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新装教学反思

2024-08-16

皇帝新装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篇1:皇帝新装教学反思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先生的一篇童话,教授这一课时,我大胆地运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法,即是上课一开始就较全面地对这篇课文的有关问题提问,然后再回转来读书、补充完善、巩固、加深。

钟声响过,我就走进了教室,问:“同学们《皇帝的新装》都读过吗?”生:“读过。”师:“好,那下边我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分别提了如下的问题,括号内为学生所答。师:本文的文体是什么?(生:童话。)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安徒生其人其事。(生:答案略。)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本文的故事梗概。(生:答案略。)目的是熟悉课文,为下边的提问设伏,或曰铺垫。师:本文这个皇帝的特点是什么?(生:愚蠢,爱好虚荣。)师:**为什么行骗能够得逞?(生:抓住皇帝及大臣们的虚荣愚蠢的特点。)师:为什么皇帝要选派一个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生:派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织的并不存在的布,回来尚且说谎,骗自己,骗皇帝,其他的大臣们就更不消说了。这样写更能揭露统治阶级的愚蠢、虚伪。)师:皇帝在选派这位诚实的大臣之前的心理活动怎样?说明了什么?(生:前一问答案略。皇帝的心理活动说明了他心虚,害怕也不称职。)师:后来又派了一位诚实的老大臣去,这样写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生:这样写的表达作用是进一步表现了皇帝心虚怯懦。写法上是略写。)师:后边接着又写了皇帝亲自圈定了一批人去看**织布,如果不写这部分行吗?(生:实际上是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来揭露。)师:最终的骗局的揭穿,为什么要由一个小孩的口来说出?(生:小孩子天真无邪,说的话更能揭穿其骗局,暴露统治者的丑恶本质。)师:本文语言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生:幽默、讽刺)师:最突出的修辞方法是什么?(生:夸张。)……

在回答中,同学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整个课堂气氛热烈积极,课文基本得到了解决。接着我让同学们翻书,再读课文,要求进一步加深巩固,方法是圈点勾划批注。其二,提出问题。其三,限定时间完成,鼓励竞争,相互间展开竞赛。看谁读得最认真,速度最快,收获最大,提的问题最好。有明确的要求,又有强烈的竞争气氛,所以学生们读得特别认真,全场雅雀无声,全神贯注地进入了课文中。结果只用了一刻钟多点便全部解决了课文,老师、学生都感到特别轻松,那是因为紧张快节奏的教学把同学们紧紧地沾住了;也是因为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产生了特别的学习兴趣;更是因为时间用得少而收获特别大,怎么会不轻松愉快呢!

最后乘同学们的兴趣甚浓,我布置了一个写作题《<皇帝的新装>后传》(正题),“皇帝的游行大典结束后”(副题),并作了如下的提示:

1、受了骗的皇帝回到皇宫,他会想到些什么?有怎一番表演?

2、大臣、随员们在这种尴尬局面下又会作怎样一番表演?特别是那两位老大臣又会对皇帝说些什么?

3、全城的老百姓又会怎么议论这件事?

4、最终**们呢?结合课文合理的想象。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浓厚的学习兴趣,回味无穷的结尾。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创作欲,几乎有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劲头。写作巩固和加深了课内知识,也深化了开去,将读写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篇2:皇帝新装教学反思

近两年来随着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探究的深入开展,我市又提出了“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目标。今天的语文课堂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上成思想教育政治课的;有上成情景剧、课本剧、小品表演课的;有上成自创作品欣赏课的;有上成品味朗读课的。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我教了几十年的语文也常常困惑不已,每天在矛盾自责彷徨中疲惫不堪。我们常常互相追问“语文课究竟怎么上?”几十年形成的以老师为主讲的模式被打破了,课堂上真的是无所适从,内心空荡荡的。抵触抱怨无奈烦躁让自己很不快乐,经过一段时间的网上查找资料学习、听课、评课反思,我逐渐变得平静下来了。开始了自己平常教学实践的探索。

刚刚送走了初三,又迎来了初一新生。初一学生虽是几经择校后留下的大多是平民的后代,学习能力不强,知识面狭窄,但学生很懂礼貌纪律也很好,我们感到很欣慰,我和班主任尝试了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的探索。逐渐感受到了语文课堂学习的快乐;享受了孩子们丰富的纯真的智慧的情感世界;收获了小组学习带来的思维火花碰撞的惊喜体验。下面我就以《皇帝新装》为例说明我是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皇帝的新装》学生们耳熟能详,分角色朗读调动不起来学生们的参与意识,我刚刚在《羚羊木雕》一课尝试了排练课本剧深入研讨课文效果较好。我决定采用编排课本剧的形式来教学,我制定了学案,分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引领学生们走进安徒生激发学生们对作者的钦佩之情;走进童话王国;小组中分角色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编排课本剧研讨小组问题;第三课时展示课。

篇3:皇帝新装教学反思

2015年10月, 笔者在山东泰安二中参加第二届全国语文教师“文学课堂”展评观摩活动, 有幸聆听了江苏通州丁卫军老师的《皇帝的新装》一课。此课给我最深的回味是课快结束时, 丁老师问学生:“课文有没有写什么时间?什么年代?”学生回答说没有, 由此启发学生据于文本看过去, 看现实的社会现象, 看世界。就因老师如此的启发, 让阅读由文本内容, 瞬间拉开了阅读思考的时间长度, 拓展了阅读联想空间广度, 打开了文本内容的阅读价值, 让阅读者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再读《皇帝的新装》有悟

从泰安回来后, 我从网上搜索《皇帝的新装》一文, 读一遍再读一遍。读着读着, 我却喜欢上了那两个骗子, 究竟是什么原因, 我至今还不明白。作者借助骗子的口揭露当时的社会丑恶现象。当社会发展到只有骗子是可爱的时候, 这个社会是多么腐败和堕落。谁不痛恨骗子, 可是文中的两个骗子在人们都不敢说真话时, 他们却“老老实实”地用他们老办法去骗一国之君光着身子游街。不但一国之君上当, 一国大臣, 一国百姓也附和。作者又借无知的小孩之口:“他都没有穿衣服啊!”点破了“皇帝新装”, 道破了当时社会的丑陋。当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是“假”的时候, 是不是只有骗子是“真”的?看文本, 看历史, 看当下, 这让我浮想联翩。于是, 我在想, 听了丁卫军老师的课, 怎么让我这么自觉地重读《皇帝的新装》。是他分析文本很透彻, 还是他讲得津津有味, 也许两者都有。不同知识层次, 不同年龄阶段, 不同阅历和经历的人, 读同一篇文章所获取的信息是不同的。如今的我已经有四十多年的人生阅历, 从少儿到中年, 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再读《皇帝的新装》自然就有了新意和一番滋味。

三、感慨语文阅读教学

“过去现在不一样, 爷爷7岁去讨饭, 爸爸7岁去逃荒, 今年我也7岁了, 高高兴兴上学去。”

“贫农张大爷, 手上有块疤, 大爷对我说, 这是仇恨疤, 过去受剥削, 干活地主家, 两顿糠菜粥, 饿得眼发花。……”

以上片段是20世纪70年代小学二年级的课文。现在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记得住这两篇课文了。我自己也仅记住这些, 全文是记不全了。虽然如此, 我还是非常感谢当时的语文老师每天早上守着我们背书, 让我现在还存有小学读书时些许的阅读记忆。

近几年由于工作的关系, 听语文课的多起来, 有普通老师的, 有骨干教师的, 有学科带头人的, 有名师专家。有的课老师很忙, 一节课都在讲解分析;有的课很有规则, 听了让人感觉不能越过“红线”;有的课很有技巧, 很创新, 但总觉髙攀不上;有的课很热闹, 但热闹过后什么都没有留下。更高潮的是名师专家讲评课的时候, 把上课的老师捧上了天, 都闪烁着明星的光环, 而学习的主人却成了群众演员了。下课了, 人走了, 一切如旧。因此, 我一直在想, 学习语文不就两个目的吗?一是阅读, 二是写作。为什么在课上不让学生好好地阅读, 多多地练写?美国菲尔·都迪教授说:“我们被灌输各种各样的教学奇招, 最后发现效果都有限, 最有用的是学习时间。”是啊!为什么不给学生时间呢?阅读与写作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语文能力。看看报纸, 读读杂志, 写字据, 写书信, 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应具备的本领, 是根本的语文素养。我想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多练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给学生时间, 让学生阅读, 学会阅读, 爱上阅读;给学生时间, 让学生写自己所思所想, 写成习惯。一节课时间都让老师占用了, 学生还有自己的时间吗?

篇4:《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与反思

师:同学们好!我是武汉市六中的语文教师,姓胡。让我认识一下你们,你们是——

生群:东风中学初一(8)班。

师:好!希望我们合作愉快。今天学哪篇课文,知道吗?

生:《皇帝的新装》。

师:我怎么听出了“扫兴”的味?听过这个故事吗?

生群:听过。看过。

师:(出示安徒生画像)这就是作者安徒生。

师:那今天还学什么呢?你们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吗?

生1:今天再学《皇帝的新装》有什么意义呢?

师:好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要探究探究,读熟悉故事的文本还有什么意义?

生2:安徒生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生3:这个故事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师:对!要把阅读同我们的生活、发展联系起来,这些问题都很有思维价值,值得好好探究。同学们,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生于1805年,2005年是他诞辰多少年?算算看!

生:200周年。

师:不错。为纪念安徒生诞生200周年,丹麦人自动到安徒生家乡广场上的一个塑像前进行吊唁,现在猜一猜,去吊唁的人是孩子多,还是成人多。

生:(齐)孩子多。

师:(出示幻灯片)可惜,你们猜错了,这是我从人民网上下载的一幅照片,你们看——

生:啊?都是成人?

师:对,都是成人,安徒生是童话作家,童话是孩子爱看的,为什么纪念他的却是成年人呢?这可真费解。让我们带着以上4个问题阅读这篇著名的童话,探求问题的答案吧。请快速通读全文,为自然段编上序号,看看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学生默读全文,教师巡视指点。]

指名一学生上黑板板书本文难字、生字:骇、御、聘、爵、赐。[教师用红笔勾画易错的笔划,全班齐读生字二遍。]

师: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生:是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的故事。

师:(板书,略)皇帝——爱、做、展——新装

你们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

生:做新装。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生:因为做的过程有几个人去看了。

师:对,有三个人去看了。大臣看:在哪一部分?

生:5—13段;官员看——

生:15—17段;皇帝看:——

生:19—22段,展新装在27—36段。

师:现在,这个故事的情节已整理清楚了。不过这是早就听奶奶讲过的。别忘了,我们还要探究今天再读有什么意义哩。(提问题的同学满足地点头。)我建议我们来进行一个学习活动。

[出示幻灯片:合作对对碰]

请问你:你当时说了什么话?心里怎么想的?脸上有怎样的表情?

帮帮你:文本中描写你的句子还有这一层意思——

师:今天的“合作”是你问我答,你差一点,我帮帮你。现在就以大臣、官员查看做新装的部分为例展开。1、2组为臣子组,3、4组为“皇帝组”。好!先在小组内部商量商量,提什么问题考对方,怎么帮对方更好地解读文本。[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师:“合作对对碰”现在开始!

生4:请问皇帝,你为什么自己不去,要派我去看衣料?

师:问得好!你当时心里怎样想的?谁回应?

生5:我想去,又怕看不见,别人说我愚蠢,于是就想到派你去了。

师:哦?你是从文中哪一句甚至哪个词看出来的?大臣组,对皇帝组的回应满不满意?(不满意!)那谁来帮帮?

生6:皇帝,你自己想去看布料织得怎么样了,但“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就不敢去了。我们觉得“不大自然”这个词写得很好,这表明你心里是虚的。但后来你又觉得自己不用害怕,最后觉得“比较妥当”的办法是派我去,“比较妥当”是很有意思的,表明你又不自信、又狡猾。

师:啊!你们组的探究深入到了句、词。快!让我们分享,把“不大自然”、“比较妥当”圈下来。咦!怎么这么两个不起眼的词还这么有意思呀,看来这个皇帝心理活动还很复杂哩!真是一波三折呀。来!让我们齐读第5段。(教师范读,着重读出皇帝的老谋深算)“对对碰”继续。

生7:请问老大臣,你一到织布机前,说了什么话?心里是怎么想的?

师:哪位回应?

生8:我在心里说:“愿上帝可怜我吧!”“我什么东西也没看见!”没敢说出来,我心里很慌乱。

师:你为什么会用这种口气在心里说话?

生9:因为我官位高、资格老,从没碰到过这样的事情。

师:请你带着你的心理活动,把这个哀叹的祈求上帝怜悯的句子读一读吧。[生读]

生10:请问老大臣,在听到两个骗子问布料的花纹是不是很美丽后,你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生11:我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

师:喔哟,连用了两个“难道”,来,让我们圈下来,这是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哦,用反问加强语气,更符合他的年龄、地位、身份。喂,这位老大臣,刚才你念的都是安徒生揣摩的,你能否在他的基础上,再创造创造。

生11:我想,栽了!如果知道我看不见,我恐怕要——

师:下岗了。这位是“广式”老大臣“栽了”!(生大笑)还要与合作对手对对碰吗?

生12:请问老大臣,你为什么要三次睁大眼睛?

师: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三次睁大眼睛在文中哪里?

生12:在第8、9和12段。

师:谁来回应?

生13:我三次睁大眼睛,是因为我什么也看不见,我想努力看清楚。

师:帮帮他!

生14:你三次睁大眼睛,脸上的表情是不完全一样的,第一次是很震惊,第二次是害怕,第三次是哀叹。

师:哦!很无助,看来你的心理活动还很复杂,很有层次哩!你能把你的心理感情在脸上用神态表现出来吗?

生14:(做睁眼、张嘴、皱眉状)(全场师生鼓掌)

生15:请问老大臣,两个骗子讲布料时,你为什么要“注意地”听?

师:对呀,你地位这么高,听两个普通工人讲话,你最多也只要“耐心”或者“诚恳”地听,就可以了,怎么要“注意地”呢?谁来回应?

生16:因为我什么也看不到,我怕回到皇帝那儿汇报不出来,所以必须“注意地”听,用“耐心”“诚恳”都不能表示我这时的神态、心情。

师:太好了!这个平常的词还有这深的意思呀。来!分享,将“注意地”圈下来。

我也来问一问,请问,你什么都看不到,可你对骗子怎么说的?

生17:我心里害怕得很,可口里却说:“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师:虚伪,你这人真虚伪。(学生会心地笑)咦!你们怎么不问官员呀?

生18:请问官员,你去看布料时,是怎样想,怎样说的?

生19:我心里想“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我可能会说与老大臣一样的称赞布料的话,例如“美极了,真是美极了”等。

篇5:《皇帝的新装》教学反思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大意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哪一条线索来写?我本意是让学生理清思路: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揭新装,把握故事情节。然后指出“新装”是线索,进而说出“新装”的种种奇特性质,导致皇帝被骗。最后由小孩“揭骗”,引出主题。出乎我的意料,一提问就有学生大声回答是以“骗”为线索。我马上想到“骗”应该是文眼,因为文中的人物除小孩外,人人都扮演“骗子”的角色。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无一不骗。

我随即提问:是谁骗谁?

有的说是骗子骗皇帝,有的说是大臣骗皇帝,有的说是百姓骗皇帝,还有的说他们自己骗自己……回答个有千秋。然后我就顺着“骗”设计了几个问题:

1、骗子为什么会想到用织新装来骗皇帝?(找出相关描写)

2、骗子是怎样一步一步行骗的?

3、在骗子行骗的过程中,皇帝、大臣、百姓他们充当的是什么角色?他们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他们有什么特点?

4、小孩为什么敢说真话,揭穿骗局?

学生在解决以上问题后,引导理解主题水到渠成,课堂掀起了高潮。

二、反思

本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理清线索“新装”,把握情节,不料中途却有学生说出以“骗”为线索,意外地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的独到发现使教学向纵深处发展。

篇6:皇帝的新装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首先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朗读与想象能力,并且了解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我在教学中特意安排了学生朗读这一教学环节,努力让学生做到形、声兼备。其中在听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想象,这个皇帝为了漂亮可能会到什么地步?听、想、读结合,体会作者想象丰富精妙之处。

其次要注重的是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与辨别思维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有题可做,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如每个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作了评价,而且人人对主题的认识来看,更是改变了以往就是揭露封建统治者虚伪的一面,学生是从不同角度的分析,有的是抓住上层人物,有的是抓住百姓,有的从正面,有的从反面,有的从正反面对比着分析主题,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读。

篇7:皇帝的新装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时间的掌控上,由于在讨论人物形象时用的时间较多,因而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续写结尾,只能口头表诉,影响了续写的效果。

在课堂结束后从作业的反馈——续写结尾来看,大多数学生能较好运用人物的性格发挥想象写出了各式各样的结尾,但是万变不离其中,大多时写皇帝继续执迷不悟穿新衣,最后国破家亡,这样的结尾比较符合情节的发展,但是也不排除个别学生天马行空。

篇8:皇帝新装教学反思

一、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

(一)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凸显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它依靠不同语境的反复训练,语言操作行为达到熟练、牢固乃至巧妙的程度,才能转化成语言习惯,成为语言直觉。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宁鸿彬切实制定并达到了让学生扎实掌握语言的目标。

1. 朗读:

在整体感知前,请八名学生读完全文。用课堂时间进行朗读是许多教师不舍的环节。多数教师在简单询问后开始讲课:“预习好了吗?”学生回答:“预习好了。”询问后读书环节会被自动取消。反观名师,无论于漪、钱梦龙还是魏书生,都有对重复阅读的落实,因为语文教学要有最“保底”的教学目标:读与词语掌握。朗读目标的设置和实施保住了语文的底线。

2. 字词:

宁鸿彬不仅重视朗读还重视朗读过程,他特别强调两个读音:相chèn、hài人听闻。在第二课时使用“卡片教学法”,卡片教学为了重点词语教学,预设5个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词语。如:皇帝-骇人听闻、随从-随声附和。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并依据文本使词语带上标签。在下课前再次复习巩固,确保学生已经掌握。预设-学习-强调-巩固,四个步骤条理清晰地完成“卡片教学法”。也真正做到关注语文、关注语言,感悟了这5个词语所蕴含的非同一般的张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语言的深处,进入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在深入理解的同时还达到了和文本的对话以及感受本国语言文字魅力的目标。

宁鸿彬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地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实际上是追寻语文本体的必然,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所以,语文的本体必须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落实到语文课上就应该是依靠文本,让学生朗读、识字、懂词,将听、说、读、写、说的能力贯穿在语文课堂上。

(二)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这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现,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亲身体验中主动获得知识。表面是学生活动,实则是教师在集体参与中让学生自己将知识点落到实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 整体与多元学习方法:

宁鸿彬先问学生写了一个怎么样的皇帝呢?老师用整体感知替代形象分析,传统的支解分析到新颖的整体感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从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他没有限定学生这个皇帝就是一个XX的皇帝,而是调动学生发言,整个环节充满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味道。

2. 选择与析因阅读方法:宁鸿彬没有用传统的情节分析方法,而是提出问题: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并限时一分钟,让学生选择答案并对选择进行检验、比较、排除。最后提出:皇帝为什么受骗?引导学生学会“析因阅读法”。很显然,在1995年,新课程改革未出台时,宁鸿彬已经有了“方法”意识,并且对学生思维过程非常重视。

(三)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这个目标体现语文“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了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和习惯的培养。3宁鸿彬简化课堂,由三个问题贯穿两课时,让学生从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信心和习惯。

总之,通过课堂实录我们能够得出1995年12月为北京八十中初一(一)班制定的教学目标大致:

1. 重点字词读音及解释学生掌握“称、骇”两个读音,准确理解“称职、不可救药、理智、骇人听闻、随声附和”五个词语。

2.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人物主要特点。

3. 学生学习运用排除、验证、比较法能用一个字概括童话情节。

4.学生学习“析因阅读法”,探寻众人受骗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第二课时5个词语意思并在上下文语境中理解。2.阅读思维方法学习。(排除、验证、比较、析因)

难点:从课堂实录看,这堂课难点并不突出。

二、对课堂实录中未有教学目标的思考

上述四点教学目标只是从课堂实录中推断出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有一些目标未能体现。如:

第一,课文读得不够多,只读了一遍,次数少,朗读指导也不够,许多描写人物心理和语言的语句没有要求学生读。文中的心理、语言描写是从孩子角度出发,而这恰恰是童话和一般小说的区别之一,教师应该将它放在教学目标中。

第二,童话特点没有概括,如想象、幻想、夸张、象征,应该利用情节特点——曲折离奇、通俗反转复述故事内容,这本应是童话教学中的目标,没有实施。

第三,没有用童话的方式教童话。加入图片、影像、学生想象、改写、表演的部分。

第四,没有课外延伸,如阅读其他童话进行阅读思维训练。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语文课程改革有许多成绩,但语文教师在追求目标时的虚浮也不得不引起重视,课堂教学需要恰当、明确的教学目标来指引。现如今高调的“人文性”似乎已经成为教学目标的主流,久而久之,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出现了只注重文本内容的理解,忽视遣词造句、阅读思维培养、训练方面的问题,这样语文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味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皇帝的新装》作为宁鸿彬老师的经典课例,其教学目标独具创新性与前瞻性,真正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守住了语文教学的底线,回归了语文的本真。但也存在没能实施的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旨在让广大教师更好地制定与落实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9:《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将学习哪一课吗?

生:不知道。(全体摇头,很期待老师的下一步行动)

师:那请大家一齐看大屏幕上出现的关键词来猜猜看。第一个词“炫耀”,第二个词……

生:《皇帝的新装》(全体学生面带微笑高声叫出,很兴奋)。

(紧接着,老师点击鼠标,大屏幕出现课题《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

师:看来,同学们对学过的课文印象非常深刻,老师所给的词语还没出现完,大家都已经猜出,那让我们把老师所给的词看完并齐读两遍,好吗?

(接着,大屏幕出现“不可救药、骇人听闻、称职、滑稽、随声附和”)(学生高声响亮地齐读,精神状态特饱满)

师:既然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这篇课文,那老师想问:“你们打算怎么再学一遍?”

生1:老师可以带领我们把课文复习一遍。

生2: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来再次学习。

生3:可以对课文进行续写。

生4:可以对这篇童话进行评析。

(学生兴趣盎然,发言踊跃,充满好奇地等待老师将如何带领大家再次学习本课)

师:同学们的这些想法都挺不错,平常都可以运用。但今天老师想用质疑探究的方式来带领大家进一步学习课文,好吗?首先,还是让我们先来一齐回顾这篇童话的情节。作者是以“新装”为线索,按“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四部分逐步展开故事情节的。那就请大家从骗子的角度来转述“看新装”的情节,最好用上大屏幕上出现的这几个词语:炫耀、不可救药、滑稽、随声附和。

(生陷入思考,而后有生发言)

生1:从前有个皇帝,特别喜欢穿新衣服,每穿一件新衣服都要向别人炫耀。一天京城里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成一件奇特无比的衣服: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皇帝信以为真,立即下达御旨让他们开始织这样的衣服。在骗子们织新衣的过程中,皇帝还先后两次派大臣去看进展情况。令人感到滑稽的是,官员和大臣什么都没看见,因为那衣服根本不存在。但等到第三次皇帝带领大臣、随从亲自去看时,众人都随声附和:“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转述,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请点评一下,好吗?

生2:他刚才语言组织得不错,老师所给的四个词都用进去了。但他没能从骗子的角度来转述,而是站在读者或者第三人称的角度复述“看新装”的情节,这一点最不符合题意要求。

生2:还有,我觉得他刚才在复述时应该突出“看新装”这一情节。

师:刚才发言的两位同学不仅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而且能发现问题所在,指出努力的方向。第一位主动要求完成这一任务的同学勇气更可嘉,值得敬佩。接下来,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按要求转述,注意一定要从“骗子”第一人称的角度,突出“看新装”这一情节。(受表扬的学生神情得意,更加专注,被点评的同学频频点头,若有所悟)让我们一齐来听下一位同学的转述。

生3:我们来自京城。听说邻国有一位皇帝可以不理朝政、不管军队,但不可以一天不换新衣,这样我们就有钱可赚了。还听说他穿上新衣后总爱向周围的人炫耀。我们自称能织出人世间最美丽的布,缝出奇特无比的衣服: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他居然相信了我们的话,让我们赶紧为他织出这样的新衣。这位愚蠢的皇帝两次派人来看织新衣的进展情况。嘿,他所派来的官员和老大臣被我们用谎言蒙蔽得够可怜的,在看织新衣的过程中不停地露出滑稽的模样,叫人看了十分想笑。最可笑的是,当皇帝亲自带人来看新衣时,我们看出了皇帝其实什么也没看见,他内心非常恐慌,但他的一群随从都随声附和:“皇上请看您的新衣——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师:好,第二位同学的转述完了。同学们觉得他转述得怎么样?符合要求吗?

生4:非常棒。我们听得都忘记鼓掌了。(啪啪啪,学生经点评的同学这么一提醒,立刻掌声一片)

师:确实棒极了。那么对于《皇帝的新装》这样的经典,到底该怎样阅读呢?(学生饶有兴趣地等待老师的下一步行动)

(大屏幕出示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名句:“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

师:遵循余华先生的这句话,让我们先来抓住“这篇童话中到底谁是骗子?为什么?请依据文本说出理由”这样两个问题进行探究质疑。

(生再次陷入思考,约两分钟后有学生发言)

生1:两个织工是骗子。因为第4自然段说“他们摆出两架空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把这些东西全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

生2:两个织工是骗子还有据可证。第2自然段“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丽,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一听这话就知道是假的,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衣服。

师:刚才两位同学一语中的,说得很有道理。那除了文中两个织工是骗子外,还有谁是骗子?请依据文本再来说说。

生3:老大臣和官员是骗子。书上第8自然段老大臣有一句心理活动:“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当两个骗子问他有何意见的时候,老大臣却违心地说:“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非常满意。”第13自然段说:“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

生4:官员是骗子。第17自然段说:“他就把他完全没有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颜色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

生5:皇帝自己也是骗子。第21自然段:“‘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太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配做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皇帝明明什么也没看见,也在睁眼说赞美的虚假的话,说明皇帝是骗子。

生6:百姓是骗子。当游行大典开始后,百姓们都出来看皇帝的新衣。第32自然段描写道:“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能从人物的语言、神态等角度来寻找到理由支撑。那么,我们试着用朗读的方式来读出这些人物的内心活动,好吗?

(有一些举手的同学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人物,采用表情朗读,把握住了人物的语气语调,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师:那么安徒生所创作的这篇童话中的人物为什么要你骗我,我骗你,骗来骗去?这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

生1:每个人骗人都是出于私心、私利。骗子骗人是想得到更多的钱财。老大臣、官员骗人是想保住官位、头衔,为了自己以后更好更快地升官发财。

生2:皇帝骗人是想保住皇位,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百姓骗人是不想惹是生非,甚至招来杀身之祸,丢掉性命。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在理。这是一个极端畸形的腐朽的黑暗的社会。安徒生创作这篇童话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呢?请看大屏幕介绍:“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虚伪愚蠢至极。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这个国家自上而下都在说谎、骗人,且唯有这样做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这恰恰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人心的丑恶、人性的扭曲。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带领大家就本文的一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究质疑,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看能否通过推敲作者的遣词造句来发现作者写此文时一些背后的信息,蕴含的言外之意。请看大屏幕:“‘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游行大典还没结束,为何用“最后”表达?

(全体学生陷入深深思考,然后有生发言)

生1:这“最后”是指当时在场说话的人顺序的最后,指在时间上或次序上处在后面。

师:你的说法为何如此术语化、书面化?你是怎样弄明白这个词义的?

生1:我刚才查词典的。

师:这位同学的学习习惯真好,遇到不懂的、不明白之处就向字词典请教。大家可要向他学习哦!(受表扬的这位同学脸颊泛红,面带微笑)大家对这个词还有别的理解吗?

生2:“最后”是指游行大典快要结束了,这小男孩是抢在游行大典结束之前说的这句话。

师:是这样的意思吗,同学们?这“最后”的声音到底是谁发出来的?

生(齐):当时在场的一个小孩子。

师:继续往深处想,到底是谁叫出来的?

生(七嘴八舌):百姓;不,是作者!(声音渐高)

师(借机继续启发):为什么不能说是百姓而能说是作者?

生(若有所悟,七嘴八舌):因为百姓根本不敢说,他们都在等待有人先说这句话,先揭示出真相。

师:所以,百姓们都在等待、观望,寻找谁是最勇敢的人,但始终没人敢站出来。此时的作者再也按捺不住,他多想人群里有百姓的声音,哪怕一个,很微弱也行。但无论怎样盼望都不会出现奇迹,至此,他实在抑制不住一颗焦灼的心,借小孩子之口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而小孩子的话就像一根火柴点燃了人群,引爆了现场,接着才有小孩子爸爸说的那句话。(大屏幕出示安徒生创作宣言:我要争取未来的一代)

师:再请看下面这个问题:“全城的人都想看看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究竟”一词有何意味?能否去掉?为什么?

(生又陷入思考状,眉头紧锁、眼睛发光。几分钟后有人发言)

生1:“究竟”一词不能去掉。因为“究竟”一词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到底”。说明这座城市的人都认为自己天生比别人强,自己天生聪明,别人天生就是个笨蛋。

生2:“究竟”一词还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取乐别人、想看别人笑话的心理。

生3:这个词也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很不正常,人们的心理、心态都出了问题,专门以想看别人丢脸、出丑为乐。真让人倒吸凉气、心生寒气。唉,当时的丹麦人民,太不幸了!(声音高,以手捂胸,做同情状)

师:刚才三位同学的发言都很棒,都能够看到作品背后作者欲言又止的心迹。特别是第三位同学,不仅有语言,更有手势、动作,传达出对19世纪丹麦人民的深切同情。

师:好,同学们。刚才有一段时间,是老师带领大家在用“质疑探究法”进行自主学习。下面的时间请同学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按前后4人一组的形式进行比赛,找出文中有意味的词语或标点符号,看哪组发现得准,分析得妙。

(生立即组成4人一组,唧唧喳喳一堆。约5分钟后,讨论声自然停下。接着学生争抢着发言)

生1:第36自然段“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更骄傲”一词,可以看出皇帝此时内心的更加慌张、害怕。但为了完成游行大典,皇帝只好装出趾高气扬的样子。其实,皇帝越是这样装模作样,越能反衬出他内心的虚弱和虚伪。

生2:我们小组找的是第1自然段“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一句中“总是说”一词。这个词告诉我们,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就能说出皇帝在做什么。他除了会在更衣室里穿新衣、换新衣,其他什么都不会做。这是一个十足的无能、昏庸、奢侈的皇帝。

师:那这样的一位皇帝,人们提到他时会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说这句话?

生:漫不经心、无所谓的态度。

师:为何用这一词?

生:人们对这位昏君已经绝望,对他的执政已经不抱任何希望。

师:那请你读出这样的语气,好吗?

(生表情朗读,赢得掌声)

师:还可能是怎样的语气来说这句话?

生:(七嘴八舌)痛恨、痛苦、嘲笑……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请同学们用或痛恨或痛苦或嘲笑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好吗?

(生表情朗读,又赢得掌声)

师:好了,有同学的手一直在高高举着。下面继续我们的“寻找”和“发现”。

生:我们找的是第32自然段“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一句中的“从来”一词。这一词说明在此之前,皇帝每穿一次新装都向别人炫耀过,正说明这位皇帝爱新装成癖。

生:我们找的是第34自然段“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中的“天真”一词。这个词是这位父亲在替儿子说话,言下之意是:小孩子头脑简单,心地单纯,性情直率。如果说错,千万别怪,因为他毕竟还是个孩子。这实际是父亲在保护自己的儿子。这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父亲都会做的事情。(啪啪啪,掌声响起)

生:第35自然段“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说他没穿什么衣服呀”中“有一个小孩”一词耐人寻味。意思是说如果说“我”是聪明的,“我”看出了皇帝“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如果说“我”是愚蠢的,那“我”可不承认,因为“我”是顺着一个小孩子的话在说的,错与“我”无关。这显示出大人们的明哲保身,拿小孩子做挡箭牌。

生:第19自然段“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一句中“全副精力”一词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说明这两个骗子在众人面前很会演戏,而且演技高超,骗过了所有人的眼睛。

生:第32自然段的“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一句中“乖乖”一词太有情景感了,我们小组想请全体同学一起来表情朗读这句话。(提议好,生高声、齐声朗读,气氛相当热烈)听,不用我们做任何分析,就能看出人们当时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嘴脸了。

(生手还在高高举着,始终不愿放下……)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了“质疑探究法”深入学习了经典名作《皇帝的新装》。其实,经典的魅力是永存的,不同年段读来会有不同的体味,就像在纪念安徒生逝世200周年大会上有人说的那样(大屏幕展示):让5岁的孩子倾听安徒生;让15岁的少年阅读安徒生;让25岁的青年品味安徒生;让35岁的成年人理解安徒生;让45、55岁的人思索和回顾安徒生。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安徒生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启迪、欢乐、温馨,更多的是思索和悠远的人生体味。

师:同学们,课文学习到此,不知你们回去后还想继续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吗?

生:想!(声音极其响亮,带有兴奋感)

师:老师还想把作家余华的那段话继续展示完(大屏幕展示):“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老师希望你们能永远与经典相伴。因为“阅读启迪心智,经典浸润人生”。(老师将最后一句寄语板书于黑板)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感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篇10:皇帝的新装教学反思

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这非常重要。我的导语设计、若干问题设置都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的导语设计: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根钓鱼杆,同学们钓过鱼吗?能告诉老师钓鱼有哪些技巧吗?这3个问题一下子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愿意说,而且有话可说。再比如在本文中,谁在钓鱼?骗子想钓哪条鱼?骗子用的诱饵是什么?骗子为什么用新衣作诱饵?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皇帝喜欢新衣?等一系列的提问,既与开头导语的问题紧密联系,又非常有趣味。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时我请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来分析,牢牢抓住文本进行解读,又分了四组,分别解决某个人物的形象,在当本组人员没找全的时候其他组学生可以参与补充。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性,参与到其他人物的性格分析中去。

《皇帝的新装》极富魅力,学生爱读,也能读懂,从表层来看是一篇浅文。浅文趣教,就是让学生读出兴趣、体会谐趣、悟出理趣。“趣”不单纯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皇帝、大臣不再是平面化、文字式的人物,而是一帮活脱脱、有血有肉的跳梁小丑。引导学生笑有所得,笑有所悟。

最后乘同学们的兴趣甚浓,我布置了一个写作题《<皇帝的新装>后传》(正题),“皇帝的游行大典结束后”(副题),并作了如下的提示:1、受了骗的皇帝回到皇宫,他会想到些什么?有怎一番表演? 2、全城的老百姓又会怎么议论这件事?结合课文合理的想象。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浓厚的学习兴趣,回味无穷的结尾。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创作欲,几乎有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劲头。写作巩固和加深了课内知识,也深化了开去,将读写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篇11:皇帝的新装教学反思

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来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它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比现实生活中所实有的更具代表性。因而能够让读者感到信服。《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很有这种特点。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在于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深刻体会作品的揭露力量,并在这基础上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学情分析:

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学生很早就接触到了童话这种形式,所以从内容来看本文是一篇浅文。但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核的把握往往不够深入,而且大部分学生对童话的写法特点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以课文理解常常稍显肤浅,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方面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问题的认识一定要言之有据,逐步深入。浅文趣教,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读出兴趣、体会谐趣、悟出理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

2、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3、培养感悟文章主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朗读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文章艺术特色,感悟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敢说真话的优秀品质。

2、培养批判精神,敢于揭露生活中的丑恶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1)学习复述课文;(2)赏析文章写作特色。

篇12:《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与反思

杭州外国语学校 张萌

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当代,物质极大丰富,与丹麦作家安徒生所感知生活的社会环境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成阅读障碍的主要差异有二:

一是学生物质生活上的富足,二是学生在精神生活上的轻松。

这两个差异造成他们不理解为何有人明明看不见还非要说有这块布。他们不能理解伴随生存的患得患失的危机感。因此他们无法理解生活拮据所造成的人格扭曲,随时会丧失的财富与权力。贵族的骄奢生活,安徒生诙谐的柔和的讽刺,是他们在时代上、文化背景和人生经验积累上最有距离的。

文本解读

这篇故事写于1837年,和同年写的另一部童话《海的女儿》合成一本小集子出版。这时安徒生只有32岁,也就是他开始创作童话后的第三年。但从这篇童话中可以看出,安徒生对社会的观察是多么深刻。他在这里揭露了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是何等虚荣、铺张浪费,何等愚蠢。骗子们看出了他们的特点,就提出“凡是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的说法。他们当然看不见,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衣服。但是他们心虚,都怕人们发现他们既不称职,又十分愚蠢,就众口一词地称赞那不存在的衣服是如何美丽,穿在身上是如何漂亮,还要举行一个游行大典,赤身露体,招摇过市,让百姓都来欣赏和诵赞。不幸这个可笑的骗局,一到老百姓面前就被揭穿了。“皇帝”下不了台,仍然要装腔作势,“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而且“因此他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种弄虚作假但极愚蠢的统治者,大概在任何时代都会存在。因此这篇童话在任何时候也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个一眼就可看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最终演出一场荒唐的闹剧。读完这篇童话,我们首先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爱慕虚荣的皇帝,不过,如果注意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有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也许要想得更深入,理解安徒生所要表达的更深一层意思。

这个有趣的童话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奢侈的国王每天只顾着穿衣服,不管其他任何事,最后竟然还受骗,什么都没穿去游行!没有人去揭穿谎言,甚至还夸耀,最后一个孩子天真的一句话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读完这篇童话,我情不自禁地问自己,作为一国之君,为什么这个国王竟会被欺骗了这么久呢?毫无疑问,这都是因为这个国王的虚荣心和愚蠢。为了这所谓的虚荣心,全天下的百姓、臣子乃至国王都心甘情愿地被别人骗。他们心甘情愿地被别人骗,也心安理得地骗别人。童话中的那两个骗子之所以能得逞,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人们心中的一个盲点——自愿将自己这一致命弱点暴露给别人,并且让他们加以利用,也要得到权势、财富、名声等等虚荣的满足。

实际上,虚荣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孩提时的虚荣心是单纯的,随着涉世的深入,虚 荣心就越来越深地腐蚀着人们。读完这篇童话后,我真心地希望这世上的人们,不要为了一时虚荣的满足而放弃做人的原则,放弃那一颗真诚的心。我们更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纯洁的童心,敢于说真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以“欺骗”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层层深入地展开故事情节的写作思路。

2.理解安徒生在本篇童话中对人性弱点进行的剖析及其社会现实意义。3.引起学生重读经典的兴趣。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

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二、分析情节、归纳人物

1.将全文进一步概括为一字——“骗” 2.围绕“骗”有哪些人物?

(骗子、大臣、皇帝、百姓、孩子)他们分别与“骗局”发生了哪些联系?

(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子——揭骗)

3.这个骗局是否天衣无缝?漏洞在哪里?

学生可能的答案:如这块“布料”不仅看不见,而且摸不着;两个人“看见”这块布料后描绘的“颜色”“花纹”必然不同等等。4.既然有漏洞,骗子是如何行骗成功的?

①投其所好 ②找准弱点

5.分角色朗读,体会并分析骗子、大臣、皇帝的性格特点:

骗子:狡猾 贪婪 大胆

皇帝:愚蠢、狡猾、穷奢极欲 大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 6.“百姓”为何要“传骗”,他们的动机和大臣们有何异同? 百姓们“得失之患”没有官员严重。有惧怕权势的成分。

所以最后能够较早接受真理。

7.安徒生最后为什么要安排一个“孩子”来揭穿谎言? 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三、探讨主题 1.皇帝作为故事中的最大“受骗者”,是否值得我们同情?为什么?(学生开放式问题)参考:

值得:因为他被周围他最信任的人欺骗了,由于他的身份、地位,导致他骑虎难下,“有苦说不出”的两难境地,不得不配合这场“闹剧”,是很可怜的。不值得:他身为帝王,不务正业,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安徒生的童话所要讽刺的正是这一点,因此他和他的官僚们不值得同情。

2.皇帝最后在游行大典中已经意识到自己被骗,但是文章却到此结束,为什么安徒生不写骗子被捕入狱?

①留有余韵,耐人寻味 ②主旨不在批判“骗子行骗”。

3.有人认为安徒生童话距今已有近200年,早已“过时”了,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

不过时:经典作品蕴含着作家对人性的思索,具有永恒的魅力。

过时:离现在社会生活较远(那些认为时至今日安徒生童话已经过时的观点,恰恰是人们沉溺于物质利益、缺乏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在现在,重读经典,去品味其中对于人性的剖析,对于真善美的歌颂与向往,反而更具有现实意义。)若说它不过时,你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和童话中各类人物相对应的人吗? 参考:皇帝——愚蠢贪婪又爱面子的当权者

大臣——趋炎附势,不惜违心的人们

百姓——从众者,畏惧权势,明哲保身的人

骗子——投机钻营,牟取利益的人

孩子——无私无畏,敢说真话的人

4.听完安徒生讲这个故事,你觉得他最终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1.说假话的人大多有私心杂念。

2.昏庸无能的人常会任用阿谀逢迎、说假话的人。3.骗子总是投其所好,满足被骗人的私欲和虚荣心。4.要做一个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的人。

四、小结——走近童话大师,重读经典故事

五、作业——续写《皇帝的新装》

补充材料:

很多人对我说,安徒生的童话过时了。他们甚至抱怨,让我们的孩子看这样的东西,会让我们的孩子变傻的,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让我们的孩子看这破东西。我总是试图说服别人,经典是一种永恒,过时的东西不是经典。

我相信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我相信我们在阅读上也应该与时俱进,一些优秀的现代性的东西我们也是需要的。但我想告诉读者的是,形式的变化永远大于内容,而像真善美和人性这些具有永恒属性的东西,是没有多大变化的。卡尔维诺说,经典的意义在于重读,经典从不说自己想说的已经说完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徒生的童话永远不会过时。……

(安武林,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过时了?》)教后点评与反思

《皇帝的新装》教学反思

杭州外国语学校

张萌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1837年发表的一篇童话,距今已有近200年时间。如何能现在的中国,在我们的学生中间引起共鸣,是我上这节课前最大的顾虑。

在第一遍备课时,我只是把教学重点设定在整篇童话情节的梳理上。在第一遍上课时,考虑到这节课需要两课时,我只把梳理情节作为了重点,一堂课上下来,学生昏昏欲睡,我自己也很疲倦,我想这堂课一定有哪里不对劲。果然,同备课组的几位老师去听课后普遍认为我的设计有很大问题,首当其冲就是目标设置。大家提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梳理故事情节,而且还是这样一篇几乎所有孩子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意义不大,而且缺乏深度。我的整个课程设计都还需要改动。

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课,深感惭愧,以及自己在教学上的幼稚,还需要下更大的工夫来弥补。听取了大家的详细意见,我将整个教案的框架进行了重新安排。

经过我自己回归课文本身的阅读,以及多方面参考材料、书籍的查阅,我认为这个童话的核心还是在一个“骗”字上,其他的所有人物、情节,都是围绕这个字展开,但是最终的教学重点应该落在对文章主题的发掘上。

重新设计教案后,我又在一个班讲了这堂课,学生配合度明显得到提升。他们对课堂环节的参与热情高起来,回答问题的效果也好多了。这使我更加有感于语文组其他老师的听课反馈:学生回答不到位,大多是因为问题设置不合理。恰到好处的提问,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这节课之后,备课组其他老师认为大框架尚可,但是细节处理上仍需完善,例如过渡衔接,以及问题之间内在的逻辑顺序等。经过后期多次反思、修改,才最终确定了这个教学方案。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启发诱导学生去探索和交流童话背后的意义,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的原则。最终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这堂课之后,能够尝试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审视安徒生童话,激发他们重读经典的兴趣。

在正式的公开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配合还是很默契的,他们积极并且热情饱满的发言和思考让我深受鼓舞,他们稚嫩而明亮的眼睛让我忘记了忐忑。遗憾的是由于我的经验不够,课堂控制力不足,导致时间安排上依然不够成熟,前松后紧,小结比较仓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课程的完整性。

尽管我已经力求将本课重点放在揭示童话背后含义,探讨分析安徒生对于人性的剖析和批判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上,但在整体教学进程中最大的感受仍是“力不从心”,正像邱老师和组内其他老师提出的,在最关键的目标设置完成上反而力度不够,难以给听课人留下深刻印象,缺乏强烈的感染力。组内各位老师课后也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要注重对课文文本的解读,特别是要力争有自己的思考,找到自己的立场与观点,而不能人云亦云,盲从所谓的“名师”“名家”。二是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力求“精益求精”,注重目标的达成效果,以及各环节之间衔接的流畅性,把握好导入与小结,控制好一般性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的时间分配。三是在与学生互动方面注意及时、有效反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出导向明确又不伤害学生积极性的合理评价。

一堂课上完了,这短短的四十分钟,凝结着我的一次关于安徒生童话、关于教学的游历。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次公开课的开设,让我深切感受到自己在语文教学上任重而道远。

最后,我要感谢给我无数真诚鼓励和热情帮助的初中语文组全体同事,在担任繁重的年级部主任的工作同时,还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指点与鼓励。今后我还要向杭外各位前辈老师、同事们虚心求教,自己踏实钻研、勤奋思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的语文教学历程也将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各位前辈教师为目标,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谢谢大家。

教后困惑:

经过教学过程,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文章中所蕴含的讽刺意义,但我个人却认为安徒生这篇童话最重要的是要传达给孩子童话世界的瑰丽色彩,讽刺并非他创作此篇的第一要务。如果学生更多地把精力放在理解文章的讽刺上,而脱离了童话题材最初的寓教于乐的目的,那么是否偏离了创作的初衷呢?

上一篇: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心得优选参考下一篇:生存观感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