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顾客》阅读理解及答案

2024-08-07

《最后一个顾客》阅读理解及答案(共13篇)

篇1:《最后一个顾客》阅读理解及答案

16.这篇文章在文体上与你学过的课文【 】类似,都属于【 】。(2分)

17.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三个情节,请概括大意。(6分)

开端:

发展:

高潮:

18.假如你是鸡家族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要报道文中加点的“新闻的焦点”,请模仿本文的语言,写一则30字以内的消息。(3分)

19.请分析本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表达作用。(3分)

20.在文章结尾,鸡幕僚说:“人类已经掌握了对付鸡不下蛋的方法”这里的“方法”具体指什么?(3分)

21.试举例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3分)

篇2:《最后一个顾客》阅读理解及答案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17.答案:鸡王为改变家族地位召集幕僚想办法,作出母鸡停止下蛋的决定;人类通过法律保护鸡,产下最后一只蛋的母鸡得到优厚的待遇;母鸡们因嫉妒享受优厚待遇的母鸡而拼命下蛋,结果鸡家族又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

评分:答对一项得2分,共6分。

18.答案示例:今天上午九时,我鸡国的母鸡朵朵公然违抗鸡王圣旨,下了一个蛋。

评分:时间1分,人物1分,事件1分,共3分。

19、答案:用排比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鸡们为争取好的待遇,拼命下蛋的情形,具有很强的讽刺作用。

评分:写作手法1分,表达作用2分,共3分。

20、答案:人类利用鸡家族为争取好待遇而相互嫉妒的弱点,使母鸡拼命下蛋。

评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21、答案示例:“他曾经用十斤鸡蛋收买了一位写东西的人,让他在报上写文章说,吃鸡容易患癌症!

可人类还是照吃不误”,写出了人类的贪婪,语言幽默风趣,含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篇3:《最后一个顾客》阅读理解及答案

我的孙子还比较小的时候, 语文常常不及格。 我就奇怪, 你语文怎么会不及格呢? 我给你讲讲。 他说你讲不了, 你根本就不懂。 我连初中的语文都根本不懂? 后来我一看, 我真不懂。

第一个选择题是这样的, 原句是:在我的窗外长着一棵杨树。 下边写着几个选择:有一棵杨树长在我的窗外;隔窗望去有一棵杨树;我看到窗外有一棵杨树。 这几个里头你挑一个最符合原意的句子。

我一看几个都符合。 我的水平太低了。

第二个选择题: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下面又是几个句子:A:人, 最宝贵的是生命, 因为生命对于人, 只有一次。 B:生命对于人是非常宝贵的, 因为它只有一次。 C: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所以它非常宝贵。

我看完这几个, 又都觉得对, 可在孙子面前又不甘心败下阵来, 于是就发挥自己的最大智慧, 挑选了一个。 孙子一查答案:错, 零分。

由此, 我联想到高考作文, 如果这个孩子是中等水平, 千万别想什么出奇制胜, 让他四平八稳地写就行了, 起码能得个及格。 可是这个孩子如果智商特别高, 突然来一个绝的、怪的, 按老师这种答题思路, 恐怕“风险”就太大了。

语言是灵活的, 很多时候并没有“标准答案”, 中小学的汉语教育搞成这样, 令人费解。 究竟应该怎么教孩子学好母语, 我不是教育学专家, 不好乱讲, 但祖先留给我们的汉语这么美, 实在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怎么传给子孙, 而不是一门心思研究让孩子们摸不着头脑的“标准答案”。

前一段网上宣传, 说王蒙提出来要进行汉语保卫战, 因为现在英语学得太多了。 这纯粹是胡言乱语, 我是谈到过这些问题, 但我没有提过“保卫战”。 其次, 我也不认为学英语是汉语水平降低的原因。

如果说学英语学得好, 你可能没有辜鸿铭学得好, 没有林语堂学得好, 没有钱钟书学得好, 但他们的中文都比英文更好。

而且, 我宁可相信学好母语是学好外语的基础, 学好外语是学好母语的参照。 所以, 如果你的汉语水平屡屡出现问题, 那就是因为你汉语太差, 而绝不是因为你的英语太好。 你不能以学好英语为借口不好好学汉语, 也不能以学好汉语为借口不好好学英语。如今社会上很多地方, 包括一些媒体的语文水平太差, 恐怕, 一来和从小接受的“标准答案”式的汉语教育有关, 二来也和这种爱找借口的思维有关。

(选自2007 年第11 期《小作家选刊》, 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我”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 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独辟蹊径, 极富思辨色彩。 而王蒙则基于现实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了孩子的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质疑甚至批判。

[读有所思]

篇4:最后一个鸡蛋阅读答案

2. 它生了地球上最后一个鸡蛋。(共2分。意对即可)

3. 作者这样写,从内容上看,是强调母鸡下蛋已是接连不断,无法控制;从形式上看,相同的句式连续排列,增强了语势。(共3分。答对一点2分)

4.(1)改变鸡的卑微地位,使之加入珍贵动物的行列;(2)激起鸡们羡慕和嫉妒的情绪,让它们彼此眼红。(共4分。一点2分,意对即可)

篇5:最后一个士兵阅读理解附答案

当王青贵又一次回到阵地上时,他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①阵地上一片狼籍,满目疮痍。刚发芽的绿草已经焦煳了,那些树也枝枝杈杈的焦煳一片,有的被炮弹炸飞了,有的被炸得东倒西歪。在一棵树下,他看见了老兵苗德水。

此时苗老兵半躺半卧着,他的右手握着一枚还没拉弦的手榴弹,右手就那么举着,他生前的最后一刻,想把手里这枚手榴弹扔出去,这是一粒非常要害的子弹,死前的苗老兵还没有尝到痛苦的滋味,他的眼睛仍那么眯着,很淡漠地望着前方。

小柳子在苗老兵的.不远处,他靠在一棵树上,头低着,似乎困了,要睡过去了,他的枪仍那么举着。王青贵奔过去,叫了一声:柳子——他去推他,他却仰身倒了下来,这时,王青贵才看清,小柳子胸上中了一排子弹,那血似乎还没有完全凝固,随着他的仰倒,血从小柳子的胸口又一涌一涌地冒了出来。小柳子是排里最小的兵,今年刚满十七岁,一年零三个月前入伍,经历六次战斗,负过一次伤,那一次他的腿肚子被子弹钻了一个洞,在野战医院休养了二十多天,刚回到排里不久。

王青贵整个身上的鸡皮疙瘩起来了,昨晚阵地上还是那么生龙活虎的一群战士,转眼间便远离他而去。阵地上静得出奇,只有被炮弹烧焦的树枝发出轻微的爆裂声。他茫然四顾,觉得这一切很不真实,恍如梦里。他轻唤着战士的名字:刘文东、小潘、江麻了——

他看见了江麻了,江麻子趴在一块石头上,仿佛累了,趴在那里睡觉,血却浸满了石头。枪还在他身下压着,刚射击出一发子弹,弹壳还没退出枪膛。他正准备把子弹上膛的瞬间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了。全排加上他十五个人,有十四个人都已经牺牲了,他们或趴或蹲,他们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临死之前,②都是一幅无惧无畏的样子。十四个战士就这么安息了,他们还和生前一样,似乎在等待着排长的召唤。此刻的他没有恐惧,也来不及去恐惧,那一瞬,他的思维凝固还动了。他茫然地向山下望去,敌人的阵地已是人去皆空,他们是打扫过战场走的。天地间静极了,有三两只麻雀惊惊吓吓地飞过来,又慌慌地飞走了。

(1)文内画线句中有错别字,分别找出来并改正在下面。

① 改正: ② 改正:

(2)读完这几段文字后,你涌起的第一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回答。

(3)这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的群体,作者描写满含感情,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你觉得最富有感情的是哪一句?那几句是略写?分别写在下面。

感情句:

略写句:

(4)“当王青贵又一次回到阵地上时,他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他茫然四顾,觉得这一切很不真实,恍如梦里”,词语“吓呆”是否可以换成“惊呆”?为什么?他觉得什么“不真实,如在梦里”?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篇6:最后一个鸡蛋阅读练习答案

这样:

这:

2.根据语境,补写出横线上的内容。(2分)

3.画波浪线的句子啰嗦吗?作者这么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篇7:最后一道菜阅读及答案

(我和父亲都感到了空气里的抑郁和紧张).整整一天了,我们谁没有开口说第一句话,母亲逝世的悲伤彻底地统治了我们。父亲从早晨开始就忙碌起来,到了晚上,他在饭桌上摆了一桌的菜肴。我看着他把一盒硕大的生日蛋糕拿到了桌子中央,等到他在它上面插44根鲜红的蜡烛时,我擦着了火柴--一点点的烛光呈现着美丽的光晕,墙上飘飘忽忽地摇曳着好多个我与父亲的影子,这情景使我觉得母亲再一次回到了我们身边。

我在饭桌边坐下来,我的父亲则在这时候离开了我。我一直目送他的背影被他寝室的门截断。我觉得父亲瘦了,那跌跟的身影显得那么地单薄和孤独。

蜡烛一点点滴着它们的泪,最后一根根悄无声息地熄灭了,母亲在世时那欢快的`三个人的笑声缠着我的心。

时间过去了很久很久。

我总算等到了父亲从他的卧房走出来,他看了看我,又看了看那一桌动也没动的菜肴,饱含疑问的表情布满了他已有皱纹的凄凉的脸。

你一点也没吃哪,孩子?他问我。

我突然想起父亲因为闹情绪不吃饭时母亲说的一句话:世界上再没有比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更好的一道菜了。我看着我的父亲,既认真又柔和地说:(爸爸,我在等我们的最后一道菜,最重要的一道菜,我想妈妈也在等.

父亲的眼睛立刻湿润了,瑟瑟抖动的嘴角牵动了他的脸颊及至额头的每一根皱纹。

我难过得嘤嘤地哭起来,可同时一想到母亲会为我骄傲,我又觉得无比地快慰。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忙[碌]( ) 摇[曳]( ) [踯躅]( )( ) [瑟瑟]( ) 脸[颊]

2.请写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3.我和父亲都感觉到了空气里的抑郁和紧张中抑郁和紧张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4.一桌的菜肴,一盒硕大的生日蛋糕44根鲜红的蜡烛,这是一个多么热闹、温馨的生日晚餐啊!作者为什么着意这个场面?

5.标题中最后一道菜指的是什么?

篇8:《最后一课》阅读训练及答案

最后一课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小说插入对镇上人物的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3.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

4.说说小说是怎样安排情节的?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角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呀,”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给文中带点字注音

祈____哽____

2.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响了,意味着什么?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5.选文有一处侧面描写,请找出来。

6.韩麦尔“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7.“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8.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9.作者反复写钟声,用意何在?

10.“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有的同学认为采用第三人称写这篇小说比第一人称写更好些,也有同学不同意这种看法,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2.作品中为什么没有对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这是作品的欠缺之处还是独特之处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五.1.一是营造与往常不同的气氛,为后文情节的展开蓄势;二是结构上有一种呼应美;三是升华小说主题。 2.一是贯穿故事情节,二是深化小说主题。 3.从小弗郎士的视角叙述,主要是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现他内心的巨大悲痛、愤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连接故事中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

六.1.qí gěng 2.高潮和结局 3.最后一课的结束。 4.普鲁士占领了法国。 5.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6.内心悲愤。 7.被他的爱国精神打动,对老师的热爱崇敬。 8.语言、动作、神态 表现他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 9.暗含最后一课已经结束。 10.用手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内心的极度悲愤,倾注了他热爱祖国,怨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篇9:最后一课阅读训练及答案

(1)19,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

(2)12月8日上午,暨南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里,老校长怀着异常沉痛的心情,主持着紧急而简短的校务会议。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室宣布:据来自报社的说,今天早上日本兵占领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日本兵正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开进租界。老校长低沉的语调抑不住心头的愤懑,课照常进行,但是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校长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们个个神色黯然。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更是紧蹙浓眉,他的眼里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芒,忧愤,悲切,伤痛,仇恨复杂而难以言喻。

(3)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重。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笔记本,鸦雀无声地准备(liacute;ng)听郑先生的讲课。郑振铎神情肃穆地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地抽(yegrave;)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停课。

(4)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的格外亲切,学生们也心无旁(wugrave;),不停地做着笔记,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用功起来。

(5)10点30分,不幸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隆隆的车鸣声从远处清晰地传来,车轮沉重地滚动着,仿佛碾压在暨南大学所有师生的心头,令人沉闷得喘不过气。不一会儿,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卡车慢慢地逼近了校门。从学校顶楼的窗口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萧瑟的北风中,太阳旗鼓满着(xiāo)张的气焰,盛气凌人地招摇而至。

(6)郑振铎停止了讲课,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紧张的神色。他挺直了身体,做了个立正的姿势,毅然合上讲义夹,严肃而又坚决地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随即站了起来,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伤感,没有悲哀,他们都已知道应该怎么办,应该走向哪里。许久,教室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同学忍不住发出低低的啜泣声。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从校长到工役,从教师到学生,所有的人用热血铸就的身躯,迈着可杀而不可辱的脚步,走出教室,集合在教学大楼前,炽热的心将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7)从此,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使命。郑振铎在暨大所上的`最后一课也成了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但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却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许许多多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1根据文中拼音,在横线上写出汉字。

2为什么要准确地记录1941年12月8日上午10点30分这些时间?

3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师宣布一句中噙颤抖表现了校长怎样的心情?找出文中对郑振铎先生类似的描写,说说好在哪里。

4第(5)段中没有直接写日本兵,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入侵者的?

5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中的坚决统一指的是什么?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

(二)1.聆、咽、鹜、嚣

2.历史性的时刻,要准确地回忆,表明这些惨痛的历史,我们是无法忘记的。

3.略

4..通过太阳旗来表现日本入侵者的嚣焰。

篇10:《最后的根雕》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最后的根雕

文/何百源

国际精品博览会上,有一个展区,入口处绣着几个美术字:自然造化。这是展示根雕艺术品的专区。展区的主人叫罗列,他50开外,前额已完全光秃,而两侧和后脑的头发留得老长,嘴上还留着两撇胡子,一看便知是个搞艺术的。

罗列做根雕已有多年的历史。学生时代在美院念大一的那年暑假,他回到故乡的穷山沟。当时正处于“大跃进”时期,山林受到破坏,柴火稀缺。于是人们想到了刨树根,每到农闲,村民满山去刨,家家户户都将刨回来的树根堆在房前屋后晾晒,罗列家门口也堆放了好些。

父亲丢给他一把斧头,说,你回来得正好,将这些树兜疙瘩给劈开,好用来烧火做饭。罗列捋起衣袖就干起来。干着干着,他发现其中一些树根造型独特:有像雄鹰展翅的,冰上芭蕾的……这些天然形成的树根造型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将这些“有用的”留了起来。

劈完柴火,他就对留起来的树根疙瘩反复揣摸,然后用刀具加工起来。七修八整之后,摆在那里,让左邻右里的.人来看,果然有人能说出像什么什么……第二年市里开迎春花会,罗列带着这些宝贝去摆地摊,竟然卖出了几件,赚到100多元学费。

罗列是学油画的,从此却爱上了根雕,一有空就出去寻树根。日久成精,罗列玩根雕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能根据一棵树的年龄、所处地势及方位,判断出根系的走势。有一次,他在一个山区选中了一棵老黄杨树,向主人买下来,请民工将树伐倒,将树根刨出,果然是个好材料。经他反复斟酌雕琢,雕成一件《鹤蚌相争》,卖得了高价。

罗列生意越做越大,在花卉市场租了一大块地,建起了根雕艺术馆,专营根雕生意。远近许多村民见挖树根有利可图,就到处挖,然后卖给罗列。

罗列的艺术馆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根雕,大的有一两百公斤,小的只有小指头那么大,都有形象生动的名字。每天来参观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很快,罗列成了千万富翁。

他的镇馆之宝《童子拜观音》,是一件榆树根雕,用同一棵树的树根雕出一个惟妙惟肖的童子在跪拜观音大士。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不论懂不懂艺术,都会发出一声惊呼。有人说这就是神工造化。

有一位香港老板站在《童子拜观音》前,凝神揣度了半天,出价千万元要收藏它,但被罗列拒绝了。

罗列说,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这样的造化不会有第二件。

罗列为这件艺术品购买了高额保险,并且雇用4名保安日夜轮班守护。

这年初夏,罗列举行了一次媒体见面会。他在会上宣布了两个重大决定:

第一、《童子拜观音》和其他所有根雕艺术品,全部无偿捐赠给艺博院;

第二,从即日起,永远停止根雕艺术生涯,专心进行油画创作。

所有的记者都以为自己听错了,呼啦一声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向罗列发问。

罗列说:不久前家乡发生了一次山体滑坡,村子里有10多人被埋,我年迈的母亲,以及一个侄儿都死于这场灾难。这件事惊醒了我。山体滑坡的成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挖树根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是不利因素之一。挖树根之害远远大于伐倒林木。伐倒林木之后,只要树根还留在土里,在很长的岁月里依然能起到稳固山地的作用。但是假如将树根挖了,尤其是将大树树根挖了,一旦暴雨来袭,山泥倾泻……

第二天,各大媒体都以显著版面刊出:《著名根雕艺术家金盆洗手,童子拜观音成为封刀之作》。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第6期)

小题1: 短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语“有用的”其含义是什么?(2分)

小题2:“罗列是学油画的,从此却爱上了根雕,一有空就出去寻树根。”“从此”是指什么时候?后文中与该句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3分)

小题3:罗列永远停止根雕艺术生涯的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4:“所有的记者都以为自己听错了,呼啦一声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向罗列发问。”如果你是在场的记者,你打算向罗列提出怎样的问题呢?(3分)

小题5:阅读了这篇短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造型独特,具有一定艺术价值。

小题1:“从此”是指罗列在市里迎春花会上,卖出了几件根雕作品。“从即日起,永远停止根雕艺术生涯,专心进行油画创作。”

小题1:罗列的母亲和侄儿因为山体滑坡而去世;罗列认识到因为根雕制作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小题1:示例:罗先生,请问您为什么选择退出呢?

小题1:略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他会家乡之后的一词迎春花会上来分析”从此“的内容,并且从文中去寻找相呼应的句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家乡的一词山体滑坡的自然灾害来分析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提出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篇11:《最后一个顾客》阅读理解及答案

②一生操劳的母亲,从没有走出过塔河这个偏远的村庄,在行至人生的终点时,她渐渐燃起一个愿望,那就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儿子王一民展开的地图上,母亲用瘦弱的手指画了一条斜线,从塔河到拉.萨。王一民不明白母亲为何选择这样遥远的地方,但母亲迫切而强烈的心愿、充满渴望的目光,激励着王一民出发了。

③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塔河,74岁的儿子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99岁的老母亲,吱呀上路,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走到了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考虑到母亲身体不支,王一民打算返回家乡,以使母亲“落叶归根”。

④两年多里,寒冬酷暑,冰雪暴雨,还有母亲“老小孩儿”似的抱怨和挑剔,种种路况和心绪,王一民都挺了过来,而且他为自己能和母亲在一起走这么多路感到无比荣幸。

⑤一路上,王一民的行动也引来记者的访问、电视台的镜头、陌生人的好奇,面对这些始料不及的关注,王一民也会觉得慌张、惊恐。但他收获更多的,是无数好心人的及时收留和援助。“世上的人把母亲和我的旅行称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也有人称之为‘夕阳中的微笑’。”当王一民带着母亲返回家乡时,受到了家乡人的高度赞扬。

⑥回家后,母亲以102岁的高龄离开人世,遗言是:希望骨灰能撒到西藏去。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伤心平复后的王一民,以83岁的年龄,又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三轮车换成有发动机的“大车”,终于将母亲的骨灰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有人说,如果把这些往返路程都加在一起,大约有10万里。

⑦“人们把我抬到高高的位置上,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不能尽孝是理所当然的。”但反复测量走过的路,回想路上的种种,王一民也觉得,“我们的旅行几乎是个奇迹”。

⑧王一民说,我之所以能忍受所有的痛苦,是因为我必须遵守与母亲的约定,这是我能献给母亲的最后的爱心。

⑨他的事迹越过国境,传到了韩国。韩国作家俞贤民先生在中国考察期间,经过百般周折,最后见到了王一民,二人相谈甚欢,于是有了一本真实的书:《我要陪你去西藏--和母亲的最后约定》。 (选自《读者》第18期 )

8、细读第④段,你赞同“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还是“夕阳中的微笑”,写出你的理由。(2分)

答:

9、下列句中加点的文字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加以品析。(6分)

(1)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塔河,74岁的儿子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99岁的老母亲,吱呀上路,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走到了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3分)

(2)伤心平复后的王一民,以83岁的年龄,又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三轮车换成有发动机的“大车”,终于将母亲的骨灰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3分)

10、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11、有人认为,第⑨段有画蛇添足之嫌,可以删去,你的意见呢,请写出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8、若赞同“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理由要点:孝最感动人也最美丽;74岁儿子完成了99岁老母亲心愿,无比荣幸。若赞同“夕阳中的微笑”,理由要点:借景抒情;高龄儿子陪老母亲一起走这么多路,有夕阳意;这种爱心和孝心,点出了微笑意。(意大致即可)

9.(1)从“中国最北部”到“中国最南端”写出了两地区域之广,路途之遥;“74岁儿子”“99岁老母亲”写出了这是对不寻常的母子;“破旧三轮车”说明工具简陋,可想旅途辛劳。(3分)

(2)“又”写出了这个孝心爱心举动不是第一次;“终于”点出了旅途艰辛,经过长途跋涉才到达。(3分)

10.理解要点:对亲人必须遵守约定;孝心爱心要体现在行动上;现实上,我们却停留在口头上和许诺不兑现得多。(要结合实际,表达有真情实感。3分)

篇12:《最后一个顾客》阅读理解及答案

1.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试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贝尔曼先生。(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对琼珊和贝尔曼各有什么含义?

(1)对琼珊而言:表层义:叶子的飘落;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是精神支点,生存寄托。(2)对贝尔曼而言:“绝笔”。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4.“那个玄想”具体指的什么?

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不想活下去的想法。

5.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依旧在墙上,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勇气。作者是怎样描述她的变化的?

琼珊请苏艾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拿一小面镜子给自己,让苏珊用枕头给自己垫高,要坐起来看苏艾煮东西。还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6.最后一片叶子是谁的杰作?画它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性格?

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贝尔曼先生是一个善良真诚地艺术家,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最好的作品:永不凋谢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挽救了一个年轻艺术家的生命。

7.原文结尾说:“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贝尔曼为什么要“画”?为什么不用其他更方便的办法呢?

提示:为了救人,老贝尔曼可以捡来一枚常春藤叶,在夜晚将它“粘”“贴”“钉”在树上,效果不会逊色于他画的杰作,而且他也可能不会因此而染上肺炎,进而失去性命。但他就是没有这样做,因为琼珊只有一个希望——去画那不勒斯海湾。老贝尔曼作为“看家恶狗”自然理解也知道治愈肺炎这一顽症的灵丹妙药,除了奇迹,恐怕就只有艺术。所以“画”“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他的一个必然选择,他理解并尊重琼珊,想用艺术激励对方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这是几年来他一直蓄势而出的杰作,更是他生命的涅槃。作者着一“画”字,摹写出艺术家园里最为动人的人性美,内涵 尽显又用意深隐。

8.经过一天一夜的风吹雨打,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竟然奇迹般抵挡住了“秋风扫落叶”的命运。琼珊竟然会相信,这是为什么?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会死吗?

提示:问题的`关键不是叶子的真假,而是那片不落的常春藤叶引发了琼珊对生命的思考,那片坚强的常春藤叶面对凄风苦雨的打击不肯屈服飘落,这给陷入绝望的琼珊极大的鼓舞,促使她重新振作起来。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也不一定会死。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固然给了琼珊极大的鼓舞,但琼珊的康复仅有这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

9.“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0.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①与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②画线句①与画线句②分别表明了什么?

画线句①表 明琼珊对生命已失去信心;画线句②则表明她又有了活下去的欲望和信心,同时预示着她的病情在好转。

11.结尾有何特点?从中表现出什么?

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表现出琼珊的生命是老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从而突出了老贝尔曼的善良和崇高。

12.琼珊为什么执意地要看窗外凋零的常春藤叶?请分析她的内心世界。

琼珊的内心充满矛盾。得知自己病情非常严重,琼珊近乎绝望;但绝望中,她还依稀地希望有奇迹发生,她既在等着最后一片藤叶落下来,以便给自己放弃抗争找一个理由;同时,在心灵深处,她又在期待着奇迹发生,期待最后一片叶子不要落下来,这样,她就没有放弃生命的理由。

13.“可是,看哪!……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说说你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篇13:《最后一个顾客》阅读理解及答案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你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选文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摘出原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证明观点,闻一多从正、反两方面举了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什么?(摘出原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问句?如果将此句改为陈述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请你在演讲比赛中朗读《最后一次演讲》,你认为应该表现出这篇演讲词的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下面仿《最后一次演讲》而成的一段“网文”,自选话题,仿写一段演讲词。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我究竟踩住了谁的尾巴,竟然被很多人扣帽子、打棍子,肆意进行人身攻击?

我只不过是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我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奴性、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喊打喊杀,肆意谩骂和攻击?(鼓掌)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摆事实、讲道理,而如同泼妇骂街一般对我进行人身攻击!这成什么话?(鼓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2、正:“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

反:“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3、反问句。不如反问句的语气坚决,爱憎分明,充满激情。(意对即可。)

4、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意对即可。)

上一篇:个人生意借用公司资质合作协议下一篇:商标权价值评估资料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