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找规律》

2024-08-12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找规律》(精选8篇)

篇1: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找规律》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有数字、算式及图形的排列规律。2.教学目标

a.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数字、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b.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c.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能够观察出事物的规律是《找规律》这个知识点最基本的基本。教学难点是发现数字、运算、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另外,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这就为课堂上认识数字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跳一跳再够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3.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4.动手操作,摆出规律,巩固发展 5.教学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

1、师:请小朋友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图形?(1)先出示没有规律的一组

(2)再出示有规律的一组。

师:为什么你们第一组猜不到,而第二组能够猜到? 生:“因为第一组排列没有规律,而第二组排列是有规律的。师:看来规律能告诉我们接下来的图形。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规律。

2、板书课题:找规律

(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首先让学生猜没有规律的图形,学生猜不准,接着让学生猜有顺序的图形(即有规律),学生一片高兴,这样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对比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1、师:(指着有规律一组的图形)那这组有什么规律呢?

生:都是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再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你是从形状上来观察的。如果给它们分分组的话,分到哪里好? 生1:三角形一组,圆形一组,正方形一组。

生2:我觉得不对,应该是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三个图形一组。因为接下来的图形也是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三个图形。师:你们同意他的分法吗? 生:同意。

师: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来研究它的规律呢? 生1:都是按红黄蓝、红黄蓝这样排列的。师:他是从 生:颜色上观察的。生2:他们都是一种一个的。

师:哦,你是从数量上来观察的,也就是1、1、1、1、1、1、1、1、1„„对吗?

(教师边说边板书: 1、1、1、1、1、1、1、1、1)

2、小结:小朋友真厉害,发现了这组图形不仅在形状、颜色上有规律,而且在数量上也是有规律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不满足于学生作浅层的规律描述,而是不断地促使学生对同一个生活原型,即具有一定规律的图案进行观察和提炼,从不同角度获取里面隐含着的数学信息和规律,并加以符号化,使学生对这组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感官描述(具体的形状、颜色)----文字表述(它们都是一种一个的)----符号表达(数学语言)”的不断数学化的过程,因而使并非具有鲜明数学特色的内容的教学过程具有了浓厚的数学味。)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师:如果给你一些

, 你能摆出其他的规律吗?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再小组进行交流。

1、小组合作摆规律。

2、展示学生作品:△○○□□□△○○□□□△○○□□□ 师:说说它的规律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学生从形状、颜色、数量上表达规律。)师:谁能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上面的规律?(生上台表演)

师:看来动作中也有规律。

(依次展示其他小组的学生作品,学生互相间评价,提问和介绍摆的规律。)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这个环节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这一部分,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按照一定的规律,在课桌上摆出来。摆完后,老师通过展台展示最后的成果。展示的时候要让别的学生说出是按照哪样的规律来排列的。

4.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找找身边的规律,生活中的规律。有的同学说:“晴天雨天”,这个时候,老师要指出并分析这不是规律。有的同学说得很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早晨、中午、晚上”„红绿灯等等。5.教学总结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篇2: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找规律》

规律

一、教材分析:

(一)课题:找规律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材位置:

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四)意图和前后联系:

本课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是新编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五)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

2、学能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因此,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是本课时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这些例子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动手操作的内容比较多,应该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教学时,还需要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使学生愿学、乐学。

三、教法设想、学法指导:

(一)教学方法:

本课我以开放式教学为主,以观察、讨论法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活动为主轴,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研究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

(二)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法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投影仪(片),图形卡片。

2、学具准备:各种图形卡片。

五、教学过程:(略)

(一)欣赏感知

1、欣赏图片。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投影出示:小朋友们参加联欢会时的情景图。)

2、感知规律。

这些图片美吗?美在哪里?

3、揭示课题:找规律,并板书。

(通过学生喜欢的生动有趣的画面引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给孩子们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探究活动

学习例1。

(1)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打算开个联欢会。大家刚才已经发现了会场的彩旗、彩灯、彩花和小朋友们布置的规律,但是这个会场还没有布置完,如果继续布置的话,该怎样布置呢?下面我们就帮他们布置完吧!分页标题#e#

篇3: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找规律》

一、实践引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以一种活泼生动、丰富有趣的方式来进行。而找规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极强且带有浓厚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内容, 在实践活动当中开展找规律教学, 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在实践的活动当中, 通过总结数学规律, 了解找规律的概念, 进而掌握一些基本的找规律知识。

如在五年级的找规律教学当中, 可以与教学材料进行适当结合, 对教学资源进行一定的拓展, 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们对班上的同学进行观察, 发现一列学生是按照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进行排列的, 而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们对这一列同学的排列规律进行总结, 很快就能够发现, 这一列同时是按照一男一女的规律来进行排列的, 所以由此可以推断, 之后若是再有同学落座, 必定也是按照这一男一女的方式进行排列。

通过这种对身边事物进行观察并寻找规律的小活动, 可以迅速让学生们对找规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一种自发的规律寻找活动, 以深化他们对找规律的认识。如让学生们对全班同学进行观察, 发现一些类似的规律, 然后大家拿出来进行交流讨论, 如此便可以拓展学生们的思维, 引发他们对找规律的兴趣, 同时也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帮助他们建立找规律学习的自信心。

二、深入探索

在学生们对找规律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教师就可以开始引导学生们对一些简单关系进行仔细比较、深入观察并探索其中的规律, 通过这种系统的找规律练习, 可以让学生们掌握找规律的一些基本技巧, 深化他们对规律的理解, 从而让他们形成一种规律有序的思维建构。

如在小学五年级的习题之中, 有这样一个找规律的题目, 依照规律于每组的括号之内填入第32个图形:

(1) △○□△○□△○□…… () ……

(2) ○○○□○○○□…… () ……

(3) △△△○○△△△○○…… () ……

在这个题目当中, 因为图形显示的比较少, 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们进行仔细的观察, 还要让他们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来对图形规律进行分析和理解。而因为省略号并不能够被用来进行寻找规律, 所以对题目中的各个图形都要仔细进行对照, 把其中三角形或圆形或正方形作为参照基准, 而后通过分段比较, 仔细甄别图片段的相似度, 从而寻找出规律。最后在规律的基础上, 推算出第32个图形究竟该是什么图形。

通过这种仔细的观察和反复的比较, 最终学生们可以发现第一组是依照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个一组的规律进行依次排列, 直到第31个, 开始新的一组, 而第31个就是三角形, 而第32个自然就是圆形。而第二组的规律则是依照三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为一组的顺序进行排列, 直到第32个图形刚好是一组图形的末尾, 也即是正方形。而第三组则是以三个三角形和两个圆形为一组的规律进行顺序排列, 如第一组一样, 到第31个图形开始新的一组, 而第32个图形就是三角形。

三、自主探究

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在找规律的教学过程当中, 教学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们找出规律, 而在于教会学生们如何去找出规律, 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教授他们思维的方式、学习的方法、解题的策略让他们形成一套自己的解决思路。就找规律的教学来说, 教师的作用就是对学生们进行引导, 让他们通过对规律的概念进行认知, 而后进行理解, 然后进行运用, 最后形成一种规律的、有序的、逻辑的思维习惯。然后在一个开放的环境当中, 让学生们自行去观察、发现、归纳、总结规律, 从而切实提升他们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 提出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的找规律问题, 引发学生们的自主思考。如选火车票的问题, 一行三人, 1到10号座, 选择连号有多少种选择。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分析推断, 得出有8种选择。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 其中有同学说:10-3+1=8。因为从1号开始选, 第一次就有3张票被选中, 而后从4开始, 每一张都是一种选择, 所以是10-3, 再加上第一次, 便就是8种了, 而另一同学受此启发, 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思路, 那就是从3号开始数, 后移一号便是一种选择, 数到十号便有8种选择。如此, 这一整个解题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对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好处。

篇4: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找规律》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找拱形》。这一课是在前面一课研究了拱形的特点之后,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具有拱形相似特点的弧形结构。2、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3、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本课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活动,扩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提高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能力。

◆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为实用灵活,这已经为其在方法论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拱形承重的特点已基本掌握。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常规的不断熏陶和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品行,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行为上的储备。

◆ 说目标:

正是对于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实际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所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1)、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 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2、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说用具:

1、分组准备:(1)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2)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每组一个圆环(主要在实验时能更好地起到抵住拱足的作用。)

2、教师准备: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实物、课件等。

◆ 说教法、学法:

根据这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方法,有利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说理念:

《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实物,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教材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一次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讨方法——实验证明——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完整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讨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概念,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 说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的教,甚至是满堂的灌,来使学生获取知识,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而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近几年来,我试行了一套符合小学科学课堂的“五自”教学模式,来实施“先学后教”,并做了课题研究。现在我就《找拱形》这课是如何实施“五自”教学模式的,谈谈我的设计。

(一)激趣设疑,自主学习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欣赏课件中的圆弧形、圆顶形等建筑物和周围熟悉的物品(如安全帽等)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类似拱形的结构。在此,我引导学生回顾拱形结构承重的特点,并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拱形结构。同时板书课题来揭示新课的学习。

这个导入,我用知识铺垫,以旧引新,设置悬念,学生则回忆知识,引起期待,思考质疑,提出“它们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吗?”这个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二)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之后,接下来是讨论研究方法。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虽然,探究方法有很多,但是有的方法还受现场材料的限制,针对材料的特点和實验效果,选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进行实验,是学生有效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探究品质的一种培养。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去实验,能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同时蕴含问题。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其探究的质量无疑是一种考验。

讨论之后,我们最终选用了前几课中用过的材料:硬纸条。我在这时向学生出示这样的“探究活动记录表”。

探究活动记录表

许多同样的拱条可以组合成一个圆顶形。测试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在一起时能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方法

预测能承受的垫圈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能承受的垫圈数

一个拱形

二个拱形

三个拱形

更多拱形的组合

我们的发现:

先让学生作出假设:随着拱形数量的增多,承受的垫圈数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预测这样的问题。一是源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要求,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成的探究过程。二是从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为学生后续的重难点解决做好认知上的铺垫。三是,与上节课《拱形的力量》的场景再现,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维的对接,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构建。

(三)归纳提炼,自觉巩固

有了方案,又做好了预测,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在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会成功,有的小组则不会成功,这就有方法上或材料把握上的问题,是对前面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材料数量使用的反思。从某种角度上将,需要部分小组不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在今后的探究中,方案规划和考虑的更加周密。个人认为,实践中构建思维和构建思维之后再实践,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中同等重要。关键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和什么样的需要。

合作探究之后,自觉地去整理数据,分析现象,汇报交流,最终获得这样的结论:拱形越多的组合,承重力越大。就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反馈矫正,自行提高

有了前面的理论作支撑,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半个乒乓球有多大的承重力?以及对塑料瓶形状的分析,那就轻而易举了。学生通过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放上重物试一试等方法,当堂检测了“圆顶形有拱形承载压力大地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的事实。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学习“球形”的受力特点。

紧接着,让学生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想到:眼皮、鼻子是拱形的,指甲是拱形的,屁股是拱形的,鸟类等动物的蛋也是拱形的,甚至有孩子会说“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也是由球形的子宫保护着”。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此环节的设计,还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就应该让儿童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来学习科学,通过观察、试验、综合及运用,在掌握科学概念原理的同时,获得对社会、自然的真切了解,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五)课后延伸,自由发展

前面的“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学生兴致非常高,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讨论着。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我就顺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延伸“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建筑物、生物体上有拱形结构?请课后继续收集资料,下节课在一块分享。”

作为探究的延伸,学生绝对有这样的兴致去进行探究。这就是,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串成一个整体,一个过程,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

◆ 说特色: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里一次较为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尤其是对实验有效性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学生思维构建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本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不放羊,主要体现在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提供策略支持。

我力求从上课到下课都在真正地全面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在这种充分期待与信任之中,学生就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同时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也就是我们教师要切实做个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引领者。

篇5: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找规律》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能站在这里,与各位专家和老师零距离交流,探讨课堂教学的话题,我感到非常荣幸,感谢教育局、教研室和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

下面就我执教的《找规律》这节课,我将从教材及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跟大家进行交流。

一、教材及学情

1.教材分析:“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数学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探索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规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础。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或多或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领悟、创造规律,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又因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但其又很活泼,思维很灵活。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是我教学设 1

计的重点。

3.教材处理:基于学情的分析,我将教材进行了尝试性的处理,以教材中的主题图作为本节课的第一个层次的练习,而将学生动手创造规律、展示规律、表达规律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将教学的难度提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探索、领悟、创造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发现规律、创造规律。(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之美,体验数学之乐趣。

5.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找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自主探究并发现规律。

6.教学难点:能用合理、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所发现的规律,学会用“重复的一组”来表达规律,并会创造规律。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本节课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能够从事物中发现简单的规律,然后能准确清楚的表述规律,最终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创设多元情景、发展多元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我创设多元情景,如读规律、演规律,听规律,画规律,欣赏规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2.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设计了找规律圈一圈、创造规律摆一摆等操作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圈、摆、画,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对比归纳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学会归纳总结,同时锤炼学生表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2.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3.激趣练习,应用规律 4.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进行了数学活动的教学。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

3.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自编规律,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

4.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的最后,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

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篇6:一年级《找规律》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011年版《课标》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并且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的要求。《课标》同时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课前已经接触过许多有规律的排列,因此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努力实现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积极思考。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图形,学习了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问题,符合新课标中“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的要求。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的变化规律,有数字、图形等的排列规律。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找出简单的排列规律吗?在找规律时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呢?我在课前对两班同学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主要采取问卷法,并以访谈法配合。

其中A层次学生能顺利做出解答问题。B层次学生对于简单题目能解答出来,而对于相对较难问题就很难解答了。C层次学生只能解答两个一组循环出现的简单规律。并且大多数学生不能清晰准确地表述解答理由。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a.发现图形和数字的简单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指出下

一个物体。b.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摆学具和涂色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和数字的简单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教学难点:发现图形和数字的简单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同学们再过两周我们将迎来一个重要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吗?每年的六月一日这一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会兴高采烈的庆祝自己的节日,看这些小朋友,已经开始庆祝六一了。

2.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彩旗、灯笼和花朵。生2:有很多小朋友在跳舞。

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生:不是,是有顺序的。

师:这个顺序我们把他叫做规律,它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设计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发现什么,都是怎样排列的,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注重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1:是黄色的。生2:下一面是黄旗。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最后一面旗是变为黄色)。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师:说的真好!我们把红色黄色这样重复出现的旗子圈成一组。黄旗后面是什么旗子呢? 生:红旗。

2.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

师:教室里还有彩花,你发现了什么?

师:猜一猜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生:下一朵是绿色的。3.课件出示灯笼图

师:彩旗、彩花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呢?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

4、课件出示小朋友的队列图。

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灯笼是按紫、金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生2:小朋友是按男孩、女孩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个小朋友是女孩。

4.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设计意图:此环节分三个层次,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接着同时出现“灯笼”图和“小朋友排队”图,由学生同桌讨论找出规律。注重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

本环节如此安排的依据是: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既面向全体,又让有困难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还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渴求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摆一摆。

a.投影出示,生动手摆

师:老师这里摆了几个图形,你能接着摆一摆吗? b.师:小女孩遇到困难了,谁来帮帮她?(课本89例3)

c.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和小女孩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好又快(课本89页“做一做”)

2、画一画(设计规律,课本89页做一做2)。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把它画出来。(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展示)。

师:同学们真会创造,谁愿意展示你的作品? 师:谁画的规律和他不同?

师:还有谁想上来展示作品?有这么多呀!

总结:用我们的小画笔,就创造出了这么多的有规律的图案,看来你们个个都是小小发明家,老师希望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创造出更多、更美的作品,你们愿意吗?

2、比一比

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按规律摆学具环节,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已得到加强。再让学生做第89页按规律涂色的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好铺垫。接着完成89页的自己创造新的规律,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地发散并创设出更多的、更复杂的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这些图片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生活中的规律欣赏)。师:欣赏了这么多有规律的排列,你们觉得美吗?你能找着身边有哪些有规律的排列吗?(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我们家地板上的瓷砖也有规律的。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规律,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已得到加强,已能判断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标和新理念。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四、教学着力点

1.教材与学情相结合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图形和数字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2.引导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篇7:一年级下册说课稿_找规律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2.教材简析

探索规律是新教材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找规律》是本教材中的一个独立单元,这课又是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本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影响。3.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画,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之美。

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二

说教法

学法

在教学上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探索、操作、练习中悟出找规律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推理、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三

说教学过程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1.课前谈话,参与游戏:

上课前,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好,老师先做一次。口念: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动作:在相应的位置击掌两次。谁来接? 一起接一次? 2.感知规律,揭示课题:

好,都会玩这个游戏了?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接老师动作的?是不是发现了什么秘密?(生答)

对,像这样前面怎样,后面也是怎样的,把“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作为一组动作,且不断地重复出现,一般来说至少出现3次,我们就说老师的动作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齐读规律2字)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补充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创设情境:你们喜欢“六一”儿童节吗?这是一个学校布置的会场,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2.观察提问:

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能发现哪些有规律的排列?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并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个规律。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比比谁的发现多?(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3.汇报结果,认识规律:

(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学生每回答一组后,教师引导学生再仔

细观察,加深对每一组规律的理解。如:(学生答出灯笼的排列有规律)

师:谁来说说这组灯笼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是一紫一黄、一紫一黄、一紫一黄的排列的。

师:如果让你给彩旗分分组,方便把灯笼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分?谁来指指?(在学生回答的同时,电脑上依次在每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都是每两个为一组的。)师:对,这组灯笼的排列就是这样一紫一红、一紫一红重复出现的。那猜一猜它上一个灯笼可能是什么颜色?它下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

(小花、彩旗、学生的规律教学与上思路基本相同,学生可同桌小声地交流。)

三、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1、猜一猜:同学们可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了彩旗、彩花、灯笼和学生排列的规律,接下来的“智力闯关”中也藏着规律,你有信心发现吗?

(1)第一关:出示例2

(2)第二关:出示例3及“做一做”。学生在课本上涂画,集体订正时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3)第三关:有些规律喜欢躲起来,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出示课件:师随时点击小动物、水果照片,图片闪烁几秒自动消失,让学生仔细看看找出规律后就能猜出后面藏着谁?)

2.体会规律:闯关成功了!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找到了事物排列的规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来,用掌声连续表扬自己三次。刚才的掌声大家发现规律了吗?生回答。嗯,(边指相应图片边讲解)图形颜色的不同、形状的不同或是数量的变化都可以呈现出一定的排列规律,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动作、声音或者节奏来表演规律呢?谁能想出一组规律来演一演? 学生小组内商量并表演。(生有的用图形画出来,有的用不同的字母表示,有的用声音表示,有的用标点符号表示,有的拍手、跺脚或腕手„„)

3.通过这个游戏,老师看到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和开阔的思维,太棒了!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呀,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

课件出示图片:广场、衣服、墙壁、彩灯、花边等。

2、欣赏了规律的美,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正是因为事物的排列有了这些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这么丰富多彩。想一想,家中、校园内或其他地方,你能发现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吗?学生寻找并回答。(天花板、地板、自己的衣服、男女座次、红绿灯的闪烁、教室的桌椅、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月圆月缺、四季的交替、歌曲的节奏、霓虹灯、斑马线„„)

五、实践操作,创造规律

1.创造规律,评比交流:

我发现每个同学都是有心人!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你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去创造吧!看谁创造出来的规律又特别又漂亮,而且有用,谁就是爱动脑会创造的 “小小设计师”。要求:(1)先独立研究,摆出有规律的图案;(2)展示作品,成果分享。

2.评价作品,深化认识:

刚才大家只用了几个简单的图形就摆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的规律,可见数学真奇妙!认真观察这些作品,他们贴得都有规律吗?谁有问题想问大家? 生可能问:看到这些规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谁能看出黑板上摆的第一条规律?第三条继续摆,下一个是什么图形?最后一条该怎么分组,规律就看得特别清楚了?这些规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生共同总结出: 今天我们研究的规律都是有关图形的规律;摆放的图形的颜色、方向、形状以及个数的变化都可出现一些有趣的规律。聪明的设计师都习惯运用规律来布置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也可以应用规律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六、反思拓展,总结全课

师:这节课快上完了,评价一下自己吧.这节课你快乐吗?你会了吗?有没有遗憾?

篇8: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找规律》

1.在做中体验, 以便系统地回顾和整理找规律的知识: (1) 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 熟练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通过整理和复习, 熟练运用最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创新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能主动优化。

教学难点:

策略的形成并优化。

教学转化点:

规律→算法→策略

能力训练点:

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规律, 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利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探索情趣和探索精神。

先学提纲: (课前完成)

1.回顾:如何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可以用什么方法?

怎么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东东练习毛笔字。他一直按下面的顺序写着这样几个字:

(1) 第48个毛笔字是什么字?

(2) 如果他一共写了62个毛笔字, 其中有多少个“爱”字?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今天, 我们要对本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

小组讨论:

这一单元, 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 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唤起学生的旧知, 并将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所学更有条理性, 为综合应用打好基础。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 如何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可以用什么方法?

(2) 怎么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3) 谈谈收获。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所感、所想, 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感受。

二、查漏补缺

1. 东东练习毛笔字。他一直按下面的顺序写着这样几个字:

(1) 第48个毛笔字是什么字?

(2) 如果他一共写了62个毛笔字, 其中有多少个“爱”字?

集体交流。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 共同校正。

同时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 内化策略。

三、综合运用提升

1. 按1、1、2、5、3、1、1、2、5、3……这样的顺序排列成一组数。

(1) 第99个数是多少?

(2) 前99个数的和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校正。

2. 河堤的一边栽了45棵树。这些树按2棵柳树、2棵杨树的规律栽种。河堤的一边共栽了 ( ) 棵柳树, ( ) 棵杨树。

四、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可以评价一下你身边的同学吗?

五、课堂作业

1.国庆节五年级3班教室里要按“两红、四蓝、三黄”的规律挂彩灯, 一共要挂43盏灯。三种颜色的彩灯各需要多少盏?第21只彩灯是什么颜色?第42只彩灯是什么颜色?

上一篇:新概念1英语教案7、8课下一篇:121指挥中心办公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