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案件侦查思路

2024-08-15

盗窃案件侦查思路(通用5篇)

篇1:盗窃案件侦查思路

盗窃案件的特点及侦查要领

目 录

前言................................................................5

一、盗窃案件的特点..................................................5

(一)现场留有痕迹物证..............................................5

(二)作案手段的习惯性..............................................5

(三)赃款赃物可供查控..............................................6

(四)作案前一般都有预谋准备过程....................................6

二、盗窃案件的侦查要领..............................................6

(一)认真仔细地勘查现场............................................6

(二)深入细致地访问事主、群众......................................7

(三)迅速采取紧急措施..............................................7

(四)准确判定侦查方向..............................................8

(五)及时确定侦查范围..............................................9

(六)快速发现犯罪嫌疑人...........................................10 结束语.............................................................10 参考文献...........................................................11 谢辞...............................................................12

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论盗窃案件的特点及侦查要领

一、盗窃案件的特点

(一)现场痕迹物证

(二)作案手段具有习惯性

(三)赃款赃物可供查控

(四)作案前一般都有预谋准备过程

二、盗窃案件的侦查要领

(一)认真细致地勘察现场

(二)深入细致地访问事主、群众

(三)迅速采取紧急措施

(四)准确判定侦查方向

(五)及时确定侦查范围

(六)快速发现犯罪嫌疑人

内容摘要:盗窃案件,是刑事案件中占比例较大的多发性案件。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个别不法分子不劳而获,利用各种手段攫取公私财物,给广大人民群众和单位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刑事侦查部门要加强对此类案件的侦办力度,尤其是随着犯罪手段的发展变化,侦查人员要善于总结、掌握好其特点,以及侦查的要领与方法,积极遏制案件的发生和蔓延。

关键词:盗窃案件、特点、侦查要领。

前 言

盗窃案件,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秘密窃取的方法,将公私财物占为己有的犯罪案件。这类案件在整个刑事案件中占有很大比例。兰州市某区2005年批准逮捕的盗窃案件仅为11件14人,占批捕刑事案件总数的15%;2006年批准逮捕的盗窃案件为36件47人,占批捕刑事案件总数的32%;而2007年1-10月份已批准逮捕盗窃案件37件68人,件数占批捕刑事案件总数的42.5%,人数占批捕犯罪嫌疑人的50%。[1]盗窃案件的逐年增多,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稳定,扰乱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而且给集体和个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扰乱社会秩序,影响人民生活,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侦破盗窃案件,进行反盗窃斗争,是我国刑事侦查部门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 盗窃案件的特点

盗窃案件与其他犯罪案件一样,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

(一)现场留有痕迹物证

盗窃案件虽然是秘密进行的,但一旦实施犯罪,必然会在犯罪现场留有痕迹物证。犯罪分子入室盗窃,一般要破门、撬窗、挖洞、拧锁,改变或破坏现场的原有状态,不可避免地会留有这样那样的破坏痕迹。在入室盗窃中,为了搜寻财物,又会在办公室抽屉、箱、柜上留下破锁、撬箱等痕迹。这些破坏痕迹常常能反映出破坏工具的特征和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有时犯罪分子会把工具或随身物品遗忘在现场上,这是摸排犯罪分子的重要线索。有些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后,会把工具带回家中,下次作案时继续使用,这为我们并按照查核获取罪证提供了有利条件。犯罪分子在破坏障碍物或搜寻财物时,会在关键部位留有手印、足印。有的虽然戴手套,但是往往在翻找过程中,由于动作不灵活又会脱下手套,或者从手套破损处留下残缺手印。有的作案后又伪装现场,制造假象,往往弄巧成拙,更多的暴露了自己。重视盗窃案件的现场勘查,认真细致地搜寻犯罪证据,对准确分析判断案情和从中发现线索,获取证据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作案手段具有习惯性

盗窃案件的作案手段和方法,首先是由犯罪分子的社会经历、社会职业和长期从事生产、生活经验而决定的,如钳工、电工、木工习惯于用螺丝刀、断线钳、手摇钻、电钻等破坏门窗、箱柜,往往会反映出职业专长和工艺水平;其次,作案手段方法是在长期反复犯罪的工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如因手印足印留在现 场而被抓获的,再次作案时会带手套、借穿别人的鞋子。此外,有些习惯动作是犯罪分子的生理、心理特征在现场上的客观反映,如行走步态、左撇子动作等特征,有的人作案后总会遗忘一定的作案工具在现场等。特别是盗窃惯犯,往往是使用自己的定性手法作案,一到现场便会不知不觉地施展出自己的习惯手法。有的犯罪分子开始是撬窗,以后发展到撬盗保险柜;有的开始是就近盗窃,有的发展到各大城市作案;有的开始时只带简单的犯罪工具,有的发展到以后会带一套自制工具等。但是,发展变化中仍有不变的东西,其基本动作、习惯手法仍保留其特定特征,并在盗窃现场上反映出来。从盗窃手法、手段的习惯性,可以推断犯罪分子的人身特征、社会职业、智能条件,推断是惯犯还是偶犯,是本地人作案还是外来流串作案,有利于缩小侦察范围,确定侦查方向。

(三)赃款赃物可供查控

凡是盗窃既遂的案件,都有赃款赃物可供查供追查,这是盗窃案件的重要特点。尽管盗窃犯罪分子在作案后将赃款赃物进行了种种伪装和隐蔽,甚至改头换面转移到外地。但是,他们急于变卖和得到物质欲望上的满足,从而不可能不在销售、使用和挥霍环节上暴露。有的犯罪分子虽然比较狡猾,窃取大量赃物、赃款后埋在地下,短期内不使用、不暴露。但是,最后还是要在满足欲望的驱使下销赃,最终也会暴露出来。因此,赃款赃物是把犯罪分子与已发生案件联系起来的纽带,也是查缉案犯,认定犯罪的有力证据,这是盗窃分子的致命弱点。

(四)作案前一般都有预谋准备过程

犯罪分子在作案前,往往都预谋准备的过程。如选择作案目标,窥测进入和逃离现场的路线。了解存放财物的地点和门卫警戒情况。案犯为达到行窃的目的,一般都会事先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身上随身携带作案工具。如螺丝刀、胶钳、刀具、钢尺、万能锁匙、自制工具等。案犯根据自身的条件、作案的习惯和作案目标而选择使用。

二 盗窃案件的侦查要领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的逐渐推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一些不法分子受攀富、享乐等贪婪心理的驱使和国内外犯罪方式的影响,在盗窃对象和作案手法上有了新变化,重大恶性案件逐年增加。有的盗窃大量黄金、白银、钻石、珍贵文物等贵重物品,企图走私出境;有的盗窃枪支、弹药,以用作其他犯罪;有的潜入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重要部门,窃取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危害国家安全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为此,必须认真研究盗窃犯罪的新动向、新特点,采取防范和侦查破案的新措施、新方法,适时总结侦查要领。

(一)认真细致地勘查现场

全面细致地勘验现场,并且对现场情况认真分析研究,是侦破盗窃案件至关重要的第一道工序,是侦察破案的基础。针对盗窃案件的特点,现场勘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对出入口的勘查。犯罪分子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进入放有财物的处所,作案后,也要通过一定的路线逃离现场。在出入口特别是入口部位,往往留有犯罪分子较多的犯罪痕迹或活动痕迹,因此出入口是现场勘查的重点。犯罪分子进入盗窃现场,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

(1)开门锁进入。犯罪分子使用的门锁钥匙可能是本人原来就有的,也可能是乘机偷偷配置的还可能是窃取的或借用他人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内外勾结,作案前由内部人员拔去插销或打开门,让外部人员入室盗窃。采用这种方式进入现场,出入口不明显,能取到的痕迹物证比较少,但由于在作案前必须具备钥匙或接触具有钥匙的人员这一限定条件,所以,又有利于我们判断案情,缩小侦查范围。

(2)破门、撬窗、挖洞侵入。要沿着犯罪分子的出入口,对上下左右认真细致地勘查。首先应当观察出入口附近的地面,以期发现足印、交通工具密集、随身携带的工具等其他物品。然后再仔细勘查门窗,墙壁,孔洞等破坏情况,判断犯罪分子是使用何种工具和方法破坏障碍物的,对门窗结构、室内环境熟悉不熟悉,动作是否带有习惯性、技术性。最后根据现场的破坏痕迹、犯罪活动的状态和动作、留有的其他痕迹物证,判断犯罪分子的作案条件和作案过程,确定是本地人还是流串作案,是偶犯还是惯犯等。

(3)秘密潜入内部,伺机作案。对这种侵入方式,检查发现犯罪分子的预伏处所,查找坐卧等活动痕迹,还要注意尘埃、墙灰、蜘蛛网等有无触动,有无足印、手印及其他压痕。

在勘查罪犯出入口时,还应该注意观察和测量进出口所在的位置、形状、大小、距地面的高度以及与周围物体的关系,并做好详细的登记,以便从中分析判断罪犯的性别、年龄、身高、体态、生理特点、职业和是否熟悉现场环境等。

2.对中心现场的勘查。要把被盗财物的保管处作为中心部位,因为这是犯罪痕迹比较集中的地方,必须重点勘查和研究。主要有盗窃的目标、破坏的方法、遗留的痕迹物证,赃物赃款的特征等。

3.对现场周围环境和犯罪分子来去路线的勘查

现场周围环境,主要是指现场周围的道路、院墙、沟渠、森林、水田、旱地等等。[2]这些地点往往同犯罪活动有一定的联系,应当进行认真观察和搜索。

(1)被盗现场与邻近大楼、住宅、厂房、商店是否有过道阳台相通,或者篱笆围墙有空隙可钻,从中发现翻墙,爬楼侵入的痕迹。

(2)被盗现场是否位于水陆交通要道、进出入多的部位,还是高墙深院内部,外部人员不能随便出入的部位,从中研究犯罪分子对情况熟悉的程度、对作案目标了解的准确程度和原因。

(3)沿着犯罪分子来去路线,遵循发现犯罪分子作案前逗留、预伏的处所,作案后逃离和丢弃隐藏赃物的地点。

(4)访问现场周围有关群众和沿途有关人员,了解发案时当地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情况,了解有没有人听到可疑声响、看到可疑人携带可疑物品经过,以及嫌疑人的体貌特征。

(二)深入细致地访问事主、群众

事主和知情群众的陈述是分析案情和确定侦查方向的重要依据。应当抓紧时机向发现人、事主和知情群众,以及犯罪分子来去路线的沿途群众,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访问,通过调查访问,主要弄清下列问题:

1.发现被盗的时间、地点。2.被盗经过和现场情况。

3.被盗物品的名称、数量、价值、用途、特征和标记。对于被盗现金,还 要详细了解数量、票面额,如果是新币,还要查明钞票的号码。4.发案后,那些人进入过现场,移动或触摸过哪些物品。

5.发案前,被盗财物的存放和保管情况,以及那些人了解这些情况。6.发案时,是否有人发现现场有人走动,有何异常的响声。

7.现场门锁,室内的箱柜的牢固情况,钥匙的存放与保管情况。8.现场有无犯罪分子遗留的工具及其他遗留物。

9.内部人员的活动规律和值班情况,以及巡逻人员在发案时的活动情况。10.发案前后,有无可疑人员来往,如在发案前有无人员窥视、了解情况,发案后有无人员携带物品从现场走出,他们的体貌特征、衣着打扮、说话口音和内容如何等。[3]

(三)迅速采取紧急措施

对于重大、特别重大盗窃案件,应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立即取相应的紧急措施。

1.对于盗窃枪支和盗开汽车逃跑的案件,应及时部署铁路、码头、机场、车站和交通要道进行堵截。通知党政军和相关部门,加强警戒和安全保卫;通报有关地区协查严防持枪抢劫,驾车杀人等案件的发生。

2.对于盗窃国家绝密文件或珍贵文物的案件,应及时通报各相关边检和海关部门,严密对出入境人员和货物的检查,防止文件和文物的外流;组织人员对可能藏匿文件、文物的是外出所进行全面搜索和检查;加强对收购部门的控制;部署秘密力量加强对有走私、贩运文物和重大嫌疑分子的监视。

3.对于盗窃外宾、国际友人财物或巨额现金的案件,因及时通报银行、邮局外汇商店,加强对大笔存款和使用的控制,并发现可疑人员;迅速部署警力和秘密力量,对活动与外宾、国际友人住址和出入场所的扒窃分子、进行全面控制,力争人赃俱获。

4.对于报案及时、犯罪分子逃跑不久、逃离不远,具有追缉条件的案件,应及时组织力量追缉堵截,还可以使用警犬追踪。

(四)准确判定侦查方向

盗窃案件的侦查方向是指大的方面,如内盗还是外盗,惯犯还是偶犯,本地人作案还是外地人作案。内外盗之分主要是以作案人所在单位为界限,属于被盗单位内部人员作案的,称为内盗;属于被盗单位外部人员作案的称为外盗。

内外盗之分,只适用于国家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公共财产被盗的案件,在居民住宅发生的私人财物被盗案件,只有知情与不知情区别,没有内外盗之分。[4]

1.内盗。内盗具有以下特征:

(1)作案时机选择恰当,熟悉现场环境和出入路线,掌握内部人员活动规律,了解房屋建筑结构、门窗结构和财务存放、保管等底细。

(2)出入口不明显,用原配钥匙或者仿制钥匙,开启房门、库柜、钱箱锁头盗窃财物。

(3)盗窃目标十分明确,进入现场后,直奔财物存放处,现场上没有乱翻迹象。

(4)有事先松动库房栏杆,门窗插销、螺丝钉等外部人员不可能做到的准备工作。(5)在外部人员不可能进入、也不可能存在预先潜伏作案的短暂空隙时间作案。

(6)现场遗留有内部工具或职工个人用品,经查不属于借用或被盗,或被盗财物中有单位内部使用的票据。

(7)从已包好的的人民币或工资袋中,采取“抽签”的办法盗取部分现金。(8)盗窃后,将赃物藏在内部的偏僻角落,或在追查紧张时将赃物抛出。内盗案件中,还有一种监守自盗,所谓监守自盗是指坚守公共财物的人员自己盗窃或贪污之后,伪造现场,谎报被他人盗窃的案件。具有以下特征:

(1)现场物体的翻动、撬砸、与盗窃具有矛盾。

(2)现场虽有被破坏痕迹,但是从内部形成的,且没有人进出的痕迹。(3)现场上除了留有财物监管人的手印、足迹外,无他人留下的痕迹。(4)没有侵入口和撬压痕迹,却有伪装外部人员作案的假象,报称被盗财物在发案前早已短缺,且有掩盖的痕迹。

(5)被盗财物后,有焚烧账册、单据或库柜物品。2.外盗。由于外部人员对被盗单位的内部情况熟悉,特别是内部人员生活规律、财物存放、保管的底细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所以,内盗与外盗的特征有明显的区别。在外到案件中,本地人作案与外地人作案、惯犯作案与偶犯作案的的特征也不同。

外盗的一般特征:

(1)盗窃目标不明确,乱撬乱翻,或者贵重财物未找到而将次要财物盗走。(2)采用撬门、破锁侵入作案,或使用自备工具采用破坏手段开启箱柜和桌子抽屉作案。

(3)现场遗留有翻墙、攀爬等外部侵入的痕迹,出入口明显。(4)有预先潜伏作案的时机,且与现场反映迹象一致。

(5)有踩点、窥视、探听等可疑人和事,但不像内部人员作案那么了解底细。

(6)作案手段与遗留痕迹与外地、外单位发生案件相同,或现场上遗留有非本单位人员物品。

(7)运载盗窃的财物,使用自备交通工具。

(五)及时确定侦查范围

侦查范围是指具体的方面,如区域范围、职业范围、人身范围、销赃范围等。

1.盗窃案件侦查范围的初步认定。

(1)区域范围的确定。区域范围是指盗窃犯罪分子居住、活动的范围,主要是根据现场遗留物、附着物以及目睹人所提供的情况来确定。

(2)职业范围的确定。职业范围是指犯罪分子所从事的工作和服务单位,主要是根据作根据的种类、工具痕迹、指纹、足迹、附着物来确定。

(3)人身范围的确定。人身范围是指犯罪分子的性别、年龄身高体态和所具备的作案条件,主要是根据现场遗留物的指纹、足迹和作案目标、手段,方法以及攀高、移动物体的能力来确定。

(4)销赃范围的确定。销赃范围是指盗窃犯罪分子销售、脱手或以及其他方式处理赃款赃物的地区和部门,主要是根据犯罪动机,被盗财物的种类、数量和用途来确定。侦查范围的确定,必须突出重点,把主要的财力、物力放在可能性的方面。存在两种以上可能性的,均应顾及,不要漏掉。

2.盗窃案件侦查范围的逐步缩小。侦查范围的逐步缩小,是侦查活动的目的和侦查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方法如下:

(1)区域范围的缩小。由现场遗留日用品的商标、品名特征缩小到生产、制作这些日用品的地区和厂商;再由流通渠道、适用范围缩小到销售和使用这些日用品的单位、区、乡、镇或街道。由现场遗留农作物和附着物的种类、缩小到具体的种植地区。由现场遗留票据的印制、开发使用单位或遗留信件上的邮戳、地址,缩小到犯罪分子具体的住址和藏身之处。

(2)职业范围的缩小。由现场遗留工具的种类缩小到具体生产地和使用范围;再有工具的特点、附着物缩小到拥有着和使用人。由撬压方法、技术特点缩小到犯罪分子的职业专长。

(3)人身范围的缩小。由性别年龄体态等一般条件的具备,缩小到作案疑点的形成;由具备作案时间,缩小到杰出现场的条件;由作案思想的存在,缩小到作案条件的具备;由经济可疑,缩小到赃物的证实。

以上三种缩小的方法,不是孤立机械的,在实践中应视案件的具体需要,分开使用或合并使用。

(六)快速发现犯罪嫌疑人

侦察范围确定后,就应该迅速布置警力,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调查摸底,发现犯罪嫌疑人。[5]为了调查摸底工作有目标、有重点地进行,首先应仔细研究犯罪人必须具备的条件。由于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不同,犯罪嫌疑人应具备的条件就不可能完全一样。一般来说,在确定盗窃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时,应考虑一下情况:历史上有无盗窃和其他不良行为,在案件发生前后行动表现反常或在发案时间内行踪不明;平时熟悉被盗财物存放保管情况;经济来源不明,在发案前后突然暴富,经济开支明显超过正常收入;有类似现场遗留物或持有能够形成痕迹的工具和物品;持有被盗类似的赃款赃物;案发前后突然离开本地,去向不明等。

综上所述,我们在掌握盗窃案件特点与侦查要领的前提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运用灵活有效的侦查措施,加强对撬门破锁、撬盗保险柜、盗窃枪支、盗窃珍贵文物、盗窃机动车辆、盗窃牲畜、扒窃案件的侦办力度。同时,面对盗窃案件对我们日常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要不断加强防盗知识的宣传,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打击盗窃案件的紧迫性与严峻性;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强对防盗设施的研发力度,在人民生产、生活和重点单位、重点部位的场所合理使用;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和装备、经费投入,不断调整警力、营造全社会“防范盗窃、打击盗窃”综合治理氛围,犯罪活动的猖狂势头必将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杨宝宏.盗窃案件逐年上升的原因及对策[C].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2月.[2]刘建国.刑事侦查[M].群众出版社,1996.[3]何泉生主编.《刑侦预审典型案例评析》ISNB7-81059-481-8/D.400,2000年6月第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6月第1版.[4]林维业主编.《刑侦典型案例评析》ISNB7-81087-248-6/D.228,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3月第1版.[5]杨殿升.刑事侦查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致 谢 辞

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市检察院王卫东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不断帮我开拓思路,精心点拨,给我耐心鼓励。王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不仅授我以文,而且给我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树立了良好榜样。他孜孜不倦的教诲和开拓创新的思维给了我无尽的启迪。在此,我谨向我尊敬的各位老师表达我诚挚的谢意与崇高的敬意!

篇2:盗窃案件侦查思路

• 大家好

• 很高兴在这里同大家一起探讨——盗窃案件的侦破方法 • 盗窃案件是各类案件中数量最多的案件。

• 盗窃行为可能构成侵犯财产罪,也可能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或者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

• 盗窃犯罪不仅使国家和人民在经济上遭受损失,而且还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给企业的生产、工作造成影响。•

下面我们系统地探讨一下盗窃案件的侦破方法。

• 第一节

最初的侦查措施

• 案件发生后,要采取现场保护;现场勘查;现场访问这三项在去年的课程中我们已讲过,今天讲:

四、控制与发现赃物。

• 盗窃分子在盗窃财物后,有的很快将赃物出售脱手,有的则把赃物转移或藏匿起来。因此案件发生后,要及时采取措施,严密控制犯罪分子可能销赃、藏匿或转运的行业和场所。因此,侦查人员在访问事主时,要详细询问被盗物品的名称、数量、性能、用途、规格、型号、价值及其具体特征。制作被盗物品清单,侦查人员人手一份。

• 如果被盗物有存折、支票、信用卡及其他有价证劵,要及时将号码及有关事项,通知银行等相关场所。

•(案例:如玻璃纸工程指挥部85年的炉排被盗案)第二节

分析判断案情、确定侦查方向 •

一、分析判断罪犯在现场上的活动情况。• 首先要分析犯罪分子是怎样进入现场的。•

1、打开门锁,从房门进入。

2、采用撬破方法进入。如撬门撬锁、破坏门窗、挖洞、翻墙等。•

3、利用门、窗没关、没锁,乘虚而入。•

4、事先潜伏进屋,等夜深人静时出来作案。

•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要了解钥匙的保管情况,是否丢失过,要仔细勘察门窗上是否有破坏工具的痕迹,头一天晚上门、窗插销是否插上,门锁是否有撬坏或锯断的痕迹,痕迹是否正常等。

• 其次,要分析犯罪分子在现场上是怎样活动的,先破坏哪个物体,后破坏哪个物体,用什么方法破坏的,是撬坏的,还是用钥匙开的,还是用钻钻的,用的是什么工具?是就地取的,还是事先带来的?作案后是从入口逃离现场的,还是从另外出口逃离现场。整个作案过程估计需要多少时间。• 案例:如1998年恒联玻璃纸公司2、58吨玻璃纸被盗案。

二、分析判断犯罪分子作案的目的、动机

• 盗窃案件一般都是以贪财为目的,但有的时候可能同时盗窃了各种不同性质的物品。所以,究竟犯罪分子是否以贪财为目的,需要进行仔细分析研究。例如,犯罪分子既盗窃了钱财,又偷走了手枪,其作案的目的可能以盗窃钱财为主,顺便拿走了手枪;也可能是以盗窃手枪为主,顺手拿走了钱财,究竟犯罪的目的是什么?应当结合现场的具体情况和事主提供的材料进行研究。

三、分析判断犯罪分子本人情况。

• 分析判断犯罪分子本人的情况,是确定侦查方向,开展摸底、排队的必要前提。

(一)犯罪分子的人数和他们的生理特点(性别、年龄、身高、体力等)。• 这方面的情况可以从现场的痕迹,被盗物品的数量和重量,被盗物品所处位置的高低等进行分析。•

(二)犯罪分子的职业特点

• 这方面可以从罪犯实用的工具、技能、现场遗留物,以及是否熟悉被盗物品的性能来判断。

(三)犯罪分子的个人爱好

• 这方面可以从犯罪分子选择被盗物品的种类来分析。如:盗窃烟、手提电脑等能反映罪犯的个人爱好。

(四)犯罪分子是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

• 分析这个情况,对于确定侦查范围,特别重要,以下情况可考虑为内盗: •

1、从现场情况看,犯罪分子出入现场的路线,破坏门窗的部位都选择的比较恰当,被盗现金、物品选择的准确。

2、从作案手段看,犯罪分子作案经过周密的策划,例如:实用了事先配制的钥匙、或者是先拧松现场窗户插销的螺钉,调换了大门的挂锁等。•

3、从作案时间看,选择作案的具体时间比较合适,掌握了事主的作息规律。

4、现场上遗留只有本单位员工才有的个人用品。

5、犯罪分子作案利用了只有内部少数人员才知道的某些情况。例如:保险柜的密码、存放钥匙的地方等。

• 有以下情况的可考虑为外盗:

1、犯罪分子在现场乱翻乱撬。撬、翻了不放财物的桌子或柜子,而存放有现金或贵重物品的地方却未撬、未翻。

2、现场上遗留有非本单位员工应有的物品或从其他单位盗得物品或工具。•

3、发案前有陌生人,前来探听、查看有关情况。

4、存放现款、单据的保险柜被搬在外面砸开,单据遍地丢弃。•

5、作案手法和本地或外地未破同类案件极其相似。

• 应当注意,在研究内盗、外盗时,除了上述一般特点外,还要注意具体案件中的特殊情况和某些假象,如有的内部人员作案,可能故意伪装成外盗。有的外部人员作案,也有可能事前经过踩点,作案目标和作案时间比较准确,或者在作案后故意伪装成内盗现象。

• 此外,还应当注意这样的情况,根据现场情况分析,应是内部人员作案,但实际上内部有作案嫌疑的人,经排查却无作案时间,这就考虑是否可能内外勾结作案,或者是已离开的内部人员作案。

• 如果在分析判断案情时,根据已获得的材料,尚不能肯定是内盗还是外盗时,应作几种可能的推断,齐头并进开展工作待进一步收集材料逐渐缩小侦查范围以后,再确定重点方向。

(五)犯罪分子是本地人还是流窜犯、是偶犯还是惯犯。

• 这方面可以根据罪犯的作案手段,作案留下的痕迹以及对盗窃物种类的选择来判断。如本地人作案一般是什么值钱的拿什么,而流窜作案多盗现金,便于携带的值钱物。偶犯作案一般比较简单笨拙,而惯犯作案手段狡猾等。

第三节

摸底排队、发现犯罪嫌疑人

• 在侦查盗窃案件中,一般要根据以下条件通过摸底排队,发现犯罪嫌疑人。•

一、过去有过盗窃行为,思想品质不好,或在案发前后言行表现反常。•

二、案发时间内去向不明的。

三、了解被盗财物存放保管情况,或在案发前,曾借故到过被盗地点或探询过被盗财物有关情况的。•

四、有类似的作案工具或鞋子的

五、熟悉被盗物品性能、用途、并急需该物品的。

六、经济困难,急需用款或案发后突然富裕、大吃大喝,还债、送礼、购买高档商品等情况不正常的。•

七、有类似被盗物品的

• 对于在摸底排队中发现的嫌疑对象要逐个审查。如果嫌疑人在某些重要环节上证明确与本案无关(如犯罪时间确有去处)或者某些重要疑点确已被否定,应及时予以排除,以逐步缩小嫌疑人范围。当嫌疑重点突出集中在某个人身上时,则要集中力量,对重点嫌疑人的各项线索,全面逐项进行核实审查。

如果排队提出的嫌疑人,经审查全部被否定,则要深入分析研究,每个嫌疑人的各种可疑线索,否定得是否有根据,是否都已经查证落实,在侦查实践中,往往因为对嫌疑人审查不落实或被犯罪分子制造的假象所迷惑而轻易否定嫌疑人,从而漏掉犯罪分子。

• 任何一点不合理的因素都有可能成为破案的线索。

好了!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探讨了盗窃案件的侦破方法。

篇3:网络盗窃案件的侦查对策

一、网络盗窃案件的概念与形式

1) 网络盗窃案件的概念。所谓盗窃罪在我国刑法第264条规定为“盗窃公私财物, 数额较大的, 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所以根据我国刑法对于盗窃罪的定义, 盗窃案件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以秘密窃取的方法取得公私财物所有权的案件。

而对比新型网络盗窃案件来说, 新型网络盗窃案件比之传统的盗窃案件的突出特点在于网络因素。新型的网络盗窃案件的一个特点在于案件的发生地在于虚拟的网络而不是现实之中, 并且网络盗窃案件的犯罪对象也多是虚拟的电子货币或电子资料。拿传统的盗窃案件来讲, 在侦查案件过程中, 最重要的部分在于现场勘查, 另外常用的手段也多是摸底排查、控赃等, 而这些方法是以犯罪现场为中心而实施的, 如果没有犯罪现场, 那么现场勘查、摸底排查等方法是无法实施的。随着我国网络的飞速发展和相应网络规则制定的滞后性以及大量网民防范意识的缺失, 我国的网络盗窃案件也日益多发起来。并且由于在网络盗窃方面缺乏相应的立法, 盗窃具有经济的价值的游戏币往往不能得到应有的惩戒, 所以抛开盗窃电子货币不谈, 就盗窃虚拟游戏物品、游戏币来讲, 几乎经常发生在我们周围, 所以对于网络盗窃案件侦查工作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2) 网络盗窃案件的常见方式。a.利用网络技术盗用电信服务。利用网络技术盗用电信服务是指行为人利用网络技术非法窃取、使用他人电信账号密码, 或者非法侵入电信部门计算机信息系统。包括复制他人的电信服务号码并使用、盗用他人的上网服务账号密码并使用以及侵入电信部门计算机网络为自己或者他人提供电信服务等。盗用电信服务犯罪主要包括以下表现:一是利用网络复制他人的电信号码并非法使用。二是利用网络技术窃取密码。b.利用网络技术盗窃金融系统电子货币。由于目前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的发展, 电子货币不仅仅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并且电子货币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商务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同时由于电子货币流通的简单方便, 不仅仅方便了人们所日常经济活动, 同时也对新型的网络犯罪提供了沃土。如我国目前为止最大的电子货币盗窃案。作案人王某, 自从十五岁迷上了计算机编程, 每天用近20个小时的时间自学相关的计算机编程知识。由于收入微薄, 其在之后编写了一种计算机病毒, 其作用是在用户进行网上银行付款时将付款的对象换成王某自己设置的账户。靠着如此的方法, 王某疯狂敛财并将编写的网络病毒进行出售。由于王某将病毒出售, 在各地纷纷出现了电子货币被盗窃的案件, 但是由于案件的分散性, 目前并没有查到所有的作案人。同时这也是利用网络技术盗窃的侦查的难题之一。

二、网络盗窃案件的特点

(一) 利用网络实施犯罪

利用网络特征及相应的网络技术是利用网络实施盗窃案件的本质特征, 也就是说网络盗窃案不仅仅要符合一般盗窃罪的主客观要件, 更要符合利用网络实施犯罪这一要件。同时利用网络实施犯罪不仅仅是网络盗窃案件的根本特点, 同时也是所有网络犯罪的本质特征。例如, 利用网络实施犯罪, 犯罪行为人并没有与盗窃的实际对象直接接触, 也就是说在行为人盗窃时与盗窃对象并不在一个地点, 而是利用网络在不特定的地点实施完成, 这样不仅仅对锁定嫌疑人造成了困难, 并且对之后的调查取证造成了困难。同时由于网络盗窃的基数大, 标的小也不同于传统的盗窃案件。

(二) 个别被害人报案不积极

由于大部分被害人使用网上银行是用来购物, 所以部分被害人由于被盗窃的数额较少, 因为嫌麻烦等心理怠于报案或不报案, 使证据丢失或灭失。还有部分被害人因为涉嫌违法活动而抗拒报案, 例如部分被害人涉嫌网络博彩, 在网络博彩过程中泄漏账号和密码而使网上银行的电子货币被盗窃。

(三) 单笔盗窃数额较小, 难以达到立案标准

2013年的统计显示, “60.4%的网民被盗窃的损失不足500元, 30.3%的网民损失在500至2000之间, 而损失总额却达到308亿元”单笔盗窃数额较小时网络盗窃案件的突出特点, 而在我国现行法律中, 盗窃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数额才能立案。虽然积累的金额达到一定数额能够立案, 但是不特定的被害人分布在全国各地, 一般不可能联合报案, 所以也就造成了立案的困难。

(四) 破案成本较高

由于网络犯罪的隐蔽性, 网络盗窃犯经常会或多或少的使用一些隐蔽的方法以逃避追查, 同时由于被害人的分散性比较大也给侦查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电子数据的脆弱性和取证规范的严格性, 往往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 侦查机关不能够及时直接的获取电子数据证据。

(五) 调查取证难

在传统的犯罪中, 犯罪分为犯罪预备、犯罪实行和犯罪结果, 其中无论是犯罪预备、实行或是犯罪结果都存在一个实际的犯罪现场的问题, 而犯罪现场是证据的关键。在犯罪现场中, 进行现场勘查或多或少会找出相应的证据以指向犯罪嫌疑人。而在网络犯罪中犯罪现场时虚拟的网络, 而网络在本质上说一些数据代码, 如此来说, 抛开数据证据是脆弱性不谈, 在网络现场中找到证据不仅仅需要相应的技术, 而且需要一套相应的规范性的程序。

三、网络盗窃案的侦查对策

(一) 实施信息化侦查

利用网络实施犯罪是网络盗窃的根本特点, 既然在网络中实施的犯罪, 那么对于网络中犯罪的侦查也应该在网络中进行, 也就是进行信息化侦查。所谓信息化侦查也就是以侦查工作为目标, 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联合各个区域的侦查人员, 通过网络以及网络技术进行侦查工作。

而进行信息化侦查的前提在于搭建全面快速高效的网络平台。所谓信息化侦查网络平台就是各种子系统的集合, 在于将各种系统例如案件受理系统、网上摸排系统、网上串并系统、网上控脏系统、网上缉捕系统集合有效融合成一个有机集合, 以达到高效发现犯罪、侦查犯罪、控制犯罪嫌疑人的目标。

(二) 串并案侦查

所谓串并案侦查也叫并案侦查, 串案就是将本地区或不同地区在相应时间内作案方式、作案手段、作案目标、侵害对象相似的案件汇集起来作为并案基础;并案就是在串案的基础上进行由此及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处理。由于网络犯罪的高频多发的特点, 作案人往往一人多次作案, 但是由于被害人可能处于天南海北不同地区, 往往在报案后无法将相同作案人的案件并案侦查。这就要求各地侦查机关以及侦查人员通过网络平台互相公布案件信息, 及时掌握不同受害人类似的情况, 适当情况下补充受害人, 以达到相同案件串并案侦查的目的。

(三) 网络阵地控制

所谓网络阵地控制是将传统的阵地控制的领域进行延伸和扩展, 通过网络控赃、网络控嫌等手段, 在网络上展开网上阵地控制的大网。随着网络购物的发展, 淘宝、京东等购物网站成为了侵财类犯罪的新鲜土壤, 各种层出不强的犯罪手段应接不暇, 基于这种实际情况, 公安机关应该针对淘宝网, 京东网, 苏宁易购等购物网站应该进行阵地控制, 控制被诈骗金钱和赃物的流动和去向, 除此之外, 像人人网、豆瓣网、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络也是滋生犯罪的温床, 侦查人员应该将其纳入阵地控制的范围。

(四) 网络信息搜索

网络信息搜索是侦查人员利用网络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获取犯罪信息情报, 从而抓捕犯罪嫌疑人, 破获案件的侦查方式。如今的互联网每天有数以亿计的网民在Web上浏览、发布信息、即时通讯, 使得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最为重要的信息集散地, 各种违法信息在网络上泛滥, 网络犯罪层出不穷, 可以说, 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工具、犯罪场所和犯罪对象, 与此同时就成为了公安机关新的重要的情报源。

1) 网络警务室。所谓网上社区警务室就是运用互联网相应知识, 以网络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支撑, 以本社区内用户和进入互联网警务社区的网民为服务对象, 为网民提供综合性警务服务的虚拟网络警务的工作社区, 是对传统社区警务工作信息化的再现和延伸。网络警务室能够有效, 快捷的收集民众提供的信息, 便于侦查机关以及侦查人员掌控人员流动并进行阵地控制。

2) 警务微博、微信。随着微博的诞生和发展, 其已成为民众发表议论、吐露心声的聚集地, 每分每秒都有巨大的信息量产生, 信息源更是遍布世界各地。2010年2月25日, 被称为“中国首个公安微博”的“平安肇庆”在新浪微博诞生。很短时间内, 警务微博迅速成为政务微博的主导力量, 通过警务微博侦查人员能收到各种情报信息, 只需要再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就能超找出犯罪情报信息, 从而侦破案件。微信于2011年1月21日发布第一个版本, 2014年11月注册用户已突破9个亿, 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中拥有全亚洲最大的用户群体。微信的飞速发展为警方提供了一个新的展示窗口, 警务微信的产生发展, 也为侦查人员与民众联系, 发布信息, 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为案件侦查提供了新的手段。

3) 警务即时通讯工具。目前中国网民使用最广泛、注册用户最多的即时通讯工具是QQ。网民们都非常习惯于通过QQ与好友或者有共同兴趣、话题的网友进行沟通, 为了与民众在网络上进行互动, 多地公安机关建立了警务QQ, 已经成为各地公安机关, 尤其是社区民警倾听民意、了解信息、服务民众的一个重要渠道, 也为侦查人员提供了线索的来源。

4) 警务网站、论坛。相对而言, 之前的网络警务平台侧重的是与民众简要的、实时的沟通以及一些信息的发布、提醒。因此具有了形式灵活、内容简洁的特点, 而警务网站与论坛则侧重于为民众提供更为丰富深入细致的信息, 同时能为侦查人员进行网上阵地控制, 搜索信息情报提供了多种手段。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 网络的应用更多的开始走向了日常的经济生活。就网络对于经济生活的影响这方面来讲, 网络的确提供了方便, 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 不同于现实中的经济活动, 对于网络中经济的犯罪也不同于现实之中的犯罪, 对其侦查工作也是不同于现实之中发生的犯罪, 所以对于网络中犯罪的侦查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是目前急需的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网络盗窃,特点,对策

参考文献

[1]徐公社.侦查新战法精选案例评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0.

[2]刘文.刑事科学技术总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浅谈零口供职务犯罪案件侦查思路

关键词:零口供;职务犯罪;侦查思路

当前,反贪查案工作面临着诸多前所未遇的新情况,诸如:犯罪方法智能化,案件定性难度高、取证工作困难大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察机关打击职务犯罪的力度和效果,尤其是“零口供”案件日益增多,成为检察机关侦查部门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零口供定案的侦查思路兼顾到对正义价值、效率价值的追求与平衡,有助于扭转“口供是证据之王”错误的办案观念,淡化犯罪嫌疑人供述在论证上的作用,增大定案几率,减少办案成本,值得进一步推行。虽然该话题历久而弥新,早前法学理论界已多有倡导,实践中零口供定案的情况还较鲜见。今年,笔者所在的单位办理了一起零口供职务犯罪案件,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零口供”案件的基本概念

所谓“零口供”,正常理解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立案侦查、起诉和审判的过程中只作无罪、罪轻的辩解,拒绝作有罪供述或者保持沉默、缄口不言的事实情况。在具体区分“零口供”案件时,我们必须注意“零口供”与“无口供”、“零口供规则”的区别。

“无口供”即没有口供,通常是犯罪嫌疑人到案后,一言不发、保持沉默。我国现行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都不承认“沉默权”的存在,刑事诉讼法第93条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从这一意义上讲,“零口供”是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对自己犯罪事实予以明确否认或者拒作供述或作无罪辩解,并由此對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零口供规则”是部分地方检察机关公诉部门采取的一种证据规则,是指“当侦查机关将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即口供呈至检察机关提请批捕时,检察机关视其有罪供述不存在,即为零。同时通过在案的有关证据进行推论,证明其有罪。”

所谓的“口供是证据之王”错误观念之所以能产生并一度盛行,直接原因是口供尤其是有罪供述更为直接的证明作用,在日后的案件审理上能给法官更为直观的印象,更易实现内心确信。而且在无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有罪供述确实能帮司法机关发现更多其他证据。这样看来,讯问似乎是一劳永逸的最佳途径。正是这种错误的证据观导致办案人员过于重视有罪供述,忽视进行同步的外围调查搜寻证据。办案初期仅凭犯罪嫌疑人的一面之词,既有可能办错案走弯路,也有可能遗漏犯罪嫌疑人其他罪行、其他同案犯。

在职务犯罪案件查办过程中既要遵守实体法的规定,也要遵照程序法的要求。检察人员要彻底摈弃“口供至上”观念,把所有的案件都当成“零口供”案件对待,这样办出的案件才能经得起时间与法律的检验。即使有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也要判断除供述之外的其他证据能否对犯罪事实足以认定。特别是要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辩解权利,如果辩解是客观真实的,可以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如果辩解是虚假的,则可运用反证法对犯罪事实加以论证,从而达到证据确实、充分的要求。

二、注重线索初查。为立案打牢基础

制定周密可行的初查计划是做好初查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初查计划应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初查任务,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明确初查范围。应根据举报线索,有重点、有选择地确定范围;三是明确初查方法,比如初查人员先不暴露身份,明察暗访。再比如,初查人员先通过接触与被举报人关系一般或有看法的人,由外及内,从外围入手,扩大战果。还可以采取声东击西的方式,即初查人员表面上调查此人此事,实际上是查彼人彼事。

为进一步做好零口供案件的办理,本单位出台了《职务犯罪线索管理、评估规定》,成立了专司案件线索管理和初查的案件信息管理小组,对所有受理的线索实行专人管理。根据线索价值高低,将线索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甲”级为可查性最强的线索,需制定周密的初查方案立即进行初查,“乙丙丁”三级视线索成熟度进一步搜集线索后有计划展开初查。

三、善于运用多种侦查手段。全面地搜集证据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定案的证明标准需要“证据确实、充分”。单就文字不难理解,但刑事案件的严肃性要求证明标准必须能够详细、精准地确定。刑事案件并非数学公式,证明标准难以事无巨细地进行量化。只有间接证据,没有口供情况下,不仅对办案人员搜集证据、运用证据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运用间接证据进行推理,证明犯罪事实,相较有罪供述而言,在证明标准的把握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办案人员对有罪供述的追逐就办案而言也算得上是舍难求易了。

因此,要善于运用多种侦查手段,尽可能客观全面地搜集证据,注重对现场勘查物证、视频资料的收集。如自侦案件中时常出现受贿人供述和行贿人证言“一对一”证据现象,就特别需要加强对间接证据的搜集,掌握行贿的资金来源情况、行贿人行贿前后是否有知情人、具体请托事项的办理情况等等,通过这些间接证据的获得达到内心确信。这就要求除了加强对侦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证据意识和取证技能外,还要注重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取证。

在全面落实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基础上,要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涉案信息资料库,储存、管理相关信息,并对办案实行动态管理。职务犯罪侦查科技化是科学、严谨的工作,必须规范化、制度化。对于使用侦查技术手段获取的证据,要认真审查,不能暴露其来源及使用的技术手段。同时,加大科技投入,选调一些懂业务、肯钻研技术的人员充实到职务犯罪侦查技术队伍。有计划地对职务犯罪侦查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着重提高其应用技术的能力。

注重主动补充侦查、引导侦查和夯实外围证据。刑诉法第171条规定,检察院审查案件,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侦查。负责案件审查起诉的承办人,应充分利用自行侦查与退回补充侦查的机会,加强沟通协作,引导侦查人员收集与犯罪事实有关的一切证据,指出外围取证重点,全面收集物证、鉴定意见、勘验、检查笔录、证人证言等证据。

四、通过间接证据与直接证据相互印证。补强证据链

在证据学上,按照不同的标准,证据可以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言辞证据和实物证据、本证和反证等。以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为标准,可以将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直接证据是指能够单独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在直接证据并不十分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间接证据与直接证据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从而形成完整、严密的证明体系,从而有力地证明案件事实。但是,运用间接证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每一间接证据必须真实可靠:二是间接证据必须与案件存在客观联系,对证明案件具有实际意义;三是间接证据之间协调一致。不存在矛盾之处;四是间接证据必须能够相互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五是运用间接证据组成的证据体系只能得出唯一的结论。

篇5:校园盗窃案件案情案例

北京2月3日电近期,有网友在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留言板上发帖举报“安徽工程大学屡次发生入室盗窃案件”。2月1日,芜湖市委办公室对此作出回应,称芜湖市委负责同志高度重视,要求市公安局、安徽工程大学保卫部门认真调查处理。据官方介绍,目前已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一名(犯罪嫌疑人赵某系该校05级学生,因在校内盗窃被公安机关拘留,后被学校开除)。为保障学生安全,学校将安排160万元专项资金,对所有学生宿舍门锁进行更换,升级为可进行身份识别的电子智能门锁,此外,将安排78万元专项经费在宿舍楼出入口以及各楼层楼道内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和门禁系统,要求学生刷卡出入。

2007月22日,近日,南京警方破获了一起校园失窃案,办案人员在讯问中发现,犯罪嫌疑人孙小强曾经是南京某知名大学的学生,大二时因迷恋上网与熟女聊天被学校劝退,父亲气得不管他,断了经济来源的孙小强数次返校偷盗,目前已被栖霞区检察院批准逮捕。

学生刘某,违反宿舍管理规定,擅自将毕业班学生王君留在宿舍过夜,王君早上起来,发现该宿舍的学生都上课了,就拿刘某放在宿舍的钥匙打开他的抽屉,偷走现金后迅速离开宿舍。从此案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安全隐患:一是宿舍里存放大量现金;二是在宿舍里留宿外人。该案说明,许多盗窃案件的发生,是因为有些学生自己不严格遵守校规校纪,给他人以可乘之机造成的。

上一篇:人类文明的开端试题下一篇:快递公司的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