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周年校庆体育与健康学院有关情况介绍

2024-08-08

40周年校庆体育与健康学院有关情况介绍(精选7篇)

篇1:40周年校庆体育与健康学院有关情况介绍

40周年校庆体育与健康学院有关情况介绍

1.学院发展史

体育与健康学院创办于1973年9月,初期为肇庆地区师范学校体育班(校址在新兴县高村),1975年9月更名为肇庆地区“五七”师院体育科,1977年学校更名为肇庆师范专科学校后成立体育系(1979年学校迁至现校址),1985年更名为西江大学体育系,2000年根据广东省政府的指示,西江大学与肇庆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了肇庆学院并升格为本科院校,将原西江大学体育系、肇庆教育学院体育系、西江大学公共体育部三单位合并,重组为肇庆学院体育学系,2007年肇庆学院实施学院制,按照学校的统一规划,原体育学系于2007年7月11日改制为体育与健康学院。2000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我院于2001年9月招生了第一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延续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的基础上,我院申办了社会体育专业,于2003年招收了一届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停招。在学院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于2008年经过申请,又恢复了社会体育专业招生。目前,我院有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本科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分体育旅游和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两个方向。1994年开始,我院开办了成人教育,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函授班和自学考试班。

体育与健康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是我校最早开办的专业之一,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院培养了合格毕业生4000多人,遍布国内外各个地区及领域。他们中间有全国“十佳” 校长、全国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有政府机关各级领导和各类学校校长、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有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知名企业家,有国际级、国家级裁判,有保龄球亚洲亚军教练,有培养出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基层体校教练员,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广东省的体育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就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在近几年日趋激烈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中就业情况良好,2006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6.1%;2007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9.6%;2008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9.62%;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9.1%;在全校各专业中一直排序在前列。在近几届毕业生质量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质量综合反映满意和比较满意率为97.1%。2008年我院学生考研工作也获得突破性进展,继2007年考研取得“零的突破”之后,2008年有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2009年又有4 1 人考取硕士研究生,考研工作的突破性进展,极大的改善了我院学生的学习氛围。

我院在走“内涵式”专业建设发展道路思想的指导下,初步形成了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两翼的办学特色。产生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教研成果,大幅度地提高了本院在国内外的知名度。200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综合实力排名榜上,我院领先于部分省市的体育专业院校和十个省的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系),在我省高校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2005年我院代表广东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获得二等奖,团体总分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代表队中列第7名,创造了近几届比赛广东省代表队的最好成绩。2003——2004我院以全校科研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科研先进集体”称号;2004年体育教育专业获得全校首批只有两个名牌专业之一的名牌专业; 2005年体育专业改革理论与实践成果获得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篮球》课程,进入校级“精品课程” 六强的行列;2006年《运动解剖学》进入校级“精品课程”行列; 2007年我院获广东省自然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科研立项各1项;2008年,我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被学校评为校重点学科。田径和实习指导两门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大学体育、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田径运动、足球运动等五门课程被评选为校级“优秀课程”。2009年,体育教育专业在全国众多体育院校申报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的评审中,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成为被评出的6个体育教育专业之一,并成为国家全额拨款资助建设的三所院校之一。

我校体育健儿在参加广东省第五、六、七届大学生运动会中,获得的金牌、奖牌、团体总分在参赛的37所本科院校中排位一直在前十名,在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一。近10年,定向运动、田径、二人篮球、三人篮球、龙狮、龙舟、等项目在亚洲城市锦标赛、全国、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全国、全省单项比赛中获得多项冠、亚、季军。

目前,体育与健康学院下设体育教育系、大学体育部、社会体育系、院办公室、实验中心、重点运动项目中心6个部门。学院在体育教育训练、社会体育二级学科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我院现有正式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7名,平均年龄49岁;副教授19名,平均年龄44岁;讲师28名,平均年龄37岁。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8名;教学名师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5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1人,优秀教学骨干1人;广东省校级千百十培养对象2 人。全院教师平均年龄40.25岁,是一支结构、年龄比较合理的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优良规范的管理,突出的竞赛成绩,较好的科研成果,为体育与健康学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2.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与管理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继2004年获得全校首批只有两个名牌专业之一的名牌专业后,凭借良好的办学声誉和鲜明的专业特色,在2009年又入选教育部第四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是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首次获得国家级立项的项目。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经过30多年办学的积累和不懈努力,勇于摸索实践,在专业建设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主动适应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规格,在人才培养上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终极目标,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以满足应用型、复合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切实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确保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体育教师的实际工作相匹配,紧紧抓住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核心,坚持四年不断线。从学生入学开始,通过各个项目的裁判小组、训练小组和单项俱乐部,培养学生的裁判工作能力、教学与训练能力和社会工作组织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我院的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和实习基地,对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我院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远远优于其它院校,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校前列,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赢得了很好的信誉,为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良好的前景。多年以来,肇庆市各个系统及各县、区体育比赛的裁判工作90%以上由我院学生承担,在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在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了富于创新、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鲜明特色。

在我校开展“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改革中,我院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对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以满足应用型、复合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加强了专业技能培训,体育教育专业1-6学期分别进行口令与队列队形调动、讲解与示范、体育绘图、运动损伤与急救、中小学体育课解说(说课)、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文件制订的技能培训。社会体育专业1-6学期分别进行攻关与礼仪、户外拓展运动、体育社会调查、运动损伤与急救、社会体育职业技能微格训练、社会体育运动组织能力的培训。在学校 建设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今后一学期教育实习的需要,学院又相继与8所中小学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为了更好地完成实习工作,在准备实习阶段,加强了观摩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并延续实习前每位学生进行一次课试教的传统,使每位学生在实习前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有所感性认识。为了全面了解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在学校统一部署下,聘请了肇庆市优秀中学体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我院兼职教师。

为加强教学管理与监督,体育与健康学院年成立了教学督导组,督导组每个学期都要进行教学检查,在督促任课教师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贯彻课堂常规、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科学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其工作程序是学院按课程组(教研室)列出有指导资格教师名单,发给每个班,学生根据自己研究方向和需要选择指导教师,汇总后,以课程组(教研室)为单位,根据学院关于毕业论文工作的时间安排和程序,组织开题报告、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工作。

在开展专业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学院将以建设特色专业为契机,立足办学实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了专业建设思路,细化了专业建设措施,凸显专业建设特色,不断探索与社会各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院专业建设总体实力,保证专业建设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3.实验室的建设及对学院发展的影响

体育与健康学院实验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本着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服务于师生的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学科优势,着力培养体育事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3.1致力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中心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始终都将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放在重要位臵。其次,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中心还为学生创造多层次的学习条件,以培养科研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3.2不断改进和提高实验教学内容与质量。为教学服务是实验中心工作的中心环节,5年来,实验中心协助有关课程教师开设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实验,实验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学等七个学科门类,实验开出率为100%。随着实 验室环境与仪器设备的更新,极大的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也使实验教学更系统化、层次化。

3.3注重抓好开放性实验。实验中心教师在认真做好实验教学服务工作的同时,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基本要求,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不断完善开放性实验内容,注重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使开放性实验项目增加到40多种,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3.4对外科技服务工作。2004年5月,实验中心积极协助肇庆市皮划艇训练基地完成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测定工作。2007年4月~6月,协助学校参加大学生运动会运动员完成身体机能监测工作。2007年5月,协助肇庆市体校运动员完成机能的测定工作。

3.5学术活动。中心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和学习活动,通过交流学习,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验教学水平。中心还协助承办了一次全国性教材编写会议。

实验中心开设的实验项目达90项,涵盖了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侧量与评价、体育康复学、运动处方学、人体解剖和生理学等11门课,完成实验课程教学人时数约达78000人时/年。同时承担了全校各类专业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每年参加测试的学生人数约为3300人。

4.学院特色文化建设

为了培育与学院办学定位、学科发展环境相适应的特色学院文化,不断完善有体育专业特色的学院文化,优化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原则,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紧扣时代脉搏,利用体育专业教育的特点,建立起了具有本院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有助于当代师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最近几年,体育与健康学院依托专业优势,除了重视体育教学、体育科研、运动竞赛之外,还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搭建各种平台,在广大师生中普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众体育文化正在逐渐形成。为了丰富我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我院凭借专业优势,大力发展体育社团、协会,先后配合学校团委成立了龙狮协会、足球协会、排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健美操协会、轮滑协会、定向越野协会等体育协会。我院集中师生中的精兵强将,对这些体育协会进行规划、指导、并参与日常的训练、比赛工作的指导,体育生不仅仅得到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学以致用,提升自己,建立自信心、荣誉感,最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努力使这些体育协会得以健康、蓬勃的发展。目前,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在我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正以其时代性、时尚性、多样性、共享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在校师生参与。通过体育文化的陶冶,师生中的群体意识,群体向心力与凝聚力得到培植,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公平”的竞争意识和精神、集体主义和团体协作精神正在校园的土壤上滋生,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健康成长。5.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

2001年至2003年,发表教学论文30篇;2001年至2003年获校级教学课题立项13项;2004年至2008年,发表教学论文69篇;

2001年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改革实践研究([粤高教2001]106号1-20)子课题——21世纪初、中期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及培养目标的研究获立项,其研究成果获广东省一等奖;体育运动与人体结构CAI课件获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二等奖;2005年体育专业改革理论与实践成果获得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篮球》课程,进入校级“精品课程” 六强的行列;2006年《运动解剖学》进入校级“精品课程”行列,大学体育、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田径运动、足球运动五门课程被评选为校级“优秀课程”。2006年定向运动专题学习网站获广东省高等教育网络课程优秀奖。

2007年7月;吴忠义教授主持的广东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和“名牌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国内体育教育专业具有较大影响。2007年,王景贵教授任《运动解剖学实验》教材的副主编在该书中撰写7万字, 该书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7月第1版;陈广森老师参编《传统体育运动》教材, 撰写5万字, 该书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张殿亮教授参编《田径》教材, 撰写2字, 该书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8年,体育教育训练学获得学校第三批重点学科立项。有五名教授经专家评审成为校学术带头人,有两项教学项目获得“校质量工程”立项。

6.学院科学研究与成果

学校一贯重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2003年成立了体育科研所。长期以来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

2001年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4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1篇,参编教材3部;

2002年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5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2篇,参编教材1部;

2003年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5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7篇;

2004年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8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8篇;

2005年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1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篇;

2006年获得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团体总分第八名。该我院教师累计发表论文39篇,其中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核心刊物论文9篇,参编教材3部。张新安教授主编全国高校教材《定向运动》。主持完成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首批立项项目《定向运动专题学习网站》,该网站是全国首个定向运动专题学习网站,2006年获“广东省高等教育网络课程优秀奖”。近年还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30篇,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

2007年在核心刊物上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篇,在其他省级期刊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5篇,合计30篇。并获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立项三项,分别是:杨海平教授的《低氧力竭运动对骨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获2007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编号为7300481;马忠利博士的关于“《俄罗斯联邦2006—2015年体育运动发展》联邦计划纲要》”的研究获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编号1182SS07139;陈广副教授以项目第二申请人参与的《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战略》获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编号为07BTY025。并主持该课题中《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与特征》、《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两项子课题;在其他方面,杨海平教授《低氧、力竭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及bcl-

2、bax表达的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论文报告会上获二等奖;

2008年,在核心刊物及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38篇。同年,我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被学校评为校重点学科。2009年,体育专业在全国众多体育院校中,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

7.学院运动训练与竞赛

2003年7月,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在定向越野、田径、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游泳等项目比赛获得金牌9块、银牌10块、铜牌8块、4至8名15人次。

2004年,全国学生定向锦标赛获得第1名2人,第4名2人;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健美操赛获得二、三等各1个;香港亚洲城市野外定向锦标赛获得第一名1个,第三名4个,第九、十名各1个;广东省大学生三人篮球赛获得第三、四、七名各1个。

2005年6月,参加广东省大学生三人篮球赛获得第一、四、五、六、名各一个;8月在湖南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炎帝杯”大学生龙狮锦标赛获男子南狮第一名,获得最佳狮头设计奖一项;8月在广州参加省全民健身传统武术比赛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25项;12月参加肇庆市篮球联赛男子获得第三名;“菲普莱杯”广东省大学生田径赛获第一名1个,第四名2个。

2005年我院代表广东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获得二等奖。团体总分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代表队中列第7名,创造了近四届比赛广东省代表队的最好成绩。

2006年,参加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获得奖牌24枚,在参赛的37所本科院校中团体排位第九名;在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一。

2007年6月,我院学生陈磊、吴计亮参加摩托罗拉MBA2对2篮球挑战赛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总决赛勇夺亚军。

2008年,我校龙舟队参加了2008年中国第二届大学生龙舟锦标赛,获得男子1000米直道竞速赛冠军。

2009年4月与肇庆市体育局合作,承接了全国U17女子篮球赛。在学校的 直接领导下,比赛获得圆满成功。肇庆学院赛区受到了各参赛队的赞扬,成功的扩大了我校的知名度。

8.学院优秀校友代表风彩

体育与健康学院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合格毕业生4000多人,遍布国内外各个地区及领域。他们中间有全国“十佳” 校长、全国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有政府机关各级领导和各类学校校长、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有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知名企业家,有国际级、国家级裁判,有保龄球亚洲亚军教练,有培养出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基层体校教练员,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广东省的体育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就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8.1 党、政部门任职副处级以上优秀校友代表

姓名 就读学校/专业 入学时间 现任职单位 职务 温仕婵 肇庆师专.体教 1978.9 惠州市党群办 书 记 方文钊 肇庆师专.体教 1980.9 清远市劳动局服务总公司总经理 陈 宁 肇庆师专.体教 1981.9 德庆县委 常 委 雷毅丹 肇庆师专.体教 1981.9 肇庆市体育运动学校 校 长 梁敏雄 肇庆师专.体教 1981.9 江门市体育局 副局长 谢子超 肇庆师专.体教 1984.9 云浮市教育局 局 长 林伟祥 肇庆师专.体教 1984.9 云浮市体育局 副局长 杨满华 肇庆师专.体教 1984.9 云浮市供销社 副主任 朱伟光 肇庆师专.体教 1984.9 东莞市体育局 副局长 罗浩翔 肇庆师专.体教 1985.9 广宁县委

常 委

黄学武 肇庆教育学院 1987.9 肇庆市体育局 局 长 吴建华 肇庆师专.体教 1987.9 云浮市住建局 副局长

8.2 任县、市(区)教育局长及重点中学校长优秀校友代表 姓名 就读学校/专业 入学时间 现任职单位 职务 李伟远 肇庆师专.体教 1984.9 三水区华侨中学 校 长 廖肇健 肇庆教育学院.1984.9 广宁县教育局 局 长 冯智灵 肇庆师专.体教 1985.9 广宁县广宁中学 校 长

陈国强 肇庆师专.体教 1985.9 惠阳市高级中学 校 长 林群生 肇庆师专.体教 1987.9 陆丰市龙山中学 校 长

8.3 获省级以上的劳动模范优秀校友代表

姓名 就读学校/专业 入学时间 单位 获劳动模范时间 叶桂汉 肇庆师专.体教 1981.9 云浮市云城区教育局 1994年广东省劳动模范 朱炳强 肇庆师专.体教 1981.9 封开县体育局局长 2006年广东省劳动模范 林群生 肇庆师专.体教 1987.9 陆丰市龙山中学 2009年获广东省劳动模

范、全国“十佳”校长

8.4 扎根基层工作的优秀校友代表

姓名 就读学校/专业 入学时间 现任职单位 职务 廖泳光 肇庆师专.体教 1978.9 端州区教育局体卫科 科 长

扎根基层工作30年以来获全国、省、市多项表章及奖励 8.5 知名企业家优秀校友代表

姓名 就读学校/专业 入学时间 现任职单位 职务 唐怡健 肇庆师专.体教 1981.9 佛山市南海区

杨 阳 肇庆师专.体教 1985.9 佛山市三水区金利国际有限公司 陈正理 肇庆师专.体教 1985.9 广州市

吴 学 肇庆师专.体教 1987.9 深圳市丰华洋伞有限公司

8.6 有突出贡献优秀校友代表

姓名 就读学校/专业 入学时间 现任职单位 职务 黄献国 肇庆师专.体教 1978.2 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部 书记 王锦秀 肇庆师专.体教 1978.2 广东工业大学工会 副主席 关润雄 肇庆师专.体教 1978.9 中国龙舟协会技术委员会 副主任

佛山市南海区武术龙狮协会 会 长 佛山市南海区体育总会 主 席

张宗珊 肇庆师专.体教 1984.9 肇庆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 校 长 李京多 肇庆师专.体教 1987.9 云浮市云浮中学 副校长 卢景值 肇庆学院.体教 2002.9 肇庆工商学院学生处 副处长

体育与健康学院 2010年6月20日

篇2:40周年校庆体育与健康学院有关情况介绍

对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等七所高职院校,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五种方法调查了解高职学院学生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高职学院男女学生运动损伤比例、易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等方面情况。每校随机抽取男、女学生各30人, 共计420人。发放调查问卷420份, 回收398份, 回收率为94.76%, 其中有效问卷为392, 有效率为98.49%。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湖南省高职学院男女学生运动损伤比例的调查

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 (392份, 男194份, 女198份) 进行了性别与运动损伤人数统计, 有过运动损伤史人数:男性96人, 占49.5%, 女性18人, 占9%。

可以看出, 在高职学院学生中, 男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远远大于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男生发生运动损伤史的比例接近男生总人数的一半, 而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只接近女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九。

2. 湖南省高职学院学生常见的运动损伤部位调查

对高职学院学生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进行了调查, 结果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 高职学院学生的运动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踝、手、腕、膝、大腿和小腿等部位。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踝关节稳定性较差, 在体育运动中, 特别是起跳和落地, 踝关节的稳定性下降, 地面不平或者踩到他人都极易造成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3. 易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调查

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统计, 篮球315人, 80.4%, 足球77人, 19.6%, 田径71人, 18.1%, 其他28人, 7.1%。结果显示高职学院学生受伤的运动项目以篮球运动项目为主, 占比80.4%, 其次是足球运动项目, 占19.6%, 篮球和足球运动项目因身体接触较多, 导致运动损伤的频发。

由于球类运动项目的情况复杂, 运动中常常要做一些转体、急停等动作, 因此球类运动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 此外像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需要较强的身体对抗, 存在许多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球类运动项目的损伤频率高发。

4. 导致高职学院学生运动损伤原因的调查

在有效问卷当中有392名学生表示自己或同班同学有运动损伤史, 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准备活动不足 (人数204人, 52%) 、身体碰撞 (95人, 24.2%) 、场地器材服装原因 (55人, 14%) 、意外偶然因素 (28人, 7.2%) 及其他原因 (10人, 2.6%) 。

准备活动不足是导致运动损伤最主要的原因, 其占比为52%, 其次身体对抗也易导致运动损伤发生, 场地器材服装等因素也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三结论

第一, 男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远大于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

第二, 以篮球为主的身体接触较密切的运动项目更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第三, 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踝、手、腕、大腿和小腿等部位。

第四, 准备活动不足是导致运动损伤的元凶, 场地、器材也会影响到运动损伤的发生。

摘要:本文对湖南省七所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男女学生运动损伤比例、易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 发现问题并分析了原因, 得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运动避免损伤的有用结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运动损伤

参考文献

篇3:40周年校庆体育与健康学院有关情况介绍

一、运动参与

本领域里《标准》只强调了学生应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虽然《标准》没有具体谈到任何一个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但体操的特点体现出体操的教学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理想选择。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普及。体操可以从不同的群体和职业的需要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身体条件和训练水平以及不同的设备,因人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项目与内容进行练习,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健美体型的目的。尤其是基本体操中的徒手体操、健美操、实用性体操等,都符合广大青少年锻炼的需要,易于开展。

2.全面和有重点地锻炼人体。体操的内容丰富、动作变化多样,为全面和有重点地锻炼人体提供了有利条件。合理选择体操项目内容,坚持锻炼,能全面增强人体运动系统、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全面发展。

3.有一定的艺术要求。体操成绩的评定不仅看结果,还要看完成动作过程的技术质量和身体姿态。在体操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单个动作或成套动作的完成要求准确、协调、幅度大、节奏感强、姿势优美。另外,许多体操练习内容和形式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通过音乐的伴奏增强了动作效果,体现了体操的健、力、美,如艺术体操、健美操等。体操的艺术要求是通过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美、形体美、音乐服装美、精神风貌美等体现出来的,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所以体操教学对学生进行身体形态的塑造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美育教育。

4.体操的保护和帮助。体操的项目和动作类型多样,许多练习形式处于“反常”状态。特别是竞技体操的器械项目,时间和空间上要求协调,动作要求准确度极高,都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有些动作掌握困难,必须给予保护和帮助。体操的保护和帮助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互助的精神。

二、运动技能领域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标准》强调学生要知道所做简单运动动作的术语,如体操的转头、侧平举等。了解所练习的运动动作的术语,知道体操动作术语,如前、后滚翻,侧手翻,舞蹈中的跑跳步,健美操中的吸腿跳等,并能观看一些体操项目的比赛。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能观赏体育比赛,要求学生了解体操的基本技术知识、简单战术知识、体操的竞赛规则,并能观看现场或电视中的体操比赛和表演。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要求学生知道竞技体操与健身体操的区别,知道体操运动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价值,并且知道体操的一些世界赛事,比如世界杯、世锦赛、亚运会、奥运会等。了解国内外重大体育事件,比如如何申办奥运会等。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体操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体操的一般技战术的有关知识,还能学会关注国内外的体育新闻以及欣赏体操运动,从而提高体操文化素养。

2.学习应用运动技能。《标准》强调学生要初步掌握简单的运动动作,如能做出基本体操的动作,如滚翻、倒立等,并能模仿简单的舞蹈或韵律体操活动动作等。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要求学生能做出体操的简单的动作组合和舞蹈或韵律体操活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初步掌握基本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器械体操及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发展技术或战术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完成一两套体操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及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动作等。提高一至三项运动技能,要求学生能较为熟练地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及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动作等。组织和参加小型比赛,要求学生能组织或参加小型体操比赛,如班级间单项体操动作比赛。也可参加班级以上的体操比赛,如年级间、校际间、社区内等。“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目标强调通过多年的体操学习,学会体操的基本运动技能,形成兴趣爱好,最终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体操运动去锻炼身体。

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标准》强调学生要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表现在学生体操课中如何进行互相帮助、自我保护和他人保护,并且知道在何种条件下可以安全地进行体操练习。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危险的方法,如了解体操动作易发生危险的时机并且知道避免的方法。注意运动安全,即能够明白体操运动行为安全和不安全的区分和评价。具有处理安全问题的一般能力,例如体操器械的不安全因素的排除。由此可见,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操运动,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安全地进行体操活动以及处理安全问题的一般方法等。

4.获得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标准》强调学生要初步掌握在野外条件下的基本生存技能,体操的专门器械如体操的爬绳、爬杆运动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野外活动能力。

三、身体健康领域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标准》强调学生要注意正确的身体姿势,要求学生能指出坐、立、行时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的区别,说出处于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时的感受。基本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如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体操形体课的练习初步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能够在学习、运动和生活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即要求学生在体操、舞蹈或韵律活动等项目的学习活动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基本体操、舞蹈等多种身体练习形式,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发展体能。《标准》强调学生要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如在体育游戏中进行多种移动、躲闪、急停、跳跃等的练习。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如一些体操游戏能发展学生的动作的灵敏性,大多数体操动作都能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平衡木等器械或体操的平衡动作发展身体的平衡。发展速度和平衡能力,利用体操燕式平衡、侧平衡等平衡动作练习平衡能力,跳马练习能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艺术体操、健美操能发展灵敏性,跳绳等练习能发展有氧耐力,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器械体操能发展人体上、下肢肌肉力量,一些器械体操和技巧动作能发展腰、腹肌肉力量。发展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跳绳、健美操和基本体操等能提高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体操的多种练习形式都能发展肌肉力量、耐力和柔韧性。

四、心理健康

《标准》强调学生要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表现在在体操课上学生敢于做一定难度的动作,如支撑跳跃,器械体操上的一些难度动作等。体操的很多项目都是在非常规状态下去完成的,有的动作完成要求及时,有的动作要求果断,有的动作要求学生要大胆,所以通过体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果敢顽强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另外,《标准》强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体操是具有艺术性的体育项目,适于表演和展示自我的特性,如女子独有的艺术体操项目,大众和竞技的健美操比赛项目,体育舞蹈等都适合于学生进行自我表现的培养和自我愿望的展示,也能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五、社会适应

《标准》强调学生要在游戏活动中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在体操课的体育游戏中可以表现出来。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行为,体操的特点之一就是保护和帮助,要求学生要有合作精神,体操的集体游戏更能表现出合作的行为。理解不同运动角色的任务,在体操比赛和体育游戏当中,要求能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并且能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所以通过体操的教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游戏和体操运动,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形成乐于助人和接受他人帮助的态度,体验尊重和被尊重的感觉。由此可以加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能促使学生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与体育道德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4:40周年校庆体育与健康学院有关情况介绍

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新形势下迈向市场化。本文以2004级体育专业学生为对象, 对2004级体育专业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对策, 以期对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有所帮助。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沈阳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15所体育学院的2004级体育教育、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新闻等专业的500名学生。

1.2 研究方法

网络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学院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现状调查

2.1.1 体育学院毕业学生就业领域期望分析

有39.8%的学生就业领域定位在了高校, 2 5.7%的学生选择的是其他教学单位, 其他教学单位包括各种职业技术学校, 初高中及小学教学等工作。19.7的学生选择了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就业, 而继续深造和自主创业的学生仅占8.2%和6.6%。通过调查看到大学生在期望和现实的对比中, 在期望行业中, 应届毕业生对政府机关、三资企业的期望值最高;在实际就业情况中, 实际就业岗位是呈现相对均衡分布的状态。

2.1.2 体育学院毕业学生期望就业单位性质统计

高校体育专业毕业学生期望选择教育行业的占64.3%, 其中大部分学生想从事高等教学工作。而事业单位如部队、政府机关、银行职员、行政人员占到了43.8%。一些企业单位的就业期望去向仅占11.6%, 行业转行期望占到了15.7%。

2.1.3 体育学院学生期望选择就业地域分析

从调查问卷中有41.8%的学生期望去大城市发展, 认为在大城市的就业率和人文条件、地理环境都会比其它一些中小城市或农村要强。有21.7%的学生就业期望去中小城市, 17.1%的学生期望回生源地工作, 另有15.3%和4.1%的学生期望去支援大西北和持无所谓的就业态度。这也说明了体育专业学生认为自己能在所选择的城市实现自己的价值。

2.1.4 体育学院学生期望选择薪水分析

35.7%的学生期望自己的收入在5000元以上,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如果考上国家级或市政府公务员, 其收入水平也不足3000元, 而从事健身俱乐部或经商等其它行业可以达到5000元以上的收入。从选择期望就业单位性质与收入的表格中可以得出至少有8.4%的学生实现不了5000元以上的收入, 也就是说高估了自己的期望薪水。期望3000-5000元的月收入水平的学生有31.3%, 期望2000-3000元收水平的有19.7%, 期望薪水在2000元以下的占13.2%。

2.2 体育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期望值实现的也仅有28.5%, 去往事业单位工作, 如部队或是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期望值也仅有19.9%实现, 企业单位的就业情况比期望值高出9.1%。

2.2.1 学历比能力重要的思想是高校招聘的主流

高学历毕业生身价水涨船高。如今有不少企业打出“欢迎博士生, 考虑研究生, 不招本科生”的旗号;有的则直接以高薪纳高才, 如解决户籍和房子、一次性付安家费等。高学历的人才将无疑更有利于企业完成这一战略目标。

2.2.2 地域期望值定位较高与现实情况不成正比

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就业区域限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由此造成非常严重的挤“独木桥”现象, 挤不上的学生却对其他地区的岗位“不屑一顾”。

2.2.3 体育教师职业岗位竞争日趋激烈

体育教师岗位竞争有日趋激烈的态势, 给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严重压力。由于国家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和福利待遇, 高中学生逐渐看好教师这一稳定的职业, 报考师范的人数骤增, 使得当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也逐年增多。

3 结论

3.1 加强思想教育,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2 就业期望呈现多种矛盾;

3.3 体育学院学生就业应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

4 建议

4.1 开展就业指导, 帮助大学生确立健康的就业心态

加强就业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 完善信息服务, 拓宽就业渠道, 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择业和就业机会, 积极开展就业心理指导,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就业挫折, 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

4.2 大学生要主动树立与当前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观

首先, 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其次, 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最后, 树立“先锻炼、后发展”的观念。

4.3 对理想职位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理想职位期望值过高, 势必会对较不理想的结果过分恐惧而产生不必要的紧张, 当然也就无法正常发挥了。

4.4 缩小城乡、地区差距, 淡化劳动力市场分割现实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缩小城乡、地区差距, 利用劳动力市场和工资的导向和调节功能, 吸引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就业。

4.5 建议在大学校园里开设职业规划

有利于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当今社会就业形势的现状, 也便于学生能够合理的制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并为自己的定位而去努力, 这对社会培养人才规划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燕.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

[2]肖强.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引导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5.

[3]袁美学.大学生择业观问题及教育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5.

篇5:40周年校庆体育与健康学院有关情况介绍

【关键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顶岗实习 情况调查

1 体育学院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的基本情况调查

1.1 体育学院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的人数的情况

2012年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参加顶岗实习的同学共计100名学生,其中男生86名,女生14名。女生人数较少,这与体育学院女生人数较少的现实相符。在所去的实习地的安排中(昆明、曲靖、玉溪)学生22人;(大理、丽江、红河)学生20人;(保山、迪庆、版纳、怒江)学生16人;(德宏、临沧、普洱)学生20人;(楚雄、文山、昭通)学生18人。这些实习点遍布云南省个各个市,各个市实习人数分配相差较小。

1.2 顶岗实习点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见表1):实习地67%在农村,大多数师范生都被派往农村及城市周边地区进行顶岗实习支教,这也体现了顶岗支教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培训并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一方面顶岗实习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短缺。通过顶岗实习,可以缓解中学师资紧张状况,填补农村中学师资不足的现状;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另一方面顶岗实习生活条件不如城市,住宿、饮食、交通、环境、生活等多方面生存问题涌现出来,实习生面临着重要挑战。

1.3 体育学院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对参加顶岗实习的态度

表2统计结果说明:在看待顶岗实习的认识中,35%的实习生是为了增强找工作时的竞争优势,21%的是为了提高为人处世能力,为从学生向职场人士转变做准备,20%的实习生是为了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确认喜欢或擅长的职业,只有24%的认为是学校的要求。大多数实习生对对顶岗实习的认识都有明确的目的,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是学校的要求。

2 体育学院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顶岗生实习内容调查

2.1顶岗实习生所代课程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体育学院2009级体育教育顶岗实习生全部被安排到了本专业(体育教育)的学科中实习,专业与实习课程相符度高。此外表3统计结果表明,80%的实习生单纯进行授课活动,而其余20%的实习生能够参与到授课以外的教学活动中去,如兼任班主任、值周工作、总务处,教导处工作,还有12%的实习生兼任其他学科教学。因此,我院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教育情况,在实习支教前地课程内容培训阶段,不仅要对体育课程进行培训还应该对其他课程进行相关的指导,以适应农村的教育现状。

2.2顶岗实生体育课教学情况

根据表4可以得出,21% 的受援学校有体育课的教学大纲,24%的受援学校的体育课堂内容由当地领导安排,而37% 的实习生却是自己选择课堂内容,这种做法与中小学体育课的课程要求是不相符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小学生的体育健康发展,不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顶岗实习生应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参照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大纲并结合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课堂内容,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3顶岗实习生人际交往情况

在实习学校的实习生的与人交往能力调查中(见表5),25%的实习生与同事关系很好,48%的实习生认为好,27%的实习生认为一般,没有人认为自己与同事的关系是很差或差。在调查实习生该怎样与同事相处知道中,80%的实习生认为要互相尊重,20%的实习认为要相处的像朋友,这反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在定实习期间与同事、学生相处融洽,深受实习学校老师学生的喜欢喝爱戴。

4顶岗实习生对顶岗实习后的反思

顶岗实习期间,师范生吃住在中学,不再在班集体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上课、下课、考试等。他们要以独立个体来面对社会,虽然这里的社会只是中学校园,但实习生需要处理工作中的事件,要以教师的身份和学校领导、学校教师、不同的学生、学生家长交往,会遇到不曾经历过的挫折和失败。新环境中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对自己的处事和交际等能力有了深刻的认知,并且找到了透视社会的窗口,对社会对自己有了相对成熟的了解。

2009级顶岗实习生多为9O年代后的独生子女,他们面对艰苦的条件,陌生的人群,顽皮的学生,没有感到沮丧和失望。实习归来,他们最大的收获竟然是:了解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坚定了从教为师的决心。这完全出乎调查者的意料,正如一位实习生所说:说实话虽然在师范上学,但并不准备将来当教师。但农村学校对高层次教师的渴求,让我加深了对教师职业内涵的理解,坚定了当教师的信念。从他的话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实习生经过实习后职业定向发生的巨大转变[5]。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 在对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顶岗实习的基本情况调查中发现,参加顶岗实习的实习生女生只有14名学生,相对较少,但这与体育学院男多女少的现实是相符的。顶岗实习的实习点67%在农村,顶岗实习学校环境一般,顶岗实习生对实习学校的满意度不高。

2 在对体育学院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顶岗生实习内容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生在顶岗实习期所带课程与本专业相符,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人际交往情况较好,但是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普遍缺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随意性大,无教学大纲、不按教材进行授课的情况普遍存在。

3 体育教育专业的顶岗实习生通过顶岗实习,在对实习归来需要加强的能力调查中发现,实习生主要欠缺的是组织工作能力和教学基本功,通过扶贫顶岗支教,多数支教生更加坚定和树立了从教观,以及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理念,增加了自己的就业信心。

5.2 建议

1 做好顶岗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实习质量。创造环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其对艰苦环境的适应性,独立地生活和开展工作。加强与农村中小学校的合作,建立见习或短期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前往这些学校见习或短期实习,切身体验真实教学环境。聘请这些学校的领导或教师到院校讲学,介绍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实情,让学生对农村教育教学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在参加顶岗实习前对实习地的环境做到心中有数。

2 用多种形式,加大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师范类学生的素质和从教技能,强化师范特色,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要求,在教育培养模式中要科学、规范、系统地加大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3 学校应该不断完善体育器材设施,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求来增加和完善体育器材设施,为实习生更好的进行各种体育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保证。顶岗实习生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自制简易的体育器材设施,最大限度丰富学生的体育课。

4 重视顶岗实习后的反思与总结,提高师范生培育质量顶岗实习后的反思与总结是具有高度含金量的环节。由于支教实习归来的学生面临毕业、就业等问题而忽视了实习生返校后共性问题的解决。通过顶岗支教实习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改进配套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改革、岗后补课。

【参考文献】

[1] 刘馅,李春晖.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刍议[J].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78一80.

[2] 顾连忠,蒋丽辉,赵冬英,张淑敏,张丽萍.顶岗实习调适高师学生就业认知心理的有效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

[3] 郭建耀,闫祯.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的现实意义.当代教师教育.2009.12.

[4] 华建军,孟明亮.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状况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1).

篇6:40周年校庆体育与健康学院有关情况介绍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而且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1]健康是第一状态, 疾病是第二状态, 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度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 国内常称为“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经过严格统计学统计, 人群中真正健康和患病者占2/3, 有1/3以上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不是疾病, 却是现代人身心不健康的一种表现。预防、消除亚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 (W H O) 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走出亚健康已成为21世纪健康新任务。亚健康已向整个人类出示了黄牌,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是本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教育部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 近40%的大学生有体虚、易疲劳、失眠、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绪不稳定等亚健康状况[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赣南医学院04级临床专业与整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中分别抽取5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 收回100份, 有效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亚健康”的成因分析:

2.1 心理失衡、失调

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的原因有很多, 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都是, 也可能有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大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等, 影响了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内分泌调节, 从而影响到了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2.2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当代大学生中有很多都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 特别是饮食无规律, 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从赣南医学院04级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男女各50人作为调查对象, 结果如表1。

国外研究认为, 吸烟和饮酒行为与青少年的放抗性、攻击性、控制性、低自尊等人格特征有密切联系。

2.3 每天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少

目前的大学生中有很多人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 研究随机抽取了临床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大学生各50人作为调查对象, 结果如表2。

调查结果显示, 临床专业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运动人体要少, 而且他们运动时间都很短。这当然有多方面原因, 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得较少, 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 平时自觉锻炼的机会也很少。由于现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 课余自己安排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 学生每天参加1h体育活动得不到保证,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3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影响

3.1 体育运动能环节精神压力, 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紧张

大学生学业任务重、压力大, 使心理紧张度增加, 研究表明, 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

我国心理工作者对一组原来体质差的青少年, 通过体育运动进行跟踪研究, 发现在提高体质, 其中情绪有如下变化, 由内向变直率, 自卑变自信、羞涩变为大方, 保守变为创新, 苦闷变乐观, 冷漠变开朗, 优柔寡断变为果断敢为,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 体育锻炼可以降低焦虑、减轻抑郁。

3.2 体育运动可以协调人际关系,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 是和造成人们亚健康活动不同的一种活动, 在比赛场上,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中, 用语言和文字进行的交往少, 因身体的动作表情、眼神等非语言的交往多, 我们通过对方的表情就可知道是喜是怒, 进一步根据对方的动作就可理解对方意图, 比赛中,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通过拥抱、拍拍肩膀, 对对手掌或握手等身体接触来表达友好、友爱之情, 这种特殊的交往不分因感情深浅, 身份高低, 对心理亚健康状态有良好的调解作用, 特别是对于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 在适应新的人际关系上有良好的作用。

3.3 体育运动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与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活动中, 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表现得鲜明强烈, 丰富多彩、紧张多变, 而且两极性的情感交织发生, 情绪的发生和变化直接影响到身体各部分能力的发挥, 从而影响到运动成绩。在运动中体验到的轻松感、获得胜利的喜悦感不仅可以引起运动的强烈动机而且有利于激发勇敢拼搏的精神, 使运动技术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 在体育运动钟, 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 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 不仅可以集中注意力以取得运动的好成绩, 而且可以锻炼个人坚持实现目标, 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3.4 体育运动可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

人的任何一个有目的、有社会倾向性的活动, 都必须以生物功能为基础, 由意识活动即心理活动来调节。人的心理是生物界程度最高的心理, 原因是人的社会程度最高。人的生物功能对社会功能的服从和适应, 必然伴随着连接两者之间的心理过程 (及意识性) 。心理健康乃是构成人的健康的重要部分, 而任何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活动, 必然使人产生显著的心理活动。研究表明, 强度是以的体育活动, 通过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 可提高唤醒水平, 使人精神振奋, 消除疲劳, 摆脱烦恼。对精神不振, 心境很差的人具有显著的治疗和调节作用。经常进行体育运动, 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增加心理坚强性和自信心, 并具有减轻应激反映以及减低紧张情绪的作用。通过群体的体育活动, 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 使社会交往增加, 身心欢快, 有助于消除孤独症, 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 从而实现对人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

4 结论

4.1 加强健康教育, 树立“健康第一”的概念提高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当前大学生对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对健康的内涵与外延理解模糊。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健康知识的教育, 使学生懂得真正健康的含义。

4.2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引导学生积极改变原有的不良的生活习惯方式, 克服有害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使学生课余时间过得丰富充实而有意义。

4.3 加强学生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定期举行有关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讲座,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 及时给予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凯.健康必读书.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2.

篇7:40周年校庆体育与健康学院有关情况介绍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等贵州民族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发现, 贵州民族高校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体育基础课和大学二年级开设的体育选项课的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针对贵州民族高校的特点, 提出拓宽课程管道, 优化课程结构, 构建科学体育课程的建议, 对深化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大学本科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共120 名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 为论文提供理论借鉴。

2.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有关《体育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 2012 年5-2012 年7月在学校发放120 份, 其中男生60 名, 女生60 名。回收有效问卷117 份, 回收率达97.5%。为确保问卷的可信度, 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重复测试, 最后将两次调查问卷进行信度测评, 求得R=0.92, 证明本次调查问卷的可信度。

2.2.3 访谈法

针对本研究, 于2012 年7 月份发放问卷的同时还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的大一、大二的部分学生进行有关课程设置问题的交流, 得到了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2.2.4 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并整理出来数据进行简单统计, 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逻辑分析, 为文章提供数据证明。

3现状调查

3.1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情况

(1) 基础体育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 按照行政班进行教学, 男女分班, 教学内容主要以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等为主。第二学年以选项课的形式进行体育项目的学习, 打乱行政班, 男女分班, 学生依照个人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体育项目的学习, 教学内容主要以球类、健美操、体育舞蹈、少数民族体育等为主。

(2) 在体育课程学习中规定了体育理论课程学习的课时, 但是在实践教学上并没有按照教学大纲计划的要求合理的进行体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步入正轨。体育理论课程学习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关键, 而在大学体育课学习中却很少看见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程。

(3) 体育学习年限设置为2 年, 每周2 节体育课, 但实际情况遇到天气因素的影响, 经常出现不上课现象。

3.2 学校体育公共资源的分析

3.2.1 体育设施

由表1 我们可以得知:学校公共体育场馆中数量最多的是篮球场, 其次是乒乓桌、排球场, 其中所占面积较大的田径场和足球场数量少, 而田径场只在上课时向学生开放, 课余时间大部分处于封闭状态。一些新型体育项目的运动场馆却受到遏制。像网球场, 羽毛球场, 游泳池, 跆拳道馆的开放数量基本为零。从中分析可以看出学校的体育设施大部分是以体育教学功能为主, 主要原因是建造价格低, 不易破坏, 以及不受到学校资金的限制。

3.2.2 体育教师

通过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教师的调查, 发现传统体育项目教授教师较多, 像篮球、田径、足球类等;而新兴体育项目教授教师则存在严重不足, 如网球、跆拳道、防身术等, 面临着不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的局面, 严重的两极对立。值得注意的是, 在民族地区以民族为特色的院校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师资力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例如在蹴球项目上更是以独枝教学。

3.2.3 公共体育课网上选课系统分析

公共体育课网上选课是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选课方式, 它在网上公布体育选修课的信息, 对体育学习的项目、学分、教师、人数、课时都有一定的限制, 学生通过获取的信息依据自己的兴趣与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种选课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便利, 但也存在不足。

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体育选项课程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不足:首先, 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不多, 热门体育项目受人数的限制而导致想选都选不了。有些体育项目也因学校在场地、器材、师资方面的限制, 根本无法开设。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的学习也便无从展开;其次, 体育项目的确定不能反映学生的时间需求, 可能有些学生不喜爱的体育项目开设过多, 而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却没有开设,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从而致使教学质量较差。

3.3 教育结果分析

3.3.1 体能素质

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课程身体素质达标表中可以看出,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研室制定的体育健康课程达标成绩与学生所处身体发展状态所应表现出来的身体素质有差距。由表3 我们可以看出, 尽管学校制定的达标成绩较低, 但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117 名学生的身体素质调查中我们发现依然有不少学生处于未达标状态, 尤其男生是在力量、柔韧、灵敏方面未表现出大学生应有的身体素质, 女生在力量、耐力、速度上也存在着不足。

3.3.2 健康意识

由表4 我们可以得知, 在校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较好的体育健康意识, 很多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只是限定在体育课中, 自觉锻炼的主观愿望还不够强烈, 体育锻炼并没有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模式。

现代大众体育提倡的“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并没有使学生体会健身的价值, 体育健康知识仍然贫乏, 健身能力差, 这说明当今高校体育教学效益不高, 没有帮助学生建立起终身体育的体育价值观。

3.4 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程开设的调查

运用访谈法和一部分学生进行交流, 得出了学生渴望在高校开设正规体育理论课程的这个结论。同时发现有85%左右的学生从没上过体育理论课, 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体育知识原理, 为以后的建身, 运动康复打下基础。

大多数学生都希望通过体育理论课程的学习能使自己成为真正懂得体育的人, 能够了解体育, 而不是简单的认为“体育是野蛮人的活动”。

3.5 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3.5.1 有关体育课程设置的问题

由表5 可以看出, 学生希望掌握的体育项目情况。男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中前居前三甲的分别是网球、游泳、篮球。其次是排球、搏击防身术、羽毛球。女生中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居前三甲的分别是网球、羽毛球、搏击防身术, 其次是瑜伽、健美操和游泳。而传统的体育教学项目如田径、武术、体操, 并没有受到21 世纪大学生的青睐, 这主要是因为新兴体育项目还没有得到普及以及学生的体育习惯转变的因素导致的, 而结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安排, 发现与学生的体育学习意愿产生很大的冲突。

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 学生认为学校设置的体育教学内容不能满足自己的体育学习需要, 学生想要掌握1-2 项比较贴近未来职业的体育项目, 能够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服务。而从学校的角度去分析, 主要是因为体育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以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为主, 缺少新型的体育项目。同时, 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3.5.2 学生对体育年限、课时的调查

由表可知, 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年限, 周课时呈现出一致性特点。其中有40.2%的学生认为大学体育开设时间为2 学年2课时, 42.1%的学生认为时间限定在2 学年4 课时。其中最突出的有45.7%的学生时间限定为3 年2 课时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时间限定在3 学年4 课时和4 学年2 课时。学生认为学校设置的体育学习时间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可能受到各种危机感想借用更长的体育学习时间来发泄, 也可能期望只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体育运动技术, 提高运动水平, 或者是自身性格的影响, 希望借助于一个集体的学习机会来减少独自练习的沉闷感。总之, 学生希望大学体育教育过程能够落实于整个大学过程。

4对策与研究

4.1 改革教学内容, 优化体育课程结构, 开设符合学生兴趣的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设置的中心环节, 因此, 学校必须在明确体育课程性质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原有体育课程体系, 建立学校新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开设健身价值高的项目, 使之符合多元化、个性化、具体化、发展性的目标。在课程的具体目标上, 要使学生学习的体育项目与学生学习的专业特点和学生从事的职业相结合, 使学生能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将体育进行到底。比如从事文秘工作的,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开始板凳操, 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 地点的限制进行体育锻炼,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在项目学习目标上, 不追求面面俱到, 应该把目标定位在使学生掌握1--2 项自己喜爱并且可长期坚持锻炼的体育项目, 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在体育课程结构上, 可减少其必修课的学习时间, 增加其选修课的数量, 加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性, 而不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4.2 将体育理论课程纳入体育教学体系, 理论与实践课同步进行, 使体育理论课程步入正轨

体育教学包括体育实践教学和体育理论教学, 体育理论教学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 而忽视了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 导致学生体育知识贫乏, 在体育锻炼中缺少正确的体育理论指导, 导致锻炼水平效益差, 因此, 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 将体育理论课程纳入体育教学体系, 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在内容安排上既要考虑近期效应, 也要着眼与未来, 例如可以将运动保健、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体质评价等课程传授给学生。在传授模式上, 可采用'2+1" 模式即2 节实践课结束后, 安排一节体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具体途径上可以通过专题讲座, 讨论的方式进行。有条件的高校可采用网上学习的形式, 将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放在校园网上,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怎样减肥?在师资充足的条件下也可以以网上提问的形式向教师提供咨询。或者将体育理论纳入体育考核中, 使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步发展。

4.3 延长体育教育学习时间, 增加体育教学年限、周课时次数

充足的体育学习时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条件,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以2 年, 一周2 课时的体育教学时间是不能够保证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 在学生还没有形成体育兴趣和习惯以及独自锻炼的能力就结束体育课程的教学, 使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活动也会随之告终, 体育教学面临着这个严峻的挑战。高校应该增加体育教学年限, 在年限上高校可以将2 年年限和一周2 课时, 改为3 年年限和一周2 课时。或者是2 年年限和一周4 课时。使体育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时代, 同时,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有组织的集体的活动和个人独自锻炼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体育学习时间, 以达到增强体质, 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目的。

4.4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 合理运用体育场馆, 发挥体育场馆的职能

体育场馆设施的完备与否是体育能否实施的保证, 而体育场馆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同样也影响着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开设, 高等学校应该以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 来实现体育场馆的合理运用。在资金上学校应该加大其对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 在体育项目场地上应该加大对新型体育项目场地的建设, 在器材设备和配套设施上完善其功能, 针对学校封闭的体育场应该加大其开放时间, 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机会。

4.5 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 引进新型体育运动人才

4.5.1 引进体育人才, 实现体育运动的全面发展

高校的体育老师大多数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体育教师的职能和作用也在发生变化, 教师的综合能力已落后于素质教育时代的要求, 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 因此体育教师要提高综合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知识, 主要途径可以通过在校体育教师的在职进修, 教学观摩, 教学实习等方法提高其综合能力, 也可以鼓励在校教师在学力上的提升, 通过考取研究生, 博士生, 提高自己的学识能力。使体育教师成为一个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 高尚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心理品格与创造性的思维的授业者。在体育教师的引进上, 要注重新型体育运动人才的引进, 诸如在在网球, 游泳, 跆拳道等项目的体育教师。更新体育项目, 使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又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4.5.2 改革教学方法, 探索多模式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 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占主体, 只按教师要求的去做, 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统一要求统一行动, 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受到遏制, 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突破单一的机械式的教学方法, 向开放式, 探索式的教学模式前进, 让学生走出学校, 走近社会, 贴近大自然。在细节上, 学生的学习不要受太多的客观条件的制约, 例如在对复杂动作的学习, 体育教师可以简化规则, 淡化动作技术难度, 按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规则和方法, 增加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4.6 完善体育网络选课系统, 增大学生的选择余地

学生能否选到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在体育网络选课内容上应该多开设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 在整体上丰富多彩, 内容学习多种多样, 可以在选修课上开设比较实用, 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在选课形式上要加大学生选择的自主性, 比如在体育项目人数上, 学校可以采取分班制, 将学习时间延长在课后, 就可以在体育项目人数限制上提高一个点。而对于身体有疾病的学生, 学校应该给这类学生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等课程。总之网络选课系统应该尽可能科学化, 简便化, 为学生营造体育学习的氛围。同时学校应该与网络开发商进行协调, 开发出能够满足学生选课便利化的网络选课系统。

5结论

(1)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期望学习的体育项目存在很大的分歧, 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导致学生学习效益低, 没有培养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健身能力差, 没有形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终身体育受到很大的冲击。

(2) 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贫乏, 体育健康知识的欠缺。没有正确的体育锻炼指导, 培养了一群懵懵懂懂的学生。

(3) 体育学习时间的不足, 对体育知识的学习缺少保证。使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限于表面。

(4) 体育场馆的不完善和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影响着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效益, 根据调查发现学校的体育场馆数量和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 影响着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学习。

(5) 公共体育课程网上选课系统在学生选课上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学生只能为了学分学习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体育项目, 这严重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等科研方法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等贵州民族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发现, 贵州民族高校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体育基础课和大学二年级开设的体育选项课的课程设置中存在诸多问题, 针对贵州民族高校的特点, 提出拓宽课程管道, 优化课程结构, 构建科学体育课程的建议, 对深化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陶艺的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初中作文:奶奶给了我无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