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2024-08-19

集体备课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篇1:集体备课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课题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教学内容:第32-33页例4、5、6和课堂活动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减法意义。2、掌握看图写两个减法算式。3、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1、探索计算方法多样性。2、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学具盒

复习:对口令

新授:

教学例4:

出示图:学生观察,并且用3句话说。

还剩多少匹马?怎样列式?

板书:6-2=怎样算6-2=

让学生说方法。在看图写出另一个减法算式。

教学例5:

学生拿5个黄圆,2个红圆摆一排。

学生根据摆的圆写两个减法算式。

7-2=7-5=

问:怎样计算?

教学例6:

出示图,看了以后说三句话。

自由说,全班交流。

怎样写算式?学生说一种图的意思,就写一个算式

板书:4+3=7-4=7-3=

观察:3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全班讨论。

小结: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两个减法算式

课堂活动

第一题:引导读题,理解有几个要求,独立完成。

看图填空,独立完成。

对口令:老师说加法算式,学生说两个减法算式。

板书设计

课题

篇2:集体备课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33-34页练习三第1-5题。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数表示物体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巩固6、7的加法。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10根小棒

完成第一题

读题:填数。你能又快又好的填出方格里的数吗?

交流,请一个同学说说填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填的。

小结: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且后面一个都比前面一个大1。

完成第二题

读题,看书划小圆。

讨论题目要求,弄清题意。

答题,交流。看看谁填的最好。

完成第三题

出示第1小题:我的座位是第几组第几号。

出示第2小题:排队游戏后完成第2小题,找几位同学说一说小山排第几,你是怎么想的?

完成第四题

出示第(1)小题,学生独立完成。

出示第(2)小题,写出6个比10小的数。

讨论:比10小的数有哪些?

0、1、2、3、……9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的。

选出6个填在方格里。

完成第四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篇3:集体备课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短边,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初步感悟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数量都是5,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钢笔盒,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分别用相同的工具(立方体或平面图形)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开始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老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尺子)可以用,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教学的关键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摸准起点,这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自己已经走到三楼了,为什么还要他们配合你退回到一楼重新再走一次?毕竟不是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研究“长度单位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呀!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教材的安排,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心还在假期里飞翔,所以期初第一课时的内容适当减少,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单独作为一课时,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两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既尊重教材,又关注学情?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就是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不同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所不同,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用小袋装起来,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不同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量一量书本的短边,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短边一样(教师拿几本比一比),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测得的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短边(即下图的左边书本图)。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如上图),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用一定长度的小棒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短边,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短边都摆了5根小棒,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这两个物体的长度都比较短,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另一个比两根小棒短一些),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用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都正好,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的长度,提问:为什么现在的结果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方便吗?你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古人也是这么想的,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示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作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然后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顺着数倒着数均可),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不说线段),同桌比一比谁画得准,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睛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充分检验1厘米,使学生对1厘米有深刻的认识,逐步建立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篇4:集体备课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认识比”是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

本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的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直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一、联系旧知经验,自主建构知识

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共安排4道例题教学比的知识,例1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初步理解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例2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理解比值及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3和例4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

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完善认知结构。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让学生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来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借助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联系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灵活、有序思考,合情推理比的基本性质,等等,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这样的编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地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二、鼓励多样策略,培养探索意识

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材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发现和探索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填写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联系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知进行合理推理,探索出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安排了按比例分配的例5,它是“平均分”方法的发展。本教材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没有做统一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进行探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通过先求出1份的数,再求出几份的数;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教材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进一步沟通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完整、更合理。

三、激活生活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本单元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内容是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高,很难用尺直接度量出它们的高度,要通过某种规律间接测量获得其高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竿高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或方法和经验,自主测量出大树或其他建筑物的高度。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感受合作交流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黄山的风景图片,想看吗?

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认为第二幅)

讨论:3幅图是同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

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2电脑呈现例1主题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板书)。

评析以欣赏感受3幅图片的舒适、美观度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制造一种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惊奇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与此同时。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示课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其实,“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1)交流: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

(2)介绍:2比3记作2:3(板书、讨论说明注意点及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3明确比是有序的。

提问:2比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总结: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

评析继引入环节中的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也可以……时”,进而根据果汁是牛奶的2/3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从二者内在的联系中揭示比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

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4完成“试一试”。

(1)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交流。

(3)再认识: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讨论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结: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

评析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3自学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自学后小组讨论:

①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比和比值是一回事吗?

②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③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交流完成表格。

(3)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评析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4内化比。

电脑出示:“在刚刚结束的我校乒乓球比决赛中,王勇同学以4:0大胜上届冠军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个比分只表示双方的成绩,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不同的。

评析学生联系自己课外积累的问题,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比,产生了疑惑,而教师则启发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惑。

三、自主练习,应用比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3 了解黄金比——电脑呈现小提琴、五星红旗、东方明珠塔等图片。

谈话:欣赏完这些有何感受?(充满美感),原来这些图片都运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比——“黄金比”,当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

4回忆。现在知道为什么课前第二幅照片最美观了吗?它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就接近0.618。

四、全课总结(略)

习题开发设计

一、渗透新旧联系

根据课本提供的相关习题乃至例题。分析其内容与学生已学的哪些知识是密切相关或相联的。从而把新旧知识或思维方法进行合理整合和渗透。既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又唤起旧知构建新旧知识链,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案例1由课本P68“试一试”的内容设计为:“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的4种情况。(灰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如果将其中的(1)和(2)两种溶液混合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内,此时这个比较大的容器里洗洁液与水的比是多少?如果将(1)、(2)、(3)和(4)混合呢?”。

设计意图一是加深对比的意义理解和把握,同时把比与已学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计算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习题的综合功能;二是学生通过求每种溶液中洗洁液与水各占每种溶液的多少时,可以用分数求出,也可以用按比例分配方法求出,既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又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拓展知识内涵

根据课本内容的特点,着手考虑对课本资源作必要的充实和丰富,注入诸如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探究新发现的元素。通过让学生练习,巩固新知,丰富知识内涵。进而在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

案例2由课本P72第3题设计为:“量出下列每一个三角尺上30。角所对的边和斜边的长,完成下表,仔细观察各个比及对应的比值,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一是增加动手操作(测量长度)的机会,二是提升自主探究合作发现水平。学生发现“三角尺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规律,这是练习中的额外收获,在加深对三角尺边的认识过程中拓展知识的内涵,同时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的能力。

三、助推知识延伸

根据课本内容资源,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进一步延伸。设计的内容不仅利用双基能力的形成。而且要着眼未来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达到以旧引新、以旧促新的功能。

案例3由课本P74思考题设计为:“如图整个图形的总面积为90平方厘米。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小长方形面积的1/4相当于大长方形面积的1/6。

(1)求小长方形和大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多少?(2)求大、小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

篇5:集体备课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课本P101、105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各部分知识已经掌握,关键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来制定实际的复习计划,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另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2、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3、能快速地认识钟面上的时间,如整时和几时几分

4、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2、能准确地认识时间,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

教学方法:

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的时间、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小猪、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认识角的儿歌吗?一起齐诵一遍: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注意,先画顶点后画边。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和角有关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102页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二)复习认识时间

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在这个钝角的内部,从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2、想一想,填一填。

星期六上午,妈妈准备到商场买衣服,到银行交水电费,去餐馆买早点,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标序号。

四、总结评讲,升华目标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和时间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2.《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

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4.《角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6.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7.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6:集体备课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认识时间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数学上册90页、91页及相关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会读、会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2.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3.懂得要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和积极性。三 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会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直观理解1时=60分的含义。2.难点:让学生用所学习知识认识几时几分。(先看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的时间就是几时多,到底多了多少呢?在看分针指向数字几);让学生学会认识大格与分钟、大格与时的区别。四 教具准备

教具钟、教学课件、学习卡片(教师)

小闹钟、学习卡片、作业纸。(学生)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引入时间观念:

师:“孩子们,喜欢谜语吗?(喜欢)注意听好了,看谁最聪明?能把它猜出来。”

师:“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师:“这是什么?”(钟表、小闹钟)”

师:“钟表能告诉我们什么?(时间)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时间。”

出示教学课件:

师:“看这是什么地方?(银行)去银行取钱要知道什么?(时间)上班和下班的时间。

师:这是什么地方?去火车站要知道什么?(火车发车的时间)

师:看来呀,时间和我们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间。(说完板书)板书:认识时间

(二)观察钟面(出示对应课件)师:“咱们先观察一下钟面,(2—3分钟后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教师根据回答情况及时帮助、引导、更正。)(生:数字、时针、分针、大格、小格)

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学生回答,教师验证。(媒体演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一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仔细观察。”(媒体演示:5个)

师:“从12—1里面有5个小格,那么从1—2里面又有几个小格呢?看谁火眼金睛,用最快的速度数出来;那2—3呢?”

总结:也就是每一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

师:“从12—1里面有5 个小格,哪从12—2里面有多少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说“你真聪明,孩子们为他鼓鼓掌)”。

师:“从12—3里面又有几个小格呢?从12—4里面又有几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帮助、引导、更正)

师“从12—1里面有5 个小格,所以1对应的小格数是5个,从12—2里面有10个小格,所以2对应的小格数是10个,同样3对应的小格数是几?”

师:你知道钟面上每一个数对应的小格数吗?拿出你的作业纸找到第一题,在括号里填出对应的数,看谁的速度快。(验证答案后,让学生放好作业纸)

(三)观察时针(出示并演示对应课件)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接下来观察时针。时针从12—1,走了几个大格?”(1)

师:“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这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内容。”

师:“时针又从1走到2,又走了几个大格?(让学生认真仔细观察)(1个大格)是几时?

(四)观察分针(媒体演示各环节)

1.师:“:分针从12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分针走一大格经过的时间是多少分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及时帮助、引导、更正。)“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一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个小格的时间是5分。” 2.师:“分针又从1走到2,又是几分?你是怎么想的?”。小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3.师:“分针从12走到2是几分呢?你是怎么想的呢?。” 4.师:“分针从12走到4是几分呢?你是怎么想的呢?”(20分)师:“分针从12走到9是几分呢?你是怎么想的呢?”(45分)师:“分针从12走到11呢?你是怎么想的呢?”(55分)师:“分针走一圈又是几分呢?你是怎么想的呢?”(60分)

小总结:“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走几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几分,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60分。”

(五)认识时间

1.师:“咱们认识了时和分,你能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吗?”(出示9时5分)

师:“你看仔细了,先看时针怎么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时针走过了数字几?(9)表示的时间就是9时多,到底多了多少呢!再看分针。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5分),所以现在的时间是9时5分。”

师:“你们会说吗?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拉长音,让学生接问题)(出示媒体演示9时5分)(这时如果有学生说9点5分,要及时更正。)

师:“这是一种表示方法,是几时几分就写几时几分,还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像电子表那样,用两个小圆点把左边的时和右边的分隔开,有几时就写几再打两个小圆点写右边的分。所要注意的是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比如,9时5分,5分不满10分,我们就先写0再写5。”

2.师:“相信聪明的你们会用这种方法让出下面的时间”(媒体出示)9时30分、9时55分。“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3.师:“孩子们,你们累了吗?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儿歌,放松一下,这首儿歌还可以帮助大家快速认识时间。”(媒体演示,学生齐读)

儿歌

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

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4.师:“拿出你的作业纸,第二题用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写出钟面上的时间。5.师:“你不仅会读时间,还会写时间,你会拨时间吗?拿出你的小闹钟,看谁的速度最快,老师说时间你们拨时间。11时15分、11时45分、12时。(教师提问并更正,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12时整时针和分针怎么样了?(媒体出示12时图)我们不仅会读时间,写时间,还会拨时间。把你的小闹钟放好,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比赛。”

(六)时分关系(媒体演示1时=60分)1.师:“请男同学看时针,女同学看分针,看它们走了多少,看谁看的准。”(媒体演示完)“男生汇报,时针走了多少呢?”(一个大格)“时针走了一个大格是几时。”(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时)“女生汇报,分针走了多少呢?是多少分。”(一圈,也就是60分,教师板书60分)

2.师:“反过来,女生看时针,男生看分针,看它们走了多少,然后汇报。”

3.师:“男女同学同时看时针和分针。它们是否同一个方向、是否同时走、是否同时停?”(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帮助、引导、更正)

师:“这说明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和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怎么样?(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帮助、引导、更正,教师板书1时=60分)

板书 1时=60分

(七)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媒体演示)(1).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2).时针走一大格是()。

(3).分针走一小格是(),走一大格是()。

(4).时针走一大格是()时,分针正好走()圈,是()分。2.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方法看时间吗?这是小芳一天的作息时间表,你能说出小芳什么时间干什么吗?

3.师:“小熊知道咱们班的同学会认识时间,你们能帮它找到家吗?请你快速帮它找到家。”

篇7: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教科书p90、91例

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知道1时=60分。

3.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教学重点:1.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

2.能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1.慨括认识时间的方法;

2.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再现——导入新课。1.故事引入。

(1)孩子们听过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吗?今天它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瞧在干什么?一起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跳跳跳了多少格,拣了多少个桃子?为什么呢?

(2)跳跳拣完了桃子,还想露一手,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瞧。神奇吧!2.复习整时,引出新课。

如果我给钟面把时针和分针加上,你认识这个时间吗?(课件出示3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分针指12,时针指3就是3时。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时。

师:如果分针继续转动,指向4这个时间呢?

分针时针继续不停地转动,这会是几时?真能干,孩子一年级的知识学得真好!师:这节课我们还需要一起来探究时间的相关知识,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

在认识时间之前,我们还得继续认识一下钟面,课件出示钟面,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些什么?(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在小组内交流。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动态演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动态演示: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

你能推测出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动态演示验证:一共有60个小格。)(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然后四人一组探索交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钟面,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2.认识时,分

媒体演示:分针从12起走动1小格。师: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媒体演示分针从12走到1的过程,提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12到1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小格的时间就是5分。)

师:请你迅速的回答,分针从12起走到3是几分?你是怎样想的?分针从12走到5、8各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又是多少分?

师: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走几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几分。

你知道每个数对应的小格数吗?课本第81页在括号里填出相应的数。填起的同学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感受一分钟

师:我们认识了分,那么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下面我们就分组活动来感受一分钟。出示幻灯片,学生分组活动。第一组:读口诀。第二组:写口诀。第三组:数数。一分钟结束后,交流:请每组的3号同学汇报你的成果。

师:一分钟的时间虽然短,但我们还是能做许多的事情,老师希望大家能抓紧每一分钟,做好每一件事情。

(通过读、写、算、数等活动,亲身体验1分钟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

4、时分关系

(课件出示12时的钟面)师:快来看,分针和时针要进行一场比赛,请你仔细观察,(课件演示时针和分针转动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分针和时针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时针从12走到1,走了一大格,是1小时。同时分针从12转了一圈,是60分。

师:这说明了什么呀?(1时=60分)

[通过多媒体演示分针、时针走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认识时分的关系。]

5、认识几时,几时多。为了更好的认识时针

6、读写钟面时刻。(1)引

(媒体出示钟面)师:同学们,你认识这个时间吗?你是怎么认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学生交流。

小结:时针过了4就是4时多,分针从12走到了1,分针走过了5分,因此,现在所表示的时间就是4时5分。4时5分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文字表示方法;一种是数字表示法,你能试着用数字表示法写出

这个时间吗?学生板书。

判断:那种写法正确呢?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写法?

小结: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所以正确的写法是—— 4:05(4时5分)

(2)扶

师:你学会了吗?(课件出示,分针继续走,指向6)赶快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吧!写法是——4:30(4时30分或4时半)

(课件出示分针指向9)这个时间呢?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写法是——4:45(4时45分)

讨论好后,学生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读时间的方法:读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指向哪儿,根据每一大格对应的多少分来确定几时机分。也可以根据分针位置确定多少分,再根据时针确定几时几分。

(3)放

师:你能又对又快地写出这些时间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写时间并在小组内交流。(4)小组活动

教师示范:用教具钟表拨一个5时15分,学生认读 小组合作:组长拨时间,组员说时间(至少3个)

教师示范:教师说2时40分,学生用学具钟表拨一个2时40分 小组合作:组长说时间,组员拨时间(至少3个)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动手操作环节,旨在巩固认识时间的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明确操作要领,然后进行活动。这一环节的操作是有梯度的,由组长拨时间组员说时间过渡到组长说时间组员拨时间,这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考验。)

7.总结。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说一说(练习十五的第1题。)

师:这儿是小红一天的时间安排,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你能说出小红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吗?

学生先独立认时间、说时间。

师:看来大家都会读时间,你们会写时间吗?请同学们把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用两种方法写下来。

写好后,集体订正。

小结:只要合理安排时间,每一天都会过的精彩。希望大家都能合理安排好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设计意图:将练习中的四幅图用电脑动画展示出来,具有可操作性。通过讲述“小红的一天”的故事,从而巧妙地与所学内容联系上。在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兴趣,凭着兴趣,自觉、自愿地学习,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做一做

师:(课件出示习题)同学们,你能准确的把钟面上的时间读出并写下来吗?(分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计意图: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内容,使学生在读时间写时间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时间的认识,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轻松学数学,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真正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做一做第一行呈现的仍然是连续变化的时间,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时针、分针的运动方向,进一步深化学生读出时间,应由时针、分针的位置共同来确定。]

3、想一想

师:同学们,你们的表现真是太出色了,老师要考考你,你敢接受挑战吗?(1)1时=()分

(2)一节课的时间是()分,课间活动时间是()分,它们的和再加上()分就是1小时。

5、惜时教育

师: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格言呢?学生交流。

师:时间像小马车,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地溜走,让我们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做好每一件事情,过好我们的每一天吧!

课件出示拓展作业: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自己的一天。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珍贵,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回顾总结:

师:今天你最高兴的是学到了什么?

篇8:集体备课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一、明确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和主备人

学校数学教研组应该在学期初就确定本学期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主备人轮流担任。这样就使集体备课从时间、地点和人员上得以保障。

二、明确集体备课的内容、范围和要求

(一) 集体备课的内容

集体备课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总结上一周教学的得失。有哪些成功之处, 存在哪些教学上的不足, 哪些必须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弥补和强化。二是讨论下周教学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二) 集体备课的要求

1.“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2.“七备”:备思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备教学过程。

三、集体备课的操作程序和基本流程

集体备课的操作程序:

确立课题——组内讨论——确定主备 (讲) 人 (形成初案) ——集体研讨 (形成共案) ——个性化设计 (形成个案) ——教学实践 (跟踪) ——课后交流、反思——资料保存

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1.备教材。数学教师在第一次集体备课时, 一定要认真研究数学教材, 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 简要写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并制定好单元教学计划。对教材要有宏观上的把握, 做到心中有数。同时, 更要从微观着手, 脚踏实地, 力求实效。

2.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 就必须充分的“备学生”。教师要努力了解学生, 要从学生的角度具体分析学生实际, 在哪些方面会存在问题, 怎样讲更易于学生理解、领悟和应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 从其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入手, 往往效果更显著。

3.备教法、学法。“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法得当, 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反之, 则事倍功半。集体备课时必须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同时, 对学生要进行学法指导。预习法、指导法、设疑法等等。

4.备教学手段。要详细列出教学手段, 包括课前准备, 课后巩固等。

5.备教学过程

(1) 导入; (2) 教学环节; (3) 问题的预设与生成的处理预案; (4) 总结; (5) 板书设计; (6) 练习设计 (课堂和课后) 。

四、集体研讨

在集体研讨活动中, 主备教师要提供给本组教师统一的教案, 然后由主备教师说课, 说课要涵盖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五、修正教案

在集体备课中, 中心发言人说课, 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 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

六、教学实践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 集体备课后, 参与备课的所有教师要根据集体备课的研讨成果, 选择集体备课中的结构、方法、策略等, 写出详略得当的教案。因此, 集体备课后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 以便使教学得到总结、提高, 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七、课后交流、反思

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后进行上课, 要进行交流, 对教学进行反思, 才能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篇9:集体备课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7-9的乘法口诀和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中还穿插了乘法竖式、除法竖式,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教学,最后还安排了“算24点”的实践活动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7-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用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乘、除法的竖式,笔算表内乘除法,特别是除法竖式的掌握。因为除法的竖式和其他3种运算的竖式有很大区别,而且在笔算除法时综合运用了乘法、减法、除法3种运算。

在学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四单元学习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学习了这两部分知识后,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这对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7-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口诀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而且学生基础状况参差不齐。可能有的学生早就熟记了口诀表的所有内容,上课时不愿意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而是急于表现自己;可能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也不能熟记口诀。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时,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既要让进度快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领会口诀的意义,又要让进度慢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共同进步。

本单元在教学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过程中穿插安排了乘、除法的竖式教学,这样给熟练掌握口诀留下了更充足的时间。乘法竖式的列式方法和已经学过的加、减法竖式形式类似,差别不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注意乘得的积要和乘数要相同数位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乘数没有出现两位数,也要注意积的十位要对着乘数十位的空位置写。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除法竖式,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示范、规范书写,给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规范的概念。教学中再结合计算过程说明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其中被除数是两位数的要让学生明确商是个位数,要写在个位上。

典型课例分析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3在自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继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推导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规律,孕育口诀

1(课件出示一副七巧板)

师:看一看,这是什么?(七巧板)

师:数一数,一副七巧板有几块?(7块)

师:(出示1只小船)数一数,拼1只小船需要几块呢?(7块)出示表格。

师:拼2只小船呢?3只呢?你是怎么很快知道的?(学生说,教师点结果)你能把练习纸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2指名汇报,同时把表格板书完成。

3交流算法。

师:咱们把得到的这些数读一读。(7、14、21、28、35、42、49)

4师:14是几个7相加?28是几个7相加?35里面有几个77 42里面有几个77 49里面有几个77

看着表格说一说,1个7是多少?2个7相加呢?……7个7相加是多少?(独立说,同桌相互说、指名说、齐说)

5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些数都跟哪个数有关系呢?

生:和“7”有关。(师随学生回答板书“7”)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师完成板书:7的乘法口诀。)

[评析]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在现实情景中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加法解决问题,为学习编制口诀作铺垫。把具体的问题抽象成相同加数相加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

1师:1个7是多少?(7)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1×7)

师:2个7相加是多少?(14)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2×7)

师:3个7相加呢?(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

剩下的乘法算式会写吗?师生齐写。

2师:看着乘法算式,你能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吗?

请你把编的口诀写在书P62上。

3师:你编了几句口诀?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编的口诀?指名说口诀。(教师贴口诀)

师:大家真了不起!数一数,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7句)

师:让我们自己先自豪地读一读。

(同桌互读,指名读,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

[评析]本环节设计先引导学生列出1×7、2×7、3×7……的乘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结果算出积,然后让学生自主编出7的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考虑的。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多次经历了编制口诀的过程,再经过本课前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编制口诀,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1找规律。

师:读完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口诀的前半部分,第二个字都是(7)。

师:那第一个字呢?后半部分是什么?

生:……

师:4个7比3个7多()?5个7比6个7少()?6个7比5个7多(),比7个7少()?

生:4个7比3个7多1个7,就是多7。

2记口诀。

师:7句口诀里原来有这么多的规律,那现在在能不能把这7句口诀记住?自己先轻轻地读一读,记一记。(生先自由读、记)

师:背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哪句口诀特别好记?怎么记的?能告诉我们吗?

生:……

师:这儿有一段话,能帮助我们记忆口诀。

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师:这句话中,能帮你记住哪几句口诀?

生: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

师:我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然后换一换。

同桌两人会不会这样说。说说看。

如果我忘了四七多少了,应该怎么想?

生:三七二十一,再加一个七就是四七二十八了。

师:如果是五个七的话,怎么想到四个七是多少呢?

生:用五个七减去一个七就行了。

师:有没有觉得哪些口诀不太好记?有没有好办法记住?

生:六七四十二有点难记。

生:想到七七四十九,减七就行了。

师:这么多的好方法都能帮助我们记忆。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对口令吧!(师生对口令)检查一下,你的

口诀都写对、记牢了吗?

3比比谁算得快。

师:这些算式都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吗?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横着看呢?

4想一想,下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提问:看到算式,你立即想到哪句口诀?

师:7×4和4×7都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

5看口诀写算式。

师:根据一句口诀,你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吗?

根据“一七得七”能写出哪些乘法算式?

师: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能写一道算式呢?

6看算式直接说得数。

[评析]口诀的记忆是本课的难点,这一部分的设计教师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原本枯燥、抽象的记忆过程设计得充满趣味。

(四)实际应用

1(师出示七星瓢虫图片)

师:为什么叫七星瓢虫?

师:5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点?

2师:7在古代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数字,我们来看一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村居》)

师:这是一首“七言诗”,你知道这首诗除题目外共有多少字吗?能用一句口诀算出来吗?

3师:小明的爸爸已经出差3个星期了,你知道小明有多少天没看到爸爸了吗?

师:医生说:人每天要喝6杯水,那么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

4师:还记得7个小矮人吗?

(课件出示7个小矮人,并呈现“一个矮人一张床,七个矮人七张床;一个矮人两个碗,七个矮人十四个碗。”)

你能把这首儿歌编下去吗?

5师: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来计算呢?

[评析]七星瓢虫、古诗、星期、小矮人这些题材都是学生身边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典型习题分析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形式丰富,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是识记口诀,以及相应的口算练习题(包括混合运算);第二类是乘、除法竖式计算练习;第三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在本单元练习指导中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多种形式熟记口诀,体现学习的趣味性。

单纯的背诵、记忆口诀是枯燥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多种练习帮助学生熟记口诀。如第63页“想想做做”的第l题、第2题,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弄清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学会通过已经记熟的口诀推想出相邻口诀。

再如第63页第3题,第66页第2题,第68页第2题等这些形式的练习,我们可以设计成不同的活动,以游戏形式进行练习,比如对口令、开火车、小竞赛等,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记口诀的效率。

2重视题目性对比练习,便于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在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出现了许多题组性的对比练习,如计算题组第6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73页第8题等。这样的练习要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计算,再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直接写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的结果。再如第73页第11题,这是几组乘、除法的对比题,可以让学生在计算后说一说计算每道题时分别要用哪句口诀,通过交流体会到计算时看清运算符号的重要性。再如第81页第2题这组对比题,每组题中上面的两道一步计算是下面一题混合运算计算过程的分解,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明确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本单元的练习中还出现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组对比练习,如第66页第4题,第69页第8题,第70页第12题,第78页第6题等。这些练习可以先让学生逐个解决题中出现的问题,再讨论交流解答每一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以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3抓住开放式练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有许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练习题,如第74页第6题,第80页第3题。这样的练习设计是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填写乘、除法算式的开放练习,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促进对口诀的熟记,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和严密性。

4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0:集体备课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p90、91例

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 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

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

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 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二、新知。

学习指导:

1、认识时间: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三、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教后反思:

学说时间。

认识时间(2)

教学内容:课本p92例3及练习二十三4-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2、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3、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教学难点:判断时间的合理性。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是()小时。()分=()时。

3、填一 填

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是()分,再加上()分就是1小时。

4、根据“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写时间

学生认真的看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二、引出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让我们运用这些时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2、学习指导:

出示例3,主题图:

(1)7:15----明明和小伙伴在锻炼身体;

明明说:我做完作业才去踢球。小伙伴说:10:30,我们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

9:00----明明说:做完作业啦!

提问:明明可能在下面的哪个时间去踢球?(7:45 9:15 10:50)

(2)小组讨论后,集体分析。

(3)验证答案。

(4)小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三4、5、6,逐题分析,集体订正。

四、课堂检测:

小红周六的作息表:

1:40—2:10 看书

2:10—2:50做数学作业 2:50—3:30做语文作业

3:30—5:00 锻炼

5:00—6:10看电视

(1)2:3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2)4:0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3)5:2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4)小红做什么的时间最长?做什么的时间最短?

四、总结与拓展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请你回家统计你和爸爸、妈妈一天的时间安排。教后反思:

认识时间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正确地读写钟面时间,进一步明确“1时=60分”;

2、进一步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迅速的读时间;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在钟面上拨时间,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两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给大家设了5个关卡,有信心过关吗?

二、闯关游戏

1、第一关:认一认钟面上的时间,说一说,写一写。

2、第二关:画出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

3、第三关:根据时针判断时刻。

4、第四关:简单的时间计算,写出相应的时间。

5、第五关:把时间与相应的活动连起来。练习生活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

三、课堂小结

关于时间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四、练习

篇11:集体备课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课题: 本课初备 课时 共2 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闵燕妮

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计算乘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熟记5的乘法口诀

2、学会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景

谈话:小朋友们,中秋节就快到了!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准备了一台丰富多彩的文娱晚会,你们想去参加吗?

不过,在去动物园的路上设有许多关卡,只有闯过所有的关卡才能参加它们的活动,小朋友们敢不敢去闯一闯?

二、巧设练习、巩固知识

1、第一关:背口诀

师描述:在通往动物园的路上,第一个关卡边站着一只小蓝猫,它要求每个小朋友都能熟练地背出1-5的乘法口诀方能过去。

(1)师说生背:老师说出口诀上部分,学生背得数,如:师说“三五(  )”,生背“十五”。

(2)生说生背:同桌两个同学练习,左边同学说口诀上部分,右边同学背得数,然后再调过来练习,每人练习5次。

(3)看算式背:师拿出一个算式,比如:4*5,5*4学生背出口诀“四五二十”,答对的老师给予激励性评价,答错的再答直到答对为止。

2、第二关:写算式

(1)谈话:小朋友们刚才熟练地背出了乘法口诀,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可是嘟嘟熊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它说:看到了口诀“二五一十”,你能想到什么?想对了才能过第二关。

A:学生自由想,想到什么说什么。

B:学生汇报。

C:老师引导学生想出两个乘法算式。

(2)每个学生出口诀考同桌同学:(填下表)

乘法口诀 对 应 算 式

后由出题人进行批改、打分。

3、第三关:填数字

小朋友们来到了一座独木桥,桥头的精精兔手里拿着两块木牌,说:“哈哈,想过独木桥,先把木牌上的数字写上才行。”

(1)学生独立填写课本练习二第4题。

(2)组织学生汇报并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4、第四关:比效率

我们过了三关,现在来到一棵苹果树下,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狮子壮壮说同学们只有算得又对又快树上的苹果才归大家。(苹果树上挂满了练习二第5题算式。)

(1)计时3分钟,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前十名每人奖励3个苹果,第十一到第二十名每人奖励2个苹果,其他的同学每人奖励1个苹果。

(2)学生比赛后进行反馈,对有错的了解原因,并给时间让学生纠正。

小结:好了,今天玩通关的同学举举手,你们可以去参加晚会了,开心吗?其他同学我们下节课继续加油吧!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5*5    4*3     3*3    4+4

2*2+6      3*5-10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陈志海  朱殿祥  闵燕妮  凌加宝  徐文兰  吴兆和xkb1.com

开发区小学 二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9月16日

课题: 练习二 本课初备 课时 共2 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闵燕妮

教学目标:

1、会分析乘法解决问题中数与数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的叙述能力。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要在家招待客人,准备了一些桃子和花,你们能帮老师算算要多少吗?

出示第六、七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第8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统计对错情况,了解错误原因。

3、第9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你能知道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统计对错情况。

4、第10题

出示题图,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

师:老师觉得都不用算,只有一辆汽车,就是四个轮子。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5、第11题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些什么?

组织学生一个一个,逐个提问,解决。

板书设计:

www.xkb1.com

练习设计:

教后记:

上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悟收获2021年下一篇:党课学习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