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2024-08-11

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精选6篇)

篇1: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一、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入账价值。笔者认为,这一处理方法会影响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可比性,特提出如下意见。

首先,各个企业之间的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是不一样的,那么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其发生的成本费用肯定就会有所不同,进而使得相同性能、相同效用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不一致。

其次,若固定资产的建造资金来源于借款,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该固定资产建造期间,借款费用必须资本化,无疑又加大了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的差别。

另外,若企业有意操纵利润和随意扩大资产规模,则它又成了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相同的固定资产,由于是不同的企业自行建造,资金来源不一样,就使得有不同的入账价值,显然有悖于会计原则。

如何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不妨按如下顺序:

①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有市场价格的,以此为基础进行适当的修正,确定为入账价值。

②如果没有市价,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各项支出有定额标准的,按定额标准确认入账价值。与定额标准不符的部分列入当期损益。

③既没有市价参考,又没有可行的定额标准的,可按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预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入账价值。

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对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可以按现行市价或预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因此,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同样也可以采用类似的办法确定入账价值。

二、外商投资企业购入国产设备的入账价值

为了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使用国产设备,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以内,采购国家规定的免税范围内的国产设备,可以全额退还所购国产设备已经缴纳的增值税。《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收到税务机关退还的增值税款,冲减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这种会计处理方式值得商榷,理由如下:

1.不符合可比性原则。与国内其他企业相比,在同等购置条件下,外商投资企业的国产设备的入账价值要少17%左右(设备的增值税税率一般都是17%)。如果与进口设备相比,在性能、效用、出厂价相同的情况下,外商投资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差别也较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必将统一。而外商投资企业若上市,其与内资企业的身份差距逐步缩小。由于资产计量的不可比,在分析有关的经济指标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能会做出不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2.扭曲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随着我国已加入WTO,外国企业和外国资本将会以更快的步伐进入我国市场,并将普遍享有国民待遇。然而由于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不同,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也会不同,进而影响企业产品的单位成本和利润,使原本经济实力雄厚、管理水平较高、研发技术先进、享有优惠政策较多的外商投资企业相对国内其他企业更具有了竞争优势。

3.可能招致国外反倾销报复。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于本国利益考虑,各发达国家纷纷举起了反倾销的大刀。我国产品质优价廉,市场看好,自然成了贸易保护主义反倾销的对象和牺牲品。我国产品价格低除了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成本外,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较低是不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外商投资企业购入国产设备的入账价值,不应该扣除税务机关退还的增值税款。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说,税务机关退税是一项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为,而非企业经济行为,实质是为了鼓励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而给予的一种采购补贴,使企业能够从采购国产设备中得到好处。在会计核算上可以这样处理:外商投资企业购置国产设备时,按照实际支付的买价、包装费、运输费、安装成本、交纳的有关税金等,作为设备的入账价值。收到税务机关退还的税款,如果金额较小,按照重要性原则,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如果金额较大,则计入递延收益,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内进行合理分配。[责任编辑:白雪]

篇2: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固定资产取得时的入账价值,包括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这些支出既有直接发生的,如支付的固定资产的价款、运杂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也有间接发生的,如应予以资本化的借款利息和外币借款折合差额以及应予分摊的其他间接费用等。

由于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不同,其价值构成的具体内容也有所差异,固定资产取得时的入账价值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确定:

(1)购置的不需要经过建造过程即可使用的固定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买价、包装费、运输费安装成本、交纳的有关税金等作为入账价值。外商投资企业因采购国产设备而收到税务机关退还的增值税款,冲减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2)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入账价值。(3)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

(4)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账价值。

如果融资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低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企业也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5)在原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矿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作为入账价值。

(6)企业接受的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如涉及补价的,按以下规定确定受让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①收到补价的,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减去补价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②支付补价的,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

(7)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固定资产的,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如涉及补价的,按以下规定确定换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①收到补价的,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确认的收益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减去补价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②支付补价的,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和补价,作为入账价值。

(8)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按以下规定确定其入账价值: ①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②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按如下顺序确定其入账价值。A.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 B.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如果受赠的系旧的固定资产,按照上述方法确认的价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9)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

(10)经批准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按调出单位的账面价值加上发生的运输费、安装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入账价值。

篇3: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一、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入账

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且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比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为可靠;或者仅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取得, 而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不可以取得时, 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作为转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一) 不涉及补价的情况分析

例1:甲企业用一项固定资产与乙企业的库存商品进行交换, 交换后双方不改变资产的使用方式。甲企业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是1 755 000元, 乙企业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是1 500 000元, 增值税税率为17%, 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

分析:甲企业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 755 000元, 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 (库存商品) 1 500 000元与增值税进项税额255 000元 (1 500 000×0.17) 的合计数等于1 755 000元, 因此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相等, 双方不需要支付补价。对于该项经济业务, 许多会计人员认为甲企业换出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 755 000元, 换入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为1 500 000元, 因此乙企业需要向甲企业支付255 000元的补价。但其实由于该笔交易对于乙企业来说属于视同增值税的视同销售业务, 因此乙企业需要向甲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甲企业由此可以获得255 000元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虽然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同于库存商品, 但却可以减少甲企业未来的纳税金额, 同样应当视作为甲企业取得的一项资产。综上所述, 甲企业的换入资产为库存商品和一项增值税, 其入账价值为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1755 000元。

(二) 涉及补价的情况分析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所涉及的补价一般为货币资金, 而货币资金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相等。对于支付补价的一方来说, 支付的补价应当视同为取得换入资产所付出的对价的一部分;而对于收到补价的一方来说, 收到的补价则是为取得换入资产而付出的对价的减免。

例2:甲企业用自产的库存商品与乙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进行交换, 交换后双方不改变资产的使用方式。甲企业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是2 000 000元, 增值税率为17%。乙企业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是2 500 000元, 营业税税率为5%, 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 双方为等价交换。

对于该笔交易, 一般认为, 对于甲企业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2 000 000元与所支付的增值税税款金额340 000元的合计数, 共计2 340 000元。而乙企业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2 500 000元与付出的营业税税款125 000元的合计数, 共计2 625 000元。因此在等价交换下, 甲企业需要向乙企业支付285 000元的补价。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营业税不同于增值税, 乙企业支付的营业税甲企业并不能在以后的交易中进行抵扣, 因此乙企业支付的营业税与甲企业事实上无关, 只能视为是乙企业处置资产的费用, 不能看作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成本。甲企业需要向乙企业支付补价160 000元 (2 500 000-2 340 000) 。甲企业换入资产为一项无形资产, 入账价值为换出资产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2 000 000元、增值税税款340 000元和支付的补价160 000元的合计数2 500 000元。

二、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入账

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均能可靠获得, 但企业有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比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更为可靠;或者仅能够取得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时, 企业应当直接使用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但同第一类情况相比, 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入账毕竟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因此要求企业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比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可靠, 而在会计中所谓的“确凿”证据只能表现为不等价交换, 也就是说, 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为不等价交换, 企业就要考虑以直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

(一) 不涉及补价的情况分析

例3:甲企业用一项长期股权投资与乙公司的机器设备进行交换, 交换后双方均不改变资产的使用方式。甲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是4 500 000元, 乙企业机器设备的公允价值是4 300 000元, 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甲企业放弃要求乙企业支付补价的权利。

对于该笔经济业务, 从公平交换的原则出发, 甲企业应当要求乙企业支付200 000元的差价。但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就在于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时还会考虑除资产公允价值之外的其他多种因素, 如交易成本、资产的特定需求以及长期合作关系等, 因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往往表现为非等价交换的形式。甲企业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是4 300 000元, 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4 500 000元, 如果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就会虚增换入资产的价值;反之, 则会虚减换入资产的价值。这种情况下, 换入资产本身的公允价值4 300 000元即是对甲企业的价值, 因此甲企业应当以其作为初始计量金额。

(二) 涉及补价的情况分析

例4:甲企业用一项长期股权投资与乙公司的一幢办公楼进行交换, 交换后双方均不改变资产的使用方式。甲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由于不是对上市公司的投资, 因此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的计量, 其账面价值为4 000 000元。乙企业办公楼的公允价值是4 300 000元, 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乙企业向甲企业支付了100 000元的补价。

这种情况下, 由于甲企业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取得, 而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取得, 因此甲企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为其自身公允价值4 300 000元, 甲企业收到或支付的补价, 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没有影响。

三、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入账

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换入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 要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对“具有商业实质”的规范条件较为宽泛, 因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除去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外, 一般都可以纳入具有商业实质的范围。对于该种情况的会计处理, 无论是否涉及补价, 都较为简单。

例5:甲企业用一项无形资产与乙企业的一项固定资产进行交换, 交换后双方均不改变资产的使用方式。甲企业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为3 000 000元, 甲企业无法取得其公允价值。乙企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3 500 000元, 也无法取得公允价值。甲企业向乙企业支付了200 000元的补价。

对于甲企业来说, 换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换出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3 000 000元和支付的补价200 000元之和, 共计3 200 000元。对于乙企业来说, 换入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为换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3 500 000和收到的补价200 000之差, 共计3 300 000元。

四、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会计处理的改进建议

根据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情况不同, 企业既可能使用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也可以使用换入资产自身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从本文分析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否涉及补价, 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 都应当使用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而等价交换下, 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本身就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等, 因此使用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从结果上与使用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没有区别。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旦为非等价交换, 那么一般情况下, 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要高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 因此按照准则的规定应当使用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

综上所述, 如果符合规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不如直接规定除去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获得外, 一律使用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金额, 这样处理对会计核算结果没有影响, 还可以简化企业的判断过程。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各种情况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企业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 并对其中容易造成错误的地方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资产,入账价值,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篇4: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关键词】会计准则 无形资产 研发支出

在企业里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价值在所在企业总价值中所占比例大大增加。在此情况下,对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购入、投资者投入、接受捐赠、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取得时都有一个确认的入账价值。因此,在新旧会计准则中,以上述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是基本一致的,无形资产确认的入账金额与各自最初开发的初始成本有关。而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在无形资产新准则中,终于有了相对明确而准确的无形资产的计价确认。本文就对新旧会计准则中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问题进行探讨。

一、现行会计准则中,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存在的问题

对于许多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理论上应当包括企业为取得这些资产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但由于实际支出的难以计量,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仅包括自制成功并依法取得注册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支出。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全部记入当期损益。

1、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违背了会计核算可靠性原则。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经济业务。无形资产在研究开发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许多成本是能够可靠计量的,按现行核算制度,在开发研究阶段,开发成本的全部费用化会导致财务报表上的期末资产和本期利润偏小,而开发成功的当期,又会使当期利润大幅虚增。无形资产入账价值不能真实地反映无形资产实际成本。

上述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违背了会计核算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研究开发过程中的支出,其经济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无形资产的开发费用符合资本性支出定义,却由于支出难以计量而将其费用化,显然是不准确的。

上述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也违背了会计核算的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一旦开发成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与按账面摊销的费用不配比。无形资产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只是无形资产价值的小部分,开发研究费用才是其价值的大部分。

2、对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不利于鼓励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和科技创新。企业研究开发无形资产投入越多,利润越低,资产的账面价值越低,从而影响企业研究开发的积极性,阻碍科技进步。

3、现行准则中,对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不符合国际惯例。国际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并未完全费用化或完全资本化,而是分成了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费用和开发阶段的费用分别进行处理。

二、新会计准则中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

新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把企业内部用于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两部分,并规定把研究阶段的支出费用化,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资本化,在同时满足准则所列出的一系列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这些变化正是新准则相对完善的体现。

1、新准则关于自创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方法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因为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的完成,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似乎已成定局。目前国际上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研究费用应当计入损益,而开发费用则应资本化;英国会计准则认为,研究与开发费用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可以资本化;而美国会计准则主张将其计入当期损益。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是为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已进行的研究活动将来是否转入开发,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这一阶段不会形成阶段性成果。因此,在我国新准则中规定,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在发生时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相对于研究阶段而言,开发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在我国新准则中规定,若企业能够证明开发支出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相关支出资本化确认的条件,就可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而开发支出资本化的条件包括:第一,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第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第三,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本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第四,有足够的技术、财务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第五,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些开发支出资本化的确认条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也是非常一致的。新准则关于自创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方法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在新准则基础上,中国将在几年后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加快我国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步伐。

2、新会计准则关于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方法真实地反映了无形资产的实际创建价值。在以后各个受益期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摊销和提取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就体现了会计核算收入与费用之间的配比原则,这就使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都能得到全面如实反映,有助于报表的使用者正确地评价企业的资产,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使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3、新会计准则关于自创无形资产内部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科学合理。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无论其是否满足资本化确认条件,均应先在“研发支出”科目中归集,会计期末,对于不符合资本化确认条件的研发支出,转入当期“管理费用”;符合资本化确认条件但尚未完成的开发费用,继续保留在“研发支出”科目中,待开发项目完成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时,再将其发生的实际成本转入无形资产。该会计处理方法,使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成本,由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创造、生产并使该资产能够以管理层预定的方式运作的所有必要支出组成。会计处理过程简单易行,便于操作。

4、新会计准则关于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方法有利于鼓励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加大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投资力度,加速智力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新准则中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极大挑战

1、接受新准则首先意味着需要评估准则的变更可能产生的影响。比如,自创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用从原准则改为按新准则进行处理,对企业以前年度和当前会计期间的损益有无影响,影响的金额多大,企业会计人员要做出正确地评估,从而做出关键的决策,制定相应的适合企业自身会计政策体系,这样,新的会计准则才能真正融入企业的财务报告流程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而这种评估对会计人员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在新准则中也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南。

2、新准则在实际应用时要把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活动截然区分为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尤其是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要正确地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又如,新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本文上述所说的五个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但这五个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实践中难以客观地加以判断。再比如,因为在实践中对同一种情况,不同的会计人员可能产生不同的职业判断,新准则的这些规定在客观上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相当的空间:企业可以把更多的支出归入研究阶段的支出,“合理”地将其费用化来“隐藏利润”;也可出具一系列的证明文件合法地把开发阶段的支出确认为无形资产,从而调高当期利润。对此,审计人员和监管部门似乎很难有所作为。因此,本文认为,应该制订更为完善、更为细化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费用项目进行较为详细地分类,制定客观的判断标准,也不能将研究阶段的支出一概费用化,而将开发阶段的支出有的资本化,必须按照客观的评价标准正确做出判断。

3、企业的科研、技术开发工作是一项连续持久的长期工作。一项无形资产的研制可能经历多次失败最终还未获得成功,在新准则下,多次研发过程中的支出计入当期的“研发支出”会计科目,最终确认研发失败时,将研发支出一次确认为失败当期的“管理费用”,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和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因此,本文认为:在设置“研发支出”账户的同时,应设置“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账户,作为“研发支出”的备抵账户,核算企业按期计提的研究开发失败准备金。具体会计处理方法:首先,按一定比例分期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金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其次,研究开发成功时,先将已计提的研究开发失败准备冲转,然后按该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减去已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的净额进行资本化。即借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贷记“研究开发”(已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部分),同时,借记“无形资产”,贷记“研究开发”(全部研究开发费用减去已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的净额)。再次,若研究开发失败,则转销“研究开发”账户中的全部支出。借记“管理费用”(未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部分)、借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已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部分),贷记“研究开发”(总额)。

4、还应当增加自创无形资产的核算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新准则中,对企业自行创建的所有无形资产,比如自创的商誉等,都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其价值。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新旧准则中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方法的比较,新准则在总体上都有全面性和完善性的优点,并能促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同时反映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在以后的会计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根据以上分析,也能看到新准则中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对此建议如下:第一,要对准则变更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正确评估。第二,应对无形资产研发阶段的费用项目进行较为详细地分类,以便于实务操作。第三,应对无形资产的研发按期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金。第四,应拓宽自创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

新会计准则只有在会计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才能对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进行正确地确认,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真实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M],上海证券交易所,2006.

[3]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制度讲解[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篇5: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关健词:会计准则;融资租赁;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131-02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1号-租赁》(以下简称新准则)中有关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与2001年1月18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是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对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等。

一、承租人对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

依据旧准则,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帐面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最低租赁付款额,两者的差额记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承租人应当支付的各种款项(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除外)+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但是,如果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预计将远高于事先约定的购买价格,租赁开始日就可以确认承租人将行使这项选择权,则最低租赁付款额也应包括购买价格。资产余值是指租赁开始日估计的租赁资产在赁期届满时的公允价值。

依据新准则,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最低租赁付款额,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

二、不同情况下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差异分析

从新旧会计准则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其区别主要是融资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不同,进而对当期损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均高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这种情况下,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均高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新旧准则对融资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相同,从而,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也相同,不会产生任何差异。此时,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折现率,也是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二)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均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例1:2008年1月1日,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设备融资租赁合同。租赁合同规定:租赁期开始日为2008年1月1日;租赁期为3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000000元;租赁期届满,机器设备的估计残余价值为200000元,其中a公司担保余值为100000元,未担保余值为100000元。该机器设备于2008年1月1日运抵a公司,当日投入使用;a公司采用年限平均法折旧,于每年年末一次确认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假定该机器设备为全新生产线,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为3000000元;其原账面价值为2900000元。租赁内含利率为6%。2010年12月31日,a公司将该机器设备归还给b租赁公司。

(一)此时,根据新准则规则,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由于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所以应当重新计算分摊率作为实际利率。该实际利率是使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相等的折现率。

a公司的帐务处理如下:

(1)2008年1月1日,租入固定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a(p/a,i,n)+f((p/f,i,n)=1000000×2.673+100000×0.8396=2756960(元)。

因为租赁开始日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700000元;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2756960元,所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帐价值为2700000元。其实际利率计算如下:1000000×(p/a,i,3)+100000×((p/f,i,3)=2700000可计算出实际利率为7.12%。

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400000

贷:长期应付款3100000

(2)2008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

应计提折旧=(2700000-100000)/3=866666.67(元)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借:财务费用19224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92240

借:制造费用866666.67

贷:累计折旧866666.67

2008年及2010年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比照2008年相关账务处理。

(3)2010年12月31日,归还机器设备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

累计折旧26000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00000

通过以上计算表明,当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但高于原账面价值时,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为此,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为400000元。

(二)根据旧准则,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低租赁付款额,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a公司的帐务处理如下:

(1)2008年1月1日,租入固定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a(p/a,i,n)+f((p/f,i,n)=1000000×2.673+100000×0.8396=2756960(元)。因为租赁开始日的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为2750000元;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2756960元,根据旧准则规则规定,所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帐价值为2750000元。其实际利率计算如下:1000000×(p/a,i,3)+100000×((p/f,i,3)=2750000可计算出实际利率为6.14%会计分录如下: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50000;未确认融资费用350000;贷:长期应付款3100000。

(2)2008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

应计提折旧=(2750000-100000)/3=883333.33(元)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借:财务费用16885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68850

借:制造费用883333.33

贷:累计折旧883333.33

2008年及2010年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比照2008年相关账务处理。

(3)2010年12月31日,归还机器设备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累计折旧2650000;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50000。

篇6: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答:国税函[2010]79号第五条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待发票取得后进行调整。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

对固定资产估价入账及其调整在会计准则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的规定,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国税函 [2010]79号明确固定资产暂估入账及其调整的税务处理,但纳税人应注意,此项规定同企业会计准规定仍有很大差异:

第一,在实际投入使用时,没有全额发票的,可以先按照合同规定金额暂估入账计提折旧,但是缓冲期只有12个月,并且发票取得后还要进行纳税调整。

第二,取得全额发票后,如果与暂估价格有出入的,税务处理上须进行追溯调整。该项规定很好地体现了税法上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但对该规定,仍会存在不少争议:如果12个月内取得全额发票,对计税基础进行调整时,相应地计提折旧适用追溯调整法,还是适用未来估计法;12个月内又零星取得发票,是否调整计税基础;12个月内未全额取得发票,是否承认原来暂估确认的计税基础中取得发票部分等问题,笔者倾向于,第一,折旧调整,适用追溯调整法,第二,12个月内虽未全额取得发票,但又零星取得发票,对取得部分可以调整计税基础,第三,12个月内未全额取得发票,承认暂估计税基础中取得发票部分,并继续计提折旧。

问:企业发生的夏季高温补贴费如何进行所得税处理?

答:根据《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国家税务局、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企业夏季高温津贴标准的通知》(苏人社发〔2011〕268号)规定,企业安排职工在室外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工作的(不含33℃),应当向职工支付夏季高温津贴,具体标准是每人每月200元,支付时间为4个月(6月、7月、8月、9月)。

企业按此标准支付的高温津贴,在职工福利费中列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

问: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未及时取得合法有效凭证,应如何进行所得税处理?

答:企业当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取得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企业在预缴季度所得税时,可暂按账面发生金额进行核算;但在汇算清缴时,应补充提供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仍未取得合法有效凭证,但有确凿证据证明业务支出真实且取得收入方相关收入已入账的,相关成本费用支出可予以税前扣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

“单位或个体经营者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

税法规定的8种视同销售情况: ①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委托方的处理,视同买断方式下一般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收取手续费方式下在收到受托方开来的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②销售代销货物;

(受托方的处理,按收取的手续费确认收入)

③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至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不确认收入)

④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⑤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⑥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借:应付股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⑦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应付职工薪酬处,“企业以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提供给职工的,相关收入的确认、销售成本的结转和相关税费的处理,与正常商品销售相同”】 ⑧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借:营业外支出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总结】以上8种情况中,第③、④、⑧种情况不确认收入,其他的情况都要确认收入。注意:按照税法的规定,自产、委托加工或外购的产品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不属于视同销售,而是销售行为,对于这两项业务会计上也是要确认收入的。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借: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银行存款等(或借方)用于债务重组: 借:应付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

【问题】自产或者外购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福利部门),用于业务招待、交际应酬,确不确认收入,如果确认,为什么?

【答复】将自产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属于视同销售的情况,需要确认收入;将外购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属于不予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处理,不确认收入。自产或外购的货物用于业务招待、交际应酬,不确认收入。

【问题】关于自产产品用于业务招待费或者业务宣传费怎么做会计分录,怎么影响会计利润。另外,外购产品用于业务招待费或者业务宣传费对会计利润的影响怎么体现。【答复】

(一)自产产品用于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影响会计利润)

贷:库存商品(不确认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为经营业务的需要而支付的应酬费用,也叫交际应酬费,主要包括为餐饮、香烟、水、食品、正常的娱乐活动等产生的费用支出。业务宣传费是企业开展业务宣传活动所支付的费用,主要是指未通过媒体的广告性支出,包括企业发放的印有企业标志的礼品、纪念品等。产权虽转移但不能确定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不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

【说明】纳税人自产或委托加工货物时,其为生产货物购进的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等的进项税只要符合税法规定的条件,是可以抵扣的,则自产产品用于业务招待费应计算销项税额。

(二)外购产品用于业务招待费(如外购礼品用于赠送)或者业务宣传费: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一)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对此的解释为:“条例第十条第(一)项所称个人消费包括纳税人的交际应酬消费”。】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影响会计利润)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货物购进时用途不确定,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且进行抵扣)

或者: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货物购进时确定作为礼品,如外购烟、酒等,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贷:库存商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

“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视同销售企业所得税处理的规定

企业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用于交际应酬;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用于股息分配;用于对外捐赠及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

此外,新企业所得税法采用的是法人所得税的模式,因而对于货物在统一法人实体内部之间的转移,不再作为视同销售处理。六项不视同销售的情况:将资产用于生产、制造、加工另一产品;改变资产形状、结构或性能;改变资产用途(如,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将资产在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转移;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形的混合;其他不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什么是“视同销售”? 视同销售是指在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而在税收上作为销售,确认收入计缴税金的商品或劳务的转移行为。

若无销售额,按照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

(1)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2)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

(3)组成计税价格: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消费税税额

视同销售在所得税和增值税方面的区别

2009-9-29 13:27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对企业处置资产视同销售的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进行了明确。但由于部分资产的处理在增值税上也有相关处理规定,专家提醒企业,视同销售问题“两税种”的纳税原理不同,政策也各有差异,企业应该对比了解相关政策规

定,切勿混淆。

据介绍,视同销售,是一种税收术语。它不同于一般销售,是一种特殊的销售行为,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现金流,但是在税收的角度认为它实现了在销售实现后的功能,如分配等。对于企业的视同销售行为应该如何处理,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都有明确的规定。

一、视同销售企业所得税处理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根据国税函[2008]828号文的规定,企业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用于交际应酬;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用于股息分配;用于对外捐赠及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在上述情形下,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公允价值确定销售

收入。

此外,新企业所得税法采用的是法人所得税的模式,因而对于货物在统一法人实体内部之间的转移,不再作为视同销售处理。为此,国税函[2008]828号文件明确了六项不视同销售的情况,即,将资产用于生产、制造、加工另一产品;改变资产形状、结构或性能;改变资产用途(如,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将资产在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转移;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形的混合;其他不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企业发生上述情形的处置资产,除将资产转移至境外以外,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发生改变,可作为内部处置资

产,相关资产的计税基础延续计算。

专家解释称,理解上述规定主要把握一点,就是区分是否属于内部资产处置关键是要看资产的所有权是否发生了改变,没发生改变就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发生了改变就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而且上述列举的内部处置资产的情形并非是内部处置资产的所有情形,在实务中有些情形还需纳税人自己按上述原则具体

判断是否属于内部处置资产。

另外就是确认收入问题,按照文件的规定,如果属于上述内部处置资产的情形,且该资产在空间上并没有转移至境外,则该内部处置资产的行为就不用确认收入,也无须缴纳企业所得税,相关资产尚未结转的成本或尚未计提的折旧可继续在后期结转或计提。如果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行为,或虽属于内部处置资产的行为但资产被转移至境外了,就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涉及增值税及消费税的也应按现行规定依法缴纳。

二、视同销售增值税处理的规定

增值税是最早对视同销售行为如何征税做出规定税种。按照199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单位或个体经营者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

(一)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二)销售代销货物;

(三)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四)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五)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六)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七)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八)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以上视同销售,均应按规定交纳增值税。在财务上如何进行账务处理,是否作销售收入,实际工作中操作不统一,也不规范。

专家表示,根据上述规定,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大致为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货币流量的,应作销售收入处理,即视同销售规定

(一)、(二)、(三)、(六)项;另一类是不涉及货币流量的,可不作销售收入处理,只要按售价体现销项税金,视同销售规定

(四)、(五)、(七)、(八)项。

三、视同销售“两税”差异及注意事项

同样是视同销售,但在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上的处理却各有差异,我们对此可归纳出以下几个要点,供企业在工作中参考:

1、视同销售的情形不同。根据上述规定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同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有些差别,其主要差别为:增值税视同销售的货物有自产的、委托加工的、购买的;而企业所得税则主要对自产的产品才存在视同销售的问题。此外,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的外延也比企业所得税的要宽泛一些,企业应该区分同一种行为在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上的不同处理。

2、注意所得税处理时间。根据上述国税函[2008]828号文件的规定,企业资产处置视同销售的所得税处理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对2008年1月1日以前发生的处置资产,2008年1月1日

以后尚未进行税务处理的,按本通知规定执行。

3、职工福利视同销售会计处理上问题。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福利会计处理有区别。个人福利理解为用于个人消费,将货物发给职工个人,会计上需要作收入处理。如果是用于集体福利,如职工食堂或浴室领用了,会计上则不作收入处理。

相关财税法规规定:当会计与税法处理不一致时,应按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这就明确规定了会计不能按税收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下面举例来说明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货物用作对外投资的一种“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

例:甲公司用一批存货对乙公司进行投资,该批存货的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双方协议作价1200万元,8个月后,甲公司将该投资转让给丙公司,协议作价为1800万元,在此期间甲公司未获得投资利润,甲公司适用增值税率为17%,所得税率为33%.甲公司投资时(单位: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1 404

贷:存货1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4

递延税款66

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134

处理该项投资时:

借:银行存款1 8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1 404

投资收益——股权出售收益396

借:所得税 130.68

递延税款66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96.68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134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134

在本例中,双方协议作价如果是1000万元而不是1200万元,不发生增值200万元,则不会产生“递延税款”,而只是在处置该项投资时,计算缴纳因股权转让增值而产生的企业所得税。由此看来“视同销售”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实际判断。

知识点概述:

1.将外购货物和自产货物用于在建工程

解答:

借:在建工程

贷:原材料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转出)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将外购货物和自产货物用于对外投资

解答:

这种情况下一般是要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原则处理的。

若是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若是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将外购货物和自产货物用于对外捐赠的分录

解答:

借:营业外支出

贷:库存商品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营业外支出

贷:库存商品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接受方的账务处理: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营业外收入

借:固定资产

贷:营业外收入

4.将外购货物和自产货物用于分配股利

解答:都是视同销售处理。

借:应付股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将外购货物和自产货物用于职工集体福利

解答: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原材料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转出)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库存商品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将外购货物和自产货物用于职工个人福利或个人消费

解答: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原材料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转出)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主营业务收入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的规范处理

时间:2012-03-12 11:01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raymond 点击:

214次

又到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如何规范地在税前扣除职工福利费?结合现行政策,笔者归纳如下。

职工福利费的核算范围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规定企业职工福利费主要包括:1.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2.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3.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

值得注意的是,下列费用不属于职工福利费的开支范围:1.退休职工的费用。2.被辞退职工的补偿金。3.职工劳动保护费。4.职工在病假、生育假、探亲假期间领取到的补助。5.职工的学习费。6.职工的伙食补助费(包括职工在企业的午餐补助和出差期间的伙食补助等)。即国税函〔2009〕3号文件所规定的职工福利费包括的范围,与我们通常所说“企业职工福利”相比大大缩小。

职工福利费应单独设置账册

税收征管要求对职工福利费的核算单独设置账册。国税函〔2009〕3号文件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有的企业在管理费项下设“管理费用——职工福利费”科目,这类企业应及时调整账册,将员工福利归集到“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科目。企业也可以采取平时预提、年终结算的方式核算职工福利费,但核算比较复杂。对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职工福利费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但并不影响查账征收的管理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税收上认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与会计上确认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一致。此外,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税前扣除的职工福利费不一定等于当年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当年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要先冲减职工福利费余额。

职工福利费支出需凭合法凭据列支

有关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问题,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合理性原则以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的解释,职工福利费属于企业必要和正常的支出,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具体事项具体对待。如职工困难补助费,只要能够代表职工利益的费用就可以凭合法凭据列支,属于合理福利费列支范围的人员工资、补贴则不需要发票。对购买属于职工福利费列支范围的实物资产和对外发生的相关费用,应取得合法发票。如果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前仍未将跨的福利费发票落实到位,一旦被查实,就得作出相应的纳税调整,并补缴相关税款。

核算职工福利费的支出要准确

企业不按照开支范围核算现象较为普遍,比如把应在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的费用在其它会计科目中列支,像企业食堂人员工资、食堂房屋设备的修理费等直接在生产成本或管理费用中列支;企业向职工发放的交通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等费用直接在管理费用中列支;企业接送职工上下班的专用车辆的修理费、燃油费、驾驶员工资等支出直接在成本、管理费用中列支。也有把不属于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的费用作为职工福利费列支的现象,最典型的是不少企业把应该作为业务招待费支出的礼品、食品、茶叶、正常的娱乐活动、安排客户旅游产生的费用等支出,作为企业内部职工的集体福利支出,在职工福利费中列支,这样只要职工福利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14%,就能全额税前扣除,若作为业务招待费列支,则只能按实际发生额的60%限额扣除。有的企业,还把应由职工个人承担的费用如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代缴的社会保险金个人承担的部分、企业领导个人消费的费用等作为职工福利费列支。

【法规解读】解读《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中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税务规则

2008年10月30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以下简称875号文),对涉及企业所得税收入确认的若干问题作出具体规定。本文仅对875号文中关于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税务规则进行解读。

一、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税务原则

875号文规定,除《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另有规定外,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早已被写进《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但实质重于形式的税务处理原则则是第一次在税务文件中提出,这也是与会计准则协调的明确信号。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特殊情况。如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的商品销售,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实现了收入,但由于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即使已将商品已交付给供货方,实际上并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故未满足收入确认的各项条件,不应确认销售收入。875号文也明确此类售后回购可作为融资行为,确认有关负债。税法对收入的确认和会计上对收入的确认基本趋同,减少了会计同税收差异的协调成本,对纳税人是重大利好。

二、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税务条件

875号文规定,确认企业销售商品收入必须同时满足下列4个条件,这4个条件的确立既设定了税法上合理的收入确认标准,也实现了与《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对接。

条件1.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判断企业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应当关注交易的实质而不是形式,同时还要考虑所有权凭证的转移或实物的交付。如果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任何损失均不需销货方承担,且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任何经济利益也不归销货方所有,就意味着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购货方。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通常需区分以下三种情况进行判断。

情况1: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或交付实物后,商品所有权上的所有风险和报酬随之转移,如商品零售、预收款销售商品、订货销售商品、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等。预收款销售商品时,销售方直到收到最后一笔款项才将商品交付购货方,表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只有在收到最后一笔款项时才转移给购货方,企业应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在此之前预收的贷款应确认为负债。订货销售时,企业应在发出商品并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确认收入,在此之前预收的货款应确认为负债。采用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的,只有在办妥托收手续时,才表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购货方,此时方可确认收入。

情况2: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或交付实物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随之转移,企业只保留商品所有权上的次要风险和报酬,如交款提货方式销售商品、视同买断方式委托代销商品等。在这种情况下,应视同商品所有权上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购货方,并应确认收入。

如淮安公司委托淮阴公司代销商品。代销协议约定,淮阴公司在取得代销商品后,无论是否能够卖出、是否获利,均与淮安公司无关。这批商品已经发出,货款尚未收到,淮安公司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为3 400元。本例中,淮安公司采用视同买断方式委托淮阴公司代销商品。由于协议明确标明受托方在取得代销商品后,无论是否能够卖出、是否获利,均与委托方无关,因此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代销商品交易,与委托方直接销售商品给受托方没有实质区别,淮安公司应确认销售收入,并结转相应的成本。

情况3: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或交付实物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随之转移。此时不能确认销售收入。此种情况主要包括:一是企业销售的商品在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不符合合同或协议要求而被退货,又未根据正常的保证条款予以弥补。二是企业销售商品的收入是否能够取得,取决于购买方是否已将商品销售出去,如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售后回购等。三是企业尚未完成售出商品的安装或检验工作,且安装或检验工作是销售合同或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销售电梯。电梯安装调试通常是电梯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装或检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销售收入的实现,因此,实物的交付并不表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随之转移,不能确认收入。四是销售合同或协议中规定了买方由于特定原因有权退货的条款,且企业又不能确定退货的可能性。

条件2.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 该条件下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转移给购货方,应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如淮安公司属于房地产开发商,将住宅小区销售给客户后,接受客户委托代售住宅小区商品房并管理住宅小区物业。淮安公司接受客户委托代售住宅小区商品房并管理住宅小区物业,是与住宅小区销售无关的另一项提供劳务的交易。淮安公司虽然仍对住宅小区进行管理,但这种管理与住宅小区的所有权无关,因为住宅小区的所有权属于客户。

条件3.收入的金额能可靠地计量

该条件是指收入的金额能合理地估计。如果收入的金额不能合理估计就无法确认收入。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商品销售价格通常已经确定。但由于销售商品过程中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商品销售价格发生变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商品销售价格未确定前通常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企业应按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收入金额。

条件4.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可靠地核算

通常情况下,销售商品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合理估计,如库存商品的成本、商品运输费用等。但当销售商品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不能合理估计时,企业不应确认收入,已收到的价款应确认为负债。如淮安公司与淮阴公司签订协议,约定淮安公司生产并向淮阴公司销售一台大型设备。限于自身生产能力不足,淮安公司委托丙公司生产该大型设备的一个主要部件,双方签订协议约定,丙公司生产该主要部件发生的成本经淮安公司认定后,其金额的108%即为淮安公司应支付给丙公司的款项。假定淮安公司本身负责的部件生产任务和丙公司负责的部件生产任务均已完成,并由淮安公司组装后运抵淮阴公司,淮阴公司验收合格后及时付货。但丙公司尚未将由其负责的部件相关的成本资料交付淮安公司认定。本例中,虽然淮安公司已交付设备并收到货款。但该设备相关成本因丙公司资料未送达而不能可靠计量,也不能合理估计。因此,淮安公司收到货款时不应确认为收入。但如果淮安公司基于以往经-验能合理估计出该大型设备的成本,仍应认为满足本确认条件。

值得强调的是,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税务规则与会计准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875号文不认可会计收入确认的必备条件“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税法不认可稳健原则有关。按照会计准则,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是指销售商品价款收回的可能性大于不能收回的可能性,即销售商品价款收回的可能性超过50%。企业在确定销售商品价款收回的可能性时,应结合以前和买方交往的直接经验、政府有关政策、其他方面取得信息等因素进行分析。如果企业根据以前与买方交往的直接经验判断买方信誉较差,或销售时得知买方在另一项交易中发生了巨额亏损,资金周转十分困难,或在出口商品时不能肯定进口企业所在国政府是否允许将款项汇出等,就可能会出现与销售商品相关的经济利益不能流入企业的情况,不应确认收入。但如果税法认可这项带有浓厚职业判断色彩且主观性极强的标准,必然导致国家税收收入失去保障。

三、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税务条件的具体应用 为了便于操作,875号文规定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采取下列商品销售方式的,应按以下规定确认收入实现时间: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以旧换新的,销售商品应按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另外,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如企业在销售一桶价值95元的花生油时,同时赠送一瓶价值5元的酱油(为便于分析,不考虑增值税)。虽然赠送的酱油所有权也转移给购买者,但是所得税处理时并不将其当作一项额外的赠送行为,而是看作用95元的公允价值组合销售一桶花生油和一瓶酱油,此时应确认的一桶花生油销售收入为95×95/(95+5)=90.25(元),一瓶酱油销售收入为95×5/(95+5)=4.75(元)。

四、关于售后回购

875号文规定,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如以销售商品方式进行融资,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确认为利息费用。值得强调的是,875号文认可售后回购方式下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作为利息费用,该利息费用应同时遵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利息费用扣除限额及关联交易对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的比例限定。

[例]清江浦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2008年5月1日,清江浦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协议,向乙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销售价格为1 000 000元,增值税额170 000元。协议规定,清江浦公司应在9月30日将所售商品购回,回购价为1 100 000元(不含增值税额)。商品已发出,货款已收到。假定该批商品的实际成本为800 000元。除增值税外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且有确凿证据表明该售后回购交易不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清江浦公司的税务处理如下:

售出商品时,将取得的银行存款1 170 000元,确认为负债,不得将发出的商品成本结转为销售成本。由于回购价大于原售价,因而应在销售与回购期间内按期计提利息费用,计提的利息费用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因为此种售后回购本质上属于一种融资交易,回购价大于原价的差额相当于融资费用,因而应在计提时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5~8月,每月应计提的利息费用为20 000元(100 000/5)。9月30日,清江-浦公司购回5月1日销售的商品,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商品价款1 100 000元,增值税额187 000元,但是不需要按照采购商品进行税务处理,只需要将9月的融资费用20 000元确认为财务费用。

如果有确凿证明表明该售后回购交易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该发出商品时,确认销售收入1 000 000元,结转销售成本800 000元。由于回购价大于原售价,9月30日,清江浦公司购回5月1日销售的商品,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商品价款1 100 000元,增值税额187 000元,需要按照采购商品进行税务处理。

五、关于销售折扣和退回

875号文规定,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属于现金折扣,应按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作为财务费用扣除。企业因售出商品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属于销售退回,应在发生当期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例]淮安公司在2008年12月18日向淮阴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格为50 000元,增值税额为8 500元,该批商品成本为26 000元。为及早收回货款,双方约定的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乙公司在2008年12月27日支付货款。2009年4月5日,该批商品因质量问题被退回,淮安公司当日支付有关款项。假定计算现金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销售退回不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淮安公司应做如下税务处理:

2008年12月18日销售实现时,按销售总价确认收入50 000元,结转销售成本26 000元。在2008年12月27日收到货款时,按销售总价的2%享受现金折扣1 000元(50 000×2%),实际收款57 500元(58 500?1 000)。确认财务费用1 000元。2009年4月5日发生销售退回时,冲减当期销售收入50 000元,转回财务费用1 000元(增加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冲销销售成本26 000元。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2008-10-30 国税函[2008]87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规定的原则和精神,现对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的若干问题通知如下:

一、除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另有规定外,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一)企业销售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确认收入的实现:

1.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

(二)符合上款收入确认条件,采取下列商品销售方式的,应按以下规定确认收入实现时间:

1.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2.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3.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4.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三)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的,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如以销售商品方式进行融资,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确认为利息费用。

(四)销售商品以旧换新的,销售商品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五)企业为促进商品销售而在商品价格上给予的价格扣除属于商业折扣,商品销售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属于现金折扣,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作为财务费用扣除。

企业因售出商品的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的减让属于销售折让;企业因售出商品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属于销售退回。企业已经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应当在发生当期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二、企业在各个纳税期末,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采用完工进度(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一)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2.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

3.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

(二)企业提供劳务完工进度的确定,可选用下列方法:

1.已完工作的测量;

2.已提供劳务占劳务总量的比例;

3.发生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

(三)企业应按照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劳务收入总额,根据纳税期末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劳务收入;同时,按照提供劳务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期间累计已确认劳务成本后的金额,结转为当期劳务成本。

(四)下列提供劳务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应按规定确认收入:

1.安装费。应根据安装完工进度确认收入。安装工作是商品销售附带条件的,安装费在确认商品销售实现时确认收入。

2.宣传媒介的收费。应在相关的广告或商业行为出现于公众面前时确认收入。广告的制作费,应根据制作广告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

3.软件费。为特定客户开发软件的收费,应根据开发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

4.服务费。包含在商品售价内可区分的服务费,在提供服务的期间分期确认收入。

5.艺术表演、招待宴会和其他特殊活动的收费。在相关活动发生时确认收入。收费涉及几项活动的,预收的款项应合理分配给每项活动,分别确认收入。

6.会员费。申请入会或加入会员,只允许取得会籍,所有其他服务或商品都要另行收费的,在取得该会员费时确认收入。申请入会或加入会员后,会员在会员期内不再付费就可得到各种服务或商品,或者以低于非会员的价格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该会员费应在整个受益期内分期确认收入。

7.特许权费。属于提供设备和其他有形资产的特许权费,在交付资产或转移资产所有权时确认收入;属于提供初始及后续服务的特许权费,在提供服务时确认收入。

8.劳务费。长期为客户提供重复的劳务收取的劳务费,在相关劳务活动发生时确认收入。

三、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财税差异:《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第一条无“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规定。为什么《通知》首先明确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而又不要求“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呢?这是因为一方面新税法强调的是“法人所得税”,在同一法人主体内的货物转移没有发生所有权的改变,不用再确认收入。不同的法人主体之间货物的转移发生了所有权的改变,必需确认收入。所以只要强调所有权是否改变,不必再考虑“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里体现了权责发生制的立法原则。另一方面如果将“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作为确认收入的必要条件,那么势必会让人误解为税法承认经济利益不能流入企业就不用确认收入,这样是不是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趁之机?所以这里又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立法原则。

例如:甲企业2008年12月10日发出商品给乙企业市价1000万元,成本800万元,合同规定发货当天付款,如果乙企业2008年12月10日发生火灾,损失严重程度甲企业不得而知,可以判断在近半年无法收回货款,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06)》第四条规定可以暂时不确认收入,会计分录如下

借:发出商品800 贷:库存商品800

但是在申报2008企业所得税申报表时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第一条在附表一第16行“其他视同销售收入”1000万元;附表二第14行“其他视同销售成本”列支800万元

通过主表计算后自动调增200万元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也可以在在附表三“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入” 200万元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增值税要在2008年12月份确认销项税额:《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的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具体为: 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凭据的当天;

二、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具体为:

(二)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第四条、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具体应用规定: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此条财税规定一致。

三、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具体为:

(四)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为货物发出的当天,但生产销售生产工期超过12个月的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货物,为收到预收款或者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单位和个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和商誉时,向对方收取的预收性质的价款(包括预收款、预付款、预存费用、预收定金等,下同),其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以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该项预收性质的价款被确认为收入的时间为准。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第四条、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具体应用规定:销售商品采用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预收的货款应确认为负债。

预收款销售商品,是指购买方在商品尚未收到前按合同或协议约定分期付款,销售方在收到最后一笔款项时才交货的销售方式,在此之前预收的货款应确认为负债。此条财税规定不一致。

四、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第四条、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具体应用规定: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前,不确认收入,待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六条 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 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为混合销售行为。除本细则第六条的规定外,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应当缴纳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不缴纳增值税。

本条第一款所称非增值税应税劳务,是指属于应缴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

本条第一款所称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包括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为主,并兼营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内。

第六条 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并根据其销售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不缴纳增值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

(一)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

(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纳税人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应分别核算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此条财税规定一致。

五、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 单位或个体经营者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一)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二)销售代销货物;

第三十八条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的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具体为:(五)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为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或者收到全部或者部分货款的当天。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为发出代销货物满180天的当天;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

四、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具体应用: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财税差异:有

六、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的,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如以销售商品方式进行融资,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确认为利息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具体为:

(一)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

四、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具体应用: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的,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按期计提利息,计入财务费用。有确凿证据表明售后回购交易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例如:20×8年5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款为1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17万元。该批商品成本为80万元;商品已经发出,款项已经收到。协议约定,甲公司应于9月30日将所售商品购回,回购价为110万元(不含增值税额)。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5月1日发出商品时:

借:银行存款 170 000

贷:其他应付款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 000 借:发出商品 800 000

贷:库存商品 800 000

(2)回购价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按期计提利息费用,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由于回购期间为5个月,货币时间价值影响不大,采用直线法计提利息费用,每月计提利息费用为2(10÷5)万元。

借:财务费用 20 000

贷:其他应付款 20 000

(3)9月30日回购商品时,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商品价格为11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18.7万元。假定商品已验收入库,款项已经支付。

借:财务费用 20 000

贷:其他应付款 20 000 借:库存商品 800 000

贷:发出商品 800 000 借:其他应付款 1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87 000 贷:银行存款 1 287 000

财税差异:如果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售后回购交易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财税处理一致;如果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企业所得税与会计准则处理一致,但增值税要视同纳税义务产生,缴纳增值税。

七、销售商品以旧换新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

销售商品以旧换新的,销售商品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

四、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具体应用:销售商品采用以旧换新方式的,销售的商品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关于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国税发〔1993〕154号):纳税人采取以旧换新方式销售货物,应按新货物的同期销售价格确定销售额。财税处理一致。

八、折扣折让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折扣:企业为促进商品销售而在商品价格上给予的价格扣除属于商业折扣,商品销售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06):第七条 销售商品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商业折扣,是指企业为促进商品销售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价格扣除。

《关于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国税发〔1993〕154号):纳税人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张发票上分别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财税处理一致。

九、现金折扣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属于现金折扣,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作为财务费用扣除。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06)》:第六条 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财税处理一致。

十、销售折让

1、销售折让与退货冲减折让退货的当期收入和成本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企业因售出商品的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的减让属于销售折让;企业因售出商品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属于销售退回。企业已经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应当在发生当期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2、企业所得税要求在同一发票注明折让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销售折扣在计征所得税时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7】第472号)纳税人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销售折扣,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计算征收所得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则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

3、增值税也要求折扣折让在同一发票注明

《关于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国税发〔1993〕154号):纳税人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张发票上分别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折扣折让行为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1279号〕: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折扣折让行为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1279号)规定,纳税人在销售货物并向购买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后,由于购货方在一定时间内累计购买货物达到一定数量,或者由于市场价格下降等原因,给予购货方相应的价格优惠或补偿等折扣、折让,销货方可按现行《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的有关规定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

4、营业税也是要求折扣折让要在同一发票注明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单位和个人在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时,如果将价款与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注明的,以折扣后的价款为营业额;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的,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营业额中减除。

5、企业会计准则折扣折让冲当期利润,但日后事项与税法规定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06)》:第八条 企业已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的,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销售折让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销售折让,是指企业因售出商品的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予的减让。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06):第九条 企业已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销售退回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销售退回,是指企业售出的商品由于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

6、财税处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均要求在同一发票注明。在同一发票注明的,财税处理一致

如果不在同一发票注明,会计上按折扣后的金额作收入,税还要按全额做收入。

如果在汇算清缴与财务会计报告之前发生退货,会计上作日后事项处理,企业所得税不作日后事项处理,增值税也是在退货时当月冲销项不存在日后事项问题。

7、例如:甲公司是一家健身器材销售公司。20×8年1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5 000件健身器材,单位销售价格为500元,单位成本为400元,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款为2 500 000元,增值税额为425 000元。协议约定,乙公司应于2月1日之前支付货款,在6月30日之前有权退还健身器材。健身器材已经发出,款项尚未收到。假定甲公司根据过去的经验,估计该批健身器材退货率约为20%;健身器材发出时纳税义务已经发生;实际发生销售退回时有关的增值税额允许冲减。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1月1日发出健身器材时:

借:应收账款925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5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25 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000 000

贷:库存商品000 000

(2)1月31日确认估计的销售退回时:

借:主营业务收入

500 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400 000

其他应付款

000 财税差异注意:税法上不承认此数据,要做纳税调增100000元。

(3)2月1日前收到货款时:

借:银行存款

925 000

贷:应收账款

925 000

(4)06月30日发生销售退回,实际退货量为l 000件,款项已经支付:

借:库存商品

4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000

其他应付款

000

贷:银行存款

585 000

财税差异注意:退货时刻会计上未作利润处理,但所得税要做纳税调减100000元。增值税处理跟会计分录一致。

如果实际退货量为800件时:

借:库存商品

32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000

主营业务成本

000

其他应付款

000

贷:银行存款

468 000

主营业务收入

l00 000

财税差异注意:税法上退货收入800×500-成本800×400=利润减少80000元,会计上利润确认增加20000元,因此调减100000元。

如果实际退货量为l 200件时:

借:库存商品

48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000

主营业务收入

l00 000

其他应付款

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000

银行存款

702 000 财税差异注意:退货税法应纳税所得额=1200×(500-400)=120000元

会计利润减少只有100000-80000=20000元,还应调减120000-20000=100000元

(5)6月30日之前如果没有发生退货:

借:主营业务成本 400 000

其他应付款 1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500 000 即与(2)的相反分录。

上一篇:烟草民主生活会下一篇:独立的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