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人员述职报告

2024-08-10

计量人员述职报告(精选6篇)

篇1:计量人员述职报告

关于急需增加专业检测人员的报告

公司领导:

由于农网升级改造的257台区电能表检测与后期改造任务、公司线损“四分”管理、各电站(变电站)关口表、大客户各级电压等级计量装置及指导各供电所(变电站)的电能表检测与维护工作,这项任务非常繁重;按照现有电能计量中心的人员配置工作情况下,难以完成任务;同时,与集团公司电能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指导文件人员配置不符;为此,特恳请公司给予电能计量测试中心增加两名专业对口检测工作人员是盼!

电能计量测试中心

2012年12月5日

篇2:计量人员述职报告

单位得分

一、填空题(每一空格1分,共20分)

1.我国《计量法》规定,国家采用国际单位制。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2.我国《计量法》规定,计量检定必须按照国家计量进行。计量检定必须执行计量检定规程。

3.我国《计量法》规定,使用计量器具不得,损害利益。

4.计量检定人员出具的计量检定数据,用于

5.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必须字迹清楚、主管人员签字,并加盖检定/校准单位印章。

6.检定原始记录内容应追记,不得用铅笔填写。

7.计量检定规程的内容包括

8.SI单位是指。

9.计量器具,是指单独地或

10.计量检定人员必须掌握计量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相应的计量技术规范。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对社会上实施计量监督具有公正作用的计量标准是

⑴部门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

⑵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⑶企业和事业单位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

2.计量标准器具是指

⑴准确度低于计量基准的计量器具;

⑵用于检定其他计量标准的计量器具;

⑶准确度低于计量基准、用于检定其他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计量器具;

3.对计量标准考核的目的是

⑴确定其准确度;

⑵确认其是否具有开展量值传递的资格;

⑶评定其计量性能;

4.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是指

⑴强制检定的计量标准;

⑵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

⑶强制检定的计量标准和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

5.法定计量单位质量的计量单位名称是

⑴两;

⑵磅;

⑶克;

6.按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规则,15℃应读成⑴15度;

⑵摄氏15度;

⑶15摄氏度;

7.符合词头使用规则的倍数计量单位是

⑴km/s;

⑵kmin;

⑶k℃

8.数0.01010的有效数字位数是。

⑴6位;

⑵5位;

⑶4位;

9.对计量违法行为具有现场处罚权的是

⑴计量检定人员;

⑵计量监督员;

⑶计量管理人员;

10.水的三相点热力学温度是

⑴273.15K;

⑵273.16K;

⑶0℃;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量

量——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属性

2.单位

单位——为定量表示同种量的大小而约定地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

3.计量检定人员

计量检定人员是指经考核合格,持有计量检定证件,从事计量检定工作的人员。

4.检定

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出具检定证书。

四、问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计量检定人员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一)依照有关规定和计量检定规程开展计量检定活动,恪守职业道德;

(二)保证计量检定数据和有关技术资料的真实完整;

(三)正确保存、维护、使用计量基准和计量标准,使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

(四)承担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委托的与计量检定有关的任务;

(五)保守在计量检定活动中所知悉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2.计量检定人员在检定工作中,有哪些行为构成违法?

1、伪造检定数据;

2、出具错误数据或照成损失的;

3、违反计量检定规程开展计量检定;

4、使用未经考核合格的计量标准开展计量检定;

5、为取得计量检定证件执行检定的。

3.计量标准的使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经计量检定合格;

2、具有正常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3、具有称职的保存、维修、使用人员;

4、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4.SI基本单位有几个?试写出SI基本单位的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

五、计算题(每题5分,共20分)

1.近似计算

703.21×0.35÷4.0

2≈703×0.35÷4.02

≈60.94527

≈6

12.测量上限为2000℃的光学高温计,在示值1500℃处的实际值为1508℃,求该示值的引用误差。

r=△/XN

=(1500-1508)×100%/2000

=-0.4%

3.将57.65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

57.6

4.原测量量值为0.68in(0.68英寸),换算成以mm为单位,确定换算后量值的有效位数。(1in=25.4mm)

25.4×0.68=17.272mm

因为m=68、n=17,m /n=4≥

篇3:计量人员述职报告

近年来,由于科研资源的稀缺和科研岗位的竞争,在晋升、引进人才、学术评价、科研项目申请、科研成果报奖时,往往需要对科研人员及其成果进行评价和比较[1]。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一名科研人员的学术表现,日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科学计量评价指标已经在科研评价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目前用于科研人员评价的几项指标做一综述。

1 发表论文数

发表论文数即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总数,这项指标能反映科研人员研究成果产出的整体情况,它能够衡量其科学生产力,但不能评价这些论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论文数量与论文的影响力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2]。发表论文多,固然可以表示该科研人员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从事了创新性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其中也不乏低水平跟踪模仿,为发表论文而发表的情况,于是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近几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连年大幅度增长,已跻身世界科技论文数10强之列,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介绍,以论文数计算,目前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排名第五[3]。然而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数量却很少。

2 论文被引次数

论文被引次数包括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和篇均被引次数。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论文经常被其他研究者引用,那么他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很大。论文的总被引次数是衡量一位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作者的整体影响力,可以从中外文数据库(如: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eb of Science、Scopus)和Google Scholar中检索到。但总被引次数容易受少数与他人合著论文和高被引综述论文的影响而过高。篇均被引次数即总被引次数除以总论文数,它能够比较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学者的影响力,但它极易从某种程度上鼓励低产作者而低估高产作者[2]。 中国科学院张春霆院士[4]提出了根据作者排序计算带权重的引用次数的方案。一名作者的带权引用次数为论文的引用次数乘以作者权重系数。这个观点主要基于“针对论文的引用次数”和“针对作者的引用次数”两个概念。通常意义的引用次数是针对论文的。如果一篇论文有多位作者,那么混淆这两种概念会导致一篇论文的引用次数被反复使用,从而损害了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利益。作者的权重系数可根据荣誉三分原则(将一篇论文所获得的荣誉等分为3份,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权重系数均为l,其他作者的权重系数的总和为l)和线性原则(除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外,其余作者所分得的荣誉按其作者排列顺序以等差级数递减)来计算。

单纯使用被引次数来判断科研人员的的贡献是不公平的。如果该科研人员的研究领域非常狭窄、论文语言为非英语、研究成果发表在图书或图书的章节中(大多数引文检索工具不收录这些文献)等等,均会导致较低的引用率[5]。

3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是指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它是一项表征期刊影响力大小的定量指标,用发表某篇论文的期刊的质量水平来代表论文本身的质量,进而表征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科研人员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越多,则其学术影响力越大。这一评价方法自1972年首次提出以来,以其操作简单、直观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当用影响因子评价科技期刊、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时,由于学科间规模和发展速度不同,导致不同学科的期刊拥有不同的半衰期和文献利用规律。因此,不同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布不同,不能直接比较,杜志波[6]通过对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非线性转换和线性转换,得到“标准化影响因子”,减小了影响因子在评价不同学科科研人员学术水平时的误差。 影响因子作为期刊评价的指标也有它的局限性。目前世界各地的出版的期刊超过10万种,而ISI数据库只收录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如果研究人员发表的文献的期刊和引证文献的期刊都不在ISI数据库收录的范围内,那么就不会计入该研究人员文献的影响因子;此外,影响因子也可以人为操纵。例如,作者在一些刊物发表论文时,必须引用该杂志上发表的其他论文,人为造成该刊的影响因子升高[5]。因此,如果盲目使用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就不会对一个研究者进行正确评价。

4 H指数及衍生指数

4.1 H指数

H指数是美国加州大学的物理学家Hirsch JE教授于2005年提出的一项旨在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H指数的定义为:当且仅当某科学家发表的Np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每篇至少获得了H次的引文数,其余的Np-H篇论文中各篇论文的引文数都≤H时,此H值就是该科学家的H指数[7]。H指数反映的是科学家长期的科学成就,很难通过自引来拔高,是一个稳健的累积指标。发表论文总数大,但论文被引频次不高的作者,相应的H指数不高;论文总数不多的作者,H指数也会被论文数量所限,也不会有较高的H值;只有当论文总数大,而且多数论文被较多引用时,才能获得较高的H值[8]。从定义可以看出:H指数将论文发文数量与引文数量紧紧联系在一起,将论文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采用H指数评价科研人员,不但可以遏制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不良倾向,又能激发科研人员探索深层次科学问题的热情[9]。

4.1.1 H指数的计算方法

H指数计算方法简便易行,在SCI网站上查出某个人发表的所有SCI论文,让其按被引次数从高到低排列,由上往下核对序号和被引次数,直到某篇论文的序号大于该论文被引次数,那个序号减去l就是H指数。科研人员应该养成定期收集所有引文资源的习惯,文献来源包括Web of Science, Google Scholar and Scopus等。收集的引文包括期刊论文、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文献类型及非英语资源,以作为计算H指数的依据,获得更为准确的H指数。通过Harzing的免费下载工具"publish or perish"(Http://www.Harzing.com/pop.Htm)可进行包括H指数、G指数在内的12种评价指标的计算[5]。

4.1.2 H指数的应用

最初Hirsch给H指数的定义仅是针对科学家个人而言,高校、科研机构把H指数作为对科研人员进行职称评定、选拔人才、津贴待遇以及科研资源分配的依据。H指数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推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H指数还可用来对科研集体学术绩效的测量与评价、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测量与评价、预测未来成果、分析热点课题和特色专题以及在文献情报与评价机构(如:数据库)和个人宣传介绍材料中应用等[9]。

4.1.3 H指数的影响因素

H指数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影响:

①科研人员的论文质量高低和数量多少都是影响H指数大小的决定性因素。论文数量很多而每篇论文被引次数不多时,H指数一定不会很高;但即使有些论文被引次数很多而高质量论文数不多时,H指数也不会高。②H指数的值取决于用于计算引文数量所使用的数据库。由于数据库收录期刊范围的影响,会影响H指数的值。一般来说,在Google Scholar中检索得到的H指数会高于在Scopus或Web of Science中[5]。③H指数的高低与从事科研的时间长短有关,年轻科研人员的研究时间跨度短,发表论文数量少,必将有较低的H指数值。因此,H指数比较适合用于衡量从事科研多年的科研人员的成就[9]。④不同学科之间H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异[5],Hirsch通过计算得出了生物学家的H指数高于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的结论[9]。

4.1.4 H指数的局限

H指数作为评价科研人员的指标要比其他指标更能显示和体现个人成就,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①H指数的区分度小,不适合于评价从事科学研究时间较短、论文总数和被引次数都不多、差距不明显的人员。②H指数灵敏度低,由于升高H指数所需的累积引文多、时间长,会出现H指数几年不变的局面[10]。③H指数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只会增加或保持不变,所以不能反映科研人员研究活动的衰退状况。④H指数象其他指标一样,不适合用于跨学科的比较。⑤虽然人为提高H指数的难度加大,但周春雷[11]发现H指数的增长存在关键点,即被引数量微不足道的增长即可显著改变H指数的文献。作弊者通过自己或他人对处于关键点的文献施加次数很少的引用,就可隐蔽地提升自己的H值。这种由于H指数关键点而引发的精确注水现象,还是给造假者以可乘之机。由此可见,H指数只是丰富了评价科研人员的指标,还不能取代原有的各种指标。我们可以将其与传统的指标结合起来使用,就可以克服H指数的绝大部分缺点。

4.2 H指数的衍生指数

根据对H指数基本原理的分析可知,H指数对低被引和高被引论文均不敏感,缺乏灵敏度和区分度,而且只能上升,不能下降。为了弥补这些缺陷,学者们又在H指数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其它几种指数。

4.2.1 G指数

2006年,比利时著名科学计量学家Egghe[12]提出了一种基于学者以往贡献的G指数,即将论文按被引次数高低排序,并且将排序的序号平方,被引次数逐次累加,当序号平方等于累计被引次数时,这时的序号就被定义为G指数。如序号平方小于对应的累计被引次数,则最接近累计被引次数的序号即为G指数。该指数打破了文献总数的限制,给高被引论文一个权重,对文献产出少但被引频次高的学者更为公正。G值越大说明该学者的学术影响力越大、学术成就越高。G指数与H指数相比,更多地考虑了论文被引频次的数量,丰富了评价指标。

4.2.2 R指数和AR指数

2007年,金碧辉等[10]提出了R指数和AR指数,并且通过实践证明:H指数与R指数、H指数与AR指数以及R指数与AR指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R指数是指H指数划定的绩效核内总被引频次的平方根。R指数由“(square)root”中的“R”而来,数学公式如下:

R=hj=1citj

式中citj表示绩效核内第j篇论文的被引频次。citj大于等于H值。R指数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H指数不敏感和区分度低的问题。

AR指数是指H核内每篇论文的年均被引频次总和的平方根。令aj为论文j的发表年龄,则以论文发表年龄为因变量的R指数用AR表示,数学公式如下:

AR=hj=1citjaj

式中的“R”为R指数,“A”即“age”的首字母。随着论文发表年龄和新增被引频次的变化,AR指数出现上升或下降。要保持AR指数不断上升,就需要H核内的论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获得新的被引频次。一旦H核内某年发表的论文不再有新的被引频次,那么,那些不再被人引用的论文会导致AR指数的下降。AR指数可用来解决H指数只升不降的问题。

R指数与G指数一样,在计算时均考虑了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次数,都是为了体现高被引论文的价值。如果两位科研工作者的H指数相同,则具有较高G指数和R指数的科研人员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4.2.3 W指数

H指数是通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计算得出的,没有考虑作者排名,所以也存在泡沫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张春霆[4]将不同科研人员的H指数按照在论文中作者的排名赋予了权重,即W指数。当两位科研人员的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和H指数都相同时,可根据论文的作者排序计算出二者带权重的引用次数,进而进一步计算出W指数,即可区别哪一位作者的论文引用情况更好。W指数可通过访问Http://www.wcitation.org/计算,该网站设有在线软件(Calculator),可计算作者的权重引用次数及W指数。

4.2.4 科研群体H指数人员贡献Q率

姜涵等[13]将H指数的应用由评价科研人员个人的成就,推广应用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H指数人员的贡献Q率来评价一个科研群体的科研人员状况。设科研群体有W位科技工作者,群体论文中被引用频次大于和等于H的论文第一作者数有M人,则定义该科研群体H指数人员贡献率为:Q=M/W。一般来说,Q值越大表明该科研群体具备撰写高被引论文能力的人就越多。如果两个群体的科研人员和H指数均相同,那么Q率小的学科带头人比较强,但整体队伍人员差距较大,而Q率大的科技队伍整体实力较强。

综上所述,各种评价指标均有着其独特优势,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采用单一指标去量化科研人员的贡献,并作为决定他们职业发展的依据,势必会导致科研人员采用一些不合理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指标值。因此,应该用综合的办法来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的研究价值,这样才能对其进行准确、客观和公正地评价。

篇4:关于强化计量专业人员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强化;计量;专业人员;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5-0137-02

就当下而言,为了保证我国社会经济文明建设的重大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准确实施,就必须保证计量工作的稳定发展。保证计量工作的稳定发展就需要依靠在岗人员的力量,在岗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能够带动计量工作的稳定发展,提升在岗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就需要进行计量工作的专业培养和强化。传统计量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良好的专业人员素质培养,才能够保证未来我国社会长足的发展计划。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状态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各方面的资料能够得知我国社会在计量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在文中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促进我国提升综合实力,站在世界发展舞台的前沿。

1 我国社会强化计量专业人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世界迅猛发展,我国为了追赶世界的发展脚步在不断努力。为我国社会未来的长足发展做出计划的同时,还要提升我国社会的综合实力,首先就是要求社会各部门坚持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建设。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完善各部门的各项工作职能,就是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也是为经济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计量工作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提升科学技术的重要支柱力量。计量工作的操作范畴包含很多方面,对于地球能源计量的工作内容,企业和单位进行的经营和工程建设内容,还有运输行业等等层面的计量工作内容。广泛的操作范畴和严谨的操作方式,都足以体现计量工作的科学技术含量,也说明计量工作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依靠作用。

计量工作的专业性极强,计量工作的操作步骤都需要严谨的科学技术进行监督和辅助,在对于不同种类的工作范畴中进行专业数据、质量的掌控和监管,是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对于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能源资源进行专业的工具检测,进行认真的验证,进一步作出准确的分析和研究,依靠计量工作的准确实施,就能作出企业和社会计划成本的估计数值,能够帮助企业和社会完成节源开流的工作意义。综上所述,计量工作的实际工作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又需要严谨认真的对待,否则细小的操作失误都会影响整个程序的进行,也会给企业和社会的工程进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影响社会收益,导致经济文明建设的发展环节出现问题。

对于计量工作操作执行的人员而言,计量工作是十分严肃的,需要工作人员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认真态度,对于计量工作专业人员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综合上述因素,积极的强化计量专业人员的管理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计量工作的操作,很难实现企业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社会的经济建设进程和速度。进行针对计量专业人员的管理工作强化,很大程度上能满足我国社会对于整体经济文明建设的体系构建,满足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

2 我国社会计量专业人员管理工作的现状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对于生产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计划要求,进行周全的技术提升方法提升时当下的社会发展重要任务。面对我国社会当下的计量工作监管现状,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希望通过对计量人员工作现状的总结,能够提出有效的改善建议和措施。

2.1 计量专业人员的评估制度不健全

我国社会的计量专业操作人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内容,其中包含对于计量器具的使用,其中又可以细致的划分为检验、认定、测量、校对、维护和修理等等环节,这些工作内容的操作分别在重多的工业、农业、科技企业中进行实际应用,需要专业的计量人员进行对于所从事行业的化学、电辐射、光传递等等性质的知识掌握,专业的计量人员所要掌握的职能越多,对于他们工作执行力的要求越严格,这些都需要进行强化的管理监控。一旦在计量专业人员的工作中出现管理的松懈,就会导致发生许多问题,上述的专业性操作都要求工作人员接受过严格的评估制度检验,但是我国目前的计量专职人员资格认证还存在许多缺失,没有细节的监管,和可能造成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混入计量工作的队伍,造成未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严重的工作操作缺失。

2.2 专业计量工作人员的职业操作规范准则不全面

大部分的计量工作人员在进行专业计量工作的操作方面已经构成了整体的操作体系,但是在具体的监管方面还缺乏相对准确地指导准则规范,比如在法律监管的方面就存在缺失,很难保证计量工作的规范进程,这些因素最终都导致计量工作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取得长足的进展,也没有更好的社会影响力,导致整体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被拉低,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建设,引导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偏差。缺乏全面的计量工作人员操作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计量工作进程中的严重缺失。

2.3 专业计量技师资格认证体系不规范

我国社会关于专业计量技师的资格认证的体系还不健全,主要就体现在我国的专业计量技师资格认证从2005年之后才开始进行,之前的计量工作都是在没有专业人员认证资格的情况下进行的,后期虽然设立了计量资格技师的认证,却没有完善认证体系,导致认证资格的执行内容缺乏规范性。为了配合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强行快速建立的认证体系是在缺乏研讨过程中,缺失了验证标准和体系的层层筛选,导致计量人员对于实际的工作感到手足无措,不能够应用计量管理系统进行操作执行,也会出现工作纰漏,最终导致资本损失。

2.4 专业计量人员的管理工作缺失

我国社会当下针对专业计量人员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疏忽,在传统监管理念和现代化技术并存的时代,严重的产生互相干扰的状态。这种干扰严重的影响了专业计量人员的工作思维,使得专业计量工作人员在很大程上存在工作的缺失。由于全国范围内不同的计量人员考核标准,导致专业的计量人员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状态,致使计量工作的结果出现差异,最终影响整体计量工作成果。还因为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专业的计量人员工作范围划分不健全,没有相应的管理划分组织进行计量专业人员的管理工作,长期的管理缺失,影响了整个计量专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和热情。

3 我国强化计量专业人员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对当下我国社会的计量工作存在的许多问题,综合上述计量工作管理现状,提出了相关的强化改善措施。在强化计量专业人员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进行实际操作的内容理顺,然后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动计量专业人员管理工作的实施。

①对专业的计量工作人员进行标准的资格考核和认证,通过严格的资格认证进行有效的筛选,能够提升专业计量工作人员的素质,保证整个行业的品质提升。专业资格的认证能够帮助提升计量专业的技术,是促进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有力途径。专业计量人员如果要通过资格认证,就会更加努力的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专业的培训之中整合教材内容,完善自身科学技术职能,充实能力的同时完成资格认证考核。这些活动的进行,都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综合实力的提升,是科学技术提升的有效推动力。

②在进行计量专业人员管理工作的强化过程中,要积极的配合传统的计量管理工作准则,进一步完善新旧制度的交替,让我国社会的计量工作操作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并且健全计量工作科技提升的体系构建。在日常的计量工作中,需要对于专业计量工作人员的工作监管,实时的保证计量工作的校对,建立一套完善的检验验收体系,让计量工作的实质内容能够得到准确的操作结果。

③针对我国社会目前现有的计量专业人员管理制度,进行体系认证的完善,就是要求建立法律保护的规范职能。保证专业技师的职业成果得到准确的大众认知度,提升整个计量行业的社会名誉,进而促进计量行业专业人员的工作热情。

④对计量专业人员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推动和促进。建立完善的保护和鼓励政策,让专业的计量工作人员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工作,还需要确保专业计量人员的福利待遇,让专业计量人员认识到我国社会对于他们劳动知识能力的认可,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高涨的工作热情能带来认真准确的工作态度,提升我国社会的竞争力。

4 结 语

坚持以人为本的国家发展要素,需要在完善计量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人员管理进行强化训练,积极的管理手段能够保证我国社会的经济文明建设的稳定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宣湘.不断开拓创新加快改革发展推动计量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全国质检系统计量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登)[J].工业计量,2005,(2).

[2] 质检总局.质检总局关于发布《计量检定员考核规则》的公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3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总局关于发布《注册计量师注册管理暂行规定》的公告[J].中国计量,2013,(6).

[4] 王建军.强化计量管理意识健全计量管理体系提升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水平[J].衡器,2014,(6).

篇5:计量人员述职报告

一、计量室的职能

1、为生产检测配置并满足生产工艺检测要求的检测器具;

2、对生产检测器具的可靠性实行有效的监控和维护;

3、为生产及辅助生产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服务;

4、负责公司量值的溯源和传递;

5、提供涉及计量和检测的各种服务并做好计量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计量室文件管理架构

三、计量的内容、分类和特点(计量室人员的工作内容)

Ⅰ、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工作内容通常可概括为以下六方面:

1、切实执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与单位制;

2、做好计量器具(或测量仪器)的管理工作,包括实现或复现计量单位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与工作计量器具;

3、量值传递与溯源,包括检定、校准、测试、检验与检测;

4、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

5、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

6、计量管理,包括计量保证与计量监督等。

Ⅱ、计量的分类

1、科学计量--代表计量的基础性;是指基础性、探索性、先行性的计量科学研究。

2、工程计量(工业计量)--代表计量的应用性;是指各种工程、工业、企业中的实用计量。

3、法制计量--代表计量的公益性;是指由政府或授权机构根据法制、技术和行政的需要进

行强制管理的一种社会公用事业。其目的主要是保证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资源控制、社会管理等有关测量工作的公正和可靠性。

Ⅲ、计量的特点

1、计量的特点可归纳为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及法制性四个方面。

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是在一定的测量不确定或误差极限

或允许误差范围内,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一致性是指在统一计量单位的基础上,测量结果应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

比较的。

溯源性是指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的不

间断的比较链,与测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法制性是指计量必须的法制保障方面的特性。

2、计量不同于一般的测量。

测量是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一般不具备也不必完全具备上述特点。

计量是与测量结果置信度有关的、与测量不确定度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规范化的测量。Ⅳ、量值的溯源、校准和检定

1、量值溯源—见上

2、校准--⑴在规定的条件下,用参考测量标准给包括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在内的测量

仪器的特性赋值,并确定其示值误差;

⑵将测量仪器所指示或代表的量值,按比较链或校准链,将其溯源到测量标准

所复现的量值上。

校准的主要目的是:

⑴确定示值误差,有时(根据需要)也可确定其是否处于预期的允差范围内;⑵得出标称值偏差的报告值,并调整测量仪器或对其示值加以修正;

⑶给标尺标记赋值或确定其他特性值,或给参考物质的特性赋值;

⑷实现溯源性。

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或校准方法,对其应作统一规定,特殊情况下也可自行制定。

3、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出具

检定证书。

检定具有法制性,其对象是法制管理范围内的测量仪器。管理形式上分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均受法律的约束。不按规定进行周期检定的,要负法律责任。

检定的依据是按法定程序审批公布的计量检定规程。在检定结果中,必须有合格与否的结论,并出具证书或加盖印记。

四、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是指为定量表示同种量的大小而约定地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

法定计量单位是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其使用方法,包括量及单位的名称、符号及其使用、书写规则,与国际标准的规定一致。

计量人员必须了解(自学为主)。

五、测量仪器

Ⅰ、测量仪器是指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又称计量器具。使用时以固定形态复现或提供给定量的一个或多个已知值的测量仪器称之为实物量具。如砝码、量块、标准电阻箱、标准硬度块等。

测量仪器按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分为四种:

1、显示式又称指示式,它能直接或间接显示出被测量的示值。如温度计、密度计、压力表、千分尺、测长仪等。

2、比较式,它能使被测量具或使被测量与标准量具相互比较。如机械天平、气、电量仪、测量电桥等

3、积分式,它通过一个量对另一个量的积分来确定被测量值。如电能表、层间测

试仪等。

4、累积式,它通过对来自一个或多个源中,同时或依次得到的被测量的部分值求

和。如累积式皮带秤、总加式电功率等,我司目前应该是没有这类仪器。

测量仪器可分为测量基准、测量标准和工作用测量仪器。

Ⅱ、测量设备是指本身不能给出量值而没有它又不能正常测量的设备,以及作为检测手段用的工具、工装、模具等,是为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舞自己辅助设备的组合。它是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Ⅲ、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

计量特性是指其影响测量结果的一些明显特征,其中包括测量范围、偏移、重复

性、稳定性、分辨力和示值误差等

测量仪器的控制包括:形式批准—检定—检验。

所谓形式是指某种测量仪器的样机及它的技术文件(如图纸、设计资料等),实质

上就是该种测量仪器的结构、技术条件和所表现出来的性能。

前面已讲过检定,现讲一下我们使用最多的检验。

检验是对使用中测量仪器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其内容包括检查测量仪器的检定

标记或鉴定证书是否有效、保护标示是否损坏、鉴定后测量仪器是否遭到明显改动,以及其误差是否使用中最大允许误差等。

1、标称范围、量程和测量范围

测量仪器的操纵器件调到特定位置时可得到的示值范围,称为标称范围。如万用表、电阻箱等档位调整。这里引入另一个名词,测量范围或工作范围,是指测量仪器的误差处于规定的极限范围内的被测量的示值范围,也就是能确保测量仪器规定准确度的被测量值的范围。这里需要区分一下示值范围、标称范围、测量范围和量程的概念: 示值范围是指测量仪器标尺或显示装置所能指示的范围,可用标在标尺或显示器上的单位表示。

标称范围是对测量仪器整体而言的,通常用被测量的单位表示。如电阻箱、万用表、浮标量仪等

测量范围见上

量程则是指标称范围上、下限之差的绝对值。

2、额定操作条件、极限条件和参考条件

额定操作条件是指测量仪器的正常工作条件,也就是使测量仪器的规定计量特性处于给定极限内的使用条件。

测量仪器的规定计量特性不受损也不降低,其后仍可在额定操作条件下运行所能承受的极端条件,称为极限条件。

参考条件是指测量仪器在性能试验或进行检定、校准、比队时的使用条件,即标准工作条件或称为标准条件。

3、示值误差和最大允许误差

示值误差是指测量仪器某一示值的误差的实际大小,它是通过检定、校准所得到的一个值或一组值,用以评价测量仪器是否满足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从而判断其是否合格,或根据实际需要提供修正值,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是仪器示值与对应的输入量的真值之差,它是测量仪器最主要的计量特性之一,本质上反映了测量仪器准确

度的大小,即仪器给出接近于真值的相应的能力。

最大允许误差是指技术规范(如标准、检定规程、校准规程)所规定的允许的误差极限值,它是一个判定测量仪器合格与否的规定要求。

4、灵敏度

测量仪器响应的变化除以对应的激励变化,称为灵敏度。即被测量的变化所引起示值的变化。

5、分辨力

显示装置能有效辨别的最小的示值差,称为显示装置的分辨力,简称分辨力。其作用是减少读数误差。

6、稳定性和漂移

稳定性通常是指测量仪器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能力。以两种方式定量表证: ⑴计量特性变化某个规定的量所经历的时间。如标准电池的年变化幅度及3~5天的变化幅度;量块稳定性则已规定长度每年的允许最大变化(微米/年)进行考核。

对测量仪器进行周期检定或定期校准,就是对其稳定性的一种考核。

⑵漂移是测量仪器计量特性的慢变化。它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仪器保持其计量特性恒定的能力。如零点漂移、静态特性随时间变化的量程漂移。

漂移往往是由于温度、压力、湿度等外界变化所致,或由于仪器本身性能的不稳定所致。故精密测量采取预热、等温等措施。

Ⅳ、测量仪器的选用原则

1、技术性--在选择仪器最大允许误差时,通常应为测量对象所要求误差的1/3~1/5。若

条件不允许,也可为1/2,此时测量结果的置信水平就相应下降了。

2、经济性--是指仪器的成本,它包括基本成本、安装成本及维护成本。规定,首次检

定费应计入安装成本,周期检定费应计入维护成本。

六、测量结果

Ⅰ、测量准确度和精密度

1、测量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移植程度。它是以定性的概念,不宜将其

量化。如说准确度的高低、等级或准确度符合XX标准等。不宜使用准确度为0.25%或±0.01mm等。

2、测量精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获得的各个独立观测值之间的一致程度。反应的是测量的分散程度。

Ⅱ、测量重复性和再现性

1、测量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指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所

得到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2、测量再现性(Reproducibility)是指在改变了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的测量结果之

间的一致性。又称复现性、重现性。

他们间的区别显而易见,就是测量的前提条件不同。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变更不同的操作者而其它条件不变来确定再现性。

七、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

Ⅰ、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的修正

1、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所得之差。任意一个误差均可分解为系统误差

和随机误差的代数和,即误差=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平均值之差。其来源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预知的,其效应导致了重复观测中的分散性。

系统误差是指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

差。其来源的影响量对测量结果已识别,该效应的大小若是显著的,则可通过估计的修正值予以补偿。

2、测量结果的修正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系统误差可以用适当的修正值来估计并予以补偿,但这种补偿是不完全的,也即修正值本身就含有不确定度。即修正后的系统误差的绝对值会比修正前的小,但不可能为零,即是有限度的补偿。

Ⅱ、测量不确定度

1、表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称为测量不确定度。

--也即对测量结果可信性、有效性的怀疑程度或不肯定程度。

--测量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被测量的量值。而测量结果的质量(品质)是量度测量结果可信程度的重要依据。测量不确定度就是对测量结果质量的定量表证。

--测量结果表述必须同时包含赋予被测量的值及与该值相关的测量不确定度才是完整并有意义。

--误差与不确定度不能混为一谈。测量不确定度是表明赋予被测量之值分散性的,是通过测量过程的分析和评定得出的一个区间。测量误差则是表明测量结果偏离真值的差值。

测量不确定度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⑴标准不确定度是指以标准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用μ表示)有A、B类评定方法。它不是由测量标准引起的不确定度,而是指不确定度以标准差来表证被测量之值的分散

性。

⑵扩展不确定度是指用标准差的背书或说明了置信水平的区间的半宽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用U表示)

--它确定的是测量结果的一个区间,合理地赋予被测量值的分部的大部分可望包含于此区间。它是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了k倍得到的,即U=kμ(合成),k称为包含因子,根据被测量的重要性、效益和风险,k取2(或3)。

2、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⑴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或不完善。

如测量一根标称值为1m的钢棒长度,要求准确度为微米级。就缺少了条件定义。

⑵实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即条件不具备时的测量

⑶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如材料的成分分布不均导致的采样测量偏差,因零件形状公差引起的测量偏差等。⑷对被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如上述钢棒为例,除温度外,湿度和测量的支撑方式对测量的准确度都有明显影响,由于认识不足所致。

⑸对模拟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

⑹测量仪器的分辨力或鉴别力不够。

⑺赋予测量标准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

⑻用于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他参量不准。如线胀系数因素

⑼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⑽在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变化。

实际工作中,无论怎样努力控制一切可能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最终测量结果总

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即多次测量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随机效应。Ⅲ、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本节是纯理论计算部分,不详述(有兴趣者可自学)。这里再补充一下扩展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取值区间的半宽,该区间可期望包含了被测量之值分布的大部

分。而测量结果的取值区间在被测量值概率分布中所包含的百分数,称为该区间的置信水平或置信概率,符号p表示。与置信水平相联系的扩展不确定度,用符号Uр表示。如,若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区间包含95%的被测量之值,则此区间称为置信

概率为р=95%的置信区间,其半宽就是扩展不确定度U95。

八、测量控制体系

Ⅰ、测量控制体系是指为实现测量过程的连续控制和测量确认所需的一组相关的或相互作用的要求。

----其目标在于控制由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产生的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及其影响。

----采用的方法不仅是测量设备的校准/检定,还包括应用统计技术对测量过程的变异作出评价。

测量控制系统由两部分组成:⑴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⑵测量过程实施的控制。测量控制体系

Ⅱ、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

计量确认是指为确保测量设备满足预期使用要求而进行的一组操作。即测量设备

必须经过确认,并在受控条件下使用,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测量设备的特性通常是通过一次或多次校准或检定确定的。而校准证书或校准报

告中非常重要的信息之一,就是关于校准结果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它将用于使用该设备的测量过程不确定度的评价。

Ⅲ、测量过程实施的控制

--测量过程控制应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间间隔监控测量过程的实施,以确保能够及时

发现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迅速采取改进措施,避免偏离预期的要求。

--测量过程的失控,如核查标准的退化或观测者技能的不同等引起的问题,可通过

篇6:计量人员述职报告

单位:姓名:成绩:

一、填充题(每空1分,共10分)

1、我国《计量法》规定,计量检定必须按照国家计量进行。计量检定必须执行计量检定规程。

2、我国《计量法》规定,制造计量器具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取得造计量器具许可证»。修理计量器具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取得«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

3、我国《计量法》规定,属于强制检定范围的计量器具,未按照规定 继续使用的,责令停止,可以并处罚款。

4、我国《计量法实施细则》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建立本单位各项最高计量标准,须向 与其主管部门同级的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申请考核。乡镇企业向当地县级计量行政部门申请考核。

5、某量测量值为9998,修正值为3,则真值为测量误差为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属于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的范围包括。

A、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督四方面的计量器具

B、列入国家公布的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

C、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督方面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2、法定计量单位质量的计量单位名称是。

A、两B、磅C、克

3、对某量多次等精度独立测得n次,则单次测量与平均值误差间相关系数为C。

A、1B、1/nC、1/nD、1/n24、已知某仪器最大允许误差为3(置信概率0.9973),则其B类不确定度表征值为A。

A、1B、2C、3D、45、数0.01010的有效数字位数是位。

A、6B、5C、4D、36、制造计量器具的企业、事业单位生产本单位未生产过的计量器具新产品,必须经B对其样品的计量性能考核合格,方可投入生产。

A、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B、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7、使用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

A、当地县(市)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B、当地省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C、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8、在相同条件下计量器具正反行程在同一点示值上所得之差是。

A、回程误差B、倾斜误差

C、位置误差D、零值误差

9、计量器具在检定周期内抽检不合格的,A、由检定单位出具检定结果通知书;

B、由检定单位出具测试结果通知;

C、应注销原检定证书或检定合格印、证。

10、三只0.1级电阻串联后,其合成电阻的最大误差是

A、0.3%B、0.1%C、0.05%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8分,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声功率的法定计量单位名称是分贝,其单位符号是dB。(√)

2、测量误差来源应从设备、方法、人员和测量对象几个方面考虑。

(×)

3、由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强制使用或允许使用的计量单位叫法定计量单位。(√)

4、我国《计量法》规定,国家采用公制。(×)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计量检定人员的职责是什么?

答:(1)正确使用计量基准或计量标准并负责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

(2)执行计量技术法规,进行计量检定工作;

(3)保证计量检定的原始数据和有关技术资料的完整;

(4)承办政府计量部门委托的有关任务。

2、计量检定人员在检定工作中,有那些行为构成违法?

答:(1)伪造检定数据的;

(2)出具错误数据造成损失的;

(3)违反计量检定规程进行计量检定的;

(4)使用未经考核合格的计量标准开展检定的;

(5)未取得计量检定证件执行检定的。

3、什么叫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检定为什么必须执行计量检定规程?

答:计量检定规程是指对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检定项目、检定条件、检定方法、检定周期以及检定数据处理等所作的技术规定。

计量检定规程属于计量技术规范,它是进行检定、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判断计量器具是否合格而制定的技术性文件,是计量检定人员执行检定任

务的重要法定依据;在计量检定中执行计量检定规程,可以确保测量方法的统一,计量器具的量值准确一致,使全国的计量器具的量值都能在一定的允许范围内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

五、计算题(每题8分,共32分。)

1、计算下列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100.2,100.4,100.1,99.9,99.8,100.1,100.1。

解:算术平均值=100.09≈100.12、对某量独立测量8次,得802.40,802.50,802.38,802.48,802.42,802.46,802.45,802.43,求单次测量方差、标准差、极限误差(3б)。

解: 单次测量方差=0.0016

标准差=0.04

极限误差=0.123、根据有效数字算

(1)13.65+0.0082-1.632+0.002

=12.028≈12.03

(2)703.21×0.35/4.022

=61.2≈614、对某量等精度独立测得1258,1258,1253,1252,1252,1256,1189,1240,1225,用贝塞尔法算单次测量及平均值的标准差。

解: 单次测量标准差=23

上一篇:申报高级农艺师总结下一篇:商会成立秘书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