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2024-08-19

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共6篇)

篇1: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如何使转业干部成为市场经济竞争中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们开发人才资源,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军队转业干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具有十个方面的优势。

1、信念坚定,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过硬的政治素质,正是军转干部首要的优势所在。这一优势在市场经济中,仍然大有用武之地。任何一个企业家,要制定自已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必须首先学习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北京军区空军转业干部、天津鑫茂公司总经理杜克荣就是凭这种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强烈的使命感,将自身的政治素养转化成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军人的胆识和实干精神,用4000元起家,经7年的努力,建成了一个拥有3亿资产的私营企业——天津鑫茂房地产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他懂得政治与经济的内在关系,正如所他说的:“党的方针、政策是企业的生命线。搞经济必须讲政治,不讲政治就研究不了市场。不了解市场,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善于运筹,具有较好的谋略能力。谋略筹划是军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商场如战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抢占“制高点”,就必须要有高人一筹的谋略。军事与经济虽属不同领域,但市场与战场是有共性的,将军与总裁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是相通的,军事谋略在经济领域同样适用。在泉城济南,由转业军官牛虎兵创建的“老转村”刚满5周岁,就成为这个城市的“十强私营企业”之一。1993年,他仅凭借1万元转业费,开办了“老转村四川美食城”,5年后,发展成为一家拥有三家酒店、一个装饰工程公司、一个生产加工基地兼人才培训中心的企业集团。该集团为社会提供了近300个就业岗位,吸纳了20名转业军人,总资产近千万元,向国家交纳税金100多万元。牛虎兵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创业伊始,以军人特有的谋略思想,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3、长于管理,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军队是一个严密组织、严格管理的集体。长期的军旅生涯,使军转干部具有良好的管理水平和实践经验。俗话说,隔行不隔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个企业能否稳定和长远地发展,企业内部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一点正是广大转业干部具有的看家本领。许多转业干部把部队的管理经验运用到企业生产和管理之中,获得了巨大成功。江苏维维集团是我国著名企业,总经理胡云峰是空军的转业干部。他根据***新时期军队建设“五句话”的总要求,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提出以“政治合格,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为核心内容的企业集团管理理念,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力地加强了企业内部管理。

4、勇于进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军队的各种专业比赛和评比活动,使广大官兵始终置身于一个浓厚的争先创优、催人奋进的环境之中,形成了强烈的进取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这种竞争、创新的道理是相通的,非常适合市场经济的需求。他们中的许多人正是凭借着这种创新意识,已成为地方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转业干部王振海,离开部队时只是一个普通干部。转业后,他锐意进取,积极学习新知识,参加了河北省和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1994年创办企业,先后担任北京亚视大厦筹备处主任、公司总经理。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抓企业建设,主持编写了近50万字的《亚视大厦管理规范》,带出了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1997年亚视大厦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大厦”,成为北京市首批获此荣誉的物业大厦。

5、遵纪守法,具有自觉的服从意识。严格遵纪守法是军人过硬素质的重要表现。管理专家通过对众多军转干部成长轨迹的跟踪调查分析表明,遵章守纪,严于律己,是军转干部施展才华,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南京军区空军转业干部谢红兵,出任上海交通银行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部副总经理后,针对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违法违纪行为严重等问题,借鉴军队从严治军的有关做法,严格执行纪律,在不长的时间内,规范了秩序,打开了局面,企业面貌

焕然一新,工作生活井然有序。在短短的4年里,他先后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被上海市委财贸委员会评为领导干部“两手抓”先进个人,被上海市政府评为“模范军队转业干部”。

6、坚韧不拔,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军人职业的危险性、艰苦性决定了军人要与艰苦为伴,要经受各种艰难困苦的磨练,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顽强进取的精神。空军近些年许多干部转业到地方后,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和辉煌的人生。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一条就是得益于军旅生活中形成的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成都军区空军转业干部王国旭,1996年申请复员到四川成都市。在创业伊始,曾遭受了无数的冷嘲热讽,遇到了众多难以想像的困难。但他横下一条心,“就算碰个头破血流也要闯出一条生路”。经过短短3年的努力,他成为闻名遐迩的五粮液集团“销售标兵”,创造了“五粮春”销售史上的辉煌业绩,1998年被评为“省突出贡献青年企业家”,现任四川宜宾五粮春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7、雷厉风行,具有果敢的工作作风。兵贵神速,这是军事上的常识。同时也造就了军人雷厉风行的品质和作风。在市场上,时间就是效益,雷厉风行就意味着把握商机和成功。转业干部的这种作风运用到经济工作中,可以转化为快速应变和高效工作的能力,有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商机,赢得主动。空军转业干部尤建生,1998年转业到济南市广播电视局信息网络中心工作,报到仅3个月,领导交给他一项紧急任务,要求他在45天内组建一个ATM宽带网,建设6个交换接点,架设100多公里的光缆。这项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他发扬雷厉风行、敢打敢拼的作风,迅速制定出工作计划,严密组织施工,自始至终坚守在施工一线,提前5天完成了任务,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

8、忠于职守,具有执着的敬业精神。安心本职,爱岗敬业,是一名合格军人的基本素质,也是转业干部军旅人生的真实写照。如果把这种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渗透和转化到地方新的岗位,一定能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某部干部贺同来,转业时是一名连职翻译,经过16年的努力,成长为湖南省副省长,被评为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他深有感触地说:“不论是从商还是从政,不论是当普通办事员还是当领导干部,始终铭记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的优势。”广大军转干部正是靠在部队养成的良好素质和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用对党和国家的忠诚,经过艰苦努力,实现了自身价值。

9、注重学习,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广大转业干部在部队系统地学习了有关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文化,储备了许多部队管用、地方需要的知识,为适应地方新的工作岗位创造了必要条件。据对无锡市120名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调查,90%以上有大专以上学历。他们有文化,有技术,会指挥,能筹划,懂管理,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他们在谈及事业上取得成功的经验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在部队时肚里吸了许多“墨水”,手里有了“金刚钻儿”,今天才能干得好。原北京军区某部女教员李明,凭着在部队积累的知识和自己的不断学习奋斗,在短短几年内从一名普通的勤杂人员成长为北京恒基伟业集团副总经理、香港分公司总经理。转业干部有在部队这所大学校奠定的科学文化基础,只要坚持学以致用,不断充实自己,到地方就能发光发热。

10、善于团结,具有牢固的集体观念。在军队这个大环境中,每位军人始终都接受着团结的教育,学习着团结的方法,享受着团结的温暖;这也造就了转业干部具有强烈的团队精神和热爱集体、善于团结的宝贵品质。这种精神和品质,就像强力的“粘合剂”,会使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形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精诚合作,同舟共济。空军转业干部蓝新国就任四川航空公司总经理时,面对的是一个班子矛盾突出、人心思走的大型企业。为了把全体川航人团结起来,振兴川航事业,他充分发挥自己善于团结这一优势,下大力抓企业上下的团结,始终把凝聚人心的工作放在首位,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员工积极性。他上任仅一年,人心齐了,干劲增了,彻底扭转了川航严重亏损的局面。

篇2:浅谈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

一、当前军转安置工作的特点

随着《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的实施, 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成为中国目前社会转型时期安置政策的基本特征。社会转型、军队变革、安置政策的变化这三大因素相互作用, 使这一时期的安置工作呈现四大特征。

1. 新老成分并存。

当前, 就世界范围来看, 新的军事变革正成为各国国防建设的主题。近几年来, 中国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 拉开了质量建军、科技建军的序幕, 随着这一变革的到来, 我军军官准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批批优秀科技人才被吸纳到国防战线上来, 军官成分有了很大变化。但相对而言, 学历偏低、年龄较大、知识陈旧的现役军官短期内在军官中还占一定比例。反映到军转安置上, 这两种成分的军转干部并存的现象将在一定阶段仍然存在。

2. 两种观念并存。

对军转安置工作, 军队和地方、组织和个人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地方政府看, 自主择业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转业干部的个人潜能。从大多数军转干部个体来看, 观望犹豫是其主流心态。而政府的观念和军转干部的两难心态将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存在, 左右着军转安置政策的出台。

3. 两种方式并存。

计划安置和自主择业适合当前的国情、军情。深化军转安置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国情和军情。既要考虑国家和地方财政承受能力, 又要考虑军队建设和军转干部的承受能力, 真正做到为经济建设服务, 为军队服务。

4. 多种需求并存。

多元化的社会必然带来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实际需求的多元化必然使军转干部群体对安置政策、服务方式具有多样化的需求。比如:有的要求安置到稳定的工作岗位, 有的要求发挥特长、建功立业等等。

二、军转安置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现行安置军转干部的办法, 采用的以完成政治任务为前提, 以行政手段为保证的安置模式。这种办法曾经在一定时期内为安置大批量军转干部发挥了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单位自主用人、企业自主经营、依靠行政手段安置的矛盾越来越多。

1. 行政机构“精兵简政”。

首先, 政府转变职能, 实行政企分开, 政事分开。行政单位要求严格按编制管理, 而军转干部增编占计划安置数的比例很少, 安置单位超编矛盾突出;其次, 公务员要求凡进必考, 军转安置与现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原则有矛盾;最后, 机关干部队伍素质要求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军转安置对此冲击很大, 一些要求有执业资格人员的单位矛盾更大。

2. 事业单位改革和转制。

一些分配到事业单位的军转干部不满意, 主要是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 职位无法落实, 晋级受到限制, 与行政单位比心理不平衡。并且部分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面临改制转企, 大多数事业单位要自己养活自己, 军转干部不愿去, 事业单位也不愿接收。

3. 择业的期望值偏高。

现在地方机关尤其是党政机关大部分超编, 而军转干部选择单位集中在行政机关, 不愿意到事业和企业单位去, 而行政机关的编制、职数往往本身就已超编了, 这样势必会造成安置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 军转干部要求进党政机关的占63.4%, 要求进公检法部门的占14.3%, 要求进工商、税务、海关等热门单位的占13.4%, 要求进金融、电信、电力等高收入企业的占8%, 绝大多数转业干部都要求进大中城市安置。这些数据表明, 转业干部对地方的安置形势、用人需求缺乏全面了解, 对个人的能力素质缺乏客观分析, 择业观念比较陈旧, 热衷挤“热门”、图“保险”、谋“铁饭碗”。

4. 军转干部认识不到位。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城市环境不断改善, 军转干部选择就地安置越来越多, 这样地方接收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从了解掌握的情况看, 绝大多数转业干部能充分利用转业待安置这段时间, 抓学习、强素质、忙充电, 积极应对二次择业的挑战。但也有极少数转业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组织纪律观念有所淡化, 认为转业安置“靠组织不如靠关系、凭素质不如凭感情”, 热衷于“拉关系, 找门子, 钻政策空子”, 甚至还提出了一些无理要求。

5. 军转干部“依赖”心理较重。

部分转业干部认为, 在部队工作多年, 既有功劳也有苦劳, 自己在地方没有什么关系, 转业安置主要依靠组织, 流露出实际问题不解决就不离队报到的念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别团营职干部感到自己错过了转业的最佳年龄, 要求组织出面联系工作、解决子女入学、就业和考军校等问题, 愿望比较迫切;二是一些转业干部到地方联系工作时碰了壁, 感到面子受了伤害, 不愿再“低三下四”地去找单位, 要求组织和领导出面给自己联系工作, 对工作安置不配合、不主动。

6. 地方干部成长空间受到一定影响。

大量的师团军转干部人数约占用了安置单位有限的职数。使地方干部成长空间压缩, 许多年龄大、任职年限长, 表现优秀的地方干部因单位职数限制无法晋升, 而军转干部由于大多数是降职安置, 对此也不满意, 这样必然会使地方单位不愿意接收军转干部。

7. 军转干部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的矛盾。

部分军转干部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用人单位的业务知识技能对接不上, 更由于年龄偏大, 学习、培训、转换等适应能力跟不上, 在业务上难以有效开展工作, 单位不满意, 军转干部本人也痛苦, 这种矛盾是一时没有办法解决的。

三、军转干部安置工作的对策

1.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要求, 切实把转业干部妥善安置好。

妥善安置军转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 通过对军转干部的妥善安置, 使转业干部与部队、国家及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和谐互动、利益均衡的特定关系, 在稳定军队的同时, 也稳定了社会, 稳定了国家政权。军转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服役期间保家卫国, 承担着作战及其他急难险重任务, 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国防事业。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对他们妥善安置, 合理使用, 做到人尽其才, 各得其所, 不仅能够鼓励军队干部安心服役, 献身国防, 而且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改善干部队伍结构, 还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主义精神。军转安置工作要体现对军转干部的保障和优待, 在职业转换过程中, 努力为他们创造与其他利益群体和成员平等发展,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2. 要突出安置重点, 加大指令性计划安置的力度。

认真做好师团职转业干部重点安置工作, 特别是对模范功臣和作战部队师、团职主官以及长期在边防海岛等艰苦地区和从事飞行舰艇工作的军转干部, 在接收安置、职务安排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及时下达用于安置军转干部增加的行政编制, 保证给师团职干部专项使用。

3. 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

对退伍兵的职业培训既要作宏观上的考虑也要作微观上的考虑。从宏观上来说, 应把这种培训纳入整个国民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和持续教育宏伟计划作通盘考虑, 而不是孤立地来考虑退伍兵的职业培训问题。这种宏观上的考虑主要是由国家出台一些吸引和鼓励退伍兵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政策, 如国家财政的专项拨款;国家教育部门高考招生降分的优待政策;劳动部门考级发证的倾斜政策和培训期间社会保障的待遇等政策。从微观上来说, 就是要安置部门对退伍兵的职业培训要解决培训基地、培训师资、培训计划、培训教材、培训经费, 培训待遇等问题。这里要树立一种培训社会化的新思路, 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来完成职业培训, 这样才做到少花钱, 多办事, 办好事。

4. 要加强研究探索, 稳妥地推进军转安置办法的改革。

针对转业干部择业期望值比较高的实际, 军转部门应深入宣传国家的改革形势和转业安置形势, 介绍近年的安置情况, 教育广大转业干部客观面对现实, 把择业愿望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 自觉更新择业观念, 体谅地方困难, 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要利用各种时机, 与转业干部谈心交心, 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和真实想法, 帮助他们了解地方的安置形势和困难, 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合理确定择业方向。在计划安置方面, 对部分党政机关及许多军转干部希望去的热门单位, 继续实行“公开职位、竞争上岗”等办法, 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实现公正合理的安置。继续探索和完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功绩制分配、考试考核等办法, 在安置工作中引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机制。

5. 继续推行已经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有许多做法已被近几年的安置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如打破了长期的退伍安置是全民所有制、固定工制的格局, 与劳动合同制的用工制度接轨;拓宽安置渠道, 实行多元化的安置模式;推行“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 保底安置”的安置办法, 鼓励自谋职业;实行“均衡负担”、“有偿转让”的安置办法等等。

6. 要加强协作配合, 确保军转安置任务顺利完成。

树立军地“一盘棋”的思想, 形成共同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合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是对新时期党和军队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军转安置工作作为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大事, 也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妥善解决转业干部安置中的矛盾和问题,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条件。

篇3: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044—03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观,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思想路线主客体间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统一,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才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解放思想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的历史必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面临着如何解放思想、如何实事求是、如何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等系列难题。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国情,紧跟时代步伐,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目标,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诸多问题,形成了体现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要走自己的路,其中心任务是“保卫和发展生产力”,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具体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经济建设具体指导方针是“多快好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总目标是在20世纪内把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比较发達的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发展起点、发展道路、发展任务、发展目标、发展阶段等方面,突破苏联传统的发展模式,初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提供了理论指导。

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完整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理论、“一国两制”理论等,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显著的时代特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发展提到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高度,提出并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新突破,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成功地推向了21世纪。

进入2l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深化认识,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系统阐释,可以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作用于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立体思维理念的发展观。从内涵上看,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全党“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把它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联系起来;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发展从整体上有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与“以人为本”一起,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体系的内涵;强调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的思想统一起来,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根本方法。

二、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党和国家的思想大解放

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率领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其实是一部科学发展观促进思想解放的历史。在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党和国家历经了四次思想大解放。

1978年5月,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署名文章,从哲学理念上突破,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打破了个人崇拜,开启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党内外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党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1992年2月,邓小平南方谈话,在经济领域突破,冲破姓“社”姓“资”的束缚,打破了对计划经济崇拜,掀起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1992年1月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冲破禁锢人们多年的思想禁区,解决了困惑中国多年的改革难题,为思想再次大解放指明了路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和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模式。从此,中国进入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1997年5月,江泽民为“公”、“私”定论,在体制上创新突破,冲破了姓“公”姓“私”的束缚,打破了所有制问题上的公有崇拜,引发了第三次思想大解放。随着姓“社”姓“资”问题的解决,国家所有制结构发生大的调整,私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97年5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说。“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同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召开当天,《中国经济时报》头版以《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为题,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思想碰撞进行总结概括,明确了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五大报告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其后,国营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民营、私营企业比重逐年上升,医疗、住房、教育等改革也随后跟进,全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立足于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重点解决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明确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主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四次思想大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在四次思想大解放中,党的思想路线也历经了三次变化。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思想路线的发展,再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进一步完善,标志着党对主客观认识的大提高,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方面理论性和实践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大发展,为我们党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导。

三、解放思想使党和国家的事业进入了科学发展轨道

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解放思想与党的发展路线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在切入点上,“解放思想”从“破除”着眼,要求冲破禁锢、僵化和保守思想的束缚;“实事求是”从“确立”着眼,要求认识事物求实、求是;“与时俱进”从“发展”着眼,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指向未来。在判断方式上,“实事求是”为科学判断,是事物本来面貌及其规律;“解放思想”为价值判断,是主体积极的状态;“与时俱进”为过程判断,是认识和实践的进程,着眼于未来。在目标取向上,“实事求是”以客体及其本质为目标取向,强调客体的重要性,揭示和把握其规律;“解放思想”以主体及其素质为目标取向,强调主体的重要性,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使主体获得解放;“与时俱进”以主客体统一为目标取向,强调主客体的协调前进,揭示和强调主客体发展的统一性与和谐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历史证明,我们党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行着思想解放,形成并实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三次飞跃。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我们党解决中国当代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不断解放思想的30年。

解放思想使我们党和国家认识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不断与时俱进。我们党和国家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除前苏联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破除长期以来超阶段的“左”的框框,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破除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坚持根据当前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破除长期以来单纯或局部地抓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思维方式,坚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解放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的。

解放思想使我们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我们党和国家在深刻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现实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许多曲解、误解和教条化理解,加深了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科学认识。我们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手段;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法制是社会主义的保障;没有精神文明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等等。

解放思想使我们党和国家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我们党和国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不搞“全盘西化”,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解放思想使我们党和国家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篇4: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一、要用“创新”精神谋划安置工作

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加快推进的历史阶段,新常态下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同样也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用创新精神做好军转安置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更为紧迫。

一要全面准确贯彻中央精神,坚决维护军转安置计划和政策的严肃性,不断探索改进安置办法,妥善解决军转干部工作分配、职务安排、待遇保障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把军转人才资源配置好、服务好、开发好,创造性地完成军转安置任务,让部队满意、军转干部满意,让地方党委、政府满意。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安置前做好深入细致的调研,详细了解“供需”情况,为合理安置打下基础。在具体安置工作中,始终把如何发挥好军转干部才能作为出发点,在全面了解军转干部个人专长、志愿和单位需求的基础上妥善安置,力求实现“人岗相适、各得其所”。安置后“扶上马,送一程”,抓好军转干部的教育培训,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探索顺应时代要求的培训内容,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地方工作。

三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与军转安置改革相结合、把中央改革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把军转安置改革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健全体制机制相结合,积极稳妥地推进军转安置制度改革。

二、要充分“协调”,高标准制订安置计划

干部转业安置计划,是干部转业工作中的基础环节,涉及面广,相对复杂,作用重大。计划做得好,转业干部才能定得准、走得顺;反之,就可能影响工作效率、影响离队比例、影响安置质量和安置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要政策宣传到位,尽快做好部署。每年转业安置计划制订前,总部都会下达通知对如何制订安置计划提出总体要求,对此应尽快向下逐级传达,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提出具体要求,使所属各部队都能提前做好意愿征求、档案整理、数据完善等相关准备工作。要尽快搞好安置政策宣传、尽快指导部队展开工作。

二要计划制订准确,认真做好核对。认真核准转业计划与安置计划数据。干部转业计划一般都是由调配部门制订的,而干部转业安置计划则是由各军级单位上报转业部门汇总形成的。两者之间经常存在姓名、部职别、职务等级、出生时间、职务时间等方面的信息差别,对这些必须逐一核对清楚。同时,要认真核准历年滞留人员安置计划数据,核准其他特殊人员安置计划数据等。

三要安置条件明确,严格把好条件。坚持严把干部转业条件,对一些不得列入转业复员计划的必须从严把关,如年龄、任职、身体等条件;坚持严把干部转业安置去向、安置方式条件。审查移交档案,一方面就是审查转业复员干部的安置去向是否符合安置地接收条件,不符合接收条件的必须调整安置去向。另一方面就是审查安置方式条件,特别是不符合自主择业条件的,必须坚决调整;坚持严把家属随调随迁条件。在制订安置计划时,转业复员干部的家属随调随迁计划是最容易填错、漏填的,因为按照政策,军队转业干部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可以随同转业干部一起迁移到安置地落户。

四要认真细致审核,整理收集数据。填报干部转业安置计划数据库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要把好数据规范关,对内容不能简单填、不能随意填、不能挑着填等。要过细把好审档核对关。干部转业安置数据应根据转业干部的档案填写,审查档案人员在审档时必须注意干部转业安置计划数据与档案是否一致。

三、要努力实现安置工作“绿色”发展

“十三五”时期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也是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裁减员额30万的关键时期,军转安置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军转安置工作的绿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未来的军改过程中,军转安置工作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转业干部安置与地方公务员招录、干部选拔、人才招引,应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态势;要实现中央与地方、地区与地区、部门与部门之间军转安置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均衡发展,节约政府有限的安置资源;同时,军转安置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必须要注意保护环境,做到清洁发展、低碳发展。目前,有些地方军转安置工作没有真正摆到应有的位置,主要领导认识不高,大局意识、政治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转安置工作的健康发展;还有的地方没有严格按照中央政策办事,讲价钱、谈条件,搞变通、打折扣,就低不就高,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军转干部的利益;还有少数地区和部门处事不公,廉洁自律不够,拉关系、找门子,请客送礼,一定程度上也污染了军转安置工作的良好风气。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真正重视军转安置工作,真正关心关爱军转干部,切实为他们营造风清气顺的良好环境,走清洁发展、低碳发展的军转安置之路。

四、接收军转干部的观念应更“开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的理念,对接收安置军转干部的单位来说,思想观念应更开放一些,不能自我封闭不可取。

每年一到拟制军转安置计划时,常听到个别接收单位抱怨:自然减员较少,空出的编制都用于接收军转干部,无法引进专业人才,影响本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和长远发展。诚然,随着机构改革的推进,一些单位编制紧缺,少数领导有这样的想法不足为奇,但只把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放在本单位一个圈子、小集体上,就不应该了。军转干部刚上岗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不懂不会的问题,但这不应成为不接收军转干部的理由。地方单位人员交流任职也是常有的事,只要合理的人才流动、相互借鉴经验、取长补短,对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都是可取的。近年来,部队也非常重视专业对口问题,军转干部文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可见,是否能成为专业人才,除了大学所学专业相近这一天然优势外,岗位实践也是丰富的课堂。同时,相关单位有更加开放的用人理念,大胆为军转干部提供舞台,让他们历练成长,发挥“鲶鱼效应”,一定会促进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和长远发展。

五、落实自主择业与计划分配“共享”的服务理念

2001 年自主择业安置方式实施以来,各地安置部门始终把促进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作为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健全工作机制,将自主择业与计划分配“共享”的服务,取得了很好成效。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还应做到以下几点,以促进其创新创业。

一要强化政策扶持,统筹推动创业。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待遇、做好经常性服务。管理服务部门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提供全方位服务,协助他们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自主创业,特别是培养他们成为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政府在制定出台鼓励创业促进就业政策文件时,应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与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和留学回国人员等群体一起纳入重点扶持对象,纳入创业就业培训覆盖范围,并在提供贷款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服务、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扶持,有效缓解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的资金压力。

二要依靠教育培训,提升创业素质。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培训,应集中开展适应性培训。如邀知名专家教授,讲授政治经济形势、经济管理、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等市场经济知识,并介绍工商、税务、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等政策;培训帮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及时了解地方情况、熟悉政策,做好就业创业的心理准备。根据需求,组织开展网络培训、开展专题培训、邀请创业成功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交流创业经验、组织到知名企业实地见学等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培训等,以提高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素质。

三要做好创业服务,助推创业成功。通过整合资源、政策和服务,指导帮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制定用工、薪酬、劳动保护等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为他们提供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根据他们创办的企业需求,提供订单式培训和定岗培训服务,帮助提升企业员工技能水平。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军转部门面临军队改革和裁军30万的“大考”,面对新时期军转安置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应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领推动军转安置工作。通过结合新的发展理念,提出对新时期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思考。

篇5: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1. 转业干部自身期望同接收单位之间存在着供需矛盾。

从人才市场的角度看, 军队转业干部同用人单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 能达到供需平衡最好。即便是有时不平衡, 市场会通过自身调节使之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但市场调节在面对转业干部时却完全失效, 矛盾逐渐显露。据可靠资料, 大部分转业干部希望能进入热门单位, 能有铁饭碗, 但对这些热门的单位来讲, 无法接受数量庞大的军队转业干部。

2. 转业考试与我国考核体系之间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大力改革完善, 军队干部的转业通常都是以考核作为安置的重要依据。只不过当前我国并没有对此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只是口头强调如何公平对待他们, 缺乏严格有效的公平考核体系, 很难保证安置的公平性, 给某些不当行为提供了滋生的条件, 使得军队转业干部无法真正得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3. 自主择业的宣传力度不够。

据相关调查, 很多军队现役干部对自主择业都没有深入了解, 明确转业的这部分干部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是一知半解, 更不用提关于军队自主择业的优惠政策是什, 这些都极大地影响转业干部对于择业的选择, 也影响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4. 没有给予转业干部相应的择业再培训机会。

我国人口众多, 每年的就业压力都相当大, 为能适应社会职业需求, 为能站在等同的起跑线上, 军队转业干部需要在自主择业之前进行有效的再培训工作, 这也是他们进入社会的前站。不过目前大多数转业干部都未能受到此培训机会。

二、完善军队转业干部培训措施

1. 精炼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很重要, 是影响转业干部对培训知识吸收程度的关键。不同的转业干部需要不同的培训重点。第一, 思想观念需要改变, 转业干部要将在部队的生活理念转变为市场的观念, 尽快建立起再次就业的自信心。第二, 要对相关的政策进行培训。相关政策的培训能让待转业干部清楚的明确当前形势, 尽快的找准自己的位置, 做好准确的定位。第三, 知识方面的培训, 无论是否转业, 无论在何种职业, 都离不开知识, 对于转业干部来讲, 他们必须具备关于政治经济及法律方面的基本知识, 才有利于今后的更好地自主择业。第四, 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对于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主要是针对那些已择定行业和岗位的转业干部, 具体的有针对的实施, 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就业行业, 尽快融入到岗位工作中。

2. 统一军队转业干部思想认识。

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继续发挥军队转业干部的先进带头作用, 才能尽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所以, 应当加强军队转业干部的思想培训, 认识军转培训的重要意义。具体做法如下。第一, 尽可能挖掘军转干部的优势资源, 将其视为人才资源投入到合适的行业中, 将军转培训作为人才发展战略。此外, 应当将军队转业干部的基本利益作为参考项目, 立足于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 努力开发军转人才资源。第二,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观念。地方政府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观念, 应当意识到军转干部不但是军队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也是地方政府需要的人才。所以, 军转培训也是地方政府的义务与责任。只有军队与地方政府积极配合, 双管齐下, 才能培养出地方需要的军转干。第三, 促进军转干部需要积极配合军队与地方政府的培训, 高度重视军转培训。不仅仅意识到培训是为军转干部指路的必要程序, 也要意识到培训是提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将在军队当中总结的优秀经验运用至未来的工作岗位当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积极改正, 全面提升适应地方工作的岗位能力。

3. 组建与完善干部培训组织机构。

组建与完善干部培训组织机构是健全我国军队干部培训管理体系的必要途径, 促进军转干部培训的发展。专门的干部培训组织机构有利于培训思想与理念的统一, 也符合军事指挥的集中统一的原则。由于军队转业干部能为社会带来很大的贡献, 所以军转培训是党、政、军、民、学的责任。转业干部有能力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若出现军队与地方相互推诿培训责任的情况, 则往往导致军转干部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所以, 国家要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干部培训组织机构, 规范培训内容与方式, 切实落实培训工作。使得有关机构能提高对军转干部培训的意识, 纳入到地区、部门的人才培养计划等工作当中, 结合不同地区的基本情况采取恰当的培训形式来开展培训工作, 开发好转业干部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 使之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谷向东.建立完善转业干部培训工作机制[J].理论前沿, 2008 (8) :41-42.

篇6: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一、充分认识军转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形势

长期以来,各地认真扎实开展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军转安置任务的圆满完成。实践说明,高标准做好军转安置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军转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形势,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并持续不断地抓紧抓好。

1.适应国家改革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军转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我们要聚焦国家改革发展新形势特别是国防和军队改革对军转安置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军转教育培训工作,帮助军转干部了解和适应地方改革发展情况,提升做好地方工作的能力素质,尽快完成从军队工作向地方工作的岗位转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显身手,做出新的贡献。

2.充分发挥军转干部作用的必然要求。军转教育培训既是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别于一般的单位培训和社会化培训。我们的培训对象是处在人生重大转折期的军转干部,他们在部队锤炼多年,具备许多优秀品质,但由于军事工作的特殊性,也使得他们对地方了解不够,转业以后有可能出现暂时的不适应,这既包括业务工作的不适应,也包括心理上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有可能影响军转干部作用的发挥。军转教育培训的任务就是帮助军转干部尽快适应新角色、新岗位、新环境,为其进一步发挥作用打下基础。这些年,我们着力实施的前移培训、适应性培训帮助军转干部尽快实现角色转换,上岗前专业培训、个性化培训帮助军转干部提升地方工作需要的能力素质,使他们较好地适应新岗位。而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任务在调整,我们要在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不断提升教育培训的成效,还需要研究新常态,激发新成效。

3.深化军转安置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深化军转安置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任务,也是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客观要求。改革既包括安置方式的调整完善,管理保障工作的加强,也包括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教育培训是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军转安置工作一个关键性、基础性的环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它的地位和作用会更加明显。善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军转教育培训政策制度的完善是其中应有之义。无论是从国际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国的国情军情来看,今后教育培训都将在安置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不断加强军转干部管理保障的重要内容。

二、探索新形势下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转业干部教育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也不同于其他的在职干部培训,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组织,转业干部教育培训才能取得实效。

1.要加强对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作保证,才能取得扎实成效,达到预期目标。一是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重安置轻培训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入发展。转业干部中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往往对安置过度关注,对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二是要解决突出矛盾问题。现在的形势发展变化很大,转业干部队伍状况也有一定改变,对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切实完善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式、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优化教育培训队伍、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全面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不断推进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帮助转业干部顺利实现由国防和军队建设人才向党政人才和经济社会建设人才的转变。

2.要把转业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地方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教育培训,应纳入地方干部教育培训及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同等对待,统筹部署,加强指导,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这样,转业干部教育培训站位才会高、力度才会大、措施才会实,成效才会有保证。

3.要把转业干部教育培训与其安置使用有效结合起来。转业干部教育培训的目的性很强,是为了更好地把转业干部安置好使用好,提高人岗相适率,促进事业发展。教育培训的组织安排,包括办班层次、组织形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经费保障等等,都应根据这一目标而展开,与之相适应、相匹配。这样,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可能会强一些,吸引力可能会更大一些。将教育培训与安置使用脱离开来,为教育培训而教育培训,或者搞教育培训只是为了例行完成军转工作中的一个固定程序,都是不可取的。

4.要把转业干部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转业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重要工作,需要集聚各方面的力量来完成。除军转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配合、相互支持外,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以及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应吸纳到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来。通过多方努力,切实形成中央宏观指导、地方分类实施、各类院校积极参与的转业干部教育培训格局。

5.要积极研究军转教育培训工作新举措。实现军转教育培训工作新发展新突破,既需要树立新的理念,也需要有效的抓手和措施。要按照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军转教育培训政策体系,为促进军队干部队伍建设、为安置和使用好军转干部提供更可靠、更有效的制度保障。要加快教育培训基地布局,逐步打造特色鲜明、层次分明、功能齐全,能够为军转干部提供切实服务的军转教育培训基地体系。要推进军转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继续做好前移网络培训、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网络培训,研究进一步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全方位开展军转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

上一篇:教育管理材料目录下一篇:浅谈数字电视游戏平台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