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材料

2024-08-15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材料(精选8篇)

篇1: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材料

C证面试辅导 面试程序 抽活动课说课内容 备课 可带资料 面试 不可带资料,可带自己写好的东西 自我陈述 面试员质疑与评价 评价标准 稳定的情绪 自然的表情 流畅的表达 准确的自我分析 恰当的课题 具体的活动环节 面试评价标准 运用基本理论是否得当 辅导过程设计是否得当 语言思维表达是否得当 情绪行为表现是否得当 对自我分析的综合印象 面试注意事项 衣着得体 充满自信 目光平视 面带笑容 坐姿自然 携带身份证 注意事项 带参考资料 面试时尽量不读 与测试员有目光交流 面试内容

一、自我分析:

1、对自己的心理素质做一个简要分析,包括:性格、气质、情绪、思维等. 2、简述自己申请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理由。时间:5分钟。

面试内容

二、活动课 根据所指定的内容范围,以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生为对象,构思与设计一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简述各项设计安排的主要理论依据。时间不超过10分钟。气质类型及特点 胆汁质 热情积极,容易感动,情感体验深刻而且稳定,行为坚忍不拔,迅速而又坚定,言语明确,并富于表情。情绪方面,无论高兴还是忧愁,体验都非常强烈,容易暴跳如雷;工作上生气勃勃,工作表现顽强有力。思维敏捷,爽直果断,有进取心,不怕困难,精力旺盛。抑郁质 多愁善感,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多血质 感情容易表露,行为敏捷,思维灵活,反应迅速,有很高的热情,喜欢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强,感染力强,适应性也强。缺点是轻举妄动,做事欠考虑,容易盲动出错,同时也缺乏耐力和毅力。粘液质 感情不容易发生也不容易暴露,即使在可能引起激动的情况下,也很难引起激动,“喜怒不行于色”。遇事谨慎,三思而后行,持久力强。

心理辅导教师基本素质 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有爱心; 有奉献精神;

name=baidusnap1>宽容的胸怀; 有耐心、沉着、冷静; 有敏锐的感受性; 有较强的理解力; 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教育责任心; 有维护自己身心健康的能力 申请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理由如下: 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项“必不可少、大有作为、功德无量”的事业,充满人文性,实实在在影响人的一生。我喜欢做些实实在在、能为别人带来快乐的事,同时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对我自身人格的完善很有帮助。具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应有的个性特质,如较强的感知能力,善于洞察对方的情绪、情感,为人善良,喜欢帮助他人,不计个人名利,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的人性观。心理辅导活动课构思与设计 ①本堂活动课的主题; ②本堂活动课的主要目标; ③课前准备的主要内容; ④活动的主要过程; ⑤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原则 动感第一原则(活动性-基本形式)情境体验原则(体验性-关键和价值所在)现场生成原则 主体参与和成员互动原则 和谐有序、民主开放原则 倾听、理解与尊重原则 “全人发展”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 助人自助原则(实质)活动课方案基本格式 活动主题 适用年级 辅导理念 辅导目标 设计思路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暖身活动、体验感悟、与人分享、引导实践(明镜台、智慧泉、回音壁、启示录)活动主题

自我意识辅导

学习心理辅导 人际交往辅导 生活适应性辅导 自我意识辅导―

name=baidusnap0>学会认识自己 ●罗杰斯认为:自我意识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 自我认识辅导――从“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角度展开;

△ 自我体验辅导――从“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等角度展开;

△ 自我监控辅导――从“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调控”等角度展开。

学习心

学会学习

●张春兴认为:在个体20岁以前的五个发展阶段的发展危机,无一不与认知学习时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经验有关。△ 智力因素发展性辅导(智力因素有哪些?)△ 非智力因素发展性辅导(非智力因素有哪些?)

人际关

学会交往

△ 同伴交往辅导

△ 师生交往辅导

△ 亲子交往辅导

△ 陌生人交往辅导

生活适

学会生活

△ 青春期适应辅导

△ 环境适应辅导

△ 升学就业辅导

△ 消费休闲辅导

辅导理念 辅导理念是辅导教师设计班级辅导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指南,它反映了辅导教师对组织某一次辅导活动的理性思考,它侧重于表述辅导教师对辅导主题的理解和把握。辅导理念主要包含了三个层面:

⑴ 教师对辅导主题在理论上的辨析。

⑵ 确定这一辅导主题的针对性是什么?也就是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倾

向是什么?这个问题要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中去找依据。

⑶ 实施这一辅导主题要达到的目的或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在我们设计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时,首 先要考虑的是: 我要解决什么问题? 班里学生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是什么? 他们的年龄特点又是什么? 这样,我们的选题才会有的放矢,才会受到 学生的欢迎。辅导目标 要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目标,目标必须集中,必须可操作,不宜太宽泛太笼统。放松心情,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注意有重点地坚持一些辅导的共性目标――如

任;

学会自我接纳;容忍别人;学习作出决定并接受其结果;减少孤独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增强关怀别人的能力;学会善解人意;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建立良好自我意识;合理调控情绪;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训练抗挫折能力;培养注意、记忆和想象等思维品质。

辅导思路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其关键在于理清思路,如果设计思路没有理清,情况就会比较被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生主体参与率很高、课堂活动流程动感很强。辅导活动的现场是瞬息万变、很难预测的,把辅导理念和基本步骤仔细想清楚,并且多考虑几种可能出现的学生反馈的角度以及自己应对的办法。过程中感觉不够流畅、效果不佳,除了教师个体因素外,问题往往出在辅导思路的迷失上。

活动过程 团体暖身阶段(初步互动,营造氛围)团体转换阶段(创设

境,提

题,激发探索)团体工作阶段(自我开放,面质回馈,问题探索)团体结束阶段(收获延伸,问题解决)团体暖身阶段(5分钟)通过热身游戏或其他媒体手段,促成团体成员初步的互动。营造轻松温暖氛围,调动情绪,集中注意力,增进信任感和凝聚力。充分展现教师的“尊重、接纳、关爱”的辅导态度。微笑、点头等体态语。必要时明确告知团体基本规范及辅导活动的注意事项。游戏、肢体活动、影视、音乐暖身 团体转换阶段(10分钟)以形象具体的方式提出某一个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出团体成员不同观点和不同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的碰撞和冲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积极对他人的意见予以回馈。小品表演、录像或电影剪辑、游戏情境 团体工作阶段(20分钟)设置更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反应学生成长困惑的活动或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思考。继续催化正向团体动力,促进学生自我开发。鼓励团体成员间不同观点交换,在支持与面质间取得平衡。注重团体的组织调控,引导学生关注团体目标,鼓励学生倾听,共同研讨有效策略。团体讨论(六六法、配对法、鱼缸法、代议法、班级论坛)、创意思考(脑力激荡、六W)、联想活动(自由联想、故事接龙、语句完成、辩论活动、机智问答、角色扮演、身体活动、回馈活动、比拟活动等综合运用。团体结束阶段 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收获,澄清团体经验的意义 鼓励学生将认知、经验加以生活化与行动化,使自己的收获向课外延伸 注意问题 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形散神不散 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必须从情景体验开始,引领感悟 必须促成主体自我发展 确保每个学生被注意到了 不要讲得太多,要创设平等和谐民主开放的氛围 必须拒绝对学生作否定性评价 祝您成功!* *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性格外向、胆汁质和多血质混合气质类型的人,具体来看大致如下: 对待自己:我是一个自信、自爱、自强、大方、谦虚的人,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属于天生的乐天派。“过去不等于 未来,只要起步,永远都不算晚” 是我人生的座右铭。

对待他人:我是一个喜欢和人交往,乐于帮 他人,能处处尊重、信任他人,对他人热情、关心、正直、诚实、礼貌、讲信用、重感情的人。能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站 在他人的立场审视自我的行为,体验他人 的心理感受,努力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对待工作:我是一个敬业、乐业、勤奋、敢做敢为、精力旺盛、喜欢尝试新事物、积极上进、有较强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人。对待现实:我是一个适应环境能力较强、不容易 被击跨、节约、能吃苦的人。认知方面:我是一个反映灵敏、记忆准确、思路 清晰、想象丰富、善于洞察对方的情绪、情感的人。情绪方面:我是一个情绪周期性较为明显,有些冲动 但能善于自我调控的人。意志方面:我是一个坚强、勇敢、自主、果断的人。个性方面:我是一个能够体验此时此刻的情感、对情 况作出有节制的反映,能够以积极的方式 体验自我、悦纳自我、对生活充满信心的 人。是心理素质(性格、气质、情绪、思维等)自我分析,不要写成个人小结 语言生动 活泼 可以有鲜活案例 不要千篇一律(所提供的例子仅供参考)自我分析注意事项 温馨提醒

class=“ad_box”>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

篇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材料

——2011——2012学年上期

一、健康的含义是什么?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

二、健康教育在创建卫生城市中的作用是什么?

1、进行社会动员,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创建卫生城市氛围;

2、传播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市民健康素质;

3、改变个体和群体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三、健康的10条标准?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四、有害健康的八种行为是什么?

1、吸烟;

2、饮酒过量;

3、不恰当的服药;

4、缺乏经常的体育锻炼,或突然运动量过大;

5、热量过高或多盐饮食、饮食无节制;

6、不接受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

7、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

8、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方式。

五、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几个因素 ?

1、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

青少年正处在各个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成型时期,许多文明卫生习惯的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的确立,都有赖于青少年期的培养和训练,而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有害健康的个人嗜好的出现往往也是从青少年期开始的,所以青少年期是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危险期,也是形成健康意识,养成健康习惯的关键时期。

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包括: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养成和发展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调整个人行为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维护公共卫生的良好品行。

2、合理营养与健康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有着特殊的营养要求。而营养素的功能就在于构成躯体,修补组织,供给热量,补偿消耗及调节生理功能。如果在青春发育期营养不足,不仅会影响身体发育,还会导致容易疲

劳、消瘦、抵抗力降低,甚至形成某些疾病。营养不良也是患结核、肝炎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3、环境卫生与健康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环境息息相关。人们应合理地利用环境因素,消除污染,预防疾病,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人们平均有90%的时间生活在室内,对于青少年,家是他们的主要生活空间,然而一些豪华、舒适的家庭装修却隐藏着各种危害,孩子的健康受到急、慢性损害,甚至引发各种疾病,如血液疾病、哮喘、智力降低等。空气、水、环境的其它污染都会损害孩子的健康。

学校要尽量改善学习环境,其教学建筑、环境噪声、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照明等环境质量以及黑板、课桌椅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4、运动与健康

篇3: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材料

所谓心理辅导, 就是学校老师, 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专业心理辅导知识和本领, 与学生加强沟通, 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 看待周围的事物。端正思想,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正确的认识自己。用一些具体事例, 向学生讲解, 什么事情可以做, 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才有利于自身发展, 有利于社会。辅导老师要科学理性的引导误入歧途的学生, 教会他们如何辨别是非, 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作为心理老师, 更要加强自身修养,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积极、健康、向上。教师要表里如一, 教会学生如何抵制不良风气, 作出正确选择。教会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强调师生间建立一种新型的真诚、亲密的人际关系, 鼓励学生自主体验与感悟等。学校心理辅导主要是心理辅导教师对儿童少年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加以评判, 与学生沟通, 分析善恶美丑的形式, 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学校心理辅导不只是对于学生, 而对于学生以外的任何人也要进行援助。学校心理辅导的领域范围很大, 不仅包括以学校教育主的校内问题, 还包括学校外的家庭教育问题, 以及社区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的问题。总之, 无论是直接针对学生与否, 学校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学生, 不管是在学校的直接活动领域还是间接活动领域, 学校心理辅导就是心理辅导老师都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技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形式

作为学校主要有四种心理辅导形式:一种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第二种是学科渗透的形式, 第三种是个别咨询的形式, 第四种是团体咨询。

2.1 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当我们提到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时候, 首先在这里引进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根据团体动力学理论中涉及到的, 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来自于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规范和价值的遵从, 这种遵从强有力地把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联结在一起, 以使团体行为对个体行为造成很深的影响。而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核心就在于此。因此, 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以团体动力学为理论依据。作为集体辅导的综合形式, 心理辅导活动课程通过活动建立起来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团体规范和价值, 并促进学生学会达到自我认识。

2.2 学科渗透

顾名思义, 学科渗透是指,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心理学的技术, 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水平、情意水平和行为水平。学科渗透有很大的好处。第一, 它涉及到心理学的许多分支, 使诸多心理学科理论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发挥其指导功能, 为这些学科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开辟了广阔的应用领域。第二, 学科渗透学科渗透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 这能够促进教师学习心理学理论, 进而运用心理学理论, 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

2.3 个别咨询

人的心理问题, 千姿百态, 各不相同, 没有什么共性可讲, 所以, 心理咨询就成了一对一的咨询, 对每一个人, 都没有特定的心理辅导模式, 要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所以说, 心理辅导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教育方式, 个别咨询尤为重要, 也是在心理咨询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个别咨询的程序包括三个环节:了解鉴别、诊断分析、教育干预。

2.4 团体咨询

心理咨询专业性极强, 在此过程中, 团体咨询不像个别咨询, 团体咨询是对一群心理问题相似的学生, 进行心理干预。具体来讲, 团体咨询的人数规模一般是6到12人。不少于6人, 不超过12人, 这些人组成一个组, 由心理老师加以引导, 让学生自由发言, 说出心里话和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和理解, 互相沟通, 达成共识, 作出正确的判断, 从而, 使自己及时认清所要选择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不至于在人生道路上走弯路。团体咨询与心理教育中的集体辅导活动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它们都以团体动力学作为他们的理论依据。

3.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的途径

学校心理辅导有一定的途径。近年来, 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走向大多数学校, 在心理辅导中得到肯定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的来讲, 心理辅导在实际中有两方面情况, 一方面是针对所有人共同的心理问题进行援助, 另一方面, 是对个人, 对具体的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援助。这两种辅导方式不管哪种其目的都是为学生健康服务的。首先, 心理教育注重对人的整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因此它具有具有整合性特点。另外, 心理问题不分年龄大小, 针对不同的人要有一套相适应的心理咨询方案, 达到心理援助的目的。

结语

现阶段,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越来越多的问题干扰着学生。所以, 为了学生们能够健康的成长, 学校就要积极采取措施, 适当进行心理辅导。形式上学校要建立健全合理健康的心理辅导教育模式, 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实现心理辅导教育的意义。因此, 心理辅导教育模式成为教师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对指导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转型以及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 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生活质量、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心理健康”在现代生活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地方, 也开始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投入大量的经费和精力。由于社会不断发展, 社会形态复杂多变, 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 学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使家长、学校以及教育界都很担忧, 所以, 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势在必行。作为学校, 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就是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

关键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学校,心理辅导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第3版.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篇4: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材料

一、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基本理念

学校中的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应遵从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宗旨,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基本观念的树立。为此,以下几个问题必须予以明确:

1 要树立正确的教师心理健康观和正确的教师观

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个群体都普遍存在的。教师也是以人性为基本存在的个体,且教师又是高应激群体,外在诱因颇多,因而应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充分理解。

2 要树立正确的教师心理健康辅导观

针对教师进行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是人本化社会的突出体现,反映了社会进步对个体人性的关注。学校中的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具有发展性、预防性、维护性和教育性,且具较强的服务性。它面向全体教师,促成教师成长,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它旨在促使教师自助能力的形成。

3 正确认识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问题

虽然目前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其具体表现和标准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哪些内容也很不明确,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止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不能回避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研究。在具体实践中,只需坚持我们认为大家一致较为认同的标准即可。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既要符合普通人的心理健康辅导,又要具有教师职业的特性。我们认为,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标准的制定首先应立足于两大支点:心理健康的本质和教师的本质。教师心理健康的本质是教师个体心理自动调节平衡化机制的正常运转,其形态呈螺旋式上升。这种认识可以澄清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中的两种矛盾倾向:生存与发展、社会与个体倾向。该心理机制的正常运转必然是兼顾个体内部状况适应和外部环境适应,并着眼于发展的。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其本质类同于教育本质。换言之,教师作为培养人活动的执行者、传递人类文明的执行者必定是面向未来、着眼于发展的。因此,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要旨应在于发展性的标准。这也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辅导要略高于一般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辅导。

4 正确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诊断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中的诊断不同于病理诊断。更准确地讲,它是促进教师自我认识的手段。诊断是两面性的,一面指向消极性,一面指向积极性。同时,诊断不仅仅指向有无问题,也指向无问题中的发展。诊断也不是意味着用量表测量一下就好了,这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量表测查的数据结果只能作为诊断的参考。

二、 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目标与原则

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目标决定着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方向,直接影响到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方法和评价。而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原则是对教师实施辅导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因此,明确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目标与原则是实施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首要环节。

1 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目标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应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样建立一个目标体系,其本质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致。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手段,其最主要的目标即总体目标是维护、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这也适用于一切教师生涯发展、职业成长阶段的目标。因此,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目标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使教师形成具备优秀教师的心理素质、符合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并具可发展性,且具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第二,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减少或避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使其具有自助能力,即自我心理调节平衡能力。第三,根据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心理特点和职业特点,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水平,达到自我人格完善与和谐。其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目标还应有具体化的阶段性的分目标,如针对教师生涯发展各阶段提出的目标,不同学校类别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目标,根据不同辅导内容而提出的目标,如发展目标、自我完善目标、教学辅导目标等,及针对教师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导目标。此外,各目标层次间需具连贯性、递进性和灵活性,要处理好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目标,即辅导性目标与旨在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性目标之间的关系,且目标体系应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为广大教师所理解和接受。在进行目标的贯彻与落实前,应让全体教师对此有个明确的认识和观念上的认同,以利于目标的实现。

2 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原则

原则的制定需与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的实质、宗旨和主旨精神相一致,且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着力于“协同开展”

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应与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同步进行,并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主要不是针对教师个体本位的辅导,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主要机构的设置应在学校外的社区机构或社会专门为教师设置的心理辅导咨询机构。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更多的是体现了教育性的特点。因此,它不能脱离学校教育的主方向而独立进行。

(2)注意各层次目标的结合

要把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预防结合起来,把一般性辅导与特殊性辅导、普及性与提高性、发展性与辅导性辅导结合起来。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目标是一个体系,整个目标系统的完成需要各层次组成目标的完成,只不过各目标的完成有先后主次之分,但任何一面都不能偏废。

(3)坚持辅导方法的多元化,坚持教育性与人性的结合

每一种辅导方式、模式或理论都各有其局限性。因此,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应根据不同的教师个体、不同的问题,具体考虑应采用的方法或模式。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不是医学模式的治疗性的辅导,也不具有完全的诊断功能。它旨在预防、发展和维护。此外,各种辅导理论都具有其操作性的指导原则。我们应综合各学派的观点,找出适合我国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原则,以推动教师个体的自我完善。

(4)面向全体教师,着重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每个教师都有潜在的引发心理问题的诱因,每个教师都有权利得到心理健康的援助与支持。虽说心理健康问题在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但那也只是潜在的问题。每个教师都已成为心理成熟的个体,因而发展则意味着提高和进步、增强和完善人格,促进教师职业成熟程度和专业化发展,形成自助能力。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核心不是健康问题,而是职业成长问题。

(5)立足于教师心理特点和职业发展特点

教师心理健康辅导要取得效果必须依据主体的心理特点和职业发展特点。教师主体具有个体特性和职业色彩。

(6)立足于中国国情,注重启发性

心理辅导起源于西方社会,其各种理论、主导思想都带有西方思潮的影响,如“来访者中心疗法”要求辅导者应尽量对受辅者提出的疑问保持价值中立,让受辅者自主决策,辅导者处于被动地位;主张在辅导中应采取“不指导、不判断、不主动”的原则。这与西方社会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是其宣扬和解除社会对个人约束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延伸。但这似乎与我国的文化、伦理观念、意识形态不相符。这种“非指导性的心理辅导”模式与中国人的交往方式有着不可调和的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与中国人的社会化问题相矛盾方面。中国人的社会化过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倾向。其次,中国人的交往方式不习惯以完全平等或与不同的人进行思想交流,即中国人对辅导关系的互动性期望很高。他们期望被指导、被“照顾”、被给予。因此,在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中要避免这种冲突,就应采用启发性原则。这一原则具有中西文化的兼容性,它一方面保持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指导性,对受辅者有推动与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又保持着与中国人强调个体尊严、价值和自主性的一致,如启发性原则中的“开而弗达”、“举一反三”等。

三、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与途径

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是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目标的具体化,而途径则是承载内容以实现目标的具体方式。因此,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与途径也是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中必须明确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1 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内容为两个部分:发展性辅导内容和预防维护性辅导内容。前者主要着眼于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与完善、教师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所必备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包括旨在增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素质与能力的形成。后者着眼于由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及其作为普通个体生涯发展中的问题所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以及问题解决后的维护,旨在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发展性辅导内容的依据是现代学校教育对教师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是旨在形成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辅导内容,包括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的确立和了解,对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健康基本理论、心理测量与诊断、现代教育理念和学生观、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的知识学习及文化心理素质、交往心理素养、辅导的心理素质、教育人格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也包括教师教育能力的形成,教育理念的确立和教育信念的形成。当然,对教师进行这些内容的辅导并不是使教师成为专业化的心理辅导教师,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这样的信念:具有自我发展完善的心向和能力,这种心向和能力能够推动教师形成教师职业的心理素质。其途径主要是讲座式的团体辅导、教师进修培训、辅导咨询活动、微格教学和榜样示范性的活动、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等。

预防维护性辅导内容的依据主要是,作为教师个体和一般普通个体心理健康的需要或标准,旨在预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减少教师职业成长的阻碍。主要包括:教师生涯辅导、生活辅导、人格辅导、人际辅导和角色适应辅导等。具体内容有: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基本策略辅导,如压力应对策略、心理防御机制的正确应用、对自身职业特点的认识及由职业所带来的心理问题的认识及其避免策略;对教师职业个体各方面的心理素质,如适应、需要、动机的了解;对教师应激及常见心理问题的认识和预防策略的了解,尤其是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各阶段的危机的认识和调适措施的了解;对教师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辅导与咨询;个体生活应激性事件所导致的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维护。辅导的重点在于教师职业压力的预防和辅导,即教师生涯辅导,如职业倦怠、角色所导致的适应不良的预防和维护,其中在预防维护性辅导上,心理诊断与测量是较主要的途径和手段,以便对问题进;行预防性干预。其主要途径是开设心理辅导中心,包括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这一途径应与社会有关机构相互配合,如妇联、街道办事处、教育行政部门下设的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应帮助教师统筹生涯发展计划,帮助教师对其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管理或设计,帮助他们克服生涯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不适应,如职业压力太大、角色不适应、理想与现实的认知失调、教师行为不良等。

2 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途径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实施途径基本上是课程化和实践活动。这与教师集体的成人化有直接关系,教师已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我们认为关键途径是教师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即包括所有教师活动的生存环境,主要是学校、家庭、社会。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应有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增加对教师的社会支持。具体可体现为优化人员配置、改善工作条件、增加教师参与决策的机会、实行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机制、尊重教师的需要、制定科学的教师工作考核标准、做好下岗教师的善后工作、成立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领导小组、设置专门的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并对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等。

在家庭和社会层面上,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的形式对家庭和社会施加舆论影响,使家庭和社会都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增加教师的社会支持资源。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职能范围必须明确。它只是一种辅导,不同于心理咨询或治疗,有咨询性质的内容也只是教育、发展性范畴的咨询。

(2)切忌德育化、形式化、医学化。首先,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不是进行师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虽然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但后者也只能作为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最终效应的附属物。其次,不能只在表面上做文章,即为响应社会的呼吁而简单搞个形式。要把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纳入到整个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大体系中,从根本上真正重视起来,并落在实处。再不能走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的老路,设立个心理辅导室,挂个牌子、安排个心理辅导教师做个门面就完结了。

(3)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应充分利用以社会为基础的健康资源,与各有关工作结合协调,使全校、全社会都来关心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4)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只是一个初步设想,只是在框架结构、理论指导性方面予以了阐述,其具体详细的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5)整个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基本理论还未真正脱离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框架,但能否脱离、要否脱离还是个问题。总之,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特色是必须予以突出的。

(6)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实践模式和实施方案不能只在理论上予以说明,必须与实验研究结合,加强关于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及教师心理学的研究。

(7)在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中对教师进行的心理测验必须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尤其是诊断和分数解释。

(8)在辅导内容和目标体系方面,尤其是在途径方面需加大研究力度,做出更明确的阐述。

(9)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离不开以社会为基础的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以社会为基础的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体系、实施方案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家庭支持方案等。

(10)通过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只是停留在理论构思上。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以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篇5: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材料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关键词是:

学与教的规律;

主要是学的规律;

心理规律;

基本规律;

学校教育情境。

(二)教育心理学主要内容

除绪论部分外,内容主要有:

1.学习的基本问题(学习心理学);

2.知识掌握心理学;

3.技能形成心理学;

4.品德心理学;

5.教学心理

二、学习的定义和分类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注意:

1.学习总是意味着个体身上发生的某种变化;

2.这种变化要维持一个相对持久的时间;

3.这种变化不是由先天倾向、成熟等因素带来的。

(二)学习的分类

• 1.我国的分类:

⑴知识的学习

⑵智力技能的学习

⑶动作技能的 •

⑷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2.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 •

⑴言语信息的学习•

⑵智慧技能的学习•

⑶认知策略的学习•

⑷运动技能的学习•

⑸态度的学习

3.布卢姆的分类

⑴认知领域的学习

⑵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

⑶情感领域的学习•

(三)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是致力于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社会文化取向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取向上说是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教育。盖茨(A.L.Gates)1956年说过

当别人向你问及类似“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的问题时,你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老师。”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解释全人教育观念时说:“课堂教学内容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而人类文化的全部由6个方面组成: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教育追求‘真’;道德教育追求‘善’;艺术教育追求‘美’;宗教教育追求‘圣’;身体教育追求‘健’;生活教育追求‘富’。”

在盛行唯智主义教育的今天,特别要提醒人们不要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初尝人生经验,感受发现的喜悦,回味奋斗的乐趣,体味创业的艰辛,领悟朋友的情谊,重温父母的恩情,理解老师的胸怀。

三、教学的作用在于促进学习

教学是用来刺激、推动、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外部情境安排。

心理学为教学过程科学化提供依据

1.明确教学目标: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正确规定和陈述目标。

2.分析任务: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分析达到目标所需要的从属概念、基本技能、主要策略。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借助各种测量工具,确定学生知识、动机、技能、身心发展的准备状态。

4.设计课程:借助心理学知识,选择适当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

5.教学:呈现教材,激发动机,引起反应,给予强化,指导方法。

6.评价:借助心理测量的知识,制定或选择恰当的测评工具,对测评结果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实例1: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1)尝试法

(2)有次序地计数

(3)知识建构法 •

四、学习动机含义、结构与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

定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结构: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要的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

诱因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些客体、情景和条件。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1.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 •

2.情景动机与人格动机 •

3.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由学习活动本身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此时学习者的目的指向学习活动本身。

外部动机:由学习活动以外的情境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此时学习者指向学习活动以外的目的。

4.亲和动机与成就动机

亲和动机:希望同社会中的人保持亲近关系的动机。

成就动机:个人对于他认为是有价值的工作愿意去做,并力求有所成就的动机。

(三)学习动机的作用

1.学习动机既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学习的充分的条件。但它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

2.对于长期进行有意义学习来说,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3.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因而它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

4.学习动机和学习是互惠的。

5.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各种学习。

五、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

(一)驱力论和强化论

驱力论

内驱力会驱使有机体产生并维持满足需要、降低内驱力的活动。•

强化论

一个反应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这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就增加。所以操纵有机体行为发生以后的强化事件,就足以引起并维持其学习行为。

习得性失助

相反的情况:当强化的结果不依赖学习者的反应时,学习者学到了另一个事实:不管它作出反应与否,不管它如何反应,他将都得不到强化(奖赏),他作出任何努力都是无用的。这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状态,成为习得性失助。

(二)需要层次论(A.Maslow)

1.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包括认识需要、审美需要)。

2.五种基本需要按一定顺序逐级上升。

3.只有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才能成为行为动力。

4.高一级需要产生时,低级需要并不消失。同一时期内,人就有多种需要并存的壮况,但其中有的需要占主导地位。

•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

激励动机要着眼于满足学生需要;

需要是有层次的,心理上不安全的、没有受到集体接纳、关爱的学生不会主动探索和理解新知。

(三)成就动机论

成就动机由默里(H.A.Murry 1938)提出。麦克来伦(D.C.McClelland)对之加以研究。亚特金森(J.W.Atkinson)加以修正。他从成就动机中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

求成型的人喜欢选择有50%把握的、有一定风险的工作;避败型的人倾向于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

(四)归因理论(B.Weiner)

归因(Attribution)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这一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动机的主要来源。

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结局原因的推断的过程叫学业成败的归因。

归因的后果是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即:

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

内外源 •

稳定性 •

可控性

• 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

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2.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相对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3.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4.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A.Bandura)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 的能力所持有的一种主观判断与信念。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动机。

班杜拉区分了功效期待与结果期待。结果期待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行为将造成某种结果的估计;功效期待指一个人对自己具有成功地完成这种特定行为能力的信念。

功效期待建立在几种信息源基础之上

1.操作成就

2.替代性经验 •

3.口头说服 •

4.情绪触发 •

5.情境条件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

培养有关技能;

发展敢于尝试的精神; •

获得成功经验;

获得反馈,受到鼓励;

对自己的成败经验做积极归因; •

观察他人成功范例;

营造宽松氛围,减少焦虑。

(六)自我价值论

该理论由卡芬顿(M.V.Covinton)提出。认为自我价值是人的主要需要。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可以提高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

那些追求成功而又不能成功的学生,为了不承认自己能力低下,以维持自我价值感,只有不努力、不发奋,甚至为自己学习设阻。

自我价值论可以解释: •

差生为什么不学习?

优等生为什么也会不愿格外努力? •

为什么会产生学业自我妨碍现象?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学习动机为什么降低?

学业自我妨碍:“在成就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

学业自我妨碍的表现有:

学业拖延、减少练习、降低努力、声称考试焦虑、情绪不良、选择不可达到的目标、选择妨碍学习成绩的环境。

五、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学生经过努力又是可以克服的那样一种学习情境。

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创设问题情境,其作用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积极化。

例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例2:力臂与力矩

问题情境的特征:

问题情境具有障碍性、探索性和可接受性。

例3:0.999···<1 •

设X= 0.999···

(1)•

两边同乘以10得 •

10X=9.999 ···

(2)•

(2)-(1)得

9X=9,两边同除以9得 •

X=1,即 •

篇6: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材料

闭卷——4道概念题4道简答题

概念题:

知识的定义和类型

教学目标

群体定义和类型

最优计划理论

简答题: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

情绪情感的分类

开卷——4道论述题

从高校教师的义务理解高校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如何通过大学生自我教育,实现自我心理健康

经验:只复习大纲的每章要点还不够,有些题目不在上面。下面这个参考资料相对最全。

1、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P6)、研究原则(P12)、研究方法(P13)

4、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类个体心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5、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它通过分析蒙境和自由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心理学在其中有什么作用? P

2完整教学过程的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2、分析任务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4、设计课程

5、教学

6、评定

心理学在教学中作用:在教学各环节中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教学系统进行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

7、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P58、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

“具有教学效果的不是教学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布贝尔)即中国古语所说“亲其师,信其道。”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这两段话的涵义

心理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应用这些规律的经验,违背这些规律的教训。

1、大学生情绪情感体验上的特点: P28-302、大学生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P233、心理发展P174、情绪情感的分类:

1、原始情绪:1)快乐:是指人们盼望的目的达到后,或者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2)愤怒,是人们在实现某种目的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或者愿望不能够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3)悲哀,一般是与所热爱事物丧失和希望破灭有关的情绪体验。4)恐惧,是人们面临危险的情景,或预感到某种潜在的威胁时产生的情绪体验。2情绪状态:1)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绝望等;2)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4)挫折,是指在实现社会目的和个人抱负的过程中,目标活动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目的不能实现,需要和愿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状态;

3、高级情感: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5、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6、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是什么?

1、学习的心理学涵义是什么?(学习的涵义),大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P393、什么是观察学习?(社会学习)P614、简答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学习结果分类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我国的学习分类 P40-

418、请结合任教学科,论述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界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的联结,而是主动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练习与强化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从记忆中抽取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景,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指引,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影响较大的理论流派:

•(1)、布鲁纳的知发现学习学习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布鲁纳强调培养学生下列几种形式的内部学习动机:

•从加快了的认识和理解中获得满足(成果促进)

•发挥个人全部心理能力的迫切要求(潜能动机)

•正在发展 的兴趣和专注(求知欲)

•从与其他人的一致中获得满足(认同欲)

•从一个人在认知方面的优势中得到满足(高级认同欲)

•对个人能力和成就的感觉(成就欲)

•与其他人一起为达到某个目标而共同操作的迫切需要,或满足他人需求后的喜悦(互惠欲)

(2)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技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的基础上的联系。

•所谓接受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1)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因此,老师并不是什么知识权威,课本也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2)学生观,它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已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因此,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老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已的知识的过程。

1、学习需要的形成与有效运用

原始的学习需要是人和动物对新异刺激反应的倾向性,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新的学习需要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发生的途径,在原有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二是间接发生的途径,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用直接途径是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教学;利用间接途径是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要求和爱好

2、学习动机概念 P66,分类P69-703、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4、强化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5、最佳激起水平理论 P8

2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提出倒“U”曲线或抛物线——最佳激起水平理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任务容易,最佳激起

水平较高(增加难度);任务适度,最佳激起水平适度(最佳水平);任务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较低(降低难度)

6、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理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对于失败者,则要少安排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以强化,评定分数时可以稍稍防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批评指责。

7、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既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人物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这一理论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6、自我效能理论

9、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P781、学习迁移P85、学习迁移的类型 P85、学习迁移的作用 P874、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P89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P967、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有哪些?P998、如何提高教学组织能力?(附加论述题)

1、意识、自我、自我意识的含义: P103-1042、什么是自我教育? P1143、自我意识的结构P104,成熟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 P1054、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P1105、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 P111;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P1127、如何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P1151、群体 P1192、社会助长P1203、从众(从众心理)P121、积极和消极作用P121、影响因素 P1224、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P129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P1304、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P1321、健康新概念

2、心理健康的概念P13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137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5、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P1396、心理咨询的方式、过程与重要原则是什么? P1508、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P158-1631、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或职责(功能):

2、教师的教育智慧(机智)

3、教师的教育能力

4、根据自己所任教学科的特点,试论述如何树立教师威信,发扬师爱。

5、师爱的涵义。指教育者所具有的对其本职工作的浓厚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

6、师爱的特征。

1.师爱的职业对象性。教师是以培养人才为职业。职业活动的对象要求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否则这种教育就无法进行和维持。2.师爱的原则性。师爱是一种高尚而神圣的情感,它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需要。所以,师爱不是无原则的溺爱和宠爱。3.师爱的广博性。师爱是博大无私的,对学生来说,师爱是一种真正的“博爱”。它表现为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不偏。

7、师爱的心理功能。

1.激励功能 ;2.感化功能,师爱的感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对学生感召、感染和转化等教育作用3.调节功能

4.榜样功能

8、师爱的表现形式

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第十章 高校教学中的心理问题

1、知识的概念

2、知识的学习

3、教学直观的形式及评价(P197)

4、问题解决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5、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6、如何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补充: A、采用主动的接受学习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特定学科的教学

B、教师要注意创造适当气氛,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C、让学生熟悉学科在基本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熟悉该学科所特有的发现知识的策略,使学生养成有分析地提出异议的态度,准确地使用自己的阐述解题过程的习惯

D、把重点放在课题的知识上;放在特定的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与策略上;放在问题的有效解决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上

E、理论联系实际

7、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

8、短时记忆

第十一章 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学心理

1、计算机网络发展与普及带来的全新的教学形式

2、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正负效应

第十二章高校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1、高校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2、效度和信度

3、高校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有何作用?

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用现有技术手段能够测度的教学结果,包括知识方面,心理方面,实际应用等方面。

理解

篇7: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材料

第一章绪论一、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2)任务分析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4)课的设计

(5)教学

(6)评价

二、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第二章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二、大学生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1)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三、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1)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

(2)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情绪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4)情绪、情感的内隐性

第三章学习理论概述

一、学习的心理学涵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起来的各种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经验,它和科学家的主要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识别活动是不同的。

(2)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3)学生的学习活动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三、各派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1)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2)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3)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第四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种类:

(1)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

(2)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3)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4)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

(1)强化动机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再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强化必不可少)

(2)成就动机理论(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3)归因动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地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

(4)自我效能理论(个人在目标追求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对该项特殊工作动机之强弱,将决定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

三、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包括了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二、学习迁移的理论与最新研究进展

(1)形式训练说

(2)相同要素说

(3)概括原理说

(4)关系转换说

(5)学习定势说

(6)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

(7)迁移理论的新发展

三、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讲授学习方法

第六章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

一、意识、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

自我,从内容看是指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从在自我意识中发挥的机能看,可以分解为主格我和宾格我。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也就是主格我对宾格我的存在、活动及活动过程的有意识的反映,是对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反映。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三、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进程

(1)自我中心时期

(2)客观化时期

(3)主观化时期

四、成熟的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

(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2)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的心理活动

(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高校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一、群体的概念及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群体是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社会助长、社会阻抑、社会惰化)

(2)从众和服从

二、从众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从积极方面讲,从众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消极方面讲,传统中的某些具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或社会上不良风气,也会产生社会压力,也会使人们从众。

从众受情境和个性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

情境因素(问题的性质、群体的权威、群体意见的一致程度)

个性因素(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水平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关系;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交往系统的开放性、交往观念的多元性)

意义(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人的身心发展;有助于建立联系,丰富心理内容;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

(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抱怨他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

第八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心理咨询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从广泛和根本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具体目标是:

(1)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并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3)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内容:

(1)智力发展的教育

(2)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3)环境适应教育

(4)协调人际关系的教育

(5)健康人格的教育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

(3)设立心理健康专业机构

(4)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九章高等学校的教师

一、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

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年轻一代个性的塑造者、学生集体的管理者、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的“心理调节者”

二、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

(1)教师的认知特征(智能、学科知识、学术)

(2)教师的人格特征(理解别人、与别人相处、了解自己)

(3)教师的威信

三、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

教师威信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社会对教师的态度;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但教师本身的条件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决定性的因素。

第一,崇高的思想和道德风范,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以及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第二,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和习惯对形成威信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有重大影响。

第十章高校教学中的心理问题

一、知识的概念与知识学习的概念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学习是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理论

试误论、顿悟论、杜威的五步模式(疑难、分析、假设、检验评价、结论)、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准备、孕育、明朗、验证)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基本条件的储备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训练

(3)训练的程序

四、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创造性的原则:

(1)创设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

(2)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3)引导全面发展与独立思考相结合(4)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脑力激荡法

(2)隐喻训练法

(3)戴维斯与豪特曼创造力训练法

第十一章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学心理

一、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正负效应

(1)网络团体心理

网络的心理诱惑

网络心理诱惑对大学生的影响

(2)网络人格

自我认识不协调、人际关系产生障碍、阻塞对真知的内化、深埋真实情感、唯我独尊的意志膨胀

(3)网络情色

网络色情、网恋

(4)网络拼凑抄袭

(5)网络成瘾

第十二章高校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一、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概念

教学测量师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教学评价是依靠教学目标,对学习成绩测验所得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的作用

篇8:教师如何进行个体心理辅导

那么什么是正确有效的心理辅导呢,我从平时工作中总结几点很有效果。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往往会表现在平时上课和考试成绩上,当教师细心观察学生成绩有所波动时就应该及早找其谈话,地点应该在没有其他人员的地方。在交谈时首先带有一份同情关爱之心,设身处地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以达到对当事人境况心领神会。由于共情学生会感到自己和老师的距离很小,认为老师理解和接纳了自己,这样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在进行深入谈话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包括他身上的消极地方和弱点,尊重还意味着信任对方,能保护对方隐私。我在和学生交谈时往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倾诉,而我则积极倾听,随时对学生言语和行为中积极面、光明面、长处、优点予以有选择的特别的关注,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找到不足,建立克服自身弱点的信心。

二、增加自信鼓励

课堂上教师对待每个学生都是严格要求,而课下则应该把学生当成朋友,让学生感到亲切威严的朋友。教师经常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找学生谈心就是一种鼓励,但年轻教师谈话时要和学生保持适当距离,老教师这个尺度掌握的比较好。不过这要因人而议,因时而议。交谈时也有技巧,你不能总盯着学生,也不能不注视学生,不时适当点头表示你在认真聆听,我认为聆听的关键是用心去听。

矫正学生不良学习心理我认为自信训练法是最有效的。在课堂上,比如讲完一节新课,作课后练习时第一道题往往比较简单,我常把这道题交给学习障碍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能够很好完成。课后我会即时找到学生告诉他做的很好,并且提醒他考试的题目都是在这些基础题的基础上出的,让他树立作对每一个题的信心。

三、暗示

暗示是一种奇妙的常见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个人内心活动的表现。暗示是指老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让学生接受积极的暗示,治好心病的方法。比如在平时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细心观察发现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问题或者单亲家庭而有某种思想顾虑,不愿向他人敞开心扉比较自闭,脱离集体,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提问几次这样的学生,暗示你一视同仁的态度,通过这种暗示表达你平等真诚的人格。展示了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但可以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而且也能使一些问题生受到感染,逐渐向你开放自己,表达自己,袒露自己的内心,这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条件。

四、心理和行为的矫正

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和心理都是在学习中固定下来的,因此只要设计特殊的治疗过程,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即“学习”的方法,可以纠正学生的异常学习心理,使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我自己总结以下几个方法:

1. 疏泄法。

当学生遇到不良学习情绪时,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发泄出来。比如写日记或者找好友聊天等。

2. 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法采用逐步晋级的作业,在学习障碍生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称为积极强化),促使学生出现期望行为的次数增加。通过批改作业给予鼓励如评价为“优”或者“A”,使学生下次作业时努力而认真,即使遇到不会的题也能集中精神思考,逐渐取代不良的学习行为,改变学生焦躁的学习情绪。

3. 移置法。

这种方法指人的一种奋斗目标失败,心理上受到了严重伤害,如果能将奋斗目标加以转移,减少心理痛苦的方法。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师如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几点心得,分别从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心理辅导的技巧等方面进行阐述。

上一篇: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的教学反思下一篇:武汉科技大学方攀--《二号首长》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