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成果

2024-08-07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成果(共6篇)

篇1: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成果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研究》成果公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教研室中学数学教研员蔡凤琴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优化教学过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研究》(课题批准号为FHB040071)。课题组成员有:闻新宁、叶名坚、李占龙、项飞、卢尚义、石占军、王宗明等。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内容

为实现课题研究目标,本课题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1.优化教学设计,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的实验研究。

2.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3.课堂教学过程中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与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

4.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差异教学策略模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我们课题组反复学习《素质教育》、《走进新课程》和《新课程标准》,《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教学》、《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以及其它教学理论,挖掘其中的真谛。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

2.个案分析法。所谓“个案分析法”,是以剖析典型事例为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参研教师选取实验班的学生作为个案分析对象,跟踪记录他们上课的发言、作业情况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典型事情,借助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真谛,写出案例。

3.行动研究法。这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坚持每天教学反思,并要求学生写学习日记。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调整教法;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在不断反思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4.调查分析法。在我县的平罗中学、平罗二中、平罗回民、陶乐一中四所中学的高

一、高

二、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特别在平罗中学、平罗二中高一年级进行重点调查。

二、课题研究主要结论对策

(一)研究主要结论 本课题研究是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主旨在于寻求班级授课制下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途径。研究结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优化教学过程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二是构建了优化教学过程操作模式和实施策略体系,使提高教学质量,利用优化教学过程有了实践载体,由可能成为现实;三是丰富了对学生差异开发和利用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强化教师对“学生差异资源化”的认同与实施;四是验证了优化教学过程,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策略支持。

(二)研究主要对策

1.本课题不是科学思辨的研究,而是实践问题的研究。

由于长期以来关于教学与课程,广大教师熟悉的是“教学”。因为,在以往接受的教育学里,有“教学论”却很少有“课程论”。在学校,接触的是“主管教学”的校长,却很少见到“主管课程”的校长,可见我们耳熟能详的是教学,至于课程的融入,才是我们研究的关键。所以,我们只有理解了本课题为什么将过去理论界有关教学论和课程论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合并进行实践研究和应用研究;只有理解了课程与教学到底有什么区别,课程改革是不是就是教学改革;只有理解了新课程究竟新在哪里,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新课程,才能实现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题牵动研究的构想。这就需要我们以全区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从知识传授与接受层次上研究课堂教学步骤,从教材性质上提出教学模式、概述教学策略,论证教学过程各构成要素的运动系统,使研究过程与高中的教学过程自始至终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需要我们把目标定位在“转变”、“提高”、“克服”、“校正”的实践对策研究上,既广泛收集前人、同行的研究资料和有关理论,使自己具备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又要深入全地区各校的特殊之处,使所开出的“处方”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这就需要我们“用研究的态度来工作”,“把工作当作研究任务来做”。我们坚持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来对待工作要求,坚持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规范工作步骤与过程管理,才能少走弯路、减少损失,才能尽快摸索到新的教学思路与新的教学模式。

随着全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我县高中教育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广泛参与研究,这一点逐渐得到了确认。不仅表明我们的教育研究活动开始由追求一般的写论文、搞论辩转向了追求影响新课程实施和改变教育现状,希望研究结果既要有学术价值又要有实际效用,即注重本课题研究的整体效益;而且表明以往长期困扰我们的“研究归研究,实际归实际”的顽症逐步得到有效的克服。这个问题的确认,有助于我们改变自己封闭研究的状况;有助于各校选准突破方向取得更好的学术进步,并使研究成果为实践所需要;有助于在全区普及教育研究活动,以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和质量。这些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趋势。

2.把握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一个极其特殊的境地,是现在社会培育未来社会的温室,是一方带领另一方学习已知、同时探索未知、同时发展智慧的一个生动具体持续不断的场景,是一方完全为了另一方充分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改造自己精神的交融。一想到学生每天都要有五六个小时生活于其中的永不重复的活的课堂情境,想到我们曾无意识把它当成车间、阅览室、办公室,还真是有些后怕。获得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愉悦,并且这种愉悦还曾打动过不知多少听课的成年人的心。在这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就是:从“课堂教学生命说”的角度优化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能否等同于主动性?

3.为优化定位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是非常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只可能优化,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选其优者而用之。教育教学过程是多因素、随机性的,几乎不可能证明某一方法的“最” 优性。对象不同、内容不同、环境不同,教育教学方法便要随之变化。只存在“优化”的方法,“满意”的方法,不存在“最优”的方法。所以,研究优化教学过程,应把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解为某一方法针对某一项教育教学内容是“最”优化的。在实践中,我们本着“适合--较适合--最适合”的原则,吸收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精华,围绕新课程的实施,侧重实践应用,寻找这种“最优的方法”。

4.实践研究是核心

教育研究如果只具有理论意义,忽视了实践指导作用,那么教育理论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所以,我们克服当前这种理论超前、实践滞后的现象。我们除了必须针对实际,为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开路搭桥之外,全县高中数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业务骨干,也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去寻找理论和实践的衔接点。那么,教师该具备哪些素质、又该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论引向实践,并在教育实践中检验理论,丰富和发展理论呢?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中学教师,除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熟悉本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理论之外,还应紧跟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带动身边的教师从点滴做起、从基础做起,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其中切实提高中学教研活动的科研含金量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付注实践。就像科学理论必须要经过技术环节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一样,纯粹的教育理论不会自动地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三、研究成果与影响

经过近三年扎实有序的实践探索,课题研究给教师、学生、学校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1.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的发展

在教师成长的同时,学生的主动发展更令人欣慰。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学习能力和成绩同步提高。

(1)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挖掘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地去克服坏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能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求科学文化,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互助互信的学风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寻求把学生群体差异资源化的途径,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课前准备中,教师要求各层次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搜集数学知识的背景资料;在课上研讨中,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评价各组的合作状态及个人对小组的贡献;在课后延伸中,又以各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性调查、制作活动,从而增进了各层次学生之间的信任互赖。为了小组的荣誉,在课外作业、独立学习等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监督,形成了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

(3)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学会了自觉关注身边的数学

本课题研究始终倡导“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来落实。课前,学生通过实地走访、网上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数学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课后,他们用数学报、调查报告、数学日记等形式,展现了自己对生活中数学的发现和思考。如平罗回中的学生高瑞在数学日记中这样写到,我认为:学习数学不是只为了应付考试,取得高分,更重要的是将其应用到生活当中,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方法目的。

(4)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同步提高

在优化教学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成效显著。以平罗中学实验班为例,实验后该班的高考数学教学成绩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表一)2006年数学高考成绩

(表二)2007年数学高考成绩

表一

2006年数学高考成绩

表二

2007年数学高考成绩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课题组教师在不断的交流研讨中领悟到,课题研究是提高自己教育理论水平与教学技能,帮助自我走出教学困境,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实施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更新,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也悄然提升。(1)教师对优化教学过程的认识更加理性

在实验之初,教师对优化教学过程视为一种负担和阻力,对每节课的教学似乎总觉得有点缺陷。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教师逐步树立了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发现自己对备课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并没有深刻的思考过。新课程改革又深入我们的教学。新一轮的教学,如果不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刻的思考,我们将会被时代淘汰。对教学方法优化的实践与思考,首先是基于对教学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备课时是否认真的考虑过哪种方法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掌握?如何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更为多样化

要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就必须改变单

一、固定的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层次,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努力实现方法的优化整合。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特长和对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3.合作互助的教研机制得以形成

为了使课题研究能够深入进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必不可少。为此,我们建立了“1224”年工作制,即总课题组每月召集一次全体教师活动,各校每两周进行一次专题研讨活动,指导小组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诊会议,领导小组每四个月召集一次工作会议。在活动方式上,我们采用各课题学校轮换主持和子课题组内部研讨相结合;在活动内容上,每次围绕不同的主题选择课例,先在校内进行两次以上的说课、做课、评课,不断修改之后呈现出来共享;并结合研讨主题做专题报告,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契合。我们把这种教研形式称之为“主题式磨课”,三年来共进行了30多次,有效地解决了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例如,针对“优化教学过程”的主题,平罗中学课题组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教学为载体,先后进行了两次校内的“三课”研讨,把改进以后的结果展示给课题组全体成员分析,并结合课例就“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的关系”进行专题培训。平罗回中课题组围绕“如何实现学生的有效自主学习活动”的问题,进行了组内的多次交流,并在研讨会上通过介绍改进过程、现场做课、录像分析的方式,与各实验教师做了互动交流。本课题研究活动也促进了教师自我反思意识的形成,教师在自我实践反思、倾听他人评议、实践再次修正的过程中,积极动笔撰写随记、案例,由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的探索者的不断前进。

四、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对高中生数学学习障碍与认知风格的测查分析中,对“自我效能感”的认识与培养重视不够。高中生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着其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与能动性,且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研究中缺乏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激发和利用,没有充分发挥其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2.在高中数学课中分层教学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课前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课中要在各层次学生中“迂回”,课后还要加强学生的个别辅导及与家长、学生的沟通,要付出比常规教学方式更多的劳动,教师因此增加了疲惫感。3.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制约着分层教学的实施。目前对教师的评价中,学生的成绩仍然是最重要的指标,且多以学期末的终结性考试成绩以及高考成绩为参照,学校掌握着最终的评价主导权,使得部分教师把精力倾向于C层学生的“补差”,缺乏对A、B层学生“培优”的投入。

4.消除环境因素负面影响的措施缺乏支持。数学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开展社会调查等相应的实践活动,但由于高中课程紧加之学校担心安全问题或学校与社区的沟通不够,迫使师生不得不放弃此类活动。同时,部分家长不注重良好家庭环境的建设,给学生灌输庸俗的实用学习观,使教育的功效逐步衰减。

5.对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的研究不够深入。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如果没有有效的学习策略,数学学习效率就难以提高,知识意义的建构就更加困难。本课题虽然有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互助、自我反思的认知策略,但就个体自身而言,学习策略仍显匮乏,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并增强自觉运用学习策略的意识。

6.优化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部分学生由于知识缺陷积累较多,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不能及时补救,学习较为被动。对这部分学生应该考虑采用校外单独辅导甚至留级等补救手段,否则就有可能长期在后进的学习状态中生存,不利于其终身的发展。

总之,经过三年多的潜心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相对而言,子课题(3)研究还不够深入,在为高中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与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提供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方面尚有待完善。

篇2: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希望能使民族地区中职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学校有完备的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教学课时,协调数学课与专业课的教学进程;加强对数学学科的宣传,使学生能正确认识数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教学方法能够丰富多样,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觉性。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以学生为本。通过专业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锻炼升华,中职数学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知识面更广,驾驭专业知识和课堂的能力也更强,从而提高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2.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合理评价每个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不仅注重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结合学生实际,教师教育活动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改变,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习,体验应用知识带来的乐趣,使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得到大大改观。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顺利升入高一级学府,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和多种技能,在各行各业有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从而实现“升学有望、择业有门”。

篇3: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成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模式需要进行转化,由传统的“教教科书”转型为“用教科书教”,这也表明了高中历史教学不再以盖棺定论的教科书姿态以及原有的凝练总结性文本叙述方式进行教学,而是转向对历史真实性和多元化的探索,将与时代发展相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引进高中历史教学中[1]。所以,史学研究理论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史学研究理论成果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指导,能够解决目前历史教学滞后于时代的问题,同时还有助于完善高中历史知识和综合性史观体系,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效的完善。

二、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据了解,高中学生中有大部分人对历史都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对学校开展的历史课并不太喜欢,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沉闷,课堂枯燥,让人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都是照本宣科,没有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的知识,将教材中的知识作为唯一真理,却忽略了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应付考试。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是以史实为基础,结合历史结论而构成的陈述性的历史知识教育理论。

例如,在旧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认为经济危机是属于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是因资本主义的内部基本矛盾所引发的,但是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逃脱这次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对历史教材中的历史结论的正确性进行考证。随着史学研究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更新的历史研究理论成果将成为历史教学的最佳依据。

三、史学研究理论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 以新的研究成果对教材中有误的观点进行纠正

尽管高中历史教材在这几年经过了数次修订,但是因为传统思想的限制,导致历史教材一直无法随着史学研究新的理论成果的出现不断更新,现行的历史教材中仍然有很多观点停留在过去片面陈旧的阶段。比如,在历史教材中仍然将列宁的观点作为结论,即认为帝国主义是腐朽即将死亡的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才能够适合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帝国主义仍然还存在,这就表明,即使是“万恶”的资本主义仍然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方面。对于这些有误的、主观的观点都需要进行纠正,这就需要史学研究理论成果对教材修订进行补充。通过史学研究理论成果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让学生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历史,以时代的角度看待历史,达到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雅典民主政治”的时候,教科书上对雅典民主政治固有的评价是:人类历史的进步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这个观点是不完善的,并没有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全面的概括,会导致学生在对雅典城邦政治体系进行解读时出现谬误。现代文明史的研究中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教师应该将这些新的观点引入教学,让学生了解到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有局限性的,城邦政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让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以及西方政治体系发展有全面的了解。

2. 将新的史学观点引入教学中

历史结论都会受到所提出的时代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更,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也会因为时代的不同,提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历史研究学者所提出的新的时代观点,看似与历史教学中的知识没有实际联系,但是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应用这些观点在课堂中引入相关的历史问题,将时代背景和历史相结合,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历史事件对现实的影响[2]。通常情况下历史事件的相关结论是由历史学者的历史判断和道德判断进行总结,在历史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学生被片面的观点误导,让学生独立思考历史事件,得出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例如,提到中国近代史,讲到这段“国耻”的时候,通常都会提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观点,过去也一直将这个观点视为真理,但是这样的观点并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这个观点。

在讲到“十月革命”这个内容的时候,根据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是阐述俄国革命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意义,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将新的观点引入课堂,“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带到了中国,开启了世界现代史,让学生了解“十月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开阔学生的史学视野。

3. 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史观看待问题

近几年以来,很多历史研究学者从科学和宏观的角度对我国历史的各种重大事件进行重新的审视。但是在我国中学阶段历史教学方面,不管是课堂上的教学模式还是教材,都是以应付考试为目标,迎合应试教育。为了实现新课改中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不同的考量。例如,近代史上众所周知的慈禧一直是被视为清政府腐朽势力的代表,以反面的形象被人唾弃,但是却没人知道慈禧其实是第一个敢于挑战世界的统治者,尽管最后没有成果,并且间接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但是却给予对外抗争一定的支持。与此类似的历史实例还有很多,因为历史教材的片面记录误导了学生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因此,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片面记录的“史实”并不准确,需要教师扩充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去搜集更多的相关资料,以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点。

在过去讲解到“新航路的开辟”的时候,教师通常都是以全球史的角度,讲述新航路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的影响,现在各种新的历史理论的提出,可以借鉴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解,从文明史的角度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现代化的角度可以说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人类走进近现代的初始阶段。通过不同的角度对新航路的开辟进行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篇4: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成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 自主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35-02

我们在数学教学上研究实施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高中数学“六环”递进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使学生自主学习、愿意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下面从该模式在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实施及取得的成果进行分享。

高中数学“六环”递进教学模式是师生通过“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应用拓展→课后练习”这六个先后有递进关系的环节构成的教学程序来传递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合作探究掌握数学知识并用之去解决数学问题,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一、实施前提

高中数学“六环”递进教学模式的实施有三个前提条件:

1.建立在已编好的导学案之上。

2.要有完善的学习小组建设。

3.要有全面的评价机制。

二、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导学案的编写不能只考虑教师教的需要,还应该考虑学生学的需要,因为导学案是师生共用文本,既是教案又是学案,所以,编写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他们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要把教学过程融进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导学案的具体展现形式。

三、实施过程及成果

1.如何明确目标

每个导学案编写都要严格依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课时及学习目标,这样就会让学生明确目标有针对性的学习。

2.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的实施让学生快乐学习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资料,自主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这样能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通过自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时间让其合作探究之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该环节的实施是在教师事先分好组的前提下完成的,既然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分组时要注意本组成员的层次性,所以,我们是六人一组,坐两排(前三个后三个),这样便于小组讨论问题,每一组内的学生分A、B、C三个层次,实施过程中我们以A层带B层,B层带C层的具体方法实现小组内解决问题,真正解决不了的推到展示点拨环节,时间充足的话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中。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高合作水平;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3.自我展示增强协作

该环节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展示,另一个是点拨。展示就是把小组合作探究后结果展现出来;展示内容有成果展示、问题展示、技能展示等,展示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需要有配套的导学案;展示有两个目的,一是激发学生表现欲望,锻炼其表达能力;二是观察学生小组学习进展情况,便于教师调整并决策下一步的教学进程。点拨就是解决疑惑,明确方向。点拨方式有生生点拨、师生点拨、即时点拨、综合点评等,通过这个环节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小组协作能力。

4.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应用拓展环节和我们传统教学中的课堂练习相似,本环节是用来解决本节课的知识是“怎么用”的问题。应用拓展环节的真正意义在于以下两点:第一,本节课的知识点的应用,本环节一定设计针对性基本知识点练习,巩固新知,反馈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第二就是考查学生的拓展思维,在设计练习题时是有意识的让学生暴露他的思维过程,加强对学生思维逻辑性的训练,最终达到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讲解新授课中的概念课时,要对概念的内涵一步一步的挖掘,外延一点一滴的拓展,使学生对概念更加深层次、更加全面的认识。该环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各环节的设计要体现层层深入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便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使知识和能力同步提升。

5.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课后练习主要是用来巩固当堂学习的内容而出的测试题,课后练习的题量不宜过多,是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而精选的题目,难易程度要适中,不仅在突出训练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同时也要适度拓展本节知识,而且覆盖面要广,但一定要避免偏题、怪题,真正实现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真正起到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题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实现高效教学目标,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各环节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团结互助、展现自我空间,并且对其正确引导,使学生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在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时在学习方法上也形成自己学习模式,对于高中数学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乔伊斯(B.Joyce)(美国)和威尔(M.Weil)(美国),《教学模式》·1972年。

[2]《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篇5:交流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提出的背景:这个部分内容的陈述,要求用两、三段简洁的文字讲清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原因、理由,回答好“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个别的结题报告,如有必要,还可列出一个部分“课题内涵的阐释”,专门对课题的内涵作说明。

2、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既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陈述,也可以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来陈述。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能更充分地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课题研究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来进行。这部分的陈述要求理论依据要具体,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列出课题研究所依据的若干个具体的理论观点或若干项具体的政策,所依据的理论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所选择的政策要具时代性。在陈述理论依据时,应切忌将某一专家、学者的整篇著作或某一个文件、某位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全文当作理论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现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是本课题研究所要最终达到的目的。在实验性的课题中,它体现的是“实验假设”。实验假设其实也是实验将要达到的目标。这一部分的陈述只须用一、二百个字就能说明问题。这个部分的陈述,要注意以下二个问题:一是课题研究目标的确定不要过于空泛,过于原则,或没有扣紧课题题目。二是要注意结题报告结构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本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最终必须落实到研究成果中去。看一个课题的研究合格不合格,能不能通过验收,就看在研究成果中,所取得的成果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在陈述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时,一定不能忽略研究目标与研究成果之间这一内在的联系。否则,会令人感到这个课题研究并不成功。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陈述的是课题研究的范畴,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对研究主要内容的表述应当紧扣研究目标,简明扼要,准确中肯。在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时,有的将子课题表述成研究的内容,这也是一种简洁明了的表述办法。必须注意的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同样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的研究结果必须在研究成果中予以体现。

6、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方法,指的是该项课题在研究时所采用的教育科研方法。一项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科研方法。比如,采用实验法,同时也可能采用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等。这部分的陈述,一般列出将采用的科研方法,稍加说明就可以了,花费的笔墨不必很多。

7、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这部分的陈述比较简单。一般将课题研究分成准备、实施研究、总结等三个阶段,也有的分成四个、五个阶段。然后,在每个阶段中简要陈述做了几项工作,一做什么,二做什么,三做什么,简明扼要,不必详细陈述。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需要花费较多的笔墨来陈述。要通过回顾、归纳、提炼,具体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具体陈述采取哪些措施、策略,或基本的做法来开展研究。“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也可以与“课题研究步骤”合在一起陈述,在每一个阶段中具体陈述所做的几项工作,所采取的研究策略或措施等。撰写“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

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不要用总结式的语调来撰写,不要将这部分写成经验总结或研究体会。

9、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

第二,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

第三,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来陈述。一般说来,一个研究课题在通过结题验收以后,课题组还需要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就要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谈及研究的体会。而在结题报告中,就不要陈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篇6: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成果

撰稿人:李所贵

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研究

结题报告

田昆 雷凯

安宁市实验学校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研究课题组

2013年11月25日

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研究结题报告

-------昆明市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 安宁市实验学校小学数学课题组

摘要:为解决小学数学预习流于形式,提升预习的实效性,关注学生个体在预习中的差异和需求,本研究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小学数学预习的现状,通过问题、设想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并结合个案研究,积极探索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及教学的模式。通过研究,形成了一套形之有效的预习学案和预习手册-----3年级预习学案和4—6年级预习手册;总结出预习的有效策略:1.保底性策略------按五步预习法对教材开展初步预习;2.发展性策------使用预习手册或预习学案提升预习实效;3.分层策略------根据小学生预习的差异性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预习中的需求,给学生不同的预习目标,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全部或部分预习作业;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小学数学预习的有效操作模式:预习作业布置、检查、评价和课堂展示。通过研究预习的实效性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很大转变,进一步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及教学能力提升,促进课堂效率大幅提升,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预习

研究 课题负责人:

李所贵

笔:

李所贵

雷凯

课题组成员:田昆

余春梅

范雯雯

胡梅花

李艳玲

陈常娟

冯永权 李艳波 向兰洋

梁星灵

姜世新

史琼

张红 李东梅

杨建明

刘芳

内容结构

一、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步骤

四、研究结果分析

五、研究结论

六、参考文献 附:成果说明

正文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预习。

《新课程标准》中对预习的解释为:“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学生的预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才会有实效;而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要素进行的调整,形成一定有效的、可行的教学模式,从而改进和提高课堂效率。

2.预习学案。

预习学案不同于导学案,更不同于教案。预习学案是在借鉴导学案的基础上,对新课的导学部分进行修改和细化,以预习作业的形式进行呈现,提供给学生在课前预习的作业单,也就是预习作业设计的物质载体。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文献综述 1.邱学华的“尝试教学”

在20世纪80年代邱学华正式提出“尝试教学”法,并启动教学实验,2000年10月,邱学华完整地提出了“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新观点,形成了尝试教学理论的核心。尝试教学理论充分发挥学生在 4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当然运用尝试教学理论中在具体的教学操作模式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运用尝试教学操作模式,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而它在小学低年级应用范围较小;对于初步概念的引入课,一般也不适合于应用该操作模式;实践性较强的教材也不完全适于应用该操作模式。

2.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在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全国十所薄弱学校变为名校”之一的当代中国名校——洋思中学,创设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先学后教的“学”字,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数学课由学生自学例题,自己做练习题;每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4分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但是由于洋思中学面对的是中学生,而且“先学”是在课堂上进行,因此与本课题的课前预习,对象是小学生有很大差异,但值得借鉴和思考。

3.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和昌乐二中的“导学案”

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和师承杜郎口形成自己特色的昌乐二中从研究“学情”和“效益”入手,分别提出的“三三六”模式和“271”模式,形成了高效 5 课堂的代表模式,倡导预习指导前提下开展自主学习,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抓手,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课前研制“导学案”。但本课题研究的是有效数学预习,重点是预习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和导学案内容不同,但有很大借鉴价值。

南海区罗村街道罗村小学数学课题组2010年也开展了《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策略与操作研究》,并初步提出构建有效预习的具体策略:

1、树立学生预习意识,培养预习兴趣;

2、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开拓预习视野:

3、不断修正和完善预习提纲,在实施课题研究阶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了上阶段整理的各年级的预习提纲,并整理成册,供教师在教学时使用。但在以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还待进一步具体研究:(1)小学数学预习有效性的策略。(2)小学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途径。

(3)小学数学预习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步骤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数学预习有效性的策略。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途径。3.探索小学数学预习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

4.通过本课题的开展,促进学生在合理课余负担下学习成绩大幅提升,6 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及教学能力提升。

(二)研究的内容

1.开展小学数学预习现状分析

2.设计有效预习的“预习学案”或“预习手册”。3.小学数学有效预习方法。

4.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形成小学数学预习的有效操作模式。

(三)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我们以行动研究为主线,辅之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为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预习现状,对3---6年级的学生分别自制预习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发现中高段学生在数学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2、个案研究法:选择典型的教学个案(班级个案、学生个案、教学课例)进行研究,分析预习中有效和无效现象,探讨有效预习策略,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研究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3—2011、9)

组建学校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职责,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分析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有效预习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博采众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准备;完成课题的开题 7 论证及学情调查、理论整理工作。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10—2013、8)

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并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围绕有效预习习惯的培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师个研、集体备课方式,认真分析、反思、交流;不断修正导学案,定期举行课堂教学研究示范观摩,及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阶段小结。分三个阶段开展以下研讨活动:

1、实施第一阶段:(2011、9—2012、2)

制定第一阶段实施计划,开展“小学数学有效的预习方法指导”,先通过文献搜集和教师个体实践做法,提出小学数学有效的预习方法和预习习惯,并通过学法指导课开展预习方法指导,并开展预习方法指导课研究、观摩,再做好第一阶段小结和资料的整理工作。

2、实施第二阶段:(2012、3---2012、7)

制定第二阶段实施计划,开展预习学案或预习手册的研制和使用工作,并围绕“探索小学数学预习有效性的策略”对预习学案(预习手册)编制、使用、检测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研究,并借助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研究“预习策略的实效性”,总结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措施,再做好第一阶段小结和资料的整理工作。

(三)第三阶段:后期总结阶段(2012、8—2013、12)

在2012年9月,我们得到安宁市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在我们开展的预 8习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以三年级数学预习学案设计和使用的教改实验,并成为小学数学教改联合体成员。第三阶段我们的课题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前期(2012年8月---2013年7月)根据第二阶段反应出来的“预习中差异性问题”,开展对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分层次的预习专题研究;后期(2013年8月---2013年12月)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进行后测、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汇集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形成结题报告,进行课题结题鉴定汇报活动,同时继续做好课题成果的应用等。

三、研究成果

(一)设计出3-6年级的“预习学案”或“预习手册”。

我们进行了3-4年级的“预习学案”和4-6年级“预习手册”开发,按照“其内容和完成途径应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新知,提高预习的实效;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三个有利于要求设计的“预习学案”和“预习手册”。通过3年的边设计实践边修改,以及安宁市教研室帮助牵头,和市昆钢一小、鸣矣河小学、一六小学3所兄弟学校帮助论证,三年级的数学预习学案形成了安宁市级成果;4—6年级的预习手册汇编为校级成果。

1.“预习手册”的主要内容。预习手册编制相对要简单,只要提炼出2-4个课堂上重点思考的问题或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做好课前准备活动即可,9 同时预习提纲也有层次性要求,允许学生分层解决或选择性完成。

2.预习学案的主要内容。预习学案的内容应有一定的提示性,让学生明确整个预习的流程和要求。在预习学案设计上可以增加一些辅助的提示,如:课题、学习目标、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的预习作业内容其主要包括:课题、学习目标、重点、温故知新、问题自我试解、方法我总结、预学疑难提问留白、等。对部分内容允许学生选做。(见附录6)

(二)探索总结形成了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策略。

课题组在研究的第一阶段总结出“五步预习法”作为对有效预习的基本策略;在第二阶段提炼出以使用预习本或预习学案为物质载体的预习操作形式,提升预习实效的发展性策略;在第三阶段根据小学生预习的差异性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预习中的需求探索出分层次推进和选择性策略相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需求。

1.保底性策略(基本要求):按五步预习法对教材开展初步预习我们一开始是借助数学书开展预习,后来部分年级使用预习学案或预习提纲在预习本上预习。不管用哪种方式,预习都坚持一定要有最基本的常规性要求。我们总结为:用五步预习法对教材行初步预习。即“一看二思三试四问五备”。“一看”即要求学生先通读教材,了解我们要学习什么新知识;“二思”即要求学生思考教材例题的问题,并尝试用铅笔在课本上或预习本尝试写写自己的想法;“三试”即有动手实验就试一试,并选择性尝试 10 完成书上的做一做;“四问”即问一问自己有什么不懂的?;“五备”即进行相应的学具准备。

2.发展性策略:使用预习手册或预习学案提升预习实效。“五步预习法”让学生明确了基本的预习要求,但由于受教材的限制和布置预习作业时间和空间限制,预习布置简单笼统,时间长了甚至流于形式。而将预习的内容及要求以预习学案或预习提纲的形式提前在课前一天呈现给学生,可以解决学生因缺乏预习方法和预习策略而无法预习、低效预习的现象,而且有利于指导学生提前接触预习内容及重难点,做好课前学习用品和认知、心里的准备,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新课。

3.分层性策略:根据小学生预习的差异性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预习中的需求,给学生不同的预习目标和任务。

在课题实施的第一年,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预习质量两级分化严重,诚然,每一位学生认知结构水平是不一样的,我们对学生的预习要求不能整齐划一。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分层次进行,给学生不同的预习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就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谈谈具体操作模式。预习提纲:

1.长方形的面积怎样算?

2.阅读P80-81页,将80页表格填写完整,你发现什么? 3.平行四边形怎么剪,才能拼成长方形?

4.怎么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和它剪出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后进生预习模式:读——说——做—质疑求教。

(1)读:指通读教学内容,细读例题。(认真阅读课本79、80、81页。了解将要学习什么,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2)说:指说一说预习提纲问题1 和2。

(3)做:尝试完成问题3,动手做一做,问题4可选做。

(4)质疑求教: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中等生预习模式:读—思考—讨论—质疑求教。

(1)读:指通读教学内容,细读例题。

(2)思考:预习提纲问题1、2、3以及书上的问题;

(3)讨论:指对自己理解不透,似是而非的问题,与家长或同学交换意见,甚至进行辩论,以明确认识。如问题4,可以选做。

(4)质疑求教: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优生预习模式:思考中质疑—讨论中升华—尝试中总结

(1)思考中质疑:是指学生在预习中要学会思考,勤于质疑,这是优生预习的核心,也是关键。(具体做法:预习时,要求细读例题,思考数学书上的问题和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对于简单的可以只思考不在预习本上写 12 想法,对于有疑问的要求写下疑问。)

(2)讨论中升华:优生的预习常常是独立进行的,但是有些问题和看法也需要与家长或同学相互讨论,才会明确。主要是要求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对课本中的某些看法提出来与家长、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这样既可以创设探索氛围,又可以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率。(具体做法:重点思考问题4,和家长或同学讨论)

(3)尝试中总结:学生在预习中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知识,然后通过做练习或者解决问题来检验预习效果,这种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总结学习方法。(具体做法:鼓励学生通进行做一做尝试练习,并总结方法。)

在实施预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对预习分层的任务提出想法:有时它们觉得老师布置的预习限制太多,有的内容它们觉得没有必要必须书面预习,为此在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后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部分预习内容。

(三)形成了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预习的操作模式。

课题实施的第一年,我们就在思考:“预习的作业布置什么?怎么布置?怎样检查、反馈、评价?”等等一系列具体操作问题,通过3年的探索,总结出了以下可行的操作流程:

1.预习作业布置方式

预习作业布置在布置时间方面我们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课前一天布置,一般以家庭作业的方式完成;另一种是课堂上布置,即课上先布置5-10分钟的自学,随后交流反馈自学情况。一般在开学时使用第二种布置方式。在预习方法设置上,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教材+预习提纲+预习作业本”开展预习,即先运用“五步预习法自学教材,在对照预习提纲,在预习本上对预习提纲进行思考记录。通常我们会把预习提纲按单元提前呈现在教室的一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预习提纲问题要点进行摘抄。这样做最大的优点是预习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容易操作,成本低,不足之处是要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摘抄预习提纲。另外一种是“教材+预习学案”,开展预习,即先运用“五步预习法自学教材,在对照预习学案进行思考记录。这种方式最大优点是预习层层递进,学案可以成为课堂学习主线,预习更加深入,特别对于指导学生开始预习更加有效。

2.预习作业的检查方式。

预习作业检查方式一般采用普查和抽查相结合两种方式。普查,即全员检查。一般用在开学初,重在培养认真预习习惯;抽查,即随机抽一组检查。不管是哪种方式,课前老师都要提前检查,并在课前2分钟对检查情况做评价。评价主要三看:一看学生是否认真预习;二看学生主要存在哪些不懂的问题;三看好中差学生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思考。

3.预习作业的课堂展示方式

预习反馈方式,我们根据布置的时间灵活调整。课堂预习的,采用随堂反馈,即组织学生再预习的基础上,先小组内交流质疑,在组间交流汇报。课前预习的,采用先检查了解预习中的问题,对照问题对教学预设进行修改,重点对困惑和主要问题,小组内交流质疑,组间交流汇报。对于使用学案的还要求当堂用双色笔修改。

4.预习作业的评价方式。

我们主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以鼓励为主,分层要求,重在预习的态度和方法上进行评价,轻结果重过程。具体实施是将学生个体组成“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学习小组,对组内的一个或几个同学预习作业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定性评价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再按照“优记5分,良记3分,中记2分,差记1分”算出该组的本次平均分,每周按检查次数算出当周总平均分,对表现出色的小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以操行积分或奖励,以此提升预习作业的质量。

四、研究结论

(一)取得的成绩

通过近3年的课题研究,我校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取的了很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预习的实效性显著增强。

15(1)3-6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定预习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通过“教材+预习提纲+预习作业本”和“教材+预习学案” 两种预习方式。我们将各种预习方法和内容加以整合,同时允许不同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性完成不同层次的预习任务,使每个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能尽快适应预习要去,满足自己的预习需求,并在教师的检查训练下掌握预习方法。

(2)通过使用预习学案或预习手册,提升了预习的针对性;

预习学案或预习手册的使用,解决了单纯使用教材带来的预习过于统一,通过教师设计和提炼有针对性的问题或活动,提升了预习的针对性。在操作模式中,从预习的布置、检查、反馈到评价,都建立相对明确的操作要求,对每次每位学生的预习作业都有检查、评价,从制度上保证每次预习的质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预习反馈环节,我们提出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消化学生在预习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从预习问卷后测问卷调查:预习后容易的掌握新课知识的98%(前测61.6%)通过对比,学生预习新课,大多数学生对预习新课的学习从满了自信,通过预习初步探究要学习的新知,还能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探索交流,对学习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了积极主动预习的态度。

(3)通过开展预习分层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学习需求,增 16 强预习的主动性。

在课题实施的第一年,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预习质量两级分化严重,好的学生觉得有的预习内容价值不大,反而增加负担,而后进学生又觉得预习要求过高,难度过大,负担过重,进而产生了害怕预习,抵触预习情况。通过采用选择性预习,加入了分层预习的环节,通过形式多样,富有梯度的预习,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不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学习需求,而且减轻学习心理和生理负担,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互学,提高预习的主动性。

(4)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很大转变,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显著增强。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注重交给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讨论交流、质疑,教师在补讲,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会学”的目的,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2.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及教学能力提升。

课题研究的这3年,是我校小学数学预习探索、发展、深入的3年,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成为我校每一位教师潜心研究的课题,每位教师养成了提前根据预习手册或预习学案精心布置预习,课前根据学生的预习作业再次调整教学预设,找准学生思维的困惑;课上尽量做到抓住预习中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质疑,教师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和补讲的预习操作 17 模式。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研发预习学案和预习手册,提升创造性处理教材的能力。通过预习的有效性探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和科研能力,进3年来,全课题组19位教师每人都撰写至少1篇以上有关预习的教育教学论文、教案设计或案例,积极参与各级论文评选,共14人次获国家、省市奖励。其中2篇被国家级杂志选登发表,12篇荣获省级奖励(详见成果汇编三);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探究能力的提升: 3.提升了我校小学数学的学科在安宁市内影响力。

开展课题研究的3年,我校小学数学学科影响力在安宁市内影响力越来越大。2011年,我校小学课题组先后两次受安宁市温泉小学、安宁市禄裱学校小学部邀请送课交流;2012年,我校课题负责人李所贵老师收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赵老师的邀请到安宁市鸣矣河小学进行第一片区预习课----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统计》作课交流,并做了专题讲座---《该放手时要放手》,对老师促动很大。2013年4月,在教研室赵老师的促成下,在学校承办了4所教改联合体学校参加的首次3年级下册1-4单元导学案的申稿研讨会;2013年11月21日,在学校承办的第二片区有效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校四年级的余春梅老师和雷凯老师分别用预习学案和预习提纲两种预习形式呈现了我们的预习教学下的课堂,展示了我校小学数学教学特色和亮点,对其它学校促动很大。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预习后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与应对(如何把有效预习与有效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把学生预习的结果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并把学生的预习情况生成与课堂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将作为下一步教改方向。

2.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对有效预习的特征把握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表述,对各年级在预习中的无效预习表征没有进行分析和提炼,使有效预习在学习中的行为表现没有得到确认和强化,这需要我们在今后教学中进行“补漏”。

六、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刘坚 孙晓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2、陈永林引探教学法经验交流材料----------2006年7月昆明

3、《小学数学教育评价》------马云鹏 张春莉 王丽杰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4、《教师如何做好学法指导》------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年3月

5、《洋思中学经验启示录》-------百度网

6、南海区罗村街道罗村小学数学课题组《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策略与操作研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小结---------百度网

7、《高效课堂22条》--------李炳亭---山东文艺出版社

附:成果说明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研究 立项编号:ZY11007 承担单位:安宁市实验学校 课题负责人:李所贵

主要成员:田昆 雷凯 余春梅 20

上一篇:浙江舟山中考优秀作文:思索下一篇:专利费减资格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