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4-08-16

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精选8篇)

篇1: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构建与实施论文

众所周知,在高职教育中,《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有一定难度,不但需要学生的理论性强,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社会越来越需要实践型的,会计专业的人才。面对社会需求,高校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实践型会计人才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难题,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笔者以《成本会计》为切入点,谈谈高职教育中“教、学、做合一”的构建和实施。

一、“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一)“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的来源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提出来的,他在美国留学时的老师是约翰・杜威,是美国的教育家与哲学家。学习了很久,言传身教下深受杜威教育方面思想理念的影响。中国的教育比照发达国家是很落后的,回国后陶行知想用杜威所主张教育便是生活,学校便是社会以及在做事情中学习的观念来改变中国教育模式。但是历尽艰辛,改造了八年,还是失败了。陶行知不甘于此,因地制宜,以中国落后的教育体制为基本条件,逆向思维,从而创造了适合中国教育情况的,富有创造力影响力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核心便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结合了中国的教育状况,又借鉴了杜威的思想成果,又包含了陶行知的具体的实践经验,是多年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科学的思想理论。

(二)“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的含义

陶行知认为: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生活之三方面。”[1]21从本质上来说,生活与教学做合一是一样的。人在生活中每时每刻接触者教学做合一。而教学做的观点与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无论生活还是教育都应以做为核心。用做的方法与需要决定学的方法与需要,最后根绝学的方法与需要决定教的方法与需要。如何做决定如何学,如何学在决定如何教。以做为中心,在做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老师,在做的基础上学习的便是学生。从新的教育理念上,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根本上增强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与传统的教学和运用结合部好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表示,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但是要做的有水平,有方法,不能光用脑袋做,那是纸上谈兵的空想。也不能只是体力上的做,那是白费力气的蛮干。要脑体深入结合的做。脑体结合,才能高效科学的做。

教学做合一的概念揭示了先生与学生之间真正的关系。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与关系中,教师只负责教的环节,而学生只负责学习的环节,这两节是分开的。而在教学做合一中的概念中,二者密不可分。其一:教师眼中教学的观念要改变,不只是教,而是教学;其二:由学习的方法来决定教的方法;其三,教师不但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还要联系自己的文化素养,来决定教学方法。三者关系互为表里,其一其二揭示了学生与老师教与学的关系,其三揭示了老师自身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在教学做合一中,要颠覆传统教学关系,要改革传统教学关系中教师占绝对主导的地位,学生知识很被动的在被“填鸭”。相反的是要以学生为核心,在教师的教中学习,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学,达到辩证统一,护卫表里的关系。二者相互扶持,相互促进。在新的教育关系中,学生为核心,教师是教学结构的组织者。教师负责调动,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构成一个教与学平等,相互合作的教育关系。教学做合一强调的是做,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理论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实践,这才是做,才是教学做合一。

二、《成本会计》的课程特点及现实需要

(一)成本会计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整体来看,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成本会计》是在会计课程中《基本会计》高职院校一般在开设《基本会计》和《财务会计》之后开设《成本会计》,随后开设《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在会计专业课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书本的内容而言,成本会计,书中各个单元都紧密关联,必须系统掌握书中各个单元的内容,清晰,有脉络的整体学习才能学好这门课程,才能准确的计算出每一个产品的成本。所以无论内容还是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要求都很高,都很全面。不这样的话,便无法学好成本会计这门课程。

(二)成本会计涉及的方法、公式、表格较多

成本会计学习起来的复杂程度要远大于其他会计的学科。里面涉及许许多多的公式,表格,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具体应用让学生们头疼不已。举例而言:先说方法,一种产品的成本核算就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定额法等等。在如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方法更是有五六种。再说公式,涉及更多,每种费用的核算,都要联系到各种公式。比如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等。最后,我们来说表格,拿上边提到的辅助生产费和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来说,都需要用到表格,前者用的是费用的分配表,后者用的则是成本计算单。如此之多的表格,公式,方法,在很多学生眼里就如噩梦一般,学习内容较枯燥,课本内容紧密相连,想学好这门课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精力。所以学生对成本会计的兴趣一般不高。

(三)成本会计的.实践性强

上文提到成本会计课本难度很大,对学生理论的掌握能力很大要求。任何学科都要学以致用,成本会计也是如此。成本会计的实践性更强,理论掌握要好,更要联系实际。企业的实际运行中,往往要求将所有的账目汇总,入账。然后建立各个成本账户,更要在对各个账户进行成本的考核、分析以及控制。涉及很多账目,数据,很复杂,要求实践能力高,且需要长期锻炼。在学校中只学习理论的学生们,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不知道某项数据的具体来源,接触初期会经常搞不懂各个成本数据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甚至弄错各种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很现实的,学生企业实习期间经常发生的事情。所以,学生想要出色的完成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并不容易,不光课程理论学习好,更要全面掌握各种成本的核算方法等。这就要求相关专业的学生,根据企业职位职责和岗位需求,严格要求自己,勤加练习,积累出相当的经验,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与方法,这样才能在实习就业中发挥所长,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成就自身的价值。

三、成本会计与”教、学、做合一“的有机统一

正如上文以成本会计为例讲述的相关会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难处。实践,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无论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会计课程教学结构上来说。虽然现在全国各地的各高校已经注意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但是从实际的效果看,并不是太好。这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多种多样。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引进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学做合一”,如何在高校中成功的构建“教学做合一”,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一)注重对教学实践所具有的特色体现

没有什么比开设实训课程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这种课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有别于传统的课堂式教育。学生从实训课程的特色中提高兴趣,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相关知识技能。实训便是实践,实训多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不攻自破,这是实践本身的特色所在。

(二)实现会计实践与市场需求相互统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全国各地企业对会计实践技能过硬的人才的需求量也来越大。实践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具有着不可估量的能量。所以,各高校应该从市场的实际需求中,寻求培养人才的正确方式。实践性课程的展开与市场需求直接挂钩,在校期间便给学生灌输一定的职业思想,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生养规划,毕业后能迅速跟上市场的热潮,发挥拳脚。这是实践性课程发挥的作用的最直接的体现。

(三)加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只是教,而学生只是学。而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中,要打破这一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共同制定整个教育过程,根据实际的需要学,根据学的需要教。而做到这点,必须的一点便是改变传统的师生交流的方式。师生共同根据实际需要,模拟真实的会计的工作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扮演者,而老师是引导者。老师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引导整个过程顺利实现。而做好这些的跟本,就是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四)建立强大的高职会计教师团队

教师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需要强大的能力来主导制定整个教育过程,而在教学做合一中,也是一样。教师的实践,实训能力更重要。而高校的任务便是,培养出强有力的高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这对高职会计的教学做合一建设非常重要。教师的实践能力会直接反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反映在实践性会计教育的结果当中。所以,一定要建立强大的,会计教师团队。

(五)注重学生做的能力的培养

无论传统教育也好,教学做合一也好,学生一直都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教学做合一的根本目的,是把老师所讲,学生所学,学生的实际运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在每一节课中,都必须要时刻体现着“做”部分,也就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部分。强调实际并不是轻视理论。理论是学生头脑中框架,理论是学生实际运用的指路灯。在道路光明的前提下,稳步走出去,做出去,实践出去。而这一切,便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的能力,实际运用的“做”的能力。

(六)课堂教学中要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教学环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育方法单一,是填鸭式。整个课堂气氛无聊,枯燥,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当前多媒体技术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能力的大幅度普及,采用新型的教学手段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教学效率与教育质量。取代了传统课堂的闭塞性,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教育环境中,实践学习,锻炼实际的会计能力。根据学生的反馈,完善数据库,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教学过程,不断的补充与完善,让教学方法越来越完美高效。多媒体技术的采用是教学做合一,在当今高校中实现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七)选择教法与学法要有一定的依据

高教育质量,离不开正确恰当的教育方法。不能盲目,简单的轻视教育方法的制定。教学做合一对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教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说,要取决于实际的需要,也就是学生学的需要。具体来说,这不只要求了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大纲来制定,更要分析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自身的实践教育能力。以启发、实践式的方法引导培养学声的主动性、团队合作性与对知识与实践的渴望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正确的教学方法中,体现着教育制度的先进性,教师的引导性,及学生的智慧与实践性。

篇2: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基于教学实践本质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

本文针对扩招后生源状况的变化,以嵌入式学科专业为例,基于教学实践本质学说理论提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以实验、实训和研发相结合,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相结合,校内、企业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构架;构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技术实践与应用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的三学期教学体系,提高学习内功、做足功课,有效缓解当前企业用人单位与学校培训学生之间的矛盾.

作 者:谭海 汤彬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330013刊 名:计算机教育英文刊名:COMPUTER EDUCATION年,卷(期):“”(22)分类号:G642关键词:三学期 创新学分 嵌入式系统 教学实践本质 能力素质模型

篇3:关于“一体化教学”组织与实施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 只要是对学生的发展有利, 对学校的发展有利, 我们都应该去努力。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得到了什么?一体化教学对班级整体教学工作产生了什么影响?笔者以宝鸡技师学院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近两年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为例, 剖析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 总结成功的方面, 反思存在的现象、问题, 旨在为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

2 一体化教学

2.1 一体化教学含义

一体化教学是整理融合理论与实习两个教学环节, 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 由一位或一组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进度内容, 运用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 在一体化教室完成教学组织与实施。一体化教学不是一个单一的课堂教学改革, 必须构建以职业能力整体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是中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发现, 现代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排在前六位的是: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已不能单纯以知识能力或者技能为主, 而要更多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学生学与教师教”相分离的学科式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这一培养目标, 一体化教学这一理念应运而生。

2.2 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主体, 以技能目标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教学环节和进度等均由技能训练的需要来确定, 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技能训练。掌握理论知识就是为了实际应用。应根据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将课堂搬到实训场地进行,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学生边学习、边动手, 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融通合一, 解决了在课堂上无法讲解生产一线技术的问题。将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实训实习中, 在实践中学理论, 把理论分散开, 提高学习效率;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生产任务完成性评价相结合, 强化实践技能考核, 增加职业素养的考核点。

通过一体化教学, 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向“行为引导”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一体化教师”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 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3 一体化教材开发

过去的教材把工艺理论和实践操作分割成两部分, 教学中也就把理论与实践分开了, 并且脱离了社会和企业的要求。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融入到每个课题。开发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符合中职教育特点的校本教材, 建成与之配套的教学情境, 将难懂晦涩的专业课程以任务的形式呈现, 化整为零, 大大改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

根据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教学和岗位培训的要求, 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 在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制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情境的基础上,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重新细化课程内容, 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编写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以工作实际案例为依据的校本特色教材《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 作为学生完成生产任务的参考书, 并建成与之配套的教学资源建设, 如教学情境, 电子讲义、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录制教学视频, 多渠道改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

4 教学保障条件

4.1 实践教学条件

改造原有的实训车间, 建成一体化教室, 每个教室添置6台电脑, 配备新的教学桌椅, 将教室划分为理论教学区、资料查找区、实操区。新购置的设备和改造完成的实训室, 不仅优化了教师的教学和技能训练场地, 而且也为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场地保障。

通过对模具企业、行业的市场调研, 购置了冷冲拉伸成型机组、两板精密螺杆射出成型机等新教学设备, 这批设备在保证基础性设备完整的同时, 使得模具制造机床精度上有所提高。购置的一批模具加工设备和新的理论教学模具以及拆装模具, 已完成调试, 投入教学使用。

4.2 师资队伍建设

在过去的职业教育中, 教师的授课方式与普通教育没有什么不同, 同样是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教学生在黑板开机床。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特别全面, 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操作技能, 还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组织能力。学校坚持“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和引进”的原则, 培养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建成专业化、职业化、“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派教师赴新加坡一体化师资培训项目、赴上海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参加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及实训室建设研究班进行学术交流, 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选派教师参加中国机械工业部鉴定中心组织的关于技师、高级技师师资培训, 系统学习了模具设计、模具核心课程资源、模具钳工装配及配件制作知识, 并取得了机械工业部认可的技师资格证书。邀请德国职业教育专家菲特琳女士和凯克先生来校进行了教师培训, 学习了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方法。这些“请进来, 送出去”的途径, 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并建立兼职教师库, 满足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5 转变教学方法

伟大教育家福禄培尔说:我听, 我忘了;我看, 我知道;我做, 我了解。让学生亲身去体验, 从做中学, 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中职生正值青春期, 这个年龄的人对形象思维感兴趣, 并且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有一种畏惧的情绪, 采用“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选取要以学习教学理论为基础, 以职高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 以整合的教育观点为指导,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 灵活选取。

以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为例, 笔者提倡项目式教学法和情境式教学法, 例如《钳加工技术》课程可采用项目式教学法,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可将项目式教学法和情境式教学法结合起来, 不同的课题任务灵活选取。下表2列举出不同的课程采用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6 教学评价

针对不同类型课程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 (见表3) , 评价模式改革重点放在强化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任务完成的结果评价和任务完成的过程评价两方面,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7 一体化教学探索价值

通过试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不仅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也得到激发, 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 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的成效是显著的。但由于它涉及面广, 前期投入大, 工作量多, 要做到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 短期内是不能实现的, 所以不还未能将所有专业课程都进行一体化教学。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提升, 办学理念的深化, 将逐步推行一体化教学, 并不断完善。

摘要:本文从教学方法、教学保障、教材等方面论述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要素及实施后的成效。得出“一体化教学”是中职教育改革的方向的结论。

篇4:数控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施

【关键词】数控 一体化教学 教学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

近年来,我校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打破了沿袭已久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和互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了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对于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先进、科学、灵活和实用的技术技能教学方法,应该成为职业学院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一、传统教学模式

在中等职业院校中,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三阶段式教学模式,具体为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独立学习三阶段。教学管理形式上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根据教学大纲及教材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法上以班级为中心;在教学反馈上,通常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为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容易使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造成实践教学中效果较差的后果。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与技能操作能力要求相脱离,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和企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因此必须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打破传统的单科独授式专业课程体系,然后根据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和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组织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二、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一体化教学是在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职业教育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的,目的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一体化教学有以下优点:

(一)一体化教学将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一体的学习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离的问题。

(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主导思想,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三)实践企业化。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在仿真或实训教学模式下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技术,将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与企业化生产融为一体。学院实训的企业化能为学生以后更快地步入社会适应企业生产做好了铺垫。

三、我院数控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一)教学工作

在学院数控专业场地、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具备一体化的前提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即“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要素。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确保一体化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也是首要环节。

2.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我院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指导我们开设课程,确定课时和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为确保相关文件的科学性,通过调研市场,走访毕业生的就业反馈,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和我校具体的实训条件,联合数控各个模块专业教师,讨论并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如《数控加工工艺学》和数控仿真以及数控车加工实训作为一个模块,合并整理制定一个符合大纲的教学计划。

3.编写一体化课程教材

根据学院实情,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编写一套适合于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新教材。这套教材要求专业理论以“必需、必要、够用”为原则,将重点放在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上,充分体现一体化教学的思想。有了自编教材,理论与实习之间的授课不会再出现重复或是出现理论与实习脱节的尴尬局面,同时学生能够做到将理论知识贯穿到实习当中,而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则通过理论分析来解决,达到相互渗透和补充的目的。

(二)学生管理工作

为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加强学生管理与德育教育非常必要。而开展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学有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反过来使学生管理真正能为教学服务。为此,我们实行专业教师带班制,让专业教师来代理班主任工作,将教学工作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专业教师必须完全胜任班主任这一职务,做到上课在课堂,课后入寝室,对学生进行辅导、谈心,从学业和生活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让“要我学”的思想向“我要学”转变,让学校成为学习的乐土。

四、结束语

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或一门课程、一个实践环节单独操练的做法,强调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让学生在生产环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术训练,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合理的课程组织与安排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深受学生的欢迎。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更新实践教学理念,抓住产学研结合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努力推进我院中等职业教育建设。

【参考文献】

[1]黄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11(08).

[2]黄登红.《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20-23.

篇5: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广东省省赛的通知

各参赛院校: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决定: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体化物流方案设计与实施”项目广东省省赛将于5月16-18日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为了确保赛事工作顺利进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赛人员确认

比赛以团队方式进行,每支参赛队由4名选手组成,须为同校在籍学生,各参赛院校可报1-2队,每队可报1名领队,1-2名指导教师;各参赛队须在5月15日(报到当日)提交盖有学校或学校教务处公章的“学籍证明”和“学生证”,办理参赛确认,逾期视为放弃参赛。(比赛入场检录时,队员必须携带“学生证”和“身份证”原件,否则一律不得入赛场)。

二、报名和报到时间、地点

1.报名时间:2014年4月11-15日

2.报到时间:2014年5月15日14:00---18:00

报到地点:各指定酒店

报到时将发放《竞赛指南手册》、参赛证和相关资料。

三、食宿安排

为确保本次竞赛顺利进行,各参赛队领队、指导教师和参赛选手住宿由组委会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各参赛学校免费提供竞赛期间工作餐。

四、技术发布会

时间:4月9日9:30

地点: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行政办公楼B201会议室

内容:赛事通告、答疑、技术发布

五、赛场开放时间

根据大赛时间安排组织各参赛院校赛前熟悉场地和软件操作培训工作

六、竞赛时间和地点安排

竞赛时间:2014年5月16-18日

竞赛地点分别设在:

1、物流职业能力测评与一体化物流方案设计赛段: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机房。

2、一体化物流方案实施赛段: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楼6c3-101。

七、参赛费用

报名费:1500元/队

报名费请以转账的方式汇至承办单位,无特殊情况不收取现金。转账时请注明汇款学校名称和用途以备查。

开户行:工商银行大岭山支行

户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账号:20100***449

汇款截止日为 2014年4月30日,逾期视为放弃参赛。组委会将在参赛院校报到时提供正式收费发票。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宋老师;联系电话:0769-23306192;联系邮箱1310448978@qq.com。

一体化物流方案设计与实施项目

广东省省赛组委会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代章)

二0一四年四月一日

篇6: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摘要:阐述了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涵义和课程模式的重要性,并以具体的项目课程开发为例,讲述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思路,项目化课程教学微观设计的过程,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资源建设,理实一体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模式创新以及教学效果分析。设计了一套既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技能形成规律,又能满足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为其他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电子类专业;教学设计

一、引 言

项目化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载体、典型工作任务为单位,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课程模式[1]。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是指以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为原则,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培养目标,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将理论、实验及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确定技能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内容,按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教学功能项目(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模式[2-3]。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式与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使高职课程的教学效果焕然一新。项目化课程的开发和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正得到国内职业院校的广泛应用。

我国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的课程模式基本上发生了四个阶段的变化:“理论课模式”、“理论课+实验课模式”、“理论课+实践课模式”和“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4]。本文以电子类专业必须开设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讲述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教学设计、理实一体教学实施过程以及教学效果分析。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典型产品为载体,合理优化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1.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总体设计

由于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作为载体,师生共同完成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使学生达到掌握技术知识、职业技能并养成职业素养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设计理实一体化项目式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时要参考一定的设计思路和原则。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以真实或仿真的产品为载体,以具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学训室为平台,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师生共同完成一个个任务(项目),实现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1)教学项目的选取立足职业岗位的原则,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项目的选取内容,并在教学中融入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2)教学设计突出技能训练为主的原则,围绕技能训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和进度;(3)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理论难度依照“必须够用”原则;(4)项目的选取以具有可操作性、易于实现、便于评价为原则。由于电子类专业课程相对比较抽象、难懂,因此项目的选取在整体上按着课程内容的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知识与技能点的安排以递进、并列等关系选取内容。

2.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所有教学资源中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对该任务单元教学的具体谋划和设计,教学设计的内容应包括任务名称、学时、教学场所、指导教师、教学设备和仪器、教学方法、客户任务描述和教学过程设计[4]。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分为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宏观上需要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入手,按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将相似的技能归纳为一门课程,然后根据需要达到的技能确定项目数量和任务内容。以电子类专业必须开设的《单片机应用技术》(C语言版)课程为例,课程所含有的具体项目如表1所示。

课程的微观设计主要指课程的教学设计,往往是针对一次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合理的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规划,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与技能的成功传授,它包含教学场所的要求与配置、教学教案与电子文档、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步骤等的准备等。以《单片机应用技术》(C语言版)课程《项目4按键识别与抢答器的设计》为例,在设计该项目课程的教学过程时,需要设计的微观内容有:教学任务分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职业素养),教学过程设计(任务提出、任务分析),技术知识储备,任务扩展,项目总结(汇报);教学过程可分为:任务的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总结四部分或者按照“项目教学法”的六个步骤进行: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

3.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学训室的建设

理实一体项目教学的实施离不开理实一体学训室的支持,教学场所的设计应考虑学生工作岗位的模拟环境,尽量保持一致,同时结合教学过程的顺利实现与执行,如图1所示。学训室分为五个区域:教师工作区主要是项目教学时教师布置项目任务,指导工作任务的实施,设置多媒体投影、触摸屏大屏幕电视、黑板等设施;学生工作区是学生完成学习、工作项目(任务)的主要区域,对于电子类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需要制作产品,工作台配置仪表仪器、联网电脑等;师生讨论区是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分析任务,确定方案等活动,有时还可以是理论教学的合适场所;仪器仪表区和参考书籍区是为学生提供教学工作过程所需工作设备、参考资料而准备的必需设备资料。

图1 理实一体学训室布置图

三、以工作任务驱动为中心、行动导向为方法,精心组织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教学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充分考虑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发展放在首位,并遵循“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原则,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中,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结合工程实际,以典型性、实用性、综合性为指导,精选、划分、设计工作项目的教学活动[5-6]。项目化课程教学通常采用分组学习,合作协同完成工作任务的形式开展教学。

1.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准备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准备有以下部分:(1)以工作任务驱动为手段,明确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2)明确项目(任务)的教学策略、教学媒体、课时分配、教学评价方式等;(3)分解项目,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根据工程实际,以典型性、实用性、综合性为准则划分学习任务;(4)精心准备教学课件、教案、素材、软硬件等教学资料;(5)以行动导向为核心,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程序。

2.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实施

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教学过程可分为:任务的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总结与扩展训练四部分进行。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本课程是一门程序编辑与硬件设计结合紧密、理论与实践动手要求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应采用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如该课程“项目3显示接口与广告灯的设计”的教学,教学过程如表2所示。

任务提出主要是分析本项目的主要任务和扩展任务,教师可以展示完成后的产品实物或者仿真效果;任务分析主要以教师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了解项目任务的大概情况;任务的实施,教师分析整个任务的硬件电路设计、程序编程的思路和设计的C51知识点,这一步骤可以放到师生讨论和知识传授里进行;任务总结主要是学生设计和制作具体的产品或者仿真电路,师生共同评价任务成果;任务扩展主要是在前一个任务的基础上扩展更多任务,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

3.以作品考核为主、实施差异化的教学评价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任务的课程模式,学生以团队协作和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是在任务驱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因此,教学评价坚持以作品考核为主、以过程考核为重点,并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实施差异化、职业技能纵向成长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价,坚持弱化传统的理论考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具体评价方式为项目成绩为70%,期末考核30%(也可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调整)。平时项目成绩分配到各个项目中,每一个项目按照百分制的计分方式,在一个项目内分为作品成绩、平时成绩、团队内互评成绩,并以相应的百分比分配,最后将各个项目折算到总成绩中。

根据职业教育的学生具体情况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给予学生一定的成长空间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评价时,注重差异化和纵向成长评价结合的方式考核,在具体项目考核中,给分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和成长空间,适当分配一些奖励分,如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设立一些激励分数,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在理论考试中,设立一些根据难易不同分配不同等级分值的试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完成不同的测试。

四、结 语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是在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工作岗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和行动导向课程开发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通过选择真实的或者接近企业真实环境的项目,并分解为若干任务(模块)进行教学实践。项目化课程的开发与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破解了电子、电气、机电、光伏发电等工科电类课程理论性及实践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在掌握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社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小波,田拥军,葛庆.高职“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

程项目化改革的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13,(24).[2] 吴映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关于理实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交通职业教育,2006,(6).[3] 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微观设计研究[J].职

教通讯,2011,(10).[4] 申荣卫,台晓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

理实一体化教学微观课堂设计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13,(32).[5] 侯秀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高职PLC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J].素质教育,2011,(6).[6] 曾小波,葛庆,田拥军.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电子类

篇7: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电工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系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理论和实验技能的一门关键性课程。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新兴专业、边缘学科的不断出现,给电工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提出“在做中教,乃是真教,从做中学,乃是实学。”因此,对《电工学》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了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对电工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环节进行全面改革,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和建设的高技能人才。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电工学教学内容包括“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部分。“电工技术”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分析方法、电气设备的基本原理及控制;“电子技术”主要介绍常用电子元器件及基本电子线路的分析与计算。随着现代化社会对学生能力要求的逐步提高,传统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在教改活动中请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根据知识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突出实用性,删除那些陈旧的、次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复杂的推导过程,降低课程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使他们树立学好专业课程的信心和决心。补充目前工业企业生产中的新知识、新内容,尤其是新器件在相关领域的使用,从而确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同时,可将优化的某些课程内容分模块进行教学,模块中包含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内容。根据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制定各模块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针对知识点和技能面确定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践内容。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后,教师可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分析方法等内容,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推行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训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边做实验边讨论,引导他们分析实验数据、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并进行总结。学生在实训中学习,在实训中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必将显著提高,激发学习兴趣。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电工学

“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要有驾驭课题、组织教学的能力,还要具备工程师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双师型”的人才,才能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基于项目的。我们在某些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某电子产品的制作为工作任务,比如要求学生设计并制作数字钟电路,这个项目中整合了门电路、计数、显示与驱动、振荡器等知识点。学生在清楚工作任务的同时,要设计出布局合理的电路,在正确安装电路后,能检测并能排除电路故障,使电路正常工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统一,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转换,教师的示范性和学生动手体验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概括起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以下几个阶段:

1.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独立收集、查找、分析和整理相关信息。

2.制定工作计划阶段本阶段中,学生按照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通过讨论确定工作计划,包括:工作步骤、工作时间、检验计划等,并确定最终的实施方案。这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3.项目实施阶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eda软件进行仿真设计,检验设计的正确性。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翻阅资料、修正电路来消化各知识点,完成理论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转化。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根据仿真电路,在实验箱搭接实际电路,验证器件功能,出现故障,小组讨论、查找并排除。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各种器件的规格、型号及性能,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检查、评价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可改进的方法。并对本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同时还要对工作安全和质量保证情况进行检查。从实践中看,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使之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

过去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实验成绩占的比例非常小,甚至有时还不计成绩。为综合评定学生的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单独考核实验考试可以考核学生对仪器功能、实验原理、数据分析、实验电路设计等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考核学生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操作技能、故障排除及实验数据的测试及分析处理等知识,实验考试的内容分基础实验和设计实验两部分,基础部分占40%,设计部分占60%,教师精心设计多套实验操作考题,并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学生各自的测试内容可以采取抽签方式决定。

2.实验成绩评定实验成绩评定可分为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30%,笔试成绩占30%,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占40%,对实验提出好的改进意见,对在平时创作等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分。

3.理论课考试理论课成绩仍然采取考试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理论课成绩和实验成绩综合而成,各占50%。

4.尝试开卷考试在少数班级尝试开卷考试方式,有的以试卷形式进行,有的以论文形式进行,论文形式需要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高职高专教育的职责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篇8: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一体化实施的基本原则

在学校课程中,国家课程是主体,校本课程是补充,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与互补是处理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基调。国家课程体现了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课程观,其统一性要求远远大于学校实施教育的个性化需要。国家课程永远都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校本课程只能是对国家课程的个性化补充、拓展和延伸。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各有优势,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国家课程方案校本化实施是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一体化设计、开发与实施首要解决的问题。我校首先确立课程理念与目标,建构学校课程架构,明确学校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其次是在方案的指导下,系统、持续地探索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创建学生按需选学、教师按需施教的环境。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开发与实施要遵循系统性与一致性原则。系统性就是系统地思考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环境、基础、条件,统筹规划学校整体工作,增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学生德育、课程教学等各条线、各板块、各环节在规划、实施、评价上的内在一致性,整体思考课程规划,统筹安排课程实施,系统设计课程评价。一致性原则就是要实现办学理念、课程理念内在价值的一致性;办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内在价值与办学理念内在价值的一致性;课程行为、教学行为、管理行为、研修行为内在价值与办学理念内在价值的一致性;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学习评价内在价值与办学理念内在价值的一致性。

二、课程一体化实施的主要策略

近年来,我校基于学生九大核心能力(阅读写作与数学素养、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能力、劳动技术与信息技术素养、艺术体验与科学探究能力、心理调节与自我保健能力、公民意识与服务社会能力、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能力),对已有的课程进行调整与完善,重点推进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开发与实施。第一,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架构。第二,对现有校本课程进行文本筛选和课堂教学诊断,通过与国家课程的融合及校本课程自身的精致化措施,优化已有的校本课程。第三,比照学生核心能力指标,开发目前留白的校本课程,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分层、多元”的课程构建模式

我校不仅要进一步提高校本课程选择度,提升学校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国家课程也要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科目与层次的选择。借鉴国际课程分级的经验,依据校情与学情,我校采取课程分层与教学分层联合推进的方式提升课程的选择性和品质。

基于学生九大核心能力和上海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我校开发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三性课程”,即构建由培养全体学生基础学力的“共性课程”、满足某一类学生学习需求的“群性课程”、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求的“个性课程”所组成的学校课程体系。

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我校形成了三种分层课程建构模式:第一种是国家课程(共性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1 (群性的自主选修课程)+校本课程2 (个性的自主选修课程)(在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学科进行);第二种是国家课程(共性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群性的自主选修课程)+社团课程(群性的自主选修课程)(在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之外的课程中进行,包括心理课程);第三种是德育课程(共性的必修模块+群性的自主选修模块)。

2.“多元化、个性化、过程化”的课程评价策略

教与学的评价是持续支撑我校课程校本化实施正确导向的关键要素。我校把落实“绿色指标”作为学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契机和抓手,借助“绿色指标”,完善课程顶层设计,构建我校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并将“绿色指标”纳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推进课程校本化实施、落实素质教育提供“再生动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绿色生态”环境。

为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项目多种、评价方式多样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我校积极提升课程、教学与评价系统的匹配度,着力构建基于“绿色指标”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力图让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趋向“科学性”,并明确了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思路,建立了与之匹配的管理组织结构,以明晰工作职责、规范与流程。

我校修订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如学生问卷座谈制度、教学质量抽查和督导制度、听课(转课)制度、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包括年级组分析会、备课组分析会、试卷讲评课、学生自我分析、年级大会、跟进练习的相关要求)、学习质量档案制度等。基于“绿色指标”的学生问卷座谈制度是我校重点推进的质量监测制度。我校要求每个年级组实行一周问卷制度,监测学生的听懂率、作业和睡眠情况,责成课程教学部和学生工作部落实全校任课教师的学期问卷调查、年级组督导问卷调查、半学期学生座谈会,落实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性监测、分析、反馈和改进跟踪。

上一篇:建筑结构阻尼下一篇:自愿离婚协议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