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校本教研设计

2024-08-07

数学校本教研设计(共9篇)

篇1:数学校本教研设计

初中数学校本教研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主题的确定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学生非常活跃,教室里热闹非凡。但是,在学生活动中,存在好学生唱独角戏的局面。同时,由于学生的自控力较弱,好动爱玩,活动一展开,学生就纷纷动起来,表面看来轰轰烈烈,然而真正投入学习活动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孩子,大部分的孩子借此玩上一阵,活动的实效性不大或根本没有实效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进而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我们确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作为本学研究实施的课题,为此我们确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内容为“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专题研讨活动。

二、教研活动目标

研讨的目标,以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的主渠道,组织进行集体讨论,交流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二是积累经验,就研究过程中成功与不足之处写好自评,由本课题研究负责人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注意完善研究措施,提高研究成效;三是提升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四是拓展教研活动的新途径,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研平台;五是运用行动研究法,创新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活动内容:

1.围绕主题展示课堂教学。2.围绕活动主题,讲课教师进行说课,参会教师以“假如我上这节课”为话题进行研讨。

3.学科教研员归纳总结,提出今后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

四、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的思路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结合小专题“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进行教学实践,并通过“集体备课——上课实践——专题研讨——后续网络教研提升教师教研能力-专业化发展”的行动研究,相互研讨,相互评价,从而促进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专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1.深入调研 确立主题

通过调研获取第一手学科教学信息,广泛争取一线教师意见,倾听学科教师心声,确定教研主题。

2.确定讲课教师 指导备课

活动主题在认真听取教研组的意见后,再经过听课筛选确定研讨会上的讲课人员,明确本次研讨会的相关要求,着重落实课堂教学要突出训练的主题,确保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课堂教学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保证研讨会的质量。

3.突出主题 集中研讨

为了避免研讨流于形式,突出实效性,根据展示课,结合会议主题,反思学科教学,展示课结束后,先由讲课教师进行简单说课,参会教师再以“假如我上这节课”为话题,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互动研讨。

4.归纳总结 强化指导 学科教研员是研讨会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研讨课结束后,教研员要认真组织参会教师围绕活动主题,展开颇具实效性的研讨,最后教研员要归纳总结学科教师的意见。结合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以及学科教学特点,针对学校课堂教学实际,围绕会议主题,对今后的学科教学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使参会教师带着问题来,载着收获归。

五、参加人员:

教研组成员必须参加,任课教师尽量参加。

六、具体要求:

1.教研组要高度重视,按要求提前选好听课教师,准时参会。2.参会教师必须提前熟悉与主题有关的教材内容,保证带着问题听课、研讨。

3.听课教师要及时写出评课讲稿。

六、活动内容 及 时间安排

1.介绍本次数学教研活动的背景、目的 2.课堂教学(现场展示课)3.教学设想、反思

4、结合展示课进行专题研究阶段性汇报 围绕专题议课

(1).如何设计活动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数学知识。(2).如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活动

(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 探讨提炼出策略、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七、活动预计效果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 “专题设置-设计教案-上课实践-反思总结-后续网络教研提升教师教研能力-专业化发展”,以这一系列的步骤进行教研活动,通过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使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要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探索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拓展教研活动的新途径,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研平台。

篇2:数学校本教研设计

一、活动主题

如何进行“数与代数”基本运算教学

二、活动目的1.研究教材,聚焦课堂,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

2.明确教学目标,推进课改的纵深发展。

四、活动说明

1、具体活动时间:2011年4月27日

2、活动地点:和平完小

2.、参加对象:大堰片区各校一年级和四年级数学教师(张成文、廖国秀、郑明会、秦礼萍、张应发、肖仁海、罗强)、大堰完小副校长、和平完小校长、各校教导主任、数学教研组长(周会)。

三、活动安排

1、不同年段“数与代数”基本运算教学课堂教学研讨课(2节)一年级“数与代数”基本运算教学1节,执教教师:张成文; 四年级“数与代数”基本运算教学1节,执教教师:张应发。

3、听课

4、评课安排

a、欧昌强组织评课;

b、上课教师说课及课后反思;

c、听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议课;

d、安臣校长总结评课。总结课堂的成功之处,成为全体语文教师个人努力的方向和继续攻克的课题;

e、赖永忠副校长就本次教研活动作总结发言。

大堰完小教导处

篇3:数学校本教研设计

一、存在问题与相应分析

由于学校之间存在客观差异,校本教研的水平也相差很大,因此,其存在的问题也会大相径庭。但从总体上说,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一)复杂性认识不足,成效期望过高

一个学校数学教师群体的情况常常是复杂的。如果是18个教学班规模的学校,数学教师的数量在10个左右。但这10个人的情况也相当复杂,他们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等往往不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态度也不同。有积极主动参与的,也有应付了事的,还有消极对待的。如果学校规模超过18个教学班,数学教师人数还会增多,教师之间的差异可能就更大。而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又常常缺少同年级同伴交流与研讨的教研氛围。而对于校本教研的成效,人们常常期望比较高。比如,有希望通过校本教研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也有希望通过校本教研能够出研究成果并可以获奖的;还有希望能够解决学校中老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等等。许多教师对所在学校的教研活动的满意度不高,这与他们对校本教研成效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密切相关。

(二)思考性启发不强,问题意识匮乏

培养有思考力的下一代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自己具有思考力自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事实上,教师的思考是教学工作的迫切需要,教师的思考也是自身成长的一个过程,我们希望思考的是教师职业的一种状态。一个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力。理想的教研活动,不仅能使教师获得某些具体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启发他们对教学问题的思考。目前许多校本教研活动在教师思考方面显得启发性不强。一个比较鲜明的现象就是有些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问题意识匮乏,甚至于没有问题。而教育研究是从问题出发的,一个不能发现、提出问题的教师,不可能进入研究的状态,也不可能增加自己的“学问”。因为,学必始于问,问必增于学。校本教研需要在增强教师问题意识、提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化大力气。

(三)过程性强调不够,全员参与度低

强调过程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校本教研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教育活动。这种活动也应该强调过程,而不应该只关注结果,也不应该只关注开展活动时的那一段“过程”,应该十分重视活动的准备过程。目前,比较常见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是听课评课,这样的活动以课例为载体展开,突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这是这类活动的优点。但常常是上公开课的一个或几个教师比较投入地经历了课前“研究一节课”的过程,如认真研读《标准》与教材,进行教材比较研究,做已有教学设计综述等等。而其他教师听课前投入比较少,甚至没有投入,有些可能在开始听课后,才知道这次教研活动研究的课例,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开课前“没有过程”,校本教研活动是从开始听课这一刻开始的。而上公开课的教师总是少数,这样就整个活动来说,全员参与程度就比较低。由于听课前对研究的课例没有多少思考,因此,听课后的交流就显得相对肤浅,交流的深度不够,这样的教研活动有效性较低。

二、策略思考

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活动应该在秉持“只有不断投入,才能不断发展”的理念下,以课例为载体,建立“阅读·思考·交流·发展”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新范式,建立这样的范式是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较好地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精心选择教学课例

精心选择教学课例并进行研究,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可以对同类课的教学提供参考。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活动的设计者要精心选择典型课例,力求以点带面,触类旁通。例如,通过对“圆的认识”这节课的研究,不但让教师们明确如何进行“圆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而且能够提升对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概念课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研究素养。在具体操作中,选择不同的课例进行研究时,会有一些共性,可能会涉及到同一个研究的范畴,如课例长方形认识、与圆的认识都属于概念教学,在讨论与交流时,在内容上会有一些重复,这是正常的,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复习,以达到真正把握一类课的教学方法。

(二)适时提供阅读资料

阅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就目前的多数教师而言,真正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多,有阅读数学教学专业期刊或书籍习惯的教师则更少。有些学校也布置教师读书并写出读后感,这些都是好的做法,但仅有这样远远不够。要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者应该围绕典型课例,提供资料让教师阅读。资料的提供可以从几句话开始,逐步过渡到一篇文章,再过渡到专业书籍。不要一开始就提供数学教育的专业书,否则,教师可能因为阅读困难、没有兴趣而不读。校本教研的组织引导者要先行阅读,并有选择地进行提供。如对“圆的认识”教学的课可以有不同的开头,组织者可以在杂志上摘录不同的开头方式提供给教师阅读。这样的短文可读性相对好一些。每次提供给教师阅读的资料,一共多少个字可以有一个统计,以便每个数学教师都清楚一个月的阅读量,这样可以不断强化“阅读数量”的观念,虽然阅读量大的人不一定比阅读量少的人聪明,但对于个体而言,阅读量的大小与他的发展速度自然紧密相关。

(三)恰当设计思考的问题

就目前的多数教师来说,要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者,在围绕课例提供阅读资料的同时,还十分需要紧密结合阅读的资料提出问题。也就是说,在提供阅读资料的同时也要提供给教师思考的问题。而设计者提供的这些问题应是教师通过阅读及思考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可以是选择题、是非判断题、论述题等等。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数学、数学教学以及本校教师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可以多一点,以便供教师选择部分解答。问题的设计要能适应不同水平的教师,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提供给教师思考的问题,不仅可以要求他们想一想,还可以要求他们写一写,这样,参与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每一个人,在集中交流前都已经有了书面的准备,效率也就能提高了。同时也可以要求教师平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提供给全数学组的教师思考。但要提出恰到好处、难度合适的问题,又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不断实践反思每一次校本教研的情况,会对后续的活动提供有益的经验,以便能够真正实现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有效创建交流平台

由于每一个参与活动的教师都事先进行了准备,并对问题进行了书面解答,因此,教师集中进行教研活动时,可以从书面语言开始,也就是可以先让他们交换资料,阅读其他教师是怎样解答这些问题的。书面语言的交流是进一步阅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读到同伴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读到自己的同伴怎样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同伴写出的文字可能会更亲切。在书面阅读的基础上,再进行口头交流。可以根据问题的顺序逐一交流,也可以选择部分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对话。如果学校规模比较大,数学组的人数比较多,也可以先分年级组进行口头交流,再大组集中交流;还可以让不同的年级组准备不同的问题,在大组交流时,年级组就报告他们组重点准备的几个问题的解答。在口头交流开始前,要指定一两个人对交流进行记录并随时归纳观点与问题,到活动的最后,记录人要对这次活动进行综述,归纳形成的共性、存在的分歧和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进行面对面交流时,不但每个教师的观点要明确,而且还要能够欣赏同伴的不同观点。如果在交流过程中有争议,那么这种争鸣的学术氛围教师都要加以珍惜与呵护。唯有这样,学术才能繁荣,教师才能发展。

在阅读、思考、交流的基础上,也可以围绕所研究的课例进行开课与评课。在整个活动结束后,要指定专人整理资料,并进行归档,作为永久性档案进行保存。这样系列地展开教研活动,可以为学校积淀数学教学的校本课程资料,为学校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4:数学校本教研的有效策划

镜头速写

教研组长口头或书面通知:×月×日(星期×)×时,在×教室进行校本教研活动。于是,到了那天,老师们便来到指定地点。有的提前到,有的踩点到,有的姗姗来迟。遇上理论专业学习,可以认真笔记或窃窃私语。碰上观课,可以认真,也可以清闲;没有研究主题,也没有具体任务。课后,组长召集进行评课,说说优点,谈谈缺点,提提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可以不说。执教者也从没指望这次活动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多少提升。有时,听课的人提了不少意见,可是执教者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即便偶有“触动”,但等这事过后,也就慢慢淡忘了……

对于上述场景,教师们一定不会觉得陌生。每所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定量的校本教研活动。每位教师以不同的心态参与教研。期望值不同,体验不强烈,得到的效果也迥然不同。

现象透析

分析当下的校本教研活动,之所以出现低效、无效甚至“伪教研”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研无主题——空洞 校本教研一旦缺少鲜明的主题,那么执教者便会即兴选择教研内容。参与教师完全跟着感觉走,没有预定的关注重点,想到什么说什么。大家漫无边际地发言,七嘴八舌地议论;对问题纠结过多,而建设性意见少之又少;研讨内容杂乱,各定各调,各吹各号。于是出现了“面子教研”的现象。

蜻蜓点水走形式——肤浅 不论哪种类型的教研,如果参与教师把他当作任务看待,形式上走过场,缺乏研究热情,没有研究精神,那么对自身专业发展和教研质量的提高,就没有丝毫的作用。如果不善于深入思考和分析,不谙研究的门道,必然会降低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教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年龄跨度显距离——失衡 现行的教研组基本以学科为单位组建,其成员年龄跨度往往较大。年龄抹杀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成了他们“把一本老经念好”的理由。他们原本是非常渴望成功的,如今却被递增的年龄推到了成长边缘。希望他们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也略显无奈。

浅尝辄止无跟进——低效 “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这是许多一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形象写照。教研活动后,许多教师缺少自主跟进,对研讨中出现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往往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能持续落到实处。这样点到即止、断崖式的教研活动,极大地削弱了教学研究的功能和成效。

策略探寻

基于对传统校本教研活动这些弊端的认识,总结以往校本教研中教师所关注的焦点,结合本校的教学实情,笔者尝试改进教研模式:以确立单一目标主题为研究方向,采用课例研讨为突破口,借助系列化可操作活动,构建起以下数学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如图)。

这是一个循环渐进式的过程,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思教师之需,生成教研主题 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也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其来源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最棘手的、最迫切需要改进的内容。这些问题要有潜在价值,能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而且要可行,难易程度适中。开学初,笔者召集校内高段数学教师展开讨论:在教学中印象最深刻的教学问题是什么?感到最困惑的是什么?讨论中反响最强烈的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四块知识领域的学习中出现的差错越来越多;新课程背景下“差错”问题成为教师最感困惑和纠结的地方。如何减少差错或避免差错,大家希望在这一领域展开探讨,找到一些原因来改进教学。于是,“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便生成为该学期数学校本教研的重点。

谋教师之虑,充分预设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教研活动只有预在先,教师在研究时才会有所思,才会生成精彩。在策划“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一系列活动时,笔者都提前一周开始筹谋。例如,在开展差错案例剖析活动前,先与各年级组的数学教师沟通,搜索关于差错案例的文本。要求以年级组为单位推荐典型案例,以便在活动时间里剖析。活动前一天,与推荐案例的各年级组教师碰面,了解具体内容,以便活动时设计节点进行问题追寻,调控节奏。当遇上非本校级的教研,则在两周前就开始策划预案。从课例研究教师的预定,到过程的跟踪和活动的总结,要通盘考虑所有细节。一般课例研究,都要依据活动目标,配合学校教学进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要求执教者放大主题,缩小切口;倡导发挥教研骨干的集体智慧进行研课、磨课,尽量体现课例的示范性与引领性。在活动前半周发布网络通告,告知活动主题和任务。

供教师之要,追寻有效教研模式 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紧抓“课堂”这个阵地。调查表明,教师更欢迎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他们希望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角度来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例,从而内化吸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笔者尝试了两种做法:一种是联校教研课例,由各校的优秀教师设计并执教,并在校内进行了试教、研讨;另一种是利用网络选择符合教研主题的优秀视频课例。在课例研究活动方式上,笔者积极倡导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范式。同课异构,能充分利用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资源,通过比较、带动、反思与重建,让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

解教师迷惘,专业成长无界限 在课改实践中,培养年轻骨干教师成为排头兵的同时,对其他教师的提高也不容停滞。不同年龄的教师,都应该是课改的主角。观察发现,新教师非常渴望受到关注,但教学实力尚需提升;青年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希望有展示的机会;中年教师对职称和荣誉开始丧失激情,教学疲软的状态急需改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因曾经辉煌过而变得有些力不从心;骨干教师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已有或多或少的积累,面临如何再提高的困惑“高原现象”较为严重。为调动各类教师的研究热情,不妨借鉴“因材施教”理念,以教龄、专业发展程度为参照物,将教研组成员列入强基工程(新教师)、砥柱工程(中青年教师)、秋实工程(老年教师)、名师工程(骨干教师)。通过年龄分层,以老带新的“捆绑式”合作,同龄协作互助共研,从而调动所有教师的研究热情,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感受到不一样精彩。endprint

记录教研成果,反刍专业成长 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后,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如果不用文字梳理,那些感悟与冲动也就稍纵即逝。笔者利用活动决策之便,帮每一位成员设计了活页式的《教研手册》。每一次活动都设计一组活页,活页内容按照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性质制作;为方便记录,在活页右侧还开辟了一列“点子”栏。例如:课例观摩,除了记录组织教师的活动外,也要记录学生的活动,并及时对两者进行“三言两语”的点评;教师在观摩过程中有了发现和思考,想到了新的解决思路、可操作性的行为等,必须及时记录。又如,聆听讲座,除了记录讲座要点外,还必须书写听后感言,甚至可以尝试听后的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来讲,会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等。《教研手册》真实记录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以及各自的所思、所想、所为,体现了个人研究的点滴进步,助推了专业发展。

引领教师行动,连环滚动与跟进 开展教研活动,要注重激发教师的后续行为,让活动“细水长流”;一条可行的措施就是,坚持对某一主题进行多方位的、滚动的、持续的研究。例如,策划一个学期的“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开学初,分析上期教研中发现的问题,而后聚焦生成主题(关注差错);搜集案例分析(浅谈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聆听视频讲座(课堂因差错而美丽)提升理论;课例研讨付诸实践(课堂动态学生差错处理);小课题研究推进(错例自我分析和反思研究);总结反思找出问题(数学信息与数学知识无缝链接),螺旋上升到下一个循环。历时一学期的单循环教研活动中,向教师传达了一个理念——教研需要连环跟进。在“行为跟进”过程中,从目标——行动——反思——改善——新目标——再反思之间循序渐进,教研活动就会产生许多生长点,防止了无效的重复教研。

引教师畅言,线上线下齐涌动 使用网络教研平台,可以让大家的思想不断碰撞,经验共享,能力不断提升。从2013年开始,笔者所在的绍兴市马山镇中心小学成为国培计划试点学校之一。学校人员可以免费使用中国教师研修网架设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笔者创建了一个数学协作组,让全镇数学教师都加入。每次教研活动,笔者都会提前发布通告或具体方案。在每次活动后,笔者都会发起专题交流活动。所有组内成员均可在专题活动的留言板里发表意见或分享经验。参与网络评论,给教师增添了许多乐趣,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还能与素未谋面的同仁进行交流。网络教研融入常规校本教研,使空间与时间的距离不复存在,让沟通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每一次的网上留言,学科话题的选择,观点的讨论争鸣,都是教研组成员成长的基石,使教师充分体会开放、民主、互动、协作等所带来的成长喜悦,获得最大限度的“研修”、最大程度的“共赢”。

延伸思考

教研质与量的再思考 在常规教研中,我们往往安排了大量的教研活动。有时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个接另一个,研究大都浮于表面。其实,教研活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研究所需或教学实际难题,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获得经验,或引发大家的思考,激发参与研究的热情。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总会提出量的要求。那么,该如何把握量与质的关系呢?权衡两者,在理想状态下达到平衡,还是一个大问题。

新生事物可以尝尝鲜 视频案例研究伴随着新课程而来。回顾几年前,文本案例也才起步。视频案例虽然真实、直观,但操作费时费事,又需技术支撑,因此,往往被边缘化。如今条件越来越成熟,视频案例研究越来越受青睐。视频案例,可以真实记录教师课前教学方案的执行情况,全面捕获课堂上转瞬即逝的事件与机会,并对整个教学行为进行“麻雀解剖”,从而构建了丰富的、分层的、可供教师直接观察与研究反思的环境。这种形式的研究如能推广,那教研工作必将呈现出一番新气象。

活用“草根式”教研理念 “草根式”教研是提高一线教师实而有效的方法。他以师生一次次“原生态”呈现为载体,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智慧,让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在相互探讨、交流过程中均有所获,从而实现共同成长。“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当教师们激发了研究热情,那么在他们眼里:一堂成功或失败的课可以成为研究课题,一次教育事故可以成为研究对象。让“草根式”研究成为数学教师的自觉能动行为,不需要固定时间和组织,从案例入手,从问题起步,善于寻找常见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开展研究、总结与推广。

篇5: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总结

本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在校领导的引领与指导下,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辛勤的耕耘着。现对我校数学校本教研经验总结如下:

一、坚持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教学实践也是盲目的、空洞的。本学期我们狠抓教师业务学习,引领教师向专业化教育发展。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国家课程标准》与教材教法,理论知识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探讨新策略,利用新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每个教师都学习了一本以上的业务知识书籍,并认真写出了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本学期,我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有机结合,每位教师都有严谨、扎实、高效的良好教风,并努力培养学生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能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能认真探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指导,及时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并依据自己的教学感受做好教学后记。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查漏补缺,培优辅差,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本学期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我们充分发挥团体教研的优势,加强随堂课、互观课的听课、评课活动。本学期,每位数学老师都上了1节公开课,课后及时召开专题研讨会,针对上课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教研组成员提出了许多改进建议。通过听课、交流、学习,使我们数学组教师开阔了视野,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处理生成与预设等问题有了直观的认识,激发了教师更深层次的思索。通过活动的开展,老师们受益匪浅,启迪深刻。虽然有成功的一面,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讨、提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求真务实。

四、存在的问题。

1、对听评课的基本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虽然学了不少理论知识,但是如何把这些理论知识科学合理的用到自己的课堂上,也有待于大家继续研究。

3、有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如何把这些理念贯穿与自己的教学之中?

4、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来期主要研究的问题。

五、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与指导。并定期进行经验交流。

2、建立学习制度。并进行学习交流与评比。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学习。以此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

3、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加强学法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以饱满的精神,开拓进取。

篇6:数学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校本教研采用集体备课方式,讲课评课相结合,每周三下午进行集体研讨,积极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本学期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了16次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于3月份下旬开始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步:理论学习,观看教学视频,观摩教学。共四次活动。第二步:自我实践,同伴互评:每人上一节公开课,数学组内听课、评课、议课,指正评议,发现问题。共六次活动。第三步:精雕细琢,推敲课堂:公开课后,每位教师针对问题,再次推敲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反思提高。

二、计划完成情况及原因分析:

学期初,我们确定的本学期教研计划基本达成,成绩主要依靠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位教师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

1、常规工作中,各位教师把工作落在平时,从备课,授课,作业改,课后辅导,单元检测等教学五环节扎实展开工作。教研活动中围绕教材、课标进行集体备课,带领教师学习新大纲,了解新教材,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指路。在教导处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开展了教研活动,实行单元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实行了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

2、课堂教学改革中,各位教师加班加点,利用中午时间学习新模式的理论,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观看视频,从理论到实践活动中,各位教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断自我反思,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期末每位教师都能按照要求正确的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的授课,从学生学习的策略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无不

透视出教师努力的结果。

三、存在问题:

校本教研活动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

1、教师抵触情绪较大,思想上安于现状,不愿意深化课改,活动流于形式,教师们认为活动就是有痕迹就可以,没有从真实的教学策略中去改变、反思、提高。同时折射出学科教研评价制度的不完善,没有强效的激励机制。

2、由于每位教师都是两个教学班教学,活动时间和教学时间重叠,使得活动名不副实,只要交了材料就可以,或者照本宣科,没有从内在的实际问题去研讨。

3、研讨避重就轻,好好先生,不愿意得罪别人,致使活动在一片叫好声中把真正的问题掩饰了。课改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

四、改进措施:

1、学校要积极完善评价体系改变校本教研的评价制度,把校本教研和教师考评联系起来,让教师把教研活动落在实处,从思想上积极完善教学方式,不能拼经验进行教学,口上说的新课改,用的还是老方法。

2、让教师由繁到简,有时间去改进教学策略,由理论到实践不断反思完善教学行为,用教学效果来检验课改力度。真正让教研为教学服务。

篇7:小学数学校本教研交流材料

共华中小郭期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我校本着“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指导思想,从实际校情出发,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又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

三、注意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打好计算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每位同学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首先,掌握方法。如:运用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减法,想加法;转化为整十数加减一位数;转化成20 以内的加减法;把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转化成一位数减一位数;先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然后再转化成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能,不断提高口算能力。

四、在教学中,要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

加强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要想迅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加强计算教学和计算练习,使学生的计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教师还应该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规律。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同时训练应持之以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难见成效的。在计算教学中,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篇8:高职数学教师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

笔者从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出发, 拟结合本校数学教师教学与教研的实践, 探讨如何通过校本教研, 打造教师教学、学习以及研究的共同体,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推动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改革。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奠定教师教学底气

针对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在校本教研中, 学校可以采取加强培训、实践和鼓励教师自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 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新课程培训与教材研读相结合五年制高职数学的课程具有内容多, 覆盖面广的特点, 它既涵盖了高中数学的所有基础知识, 又包含了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对高中数学、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思想方法都能融会贯通。因此, 我校数学教研室不但组织教师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数学新教材培训, 而且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 还注意加强教材、相关教参的研读和分析交流, 讨论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化解疑点, 如何做好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教学, 使教师对数学教学的把握更加准确。

专业知识培训与相关专业教材研读相结合高职数学教学要走与专业相结合的路, 教学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为专业课与实践课教学提供必需的数学基础。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对所教专业的培养目标、主干专业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为此, 在校本教研中, 学校加强数学教研室与专业教研室的沟通与合作, 把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教研活动结合起来, 请专业负责人解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请相关专业教师介绍主干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 同时, 要求数学教师要研读相关专业教材, 了解相关专业课程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度, 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使数学教学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与实践交流相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校教研室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 组织数学教师参加市电教馆主办的“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几何画板网络版的使用和技巧”、“数学课程电子备课基础”、“数学互动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等相关内容的培训, 并在教研活动中探讨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 以实现资源共享, 课件共用。目前, 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 大部分数学教师都能得心应手。

研读教育与人文名著数学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 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文化修养。本校教研室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自主研读一些教育名著、人文名著及相关刊物, 鼓励教师撰写读书笔记并在教研活动中交流读书心得, 将感悟习得的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这样的自主研读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开展课例研究使教师教学充满灵气

在校本教研中, 教师以课为例, 研究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 研究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 并对授课过程及效果进行反思与讨论, 这样, 不仅可以找出自身与他人教学的差距, 还可以发现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差距, 有针对性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的课例研究, 研究成果丰硕, 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十分有益。

研究远程优秀课例, 学习精湛的教学艺术许多远程优秀课例体现了当代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 这些课例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平常在教研活动中, 我们经常观摩一些远程优秀课例, 并进行深入研究, 探讨这些课例折射出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不仅学习到教学专家精湛的教学艺术, 还开阔了教师的眼界。同时, 可以这些优秀课例为指导, 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水平。

同课异构, 共同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具有多样性, 在校本教研中, 我们经常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室每年都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优质课比赛, 并规定每个教研组每学期都要设一节校级课改公开课。要求以教研组为单位, 每个教师根据参赛课题或公开课课题先个人备课, 并在教研活动中做说课。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精彩纷呈, 极具个性。参赛教师或公开课的执教教师吸取了其他教师教学设计中的长处, 使参赛课或公开课体现了教研组教师的综合实力。比如, 旅游系的一位教师参加市优质课比赛的参赛课题是《函数的应用》, 教研室要求旅游系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以此为题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一开始参赛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清晰合理、重点难点的把握都很准确, 但是缺少新意。在同课异构活动中, 一位教师设计别出心裁:用戴维一天的活动将函数实际应用的几个例题串联起来, 使教学自然新颖, 极具吸引力。参赛教师就把这个创意设计融合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在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同课异构活动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激活了教师的智慧, 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拓宽教师专业视野使教师富于创新锐气

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质疑, 勇于创新。那么, 教师本身就应该是这样的典范。然而, 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 能以创新的精神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较少, 不少教师把教学工作看作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因此, 在校本教研中, 应该着力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更新观念, 拓宽视野在本校的教研活动中, 要加强教师创新理论和知识的学习, 探讨新的高职教育理念, 帮助教师更新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质量观。学校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 还要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 掌握新的学科理论和最新教育科研成果。还要强调教师间的信息传递必须及时, 教师学到先进经验、获得的新信息要在教研活动中向教研室成员及时传达, 使其他教师也能及时吸取新理论和新成果, 并积极探讨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

直面问题, 创新教法由于数学学科有它独特的知识结构和严密的知识体系, 因此, 尽管近年来教学方法创新层出不穷, 但高职数学教师教法创新仍要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 并结合高职学生实际, 找准学生获取知识的切入点, 使学生不仅学会, 而且乐学、会学。在校本教研中, 我们经常开展专题研究, 直面现实问题。以课程改革为主题, 以教学创新为主要内容, 探讨分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并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教师共同参与, 把课堂作为创新教法的实践基地, 把新课程理念、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使我校数学教学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我们还组织创意论坛, 将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成果及时推广, 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新热情, 使教师在教学中锐意改革, 不断创新。

教学科研一体化使教师尽显大气

钱伟长校长曾说:“教学没有科研底子, 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 没有灵魂的教育。”如果教师不从事科研或者不具备科研能力, 教学水平的提高会受到很大制约;反之, 教师不从事教学, 科研也就没有了源泉。因此, 要鼓励教师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道路, 成为教学与研究并具的复合型人才。

创设活跃的学术环境, 探讨教科研方法在本校教研活动中, 要努力创设活跃、自由的学术氛围, 为教师的教科研提供良好的环境。我们鼓励教师参加有关教科研方法的培训, 请有关专家来做如何撰写论文的讲座。在教研活动中, 我们还组织学术沙龙, 让大家自由发表意见, 交流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激发了教师的参与教科研的热情。

以课题为核心, 引领教科研方向教研室通过申报各级课题, 使所有教师都参与到教科研中来。我们将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炼、升华为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并精心选择带有方向性的科研课题开展研究, 使青年教师在课题组负责人的指导下, 有计划、有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科研工作, 使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

撰写案例随笔, 积累教科研素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经常会产生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捕捉, 时间一长便烟消云散。因此, 我们鼓励教师及时撰写教学随笔和教育教学案例, 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评比, 选送优秀教育教学随笔和案例参加各级比赛。经常性的积累沉淀也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使教师的观察和反思能力得到提升。

开展校本教研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单纯形式上的教研活动变为集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校本教研, 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提升专业素养, 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开燕.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与途径[J].教育评论, 2007, (2) .

[2]李敏.校本教研现状之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5) .

篇9: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工作创新初探

关键词:教研模式;创新内容;日常教学;交流学习

小学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有效的小学教育是其他教育的保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在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例,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因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就需要对小学数学进行校本教研,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创新,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以及整体教学水平。下面本文就针对小学数学的校本教研问题进行概括与分析。

一、改革小学数学的教研模式

传统的教研方式都是分散式的,有时只是形式上的教研,并没有集中教师进行合理的教研工作。在进行教研工作时要改变这样的教研方式,要设立数学教研组,注重对教研组教师的合理调控和指导,并要对数学备课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规范。在对“分数的加减法”进行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就要让所有进行数学授课的老师参与到教研当中,教研组的组长根据具体的情况通过教研对教师进行合理的指导,让他们更加有效地对这一内容进行教学。如,有的老师在对分数加减法时直接授课,在讲授的过程中教给学生通分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教研组长如果发现教师有这样的问题,就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指导,让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通分,再进一步讲授加减法的知识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教研模式的改革,对提高教学效率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创新小学数学的教研内容

在以前的教研活动中大多数都是以“走过场”的方式进行,其中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要进行有效的教研,达到教研目的就要对教研的内容进行丰富以及创新。在进行教研之前首先要确定研究的课题,要组织所有的数学教师一起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对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把所有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进行探讨。如,对“负数”教学这一课题进行教研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可能无法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这样就可以由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无法很快有效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教学难点的分析,加深教师对这一授课内容的认识,让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授。

三、以日常教学为切入点

进行校本教研的基础资料就是老师日常授课和教学的内容,所以,在进行教研的过程中要以日常的教学作为切入点,从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出发,对问题进行详细的剖析,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困惑,进而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完备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如,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问题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对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观点不太统一,有的老师认为授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进行计算和比较来进行;有的老师则认为应该是在计算、概括和应用的学习过程掌握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以这一日常教学中的问题为教研的切入点展开教研活动,让参加教研的教师进行探讨,找出最适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问题的授课过程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教研活动。

四、以交流学习为途径

在进行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取其精华来与自己的教学方法相融合,把自己教学过程中不恰当的部分进行合理的替换和改正,从交流中得到教学经验,进而进行有效的教学,由此可见,交流在校本教研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在对“应用题”进行教研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通过交流学习的方式进行教研。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在解决应用题时,应该运用常规的解题方法进行,不运用“单位1”或者是设置未知数的方法;而有的老师认为,在对这一内容进行授课时设置未知数的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时就可以让这些老师进行交流,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通过授课过程中对问题的总结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来设计出最好的授课方案。所以说,交流学习是校本教研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对教研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在实施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校本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授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改革数学教研模式、创新数学教研内容等措施有效地达到教研的目的和教学的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文博.小学数学的校本教研问题[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3).

[2]姚晖.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实效性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0).

上一篇:日本企业文化-Nintendo下一篇:协警面试自我介绍很管用