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环境应急预案

2024-08-10

陕西环境应急预案(精选6篇)

篇1:陕西环境应急预案

陕西省环保厅近日下发了《陕西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备案、实施与监督管理、奖励与处罚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办法》于10月15日起正式实施。

《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事业单位,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涉重金属企业,尾矿库企业,以及其他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应编制环境应急预案。

《办法》要求,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编制指南等规定;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实际;应急人员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应急保障措施明确,并能满足本地区、本单位应急工作要求。

《办法》规定,新建项目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在建设项目试生产前,组织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进行评估。已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在《办法》实施起6个月内,组织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进行评估。

篇2:陕西环境应急预案

2010年12月16日省应急办【字体: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 【 关闭本页 】

1总则

1.1目的为了全面、迅速、有序地对草原火灾进行应急处理,控制和扑救草原火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保护草原资源,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加强协调,分级负责;信息畅通,快速反应;以人为本,科学扑火。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防火条例》、《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农业部<草原防火预案>》。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陕西省境内草原(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火灾的预防和扑救;但是,林区和城市市区除外。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应急组织机构由陕西省草原防火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下设的办公室、后勤保障组和督导组组成。

2.2指挥部人员组成及职责

总 指 挥:陕西省农业厅厅长

副总指挥: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

陕西省畜牧兽医局局长

成员单位:省畜牧兽医局、厅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市场信息处、发展计划处、科技教育处,省农机局、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厅后勤服务中心、厅信息宣传中心。

主要职责:批准启动或停止本预案;根据火情,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报告;研究、协调、解决扑火救灾中的重大问题;根据受灾市草原防火主管部门的请求和扑火需要,指挥调动扑火急需的人员、物资和装备,指导、监督地方政府尽快扑灭草原火灾;根据防火需要,协调解决重点草原防火区、受灾地区草原防火设施建设和抗灾救灾资金、物资;各职责单位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扑救草原火灾的各项工作。

2.3办公室人员组成及职责

办公室设在陕西省畜牧兽医局

主任:陕西省畜牧兽医局局长

副 主 任:省农业厅办公室主任、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省草原工作站站长

成员单位:省畜牧兽医局、厅办公室、厅政策法规处、厅科技教育处、省畜牧兽医局畜牧处、省草原工作站。

主要职责:办公室是指挥部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接受省卫星遥感中心卫星监测的火点信息;进行火灾动态监测和信息分析,了解火场前线指挥部的扑火方案、扑火力量部署、火场地理信息和气象情况;根据火情,及时向指导挥部总指挥报告,并传达有关领导的批示和指示精神;根据扑火需要和指挥部决定,联系调动草原防火急需物资;组织对火情和扑火救灾情况的新闻发布;负责文件收发、情况汇总和建档,起草指挥部总结报告。

2.4后勤保障组人员组成及职责

组长:省农业厅发展计划与财务处处长

副 组 长:省农业厅办公室副主任

成员单位:厅发展计划与财务处、厅市场信息处、省草原站、厅后勤服务中心、省畜牧兽医局畜牧处。

主要职责:研究解决受灾地区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及时筹措和拨付救灾资金;协调组织扑火人员和物资的快速供应;确保与受灾地区的信息传递畅通;为应急指挥系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2.5督导组人员组成及职责

人员组成:由指挥部领导根据火情决定。

主要职责:赴火场协助指导“前指”扑火救灾;及时向指挥部报告火场信息;传达并监督落实领导指示精神。

2.6应急联动机制

省草原防火指挥部宣布启动省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后,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的职责开展工作。省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应迅速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火灾现场,检查督导应急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做好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预案的有效实施。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草原火情信息监测与报告

草原火情信息主要来源于省气象局遥感中心观测、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卫星遥感观测和地方报告。

防火办公室是指挥部的日常工作机构。进入防火期(每年10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设值班室,进行 24小时值班,办公室领导带班。值班室负责接收卫星监测的火点信息,及时通知火点所在市草原防火值班室或当地畜牧行主管部门,并要求地方迅速进行核实,及时反馈信息。值班室对反馈信息进行核实,必要时向防火办公室带班领导报告。

3.2预警预防行动

重点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划定草原防火责任区,建立草原防火责任制度和联防制度,加强草原防火设施建设。应组织经常性的草原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草原防火意识。

草原防火主管部门和气象机构应当联合建立草原火险监测制度,做好草原火险天气监测预报工

作。

3.3预警支持系统

重点草原防火地区要加强草原防火指挥系统建设,确保草原火情传递及反馈高效快捷,指挥有力。4应急响应

4.1火灾级别

草原火灾分为四个级别:

4.1.1Ⅰ级特别重大草原火灾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受害草原面积8000公顷以上明火尚未扑灭的。

(2)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伤亡20人以上的。

(3)距离重要军事目标和大型军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不足1公里的草原火灾。

(4)需要国家支援扑救的。

4.1.2Ⅱ级重大草原火灾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受害草原面积2000公顷以上8000公顷以下明火尚未扑灭的。

(2)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伤亡10人以上20人以下的。

(3)省、(区、市)交界地区,危险性较大的草原火灾。

(4)距省界5公里以内的省(区、市)草原燃烧面积蔓延500公里以上,或连续燃烧72小时没有得到控制的草原火灾。

4.1.3Ⅲ级较大草原火灾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受害草原面积100公顷以上2000公顷以下。

(2)造成死亡3人以下的草原火灾。

(3)超过24小时尚未扑灭的。

4.1.4Ⅳ级一般草原火灾

(1)受害草原的面积100公顷以下。

(2)无人员死亡的草原火灾。

(3)Ⅰ、Ⅱ、Ⅲ级草原火灾之外的。

本条所称“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4.2响应程序及等级

各市、县草原防火主管部门对Ⅰ、Ⅱ、Ⅲ、Ⅳ级草原火灾立即报告省草原防火主管部门。省草原防火主管部门对Ⅰ、Ⅱ、Ⅲ级草原火灾,立即报告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和省政府。Ⅰ、Ⅱ级草原火灾由省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根据草原火灾的级别申请农业部启动不同的等级响应,Ⅲ级草原火灾由省草原防火指挥部根据火灾情况,启动响应,Ⅳ级草原火灾由地方草原防火指挥部根据火灾情况,启动响应。发生Ⅰ、Ⅱ、Ⅲ级草原火灾,各市、县草原防火主管部门立即启动本级草原防火预案制定相应的等级响应。

4.2.1Ⅰ级响应

发生Ⅰ级草原火灾,立即向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和省政府报告。由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批准后,启动Ⅰ级响应程序。

(1)应急机构各组工作人员立即到位。

(2)省草原防火指挥部迅速对火情做出全面分析和评估,对扑火工作做出总体部署。

(3)派督导组赶赴火灾现场,指导地方做好扑火工作。

(4)根据火情及市、县草原防火主管部门的申请,批准调用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物资的品种和数量。

(5)必要时建议省政府召集有关部门研究火灾扑救的紧急措施,调动扑火人员,调拨扑火经费和物资。

(6)必要时建议由省气象局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实施人工增雨扑救草原火灾。

4.2.2Ⅱ级响应

发生Ⅱ级草原火灾,立即向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和省政府报告。由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批准后,启动Ⅱ级响应程序。

(1)根据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指示,省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迅速对火情做出分析和评估,对协助地方做好扑火工作做出部署。

(2)根据火情,由省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决定是否派督导组赶赴火灾现场,指导地方帮好扑火工作。

(3)根据火情及市、县草原防火主管部门的申请,批准调用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物资的品种和数量。

(4)必要时建议由省气象局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实施人工增雨扑救草原火灾

4.2.3Ⅲ级响应

发生Ⅲ级草原火灾,立即向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和省政府报告。由省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向指挥部领导提出处置建议,经省草原防火指挥部总指挥批准后,启动Ⅲ级响应程序。

(1)省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立即与省卫星气象中心等单位联系,做好火情监测,掌握火情动态,及时将火情信息通报地方。

(2)与地方保持密切联系,了解火场前线扑火力量部署、火场地理信息和气象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协助地方做好扑火工作。

(3)传达落实有关领导的指示精神。

4.2.4Ⅳ级响应

Ⅳ级草原火灾由市级地方人民政府或草原防火主管部门作出响应。

4.3信息报送和处理

信息报送内容包括:火灾发生的时间、地点(地名、经纬度)、过火估测面积、火场地理状况、火场气象状况(温度、风力、风向)、扑救力量(人员、车辆、主要扑火设备数量)、火情发展趋势、火灾级别、人员伤亡、威胁居民点和重要设施情况。

信息报送时间:市、县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接到Ⅰ、Ⅱ、Ⅲ级草原火灾报告后,2小时内报告省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省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接到Ⅰ、Ⅱ级草原火灾报告后,起草《省草原防火指挥部值班信息》,4小时内报告省政府、农业部草原防火办公室。

发生Ⅰ、Ⅱ、Ⅲ级草原火灾时,及时报告省政府后,通报省发展和改革委、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厅、省安全监管局、省林业厅、省气象局。威胁林区的草原火灾,通报省林业厅;省边界附近的草原火灾,通报相关省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涉及重、特大人员伤亡的草原火灾,通报卫生厅和民政厅。

4.4通讯

省草原防火办公室准确掌握各市及重点县(区)草原防火主管部门的值班电话、主要负责人电话;掌握农业部及相关部门联系方式。

督导组执行督导任务时,携带卫星电话,保持与指挥部信息畅通。

必要时,指挥部设立草原防火指挥专线电话。

4.5前线指挥

草原火灾扑救的“前指”由地方人民政府组建,督导组根据指挥部领导的指示,协助指导“前指”进行扑火工作。

4.6救护医疗和安全防护

火灾现场救护、后方支援及应急人员和群众的安全防护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

4.7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当地人民政府或者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接到火灾报告后,必须立即组织当地军民扑救。接到扑火命令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迅速赶赴指定地点,投入扑救。

扑救草原火灾,不得动用未成年人、孕妇和残疾人参加。

需要国家派遣部队参与扑火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4.8新闻报道

国家级新闻媒体的采访由指挥部综合组负责,新闻报道内容由综合组提供,指挥部领导审定。必要时指挥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并确定新闻发言人。

地方新闻报道制度在当地草原火灾应急预案中规定。

4.9应急结束

火灾被扑灭、人员撤离火场后,由市、县草原防火主管部门向指挥部办公室报告。Ⅰ、Ⅱ级草原火灾由省草原防火指挥部申请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批准应急响应结束;Ⅲ级草原火灾由省草原防火指挥部批准应急响应结束。

5应急保障

5.1物资保障

全省现建有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2个。根据草原防火的实际需要,继续加强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重点储备风力灭火机、防火服、指挥车、消防车、运兵车、拖拉机、野外生存设备等。

5.2资金保障

处置草原火灾突发事件所需财政经费,按财政厅《财政应急保证预案》执行。

草原火灾应急专项经费专帐存储,专款专用。

5.3技术保障

建立并完善草原火情预测预报系统,制定草原火险等级预测预报技术规程;制定和完善草原火

灾扑救技术规程;建立地形及草原资源信息管理数据库;建立和完善通讯调度指挥系统,草原防火预警预报系统。

5.4宣传、培训和演习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草原防火宣传,提高群众对草原火灾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能力。

加强对草原防火指挥人员、草原防火专职人员,以及草原防火半专业扑火队伍和群众扑火队伍的培训,定期举行扑火实战演练,提高科学扑火能力。

6后期处置

6.l善后处置

灾后重建、有关人员的补偿和奖励、扑救火灾中牺牲人员的抚恤和褒扬、受伤人员的救治、社会救济等善后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防火条例》等有关规定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

6.2火灾调查和总结

火灾调查、火灾案件查处由当地草原防火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负责办理。

火灾结束后,由省、市草原防火主管部门进行总结,建立专门档案,并报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和省政府。

6.3表彰和奖励

火灾扑灭后,指挥部对在火灾扑救中作出突出贡献、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7附则

7.1预案的更新与管理

1.本预案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草原防火工作的实际需要,随时更新。

2.本预案制定或更新后报省政府审批,农业部备案。

3.各市、县(区、市)草原防火主管部门参照本预案,制定本地区的草原火灾应急预案。

7.2预案制定与解释

本预案由省草原防火指挥部制定,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解释。联系电话:029—87344000

7.3 预案实施或生效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8附录

篇3:陕西环境应急预案

近年来,陕西省电力公司(公司)按照国家对应急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及国家电网公司《应急管理工作规定》等有关要求,健全了应急组织体系,逐步建立了包括电网大面积停电应急预案在内的26项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完成了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初步建成了公司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在重大灾害和事故发生时(如“5.12”地震),为公司及时进行抗灾救灾、降低灾害损失,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应急预案还存在责任不够明晰、可操作性不强、发生综合事件时各预案间衔接不够细致等问题。因此,为了保证应急预案能够在应对突发事故时达到理想的处置效果,必须对预案的有效性进行预先评估。

1 应急预案评价方法

1.1 故障树分析法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为研究民兵式导弹发射控制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开始对事故树进行开发研究。随后故障树分析法(FTA)被用于航空工业和以原子能工业为中心的其他产业部门。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发表了关于核电站灾害性危险性分析报告——拉斯姆逊报告,大量和有效地应用了FTA,引起了广泛关注[1]。这种方法在安全评价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和应用FTA,目前该方法得到普遍推广。

FTA技术提供了一套科学分析和计算的方法,常用来解决复杂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如用于核电站、航天技术、石油化工企业中成套设备等[2]。FTA是以人们对从结果推断可能原因的思维方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分析方法[3],可实现对引发事故的各种基本原因进行分析。FTA以系统所不希望发生的事件(顶上事件)作为分析的目标,逐层推溯到所有可能的原因[4]。事故树进行整理和化简后,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定性、定量分析主要是求出事故树的最小割集或最小径集,即基本事件对顶上事件产生影响的组合方式与传递途径。

事故树由输入符号和关系符号组成,用以分析系统的安全问题或系统的运行功能问题。FTA使用布尔逻辑门产生系统的故障逻辑模型来描述设备故障和人为失误是如何组合导致顶上事件的。事故树分析的基本程序如下所述[1]:

(1)熟悉系统。要详细了解系统状态及各种参数,绘出工艺流程图或布置图。

(2)调查事故。收集事故案例,进行事故统计,设想给定系统可能要发生的事故。

(3)确定顶上事件。要分析的对象事件即为顶上事件。对所调查的事故进行全面分析,从中找出后果严重且较易发生的事故作为顶上事件。

(4)确定目标值。根据经验教训和事故案例,经统计分析后,求解事故发生的概率,作为要控制的事故目标值。

(5)调查原因事件。调查与事故有关的所有原因事件和各种因素。

(6)画出事故树。从顶上事件起,一级一级找出直接原因事件,到所要分析的深度,按其逻辑关系画出事故树。

(7)定性分析。按事故树结构进行简化,确定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

(8)求出事故发生概率。确定所有原因发生概率,标在事故树上,并进而求出顶上事件发生概率。

(9)进行定量分析。

1.2 完备性评价方法

完备性评价方法主要借鉴刘吉夫等学者的研究成果[5]。故障树分析法的关键是建立故障树。应急预案标准故障树的建立步骤及内容见图1。

在本研究中,分析对象为电力应急预案,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因为研究目的是应急预案完备性评价,所以作为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应急预案不完备被确定为标准故障树的顶上事件。

在应急预案标准故障树中,用动宾句表达和描述每个事件:以“未”、“没有”作为否定词,以“启动”、“开始”等作为谓语动词,以“分级响应”等作为宾语动作。在事件定义中,只考虑是否有该项行为事件。

参照调研所得电力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以及前述相关资料,将应急预案不完备性分为4部分: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应急预案不完备性评价的故障树事件间也按照这4部分来组织,建立的总体评价模型见图2。

在标准故障树中,事件都以符号表示。符号与各事件的对应关系见表1。

在故障树中,基本事件的权重可以依据经验和统计数据从概率角度确定,也可以从故障树的结构方面来确定[6]。由于缺乏应急预案启动和执行后的分析数据,所以本研究从故障树结构方面确定基本事件的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ei)为事件ei的权重;ej为事件ei的直接上层事件;t为事件ej的直接子事件数量。

为了直观地得到应急预案的不完备度,可以对评价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

式中:m为标准故障树的最小割集的数量;n为待评价预案缺失基本事件的数量。

按照式(1)的方法,计算得到标准故障树各基本事件的权重,如表2所示。

为了进行事故树定性、定量分析,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写出它的数学表达式。把顶上事件用布尔代数表示,并自上而下展开,就可得到布尔表达式。图2所示电力应急预案标准故障树,未经化简的事故树,其结构函数表达式为:

利用布尔代数化简法,将上式归并、化简,得到35个最小割集:{A11}{A12}{A14}{A15}{A16}{A31}A33}{A35}{A36}{A37}{A42}{A43}{A44}{A132}{A133}{A135}{A 136}{A 137}{A211}{A212}{A213}{A214}{A321}{A322}{A341}{A343}{A345}{A346}A1311A1312}{A171A172}A411A412}{A 1341A 1342A 1343}{A221A222A223}A 3421A3422A 3423}{A 34411A 34412A 34413A 342A 343}。

至此,我们得到了电力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标准故障树、标准故障树基本事件及其权重、标准故障树最小割集数量等评价应急预案完备性必需的数据。

应急预案完备性评价的流程如图3所示。

2 完备性评价

以陕西电网应急预案系统和全国部分城市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为例,对电力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完备性进行评价研究。对这些应急预案进行文本分析,然后参照表2中的标准故障树的基本事件,可以得到被分析预案缺失还需要完善的基本事件,并根据式(2)计算出被分析预案的不完备度。本研究共分析应急预案10个,得到如下结果,结果呈现了被分析应急预案缺失的基本事件、权重及所属应急环节。

2.1 陕西电网处置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

(1) A14,未进行风险评价,权重1,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2) A1341,没有提供信息记录保障,权重1/3,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3) A222,未发布预警信息,权重1/3,属于监测与预警环节;

(4) A34411,未对群众采取安全防护,权重1/9,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5) A34412,未对应急人员安全防护,权重1/9,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6) A34413,未对群众安置转移,权重1/9,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7) A44,未进行保险理赔,权重1,属于后期处置环节。

应急预案不完备度:8.57%。

2.2 处置西安市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

(1) A14,未进行风险评价,权重1,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2) A137,没有提供技术保障,权重1,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3) A1341,没有提供信息记录保障,权重1/3,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4) A346,未维护治安,权重1,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5) A34411,未对群众采取安全防护,权重1/9,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6) A34412,未对应急人员安全防护,权重1/9,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7) A44,未进行保险理赔,权重1,属于后期处置环节。

应急预案不完备度:13.02%。

2.3 社会稳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 A14,未进行风险评价,权重1,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2) A133,没有提供医疗卫生保障,权重1,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3) A171,未建立监测网络,权重1/2,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4) A1341,没有提供信息记录保障,权重1/3,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5) A1342,没有提供应急电力保障,权重1/3,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6) A1343,没有提供通讯保障,权重1/3,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7) A221,未对事故分类分级,权重1/3,属于监测与预警环节;

(8) A222,未发布预警信息,权重1/3,属于监测与预警环节;

(9) A31,未对响应进行分级,权重1,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10) A35,未响应社会预案,权重1,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11) A34411,未对群众采取安全防护,权重1/9,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12) A34413,未对群众安置转移,权重1/9,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应急预案不完备度:18.25%。

2.4 电力通信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 A136,没有提供经费保障,权重1,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2) A1312,没有提供其他力量介入保障,权重1/2,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3) A35,未响应社会预案,权重1,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4) A36,未进行信息发布与新闻报道,权重1,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5) A346,未维护治安,权重1,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6) A34412,未对应急人员安全防护,权重1/9,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应急预案不完备度:13.17%。

2.5 重要变电站、发电厂全停应急预案

(1) A1341,没有提供信息记录保障,权重1/3,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2) A1343,没有提供通讯保障,权重1/3,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3) A221,未对事故分类分级,权重1/3,属于监测与预警环节;

(4) A31,未对响应进行分级,权重1,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5) A36,未进行信息发布与新闻报道,权重1,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应急预案不完备度:8.57%。

2.6 陕西省电力公司重要客户停电应急预案

(1) A14,未进行风险评价,权重1,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2) A136,没有提供经费保障,权重1,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3) A137,没有提供技术保障,权重1,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4) A1312,没有提供其他力量介入保障,权重1/2,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5) A35,未响应社会预案,权重1,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6) A36,未进行信息发布与新闻报道,权重1,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7) A44,未进行保险理赔,权重1,属于后期处置环节。

应急预案不完备度:18.57%。

2.7 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应急预案

(1) A14,未进行风险评价,权重1,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2) A137,没有提供技术保障,权重1,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3) A171,未建立监测网络,权重1/2,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4) A3422,未评估损失,权重1/3,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应急预案不完备度:8.10%。

2.8 电力设施大范围受损应急抢修预案

(1) A12,未进行培训演习,权重1,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2) A171,未建立监测网络,权重1/2,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3) A36,未进行信息发布与新闻报道,权重1,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4) A34412,未对应急人员安全防护,权重1/9,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5) A44,未进行保险理赔,权重1,属于后期处置环节。

应急预案不完备度:10.32%。

2.9 供电服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 A14,未进行风险评价,权重1,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2) A35,未响应社会预案,权重1,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3) A37,未宣布应急结束,权重1,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4) A34412,未对应急人员安全防护,权重1/9,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5) A411,未安抚人员,权重1/2,属于后期处置环节。

应急预案不完备度:10.32%。

2.1 0 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 A14,未进行风险评价,权重1,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2) A171,未建立监测网络,权重1/2,属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3) A222,未发布预警信息,权重1/3,属于监测与预警环节;

(4) A3423,未分析事件发展趋势,权重1/3,属于应急响应环节;

(5) A42,未调查总结与评估,权重1,属于后期处置环节;

(6) A43,未改进预案,权重1,属于后期处置环节。

应急预案不完备度:11.90%。

3 结论

从应急预案完备性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陕西省电力公司的应急预案系统完备性程度很高,充分反映出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管理的优势。同时也反映出公司系统和社会其他部门的协调沟通方面显得比较被动,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中的风险评价和物资保障方面显得较为不足。因此公司系统还要参照《国家电网公司应急管理工作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公司规定或行业内标准,继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开展总结评估和持续改进,提升公司应急管理水平,保障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刘铁民,张兴凯,刘功智.安全评价方法应用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董玉华,高惠临,周敬恩.长输管线失效状况模糊故障树分析方法[J].石油学报,2002,23(4):85-89.

[3]仲景冰,李惠强,吴静.工程失败的路径及风险源因素的FTA分析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20(1):14- 17

[4]BROOKE P J,PAIGE R F.Fault Trees for Security System Design and Analysis[J].Computers and Security, 2003,22(3).

[5]刘吉夫,张盼娟,陈志芬,等.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完备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 (2):5-11.

篇4: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能够帮助企业在出现一些环境事件或者是突发环境事件时,按照企业事先制定好的应急预案及时进行处理,在降低企业损失的同时,减小企业环境事件对社会以及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环境事件;突发环境事件

环境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订的有关计划或者方案。预案需要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和系统性,通常包括情景、客体、主体、目标、措施和方法六个要素。预案管理以对信息的分析作为基础,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突发情况进行预测,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威胁进行识别,并且根据预测的威胁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未来一旦预测的威胁发生,就可以按照事先制定好的应急预案行动,并且根据威胁发展事态随时调整应急方案,达到控制威胁事态发展的目的。

一、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很多企业不重视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甚至于将应急预案同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相混淆,而且处理方法主要侧重于企业的生产安全应急,对于环境应急预案则是比较疏忽,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处置方式不当的话就会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也会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同时,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实施也趋于形式化,没有了解应急预案编制的真正目的,将应急预案停留在文件层面,没有真正落实贯彻到位,如有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预案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事件的处理将趋于无序。如:厂区的排水管网是控制环境事态向外蔓延的主要线路,而很多企业的厂区相应管理人员却并不清楚厂区管网分布,环境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若不清楚厂区排水管网出口位置,排水匝道没法控制,将导致大量污废水向外泄漏,造成环境事故。

2、编写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现阶段很多企业技术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非常熟悉,但是技术水平并不高,而且经验也不丰富,不能够独立完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思想也受到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思想的束缚。除此之外,企业委托的相关机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的水平也不高,不能够客观评价企业生产装置的风险等级,甚至有的评价机构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的应急预案只是流于形式。

3、预案编制人员对企业的辅导不够

目前,许多企业委托相应机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但预案编制完成后,并未对企业进行相应应急预案相应知识的普及和贯彻,企业停留在“完成上级任务”的观念上,对突发环境事件对自身及社会的影响认识不够。机构停留在“为完成报告而编制报告”的层面上,而不是“为辅助企业更好地开展环境应急管理而编制报告”。

4、預警和应急分级响应措施不明确

对于企业而言,有一个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预警分级和应急响应分级,这一问题涉及到了企业和政府预案相衔接问题。现阶段企业往往只有预警分级,却没有响应的预警响应措施,只有应急响应分级,却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分级响应措施,尤其是一些现场应急处置措施。以上这些问题在企业当中普遍存在。

二、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分析

企业层面的环境应急预案,主要侧重于3个环节:其一是明确分工,预案应明确规定各部门或人员的职责、任务、权限,使各部门在紧急状态时能迅速、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充分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其二是明确处置程序,即明确规定现场处置环境事件时的工作程序,包括处置力量集合、装备器材的使用、安全防护、现场污染控制等;其三是应急物资的贮备,应对企业贮备的应急物资种类、数量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因事件风险类型与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但一般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功能:报警与报告程序、指挥和各应急功能部门或人员的职责、应急指挥系统、应急监测和评估、污染控制、现场救护与疏散、应急结束与环境功能恢复、应急物资与技术准备等。所有的应急功能都要明确“做什么”、“如何做”和“谁来做”。具体地说,企业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总则

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企业的环境应急工作原则要反映应急处置工作的基本理念和总体思路,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分级控制”、“快速反应”、“依法办事”等。最大程度地保护公众安全、环境安全,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维护社会稳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应是企业环境应急工作的主旨。

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预案应明确企业应急指挥体系及各部门的应急响应职责。只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如果职责分工不明确,势必会形成互相推诿、扯皮的局面,影响应急处置目标的实现和处置效率。职责明确,就是要将紧急事件的决策指挥、污染控制、应急监测、安全警戒、人员救护、疏散转移、内外部联络、综合协调、物资供应、污染消除及预案修编等工作职责具体落实到部门或科学、统一的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在紧急状态时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事件救援现场复杂多变,但一般应急指挥应按照下列程序展开工作。

第一对现场的灾情进行分析。相关专业人员、专家应该在现场总指挥的安排下,从现场污染情况出发,对周围的人员分布、环境以及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程度进行判断。

第二根据环境事件的发展趋势制定具体的救援预案。现场的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员要在现场总指挥的指导下仔细研究环境事件的发展趋势、污染范围以及污染程度,考虑现场救援力量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救援预案,并对一些可能出现的以外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以外情况出现的应急对策。

第三对各个救援队伍的任务以及目标进行明确,并且将任务落实到各个救援队伍。

第四对救援力量进行合理分配,对各个救援队伍的应急行动进行协调,确保救援行动有序进行。

第五宣布救援结束。现场总指挥要仔细分析环境检测数据,做到到现场污染的可控程度进行有效判断,救援行动结束之后,宣布救援行动结束。

3、预防与预警

企业应在环境风险源辨识与评估的基础上,对潜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规模、途径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等作出基本的分析判断,确定预防工作重点,提高预防工作的针对性。此外,企业还应提出长效的隐患排查与监控机制。预警分级、发布或者解除程序亦应作出具体规定。

4、应急响应

突发环境事件后,企业各应急部门应按照制定的应急预案快速地展开救援行动,包括信息报送(向企业内部人员、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及专业环保公司报警)、应急响应人员集结、现场污染控制、现场人员救护、紧急疏散与安置、环境应急监测、污染消除、现场洗消等。只有经过培训和指定的人员方可参加现场应急响应行动。

现场污染控制一定要对症下药,如:氯气泄漏与氨气泄漏的处置方法不同;废水超标排放与消防水携带污染物排放的处置程序各异;同一种污染物,不同的企业因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应急资源的不同所采用处置方法有差异等等。

环境应急监测在应急救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必须对污染物的扩散势态和影响及时进行动态监测,监测结果不仅是控制污染、制定清污措施的重要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划分应急工作区域,确保现场应急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对周围公众采取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5、应急结束

当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现场已经得到控制、污染源已经消除,现场环境的污染物浓度低于最高容许浓度,符合有关环境标准,未出现新的污染时,总指挥经专家组同意并得到相关授权后可以宣布应急行动结束。

6、应急保障

进行必要的环境应急物资贮备,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在

篇5:陕西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2010年8月13日 省应急办 【字体: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 【 关闭本页 】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提高自然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规范全省救灾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建立健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自然灾害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政府有关部门“三定”方案以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凡在我省范围内发生的水旱灾害,冰雹、沙尘暴、雪、低温冷冻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性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1.4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2 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2.1 本省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冰雹、沙尘暴、雪、低温冷冻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因灾死亡人口30人以上;

(b)因灾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0万人以上;(c)因灾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

2.2 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2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1万间以上。

2.3 事故灾难、公共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性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2.4 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2.5 省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3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省人民政府成立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负责协调开展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紧急救援、灾民生活安排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和省民政厅共同组成,各成员单位按各自职责分工承担相应任务。应急准备 4.1 资金准备

省、市、县(区)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有关规定,除安排使用好上级下拨的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外,要在本级财政年度预算中列支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并视灾情轻重及时调整。安排好本级救灾业务工作经费和科研经费。同时,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以地方为主的原则,督促市、县两级政府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

4.1.1 救灾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保证快速拨付和及时兑现。4.1.2 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预备费应重点用于灾民生活救助,确保困难灾民生活不发生问题。

4.1.3 省、市、县各级政府应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补助标准,建立救灾资金自然增长机制。

4.2 物资准备

制定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规划,加快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建立健全救灾储备物资管理办法,分级、分类管理储备救灾物资。

4.2.1 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根据需要,科学选址,建立省、市、县三级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各级储备库应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主要包括救灾帐篷、衣被和其他生存性救助所需物资等。

4.2.2 每年入汛前,省、市、县三级应购置补充救灾衣被、净水设备(药品)等救灾物资,保证必要的救灾物资储备数量。

4.2.3 各级商务、粮食部门应建立救灾应急所需的方便食品、饮用水、粮食和副食品等救灾物资采购供应机制。

4.2.4 各级卫生和工交部门负责储备、采购救灾所需的药品、疫苗和医疗器械等。

4.2.5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和紧急调拨、运输制度。建立救灾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必要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

4.2.6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调拨制度。4.3 通信和信息准备

通信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建立省级涉灾部门自然灾害信息共享服务系统,为防灾减灾提供及时、准确的通信和信息服务。

加强省、市、县三级救灾通讯网络建设和管理,确保24小时以内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

4.4 救灾装备准备

4.4.1 省级各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4.2民政厅和市、县民政部门应配备救灾必需的车辆、通讯、办公设备和装备。

4.5 人力资源准备

4.5.1 加强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搞好救灾业务培训,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应急救助水平。

4.5.2 建立健全专家队伍。

4.5.3 加快救灾应急快速反应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与当地驻军、公安、武警、消防、卫生、地震等专业救援队伍的协调联动机制。

4.5.4 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其在救灾工作中的作用。4.6 社会动员准备

4.6.1 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不断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的社会捐助工作。

4.6.2 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宣传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4.6.3 不断加强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服务网络建设,健全覆盖全省市、县街道和社区的社会捐助接收站、点。

4.6.4 完善社会捐助表彰制度,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4.6.5 做好东西部省(市、区)对口支援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省内对口支援机制。

4.7 宣传、培训和演习

4.7.1 积极开展社区和乡村减灾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减灾知识,增强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4.7.2 省民政厅每年至少组织1次市、县(区)两级灾害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市、县(区)民政部门也要加强救灾业务人员的培训。

4.7.3 每年在灾害多发地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组织开展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5.1 灾害预警预报

5.1.1 省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水利厅的汛情预警信息,地震局的地震趋势预测信息,国土资源厅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林业厅的森林火灾信息,农业厅的生物灾害预警信息数据,测绘局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等,应及时向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通报。

5.1.2 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

5.1.3 根据灾情预警,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省上和有关市(区)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5.2 灾害信息共享 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成员单位和有关地区通报信息。

5.3 灾情信息管理

5.3.1 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等),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5.3.2 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向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上报灾情。(2)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省、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

(3)灾情核报。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市民政局报告。市民政局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市汇总数据(含分县灾情数据)向省民政厅报告。省民政厅在接到市民政局的报告后,在5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省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向省政府和民政部报告。

5.3.3 灾情核定

(1)部门会商核定。各级民政部门协调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地震、气象、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2)民政、地震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实灾情。

5.4 灾情信息发布

5.4.1 灾情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

5.4.2 凡属全省性的重大灾情,由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或由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统一发布。涉及局部地区的灾情,由发生地的市、县(区)政府或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发布。涉及军队内容的,应送军队有关部门审核后发布。灾情信息应在第一时间向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发布简要信息,并根据灾情发展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发布工作。

5.4.3 信息发布的内容主要包括:受灾的基本情况、抗灾救灾工作动态及成效、下一步工作安排、需要说明的问题等。5.4.4 信息发布包括授权发布、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新闻网站或政府网站等形式。必要时,由各级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协调。应急响应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灾害发生后,乡(镇)、县(区)、市、省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工作、抗灾救灾工作、灾害监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设立四个响应等级。

6.1 I级响应 6.1.1 灾害损失情况

(1)省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200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100万人以上; c、倒塌房屋20万间以上。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200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100万人以上;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0万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省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6.1.2 启动程序

省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接到灾情报告后,由指挥长立即向省长报告,由省长决定进入Ⅰ级响应。

6.1.3 应急响应 接到灾情信息后2小时内编发快报,报送国务院和民政部及省委、省政府领导,并及时向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情况。省政府办公厅和省民政厅执行零报告制度,每日11时前汇总灾害信息,向国务院值班室和民政部报告。省政府办公厅和省民政厅保证通信网络24小时在线,专人值守。及时派出由省上领导带队的抗灾救灾工作组,赴灾区慰问灾民,查灾核灾,了解救灾工作进展情况及灾区需求,帮助指导灾区开展救灾工作。及时以省政府名义向国家申请救灾应急资金。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协调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

6.1.4 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省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提出建议,由省长确定终止Ⅰ级响应。

6.2 Ⅱ级响应 6.2.1 灾害损失情况

(1)省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因灾死亡100人以上、200人以下; b、紧急转移安置80万人以上、100万人以下; c、倒塌房屋15万间以上、20万间以下。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100人以上、200人以下;

b、紧急转移安置80万人以上、100万人以下;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5万间以上、20万间以下。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省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6.2.2 启动程序

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省政府提出启动Ⅱ级响应的建议,由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指挥长报告省长后决定进入Ⅱ级响应。

6.2.3 应急响应

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协调指导救灾工作。灾害发生地市、县政府具体负责组织和实施抗灾救灾工作。接到灾情信息后2小时内编发快报,报送国务院和民政部及省委、省政府领导,并及时向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情况。省民政厅执行零报告制度,每日11时前汇总灾害信息,向省政府和民政部报告。省政府办公厅和省民政厅保证通信网络24小时在线,专人值守。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情信息,分析灾区形势,落实救灾措施,并协调有关部门迅速向灾区派出救灾工作组。及时以省政府名义向国家申请救灾应急资金。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协调铁路、交通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

6.2.4 响应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出建议,由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指挥长报告省长同意后决定终止Ⅱ级响应。

6.3 Ⅲ级响应

6.3.1 灾害损失情况

(1)省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50人以上、100人以下;

b、紧急转移安置30万人以上、80万人以下; c、倒塌房屋10万间以上、15万间以下。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50人以上、200人以下;

b、紧急转移安置30万人以上、80万人以下;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0万间以上、15万间以下。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省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6.3.2 启动程序

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根据受灾地区的建议,由办公室副主任(省民政厅主管副厅长)在第一时间向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副指挥长提出启动Ⅲ级响应的建议,由指挥部副指挥长报告指挥长同意后,决定进入Ⅲ级响应,同时向省长报告。

6.3.3 应急响应

由灾害发生地市级政府统一领导,县级政府具体负责组织抗灾救灾工作。省民政厅协调指导抗灾救灾工作;负责指导灾区开展抗灾救灾工作;保证通信网络24小时在线,专人值守。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召开灾情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落实抗灾救灾措施,并协调有关部门向灾区派出救灾工作组;及时以省政府名义向国家申请救灾应急资金;根据受灾地人民政府的申请,由省民政厅商财政厅及时下拨救灾应急资金;协调铁路、交通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

6.3.4 响应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出建议,由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指挥长(省政府副省长)决定终止Ⅲ级响应,同时报告省长。6.4 IV级响应

6.4.1 灾害损失情况

(1)省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因灾死亡30人以上、50人以下; b、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30万人以下; c、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10万间以下。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20人以上、50人以下; b、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30万人以下;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万间以上、10万间以下。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省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6.4.2 启动程序

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接到灾情报告后,根据地受灾面积地区的建议,第一时间提出启动Ⅳ级响应的建议,由省民政厅主管副厅长决定进入Ⅳ级响应,同时报告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副主任。

6.4.3 应急响应

由灾害发生地县级政府统一领导,并具体负责组织抗灾救灾工作。灾害发生地市级政府协调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市级民政部门保证通信网络24小时在线,专人值守。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省、市两级应派出救灾工作组赴灾区慰问灾民,查灾核灾,检查指导救灾工作。市级民政部门及时向省民政厅报告灾情及救灾工作进展情况。省民政厅每日17时前汇总灾害信息,编发情况快报向民政部和省委、省政府报告,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根据受灾地人民政府的申请,省民政厅商财政厅及时下拨救灾应急资金。

6.4.4 响应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省民政厅主管副厅长决定终止Ⅳ级响应,同时报告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7.1 灾后救助

7.1.1 县级民政部门每年1月和9月开始调查春荒、冬令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帐。

7.1.2 省民政厅会同市级民政部门不定期组成工作组赴灾区开展灾民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有关情况。

7.1.3 制定冬令(春荒)救济工作方案。

7.1.4 省民政厅根据各市人民政府向省政府要求拨款的请示,结合灾情评估情况,会同省财政厅下拨中、省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令、春荒灾民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困难。

7.1.5 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

7.1.6 定期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款下拨进度,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确保救济资金及时发放到户。

7.1.7 对有偿还能力但暂时无钱购粮的缺粮群众,实施开仓供粮。

7.1.8 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

7.1.9 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等部门落实好以工代赈政策、灾歉减免,粮食部门确保粮食供应。

7.2 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应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民政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灾民倒房重建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应通过政府救济、群众互助、亲邻相帮、社会捐助、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7.2.1 组织核查、评估灾情。灾情稳定后,县级民政部门立即组织灾情评估和核定,建立因灾倒塌房屋台帐,并上报房屋毁损等情况。

7.2.2 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根据全省灾情和各地实际,制定详细的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包括恢复重建工作的方针、目标、政策、进度及资金筹集、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

7.2.3 省民政厅根据各市人民政府向省政府要求拨款的请示,结合灾情评估情况,会同省财政厅报经省政府同意后下拨中、省救灾资金,专项用于灾民倒房重建和危房修复。

7.2.4 定期通报各地救灾资金下拨进度和恢复重建工作进度。7.2.5 向灾区派出督查组,督促检查恢复重建工作。

7.2.6 工商、物价、税务等部门制定恢复重建的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确保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7.2.7 卫生部门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实施饮水和食品卫生监督,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7.2.8 各级发改委、教育、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卫生、广播电视、公安等部门和电力、通讯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各负其责,各执其事,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搞好救灾资金、物资供应,加快灾区公益设施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步伐,维护灾区社会稳定。附则

9.1 本预案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9.2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参照本预案,制定本地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级人民政府应急预案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和省民政厅备案。

篇6:陕西环境应急预案

一、总则(一)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形成科学、有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工作机制,确保我局网络信息安全,特制定此预案。

(二)编制依据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定,贯彻以上文件精神,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机关各处室及局属各单位。(四)工作原则

1.明确责任,分级负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各项责任由专人负责,明确职责 范围、责任权限,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

2.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提高警惕,建立良好的防御机制,充分发挥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安全使用等方面的联合作用,共同构筑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各种网络风险做好有效的前瞻准备。

二、保障体系(一)应急保障队伍

1.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安全小组,作为我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的组织协调机构。

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局长孟军担任,副组长由办公室主任赵少杰担任,下设办公室,工作人员:王育民、任彬。

主要职责:

1)负责和处理局应急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检查督促局应急领导小组决定事项的落实。

2)负责全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的管理,指导督促重要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检查落实预案执行情况。

3)指导全局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案演习、宣传培训、督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4)负责对全局各单位、各部门应急处置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与检查工作,并组织力量进行援救。2.积极同专业性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应对一些超出安全小组技术能力范围的突发事件。

(二)数据保障

1)重要数据要随时备份并定时检查。2)一般数据按时备份。(每月备份一次)3.硬件、设备保障

严格依照设备说明进行安全操作,并定期检查,保证正常运行。

三、预防预警(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1.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加强对各单位、各处室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

2.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报告制度

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对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实行态势进程报告和日报告制度。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影响范围、事件性质、事件发展趋势和采取的措施等。

发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1)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

2)网络或信息系统通信和资源使用异常,网络和信息系统瘫痪,应用服务中断或数据篡改,丢失等情况; 3)涉嫌网络恐怖活动的嫌疑情况和预警信息; 4)其他影响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信息。(二)预警处理与发布

1.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向应急领导小组汇报情况。

2.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迅速召开应急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确定事件的等级,决定是否实行本预案,并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

3.建立事后处理通报制度,对事件的发生与处理结果向全局通报,并将进一步防范措施下发各处室。

四、应急响应(一)先期处置

1.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值班人员应做好先期应急处置工作,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同时向局应急办公室报告。

2.应急办公室在接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信息后,应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汇报,并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做好启动本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视情况决定赶赴现场指导。(二)应急指挥

本预案启动后,要抓紧收集相关信息,掌握现场情况、确定 问题出处、分析事件发展态势、研究提出处置方案,统一指挥网络与信息应急处置工作。(三)应急支援

本预案启动后,立即成立由应急领导小组领导带队的应急响应先遣小组,督促、指导和协调处置工作。局应急领导小组根据事态的发展和处置工作需要,及时增派专家小组,调动必需的物资、设备,支援应急工作。(四)信息处理

1.应对事件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将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及处置工作等情况,及时报应急领导小组,不得隐瞒、缓报、谎报。

2.应急领导小组要明确信息采集、编辑、分析、审核、签发的责任人,做好信息分析、报告和发布工作。(五)信息发布

1.当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应急办公室应及时做好信息发布工作。

2.应急领导小组要密切关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六)扩大应急

经应急处置后,事态难以控制或有扩大发展趋势时,应实施扩大应急行动。要迅速召开应急领导小组会议或由协调小组负责 人根据事态情况,研究采取有利于控制事态的非常措施,并向公安局网络警察支队请求支援。(七)应急结束

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经应急处置后,由事发单位向应急领导小组提出应急结束的建议,经批准后实施。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理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要迅速采取措施,抓紧组织抢修受损的基础设施,减少损失,尽快恢复正常工作。

(二)调查评估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局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组成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发生及其处置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查,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财产损失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写出调查评估报告,报应急领导小组,并根据问责制的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

六、监督管理(一)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及有效的形式,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和处置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开展预防、预警、自救、互救和减灾等知识的宣讲活动,普及应急救援的基本知识,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要加强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及技能,指定专人负责安全技术工作。并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等列为培训内容,增强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能力。(二)责任与奖惩

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管理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预案的各项要求与任务,建立监督检查和奖惩机制。应急领导小组将对各环节进行不定期检查与考核。

七、本预案由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应急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八、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上一篇:派出所创二级申报材料下一篇:描写春雨的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