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2024-08-07

区政协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精选6篇)

篇1:区政协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进一步确立了我区工业的核心地位,努力促进资源整合和集约发展的战略思路。围绕做强做大工业企业为中心、充分发挥民资民力的优势,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重头戏来抓,促进工业经济的有效发展。

1月20日,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就我区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区政协领导参加了视察。副区也应邀参加。

一、基本情况

从视察的情况看,我区工业园区建设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地位和作用已被社会各界认同。目前,我区共有工业园区9个(含小区),规划建设面积已达36.7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2家,从业人员13476人,1—6月创收8亿余元,利润8000余万元,实缴税金4700余万元。

本次视察的三个工业园区正在抓紧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其中经济开发区和sanling园区已经成为项目集聚的新载体,初步形成了设施规范、机构健全、产业聚集、思路清晰的局面。吴地工业园区也正进入项目引进、全方位、多层次的招商引资活动中。全区工业园区已形成办园区、兴园区、服务园区的良好氛围。各园区牢固树立了“项目是园区生命”的观念。为下步发展积累了成功的经验。镇街领导充分认识到建设必须高起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高标准,招商引资、服务管理必须高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行政区域分割带来园区布局分散。我区最典型的工业园区就是经济开发区、长城和吴地园区。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行政区域上的分割,出现了单独规划、自行开发、相对分散的局面。从建设工业园区的角度看,存在着布局小、零散的现象,制约了园区的建设规模。

二是建设水准不高,规划档次偏低。明显表现在园区规划前瞻性、科学性欠佳、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项目引进上缺乏对产业发展具有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因而难以形成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

三是缺乏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统筹考虑,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没有完全配套。包括园区内交通、供电、供水、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没有做到科学、长远规划。

三、建议

园区建设是加快我区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必须用全面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工业布局的调整,全面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抓龙头园区,努力构建区镇(街)两级工业园区体系。确立以建设区级工业园区为龙头,以镇(街)级工业园区为网络的园区建设策略,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分主次轻重先后规划和建设。

一是合理设置工业园区。首先是分层次建设园区。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和发展。作为省市级的工业园区要举全区之力,推进发展。重点发展经济开发区、南路软件园和长城吴地工业园区。各乡镇及周边应逐步延伸纳入开发区总体规划之列。通过界定园区的产业特色和覆盖区域,充分发挥重点园区的功能,树立全局观念,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本着招商引资、项目同等,保证重点园区建设的原则,真正形成加快产业集聚、资源优化的新局面。其次是对镇级园区应合理定义,实际应为工业小区。要实事求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健康发展。

二是要高标准抓基础设施建设。要高标准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营造设施齐全、整洁优美的园区环境。依托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规划性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供电、供水、排污及园区环境等设施必须做到“一次规划、长远受益”。同时要依托项目建园区,防止开而不发,浪费土地资源,使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先行,做到超前,降低成本,减少风险。

三是依托龙头企业促进园区发展壮大。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点睛之笔是壮大龙头企业,因此要选择那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极具发展潜力和拉动作用的企业和项目入驻。本次视察的精密轴有限公司、屏蔽电泵等企业在几年内就发展成为园区内的主导产业,无论是销售收入还是纳税都对园区建设形成了很大的支撑力。因此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是工业园区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关键。

篇2:区政协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根据《政协南谯区委员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11月21日,区政协组织委员视察全区农田水利兴修工作。区政协主席白林,副主席郑华龙、马军、张青、袁兆贵,秘书长许宁,各专委会主任和文教卫体、文史两个专委部分委员等参加。区委副书记周明权,区委常委、副区长吴胜智和区水利局负责人陪同视察。视察组听取了区水利局及有关镇办负责人关于我区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现场察看了滁河新河段、滁河双联圩、清流河东城圩河段堤防加固,乌衣镇龚祁沟、双庙科庄水库清淤,腰铺镇姑塘圩农田整治,施集镇杨郢、沈郢大塘清淤整治等15处农田水利兴修工地现场。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水利建设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基础工程重点工作来抓,特别是今年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市党委、政府水利工作方针,牢固树立民生水利的工作理念,以构建防洪保障体系和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为目标,大力实施河道治理、灌区改造、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排涝、扩挖水库塘坝等水利工程,有效改善全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高标准制定水利建设规划,为农田水利建设绘制了蓝图。1

今年,我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南谯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09-2020)》、《南谯区农村当家塘坝扩挖整治规划》、《南谯区农村河沟清淤疏浚整治规划》和《南谯区2011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年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南谯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奖补办法》、《南谯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南谯区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办法》和《南谯区村民自建当家塘坝清淤整治工程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为我区推进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抢抓机遇,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水利建设资金创历史之最。资金保障是干好水利兴修的关键,我区抓住当前中央、国务院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的契机,积极编制申报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项目,争取了中央和省财政水利建设资金1.44亿元。同时,我区财政安排了0.2亿元,确保市、区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实施。此外,通过村组集体资产投资、农民“一事一议”和“以库养库”(以塘养塘)等方式筹集水利建设资金0.3亿元。我区今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亿元,为历年之最。

3、突出重点,注重民生,体现生态,我区水利兴修工程凸现多头并进、协调发展。今冬明春我区水利兴修规划总项目636处,工程建设总土方581万方,总投资2亿元。重点实施滁河、清流河堤防加固21.35公里,小型病险水库加固27座,扩挖万方以上塘坝520口,沟河(渠道)清淤30条,小农水重点县治

理1万亩,农田整治1.68万亩,解决1.51万人农村饮水安全。

4、抓进度,抢时间,保质量,确保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我区立足于早、立足于实、立足于快,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力推进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呈现出“早、实、快、新、严”五个显著特点(一是在超前谋划、及早动工中争取主动,二是在加大投入、扩张体量中务求实效,三是在加快进度、缩短工期中提高效率,四是在总结经验、创新举措中践行改革,五是在加强管理、严格督查中确保质量),目的是确保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明年3月份能投入使用,不影响生产,安全渡汛,充分发挥,水利建设“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

二、存在问题

我区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亟需引起足够重视,加以改进。

一是资金投入与需求存在很大缺口。长期以来,我区对农田水利的投资方向主要是重点水利工程,对末级渠道系统和田间工程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入较少。近年来,尽管水利等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重点支农项目资金,但与我区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二是多个部门资金未能有效整合。目前,水利部门争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农业部门争取的商品粮大县建设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资金、土地部门争取的土地整治资金、财政部门

争取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均是独立实施,各敲各的锣,未能整合资金,形成“合力”,发挥“集聚效益”。

三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较为薄弱。我区大部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修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年代,受当时技术及施工条件的限制,设计标准偏低,建筑材料落后,加之长期运行,维护保养不到位,大部分工程老化、损毁严重。尤其是近些年的几次洪灾,导致大部分水利设施毁坏更为严重,直接影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田间灌排体系破坏较重。近年来,由于农村大量工程建设及农民过度开垦种植等原因,原有的农田灌排设施,有的被农民整理成耕地,有的变为“竹节沟”,导致流通不畅,失去排灌能力,给田间抗旱排涝造成隐患。

五是农田整治时忽视保留耕作层。近年来,我区农田整治时由于资金等原因,存在把耕作层(肥土层)推掉,农田表面新耕作层系老板土的情况,要想把老板土培育成原耕作层的肥力,形成高产稳产田,约需5-10年时间,且需大量的投劳投肥(有机肥)。

六是水政执法力度不够,损坏水利设施行为时有发生。水政执法力度不够,对一些水政违法事件无力查处或经过立案、调查,但最后得不到有效落实的情况仍然存在。还有部分工程建设致使水渠改道,虽经恢复,但因周围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淤塞渠道。

三、几点建议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将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高度。对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农村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大意义,抓住机遇,扎实工作,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全区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村水环境明显改善,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保障。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应进一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中央一号文件等相关政策和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干群对水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广大群众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正确处理好水利建设与管理、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确保水利设施项目顺利实施。

2、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水利建设投入。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区水利等部门要抓住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水利、发展水利大好时机,进一步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努力争取更多国家和省、市的涉农涉水资金和项目,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二是鼓励金融、民间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区政府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水利发展,通过拍卖、租赁、承包和收

益抵押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水利建设。

3、整合资源,发挥各部门资金的集聚效应。在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整合全区涉农涉水资源,形成合力。将水利、农业开发、江淮分水岭、国土整理、电力、农机等各涉农涉水部门资金整合起来,在统一的规划范围内,做好各自相应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做到建设一片区域,成功一片区域,发挥区域水利设施的整体功能,为现代农业奠定坚实的水利基础。

4、水库塘坝扩挖、清淤整治,重点向丘陵山区倾斜。水充沛则粮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在旱灾中尤为凸显。当家塘坝扩挖、清淤整治工程,主要是为了增加当家塘坝蓄水的容量,使其在抗旱中发挥更大作用。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抗旱能力尤为薄弱,当家塘坝扩挖、清淤整治工作对丘陵山区来说远比圩区重要的多。

5、农田水利建设,施工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一是在当家塘坝清淤整治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淤泥出塘平成田,硬土做埂要夯实;二是在农田整治过程中,要做到耕作层肥土先推在一旁,待田底整平后再把耕作层肥土均匀铺在田上。这样,整成条田,仍是肥力较好的高产、稳产田,发挥农田整治的最大效益。

6、严格水政执法,推进依法治水。对在水利设施有效范围内、河道内修建各种建筑设施,造成水土流失以及各种影响水

利设施的行为,要加强监管,尽可能的把将给水利设施带来不利后果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已造成破坏的行为,要坚决依法严肃处理。加大对采砂、取石、矿山开采等生产的规范管理力度,做好水土保持,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和生态改善,防止因水土流失对水利设施的损毁。使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充分发挥最大效益。

南谯区政协 文史资料

文教卫体 专委会

篇3:区政协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1建设形式

从沙坡头区蛋鸡养殖园区建设情况看,主要有2种形式。

1)政府投资建设。政府解决养殖用地,按技术规范统一规划设计,投资建设水、电、路“三通一平”、鸡舍、生态隔离带、门卫消毒、围墙等设施,鸡舍建成后按投资额一定的比例出售给农户入园养殖。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全封闭饲养,所在镇(乡)和养鸡合作社统一管理。

2)政府规划建设。政府规划养殖用地,入园户按统一标准投资建设鸡舍,建成验收合格后政府给予一定补助。

2主要优势

1)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园区全部占用沙荒地、山坡地和盐碱地,规划科学,不占耕地,防止分散养殖占用大量耕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有利于提高养殖效应。园区占地面积小,养殖户集中,养殖规模大,产品产量大,易组织收购,收运成本相对低,产品价格比散户高出一定水平,具有一定规模效应。

3)有利于防疫消毒。养殖规模大,封闭式饲养,管理成本低,可实行集中消毒、统一防疫,有利于防治重大动物疫病。

4)有利于科技推广应用。养殖户集中,设施规范,基础条件较好,有利于组织科技培训,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有利于开展科研试验,有利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5)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排泄的粪便统一收集到有机肥场加工处理,生产优质有机肥,用于种植业,实现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存在的问题

1)选址不合理。有的园区在选址时,没有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进行防疫条件审核,离村庄、道路、水源地等距离较近;有的甚至在低洼、盐碱等地建设;有的园区建成后,随着土地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以及公路等建设项目的推进,造成选址不符合《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

2)人禽(畜)混居。主要是园区内办公、生活、生产、粪污处理等功能区规划建设不尽合理,入园户较多,建成补栏后没有实行严格监管,部分户随意在其鸡舍边空地建设生活用房,拖家带口居住养殖,有的甚至饲养其它畜禽,造成人、禽(畜)混杂,环境卫生较差。

3)饲养不科学。有的园区把一些实力差或以养鸡为名想占地、享受补助政策的户吸纳到园区中,有的把不同品种的蛋鸡混养在一起,有的既在村庄养又在园区养,有的饲养规模和密度过大且不能全进全出,有的在品种选择、饲料配制、疫病防控、环境控制等方面还延续传统的方法,因而导致了整个园区发展不平衡、饲养不科学。

4)监管不到位。园区作为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投巨资建设,但在长期监管工作中重视不够,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和严格的责任机制,所需的经费和消毒物品无保障。部分园区对饲养人员、禽蛋收购和药械、饲料销售人员、产品及其物资的运载工具等,未经严格的消毒就出入园区;有的在引种、供料、防疫和消毒等各环节各自为政,处于粗放式、低水平状态。

5)污染环境严重。个别园区在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废弃物等因素影响,缺乏排污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粪便随意堆放,病死禽乱扔,污染环境,不仅增加了疫病控制的难度,而且威胁了公共卫生安全和人体健康水平。

4建议

坚持“科学改造、适度规模、规范管理、减少污染、依法监管”的原则,确保鸡产业安全、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1)实施改造升级。对符合选址要求且功能条件相对落后的宣和第三、第四及永康养鸡园区,按照技术规范,通过政策扶持等手段,配套完善兽医室、消毒室、禽蛋定点交易场所、病死禽无害化处理等服务设施,实行生产区与管理区分离,彻底解决人禽混居的问题;对现有鸡舍进行重组,组建股份制企业独立经营,实行“一个园区一个经营主体”,统一进行饲养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以减少养殖户数,降低管理难度;对现已不符合选址要求的宣和第一、第二养鸡园区,坚决取缔、改造转产,以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或带来的疫病隐患。

2)合理饲养密度。养鸡园区内只能饲养蛋鸡,不得饲养其它畜禽;同一鸡舍饲养同一批次和同一品种蛋鸡,并按设计规模2/3的量补栏,并实行严格全进全出制;本批鸡饲养结束后,对鸡舍及相关设施进行彻底清理消毒,净化养殖环境,休眠3个月后再进行补栏。

3)改善设施条件。对于砖地面鸡舍要全部硬化,对没有安装自动饮水和自动通风设备的要全部安装,对有条件的鸡舍要安装空气净化设备、自动喂料设备、自动清粪设备和监控等设备,以此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禽接触频率,实现进出舍内空气的净化处理,预防各种依靠空气传播或接触传播的疾病,达到符合工厂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要求。

4)加强生产管理。建立养殖、疫病防治、投入品使用等生产管理台账,准确记载养殖生产情况,加大饲料、饲料原料、添加剂、兽药、疫苗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高残留投入品进入养殖环节,确保禽蛋产品质量安全。

5)强化疫病防控。定期对园区内蛋鸡开展病原学、血清抗体水平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监测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督促各养殖户,及时开展程序化免疫和消毒灭源,预防各种疫病发生。

6)治理环境污染。及时对园区的病死禽、羽毛、蛋壳、包装物等可携带和传播疫病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所产的粪便日产日清、运至有机肥场加工处理,以减少对地下水、周边环境的污染;定期对园区进行灭虫、灭鼠、灭蚊蝇等工作,切断传染源,减少对相关物品的危害。

7)严格消毒管理。固定长期的门卫消毒人员,制定严格的工作职责,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扎实抓好园区消毒管理工作。加强对养殖、流通、屠宰、饲料加工销售、兽药经营等环节的监管,严防病原传入。园区饲养人员及车辆经严格的消毒后方可进入,严禁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园区,严禁在园区内进行禽蛋、饲料、兽药、疫苗等交易活动,每周对园区进行1次全面消毒,鸡粪由专用车辆拉运并实行一车一清洗一消毒,从各个环节严把防疫消毒关,减少动物疫病发生。

8)加强行业自律。各养鸡园区分别成立养鸡专业合作社,负责园区经营和管理,制定园区生产、管理章程,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路。

摘要: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2001-2007年间,先后建成存栏蛋鸡20万100万只园区5个、鸡舍751栋,设计存栏量255万只,现存栏188万只。园区的建成,加快了鸡产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但仍存在监管不力等问题,应加大园区标准化改造力度,配套先进技术设备,合理饲养密度,加强疫病防控,严格监督管理,确保鸡产业安全、优质、高效发展。

篇4:区政协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关于视察全市城镇建设情况的报告

市委、市政府: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市政协三届五次主席会议的决定,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全市城镇建设进行了视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6月28日,参加市政协三届三次常委会议的常委、部分市政协委员、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市政协机关干部,在成柏恒主席带领下,冒雨视察了定西新城区政府北路及桥、集中供热点、阳光馨苑保障性住房小区、市行政中心综合办公楼、文化艺术中心及博览中心、定西湖及大小碱沟绿地景观、关川河翻板坝及景观带、市医院搬迁工程、安定区保障性住房、定西电大、生态园、体育场馆、游泳馆、天庆大酒店等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情况。7月11日至12日,市政协又组织在市区的经济、工商联、文化等界别委员,并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参加,共60多人,在副主席丁寿亭、吴丙申、梁笑玉、杨发升和秘书长段习文带领下,视察了陇西县首阳镇中药材交易市场、城区道路建设工程、河畔家园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区集中供热工程、中国文峰药材交易城、渭州九年制学校、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渭滨家园保障性住房建设、龙宫步行街建设,以及通渭县榜罗会议纪念馆、城区道路改扩建工程、工业集中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城区集中供热工程、秦嘉徐淑公园、温泉路中学、保障性住房建设、县体育馆建设、温泉城及书画长廊建设等。在通渭视察结束后,秘书长段习文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陇西县、通渭县城镇建设情况介绍,有8位委员结合视察情况做了口头发言和书面发言,吴丙申副主席代表市政协作了讲话,对陇西县和通渭县城镇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政协委员继续关注全市城镇建设,对城镇建设中的问题及广大市民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积极为全市城镇建设建言献策。

经过视察,委员们认为,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的总体部署,坚持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并举,把加强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转型跨越的重要抓手,以打造“五宜城市”为目标,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重视规划编制、明确发展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项目建设,实施科学管理、净化美化环境,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宜居水平显著提高。委员们对定西城乡发生的天翻地覆般的变化十分高兴,对定西发展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

委员们认为,在新城区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坚持大手笔谋划、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建设项目多、投入大、速度快、定位高、配套全,整体框架基本成形,正进入加速发展、水平提升、功能完善的新阶段;陇西县城镇建设在完善规划、土地拍卖、经营城市等方面为全市带了个好头,产业优势突出、地域特色鲜明,经过多年建设,已呈现出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雏形;通渭县城镇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力度很大、进展很快,布局比较合理,文化氛围浓厚,独具书画之乡魅力。

委员们指出,纵向看,全市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令人鼓舞。但由于我市自然条件差、经济水平低、财政困难等原因,与全国、全省的总体水平相比,我市城镇建设仍然有很大差距。一是城镇化率低。2011年,全国、全省城镇化率分别为51%和36%,而我市城镇化率仅为24.4%,分别低26.6和11.6个百分点。二是城镇规划体系还不完善。对基础设施规划比较重视,而停车场、防洪、防空等规划缺乏;规划变更比较随意,执行规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城镇建设的欠账还很多。城镇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背街小巷的棚户区大量存在,旧城改造的任务繁重。四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还很不齐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建设才开始起步,学校、医院的配套与居民需求之间差距较大,上学难、看病难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五是城镇的特色还不够鲜明。文化提升工程还没有真正打造出来,旅游、文化还没有形成产业。六是城镇管理相对滞后。管理水平较低,方式粗放,破坏城镇设施的事件时有发生,市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七是城镇支柱产业培育不够。工业企业少,吸纳就业的能力弱,对农民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针对这些问题,委员们建议:

一、编制比较完整的城镇建设规划体系,并使规划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要邀请国内一流的设计单位编制规划,防止今天的规划变成明天发展的障碍。规划一经确定,就要得到很好的落实,严格按规划建设,不得随意变更,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一要根据城镇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编制区域功能规划。区域功能规划目前的主要矛盾是城市规划区域与用地规划的同期审批规模不相一致,主要体现了城市规划的相对超前性与土地利用从紧从严政策之间的矛盾,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二是超前编制城市交通规划。目前市县区城市交通的共性问题是车多路窄,交通不畅,这种表象的背后一方面是道路布局不大合理,另一方面是停车场所的严重缺失。因此城市交通规划重点是路网布局的合理性,过境交通的必要性,并且要根据道路两侧的地块用途和交通流量,有预见性的设臵路幅宽度,合理施划停车泊位和停车场。三要科学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主要是供水、供电、雨排污排、通讯、供热等。控规阶段的开发强度、建筑密度,特别是组团用地性质一经确定,必须从严执行,切忌调整。四要重视环境规划编制。要根据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的特点,充分利用好山、河、水等自然资源,通过设计城市生态公园、绿化带、专用绿地等,人为地干预和美化城市环境。五要加强城镇防灾规划编制。5〃12大地震和5〃10岷县特大洪灾警示我们,要重视抗震、防洪规划,特别是防洪规划普遍缺乏,亟待完善。六要有战略眼光,超前谋划,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重点形成市区——县城——重点镇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加快优势产业培育和工业发展,为城镇建设提供动力源泉。一要坚持以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为核心,建好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力求“园区”、“基地”与“城区”相融合,互促进。要把工业园区作为城区的组成部分,整体规划,协调推进,重点培育。二要抓项目储备,增强发展后劲。要充分结合全市资源和产业优势,帮助企业提前做好土地、环保、规划、贷款等前期工作,尽最大可能促进有发展前景的重点项目尽早达到申报、审批条件,切实做好工业项目储备工作,增强工业发展的后劲。三要扭住重点项目不放,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今年确定的113个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建设,力促尽早建成投产。四要健全完善融资服务平台,努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加快培育企业上市步伐,积极争取省级“银政投”项目,探索市级“银政投”融资服务平台,稳步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五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整合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瞄准省内外大型企业的扩能计划和投资意向,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三、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建的多元投资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城镇投融资制度,建立多元的投资、融资体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出台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政策措施,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允许通过拍卖、租赁、转让、重组、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和合理收费制度,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在城镇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要加强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的帮扶政策和省上对我市的倾斜支持政策,加大项目申报争取,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道路,完善给排水、通讯、电力等配臵,加大污水和垃圾处理,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城镇的市政服务功能。

四、建立健全六种机制,进一步强化城镇管理。一要建立城镇管理目标责任制。通过目标责任制把城市纵向管理链和横向管理链连结起来,构造一张可测量、可控制、可监督的城市管理网,消除城镇管理上的职责不清、相互扯皮、交叉管理和管理黑洞。二要建立城镇管理社会参与机制。建立政府主导,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城镇管理机制,实行城镇管理市民听证制度,让市民从决策、执法、监督全过程参与城镇管理。建立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组成的城镇管理咨询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意见,择优配臵社会民意和社会智力,实现城镇管理的社会化。三是建立城镇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和顾客至上意识,通过委托、招标、租赁、承包等形式,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转移给企业、社区和民营机构。环卫、市政、园林的养护实行企业化管理,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非政府组织承担市政设施的招标、监理、鉴定等专业性工作。四要建立城镇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城镇管理的效率指标、效益指标和百姓满意度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五要建立全方位的城镇管理监督机制。建立群众监督机制,通过投诉电话、投诉信箱和群众接待日,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广泛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六要建立全方位和全天候的城镇管理作业机制。

五、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及配套制度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加速向城镇聚集。一要结合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的管理体制,拆除城乡分割的樊篱,加快推进户籍管理改革,鼓励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为城镇居民,在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保障性住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原有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促进农民融入城镇,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二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区服务,努力为进城农民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六、进一步加强绿化工作,建设生态宜居城镇。一要加强城区绿化。充分利用引洮工程即将建成通水的机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充分保护和利用好城区现有的山、河、湖、林等自然资源,搞好生态绿化,把树林引入城市,让花园进入社区,机关单位拆墙透绿,努力增加城镇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二要加强面山绿化。加强重点区域和造林难度较大地块的造林绿化和提升改造工作,特别要在树种选择上下功夫,总结多年来造林绿化的经验,选择速生抗旱的油松、侧柏、云杉、文冠果、山毛桃、榆树、柠条、沙棘等乡土树种,并适量引进樟子松、五角枫、臭椿、毛白杨、紫丁香、榆叶梅、珍珠梅等能适宜当地生长的树种,逐步实现树种的多样化、色彩化。

七、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建设特色魅力城镇。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定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城镇规划范围内有许多古建筑很有地域文化特色,要努力挖掘,形成特色。在城镇建设的改、拆、扩、建过程中,一方面要加以区分,不能一拆了之,对其中典型建筑要加强保护;另一方面要在城镇的街道、小区、机关单位、广场、桥梁等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定西的历史,不要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记忆。

篇5:区政协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6月上旬,市政协根据工作安排,组织部分政协委员通过实地察看和听取情况介绍,对我市蔬菜、果树、水产、畜禽等四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基本成效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市已拥有市级及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7个,其中国家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为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园区建设加快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出,使农业技术、设施、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集聚、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对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较强的支持。据统计,园区生产的农产品在品种、质量、价格方面都远远超过传统种植农产品,亩产值可达4000—5000元/亩,超过普通农地产出的一倍以上。此外,园区通过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广大农民增加收入,粗略估计全市园区的辐射面积约在20万亩左右。周巷镇建五村村民借鉴园区经验种植大棚蔬菜,亩均收入可达万元左右。长河创汇蔬菜科技园区带动全镇80%的版权所有耕地种植创汇蔬菜,成为当地农民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提升了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水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依托自身优势,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在种子种苗工程建设、标准化和无害化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发展、农民教育培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三年来,全市各级园区共引进农业新品种150多个,向产业基地推广20多个,编制农业生产技术标准近20个,建成一流组培实验室5个,园区繁育供应的种子种苗良种率达到100%。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对农民培训实现了从课堂教授式向实地操作式的转变,通过农事现场操作示范,减少了培训过程中的技术损耗,既增强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教育培训效

率,使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快速全面的推广。近两年来,各级园区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80多期,专家讲座20多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近万人次。

(三)推动了现代农业框架的形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一是调整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在全市基本形成优质蜜梨、创汇蔬菜、水产养殖等区域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一村一品”、“一方一品”的地缘性产业特点逐渐明晰;二是促进了先进适用农业设施和现代机械的推广及应用,如周巷千亩早熟蜜梨示范园区在我市首先引进和实施梨抗风设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得这项技术在梨农间得到广泛推广;三是延展了农业的产业链,园区既涉及产前种子种苗的研发和繁育,又涉及产后的加工和销售,便利于信息、技术、资金在产业内的流动,加快订单农业等新型生产模式的发展。

(四)促进了农业其他功能的开发。随着园区的发展,农业产业内涵得到极大拓展,从单纯的农业生产领域扩大到农业生态、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各个方面。目前,全市有涉及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的园区6个,市级以上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4个,两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接待青少年科普实践近2万人次。

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在各级政0府和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增强科技研发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规划布局不够合理。一方面,市政府对全市范围内的农业园区和产业缺乏空间分布上的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基本上以各镇(街道)和企业的自主开发为主,布局结构不够理想。另一方面,政府在园区总体规划时,对园区的功能定位、运作方式、高新技术项目的选择等方面缺乏深层次的论证,没有通过制订产业目录等方式对园区的发展进行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引导,造成一部分园区建设项目重复,产业结构趋同,缺乏有特色 和竞争力的产品,规模上去了,效益出不来,示范辐射效应不够明显。

(二)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从我市27家园区来看,基本可分三个层次: 在领导管理方面精力投入相对不足,园区发展水平一直得不到大的突破。一是领导重视不够。比如宁波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早在20**年就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园区,全省仅有嘉兴和慈溪两家,但直到20**年才成立园区管委会,即使成立了管委会,也因职责不到位、人员不到岗等原因,无法正常开展园区联系、项目整理、综合管理等工作。二是职能较为分散。各级园区因审批部门的不同,存在履行管理和实施职能的部门不相一致的问题,如科技局、财政局等负责着相关园区的项目、资金管理,而具体操作实施却由农业部门负责。在农业局内部,有关园区管理事务也分落在资金项目科、农业产业科、经营管理科等多个科室。职能分散、沟通不畅,使园区的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加快我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园区自身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体系为园区发展提供保障。建议市政府领导系统全面的看待和处理一、二、三产关系,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关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切实提高对农业和作为农业产业龙头的农业园区的重视程度。同时为有效解决目前园区管理工作职能分散、领导不力等问题,建议市政府在农业局设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管理机构,协调财政、科技、农机、水利、供电、供销、保险和农村合作银行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落实专门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对园区建设的宏观指导和业务服务。主要是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协调部门园区之间关系,做好总体规划编制和政策措施制订等工作。二是帮助园区制定发展规划和计划,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三是建立信息网络,及时反映园区建设的进度、资金使用、基地生产和产品销售等情况,并提供高新技术的信息服务。四是强化专项管理,把园区建设纳入我市农业发展重点,进行定点立项管理,加大扶持力度。

(二)要有超前的规划为园区发展明确导向。建议根据我市客观实际,结合“十一五”规划内容,由农业局牵头,商同有关部门和镇(街道)做好全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总体规划。一是明确园区的空间分布。在稳定现有园区的基础上,着重在中横线以北、七塘公路以南呈东西走向的地域规划发展种植型农业园区;在尽快明确新围海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建议市政府在中部海涂地上规划适度规模的畜禽养殖园区和水产养殖园区。二是明确园区的功能定位。指导各级园区根据自身实际和区域特点,找准阶段性发展目标。每个园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实行“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科技型”园区要以科技项目为依托,围绕产品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进行建设,突出强化科技创新能力;“示范型”园区要通过优质化、专业化、规模化等途径来培育地区主导产业,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综合型”园区兼具前两者功能,在人才集结、资金充沛、管理先进版权所有、政策到位等条件具备的基础上,体现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开发,承担高科技农业企业的孵化和培育作用。三是明确园区的规划刚性。建议新的规划要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赋予其法律保障的稳定性,杜绝短时间内频繁轻易地变动和调整。

(三)要有科学的运行机制为园区发展创造活力。一是继续坚持和完善市场经济管理机制,突出经营业主的主导地位,按照“政府引导、法人投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运行。鼓励园区选取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能人来担任企业法人,实行总经理负责制,通过企业化运行形成园区自主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二是拓展管理经营方式,大力推行“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推广“一园多区多种经营形式”,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园区实施“抓两头、促中间”策略,即着力抓好产前具有特色的种子种苗孵化和产后的产品加工、包装、贮运、销售等环节,将产品的种植养护交由周边的基地去负责,从而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真正建设成为带动产业升级和农民致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三是创 新技术人才引用机制。逐步实行园区项目科技的首席专家负责制,以保证园区的科技水平,推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参与园区建设。吸引专业科技人员和农技人员采用技术参股、资金入股等方式投身园区建设,建立形成按劳分配和按知分配相结合的利益分配机制。

(四)要有优惠的政策为园区发展提供支持。财政扶持方面,要着力安排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种子种苗工程资金向科技示范园区倾斜。对已建园区,可通过项目审核报批的方式继续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同时根据基层的呼声,建议市政府在新政策调整出台之前,对设施农业和农业机械补助仍按慈党办[20**]8号文件精神实施,在严格标准审核的前提下,尽全力做到足额偿付。用地指标方面,对种植、养殖业示范园区的经营管理用房、建设所需道路、简易仓库和不破坏耕作层的养殖用地,市级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指标或者操作规范,努力消减土地制约瓶颈影响。信贷优惠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应把园区建设作为信贷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并给予额度、利率、期限上的优惠。税收减免方面,涉及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相关的农林特产税和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口自用的农业生产资料、科研设备设施、种子种苗等,严格按国家有关政策给予减免税。对农业园区涉及的三产服务,在征税时要区别与一般三产服务,应考虑给予相对优惠的征收税率。人事制度方面,适当放宽流向农业园区的人事管理,允许农技人员以脱岗、兼职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借鉴招收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做法,由农业部门出面招考应届、历届大学生进园区工作,待遇参照下村大学生标准,工作满5年后可优先报考农业专业的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岗位。

篇6:区政协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政协视察组关于我县当前农村工作情况的

 

视察报告

2006年6月30日

根据政协2006年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针对党政当前工作重点,组织由政协常委、部分城镇委员和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30人视察小组,深入到**乡、**乡,**镇共6个乡(镇)15个村组,重点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和林果业等几方面的工作情况开展了实地视察调研活动。

视察调研组采取听汇报和入村入户实地察看等方式,共实地视察了7个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3个村的道路建设和5个村退耕还林等工作开展情况。通过两天的实地视察,政协委员对县委政府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农村工作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有了直接的了解,亲身体会到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绩。通过两天的实地视察,政协委员亲眼目睹了农村可喜变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对农村的发展前景也充满了希望,并进一步增强了履行职能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不足,现就此次实地视察调研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视察了解的情况

今年以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致,紧紧围绕县委第十一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奋斗目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进一步稳定、完善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各乡(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等不靠,狠抓村镇规划、农民庭院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并大力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加大退耕还林果树的科学管理,促进农村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实施顺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是我们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县委政府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正视并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县农村振兴发展的新起点和“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来对待,并积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目标,广泛宣传,层层发动,教育、引导和动员各族干部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县直单位、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县领导包乡、各单位部门包村的工作机制;机关干部个人按照县级领导一帮二、科级干部一帮一、一般干部五帮一的办法,形成合力,坚持“多予少取”,按照统一规划和庭院“三区分离(即住宅区、种植区、养殖区)、五个一(即有一圈畜、一群家禽、一片果园、一块菜地、一架葡萄)标准,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当前,干部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出策出力,农民群众自觉行动努力建设新农村,全县上下热情高涨,齐心协心,同抓共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氛围浓厚。

县乡两级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狠抓以点带面工作,因地制宜确定了20个新农村示范点,集中把人力、物力和有限财力捆帮起来突出建设新农村示范点,最大限度的把抗震房、庭院改造、沼气入户、改厕、畜圈建设和居民区林带、道路、水利设施及村委员办公室、村卫生室、能源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和新农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有力的促使了新农村建设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与村庄整治工作同步进行,确保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实惠并始终沿着希望的轨道顺利推进。目前,镇2村、**乡团结农场等20个示点村已基本成形,新农村的样板示范作用也日渐显现。

(二)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今年以来,县乡(镇)两级都把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首要任务来抓,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按照“整村推进、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建设”的原则,加大对农牧民住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力度。我县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总任务为31044户,其中农村为29844户,城镇为1200户。截止2005年底,已累计完成抗震安居工程建设11131户44.9万平方米。2006年地区为我县下达的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总任务为7253户,其中农村7000户,城镇253户。截止6月15日,全县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累计动工3696户,占年度总任务的51%。

在不断加大对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工作领导的基础上,注重技术队伍培养和使用,特别利用当前修建抗震房现场多的优势,随时就地作为培训课堂,对抗震房建设相关的质量管理人员、施工人员、村镇助理员(乡、村工程专职负责人员)和建房户主进行现场培训,现场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确保抗震安居工程质量,各乡(镇)村成立了质量监督队伍,对抗震房建设实行日常监督和全程监控,县抗震办对工程质量和进度实行全方位技术指导,经常跟踪监督、检查和指导,杜绝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违章施工、降低标准等现象的发生,有力的保障了全县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质量。

为用实、用好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补助资金,进一步加强了对补助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县抗震办分批次将补助资金一次性核拨至各乡镇,再由乡(镇)把补助资金按户拔到施工队伍帐户上,并把受益的农户和补助金额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工程峻工后,再由县抗震办联合审计、纪检部门对各乡镇按照拔发资金对应的建房数,一个一个验收并审查资金的管理、使用、发放情况,有效防止了挤占、挪用补助资金的现象,确保补助资金专款专用。

为着力减轻农民建房的经济负担,在认真落实每户3000元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想办法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减轻农民修建抗震房的压力,采用如免费或半价供应木料、组织劳力集中拉运砂石料、减免义务工等方式帮助农户修建抗震房。另外,今年对于具备一定施工技术基础的农户,允许和引导农民自己承建,没有技术能力的由建房户自主选择工程承包商,在工程建筑结构上(砖木结构、木构架土坯结构)也由建房户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自行决定,有效的调动了农民修建抗震房的积极性,这样既实现了农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又大大降低了建房成本,还从根本上减轻了农牧民的建房负担。

(三)农村道路改善明显、成绩突出

近几年,县委政府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资,下大力气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状况,尤其今年,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各乡村把村民居住点、道路统一规划,并与抗震房建设同步实施。视察组看到,居民点道路、村镇主干道都按村级标准公路设计,基本都铺垫沙石已形成公路雏形,有的正在做铺油前的压实工作。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新建的抗震房排列整齐,道路四通八达,路面笔直平坦宽敞,各村组之间仿佛连在一起。一条条农村道路的建成与使用,必将对推动乡村经济繁荣、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面貌,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赞成,在道路修建取直过程中,一些农民或自觉搬移或砍树让地,对道路建设一路长开绿灯,保证道路建设长通无阻。在**乡1村主干道的铺油现场,视察组看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村级公路正在向前不断延伸。

(四)退耕还林效益初显,林果业前景充满希望

近几年来,全县上下都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加大对退耕还林地块的管理,为了使有限的土地退耕不减产,各乡(镇)根据自己的实际,针对不同地块、不同果树品种,科学合理的安排间作和指导农民进行农果间作,提高退耕还林土地的产出效益,同是核桃**乡选择棉花、**乡选择小麦为间作农作物,使退耕还林土地没有因为退耕而减少产出。在注重土地前期效益的同时,还严格按照果树不同生长期进行科学管理,并加大投入力度,大力优化果树品种,提升果树品质,想方设法提高土地的后期效益,努力在土地效益和果树管理、果品品质及林果业规模上有新突破。农民也由过去的被动盲目管理转变为主动科学管理,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积极的对果树及时按照要求进行修剪、施肥、灌水和除草、防治病虫害等管理工作。视察组所到之处看到的退耕还林果树,不但整形拉技科学合理、而且管理科学、技叶茂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生长势头,并已基本进入初果期,退耕还林经济效益已初步显现出来。**乡16村一块面积为800亩的退耕还林条田,2002年退耕还林时种植的核桃树现已树树结果,在**乡8村一片500亩的退耕还林核桃条田中,一棵不足1.5米高的小核桃树上就已结果实达20粒之多。

二、视察中看到的问题

1、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增收工作力度有待于加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而当前,大部分乡(镇)领导在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中都是有关住房、庭院、道路等硬件方面的,很少有谈及培养新农村支柱产业或 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生产发展、如何培育经济增长点或拓宽增收渠道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的`思路和做法,没有把建设新农村工作重点放在理清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思路上。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2、没有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由于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再加上自身素质有限,农民大部分还没有正真认识新农村、接受新农村,更没有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抗震房建设工程进度缓慢。各乡镇在抗震房建设工作中,一开始抓拆房工作力度很大,用力集中,而拆房后抓建房的力度有所递减,出现“虎头蛇尾”现象,使抗震房任务第一批完工的少、第二批动工缓慢。另外,砖、水泥等材料涨价、农民就地打工创收意识不强、拉运建房用材车辆路检受罚和查扣车照等,这些也是影响抗震房工程进度的原因。

4、个别抗震房没有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施工中任意改变设计图纸,致使部分房内没有取暖设施,有些门窗、烟道、火墙的位置不合适,有在的甚至影响到了抗震性。

5、抗震安居工程农民自筹资金到位困难,存在因盖房返贫的隐患。今年上级对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方面的补助资金比去年有所减少,农民自筹的那部分资金数额大,筹集困难,绝大部分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有的已开始贷款盖房,而还款年限为3-5年,这极有可能造成部分农民因贷款盖房而致贫。

6、抗震房建设重点村与非重点村不能兼顾。今年各乡(镇)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而不是示范点的村修建抗震房的工作却没有很好的兼顾,示范推动作用不明显。

7、林果业发展不平衡。按照大上林果业的思路,经过几年的退耕还林工作,各乡镇林果业总面积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品种杂乱不一,管理方法单一,在果树生长和管理上都有好坏之分,优差之别,有的村与村之间也有差别,致使各乡村的林果业发展很不平衡。另外,在果树品种上各乡村各自为政,在主栽品种上没有形成品种延续性,也没有真正形成一乡一品的规模,甚至一个村都有好几个果树品种,这对于林果业规模化经营非常不利。

三、几点建议

1 、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教育力度。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20字方针所包含的内容相辅相成、同步发展、互为基础、互为条件的一个复杂工程。现在还是为新农村打基础的阶段,而新农村的主体-农民对新农村的认识还处在模糊阶段,还没有接受新农村。为此,要加大宣传和教育,进一步引导农民真正认识新农村,调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实现由“让我建设新农村”向“我要建设新农村”转变,以充分发挥农民在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

2、新农村建设要紧紧抓住农民增收根本。各乡(镇)要重新理清新农村建设的思路,要把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去考虑,建房同时要在努力促进形成农村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努力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乡风民俗形成“新风尚”方面下功夫,动脑筋,要把农民增收、生产发展与建立生态、文明的新农村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的各环节的工作同步进行,共同发展。

3、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帮扶机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投入受惠的主体,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农民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党政引导、村组自治、群众为主、政府补助、社会赞助”的工作帮扶机制,整合社会各方投资,集中力量,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4、抗震房建设拆建工作要因地制宜。为了达到统一规划的目的,各乡(镇)村集中连片统一修建抗震房,而一些根本没有能力修建抗震房的特困户、五保户也在拆建之中,另外,对规划范围内农民原有的建筑物不管有没有用、是不是影响整体村容村貌都进行拆除。一些农民原有住房在不影响修建新住房和整体面貌的前提下,应该因地制宜,适当保留,或加以修改作为贮物库房、暧圈等,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也可以避免今后农户为这些需要而再重新修建。

5、进一步加大抗震房建设力度,抗震房与庭院围墙要同步。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大抗震房建设的工作力度,在抓好示范点的同时,兼顾非示范点上的工作,对第二批、第三批抗震房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指导督促力度,确保入冬前三批抗震房任务都能顺利完成。

6、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技能的培训,特别是针对抗震房建设过程中缺少农民瓦工的问题,有侧重的培育农民瓦工技术力量,使培训工作立足本地农业和农村工作,大力增强农民就地务工的技能,这样既解决了抗震房建设中瓦工技术力量少的困难,也解决了富余劳动力转移难问题,还使农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劳务创收的目标。

上一篇:我的同学300字作文下一篇:秋天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