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论文

2024-08-09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论文(共11篇)

篇1: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论文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论文

在“新课程标准”推进过程中,其关注点逐渐从热热闹闹的形式回归到实实在在的本质时,再以冷静的眼光审视我们的课堂,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渐从丰富多彩的环节转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上来,细细想之,现在的新课堂存在着好多困惑。

一、不着边际,过于迁就学生的.趣味

【案例】“玩具世界”真奇妙?“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上课伊始,师:机灵狗的商店今天开业了,小朋友猜猜机灵狗会开什么店呢?霎时,小手如林,学生纷纷发言。肯德基店、水果店、玩具店、书店、水晶店……各式商店应有尽有。场面很是热闹,好不容易老师控制住了局面,随即出示画面――“机灵狗玩具店”,货架上摆满了标明单价的玩具。画面的下方是笑笑和淘气分别拿着60元、70元钱。师:机灵狗的玩具店开业了,看到这么多的玩具,你想说什么?顿时,教室里又像炸开了锅。“我最喜欢那只兔子,它比我家里的那只大。”“我喜欢机器猫和憨憨猪。”“这些玩具我都喜欢。”“一只甲壳虫要20元,是不是会变形的?”“遥控车我都玩腻了。”……不同答案五花八门。课始至此,15分钟过去了,小朋友们还陶醉在玩具世界里尽情地说着他们想说的…。。

【思考】表面看来这情境确实吸引了学生,人人都参与到情境中,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说得不肯罢休。可是我们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15分钟学生收获了什么?15分钟对一节数学课意味着什么?为什么15分钟过去了还不能切入主题学习?笔者以为这样的情境过于迁就学生的趣味,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并无实质性的作用,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繁荣”之中。

二、趣味有余,偏离数学的本质内涵

【案例】“倒着说”真有趣?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师生首先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做“倒着说”。教师说“1、2、3”,学生就说“3、2、1”;教师说“老师爱学生”,学生就说“学生爱老师”。接着教师又说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就是一分之二”,然后让学生做“分数倒说”的游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几组分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探讨求倒数的方法。

【思考】粗看之下,这位教师似乎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倒着说”的游戏情境,力求借助情境快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求倒数的一般方法(先化为分数,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如果仔细推敲的话,就可以发现这个情境创设是失败的,无效乃至负效的。原因就在于执教老师对教材分析把握不够准确,没有抓住倒数概念的本质(乘积为1的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而只是抓住了表面的皮毛(两个数正好都是分数的特例情形),反而弄巧成拙误导了学生,使得他们认为2。3和32之间也是倒数关系。新颖、奇特、华丽不是情境的代名词,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能促进学生进行缜密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简单、有效、大众化才是它的真谛。让我们凭理性演绎理念,用务实缔造真实,让数学情境走向“草根化”,以追求教学的高效和实效!

篇2: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论文

――谈谈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度

(一)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人曾有感于当时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而撰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台上鲁迅郭沫若说书演义,座中琼瑶梁羽生谈爱说情。”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独自演说的过程,教师虽是感情充沛,不免精彩,但却往往唱的是独角戏,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戏份,教师始终采用的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听、去看、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因此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兼“主角”,而学生则只是充当“配角”、“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的角色,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低得可怜。这样的课堂教学哪里还会有生气和乐趣可言呢?难怪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唇干舌燥,而学生却是天马行空想着课堂外的事情,做其他事情,甚至打瞌睡,这样的课堂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此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也将是可想而知了。这种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得以改变,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学生原有的课堂地位。

(二)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新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其中隐藏着许多新异的思维,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的课堂一改传统的单一的师生互动,它不仅仅是师生互动,更主要的也是更多的是增加了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交流,使其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同步开发,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戏”少了,学生的“戏”多了。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一问到底的弊病,而是讲得少,讲得精,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一定难度的问题上开展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取长补短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学生的角色有了改观,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是学生。

(三)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而这些情况恰恰又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合作学习小组内组员间的不平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成绩差或性格内向者,只是充当“听众”,坐在那里静听,有的甚至游离于小组学习的内容。而在班级交流时,代表小组汇报的还是那一两个频频发言的学生。如此就形成了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听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0款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满足于一两个学生的发展,而应使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才是合作学习的目的所在。

要改变这种组内成员间的不平衡现象,就必须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职责,进行一定的分工,如“主持人”(具体全面负责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记录员”(专门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过程,尤其是小组对讨论问题所持的观点、结果形成书面文字)、“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每位组员都完成学习任务,并检查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和“汇报员”(主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交流中进行汇报)等。明确地分工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有责任感,人人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绝不是“配角”或“听众”。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是轮流交换,从而促使小组成员间的角色互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时难以激起学生的研讨激情。由于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更多地考虑的是课堂教学进度或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设计问题,而学生偏偏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有时虽然也是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但其缺乏普遍性,因而也就很难激发起学生讨论的热情了。有时教师安排学生讨论的时间太少也会导致学生兴趣难以激活现象。缺乏激情和生气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也就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调动。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把握好应有的契机。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预知学生可能提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把握好讨论的契机,及时导入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探讨问题,从而取得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在教上《孔乙己》一文时,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突破口,同时又是该篇课文的难点。作者鲁迅是一位大家早已熟知的大文豪,他将“大约”和“的确”同时置于一句中,这是不是很矛盾?“大约”指的是什么?“的确”又指的是什么?教师从这里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同时也激起学生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探索。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才会相互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会出现争论,再在争论中形成共识,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小组学习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每学习一篇新课前,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进行预习,通过学生自我预习,从中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小组合作学习的主持人。小组主持人对小组成员所交的问题进行汇总后,组织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合作小组通过对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中进行学习、解决,然后找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教师。如果小组提出的问题在班级中带有普遍性,教师则进行启发、引导全班所有学习小组再作探讨,如果只是个别小组的问题,教师则对该小组进行启发、引导,无需在全班各学习小组中展开了。独立思考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的问题,大多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因此开展小组讨论也就有热情。

另外,必须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合作学习并非只是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因为热烈的课堂气氛并非都是有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是否能学到知识,培养应有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必须考虑某篇课文是否有讨论的必要,某一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所讨论的问题,无论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都要能聚合课堂教学的焦点,能点燃阅读文本的亮点。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适合学生学习和能力现状,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思维。

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人民教育》 第10期)

3、《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王坦)(刊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篇3: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角

一、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认为,作为一种学习活动,解决问题与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有密切的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受情感因素的影响。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而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教情、学情,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及录音、录像、电影、微机等手段,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身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快乐成长。

二、在新课导入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例如语文课上,老师经常用打谜语的方式与学生讨论名人、名著等,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老师在上《夕照》一课时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对对子。”(学生顿时来了劲,各个跃跃欲试)老师开始出题:天对(地)、云对(风)……朝阳对(夕阳),日出对(夕照)……就这样,一场生动的对对子游戏拉开了新课的序幕。试分析这个导入,老师采用游戏这种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形式很快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这次导入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顾(上一课学生刚学过《海上日出》)。把日出和夕照放在一起, 学生更会对这一组截然不同的景象产生更大的兴趣。另外,对对子也是该单元《积累·运用》中的一个训练内容,因此它起到了“启后”的作用,可谓“一箭三雕”。正因为有了好的开头,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课堂,增强教学的流畅性、生动性和效率性。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质疑

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思考的能力,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由于学生平常习惯于看问题回答问题,而这种反向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人格平等的。教师要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而且已经被习惯强化的“话语霸权”,让学生以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全面发展。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教材

交流、合作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学生在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或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是进行分工合作,即在师生、生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有序的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班长有没有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任务? 一部分学生认为老班长没有完成任务,因为还没走出草地他就牺牲了; 另一部分则认为老班长完成了任务……在学生争论不休时, 我适时抛出问题:“为什么老班长在临死前说自己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呢? ”问题一出,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通过再读书再讨论深入地理解, 终于明白: 老班长非常出色地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 尽管他为之献出生命,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足见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忠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答问时要以正面的引导和激励为主,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判断,应重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要有益于发展创新能力,就应该受到赏识和表扬。对于学生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答案,教师切忌大发雷霆恶语伤人。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你再想想”,就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并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投身课堂。

篇4: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

【关键词】以生為本;语文课堂;主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中就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班化教学的实施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崭新而又广阔的空间,它特别重视教师要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主角,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一、研究学情,让学生尽快“入好戏”

课前,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恰当,有时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门深奥的大学问,有很多的选择标准,以学定教,这是最基本的一条。课堂要教学生不懂的,需要懂的东西。课前预习既是学生培养学习能力的科学方法,又是教师了解“学情”的有效途径。于是,我努力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课前预习。上新课之前,要求每位学生熟悉内容,提出疑问,并做好预习笔记上交查阅。教师仔细批阅学生的预习笔记,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从学习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教案。刚开始,学生不会提问,所提的问题质量低,含金量少,价值不高。于是,我专门花时间训练学生的预习能力,宣扬预习的重要,指导提问的方法。问题应该是自己思考的疑惑,从某种程度上讲,“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反复的训练下,学生慢慢地能认真地进行预习,用心阅读文本,提出自己真正的疑惑,表达自己的初步感悟或者深切思考。我归纳学生的疑问,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字词理解、句子含义、故事情节、结构作用等。不同的问题不同对待,有的不惑自己查资料解决,有的问题互相合作解决,有的疑难在课堂上重点解决。

二、引导主角,让学生积极“演好戏”

1.展示特长有个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手段时,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参与。于是,课堂上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或自己当小老师,或分小组学习展示,或自主学习。

如综合性学习时,我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分工收集资料,制作PPT,课堂展示成果。展示课上学生侃侃而谈,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口齿伶俐,表述准确。如上到《黄河,母亲河》时,布置学生花一周时间准备材料,一堂课派代表课堂展示,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图片优美,板块清晰,内容全面,在组长的串讲后,全班学生对黄河的历史到现状,对黄河的文化都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再如阅读教学时,我让学生自主解读一段文章,课堂上学生从内容到结构,从主旨到语言特色,深入浅出,讲述自己的体念与感悟。如在上《邓稼先》一文时,学生对“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这句话这样解读,邓稼先是一位中国农民式的知识分子,最具有土地的气质,知识如泥土一样厚实,工作如泥土一样踏实,品行如泥土一样朴实,他是一个无私的人,纯粹的人。

2.百家争鸣有见解

有独见,才有争论;有争论,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课堂,应该有生生、师生、生本的争鸣,争鸣才能百花齐放。在语文课堂中,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明辨中拨云见日,认识真理。把辩论引入课堂,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在自由的氛围中争辩,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辩论,如一个跳动的音符,让语文课堂歌声嘹亮,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

3.自主表达练思维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全面而深入地进行探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

上《伤仲永》时,学生围绕“仲永从天资非凡到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探讨。生1:父亲当然有难以推脱的责任,因为他“利其然,日攀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作为监护人,没有起到一个让孩子接受教育的义务,这无疑是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的一个致命原因。生2:但这仅仅是他父亲一人的过错吗?父亲这么做也是有苦衷的,“世隶耕”,告诉我们他们家有可能没有人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是个普通的平民。家里穷,让儿子赚点钱,减轻家庭负担,应该是情有可原。可笑的是乡里那些读过书的秀才,或“稍稍宾客其父”的趋之若鹜、或“以钱币乞之”的吹捧,在这样的氛围下,父亲怎么会有正确的心态,所以从这点上说,我认为当时的社会气氛对仲永的成长也有逃脱不了的责任。生3:我觉得仲永本人也有原因。从他个人角度讲,仲永自己没有求知的欲望,不去学习,不是有句古话叫“活到老学到老”,有个故事叫《孙权劝学》吗?所以我觉得仲永也该为自己负责。教师总结: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家庭的,也有个人的,更有社会的。只能是一个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悲剧,但从中我们也更加应该明白了:后天的学习有时比先天的聪颖更重要。所以,所谓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所谓的天才是把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鲁迅);所谓的天才是全凭苦学(梅兰芳);所谓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爱因斯坦)。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个人空间,这样才能方便他们自己思考、创造、发现。对于个性较为明显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要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这样的自主教学与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地发挥出学生们的内在潜力,也让他们对待学习有了更好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使整个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王君. 青春课堂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陈隆升. 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篇5: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论文

芬兰基础教育享誉世界,芬兰学生和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均名列前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开始每3年组织一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

这次以提升学生适应当代社会能力为宗旨的最新课改,是否会继续保持芬兰教育的领先优势?带着这一疑问,记者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中芬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采访了两国教育专家。

本次论坛主办方芬中教育协会主席、芬兰萨斯塔马拉市政委员会主席、苏里瓦中学校长亚里·安德森向记者介绍,新大纲要求不仅让学生接受信息,还要让他们理解这些信息的重要性。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突破学科界限的“现象教学”。比如,“气候变化”这个话题就涉及地理、生物等多学科知识,“联合国”这个话题则涉及英语、地理、历史等学科。安德森说,苏里瓦中学将经常性地开设现象教学课。

新大纲还要求,老师不再是站在课桌前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们一起寻找答案;不要立即指出孩子的对与错,而是要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跨文化沟通等能力,新大纲还取消了一部分标准化考试,代之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芬兰议会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席、芬中教育协会高级顾问、本届中芬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主席桑娜·劳斯拉赫蒂告诉记者,当今世界变化太快,中小学今天教的知识几年后可能就会过时,谁也不知道孩子们参加工作时的世界是什么样。因此,课程改革进一步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重点不再是传授哪些知识,而是帮助孩子培养自我学习、适应环境的能力。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说,长期以来,中国借鉴芬兰等国的经验,也在不断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今年将根据所确定的几个核心素养,对课程标准进行重新修订。

参加论坛的中国专家认为,中芬两国的基础教育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比如都强调“优质”和“均衡”,都设定了各自的学生核心素养。但是两国国情不同,实现目标的路径也不相同。

重庆谢家湾小学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行者。从前提出“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到3年前将10多门基础学科整合为6门课程,校长刘希娅承受着来自家长的质疑。刘希娅告诉记者,中国的基础教育仍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摇摆,推行课程改革的难度要比芬兰大得多。

与课程改革密切相关的,是教学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芬中教育协会副主席李栋说,中国对教师水平、学生素质的评价系统与芬兰不同,这是推行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龚春燕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点是评价体系,目前高考改革已经开始进行试点,这个过程要循序渐进。

相比之下,中国中小学学生评价体系改革力度更大一些。尤其是小学,一些学校取消了传统的分数考试,代之以等级化评价。龚春燕说,现在不仅考察学生的学业水平,还要考察学生沟通协调、抗挫折、实践创新、主动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考察学生在生活中是否有良好的行为准则。

篇6: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论文

兴义市丰都街道办事处龙塘小学 王克成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里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要真正发挥导的作用,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记硬背为活学活记,变机械训练为积极实践呢?下面,就来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自主学习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要转换角色,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开发者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由“教书匠”转向研究者,促进以学生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体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健康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在共同参与的双边教学活动中进行充分的情感及信息交流,这样才能使教者得心应手,使学者胜任愉快,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常用

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时,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学习的材料感兴趣。因此,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是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动力。从激发兴趣,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着手,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自主参与的潜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的看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会更足。例如,我在上《中国石拱桥》一课时,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喜欢的石拱桥,由学生怎么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石拱桥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营造了氛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就更强了。此外,在教学的外在形式上,可运用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还可通过开设语文鉴赏课、举办知识竞赛活动、编排课本剧等形式,丰富自主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自主的兴趣。

四、创设富有感情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心灵碰撞中发展语文能力

有人说过:“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 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完全凭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我们要创设一个感性的课堂环境,引领学生以情悟情。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传情载道的媒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对优化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

活动是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活动对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对学习潜质的培养,而且语文教学最具活动潜质,课内课外,听说读写,点点面面都可以使学生活动起来,使语文灵动起来。在教学中可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我就是我”自我介绍会,“谈人生”诗歌朗诵会,“开卷是否有益”辩论会等一系列综合活动课。这些语文活动课既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陶冶了文学素养,丰富了业余生活,又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的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篇7: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论文

让学生真正成为高中数学课堂的主人

作者:姜敏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3年第08期

《函数的零点》是《函数与方程》一节的第一部分内容,它是学生在相对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新内容,它承接了前面的函数知识,同时也是学习后面“二分法”的基础,是函数与方程关系的重要体现.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我在备课、上课等环节上做了一些文章,通过教学实践,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收获.一、情景引入上做文章

在《函数的零点》的导入设计中,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函数的相关知识基础,但导入仍不能起点太高.所以,我在导入时先让学生画下列函数图像:(1)f(x)=-2x+3;(2)g(x)=x2-4x-5;(3)h(x)=2x.在学生顺利完成这几个常见的基本函数图像后,又出示一组问题:解下列方程:(1)-2x+3=0;(2)x2-4x-5=0;(3)2x=0.对于第三个方程,部分学生感到无处下手,但又发现其与刚才的图像有点关联,这样很快发现它的结果应该是无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上述函数与对应方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函数的零点的概念,并很好地借助上面的两组题目从两个方面给出零点的解释.二、在设问上做文章

本节课几个关键设问的地方分别是:

1.在零点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完成了画函数图像、解方程之后,问学生:这两组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学生很清楚一个是从形上表达,一个是从数上表达,感受了数形结合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我也启发学生,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同对应方程的解之间的统一,一方面为零点概念的理解打下伏笔,也为后面学习函数与方程做好准备.2.为了能让学生顺利理解和接受函数零点存在的条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观察下面函数f(x)的图像:

篇8: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论文

一、创设表演情境,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表演情境是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也是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有效地将文本转变为课本剧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学习,以促使学生在精彩的语文课堂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为了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也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的时候,我将本节课的文本转变成了课本剧,即:

(我将一首小诗拿给母亲)

母亲: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巴迪:恩(我腼腆地点点头)。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

母亲:他晚上七点钟回来。

(整个下午我都处在焦急的等待中)

……

组织学生按照这个剧本分角色扮演,并在反复阅读文本中体会各个人物的心情,然后,按照上述的课本剧进行表演。这样,一来能够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二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确保高效课堂获得顺利的实现。

二、搭建讨论平台,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讨论平台的搭建是为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堂主体性的发挥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该讨论平台的价值也直接打破了传统课堂中的“一言堂”,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交流,进而确保语文学科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为了确保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给学生搭建了讨论的平台,组织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2)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桂林的山和水分别有什么特点?(3)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的联系?(4)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讨论,进而,掌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也能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三、鼓励自主讲评,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所谓的自主讲评与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小先生”制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在语文相关习题的讲评过程中,我们要改掉以往教师“一讲到底”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优等生带动学困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才能确保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进而也为学生自主纠正错题良好习惯的养成做好保障。

例如:下别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奋不顾身喜怒无长气宇轩昂处之泰然

B.走马关花神彩奕奕面面相曲混身解数

C.聚精汇神五州四海震臂一挥惊涛海浪

D.娓娓而谈久经沙场骄阳似火万象更新

引导“小老师”对每一项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错别字的项,进行改正,比如:喜怒无长(常)、走马关(观)花、面面相曲(觑)、惊涛海(骇)浪、聚精汇(会)神、五州(洲)四海等等,要鼓励“小老师”向平时老师讲评时那样,对各个项都要进行分析,这样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确保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营造和谐环境,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和谐环境的构建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的关键因素。有教育家说过: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也就是说,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推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有助于高效课堂顺利实现。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多元化的评价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进而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转变课堂地位,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在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论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和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角,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加强我国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首先教师应转换观念,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采取怎样的教育模式,所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跟上现代素质教学的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

二、激發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热情

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为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

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互帮互学的平台,活跃学生学习的气氛,采取组间互助是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习优良程度等,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可以互学互助,提高内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也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进行讨论学习,以促进该课知识点的掌握。教师的提问是:

(1)课文中叙述了我和“叶老”的哪几件事?

(2)作者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你读了课文,感受到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3)这篇课文主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课堂上,老师把以上3个提问,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并且在讨论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热情。

三、加强师生间和谐、民主的气氛

在传统的教学中,并不怎么重视师生的民主交流,随着教师观念的更新,恰当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总之,在素质化教学的理念下,教师应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参考文献:

[1]曹利芳.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J].学周刊,2012(27):125.

[2]温彪.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J].学周刊,2014(07):43.

[3]左银花.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2):189.

篇10: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长时间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其间虽有教师力图改变这一状况,且作出了种种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语文教学整体来讲,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占了上风,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却所获无多。初中三年过去了,许多学生自己读懂一篇文章仍有困难,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的作用造成的。试想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处处为如何适应教材、教法、作业而苦恼,即使是一篇生动活泼的课文,经过老师的拆卸肢解之后,听起来也味同嚼蜡,面目可憎。久而久之,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激情消失了,热情减低了,甚而产生厌学情绪,不改变这种被动学习的状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学会学习: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文中指出,“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学习者应该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根据这一精神,一种让学生“自主命题”的学习方式便在我们心中悄然成形。?

所谓学生“自主命题”,就是借助“自主命题”这种命题形式,通过学生自选文章,自我研读,自我命题,自我作答,教师点评的一种学习方式,实质上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命题的方式,用点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创造精神。?

二、实践与探索

(一)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受到冲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学生“自主命题”的理论核心。以往,教师对“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大多不持异议,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有不同的解读方法。诸如,是老师先关爱学生,还是学生先尊重老师;是老师先适应学生,还是学生先适应老师;是知识授予为主,还是能力培养为主等问题,在理论上并不难理解,但在实践中又往往会出现思想的交锋、观念的撞击。在我们的实验中,就曾出现过几次反复,诸如我们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个别学校和老师却硬是“越俎代庖”,对教读课中的重点语段先替学生命题,然后让他们作答并背诵;命题题型与方法应根据文章而定,但有个别教师却硬性叫学生第一题要出“拼音题”,有的干脆把“秘诀”告诉学生说,不论哪篇文章哪个语段,一定会出现“的”字,那你就把“的”的拼音作为第一题等。一句话,教师的立足点没有移过来。?

而学生,由于习惯于教师讲多少,自己听多少,记多少,背多少,而现在却要自己阅读,自行扫除获知途中的障碍,自己教育自己,也同样面临观念的转变问题。实验之初,学生虽持欢迎态度,但如何“自主命题”却又是茫然的,宛如一只被驯养的小鸟,一旦打开鸟笼,却不知飞向何方,到哪里觅食。?

总之,在实验过程中,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老是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并由此产生苦恼。他们千怕万怕,就是怕学生出不了成绩交不了差,怕自己成绩上不去,进不了重点校。经过多次痛苦的洗礼,才由埋怨到接受,由接受到欢迎,由欢迎到乐于奉献。立足点转变之后,师生关系也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君临一切,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容器,他们相互启发,协作攻关,即是师生,更是朋友。?

(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受到挑战?

改变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过去,教师习惯于“我讲你听”,全盘授予的教学方法,讲起课来“得心应手”,现在这一方法行不通了,怎么办?一句话,师生共同面临着转变教法与学法的严重挑战。?

经过实践与探索,创造了许多方法,其中有一条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教师以教读课的材料为例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本领,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为学生训练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再以学生自找课外阅读材料,自己研读并命题,班级讨论分析,比较优劣,教师归纳总结,实现第二次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美国教育家波依尔认为,21世纪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应是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基础最重要的一条,是师生共同理想,师生平等对话,真诚对话,真诚探讨,彼此依赖的学习组合。学生“自主命题”也需要在这种环境中开展。?

实践让我们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师生互相启发,协作攻关,团结双赢的方法是激发师生潜能,发挥各自优势,避免“越俎代庖”,各得其所的有效方法。?

(三)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受到质疑?

按以往的经验,学生大致只要按照教师的观点、说法,或能背出教师授予的知识,就可以得到高分。现在不行了,学生自主命题,自我作答,答案不再是教师授予的东西,而是学生读后的自我感受与体验。过去的评价标准不灵了,必须有新的评价以适应新的要求。?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套新的评价标准,即按学生命题的难易,作答正确与否和语言表达的优劣等三方面综合评价,并订出相应的评分标准:?

1.自主命题得分要求:按每题4分设计,识记题每题满分2分;理解分析(含归纳综合)题、运用题每题满分4分;创新题(含质疑题)满分6分(即在原题基础上加2分)。

2.自主命题类型要求:自主命题4道题不能同属一个知识点,如,4题都属拼音题;最好也不要同一种类型。如出现同属一个知识点,又都是同类型,如拼音题,不论多少题,计分只按1题计算。但同一类型,而不同知识点,如拼音、改正错误字、辨别标点正误、选词填空、辨别修辞方法等,虽同属识记题,由于知识点不同,则是可以允许的,余类推。?

3.自主命题中,一题内知识点与评分的关系:?

(1)除识记题要求每题内有2个知识点外,其他?题型一般只要求有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了,但如出现多个知识点的小综合题也可以。?

(2)自主命题评分应以讲究设题质量和综合评分原则,即按设题的难易、答题是否正确和语言表达的优劣综合考虑,然后确定给分的多少,而不要太计较一题中知识点的多少。?

(3)给分宽严可按如下标准:?

①设题有些难度,作答正确,语言通顺者,给满分4分;?

②设题较好,语言表达也好,但作答尚欠完美者,给3分;?

③设题一般,作答正确,语言还通顺者,给3分;?

④设题不够理想(如设题太大,或与文章中心结合不够紧等),作答基本正确,语言罗嗦者,给2分;?

⑤设题空泛,作答若即若离,语言不通顺者,给1分;?

⑥虽设题,但作答错误,或不设题(放弃)者,不给分;?

⑦识记题要求2分知识点,满分2分,每个知识点1分。?

4.创新题的界定与加分:?

(1)创新题,对不同学段应有不同的要求,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凡符合下列5条之一者,即可视为“创新题”:?

①设计的题目较为新鲜、深刻,或见解超过同龄人的一般见解者;

②提出的质疑有一定思考价值者(要求能说出质疑的原因或理由,尽管它在成年人眼里可能是幼稚的);?

③有一定的联想能力和想像力,且较为合理者;?

④能较好地完成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的迁移者;?

⑤设想大胆、新奇,又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者。?

(2)加分题满分2分,可根据考生答题情况分2分和1分两个档次。?

这些评分标准虽不能说是完善的,但它在我们实践中却起到了应有的导向作用。?

三、成效与体会

(一)成效

1.经过各校师生的艰苦实践,我们于今年一月将学生自主命题这种形式植入全市初三语文质检中。方法是由命题者提供课内的一个语段,由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命4道题,然后自己作答。评分则根据学生命题质量的高低,作答正确与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等三个方面情况给予综合评分。考试的结果是全市均分7?06分(满分为10分),这一成绩,高出同类型阅读题的均分。厦门双十中学罗俊明、郑敏玲老师在《让语文教学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浅谈对厦门市初三语文质检试卷的认识》一文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次大胆的改革尝试,其效果如何呢?通过评卷,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的答题能力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料,学生设计的题目丰富多彩而且内容广泛,题目的排列也体现一定的难易梯度,作出的回答也多有创意,表现出了相当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很成功的。?

“大家都知道,高考、中考是根指挥棒,对语文教学的方向起着指示作用,命题者的意图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平时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中考相对于高考来说,考查课内的内容多,甚至不少省市的中考试题就大量选用课文语段,答案也大多参考‘教参’的分析。这样师生在进行复习时,就不得不迎合考试的要求,将所有的重点篇目的‘重点段落’作一个‘拉网式’的复习:依照‘教参’,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事无巨细,能分析就分析,能出题便出题,学生上课是密密麻麻地记,下课是辛辛苦苦地背,结果考试时试卷上整整齐齐答的都不外乎是老师和‘教参’的‘口水’。以前有人曾戏言说某‘出题大师’能就某一段话甚至某一句话‘随便’就出一套试卷,此言道出了在某种考试模式之下教学上的弊端:教师为了应试,不得不将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拆卸。这样的语文学习全然没有了整体的揣摩和感受,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人文特点,而变成了机械操作――一道道‘工序’完全模仿考试,而答案全部按照‘教参’。把语文学习当成了训练,这完全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只会导致语文教学的倒退!

“叶圣陶先生一贯坚持‘教材只是一例子’,不管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着眼这一点。为什么中学语文几十年没有大的起色?为什么中学生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连自己的母语都学不好?关键还是在于这个‘例子’与运用的脱节。上课时师生死抠课本,死抠教参,没有在课堂上培养阅读能力,一到课外就不知所措,这便造成语文教学的失败。对于这一点,作为教学方向指挥棒的中考是要引起注意的。而今年厦门市的质检考题却向以往的考试形式发出了有力的冲击,在教学改革的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质检之后,我们及时召开相关座谈会,总结“学生自主命题”的得失,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207月中考,我们又将这种考试形式纳入中考。做法是由我们提供一篇《人间长虹――赵州桥》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自主命题并作答。据考后统计,全市均分10?02分(满分为16分),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好评。?

3.学会“自主命题”这种考试形式得到了社会上的关注和行家的好评。阎少君先生在《福建省厦门市首开自主命题先河》一文中评价说:“把命题权交给学生,这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尚属首例,是中考语文命题的一个创举。”“自从有考试制度以来,从来就是老师考学生。近年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些老师尝试让学生命题,但在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中让学生自主命题并作答,厦门市的语文中考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者。”(见《语文报》.10.9)?

黄冈特级老师荐评我市2001年中考试卷中指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课堂教学和考试改革的热点,此卷在阅读(五)的考查中,为我们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命题者一改惯用的读文答题的考查形式,要求学生读文后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自主命题并作答。题目限制为四道(27、28、29、30题),要求在命题中体现不同的能力层级的设计,并鼓励学生设计创新题。此举难度虽大,但细观乃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选文明白如话,易读易懂;其次,选文与课内曾学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有联系,学生能把握;第三,选文是一般说明文,文体特征比较明显。这些,都让学生在命题中容易找到切入口。其实,在一般中学生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具备有创造思维素质,厦门市正是在考试改革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兴趣、动力,着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见王泽芳编《全国最新中考试题语文精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4.编辑出版了《中考现代文阅读新突破――中学生“自主命题”精粹》一书。书中精选了各体文章80余篇。所选文章,既有出自重点校的学生之手,也有出自普通校学生之手;既有出自城市学生之手,也有出自农村学生之手。他们各以自己的视角、爱好来选文,反映了他们的知识取向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同龄人的情趣和审美观。学生们的命题虽存在着高下之分,但都反映了他们阅读文章的感受、体验和探索精神。?

(二)体会?

1.学生“自主命题”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师和学生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质。同时“自主命题”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较深厚的业务水平,没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判断能力,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质疑、创新的能力和意识,面对学生纷至沓来的各种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只好望洋兴叹了。?

2.学生“自主命题”推动了评价标准的变革。“自主命题”的评价不仅便于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而且也便于考察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和习惯。特别有助于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正确评价,从而使“自主命题”这一学习方式顺利进行。?

3.“自主命题”合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它一出现就受到学校、老师、学生和社会的欢迎,显示出了它的生命力。正如罗俊明、郑敏玲老师《让语文教学有一个自由的空间》一文开头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

“‘什么,考试中竟让考生自己出题回答?’――家长惊诧不已;?

‘我喜欢这样的考试!它既能检测我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让我们有自由创造的空间。’――学生满脸兴奋;?

‘这种测试形式可以把学生和教师从‘教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放手去培养语文能力。’――都是赞叹不已。”?

篇11: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论文

语文课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课程,是由特殊教学内容形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学生的多元的体验、感受和理解,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解决者。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平等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里我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读者的。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生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学生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找答案,提高学生预习能力。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和作者的资料,如“你了解花生的哪些生长特点?”“课题为什么叫落花生”“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查找相关资料。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搜集,或到图书馆查找……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己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生的积极性、生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时,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并说出理由”让学生自选内容,体验感悟,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生:我喜欢议“花生”这一部分,因为它让我学到了做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做只追求外表美、讲体面的人。

生:我喜欢“吃花生”这一部分,因为它让我感受了劳动的快乐。

生:我喜欢“种花生”这一部分,因为它让我体会到“没有付出,只有收获”的含义。

……

学生在对话交流中个性得到张扬。而通过学生的发言,大多数学生选择对“议花生”感兴趣,恰好这又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于是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深入文本。引领与文本对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之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与文本的交流对话的主要方式有读、品、悟、入、辩等,教师应营造安全、自由、和谐、欣赏的课堂氛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精神沟通、心灵碰撞,让学生达到实践语言、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的目的。

在学习“议花生”这一部分时,我要求学生把感受特别深的句子,做上记号,并联系生活实际、课文内容写一写你的理解和体会,引导学生批注评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然后,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班级交流,课堂情意浓浓、学生发言踊跃。

生:我通过“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体会到花生具有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品格。

生:爸爸借花生教育子女做一个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

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出现了,一位学生高举双手要求发言:“桃子、石榴、苹果既好看,又好吃,课文都说只产生爱慕之心,而没有实际用处?”我会意地笑了,引领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师生达成共识,作者只将两者的外表进行比较,并没有对其进行评价。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热爱、理解、宽容、信任每一个学生,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厚的课堂友谊鲜活的体现,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主动投入,主动参与。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指导学生了解插图内容。一个学生质疑: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为什么父亲来了很难得?我马上抓扬他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住课堂中的生成点、引导学生讨论,结合父亲为什么难来?他来的目的是什么,表风怎起,吹皱一江春水,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生:“父亲工作繁忙,他来过收获节的目的是和家人联络感情。”

生:父亲是做抗战工作的,他主要是借过收获节这一契机,教育子女做一个具有花生品格的人。

生:可能是他父母离婚了,但他父亲时刻关心子女的教育

……

答案真是千奇百怪,说法不一,但是它是儿童心灵的内心表白,在课堂中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想象在课堂中飞跃,创造火花在课堂中迸发。个性化灵性魅力在课堂上展现。

四、联系生活,体味情感,在辩论中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议论的空间,把学生推到前台,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鼓励他们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尽情地与课文交流对话。

师:同学们,下面教师搞一个栏目《实话实说》,你说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你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为什么?根据学生见解把全班分成正方、反方,进行辩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绪高涨,课堂高潮跌起。

生:我愿意做苹果、石榴一样的人。因为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只有显示自己的才华,才能让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

生:我愿意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虽然默默无闻,但是“日久见人心”,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还是喜欢做事不张扬的人。

生:当今社会要有真才实学,一味地炫耀自己,岂不是一只好看的“花瓶”吗?

生:做人应该一半花生人、一半苹果人,既要有真才实学又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两全其美。

生:体现和实力同样重要。实力代表你的本事,体面代表你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两者缺一不可。

……

学生在对语文文字感悟基础上,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他们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

五、升华自我,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雕琢学生的心灵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堂教学的拓展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的感知和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实践者,从而让学生的语文思维活起来,真正把课堂构建成为连接续课文和生活的桥梁,真正让语文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的结合,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落花生》一文中,行文即将结束,学生理解了作者笔名“落花生”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仿写名人名言,谈自己的感受,制作成座右铭,贴在书桌上,末尾 署上自己的理想和大名,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阅读许地山写的文章,《空山灵雨》、《缀网劳珠》,并制作阅读卡。再一次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绪”,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将学生探究对话的欲望转移到了课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得以同构共生。

[构建自主的新课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上一篇:SMT员工奖罚制度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