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2024-08-09

医药冷链物流发展趋势(精选8篇)

篇1:医药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冷链马甲就目前医药冷链物流现状为大家解析,并分析一下未来此行业的发展:

1、中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现状

(1)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经营规模

据中国医药商业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冷藏药品约占医药销售总额的25%,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市场规模巨大。

(2)缺乏专业化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企业

目前现实中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是由具有药品经营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各自承担,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设备也仅限于企业自有的冷库、阴凉库和少数冷藏车,受企业经营区域和规模限制,冷链配送范围一般仅为单个省个别几个地区。

国内迄今尚无专业从事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具有覆盖全国市场配送能力的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

(3)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运输状况

①运输载体

※自主制冷动力冷藏车;

※保温材料制备的、加冰袋或冰排降温的被动式保温箱;

※安装制冷设备的主动式保温箱(受客观条件限制,采用的企业极少)。

②运输方式 A、近距离(单程200公里以下):

※经营企业自有冷藏车配送,※经营企业自有厢式货车运载被动式保温箱配送,※被动式保温箱委托普通物流公司运输。

B、远距离(单程超过200公里以上):

※药品生产企业自有冷藏车运输(采取此方式的生产企业甚少)。

※生产或经营企业采用被动式保温箱委托普通物流公司运输。

③物流途径

※被动式保温箱委托普通物流公司采用厢式货车的公路运输,※被动式保温箱委托中铁物流的铁路运输,※采用中铁冷链物流专用被动式保温箱的铁路运输,※被动式保温箱委托航空货运公司的航空运输。

④温度监测

※采用冷藏车自备的温度监测设备,由驾驶员监测;

※采用经验证的被动式保温箱,由物流公司承诺在时限内送到收货单位。【随意性大,可控程度低】;

※在同一批被动式保温箱中随机放置数个温度记录仪,到货后回顾性查验。

(4)药品流通行业冷链管理现状

① 冷藏药品经营企业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日渐健全。

各企业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建立了冷链管理相关的可操作的制度(SMP)和程序(SOP),从药品冷链经营质量管理入手,制定涵盖了冷藏药品的收货、验收、养护、出库发货复核、送货等具体操作标准。

② 冷藏药品经营企业冷链基础设施设备日渐完善。

各企业根据冷藏药品的特性,重视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设置有冷库、阴凉库、常温库、冷藏车、冷藏箱、双路电源(或备用发电机组)等,严格遵守温度要求,确保冷藏药品仓储和运输的安全。

③ 冷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冷链管理理念落后。

只注重仓储、运输过程的温湿度变化结果管理,忽视了导致温湿度变化的直接、间接因素(如制冷机、库门、冷凝器、电源等)的监管。冷链管理缺乏系统化管理的理念。

※ 冷链管理不注重物流过程,可追溯性差。

即使使用冷藏车送货也只能保证到货验收时,验收员直观地了解药品到货时的温度,在途温度无法即时显示、追溯,更无法得到完整、客观的在途温度记录。在途温度的记录和追溯成为冷藏药品流通环节中的空白。

※ 冷链环境监管技术落后,缺乏实时监管、实时查询和冷链温度追溯的技术手段。

现行制度及所采用的温度检测技术手段其冷链环境监管数据是各企业建立在自觉性基础上的“自我求证”的数据,缺乏科学、客观、公正的第三方监管机制。充其量只能做到根据药品在本企业仓储、运输的温度监测结果,回顾性地判定药品质量合格与否,无法科学地追溯药品在本企业验收入库前的温度状况,更无法获得药品从生产企业成品库出库后的整个冷链储运过程中的客观、可靠的温度数据,即使存在冷链“断链”的事实,也无从知晓。

※ 冷链物流温度保障存在的问题严重

现实中,部分生产、经营企业药品长途运输采用的是泡沫塑料保温箱加冰袋或冰排的被动降温方式。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箱体内温度波动大,受路途远近、环境温度高低、在途时间长短等客观因素影响,采用这种冷链送货方式,货到签收时药品几乎难以达到规定温度要求。

(5)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专业经营冷藏药品的批发企业冷链管理理念先进,软硬件水平高,代表了当今中国冷藏药品冷链管理的高水平。

全国各地都有少部分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走差异化经营的路子,逐渐积累和形成了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多以经营血液制品、细胞因子、疫苗等冷藏药品为主,所经营的冷藏药品市场份额可达到本地区的40%左右,经营规模达到5~10个亿元左右。

这部分企业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ERP)进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重在控制过程管理,杜绝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任何疏忽;采用RF系统或WMS系统从事验收、养护、出库和库位管理,保证仓储作业的准确性,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管理的透明度、真实度;采用《药品冷链仓储环境监管系统》、《药品冷链运输环境监管系统》,保证了冷藏药品在仓库和运输冷藏车中的整个过程温度监测、记录、报警的可靠性,同时可登录第三方监控系统完成远程实时查询、历史数据追溯等功能,保证了药品冷链管理的科学、客观、可靠。

篇2:医药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相对落后,冷链技术、冷链设施设备、冷链运营和管理水平比较低,导致冷链服务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该领域现有的研究比较少,相关的国家标准不完善,医药冷链物流运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缺点和不足,制约着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通过对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进行研究,以建立完善的医药冷链物流体系,适合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的质量管理模式,对于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状况

1.1市场供需状况

冷链药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呈正相关关系,从客观上映射了冷链药品的需求状况。一般而言,买卖双方是决定商品需求的主体因素,为了更好地分析冷链药品的需求,分别选择销售量和消费者的购买力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起步晚,发展缓慢,总体市场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从业行业逐步增多,冷库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物生化类医药行业涌现出了一批区域性的龙头企业:比如华北地区的国药控股,北医股份等;华东地区的国药控股上海公司,上海医药;华南地区的广州医药,一致药业等[1]。这些企业在医药冷链物流的管理上思想先进,设施设备完善,运作顺畅,大部分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的高端物流要求,并且带动了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发展。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生物生化制药行业也保持了较高的增幅,产值大幅度提升。在国家大力推进健康发展计划的背景下,生物医药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总销售产值为636.13亿元,同比增长15.67%(数据来源:中国情报网)。行业的增长势必带动医药产业销售量的增加,相应地也会提升冷链物流需求。居民用于医药产品的消费性支出增多,购买力增强,医药终端市场的规模日趋庞大,这将为药品流通业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医药冷链物流也随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2]。

1.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1标准落实不到位。医药冷链行业在标准方面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标准落实不到位。目前在医药产品运输配送过程中尚有没有资质的小型企业没有通过全程冷链,物流成本低导致产品价格较低;正规企业按照国家标准保证每一环节都通过冷链完成,最终导致医药产品在价格方面缺乏竞争力。消费者普遍的消费心理偏向于价格便宜的产品,这对于全程冷链操作的规范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竞争。国家出台的标准在实施层面上遇到阻碍,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企业不完全按照国家标准执行,自律性差,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举步维艰。

1.2.2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医药公司运输药品普遍采用小批量、多批次,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开展集运,医药冷链物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运输难、配送难。特别是在不发达的二线城市,物流市场落后,具备冷藏品运输条件的物流企业寥寥无几,很多医药企业被迫规定冷藏药品不得托运。我国的冷链设施不完善,冷链物流装备不足:铁路方面,冷藏车仅占总量的3%左右;公路方面,我国的保温车辆约有2.5万辆,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专业基础设施的落后阻碍了医药冷链物流业发展。

1.2.3信息化程度滞后。基于供应链理念,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从供应链顶层到底层涉及到医药制造商,医药供应商,医药分销商,医药零售商等,这些物流节点没有实现完全联网,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无法对药品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受技术限制,多数物流公司采用在出货和进货时进行温度测定,这种人工确认温度的方法不能实现温控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药品质量。医药经营企业只有提高信息化程度才能保证医药产品全程的温度监测和控制。

1.2.4监管体系落实不到位。在医药冷链物流过程中,大部分企业不能够很好地落实尚存在的与冷链物流相关的行业标准。很大一部分行业标准用来作为形象工程,在实操过程中不能发挥监管作用,出现问题各环节人员相互推诿,原因可归结为物流各环节责任归属不明确。所以很多企业抱着侥幸的心理,为了节省开支,只要在监管不到的环节,在运输过程中不遵循运输规范,没有完全按照标准进行运输,盈利第一药品质量第二,导致了医药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3]。

1.2.5专业人才匮乏。近年来中国物流产业蓬勃发展,国内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但是与之相应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却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全国各地物流人才缺口很大。至于物流领域的新兴产业――冷链物流,人才缺口则更加严重。由于医药冷藏品具有高时效、高价值、容易变质的特性,这就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物流专业水平,要既懂物流又懂医药,但是就目前而言,全国并没有一所高校开设这样的专业。即便有些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由于物流行业具有实操性很强的特征,而这些学校的教育方式跟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太少,到最后来学生只能学到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往往实践能力比较差,很难胜任企业所交给的岗位任务。

1.3发展趋势

篇3:医药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1 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1.1 冷藏药品需求空间广阔

医药流通行业在我国的总体水平不高,技术相对落后,社会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医药缺口较大,这就预示了医药冷链物流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据行业统计,目前我国有药品生产企业7千多家,批发企业2.76万家,零售企业近21万家,零售药店总数约15万家。2008年我国的医药年销售额5200多亿元,医药工业生产总值3600多亿元,占到了我国GDP的3.2%。而且持续保持18%的年增长率。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冷藏药品业的前进。近30年,全球投放市场的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已经超过300种,据专业机构的预测2011年全球生物制药市场的收入有望达到982亿美元,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将成为推动医药冷链物流市场扩大的强大动力。

1.2 销售渠道多样化

由于物流企业自身发展水平的局限,长期以来,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一直由国有企业专营。在市场机制的激烈竞争下,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医药制品的销售终端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局限于大中城市的医药商业单位,而是不断地向县级的医院、医药超市、药店延伸,偏远山村的卫生所、医疗点也逐步纳入了销售配送的范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药店正在我国逐渐兴起,更多的药品消费者开始青睐这种价格低廉,足不出户的消费模式,这一系列的改变给医药冷藏物流带来了新的考验。

1.3 医药冷链物流费用高

冷链物流属于专业化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高端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技术含量和物流操作过程的要求很高。冷藏药品流通对时间、温度、湿度、耐藏性等条件有特定的限制,而这恰恰是冷链物流服务层次和服务成本的决定性因素。“多批次,小批量,高时效”的特点,使得冷藏药品运输过程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尤其对紧急医药运输,比如骨髓移植运输、器官运输、血清疫苗运输等,大都采用高时效的空运,而且冷藏条件标准更高,费用也随之不断提升。

1.4 政府重视程度大

进入21世纪,物流行业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产业。2001年3月,国家经贸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2008年11月,国务院将物流业列为十大调整振兴规划产业之一,并于2009年3月10日,正式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下,以药品冷链管理为主题的会议相继召开。2007年11月在杭州举行了“中国冷藏药品冷链管理发展西湖论坛”。2009年9月,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局在苏州召开了全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起草工作会议。2010年2月商务部联合各医药协会召开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

2 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完整独立的行业标准体系尚未形成

医药冷链作为一条安全、标准、封闭的低温系统工程链条,需要由标准安全体系的支撑。在我国,医药冷链体系尚不健全,各项标准、要求、规定亟待完善。目前仅有浙江英特药业于2008年11月8日起草的《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这一地方标准。由于缺乏行业规范,许多需要冷藏的药品从出厂一直到患者使用的整个链条上常常出现“断链”现象。冷链的温度保持没有统一的标准可循企业惯用泡沫箱保温法,不仅保温效果差,而且易造成白色污染,不符合环保理念。此外保温箱材质种类繁多,保温性能存在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冷藏药品的质量。冷藏药品检测规范的缺失,致使我国的冷藏药品检测大都采用人工测量和纸面记录的方式,没有数据系统的支持,无法实时预警。不少专家指出,我国药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协调,要想真正打造中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平台就要解决标准的制定问题,健全医药冷链物流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冷藏药品的品质。

2.2 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信息化程度滞后

冷链物流信息化系统包括库存控制系统、顾客服务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四个子系统。如果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信息传递不畅,库存、装卸、运输缺乏透明度,就会造成冷藏品配送运输过程中的耽搁,带来成本和质量的问题。当前我国的整个冷链物流信息系统还不完善,不能对市场信息做出及时反馈,不能发挥信息的导向作用,盲目性较严重。医药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医院、防疫站、卫生所、医药冷藏库的计算机没有形成网络,缺乏信息的衔接和共享,无法预测需求和实时的温度监控。

2.3 基础设施落后

冷链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冷藏运输设备和冷库三个方面。我国的城市交通道路堵车现象严重、城市道路不畅,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网的运输效率,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运输方面,公路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铁路冷藏车只占2%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规范的保温式冷藏车缺乏;航空运输业尚没有专用的冷藏运输机。国内现有的医药专用冷库严重不足,且分布于大中城市,库内冷藏设备陈旧,制冷技术落后,损耗现象严重,无法为冷藏药品提供低温保障。冷链行业的制冷技术、冷冻冷藏质量监控、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与国际标准仍有很大的差距。

2.4 医药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高校和专业机构很少,教育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物流人才培养和物流产业的发展。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持续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而国内高校中至今没有针对医药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校园招聘中很难找到既懂医药又懂物流的高级人才。医药冷藏物流由于其特殊的管理性质和物流作业要求,成为职场中人才最紧俏的三大行业之一。医药冷藏品具有价值高、配送时效性强、产品性能易变的特性,员工的专业水平要求高。对于仓库工作人员,不仅要能够进行熟练的收发货作业,而且要掌握冷藏药品的基本养护知识,以及冷藏库内空调、除湿机、排风机、温湿度检测仪等仪器的使用。

3 发展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对策

3.1 加大各方支持力度,完善医药冷链物流体系

在医药冷链物流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上,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同行业组织、冷链企业和医院等单位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

3.1.1 政企合作

政企合作模式在我国许多行业都已经取得了成功,但对冷藏药品储运业依然是空白。该模式在药品冷链的许多方面可以运用,以冷库和配送中心的建设为例,政府可协调各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统一规划、统一投资建设、统一使用、统一管理,发挥各方优势。政府综合人口、需求量、交通运输条件等各方面要素提供方案支持,各方企业提供资金,政府负责监管、企业负责运营。为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冷藏药品物流业务,政府可聘请专业人士提供免费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并将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状况作为物流企业等级评比的一项重要指标。冷库和配送中心的选址要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优势,利用中小县市的资源优势,形成一个共用仓库、共同配送的“由点到面”医药冷藏库系统。

3.1.2 财政支持

积极鼓励医药供应商、医院、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冷藏药品运输业务,在建设冷藏库、购买保温设施设备方面提供医药冷链行业低息贷款,对涉足冷藏药品的物流企业实行三年免税收政策,对地方医疗机构冷藏药品库建设提供资金补助政策等。以此来消除医药冷链物流在发展中的政策壁垒和资金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3.1.3 媒体宣传

媒体的宣传引导可以有效改变受众的认知水平,提高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冷藏药品的运输储存要求。2010年2月,中央电视台在央视网设立了物流频道(56.cctv.com),这是新媒体与现代物流业有机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国家和地方各媒体也可效仿,开设专门的物流频道或在经济频道中加入物流栏目,设立有关医药冷链物流的专门报道。介绍医药品冷藏储运的重要性,宣传优秀冷藏药品物流企业,披露违规企业。基于冷藏药品储运质量问题所导致医疗事故的报道,使人们对药品冷藏运输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3.2 制定行业法规标准,加强监管力度

规范化、标准化是行业发展的基础。而我国在药品冷链方面,目前仅有浙江省出台的《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这一地方标准。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医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服务标准,规范业务操作流程,推行冷链物流服务企业资质认证和诚信体系设立,建立高效、规范的物流体系。标准的制定由政府牵头,医药部门、冷链物流企业、医院、医药品供应商以及消费者代表共同参与,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来制定。此外,还要健全考核评选机制,加强监管力度,实现从药品生产到使用的全程监督。由医药供应方和需求方派人员进驻物流企业参与监控,并由卫生部门不定期地对包括医药供应商、物流企业、医院在内的药品供应链各节点进行抽查。对于规范化单位给予资金、技术、设备等支持,对于多次违规企业采取惩治措施,并将抽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诚信等级、企业资质(医院等级)评选的重要内容。

3.3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医药冷链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服务于温度控制信息和需求信息。需求信息化可以通过发展冷链信息一体化,实现供应链上下游各节点的信息共享,降低不确定性,提高整个医药冷链的稳定性。温度实时控制信息化可以引进制冷机组、车载温控仪、GPRS远程温度监控,实现对冷藏车位置和车厢温度的远程实时监控。信息化建设还包括实现信息快速传递的EDI技术,实现资金快速支付的EFT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海南泰凌医药、安得物流以及九州通医药都是医药冷链信息化的典范。通过在药品上安装具有RFID标签的温度传感器,利用GPRS和车载温控仪实现了冷链温度的全程实时监控。

3.4 加强医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研发使用

专业化的医疗冷链物流服务就需要高标准的设施设备的支撑,要提高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整体运作水平,就必须加快设施设备体系的配套完善。

3.4.1 道路运输

城市中建立服务于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灾后疫苗运输、紧急血液调运等应急医疗冷链运输的专用通道。医疗应急道路可以与特殊通道(如奥运专用通道)、BRT车道等结合共用,避免因拥堵所造成的延迟运输。依托不断完善的道路设施推广多式联运模式,逐渐实现“门到门”的医药全程冷链物流服务。

3.4.2 制冷

加快普及各种冷藏技术以取代传统的加冰制冷方法。对于大型冷库、冷藏集装箱的制冷,通过引进先进的节能设备,改善高能耗、高污染、低功效的现状,适应绿色物流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

3.4.3 冷藏箱(车)

冷藏药品的储运具有“多品种、少批量、高时效”的特点,若使用专门冷藏箱(车),车辆满载难以保障。因此在实际中,可采用同车多温控制技术设备,在同一辆特种车辆上设立冷冻区、冷藏区、干货区等三分或多分区域,同车实现冷藏药品、常温药品、医药器械等可匹配产品的共同运输,提升车辆的满载率。

3.4.4 冷链连接

高科技设备的研发采用可以有效地避免药品从仓库出库、出库后到冷藏车、装卸搬运等过程中“断链”情况。比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研究所研制的低温联体提升货柜就有效地实现了出库过程的冷链连接,实现“由货到人”的存储方式。针对装卸搬运过程的断链问题,要加大小型冷藏箱的使用,实现大小设备的有序组合。

3.5 加快医药冷链专业人才培养

医药冷链物流与普通物流相比,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更强,涉及的学科门类和领域更多,包括有医药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药品冷冻冷藏技术、制冷技术、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专业型人才培养和行业创新教育模式的建立可以采用国家教育和智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国家教育机构加大高校中医药冷链物流专业课程的开设;另一方面,规范从事冷藏药品生产、加工、销售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高校培养体系采取医学类院校和物资流通类院校联合培养的机制,高校基于人才需求的预测自主设置专业,制定培养计划。企业员工培训要加强高校合作培养和企业交流,形成完备的医药冷链人才储备体系。

3.6 发展共同配送,创新服务模式

共同配送作为一种合理化的配送模式,对于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充分整合现有的冷链资源,有效弥补当前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匮乏的劣势。配送中心的建立可以按区域划分,也可以根据产销地来划分。由政府、企业和医院相互协调,(下转第6页)(上接第3页)选择特定城市区域,建立一个面向企业、医院、医药超市、防疫站的综合性配送中心。针对冷藏药品小批量、多品种的需求特点,配送中心的建立应集中各方需求,不断优化物流过程,提高经济效益。

合理的医药冷链物流服务定位,创新的服务模式可以进一步扩大需求,提升企业在目标市场的竞争力。在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应不断巩固优势领域,积极推出冷链服务新模式。如中铁快运依托运输网络推出冷链快递业务;医院以其专业性优势涉足运输,物流企业参与医疗机构内冷库建设等。

4 结论

针对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瓶颈,政府、医药组织、物流协会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媒体宣传、政企合作、健全法规、研发设备、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配送策略及创新的服务模式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将有效的避免医药冷链的“断链”现象,促进我国医药冷链体系的健全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志勇,王侃.共同配送策略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07,(10):1-3.

[2]郭慧馨.中国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社科论坛,2008,(10):112.

[3]易静薇,张春颖,王栋,李娜,王福清.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物流科技,2009,(8):96-98.

[4]康永娟.医药品冷链物流发展策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19):63-64.

[5]王宁.发展河南冷链物流业的思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1-64.

[6]张革.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4):128-130.

篇4:医药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3年,冷链物流产业格局发生了新一轮变化,冷链物流面临企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电商物流与传统冷链物流融合的多重考验。资本对冷链物流行业的热衷依然不减,跨界冷链与冷链跨越是企业面对机遇与突破传统冷链服务的共同话题。

冷链物流行业整体发展情况

据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2年全国年营业额在1000万以上的500家冷链企业的冷库总容量为1900万吨,冷藏车数量为3.2万台。2013年统计显示,在500家规模企业中,106家企业计划购买冷藏车2845台,占总量的9.4%,其中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计划购买1244台,占发展总量的44%;有121家企业计划建库1357万吨,占总量的72%,其中纯第三方冷库经营单位计划建库80万吨,占发展总量的6%。如按一般项目建设周期估算,到2015年500家规模企业的冷库容量将达到3200万吨,冷藏车数量将为3.5万台。照此发展,冷库库容从2008年的850万吨提高到2015年的3200万吨,将提前超额完成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依托巨大的刚性市场需求以及全行业共同努力,犹如异军突起,呈现出整体的快速发展势头。2013年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有3方面:

2013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冷链物流行业政策,使得冷链物流行业面临一个利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尤其在药品经营指标管理规范出台后,对以药品为代表的冷链物流行业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电子商务发展而产生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冷链宅配,刺激了冷链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

行业发展日趋标准化,业内领先企业的龙头作用日益凸显。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化规范体系逐渐增多,且行业逐渐向综合型冷链物流商集中发展。

冷链物流市场变化状况

货品品类变化

从冷链物流行业整体规模和增长速度两个角度看,目前冷链物流行业的货品品类可以细分为水果、水产品、冷冻食品、乳制品、肉类、蔬菜等。2013年水果和水产品消费量依然较大,多年来始终是重点货品品类,并且随着冷链物流成熟度的提高其需求增速也在逐渐提升。

2013年医药类产品的增长同样不容忽视。近几年由于医药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经营设施、企业资质等严格审查,医药产品在冷链运输上的占比越来越高。在前100种最畅销药品中,有冷藏温控要求的药品已经占到45%。现在采用冷链物流的医药类产品主要是疫苗和血液制品,未来诊断试剂这一市场将会进一步放开,因此从长期来看行业发展空间良好。

客户渠道变化

2013年最让业内感同身受的,就是由电子商务催生的冷链物流宅配市场的新兴。冷链物流宅配的客户群体按可分为B2B和B2C两个市场。2012年数据显示,B2B占总体市场的3/4,B2C占总体市场的1/4。虽然B2C市场规模较小,但受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从2010~2012年的3年间其年均增速已经达到80%~120%。

由于冷链物流市场的整体发展,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客户购买频次增多,以及生鲜产品尤其是海鲜产品高达50%的毛利率,使得当前电商企业纷纷推出专业的生鲜产品品类,或是加大对生鲜产品品类的拓展。

B2C市场的冷链物流模式主要分为3种类型:通过零售商下单后,由原产地直接配送至消费者、销售给主经销商或供应批发市场。可以看到,这3种模式对冷链物流行业均有强大推动作用。随着各大电商企业不断发力,预计到2015年,冷链物流宅配市场规模可以达到40亿元人民币。

价值链的变化

冷链物流企业由单个环节服务领域逐渐向一站式综合性企业服务领域扩展。与过去相比,综合型冷链物流供应商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企业在服务过程中都逐渐向立体化、跨界方向发展。

当前存在的问题

冷链物流行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这些问题成为困扰和制约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

我国食品物流体系还不完善: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很多重要的行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高效的整合,部分地区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仍然滞后于食品工业和消费市场需求的发展速度,市场化程度低:目前第三方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大多是由过去冷藏运输或仓储企业转制转型而来,企业规模小、服务网络不健全、市场覆盖面窄,技术素质和职业素养亟待提高,还不能提供完全意义上的冷链物流服务;

食品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薄弱,食品冷链物流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尤其是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无法集成配套,依然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趋势

回顾新世纪以来,物流行业、快递行业都经历了布局扩建、应对外资、盲目发展、产能失衡、整合并购等发展过程,行业经过多次洗牌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冷链物流作为物流行业的专业细分领域,应多借鉴整体物流发展的情况和运行状态。今日的巨额投资有可能成为以后沉重的包袱,因此,看清行业形势,摸准发展轨迹,才能使企业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和网络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影响着企业的日常商务活动。跨界是非专业领域资本投资某一专业领域的商业模式,生鲜电商和连锁餐饮的快速兴起和向冷链物流行业的跨界,对冷链物流行业充满了考验和机遇。

跨界冷链带来的是创新,其接受市场冲击能力、竞争能力、整合能力是传统冷链物流企业不具备的。目前冷链物流行业利润大多低于8%,并非高盈利行业,且专业化程度非常高。需要通过餐饮企业和生鲜电商企业与冷链物流企业跨界合作,在联合的基础上实现跨界多赢,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带来行业新的发展机遇。

创新驱动冷链跨越,突破传统业务模式。生产和消费连为一体,产业和生活同步成长,多元化的冷链物流时代即将到来。冷链物流企业将面对食品包装与物流包装的一致性、经销商服务管理、国际商贸分销管理、冷链物流整体外包、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机遇。通过把握行业趋势、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逐步完善业务链,培养客户的粘性,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冷链物流的行业趋势。

篇5:医药冷链物流管理实务修改版

模块1 冷链物流管理概述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一、冷链物流发展历史、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领域(食品、动植物产品、医药、医疗器械等)

二、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医疗器械冷链物流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与趋势

小提示 知识链接 知识拓展

想一想,议一议 知识巩固题 案例分析题 技能训练题

模块2 医药冷链物流设备与设施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一、制冷原理与种类

二、主要制冷设备

三、主要制冷设施(冷库的分类、冷库的组成、冷库的功能分析、冷库的特点、主要冷库类型)

四、医药冷链物流制冷设备与设施

小提示 知识链接 知识拓展

想一想,议一议 知识巩固题 案例分析题 技能训练题

模块3医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管理与应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一、医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概述

二、医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在运输中的应用

三、医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在配送中的应用

四、医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在冷库中的应用

五、医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小提示 知识链接 知识拓展

想一想,议一议 知识巩固题 案例分析题 技能训练题

模块4 医药冷链运输配送管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一、医药冷链运输方式及其选择

二、医药冷链运输的要求及管理

三、医药冷链运输设备、设施

四、医药冷链运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小提示 知识链接 知识拓展

想一想,议一议 知识巩固题 案例分析题 技能训练题

模块5 医药冷链储存管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一、医药冷库的经营管理现状

二、医药冷库的人员配备与冷库的使用维护

三、医药冷库的仓储管理

四、医药冷库的安全管理

五、医药冷链的节能管理

小提示 知识链接 知识拓展

想一想,议一议 知识巩固题 案例分析题 技能训练题

模块6 医药冷链物流风险管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一、医药冷链物流风险概述

1. 风险管理理论

2. 医药冷链风险类型(纯粹风险、管理风险等)、特征、根源

二、医药冷链物流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医药冷链物流风险控制原理、医药冷链物流风险防范措施 小提示 知识链接 知识拓展

篇6: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标题: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时间:2010-04-23 11:49:32

关键词:工艺、信息、技术

字号:中

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冷链物流泛指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和消费等一系列过程中,为保障产品品质而采用相关技术或设备进行温度控制的全过程,是以冷冻工艺、上海到重庆物流制冷和保温技术为基础的物流过程。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始于早期的进出口贸易,多用于跨国、跨地区的长远距离运输过程,应用领域有限,当时的政策、经济和技术环境也较为恶劣。时至今日,冷链物流已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行业,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的发展环境正逐步得到改善,冷链物流在工业生产、民众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多。

一、发展冷链物流的政策环境发展冷链物流有利于减少农产品、食品等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也有利于提高农产品、食品等的安全性,y2yu3c 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改善民众生活都有积极的作用。基于此,、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近年来均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以促进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1)冷链物流产业规划政策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来加快农产品的流通;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积极发展以鲜活农产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2006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农业部、科技部发布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要重点发展速冻小包装、冷冻调理水产食品,大力发展冷却、分割和熟制品、扩大低温制品、功能性制品的生产;重点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蔬菜等;鼓励企业建设包括预冷、分拣、包装、储运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2008年商务部制定《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保障生鲜食品消费安全”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工作内容有:加强我国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整体规划,制订有利于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立冷链物流业绩评价指标、冷链物流环境的监控办法等,满足冷链物流不断发展的需求。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和支持多家企业联合建立生鲜配送中心,推动产地配送中心的建设;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化低温冷链系统建设,实现冷链物流配送的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2)冷链物流产业扶持政策除了在大行业政策方面的规划外,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学术委员会也积极在行政、财政、法律、行业标准方面对冷链物流行业给予支持。2002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颁布了“冷藏工国家职业标准”,为在食品冷冻、冷藏行业内从事冷藏商品的搬运、堆码、保管和对库房内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的人员制定了职业标准;上海到昆明物流2009年全国物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存储标准》和《冷藏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存储标准》。2005年发布的《商务部、、税务总局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指出对试点企业建设的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可以实行加速折旧的办法进行财政支持;2006年商务部安排5亿资金,启动了“双百市场工程”用于扶持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建设和改造。

二、发展冷链物流的社会环境冷链物流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的有效运行,而且还直接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习惯和质量,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后者的不断变化促使着前者的不断发展。1)食品质量和安全备受关注新中国成立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和民众生活的主题一直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生活步入小康的民众才普遍开始关注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近年来连续暴露的食品安全问题如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都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作为食品生产重要环节的冷链物流也频频出现在政策议题和民众话语中。2)鲜活食品成为消费新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蔬菜产量占全世界的49%,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427公斤;2007年我国水果产量超过1.8亿吨,人均水果占有量达到138公斤,十年间增长了3倍;2007年中国水产品产品达到4,747万吨,比2002年增长了20%,人均占有量达到44公斤。瓜果、蔬菜、水产品等鲜活食品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青睐,如何将这些新鲜的农产品从产地快速输送到消费者手中,是冷链物流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为冷链物流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3)速冻食品和冷饮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以冻水饺、冻汤圆为代表的冷冻、速冻食品和以牛奶、乳制品为代表的冷饮产品正逐渐成为都市白领们的最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至2007年间,中国速冻食品工业总产值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达到197亿元,成为食品工业发展最快的子行业;而根据冷饮行业协会统计,2007年全国冷饮生产总量达到200万吨,5年间年均增长28%。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量相比,我国速冻食品和冷饮行业未来提升空间还很大。2007年我国冷饮人均消费量为2.3公斤,而澳大利亚为17公斤、瑞典为16公斤、日本为11公斤、荷兰为18公斤;2007年我国速冻食品人均消费量为9公斤,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60公斤和20公斤。

三、发展冷链物流的技术和设备环境与冷链物流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包括冷库建设技术、制冷设备、冷藏车和信息系统平台等,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1)冷库建设技术发展状况冷库按结构类型可以分为土建冷库和装配式冷库。前者的主体和墙面都采用钢筋混凝土堆砌而成,而后者的墙面采用隔热板材拼装而成。如果按冷库大小来分又可以分为大型冷库(容量10,000吨以上)、中型冷库(1,000吨-10,000吨)和小型冷库(1,000吨以下)。冷库建设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由于内外温差而引起的冷桥问题以及降温后引起的汽桥问题,通过加入隔热夹芯板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早期的冷库隔热板材主要采用软木、珍珠岩等天然材料,80年代后聚氨酯材料和聚苯乙烯材料得到迅速推广,目前仍然是冷库墙体的主流材料。国内专业建造冷库的厂家很多,冷库建设技术也很成熟。如开封空分集团制冷工程公司已经可以建造几万立方米的大型室外冷库,其他如大连制冷设备厂、天津森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也都有较为成熟的技术。2)冷库制冷设备发展状况制冷设备是冷库的心脏。制冷设备的主体是制冷机,按制冷剂不同可以分为氨机和氟机。制冷机和冷凝器等设备组合在一起常称作制冷机组,制冷机组又分为水冷机组和风冷机组,上海到乌鲁木齐物流风冷机组具有简单、紧凑、易安装、操作方便等特点,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制冷机组类型。冷库制冷设备通常归类于空调/制冷设备制造行业。中国的空调/制冷设备行业在20世纪末开始迅速发展,到2007年,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80亿增加到1080亿,产品产销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已经达到800多家,是2000年的4倍。行业内较为知名的企业如大连冰山、烟台冰轮、深圳大冷王、上海开利等,企业多分布在山东、广东、江苏一带。3)冷藏车行业发展状况冷藏车泛指运输易腐货物的专业汽车,是公路冷藏运输的主要工具,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和食品饮料的运输。根据汽车工业年鉴统计,2007年我国共有冷藏车3069辆,其中中型冷藏车和轻型冷藏车占总冷藏车数量的80%。国内专业生产冷藏车的厂家不多,只有20多家,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河南冰熊、山东中集和郑州红宇三家企业产量占据整个

篇7:医药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从传统的单一型向现代的多样化发展。农产品、食品、医药等消费品行业的蓬勃发展,为冷链物流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内生鲜电商市场的崛起,将有更多企业布局冷链物流,冷链物流市场呈现群雄逐鹿之势。但冷链物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多重瓶颈,亟须加快突破。

一是尚未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大约

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另一方面,冷链物流的发展还仅仅停留在运输与冷藏环节,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冷链物流管理体系还明显不足,很多运输过程还采用棉被、塑料苫盖等“土保温”的方法,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虽然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冷链出现了中断现象。中国农业网2018年7月16日报道,由于冷链系统不完善,我国每年约有1200万吨水果和1.3亿吨蔬菜被浪费,冷链物流相较于普通物流的成本也要高出四至六成。《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07期刊发的《温州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指出,在温州区域,果蔬采摘后露天或者在常温库存放,用常温车运输销售,造成腐烂损失严重,每年的经济损失达到了几千万,损失总量高达近万吨。

二是我国冷链物流成本高、利润低。近几年来,能源的价格不断升高,导致冷链物流的成本也不断上涨。此外,冷链物流的设备水平不足,也使物流费用大幅增加。由于冷链物流的商品价格高,加上经销商对市场的不了解,很多物流行业人员被迫只能选择低标准的冷链物流或者选用普通物流,从而制约了冷链物流的发展。据《经济参考报》2018年8月7日报道,我国常温物流运输的利润率为10%,冷链物流运输的利润率仅有8%,而发达国家冷链的利润率高达20%-30%。较高的冷链物流成本、较低的利润率,成为了阻碍很多物流企业进入的门槛。2018年8月7日,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对《经济参考报》的记者表示,由于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企业往往愿意在高端食品、高端药品方面进行冷链物流投入。而对于大部分社会物流基础设施,以及普通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企业积极性并不高。

三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不完善。我国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冷藏库、冷藏车等冷链设施设备数量投入太少,而需要使用冷链物流进行运输储存的产品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现有的冷链资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2018年6月20日,《劳动保障世界》刊发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章指出,在冷藏运输率方面,我国仅有15%,而美国达到了85%,日本达到了98%。冷藏车是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的主要运输设备,我国总数量约为5.4万辆,不到美国的20%、日本的32%,且我国冷藏车数量仅仅约占全部物流运输车辆总数的5‰,而在英国、德国该比例远远高于我国,分别为2.8%、3.1%。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08月03日报道,因为我国冷藏车数量甚少、冷藏保鲜设备落后,我国蔬菜摘后损失率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我国蔬菜摘后损失率高达25%

篇8:医药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冷链物流风生水起

对于2016年的冷链如何发展?又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中冷联盟秘书长刘京表示, 2016年冷链发展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三点。

首先对冷链物流行业的最大猜想, 就是冷链物流企业会演变为科技公司、生活服务类大数据运营公司, 会成为最挣钱的行业之一, 也是实现新经济人群消费体验的关键, 成为受人爱戴和重视的行业。

其次是冷链物流企业在分销、贸易、纯物流企业之间徘徊思考。

最后是按照互联网+趋势影响, 冷链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和大数据抓取, 提前分析、预测、决策、调控物流行为, 实现运输线路、车型、空载配货、诚信体系的智能化运营管理。

刘京说, “冷链物流市场依然保持快速增长, 预计未来3~5年年均增速21%。”预言冷链物流市场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的理由, 既有国际化因素, 同时也有国内市场的原因。

在他看来, “国内自贸区试点扩大, 进口生鲜品类和数量大幅提升, APEC后亚太自贸区取得更大突破, 进而带来新机遇, 目前中韩和中澳自贸区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 国内人均消费力提升, 对生鲜食品品质要求提高, 对冷链标准认知加强, 国内法规和监管措施进一步完善, 加之配套基础设施的升级加快冷链行业健康发展。第三个因素, 来源于农村市场需求的激活, 以及农产品进城、出国, 将进一步刺激冷链的发展。”

这就是中国冷链行业的“大盘”, 而对于这个美好的“大盘”,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 (上海) 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吴琪同意这个市场依然会以两位数的数字向前增长。

但同时, 他指出增长也是一个双刃剑, 因为需求以及政府制度规范下多重因素支持这个行业的快速增长, 更多企业挤入到这个行业里边来, 造成竞争的加剧, 未来5年也将是这个行业整合的一个时间段, 将会有大批业内和业外的资源共同推动这个行业的整合与发展。

对历年冷链物流50强企业结构特征分析, 除了制造商直接切入、传统物流商切入、电商切入外, 贸易商 (生鲜进口贸易的贸易商和货代等) 、制冷设备商已经高调进入冷链物流行业, 相信后面还会有跟进者。

这就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跨界竞争, 而且随着新的竞争者不断涌现, 冷链物流的服务形成也更加多元化。围绕运输展开的服务, 如冷链干线运输、冷库、冷链宅配等冷链包装产业、冷链认证服务 (产品溯源、供应商等级评定) 、生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IT技术商 (全程质量监控、如温度、湿度等) 全产业链构建正在形成。

对此, 吴琪进行分析时指出:“冷链50强的前十名在近四年里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但随着其它冷链企业的快速发展, 领先的企业也有可能被颠覆掉, 被甩在后面的冷链企业如果企业战略和手段是正确的依然有可能成为颠覆者。”

为什么大的冷链企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相对领先的位置?究其原因, 是这些企业在网络上已经形成了覆盖面更大的跨区域的网络。而目前中国冷链企业绝大多数是局限于某个城市或是在区域性网络下发展, 这也就构成了冷链企业之间的差别。

对此, 吴琪分析说:“从对行业发展来看, 未来冷链企业的发展不可能限于一个城市或是某个区域下的发展, 而一定是网络化的, 这最终也许要依靠企业间的整合与合作来支持整个冷链发展的需求。”

今天我们创造了一个更为有利的环境, 这可能创造更多的潜力, 但今天, 我们必须观察共享空间这个行业基础。这个行业基础或是需求在发生着变化, 这个变化就是整合社会力量的需求力度越来越大。

“作为冷链企业当需要把自身的资产利用率变得更高的时候, 在自建车队自建冷库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时候, 如何挖掘整合社会上的运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组成, 这将成为行业快速发展下的趋势。”吴琪说。

资本之下需求谋变

随着消费者对冷链需求的不断攀升, 资本的不断注入更是推动了冷链物流的发展。于是, 这两种推力在促进企业谋变。

围绕产业生态布局的资本不断出现, 比如, 类似国家冷链行业发展基金。同时, 致力于投资冷链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也在完善, 如包装技术、质量监控系统以及行业标准构建等。

资本和技术仅仅是达到目标的工具而已, 那么资本的助力该如何更好地帮助冷链行业发展, 如何选择投资领域, 进而更好地赚钱?面对资本, 中国冷链物流企业未来如何布局, 哪些发展模式将成为新宠?

2015年中国冷链物流50强企业发展呈现出两大特征, 基于规模和利润两个方向的差距在拉开, 全国性行业龙头企业崭露头角。与此同时, 与电商结合、冷链一站式解决方案服务商成为市场新宠。

对此, 吴琪的观点是, 从市场收入看干线运输是比较大的一个板块, 但是从全球的发展趋势还是从冷链的解决方案上把握分析, 未来仓配一体化的无缝链接是中国市场的一个需求点。

“冷链行业总体增长是基于总量增长决定的, 但同时每个批次变小了, 企业能否在其中找到更好的集成办法, 这将意味着同时在冷链零担市场找到发展的机会。”吴琪同时指出。

面对这些变化, 冷链企业当前的模式选择、业务布局及其代表模式, 有SFCold的供应链模式、自动化冷库建设、厂家生鲜O2O应用, 品牌生鲜产品交易中心、冷链装备制造企业、陆运冷藏标准箱, F端生鲜产品认证 (溯源) 业务、冷链企业服务质量评级机构、冷链发展投资基金 (长短线投资) 。

“在众多模式之下, 对于冷链平台的投入, 量和货如何能有更佳的匹配, 提高所有车辆的运载率, 减少空载?”在吴琪看来, 这才是提高这个行业的效率大幅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

未来冷链的干线运输亦或是仓配一体化、或是城市配送、宅配、医疗的领域, 都将成为创新的领域所在, 也将迎来快速的发展,

与此同时, 带有市场培育属性的生鲜电商随着国际生鲜电商国际化加快, 也将加快国内冷链服务的国际化对接, 国际化生鲜品牌进入我国市场, 对综合服务能力要求提高, 为具有分销职能的冷链供应商类型的企业快速崛起提供了契机。

在众多利好的同时, 生鲜电商等互联网的应用对冷链物流标准落地也有一个倒逼效应。生鲜电商的竞争使得冷链服务标准越来越透明化、标准化、移动二维码等的应用使得标准动态监控成为可能。冷链标准的建立可能依然是某个企业主导。

从全球创新类企业的分析来看, 主要集中于大数据应用、创建平台、以新的方式进入新的运营圈, 而对于冷链这个行业新的进入者的创业方向在哪里?冷链物流领域是不是也可能出现颠覆式的企业。

上一篇:个人小结学习工作经历下一篇:学校岗前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