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

2024-08-09

现代教学(通用6篇)

篇1:现代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现代化

梓潼县许州中学:李成俊

[摘 要]:信息技术的普及,使观念与手段的更新成为可能。本文就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现代化进行了说明,并通过学校信息化建设实践详细阐述了具体实施方案。从智能性资源、知识性资源、技术性资源、环境性资源等各种教育资源方面具体的,从教育者的角度分析,并针对学生特点及现有条件就如何促进现代教育的现代化作了详细说明。最后就现存的也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环境 目标和原则 策略 教育的可用资源教师培训 机 互联网。

一、背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技术和丰富的资源。从而使人们对学习的意义、目标、、过程和方式的认识,发生了越来越快、越来越大的变化。未来的是学习化的社会,未来社会中的人们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而且必须学会自主地学习。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先进的教学技术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构成的学习环境,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实现技术和实现。研究“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学校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就很有意义。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畏惧心理的环境下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有足够大的自由度的情况下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需要学习的知识,既是对教育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教学的目标和原则

在当今班级教学制度下,构建一个有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支持的、以“以学生为本”为基本原则的,“平等、民主、合作”的班级。在这个环境中,有可能促成教师和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共同实现教与学过程的改善。从而让传统教育向信息化的教育一点点的靠拢。逐步寻找到一条通往现代教育的较好路径,力争尽量早一点地、多一些地培养出在信息化社会能走在人类社会前列的人才,应该成为当前中小学推进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课堂教学策略加以研究,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是中小学推进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在推进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人本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出发,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本,以帮助学生获取终身的学习经验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的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开放性原则 教学的目标开放:教学的内容开放:面向学生的经验世界,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面向浩瀚无边的网络资源;教育信息开放:教育空间和信息沟通渠道多元化:课堂内外结合、学校内外互补、互联网局域网沟通,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走进网络;评价标准开放:多角度评价,多标准判断,允许幼稚,宽容错误,鼓励标新立异。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自主的空间、选择的机会、体验的环境和表达展现的舞台。

整合性原则 坚持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在适宜的时空下,把方方面面的可用教育资源加以合理的组合,不断完善教学系统,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

三、研究的策略:

1、建设技术性资源。

在信息社会中,智能性资源(教育者、被教育者、家长)、知识性资源(教科书、图书馆与影视库、各类知识数据库)、技术性资源(仪器、设备与教学工具、传播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因特网、数据处理及其它工具软件包.....)、环境性资源(政策性、人际性资源、校舍与设施周边环境和社会状况、地域文化和观念......)等是教育的可用资源。而技术性资源是促进教育发展和教学改善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

以我校为例:我校的信息技术资源开发的基本路径是以建设带动,以应用促进开发。

2002年,学校的技术资源开发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益”的目标服务,学校建了两间共100台的计算机教室;安装了多媒体的双向控制教学系统;为初一教师配置了工作计算机;进行了全员培训计算机操作技能和CAI课件的制作培训。学校开发研制了一批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课件和用Authorware集成的知识素材。这些课件和教学素材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作了有益有效的工作。然而,这一阶段的技术资源基本上是为方便教师的“教”而设计开发的。

随着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开发建设不仅为教师的“教”服务,更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逐渐强化。学校增建了机教室、课件制作室、阅览室,一批骨干教师开始在“主题”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开发了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过程的交互式教学软件,制作了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的复合型的课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的师生交互,同学间合作,使学生的感觉逐渐从“被牵着鼻子走”变成“张开思维的翅膀”,逐渐从被动的思考转化为主动的思考。但是,就这时学校的技术环境来说,还无法满足部分学生快速增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也难以实现的较高教学期望值。我们显然需要一种更新的、更能与特征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于是,建设与lnternet相连的校园网成为深化研究的突破口。

2003年8月,我校的校园网初步建成。校园网的WWW服务器与Internet相通,师生随时可以自由上网浏览查询。四通八达的“信息信道”为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环境、为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学校使用的“科利华”校园管理软件,覆盖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学籍管理、人事管理、财产管理、图书管理……

2、开发知识性资源

建构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环境,仅有先进的技术物质环境的支撑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知识性资源。学校还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创新,例如:对构建学科教学主题知识库(主题网页群)和知识库(主题网页群)进行教学做出尝试。

(1)确定学习主题。把学生当前需要学的知识与“以学生获取终身学习的经验为本”的思想结合起来,在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学科教学目标以至对与其相关联的其它学科的课程进行分析后,确定学生学习的某个主题,围绕学习主题进行阶段(单元)教学设计。这种主题可大可小。有时是学科教材上的某个单元,有时是某册教材中的同类课文,有时是某学科几册教材中的关联部分……。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不拘一格。

(2)组建主题知识库。以“有利于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意义建构”为目的,创设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景。在制作主题网页时,既注意知识内在结构的关联性,又注意知识内容的广博和精深;既收集与本校教学任务相关的知识信息,又重视最新发现和最新成果的方面的信息。同时制作时还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追求网页设计的高品位,制作技术的高质量,表现手法的性等,尽可能地使主题知识网页的每一个接口都很美,都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3)建设班级、个人网页。班级和师生的个人网页是团队智能的集合,是个人的思想、能力、兴趣、品味的充分展现。也是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

3、优化智能性资源。

在各类资源中,唯有智能性资源---人,是唯一必要资源。

(1)教师培训—-智能性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

① 教师要率先成为会最学习的人。人,尤其是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重要资源,比任何人都更需要紧跟时代,更新观念。因为我们在昨日受教育,却在今日教育明日的主人。之中观念滞后的必然,应该唤起教师更加执着地学习。信息化的教育环境(首先应包括学习环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将校长、教师、学生在知识面前置于平等的地位。教师要成为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必然需要更加关注学习,更加会学习。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素质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最起码的是:需要教师带头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自己学习,体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学习过程,然后才能带领学生去学习。在推进学校信息化的过程中,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让教师率先成为最会学习的人。支持鼓励教师博览群书,吸取新知识,涉足新领域,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鼓励教师们要充分利用获取更多的知识以便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② 给教师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

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机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第一个层次:全体教师的培训。第一阶段: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和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第二阶段:用PowerPoind制作演示文稿或简单课件,用Excel管生学籍和成绩,掌握互联网上的常用操作技能。第三阶段:用Frontpage和更多的工具制作交互式课件、网页、进行图片处理……。第二个层次是对计算机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对这个层次培训要求更高:了解IT行业的最新成果,掌握计算机市场的行情信息,超前1—2步掌握最先进的各种制作平台工具,对校园网进行常规的管理、维护,还能设计开发部分操作平台,移植、改造部分操作平台。一句话,计算机学科教师不仅要承担学校常规的信息技术开发、建设、维护工作,还要承担师资的校本培训任务,定期培养出信息技术的骨干教师,保证骨干教师队伍象滚雪球一样逐年扩大。

③ 给教师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 在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应该十分在意用新的教育价值观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对“主题(单元)教学的评价,应该说,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价值,阶段性的教学过程的质量被主要地表现在“指导几乎每一个学生的、路径”方面的谋略艺术上,而不在于教师的表演艺术如何。“几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才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写真”。在评价的过程中,尤其不去计较教师在传播中的一时的缺憾,让教师有一个相对比较大的自主空间。同时,还应该在意让教师自己评价自己。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领导更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因为教师的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是在其自主行为的过程与后来的体味中逐步实现的,是在自己越来越重视自己对自己的价值判断的的过程中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有自主意识较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自主意识的学生。

④ 给教师一个既有压力又充满温馨的氛围 信息技术环境下自由开放的言论空间,多条信息沟通渠道,为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人际关系、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学生、家长、教师的网上求助、青年教师对老教师的期望、教职工对学校的建议、各类人员的留言,有鼓励赞赏,有批评责问……,不仅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干群关系,还拉近了家长和家校的联系。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和教师都多了一份监督,工作多了一份压力,人际间多了一份沟通,同时也多了一份温馨。面对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环境,学生、家长、教师、校长都在学习,都在适应,都在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校是没有“栅栏”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民主的学校管理,开放的信息信道,教师们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学习、学习、再学习,少了些盲从,多了些思考;少了些琐碎,多了些大气,一次次实现自我超越。

(2)教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能性资源的核心

① 学生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学生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在自己教学的全过程中,(包括备课、上课、课余辅导……)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状况、了解个人的学习风格和期望、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了解学生周边有哪些促其发展的资源;只有在充分分析学习需求的情况下确定的学习主题和按照主题作出的教学设计,才能够“通教知学”,具有最实用的价值。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在校园网上开辟的师生信道,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老师的水平显现就在于地确定学习主题和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很显然,对教师来说,这就是一个过程。

② 让学生学会使用机和。在信息技术课和其它一些学科的教学中,尽量早地使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帮助自己。计算机和汉字的录入速度,网上查询、获取、整理、处理、储存及表达信息的能力,都是教学中首先解决的。无论什么形式的教学,学生只要是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就必须首先掌握上述技能。而学生,也只有在轻松自如地运用计算机网络学习技术的状态下,才能真正走进计算机,走进网络文化圈,从而真正感知计算机的神奇和奥妙,感知网络文化新颖和灵动。过去,教师习惯把语文、数学称为工具学科,在中教师们越来越感到:计算机学科是“工具的工具”学科。为了适应非计算机学科教学改革的需要,首先需要改革计算机学科的教学,首先教给学生在网上学习所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该没有严格的结构顺序,教学应该不拘一格,现行的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很难完全适应各个学校的教学。取多种教材的适用部分进行重新组合后用于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另一方面,学生在使用信息工,应该得到的服务包括: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快捷的检索、各部分资源之间畅通无阻的链接等等。

③ 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学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改善教学过程,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学习的目的意义,对于某个具体的学生而言,并不在于探索到什么成果,而在与养成好的习惯。提倡“合作研究”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这是一个人在人间生存和参与构筑未来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学中,教师不仅领着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而且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发现探索知识。

4、拓宽环境性资源。

在研究过程中,还必须十分重视环境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争取领导的重视、争取政策的倾斜、赢得社会的信任、得到家长的支持,才能使信息化教学的研究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四、在信息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人类创造了互联网,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类的一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互联网又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技术的给学校提供了各种机遇,给优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必须认真思考和提前准备,如何在教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学生在网络化的环境中学习做人。一些有识之士说,如果仅就传授知识而言,计算机、互联网几乎可以取代现行的学校的功能。然而,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方面,在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和熏陶方面,现行学校的功能是永远无法被取代的。对中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还不是掌握多少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及网络的知识,而是培养他们正确的的网络法纪观念,网络道德观念,网络责任意识等等一系列信息化社会所必需的非智力的素质。因此,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多么先进程度,无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多么广泛,教学生学习做人依然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教学生学习做人始终是教学的第一任务。

参考文献:

黎加厚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 《电化教育》 1999.7 乌美娜 《教学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10

篇2:现代教学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本章课程的核心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还有“生物进化”这各部分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新内容,有些比较难,要求比较高。从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上说,有几个伟大的事件,包括细胞学说的建立、进化论以及从孟德尔开始直至上世纪后期分子水平上遗传学的发展三大问题,我们这个模块就涉及了其中两个方面。因此从科学史的角度上看,我们也应该重视这个内容。

课时计划: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两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拉马克的进化理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认识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能运用达尔文进化论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学思路

第一阶段:利用突变频率对群体中突变个体数量进行计算,促使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所形成的新性状在群体中出现的原因和过程。这些不定向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第二阶段:通过学习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理解为什么说“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在这一阶段里由教师讲授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并做相应的巩固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怎样选择保留了具有有利性状的群体,而不是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

难点突破:

难点1: 基因频率的统计、计算。

通过交待基因库的概念,引出基因频率的调查、计算。

“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但是不可能逐一去测定这个种群每个个体的基因。因此,只能抽取种群中一小部分个体进行测定和计算。这一小部分个体的抽取应该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随机抽取。只有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小样本才能反应大群体的情况。

例如:在一个有50名学生的班级里,有7名姓王的同学。我们可以说:这个班级中姓王的同学占14%。因为在编班时姓氏不是分在哪一个班的条件,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全年级、以至于全校姓王的同学大约占14%。当然,当你具体去调查第二个班时可能会发现姓王同学的人数高于这个数值;而第三个班又可能低于这个数值。可能当你调查了全年级的人数时,所得到的数值才会比较接近全校的数值。这就是说,在做抽样调查时,要注意抽取的小样本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不利于测查、太小不能反应大群体的特征。

种群基因频率的调查与此相似。在抽样调查时,随机抽取种群中的若干个体,形成小样本。然后逐一测查样本中每个个体的基因型,最后计算出基因频率。对于二倍体生物而言,每个个体都会含有与调查有关的两个基因,在计算时要考虑到二倍数的关系。”

为了配合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教师应在备课时准备好两个相似的题目,一个作例题,另一个留给学生做巩固练习。

难点2:“群体中突变基因数的计算”是一个看似不难的难点。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明确一些基本情况、明确每个数字的单位和含义,不能只要速度,不要效果。

首先,对课文中“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一般对生物体是有害的,„„”这句话要讲透。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每个个体的每一个细胞中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但是只有能够进行分裂的细胞才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并不是一个生物体的全部细胞都会发生基因突变。只有发生在原始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才会传递给后代,传递给后代的基因突变才会为自然选择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如果每一个基因发生突变的可能性是十万分之一的话,在一个原始生殖细胞中发生基因突变的可能是:2×104×10-5=20%。如果一个个体只产生一个配子,对一个约有108个个体的中等大小的种群来说,假设雌雄比是1:1,假设全部配子都结合成合子,假设全部合子都能顺利发育为成体,这个种群在一个繁殖季节中可能产生带有突变基因的后代是:20%×108÷2=107。

因为基因有显性、隐性之分,所以这些后代的变异基因并不一定能表现出来。突变的隐性基因还需要经过若干代才会表现出来。只有明确计算的过程和假设的条件,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这些计算的确切含义,从而真正理解基因突变如何为自然选择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

总结提高:

篇3:现代教学

“美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现代教学技术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在美术学科教学“美育”教育中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 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中抛弃了以往的教师凭借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讲授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大量的音、视频资料,突破视觉的限制,巧妙营造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对学生们在视觉和听觉上进行冲撞,透过多方面来观察对象,让学生们美术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容易,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 现代教育技术,增强美术教学互动

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主角,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们跟着练习,学生们大都是被动的灌输式接收,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多媒体技术通过音、视频等资料的演示,把理论讲解与动作练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容、方法、步骤看得见,记得牢、理解快,教师们也可以和学生们进行平等友好的互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这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丰富了教学内容,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 现代教学技术,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美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美术教材中蕴含的美往往比较深奥和含蓄,而学生们局限于浅薄的社会阅历和有限的联想能力,如果美术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进行“美育”教育,教学效果通常不理想,学生们无法理解,而且有些学科蕴含的美是深藏在抽象的文字符号之中,教师们无法通过语言、神情、动作等来表达,这使得“美育”教育往往显得是纸上谈兵,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提供大量的实例,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透过多方面来观察对象,理解更加透彻,增强对美的欣赏能力。

4. 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术教学不光是要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极大的帮助培养学生在美术教学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美术课堂上,借助形象生动的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给学生带来无限的遐想,提高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其二,将艺术家同主题的绘画作品或其它班上同学的优秀作品通过电脑或展台呈现在学生面前则起到了点化、示范、引领和启迪作用;其三,在学生创作作品时适时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能放飞学生的心灵,带给学生创造的灵性;其四,在指导学生电脑绘画时,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发挥作用那就更不用说了,操作起来方便快捷,又节省了大量教学资源。

5. 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美术教学新方式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步伐,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的美术教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学讲究图案的规范和填色技巧,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收工填充作业费时费力费心,而且修改起来非常麻烦,对学生们要求比较高。现代教学技术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它抛弃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绘制和着色,修改起来十分方便快捷。美术教学中的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等一系列构成原理和方法等基础教学都可以在用计算机代替人工绘制。再比如在美术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电子白板设备技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兼具了投影机和计算机组合的多媒体功能,还使得作图更方面快捷,文件可以隐藏,很好的指导了学生绘画技巧的学习。

篇4:现代教学

立足于课程反思与重建的上述基础,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理想模型,即“现代课堂”。我们希望通过“现代课堂”建设,形成课堂教学新常态,推进教学阔步迈向现代化。

“现代课堂”是什么样的呢?可从“理念的层面”和“评价操作的层面”来认识。

从理念的层面上讲,第一,这种课堂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课堂为学生设立,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一切教学行为的“法理”基础,是教师考虑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点。如果说课堂是舞台,那么处于聚光灯下、舞台中央的唯一主角便是学生。在这个舞台上,无论背景如何变换,剧情如何更迭,永远不变的主题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这是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也是参与其中的每个人为之努力的终极追求,学为第一。“学为第一”并不意味着教师丧失了专业自主权和价值引领的责任,而陷入“无能”的尴尬境地。事实上,教与学是不能、也不可分离的整体,它们天然地融为一体,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理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现状,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最终实现个体生命全面、蓬勃的成长。简言之,教助学成。

第二,这种课堂是充分体现现代性特征的课堂。什么是现代性特征,或者说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论述。我们认为从教育的视角认定现代性特征时,有两点必须考虑:一是现代性特征的教学意义,即从教育的角度来审视现代性,不全盘照搬;二是现实的主流价值追求,确保实现其特征的现实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在《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一文中写到:“什么是现代性的核心价值?我们认为,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之一是理性。但随着社会发展,精于计算、注重技术的工具理性渐渐超越了价值理性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理性和主体性过分张扬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导致了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失衡、贫富悬殊和社会心态失衡等多种严重问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值得反思和重建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全面理解‘现代性’,除了被高度弘扬的‘主体’和‘理性’外,现代性还应包括科学、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责任、可持续发展等核心价值。”依据上述两点考虑,我们认为“科学、民主、公平、正义、可持续性发展”,是现代课堂应追寻的特征。

从评价操作的层面上讲,这种课堂由“三层”“十维”“二十二个核心指标”构成。

三层,包括“课程意识”层面、“课堂教学”层面、“基础条件”层面。为什么要从三个层面来构建“现代课堂”评价标准?第一,我们希望现代课堂建立在先进信息技术环境之中,以现代信息环境为基础,以先进教育观念为指导,通过环境的改变引发改革。第二,课堂教学改革,说到底,关键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素养和境界。如果一名教师对学科价值有深刻认识,具有较强的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能力,其课堂教学改革一定会顺风顺水。不拘泥于课堂教学,跳出课堂研究课堂教学,统筹考虑并把握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形成相对完善的系统,是我们从三个层面建构现代课堂评价标准的主要动因。

十维。课程意识层面,包括“学科价值”“内外整合”两个维度。课堂教学层面,包括“设计合理”“尊重差异”“平等参与”“机会公正”“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六个维度。这六个维度改变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惯例,直指现代性特征,或者说是现代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反映。从这六个维度的关系而言,设计合理是前提,尊重差异、平等参与、机会公正是保证,合作探究、积极主动是课堂教学主体应有的状态,是课堂教学价值的落脚点。基础条件层面,包括“教室环境”“信息技术”两个维度。

二十二个核心指标,是对每个维度师生的关键表现点进行事实性描述。研制和描述时,既从维度内涵出发,又针对当前课堂教学时弊,突出重点,引发震撼,推动课堂教学系统而富有实质性的变革。如“设计合理”,此维度主要针对课前预设而言。课前合理预设,可供评价的指标有很多。研制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当前课前预设的实际问题——目标不清晰、环节无意义、忽略学习方法指导和目标评价与检测,这些问题恰恰又是课前预设的关键点。以“设计合理”内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我们确定了四个核心指标。彰显的是我们从解决问题着手、倒逼改革的策略。又如“平等参与”,这个维度很复杂。我们仅从课堂教学中人的平等考虑,生生平等,师生平等。怎么反映生生平等,重点扣两个核心指标,即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学习。不求全责备,不故弄玄虚,尽可能外显,让教师看得懂,让评价者摸得着,让指标能影响行为,这是我们研制核心指标的基本思想。(现代课堂评价标准附后)

以评促改,这是当前国家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从建立现代课堂评价标准切入,建设现代课堂,遵循的同样是以评促改的思路。

建设现代课堂,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现代课堂是建立在传统课堂基础上的课堂,是传统课堂的进步,绝非凭空而生,现代课堂建设必须坚持扬弃的观点。过去课堂教学中好的经验应该继承和发扬,问题应该改正。一味否定过去,一味求新,只能使课堂教学改革陷入被动境地。

2.现代课堂评价标准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这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不可能终身守住一个标准。不断调整标准,不断进步,这是我们追求的良性循环,也是现代性的基本要求。同时,坚持着眼未来,努力做好当下的事情。

3.现代课程建设,必须选点突破。点和面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点的突破,不可能有面的改变。上述二十二个核心指标,相对十个维度和三个层面而言,均只是点而已。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还需从二十二个核心指标中,选择几个点来研究、实施,以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附:宜昌市西陵区中小学现代课堂评价标准

[层面\&维度\&核心指标\&权重\&得分\&课程意识\&学科价值\&①教师对培养目标及学科的共通价值有深刻理解,对所承担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有清醒认识,对教学单元内容的具体价值有准确把握。\&\&\&内外整合\&②课内与课外相互沟通,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学习内容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意义。\&\&\&③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整合课程,使课程由单一走向丰富,由单向走向综合。\&\&\&

课堂教学

\&

设计合理\&①教学目标清晰、具体、合理。\&\&\&②教学环节设计有意义,能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结构,有师生、生生互动环节。\&\&\&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有明晰指导。\&\&\&④有可行的目标检测手段。\&\&\&尊重差异\&①能准确解读学生的学习基础、状态和需求,并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作业等方面区别对待。\&\&\&②对每位学生的意见、想法,无论正误、深浅,教师都能积极回应。\&\&\&③承认并保护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平等参与\&①赋予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权、质疑权和评价权,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特别是不同的观点和想法)。\&\&\&②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时间。\&\&\&③教学流程能体现“学导结合”。\&\&\&机会公正\&①给每个学生以同等的资源分配。\&\&\&②给学困生以更多的关注和机会。\&\&\&合作探究\&①组织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学习,有明确的分工,有共享的目标,有均等的发言机会,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和团体合作技能。\&\&\&②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证明、应用和验证的过程,重视原理、方法与态度的迁移。\&\&\&积极主动

\&①师生、生生互动良好,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②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学生思维活跃,互动中交织着质疑、追问、补充等行为;教师能利用现场生成的资源推进教学。\&\&\&③教有所得,学有所获,师生共同进步。\&\&\&基础条件\&教室环境\&①营造体现以生为本、充满少年儿童气息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②配置有利于支持教学的现代信息技术,包含电子书包、电子课本、互动显示设备、交互学习终端、网络服务、云资源等要素。\&\&\&]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教科院)

篇5:现代教学设计

安璐(2014级,数学教育专业,14102937001)

【摘要】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原则,以及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

数学教学

运用

21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整个教育,不仅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它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理论及教育模式都将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一次深刻的大变革,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是一场基于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一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大革命。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经费投入的增加,在不远的将来,信息技术将更广泛地改善中小学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投影设备和网络将进入每一间课室。这样,如何适应教育环境的这种深刻变化,如何最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善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提供形象的教学手段。实施数学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发挥巨大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 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计算机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初中几何第二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等,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再例如:在讲授“垂直”这一章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大型比赛的跳水录像,出示问题:当选手入水时,水花的大小说明什么? 所有学生几乎同时说出来:“不垂直”水花就大,“垂直”水花就小教师问:“什么叫垂直呢?”接着教师讲解了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完整的进行下来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什么叫“垂直”,可见这样的情景给学生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2)变静为动 突破教学重难点皮亚杰的“建构”的观点是与“活动”的观点有紧密的联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必须掌握“活”的几何概念,这就必须使学生在几何学习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教育家斯腾伯格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视为交往过程,要注重交往的改进,特别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在用《几何画板》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的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动态的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相离<=>R<d相切<=>R = d相交<=>d<R学生的脑海里只要一提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就想到旋转着图像。类似这样的课件还有《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发现这个知识的过程是一样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无限的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我认为 几何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学生如何画角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给学生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学生走神,教师画时部分学生不注意看;教师作图时,身体遮挡住部分学生视线等等。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画角的步骤和基本方法,由于用多媒体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深刻。演示结束后,教师再到黑板上示范画角,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对画角方法清楚明了,教学效果好。例如在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传统教学方法,只能在黑板上画几个图,给学生几个公式,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出充分多的图形,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众多图形,并且在分析后得出结论,并可以在更多图形中验证,使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的公式,在几乎是无限的空间中,研究几何图形,从中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传统教学不可能做到的。真正做到陈重穆教授提出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效果。彻底的摆脱了教学中“烧中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己自主的建构知识体系。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节省出大量的教书时间,可以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争取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利用图形的颜色和图像的闪烁给学生以暗示,还可以通过平移和旋转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发现中掌握知识。还可以利用师生界面进行超级连接,达到师生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动态的,“活”的几何。

二、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原则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数学学科大概是最困难的。不像英语、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软件可以做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因为数学需要进行思维训练,不仅依靠课件表面的生动难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而且也难于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研究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原则,考虑在多媒体辅助下什么是理想的数学教学。(1)启发性原则

数学科学的最大特点是集严密性、逻辑性、应用性于一身,而这也正是数学被公认为“难”的地方,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力求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严谨的数学证明的有效认知。使用多媒体技术不能追求表面的生动、界面的漂亮,而应注重启发性,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有些内容过去单凭教师的“说”,学生不好理解,现在多媒体能帮助教师“说话”,抽象和直观有机结合起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当前市面上出售的数学教学软件就缺乏启发性。所谓讲解就是在屏幕上显示出有关的概念、定理、公式,不谈他们的来源和用场,不谈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更不谈最值得领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所谓练习就是在屏幕上显示出答案,有的甚至连必要的过程都没有,对于判断选择题或一类简单的填空题,计算机倒是有些交互功能,但反馈信息却谈不上任何启发性。启发性是数学教学的灵魂,现在则需要考虑如何在多媒体辅技术的支持下设计出比传统教学更富于启发性的教学。(2)针对性原则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用统一的节奏,同样的策略,面对全班学生,更多地只能考虑共性,难于照顾个性。而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与经验不同、思维有快有慢,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学生一人一机利用教学软件学习,他们可以利用键盘或鼠标控制学习节奏,还能通过菜单选择他们需要的内容或帮助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有针对性,就要设想电脑在和学生面对面地交谈,学生看到电脑的每一屏他可能怎么想,下一步屏幕上又该显示怎样的具有启发性的文字或图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传统教学强调学生为主体,而现实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改变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方式,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的活动中,甚至是自做课件,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更好地促进认知。把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认知数学的工具与环境,应能改善学生的数学活动,给学生的参与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并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产生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的手段,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富有时代动感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同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我认为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使多媒体培养学生素质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教学手段全面结合,以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第三,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规范、系统性的板书。第四,不能忽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最后,加强学生情感、意志、价值观等的培养。参考文献

[1]袁智强.数学教学学报,2002,11(2):95-97 [2]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8。

[3]张波.关于数学CAI公开课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1):44。

[4]王鹏远、王选勃、王珏.如何用几何画板教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 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篇6:现代诗歌教学

句容教师发展中心

曾先林

现代新诗,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

现代诗歌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美育实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阅读的诗,是美的载体。它有排列形式上的美,音韵节奏上的美,创设意境上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闪烁着哲理光芒的美。经历诗教的孩子,慢慢地会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相比古典诗而言,现代诗似乎容易理解,但难讲解,因为诗人写诗时,感情的迸发,提炼和倾注总是以个人为基点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诗歌时遇到了许多难题和困惑,面对一首诗不知该如何下手,才能使学生真正意会。因而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成了很多教师颇感棘手的教学难题,对于任课教师来说确是一种考验,一种挑战。

“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针对以上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于2014年9月份在句容华阳实验小学开展了“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研讨活动”,下面谈谈我们对小学现代诗教学的一点看法。课堂教学的保底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关键词句字面背后的含义。2.诵读、背诵诗歌。

3.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歌主题思想。弹性的目标任务:

1.诗歌的音韵、节奏、结构等了解和体会。2.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情感的理解和体会。3.诗歌的朗诵、拓展、仿写等。

小学现代诗教学主要可采用的方法有诵读、品味、仿写、积累。

一、练诵读,让学生读中悟情。

由于小学课本中的现代诗内容浅白,行文流畅,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成为现代诗教学的主要形式。所谓“三分诗,七分读,”,但在指导朗读时要体 现出读得层次性:

初读可以自由读,重在让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交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再读可以大声朗读,重在让学生读出对诗的情感的理解,读出对诗的个性感悟;师范读可以声情并茂,重在让学生感悟诗的情之美与韵之美,读出老师对作者所写诗歌的理解。生再次大声朗读,重在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展现出来。在读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在读中让学生渐入佳境,来表现对诗歌理解;在读中让学生互相感染、彼此激发,并产生探究诗歌情感美、意韵美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学习最好的催化剂。

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巫海燕老师在引导学生读“翠竹的挺拔”与“松柏的苍劲”的句式时,就是采用这种“剥竹笋”的方法。

二、品语言,对学生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现代诗的教学也不能仅停留在诵读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情,贴着诗人的心来想,反复推敲咀嚼赏析字句,探究体味关键字句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生动形象的画面,高雅的意境和所寄托的深邃的思想,就能走进诗歌的境界,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1.想象诗歌中的意象。诗人往往通过构建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作者精心挑选的四种自然景物,巫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理解它们身上的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品质,在读到“耕耘、丰收”这两个词时能想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名言警句。

2.赏析写作技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含蓄美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诗歌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学生在感情朗读后,老师可以问:“你喜欢这首诗歌吗?你喜欢它哪个地方(或者为什么喜欢它再或者它哪里让你喜欢了?)”这时学生便可能会说某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某处用了排比的手法、某处用了拟人的手法等;再或者会说哪个字、词用得妙,或者段与段这间的联系等等。这样就在引导品味语言时,自然而然地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渗透。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课也用了很多修辞方法,特别是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完全一样。“可以删掉吗?”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然不能删,这是现代诗歌常用的反复修辞手法。教师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

三、用语言,让学生进行仿写。

通过诵读美的文本、感受美的形象、创造美的语言,让学生习得知识、掌握方法,陶冶性情,逐步提高语文素养。诗歌的仿写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 2 能力,让学习语文变得妙趣横生。可以想像,当学生学着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各种意像联缀成诗的时候,是何等的兴奋与自豪,而对于祖国的语言又会产生何等亲近的感觉。

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四小节时,青山说:攀登吧,……绿水说:前进吧,……巫老师安排了讨论:青山想要告诉我们什么?绿水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通过学生交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青山想告诉我们——无限的风光在险峰;绿水想告诉我们——心底无私天地宽。再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仿写:天空说:……

四、广积累,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现代诗和童谣、儿歌一样深受学生喜爱,仅仅教好课本上的诗歌,还达不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广泛阅读,大量积累的要求。每首诗的教学学习不仅局限于“这一首”,可以借诗作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穿针引线的目的。学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诗,在课外还要多加学习积累。如举行诗歌朗诵会,除了朗诵学生自己喜欢的名作外,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如:中外诗人写的不同主题的《夜》、泰戈尔的《萤火虫》等。大量现代诗的吟诵必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现代教学】相关文章:

现代教学理念06-09

现代教学技术07-10

现代媒体教学08-04

现代散文教学08-20

现代教学媒体应用05-10

现代英语阅读教学05-22

现代汉语教学07-02

现代化教学07-06

高中现代文教学08-14

现代教学技艺阅读教学论文04-16

上一篇:2010年简报第一期下一篇:公司制度学习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