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2024-08-07

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精选6篇)

篇1: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好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教师的课堂提问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难易度适中为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适时追问,给他们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追问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课程资源的整合,再到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课堂提问是课堂活动实施中的重要环节。

在过去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具有针对性地提出答案明了的问题让学生操练。如:某公开课上,教师手拿一支钢笔,问学生:“What’sthis?”要求学生回答:“It’sapen.”这种操练在初学句型时固然不可缺少,但从启发学生思维的角度看,这种明知故问、缺乏信息沟通的问答训练只是通过直观的手段,呈现语言的形式,是枯燥的、机械性的操练。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十分重要,教师的课堂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选择何处设疑提问、如何设疑提问显得非常关键。

那么,怎样着眼于问题的设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具体谈谈。

一、目的性提问。

英语课堂,适时、恰当的提问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扩散思维,投入到 1

教师设计的英语情境中去。

1.为讲授新知作铺垫而提问。

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穿插提问或教师自问自答,能调动学生敏锐的思维,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新知,其效果往往超出了一般的讲解,因为教师运用并启发学生用旧知去获取新知,使教材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更加深了他们的印象。

2.为强化新知而提问。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问学生:“Areyouready?”“Understand?”“Doyouknow?”学生们的回答整齐统一——“Yes!”响亮干脆,毫无疑点。可学生是真正掌握了知识点吗?真正理解了老师的意思吗?我们不得而知。笔者认为,我们教师不能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蒙蔽,可以通过有效追问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语言。

案例:

在讲授牛津小学英语5AUnit2Anewhouse.Part A时,学生掌握课文大意后,再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图,边复述Yang Ling’sbedroom 边进行拼图,当这些步骤都完成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Teacher: Yang Ling’s bedroom is very big and nice.So what’s in your bedroom?

Student: Thereis „„/Thereare„„

当这一问题出来后,学生的大脑思维再次得到启发,由Yang

Ling的卧室又很快联想到自己的卧室,然后用本单元所学的Therebe句型进行描述,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为巩固操练而提问。

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经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继而有的学生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那么,就应留点空间让学生自己来问,让学生自由发挥,让他们的思维有的放矢。所以当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后,教师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用于独立思考与探究。

二、选择性提问。

1.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就是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主动去学。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启发学生思维。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深刻说明了设疑与思考的紧密联系。学生产生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处于想解决问题的状态中,跃跃欲试。

3.掌握难易程度。

问题的深浅不仅能巩固知识点,还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检测,问

题浅了不易引起学生重视,问题深了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估计,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

案例:

在新授完牛津小学英语5AUnit8OpenDay的新单词及句型,让学生自习Part A刘老师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How many rooms are they talking about?

A.ThreeB.Four

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并有目的地去看卡通,就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问题不难,但又非得让学生认真去听,才能选择正确的答案,引起学生注意的同时,又维持了他们的有意注意。

三、适时追问。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追问是指在学生解答完老师设计的问题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二次追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质疑,促进深入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把握好时机,有目标地进行有效追问,英语课堂会更加灵动,充满思辨的美。

1.过渡时追问。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教师在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讲到另一个知识点时要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感到莫名其妙。因此,在这样的衔接处,就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来设

计各种问题,使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结合已学旧知去创造和探索。

案例: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Unit4AnEnglishfriendPartA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WhatdoyouusuallydoonSundays?一位学生回答完后,很自然地过渡到Whatdoeshe/sheusuallydoonSundays?让另外一名学生回答。这样一来,不仅呈现出新句型——Whatdoes„usuallydo„?而且又检查了那位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既可复习旧知,又能引出新知,有利于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同时,在过渡处进行追问,还可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

2.拓展延伸时追问。

新课程理念提倡它的生成性,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在讲授完新知后追问,促成其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课堂快结束时再次形成思维高潮,体现出“课已终,情犹存,意更深”的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

在教完牛津小学英语5BUnit 8Attheweekendspart A时,Mike , WangBing, Helen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weekends.在学生掌握文本意思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

They are very happy on Saturdays and Sundays.But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Talking about your weekends.Student1: I surf the Internet.Sometimes I play

basketball.Student2: I do my homework.Sometimes I do housework.Student3: I watch TV and sleep.„„

在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不但了解到他们周末的生活又让他们进一步巩固句型,像这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乐于表达自我的欲望,从而拓展延伸了文本的空间,是有智慧的追问。

学习的起源是疑问。课堂教学的问题必须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和情感的共同发展。课堂会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可爱的学生会不经意间生成许多生动的课堂资源,这就需要教师有灵敏的捕捉能力,根据课堂师生互动碰撞出来的思维火花,更改或深化设计好的问题,使课堂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泰州教育》2010年第1期 江苏教育出版社。

2.陈旭远:《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桂珍:《对质疑的认识和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

4.冯克诚、于明:《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篇2: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体验,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反,无效提问催生的无效教学不能为音乐课堂带来“精彩”,更不能为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严重阻碍了高效课堂的建设。因此,作为一线教师不得不反思其因,寻找对策。针对于此,笔者做了以下实践和思考:

一、关于有效提问的理论思考

要研究有效提问的策略,首先必须科学的了解有效提问的内涵及其特点。

有效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有效提问主要来源于教师,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

2.有效提问外显形式表现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两种,在实践中常用于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

3.有效提问的内容具有随机性,实践中,教师可以预设许多有效提问,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无法完全在备课中预知。有效提问还具有思考的价值性,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

那么实施有效提问有什么目的和作用呢?有效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领学生感知音乐,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一切教学手段中,教师提问使用的频率约在76%至97%之间,但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56%,这就是说,教学中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密集式”提问,随意性大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思维层面与要求,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满堂提问”代替“满堂灌”。只追求提问数量、不追求提问质量的“密集式”的提问表面上令课堂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过多的一问一答,造成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体验感受音乐美的缺失,音乐表现创造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直接导致课堂效率低下。2.“空洞式”提问,缺乏探究性

在歌唱教学中,有的教师喜欢问“这首歌曲好不好听呀?”“想不想学呀”„„诸如此类的问题;有的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就会拒之门外;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这些都是提问缺乏探究性的表现,这样的提问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不能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不能发展学生健康有个性的审美情趣。缺乏思考价值的“空洞式”的提问,长此以往所产生的效果就是使学生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丧失个性化的音乐体验,丧失音乐课堂教学中隐藏着的不可预约的精彩。3.“跳跃式”提问,缺乏艺术性

一部分音乐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犹如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忽视了提问方式的求奇创新,无法让学生凝神激趣;有时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提问后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候答时间过短,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有时设计“跳跃式”的问题,过于深奥,不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符合学生储备的知识体系,提出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缺乏提问艺术性的表现。4.“按部就班式”提问,缺乏互动性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意自己的教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评价的语言单一,一味的“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的回答让老师太高兴了„„”等诸如此类的课堂评价,不管学生说的对否,一律加以赞许、表扬;另外,课堂上几乎没有教师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种不注重课堂生成资源“按部就班式”的提问,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使教学捕捉不到可利用的生成资源,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使提问也是流于形式,其互动性遥不可及。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也就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

三、实现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结合关于有效提问的理论学习,笔者对以上几个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症结出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怎样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一些老师对此把握是模糊的,随意的;二是如何把握有效的提问方式,一些老师是无研究的,无策略的。为了探寻实施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在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主要从这两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精心设计问题,促进有效生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长期的音乐课堂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音乐教师如何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对于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体验音乐情绪、表现创造音乐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音乐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

1.找准问题的切入点,紧扣目标设计问题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当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应找准教学问题的切入点,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问题的设计既是为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过程而进行交流的话题,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要掌握哪些音乐知识,发展学生哪些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哪些音乐素养。例如:欣赏《草原巡逻兵》课例片断 初步欣赏

师:请同学们听音乐《草原骑兵》并思考;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些什么?乐曲属于哪个民族?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生:(1)我听到了众多的马蹄;(2)蒙古族音乐;(3)速度有快有慢。

在这个课例片段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在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充分聆听,二是引发思考、探究与互动交流,理解乐曲表达的情感和表现手法,问题的设计直奔教学目标。

2.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层层深入设计问题 心理学上把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并认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过程就是这三个层次间的逐步转化过程,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生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必须掌握这一技巧,就是寻找学生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通过问题系统地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的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能力。例如:《摇啊摇》课例片断 导入童谣

师用上海方言来演唱《摇啊摇》,提问:老师的演唱有什么特点? 童谣主题学习:

(1)聆听《外婆桥》提问:你能听出与老师唱得童谣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2)揭题,提问:童谣的情绪是欢快的还是抒情?(3)完整感受乐曲(略)(4)分段学习

问题一:与主题乐段相比这一段的情绪如何? 问题二:能用不同的记号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吗? 问题三:怎样用声音表达出音乐的线条感和点状感呢?

这个案例片段,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导入,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听、唱、探、悟等多种渠道启发学生思考。先从欣赏《摇啊摇》入手,问题直指音乐特点,以使学生感受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童谣的表现形式。本堂课知识的生长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结构规律和乐句的旋律特点,老师就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段欣赏《外婆桥》,通过分段学习,层层深入设计问题,为歌曲教学做好了全面铺垫。

3.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融合情境设计问题

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从新旧交替事物的联系中找到“兴奋点”,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例如:《春节序曲》课例片断

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播放视频后,各抒己见,谈谈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重点谈谈对“春节”的了解。提问一: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人们会有什么活动? 提问二:你是怎样过春节的?心情怎样?

提问三:这样的心情如果用音乐来表达,你会怎样来写这段音乐? 设问引趣,完整欣赏

提问四:你觉得乐曲表现了怎样的场景?

提问五:在欣赏过程中,看到了哪些乐器?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从以上的课例片断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营造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深化音乐体验。这一过程既是激疑、导疑、释疑的过程,也是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深化音乐体验的过程。

(二)优化提问方式,开启学生思维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使提问成为启发学生自由、积极思考和探究的有效力量,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优化提问的方式显得非常重要,它是实现有效提问的根本。1.变换角度,灵活提问

音乐课堂教学中,同样一个问题变换一下问的角度或发问的方式,就会变得别开生面,新鲜有趣,容易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歌曲教学中,在初听歌曲范唱这一环节后教师一般会提问:“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如果每次都这样发问,学生必定会厌烦。其实把这几个问题换个角度来问:“音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听后你的心情怎么样?”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和对旋律的感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则会是另一番景象。

2.面向全体,分层提问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可是在一些课中,有的教师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在几个优秀学生身上,对于跟不上的、能力薄弱和学习兴趣低的学生来说,便几乎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余地。音乐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提问的类型可以划分几个层次,进行分层提问。

如在低年级欣赏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的提问方式:“这段音乐的令你感受到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你是从哪几方面想到的?”这三个问题涵盖了几个层次,第一个问题学生易答,可以直接说出音乐的情绪是欢快或抒情或悲伤或雄壮的,后两个属于拓展型问题,有一定难度,促使学从音乐要素如力度、速度等多角度去认识、分析、探究音乐。这样分层提问的方式既捕捉了后进生的闪光点,使其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树立信心,解决“吃不了”的现象乃至因此而产生的学习上的恶性循环问题,又发挥了优等生的特长优势,以满足他们“吃不饱”的现象,激发他们“学无止境”的信念。3.把握节奏,适时提问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提问要适度、适量,不要过于急切地、不断地发问。例如在欣赏课中,初听音乐之前有一位老师提问:这段旋律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用线条表现你会怎样去画?你能跟着音乐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吗?这样连珠破式的提问只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在聆听音乐时不知关注哪一个问题。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提问来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绪、思维富有弹性,每一遍聆听都有不同的问题思考,引导学生有效地欣赏音乐。

同时,课堂提问选择时机很重要。在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当学生处于“愤”、“悱”之时、“跳一跳,够得着”之时、“需要评价反馈”之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音乐探索活动中去。例如对比欣赏歌曲《小白菜》、《鲁冰花》时,学生为两首表现同一主题而情绪又完全不一样的音乐作品所吸引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音乐时,老师提问:“这两首歌曲都是表达对妈妈的思念,但音乐形象不一样,谁能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一下?”学生表现出思考的热情很高。

4.转换角色,自主提问

教学提问的最高水准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在大脑中浮现,就看教师是否给予他们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多创设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让学生带着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无疑是优质高效的。

案例:欣赏《樱花》教学片断(在引题后,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发问的环节)。师:看到这首歌曲的名字,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毫不思索地纷纷举手)生 1:樱花是日本国花吗?

生 2:樱花是什么形状的花?它什么时候开放? 生 3:演奏樱花的乐器,有日本的民间乐器吗?

生 4:名字很单一,乐曲用什么方式来丰富音乐的内容? „„„„ 师: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乐曲,去感受樱花的美,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放手和换位,教师成为了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是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会欣赏音乐的方法。当学生走出课堂也会有意、无意地在欣赏音乐时自问自答,真正体验到自我在音乐欣赏中的主体。5.注重探究,生成提问

提问要关注课堂的意外生成,“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课堂的意外生成往往围绕着问题而展开,教师要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设点,善于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内化,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生成学生感兴趣的“问”,转化生成问题。以下案例中的教师不仅围绕音乐特点提出了具有开放性问题,而且面对教学的生成采取了新的有效提问。

案例:欣赏《羊肠小道》

师:乐曲在进入中间段时“毛驴越跑越快,在一声驴的长鸣中,音乐突然停顿,”发生了什么事? 生1:“可怜的游人,被急停的毛驴给摔下背了”。生2:“游人看见山谷中的美景,被惊呆了”。生3:“游人累了,想停下了休息一下。” 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师停顿,(随机将问题变为质疑抛向学生)要是这样的话,这接下来中段落的情绪应该是怎么样呢?如果你是作曲家,该怎么写呢?

生1:中间段落情绪应该是清新的、宁静的充满了梦幻色彩。生2:中间段落带点诙谐吧,有点童话色彩。师:大家在这段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了这么多美丽的联想,音乐的内涵变得更丰富、更形象,老师被你们描述所陶醉。

开放性的问题具备了教学生成的可能,在这种可能下,教师抓住了教学的契机,精彩的提问就在这一瞬间生成,成就了音乐课堂的精彩。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根据音乐学科的内容和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优化提问的方式,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才能让精彩的提问演绎出精彩的教学,才能让音乐课堂风生水起,精彩无限,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音乐课堂!参考文献:

1.《课堂提问的艺术》刘显国

2004年1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2.《课堂有效提问方法》李怀志黄道明

2006年8月中国人事出版社 3.《音乐教育展望》戴定澄

篇3: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 是知识构建的载体之一, 在课堂中,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课堂诸多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 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归结起来:课堂提问就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那么, 如何把握课堂有效提问, 使提问成为学生知识达成的催化剂, 从而求得“高效课堂”昵?我想要聚焦两点:一是提问能力, 二是提问技巧。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一项基本功, 是教师必须加强的教学素养。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口语表达能力。二是书面表达能力。三是形体语言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既有相对独立的功能, 又相互支撑, 而实现提问的功能大多要语言来完成, 而课堂提问主要涉及到老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形体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主要以口头语言为主, 因此, 要求应更严、更高。

(一) 语言要准确、发音要标准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 面对的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阶段, 这就对老师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 老师选用词汇要科学、要通俗易懂。词句要完整, 系统连贯, 逻辑性强, 重点要突出, 观点要鲜明。这样, 学生就不会出现听不懂或是听不清问题的情况了。提问的语言一般不会太长, 大多以基本句式来实现, 这就需要教师的问语的指向性要明确, 要具有穿透力, 同时能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二) 语言要具有教育性, 有修养、讲文明

课堂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 在课堂上老师应为人师表, 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讲出来的话要有教育意义, 要富于感情, 做到用健康高尚的情感激发学生, 感染学生。特别是在提问的时候, 尤其要注意问题的教育意义。教师不能将社会语言、网络语言在课堂上随意使用。不然, 会将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思绪引向歧途。

(三) 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富于表情、语调适当

在教师的专业素养中, 还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具有艺术性, 要富于表情, 抑扬顿挫, 语调语速适当, 并以手势和姿势辅助说话, 使之生动有趣、富于幽默感, 也就是说口头语言要准确, 肢体语言要丰富, 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所谓的艺术性就是指教师的提问语言凡而不淡, 完而不竭, 具有鲜明的感染力、号召力, 比如《卖火柴小女孩》一课中小女孩形象, 很多老师都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可怜不可怜?如果说单从提问的角度考虑, 无疑它是一个问题, 但是缺乏一种艺术性, 没有冲击力, 学生的思维也被禁锢在寒冷, 贫穷的范围之内了, 也就是说只看到了路有冻死骨, 未想到朱门酒肉臭, 如果把提问改为在圣诞夜、一座狂欢的楼下小女孩默默地死去, 你的内心是何感想?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像开闸的洪水一涌而出, 学生不但会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 还会在强烈的对比下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平, 下层阶级的悲惨遭遇。提问时, 如果再加上教师的表情辅助, 语调的变化, 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做好提问的预想策略

(一) 课堂提问预想“层层深入”

教师所提的问题若比较杂乱, 缺乏连续性, 同时教师在提问时随意性较大, 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不能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教师提问如果过于简单, 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过难, 则会使学生望而却步。

所以我预想在设计问题时, 按照由浅到深, 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进行。在设置或提出问题时应做到难易幅度不大, 层次分明, 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再现, 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同时, 问题要做到前后呼应, 环环相扣, 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现实课堂中常常有教师提出问题, 而学生难以作答, 出现卡壳的现象, 究其原因就是问题的设计出现了偏差, 或难易不当, 或逻辑混乱, 提问不但没有达到推进课堂的效果, 反而制约了课堂的进程, 甚至造成整堂课的失败。

(二) 课堂提问预想“启而勃发”

现实课堂中有的提问题太空洞, 难度较大, 学生不好回答, 缺乏思维导向。只有给学生构建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用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脑去思考、用心去体会, 才能深入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时, 预想采取分角色表演的方法, 让学生分别饰演文中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和我, 进行惟妙惟肖的表演。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乘学生情绪高亢时,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 你们觉得父亲的话说的对吗?你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顿时, 台下同学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 一位学生说:“我觉得父亲的话很有道理, 他在赞美花生时, 其实也在说做人的道理, 他告诉我们人不能只讲体面, 而要做像花生一样对别人有用的人。”另一位说:“我觉得父亲的话不全对, 为什么不能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呢?我觉得我们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既讲体面, 又具有花生品质的人。”正是这样的启迪引起了同学的勃发。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中, 难道学生对课文的体会和领悟会不深刻吗?

(三) 课堂提问预想“因人而异”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 应用于课堂提问中, 即为因人施问。我在预设问题时, 往往根据学生情况, 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 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 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 可让学习程度落后的学生来回答,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 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 以促其思考, 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 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 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 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这里仅以案例为证, 再讲《老人与海鸥》一课时, 对海鸥在老人遗像前徘徊久久不离的情节时, 我设汁了一组问题, 一是, 当老人的遗像出现时海鸥的举动怎样?二是, 海鸥为什么有如此举动?三是, 如果人类都像老人一样善待动物这个世界会怎样?这三个问题分别由不同层次学生作答, 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创设良好情境

任何问题离开情境, 就没有支撑点, 也就没有了方向性, 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 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 避免传统教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尴尬局面,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提高课堂效率, 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 过于宽泛, 学生容易“跑调”, 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 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 宝贵的学习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一) 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文

提出问题是关键, 完美地解决好问题才真正体现其价值。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辞优美的文章, 当你读着那些文章时, 眼前就会浮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会让你浮翩联想, 会给你广阔的思维空间, 从而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中,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 播放各式各样的树, 有郁郁葱葱的松树、有盘根错节的柏树、有秀丽多姿的女贞、还有苍翠挺拔的雪松, 其间还配放悠扬的乐曲, 尽可能把全体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 待他们赏析之后, 我问学生:“那么多不同风姿的树木展现眼前时, 你有什么感受昵?此时的想法又是什么?”

这样一来, 孩子们解决问题思路拓宽了, 随着问题的不断延伸, 学生的心绪随之进入了课文。

(二) 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 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他们就乐意去思考, 去理解, 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反之你提的问题学生丝毫不感兴趣。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中, 我让学生说说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亚里士多德在当时的反响又如何, 伽利略对权威的反对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最后结局如何?一石激动千层浪, 针对所提的问题学生互相合作, 学生各抒己见, 很快就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例如, 我在教学《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 通过动画导入, 一座有鸟儿的欢叫, 花儿的竞相开放, 瓜果飘香的花园立刻把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出来。在孩子们兴趣正浓的时候, 我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座美丽的花园在巨人回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读完课文你就能找到答案了。”顺利地把所有孩子的兴趣转移到了课文。

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这一不争的事实已被大多数语文教师接受。“我的地盘我做主”,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应摒弃“穿新鞋走老路”“一言堂”, “满堂灌”等一些不恰当的教学方法。解决好上述问题靠什么?其中教师的提问是不可或缺的,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 而不是教师练口才的场所。所以,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以打开学生的心扉为主, 帮助他们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为此, 我尽量通过科学的提问创造各种机会, 给学生展示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机会。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活动的时间,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来展示自己。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 两名同学读完后, 我问同学们:“大家觉得他们读的怎么样?”, 这时大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位同学在评价“铁罐”读的不好时, 不仅说出理由还自己示范读起了铁罐的话:“我就知道你不敢, 懦弱的东西!”, 边读还边学着铁罐的样子撅起嘴、皱起眉, 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其他同学再读铁罐时都能读出铁罐的傲慢来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情感, 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 不但激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 而且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同时, 学生学得愉快而有效。

篇4: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小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或是复习旧知,或是导入新知,抑或是环节间的过渡,大概都可以视为一个个小型的学习任务。

1.展示性问题——检验学生的已知

展示性问题一般是指已知信息的问题,即教师已经知道答案,仅用来检查学生是否能回答出来的问题。例如“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Whats the past tense of the verb ‘make?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等等。正如这些例句所示,展示性问题常常用在复习或者导入时,更多的是为了把握学生的已知和旧知,往往只需一个单词或短语来回答。

2.参考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未知

对于参考性问题,教师并不能确定学生的回答内容,或者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并且答案信息量相对宽泛,不仅仅囿限在课堂内、文本中。例如“Why do you like Spring Festival best? ”“What is a healthy diet?”等等。这些参考性问题的答案将是难以预料的,因为它们指向的是学生的认知、经验、态度、习惯等等,不是简单的应答,更不能靠死记硬背,学生要基于旧知,运用已知去触碰自己的未知和待知。

3.独立性问题——关联学生的须知

独立性问题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课而异,因人而宜,可以是唤醒学生注意力的偶发提问,也可以是前一环节与后一环节的过渡衔接,还可以是教师调节课堂教学气氛的幽默“调侃”。如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1 The kings new clothes的语篇教学中,教师提问:I have a magic box. Whats in it? 教完clever和foolish一组反义词时,教师再问:Are you clever? Am I clever? Who is foolish? 这样的独立性问题贯穿于课堂的各环节之间,关联着学生的需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英语课堂上提问,有几方面的目标指向。

1.促进师生交流,检测学生的理解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师生可以通过提问与回答进行信息和情感上的交流,并实现语言学习的互动。这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便于在后续的教学中有的放矢,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

2.鼓励学生参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要对课堂提问作必要的预设,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课文“The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时, 教师在PPT上打出了一个谜语。谜面是:Its large and beautiful. There are many trees and flowers. We also can see some clean rivers. More and more animals like to live there. Where is it?(它很大很美丽,那里有很多树和花,有潺潺的小溪,还住着很多的野生动物,请问这是哪里?)答案是“forest(森林)”。在诵读谜面的时候,配上一些丛林的鸟语声、溪流声、动物声等等,学生极易被带入情境,饶有兴趣地进入对课文的学习之中。

3.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力

有时,一个灵活的英语问题,比如“What did you hear just now?”“Why does this happen?” “Who will appear?”等等,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更开放的思考,有更深的理解和更新的发现。

通过提前预设的问题以及课堂上精彩生成的问题,给学生创造多维表达的平台,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回顾、反思自己的已知和旧知,试着踮起脚或是跳一跳去了解未知和需知,学生收获到的将不仅仅是英语的知识与技能,更是一种素养的积淀、情感的提升。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提问,主要有几方面的功能。

1.检查教学效果的提问

这类问题是用来检查教学和学习的成效的,通常出现在一堂英语课的开始或者结束时。我一般选择在导入新课之时提出类似的问题:“Whos on duty today? Who was on duty yesterday?”“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Whats the date today? What was the date yesterday?”“Is everyone here today? Whos not at school today?”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刚刚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让英语课堂变得更活跃。

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提问

这些问题通常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预学任务,并逐渐熟悉话题内容,引领他们仔细阅读课文,深入思考。比如:“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from this passage?”“What questions could you raise according to the title? ”“What would you write about this title if you were the writer?”等等。教师还可以准备更多的有关课文细节的问题,帮助学生仔细辨析,在认真阅读中走向更深入的理解。

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棘手的或者答案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最好把这类问题转换成几个简单的问题,给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或者设置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在丰富的语言训练中寻找答案。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3.总结教学主要内容的问题

当一节英语课将要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有所分散,有的还会急急收起课本,准备下课。此时,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可以让他们重新打起精神,对整堂课的教学进行回顾与反思。比如概括本节课的关键点,总结中心点,提醒难点,如“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xt? ”或者“Lets retell the story.”这类问题,可以有效的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朱樱,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215100)

篇5: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时间:2015.1 年级:五年级一班 教者:崔 涛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

本学期初我们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主题是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们对课堂每个时段进行观察,重点观察五分钟内的提问情况,集中地记录课堂提问,我们对研究课的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整理使我产生一些有关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困惑。

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们有必要对课堂提问作进一步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对课堂提问进行反思、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提问效果的实践研究,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校本教研为载体,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行为的观察与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方法和策略,旨在实现教师课堂教学提问效果的优化。

一、组织专题研究型活动。(1)开辟有效提问备课组活动途径

我根据课题的进展需要,对备课形式作了重要改变,备课中专门开辟一栏“围绕重难点设计有效提问”。

(2)开设课后反思,改善教研通道

对教师的课堂后反思主要围绕三方面:第一,反思哪些问题是问在了关键处?重点突出了吗?第二,这节课哪些问题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精神和和课题理念?哪些问题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第三,这节课再上一次,你准备如何修改?这样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寻求努力方向,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我,最后真正做到的是反思后的改善教学。

(3)开展扎实有效的主题教研活动

教研组以“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三维目标来设计提问,体现出有效性”和“提问不在于多少,关键要适时、适度,使问题问得有广度、深度和精度”等为主题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研讨时,要求听课者要“少戴花多挑刺”,重点找出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提问,与执教者共同商讨改进措施,力求每一堂课的教师课堂提问都向有效靠拢。

二、构建良好的提问设计、技巧意识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关键

1.把握教材,研究学生。

首先要认真反复地阅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本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关键点、写作方法等。然后分析学情,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最近发展区,从而设置出恰当、有效的问题。

2.精心预设,周密设计。

课堂提问重在启发学习的心智,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备课时应注意几个导向:

(1)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确定教学目标后,要针对每一个教学目标考虑要提什么问题?提几个问题?提什么类型的问题?向哪个层次提什么问题等。

(2)以学生认知为导向。

教师应提出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相矛盾,造成他们认知不平衡的问题,进而将问题改编为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使问题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引燃点”。

(3)以设问节点为导向。

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在以下几个地方设问:在课文主要内容上设问题、在课文的主要矛盾处设问、在课文的主题处设问、在课文反复处设问、在课文关键处设问、在学生的兴趣点设问。

(4)问题的设计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导向。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永远不能弱化的核心目标,老师每提一个问题都应有一定的价值,能开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把握技巧,提高效益。

虽然有了精心的预设,但我们面对的是十岁左右的小学生,课堂是变化的,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提问还需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提问时的火候

“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我认为把握提问时的火候主要是把握提问的课堂时机和把握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教师在提问后,不要求学生很快作出回答,给予适量的时间思考。

(2)把握提问时的方法

低段语文课堂主要采用直接诱导法、趁机追问法、无中生有法等提问方法。

直接提问法是指教师在提问时不拐弯抹角,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和学习实际,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蕴含学问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解决文中的疑难问题,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趁机追问法是指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学生的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问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都采用“为什么”。

无中生有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看似没有问题的平常处、易懂处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层思考。

(3)把握答问时的倾听

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4)把握评价时的尺度

教师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对待答错的同学固然不能白眼相待,讽刺挖苦,对待答对的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同时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为下一次的有效提问打下基础。

(5)把握学生提问的策略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好动、好问,是培养提问能力的绝佳时期。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心理,教会学生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4.积极反思,行为跟进。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还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时教师一提出问题就有许多学生来参与回答,而有时看似简单的问题,教师问了好几遍,仍然无人回答。

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多反思自己的提问是否出现了失误。

三、环境方面: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是提高课堂提问的催化剂。

“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控制,易被具体情境感染、同化。因此,营造积极的提问氛围,能有效地感染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

1.营造氛围,激发思维。

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做到:

(1)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当学生回答欠缺时,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2)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2.优化氛围,促进思维。

(1)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思维积极性。要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培养答问积极性,教师至少有两种策略: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摘果子”的求胜心。二是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试试看”、“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

(2)问在“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思维激情。“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

3.面向全体,因材施问。

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篇6: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惠农区初中数学小研究方案

有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确实,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随着初中数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思路能否顺利地实施,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去探索与实践的。

一、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反思

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目前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随心所欲,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无益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这样的提问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影响了教学效果。

3.提问表达不明,零碎不系统,缺乏层次。

提问时叙述过或者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词,使学生不明其意,例如,讲一元二次函数性质时,教师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提问措词不清,学生不易理解和思考,也不好表达。

4.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5.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6.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7.提问针对性不强,浪费了问题资源。由于教师没有充分了解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要表现在批发作业没有认真分析记录、课堂观察缺乏敏锐性等,造成了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让应该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来回答,没有让这个问题的作用发挥到最佳。

8.个别教师热衷于学生集体回答问题,表面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却掩盖了课堂的真实面目,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性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2.启发性原则: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答案,学到知识。

3.适度性原则: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

4.兴趣性原则:教师的提问要能引起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5.循序渐进性原则:数学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6.全面性原则: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发问,培养创新精神。

7.五优先原则:即先提问后点名;先思考后回答;先讨论后结论;先学生后教师:先激励后更正。

8.讲究容量:根据心理学原理,观察学生一节课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精心设计成两、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教师提问的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9.发展性原则:课堂提问还应遵循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 维能力的原则。

三、本专题的研究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2.数学课问题的有效性设计。

3.数学问题情境的创造、难易程度的把握与提问对象的链接。

4.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5.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有问可问、有话说完。

6.考虑数学问题发问的顺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本专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研究,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提问水平,继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本专题的研究,使教师的提问能比较科学地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3.通过本专题的研究,能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开拓,适当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专题的研究,能初步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巧妙提问的新模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5.通过对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个案研究、分析,总结出课堂教学中巧妙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影响。

四、本研究的措施和方法

(一)研究的措施。课堂提问如同教学活动本身一样,有着久远的历史,教师的“问”是学生“答”的前提,教师应提高提问的质量与提问的艺术。但长期以来,我们教师缺乏对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进行研究和探索,没有对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我制定了以下研究措施。

1.数学课问题设计:要有一定难度,要有探索性,兼顾广度。2.问题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要用心关注学生的一些非语言的暗示。3.态度诚恳,善于发现学生回答的闪光点。

4.随机应变,帮助学生随时改变角度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5.及时追问,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

6.以学生为中心,获取反馈信息,了解学生自己的见解和方法。

7.课堂基本遵循让学生先思考、后回答;先讨论、后结论;先学生、后老师;先激励、后更正的基本顺序。

8.设计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测试表、量化表,配备与提问相关的测试题等。

9.拟写实验报告,概括、总结中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本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在自然状态下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一边解决问题。可进行问卷与访谈得到客观材料,制定总体方案和每一个行动的具体计划,请优秀教师或专业人员对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研究,发现新问题然而进一步确定下步计划与行动方案,在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步骤中循环往复,真正把“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研究、不断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五、专题研究基本步骤

完成本时间约为一年,具体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2年9月确定研究主题,拟写实施方案。

1.开展专题研究的前期调查、访问、检测等工作。从教师、学生等多角度收集信息及深入分析,重点分析数学课堂提问的效果。

2.宣传动员,使教师建立起一种追求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氛围,以点带面,激起全区数学教师的研究热情。

3.探索制定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测试表、量化表等,思考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切入点等,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具体实施。

1.根据本专题研究方案作具体研究。

2.建立与本专题配套的数学课堂提问模式。

3.充分利用惠农区中学数学教学QQ群,加强同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不断积累各学校的研究成果、心得体会、成功及失败案例等,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4.通过对教师课堂提问进行量化,既提出了多少问题?有几个是无效提问?低效提问?回答问题的学生是否是最应该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这个问题该让哪个层次的学生来回答?甚至具体到这个问题究竟该让谁来回答才能发挥这个问题的最佳作用?是否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这个问题是在学生的“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从而来判 断这节课中提问的有效性,通过数据来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从而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

(三)总结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

1.对本专题的行动研究作总结与分析。

2.通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和分析。3.全面搜集和整理资料,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撰写专题研究报告。

六、有效性课堂提问的研究设想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拟在实践中分三个阶段来进行探索。

(一)课前准备

1.备教材要“懂、透、化”

“懂”,就是要充分研读课标,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 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瓶颈(是运算能力、是思维方法、是学习习惯、是学习兴趣等)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收放自入。

3.备问题要“准”

在备透教材、备实学的基础上,再来设计问题。在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切入口要准。暨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有经验的教师提问,问题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而且要避免低效率的提问。

(二)课中实施 1.突出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2.适时适量

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而当问题提出以后,“不愤不起,不悱不发”,教育要掌握时机,不到学生内心烦闷,想学学不会,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教育他。所以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都陷入困境以“问”代启,指点迷径,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设问,可以借“问”提醒,于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在把握设问时机的同时,教师要关注问题的数量。太多的设问,甚至“一问到底”,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问答流于形式。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设计了大量问题,教师声声问,学生急急答,其表面热闹,其实学生缺少探究的时间,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太少的设问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既然问题不多,或者老师自问自答,那么学生就只好沦为配角或者成为观众,失去思辨的机会,成为“填鸭式”教学的又一范例。

3.掌控节拍

节拍是指“设问”的表现方法,有时是一次性呈现所有的问题群,同时保证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有时是一问一答接一问一答,分层次慢慢深入,留给学生的时间较短;有时是严谨周密,有时是轻松幽默,掌控好不同问题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教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思维动力,减轻学生因为连续思考产生的疲劳感。

节拍也指在“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按照心理学研究理论,提问一般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不马上重复问题或请学生回答,而是要有一定的等待时间;“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有足够的等待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问题。总之,掌控节拍的实质就是要保证学生思维的活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只有使学生经过自己的酝酿和思考,回答、讨论时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才会不断涌现。4.及时反馈

所有的“问”是为了学生的“答”,而教师及时的点评、反馈又可以使设问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继续设问成为可能。

从学生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这样既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火花,通过分享,引导全体同学发现思辨之匙,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纠正探究的偏差,从反面提醒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纠正偏差,提高效率,使课程的学习更加立体、丰富。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能发现教学设计中的缺陷,调整设问的方向和方法,使问题的展开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同时学生各具特色的“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如果对他们的答案没有合适、及时的重视,恐怕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学过程中丢失很多这样的“宝贵财富”。

(三)课后反思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课后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课堂提问,总结得失与成败,对整个课堂提问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提升自我能力,逐步完善课堂提问的教学艺术,使自己设计与实施课堂提问的能力越来越强。

七、思考

上一篇:西关社区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汇报下一篇:班级德育工作计划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