节能住宅和炉灶等。

2008年1月3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 即第十个“一号文件”。文件在“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任务中明确, “加强农村水能资源规划和管理, 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 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增加农村沼气投入, 积极发展户用沼气, 组织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 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农牧区发展太阳能、风能。”

注:平谷区委区政府于2003年启动了“新农村新民居”项目,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能源系统的技术支持工作。项目通过“盖房致富”、推广利用新能源, 建设节能新民居, 将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和发展民俗旅游、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民收入结合在一起。到2009年, 已有十多个村庄完成了示范建设, 其中建设最早的玻璃台村, 由于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旅游接待业务的需要, 已有部分住户在2009年便开始了经营空间的改扩建, 甚至已在宅基地上空全部加盖屋面, 以扩大营业空间。

注:玻璃台村的新住宅安装了太阳能生活热水和采暖系统, 与生物质锅炉组合使用, 保证了旅游接待的用能需求。

注: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分户进行采暖并提供生活热水, 屋面嵌入式平板集热器、蓄热水箱、地板盘管构成的采暖系统, 是在进行了住宅热工性能和太阳能供热系统热性能的对比实验后设计完成的。

2009年2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 “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 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扩大国内需求, 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重点难点在农民。”这份文件提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具体行动包括:“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 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价”;“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 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 合理布局, 完善功能, 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 加强沼气技术创新、维护管理和配套服务”;“支持农村开发利用新能源, 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利用。”

2000年到2009年, 我国政府为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提供了不同途径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服务。为落实国策, 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发展农村能源的政策法规。

4 新农村建设需要高品位的清洁能源作为切实保证

2000~2009年, 随着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开展, 发展非农产业成为这一时期农村一道新的风景。例如, 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 促使农村居民尝试“盖房致富”的发展模式。清洁、高品位能源的获取渠道和消费能力, 成为困扰各区县政府和农村住户的首要问题。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这10年间, 围绕新农村社区住宅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在全国开展了多次抽样调查, 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生活模式变化, 以及生活能源计量核算和住宅能耗测试, 并针对各地区典型住户开展了生活能源消费的长期跟踪调查和连续测试。

同时,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支持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也尝试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实施方案, 建设示范工程, 以改善农村生活能源的用能条件和用能环境, 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增加的需要 (见图2—5) 。

不仅限于北京等大城市的郊区, 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 也在政府能源政策、专项资金和技术产品的支持下, 开展了通过改善农村用能环境、建设新民居,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益尝试。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的青海省牧民定居点建设工作, 也把解决能源问题放在首位 (见图6) 。

注:选择一栋双户住宅进行了对比实验。尝试了热水和空气、平板和真空管等不同类型的集热器, 在分户式热水和采暖系统的设计、包括组合能源的配置上, 也尝试了不同的参数。经过整个冬季采暖期的运行测试, 获得了较为优化、可以在示范工程中推广的技术参数。

各地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也尝试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实施方案, 建设示范工程, 以改善农村生活能源的用能条件和用能环境, 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增加的需要。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沿河湾镇侯沟门村是全省种植规模最大的大棚蔬菜专业村和“一村一品”示范村, 生猪养殖场和循环农业提高了村民收入。改房、改灶、改厕、改圈, 以及太阳能热水和沼气设施的推广应用, 改善了村民的用能品质 (见图7) 。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江苏省南部地区, 农村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聚居地。年轻人为留在农村居住的老人们建起了面积超过300m2的新房, 但由于没有城镇的管道燃气等便利条件, 很多老人依然使用传统的炉灶维持日常炊事活动, 但家中已经用上空调等冬夏需要的制冷和采暖设备 (见图8) 。

5 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在规模效益中寻求突破

截止到2009年底, 我国共有村庄271.4万个, 比2008年增加4.8万个, 建成区总人口7.7亿人, 比2008年减少0.02亿人 (见表9) 。按照2009年统计数据计算, 我国平均每个村庄建成区人口规模为284人, 用地规模为5.03公顷;相对于村庄, 乡建成区的平均规模为人口2209人、用地55.0公顷, 分别是村庄平均规模的8倍和11倍;建制镇建成区的平均规模为人口7142人、用地185公顷, 分别是村庄平均规模的25倍和37倍。

注:根据青海省牧民定居计划的要求,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在青海湖畔的甲乙村建成了10户基于能源自维持的住宅, 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建筑技术在这个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住宅建设综合采用了被动式太阳能设计、太阳能空气采暖、光伏和风能发电、集中沼气等技术和产品, 大幅度地提升了牧民的用能品质和居住品质, 并为经营活动提供了能源保证。传统的牛粪燃料依然可以在户内燃烧使用, 但灶具的性能和安全性已大大提高。定居后的牧民由于用上了电, 已经准备接入宽带设施, 享受上网冲浪带来的快乐了。

受地理和资源条件的限制, 我国村庄一直处于规模小且布局分散的状态, 由于缺乏基础设施规模上的投资效益, 长期以来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按2009年农村年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184kgce、年人均生活用电量267 k Wh的数量计算, 那么每个村庄年生活能源需求量只有52tce、年生活用电量仅为7.6万k Wh, 相当于每天生活能源需求仅为143 kgce和207k Wh电力。

注:窑洞是陕北农村的常见住宅形式。侯沟门村村民康海发2006年办起的农家乐, 沿用了传统的窑居形式和土炕采暖方式, 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获得生活热水, 修建了分户式沼气池获得清洁炊事能源。农户家中有了彩色电视机、组合音响、饮水机、洗衣机和浴霸等家用电器, 还拥有不同用途的运输车辆, 满足了农家乐经营活动的需求, 增加了非农经济收入。

注:快速城镇化中的苏南农村中, 如今年轻人大多数已在城镇就业, 仍在村里居住的是不习惯于城市生活的老人。在子女为老人建造的新楼房中, 卧室陈设往往非常现代, 厨房也配备了液化气炉灶, 但老人们更习惯使用传统的炉灶。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 已是家家必备的设备, 空调的使用频率在逐年增加。

以建设一座年产1000吨生物质固体燃料的加工厂为例, 其每年可提供热值为725tce的固体燃料 (1.38吨生物质固体燃料折合1tce) , 按2009年农村和全国年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水平测算, 需要将近12个村庄建成区、或1.5个乡建成区、或0.5个建制镇建成区来消费 (见表10) 。再以建设一座装机500k W、年发电3000小时的小水电站为例, 其每年可发电150万k Wh, 按2009年农村和全国年人均用电水平测算, 也需要将近17个村庄、或2.2个乡、或0.7个建制镇建成区来消费 (见表11) 。

假如将农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水平提高到2009年的3倍, 那么, 将近每5个村庄建成区可共同建设1座年产1000吨生物质固体燃料加工厂, 同样, 1个乡建成区需要建设一座年产2000吨、1个镇需要建设1座年产5000吨的生物质固体燃料加工厂。再将农村人均生活用电水平提高到2009年的2倍, 即每人534k Wh, 那么, 1座年发电能力150万k Wh的小型水电站可同时满足10个村庄、1.3个乡、0.4个建制镇建成区的用电需求。

从上述生活能源消费实物量和用电量的规模比较中可以看出, 我国农村生活能源的供应和消费必须考虑与我国村庄分布情况相适应的方式, 在规模和效益中寻求突破。而基于地方资源条件、规模适宜的分布式能源基础设施, 包括生物质固体燃料生产厂、水电站、太阳能热力站、光伏电站、生物质气化站和罐装站等等, 以及多能源组合的用能方式, 正是我国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由之路, 以有效避免集中供能方式损耗大、成本高的弊端。

来源:中国建设年鉴2009-2010。

来源: (1) 中国建设年鉴2010。 (2) 同表4。

来源:同表9。

“十二五”期间,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切实改善农村民生的大背景下, 我国新农村建设和“一村一品”工程将得到全面推进, 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社区环境质量也将不断提升。作为农村居民重要的生产资料, 舒适和节能的住宅以及清洁和高品位的生活能源, 将共同构建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和经济效益提升的保障。同时, 农村生活消费能力的提高, 也会增加农村生活能源的需求, 使农村能源消费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更重要的是,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 将极大地拉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 特别是生物质能源产业和市场的发展, 并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截至2009年底, 我国建有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产厂260余处, 年生产能力约76.6万吨, 主要用于农村居民炊事取暖用能、工业锅炉和发电厂的燃料等。如全部用于生活能源消费, 按2009年每个村庄年消费52tce、折合72t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水平测算, 可满足1万个村庄的生活能源消费需求。2011年7月9日, 国家能源局在全国农村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 到2015年, 要建成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和1000个太阳能示范村, 力争全部解决5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并使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1300万k W、集中供气达到300万户、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300万吨, 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150万吨, 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 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一项, 如全部用于生活能源消费, 按2009年每个村庄年消费52tce、折合72t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水平测算, 相当于可满足全国村庄总量10%、即28万个村庄的基本生活能源需求。

“十一五”期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发改能源[2007]2174号) 、《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 (2006—2010年)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 (2007—2015年) 》的出台实施, 为“实现农村生活电气化、燃料优质化、废物资源化、环境清洁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加快开发利用沼气、秸秆发电、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农村地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 对于促进农村能源的清洁化、优质化和现代化, 并通过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篇4:2000字调查报告

据悉,王某在今年3月底接到“检察院”和“公安局”等单位的电话,称他的银行账户涉嫌洗钱,需要把钱转到监管账户,在一通“忽悠”之后,从3月29日至4月4日一周时间内,王某分别往36个账户50余次共轉进2234万元巨款。

4月4日王某惊醒过来,随后报警。接报后,广东省公安厅组织深圳、佛山、中山、云浮等地公安机关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经过一个多月调查,发现该犯罪团伙主要聚集在广东省东莞市。

4月14日,专案组在江西省南昌市抓获提款的4名犯罪嫌疑人;4月20日专案组在四川省宜宾市抓获3名同案犯罪嫌疑人;4月23日,东南亚某国警方协助该案专案组在该国成功抓获另外8名犯罪嫌疑人。而4月26日晚,广东省公安厅组织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地警方同时行动,继续深挖该案“漏网之鱼”,当晚查获犯罪窝点9个,抓获刘××等犯罪嫌疑人19名。

来自广东警方的数据显示,广东电话诈骗案件有抬头之势。今年3月份,广东省公安厅部署全省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专项行动,成立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3至4月份以来,广东省公安机关共打掉电信诈骗犯罪团伙40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07名,破获电信诈骗案件490宗,缴获、冻结涉案资金1638余万元,缴获涉案银行卡3416张、涉案手机卡2632张,以及电脑、汽车等作案工具一大批。

4月30日,深圳市公安局通过短信平台,对外发布警示信息,在发送至记者手机的信息中,深圳公安局表示:近日有不法分子冒充政府、电信、银行等部门人员或熟人,以涉嫌洗黑钱、消费欠费、退税、中奖等名义来信或短信进行诈骗,请您提高警惕!

篇5:2000子调查报告

随着大二生活的结束,我们迎来了大学生活的第二个暑假,很高兴学校给了我们二次社会实践的机会,我们也充分利用了每一个暑假,进行了内容不一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次实习是我们在大学学习理论知识两年以来的第二次接触现场,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适应,我们第二次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我这次来到了南京漆桥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高淳保圣寺塔文化园工程工地进行实践学习,从2011年8月1日开始,到8月20日结束,历时20天的实习让自己学习到很多,也让自己突破了书本上的限制,真正的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起来。

实践的第一天,工地的负责人向我详细地介绍了作为一个建筑工人应该了解的必要知识。使我初步接触了混凝土的制备与搅拌。混凝土的制备包括了混凝土的配制与混凝土的搅拌,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混凝土的配制还包含了混凝土的设计配合以及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施工配合比是根据实验室的设计配合比提高一个数值,并有95%的强度保证率。混凝土施工配料计量必须准确,才能保证所拌制的混凝土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混凝土的搅拌,要获得均匀一致的混凝土,必须对其原材料充分搅拌,使原材料彻底混合。工程中混凝土的搅拌一般采用机械搅拌,一般要注意搅拌时间的控制,以及送料机时间的控制。

当一名建筑施工员很关键的在于如何控制进度,如何及时地把配料配送给泥水班、钢筋班、木工班的工作人员,使他们的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施工员要做的事,就是要调合好三个班主的工作时间,不能出现一方停工的现象。比如一天内两栋楼一幢要浇筑柱砼,一幢要浇筑砼,应先安排浇筑哪一幢才不会使进度慢下来。只有先浇柱砼的方案会好一点,其实本应避开两幢楼一起浇混凝土的。

实习了20天,自己在进度的控制方面应加强了许多。在进度控制这方面我还学会了如何绘制进度横向图以及进度网络图。了解到了许多现场采用的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高压接桩: 断桩处理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人工挖孔接桩,另一种则为高压水泥灌蕊桩。人工挖孔桩则针对桩已断得很明显的接桩方法。高压水泥灌蕊桩是针对桩已断但是末出现偏差的桩。所以无需采用高成本的人工挖孔桩接桩。

但此过程也有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露浆,怎么灌都无法灌满,而且流到隔壁的断桩,待凝固之后,将在隔壁断桩的周围形成一道混凝土暗墙,从而导致隔壁在人工挖孔处理断桩时无法将钢护壁压入。

当然,在这次实习期间,我也发现了施工现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永远是工地的第一次重中之重的问题,对本工程的安全问题,则是我参加了第一次工地上的会议,这会议是总公司领导过来检查安全问题的总结大会。

会议上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

1、临电问题:搅拌机、钢筋加工厂的电箱配置不够完备,存在着漏电的危险,以及碰电的危险性。

2、部分七层幢号用的脚手架都是毛竹,班主都没对毛竹的质量进行挑选就

使用,这样随着层数的增高,荷载的加大,存在的危险性也就越大,特别

是小横杆,领导还指出虽改成铁杆脚手架已不可能,但底层最好要挑选性的用料。

3、脚手架的、支模架的基础不是很稳,存在塌倒的可能性,特别是下雨天。

通过这次实习的收获和体会:

在高淳保圣寺工程工地实习20天的期间里,对我来讲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

结合的过程,在工地现场施工员、技术负责人的指导之下,以及自已的努

力积极参与工作,让自己对整个基础的做法,标准层的施工有了深入的了

解与掌握。而且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各个方面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

且巩固了书本上的知识,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从实际施工中丰富自已的理论知识。整个实习的过程时间虽短,但让自己知道了如何当一名好的施工员。整个实习的过程也让自己发现了自己理论知识上的不足,也让自

己为以后的学习充满了动力。工地虽说是苦了点,但也让自己明白了一句

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对本次实习的意见和建议: 非常感谢学校以及老师为自己提供了一个良

好的实习机会,也让自己第一次接触现场,接触社会,不仅让自己学会了

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重要的让自己学会了如何做人。经过了为期

篇6:2000字调查报告

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12月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01年中国群众现状调查的结果。具体内容如下:

自1995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到2000年底,全民健身计划第一期工程已经结束。为了检验全民健身计划一期工程实施效果,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在1997年第一次调查的基础上,于2001年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第二次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一、关于我国体育人口

(一)我国参加体育活动总人数

2000年,我国16岁以上城乡居民有35%的人参加过一次或一次以上体育活动,比1996年提高0.65%;65%的人在这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

(二)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的基本情况

根据1997年规定的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2000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达到18.3%,比1996年的15.5%增长了2.8个百分点。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在我国人口总数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增长的比例数。

将7岁至15岁的在校学生和武装力量作为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我国的体育人口占可统计的7至70岁总人口的33.9%,比1996年提高了2.5%。

性别分布:男性占56.6%,女性占43.4%,我国男性体育人口占男性总人口的20.2%,女性体育人口占女性总人口的15.8%。比1996年分别提高了3.3%和2.2%。

年龄分布:年龄段为16-2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33.4%;年龄段为26-3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4.4%;年龄段为36-4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2.8%;年龄段为46-5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5.3%;年龄段为56-6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21.7%;年龄段为65岁以上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22.2%。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分布。

文化程度分布:我国体育人口有与文化程度基本成正比的特点。不同学历人群中的体育人口分布分别占该人群的比例如下:研究生,占26.3%;大学生,占35.9%;高中生,占27.4%;初中生,占16.6%;小学生,占9.0%。除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体育人口在该群体中所占比例比1996年略有下降外,其它均有所上升,尤其是研究生文化程度的体育人口在该人群中的比例比1996年上升了20.2个百分点。

职业分布:体育人口中有职业者占82.1%,无职业者占17.9%。不同职业人群中体育人口的结构比排序为:科教文人员、管理人员、工人、服务人员、农民。管理人员群体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时间及强度上依然高于其他人员群体。科教文人员中的体育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由1996年的12.6%增加到2000年的34.3%。值得关注的是:工人中的体育人口相对于1996年减少了6.2%。

家庭情况:未婚者占14.5%,已婚者占81.7%,其他占3.8%。3口或4口的核心家庭,体育人口分布最多,体育人口与个人经济收入没有固定关系,与家庭收入有关,基本呈收入

越高,体育人口越多的关系。

(三)2000年我国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体育人口中参与体育活动前3位动机是:1.增强体力、增进健康;

2.消遣娱乐和精神情绪的修养、改善;3.增加社交机会,与朋友同伴交流。也有部分人是为了提高运动能力和延续学生时代形成的体育习惯。

在遇到健康问题的时候,体育人口首先想到参与体育活动,而非体育人口首先想到的是补充营养保健品、改善生活规律、加强营养等非体育手段。

活动的主要内容:体育人口活动项目的前10位是:1.长走与跑步;2.羽毛球;3.游泳;

4.足篮排球;5.乒乓球;6.体操;7.登山;8.舞蹈;9.台球、保龄球;10.跳绳。与1996年相比,体育人口在活动内容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只是气功、太极拳、武术、地掷球、门球等项目参加人数有所减少,而参与球类、舞蹈等娱乐、竞技性强的项目,以及登山活动人数有所增加。

体育人口中有23.2%的人在2000年至少参加过4次体育比赛或表演,更有72.6%的人坚持在周末参加1小时以上的体育娱乐活动。

体育人口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化程度,有32.8%的人参加了体育俱乐部或基层体育组织。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效果:体育人口在身心各方面的锻炼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其身体和心理的基本状况明显优于非体育人口。如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低于非体育人口7.1个百分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2%,职业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7%;肥胖的发生率低于非体育人口1.5个百分点。而有身体疲劳、体力衰退感觉的人,体育人口比非体育人口要少一半。体育人口饮酒、吸烟的比例比非体育人口要低得多。

二、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主要特征

(一)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一般情况

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包括晨晚练点、体育中心(室、站),体育辅导站和项目、人群体育协会的活动点等。活动点的规模以中等(31~90人)为主,占活动点总数的46.4%。在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人群中,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体,女性所占比重较大。活动点的活动时间以晨晚练为主,晨练占80.7%,晚练占47.7%,其中有一部分活动点是晨练与晚练都开展活动的。活动点稳定性较强,常年坚持的占93.4%。64.0%的活动点的活动时间不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活动时间最长的季节是5~10月份。每天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占总数的57.8%,在2小时以上的占总数的42.2%。

(二)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的活动项目

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所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依次为:1.健身健美操,占52.0%;2.武术,占44%;3.秧歌,占43.1%;4.交谊舞,占33.3%;5.广播操,占23.3%;

6.羽毛球,占19.5%;7.气功,占14.9%;8.门球,占11.2%;9.网球,占2.9%。与1996年比较,参与气功锻炼的人在逐渐减少。气功从1996年所处的第一位滑落到第七位,所占比重由46.7%减少到14.9%。

这些活动点的活动项目基本坚持长年不变,占总数的78.1%,有13.3%的活动点随季节变化有所变化,有8.3%的活动点有随体育潮流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向。

(三)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活动场所

由于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相对封闭,部分场馆的开放又带有盈利目的,加之城乡居民享受体育设施进行活动的权利的意识相对淡薄,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主要场所依然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占总数的71.2%,比1996年上升了0.6%。能利用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的只占28.8%。

(四)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组织管理

我国的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一半以上为锻炼者自发组成的,占总数的60.3%。其他依次为:居委会帮助组成的占总数的13.8%,各类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占6.6%,体育行政部门帮助组成的占6.3%,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帮助组成的占4.6%,民办公助的占4.6%,各级工会组织的占2.6%。活动点的管理主要由锻炼者自主管理,占总数的63.8%。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中正在逐步发挥作用,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活动点由1996年的3.7%增加到2000年的6.6%,但所占比重依然很小。由于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对体育行政部门有很大的依赖性,对体育协会的作用还缺乏认识,认为体育行政部门应对活动点进行管理的,占总数的23.3%,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提高,体育协会自身的宣传和管理职能还有待加强。

各活动点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锻炼者所交的会费,占经费来源的47.5%,其次是街道、居委会拨款,占12.4%。活动站的经营收入仅占3.7%。

(五)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

在调查的348个活动点中,有151个活动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占43.4%。在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活动点中,有75.5%的活动点有1-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24.5%的活动点有3名以上(包括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男性占48.6%,女性占51.4%。

三、关于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

(一)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客观原因

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诉主观原因依次为:第一,缺乏兴趣,占30.2%;第二,认为“没有必要”,占6.8%;第三,认为自己“身体较弱,不宜参加体育活动”,占6.4%;第四,学生时代就不喜欢体育活动,占6.0%;第五,认为“体育活动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行为”,占1.9%;第六,担心他人讥笑,占2.3%。

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诉客观原因依次为:第一,缺少时间,占53.8%;第二,缺少场地设施,占34.9%;第三,精力不足,占29.8%;第四,缺乏经费,占16.8%;第五,“不懂锻炼方法”和“场地远,不方便”,均占12.9%。与1996年相比,时间与场地设施的问题依然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问题。

(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断体育活动的情况

在1997年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人口进入青年时期后,尤其是离开学校后,有中断体育活动的现象。在2000年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并出现逐渐加剧的趋势。在中断体育活动的人口中,20岁以下者占68.7%,30岁以下者占90.5%,与1996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8.0%和11.7%。

调查发现,有38.7%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准备在条件合适的时候重新参加体育活动,有37.9%的人表示今后仍然不打算参加体育活动,有23.4%的人尚在犹豫之中。

四、关于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体育

(一)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情况

我国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依然以非经营性的体育场所为主。2000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有8.8%的人曾到经营性体育场馆去进行过体育消费,比1996年增长0.2个百分点。其中以中青年、高文化程度人群为主,16-35岁年龄段的占63.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1.9%。

家庭体育消费在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消费中所占比例较小,在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日常生活消费以外最主要的十一项消费支出中,子女教育费用依然是家庭最主要的支出,占15.9%。购买体育比赛门票和购置体育器材分别占7.4%和4.4%,居第五位和第九位。

我国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97.42元。2000年在以下五个方面的体育消费依次为:购买运动服装鞋帽,平均204.37元;购买体育器材,平均92.09元;去场馆参加活动,平均56.78元;订购体育图书,平均26.28元;购买体育比赛门票,平均17.85元。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能力有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的关系,两极差距较大,研究生文化程度的居民全年平均体育消费1378.63元,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群全年平均体育消费119.28元。

调查显示,对经营性体育娱乐场馆的门票,城乡居民目前能承受的价格10元以下(包括10元)的占75%,10元以上的占25%。与1996年10元和10元以上的占15.5%相比,有较大提高,但相对来说还比较低。

(二)我国城乡居民余暇时间的支配意向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31.6%的余暇时间用在家务劳动上。本次调查将我国居民喜爱的余暇活动分为15类,前5位的排序为:第一,看电影、电视,占23.8%;第二,阅读书报,占14.1%;第三,会客聊天,占12.9%;第四,棋牌活动,占10.8%;第五,体育活动,占5%。

(三)不良嗜好情况

在城乡在城乡居民中喜欢饮酒的占26.2%,有抽烟习惯的占34.5%。比1996年都略有所上升。这是影响我国公民健康状况的主要不良生活方式,这一情况农村组明显高于城镇组。在接受调查的人中,已有16.4%的人意识到要改掉不良的嗜好,以维护自身的健康。

五、群众体育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调查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对全民健身工作是满意的,对今后群体工作的要求和愿望依次为:第一,要求建立配套的体育场所,占26.8%;第二,加大对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占16.9%;第三,希望能有专人指导体育锻炼,占16.3%;第四,希望建立健全群体的法规政策,占15.2%;第五,希望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占13.8%。

在过去的4年中,体育人口增长比例高于人口增长比例,但体育人口结构仍然不够合理。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是构成我国体育人口的主体,而处于中间位置的青壮年、中年人群体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职工体育成为群众体育的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薄弱环节。

4年来,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有所改善,国家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为改善群众健身活动的条件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场地设施及资金短缺问题依然是困扰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对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调查中,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仍是经费匮乏、场地拥挤和器材缺少,分别占27.0%、21.9%和17.6%。人们的体育意识在不断加强,“花钱买健康”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高文化程度人群的体育消费明显高于低文化程度人群。中青年则是体育消费的主力军。但总体上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依然薄弱,体育消费水平依然不高。

调查表明,城乡居民参加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的方法、手段的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还有待提高,有氧锻炼的知识与方法要推广普及,以解决我国正在蔓延的肥胖问题。

上一篇:《电话的发明》的教学反思下一篇:第一学期高三化学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